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新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新探
摘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梦寐以求的理想教学,它既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爱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之中,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成为我们实现课程改革的必究之路。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探索出一些在教学中实施的教学策略,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加强操作,“实践”策略
数学学科,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而小学生由于心理、生理发育还很不成熟,往往表现出直观形象思维比较好,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积极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初步的印象,既尊重了小学生当前的学习特点,又能提高操作能力,丰富课堂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我在教学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安排了两个的操作情境。一是涂出教具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树叶、衣服、六边形纸片
的二分之一。二是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其他的分数来;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面积时,我通常要求学生充分运用画一画、拼一拼、做一做,通过直观先把题目意思弄懂,增强学生理解能力;在教学长度、面积单位时,利用学生的身体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增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记忆。如:1厘米大约是一个食指的宽度,一分米大约是拇指与食指一拃的长度,一米是张开双臂的长度,一千米大约是绕操场跑5圈,一平方厘米大约是一个指甲盖的大小,一平方分米大约是你手掌的大小等等。
通过这些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学生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了学生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二、课堂作业的当堂完成与反馈策略
当前数学课堂,作业不能做到当堂完成当场反馈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不少教师把课堂作业变成课外作业,剥夺了学生活动时间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事倍功半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课堂独立作业是学生课堂独立作业的一项重要活动,它一方面能促使学生将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暴露学生对新知识应用上的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共同活动,必能获得一定成效,这些成效若得到及时反馈,就能成为进一步调整教与学的新信息。对学生来
说,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可以很快得获得矫正性信息,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学习,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恰当的评价,是一种很重要的反馈形式,是推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有利因素。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每次联系中困难出现的情况,在教学时,还要不断从学生的练习中,及时,全面的获得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进程,促进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帮助和指导下解决问题后,教师就应该对他们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教师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应使学生生产一种“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这有助于学生形成“乐学”的心态。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使用的“个性色彩”语言,应是帮助学生对自己为什么能够取得练习成果进行合理归因。实践证明,有归因的评价要比那种“公式化语言”评价更有效,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信心十足,情绪高涨的心理状态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意识。
三、“自主式学法指导”策略
“自主式学法指导”是把课堂教学分成五个阶段:复习铺垫,引入新知;自学探究,内化新知;反馈练习,强化新知;当堂作业,巩固新知;全课小结,构建新知。四次练习是指铺垫性练习、尝试性练习、反馈性练习、达成性练习。三个环节是指自学尝试,讨论交流,点拨归纳。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知。
这一教学过程是新知识的生长点,是认知的起点和依据,是形成新知结构的根基。教师必须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选准为新知识提供最佳关系的旧知识,设计铺垫性练习,唤起学生的原认知。为“同化”“顺应”“新知准备知识基础和思维导向”,采用实物、故事、游戏、设疑等形成,为学生创设富有激发性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主动探知的动因,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自觉学习的状态。这一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新知的前提。
(二)自学探究,内化新知。
这一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通过积极主动地自学尝试,自己发现问题——小组探究讨论问题——全班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是教学的关键,教师要把握探索性问题的“度”,要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也会产生种种情感。对教师要注意因势利导,不断加强学法的点拨,为学生思维“铺路架桥”,帮助学生克服认知上的障碍,强化积极的情感,坚定克服困难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数感。
(三)反馈练习,强化新知。
这一教学过程既是了解学生对新知掌握的情况和检测掌握运用
学法的效度,又是形成技能技巧的训练。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好练习,练习的内容要面向全体学习难易适度有趣味性,习题既要有强化新知的单一基础题,又要有动手操作
的实践题;既要有突破难点的针对题,又要有克服思维定势的变式题,既要有以新带旧的综合题,又要有一题多解的开放题。力求学生通过不同形式,多个层次的练习,认知得到强化,思维得到发展。(四)当堂作业,巩固新知。
这一教学过程是达成目标的主要环节。为了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让学生在课内完成一定量的作业。根据实际,作业内容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一定的弹性。作业完成后,4人小组的学生互批、互改,教师引导学生互评、互议,随机发现问题,及时矫正。这一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互相协作,自主学习的功能,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通过如上策略的尝试,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根据学生的能力、知识水平、认知心理的差异特点,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设计有弹性的练习,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积极引导学生自愿、引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研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新知,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解答问题。课堂中气氛活跃平等、民主、宽松、和谐。在师生交流中营造民主,在学习过程中发扬民主,在练习过程中突出民主,在思维归纳中管理民主,这样促使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思维和心理得到同步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较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