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经方医学的辨证体系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根本
正确理解经方辨证体系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根本——李冠杰
正确理解经方辨证体系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根本——李冠杰展开全文李冠杰老师参加首届全国中医师承论坛并作学术讲话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好。
临床疗效,是医学理论价值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经方医学之所以能历经数千年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就在于经方的疗效是其他医学无法比拟的。
农村小伙子不到30岁,白手起家加盟电商,三年致富!广告近两年我每月都应邀到烟台坐诊,期间有一个案例就很能说明问题。
患者是一个当地人民医院的西医外科医生,年近四十时又生了一个二胎,刚出月子不久便患上了流行性感冒。
而那次感冒是以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加之其刚经过生产,身体较为虚弱,所以症状反应就比较严重。
于是她就到医院做了相应的检查,结果就是因感冒所致,但是身疼痛的症状却使她难以忍受。
(当时应该是一个新加汤证。
)因西医对感冒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一点她很清楚。
所以她就用打止痛针的办法来控制疼痛,结果八针后便突发肠梗阻,而不得不住院治疗。
有意思的是,虽然她是个外科医生,但却不用手术的方法治疗,而是用了灌肠的办法将梗阻通开了。
但是却发现不能吃东西,一吃就会在原处再次发生梗阻,便只能以输液的方法维持着。
恰在此时我去坐诊,下了高速便把我接到了医院。
四诊后我发现她腹中已是空无一物,整个腹部非常柔软。
但是,很明显这是人为灌肠后的结果,不能吃东西,说明她仍有胃肠蠕动方面的问题,于是仍决定投以小承气汤。
但因考虑其腹中无物,口服后可能会有胃中不适,我便嘱其直肠给药。
结果用药两次后她就感觉好了很多,于是便开始吃东西,但食后仍有不适感,后她就改为口服,服后症状随即消失,两天后就出院了。
等我下个月再去坐诊时,她就前来就诊,要求为其调理身体。
服药后身体便明显好转,以至于她医院中的同事不断有人问她是怎么做到的。
她就告诉他们是看了中医后才这样的。
后来就陆续有医院的医生或是医生的家属前来就诊,有一段时间来诊的病人中有三分之一左右是当地医院的医生或是其亲属。
这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有一个做化验工作的医生,长期患高血压,当看到这个外科医生服中药后的变化如此之大后也想来诊,但是又担心服中药会有副作用。
学中医经方的心得体会最新7篇
学中医经方的心得体会最新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作文大全、心得体会、申请书、演讲稿、教案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ssays, experiences, application forms, speeches,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学中医经方的心得体会最新7篇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明智地制定未来的计划,通过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学中医经方的心得体会最新7篇,感谢您的参阅。
黄煌经方实践与发挥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谢谢观看
精彩摘录
黄煌教授提到了体质因素在辨方证中的关键作用。他认为,不同体质的患者对于同一种疾病的治 疗反应不同。因此,在辨方证时,需要考虑患者的体质因素,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 治疗方案。 黄煌教授还强调了对于经典方的灵活应用。他在书中列举了许多经典方的应用案例,这些案例充 分说明了灵活应用经典方对于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性。他认为,中医临床辨证需要做到“有是证 用是方”,只有将经典方与临床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最好的疗效。 本书还介绍了黄煌教授在经方实践中的一些独特心得。例如,他提出了“药味组合”的概念,即 通过分析方剂中的药物组成,判断其主治病症和适用范围。这一观点对于临床医生快速准确地辨 方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黄煌经方实践与发挥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目录详解 《黄煌经方实践与发挥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是一本探讨经方辨治规律和运用技巧的重要著作。 本书通过对方证对应关系、经方运用技巧等方面的系统整理,为读者提供了一本内容丰富、实用 性强的参考书籍。在本书中,我们将对本书的目录进行详细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内 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经方辨治的意义、经方学的发展历程以及本书的结构和特点。本章明确了经方辨 治的核心是“方证对应”,即通过对方剂和疾病的仔细观察和深刻认识,找到两者之间的对应关 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本章重点阐述了方证对应的概念、分类和意义。作者通过对经典医籍中方剂和疾病的深入研究, 对方证对应关系进行了系统归纳,为后续的经方辨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书的主要内容和亮点在于黄煌教授的经方实践及其对辨方证的发挥。经方是指古代中医经典方 剂,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使用价值。辨方证则是中医临床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对患者的 病因、病理机制进行分析,选择相应的经方进行治疗。黄煌教授在本书中详细阐述了经方实践和 辨方证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它们。
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药症则是尖端上的极点
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药症则是尖端上的极点首先,要重点澄清的一个问题,就是“方证”概念和理念,到底是谁明确提出的。
目前国内学界有几位著名经方学者一致认为,“方证”的概念和理念,是日本汉方学界率先提出的,这未免有失公允,这是一种学术迷失的表现!甚至有数典忘祖之嫌“方证”一词,在《伤寒论》一书中,虽然未见,但是,其实际理念却到处可见,这不能说,因为书中未见“方证”名词,就否定仲景的方证理念或者否定原书无方证概念和理念。
什么叫“方证”?方证就是讲求方证相应。
也就是说,你所开具的处方,必须和你对治的疾病证候,要丝丝入扣,彼此相应,才能达到显著的预期效果。
这和西医的对症治疗用药,是一个道理。
比如发炎要用消炎药,疼痛要用止痛药。
《伤寒论》一书,无处不体现方证相应这一核心理念,其辨证的究竟目的,就是求得方证对应的结果。
我们现摘录其书中几条,用来阐明仲景先师的方证理念:1、“······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2、“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4、“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
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5、“自利者,其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属承气汤证。
(《脉经》原文)6、“······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全书类似这样的地方,举目皆是,不胜枚举。
“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意思是说,辨清证候后,使用对证的方剂治疗。
对证方剂,说的就是方证,如桂枝证,是说桂枝汤这个方剂对治的证候;柴胡证,就是指小柴胡汤方剂对治的证候。
承气汤证,指的是承气汤方剂对治的证候。
黄仕沛:经方方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华
黄仕沛:经方方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华黄仕沛,广州市名中医,“2018年全国基层名中医工作室专家”。
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客座教授。
代表著作《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续)》《梦回伤寒四大金刚》等。
我今天跟大家讨论的是方证辨证这个思维,这个临床思维好像现在没有太多人重视,我们作为中医临床工作者,在不知不觉中其实都在践行着方证辨证的临床思维。
出现什么症状,出现什么证候群,然后用什么方,这种方跟证关系的思维,我们叫方证辨证的思维。
中医的辨证论治不能缺少方证辨证,但是现在我们还没有提到这个,我们打开《伤寒论》就可以知道,里面处处体现着方证辨证,仲景把桂枝汤的方证称为“桂枝汤证”,小柴胡汤的汤证称为“柴胡证”,以方钤证是仲景的特色。
仲景有时候不仅以方明证,还以药明证,大家知道百合病,百合病这个病就要用百合的。
我们历代的医家,凡是经方家,他们都是用方证辨证的,方证对应的。
这个方证是初学经方的敲门砖,掌握了方证你就入门了。
刘渡舟老先生说过《伤寒论》这堵墙很厚,怎样才能穿越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要想穿越《伤寒论》这堵墙,必须从方证的大门而入。
刘渡舟老先生故去前几年写了一篇文章叫《方证相对论》,他是近代伤寒的权威。
胡希恕说“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有些人就不是那么理解重视方证。
陈修园也说,“有此病必用此方,论之桂枝证、麻黄证、柴胡证、承气证,非此方不能治疗此病,非此药不可成此方,所投必效,如鼓相应”。
你看如果掌握了方证,方证相应就如鼓相应。
我们用经方,是用经方的思维。
什么叫经方的思维?方证是关键。
方证要通过临床来体验,不用看太多注家的书,300多个注家,他们整天在打架,谁也说服不了谁。
但经方方证不会变,用这个方用这个药就行了。
下面讲一个简单的方,黄连阿胶汤。
这个方证是“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胶汤又叫黄连阿胶鸡子黄汤,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
20191221李冠杰老师的讲课整理
20191221李冠杰老师的讲课整理经方辨证体系的解读大家晚上好,我们今天讲的题目是经方辨证体系的解读,在讲之前我说几句,我这一次跟大家讲的这些内容,今天这已经是第五次讲了,这些内容呢,都是经方理论最基础的内容,但是这些最基础的内容,恰恰是长期学习经方才得出来的,这大概也是经方医学的一个特殊点。
目前学经方沿着这么一条路走进来的基本上还没有,那么我现在这一次讲的这几讲,春节以前,如果有时间的话,也许还能讲到一两次,因为,的学习活动当中伤寒论这一块基本上都讲过,我这一次就等于是对前一次那个讲稿的一个补充而且呢,这些都是我近十几年以来不断地深入学习经方理论学习胡老的理论体系,感悟出来的一些最基础的问题实际上我们现在不管你用什么方式学经方,沿着这么一条路走进来的非常少你必须经过对经方反复学习之后慢慢才能这些东西,那么我们今天呢,讲的是关于经方辨证体系方面的诸多问题我也想了一下我本来比如说正确理解经方辨证体系等等,我最后用了,为什么呢?因为经方辨证体系,历代医家都在解读,其实我们也只是其中的一种,但是对与不对,这里面却有着天壤之别,那么现在我们讲第一个问题就是历代中医界对经方辨证体系的误读是造成经方医学不能普及的重要原因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去看一看那个经方的著啊,也就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书,这两本书的核心和主体是方证条文,那么对方证条文的认识和理解我觉得就字面而言,应该出入不会很大的,那么,出现偏差主要的都在哪呢?都在字外,就是一个延伸,一个往哪个理解的方向问题,这是具体条文,但是经方的辩证体系在哪呢?实际上,经方的辩证体系隐含在章节和条文之间。
经方原著里边真正论理的恰恰不是经方的缔造者,也就是说不是《汤液经》的作者写的,都是后人加进去,真正《汤液经》的内容几乎没有一句是论道理的,所以说呢,这个理解就是就成了问题了,那么条文还好一些,条文之间和这个篇章之间所蕴含的那些道理需要我们后人去正确的理解,但是这也就恰恰问题也就出现了这个地方,对经方辨证体系的理解,可以说是经方医学传承当中的一个重灾区。
《中医人生》中的那些正能量的老师
《中医人生》中的那些正能量的老师书是最好的老师,我曾经立过关于读书的flag,比如每周读一本,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但是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书架上的书越来越挤了,很多书上的灰尘却越来越厚了。
作为中医,有明师指导,有好书陪伴,有病人的康复,真的妙不可言,也许以后应该给自己腾出点时间,甚至完全抽出时间来读书,向前人学习。
娄老是一位经方家,他的大作《中医人生》我已经买了好几年了,直到去年才读完,今天再复习一下读书笔记,发现娄老是在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位明医,他的很多观点能够指明我们中医经典科发展方向。
01—懂西医能增疗效医学不应分中西,因为最终的目的是救死扶伤,中医懂了西医,病人得到的保障就更多。
张丰对娄老的影响最大。
张丰对西医也非常熟悉,并认为:一个有抱负的现代中医师一定要具备基本的西医知识与了解西医药发展的动态,因为这些东西对中医的临床诊断大有裨益。
当然这应该是中医师自己内心自发的要求。
陈兴华是一名西医大夫,他认为临床需要对疾病进行鉴别,而且作为中医师,非常有必要熟悉西医常见病的诊疗,对提升疗效有大益。
懂西医,能够让我们对中医理解更深刻。
娄老对腰椎间盘突出证的治疗方面,认为其机制可能是机体快速建立起代偿作用的系统,大量释放了止痛物质;其次可能是腰突症过度诊断了。
治疗上需要方药针罐综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病人可能会发生症状加重的瞑眩反应,这是机体在重建新的生理稳态。
02—针灸是上帝之手娄老的老师何黄淼,临床宗旨“安全、有效、方便、价廉”,而能完全做到这八个字就是针灸。
何黄淼推崇泽田健的针灸疗法,“针灸是上帝之手,具有神奇的力量”。
娄老针药结合收到启蒙老师的影响,见证老师使用内关、公孙八脉交会穴治疗肾炎水肿伴有胸满症状。
何老师还让病人家属使用艾条灸治疗肾炎。
何老师辨证细腻、针药病用,客观的认识中西医,给娄老带来来对中医未来的憧憬。
何老师透露了学习针灸的诀窍,多实践,掌握取穴五个方面“八总穴,八会穴,局部取穴,背部督脉寻找阿是穴,病位交叉对应取穴”王冠千(娄老的老师)推荐中国针灸学、针灸临床治疗学。
郭生白谈中医的七大辩证法
郭生白谈中医的七大辩证法中国传统中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科,涵盖了丰富而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通过患者的病情表现以及与患者的交流,进行辩证施治。
郭生白在他的《新修本草纲目》中提出了中医的七大辩证法,它们是:四诊法、望诊法、闻诊法、问诊法、脉诊法、舌诊法、病机辨证法。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七大辩证法的特点和应用。
首先,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它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望诊法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疾病的病情和病位。
闻诊法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呼吸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变化。
问诊法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来获取更全面的病情信息。
切诊法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脏腑功能的状态和病情的变化。
四诊法的综合运用能够帮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其次,望诊法是在看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等外部表现时进行判断。
中医认为人体面色反映了体内的阴阳盛衰,舌苔和舌体的变化则反映了脏腑功能和病理状态的改变。
通过观察这些特征,医生可以了解到患者的气血运行状况、脏腑功能是否平衡等情况。
望诊法的主要特点是直观、快速,适合于初步判断病情。
第三,闻诊法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呼吸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变化。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身体内部的疾病和外部的声音、嗅觉等是相互关联的。
通过观察患者的声音、咳嗽声和呼吸声,医生可以了解到疾病的病情和病位。
闻诊法的主要特点是灵敏、细腻,能够获取到一些细微的病变信息。
第四,问诊法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来获取更全面的病情信息。
在问诊过程中,医生要倾听患者的诉说,仔细了解患者的疾病经过、症状变化等情况。
同时,医生还要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偏好、工作环境等,以便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问诊法的主要特点是灵活、深入,能够获取到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病情细节。
20191228 李冠杰老师讲课 (1)
经方临床要点2019年12月28日李冠杰讲稿现在,我们就开始今天的内容,今天主要的内容是经方临床要点。
也可以叫做经方临床概要,如果说要面面俱到的话,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题目,我们那很难把各方面都说得很清楚,我以前的时候,我们搞一个题目叫“经方与临床”,但是这个题目比较大,如果把它讲透,这需要实践,而且也需要认真地筹备,今天就经方临床当中的一些重点问题,跟大家做一个比较初级的探讨。
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经方之证。
经方辨证,我们先来看看经方辩证和其他的医学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一点非常重要,而且我们在前边的讲座当中,也不止一次提到过,咱们现在临床是一个医学的落脚点,所有的一切理论,都在临床当中有鲜明的体现,我们先来看一看临床辨证,临床辨证所有的医学,临床辨证都是从症状开始的,其实我们这一点儿,如果说你要是到临床当中看一看,我们每一个人现在还大多都在给别人看病,在你给别人看病之前,你在看病的时候,想想这种看病的情形。
所有的大夫都是先问你“怎么不舒服啊”这一类的问题,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医学辨证的开始。
都是通过症状入手的,现代医学现在有了很先进的诊疗手段,但是最初的问诊也是从病人的症状开始的。
但是不同的医学辨证内容相差非常大的,特别是经方医学,它有它自己的规律和特点,那么我们先看看经方医学之外的其他医学的辨证有什么样的特点,大家都可以去看一看。
现在医学和传统医学在辨证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遵循了“病因、病位、病性”的这么一个模式,你看现在现代医学,他常常从微观上找到造成这个病的具体原因,细菌也好,病毒也好,或者身体内的也好,身体外的某种具体的致病因素,然后再通过你的症状,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去分析、去检查,这些病因引起你哪个部位发生了病变,再进一步确定具体的病变部位发生的是什么性质的病变。
从这一点上看,传统医学也是这么一种辨证方式,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说这些非常基础的问题呢?其实说到这个地方,问题就出来了,因为我们前面讲课过程当中,我们不止一次地提到过,这种方式有它自己的局限性,看起来非常科学,也非常有道理,但是,当你了解了经方医学以后,你就会发现,这种对疾病的鉴定方式,实际上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那么它局限的根源出在哪儿?就出在辨证模式所找到的病变位置,它恰恰不是真正的疾病的本源。
古经方的范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经方的范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古经方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古代中医学家根据长期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出的一系列药物配伍和用药方法。
古经方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并成为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古经方被视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其建立和发展追溯到古代,可追溯至三皇五帝时期。
通过反复试验和总结,古代医学家逐渐形成了古经方的理论体系,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中。
这些古经方往往是经过验证和临床实践的,因此具有可靠性和疗效。
古经方的应用范畴非常广泛,可以涵盖中医学的各个领域。
在内科方面,古经方常被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在外科方面,古经方可以用于促进创伤的愈合和消肿止痛。
在妇科和儿科方面,古经方在调理妇女月经、孕产期间和儿童常见病的治疗中也有广泛应用。
古经方的研究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古经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药的独特理论和方法,向世界展示中医药的智慧和疗效。
同时,古经方的研究也对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旨在概述古经方的范畴,介绍古经方的定义、历史背景、分类以及其应用价值。
通过本文的撰写,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全面了解古经方的知识,并为古经方的研究、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古经方的现代意义进行展望,并分析其发展前景。
通过这样的探讨和分析,我们有望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古经方的价值,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古经方的范畴进行探讨。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并介绍古经方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进一步,我们会明确本文的目的,即探究古经方在医学和药物领域的应用和价值。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我们将从四个方面对古经方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会给出古经方的定义,并解释其包含的元素和特征。
其次,我们将回顾古经方的历史背景,探寻其起源和发展。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提高临床疗效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提高临床疗效作者简介朱良春,男,国医大师,著名中医学家,教授。
中国中医风湿病学会顾问,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及基础理论研究所技术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
本刊学术顾问。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特色,也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主要方法。
但是,医学总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应当不断丰富和发展辨证论治的内涵。
因为中医在宏观、定性、动态方面的研究是有其独到之处的,但在微观、定量、静态方面的研究则似有不足。
所以我们要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还要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才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当然中医也不是只辨证不辨病的。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就开创了辨病论治的先河,既辨病,又辨证,先辨病,后辨证,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
例如,辨经病,太阳病是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颈强痛而恶寒”,而太阳病之下,有“汗出,身热,恶风,脉缓”的桂枝汤证,有“无汗,恶寒,发热,脉紧”的麻黄汤证,有“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等等。
又如《金匮》每篇都先冠以某某“病”,然后才是“证”“脉”“并治”。
以“痰饮”篇为例,开篇先讲“四饮”,即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以及水在五脏,和饮邪有“留”、“伏”体内的特点,接着讲饮的脉象特点是“偏弦”,总的治法是“温药和之”。
这就是辨痰饮之病。
而后,有苓桂术甘汤证(痰饮)、十枣汤证(悬饮)、大小青龙汤证(溢饮)、葶苈大枣泻肺汤证(支饮)等等。
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中医绝大多数病都是以症状命名的,如咳嗽、胃脘痛、哮喘等等,都很难一一确立治疗大法、主方主药。
也就是说,除黄疸用茵陈剂,疟疾用青蒿、常山剂,胸痹用瓜蒌薤白剂,痰饮用温药和之的苓桂术甘剂之外,绝大多数中医的病还是以辨证治疗为主。
如咳嗽,要分虚实寒热,不能用通套的止咳方药,这也就是目前市售的许多止咳药疗效欠佳的原因。
又如喘用麻黄,实证、寒喘可配干姜、桂枝、半夏、细辛(如小青龙汤),热喘可配石膏、杏仁、黄芩、桑白皮(如麻杏石甘汤),但绝对不可用于肺肾两虚所致的虚喘。
谈中医之辨证施治
谈中医之辨证施治以医学学派、中医典籍而言,据东汉班固《汉志·方技略》记载,古有“医经”与“经方”之别。
医经者,《内经》、《难经》是也;经方者,《本草经》、《汤液经》、《伤寒杂病论》是也。
辨证施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核心内容,亦即中医理论的精髓。
根据《内经》的医经理论和《伤寒杂病论》的经方理论,辨证施治存在着两种辨证思维方法模式。
一种是以《黄帝内经》的医经理论进行逻辑推理辨证施治法,也称时方辨证;一种是以《伤寒杂病论》的经方理论进行方证对应辨证施治法,也称经方辨证。
一、医经辨证施治思维法这种辨证施治法是逻辑推理性的理性思维法,属病机辨证。
一般认为,辨病机、识证候、立治法、处方药,理法方药一体,以理统法,以法统方,以方统药的辨证施治过程是中医学的传统思维模式,这也代表当前主流中医学的理论观点。
它是先辨出病机、病证,再制定治则,然后选方用药进行施治。
是以《黄帝内经》的理论为基础,并经历代医家发展而形成的以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等学说为核心的辨证施治体系。
在辨证施治的过程中强调病机与推理,以法统方选药,对方药的选择有很大的随意性。
这种辨证施治思维法是历代中医学派的辨证主流,真正的中医师都能掌握这一辨证施治思维法。
但是,此辨证施治法,也非尽善尽美。
因为,辨证的质量不仅要受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影响,更难免受一些主观因素影响,比如医者的理论水平、见解及临床思维状态等制约。
这样,对同一患者的同一阶段的疾病,不同的医者就可能作出不同的辨证及诊断。
临床上还可见到学验俱丰,且难分轩轾的几位名老中医,在会诊时会出现这种局面,试问哪一位更臻于“认证无差”的化境呢?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种差异就是矛盾。
他们由于学术见解与临床思维的不同,而在提取和利用四诊信息时所显示出的差异,乃是辨证施治体系无法解决的矛盾。
纵然辨证无矛盾,而选方用药时亦能产生矛盾。
因为根据辨证结论而确立了相应的治法之后,可供遣选的方剂绝不止一首,一种治法可统率多首方剂。
郭生白谈中医的七大辩证法
郭生白谈中医的七大辩证法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其中,辩证法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郭生白是一位杰出的中医专家,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
在他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中,他总结出了中医的七大辩证法,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医学的精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 辨证施治法辨证施治法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要求医生在诊断疾病时同时分析病因、病机、病势等问题,并结合患者的体质、情绪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进行全面研究。
基于对病症的辨析,医生可以判断出体内发生的变化和不平衡,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来恢复患者的健康。
2. 辨证论治法辨证论治法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它基于中医理论体系,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中医将辨证论治分为辨证和治法两个环节,辨证是通过检查患者的脉象、舌象、面色等来判断疾病的具体表现,而治法则是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进行治疗。
3. 辨太虚实法辨太虚实法是中医辨证中的重要部分,它主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舌苔等来判断疾病的虚实程度。
太虚指的是虚寒,而实则是病症的实证。
通过辨太虚实,中医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出患者体内的病理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 辨寒热法辨寒热法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法之一,它用于判断疾病的寒热状况。
寒气主要表现为怕冷、喜热、身体发冷等症状,而热气则表现为发热、口渴、恶心等。
通过辨寒热,中医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应用温补药物、针灸等对寒症进行治疗,而对于热症则采取清热解毒的方法。
5. 辨阴阳法辨阴阳法是中医辨证的常用方法,它用于判断疾病患者体内阴阳平衡的状态。
阴阳平衡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基本要素,一旦阴阳失衡,就会出现疾病。
通过辨阴阳,中医能够判断出疾病的来源和发展趋势,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调节阴阳平衡,以恢复人体的健康。
6. 辨五行法辨五行法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辨证方法,它是基于五行学说,通过判断人体病理变化与五行之间的关系来诊断疾病。
中医各家学说如何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各家学说如何提高临床疗效中医各家学说,是中医学术发展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它们犹如不同的智慧之光,为中医临床疗效的提升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各家学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诊疗经验和用药特点。
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基础,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从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争鸣,到明清温病学派的创新发展,每一家学说都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贡献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深入研究各家学说能够拓宽临床诊疗思路。
以金元四大家为例,刘完素倡导“火热论”,主张用寒凉药物清热泻火;张从正主张“攻邪论”,善用汗、吐、下三法驱邪外出;李东垣重视“脾胃论”,强调调理脾胃以扶正;朱丹溪提出“相火论”及“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擅长滋阴降火。
在面对复杂病症时,我们可以借鉴不同医家的思路,综合分析病情,从而制定出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
其次,各家学说中的经典方剂为临床用药提供了重要参考。
比如,《伤寒论》中的桂枝汤、麻黄汤等方剂,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验证,疗效确切。
而温病学派的银翘散、桑菊饮等方剂,在治疗温热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掌握这些经典方剂的组成、用法、适应证及加减变化,能够在临床中灵活运用,提高疗效。
再者,中医各家学说强调个体差异和辨证论治。
每个患者的体质、病情、生活环境等都不尽相同,因此治疗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
例如,同样是感冒,体质强壮者可能适合发汗解表,而体质虚弱者则可能需要扶正解表。
通过学习各家学说,我们能更准确地把握辨证要点,因人而异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此外,各家学说中的养生保健理念也有助于预防疾病和促进康复。
如《黄帝内经》中提到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养生原则,对于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治疗中,结合这些养生理念,对患者进行生活方式的指导,能够增强体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疾病的复发。
然而,要将中医各家学说有效地应用于提高临床疗效,并非易事。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饮片炮制是中药的根本!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饮片炮制是中药的根本!中华民族经历过300多次疫情我们都闯过来了,靠的就是中医药中华文明有一个很独特的地方,孕育了中医药体系,保证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繁荣昌盛。
中医药在这次新冠肺炎病毒抗疫斗争当中,表现非常亮眼,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成绩,在没有疫苗、没有特效药情况下,中医药发挥了独特作用,轻症基本都能康复,不让它转成重症,在危急重症、重症也有独特的疗效。
这说明中医药长久的生命力。
世界上瘟疫很多,中华民族历史上有300多次疫情,都闯过来了,靠的就是中医药。
1中医的灵魂是辨证论治中药的根本是饮片炮制从中医讲,最根本的是灵魂——辨证论治,有了辨证论治,就不等同于其他民族的那些草药了,它有理论、有实践,通过望闻问切,收集了病人的信息,之后再根据六经辨证、八纲辨证、气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等等来看病,是阴寒者还是阴热者,是在表是在理,是在脏还是在腑等等。
一套体系是中医独特的思想,叫辨证论治体系。
在中医体系下有一个落实的路线图,就是理法方药。
通过辨证、求医、应则、理明,理明而立法,法定了,方出遣药。
我认为这是中医对的、独特的思路和思想,思维方式在路线下面,理法方药最后要落实到药。
这个药是什么药?其实我们历代用的药,真正医生开处方斟酌的时候,是饮片。
是经过炮制的,而不是药材,但是必须得有好药材,所以在药的领域里,第一讲究药材道地,其实现在大家都认识到道地好了,国际上也认识到了,比如地理标志产品、原产地标识产品等等。
《神农本草经》里说,药出,土地所出。
到了孙思邈药出州土,在《千金要方》里,就把当时唐朝十几个道,下边多少州到具体要到哪个县来生产,所以才叫道地,是剑南道是关内道,在哪个县里生长的,这叫道地,我们历来就主张道地药材质量好,但是这个药材是不能入药入处方的,进入处方的都是饮片。
关于这个问题,后来我们有些忽略了,就不讲道地了,南药北种北药南移,质量就有所下降,但是种和移也是必要的。
因为我们要可持续发展,野生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种和移,也要科学,要尊重道地,要创造道地条件,就像人参在东北长白山种植,我们现在到内陆来种,就得创造小环境,让它达到道地的环境,非常像。
胡希恕经方医学体系的核心思想
胡希恕经方医学体系的核心思想胡希恕(1898年~1984年),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
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有独特理论指的是胡希恕先生用八纲解六经。
提出了六经来自于八纲的学术观点。
胡希恕经方医学其实是胡希恕、冯世纶两代人的努力的结果。
胡希恕先给我们构建了大的理论体系框架,冯世纶进行了具体细节的完善和补充,当前也被誉为胡冯体系。
胡希恕经方医学的核心理论特点有三个。
第一:明确指出,《伤寒论》代表的是经方,不同于《黄帝内经》代表的医经体系。
张仲景的伤寒论属于经方体系,采用的是六经辨证,传承于《神农本草经》《伊尹汤液经》。
而《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医经体系,用的是脏腑经络辨证。
二者理论体系不同。
自从《伤寒论》问世至今一千八百年来,为什么很多人学不懂呢?这是误读传统,就在于没有客观正确地认识六经,用《内经》注解《伤寒论》,用脏腑、用经络去解释,只能说陷入于误区,牵强附会,让经方变得神秘,导致很多人读不懂《伤寒论》,众说纷纭,解释起来各执己见,难以共识。
所以胡希恕有一句著名的观点,就是不要带着《内经》的有色眼镜,强调不要用《内经》的理论观点来解释伤寒论,因为二者的体系是不同的,我们学习的时候,更加强调用条文去诠释解读《伤寒论》条文本身,如此才能更接近于仲景本意。
第二:指出了六经来自八纲。
六经的本质就是三个病位、两个病性所构成的六个诊断,我们常说的三阴三阳,其实就是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上的三个阳证、三个阴证。
《伤寒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八纲辨证内容,而且历代《伤寒论》研究者,也都承认辨六经是辨八纲的过程,如方隅在《医林绳墨》中就指出:“仲景治伤寒,着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然究其大要,无出乎表里虚实阴阳寒热。
八者而已。
”虽然之前有学者意识到了八纲辨证,是胡希恕先生第1次明确提出六经来自于八纲,给我们指明了用八纲的辨证眼光去看待伤寒论的六经体系,给我们指出了学习经方的大道。
”方以载道,弘扬中医学术;_用好成方,提高临床疗效”
【编者按】 铿锵中医行”学术沙龙第十讲以 如何合理运用好成方提高临床疗效”为议题,2015年7月26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举行㊂成方是指临床常用而疗效较好的方剂,包括经方与时方,每一个成方都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高度概括,有其特定的配伍和对应的病机及适应证㊂针对此议题,本次邀请的临床专家㊁学者们各抒己见,从融合古今,兼收并蓄;溯本求源,重视医理;把握主证,谨守病机,适应现代临床;熟读经典,多参明师等多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探讨和交流㊂㊃铿锵中医行㊃作者单位:10007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赵进喜㊁王茗敏(本科生)㊁贾冕(博士研究生)],老年病科(杨承芝),脾胃病科(杜宏波),针灸科(刘宁);北京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实验班[王茗敏(本科生)],基础医学院(陈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王玉光);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内分泌科(牟新)作者简介:赵进喜(1965-),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中医治疗肾病㊁内分泌代谢病㊂E⁃mail:zhaojinximd@方以载道,弘扬中医学术;用好成方,提高临床疗效赵进喜 陈明 王玉光 杜宏波 杨承芝 牟新 刘宁 王茗敏 贾冕【摘要】 方剂学在中医学科体系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中医学术理论的最高表现形式往往就体现在一首或几首名方㊂古今名方既是来源于医家的实践经验,同时又是理论研究的结晶,弥足珍贵㊂用好成方,有利于提高疗效㊂但临床应用成方,必须读原书,了解成方所产生的理论背景与渊源,准确把握其特定适应证以及君臣配伍㊁用法用量,并紧紧抓住隐藏在成方背后的病机㊂除背方歌以外,从祖方㊁类方入手,多跟名师,在实践中学习成方应用经验,也非常重要㊂【关键词】 方剂; 学术成果; 病机; 祖方; 类方【中图分类号】 R222.16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5.10.025 中医学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当属脉诊和方剂学㊂其中,古今名方作为历代名医的学术思想与经验的具体体现,尤其需要重视㊂张仲景之所以被称为医圣,就是因为其著作为 方书之祖”,使中医的学术提升了一大步,呈现出飞跃式的发展,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㊂焦树德先生曾批评过临床大夫开方不能体现中医方剂学 君臣佐使”的配伍思想 有药无方”的现象,引人深思㊂对方剂的掌握程度与医生的临床疗效密切相关㊂如何合理运用好成方以提高临床疗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组织专家,在此期 铿锵中医行”,进行了热烈讨论,谨总结报告如下㊂1摇融合古今,兼收并蓄,旨在提高疗效赵进喜教授:成方是中医学术发展的高度结晶,是中医学术经验的具体体现,无论是张仲景的麻黄汤㊁桂枝汤㊁白虎汤㊁承气汤,还是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㊁升阳益胃汤,吴又可的达原饮,杨栗山的升降散,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㊁补阳还五汤,张锡纯的建瓴汤㊁升陷汤等,都是祖先和疾病做斗争的精华,所以学好成方对提高临床疗效是非常有意义的㊂成方的形成,体现了中医理论和长期实践经验的高度提升㊂为什么那么多人特别重视那一张成方,甚至作为家传方㊁祖传秘方,就是因为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都要通过方剂来体现㊂成方既包括经方,又包括时方,实际上也应该包括当代有名的经验方,如过敏煎㊁二仙汤㊁星蒌承气汤等㊂成方的形成过程,首先是临床有效,逐渐被大家认可,其后流传开来而为成方㊂心中无方,如画图无规矩,基于一般意义上的辨证论治,气虚用党参㊁黄芪,阴虚用生地㊁麦冬,很难取得好的疗效㊂王玉光教授:把握成方,是年轻大夫成长或提高疗效的一个关键点㊂古人说 读方三年,天下无病可治”, 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什么意思?实际是强调成方应用与临证之难㊂‘千金方“‘外台秘要“都是方书,理论很少,却能成就大家㊂古人留给我们最多的是方书,而不是理论书㊂‘圣济总录“‘普济方“,收载上万首方药,用好不易㊂这些方药是我们取之不尽㊁用之不竭的宝藏,都是历代医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临床实践中抽提出来的经验,经过了数千人或数万人实践才凝集出来的,是医家理论的代表和整个经验的结晶,特别珍贵,用好了成方,疗效就能提高㊂牟新主任医师:成方包括古今名方,都体现着前辈的智慧与阴阳互根互制的辩证思维㊂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肺的升和降,麻黄汤即用麻黄和杏仁,一升一降;止嗽散用桔梗㊁白前,一升一降,旨在恢复肺的宣发和肃降;如体现气血关系的血府逐瘀汤,是四逆散合桃红四物汤,理气活血,气血同治,稍加桔梗㊁牛膝,一升一降,则气血流通起来了,可主治暓闷,情绪不好等,就是基于调和气血㊂好的成方,或补中有泻,或升中有降,一定是能够体现阴阳相因的辩证思维特点,对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㊂2 溯本求源,重视医理,才能用好成方陈明教授:成方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张仲景的经方㊂其实,成方也应该包括中成药,古代的丸散膏丹名方㊂张仲景的经方,历经千年,久传不衰,生命力很强大,就是因为经过长时间实践,临床疗效好㊂中医目前存在重药不重医的问题㊂许多新开发的中药新药,常常是昙花一现,原因是缺乏中医理论的指导,运用成方,离不开‘内经“‘伤寒论“这些经典著作的理论指导㊂王玉光教授:药和方有别,并非开一堆药就是方㊂以经方为例:厚朴三物汤㊁小承气汤㊁厚朴大黄汤,药物组成一样,方名不一样,君药不一样,主治证不一样㊂厚朴三物汤中厚朴和大黄比例是8∶4,小承气汤中厚朴和大黄比例是4∶2㊂两个方中厚朴㊁枳实㊁大黄,一个是8∶5∶4,一个是2∶3∶4,厚朴大黄汤中厚朴的剂量是一尺,主治截然不同㊂厚朴大黄汤主治支饮胸满者,厚朴三物汤主治痛而闭者,小承气汤主治阳明腑实证腹满㊁大便不通等,三者作用靶点不同,其中具有很深的理论内涵,所以一定要理论结合实践,深入思考㊂ 痛而闭”,实际上是肠梗阻; 支饮胸满”,应该是呼吸系统的疾病㊂学习经方,有助于我们理解经典理法与中医理论背后的深层次的东西㊂牟新主任医师:疾病谱的改变,环境㊁气候㊁饮食因素,现在人体质的变化,决定了不可能用现成的成方解决所有临床问题,这就更要求我们能够溯本求源,在理论上下功夫㊂如消渴病,教科书说其病机为阴虚燥热,然后气阴两虚㊂按这个思路来治疗有时疗效不佳;而按胃肠结热㊁脾胃湿热用大黄黄连泻心汤㊁葛根芩连汤等反而有效㊂只有中医的理论突破了,才能提高临床疗效㊂如果清代没有温病学派的兴起,温热病的治疗就无从发展㊂面对时代的变化,需要与时俱进,选方用药,也要与时俱进㊂3 把握主证,谨守病机,适应现代临床赵进喜教授:方剂从另一个角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适合抓主证㊁辨方证,比如大部分经方以及后世金元四大家和清代温病学家的一些方比较适合于辨方证,如三仁汤㊁达原饮㊁升降散㊁补中益气汤㊁升阳益胃汤㊁少腹逐瘀汤㊁血府逐瘀汤之类;还有一类是适合按现在中医理论体系辨证论治的方剂比如四物汤㊁四君子汤㊁六味地黄丸㊁二陈汤等,或养血,或补气,或滋阴,或化痰,即所谓 理法方药㊁环环相扣”㊂曾有人提出 证治方元”即属于这一类㊂辨证为气虚,即用党参㊁白术㊁黄芪,血虚就开当归㊁芍药㊁阿胶,虽然为现代医家常用,也能说有一定疗效,但难取得最好的疗效,有药无方不可取㊂抓主证㊁辨方证,对于用好成方很重要㊂临床一贯重视在辨体质㊁辨病的基础上辨方证,反对堆药㊂临床应用成方,一定要把辨方证放到一个最中心的位置,在辨方证的基础上再根据体质㊁病㊁症状㊁指标等加减用药,以实践 有方有药”的临床思维过程㊂曾治一慢性肾衰尿毒症合并心衰病人,心烦㊁恶心㊁呕吐㊁腹痛㊁腹泻,用西药心衰也不能纠正,辨证气虚㊁阴虚㊁阳虚㊁心肝脾肺肾五脏都虚,气滞㊁血瘀㊁水湿㊁浊毒都有,只是在一般意义的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用药,从益气㊁养血㊁养阴㊁利水㊁泻浊㊁解毒这样的角度开一首近二十味药的大方,也难以取效㊂但考虑符合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黄连汤证特点,应用黄连汤加熟大黄㊁葶苈子等,病人服药后即自觉腹中温暖,当天腹泻减到三四次了,心衰很快得到纠正,这即体现了抓主证的重要性㊂当然,强调应用成方,并不是说一首成方就能解决临床所有问题㊂因为许多疑难杂症㊁急危重症病情复杂,常需要加加减减,甚至几首方合用㊂早年曾读‘祝选施今墨医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这些书,似觉不如刘渡舟教授的桂枝汤㊁小柴胡汤加一两味药,简单明快㊂临床阅历日久,方见施今墨先生之方,觉得非常过瘾,但施今墨先生的医案都是好几味药,当时觉得有点乱,但是随着阅历既久,方知施今墨先生之高明㊂施氏之方,药味虽多,实杂而不乱,方中有方㊁方中套方,自有规矩存焉,用治复杂病证,尤其有效,所以不能把用成方跟灵活加减㊁合方对立起来,强调用成方,但是该加减就加减,经方与后世方甚至经验方,都可以共冶一炉㊂另外,运用成方,还应该重视把握病机㊂刘渡舟教授曾经用大青龙汤治疗一例妇女受寒后上肢肿痛,刘老根据舌质红绛㊁舌苔水滑的临床表现,认为病机是饮闭其热,‘金匮要略“上讲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这个就是大青龙汤证,外边有寒饮,里边有化热之势,所以舌质红绛,舌苔水滑,是溢饮证,所以投大青龙汤,让温服取汗,服后一汗而解㊂抓住病机,常可出奇制胜㊂相反,鲁迅先生年轻时曾评价 ‘验方新编“,用尽验方都不验”,盖因其未能抓住病机㊂其后先生曾用乌鸡白凤丸治愈许广平的崩漏,于是就开始信任中医,多次向朋友推荐㊂验方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不是方不好,关键是要把握其适应证,把握其隐藏在方剂背后的病机㊂说中医不能重复,非也㊂成方疗效不能重复,往往是因为未能真正把握其精髓㊂王玉光教授:专病专方,应该重视㊂比如裘沛然教授‘壶天散墨“曾说,原以为‘千金“里边很多方药杂乱,但到晚年,遇到难治病,常用‘千金“方而获奇效㊂古之名方,历经千锤百炼,或适合复杂病机㊂用不好只不过是我们不认识而已㊂宋孝志先生从小就背‘千金“‘外台“,周平安教授常见其随手拈来,而获奇效㊂周平安先生常用的芪银三两三就是跟宋老学的,而且主治的病症已经扩大了几十种㊂其实就是一个民间验方,叫疮疡三两三,验方也能够起神效㊂杜宏波副主任医师:学好成方最重要的是要把握成方后面的病机㊂成方相对而言是比较死的,但方子后面的病机是客观存在的,掌握了这个病机之后,选方用药就能取得很好的疗效㊂中医的理论高深,但临床疗效是检验理论的标准㊂抓主症,抓病机,对应用成方有指导意义,但如何在当今西药抗酸药如H2受体阻滞剂㊁质子泵抑制剂广泛应用的情况下,做好中西医结合,或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西药,也是很有研究意义的㊂相信未来,一定会有一些新理论出现,可能也会不断有一些经典方药出现,时方㊁经验方,慢慢也就变成成方,因此,应该重视成方背后的病机,重视组方的规律㊂学好成方最重要的是要把握成方后面对应的病机,这个病机才是成方的灵魂㊂成方是一种完美示范,如果学成方只会机械记忆成方的药物组成以及计量,就把成方学死了;学成方重要的是理解和掌握成方用药的规律与建方思路,方子后边对应的病机与疾病特点,有时还要了解建方人学术背景与时代特征,只有真正学到了成方后边的这些内容才能把方子学透和用活㊂临床情况是非常复杂的,很少有疾病是按照成方的模子去长的,所以你看很多经方大家的方子总有点似曾相识又有些许不同的感觉㊂学习和使用成方,可能要经历原方照搬,成方化裁再到守其意趣而自由遣药成方的阶段㊂此外对成方这个概念也要有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观点㊂由于行医环境的变化,昨日的成方可能会在新的时代中渐渐被淘汰,而今日的时方也可能会在几代人的锤炼中变成经典的成方㊂这种演变,其实也是成方背后代表的病机以及理论的演变㊂中医的理论发展既是保守的也是开放的,只要是临床真正有效的方法,终究会被纳入中医的理论体系㊂掌握这些理论,抓住对应病机才能真正掌握对应的成方㊂例如,在胃病治疗领域很多时候要处理烧心这一证候,很多成方中使用煅瓦楞㊁乌贼骨等药材,也有经典成方左金丸,还有各种清肝泻热的治法㊂在高效抗酸药物(如H2受体阻滞,PPI制剂)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继承和使用这些成方?我们是否能把这些抗酸药物纳入我们的治疗体系中?做好中西医在理论层面的结合工作,或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西药,发展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成方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㊂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新理论不断出现,肯定也会有新的时方㊁经验方,慢慢变成成方㊂总之,学习成方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成方背后的病机,只有掌握了成方背后的病机,才能避免学死方,才能真正活用方㊂4摇熟读经典㊁多参明师,学习应用成方陈明教授:中医成才,学习经典是基础㊂运用成方,也需要中医理论的指导㊂比如‘内经“讲一日阴阳升降的规律: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㊂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㊂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㊂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㊂”如何应用?实际上在这一天的阴阳升降过程中,有几个重要时间点 阴阳交接点,如果没有交接好,就会出现阴阳失衡的一些病㊂临床上常有休作有时的病,发作有固定的时间点,就可能这个时间点就是阴阳失调导致的,岳美中先生曾治午时发作性昏迷,用小柴胡汤而得奇效,很多临床上一日或是四季之中的发作性疾病都可用此思路进行治疗㊂再如‘内经㊃生气通天论“论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维持阴阳的平衡,阳气的固密很重要㊂‘伤寒论“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用桂枝汤加附子,不加沙参㊁麦冬,就是要用阳去固阴㊂如何扎实掌握中医理论?最低要求:‘黄帝内经“能背一半,‘伤寒论“更不用说,第二步就是理解它,第三步最重要,就是应用到临床中㊂跟师学习,不能仅学其几个方子,更重要的是学习思路,包括辨证的思路,选方用药的思路㊂有说印会河先生就是抓主证,实际上抓主证是选方切入点,难的还是在辨证㊂刘渡舟老先生曾说过:但凡很复杂的疾病出现的时候,往往是表现为症状的不稳定性及广泛性,就像‘伤寒论“中的或然症一样㊂辨证是用好成方的基础㊂目前,中医存在一些误区:一是重病不重证,辨证论治的过程,功夫下的还不够,总是自然不自然地受到西医检查㊁西医病名的影响,忽视了辨证,开方用药就失去了章法㊂如一见萎缩性胃炎就说阴虚,想当然应用石斛㊁木瓜㊁乌梅,不辨证,不把中医的思维拿出来,就不能把中医的特色显现出来;另一个问题是重方不重法㊂不问君臣佐使,动则几十味药,很不可取㊂而经方就很精当,桂枝汤调和营卫,桂枝是助卫的,芍药是养营的,对仗着,而且是1:1的比例,主药确定以后,用佐药,辅佐主药,桂枝佐生姜,芍药佐大枣,一类辛温,一类酸甘,对仗得很工整,然后又加甘草与桂枝㊁生姜,辛甘化阳,与芍药酸甘化阴㊂一张桂枝汤,五味药,至少可以组合成6对,桂枝芍药一对,生姜大枣一对,桂枝生姜一对,芍药大枣一对,桂枝生姜甘草,芍药大枣甘草,6对药物,平衡中正之绝妙配伍㊂后世说经方不宜加减,有道理,当然这话有绝对之处㊂‘伤寒论“经方可以说是久经考验,而且是越锤炼越好㊂王玉光教授:学习应用成方,要重视读古人的书,读古人的方书㊂而要用好成方,把握用方指征很关键㊂所谓的主证㊁主脉,就是你如何通过古人所描述的方药的主要的症状以及其加减,把握方药的用药指征㊂这个用药指征怎么把握?这需要长期的思考和积累,必须在具备中医理论和深厚底蕴的情况下,才能够去探骊得珠,否则难有那个能力㊂成方没有不好的,关键在能不能去把握它的主治,把握其用方指征㊂其次,跟老师学习,当然是一个很好的途径㊂我们的每一个名老中医,都有传承古人经验尤其是名方的独特办法㊂李发枝教授日常喜读方书,常为病求方,如根据狐惑病 目赤如鸠眼”,用甘草泻心汤治疗有巩膜炎㊁口腔溃疡的风湿病,用当通神㊂如何去认识古方描述的症状背后的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大家尚需下功夫,需要用心体验,带着临床难题去学习㊁去思考㊂如清燥汤和清暑益气汤只差3味药,但主治证截然不同,‘脾胃论“的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㊁补中益气汤㊁黄芪人参汤㊁升阳益胃汤㊁益气聪明汤,将近有三十多首方所谓补气升阳,药物组成几乎也类似,但主治证截然不同,为什么方药基本相同而主治证有那么大的差别呢,就是他的理论体系,就是他的医理和他自己的理论以及制方的特点,如果不理解东垣的一个是气火理论,一个是升降理论,那么东垣的方子你只会用两三首或四五首,但是如果懂得他的气火理论和升降理论,那么他的所有方子就可以随手拈来㊂把握和运用他的方,就要回到那个时代去认识他的理论,他的理论和仲景理论是截然不同的,他的临床思维过程㊁他的理论体系也跟仲景不一样,你如果不懂东垣的体系就无法把握他的方药㊂所以我们既要认真学习经方,又要学习后世各家的理论,只有掌握其理论和所有背后有关的知识,才会从古人丰富的宝藏中,来获取无穷无尽的东西,提高临床疗效㊂赵进喜教授:学习成方,光背背方歌不行,还得去看原书,领会原创者为什么立这个方,尤其是要领会 用方指征”,还有就是用法㊁用量㊁加减法等㊂曾用柴胡达原饮加减治疗小儿舌苔厚如积粉的乙型脑炎,三剂热退,未遗留任何后遗症㊂学中医是苦功夫,投机取巧学不好中医㊂方剂学习,建议重视在祖方”的基础上学 类方”㊂ 祖方”是方剂中的最基本的主方,如四物汤㊁四君子汤㊁四逆散㊁二陈汤㊁六味地黄丸等,这些 祖方”加加减减,就会派生出一系列成方㊂桂枝汤㊁麻黄汤㊁柴胡汤都有大量的加减方,温胆汤㊁涤痰汤㊁导痰汤㊁清金化痰汤甚至半夏白术天麻汤,都可以理解成二陈汤的变方,柴胡疏肝散㊁逍遥丸等顺气的方药都是从四逆散基础上变化来的,桃红四物汤㊁八珍汤㊁十全大补汤㊁泰山磐石散㊁胶艾汤,都可以理解成四物汤加减方㊂所以学好 祖方”,再学类方,有利于把握 用方指征”,加减方法比背方歌要有临床意义㊂另一个方面,每一个成方,都有 方眼”,不一定是最主要的,但却是最核心,最有特色,比如苏子降气汤里的沉香㊁肉桂,银翘散中的荆芥㊁豆豉,归脾汤中的木香等, 方眼”往往是这个方最精髓的地方㊂杨承芝主任医师:分享两点学习成方的心得:一是跟名师,善思考,多请教㊂曾跟随周平安教授出诊,周老应用芪银三两三方加味治疗多种疾病,可谓出神入化,效如桴鼓,遂请教该方是否可以用来治疗脑病,如当今疑难病之一痴呆,多数医家认为肾虚髓减㊁痰瘀痹阻脑络为其基本病机,治疗上重视补肾和活血化痰㊂周老认为应在辨证基础上重视气血㊂仔细思考,芪银三两三方就是从气血立法的方子,在临证时尝试将芪银三两三揉在痴呆的方里,效果不错,随后开展了该方治疗痴呆的实验研究㊂其二,学习成方应用,应注意下苦功夫从方剂的源头去找理论的支持,就是要多读经典㊂有理论指导的成方,才是有疗效的好方㊂如张锡纯的升陷汤,只有理解了大气理论和大气下陷机理,才能灵活应用,后世医家广泛将其应用于心肺脾胃疾病的治疗,周老曾用升陷汤治疗一例西医无良法治疗的 逼尿肌无力”患者,疗效极好,受到极大启发㊂所以跟师学习和熟读经典是学习成方㊁用好成方㊁提高临床疗效的捷径㊂刘宁博士:刘景源教授曾整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官修方书,其中 煮散”剂量小,携带方便,能避免中药浪费,自然非常经济,真所谓 简便验廉”,值得学习㊂其实学习成方,煎服法也很重要㊂如银翘散,有效成分含有挥发油,煎煮时间过长影响疗效㊂吴鞠通‘温病条辨“里的煎服方法就是按着‘局方“ 煮散”的方法,少量频服,银翘散里边一共加起来才五两六钱,每次只服六钱(18g),而且它是少量频服保证血药浓度,要求重病者,昼三服夜一服,白天喝三次晚上喝一次,一般的风热感冒也就是一天到两天也就是四服到六服也就退热了,我觉得这是非常可取的㊂赵进喜教授:煮散是非常可取的地方,节省药材确实非常重要㊂用成方,不但要方和药要用到,煎服法也非常重要,像半夏泻心汤㊁小柴胡汤的去滓再煎,抵挡丸的煮散㊁不可余药㊂因为抵挡丸连着水蛭㊁虻虫㊁大黄㊁桃仁一块儿煮散,然后又全部喝进去,所以它效果是最好的㊂宋朝科学技术和文化发明,对中医有很多创造性的贡献,现在大锅煎药,跟煮散相比,肯定是浪费药材㊂煎服法非常重要,应该是比小包装更有意义的一项工作㊂5摇结语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科体系中最有特色的学科,千百年来古人为我们留下来大量的成方,如何合理地应用这些成方来提高临床疗效是每一个中医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㊂总的说,我们需要在熟读经典㊁博览群方的基础上,充分领会成方的用方指征”,用中医理论指导,抓主症㊁守病机,才能用好成方㊂熟读经典,多参明师,勤于思考,才能学习好成方应用技巧,提高个人临床选方用药能力㊂只有全面继承,充分学习,在临床工作中多应用,才能促进方剂学传承中发展,以使先贤理论与实践结晶所得的成方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中医临床㊂赵进喜教授简介赵进喜,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工作站指导老师㊂博士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中医内科学家王永炎院士㊁肾病糖尿病专家吕仁和教授和肾脏病理专家魏民教授㊂主研方向为肾病㊁内分泌代谢病等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秘书长㊁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委㊁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㊂国家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吕仁和教授学术继承人㊂陈明教授简介陈明,医学博士㊁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㊁博士研究生导师㊂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㊁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 教学名师”㊂王玉光教授简介王玉光,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兼肺病研究室主任㊂先后从师于李恩复㊁周。
名医李赛美:提高中医辨证准确率,要靠这4点(经方辩治之精华)
名医李赛美:提高中医辨证准确率,要靠这4点(经方辩治之精华)治好疾病,不难于开方,而难于诊断!如何有效提高诊断正确率?当然是听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李赛美教授精讲《<伤寒论>四诊方法》啦!四诊是辨证论治的基础,每一位临床中医都一定要牢牢掌握!今天小师妹为大家准备的是李赛美教授精讲四诊之“问诊”篇!5分钟,学透顶尖中医的临证思维!01问寒热原文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即判断疾病阴阳可看是否有发热,有发热多为阳证,无发热多为阴证,故临床诊病先别阴阳,欲别阴阳,先问寒热。
太阳病一般为恶寒发热同时并进。
少阳病的热为往来寒热,恶寒发热的交替出现。
阳明病一般为但热不寒。
三阴病常不发热,但临床上也会有发热的情况,例如在兼表证的时候,像太少两感证“病人反发热,脉沉者”;还有脏病返腑,如厥阴病出现“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另外还有真寒假热,例如通脉四逆汤证等为假热,故一般来说三阴病是不发热。
以上是大体概括六经病发热的特点。
更细致的问诊,如桂枝汤的发热往往是一种“翕翕发热”即是身披毛衣所感受的热,身体能承受的温热。
阳明病中调胃承气汤证的热则是:“蒸蒸发热”即仿佛如蒸馒头一般的由内往外的发热,表现热比较深。
大承气汤证则为日晡潮热,这种热不是持续的,而是在每天下午3-5点阳明经旺时所出现发热。
李赛美教授细心为同学们解开临床的疑问太阳病中有提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阳明病中“不恶寒,反发热”,白虎加人参汤“背恶寒,时时恶风”;附子汤证“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通脉四逆汤证“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
寒热的症状的描述贯穿了表里,也贯穿了六经病,此为正邪交争的重要表现形式,尤其是发热,预示着患者正气不衰,正气抗邪,正邪交争,临床上多实证,热证。
02问汗太阳病中提到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的鉴别,虽然有不少鉴别点,但最重要的鉴别点还当属“有汗与无汗”。
桂枝汤既可以治疗营卫不和的自汗证,也可以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因此桂枝汤既可以止汗,也可以发汗。
关于六经实质
关于六经实质《李冠杰伤寒论讲稿》真正关于六经的实质一些相关的问题,这一次讨论的重点是什么呢?如果说经方理论里边的六病辨证,不是像历代的学者所总结的那样,它是经络发病或是脏腑发病,如果说不是那样的话,在中医理论里边这又是一个特殊的论述方式。
跟《内经》理论不是一个体系。
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历代的学者都没有做过实质性的探索。
为什么?因为历代的学者都认为:它是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之下的一本关于方书的专著,是一本方书。
但是现在看,事实上我们今天等于是用一种聊天的方式,到底历史过程和当时的大致的背景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站在还原经方理论本来面目的角度上,再去重新审视一下。
所以说,我们这儿说的,几乎所有的观点,在之前注家的著作里边和之前注家相关论述里边都是没有的。
关于经方理论当中,以三阴三阳划分的六类疾病的认识,历代学者始终存在着不同的理解,直到两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没有能够统一。
这对于一个经典医学理论来说,很遗憾,经方医学所以出现这种特殊的现象,根本原因一直上溯到王叔和,最早的了这是。
对经方医学的注家来说,对经方医学继承的后人来说,我们往下推,一直推到今天,就是此时此刻。
诸多的注家,以经方理论以外的理论体系,来解释经方医学理论。
今天我们诠释(康平本)《伤寒论》,我们清清楚楚地能看出来这样的方法是张冠李戴,不得要领。
事实上,解释经方理论恰当的,恰恰是经方理论本身,而不是经方理论之外的其他的医学理论。
但是作为中医理论之一的经方医学,毕竟是祖国医学的一部分。
如果说它与现代医学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不难理解,每个人都能接受。
但要是说它与其他的中医理论也有本质的区别,甚至于一定要将它视为一个独立的医学体系,似乎就让人感觉到比较费解。
但是,要是如果说我们对经方医学的发展历史进行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确实有令人深思之处。
这个经方理论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方证相应。
而且在经方理论当中,重病证,不重病位,不重病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理解经方辨证体系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根本作者:李冠杰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好。
临床疗效,是医学理论价值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经方医学之所以能历经数千年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就在于经方的疗效是其他医学无法比拟的。
近两年我每月都应邀到烟台坐诊,期间有一个案例就很能说明问题。
患者是一个当地人民医院的西医外科医生,年近四十时又生了一个二胎,刚出月子不久便患上了流行性感冒。
而那次感冒是以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加之其刚经过生产,身体较为虚弱,所以症状反应就比较严重。
于是她就到医院做了相应的检查,结果就是因感冒所致,但是身疼痛的症状却使她难以忍受。
(当时应该是一个新加汤证。
)因西医对感冒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一点她很清楚。
所以她就用打止痛针的办法来控制疼痛,结果八针后便突发肠梗阻,而不得不住院治疗。
有意思的是,虽然她是个外科医生,但却不用手术的方法治疗,而是用了灌肠的办法将梗阻通开了。
但是却发现不能吃东西,一吃就会在原处再次发生梗阻,便只能以输液的方法维持着。
恰在此时我去坐诊,下了高速便把我接到了医院。
四诊后我发现她腹中已是空无一物,整个腹部非常柔软。
但是,很明显这是人为灌肠后的结果,不能吃东西,说明她仍有胃肠蠕动方面的问题,于是仍决定投以小承气汤。
但因考虑其腹中无物,口服后可能会有胃中不适,我便嘱其直肠给药。
结果用药两次后她就感觉好了很多,于是便开始吃东西,但食后仍有不适感,后她就改为口服,服后症状随即消失,两天后就出院了。
等我下个月再去坐诊时,她就前来就诊,要求为其调理身体。
服药后身体便明显好转,以至于她医院中的同事不断有人问她是怎么做到的。
她就告诉他们是看了中医后才这样的。
后来就陆续有医院的医生或是医生的家属前来就诊,有一段时间来诊的病人中有三分之一左右是当地医院的医生或是其亲属。
这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有一个做化验工作的医生,长期患高血压,当看到这个外科医生服中药后的变化如此之大后也想来诊,但是又担心服中药会有副作用。
一直等到这个外科医生服了四五个月的中药之后,才建议给她做一下化验检查,看看有没有肝肾方面的问题。
结果是化验后各项指标均正常,于是她才前来就诊。
这个医案,如果仅就经方疗效而言,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在经方临床中应该是一种常态。
但是,当与现代医学同时介入时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事实充分证明了经方医学的价值所在。
临床疗效是人类医学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纵观人类的医学史,可以说每一个医学工作者都无时无刻不在为这一目标而奋斗着。
但是,临床疗效同时又是人类医学的一个瓶颈。
凡有临床经历的医生在这方面都会有深刻感受的。
去年,我结识了一个德州洛北眼科医院的院长,他本人是一个西医眼科专家,而且眼科手术的水平相当高。
甚至他自己还有眼科治疗方面的国家专利,而且他目前已在德州市范围内开设了三家专业的眼科医院。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很成功的西医专家,却对西医治疗眼科疾病的效果很不满意。
近些年来他不断的寻求中医介入眼科治疗的途径,先后找到一些本地的名老中医坐诊,也积累了一些以中药治疗眼科疾病的方药。
比如以血府逐瘀汤治疗眼底出血等。
但是,他对最后的结果仍感觉不满意,因此他甚至萌生了自学中医的念头。
有一次,他去北京办事,便到专业的医学书店去购买中医书籍用来自学中医知识。
此时恰有一位几年前曾来我处学习交流过的中医界朋友,现在受聘于北京中医药学院为特聘讲师,当时也带学生去书店购书,当其给学生介绍书籍时,他的话被这位院长听到,于是便相互认识并互留了联系方式。
春节前,医院内的一个员工的母亲因患脑血栓长期卧床,且大便不通,然后便以灌肠的方法通便,而致患者休克。
此时院长想到了他在北京认识的中医朋友,于是便打算邀其来德州为患者诊治。
但因其不便前来就特意推荐了我。
我去后所看到的患者,已经完全没有自主意识,而且也不能自主进食了。
在做了四诊之后我给出了一个经方的治疗方案,并嘱其家属如果不能服药就直肠给药。
结果患者用药后第二天就开始吃饭了,直到现在情况仍非常稳定。
当时院长没有想到,中医治疗危重病人也会有如此疗效,后来就约我定期去其医院坐诊。
最初就诊的是院长本人和医院的员工及亲属,而后患者便逐渐增多,六周后便出现了需要安排专人维持就诊秩序的局面。
期间在进行到第三周时,恰逢院长的母亲查出食道癌(已八十多岁,也是个西医专家),便毫不犹豫的让我以经方给予治疗,服药后效果非常理想。
另外还有院长的父亲、妻子、妻妹、兄弟、亲戚、朋友共有数十人就诊,没有一例疗效不理想的。
当看到经方有如此疗效之后,院长便计划依托经方,把医院的中医科逐渐做成专业的经方治疗中心,并打算将来把德州的医院做成经方的培训基地。
从此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但凡有追求、有见地、有医德的医者,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在为提高临床疗效而做着不懈的努力。
近十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经方医学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目的就是提高临床疗效。
随着对胡希恕经方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对经方辨证体系的全面认识,我的经方使用率越来越高,临床疗效也越来越好。
由于平时没有特意做过临床疗效方面的统计,所以一直都只是简单的从复诊患者的情况中体悟临床的治疗效果,虽然能感觉到疗效在逐渐提高,但始终没能有一个确切的数据。
近两年来,我应邀去烟台坐诊,而烟台方面有一个回访制度。
我是每月坐诊一次,他们规定每半月对所有患者都进行一次电话回访,这样就相当于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统计结果。
以去年七月份为例,本月坐诊三天,共诊治了七十个病人,半个月后电话回访,其中有六十人反馈疗效很好;有九人出现了一些新的症状,因属服药后的正常反应或变化,所以不必给药,只有一人出现了牙龈肿痛,另外给了一点药,加服后便解决了。
也就是说这七十个患者的疗效都比较理想。
如果整体观察的话,我近几年的临床有效率应该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我平时常讲有效率,而很少讲治愈率。
原因是治愈的概念需要有一个标准,我自己给出的标准是:第一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反应。
第二是经现代医学检查后没有明显的不正常的指标。
但实际临床中,能够达到此标准后再停止治疗的患者非常少。
多数情况下都是患者自己感觉身体已经很好了,就自行停药了,所以讲有效率还是比较客观一些。
近年来,我在临床上坚持做到,基本上只用经方来治疗各种疾病,经方以外的方子也有,但为数很少,常有的只有一两个。
同时我从不借助于其他的治疗方法,并要求所有患者停服以前所有的治疗药物。
这并不是为了要做到纯用经方而刻意为之,事实上我几乎每天都能用到黄连解毒汤,此方就不是一张经方,但能解决特定的问题。
但是凡是能用经方治疗的,我都一律使用经方。
经方应用率的高低,可以直接反应开方人对经方理论的掌握程度。
多年来的临床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正确理解经方医学理论和全面掌握经方医学的辨证体系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根本途径。
这里,无形中就带出一个很重要问题。
经方原著自有记载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时间了,作为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二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中医界历代都有学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应用,那么为什么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还在提正确理解经方理论的问题呢?其实我们从近代经方大师胡希恕老师身上就能充分看出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于胡老的相关情况,相信大家都已经了解很多了,我现在仅就胡老在经方医学方面的成就从几个关键点上,再以新的角度加以诠释。
第一点,胡老是中医历史上有记录以来,唯一一个在临床中能做到经方使用率接近百分之百的经方大师。
用胡老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一生只用经方来治疗各种疾病,也没有发现有什么经方治不了的病。
”这实际是一个中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胡老用自己一生的临床实践证明了,经方医学已经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人类疾病主要的病理状态,经方不仅能治疗古代病,同样也能治疗现代病。
第二点,胡老不仅临床中用经方最纯,更重要的是疗效卓著。
深入研究胡老的医案就会发现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在胡老所治的病人中有很多都是屡经其他中西医治疗不效,而经胡老接手后又扭转乾坤的案例。
这就与那些初诊时用时方,经反复治疗不效,后经再三斟酌才发现是经方的某某方证,而投以经方后又取得捷效的医案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究其原因还是胡老在对经方理论的理解上有独到之处。
第三点,像胡老这样用经方最纯,临床疗效卓著的中医大师,为什么反而在国际上被誉为有独特理论体系的经方大师呢?这实际上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的中医人深思的问题,所谓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其独特在哪儿?这正说明胡老对经方医学的研究更正确、更全面、更深入。
实际上胡老在中医的历史上为后人树立了一面经方医学的旗帜。
我们今天要振兴中医,要突破临床疗效这一医学瓶颈,就必须沿着胡希恕老师为我开拓的经方理论之路,去深入的学习经方医学,并到临床实践中去反复磨练自己。
我把这种方式称为“站在巨人的肩上”。
回顾经方医学的传承史我们不难发现,不能全面正确的理解经方医学理论的原意,是造成经方医学不能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际上,我们现在讲正确的理解经方医学的理论体系,就是要将胡老的经方学术思想发扬光大。
我们今天所说的经方医学实际就是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书的内容。
其文字内容,即使是较为完整的版本,总共也就十多万字。
那么我在这里提一个非常基础的问题,在这两本书中有没有我们不理解、甚至不认识的文字吗?当然没有!也就是说读经方原著本身是不存在文字障碍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直到两千多年后的近代才出现了一个胡希恕这样的经方大师,能够做到一生基本上全用经方来治疗各种疾病,而其他人却做不到呢?为什么中医发展到了今天,甚至出现了一种中医界人人都说经方好,但绝大多数中医人不用、或不会用、或很少用经方的局面呢?这是一个我们每一个中医人都必须正视并做出回答的问题。
根本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没有能象胡老那样正确、全面、深入的理解经方医学的理论,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在这方面我有一个实例就很能说明问题。
我的一个学生的学医经历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
此人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硕士毕业生,毕业后就回家开了一个中医诊所,临床中基本全用经方治病,并且因为疗效好而在当地有了一个“神童”称号。
这在中医历史上也是少有的。
但是,他的整个学医经历却是非常不尽人意的,高中毕业后他就决心投身中医事业,并考上了山东省中医学院。
在读大学本科期间,便因有意接触民间临床中医而与我相识。
当时我只是把胡老的学术思想给他做了简单的介绍,并没有过多的交流。
大学毕业后他又考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读研,但就在他即将毕业的前期,他才发现自己虽然完成了所有的学业,学到了几乎所有的中医理论知识,也做了专题,也跟了师,但自己根本就没有临床的技能。
据他所说,与他情况类似的还有很多,当时他们这些真正想投身于中医事业的高才生们,在一起讨论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中医能治病吗?”因此他曾一度想改行去做西医。
但是,此时他在极度徘徊中又想起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