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指导:火邪致病(中医六淫致病)

中医基础指导:火邪致病(中医六淫致病)
中医基础指导:火邪致病(中医六淫致病)

火具有炎热特性,旺于夏季,从春分、清明、谷雨,到立夏四个节气,为火气主令。因夏季主火,故火与心气相应。但是火并不象暑那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也不受季节气候的限制。

(2)温、暑、火、热的关系:温、暑、火、热四者性质基本相同,但又有区别。

温与热:这里的温和热均指病邪而言。温为热之渐,热为温之甚,二者仅程度不同,没有本质区别,故常温热混称。在温病学中所说的温邪,泛指一切温热邪气,连程度上的差别也没有。

暑与火(热):暑为夏季的主气,乃火热所化,可见暑即热邪。但暑独见于夏季,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而火(热)为病则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同时还包括高温、火热煎熬等。

火与热:火为热之源,热为火之性。火与热,其本质皆为阳盛,故往往火热混称。但二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热纯属邪气,没有属正气之说。而火,一是指人体的正气,称之为“少火”;二是指病邪,称之为“壮火”。这是火与热的主要区别。一般地说,热多属于外感,如风热、暑热、温热之类病邪。而火则常自内生,多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致,如心火上炎、肝火炽盛、胆火横逆之类病变。

就温、热、火三者而言,温、热、火虽同为一气,但温能化热,热能生火,所以在程度上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温为热之微,热为温之甚;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

(3)火的含义:中医学中的火有生理与病理、内火和外火之分。

①生理之火:生理之火是一种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阳气,它谧藏于脏腑之内,具有温煦生化作用。这种有益于人体的阳气称之为“少火”,属于正气范畴。

②病理之火:病理之火是指阳盛太过,耗散人体正气的病邪。这种火称之为“壮火”。这种病理性的火又有内火、外火之分。

外火:外火,一是感受温热邪气而来;二是风寒暑湿燥等外邪转化而来,即所谓“五气化火”。五气之中,只有暑邪纯属外来之火,我们称之为暑热。其余风、寒、湿、燥等邪并非火热之邪,之所以能化而为火,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郁遏化火。风、寒、湿、燥侵袭人体,必须|湿得热而难解,郁而化火,或者湿蕴化热,湿热极甚而化火。火就燥,故燥亦从火化。第二,因人而异,阳盛之体或阴虚之质易于化火。第三,与邪侵部位有关。如邪侵阳明燥土,则易化火,寒邪直中人脾,则化火也难。此外,五气能否化火,与治疗也有一定的关系。内火:内火,多因脏腑功能紊乱,阴阳气血失调所致。情志过极亦可久郁化火,即所谓“五志化火”。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邪的基本概念 所有引起疾病并具有善于活动,不宜生活,放松和释放的特征的外源性病原体都称为风病原体。风是春季的主要空气。如果风盛行,风是邪恶的,这会伤害人并造成疾病。尽管风是春季的主要空气,但它总是在年底出现。 因此,风恶是一种疾病,在四个季节,特别是在春季,很常见。风邪来来往往,善于运动,善变。它的本质是艳丽的,摇曳的和无处不在的。风邪使人的皮毛受伤,从而导致外部风病。风邪是导致外源性疾病的极其重要的致病因素,被称为“所有疾病的长短”。 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风邪是阳邪,其性质是开放的,容易攻击阳位:风邪具有上升,上升,上升和向外的特征。性宣泄意味着在伤害人时容易出汗。因此,风邪会侵袭人体的上部(头部和面部)和肌肉表面,例如头部和面部,喉咙,皮肤,腰部和背部等。使毛皮松弛并遭受头痛,出汗,大风,喉咙发痒和咳嗽。 (2)风恶善于善行,但数目却在变化:“善行”是指风善于动人,而不是活着而动。因此,其致病性的特征在于疾病位置的移动和不固定位置的移动。例如,由风,寒,湿引起的关节痛综合症,如果看到关

节疼痛徘徊,并且疼痛没有固定位置,则是风邪过多的表现,称为“行走性关节痛”或“风痛”。“数量变化”表示病原风易变且迅速。例如,风疹(荨麻疹)的特征是皮肤发痒,皮疹没有固定的位置,一个接一个地出现,有时出现。同时,由病原性风引起的外源性疾病通常起病急,传播迅速。如果在风中,您可能会突然歪歪嘴巴和眼睛;小儿风水综合症只有表面症状,但在很短的时间内,它可表现出头部和面部肿胀,尿液稀少等。 (3)风是所有疾病中最长的:老年人是第一和第一。风是所有疾病中最长的。首先,这意味着风恶经常与其他恶结合并伤害人们,这是外来恶的先驱。由于风邪在各个季节都有存在,因此它的性质是活跃的,诸如冷,潮湿,夏季炎热,干燥和高温之类的各种邪灵经常依赖于风并侵入人体,从而形成外感风寒症,风湿,风热和风干。第二,风邪袭击人并造成最多的疾病。 风魔总是在年底,所以有很多发病的机会。风邪伤害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它可以伤害内外。它可以损害不同的内脏和组织,并可能发生许多疾病。古人甚至把风邪作为外源性致病因素的总称。

六淫

六淫 简介 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 各种解释 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六气的正常运行变化,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变化,但如果六气太过或不及,则气候反常,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就能成为致病因素,则称“六淫”或“六邪”。 六淫病邪均由外而入,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冬季多寒病,秋季多燥病,夏季及高温作业中暑、居住潮湿易感湿邪等。 六淫可单独作用机体而致病,也可二、三种邪气同时侵袭人体致病,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湿热黄疸,风寒湿痹等,且可互相转化,如风寒不解入里化热;热邪不解耗伤津液可化燥;热极生风等。 中医除指六淫为病因外,也将六气的特征与该病症状联系起来认识而形成病证名称,即风证、寒证、湿证、火证、燥证……等.这些病证与六淫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如风邪侵袭引起外感风寒,但有的并不要外感疾病而有类似风寒湿燥火的证候,如风疹块,临床表现起病急,消退快、瘙痒等,与风的“善行而数变”的特点相似,一般多认为是由风邪所致,由于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也可产生与外感六淫所具有的某些类似的性质和证候特点,中医为区别外感六淫称之为内风、内寒、内燥、内火、内湿等。以下所讨论的以外感六淫为主,包括致病因素的特点和与病因相关的证候。 六淫:病因病理学名词,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合称。六气太过、不及或不应时,影响到人体的调节适应机能及病原体的孳生传播,成为致病的邪气,属于外感病(包括一些流行性病和传染病)的病因。六淫致病,自外而入,称为外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 风为六淫之首 中医学认为在外感六淫邪气当中,风为六淫之首。也就是说风邪为六淫邪气的主要致病因素。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风为阳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其性开泄,易使人体皮肤腠理疏松开张而津气外泄,进而使人体的防护功能减弱,外邪乘虚而入。所以寒、湿、燥、热等外邪,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风为百病之长,它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多兼其它邪气同病。平时常把六淫邪气引起的外感病,叫作伤风或冒风。因此,为了抵御和避免风邪的侵袭,需要加强卫表的能力,使人体自身皮肤腠理固密以御风邪的侵袭。例如经常参加室外锻炼;老年人、体质较差的人员在季节转换、气候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要注意随时增减衣服;注意合理的饮食,纠正偏食、挑食的毛病;起居作息要有规律等等都是加强卫外能力的好办法。此外,风邪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 D )。 A.《黄帝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2.下列特性中属于阳的为(A )。 A.兴奋 B.抑制 C.静止 D.下降 3.心的阴阳属性为(A )。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4.五行特性中,水曰( D )。 A.曲直 B.炎上 C.从革 D.润下 5.金之所不胜为(B )。 A.木 B.火 C.土 D.水 6.下列不属于奇恒之府的为(B )。 A.胆 B.胃 C.脑 D.女子胞 7.五脏中,在液为泪的是(C )。 A.肺 B.心 C.肝 D.肾 8.与情志中“悲”的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为(D )。 A.心 B.肝 C.脾 D.肺 9.具有运化功能的脏为( B )。 A.心 B.脾 C.肝 D.肾 10.主神明的脏腑为(C )。 A.肝 B.胆 C.心 D.肾 11.先天之本是指( D )。 A.心 B.脾 C.肝 D.肾 12.下列不属于风邪特点的是(D )。 A.性质主动 B.百病之长 C.善行而数变 D.性质凝滞 13.金元四大家中倡导“火热论”的代表人物是( A ) A.完素B.元素C.从正D.朱震亨 14.下列事物或现象不可以用阴阳概括的是( D )

A.天地 B.寒热 C.水火 D.木土 15. 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 D ) A.向上的 B.温暖的 C.无形的 D.下降的 16.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B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17.心在体合( D )。 A.肉 B.皮 C.骨 D.脉 18.其华在发的脏腑为(D )。 A.肾 B.肝 C.脾 D.肺 19.气的分类不包含( C )。 A.元气 B.宗气 C.清气 D.卫气 20.易生风动血的邪气为( D )。 A.风邪 B.暑邪 C.燥邪 D.火热之邪 21.“阴在,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表明阴阳的关系是( B )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 C.阴阳交感 D.阴阳互藏 23.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D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水与金 24. 以下治法中,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的是( C ) A.益火补土法 B.培土生金法 C.泻南补北法 D.金水相生法 25. 胆属于( D ) A.脏 B.腑 C.奇恒之腑 D.既是腑,又是奇恒之腑 26.运行于脉外之气是指( B ) A、营气 B、卫气 C、元气 D、宗气 27.下列哪项不是导致瘀血形成的原因( A ) A、食积 B、血寒 C、外伤 D、气滞 28.下列不属于正治法的是( C )。 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C.寒因寒用 D.虚则补之 29.五脏中与津液代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 C ) A、肺、心、肝 B、脾、肺、心 C、肺、脾、肾 D、肝、肺、肾 30.五行分类中以木、火、土、金、水为序排列有错误的是( C )

什么是“六淫”致病及共同特点

什么是“六淫”致病及共同特点 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六气的正常运行变化,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变化,但如果六气太过或不及,则气候反常,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就能成为致病因素,则称“六淫”或 “六邪”。 六淫病邪均由外而入,多与季节气候、 居住环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冬季多寒病, 秋季多燥病,夏季及高温作业中暑、居住潮 湿易感湿邪等。 风邪 凡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点的外 邪即为风邪。 风邪的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轻扬、向上、向外、升散,风邪侵犯机体可致机体腠理疏泄开张,表现为汗出恶风之症;从病位而言,风邪多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腰背等阳位。2、风性善行数变。风邪具有行无定处、病位游移的特点。善行,是指风邪致病病位游移不定,易导致四肢关节疼痛,即为“行痹”。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 3、风性主动。即风邪具有善动不居的特点。 4、风为百病之长。原因有二:其一,风邪最易兼他邪合而伤人。其二,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寒邪 凡具有寒冷、凝滞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邪的致病特点:1、寒邪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邪凝滞。寒邪侵袭易使人体气血津液运行迟缓,凝滞阻塞而不通。“不通则痛”,因此,寒邪易引起“痛痹”。身体“得温则行,得寒则凝”。3、寒性收引。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的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临床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寒邪侵犯肌表,可致腠理闭塞,汗孔闭合,出现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二是寒邪侵犯经络,引起筋脉收缩挛急,气血不通,见关节挛急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湿邪 凡具有重着粘滞等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邪的致病特点:1、湿邪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着。湿邪具有重着的特点,是指湿邪致病易使人体产生重着、沉重的特点。3、湿性粘滞。其中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指症状上的粘滞,如湿滞大肠,大便粘腻不爽。其二,指病程的缠绵性。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致病易伤人体下部。 燥邪 凡具有干燥收敛、肃降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02 课程代码:01400052 适用专业(方向):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总学时数:64 学分数:4.0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适当配合多媒体教学。课时共计64学时。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绪论(4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自学: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色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8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了解精气学说。 自学: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气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中医博士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与复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和复习题 (七版教材) 绪论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的基础和方法 3.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观点 4.整体观念的概念 5.为什么说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从结构、生理、病理、诊治等方面说明) 6.试从生理、病理两方面说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7.证、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生万物的机理 3.气的两种存在形式 4.气机与气化的概念及其联系 5.气的中介作用的意义 6.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7.阴阳的基本概念 8.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9.阴阳对立制约与消长、平衡的关系 10.阴阳互根互用的概念及其意义 11.阴阳交感的机理和意义 12.阴阳消长的涵义和形式 13.阴阳转化的内在依据、条件和形式 14.阴阳自和的涵义和意义 15.人体脏腑经络的阴阳划分(二分法与三分法) 16.阴阳偏胜、偏衰和互损的病理变化及其理论基础 17.怎样调整阴阳的偏胜偏衰和互损 18.五行的基本概念 19.五行的特性 20.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21.五行相生的概念、次序和母子关系 22.五行相克的概念、次序和所胜、所不胜关系 23.五行制化的概念和规律 24.五行相乘的概念、次序和产生机理 25.五行相侮的概念、次序和产生机理 26.母子相及的涵义 27.以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28.根据五行生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29.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30.中和思维和类比思维方法

第二章藏象 1.藏象的基本概念 2.藏象学说的形成 3.藏象学说的特点 4.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5.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6.心主血脉的概念及血液正常循行的基本条件 7.心藏神的概念,心称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由 8.心的生理特性 9.心在液为汗的机理 10.肺主呼吸与主一身之气的涵义和关系 11.肺主行水或为水之上源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 12.肺朝百脉、主治节的涵义 13.肺为华盖和娇脏的生理病理意义 14.肺气宣发与肃降的概念和体现 15.肺合皮毛的机理和意义 16.脾主运化的涵义和内容 17.脾为后天之本的原理和意义 18.脾主统血的概念和机理 19.脾主四时与脾主长夏的意义 20.脾气主升的主要体现 21.脾喜燥恶湿的临床意义 22.肝主疏泄的概念及其体现 23.肝主藏血的涵义及其生理意义 24.肝为刚脏的生理病理意义 25.肾藏精的涵义 26.肾精与肾气的关系及其生理作用,肾为先天之本 27.肾阴、肾阳的来源和功能 28.肾为五脏阴阳之本的涵义 29.肾主水的概念和机理 30.肾主纳气的概念和机理 31.肾主蛰守位的生理意义 32.肾主骨生髓通脑 33.七冲门的部位及作用 34.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基础 35.胆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之一的道理 36.胆的主要生理功能 37.胃的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38.小肠的部位和生理功能,“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机理 39.大肠的主要功能及其与此相关的其他脏腑功能 40.三焦的六腑和部位概念 41.六腑三焦及部位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42.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功能特点 43.脑的主要生理功能 44.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与此有关的诸因素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及任务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就是由中医学得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照中医学得逻辑体系组织而构建得理论体系。它以中国古代朴素得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得生理、病理为理论核心,并融合了历代著名医家真知灼见得一门课程。本课程包括了认识论与方法论两部分内容。认识论方面主要就是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等哲学思想以及藏象学说等为代表得对人体生命活动与病理变化得认识;方法论主要就是以辨证论治、养生防病为核心得临床思维方法,遣方用药法则等。本课程体现了古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得有机融合,就是中医院校各专业学生学习中医药学其她各门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所必修得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这种中医基础知识得奠定作用将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产生深远得影响。中医基础理论就是中医学得灵魂,课程中所阐述得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对临床实践具有很重要得指导意义。扎实得中医基

础理论功底对学生以后参加临床医疗实践活动,培养正确得思维方法,提高临床辩证水平以及开拓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得作用。 第二部分课程培养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得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知识,为学习中医其她各科奠定坚实得基础,并对学生得中医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训练。课程要求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得观点来认识古代得哲学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经络得生理功能,以及疾病得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初步了解人体脏腑得主要病理表现。 二、技能目标 本课程得教学过程中,通过用验案来对照理论,结合理论进行辨 析讨论,让学生亲身感受临床诊疗经过,培养学生得临床兴趣,使得理论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并直观形象地把握理论,能初步运用中医理 论来辨析疾病得病因、病机、治疗原则。 三、职业素质与态度目标 通过本课程得教学,使学生逐渐了解中国传统医学在防病治病方面得魅力,理解并热爱中医,形成对祖国医学文化得认同感,初步树立救死扶伤得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培养全心全意为人类健康服务得情感,逐步确立为人类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做贡献得人生理想。 第三部份课程教学框架设计与学时安排

中医诊断学-六淫辨证的辨证要点

中医-中医诊断学-六淫辨证的辨证要点 在执业医师资格证的考试中,不管是执医还是执助,中医诊断学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今天中公教育的医疗专家讲师为大家进行典型易错题的剖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在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这一章节中,每一种证候的辨证要点是常考点,今天我们针对陈给大家整理了学习笔记,我们可以依次来学习。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我们可以一起来看思维导图。 一、风淫证候的辨证要点: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风邪袭表);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风邪犯肺);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风客肌肤);或肢体肌肤麻木、口眼歪斜(风邪中络);或肢体关节游走作痛(风胜行痹);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风水相搏)。 二、寒淫证候的辨证要点: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痛,鼻塞或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或见咳嗽哮喘,咯痰稀白,或为脘腹疼痛,呕吐,肠鸣泄泻;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伏等。 三、暑淫证候的辨证要点: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四、湿淫证候的辨证要点: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浑浊。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五、燥淫证候的辨证要点:皮肤干燥甚则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小便短黄(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燥易伤肺),脉象偏浮。有凉燥与温燥之分。 六、火淫证候的辨证要点: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面红目赤,舌质红绛,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或神昏、谵语,惊厥,抽搐,衄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贵州民族大学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1、总体目标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核心,融合了历代著名医家真知灼见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树立中医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掌握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等哲学思想以及藏象学说等为代表的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认识体系。学会辨证论治、养生防病为核心的临床思维方法及遣方用药法则。通过学习该课程,为以后的学习、研究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知识目标 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对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训练。要求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古代的哲学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初步了解人体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 3、能力目标 教学过程中通过典型医案,结合理论进行辩证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直观形象地把握理论,能初步运用中医理论来辨析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 4、素质养成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逐渐了解中国传统医学在防病治病方面的魅力,理解并热爱中医,形成对祖国医学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治未病”的养生观念,逐步确立职业目标。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学时序号教学内容概述能力要求(教学目标) 安排

1 绪论1.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 3.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 4.了解中医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2 2 第一章精气、阴阳、 五行1.掌握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了解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阴阳、五行等概念的形 成; 3.掌握古代哲学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主 要内容; 4.了解古代哲学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 应用。 4 3 第二章藏象1.掌握藏象的概念; 2.掌握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3.掌握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 4.掌握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5. 掌握五脏的生理特点; 6.掌握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7.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 8.掌握三焦的生理功能、部位划分及其生理特点 9.了解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10.了解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4 4 第三章气血津液与 精神1.掌握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功能; 2.了解精的分类; 3.了解气的运动与气化; 4.掌握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5.了解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4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思考体.doc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一、简答题: 1、何谓中医学? 2、何谓中医基础理论? 3、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什么? 4、简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5、《诸病源候论》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是? 6、金元四大家指的是哪四大家?他们的学术观点、临床特 点以及代表作是什么? 7、何谓辨证论治? 8、何谓“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试举例说明之。 9、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说人体是一个有机整 体? 10、从生理、病理论述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11、《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二、名词术语解释: 1、病 2、证

3、症 三、论述题 1、试比较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优劣。 2、试.............. 对症治疗 ..... 。 3、整体观念在中医学中有何指导意义?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 一、简答题: 1、何谓精气?何谓精气学说? 2、精气在古代押学和中医学中的含义有何区别? 3、宇宙之气的含义是什么?它与人体之气有何区别? 4、精气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简述之。 5、为什么说精气是构成世界的本源/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 什么? 6、气有哪两种存在形式? 7、为什么把气称为天地万物Z间的中介?气的中介作用主 要体现于哪些方面? 8、人体之气有哪些功能和特点? 9、精的一般概念是什么? 10、神的--般概念中包括哪些含义? 11、怎样确定自然界某些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 12、为什么说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13、简述阴阳交感的意义及机理。 14、阴阳对立制约的含义及其意义是什么? 15、何谓阴阳互根互用? 16、阴阳失调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17、用阴阳学说概括的人体病理变化的总纲是什么? 18、何谓“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 19、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20、五行各自的特性是什么? 21、事物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各是什么? 22、事物五行归类的意义? 23、何谓五行相生?其次序及关系如何? 24、何谓五行相克/其次序及关系如何? 25、导致五行相乘和相侮发生的原因各是什么? 26、怎样运用五行学说以色脉相参来推断病情的顺逆? 27、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常见治疗方法各是什么? 28、何谓所胜、所不胜? 29、简述中医学的方法学体系的层次结构。 30、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有何特点/ 31、何谓比较法?它在中医学中如何运用? 32、何谓演绎法?它......... 的运用如何? 33、何谓类比法?它有何局限性?

2015中医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前简答训练(12)

https://www.360docs.net/doc/2810061683.html,/News/zkxw/13231.html 2015中医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前简答训练(12) 1.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哪些?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称为阴邪。寒邪侵入后,机体的阳气奋起抵抗。但若寒邪亢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寒邪,反为寒邪所伤。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 (2)寒性凝滞:寒性凝滞指寒邪侵人,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之意。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畅行不息,全赖一身阳气的温煦推动。一旦阴寒之邪侵犯,阳气受损,失其温煦,易使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甚或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临床表现。 (3)寒性收引:“收引”,有收缩牵引之意。寒性收引指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如寒邪侵及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等。 2.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哪些? 湿为重浊有质之邪,属阴,其性黏腻、停滞、弥漫,其侵人多隐缓不觉,导致多种病变。 (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与水同类,故属阴邪。阴邪侵人,机体阳气与之抗争,故湿邪侵人,易伤阳气。脾主运化水液,性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常易困脾,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从而使水湿内生,发为泄泻、水肿、尿少等症。因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最易留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如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膈满闷:湿阻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纳运失司,则脘痞腹胀,食欲减退。 (2)湿性重浊:指湿邪致病,易见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湿邪阻滞经络关节,阳气不得布达,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称之为“湿痹”或“着痹”。 (3)湿性黏滞:“黏”,即黏腻;“滞”,即停滞。湿邪致病,其黏腻停滞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黏滞性。湿病症状多表现为黏滞而不爽,如痢疾的大便排泄不爽;淋证的小便滞涩不畅,以及口黏口甘和舌苔厚滑黏腻等。二是病程的缠绵性。因湿性黏滞,易阻气机,气不行则湿不化,其体胶着难解,故起病隐缓,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等。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为重浊有质之邪,类水属阴而有趋下之势,人体下部亦属阴,故湿邪为病,多易伤及人体下部(阴位)。 3.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哪些?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药类专业用)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教学大纲,既充分考虑了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充分体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了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本课程按90学时设计。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不得少于72学时。实验课及其所用学时可由各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安排。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 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2.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证的概念、思维过程与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 1.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6学时,其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占4学时,其他2学时。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1. 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2. 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及其形式;气化的概念与形式。 3. 精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4.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三.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中的作用,在整体观念形成中的作用。第二节阴阳学说

浅谈中医术语“六淫”的英译

浅谈中医术语“六淫”的英译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mportant component, is rich in content, the thought is profound, has an independent theoretical syste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ould face the world, face future, face modernizati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key.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volves multiple specific discipline and many aspects of other disciplin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Terminology, especially is the key. TCM term is the most basic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notation is rich, the implication is profound.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cientific or not, relates to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relation to the futur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 in the translation of TCM terms, must follow the certain translation principles.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TCM terms shall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five characters", i.e.,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information, normative principles, to accept the principle, cultural principle. The "six excesses " of the translation, must be based on basic theories of TCM, to understand "six excesses" of the sequence of events, in order to make the translation of scientific norms of acceptable.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stringent attitude, not only requires the accurate expression of the cont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ut also to meet the English language inherent laws, in line with the English expression, pay attention to English style, style, flexible, not dogma.Whil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cise, practical, custom and convention. Key words: Nomencla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rnational exchange;English translation principles; Excesses of the six factors 1前言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药卫生的对外交流,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和理论体系已越来越引起国际上的重视,中医药的国际交流日趋频繁。为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经》 2.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机“医圣”《伤寒杂病论》 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 4.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5.第一部国家组织方书,处方规著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辨证:将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及其他资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症侯的识病方法。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阴阳五行 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既可以标识自 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又可以标识同一事物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特性:1)相关性2)普遍性3)相对性4)属性的规定性 3.阴阳的相互关系:1)对立制约[属性相对、相互制约] 2)互根互用[阴阳互藏、阴阳互 根、阴阳互用] 3)消长平衡[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皆消皆长] 4)相互转化[渐变、突变]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 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i.阴阳偏胜:阳盛则热,阴胜则寒 ii.阴阳偏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iii.阴阳互损 iiii.阴阳转化 4)指导疾病的诊断 5)知道疾病的防治 6)归纳药物的性能 5.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 6.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指树木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木”。 2)火曰炎上:“炎”,有焚烧、灼热之意;“上”,即向上。“炎上”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蒸腾上升之象。引申为凡是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 3)土爱稼穑 4)金曰从革 5)水曰润下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学的特色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学的特色与中医基础理论课 程 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我们上一个单元讲述了中医学和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这一节我们接着讲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是与现代医学相比较而言的,那么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 (一)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 (第)一(个优势和特色)表现为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我们昨天讲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整体医学模式,这个整体医学模式(反)映了中医学对生命、健康、疾病问题的基本观点。(其)一、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特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文化背景的,与以欧洲文化为中心的,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现代医学有着显著的区别,这是第一点。其二、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是朴素的、系统的整体思维方式。它从整体、矛盾、运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问题,来认识生命的运动过程,认识疾病和健康之间的关系,这种科学思维方式与现代系统科学思维方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仅仅它是朴素的而已。这个科学思维方式也比现代医学的思维方式要科学,这个科学思维方式代表

着现代科学科学思维方式的发展方向。其三、表现为天地人三才一体的认识论。就是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在认识生命、认识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把人同自然、同社会放在一起来考察,把天地人三者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人是这个系统之中一个子系统,放到这样一个大的系统从整体上来认识问题,认识生命的运动过程,认识健康和疾病的问题,来处理疾病的问题。这是第一(个)优势和特色,与现代西医学相比较而言表现在中医学的一个整体医学模式。 (二)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第二个(优势和特色),中医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也是同西医学相比较而言的。 其一、表现为这个理论体系将哲学和医学融为一体。我们在上一节中讲到,中医理论体系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哲学基础,作为构建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方法论。应用气、阴阳、五行等中国古代哲学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来阐述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将哲学的概念转化为医学自身的概念,使气、阴阳、五行这些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和医学融为一体,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现代医学所没有的。这是第一点。 其二、中医学表现为它是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一体这样一种医学。既承认人的生物学属性,又承认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在生命过程中与自然环境特别是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考察生命、健康、疾病问题的时候,从自然、社会这个整体来考察人的生命运动过程,这和单纯的生物医学有本质的区别。这一点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生

六淫致病

六淫致病 六淫是“风、寒、暑(热)、湿、燥、火”的总称。在正常的情况下,称为“六气”,是四季气候变化的表现,加春天风和日暖,夏天暑气炎热,长夏湿气偏盛,秋天干燥凉爽,冬天冰冻寒冷,这些气候的不断变化,促进了自然界的万物牛长,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个条件。如果非其时而有其气,出现反常的气候,使人致病,则称为“六淫”。 六淫是导致人体产生疾病的外因,关幼波老医生强调外因是条件,而人体的正气是依据,如果身体健康,虽然在气候反常的外因致病因素侵袭下,可以不发病。假如体质素来虚弱,又不注意锻炼,即使气候稍有变化,亦可发病。 出于人体的体质不同,在感受六淫之邪后,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出现转化,如风寒可以化热,湿郁可以化热,火热可以化燥,热极可以生风。人体感受六淫邪气也不是单纯的,如风就有“风寒”、“风湿”、“风寒湿”混合侵入的见症受六淫邪气也不是单纯的,如风就有“风寒”、“风湿”、“风寒湿”混合侵入的见症,在肝炎的病变中,以湿热为最常见、最顽固的致病原因此外由于脏腑本身机能失调,亦可产生风、寒、热、湿、燥、火的病理现象,这并非外来六淫之邪.而是内生的脏腑病理变化的一种表现。外来的六淫之邪.与内生的风、寒、热、湿、燥、火在证候表现和治疗方法上有所不同.伯是它们的临床表现队;既可有相同之处又可有密切联系

下面扼要介织一下六淫的致病特点: ●风:风为百病之长.多与寒、湿、热等邪相兼.一年四季都可出现。风性善行而数变,发病急、变化快。风为阳邪.易袭人体阳位.如人体上部、外部风性主动,如高热、惊厥。外风为邪侵肌表,肺卫不固;内风多为肝阳上亢、化火生风。 ●寒: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在肝炎患者中,脾阳不足则腹胀便溏。肾阳不足则腰膝发凉,阳萎或女子带下清稀。脾肾阳虚还出现水肿、腹水。寒邪犯脾,脾虚寒湿停滞可出现脾阳不运的阴黄证。寒性收引主痛,盛寒较重,可出现骨节疼痛、脉痛、脉沉肢冷、手足挛痛、甚至昏迷僵直。人伤于寒,而出现恶寒发热外寒则恶寒.得温不减;内寒则畏寒.得温则减。 ●暑(热:暑为热邪的—种。特点是最易耗气伤津,而出现汗出气促、唇干烦渴。夏天感寒出现发热、恶寒、肢体疼痛、腹痛、吐泻,名为“阴暑”。暑热侵袭。突然晕倒,冷汗自出,手足发凉,名为“中暑”。热(暑)多兼湿邪 ●湿: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为脾阳。湿性重浊、粘滞、缠绵反复。湿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混为久居潮湿之地。外感雾露,或长期涉水淋雨所致;内湿为脾阳不振,过食生冷或酗酒人过,水谷运化失职所生,聚而生湿,停而成痰.留而成饮、积而成水湿邪侵入人体可从寒化或热化,

考点串讲中医基础知识一

考点串讲-中医基础知识(一)

————————————————————————————————作者: ————————————————————————————————日期: ?

1.与呼吸有关的脏是 B.心、肺 A.肝、肺? C.脾、肺 D.肺、肾?E.肾、肝 【答案】:D 【解析】:考察对各个脏腑生理功能的理解运用。肺主气即主呼吸之气;肾主纳气,有摄纳肺吸入之清气的生理功能,中医认为人的呼吸虽由肺所主,但与肾也有密切的联系。认为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必须下行至肾,由肾摄纳之,其生理意义是保持呼吸的平稳、控制呼吸的频率,保证呼吸的深度,有利于体内外气体的交换,维持人的新陈代谢。所以与呼吸有关的脏是肺和肾。 2.下列不属于六腑的是 A.胆 B.胃 D.脑 C.三焦? E.小肠 【答案】:D 【解析】:记忆性题目。考察六腑的定义,六腑是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3.六淫之中,易于生风动血的是 A.风 B.火(热) C.暑 D.湿 E.燥 【答案】:B 【解析】:记忆性题目。考察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火热为阳邪,其性延上。 (2)火易耗伤津液。(3)火易生风动血。(4)火易致肿疡。 4.六淫之中,易于导致疮痈的是

A.风 B.火(热) E.燥 D.湿? C.暑? 【答案】:B 【解析】:记忆性题目。考察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火热为阳邪,其性延上。(2)火易耗伤津液。(3)火易生风动血。(4)火易致肿疡。 5.五行的基本概念是 A.五种基本物质 C.五种基本材料?D.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B.五种基本元素? ? E.以上均非 【答案】:D 【解析】:记忆性题目。五,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运行、运动、变化。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世界上的一切事都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 6.临床治疗血虚病时常使用补气药,其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E.血能载气 C.气能摄血?D.血能养气? 【答案】:A 【解析】:考察对气生理功能的运用。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7.六淫邪气中季节性最强的是 B.寒?C.燥 A.风? E.暑 D.火? 【答案】:E 【解析】:考察六淫致病的季节性特点。风为百病之张,可携其它邪气一起发病,因此不分季节性;寒邪,在一年四季都可感受,也无明显季节性;燥分温燥和凉燥,温燥在秋季多发,凉燥在冬初多发。火邪分多种:肝火、肺火、胃火等,也无季节性。暑是夏季的主气,暑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8.六淫邪气中能够耗气伤津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