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虚词用法归类ppt课件
合集下载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PPT课件 图文
练习:
⑴童微伺其睡。
(他,指强盗)
⑵欲穷其林。
(指示代词,那片)
⑶其真无马邪?
(表示反问语气)
⑷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表示反问语气)
⑸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
(指示代词,其中的)
.
下边“其”字的用法有一项与其他三项不
同,它是: ( B )
A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人称代词,他们的)
⑴虽鸡狗不得宁焉。
练习: ⑴又何间焉? ⑵今其室十无一焉。 ⑶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语气助词,呢) (表示感叹语气) (兼词,从这里)
二、以的用法.
A、作介词。可译为“把”、“被”、“对”、 “用”、 “将”、
“凭”、 “因为”、 “根据”、 “按照” 等。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⑵以尾击柳。
D、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C
3、加划线的文言虚词用法、意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然见其蹄类牛
(人称代词,代驴)
B、惴惴而前
(表示修饰关系)
C、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认为)
D、然见其蹄类牛,疑焉 (兼词,对它 )
再 见
谢谢! 学妹给我打电话,说她又换工作了,这次是销售。电话里,她絮絮叨叨说着一年多来工作上的不如意,她说工作一点都不开心,找不到半点成就感。 末了,她问我:学姐,为什么想 找一份 自己热 爱的工 作这么 难呢? 我问她上一份工作干了多久,她 说不到 三个月 ,做的 还是行 政助理 的工作 ,工作 内容枯 燥乏味 不说, 还特别 容易得 罪人, 实在不 是自己 的理想 型。 我又问了她前几份工作辞职的原 因,结 果都是 大同小 异,不 是因为 工作乏 味,就 是同事 不好相 处,再 者就是 薪水太 低,发 展前景 堪忧。 粗略估计,这姑娘毕业
中考第一轮复习_文言文虚词 课件(26张ppt)
中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虚词 课件(26张ppt)
中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虚词 课件(26张ppt)
(八)文言虚词“然”
1、 “然”主要用作形容词词尾,是“… …的样子”的意思,同 其他词素组成形容词。如: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杂然相许。
2、可以作指示代词,译成“这样、那样”。如:虽然,受地于 先王,愿终守之。 河东凶亦然。 3、作动词,可以译成“是的、对的、认为… …是对的”。如:
请指出下列“以”字的用法
1.可以为师矣 (介词,“凭借”的意思) 2.然得腊之以为饵 (介词,“把”的意思) 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连词,“而”的意思) 4.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按照”“根据” 的意思)
请指出下列“以”字的用法
5.以塞忠谏之路 (连词,“以致”) 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作连词,“因为” 的意思) 7.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介词,拿) 8.所以动心忍性 (介词,“用”的意思) 9.夫不能以游堕(huī)事 (因为)
(二)、文言虚词“其”
1、作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她”或“他们、它们、她们”“他 他们的”。
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作指示代词。可以译成“这、这些、那、那些”或“其中、其 中的”。如: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那)
3、作副词,表示推测、反问、期望或命令等语气。译为“恐怕、 大概、难道、可要”等。
2、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的”。如:予尝求古仁人之 心。
3.作动词,相当于“到、往… …去”。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5.表示语气停顿或音节助词,起舒缓语气作用;或作助词,无实义。 如:公将鼓之。 顷之。
中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虚词 课件(26张ppt)
(八)文言虚词“然”
1、 “然”主要用作形容词词尾,是“… …的样子”的意思,同 其他词素组成形容词。如: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杂然相许。
2、可以作指示代词,译成“这样、那样”。如:虽然,受地于 先王,愿终守之。 河东凶亦然。 3、作动词,可以译成“是的、对的、认为… …是对的”。如:
请指出下列“以”字的用法
1.可以为师矣 (介词,“凭借”的意思) 2.然得腊之以为饵 (介词,“把”的意思) 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连词,“而”的意思) 4.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按照”“根据” 的意思)
请指出下列“以”字的用法
5.以塞忠谏之路 (连词,“以致”) 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作连词,“因为” 的意思) 7.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介词,拿) 8.所以动心忍性 (介词,“用”的意思) 9.夫不能以游堕(huī)事 (因为)
(二)、文言虚词“其”
1、作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她”或“他们、它们、她们”“他 他们的”。
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作指示代词。可以译成“这、这些、那、那些”或“其中、其 中的”。如: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那)
3、作副词,表示推测、反问、期望或命令等语气。译为“恐怕、 大概、难道、可要”等。
2、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的”。如:予尝求古仁人之 心。
3.作动词,相当于“到、往… …去”。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5.表示语气停顿或音节助词,起舒缓语气作用;或作助词,无实义。 如:公将鼓之。 顷之。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ppt课件
❖ 例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 凭借。)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品PPT
始文 言 虚 词
千黄 朵四 万娘 朵家 压花 枝满 低蹊 。,
(一)而
1.连词:
(1)转折关系。(但、却) 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 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假如、如果,主谓之间) 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又、而且) 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于是、就) 例:撞而破之。
(八)【为】②读wèi(第四声)时,只作【介词】
1.介词
(1)表动作、受益的对象。 译为“给、替”。
(2)表动作、行为的对象。 译为“向、对、同、跟”。 例:为公子泣。
(3)表动作、行为的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1.助词
九
(1)作结构助词,于定语和中心词间,译为“的”。 【之+名词/名词性短语】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品课件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品课件
(十一)其
3.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设”。 例:其若是,孰能御之?
4.音节助词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固定结构
【何其】译为“多么”。 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2)指示代词,“这样”。 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三)乃
3.固定结构:
(1)无乃:表猜测,“恐怕……”例:无乃尔是过与。 (2)乃尔:译为“这样”。例: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四)以
1.介词
2.连词
(1)表工具,“拿,用”。
(用法与“而”基本相同,但不表转折)
千黄 朵四 万娘 朵家 压花 枝满 低蹊 。,
(一)而
1.连词:
(1)转折关系。(但、却) 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 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假如、如果,主谓之间) 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又、而且) 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于是、就) 例:撞而破之。
(八)【为】②读wèi(第四声)时,只作【介词】
1.介词
(1)表动作、受益的对象。 译为“给、替”。
(2)表动作、行为的对象。 译为“向、对、同、跟”。 例:为公子泣。
(3)表动作、行为的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1.助词
九
(1)作结构助词,于定语和中心词间,译为“的”。 【之+名词/名词性短语】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品课件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品课件
(十一)其
3.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设”。 例:其若是,孰能御之?
4.音节助词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固定结构
【何其】译为“多么”。 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2)指示代词,“这样”。 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三)乃
3.固定结构:
(1)无乃:表猜测,“恐怕……”例:无乃尔是过与。 (2)乃尔:译为“这样”。例: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四)以
1.介词
2.连词
(1)表工具,“拿,用”。
(用法与“而”基本相同,但不表转折)
初中文言虚词汇总全PPT优秀课件
• 2、语气助词,与“也”搭配 组成“……者,……也。”或“……者也” 的判断句。译为“……是……”
2021/6/3
17
九、虽 •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2021/6/3
18
十、然
•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 此”。
•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 是”等。
• ②顺承关系。表示“而”前后 的分句或词语有动作的先后。 “而”可译作“就”“接着”, 或不译。
2021/6/3
5
• ③并列关系。“而”连接前 后并列词语,一般不译,有 时可译为“又” “和”。
2021/6/3
6
• ④修饰关系。“而”前面的词语 在句中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示
时间、情态、方式、方向等,可 译为“地”“着”,或不译。
2021/6/3
13
六、乃
•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 “才”、“就”
• 2、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 然”。
• 3、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 “是”“就是”。
• 4、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
可译为“于是”。
2021/6/3
14
七、则
•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 ①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2021/6/3
7
• 2、跟其它词构成复音虚词。 有以下几种情形:
• A“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 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 B“而后”,相当于“然后”。 • C“既而”、“已而”,相当于“不
久”,“一会儿”。
D“而或”,相当于“有时”。
2021/6/3
8
2021/6/3
17
九、虽 •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2021/6/3
18
十、然
•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 此”。
•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 是”等。
• ②顺承关系。表示“而”前后 的分句或词语有动作的先后。 “而”可译作“就”“接着”, 或不译。
2021/6/3
5
• ③并列关系。“而”连接前 后并列词语,一般不译,有 时可译为“又” “和”。
2021/6/3
6
• ④修饰关系。“而”前面的词语 在句中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示
时间、情态、方式、方向等,可 译为“地”“着”,或不译。
2021/6/3
13
六、乃
•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 “才”、“就”
• 2、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 然”。
• 3、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 “是”“就是”。
• 4、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
可译为“于是”。
2021/6/3
14
七、则
•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 ①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2021/6/3
7
• 2、跟其它词构成复音虚词。 有以下几种情形:
• A“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 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 B“而后”,相当于“然后”。 • C“既而”、“已而”,相当于“不
久”,“一会儿”。
D“而或”,相当于“有时”。
2021/6/3
8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 ppt课件
例: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
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 “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何以战?
21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
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 如: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他
▪ 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2、动词+其+名词 “其”译为他的、他们的或那、那 个
①爱其母,施及庄公
②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那个 ③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3、其+数量词 译为“其中的”
▪ 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苏轼 《石钟山记》)
▪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8
▪ 二、“而”字表修饰关系用法的判定 ▪ (一)、形容词+而+动词 “而”表修饰且
多译为“地”。 ▪ 例:1、徐而察之 “徐”为形容词,“察”
为动词,“而”表修饰译为“地”。 ▪ 2、汝姐在吾怀,呱呱而泣。 “呱呱”为形
止子路宿 ,杀鸡为黍而食之。
15
九、动词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表比喻: 如,如同,好像
16
(4)复音虚词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 于“罢了” ②如: 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而后,相当于“才”,“方才”
③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词的程度更深。两个分句后一分句在意义上比前一 个分句更进一层。译为“而且”“并且” ▪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七、而表因果关系的判定,前项是因,后项是果,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课件
学习文言文虚词的方法和技巧
1
阅读经典文言文
多读经典文言文作品,理解虚词的使用
背诵文言文句子
2
场景和含义。
通过背诵文言文句子,熟悉虚词的搭配
和用法。
3
参加文言文讲座
参加文言文讲座,深入了解虚词的细节
练习虚词运用
4
和语境。
通过练习,加强对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 力。
运用文言文虚词的重要性
熟练掌握文言文虚词的使用,有助于准确理解和翻译古代文献,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同时,对于 学习现代汉语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有积极的影响。
虚词的分类
虚词可以分为标志位虚词、语气词、关联词和助词 等不同类型。
常见文言文虚词举例
1 标志位虚词
如「之」、「者」等,用来标志名词或动词 的作用关系。
2 语气词
如「乎」、「哉」等,用来表示不同的语气 或感情。
3 关联词
如「而」、「何以」等,用来连接句子或句 子中的成分。
4 助词
如「之」、「所」等,用来补充动词或形容 词的意义。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 PPT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定义和分类,并提供常见虚词的举例。 还将探讨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学习虚词的方法和技巧。最后, 我们将讨论运用文言文虚词的重要性。
虚词的定义与分类
什么是虚词?
虚词是指在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用来衔接 句子成分或表达语气、关系等。
文言文中虚词的功能与作用
衔接句子成分
虚词帮助衔接句子的主体、宾语、谓语等不同 成分,让句子结构更完整。
引导关系与逻辑
通过虚词的使用,文言文可以更清晰地表达句 子之间的关系和逻辑。
表达语气与情感
中考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课件
文言文虚词讲解
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 化而来的,许多词既可作虚词用也可 作实词用。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明辨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 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副词
代上文的“君子”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通晓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 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 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哪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如: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如: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产生了细微的变化
如: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用在句中,不译
常见文言虚词——也
四、表感 叹语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常见文言虚词——也
五、表祈 使语气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常见文言虚词——虽
一、连词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译作“虽然”
常见文言虚词——虽
一、连词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译作“即使”
常见文言虚词——乎
连词
表并列:“和、 又”可不译
表承接:“就、 表转折:“但 然后”,或不译 是、却、然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夺而杀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常见文言虚词——而
连词
表递进:“并 且” “而且”
表修饰:可译为 表因果:“因 “地”“着”, 而” 可不译
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 化而来的,许多词既可作虚词用也可 作实词用。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明辨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 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副词
代上文的“君子”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通晓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 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 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哪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如: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如: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产生了细微的变化
如: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用在句中,不译
常见文言虚词——也
四、表感 叹语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常见文言虚词——也
五、表祈 使语气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常见文言虚词——虽
一、连词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译作“虽然”
常见文言虚词——虽
一、连词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译作“即使”
常见文言虚词——乎
连词
表并列:“和、 又”可不译
表承接:“就、 表转折:“但 然后”,或不译 是、却、然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夺而杀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常见文言虚词——而
连词
表递进:“并 且” “而且”
表修饰:可译为 表因果:“因 “地”“着”, 而” 可不译
18个文言虚词用法PPT课件
• 副词,表期望。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副词,表选择。
02.12.2020
13
• 吾其还也。
• 副词,表商量,“还是”
•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代词
•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 •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
其一富。
的”
•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 副词,表反问,“难道”
• 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
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 是”。
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
马生序》表假设。)
02.12.2020
12
“其”练习(名师第5点)
•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 指示代词,表远指。 “那”“那些”。
02.12.2020
5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 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 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 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 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 志。不译。
•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 志。不译。
• 结构助词。 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 音节助词,无义。 • 动词,译作“到达”。
02.12.2020
7
简能而任之
聚之咸阳
持其踵为之泣
18个文言虚词意义用法及练习ppt课件
……的事 ……的人
;.
36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而后]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
3
二、以
一、介词:把,拿,凭,用,按照,在 二、连词:而(表六种关系) 三、动词:认为 四、副词:已(已经;停止) 五、助词: 六、名词:原因 ※※固定短语:以为(把……当作;认为)
上帝因为我历来有些功德,才宽恕了我弟弟的罪过。
;.
19
八、与
一、介词、连词:和,同,跟 二、通假字:欤 三、动词:给;交好;赞同;归附 ①今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②可得闻与? ③孰能与之?天下莫不与也。 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⑤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
20
九、且
一、副词:⑴暂且;⑵况且;⑶尚且;⑷将要 二、连词:⑴并且,而且
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⑵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⑶郁乎苍苍。
……形容词词尾
⑷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⑸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⑹相与枕藉乎舟中。
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⑻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⑼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
;.
32
十六、乃
一、副词。⑴于是,就 ⑵竟然 二、判断动词,是,就是,原来是。 三、代词,你,你的。
;.
6
三、其 一、代词:第三人称、第一人称、指示。 二、副词:⑴表反问;⑵表惴测;⑶表祈使。 三、连词:⑴其……其,表选择。⑵表假设。
解释以下各句中的“其”字 ①则或咎其欲出者。 ②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③其若是,孰能御之 ?
;.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公开课PPT课件
教学目标
了解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 正确理解初中常见文言虚
词的意思和用法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
之、于、也、而、焉、乎、 其、然、虽、为、以、且、 则、乃、夫、故、何、或、 既、哉、已、矣、若、所、 者
之
1、往,到......去。 2、他,她,它(们)。 3、我 4、这,此。 5、的。 6、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7、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8、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9、凑足音节,无实义。 10、向。
子乎 3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朝而往、暮而归 5(吾)迤迤而行,漫漫而
游 6、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
固十六七。
表顺接,并且
表转折,但是,却 表并列,而且,又 表修饰,不译
表修饰,地
表转折,但是,可是
7、太守归而宾客从
表顺接,并且
8、吾恂恂(小心的样子) 表修饰,地 而起
9、广起,夺而杀尉
表顺接,并且
实战练习:
解释句中“之”字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 者甚蕃。
2、鞭数十,驱之别院。
3、项燕为楚将……楚人 怜之
4、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 械
的 它 他
这(种)
5、辍耕之垄上
去、往
6、怅恨久之
凑足音节,无实意
7、何陋之有
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8、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9、马之千里者
可图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用 认为
因为 因为
认为 认为
以:把,为:作为
22、自以为大有所益 2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24、此可以为援而不
可图也
其
1、他、她、她(们) 2、他、她、她(们)的 3、其中,其中的 4、自己的 5、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怎么” 6、表揣测语气,“恐怕”、“大概” “可能” 7、表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8、这、 9、那 10、加强祈使语气,“可”、“可要”、“还是” 11、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又” 12、表假设关系:“如果”
了解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 正确理解初中常见文言虚
词的意思和用法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
之、于、也、而、焉、乎、 其、然、虽、为、以、且、 则、乃、夫、故、何、或、 既、哉、已、矣、若、所、 者
之
1、往,到......去。 2、他,她,它(们)。 3、我 4、这,此。 5、的。 6、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7、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8、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9、凑足音节,无实义。 10、向。
子乎 3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朝而往、暮而归 5(吾)迤迤而行,漫漫而
游 6、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
固十六七。
表顺接,并且
表转折,但是,却 表并列,而且,又 表修饰,不译
表修饰,地
表转折,但是,可是
7、太守归而宾客从
表顺接,并且
8、吾恂恂(小心的样子) 表修饰,地 而起
9、广起,夺而杀尉
表顺接,并且
实战练习:
解释句中“之”字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 者甚蕃。
2、鞭数十,驱之别院。
3、项燕为楚将……楚人 怜之
4、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 械
的 它 他
这(种)
5、辍耕之垄上
去、往
6、怅恨久之
凑足音节,无实意
7、何陋之有
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8、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9、马之千里者
可图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用 认为
因为 因为
认为 认为
以:把,为:作为
22、自以为大有所益 2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24、此可以为援而不
可图也
其
1、他、她、她(们) 2、他、她、她(们)的 3、其中,其中的 4、自己的 5、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怎么” 6、表揣测语气,“恐怕”、“大概” “可能” 7、表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8、这、 9、那 10、加强祈使语气,“可”、“可要”、“还是” 11、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又” 12、表假设关系:“如果”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用法(共27张PPT)
连词 表目的,“来”
2. 可以为师矣
可以 可以凭借
3.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连词 表目的,“来”
4. 屠惧,投以骨
介词 把
5. 以刀劈狼首
介词 用
6.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连词 表目的,“来”
7. 盖以诱敌连词 表目的,“来”源自七、“虽”的意义与用法归纳
八、“为”的意义与用法归纳
•
1.琴江边上的水寨镇,是一个风光秀 美的客 家古镇 。镇上 有一条 老街, 斑驳的 青石板 沿着街 道铺开 ,被时 光和步 履打磨 得干净 而潮润 。不过 现在很 少有人 知道这 条老街 了,更 不用说 老街深 处这么 一户锁 匠铺了 。
一、“之”的意义与用法归纳
之的用法练习:写出下列之的用法及意义
1. 下车引之
代词 他,指元方
2. 学而时习之
代词 它,指学过的知识
3. 曲肱而枕之
代词 它,指“肱”
4.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代词 它,指优点
代词 它,指缺点
5. 夫君子之行
助词 相当于“的”
6. 复投之
代词 它,指骨头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
而、之、于、其、以、为、乃、虽 因、与、乃、且、则、何、所、焉
提示: 1.每个词并没有列出全部用法及词义,只列出了初中阶段出现并常用的用法及词义。 2.对于一些比较模糊、晦涩的例子,不必钻牛角尖,中考考察的都是用法及意义十分鲜明、 确定的例子。 3.对于课文中的一些特殊的用法(有些甚至在初中阶段甚至是孤例),要牢记例句,做到一 出现就能明确辨认。
•
6.这就要求我们从经学思维和体系的 禁锢中 真正解 脱出来 ,以开 放的姿 态传承 历史文 化,维 护学术 开放多 元的本 性,积 极构建 具有时 代特征 、富于 活力的 “新国 学”。 “新子 学”正 是适应 这样的 “国学 ”发展 要求, 将应运 承载“ 新国学 ”的真 脉。
2. 可以为师矣
可以 可以凭借
3.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连词 表目的,“来”
4. 屠惧,投以骨
介词 把
5. 以刀劈狼首
介词 用
6.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连词 表目的,“来”
7. 盖以诱敌连词 表目的,“来”源自七、“虽”的意义与用法归纳
八、“为”的意义与用法归纳
•
1.琴江边上的水寨镇,是一个风光秀 美的客 家古镇 。镇上 有一条 老街, 斑驳的 青石板 沿着街 道铺开 ,被时 光和步 履打磨 得干净 而潮润 。不过 现在很 少有人 知道这 条老街 了,更 不用说 老街深 处这么 一户锁 匠铺了 。
一、“之”的意义与用法归纳
之的用法练习:写出下列之的用法及意义
1. 下车引之
代词 他,指元方
2. 学而时习之
代词 它,指学过的知识
3. 曲肱而枕之
代词 它,指“肱”
4.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代词 它,指优点
代词 它,指缺点
5. 夫君子之行
助词 相当于“的”
6. 复投之
代词 它,指骨头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
而、之、于、其、以、为、乃、虽 因、与、乃、且、则、何、所、焉
提示: 1.每个词并没有列出全部用法及词义,只列出了初中阶段出现并常用的用法及词义。 2.对于一些比较模糊、晦涩的例子,不必钻牛角尖,中考考察的都是用法及意义十分鲜明、 确定的例子。 3.对于课文中的一些特殊的用法(有些甚至在初中阶段甚至是孤例),要牢记例句,做到一 出现就能明确辨认。
•
6.这就要求我们从经学思维和体系的 禁锢中 真正解 脱出来 ,以开 放的姿 态传承 历史文 化,维 护学术 开放多 元的本 性,积 极构建 具有时 代特征 、富于 活力的 “新国 学”。 “新子 学”正 是适应 这样的 “国学 ”发展 要求, 将应运 承载“ 新国学 ”的真 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 “难道”,后一个“其”不译。
②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 记》)其:可译为“恐怕”。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其:可译为“可要”
④其如土石何?
精品课件
10
(二)、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可译为“他的”,“它 的”(包括复数)。
精品课件
2
(二)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 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 、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 ”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3.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 ,可不译。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②面山而居。
③默而识之(《<论语>十则》)④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精品课件
5
(二)、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 可是”“却”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2.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 学而不思则罔 (三)作代词。同“尔”,译为“你的”。
精品课件
6
三、“之”的用法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陋室铭》)
5、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 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如:马之千里者。
精品课件
8
(二)、作代词用: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 他们)、“它”(它们)。有时也活用作第一人称。如: A、具答之。B、亲戚畔之C、彼竭我盈,故克之 D、又数刀毙 之。 E、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F、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I、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K、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用作第一人称,"我"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 “那”、“那样”等。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
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 加“的”
3.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
4.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如
精品课件
4
二、“而”的用法
(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①渔为甚异之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③曾不能损魁父 之丘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如: 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丛祠中④“吾欲之南海”、⑤、“送孟浩然之广陵”、⑥、“ 多助之至”、⑦“寡助之至”
精品课件
9
四、“其”的用法
(一)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 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 ”“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表示希望、祈使、疑问 等语气,
初中文言虚词用法 系统归纳
精品课件
1
一、“以” 的用法
(一)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 为“把”“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 么身份”等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 ”“从”。 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 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 A.屠惧,投以骨,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以:把) B.“能以径寸之木”,“醒能述以文者”(以:用) C.“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天下之所顺”(以:凭借) D.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以:根据) E.以弱为强——(以:由、从) F、不以物喜;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G、咨臣以当世之事;悉以咨之(拿)
精品课件
7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 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音节助词)。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其格式为: 宾语+之+谓语。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公输》)
②宋何罪之有?(《
(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 相当于 “的”,是定语的标志。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⑤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爱莲说》 ③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4.表示目的关系,译作“来”、“用来” “以便”;
5.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
6.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
A、属予作文以记之 (以:用来 )
B、以伤先帝之明 (以:以致)
C、以光先帝遗德
D、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精品课件
3
(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 1、皆以美于徐公。 2、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四)、特殊用法: 1、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2、助词 :无意 如:“有以异乎” 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
②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 记》)其:可译为“恐怕”。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其:可译为“可要”
④其如土石何?
精品课件
10
(二)、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可译为“他的”,“它 的”(包括复数)。
精品课件
2
(二)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 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 、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 ”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3.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 ,可不译。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②面山而居。
③默而识之(《<论语>十则》)④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精品课件
5
(二)、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 可是”“却”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2.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 学而不思则罔 (三)作代词。同“尔”,译为“你的”。
精品课件
6
三、“之”的用法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陋室铭》)
5、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 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如:马之千里者。
精品课件
8
(二)、作代词用: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 他们)、“它”(它们)。有时也活用作第一人称。如: A、具答之。B、亲戚畔之C、彼竭我盈,故克之 D、又数刀毙 之。 E、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F、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I、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K、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用作第一人称,"我"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 “那”、“那样”等。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
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 加“的”
3.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
4.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如
精品课件
4
二、“而”的用法
(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①渔为甚异之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③曾不能损魁父 之丘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如: 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丛祠中④“吾欲之南海”、⑤、“送孟浩然之广陵”、⑥、“ 多助之至”、⑦“寡助之至”
精品课件
9
四、“其”的用法
(一)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 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 ”“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表示希望、祈使、疑问 等语气,
初中文言虚词用法 系统归纳
精品课件
1
一、“以” 的用法
(一)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 为“把”“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 么身份”等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 ”“从”。 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 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 A.屠惧,投以骨,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以:把) B.“能以径寸之木”,“醒能述以文者”(以:用) C.“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天下之所顺”(以:凭借) D.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以:根据) E.以弱为强——(以:由、从) F、不以物喜;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G、咨臣以当世之事;悉以咨之(拿)
精品课件
7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 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音节助词)。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其格式为: 宾语+之+谓语。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公输》)
②宋何罪之有?(《
(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 相当于 “的”,是定语的标志。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⑤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爱莲说》 ③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4.表示目的关系,译作“来”、“用来” “以便”;
5.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
6.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
A、属予作文以记之 (以:用来 )
B、以伤先帝之明 (以:以致)
C、以光先帝遗德
D、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精品课件
3
(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 1、皆以美于徐公。 2、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四)、特殊用法: 1、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2、助词 :无意 如:“有以异乎” 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