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特点及治疗策略

合集下载

中医技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总结及策略调整方案

中医技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总结及策略调整方案

中医技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总结及策略调整方案糖尿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流行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血糖浓度持续升高。

中医技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糖尿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中医技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并提出策略调整方案。

首先,中医技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技术中最为常见和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

中药可以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身体的整体状态,从而促进糖尿病患者的康复。

一些研究表明,中药可以降低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等症状。

此外,针灸和推拿等手法也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调整体内的气血流通,促进糖尿病的治疗和康复。

其次,中医技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还包括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辨证施治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它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整体状况和病情,通过辨别病证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针对糖尿病患者,中医辨证施治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舌象等特点,针对不同的病机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然而,尽管中医技术在糖尿病治疗中有一定的应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中医技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效果并不稳定。

由于中医技术涉及的因素较多,如环境、情绪等,因此可能会导致治疗效果的波动。

其次,中医技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机制尚不明确。

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技术的机制研究还相对滞后,这使得中医技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此外,由于中医技术的治疗过程相对复杂,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见效,这对患者的治疗信心和耐心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调整方案来优化中医技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首先,应加强研究,深入探索中医技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机制。

通过科学研究,理解中医技术的治疗机制,可以更好地指导中医师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实践。

其次,应加强中医技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立相应的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血脂代谢紊乱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血脂代谢紊乱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血脂代谢紊乱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

而血脂代谢紊乱则常常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诱因之一。

本文将探讨血脂代谢紊乱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并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概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与作用失调,导致血糖水平异常升高。

而胰岛素抵抗则是机体对胰岛素反应降低的现象,也是糖尿病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2. 血脂代谢紊乱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2.1 血脂异常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血脂异常主要包括高血脂、高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增多等。

这些异常的脂质成分在体内堆积,会干扰胰岛素的正常作用。

具体而言,高血脂会影响胰岛素信号通路的传导,使胰岛素的作用降低,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的产生。

2.2 胰岛素抵抗对血脂代谢的影响胰岛素抵抗的出现,使胰岛素分泌量逐渐增加,以满足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从而导致高胰岛素血症。

高胰岛素血症则会通过多种方式,如抑制脂肪酸氧化、促进脂肪酸合成等,抑制脂质代谢的正常进行,进一步加重血脂代谢紊乱的程度。

3. 影响胰岛素抵抗的血脂代谢紊乱机制3.1 脂肪组织激素的影响脂肪组织激素,如肥大细胞因子和瘦素等,参与了胰岛素抵抗的调控过程。

血脂代谢紊乱会改变脂肪组织激素的分泌水平,进而干扰胰岛素的信号传导,促进胰岛素抵抗的形成。

3.2 炎症反应的作用血脂代谢紊乱时,机体的炎症反应常常会被激活。

这些炎症因子会参与胰岛素抵抗的形成。

同时,胰岛素抵抗本身也能进一步激活炎症反应,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3.3 脂质代谢产物的影响脂质代谢紊乱会导致一系列脂质代谢产物的产生。

这些脂质代谢产物中的某些物质,如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等,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如细胞内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干扰、线粒体功能受损等,加重胰岛素抵抗的程度。

4. 血脂代谢紊乱与胰岛素抵抗的治疗策略4.1 生活方式干预改善生活方式是管理血脂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的首要策略。

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措施,控制体重、减少脂肪堆积,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

中药治疗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及新靶点探讨

中药治疗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及新靶点探讨

有能力的药物研发机构研究开发或筹建(4己的研发 团队等形式,先将其直接研发成为传统制剂,从而实 现协定处方向医院中药制剂的快速有效转化:3.处方优化后续对新制剂开展监测,针对临 床的使用情况包括技术发展、患者反馈等,进一步优 化处方工艺,改良剂型,提高质量控制水平,使其更 加符合现代临床药物理念,完善、细化、补充、修汀 说明书有效性、安全性的相关内容;还可进一步针 对目标疾病(证候)、人群、药物进行筛选、确定、重 组,形成更具有效性或优效性的医院中药制剂:对于 具有优效性或研发前景的医院中药制剂,可再进行 中药新药的临床前研究:小结名老中医多年的临床积累,使其对于某一个疾 病或某一方面的疾病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协定处 方、院内制剂、上市药品甚至保健食品都是其转化的 产品形式,现阶段,在药品医院销售取消“零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出台以及传统中药制剂 实行备案制的大环境下,医疗机构应加大对医院中 药制剂的重视程度,充分结合本单位医疗优势,重点开发中药协定处方,继承传统中药制剂特色,优先向 备案制剂转化参考文献丨丨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 |2005]第20号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2〇〇S-06-22)[2020-07-01].rn/gonghao/rontent/2006/ (•ontent_292146.htm[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2016-12-26)[2020-7-l].http://f j S./zhengce\venjian/2018-()3-24/2249.h t n i l丨3丨姜希.曾侪玉,江雅楠.等.赵炳南红纱条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坏 疽性脓皮病经验.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9):4314M317丨4丨张董晓,付娜,高畅.等.燕京外科流派名家内治浆细胞性乳腺 炎经验.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7):3581-3583丨5丨曹梦蝶.吴锐,王张.等.我国批准丨•.市中成药的品种.主治和 用药特点.中成药,2019,41(8):1999-2006间陈家润.汗映珠,孟兰!)i.等.广东酋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注册屮 报存在问题及对策.中国药师,2019,33( 10):1097-1101P I尹宁宁.谢纪念珍,周黎明,等.山东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技术 审评常见问题及分析.药事管理,2019,38(11):679-682叫申琳.陈旭,于震.等.北京市医疗机构制剂存在问题分析及对 策研究.医院药事,2015,丨9(4):57-59(收稿日期:2020年7月7日)•仁心雕龙•中药治疗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及新靶点探讨毛竹君,张芯(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杭州310053 )摘要:胰岛素抵抗(I R)可导致中心性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紊乱、高血压病等多种代谢 性疾病的发生.丨R发生机制复杂,脂肪组织释放的外泌体是肥胖患者全身性1R病因学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用药分析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用药分析
如下 。
1 整 理 原 则
1 1 文献 选取 标 准 中 医及 中西 医结 合治 疗 2 .
型糖 尿病 且有具 体方 药者选 录 , 述除外 。 综
1 2 药物整理 标 准 同一药 物名 称不 同者 , 土 . 如 元 、 鳖虫 , 考普 通高 等教育 中医类 规划教 材第六 版 地 参 《 中药 学 》 常用 名 ; 一药 物不 同炮 制方 法 者 , 炙 按 同 如 甘 草 、 甘 草 , 致按 同一种 药 物处 理 ; 材未 收 录且 生 大 教 药效 不 明确者 , 为其他 类 。 归 2 统 计 内容 如 实统计 符合标 准 的药 物 的种类 、
1 g 鸡血藤 1 ~3 g 0, 5 0。
归尾、 桃仁 、 红花 、 菖蒲各 1g 防风 6 。 0, g 目前 , 用 现代 科技 技 术提 取 的葛 根有 效 成 份制 采 成 的新 药 如葛 根素 注射 液 等 , 临 床上 大 面积 推 广使 在 用 , 其是 在脑 血管 疾 病 的治疗 中 , 尤 收到很 好 的疗 效 , 相 比之下 , 比使 用川 芎嗪 , 参注射 液 , 丹 , 脑路通 丹 香 维 的效果 有过 之无不及 , 缺点 是价格 较高 , 使用受 到一 定 限制 , 脑通 口服液较 为合适 。
2 6 治疗冠 状动 脉硬 化 性 心脏 病 由于气 虚 血 .
3 体
会 综 上所 述 , 见 葛根 的功效 是 比较 可
广泛的。 由于历史条 件 的限制 , 前贤们 对葛根 功效 的认
识 很 不 足 , 以对 葛 根 的活 血 化 瘀 , 引 作 用 论 述 较 所 升
少 , 葛根在 临床使 用方 面范 围不大 , 使 没有发 挥它应 有
8 8 升引, 载药 上行作用 ; 三是 取其 活络止 痛作用 。 处方 : 葛

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进展

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进展

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异常升高。

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展的主要机制之一。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并为新的治疗方法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胰岛素抵抗的定义和作用机制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血糖水平。

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细胞对胰岛素的应答减弱,从而导致血糖无法有效降低。

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主要与以下几个机制有关:一是胰岛素受体信号通路发生异常,导致胰岛素的信号无法正常传递;二是脂肪组织、肝脏和肌肉等重要组织的胰岛素信号被干扰,影响胰岛素的作用;三是胰岛素敏感性相关基因发生突变,影响胰岛素的受体结构和功能。

二、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的关系胰岛素抵抗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无法正常降低,进而引发高血糖,最终发展为糖尿病。

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与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

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主要诱因之一,脂肪细胞产生的脂肪酸和激素能够干扰胰岛素的信号通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此外,胰岛素抵抗还可引起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进一步加重糖尿病的发展。

三、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进展近年来,研究人员在胰岛素抵抗机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进展。

1. 肠道菌群与胰岛素抵抗肠道菌群在机体代谢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会引起炎症反应,进而导致胰岛素信号通路受损,促进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因此,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可能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

2. 炎症与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是胰岛素抵抗发生的关键环节之一。

研究发现,一些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能够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影响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此外,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的脂肪组织炎症,也被认为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机制之一。

3. 脂肪分布与胰岛素抵抗一些研究表明,脂肪的分布对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胰岛素药物的临床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分析

胰岛素药物的临床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分析

胰岛素药物的临床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分析摘要:胰岛素是含有蛋白质和肽类激素、开启后可多次使用的一种多剂量注射药物,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药物,既可调节血糖又能促进机体代谢。

胰岛素的药物稳定性是决定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包括物理稳定性(如温湿度等影响胰岛素的活性)、化学稳定性(如氧化水解等反应导致胰岛素化学降解)和生物稳定性(如微生物的滋长加速胰岛素腐败),任何一种稳定性被破坏均会造成胰岛素的效价降低。

目前我国仍有部分研究对胰岛素的药物稳定性认识不足,保存、使用和管理不规范,胰岛素开启后的储存时间备受争议,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所有药物制剂稳定性,忽略了胰岛素这类药物的特殊性。

因此,本文将全面分析胰岛素药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胰岛素的干预性策略,旨在提升临床使用胰岛素制剂的稳定性、安全性和药物管理的规范性,为确定胰岛素开启后的有效期提供参考,确保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

关键词:胰岛素;药物稳定性;影响因素引言糖尿病主要由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引起,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具有遗传易感性,容易在环境因素的触发下发病。

胰岛素既可以提供降低餐后血糖的速效胰岛素成分,又可以提供降低空腹血糖和基础血糖的中效胰岛素成分。

研究观察胰岛素在临床治疗糖尿病的安全性和疗效,证实血糖控制不佳的中国糖尿病患者,无论是否已经接受过口服降糖药治疗,接受胰岛素治疗24周后耐受性和安全性均良好,同时显著改善了血糖控制。

另外一项国际开放、非随机、非干预的临床观察性试验研究同样表明,胰岛素起始治疗26周后,患者的HbA1c、空腹血糖水平和重度低血糖事件发生概率均显著下降,从而也证明了胰岛素在糖尿病患者起始治疗中可以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

目前大量研究表明,胰岛素在临床治疗糖尿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方便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所以,胰岛素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稳定性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胰岛素治疗T2DM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减小患者血糖波动幅度,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及减少达标时使用胰岛素总剂量,降低治疗过程中低血糖发生率。

临床观察糖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状况

临床观察糖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状况

临床观察糖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状况背景介绍:胰岛素抵抗是指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导致胰岛素的生物活性下降,造成血糖难以降低的状况。

糖尿病是一种胰岛素抵抗的代表性疾病,其发生率逐年增加,给全球范围内的医疗领域带来了重大挑战。

因此,对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状况进行临床观察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本次研究旨在全面观察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状况,包括其发生原因、临床表现以及相关因素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为糖尿病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研究方法:本次临床观察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选取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首先,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个人特征、生活方式和家族病史等。

然后,通过测量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并采集其他相关指标,如体质指数和脂肪含量等。

最后,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根据观察到的数据,我们得出了以下研究结果:1. 胰岛素抵抗影响因素的分析:- 高血脂:高胆固醇和三酸甘油酯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

- 肥胖:肥胖者更容易发展为胰岛素抵抗,特别是腹部肥胖。

- 高血压:高血压与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两者相互促进。

- 饮食结构:高糖、高脂饮食与胰岛素抵抗相关。

- 睡眠不足:睡眠不足会导致胰岛素抵抗状况加剧。

2. 胰岛素抵抗的临床表现:- 难以控制的高血糖:胰岛素抵抗导致人体细胞无法正常吸收葡萄糖,造成血糖升高。

- 多饮、多尿、多食:这是胰岛素抵抗引起的常见症状。

- 慢性疲劳:胰岛素抵抗影响能量代谢,导致人体疲劳感加重。

- 高胆固醇和三酸甘油酯水平:胰岛素抵抗与血脂异常密切相关。

3. 胰岛素抵抗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采用胰岛素增敏剂、降糖药物等药物进行治疗。

- 饮食调控: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合理控制膳食结构。

- 运动干预:通过适度有氧运动可以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 减重:对于肥胖者来说,减轻体重可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改善途径

胰岛素抵抗改善途径

胰岛素抵抗改善途径1.怎样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情况?2.胰岛素抵抗怎么治吃什么药3.胰岛素抵抗伴有分泌不足使用什么方案治疗4.胰岛素抵抗怎么办5.胰岛素抵抗吃什么药好?6.遭遇胰岛素抵抗应该怎么办?怎样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一.简单了解一下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是人体内胰腺所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主要功能是辅助血液中的葡萄糖送入细胞内,合成能量。

人在吃碳水化合物食物时,血液中的血糖会增加(大部分的食物都带有碳水,碳水是我们人体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体内的胰腺的某种细胞监测到了这种增加,便会释放胰岛素进入血液中,需要能量的细胞接收到了胰岛素发来的信号,接收血糖。

胰岛素抵抗,换句话来说就是细胞对胰岛素爱答不理毫无反应,就像年纪大的老年人对声音不敏感必须超大声才会给你回应,而如果你胰岛素抵抗,体内的胰腺会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久而久之就会受损,最后胰岛素产生的量减少(2型糖尿病)。

二.胰岛素抵抗出现的原因有哪些?第一那肯定是脂肪,这也是最常见的原因。

暴饮暴食,体重增加和肥胖都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其次为不运动,缺乏运动也会出现胰岛素抵抗。

接着是发炎,由体内的炎症或者应激反应造成的体内激素分泌,使得胰岛素产生抵抗。

同样能引起的还有肠胃炎,肠道细菌环境的破坏会引起炎症,加剧胰岛素抵抗和其他代谢问题。

如果是压力过大身体也容易出现抵抗,还有一条,遗传这也是2型糖尿病常见原因之一。

三.什么样的人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体重过重或者肥胖的人,肚子那里的肉越多出现胰岛素抵抗的风险越高。

如果皮肤上出现黑斑(一种叫做黑棘皮病的皮肤病),那么出现胰岛素抵抗的概率也很大。

同样的,胰岛素抵抗从其它的检查中也可以看到,如较高的甘油三酸酯水平和胆固醇水平。

胰岛素抵抗怎么治吃什么药一般原发性或遗传性胰岛素抵抗尚无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一些具有发生胰岛素抵抗的高危人群如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一级亲属、有高血压、高血脂家族史和出生时低体重儿或存在宫内营养不良史的人群,尤应注意在其后天生命过程中避免肥胖,以尽可能预防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问题专家共识(2022版)

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问题专家共识(2022版)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概念和分型
问题15-16:何谓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和代谢综合征的区别?
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具有高度异质性,包含两个临床类别:一是由X综合征演变而来,为代谢综合征的 同义词,也称为Reaven综合征,系特定遗传易感性基础上由不良生活方式所诱发,但确切病因未明;另 一病因相对明确,由胰岛素受体信号通路中重要信号分子基因突变、脂肪组织发育不良相关基因突变及胰 岛素受体抗体等所致,此类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多较严重。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和代谢综合征有一定区别。 首先,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包含两个临床类别:由特定遗传易感性及不良生活方式所诱发的胰岛素抵抗 综合征和遗传性及胰岛素受体抗体所致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只有前者和代谢综合征被视为同义词。 其次,即使是前者,和代谢综合征也有区别: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概念相对模糊,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 而代谢综合征有相对明确的诊断标准。 此外,代谢综合征的组分较少,而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组分较多,其中很多并不是代谢综合征的组分, 如PCOS、NAFLD、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组分但不是代谢综合征的组分。
问题17-18:何谓遗传性、A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由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引起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称为遗传性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引起遗传性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基因突变分为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基因突变及非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基因突变两类, 前者包括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PI3K基因突变、AKT2基因突变等,后者包括MC4R基因突变、 POMC基因突变、瘦素基因突变、瘦素受体基因突变等。引起胰岛素抵抗的染色体异常疾病常见的 有Down综合征、Turner综合征、Klinefelter综合征、Prader-Willi综合征等。
问题21-22:何谓胰岛素受体病?皮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2型糖尿病在中国--流行状况与治疗策略_邹大进 教授

2型糖尿病在中国--流行状况与治疗策略_邹大进 教授
IDF atlas second edition
中国糖尿病流行发展迅速
我国几次大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的情况
调查年份/
年龄范围
诊断标准 调查规模 (岁) DM患病率 IGT患病率
筛选方法
1980*
兰州会议标 准
30万
全人群
0.67%
尿糖+馒头餐PBG2hΔ -
筛选高危人群
1994 WHO 1985
21万 25—64 2.28%
1.6 2.5 3.2 3.63 7.7 8.9 9.0 11.0 8.1
Age(years)
30-64 25-64 30-64 30-64 Age-standardised Age-standardised >40 Age-standardised Age-standardised
CS Cockram, HKMJ vol 6 No 43 2000
48806 24255 19849 12647 10902
5566
3726
陈兴宝等,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年第11卷第4期 P238-41
如不采取控制措施, 糖尿病将给中国居民健
康带来重要威胁
2型糖尿病(85~90%)
妊娠糖尿病 其他特殊类型
1型糖尿病
DCCT研究发现微血管并发症随HbA1c增加而增加
2. American dai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09, 32(suppl. 1):s1-s97 3. AACE Diabetes Mellitus Guidelines, Endocr Pract. 2007;13(Suppl 1) :1-68 4.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2007

糖尿病的胰岛素抑制

糖尿病的胰岛素抑制

糖尿病的胰岛素抑制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特征为体内胰岛素的分泌异常或作用障碍,导致血糖浓度升高,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β细胞产生的激素,其主要功能是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调节血糖水平。

然而,在糖尿病患者中,病理状态导致了胰岛素的抑制,进一步加剧了疾病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胰岛素抑制在糖尿病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一、糖尿病的胰岛素抑制机制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的抑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1. 免疫反应在自身免疫性糖尿病(Type 1 diabetes)中,免疫系统对胰岛β细胞产生攻击性反应,导致胰岛素的分泌受到抑制。

这种免疫反应主要是由于免疫细胞(如T细胞和B细胞)对胰岛β细胞的攻击,使得胰岛β细胞死亡或功能受损。

2. 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细胞仍能分泌胰岛素,但细胞受体的敏感性下降,导致胰岛素信号传递障碍,即胰岛素抵抗。

这种情况下胰岛素的抑制程度较轻,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显著降低。

3. 高血糖抑制高血糖本身也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当血糖浓度升高时,体内的胰岛α细胞会分泌胰高血糖素(glucagon),并抑制胰岛细胞的胰岛素分泌。

这种机制保证了血糖浓度在一定范围内的平衡。

二、胰岛素抑制对糖尿病的影响胰岛素抑制在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探讨胰岛素抑制对糖尿病的影响:1. 血糖控制失衡胰岛素抑制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使得糖尿病患者无法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血糖浓度持续升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如眼部疾病、神经系统损伤、心血管疾病等。

2. 代谢紊乱胰岛素抑制会进一步加剧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紊乱。

胰岛素在脂肪和蛋白质代谢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抑制胰岛素会导致脂肪组织释放更多脂肪酸,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同时,胰岛素的抑制还会增加蛋白质分解和糖异生,进一步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能量代谢平衡。

3. 免疫系统活性胰岛素抑制对免疫系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在糖尿病发展过程中,胰岛素的抑制会增加炎症因子的产生,诱发免疫反应的进一步加剧。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一.概述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

1型糖尿病患者需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也必须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2型糖尿病患者虽然不需要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但由于口服降糖药的失效或存在口服药使用的禁忌证时,仍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以消除糖尿病的高血糖症状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危险。

在某些时候,尤其是病程较长时,胰岛素治疗可能是最主要的、甚至是必需的控制血糖措施。

医务人员和患者必须认识到,与口服药治疗相比,胰岛素治疗涉及更多的环节,如药物选择、治疗方案、注射装置、注射技术、自我血糖监测、根据血糖监测结果所采取的行动等。

胰岛素治疗要比口服药治疗更需要医务人员和患者间的合作。

开始胰岛素治疗后应继续指导患者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并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指导,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并掌握根据血糖监测结果来适当调节胰岛素剂量的技能,以控制高血糖和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所有开始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都应接受教育,以了解低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症状以及自救措施。

二.药用胰岛素的分类根据来源和化学结构的不同,胰岛素可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

根据作用特点的差异,胰岛素又可分为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常规(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包括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临床试验证明,胰岛素类似物与人胰岛素相比控制血糖的能力相似,但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和减少低血糖发生风险方面胰岛素类似物优于人胰岛素(附表1:胰岛素剂型;附表2:常用胰岛素及其作用特点)。

(1)按来源:可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人胰岛素类似物。

从动物(猪、牛)的胰腺组织中提取并纯化得到的胰岛素称作动物胰岛素,主要有猪胰岛素、牛胰岛素和猪牛混合胰岛素;药用人胰岛素是借助基因工程技术合成的,人正规胰岛素(诺和灵)、重组人胰岛素(优泌林)都是基因工程人胰岛素;人胰岛素类似物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变人胰岛素的某些结构,使胰岛素的作用时间发生改变而成的,门冬胰岛素(诺和锐)、赖脯胰岛素(优泌乐)、甘精胰岛素(来得适)和地特胰岛素(诺和平)等都是应用此技术制取的人胰岛素类似物。

我国糖尿病现状(两篇)

我国糖尿病现状(两篇)

引言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糖尿病的现状,以期增加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管理建议。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公共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本文将从患病人口规模、危险因素、并发症、诊断和治疗等几个大点展开,通过对糖尿病的全面分析,为大家提供有益的信息。

正文内容:一、糖尿病患病人口规模1.1糖尿病患病人口的增长趋势1.2糖尿病患病人口的地域分布1.3糖尿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二、糖尿病的危险因素2.1饮食习惯与糖尿病发病的关系2.2肥胖与糖尿病发病的关联2.3缺乏体力活动和糖尿病的发病风险2.4遗传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关系2.5其他危险因素对糖尿病发病的影响三、糖尿病的并发症3.1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3.2糖尿病的眼部并发症3.3糖尿病的肾脏并发症3.4糖尿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3.5糖尿病的皮肤并发症四、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4.1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方法4.2糖尿病的不同类型及其诊断标准4.3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现状4.4糖尿病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4.5糖尿病的手术治疗与药物联合治疗五、糖尿病的预防与管理5.1糖尿病预防的重要性5.2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5.3身体活动与糖尿病预防5.4饮食习惯的调整策略5.5健康教育和宣传对糖尿病管理的影响总结:糖尿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公共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本文通过对糖尿病的患病人口规模、危险因素、并发症、诊断和治疗等多个方面的探讨,旨在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和了解。

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糖尿病预防和管理的认识,才能遏制和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提升我国公众的整体健康水平。

引言概述糖尿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流行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糖尿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而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数量也显著增加。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切入,详细阐述我国糖尿病的现状。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治疗与预防指南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治疗与预防指南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治疗与预防指南前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威胁全球人类的健康。

根据IDF统计,全球约有4.62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其中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1.14亿,位居全球首位。

2型糖尿病(T2DM)是糖尿病的主要类型,占所有糖尿病病例的90%以上。

为了提高我国糖尿病的防控水平,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指南旨在为我国糖尿病的防治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

本指南编写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糖尿病防治指南及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充分考虑我国糖尿病患者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强调个体化治疗原则,注重糖尿病的综合管理。

1. 糖尿病定义与分类1.1 糖尿病定义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导致的一种或多种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1.2 糖尿病分类糖尿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1型糖尿病(T1DM):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2)2型糖尿病(T2DM):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胰岛素相对缺乏。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遗传性糖尿病、胰腺外分泌疾病相关糖尿病等。

2. 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2.1 糖尿病病因1)遗传因素:糖尿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糖尿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2)环境因素:包括年龄、生活方式、营养状况等。

3)自身免疫因素:1型糖尿病与自身免疫有关。

2.2 糖尿病发病机制1)胰岛素分泌不足:T1DM和部分T2DM患者存在胰岛素分泌不足。

2)胰岛素抵抗:T2DM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生物活性降低。

3.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3.1 临床表现1)典型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

2)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等。

3.2 糖尿病诊断1)空腹血糖:≥7.0 mmol/L2)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3)随机血糖:≥11.1 mmol/L,且有典型糖尿病症状4. 糖尿病的治疗与干预4.1 糖尿病治疗原则1)生活方式干预:合理饮食、增加运动、减重等。

中医药防治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进展摘要胰岛素抵抗是多种代谢相关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随着人们对胰岛素抵抗的研究,其发病机理逐渐得到明晰,但由于胰岛素抵抗的病症很多,具体到每一种疾病其发病机理仍无法确认。

中医在进行胰岛素抵抗的分型辩证与治疗方面在过去十几年里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研究学者可以根据相关的中医理论对胰岛素抵抗进行辩证与治疗。

本文主要探讨中医药在防治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探讨中医关于胰岛素抵抗的发病原因,并以此配置各种中药对此病进行治疗。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中医药;临床研究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指胰岛素所作用的靶器官和组织对胰岛素生物学效应的反应性降低或丧失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和临床表现,即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的作用受损,导致代偿性胰岛素分泌增多,其重要标志为高胰岛素血症。

目前认为,IR 不仅是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更是贯穿多种代谢相关疾病的主线,是连结它们的纽带,为这些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

胰岛索抵抗及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医坛最热门的研究前沿之一。

中医学在治疗与IR有关的消渴病、眩晕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目前IR及其综合征是国际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几十年来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制出多种新药,可有效改善IR胰岛素增敏剂等。

但就目前来讲,这些药物还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的需要。

中医学重视从整体进行调节,特别是中药复方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机制符合现已公认的通过降糖、降脂、纠正代谢紊乱等综合因素的干预来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治疗原则,所以中医药在改善胰岛素抵抗研究方面有着广阔前景和一定的优势。

我国研究学者对中医药防治胰岛素抵抗的研究历时多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结论。

以下将对这些研究进行探讨:1 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理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机理十分复杂,迄今为止仍未能完全阐明。

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所产生的胰岛素抵抗,其机理不尽相同,呈现出胰岛素抵抗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2 中 医 治 疗
二 甲双胍相似 , 同时 黄连素能升高 I R大 鼠的肝糖原含量 ¨ 。
生 地 黄 含 地 黄 低 聚 糖 等 , 在 降 低 实 验 性 糖 尿 病 大 鼠 血 糖 的 同
时。 血浆 皮质酮含量下 降。 使 故生地 通过对 Is n 及其拮抗激 素,
如 糖 皮 质 激 素 相 互 作 用 , 进 而 影 响 到 肝 糖 代 谢 及 糖 代 谢 的其 它 环 节 , 异 常 或 紊 乱 的 糖代 谢 向正 常 转 化 。该 药 对 神 经 内分 使 泌免 疫 网 络 引 起 的 代 谢 紊 乱 具 有 良 性 调 节 作 用 l 。 2 23 专方 治疗 I . R是 2型 糖 尿 病 发 病 机 制 的基 本 环 节 , 许 多 中 药 复 方 可 以 明 显 改 善 I , 经 大 量 实 验 得 到 证 实 。 黄 消 R并 三
肝 论 治 , 调 肝 泻 火 法 ,自拟 调 肝 泻 火 汤 , 现 该 方 能 有 效 预 立 发
防大 鼠 I 的发生 , R 提示 从 肝 论 治 和 预 防 I 理 论 渊 源 。江 南 R有 等 认 为 , 2型 糖 尿 病 等 代 谢 疾 病 的 I 病 机 实 质 是 脾 气 ( ) R 阳 虚 导 致 的 痰 湿 内 生 , 因 阳 虚 及 痰 湿 生 瘀 , 因痰 瘀 滞 留而 生毒 , 部 位 重 点 在 脾 , 肝 。 切 相 关 。 朱 良争 等 认 为 ,R 与 瘀 血 和 肾密 I 密 切 相 关 。瘀 血 既 是 一 种 致 病 因 素 , 是 一 种 病 理 产 物 , 源 又 根 于 阴 虚 燥 热 , 贯 穿 于疾 病 的 始 终 。 并
中国 中医 急 症 2 0 0 9年 2月第 l 8卷 第 2期 JT M. e. 0 9 V 11 , o2 E C F b 2 0 , o. 8 N .

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3.2
[2]
Sowers JR,Fmhlich ED.Insulin and insulin blood
pressure
resistance:impact
Oil
and cardiovaseular disease[J].Med Clin North
Am,
2004,88(1):63—82.
[3]
陈思兰.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分析 [A].第六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2:
4】3—416,
[4]
黎学松.2型糖尿病中医分型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分析[J].辽宁 中医杂志,1998,25(8):345.
[5]
朱章志.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证型红细胞胰岛素受体缺陷的观察 [J].中周中两医结合杂志,1995,15(5):266—268.
[6]陆灏.84例NII)DM辨证分型与IRGlucagon的关系[J].辽宁中医 杂志,1998,25(9):387—389. [7] 丁学屏.非胰岛索依赖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胰高糖素、胰岛 素敏感性的相关研究[J].上海巾医药杂志.1999(9):18—20.

胰岛素抵抗(IR)是南遗传和环境因素导致的机 体对胰岛索生理作用的反应性降低。即胰岛素促进葡 萄糖摄取作用受损,导致代偿性胰岛素分泌增多,其重 要标志为高胰岛素血症o L¨主要表现为外周组织对胰 岛素敏感性下降,对葡萄糖的利用障碍口J。胰岛素抵 抗及其继发的代谢紊乱是产生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 高尿酸血症、心血管疾病及代谢综合症的共同发病基 础。现代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不仅是2型糖尿病发 病的一个主要的病理生理学因素,也是胰岛素依赖型 糖尿病的特征之一。2型糖尿病是最具典型性的IR 相关疾病。近年来,随着有关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基础 研究的不断深入,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 理的研究意义逐渐深入,故为其针对性药物和治疗措 施的研制提供了相关的理论基础。但目前I临床上尚缺 乏安全有效的特异性治疗方法,故如何改善胰岛素抵 抗已成为国内外糖尿病研究的重要课题。 1有关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之中医学认识述要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是近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发 生发展机制的新论,其当属中医“消渴病”范畴。《素 问・奇病论》日:“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肥美

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认识及治疗

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认识及治疗

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认识及治疗1 什么是胰岛素抵抗现代医学认为: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指胰岛素的外周组织及靶器官或靶组织,主要是肝脏、脂肪组织、骨骼肌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及反应性降低,正常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状态[1]。

血液中的葡萄糖无法正常进入组织细胞而被利用,为维持血糖稳定,机体代偿性增加分泌胰岛素导致高胰岛素血症,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最终导致多种代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 中医对胰岛素抵抗的认识中医认识糖尿病是从宏观角度,以整体和辩证为特点,认为糖尿病是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日久而生痰浊瘀血,形成正虚邪实之证。

胰岛素抵抗是现代科学对糖尿病发生机理的认识,具体表现在血压、血脂、肥胖等诸多方面,属于微观范畴。

中医并无胰岛素抵抗这个概念。

但对于相同的疾病,中西医认识不同不过是角度的不同,实质应该无区别,一定有胰岛素抵抗相对应的中医辨证。

现代医家结合历代医家见解,对2型糖尿病IR的研究不断深入。

认为IR的病理因素有痰浊、瘀血、燥热、郁滞、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涉及脏腑有心、肝、脾、肾,而痰浊脾虚为其根本。

近年来,学者们根据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并结合临床观察,对胰岛素抵抗的病机认识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脾虚论、肾虚论、肝郁论、湿热、痰湿、瘀血等病机[2]。

陈国通等[3]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了老年脂质代谢紊乱中医易患因素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肾虚是影响胰岛素敏感性的主要因素,在肾虚的作用下,老年患者ISI下降的可能性明显增加;阮永队等[4]认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多为脾胃虚寒、真火衰微、脾肾阳虚、肝胃虚寒的阳虚证。

王智明等[5]认为,2型糖尿病IR发生与肝有关,肝失疏泄,脏气失和,气血津液代谢异常,阴阳水火调节失衡是IR的发病机理。

多数学者认为,痰、瘀、热毒等致病因素,与胰岛素抵抗有本质的联系。

杨文军等[6]认为,脾胃功能减弱,津液代谢失常导致的病理产物“痰浊”是导致IR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讲坛·中国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特点及治疗策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400016)宋颖李启富(通讯作者)为何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如此之高?不同种族人群的胰岛素敏感性是否存在明显差别?中国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是否比西方人差?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中西方人糖尿病特点,以及治疗方案选择的异同。

我们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和汇总,旨在寻找适合中国糖尿病患者的防治策略。

1不同种族糖代谢异常的特点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受环境及遗传因素的影响。

其中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等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关注的是亚洲人的平均体重指数(BMI)比西方人小,但糖尿病的患病率并不低。

可见,仅仅用西方化生活方式导致的肥胖还不足以解释这一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亚洲人在较低BMI的水平时即可发生IR。

多项研究均已表明经BMI、年龄匹配后亚洲人IR较白种人明显[3]。

Chiu等采用正胰岛素高糖钳夹技术,通过对4个种族(高加索人、亚裔、非裔和墨西哥裔美国人)的77例糖耐量正常(NGT)人的胰岛素敏感性和b细胞功能差异的研究[4]。

发现分别匹配性别、年龄、BMI、腰臀比(WHR)、收缩压后,不同种族人群的胰岛素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亚裔、非裔和墨西哥裔美国人的胰岛素敏感性明显低于高加索人,且种族是胰岛素敏感性的独立影响因素。

进一步研究发现,4个种族人群的I相胰岛素分泌均正常,而II相胰岛素分泌在亚裔人中明显表现为代偿性增加,说明种族差异主要影响正常人的胰岛素敏感性,而对β细胞功能影响不大。

Liew等[5]采用高胰岛素正糖钳夹技术对30例NGT的高加索人、中国人、印度人研究也发现,在匹配BMI、年龄、体力活动后,亚洲人IR比白种人明显。

且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种族是胰岛素敏感性的独立影响因素。

李光伟等[6]也表明胰岛素抵抗是糖耐量正常人群糖耐量恶化的最重要危险因素。

以上研究表明,亚洲人群在NGT阶段就表现出明显的IR及β细胞功能代偿性增加,IR是2型糖尿病的始动因素。

因此,在发生明显高血糖之前,IR是主要矛盾。

大多数在NGT阶段,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胰岛β细胞代偿性分泌胰岛素增加。

通常认为糖耐量异常(IGT)阶段IR已达平台,至糖尿病阶段并无明显进一步加重。

当β细胞长期代偿,一旦“劳累过度”,无法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时,即表现为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及血糖水平的升高。

2007年11月中国胰岛素分泌研究组进行了华夏胰岛素分泌特性调查[7]:关于中国2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及IR 状况,以及缓释达美康强化干预治疗对β细胞功能和IR的影响。

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胰岛素敏感性逐级下降,而与胰岛素敏感性变化相比,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更为严重,FPG<6.9mmol/L组早期胰岛素分泌为正常人的1/4,FPG≥9.7mmol/L组仅为正常人的1/20。

该研究提示对于中国糖尿病前期和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IR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同时存在,因此,宜采取以生活方式干预、改善IR和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为中心的防治策略。

2糖尿病治疗方案选择的策略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白种人,对于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容忽视。

合理膳食,坚持有效的运动,并达到减轻体重的效果,不但可使IR明显减轻,并且与之相关的代谢异常也随之得到极大改善。

二甲双胍是EASD/ADA(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美国糖尿病协会)共识推荐的2型糖尿病唯一起始降糖药物,并贯穿全程。

对于西方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没有双胍类药物治疗的禁忌症,均可尽早应用,目前这一观念在2010年中国T2DM防治指南中亦达到了共识,二甲双胍的使用策略已实现国际化。

此外,二甲双胍的剂量-效应研究表明,日剂量到达2.0g时较1.5g空腹血糖及HbA1c可进一步下降且副作用增加不明显。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认为,新诊断未治疗的2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已下降50%。

国内外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治疗,可以解除高血糖患者的胰岛细胞毒性,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轻IR,有效地降低血糖。

我国翁建平等的研究,随机纳入了382位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后,观察其β细胞功能及糖尿病缓解率。

治疗结束时,β细胞功能即得到改善,IR得到缓解;并且,治疗结束后一年,治疗阶段血糖达标的患者中有42%糖尿病得到缓解。

其中效果最好的为皮下胰岛素泵治疗(51.1%),其次为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44.9%),均明显优于口服药物(26.7%)[8]。

INSIGHT研究纳入病程6个月内、口服药少于2个的,且血糖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405例,随机分为两组,即甘精胰岛素组(加用甘精胰岛素,qn)和常规治疗组(加用口服药或剂量增加),治疗目标为空腹血糖小于5.5mmol/L。

结果显示:6月后甘精胰岛素组达标率(≤6.5%)高于对照组1.68倍(P=0.049);HbA1c、FPG、TG 低于对照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低血糖发生无差异[9]。

每晚一次基础胰岛素(尤其是长效胰岛素)可使夜间β细胞得到充分休息。

此方案不但能有效控制血糖,而且体重增长少,低血糖发生率低,依从性好。

若与二甲双胍合用,可达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效果,同时兼顾改善IR和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案。

由于大多数西方2型糖尿病人群为肥胖患者,且与中·3·实用糖尿病杂志第7卷第6期JOURNAL OF PRACTICAL DIABETOLOGY Vol.7No.6国的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腹型肥胖较明显[10],而肥胖所致的IR被认为是导致该人群发生2型糖尿病的最重要因素[11]。

因此,西方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治疗无效时,可联合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

但是,目前噻唑烷二酮类由于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或膀胱癌风险,已在欧美被严格限制使用或停用。

另外,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治疗无效时,也可以选择口服胰岛素促分泌降糖药治疗,不过,这显然会不同程度地增加胰岛β细胞负担。

有专家认为胰岛素促分泌可能会带来短期血糖控制的好处,但其长期价值值得商榷。

近几年来,随着对2型糖尿病研究的不断深入,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及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也为国内外的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动物和人体试验表明[12,13],GLP-1类似物具有葡萄糖依赖性降低血糖,改善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保护β细胞功能,并能抑制患者食欲,减轻体重等优势。

而DPP -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的活性,间接增强GLP-1的生理活性,不但可改善血糖稳态,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而且可能增加β细胞数量,改善α和β细胞的比例,促进β细胞再生和减少凋亡。

但此类药物使用时间短,其长期安全性和保护β细胞功能的效果尚需观察。

32型糖尿病预防策略中国的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14]、美国糖尿病预防研究(DPP)[15]、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DPS)[16]及STOP-NIDDM[17]研究等均表明IGT阶段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干预时点,IGT自然病程研究显示这个人群每年以10% 15%的自然转归率发展为2型糖尿病,是NGT人群发生2型糖尿病的100倍左右。

如果不进行任何药物或生活方式干预,83%的IGT患者将进展为糖尿病,因此2型糖尿病的防治势必超前并落实在IGT阶段。

研究已表明,饮食和运动干预可推迟或预防IGT进展为糖尿病,从而为我们选择生活方式干预提供了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

另外,不少研究表明[18-20],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可显著降低IGT患者的餐后血糖及胰岛素水平,从而降低IGT向2型糖尿病的转化率,是预防中国IGT向2型糖尿病转化的安全用药。

二甲双胍还具有“价廉物美”的优势。

综上,不同种族人群的胰岛素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别。

在NGT人群中,与体重、年龄匹配的西方人相比,中国人IR 更明显,胰岛素分泌处于代偿性增加状态,2型糖尿病是β细胞“过劳”所致。

因此,对于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推荐首选二甲双胍,并尽早联合基础胰岛素;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可作为IGT向2型糖尿病转化的预防用药。

参考文献1.Wild S,Roglic G,Green A,et al.Glob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estimates for the year2000and projections for2030.Diabetes Care 2004;7(5):1047-1053.2.Yang W,Lu J,Weng J,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1.3.Fabbrini E,Magkos F,Mohammed BS,et al.Intrahepatic fat,not visceral fat,is linked with metabolic complications of obesity.Proc Natl Acad Sci U S A2009;106(36):15430-15435.4.Chiu KC,Cohan P,Lee NP,et al.Insulin sensitivity differs a-mong ethnic groups with a compensatory response inβcell function.Dia-betes Care2000;23(9):1353-1358.5.Liew CF,Seah ES,Yeo KP,et al.Lean,nondiabetic Asian In-dians have decreased insulin sensitivity and insulin clearance,and raised leptin compared to Caucasians and Chinese subjects.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2003;27(7):784-789.6.李光伟,陈燕燕,张景玲,等.胰岛素抵抗是糖耐量正常人群糖耐量恶化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0;12:74-77.7.安雅莉,高妍,朱倩,等.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抵抗特点调查.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24(3):256-260.8 20(略)(2011—09—16收稿)糖尿病强化疗法与传统疗法广州南方医院内分泌代谢科(510000)薛耀明截至2000年,世界范围内约有15000000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这个数字将会在2030年增长到3660000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