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特点及治疗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讲坛·

中国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特点及治疗策略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400016)宋颖李启富(通讯作者)

为何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如此之高?不同种族人群的胰岛素敏感性是否存在明显差别?中国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是否比西方人差?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中西方人糖尿病特点,以及治疗方案选择的异同。我们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和汇总,旨在寻找适合中国糖尿病患者的防治策略。1不同种族糖代谢异常的特点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受环境及遗传因素的影响。其中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等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关注的是亚洲人的平均体重指数(BMI)比西方人小,但糖尿病的患病率并不低。可见,仅仅用西方化生活方式导致的肥胖还不足以解释这一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亚洲人在较低BMI的水平时即可发生IR。多项研究均已表明经BMI、年龄匹配后亚洲人IR较白种人明显[3]。Chiu等采用正胰岛素高糖钳夹技术,通过对4个种族(高加索人、亚裔、非裔和墨西哥裔美国人)的77例糖耐量正常(NGT)人的胰岛素敏感性和b细胞功能差异的研究[4]。发现分别匹配性别、年龄、BMI、腰臀比(WHR)、收缩压后,不同种族人群的胰岛素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亚裔、非裔和墨西哥裔美国人的胰岛素敏感性明显低于高加索人,且种族是胰岛素敏感性的独立影响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4个种族人群的I相胰岛素分泌均正常,而II相胰岛素分泌在亚裔人中明显表现为代偿性增加,说明种族差异主要影响正常人的胰岛素敏感性,而对β细胞功能影响不大。Liew等[5]采用高胰岛素正糖钳夹技术对30例NGT的高加索人、中国人、印度人研究也发现,在匹配BMI、年龄、体力活动后,亚洲人IR比白种人明显。且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种族是胰岛素敏感性的独立影响因素。李光伟等[6]也表明胰岛素抵抗是糖耐量正常人群糖耐量恶化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以上研究表明,亚洲人群在NGT阶段就表现出明显的IR及β细胞功能代偿性增加,IR是2型糖尿病的始动因素。

因此,在发生明显高血糖之前,IR是主要矛盾。大多数在NGT阶段,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胰岛β细胞代偿性分泌胰岛素增加。通常认为糖耐量异常(IGT)阶段IR已达平台,至糖尿病阶段并无明显进一步加重。当β细胞长期代偿,一旦“劳累过度”,无法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时,即表现为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及血糖水平的升高。

2007年11月中国胰岛素分泌研究组进行了华夏胰岛素分泌特性调查[7]:关于中国2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及IR 状况,以及缓释达美康强化干预治疗对β细胞功能和IR的影响。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胰岛素敏感性逐级下降,而与胰岛素敏感性变化相比,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更为严重,FPG<6.9mmol/L组早期胰岛素分泌为正常人的1/4,FPG≥9.7mmol/L组仅为正常人的1/20。

该研究提示对于中国糖尿病前期和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IR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同时存在,因此,宜采取以生活方式干预、改善IR和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为中心的防治策略。2糖尿病治疗方案选择的策略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白种人,对于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容忽视。合理膳食,坚持有效的运动,并达到减轻体重的效果,不但可使IR明显减轻,并且与之相关的代谢异常也随之得到极大改善。

二甲双胍是EASD/ADA(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美国糖尿病协会)共识推荐的2型糖尿病唯一起始降糖药物,并贯穿全程。对于西方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没有双胍类药物治疗的禁忌症,均可尽早应用,目前这一观念在2010年中国T

2

DM防治指南中亦达到了共识,二甲双胍的使用策略已实现国际化。此外,二甲双胍的剂量-效应研究表

明,日剂量到达2.0g时较1.5g空腹血糖及HbA

1

c可进一步下降且副作用增加不明显。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认为,新诊断未治疗的2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已下降50%。国内外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治疗,可以解除高血糖患者的胰岛细胞毒性,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轻IR,有效地降低血糖。我国翁建平等的研究,随机纳入了382位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后,观察其β细胞功能及糖尿病缓解率。治疗结束时,β细胞功能即得到改善,IR得到缓解;并且,治疗结束后一年,治疗阶段血糖达标的患者中有42%糖尿病得到缓解。其中效果最好的为皮下胰岛素泵治疗(51.1%),其次为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44.9%),均明显优于口服药物(26.7%)[8]。INSIGHT研究纳入病程6个月内、口服药少于2个的,且血糖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405例,随机分为两组,即甘精胰岛素组(加用甘精胰岛素,qn)和常规治疗组(加用口服药或剂量增加),治疗目标为空腹血糖小于

5.5mmol/L。结果显示:6月后甘精胰岛素组达标率(≤

6.5%)高于对照组1.68倍(P=0.049);HbA

1

c、FPG、TG 低于对照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低血糖发生无差异[9]。每晚一次基础胰岛素(尤其是长效胰岛素)可使夜间β细胞得到充分休息。此方案不但能有效控制血糖,而且体重增长少,低血糖发生率低,依从性好。若与二甲双胍合用,可达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效果,同时兼顾改善IR和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案。

由于大多数西方2型糖尿病人群为肥胖患者,且与中

·

3

·

实用糖尿病杂志第7卷第6期

JOURNAL OF PRACTICAL DIABETOLOGY Vol.7No.6

国的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腹型肥胖较明显[10],而肥胖所致的IR被认为是导致该人群发生2型糖尿病的最重要因素[11]。因此,西方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治疗无效时,可联合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但是,目前噻唑烷二酮类由于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或膀胱癌风险,已在欧美被严格限制使用或停用。

另外,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治疗无效时,也可以选择口服胰岛素促分泌降糖药治疗,不过,这显然会不同程度地增加胰岛β细胞负担。有专家认为胰岛素促分泌可能会带来短期血糖控制的好处,但其长期价值值得商榷。

近几年来,随着对2型糖尿病研究的不断深入,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及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也为国内外的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动物和人体试验表明[12,13],GLP-1类似物具有葡萄糖依赖性降低血糖,改善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保护β细胞功能,并能抑制患者食欲,减轻体重等优势。而DPP -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的活性,间接增强GLP-1的生理活性,不但可改善血糖稳态,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而且可能增加β细胞数量,改善α和β细胞的比例,促进β细胞再生和减少凋亡。但此类药物使用时间短,其长期安全性和保护β细胞功能的效果尚需观察。

32型糖尿病预防策略中国的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14]、美国糖尿病预防研究(DPP)[15]、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DPS)[16]及STOP-NIDDM[17]研究等均表明IGT阶段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干预时点,IGT自然病程研究显示这个人群每年以10% 15%的自然转归率发展为2型糖尿病,是NGT人群发生2型糖尿病的100倍左右。如果不进行任何药物或生活方式干预,83%的IGT患者将进展为糖尿病,因此2型糖尿病的防治势必超前并落实在IGT阶段。研究已表明,饮食和运动干预可推迟或预防IGT进展为糖尿病,从而为我们选择生活方式干预提供了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另外,不少研究表明[18-20],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可显著降低IGT患者的餐后血糖及胰岛素水平,从而降低IGT向2型糖尿病的转化率,是预防中国IGT向2型糖尿病转化的安全用药。二甲双胍还具有“价廉物美”的优势。

综上,不同种族人群的胰岛素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别。在NGT人群中,与体重、年龄匹配的西方人相比,中国人IR 更明显,胰岛素分泌处于代偿性增加状态,2型糖尿病是β细胞“过劳”所致。因此,对于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推荐首选二甲双胍,并尽早联合基础胰岛素;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可作为IGT向2型糖尿病转化的预防用药。

参考文献

1.Wild S,Roglic G,Green A,et al.Glob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estimates for the year2000and projections for2030.Diabetes Care 2004;7(5):1047-1053.

2.Yang W,Lu J,Weng J,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1.

3.Fabbrini E,Magkos F,Mohammed BS,et al.Intrahepatic fat,not visceral fat,is linked with metabolic complications of obesity.Proc Natl Acad Sci U S A2009;106(36):15430-15435.

4.Chiu KC,Cohan P,Lee NP,et al.Insulin sensitivity differs a-mong ethnic groups with a compensatory response inβcell function.Dia-betes Care2000;23(9):1353-1358.

5.Liew CF,Seah ES,Yeo KP,et al.Lean,nondiabetic Asian In-dians have decreased insulin sensitivity and insulin clearance,and raised leptin compared to Caucasians and Chinese subjects.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2003;27(7):784-789.

6.李光伟,陈燕燕,张景玲,等.胰岛素抵抗是糖耐量正常人群糖耐量恶化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0;12:74-77.

7.安雅莉,高妍,朱倩,等.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抵抗特点调查.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24(3):256-260.

8 20(略)

(2011—09—16收稿)

糖尿病强化疗法与传统疗法广州南方医院内分泌代谢科(510000)薛耀明

截至2000年,世界范围内约有15000000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这个数字将会在2030年增长到366000000[1]。而在中国,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已分别达到9.7%及15.5%[2]。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CVD,cardiovascular disease)及微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强化降糖是一种减少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其对于大血管并发症的影响,尚存在争议。

糖尿病强化疗法(intensive therapy)强调强化降糖,广义上指应用胰岛素或其它降糖药物,结合全天多次血糖监测,在短时间内将血糖严格控制在正常范围,从而消除葡萄糖高糖毒性,改善胰岛细胞功能,预防及延缓各种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出现。1目前糖尿病治疗主要方法糖尿病是一种由基因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以进展性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为主要表现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同时常伴有超重、脂代谢异常、胰高糖素样肽-1(glucagon like peptide-1,GLP-1)分泌减少、高血浆胰高糖素及其它调节激素的不当分泌。近年来,对于糖尿病患者胰岛α细胞功能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胰岛α细胞功能障碍引起的胰高糖素不当分泌及其对血糖变化敏感性下降,在糖尿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3-4]。

目前的降糖疗法包括传统的胰岛素及其类似物,磺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噻唑烷二酮(STZ)类药物及α-糖苷酶抑制剂等。其中胰岛素及磺脲类药物的降糖效果好,但

·4·

实用糖尿病杂志第7卷第6期JOURNAL OF PRACTICAL DIABETOLOGY Vol.7No.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