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论06-10味论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味”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味”

摘要“味”在西方美学中并非一个重要范畴,甚至长期被排斥在人们的审美视野之外。

而在中国古代,“味”则从一个饮食文化概念发展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诗学、美学范畴。

本文重点就在于考察我国古代文论中“味”这个范畴形成及发展的历程,把握“味”丰富完整的美学内涵。

本文将分三个部分加以论述。

第一部分探讨“味”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从饮食文化领域向诗学领域过渡的原因——中国发达的饮食文化、中国传统的直觉感悟式思维方式以及“食”一“昧”一“诗”的内在相通等等。

论文第二部分,选取中国古代“诗味”论中的两个突出代表——齐梁钟嵘的“滋味”说和晚唐司空图的“昧外之旨”说,进行逐个解剖和比较研究,由此见出中国诗味论的主要特色和风貌。

钟嵘的“滋味”说强调抒情写志的诗歌内容,注重诗歌的形象性特点,要求文质统一、注重文采之美。

司空图“味外之旨”说更重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将诗歌艺术美的标准引向深刻的意蕴层面,是对钟蝾“滋味”说形式美内涵的超越。

论文第三部分着重研究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理论中的味论。

这一时期的味论与传统诗味论有所不同,更强调“奇味”、“异味”,体现出对我国古代戏曲、小说独特审美旨趣的把握。

在戏曲、小说领域,“味”范畴的内涵得到了扩充。

通过以上考察,笔者认为,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的“味”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完整的美学范畴,一个具有突出民族审美特色的重要范畴。

在新的文化语境之下,随着审美主体的不断变化,“味”论的内涵将会更加丰富。

关键词:古代文论;味;发展历程;审美内涵Abstract“Taste'’intheWbstaestheticsiSnotallimportantrealm.evenexcludedfrompeople’Saestheticvisioninthelong-term.However,inancientChina,‘'taste”haddevelo[,edintoaveryimportantpoetics,aestheticsrealmfromtheconceptofafoodeulture.ThispaperfocasesonthestudyoftheformationanddevelopmentCOUrseof‘"taste”inancientessaysinandcompleteaestheticconnotation.China,graspsit'srichThispaperwillbediscussedinthreeparts.Thefirstpartfocusesonthereasonsthattheconceptof‘'taste”inancientChinatransitsfromtherealmofculinaryculturetotherealmofpoetry……flourishingculinaryculture,thetraditionalwayofthinking.intuitiverealization.aswellastheinherentsameofthe“food”·“taste”·“poetry”andSOon.111esecondpartselectstwoprominentrepresentativesfromtheessaysabout“tasteofpoetry”inancientChina-…一-duringtheperiodofQi-Liang.theZhongRong’Sviewof‘‘flavors”anddudngtheperiodoflateTang.theSikongTu’Sviewof‘‘greatnessofoutsidethetaste’’toanalyseandcompareinordertoshowthemaindistinguishingfeattiresandstylesofthetasteofpoetry.ZhongRung’sviewofthe“flavors”emphasizesthelyricalpoetry-writingcontents.focusesonthegraphiccharacteristicsofpoetry,pursuestheunityofcontentsandforms,laysstressonthebeautyofWOrds-form.SikongTu’S“greatnessofoutsidethetaste’’evenfocasesonthegreatnessofoutsidetherhythm.Itleadsthestandardsofthebeautyofpoetryartstotheprofoundimplicationlevel,andalsobeyondformalbeautyofZhongRong’Sviewofthe“flavors”.Thethirdsectionfocu∞sontheresearchoftheessaysaboutthetasteintheancientoperaandthenoveltheory.It’sdifferentfromthetraditionalessaysaboutthepoetrytaste.Itstresses“singularity”,“difference”,andreflectsthegrasptothedistinctaestheticinterestoftheancientdramaandnovel.Intherealmoftheantientdramaandnovel,theconnotationoftastehasexpanded.Throughtheabovestudy,theauthorbelievesthatasaresultoflonghistoricaldevelopment,the‘'taste”hasbecomeanaestheticrealmwithcompleteconnotation.aimportantrealmwithaprominentnationalaestheticcharacteristics.Inthenewenvironmentoftheculturallanguage,withtheever-changingaestheticsubject.theconnotationoftheessaysaboutthetastewillbericher,Keywords:AncientEssays;Taste;Developmentprocess;Aesthetic3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浅谈以“味”论诗

浅谈以“味”论诗

浅谈以“味”论诗作者:徐珊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第04期以“味”论诗是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把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重视“味”的特点,运用到诗歌的欣赏中来,经历了一个由食物的“味”到诗歌的“味”、有形的“味”到无形的“味”的转变过程,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以“味”论诗的鉴赏理论。

在我国先秦的典籍中,《尚书》中记载有“伊尹以…味‟说商汤”的故事。

《左传·昭公元年》中记载医和的话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

”《论语·述而》中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听了《韶》乐的演奏,竟忘了“肉味”,显然是古乐所引起的快感已取代了“肉味”。

在这些典籍中,出现了以“味”来谈治理国家之道,谈音乐,但尚未以“味”来谈诗文。

这里出现的“味”均还是指有形的食物之“味”。

最早明确地提出以“味” 论诗的是晋人陆机。

他在《文赋》中说:“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汜。

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

”《文选》李善注云:“言作文之体,必须文质相半,雅艳相资,今文少质多。

故既雅而不艳,比之大羹而阙馀味,方之古乐而同清汜,言质之甚也”,陆机这里所说的“遗味”,虽然借大羹以比喻的形式出现,但其含义已是直接品评诗文,因此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继陆机之后,齐梁时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便已开始大量地用“味”来说明文学自身的美了。

他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指出:“是以四序纷回,而入兴贵闲;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始正而未奇,内明而外润,使玩之着无穷,味之者不厌矣……是以往者虽旧,馀味日新。

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久用而未先,可谓太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

”南北朝时期的钟嵘不仅以“味”论诗,而且从根本上把“味”同诗的美密切相联系起来。

他在《诗品序》中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

中国传统调味技艺的十大基础理论_邵万宽

中国传统调味技艺的十大基础理论_邵万宽
“中 和 五 味 ”是 中 华 民 族 饮 食 文 化 的 核 心 。 在 中 国 烹饪中,“五味”是 本 体,“调”是 手 段,“和”是 目 的。 它 是 一 个 烹 调 目 的 和 手 段 的 统 一 体 ,是 一 个 系 统 。 “五 味 调和”,尽在“中和”。中 国 烹 饪 从 调 味 出 发,在 烹 饪 生 产过程中,运 用 不 同 介 质 进 行 加 热,运 用 不 同 原 料 调 汤 ,勾 出 不 同 式 样 芡 汁 ,以 渍 、腌 、泡 、酱 、浸 等 手 段 加 工 透 味 ,都 是 力 求 使 “五 味 ”通 过 “中 和 ”,既 能 满 足 人 们 的 生 理 需 要 ,又 能 满 足 人 们 的 心 理 需 求 ,使 人 们 的 身 心 需 要 在 “五 味 中 和 ”中 得 到 和 谐 、统 一 。 同 时 ,避 免 “五 味 ” 偏 嗜 ,而 引 起 相 对 应 的 脏 腑 受 到 损 失 ,失 去 平 衡 。 1.2 “本 味 ”调 味 论
中 国 烹 饪 “本 味 ”调 味 理 论 就 是 要 充 分 体 现 烹 饪 原 料 的 自 然 之 味 和 自 然 之 美 ,突 出 原 料 之 本 ,并 把 握 原 料 的 优 劣 ,通 过 调 味 全 力 灭 腥 、去 臊 、除 膻 ,排 除 一 切 不 良 的气味。
“本 味 ”之 词 ,首 见 于 《吕 氏 春 秋 》的 篇 名 ——— 本 味 。 全 书 160 篇 ,“本 味 ”乃 其 中 一 篇 。 所 谓 “本 味 ”,主 要 指 烹 饪 原 料 本 身 所 具 有 的 甘 、酸 、辛 、苦 、咸 等 味 的 化 学 属 性,以及烹饪过程中 以 水 为 介 质,经 火 的 大、小、久、暂 加 热 变 化 后 的 味 道 。 清 代 袁 枚 对 “本 味 ”调 味 有 许 多 独 特 的 见 解 ,他 在 《随 园 食 单 》中 阐 述 :“一 物 有 一 物 之 味 , 不 可 混 而 同 之 ”;“善 制 菜 者 ,须 多 设 锅 、灶 、盂 、钵 之 类 , 使一物各献一性,一 碗 各 成 一 味”;“余 尝 谓 鸡 猪 鱼 鸭, 豪杰之士也,各 有 本 味,自 成 一 家”[5]。 他 反 复 强 调 烹 饪菜肴时要注意“本 味”。为 使 “本 味”尽 显 其 长,避 其 所 短 ,袁 枚 指 出 了 选 料 、切 配 、调 和 、火 候 等 方 面 要 注 意 的问题,如荤食品中 的 鳗、鳖、蟹、牛 羊 肉 等,本 身 有 浓 重 的 或 腥 或 膻 的 味 道 ,需 要 “用 五 味 调 和 ,全 力 治 之 ,方 能 取 其 长 而 去 其 弊 ”。

自我康疗144:解读《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论》

自我康疗144:解读《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论》

自我康疗144:解读《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论》自我康疗144:解读《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论》盘古开天人初始,分辨阴阳知四季。

防御猛兽避风寒,有巢筑屋采木石。

道法自然造工具,燧人取火制陶器。

结绳织衣事善能,华胥教民作服饰。

女娲炼石战洪水,华胥古国政善治。

伏羲教民演八卦,移精变气动善时。

调节阴阳通天道,损有余以补正气。

五脏六腑十二经,五调音律应四季。

五行更替阴阳变,五运六气合人事。

不治已病治未病,薪火传承有灵犀。

五谷五色化五味,天人相合养元气。

神农教民育五谷,稼穑耕作居善地。

辨识五味尝百草,膳食养生应天时。

神农末世天下乱,豪强争霸坏纲纪。

阴阳失衡邪气盛,私欲泛滥江河溢。

黄帝奋起除黑恶,修德振兵治五气。

取象比类归大道,仓颉会意造文字。

闻道知道问大道,《黄帝内经》传真谛。

蚩尤虽死阴魂在,善复为妖正复奇。

此消彼长风水转,大道失废有仁义。

名可名时非常名,自欺欺人不自知。

窃国大盗尧舜禹,文以载道禅让戏。

私欲泛滥治洪水,定海神针铁如意。

夏禹传子家天下,小康社会奴隶制。

以智治国有礼法,分科治学天人离。

劳心治人治已乱,礼崩乐坏周复始。

科举科考出精英,牛鬼蛇神生瘟疫。

西天取经魔幻剧,三星洞里拜菩提。

儒术佛法非常道,五行山里云雾迷。

定海神针金箍棒,紧箍儿咒显法力。

佛手翻覆五行山,五运六气兜圈子。

分科治学讲科学,师夷长技以制夷。

市场神教变法术,腾云驾雾拜货币。

宽松紧缩割韭菜,丛林法则高科技。

劳心治人食物链,旁观者清当局迷。

返朴归真问大道,天文地理合人事。

有无相生阴阳变,五方五行应天时。

寒热湿燥四季风,五味五色化血气。

五脏六腑十二经,血气循环养形体。

肝脏属木主筋脉,东方青色应春季。

多食酸味伤筋脉,凝涩收敛尿不利。

肾脏属水主骨血,北方黑色应冬季。

多食咸味耗水气,血凝舌燥渴饮急。

肺脏属金主皮毛,西方白色应秋季。

多食辛辣气发散,心烦意乱常悲戚。

心脏属火主血脉,南方赤色应夏季。

多食苦味心作呕,伤损骨血坏牙齿。

浅析饮食五味与《黄帝内经》的五味理论

浅析饮食五味与《黄帝内经》的五味理论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1, 10(1), 60-66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21 in Hans. /journal/tcmhttps:///10.12677/tcm.2021.101007浅析饮食五味与《黄帝内经》的五味理论冯晓,高慧,许朝霞*,王庆盛,王忆勤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健康辨识与评估重点实验室,上海收稿日期:2020年12月15日;录用日期:2021年1月11日;发布日期:2021年1月20日摘要饮食五味是构成饮食文化的要素之一,中医药的起源与饮食密切相关,古代早有“食医同源”、“食药同源”之说。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记载了许多五味理论,至今仍在疾病治疗、调养及养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的五味理论与饮食五味关联甚密,它由食物之“味”经饮食文化、阴阳五行学说、中医文化等影响发展而来。

目前涉及《黄帝内经》五味理论的文献以阐述其内容或在临床上的应用居多,论及其与饮食五味关系的却难得一见,笔者主要从饮食五味发展的角度,浅析《黄帝内经》中五味理论的来源、内容以及饮食五味与五味理论的联系,以期为五味理论的溯源及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饮食五味,五味理论,《黄帝内经》,五味调和,谨和五味Analysis on Five Flavors in Dietand Five Tastes Theory in Yellow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Xiao Feng, Hui Gao, Zhaoxia Xu*, Qingsheng Wang, Yiqin WangShanghai Key Laboratory of Health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Received: Dec. 15th, 2020; accepted: Jan. 11th, 2021; published: Jan. 20th, 2021*通讯作者。

《黄帝内经--五味论》

《黄帝内经--五味论》

《黄帝内经--五味论》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医学经典之一,其中《五味论》是中医理论中的一部分,是关于食物与健康的经典篇章。

在读完这篇论文后,我深深感受到中医学的深厚底蕴和对饮食健康的悉心呵护。

《五味论》认为,人的五脏五腑与五味有关,具有相应的味觉感受。

五味分别是:酸、苦、甘、辛、咸,这些味道与人体的五脏相关联,可以起到调和身体的作用。

例如,酸味对应的五脏是肝,苦味对应的五脏是心,甘味对应的五脏是脾,辛味对应的五脏是肺,咸味对应的五脏是肾。

通过合理地食用相应的味道和食材,可以平衡五脏的健康状况,以达到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此外,《五味论》也关注食物来源的地域和季节,认为不同季节和地域生产的食物有所不同,在不同的季节和地域食用合适的食物,能够起到调和身体的作用,是非常实用的养生方法。

在读完《五味论》后,我深深感受到中医对健康的重视和关注。

中医讲究调养身体,寻找内在健康的源头,强调预防胜于治疗的
理念。

同时,其强调食物和草药都能对身体产生影响,我们可以通过调整饮食、配伍食材等方式来维护身体健康。

这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都有非常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资料解析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资料解析

论述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他
主张言辞通晓畅达即可。“辞”指
语言,文学。达:表达。“文质”
说,孔子在《论语·雍也》云:“子
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关于文
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后来
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
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
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缘情”而不讲言志,使诗从“止乎 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缘情” 就是要诗歌注重感情的抒发。说明 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 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一步。 18.《文心雕龙》的“神思”说: 《神思》篇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 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 神与物游”的创作观:作者阐述了 志气和辞令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 刘勰认识到了艺术创作活动中思 维与语言的非对应关系,即是认为 思维中想象容易奇特,写成却往往 大打折扣。 19.《文心雕龙》的“才、气、学、 习”说:刘勰的《体性》篇中提出, 才、气、学、习。才,指作家才能; 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学和习指 后天的,指作家的学识和习染。刘 勰实际上把后天的学和习放在先 天的才和气之上。这种认识比曹丕 只强调先天作用大大进步了一步。 20.风骨说:风骨是刘勰文学批评 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产 生了深远影响。风是一种表现得鲜 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是一种精要 劲健的语言表达。从某种意义上 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 种艺术风格,但又不同于表达作家 个性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它具 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必须 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 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 就此而论,风骨这个概念体现了刘 勰对文学创作的审美本性的认识。 21.钟嵘的“性情”说:钟嵘在《诗 品序》里认为诗歌的本性是表达人 的感情的,他指出:诗歌既是人的 “性情摇荡”的产物,又可反作用 于人的“性灵”,使之受陶冶感化。 性情之所以摇荡,是因为“物之感 人”。“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 人事两者,这就对文艺和现实的关 系作了正确的解释,具有进步积极 的社会内容,《诗品序》还特别强 调诗歌要抒发怨情,“诗可以怨”, 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的一个 进步传统。

中国传统调味技艺之本味理论、地缘理论等十大理论,助你成为调味大厨!

中国传统调味技艺之本味理论、地缘理论等十大理论,助你成为调味大厨!

中国传统调味技艺之本味理论、地缘理论等十大理论,助你成为调味大厨!五味调和是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核心,它源远流长,内涵丰富。

中国传统的调味技艺是对饮食五味的性质和关系深刻认识的结果,这种认识,归纳起来,主要有十大调味理论指导着人们的烹饪生产与实践。

一、“中和”调味论“中和”调味理论,强调的是“适中”、“适度”、“中正”。

调味中的“和”强调的是“中和”,这是我国最传统的“调味”方法。

它是一种不偏不倚的调和理论,利用不同的调味品,经过合理的调配使菜品达到美味可口的最佳状态。

味必须求其醇正、适中、和美,要求浓厚而不重,清鲜而不薄。

这就是我国调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规律,也是菜肴形成美味佳肴的圭臬。

“中和五味”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核心。

在中国烹饪中,“五味”是本体,“调”是手段,“和”是目的。

它是一个烹调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体,是一个系统。

“五味调和”,尽在“中和”。

中国烹饪从调味出发,在烹饪生产过程中,运用不同介质进行加热,运用不同原料调汤,勾出不同式样芡汁,以渍、腌、泡、酱、浸等手段加工透味,都是力求使“五味”通过“中和”,既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又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使人们的身心需要在“五味中和”中得到和谐、统一。

同时,避免“五味”偏嗜,而引起相对应的脏腑受到损失,失去平衡。

二、“本味”调味论中国烹饪“本味”调味理论就是要充分体现烹饪原料的自然之味和自然之美,突出原料之本,并把握原料的优劣,通过调味全力灭腥、去臊、除膻,排除一切不良的气味。

所谓“本味”,主要指烹饪原料本身所具有的甘、酸、辛、苦、咸等味的化学属性,以及烹饪过程中以水为介质,经火的大、小、久、暂加热变化后的味道。

由于“本味”理论的影响,使得“淡味”、“真味”的菜品不断涌现,如各种鲜活原料的烹制正是以鲜美之“本味”得到各地人们的广泛欢迎。

从菜肴成品的接受者方面来看,一般人在品尝中注重的主要还是原料的美味,“吃鸡要有鸡味,吃鱼要有鱼味”,其次才是调味品的滋味。

国学经典心得感悟(通用10篇)

国学经典心得感悟(通用10篇)

国学经典心得感悟(通用10篇)国学经典心得感悟篇1《论语》的最后一句话“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每个星期讲一次课,整整用了一年零七个月的时间,讲了87堂课,259个小时,一部《论语》终于讲完了。

这其中的过程虽然很漫长,如今回想起来,却似乎就在转眼之间。

孔夫子的那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依然历历在目。

学习《论语》的过程,也就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与自己的毛病习气作斗争的过程。

通过学习,使我们看到了自己身上许多的缺点,比如懒惰、贪吃贪睡、公私不分等,老师说,君子见得思义,不占公家的便宜,即使是随手可得的,也决不沾染。

在听课的过程中,后学常常感到非常的惭愧,当后不再造,作一个安分守己、精进好学的人。

没有学习之前,后学不知道什么是孝顺父母,也不懂得友爱兄弟,很少帮父母做事,更不会关心兄弟姐妹们,通过学习,才知道,原来“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噫,多年来,一直都在做着悖德、悖礼的事情,却依然恬不知耻,还自以为是君子。

如今,在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方面,后学依然做得很不好,需要认真的努力。

《易经》曰:“蒙以养正,圣功也。

”通过学习,收获最大的,当是使我们明白了应该如何教育下一代。

人不学、不知道,学习以后才明白,对于孩子,要培养他的敬畏之心,当他还小的时后,就要教他学会洒扫应对之礼,还要特别注重礼和乐的教化,拒绝电视和流行音乐,多听古大德演奏的古典音乐,以长养孩子的中正平和之气,“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留金钱给子孙,子孙未必能保得住;留经书给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远之计。

”教儿教女先教己,我们想把子女教好,如果自己没有变好,子女又何以能学得好?我们要以三太、以孟母为我们学习的帮样,孩子的功名利禄,命中自有定数,然而对于孩子的教育,必希其为圣贤路上之人。

中国印度古典诗学中“味”论之比较

中国印度古典诗学中“味”论之比较
篇 有 “ 云 沈 寂 , 志 隐 而味 深 ” l ¨ 《 秀 》 子 故 [( , 隐 5 1 篇

中 国“ ” 源流 及 特 色 昧 论
从 词源学 的角 度看 , 汉字 的“ ” 指食 物在 人 味 是 口中 留下的滋 味 、 味道 。《 文解 字 》 说 中解 释“ ” 味 字
有 “ 文 隐蔚 , 味 曲包 ”5R ,物色 》 深 余 [(孔 《 ] 篇有 “ 味飘 飘 而轻举 , 咩哗 而更 新 ”5 情 [( ] 。显 然 , 勰 在这 刘 里 开始 大 量使 用 “ ” 味 来论 述 文 章 的 思想 感情 内涵
感 相联 系 。孟 子 ・ 子上 》 《 告 里也 谈 到“ 口之 于味也 ,
有 同 嗜焉 ; 之于 声 也 , 同 听焉 ; 耳 有 目之 于 色也 , 有 同美 焉 ”3 _( J 。孟 子在 这 里将 “ ”“ ”“ 并 味 、声 、色”
举类 比 , 论述 了人在 有相 同感 官 的基础 上具有 共 同
年第期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月中国印度古典诗学中味论之比较韩文革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湖北武汉摘要从艺术本质上讲中印两国味论从总体上看都属于艺术鉴赏论都强调了艺术美感的重要性强调了艺术要经得起玩味寻味品味强调艺术要带给人美感享受
维普资讯
中 国 矿 业 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韩 文 革
( 武汉理工大学 学报社科 版编辑部 ,湖北 武汉 406) 3 0 3
摘 要 :从 艺 术 本 质 上 讲 , 印 两 国“ ” 从 总体 上 看 都 属 于 艺 术 鉴 赏论 , 强调 了艺 术 美感 的 重要 性 , 中 味 论 都 强 调 了 艺术 要 经得 起 玩味 、 味 、 味 , 寻 品 强调 艺 术要 带给 人 美 感 享 受 。 中 国“ ” 更 突 出地 强调 了艺 术 的“ 外 之 但 味 论 味

国学经典导论06-10味论

国学经典导论06-10味论
国学经典导论
第六章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
第十节 味 论
主讲 万平教授
国学经典导论
在先秦诸子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儒、 道两家学派,对后世文学理论影响很大。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味论”主要受到道家 思想影响。道家对物质的超越却正与文学 对现实的超越可相契合。这种超越性正成 为味论的哲学基础。
国学经典导论
国学经典导论
2.论述了“言”与“意”的关系,提出 了“得意忘言”说。庄子认为语言的最终目 的是传达“意”的,但言又不能“尽意”。 他主张通过“忘言”的方式,即超越语言符 号的表面形式和常规含义,以捕捉其言外之 意,才能真正得“意”。
国学经典导论
二、司空图的诗歌鉴赏理论遵循老庄思 想,以佛禅说诗,注重文学的审美特征。
一、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想象丰富。主张“虚静”,“物化”,以自然朴素为 美。当人进入“虚静”状态以后,就抛弃了一切 ,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虚静”是认识“道” 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 备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即具有现实超 越性,与文学精神有着内在的契合。
国学经典导论
三、严羽所著的《沧浪诗话》,总结了 汉魏以来五七言诗的发展经验,树立盛唐 的榜样,以矫宋诗之弊。
1.他在诗话中首先提倡“妙悟”说。提倡“以 禅喻诗”、“以悟论诗”,反对宋以来以文字、 以议论、以才学为诗的倾向。
2.他提倡“别裁别趣”说。从妙悟、别材别趣 出发,提倡“兴趣”说。他所说的“兴趣”,是 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其诗歌鉴赏理论主要表现在《二十四诗品》和 《与李生论诗书》中。他提出并阐述了“韵味说” 的主张。所谓“韵味”,就是十个意境创造的审美 内涵,用司空图的话来说就是“韵外之致。” 他 认为要获得这种“韵味”,首先要有意境,并且意 境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就是他所说的“象 外之象”,“景外之景”,才谈得上“韵味”。

“味”论内涵的延展

“味”论内涵的延展

“味”论内涵的延展摘要:“味”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独特的范畴。

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出发,结合中国哲学思想和礼乐制度考察味论的起源。

以历史为线,勾画“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涵的延展,注意到“味”与其他概念范畴的联系。

在“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语境中,是对古代诗性理论传统的重新总结和评价。

关键词:味;味论;内涵一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体系中,有着一些耐人寻味的特殊的文化现象。

如,谈论饮食文化时,每每将中国誉为“烹饪王国”;而谈论到文学作品之时,又常常将中国喻为“诗的王国”。

两个王国,一个是维系人生存需要的必需品,一个是维系人精神需要的必需品;一个平凡,一个高贵,看似泾渭分明。

然而“泾水”和“渭水”在中国文化中汇合到了一处,味论就是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

不能否认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是孕育、产生和形成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深厚土壤。

从中国古代烹饪方法注重宏观把握的特点可以看出,中国哲学思维方法模糊性、体悟性、整体性的特征,从而造就一种内向型的心态。

这种心态不大关心外在物质世界的构成形式,对外在世界的把握,往往凭借自己主观的感觉,甚至是了然于心不能了然于口的自我领悟,这就是中国古人的直觉感悟式的思维方式。

反过来,这样的思维方式又影响了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的传统,既以人为出发点,也以人为终结点。

”在儒家看来,人的现实存在就是人的世界与物的世界不断的互动。

人把客观对象人化(对自然界而言)或类化(对社会中的他人而言),他自身的自然也开始人化,他的创造性本质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得到确证,其人性和人格都得到升华。

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以“味”论乐,一方面强调乐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指出主体需要有品味的能力。

因此,儒家十分看重人的实践活动形成的生命意识。

道家的“道”虽惟恍惟惚,但它早已嵌入“人”中,其目的是让人由“内圣”达到“外王”。

老子“味无味”的观点,将其中一个“味”作为品味、体味、玩味的动词形式使用,强调了味的主体性、主观性的一面,启示人去追求和体验一种不受任何局限和束缚的、绝对自由的美感,同样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文论中味论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论中味论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论中味论的形成和发展在高校讲授中国古代美学史、中国古代文论时,有一个人物是一定不能忽视的,那就是刘勰。

刘勰是很有故事的人物,他出生在京口,即今天的镇江,小的时候家道已经衰落,家里穷得没有钱娶妻,但他似乎也受到过儒家文化的影响,据古籍记载,他年轻时曾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拿着一些礼器跟着孔子南行,在梦中,他俨然就是孔子的弟子。

刘勰醒来时,觉得这可能是圣人给他的一种暗示,所以,他一直想着有机会传播儒家思想,才不会辜负托梦给他的孔子。

可是,现实的状况让刘勰没有办法实现建功立业的梦。

他在二十岁左右,不得不进了京城的定林寺,在寺庙里过着清静、孤寂的生活,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位高僧,这位高僧叫僧佑,刘勰跟着僧佑学习,也帮他做些抄抄写写的事。

僧佑可不是一般的和尚,他原籍徐州,出生于建邺,14岁时就进入定林寺,成为定林寺开山祖师法达的嫡传第子。

僧佑既是得道高僧,又是佛学大家;既深研佛学,又收集佛教典籍;既释注佛典,又精通儒家等经典,他使定林寺成了非凡的名寺。

刘勰跟着他,也是既读经习佛,又研习儒道,慢慢地学问也渊博了,成了博学之士。

可以说道,刘勰就是精心于佛,致心于儒,又注意安全于道,逐渐变成了当时的优秀文化学者,而他的师傅在京城的广为人缘,与京城大官、望族和高层文化人物的相处,也对刘勰协助非常大。

当时很多的`大人物都恳请僧佑题写匾额,编写碑文等,或许就是僧佑太忙了,求写的人太多了,有时,机会就落在了刘勰的身上。

而且,刘勰的碑文也写下得较好,也渐渐有人恳请他写下了。

后来,京都建康的不少寺塔及高僧碑文都就是由刘勰编写的,这说明刘勰也有名了。

因为碑文写下得不好,影响也小了,都城的贵戚们也已经开始注意安全这位寺庙里的学者,这就给了刘勰踏进寺庙的一个不好机会。

本来,年轻时刘勰就梦到孔子,就有志于仕途,他不但居于寺中凡心未了,而且更是致心于儒,很在意于官场,也很想能闻达于诸侯。

梁武帝肖衍天监初年,机会终于来了,经人推荐,刘勰离开了定林寺,步入仕途,先是任职奉朝请,后来又任中军将军肖宏的记室、车骑仓曹参军、仁威将军肖绩的记室,还当过太末(今浙江龙游)县令,最后任昭明太子肖统宫中的通事舍人兼步兵校尉。

关于味 哲学 的书

关于味 哲学 的书

关于味哲学的书
《味道哲学》是贡华南所著的一本图书,售价为59元,全书共有326页。

该书的旨趣是寻求以味觉阐释世界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书中指出,中国哲学在存在论上以味为性,在方法论上以味辨物,以味论性,以味论道。

味以“合”和“进入”为基本特征,而区别于以“距离”为基本特征的“看”。

该书强调以味(感)在世的生存论,并认为思想方式上应以感思、感情为特征,以象为范畴形态,以立象为通达普遍性的道路,以自证为实证。

《味道哲学》探索了味、感、象这三个中国哲学的特有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对于中国哲学的特殊意义,深入阐发了这些基本概念内在的理路和丰富的意义,进而探索了从本土资源出发重建中国哲学的途径。

中医五味论

中医五味论

中医五味论2014-09-09 10:15:41中医五味理论解:五味的作用,宜忌,补泻+五藏五味解+五味与五脏的关系+关于五味——答qikid1988+黄帝内经》脏腑五行五色五味对应表+ 五脏五味的补泻中医五味理论解:五味的作用,宜忌,补泻五味的理论看似杂乱,经常被不懂中医的人质疑,其实很简单。

以下皆引用黄元御的《素问悬解》和《灵枢悬解》。

《素问悬解·脏气法时论》和《灵枢悬解·五味》里面有几段这样的话:1、肝色青,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心色赤,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

脾色黄,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肺色白,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肾色黑,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2、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3、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4、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5、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心欲软,急食咸而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6、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7、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有的小朋友看到了之后,问题就来了:1跟2相当矛盾。

这个竹简到底是怎么排的?3看上去符合五行生克规律,但是3与5又完全对立,一个说要吃,一个说禁吃。

2与4很像,但是其中第三条又对不上号,脾到底是要吃2中的咸,还是4中的苦,还是1和5中的甘呢?比如我很欣赏的一个人,叫刘明武,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他觉得中医的理论体系在这方面还是有点问题的,要么是错简,要么是别的情况,亟待中医学界同胞解决云云。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篇:五味论(六)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篇:五味论(六)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篇:五味论(六)推荐文章《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篇:五味论(九)热度:《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篇:五味论(八)热度:《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篇:五味论(七)热度:《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篇:五味论(五)热度:《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篇:五味论(四)热度:LS63——《五味论第六十三》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D0101酸走筋:走,即跑,此取流失、消耗意,即酸味耗筋。

D0101癃:《宣明五气篇》SW23—C0102“膀胱不利则为癃,不约为遗溺。

”即为本解。

D0103洞心:1、《灵枢悬解》卷六《五味论》注:“洞心,心中空洞也。

”2、《说文》:“洞,疾流也。

”洞心,与《四气调神大论》SW02—C1201“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之“心气内洞”同义,即心泄。

D0104变呕:1、《灵枢悬解》卷六《五味论》注:“三焦之道得此苦味,皆闭而不通,不得下泄,则逆而上涌,故变呕吐。

”2、据《五味论》LS63—Y0401“变呕”可知:变呕,即变道而呕。

D0105悗心:《灵枢悬解》卷六《五味论》注:“悗心,心中郁也。

”Y0101上之两焦:据“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

不出,即留于胃中。

”可知:两焦,即胃之上焦、中焦。

Y0101膀胱之胞薄以懦:1、刘衡如说:“杨注训皮,极是。

注家或训为溲脬,或训为子宫,均误。

”2、《灵枢集注》、《灵枢悬解》均作“膀胱之脆薄以懦。

”3、从原作“膀胱之胞薄以懦。

”胞,多指女性子宫,然此宜解作“内膜”。

《说文》:“懦,驽弱者也。

”全句即膀胱内膜薄而弱。

Y0101绻:quan3,古通卷,即蜷曲。

Y0101阴者,积筋之所终也:1、杨上善注:“人阴器,一身诸筋终聚之处。

”2、据《厥论》SW45-Q0401“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

”可知:全句即阴器,是生殖之筋聚积之终端。

Y0201得:得,取“相遇”意;“血与咸相得,则凝”,从化学上解释,食盐(咸)具有使血蛋白凝聚变性之特性,咸能耗血,根本在此。

中医五臭理论

中医五臭理论

中医五臭理论五气五味在中药学中为药物归经的主要理论基础。

当以气味相对而言的时候,气一般指的是嗅觉器官(主要是鼻)所感知的臊、焦、香、腥、腐五气,也叫五臭;而味则指的是味觉器官所感知的酸、苦、甘、辛、咸五味。

《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

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此“香”非芳香,原指发酵时的气味弥漫,古人认为酿造中发酵的气味本为臭味,但由于刺激嗅觉神经,却给人一种醇香味儿的假象。

五臭由于其轻清窜透的特性,相对于五味来说其生理作用应该更加强大、更迅速。

正因如此,五味发挥作用是通过长养人体内在的“五气(五臭)”来发挥其生理作用的。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关于五臭、五行归类及与五脏关系的记载: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

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

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

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

是以知病之在脉也。

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

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

是以知病之在肉也。

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

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

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

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

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

是以知病之在骨也。

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十全大补汤五脏五行五常五色五臭五味五声五液图三字经中也有关于五臭的描述:“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这里的的“膻”,就是“臊”的意思;“朽”就是“腐”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6-10味论
在先秦诸子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儒、道两家学派,对后世文学理论影响很大。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味论”主要受到道家思想影响。

道家对物质的超越却正与文学对现实的超越可相契合。

这种超越性正成为味论的哲学基础。

一、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想象丰富。

他从哲学的高度关于美的探讨,有其独到之处。

1.主张“虚静”,“物化”,以自然朴素为美。

这与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有直接关系。

当人进入“虚静”状态以后,就抛弃了一切,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这种精神状态即具有现实超越性,与文学精神有着内在的契合。

2.论述了“言”与“意”的关系,提出了“得意忘言”说。

庄子认为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传达“意”的,但言又不能“尽意”。

他主张通过“忘言”的方式,即超越语言符号的表面形式和常规含义,以捕捉其言外之意,才能真正得“意”
问:为什么说庄子“虚静说”会有味论的理论渊源?
二、司空图的诗歌鉴赏理论遵循老庄思想,以佛禅说诗,注重文学的审美特征。

其诗歌鉴赏理论主要表现在《二十四诗品》(近年此书是否为其所作有争论)和《与李生论诗书》中。

他提出并阐述了“韵味说”的主张。

所谓“韵味”,就是十个意境创造的审美内涵,用司空图的话来说就是“韵外之致。

”他认为要获得这种“韵味”,首先要有意境,并且意境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就是他所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才谈得上“韵味”。

这种“韵味”在诗中,但又不能意尽于诗句中,这就像“味”之于醋、盐,但又不同于醋、盐,而这“味”是妙在“咸酸之外”的。

这种“韵味”显然不是形式、声韵方面的东西,而是诗美内涵的一种“神韵”。

司空图提出诗歌创作和欣赏必须“辨味”,辨别、评价诗歌高下优劣的标准在于作品是否有“韵味”,并阐述了“韵味说”的主张。

所谓“韵味”,就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审美内涵,即“韵外之旨。

问:司空图的“咸酸之外”到底指的是什么?
三、严羽所著的《沧浪诗话》,总结了汉魏以来五七言诗的发展经验,树立盛唐的榜样,以矫宋诗之弊。

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唯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1.他在诗话中首先提倡“妙悟”说。

提倡“以禅喻诗”、“以悟论诗”,反对宋以来以文字、以议论、以才学为诗的倾向。

2.他提倡“别裁别趣”说。

从妙悟、别材别趣出发,提倡“兴趣”说。

他所说的“兴趣”,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问:严羽“妙悟说”为什么会反对文字、议论、才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