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19.1.1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2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9.1.1 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9.1.1 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9.1.1 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9.1.1 变量与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变量的概念,以及变量与函数的关系。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代数的基础知识,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函数的概念和意义,以及如何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函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变量与函数的概念,能够识别函数关系,并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变量与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2.难点:函数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情境教学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问题和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变量与函数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引出变量与函数的概念。

提问:什么是变量?什么是函数?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5分钟)呈现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关系。

提问:如何判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如何表示函数关系?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实例,尝试用函数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9.1.1《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9.1.1《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
1.通过情境导入、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变量与函数的关系。
-利用生活实例或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观察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设计系列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运用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共同解决问题。
-在下次课堂上,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心得体会,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5.思考与拓展:
-思考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天气预报、股票市场分析等,并简述函数在这些领域中的作用。
-探索函数的其他性质,如周期性、对称性等,并尝试举出相应的实际例子。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想要预测未来某个时间点的气温,该怎么做呢?”从而引出变量和函数的概念。学生会发现,通过观察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可以尝试寻找气温与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而预测未来气温。这样,学生便对函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个别辅导和小组互助,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3.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过程,自主探究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信息技术辅助,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数学软件和多媒体工具,直观演示函数图象和变化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函数概念。
-通过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使他们能够接触到更多与函数相关的实际应用。
5.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安排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函数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19.1.1《变量与函数》(2)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19.1.1《变量与函数》(2)教案设计

19.1.1变量与函数一、内容与内容解析1、内容函数的概念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内容解析函数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描述现实世界运动变化规律地重要数学模型。

理解函数概念,学会用函数的观点解决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是中学阶段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

初中阶段强调用函数描述一个变化过程。

例如,在匀速运动中,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路程是时间的函数;商品单价为a,总价S随商品数量n的变化而变化,S是n的函数;等等。

其本质是:函数是两个变量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对应关系。

函数概念所反映的基本思想是变化与对应的思想。

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是后续学习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具体函数的基础。

本节课结合具体实例概括函数的概念过程中,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函数概念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函数的概念以及自变量的含义,感受变化与对应的函数思想,能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

②会根据函数解析式和实际意义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能力目标: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函数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通过让学生课堂发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信息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索的精神,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及新课标的要求,确立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教学重点:体会函数是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重要模型,正确理解函数概念。

教学难点:函数概念的理解;根据函数解析式和实际意义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常量和变量的概念,能够在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找出常量和变量,能凭借生活经验,分析一些典型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列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对函数概念中的唯一确定的理解有困难,教学中应突出函数概念的本质和建构过程,选择典型、丰富的实例,使学生在分析、归纳概括实例共同本质属性的基础上,感悟函数概念及其蕴含的思想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9.1.1变量与函数教案[精品文档]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9.1.1变量与函数教案[精品文档]

《变量与函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变量与常量的意义;(2)体会运动变化过程中的数量变化.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归纳求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过程中,增强数学建模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了解常量与变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常量与变量的确定及关系。

【教学方法】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过渡】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在不停的变化,行星在宇宙中的位置随时间而变化;气温随海拔而变化;火箭的高度随时间而变化,雄鹰的飞翔也会变化。

在我们周围的事物中,这种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大量存在。

课件展示图片。

【过渡】对于这些变化,我们从最基本的概念来进行认识。

二、新课教学1.变量与常量【过渡】大家先来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1)汽车以60 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时间为t h,行驶路程为s km.(2)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日场售出205张,晚场售出310张,三场电影票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3)你见过水中涟漪吗?圆形水波慢慢地扩大.在这一过程中,当圆的半径分别为10 cm,20 cm,30 cm时,圆的面积s分别为多少?s的值随r的值的变化而变化吗?(4)用10 m长的绳子围一个矩形.当矩形的一边长x分别为3 m,3.5 m,4 m,4.5 m时,它的邻边长y分别为多少?y的值随x的值的变化而变化吗?分别指出问题中的变化的量及不变的量。

【过渡】在刚刚的几个问题中,我们知道在事物变化的过程中,有些量的变化的,而有些量则是固定的数值,保持不变。

在数学里,我们把这些变化的量称为变量,不变的量称为常量。

变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

常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始终不变的量为常量。

【练习】课本P71练习题,说出变量及常量。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9章《19.1.1变量与函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9章《19.1.1变量与函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19章《19.1.1变量与函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经过回顾思考认识变量中的自变量与函数.2.进一步理解掌握确定函数关系式.3.会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过程与方法:1.经历回顾思考过程、提高归纳总结概括能力.2.通过从图或表格中寻找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提高识图及读表能力,体会函数的不同表达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积极参与活动、提高学习兴趣.2.形成合作交流意识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1.进一步掌握确定函数关系的方法.2.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教学难点认识函数、领会函数的意义教学方法回顾思考─探索交流─归纳总结教学准备PPT 学生制作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纸板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我们来回顾一下上节课所研究的每个问题中是否各有两个变量?同一问题中的变量之间有什么联系?也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变量确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是否随之确定一个值呢?这将是我们这节研究的内容.Ⅱ.导入新课[师]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上节活动一中的两个问题.思考它们每个问题中是否有两个变量,变量间存在什么联系.[生]活动一两个问题都有两个变量.问题(1)中,经计算可以发现:行驶里程s(千米)与行驶时间t(小时)的关系式为:S=60t。

每当行驶时间t取定一个值时,行驶里程s就随之确定一个值.例如当t=1,则s=60;当t=2,则y=120;当t=3,则y=180.问题(2)中,通过试验可以看出:票房收入y元与售票数量x张的关系式:y=10x X=150时y=1500;X=205时y=2050;X=310时y=3100;[师]很好,他说得非常正确.谢谢你.我们再来回顾活动二中的两个问题.看看它们中的变量又怎样呢?[生]活动二中的两个问题也都分别有两个变量.问题(3)中,很容易算出:圆的面积s与半径r的关系式为().当S=10cm2时,r=1.78cm;当S=20cm2时,r=2.52cm.•每当S取定一个值时,r 随之确定一个值,它们的关系为r= .问题(4)中,我们可以根据题意,矩形的邻边长y与x的关系式为:y=5-x每确定一个矩形的一边长,即可得出另一边长,再计算出矩形的面积.如:当x=1cm 时,则S=1×(5-1)=4cm2,当x=2cm时,则S=2×(5-2)=6cm2……它们之间存在关系S=x(5-x)=5x-x2.因此可知,•每当矩形长度x取定一个值时,面积S就随之确定一个值.[师]谢谢你,大家为他鼓掌.由以上回顾我们可以归纳这样的结论:上面每个问题中的两个变量互相联系,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随之就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其实,在一些用图或表格表达的问题中,也能看到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我们来看下面两个问题,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后回答:(1)下图是体检时的心电图.其中横坐标x表示时间,纵坐标y•表示心脏部位的生物电流,它们是两个变量.在心电图中,对于x的每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吗?(2)在下面的我国人口数统计表中,年份与人口数可以记作两个变量x与y,对于表中每个确定的年份(x),都对应着个确定的人口数(y)吗?中国人口数统计表年份人口数/亿1984 10.341989 11.061994 11.761999 12.52[生]我们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在问题(1)的心电图中,对于x的每个确定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在问题(2)中,对于表中每个确定的年份x,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人口数y.[师]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independentvariable),y是x的函数(function).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据此我们可以认为:上节情景问题中时间t是自变量,里程s是t的函数.t=1时的函数值s=60,t=2时的函数值s=120,t=2.5时的函数值s=150,…,同样地,在以上心电图问题中,时间x是自变量,心脏电流y是x的函数;人口数统计表中,年份x 是自变量,人口数y是x的函数.当x=1999时,函数值y=12.52亿.从上面的学习中可知许多问题中的变量之间都存在函数关系.[活动一]活动内容设计:1.在计算器上按照下面的程序进行操作:填表:x 1 3 -4 0 101y显示的数y是输入的数x的函数吗?为什么?2.在计算器上按照下面的程序进行操作.下表中的x与y是输入的5个数与相应的计算结果:x 1 2 3 0 -1y 3 5 7 2 -1所按的第三、四两个键是哪两个键?y是x的函数吗?如果是,写出它的表达式(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y).设计意图:通过在计算器上操作及填表分析,进一步认识函数意义,经过对表中数据分析推理验证以至最后确定按键、写表达式逐步掌握列函数式的方法.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正确操作、分析思考、寻求理由证据,确定按键及函数关系式.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1.经历操作、填表、分析、推理、确认等一系列过程,更加深刻理解函数意义.2.通过观察、讨论、分析、猜想、验证、确立等一系列过程,进一步掌握建立函数关系式的办法.活动结论:1.从计算结果完全可以看出,每输入一个x的值,操作后都有一个唯五的y值与其对应,所以在这两个变量中,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2.从表中两行数据中不难看出第三、四按键是这两个键,且每个x•的值都有唯一一个y值与其对应,所以在这两个变量中,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关系式是:y=2x+1[师]通过以后活动,我们对函数意义认识更深刻了,并完善掌握了函数关系式确定的方法.为了进一步学好函数,我们再来完成一个问题.[活动二]活动内容设计:一辆汽车油箱现有汽油50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L)随行驶里程x(km)的增加而减少,平均耗油量为0.1L/km.1.写出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式.2.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汽车行驶200km时,油桶中还有多少汽油?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加深函数意义理解,熟练掌握函数关系式确立的办法.学会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能通过关系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师活动:注意学生在活动中对函数意义的认识水平,引导其总结归纳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方法.学生活动:通过活动,感知体会函数意义,学会确立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取值范围,并能掌握其一般方法.活动过程及结果:1.行驶里程x是自变量,油箱中的油量y是x的函数.行驶里程x时耗油为:0.1x油箱中剩余油量为:50-0.1x所以函数关系式为:y=50-0.1x2.仅从式子y=50-0.1x上看,x可以取任意实数,但是考虑到x•代表的实际意义是行驶里程,所以不能取负数,并且行驶中耗油量为0.1x,它不能超过油箱中现有汽油50L,即0.1x≤50,x≤500.因此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0≤x≤5003.汽车行驶200km时,油箱中的汽油量是函数y=50-0.1x在x=200时的函数值,将x=200代入y=50-0.1x得:y=50-0.1×200=30汽车行驶200km时,油箱中还有30升汽油.[师]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在巩固函数意义理解认识及确立函数关系式基础上,又学会如何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和求函数值的方法.知道了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函数关系式的意义,而且还要注意问题的实际意义.Ⅲ.随堂练习下列问题中哪些量是自变量?哪些量是自变量的函数?试写出用自变量表示函数的式子.1.改变正方形的边长x,正方形的面积S随之改变.2.秀水村的耕地面积是106m2,这个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y随这个村人数n•的变化而变化.解答:1.正方形边长x是自变量,正方形面积S是x的函数.函数关系式:S=x22.这个村人口数n是自变量,人均占有耕地面积y是n的函数.函数关系式:y=Ⅳ.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回顾思考、观察讨论,认识了自变量、函数及函数值的概念,并通过两个活动加深了对函数意义的理解,学会了确立函数关系式、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方法,会求函数值,提高了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作业课后P81第1、2题.板书设计课题:《19.1变量与函数》第二课时一、例题展示二、作业。

19.1.1变量与函数(2)教案

19.1.1变量与函数(2)教案

变量与函数(2)知识技能目标1.掌握根据函数关系式直观得到自变量取值范围,以及实际背景对自变量取值的限制;2.掌握根据函数自变量的值求对应的函数值.过程性目标1.使学生在探索、归纳求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过程中,增强数学建模意识;2.联系求代数式的值的知识,探索求函数值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问题1填写如图所示的加法表,然后把所有填有10的格子涂黑,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如果把这些涂黑的格子横向的加数用x表示,纵向的加数用y表示,试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解如图能发现涂黑的格子成一条直线.函数关系式:y=10-x.问题2 试写出等腰三角形中顶角的度数y与底角的度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解y与x的函数关系式:y=180-2x.问题3 如图,等腰直角△ABC的直角边长与正方形MNPQ的边长均为10 cm,AC与MN在同一直线上,开始时A点与M点重合,让△ABC向右运动,最后A点与N点重合.试写出重叠部分面积y cm2与MA长度x c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解 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221x y.二、探究归纳思考 (1)在上面问题中所出现的各个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有限制吗?如果有,写出它的取值范围.(2)在上面问题1中,当涂黑的格子横向的加数为3时,纵向的加数是多少?当纵向的加数为6时,横向的加数是多少?分析 问题1,观察加法表中涂黑的格子的横向的加数的数值范围.问题2,因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所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的度数x 不可能大于或等于90°. 问题3,开始时A 点与M 点重合,MA 长度为0cm ,随着△ABC 不断向右运动过程中,MA 长度逐渐增长,最后A 点与N 点重合时,MA 长度达到10cm .解 (1)问题1,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1≤x ≤9;问题2,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0<x <90;问题3,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0≤x ≤10.(2)当涂黑的格子横向的加数为3时,纵向的加数是7;当纵向的加数为6时,横向的加数是4. 上面例子中的函数,都是利用解析法表示的,又例如:s =60t , S =πR 2.在用解析式表示函数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必须使解析式有意义.在确定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时,如果遇到实际问题,不必须使实际问题有意义.例如,函数解析式S =πR 2中自变量R 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如果式子表示圆面积S 与圆半径R 的关系,那么自变量R 的取值范围就应该是R >0.对于函数 y =x (30-x ),当自变量x =5时,对应的函数y 的值是y =5×(30-5)=5×25=125.125叫做这个函数当x =5时的函数值.三、实践应用例1 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1) y =3x -1; (2) y =2x 2+7;(3)21+=x y ; (4)2-=x y .分析 用数学式子表示的函数,一般来说,自变量只能取使式子有意义的值.例如,在(1),(2)中,x 取任意实数,3x -1与2x 2+7都有意义;而在(3)中,x =-2时,21+x 没有意义;在(4)中,x <2时,2-x 没有意义.解 (1)x 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2)x 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3)x 的取值范围是x ≠-2;(4)x 的取值范围是x ≥2.归纳 四个小题代表三类题型.(1),(2)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整式;(3)题给出的是分母中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式子;(4)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二次根式. 例2 分别写出下列各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1)某市民用电费标准为每度0.50元,求电费y (元)关于用电度数x 的函数关系式;(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面积为20cm 2,设它的底边长为x (cm),求底边上的高y (cm)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3)在一个半径为10 cm 的圆形纸片中剪去一个半径为r (cm)的同心圆,得到一个圆环.设圆环的面积为S (cm 2),求S 关于r 的函数关系式.解 (1) y =0.50x ,x 可取任意正数; (2)xy 40=,x 可取任意正数; (3)S =100π-πr 2,r 的取值范围是0<r <10.例3 在上面的问题(3)中,当MA =1 cm 时,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多少?解 设重叠部分面积为y cm 2,MA 长为x cm , 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221x y = 当x =1时,211212=⨯=y 所以当MA =1 cm 时,重叠部分的面积是21cm 2.例4 求下列函数当x = 2时的函数值:(1)y = 2x -5 ; (2)y =-3x 2 ; (3)12-=x y ; (4)x y -=2. 分析 函数值就是y 的值,因此求函数值就是求代数式的值.解 (1)当x = 2时,y = 2×2-5 =-1;(2)当x = 2时,y =-3×22 =-12;(3)当x = 2时,y =122-= 2; (4)当x = 2时,y =22-= 0.四、交流反思1.求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两个依据:(1)要使函数的解析式有意义.①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②函数的解析式分母中含有字母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0;③函数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被开方数≥0.(2)对于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2.求函数值的方法:把所给出的自变量的值代入函数解析式中,即可求出相应的函数值.五、检测反馈1.分别写出下列各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式中的自变量与函数以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1)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3 cm ,它的各边长减少x cm 后,得到的新正方形周长为y cm .求y 和x 间的关系式;(2)寄一封重量在20克以内的市内平信,需邮资0.60元,求寄n 封这样的信所需邮资y (元)与n 间的函数关系式;(3)矩形的周长为12 cm ,求它的面积S (cm 2)与它的一边长x (cm)间的关系式,并求出当一边长为2 cm 时这个矩形的面积.2.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1)y =-2x -5x 2; (3) y =x (x +3); (3)36+=x x y ; (4)12-=x y . 3.一架雪橇沿一斜坡滑下,它在时间t (秒)滑下的距离s (米)由下式给出:s =10t +2t 2.假如滑到坡底的时间为8秒,试问坡长为多少?4.当x =2及x =-3时,分别求出下列函数的函数值:(1) y =(x +1)(x -2);(2)y =2x 2-3x +2; (3)12-+=x x y .。

《变量与函数》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变量与函数》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9.1.1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因为数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在一个关系式中,常量是数,而字母可以取相应变化的值,所以变量是字母。

下列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关系式,哪些是变量,哪些是常量:①y=0.4x常量:变量:②a=3+2.4b常量:变量:③C=2πR常量:变量:④V=6abc常量:变量:2、函数的相关概念:P73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____个变量___与___,并且对于____的每一个确定的值,____都有___________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 x是_________,y是 x的______.如果当x=a 时,对应的y=b,那么 b 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_______.P74用关于自变量的数学式子表示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式子叫做函数的_________.x/h 1 2 3 4 (x)y/km 60 120 180 240 (60x)在上述汽车行驶的过程中, y与x的关系式是_________,这其中有____个变量,给一个x,得____个y,所以____是自变量,_____是_____的函数。

x=1时,y的函数值是60;x=2时,y的函数值是120;x=3时,y的函数值是_______;x=4时,y的函数值是_______。

函数解析式即y与x的关系式:___________.y是x的函数吗?如果是,指出自变量。

①y=0.4x 两个变量x和y,给一个x,得一个y,所以,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②y=±x 反例:当 x=1时,y=±1,给一个x,得两个y,所以y不是x函数。

③y2=x 问题前置的目的。

左题由组代表抢答,并计入本组竞赛成绩,教师根据答题情况纠偏改错。

2、学生齐读并齐答,教师根据回答情况纠偏改错。

①②③④是难点题目,教师先讲解,学生讨论研究。

反例:(±3)2=9,当 x=9时,y=±3,给一个x,得两个y,所以y不是x的函数。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19章一次函数19.1.1变量与函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19章一次函数19.1.1变量与函数教案
2.通过对变量、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数学建模和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勇于挑战、善于思考的学习态度,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在以下方面的表现:
1.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变量与常量的区别以及函数的三要素。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图示来帮助大家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和图像特点。
(三)实践活动(用时1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一次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公交车票价与乘车距离的关系。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用尺子和直尺绘制一次函数的图像,观察斜率和截距的变化。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这节课之后,我对自己的一些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反应进行了思考。我发现,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变量和函数的概念,学生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他们对于一次函数的应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当我将函数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时,比如购物打折、手机话费等问题。
我注意到,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一次函数的图像绘制感到困惑。我意识到,这里可能需要更多的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手尝试,从而更好地理解图像的生成过程。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打算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比如让学生分组在教室里用道具来模拟一次函数的图像,这样既能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也能加深对一次函数图像特征的理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变量与函数的基本概念。变量是随着某些条件变化而变化的量,而函数则是描述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它们在数学和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9章 19.1.1 变量与函数(2)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9章 19.1.1 变量与函数(2)教学设计

《19.1.1 变量与函数》第二课时学案设计【学习目标】: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函数概念以及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关系. 【学习重点】:认识函数的概念.【学习难点】:函数的概念及函数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 【学习过程】: 一、学习导引(一)回顾交流,聚焦问题1、我们通过学习“变量”这一节内容,对常量和变量有了一定的认识,请同学们再次指出课本71页4个思考题的常量与变量.它们的关系式依次为:(1)s=60t(t ≥0) (2)y=10x(x 是自然数) (3)2(0)s r r π=> (4)y=5-x(0<x<5)【设计意图】复习巩固常量、变量概念.(二)思考观察、获取新知【情境思考1】:某地手机通话费为0.2元/min. 小王在手机话费卡中存入30元,此后他的话费余额y (元)与通话时间为x (min )的关系式为y=30-0.2x (0≤x ≤150),请你根据关系式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这个关系式中的变量和常量. (2)填写下表.(3)观察两个变量之间的联系,当通话时间这个变量确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就 . 【情境思考2】:我们根据下表中给出的确定了长方形一边的长,可得出另一边的长,从而计算出长方形得的面积,填表并探索变量之间的关系.每当长方形一边长x 确定一个值时,面积S 就随之唯一确定一个值. S= . 【归纳总结】:上面每个问题中的两个变量是互相联系的,当其中一个变量确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就 .【情境思考3】:认真阅读课本73页的“思考”.按要求完成思考题.【形成概念】: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 与y ,并且对于x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 y 都有 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 是 , y 是x 的 .如果当x=a 时y=b ,那么b 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 时的 .【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及课本73页的“思考”中都含有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关系,通过研究这些问题再次巩固常量、变量概念,从而引出函数等概念,通过这种从实际问题出发开始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体验从具体到抽象地认识过程. 问题的形式有填空、列表、求值、写解析式、等,隐含着在函数关系中表示两个变量的一一对应的依存关系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练一练】上述情景1、2的关系式是函数关系式,请同学们指出其函数关系式的两个变量中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这个自变量的函数?(三)继续探究,感知轻重请同学们再阅读课本73页,细心理解自变量、函数、函数值三个概念.【设计意图】如何把具体的实例进行抽象,形式化为数学知识是本课的关键.上面的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为什么要引进变量、常量、函数的概念,如何给函数概念下的定义.(四)范例点击,提高认知【例】一辆汽车的油箱中现有汽油80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单位:L)随行驶里程x(单位:km)的增加而减少,平均耗油量为0.2L/km.(提示:可参考74页例1)(1)写出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的式子.(2)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汽车行驶300km时,油箱中还有多少汽油?【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进一步体验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如何列函数关系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又怎么确定,体会函数与函数值的区别.二、当堂训练1、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那么就说y 是x的函数,x是自变量.2、油箱中有油30kg,油从管道中匀速流出,1小时流完,•求油箱中剩余油量Q(kg)与流出时间t(分钟)间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__,•自变量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当Q=10kg时,t=_______.3、x=___________时,函数y=3x-2与函数y=5x+1有相同的函数值.4、已知三角形底边长为4,高为x,三角形的面积为y,则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5、若y与x的关系式为y=30x-6,当x=13时,y的值为6、汽车由北京驶往相距120千米的天津,它的平均速度是30千米/时,•则汽车距天津的路程S(千米)与行驶时间t(时)的函数关系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 )A.S=120-30t(0≤t≤4) B.S=30t(0≤t≤4) C.S=120-30t(t>0) D.S=30t(t=4)7、弹簧挂上物体后会伸长,测得一弹簧的长度y(cm)与所挂物体的质量x(kg)有如下关系:(1)请写出弹簧总长y(cm)与所挂物体质量x(kg)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当挂重10千克时弹簧的总长是多少?【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及时巩固函数等相关概念.。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9.1.1《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2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9.1.1《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2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9.1.1《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变量与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9.1.1节主要介绍函数的定义、函数的表示方法以及函数的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代数基础知识,对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有一定的了解,但函数知识较为抽象,对于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函数的概念,并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函数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的定义,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掌握函数的性质。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函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函数概念,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函数的意义。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函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巩固练习法:通过适量练习,使学生掌握函数的基本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函数的定义、表示方法和性质。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入函数概念。

3.练习题:准备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例引入函数概念,如:火车从北京出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北京越来越远,距离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函数。

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展示函数的定义、表示方法和性质,让学生了解函数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函数的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函数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9.1.1《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教师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9.1.1《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教师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9.1.1《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9.1.1《变量与函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初中阶段函数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函数的定义、函数的性质和函数的图像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内容对于学生掌握函数知识,理解数学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初中阶段函数的基本知识,对于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函数的定义和细节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疑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函数知识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的定义,掌握函数的性质,了解函数图像的基本特征;2.学会如何求解函数的值,能够运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函数图像的特征;3.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函数的意义,理解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函数图像的基本特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2.教学素材(实际问题、函数图像等);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等);4.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材料。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引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函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函数的意义;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定义函数?如何表示函数?呈现(15分钟)1.讲解函数的定义:函数是一种数学关系,其中每个输入值都对应唯一的输出值;2.介绍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3.呈现函数图像:直线、曲线等。

操练(15分钟)1.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求解函数的值?如何根据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2.案例教学: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函数知识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9.1.1《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9.1.1《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9.1.1《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变量与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9.1.1节主要介绍了变量的概念以及函数的定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变量、常量的概念,了解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为后续学习函数的性质、图象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代数基础知识,如代数式、方程等。

但他们对变量的概念及函数的定义还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函数的表示方法感到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来逐步熟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变量、常量的概念,掌握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学会用函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变量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变量、常量的概念,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难点:函数概念的理解,函数表示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变量、常量概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自主探究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提高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涵盖实例、练习、拓展等环节的课件,以便于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

2.教学素材:收集与生活相关的函数实例,如温度、身高、体重等,用于导入和巩固环节。

3.练习题库:准备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以便于针对性地进行操练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变量关系,如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身高与年龄的关系等,引导学生关注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是变量?什么是常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9.1.1变量与函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9.1.1变量与函数(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变量与函数的基本概念。变量是指数值可变的量,而函数则是一种特殊的关系,描述了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它是数学模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函数在描述物体运动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举例:在解析式y = f(x)中,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自变量是独立变量,而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
(2)掌握函数的定义:使学生掌握函数的定义,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式法、图象法)。
举例:给出一个具体函数,如y = 2x + 1,让学生学会用列表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表示。
(3)学会绘制函数图像:培养学生通过描点、连线等方式绘制函数图像的能力。
2.教学难点
(1)函数抽象思维的培养:学生在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函数关系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突破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气温随时间变化、物品价格与数量的关系等,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抽象概念。
(2)函数性质的判断:如何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等性质,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突破方法:通过具体函数的图象和解析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函数的性质,如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5.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在学习函数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运算训练,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本节课将紧紧围绕核心素养目标,结合课本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变量的概念:强调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区别,使学生能够准确判断变量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同学们对变量与函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仍然存在一些理解和应用上的困难。首先,对于变量的概念,尽管我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行了讲解,但部分同学在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时仍然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进一步强化变量的定义,并通过更多的实例来帮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9.1.1《变量与函数》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9.1.1《变量与函数》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9.1.1《变量与函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变量与函数》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9.1.1节的内容,属于初中数学的函数单元。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变量的概念,函数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旨在让学生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掌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代数基础知识,对代数表达式有一定的理解,但对于变量的概念和函数的定义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逐步引入函数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掌握函数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能够识别和表示简单的函数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函数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黑板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引出函数的概念。

2.探究新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函数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

3.巩固新知: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变量与函数的定义2.函数的表示方法3.函数的性质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和教师的教学评价两个方面。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19.1.1变量与函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19.1.1变量与函数(教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变量与函数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函数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每个输入值对应唯一的输出值。它在描述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函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函数的定义和三要素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函数图像的识别与绘制,我会通过具体例题和图像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们探讨了变量与函数的概念,我发现学生们对这个话题的兴趣还是挺高的。他们对于生活中各种变量关系的例子非常敏感,比如身高和体重、时间和速度等。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了一些问题。对于函数的定义,虽然我尽力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但仍然有一些学生显得有些迷茫。我可能需要寻找更多生动的例子,或者尝试用图形来直观展示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的本质。
4.掌握常量函数、线性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基本函数类型。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中变量关系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升数学建模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一、课程说明函数是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揭示了变量之间存在这某种具体的联系。

是研究这种在变化中各个变量的关系的非常重要的工具。

在数学中扮演可十分重要的角色。

这种关系表现在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上,函数正是描述了这种关系,使得看似变化没有规律的一些量之间互相关联。

以便我们发现生活中变化事物的规律并寻求方法去解决它。

这些变化通常都具有一些特点:1.世界在不断的变化,变化的世界中存在很多变化的量。

2.在同一种变化之中,各个量的变化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某种规律相互联系在一起。

3.在这些量的变化过程中,有一些量的变化受到另外一个量变化的制约,也就是说,一个量的变化是随着另外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程才从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入手,来寻找这种相关联的变化。

二、课程内容本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初中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一次函数》第一节内容《变量与函数》。

本节课的内容为:变量与函数,主要讲解了变量与常量及函数的概念。

本节课是函数入门课,首先必须准确认识变量与常量的特征,初步感受到现实世界各种变量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同时感受到数学研究方法的化繁就简,在初中阶段主要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特殊对应关系。

课本的引例较为丰富,但有些内容学生较为陌生,本设计只选取了其中较为简单的例子。

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寓教于乐,真正把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和书本中的数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来。

三、学情分析“变量与函数”同学们初次接触到,学习抽象的知识难免有些难以理解,特别是定义中“唯一确定”的准确含义。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两个变量的关系等生活实例。

在本节教学中,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实例入手,引领学生认识变量和函数的意义,体会变量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和变化规律,借助生活实例,认识“由哪一个变量确定另一个变量?唯一确定的含义是什么?”,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

四、教案设计【知识与技能】(1)初步感知用常量与变量来刻画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指出具体问题中的常量、变量。

(2)初步理解变量与函数的关系,能举出涉及两个变量的实例,并能指出由哪一个变量确定另一个变量,这两个变量是否具有函数关系。

(3)初步理解“对应”的思想,体会函数概念的核心是两个变量之间的特殊对应关系。

能判断两个变量间是否具有函数关系。

【过程与方法】借助简单实例,让学生参与变量的发现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从生活实例抽象出数学知识的方法,感知现实世界中变量之间联系的复杂性。

【情感态度观】(1)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引入课题,学生初步感知实际生活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感知数学是有用、有趣的学科。

(2)借助简单实例,引领学生参与变量的发现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发现、创造”数学知识的乐趣。

【变量与函数概念的核心】两个变量间的特殊对应关系:(1)由哪一个变量确定另一个变量;(2)唯一对应关系。

【教学重点】变量与常量的区别;函数的概念、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难点】对函数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学法应以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为主。

通过小组合作,认识“唯一确定”的准确含义。

教法采用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

函数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领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常量、变量与函数的过程,初步理解抽象的函数概念。

【教学过程】生活中的一些规律:(1)行星在宇宙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2)固体压强随着作用力大小的变化而变化;(3)气温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4)汽车的行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生活中,这种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普遍存在。

说明:从实际例子入手,开门见山,在极短的时间(一两分钟)内指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一)概念的引入1.汽车以6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路程为S,行驶时间为t,先填写下表,再用含t的式子表示S :(1)一小时过后汽车发生的路程是________(2)两小时过后汽车发生的路程是________(3)三小时过后汽车发生的路程是________(4)t小时过后汽车发生的路程是________2.手机话费0.2元/min,假如充值100元,先填写下表,再写出通话时长和余额之间的关系:(1)通话时长为100分钟,手机余额是___________(2)通话时长为200分钟,手机余额是___________(3)通话时长为300分钟,手机余额是___________(4)最多只能通话___________分钟(5)通话时长为x分钟,手机余额可表示为___________在上面的两个问题中,有一些量在变化(比如时间t),变化的量叫做变量;有些量的值始终不变(例如60km/h),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指出前面两个问题中的涉及到的量,并指出其中的变量、常量。

1.“汽车行驶”问题中,涉及到的量有________,其中的变量是,常量是____;2.“手机余额”问题中,涉及到的量有,其中的变量是,常量是。

注意:常量与变量必须依存于一个变化过程中,判断一个量是常量还是变量,关键看它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是否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加强对常量、变量的理解。

(二)概念的定义上述两个个问题中,分别涉及哪些量的关系?通过哪一个量可以确定另一个量?答:汽车的问题中,涉及路程(60km/h)、行驶时间t、行驶路程S,时间t的变化会引起路程S的变化。

手机余额问题中,涉及话费(0.2元/分钟)、充值100元、通话时长x、手机余额y,通话时长x的变化会引起手机余额y的变化。

在上面的两个问题中,其中一个量的变化引起另一个量的变化(按照某种规律变化),变化的量叫做变量;有些量的值始终不变(例如60km/h)。

并且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就随之确定一个值。

以汽车问题为例,时间的变化会引起路程的变化:当t=1时,S=60;当t=2时,S=120;...时间t 取定一个值时,所得对应值S 只有一个。

t 能把行驶路程S “唯一确定”。

反之,当S=60时,t 的值为1。

即汽车发生路程S ,只有一个确定的时间t 与其对应。

在这个问题中,我们把路程S 称为时间t 的函数。

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1)如果有_____个变量x 和y ,对于x 的每一个值,y 都有 的值与之对应,称x 是 ,y 是x 的 ,或者y 是__________;(2)如果当x=a 时,y=b ,b 叫做当x=a 时的________。

指出下面问题中的涉及到的量,并指出自变量,因变量。

购买单价是0.4元的铅笔,总金额y(元)与购买铅笔数量 n(支)的关系。

(1)总金额y 与铅笔数量n 的关系y=___________,其中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 是 的函数;(2)当n=100时,总金额y=______;(3)当n=500时,总金额y=_____;(4)当铅笔数量由100变化到500时,总金额从____ _变化到_____。

(三)实例讲解例1 判断下列哪些是函数?(1)34+x (2)x y =2(3)12-=x y (4)x y =(5)32+=x y (6)2)1(+=x y(7)2+-=z x y (8)12+=x y设计意图:理解函数概念的核心是“①由哪一个变量确定另一个变量;②唯一对应关系”,给定自变量x 的任意一个值就有唯一确定的y 的值和它对应,这样的对应可以是“一个自变量对应一个因变量”(简称“一对一”),也可以是“几个自变量对应一个因变量”(简称“多对一”),但不可以是“一个自变量对应多个因变量”(简称“一对多”)。

例2 在函数12-=x y 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 1->x A 、 1≠x B 、 1>x C 、 11>-≠x x D 且、例3 在函数21+-=x x y 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 21-≠≠x x A 且、 21-≠≤x x B 且、21->≠x x C 且、 12 ≤<x D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以上两个例题,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小组讨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充分展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堂理念。

让学生明白一点,自变量是不能随便取值的,而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取一个确定的值,因变量都有一个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

(四)练习1. 在函数31-=x y 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 3≠x A 、 0≠x B 、 3>x C 、 3-≠x D 、2. 在函数xy -=11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 0≥x A 、 1±≠x B 、 10≠>x x C 且、 10≠≥x x D 且、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以上两个练习题,让学生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例练习,加强对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意义的理解以及求法。

例4 已知函数21+-=x x y , (1)当x 取2时,求函数的值。

(2)当a x =时函数值为21,求a 的值。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这道题,让同学们理解并掌握函数值的求法,以及已知函数值如何自变量。

这类题实质上可分为一下两种提醒:(1)已知自变量求函数值。

将自变量的值带入函数即可;(2)已知函数值求自变量。

这种题应该是把函数值代入,建立方程,然后反解自变量即可。

(五)作业布置:已知函数 211+--=x x y , (1)当4=x 时的函数值。

x 时函数值为3,求a的值。

(2)当a通过本题,让学生对函数值的意义及求法有了深刻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刻认识了在已知自变量的前提下如何求函数值以及已知函数值求自变量。

(六)小结1.变量,常量2.函数的概念:(1)有两个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2)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3)每确定一个自变量的值,因变量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

3.函数的实质是: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4.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函数值(及时总结归纳本堂课所学,让学生对函数的相关概念有一个确切的认识)五、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对“唯一对应关系”的理解是一个难点,特别是没有实例背景的变量间的对应关系。

应借助学生熟悉的简单实例明确研究函数的目的,理解变量间的特殊对应关系,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

函数关系的本质,是变量与变量之间的特殊对应关系。

如果直接研究某个量y有一定困难,我们可以去研究另一个与之有关的量x,而x相对于y来说,比较容易研究,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

这也是一种化繁为简的转化思想。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变量与函数》的概念教学是把学生由常量教学引入变量教学,是学生数学认识上的一个大飞跃。

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应突出“变化”的思想和“对应”的思想。

它刻画了客观世界事物间的动态变化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反映了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制约关系。

如何从具体的实例中提炼出数学的素材、形式化为数学知识是教学的关键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