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宁海外国语学校高中语文第二专题《望月怀远(精)
《望月怀远》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望月怀远》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月怀远》。
理解诗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解释诗句的意义。
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素养。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诗句的意义和意象。
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思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诗句的深层含义和寓意。
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欣赏和解读能力。
四、教学准备课文《望月怀远》的文本。
相关的注释和解释资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引出诗人张九龄的背景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对《望月怀远》的兴趣。
5.2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注意停顿和韵律的准确性。
5.3 词语解释与诗句分析解释诗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
分析诗句的意义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5.4 情感体验与讨论让学生通过朗读和想象,体验诗人的思念之情。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感受和理解。
5.5 总结与拓展总结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强调诗人的情感表达。
提出与《望月怀远》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进一步学习兴趣。
六、教学策略6.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6.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音乐和视频,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想象,体验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6.3 启发式教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望月怀远》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望月怀远》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月怀远》。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作者张九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认识唐诗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唐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民族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意象分析。
2. 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3. 了解作者张九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理解。
2. 鉴赏唐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互动教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
4. 案例分析法:结合典型实例,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简介作者张九龄及其创作背景。
1.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望月怀远》,提问:“望月”和“怀远”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海上生明月”、“共此时”等。
3. 合作探讨3.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情感体验4.1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感受诗歌的魅力。
4.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引发情感共鸣。
5. 诗歌拓展5.1 推荐其他有关月亮的唐诗,如《静夜思》、《水调歌头》等,让学生自主欣赏。
5.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优化教案】高中语文《望月怀远》教学课件 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宰相。韶州曲江(今广东曲
江北)人。一名博物,字子
寿。弱冠登进士。曾上书唐
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
官人选,选官应重贤能,不
循资历。其文才为宰相张说
器重。开元十一年(723)
被任为中书舍人。张说罢相,
受累外迁。十九年,玄宗召
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
再迁中书侍郎。二十一年,
以中书侍郎为相。时玄宗的
宠妃武惠妃,谋废太子李瑛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唐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禄山叛军攻进潼关, 45岁的杜甫带着妻子杨氏和儿子逃到鄜州,寄居 羌村。一个月后,肃宗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 八月,杜甫离家北上延州,意在前往灵武,投奔中央 王朝。但不久就被叛军俘虏,送到沦陷中的长安。 中秋前后,诗人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被前人 奉为“五律之圣”的名作
赏析“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三四两句,以“怨”字为中心, 以“竟夕”呼应“遥夜”,上承开 头两句。终夜相思不能入睡,于是 灭烛披衣,步出门庭,这皎洁的明 月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更难以入 睡。 赏析“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夜已深,露已降,衣服已被润湿了。
一个“滋”字不仅有润湿之意,还有 愁思滋生不已的意思。
“隔千里兮共明月”—宋 谢庄《月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有一句诗,千百年来为人传颂, 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知人论世:
•
张九龄:唐玄宗开元时
望月怀远
诵读品情: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望月怀远》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望月怀远》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月怀远》。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作者张九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认识唐代诗歌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望月怀远》。
(2)理解诗文内容,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掌握作者张九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古典诗歌的欣赏和鉴赏。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意境。
2.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课堂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月亮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月亮的古诗。
(2)简介作者张九龄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指导。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诗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念之情。
4. 欣赏与鉴赏:(1)让学生谈谈对诗文的欣赏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5. 课堂练习:(1)翻译诗文,巩固所学内容。
(2)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知识面。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苏教版语文高二专题二 望月怀远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借助月亮怀念远方 的人,表达了思念之情。
自学指导(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的 “生”字历来为炼字经典,你认为“生” 字好在哪里?(可以结合张若虚“海上 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理解) 思考这一句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生”含有“生出”之意,明月从海面 上慢慢生出,富有动感,把明月写活了。营 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自学指导(三)
结合全诗,找出颔联中你认为用得最妙 的一个字,并解析。
怨: ① “怨”是“怨恨,埋怨”的意思。 ②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
思而彻夜不得入眠。 ③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
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 过程,充分说明相思之苦,表达诗人怀远之 情。
合作释疑:
诗的题目是“望月怀远”,那么 诗人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 景抒情?
“海上生明月”这一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 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 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 题中的“望月”。“天涯共此时” 点出空间上的遥隔 千里,又强调时间上的一致。
天涯各一,明月相共 以月为媒,千里相思
张九龄把自己的怀远之情与天下人共通 的怀远之情融在一起,从而使诗歌产生含蓄 慰藉的美感。
望月怀远
张九 龄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领会 诗歌情感。
2、品味诗歌语言,进一步掌握 “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
3、把握本诗通过紧扣“望”与 “怀”来写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张九龄
一名博物,字子寿,是 开元朝贤相,谥号文献。早 年既以文名,张说誉为“后 出词人之冠”。
其诗早年未脱台阁习气, 后诗风大变,以五言古诗最 为突出。代表作《感遇》12 首历来与陈子昂《感遇》38 首相提并论。其五律如《望 月怀远》、《旅宿淮阳亭口 号》、《湖口望庐山瀑布》 等情致深婉,清淡自然,是 当时佳作。其对于盛唐诗坛, 影响匪细,有《曲江集》。
高中语文望月怀远ppt16 苏教版精品课件
颔联:“怨”什么?为何“怨”?
“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 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 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 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 字。
三四两句,就以“怨” 字为中心,以“情 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 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三 指导诵读
望月怀远.rm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四 讲解诗的大意
【诗文解释】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 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 望月,思念对方。多情 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 个晚上想念亲人。熄灭 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 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 重了。不能把这满手的 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 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 里相见。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 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 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六 关于月亮这一意象
月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
1月亮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古 诗十九首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吕本中 2.月亮也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月的思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不能把可爱的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呢? “梦”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既然现实中不能与远人相见,那就回到卧 榻上睡觉吧,在梦里也能与远人相会啊。 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小结】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
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 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 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 心情感。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件:专题二望月怀远共24页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 《唐诗宋词选读》课件:专题二望月
怀远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安。源自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望月怀远》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望月怀远》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目标:1、感受初唐诗阔大雄浑、豪迈恢弘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张九龄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了解本诗是如何紧扣“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教学重难点:紧扣“望”和“怀”来写景抒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人说:“月亮是悬挂在天上的一首诗。
”的确,在月亮上载满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便是一个例证。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紧扣“望”和“月”来抒情的。
二、介绍作者、作品及背景。
1、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人。
唐玄宗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
是唐代著名的宰相,执政时敢于谏命,注意援引一些有为之人,当时被称为“贤相”,谥号文献。
2、张九龄的诗多是应制之作,但一些赠答、写景、抒情的诗篇,感情真挚,词藻清丽。
晚年遭谗言被贬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风格转向朴实而且遒劲寄兴讽喻,对扭转初唐以来形式主义诗风有所贡献。
有《张曲江集》。
3、《望月怀远》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
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
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难眠。
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
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
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1、范读。
2、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
4、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意。
四、鉴赏分析全诗。
有人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
”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
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体会它情景交融的意境。
高中语文专题二望月怀远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
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被誉为 “岭南第一人”。
《望月怀远》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及妻
子而写的。
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望月怀人,常 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但像张九龄写得如此清幽淡远、深情
绵邈,却不多见。诗是通过对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
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尤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
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 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这一
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句中的“怜”和“觉”两
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 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的写法,它勾 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 境。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说多情人怨恨着这
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是对诗中人由想象
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的表述。这里写出 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
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
长夜”,包蕴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弟》中哪两个诗句也用了这样的写法?高适的《除夜作》末句 表达了什么情感?
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末句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省徐州市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望月怀远教案 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
江苏省徐州市高中语文第二专题望月怀远教案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望月怀远备课时间上课时间第周周月日班级节次课题望月怀远总课时数第节教学目标1.注意诗中的用词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教学参考教学参考授课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无专用教室无教学教学二次备课过程设计一、导入:有人说“月亮是悬挂在天上的一首诗〞。
确实,月亮载满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便是一个例证。
二、作者简介: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策试高第,位至宰相。
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
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
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
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
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
三三、解题:诗的题目叫望月怀远,不是赏月,是望月,也就是说月只是引起情愫的引子,怀远才是当时诗人的真正主题,远是个形容词作名词的结构,很含蓄。
这是题目给我们的信息。
四、意境赏析: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由题目“望月怀远〞可见是借助月亮思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
全诗句句扣住“望月〞的景色,表达出“怀远〞的情感。
5、诗人在诗中塑造的主人公是——情人表达了“情人〞什么样的情感——怨与思为何而怨?〔“竟夕〞,亦即通宵。
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有情之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
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照应,以“遥夜〞与“竟夕〞照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教学教学二次备课过程设计2、请四位学生,结合注解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的含意。
〔先读后解〕诗文解释: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你与我共有这美好的时光。
有情人埋怨漫漫长夜,通宵将你思念。
苏教版-语文-高二-《望月怀远》课件
• 中国传统诗画中的“空”与“静”
• “空明虚静”是中国传统诗画中的共同特点。 “空”不是真正的空无一物,“静”更不是死 板,空明虚静是一种境界,文人画中,烟林寒 树,古木老泉,雪夜归舟,龙潭暮云,幽山民 居,渔庄清夏,都透着宁静,而宁静中又有生 命的空明(濛)与灵动。
• 最常用的手法是“空山无人,流水花开”
解题--山居秋暝
“山居”:山中的居所。 “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问题思考
1.找出诗歌前四句中的意象,这些意象集中表现 了一种怎样的情境?
明月松树山石流水→→静
• 2.山不空,山中有人,有树,有水,为什么 诗人写此山为“空山”?
“空”实为静,人静,树静,水静,山静, 让人心也静,这种静中透出的是一种心的空 明与纯静。所以空山不是空空的山,而是宁 静的山,纯明的山。
• 4.声律完备:主要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 诗人们已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将 它发挥到了极至。
《望月怀远》
– 一、找出全诗写“望”与“怀”的内容。
二、这首诗未脱初唐诗的面貌,但已具盛唐诗雄 浑阔大的特质。
王维《山居秋暝》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 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 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 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苏轼称王维“诗中 有画,画中有诗”。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 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 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 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声律风骨兼备
• 1.盛唐诗的时间(大体713至766) • 2.盛唐的诗歌特征:昂扬雄浑、阔大恢宏(内
《望月怀远》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望月怀远》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月怀远》。
(2)理解诗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解析诗人的情感。
(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意象分析、情感分析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了解《望月怀远》的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领悟诗词中的传统美德,如孝道、忠诚等。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热爱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望月怀远》。
(2)理解诗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
(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关键字词和意象的理解。
(2)诗歌情感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月夜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比较分析法:对比其他诗人同类题材的作品,突出《望月怀远》的特点。
3. 小组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诗中的关键字词、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月夜景象、诗歌背景等。
2. 相关资料:其他诗人同类题材的作品、诗歌鉴赏方法等。
3. 教学课件:涵盖诗歌内容、关键字词、意象分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月夜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简介诗人张九龄及《望月怀远》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望月怀远》,感受诗歌韵律。
(2)学生自选一首同类题材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
3.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
(2)剖析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小组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关键字词、意象和情感。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5. 文学鉴赏方法指导:(1)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意象分析、情感分析等。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对《望月怀远》进行鉴赏。
高中语文望月怀远教案2 苏教版 选修1
望月怀远教学目标1.注意诗中的用词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教学重点:诗歌的境界一、导入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诗人们借着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洞彻肺腑地进行天地对读,自然与人情互释,,内心与外界沟通的幻想创造,从而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张就龄笔下那一夜之间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历程吧. 二、作者介绍: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
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
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
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
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
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
有《曲江集》20卷传世。
三、指导诵读。
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4.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四、诗歌解读: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明确:由题目“望月怀月”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