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药种植发展历史
古人对山药的评价
古人对山药的评价山药是一种古老而珍贵的食物,自古以来一直被古人高度评价。
在古代的诗歌、文人笔记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山药的赞美之词,反映了古人对山药的喜爱和对其药用价值的认可。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古人对于山药的评价,并了解一些有关山药的历史、功效、烹饪方法等相关内容。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关于山药的基本知识。
山药,学名淮山、薯蓣,为薯蓣科植物山药的块茎,其栽培历史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山药在我国各地普遍栽培,尤以江南地区为主要产区。
山药的形态特征是颜色很白,皮厚而光滑,并有纵的横的不规则条纹,胶质状的果肉质嫩,口感软糯,不论是生吃还是烹调都有着特殊的香甜味道。
对于山药的药用价值,古人早已洞察其奇妙之处。
在古代的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山药的记载。
它记载了山药可以“健脾益气、治虚损、补中益胃、强力气、固精气、强骨力、壮肾阳”等功效。
这些药用价值得到了后世医药学家的一致认可。
古人对于山药的评价首先体现在其药用功效上。
山药被古人认为是一种极佳的补虚药材,可以增加人体的免疫力,增强体力,滋补肺脾,调整气血平衡。
古代医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了山药的药用功效,并将其归入“养荣”一类。
他认为山药可以治病的同时,还能使人体得到更好的养分,促进身体康复。
宋代文人王安石在《陈情表赞》中写道:“夫山药者,或医之方,益品黍者,或食之常。
” 可见,古人对于山药作为药材的评价是极高的。
其次,山药作为食材也备受古人钟爱。
在古代的诗词中,我们常可以看到山药的出现,诗人们对山药的描述充满了对其美味的赞美。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描写了登高之后品味山药的幸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山药
【来源】该品为薯蓣科植物薯蓣 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用硫黄熏后,干燥;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干燥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用硫磺熏后,切齐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习称“光山药”。
本报讯 通讯员江勇、光蕲、亚中报道:“去年我种了二分地山药,卖了山药,抱回了一台彩电”。
11日,蕲春县漕河镇马冲村村民马启浩欣喜地向别人讲述自己种山药的事。
漕河镇地处库区。这里的土地潮湿,乌沙土多,适合种植山药。经小面积试种,技术
人员发现,此地山药不仅产量高,而且个大味鲜。去年,该村种山药收入达24万元。武汉、黄石、鄂州、安徽等地客商纷纷前往求购,部分山药还出口到俄罗斯。
山药的主要品种有毛张细毛山药,长山细毛山药,怀山药、淮山药、凤山药、细长毛山药、麻山药、铁棍山药、日本大和长芋山药等。
【薯蓣】系缠绕草质藤本植物,茎通常带紫红色,右旋,单叶,在茎下部互生,中部以上对生,少为3片轮生;叶片卵状三角形至宽卵形或戟形,变异大,长3~9厘米,宽2~7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深心形、宽心形或近截形,边缘常3浅裂至3深裂,中裂片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侧裂片耳状,圆形,近方形至长圆形。花单性,雌雄异株,成细长穗状花序,雄花序长2~8厘米,近直立,2~8个生于叶腋,偶呈圆锥状排列;花序轴呈明显“之”字形曲折;苞片和花被片有紫褐色斑点;雄花的外轮花被片为宽卵形,内轮卵形,较小;雄蕊6;雌花序1~3个生于叶腋。蒴果三棱状扁圆形或三棱状圆形,长1.2—2厘米,宽1.5~3厘米,外有白粉。种子着生于每室中轴中部,四周有膜质翅。花期6~9月,果期7~11月。其块茎肉质肥厚,略呈圆柱形,长可盈米,直径2~7厘米,外皮灰褐色,生有须根。
山药在现代
现代药理钻研证实,怀山药具有营养滋补、诱生搅扰素、增强机体免疫力、调度内排泄、补气通脉、镇咳祛痰、平喘等感化,能改善冠状动脉及微轮回血流,可治疗慢性气管炎、冠芥蒂、心绞痛等。铁棍山药具有补气润肺的功用,既可切片煎汁当茶饮,又可切细煮粥喝,对虚性咳嗽及肺痨发烧患者都有很好的治疗结果。春季天气较枯燥,易伤肺津,招致阴虚,出现口干、咽干、唇焦、干咳等病症,此时进补山药最为适合,因山药是安然平静之品,为滋阴养肺之上品。
山药的研究进展
山药的研究进展1、引言山药又称薯蓣,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健脾益肺、补肾固精、益气养阴等功效。
此外,山药还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是药食同源的典型代表。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山药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2、山药的研究现状山药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分类、种植、加工、药用价值等。
在分类方面,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山药属共有27种,其中最常见的为薯蓣和褐苞薯蓣。
在种植方面,山药适宜生长在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中,土壤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
此外,山药的种植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优化,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在加工方面,山药可加工成多种食品和药品,如山药粉、山药片、山药粥等食品,以及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丸等中药。
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外市场上拥有广泛的需求,也为山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力。
在药用价值方面,山药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肿瘤、抗炎、抗菌、抗病毒等。
研究表明,山药中的多种成分具有药理活性,如多糖、皂苷、黏液质等。
这些成分在调节免疫功能、改善消化系统、抗疲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3、山药研究中的问题与挑战尽管山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山药的基因组研究相对滞后,目前尚未完成全基因组测序。
此外,山药中的一些特定成分如皂苷和多糖的生物合成途径和调控机制尚不明确。
这给山药品种的选育、改良和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此外,在山药种植过程中,常常面临病虫害问题,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因此,需要加强山药抗性品种的选育和种植技术的推广。
同时,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山药的加工工艺和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4、山药研究的成功案例分析尽管山药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仍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值得我们借鉴和探讨。
例如,某公司成功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山药粉加工工艺,该工艺采用超微粉碎技术,使山药粉的颗粒更细、更均匀。
紫山药的记载
02
紫山药虽然具有多种药用价值,但过量食用可能会引起腹泻、
腹痛等不适症状,应适量食用。
不适用于孕妇
03
紫山药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孕妇应谨慎食用,以免对胎儿造
成不良影响。
06
紫山药的种植技术
选地整地
选地
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保水保肥能 力强、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壤土种植紫 山药。
VS
整地
在种植前1个月进行深耕细作,深度在 30-40厘米之间,翻晒土壤,改善土壤结 构。
良、腹泻等症状。
润肺止咳
紫山药具有润肺止咳的功效, 能缓解咳嗽、痰多等症状。
滋阴补肾
紫山药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 能改善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
头晕耳鸣等症状。
抗氧化
紫山药中的多种营养成分具有 抗氧化作用,能抵抗自由基对
人体的损害,延缓衰老。
食疗作用
增强免疫力
紫山药中的多种营养成分能增 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
选择健康的紫山药种子,在春季播种,经过3-4个月的时间进行育苗,然后在秋季移栽到大田中。
零余子繁殖
利用紫山药的零余子(山药豆)进行繁殖,选择健康、饱满的零余子,在秋季播种,经过冬季的低温 处理,春季萌发,当年秋季便可移栽。
田间管理
施肥
在整地时施入基肥,以有机肥为 主,如腐熟的鸡粪、猪粪等。在 生长过程中根据需要追施尿素、
降低血糖
紫山药中的皂甙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对于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 作用。
抗炎作用
紫山药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抗炎作用, 可以缓解炎症反应,对于关节炎等疾 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用药禁忌
过敏反应
01
部分人对紫山药过敏,食用后可能会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等过
铁棍淮山怎么吃
铁棍淮山怎么吃山药具有滋养强壮,助消化等效果,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等功能,不管是在药材市场还是在菜市场都随处可见,作为一种药食两用的中药材,现在已经成为普通老百姓的家常菜了。
我国种植的山药品种不少,其中淮山药为山药中之上品,当地人又是怎么食用淮山药的呢?我国种植山药的历史可追朔到2800年前。
《山海经》中这样写道:“景山,北望少泽,其草多薯蓣。
”景山,指的是现在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境内的高峰,北望,顾名思义就是向北方望去,而薯蓣正是如今我们常见的山药的别名,古称薯蓣。
在我国北方,早已有种植山药的习俗,发展至今,河南、河北、广西等地区成为了最大的产区之一。
山药,以河南焦作、温县、武陟等地的最好,古书记载,在公元前734年,诸侯卫恒公以怀庆府出产的山药向周王室进贡,怀庆府就是指今天的河南焦作地区,可见在古代,怀山药就已经是被列为上品了。
怀山药以古怀庆府(今河南省焦作市境内)所产山药最为地道,这里的气候环境被专家总结为“春不过旱、夏不过热、秋不过涝、冬不过冷”,特别适合山药生长;此处土壤的形成以黄河冲积为主,并吸纳了太行山岩溶地貌经雨水冲刷渗透而来的成分,形成了疏松肥沃、与众不同的黄土地,特别适合山药的生长。
独一无二的天时、地利,是怀山药能够冠绝天下的基本条件。
山药中的上品淮山药,河南当地人又都怎么吃呢? 笔者将带你走进河南淮山药的私房做法。
河南当地人经常吃山药。
如果是细条的山药一般就洗净上锅蒸熟,沾着白糖吃。
稍微粗一点的可以炖汤或者直接翻炒着吃。
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山药最好的烹饪方法就是蒸山药和山药炒木耳。
蒸山药,一来是原汁原味,二来是营养价值能够很好的保存,有效成分也不易被破坏,三来做法也方便,只要把山药洗净放上蒸锅就可以了。
山药炒木耳,木耳有清肺润肺补血益气的功效,若再配上山药,自然是好上加好。
焦作人最好山药炒肉片,味道独特,做法也简单,山药经过烹炒,松软清香。
中医药学认为药食同源,食物同药物一样,用之得当,均可祛病强身,延年益寿。
山药的产地有哪些?
山药的产地有哪些?
山药的产地
山药的产地原为河南焦作,现在湖南、湖北、山西、云南、河北、陕西、江苏、浙江、江西、贵州、四川、山东等地亦产,山东太平镇泗河畔,山药产量不大,但是品质很高,有比较悠久的历史,曾是清代贡品。
宋代大诗人陈达叟在其所著的《玉廷赞》中,有这样一段话:山有灵药,绿如仙方,削数片玉,清白花香,指的就是冬令佳品mdash;mdash;山药。
出江西省瑞昌巿往西20里地,越过绵延起伏的山乡之路,绕过风景如画的龙源水库,沿着新修的水泥乡道上山,便是南阳乡山药基地之一的罗城山。
这里历经数千年风雨侵蚀的石灰岩风化而形成的母质土为南阳山药的生长提供了特殊的生存土壤。
南阳罗城山-带种植山药的历史悠久,据明朝隆庆年间的《瑞昌县志》记载,瑞昌山药距今已有5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而南阳罗城山,当时便是江西瑞昌重要的物产和药材产地之一。
1、山药真品
①真品山药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纵沟、纵皱纹及须根痕,偶有浅棕色外皮残留。
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白色粉性,有细
小点状突起。
气微、味淡、微酸,嚼之发黏。
②真品山药淀粉粒单粒扁卵形、类圆形、三角状卵形或矩圆形,直径8~35mu;m,脐点点状、人字状、十字状或短缝状,可见层纹。
复粒稀少,由2~3分粒组成。
③真品山药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粘液细胞中,长约至240mu;m,针晶粗2~5mu;m。
④真品山药具缘纹孔、网纹、螺纹及环纹导管直径l2~48mu;m。
2、山药伪品
①木薯:常呈切片状,外皮多已除去,残留外皮棕色或棕褐色,切面白色,粉性,近皮部可见明显的筋脉环纹,中央有-小木心,有的显裂隙,手摸有滑石粉样的感觉。
气微、味淡。
中国山药种植发展历史
中国山药种植发展历史及经济价值优势3.1我国山药种植发展历史3.1.1我国山药古代种植历史我国有约2800年的山药利用历史,各类医药经典和古籍中,记载的薯蓣其实就是山药,而不是其它食用类薯蓣。
山药的正式记载,最早出自古代先秦地理名志《山海经》(公元前770年~前256年):“景山,北望少泽,其草多署预。
”景山,指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境内的中条山高峰。
历史上,我国北方栽培的薯蓣,实际只有山药一种,而非其它薯蓣种植物(孙启善,2001)。
《图经本草》(公元1061年)记载:“今处处有之,春生苗,茎紫叶青,有三尖角,似牵牛更厚而光泽,夏开细白花,大类枣花,秋生实于叶间,状如铃,二月、八月采根山药;以‘北都、四明者最佳’。
”北都即今天山西省会太原,四明即今天浙江省四明山。
由此基本可以认为,太原是长山药的原产地,浙江四明山是圆山药的原产地(赵冰,2007)。
山药的食用,最早文献记载于《卫国志》:公元前734年,诸侯卫桓公以古怀庆府(今河南焦作地区)出产的山药向周王室进贡。
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战国或秦汉)将山药列为上品。
不过当时的山药可能是野生的,还未进入人工栽培阶段。
山药的人工栽培,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西晋的《南方草木状》(公元304年),之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公元533~544年)加以引用,但列于“非中国物产者”卷中,说明当时在今天的华北、西北地区还未有人工栽培。
唐末《四时纂要》(成书于唐末,或唐末至五代初),该书引用道士王旻的《山居要术》(成书于8世纪中期)中的“种署预法”,详细记载了山药用种薯切段栽培及制粉的过程。
由此可见,我国山药人工驯化栽培应该始于南方,隋唐之后北方开始有人工栽培。
同时也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山药人工栽培的国家,有约1700年的历史。
宋代以后,我国山药种植范围日趋广泛。
《图经本草》明确记载了山药种植地区:“近汴洛人种之极有息”。
之后,明代《农政全书》记载山药“今齐鲁之间尤多”,又记载山东、江南种薯法。
山药综述
山药综述摘要:本文主要是对山药,主要是怀山药进行一个比较系统的描述,比如它的产地、历史沿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适应症等,希望能对山药有个比较系统而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产地、河南、怀、药理作用、临床等一、产地如今所说的山药,又叫怀山药,是河南的道地药材,也称作薯蓣。
是四大怀药(山药、地黄、牛膝、菊花)之一,为薯蓣科多年生缠绕草本。
但其他某些地方也有产,像河南、山西、陕西等为主产,而山东、河北、浙江、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亦有栽培,日本和韩国也有种植。
二、历史沿革怀山药特指古怀庆府(今河南省焦作市境内)的山药。
山药原产中国,南北各省均有栽培,尤以怀庆府所产山药最为名贵。
据乾隆《怀庆府志》记载:山药入药以怀庆府“河内”(今称河南省温县)为良。
故上乘的山药又称“怀山药”,简称“怀山”,也被许多人误称为“淮山”。
至今在广东、福建、台湾、香港等地区,除极少数行家外,一般卖家在推销山药时,仍称自己的货是地道的“淮山”,来自河南,甚至还有人补充说是河南的淮河流域焦作,夏时称“覃怀”,后称“怀州”,元称“怀孟路”,明清为“怀庆府”。
这里的气候环境被专家总结为“春不过早、夏不过热、秋不过涝、冬不过冷”,特别适合山药的生长。
由于此地北依太行山,南临黄河,被山河怀抱,得名为“怀”,又称“三百里怀川”。
《神龙本草经》、《图经本草》和《本草纲目》均特别标明所讲的山药,产地为“怀”。
《本草蒙全》提到山药时说“南北州郡俱产,为怀庆者良”。
《神农本草经》另有明文,“山药各地均产,以河南怀庆各地产者良”。
中国医学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药方是六味地黄丸,号称中药第一方(成方不晚于汉朝)。
老中医都知道,正宗六味地黄丸的最重要成分,即山药和地黄,应该用怀庆府所产的。
文学巨著《红楼梦》以包罗万象、细节惊人著称,该书第十回中写道,张太医为秦可卿诊治之后,开出“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的药方,其中写明“怀山药二钱炒”;而此书在其它地方提到食品,如山药糕时,则只写“山药”,并无“怀”字。
山药的历史
怀庆府——夏时称“覃怀”,后称“怀州”,元称“怀孟路”,明清为“怀庆府”北依巍巍太行山,南临滔滔黄河形似牛犄角的三百里平川。
这里的气候环境“春不过旱、夏不过热、秋不过涝、冬不过冷”特别适合山药、地黄、牛膝等根茎类中药材的生长。
清乾隆五十四年,怀府河内县令范照黎曾写诗赞誉:“乡民种药是生涯,药圃都将道地夸。
薯蓣蓠高牛膝茂,隔岸地黄映菊花”,最为真实地描绘了古怀庆府人民种植四大怀药的丰收画面。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物离其本土,则千周同而效异公元前734年,卫桓公举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向周王室朝贡,周王室用后大悦,赞其为“神物”。
从此“四大怀药”成为历朝贡品,在神秘的丝绸之路上,商人们将怀药传入西亚和西欧诸国。
到了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又将其带入东南亚、中东、东非、南非诸国”。
外国医药学家和药商出于钦敬四大怀药的药效,就以其产于中华大地而称之为华药。
公元1914年在美国旧金山和南洋马尼拉举办的万国商品赛会上,四大怀药作为国药展出,再次受到各国医药学家和药商的赞誉和称道1962年,国家从《本草纲目》记载的1892种中草药中优选出44种作为“国药之宝”,四大怀药俱列其中。
已获得了国家原产地标识中医论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物离其本土,则千周同而效异。
怀山药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归经:归脾、肺、肾经。
功效:健脾养胃,助消化,补肾涩精,润肺补气,血痹阻络,缓急解毒。
”薯蓣,味甘,温,主伤中,补虚赢,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
”----《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称其“益肾气”东汉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中说:“虚劳诸不足(阴阳气血俱虚,卫外功能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山药能益精固肾。
《太平圣惠方》用山药为末,煮糊,调米酒温服。
《刘长春经验方》合麦粉作饼服,治肾虚精亏之无嗣症(男性不育症)。
《儒门事亲》配茯苓等量,与麦粉做包子,治尿频、遗尿。
山药的功效与作用
山药的功效与作用山药,又称淮山、薯蓣、花薯,是一种常见的古老植物。
它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等方面。
山药是一种营养价值非常丰富的食材,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本篇文章将为读者详细介绍山药的功效与作用。
首先,山药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
山药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淀粉、脂肪、膳食纤维、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等,具有较高的营养素含量。
例如,每100克山药中含有蛋白质3.6克,碳水化合物19克,脂肪0.2克,膳食纤维0.9克,维生素C10毫克,维生素B1 0.05毫克,维生素B2 0.04毫克等。
山药还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如钙、磷、铁、锌等,对促进骨骼生长、增强免疫力、调节血液循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山药具有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山药中富含多种抗氧化物质,如维生素C、维生素E、类黄酮等,能够中和自由基,减少有害物质对细胞的伤害,从而起到延缓衰老、保健养颜的效果。
此外,山药中的多糖物质可以刺激、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抵抗力,预防感冒、流感等疾病的发生。
有研究表明,山药所含有的多糖物质还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具有抗癌的作用。
第三,山药具有降血糖、调节血脂的功效。
山药中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如淀粉酶抑制剂、多糖物质等,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水平。
有研究表明,山药所含的多糖物质可以促进胰岛素的释放,增加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此外,山药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减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速度,降低血糖的波动。
此外,山药中的一种物质叫做山药皂苷,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从而起到降血脂的作用。
第四,山药具有增加骨密度、促进骨骼生长发育的功效。
山药中富含丰富的钙、磷等矿物质,可以促进骨骼的生长和骨密度的增加。
此外,山药中的多糖物质还可以促进骨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提高骨髓造血功能,从而促进骨骼的生长和发育。
有研究表明,将山药煮熟后,其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进而发挥增加骨密度的功效。
怀山药
怀山药(一)历史渊源山药,古代又称薯蓣、玉廷、修脆、山芋、儿草、怀山药等。
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块茎。
《山海经》中称山药为薯蓣,后因唐代宗名“豫”,与“蓣”音同而避讳,故改名为薯药。
到了宋朝,宋英宗名“曙”,与“薯”同音而讳薯,又改名为山药。
齐、鲁名山芋;郑、越名土薯;秦、楚名玉廷。
或音殊,或音诸,语有轻重,相传之讹也。
薯蓣一名玉廷,或言廷草、山芋。
《神农本草经》云:“薯蓣味甘温,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
”人乃贵重之体,称玉体、玉延者,能使人久服长寿延年是也。
《饮片新参》名淮山药,指淮河流域即河南至江苏一带所产之品,现以怀庆府(河南沁阳、博爱、武陟、孟县、温县等地)所产质量最佳,以其质坚实、粉性足、色洁白而誉满中外,称为怀山药。
怀山药中最好的品种称为“铁棍山药”,据《沁阳市志》记载,沁阳市山王庄镇大郎寨村的山药称“郎山药”,曾为明、清供品,大郎寨六十三岁的赵复晨老人是解放前最后一批贡山药的主人,他种出的郎山药断面呈菊花心状,落地如铁棍之声,故名铁棍山药。
国内外客商称怀山药为“怀参”,“补肾王”,与长白山人参齐名。
怀山药原为野生植物,现在沁阳市紫陵镇村后的太行山上的老君顶北边,仍有一条南北约2公里长的野生山药沟,当地人称“山药沟”。
后经人的培养,驯化逐渐转移到平原地区栽种。
其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距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
《禹贡》书上称“怀”为“潭怀”,正是指的怀庆府一带。
自古以来,怀山药可以食药兼用。
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山药补肾、益气、长肌肉、久服耳聪目明。
”对久病虚弱者尤为显著,妇女产后食用可早日恢复健康。
据《沁阳县志》记载:早在公元前718年周桓王二年和魏宣公时代,山药一直是向天朝进贡的一种主要礼品,其它朝代纳贡更为急迫。
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83年)《河内县志》记载:“蔬之属曰薯,蓣称菜山药,药之薯蓣为药山药称铁棍山药,供药用,产于怀庆府者优”。
中国山药的主要产地在哪里
中国山药的主要产地在哪里山药是一种中药材,也是一种百姓生活中的普通蔬菜。
本文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山药的主要产地在哪里,以及山药的营养价值等话题,供参考。
1、山药的产地在哪里我国山药产地主要是河南、江苏、广西、湖南等地,但以河南怀庆产者品质最佳,奉为地道药材。
山药一般霜降后采挖,刮去粗皮,晒干或烘干,称“毛山药”;再经浸软闷透,搓压为圆柱状,晒干打光,称为“光山药”。
2、我国山药的种植历史山药在我国有着相当悠久的种植历史。
名字也几度变化。
《山海经》称之为“葫葛”。
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谓其“薯蓣”,又名“山芋”。
《吴普本草》则称其为“玉延”。
薯蓣改名为山药,据说是为避唐、宋两皇帝之讳,如宋寇宗爽的《本草衍义》所述:“山药,本名薯蓣,因避宋英宗之讳(曙)、唐代宗之讳(豫)而改称山药”。
3、山药的食用价值山药是一种古老的蔬菜,同时又被视为补虚佳品为世人所喜爱。
南宋大诗人陆游的《服山药甜羹》赞云:“老住湖边一把茅,时沾村酒具山药。
从此,八珍俱避舍,天苏陀味属甜羹。
”山药作为日用之蔬,不仅为中国百姓喜爱,也为日本百姓喜爱。
日本人除了爱吃煮山药外,他们还爱吃生山药做的山药泥。
将磨好的山药泥中,放进酱油等调料,搅均后,盖在米饭上,这种饭就叫“山药泥盖饭”。
4、山药的药用价值山药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谓其“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被列为上品。
《本草求真》载“山药,本属食物,古人用入汤剂,谓其补脾益气除热。
气温、平,为补脾肺之阴,是以能润皮毛,长肌肉”。
“且其性涩,能治遗精不禁。
山药味甘兼咸,又能益肾强阴”、“然性虽阴而滞不甚,故能渗湿以止泻”、《本草纲目》称其“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广西山药产业发展历史及种植面积
4广西山药产业发展概况4.1广西山药种植发展历史广西山药的最早正式文字记载见于宋代《图经本草》,称“永康军薯蓣”。
关于广西山药种植,最早出现在在明朝《贵县县志》(距今400多年前),记载栽种在当时贵县蒙公乡一带。
在清朝传至陆川、博白等县。
此外,临床药用也有200 多年的历史(韦本辉,2003)。
建国后经历了起步、徘徊以及两次快速发展期后,广西山药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我国五个山药主产区之一,华南地区最大的山药产地(图4-1)。
4.1.1发展起步期:20世纪50~70年代建国初期的三十年,广西山药种植发展总体来说呈增长趋势。
1950~1959年,由于粮食产量低,耕地主要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山药种植面积很小,分布零星,主要集中在陆川、博白县两地。
1960~1969年,随着全国山药产区扩大,广西山药种植经历了一段蓬勃发展时期。
其中1964年山药种植传播到桂平县金田镇一带,然后种植范围逐渐扩大到玉林(1997年撤县立市)、平南、浦北、灵山等县,种植面积增加,产量上升。
1969年底广西山药收购量达到了全国收购量的35%左右,逐渐成为全国山药种植的新兴产区和商品山药的主要来源之一。
由于前一时期全国山药库存过大,1970~1977年,广西山药种植面积增长放缓。
其中1975年起,桂平县(1994年撤县立市)成为年平均产量第一的产区。
1979年全区产量达4080 t。
期间由于购销变化,几次反复,但广西山药的产量始终保持着全国领先的主产地位。
4.1.2发展徘徊期: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广西山药种植发展趋势和全国发展趋势相似,总体上呈先扬后抑的上升趋势,比如1981、1983、1984、1986年全区山药栽种面积分别为:503.6 hm2、905.4 hm2、2030.8 hm2、770.1 hm2,年平均总产量分别为2650 t、4960 t、5150 t、3435 t,并形成了以陆川县、博白县、邕宁县(2003年撤县设区)、桂平县等几个山药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区。
中国山药种植发展历史
中国山药种植发展历史及经济价值优势3.1我国山药种植发展历史3.1.1我国山药古代种植历史我国有约2800年的山药利用历史,各类医药经典和古籍中,记载的薯蓣其实就是山药,而不是其它食用类薯蓣。
山药的正式记载,最早出自古代先秦地理名志《山海经》(公元前770年~前256年):“景山,北望少泽,其草多署预。
”景山,指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境内的中条山高峰。
历史上,我国北方栽培的薯蓣,实际只有山药一种,而非其它薯蓣种植物(孙启善,2001)。
《图经本草》(公元1061年)记载:“今处处有之,春生苗,茎紫叶青,有三尖角,似牵牛更厚而光泽,夏开细白花,大类枣花,秋生实于叶间,状如铃,二月、八月采根山药;以‘北都、四明者最佳’。
”北都即今天山西省会太原,四明即今天浙江省四明山。
由此基本可以认为,太原是长山药的原产地,浙江四明山是圆山药的原产地(赵冰,2007)。
山药的食用,最早文献记载于《卫国志》:公元前734年,诸侯卫桓公以古怀庆府(今河南焦作地区)出产的山药向周王室进贡。
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战国或秦汉)将山药列为上品。
不过当时的山药可能是野生的,还未进入人工栽培阶段。
山药的人工栽培,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西晋的《南方草木状》(公元304年),之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公元533~544年)加以引用,但列于“非中国物产者”卷中,说明当时在今天的华北、西北地区还未有人工栽培。
唐末《四时纂要》(成书于唐末,或唐末至五代初),该书引用道士王旻的《山居要术》(成书于8世纪中期)中的“种署预法”,详细记载了山药用种薯切段栽培及制粉的过程。
由此可见,我国山药人工驯化栽培应该始于南方,隋唐之后北方开始有人工栽培。
同时也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山药人工栽培的国家,有约1700年的历史。
宋代以后,我国山药种植范围日趋广泛。
《图经本草》明确记载了山药种植地区:“近汴洛人种之极有息”。
之后,明代《农政全书》记载山药“今齐鲁之间尤多”,又记载山东、江南种薯法。
山药道地药材形成源流考
三、山药道地药材的化学成分和 药理作用
三、山药道地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山药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 具有滋阴补阳、益气养血、健脾补肾等多种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山药具 有提高免疫力、降血糖、降血脂、抗疲劳、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
三、山药道地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在治疗脾胃疾病方面,山药道地药材具有显著的效果。山药能够刺激胃肠道 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起到健脾养胃、消食化积的作用。在消渴病的治疗中, 山药道地药材也具有重要作用。山药中的多糖成分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可以帮助 糖尿病患者调节血糖水平。
山药道地药材形成源流考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山药作为一种著名的中药材,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和独特的药理性质。山药 道地药材的形成源远流长,本次演示将从多个方面探究其形成过程和背后的历史 文化背景。
一、山药道地药材的背景和意义
一、山药道地药材的背景和意义
山药道地药材是指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生长,具有独特药效和优良品质的山药。 道地药材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瑰宝,也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山 药道地药材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中医药学的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三、山药道地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相比非道地药材,山药道地药材在成分、药效和品质上更具有保障。非道地 山药可能因为生长环境、种植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营养成分和药效的差异。 而山药道地药材则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严格的种植技术和传承千年的药用历史, 成为了中医药学中的瑰宝。
山药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山药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山药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中医药的兴起,山药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下面将对山药产业的发展情况做一简要的报告。
首先,山药种植规模逐年扩大。
在过去的几年中,山药种植面积持续增长,种植大户和农民纷纷加入到山药种植行业。
根据统计数据,山药种植的面积从2010年的100万亩增加到了2019年的200万亩,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0%。
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山药的产量也逐年增加。
其次,山药产业链不断完善。
山药的加工、销售和研发环节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现在,山药不仅仅是作为中药材出售,还被加工成各种保健品、食品和化妆品等产品。
山药面膜、山药饮料、山药口服液等产品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同时,各种山药相关的技术和产品也不断涌现,满足了人们对山药的不同需求。
再次,山药产业化的发展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对山药产业进行了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促进了山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一些山区地区,政府还推行了山药产业扶贫工程,通过种植山药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最后,山药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保健品和中草药的效果。
山药作为传统的中药材,具有健脾养胃、益肺止咳等功效,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加上山药的种种好处在市场上被广泛宣传,山药产品的销售量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综上所述,山药产业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产业链的完善,政府的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增长,山药产业的前景一片光明。
但同时也要注意,山药产业的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山药产区集中在山区,交通不便,给物流运输带来了困难。
此外,山药市场上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监管措施还不够严格。
这些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和企业共同努力解决,为山药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精编)山药生产考察报告
山药生产考察报告焦作夏天叫“秦淮”,后来叫“淮州”,元朝叫“怀孟路”,明清叫“怀庆府”。
这里的气候被专家总结为“春天不要太干,夏天不要太热,秋天不要太涝,冬天不要太冷”,特别适合山药的生长。
因为这个地方北临太行山,南濒黄河,山水相拥,故名“淮”,又有“三百里淮川”之称。
这里的土壤形成以黄河冲积为主,吸收了太行山喀斯特地貌的成分,形成疏松肥沃、独具特色的黄土地,特别适合山药、地黄、牛膝等中草药的生长。
独特的天气和地理位置是山药成为世界最佳的基本条件。
为了全面及时了解全市山药生产和市场情况,为党和政府制定农业发展政策,加强山药生产和发展的监测和预警,促进怀药生产,延长怀药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和要求,我们最近深入农田、农户和相关企业,对全市山药生产情况进行了快速调查。
现调查报告如下:一、山药种植的历史演变中国最早的药理学经典,《神农本草经》,名为怀川产山药(《神农本草经》)为怀山药、山药;《名医别录》被称为土薯和山薯;《山海经》,又名土豆,系。
),地黄、牛膝、菊花都列为上品。
此后,历代著名医家进一步从表及里,从粗及精,发现了四大怀药的优秀本色。
怀山药在焦作种植已近30年。
因为焦作在古代归怀庆府管辖,所以在历史上被称为“四大怀药”。
据专家研究,这四种怀药是从焦作北部太行山野生种驯化而来的。
秦阳神农山老君洼、正北沟、大月沟一带仍散落着野生山药、地黄、菊花、牛膝,山药沟、地黄坡、牛膝、菊花岭等自然名仍保留着。
《夏、商、周时期,沿山、沿丹河的村落开始由野生向家养转变,有三四千年的种植历史》(马边良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四大怀药养生与临证妙用》出版);公元前734年,军阀向周王室赠送怀山药作为贡品;公元前6年,鲁与怀帝皇一起向周王室进贡。
后来牛膝、菊花被列入贡品。
古怀庆府的人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把四大怀药培育成了自己独特的外观和质地,然后进行精细加工,诠释了四大怀药近30年的历史。
山药的典故传说
山药的典故传说1. 起源与历史山药,又称淮山、山薯,是一种常见的药食兼用植物。
它的典故传说可以追溯到古代,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山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食品和文化领域,并留下了许多有关它的神话和故事。
2. 神话传说中的山药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山药常被视为神奇之物。
据说远古时期,有一种名为“玉薇”的仙草长在深山之中。
玉薇生长艰难,只有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成熟。
然而,在一个暴风雨夜晚,玉薇被雷电击中,并化为一株小小的植物。
3. 山药与仙人这株植物名为“淮山”,后来演变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山药”。
据说,在这株小小的植物里寄宿着一个仙人灵魂。
这个仙人名为“淮”,他是天帝赐予人间帮助人们疗病的神仙。
4. 山药的药用价值山药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
它被认为具有滋阴补肾、健脾益肺、补中益气、润肺止咳等功效。
山药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于调节人体功能和提高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
5. 山药与养生在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山药被视为重要的滋补食材。
它被广泛应用于食谱中,以提高人体健康和延年益寿。
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妇女,都可以通过食用山药来调理身体,增强体质。
6. 山药与文化除了医学价值外,山药在中国文化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古代传统节日中,如农历七月七日的七夕节和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等,人们常常会以山药作为祭品或主要食材来庆祝。
7. 山药与民俗传统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山药还与民俗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在农村地区,人们常常会在农历年末将山药切成小块,晾晒后作为年货保存。
这是因为山药被认为具有辟邪和驱邪的作用。
8. 山药与现代科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山药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科学家们发现,山药中含有一种名为“葡聚糖”的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糖尿病等多种保健功效。
9. 山药产业化与推广随着对山药价值认识的提高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山药产业也逐渐兴起。
许多地方开始大力推广山药种植和加工,在保健品、食品等领域中开发出了许多新产品。
关于中药山药
关于中药山药我国是世界山药起源中心之一,栽培山药品种繁多,品种资源世界上最为丰富,包括地方品种、引进品种和新培育品种,种类达50多种。
无论什么山药品种,植物学上只有一个名字,薯蓣 Dioscorea opposita 。
关于中药山药入药情况,最后介绍,我们得先捋一捋山药这个品种大家族。
山药幼苗期(栽子种植)山药原植物薯蓣来源于薯蓣科。
为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雌雄异株,野生常见于山坡、山谷林下,溪边、路旁的灌丛中或杂草中。
分布广,全国除西藏外,均有野生分布和栽培。
薯蓣叶形变异极大,基部从深心形、宽心形、截形至戟形,两侧裂片和中间裂片相连处可呈不同弧度,裂片形状、大小也各不相同,但这种变异不仅出现在不同植株上,而且可以出现在同一植株上,植物学上均作薯蓣。
薯蓣原植物山药由野生薯蓣驯化过来,山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西晋时期便有栽培。
所以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各地形成了一些特色、优质品种。
比如温县有名的铁棍山药、山西太谷山药、河北小白嘴山药、山东细毛山药、牛腿山药、江苏花籽山药等。
大田搭架种植的山药山药主要分为食用和药用两大类。
销量主要以食用为主,食用山药主要为那些口感好,食用价值高的品种。
药用山药说白了是没有太多限制,只要是白肉山药,都可以用来入药,并且都是食用山药剩下残损品,畸形、外形难看的山药,经过处理后用来入药。
因为对于山药种植户来说,卖鲜山药,作食用价格高,最为盈利。
关于铁棍山药山药中品质最好的要属铁棍山药,因外形细长,含水量低,质地坚实,粉性足,外皮有铁锈红斑,故名铁棍山药。
为河南温县当地百姓多年培育的优良品种,后山东、河北、山西、安徽、湖北等地均有引种栽培。
铁棍山药肉质细腻,维管束较细,蒸食软糯,较干、较粉、较香。
因为较佳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深受市场喜爱。
是山药中最受欢迎的品种。
温县铁棍山药那么各地菜市场上随处叫卖的铁棍山药是不是铁棍山药呢?关于铁棍山药又该怎么来理解,大致有两层含义,一层就是铁棍山药作为一个品系广义的理解,就是根据外形,铁锈红斑,或从河南引进的铁棍山药品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山药种植发展历史及经济价值优势
3.1我国山药种植发展历史
3.1.1我国山药古代种植历史
我国有约2800年的山药利用历史,各类医药经典和古籍中,记载的薯蓣其实就是山药,而不是其它食用类薯蓣。
山药的正式记载,最早出自古代先秦地理名志《山海经》(公元前770年~前256年):“景山,北望少泽,其草多署预。
”景山,指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境内的中条山高峰。
历史上,我国北方栽培的薯蓣,实际只有山药一种,而非其它薯蓣种植物(孙启善,2001)。
《图经本草》(公元1061年)记载:“今处处有之,春生苗,茎紫叶青,有三尖角,似牵牛更厚而光泽,夏开细白花,大类枣花,秋生实于叶间,状如铃,二月、八月采根山药;以‘北都、四明者最佳’。
”北都即今天山西省会太原,四明即今天浙江省四明山。
由此基本可以认为,太原是长山药的原产地,浙江四明山是圆山药的原产地(赵冰,2007)。
山药的食用,最早文献记载于《卫国志》:公元前734年,诸侯卫桓公以古怀庆府(今河南焦作地区)出产的山药向周王室进贡。
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战国或秦汉)将山药列为上品。
不过当时的山药可能是野生的,还未进入人工栽培阶段。
山药的人工栽培,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西晋的《南方草木状》(公元304年),之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公元533~544年)加以引用,但列于“非中国物产者”卷中,说明当时在今天的华北、西北地区还未有人工栽培。
唐末《四时纂要》(成书于唐末,或唐末至五代初),该书引用道士王旻的《山居要术》(成书于8世纪中期)中的“种署预法”,详细记载了山药用种薯切段栽培及制粉的过程。
由此可见,我国山药人工驯化栽培应该始于南方,隋唐之后北方开始有人工栽培。
同时也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山药人工栽培的国家,有约1700年的历史。
宋代以后,我国山药种植范围日趋广泛。
《图经本草》明确记载了山药种植地区:“近汴洛人种之极有息”。
之后,明代《农政全书》记载山药“今齐鲁之间尤多”,又记载山东、江南种薯法。
由此推论,宋代,我国山药主要种植在河南
地区。
到了明代,山东、江南等地山药也广有种植,且栽培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清代中后期以后,各省均有山药种植,但是分布零星,面积有限。
3.1.2我国山药现代种植历史
20世纪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我国粮食自给自足和科研力度的加大,山药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基本分为以下4个阶段(图1):
3.1.2.1发展起步期:1950~1977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药被列为国家计划管理品种,主要由河南省种植,由中国药材公司对全国的生产、收购、销售和出口实行统一管理。
1956~1961年,全国粮食歉收,山药生产发展缓慢,种植面积不大,全国常年种植面积约1400 hm2,主要由河南省调出,供应全国并出口,供需偏紧,市场紧俏。
1962~1969年,全国山药产区扩大,广西、广东等几个省开始发展,到1969年底全国种植面积增加到约3000 hm2,产量大幅度上升,年平均产量比50年代末增加100%以上。
其中广西、广东两省的收购量占全国的70%左右,成为商品山药的主要来源;湖南、福建、陕西等省区做到了自给有余。
8年间全国累计收购约3.2万t,销售约2万t,库存约1.2万t,市场出现明显的供大于求。
1970~1977年,由于前一时期全国山药库存量很大,各产区本着以需定产的原则,调整生产布局,减少了种植面积,商品收购量有所下降。
全国种植总面积保持在2700 hm2左右,年总产量3000~5000 t。
同时开展综合利用,积极扩大销路,使库存得以缓解,全国山药产销逐渐趋于平衡。
3.1.2.2稳定发展期:1978~1990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全面推行生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和自主性,山药种植面积逐渐扩大。
由于加强了田间管理,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1978~1980年,全国种植面积上升到约4000 hm2,三年累计收购2.5万t,累计销售1.7万t左右,库存0.8万t,再次出现了产大于销。
1980~1990年,山药的生产逐渐摆脱了国家调控的影响,改由市场自主调节产销。
但受国家“粮食为纲”农业政策的影响,各省重点发展粮、棉、油料作物,山药种植面积和产量增加不大,产销比较平稳,能满足国内市场和出口需要。
3.1.2.3第一次快速发展期:1991~2000年
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种植面积约4500 hm2,年平均产量约13800t。
1992~
1993年价格跌至谷底,光山药4~5元/kg,毛山药2.5~3.5元/kg(全国平均价,下同),造成了全国范围的减产(解让,1994)。
1995~1996年,山药市场货源紧缺,价格反弹,毛山药平均价格维持在4元/kg以上,甚至一度涨到6元/kg。
各主产区农户纷纷扩大栽培面积,山东、湖北、河南、江苏4个省(区)种植面积相继达到8000 hm2,并且形成了几个著名的产地,如河北蠡县、广西桂平、河南焦作、江苏丰县、山西祁太平地区等。
全国种植总面积达到约5万hm2。
这一时期,山药的销售方向和市场范围均有所突破。
从销售方向上看,以鲜山药作蔬菜的销量增长缓慢,比例开始有所下降,市场销售增长最快的是用于食品工业原料和药用,年增长率均约20%(药文,1997),尤其是1994年以后香港、台湾等地客商收购量增加很大。
20世纪末,受98年洪水的影响,长江流域的山药产区产量减少,但前两年库存较多,山药市场价格平稳。
3.1.2.4第二次快速发展期:2001~现在
21世纪初,全国山药市场价格平稳,市场需求稳定,全国种植面积稳步上升。
山东、湖北、河南、山西、广西、江苏、河北7个省(区)种植面积相继超过1万hm2。
2003~2004年,山药价格高位运行,河南、山东、河北等地部分农户每667 m2收入可达在万元左右,经济效益远超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和其它经济作物,农户种植积极性高涨,造成2005~2006年全国山药种植呈现“大跃进”的形势,种植面积高速扩张,并涌现出许多新兴种植地区。
河南、山东、河北、广西四个主产省(区)的种植面积都达到了历史最高,如河南6万hm2,山东5.5万hm2,河北2.5万hm2,广西4万hm2。
产量的剧增造成2007年市场供大于求,价格暴跌,市场滞销。
2007年全国山药种植面积大幅度缩减,平均减幅约50%,其中主产区之一的河北省种植面积减少80%以上。
2008年,市场供需偏紧,价格反弹,涨势持续到2010年。
2010年上半年,毛山药和光山药的价格分别由2009年的13~18元/kg和28~34元/kg 暴涨到35~42元/kg和48~70元/kg,涨幅分别达到了148.4%和90.3%,创下历史新高,很多农户每667 m2净收益达到5000元以上(丁立威,2010)。
全国种植面积开始恢复。
2010年冬季全国市场价格相继出现明显下跌,2011年迎来“严冬”期,市场低迷,价格低位徘徊,部分产区出现滞销,如江西省瑞昌市,鲜山药价格由
2010年冬季的约20元/kg跌至10元/kg左右,下跌约50%。
广西桂林、桂平产区鲜山药价格均由2010年的2.5元/kg下跌到2元/kg以下,部分产区甚至不到1.5元/kg。
河南焦作地区鲜怀山药价格由2010年的约10元/kg下跌到5元/左右。
3.2山药的经济价值和优势
山药的适应性很强,主要种植土壤为砂壤土的旱地,也可种植在丘陵坡地的朝阳面,不与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争地。
中等肥力的耕地,每667 m2产量2000~4000 kg,高产田可达5000~7000 kg。
山药栽培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格,我国除了西藏地区,其它各个省区都有种植。
近年来价格虽然有起伏,但基本保持在2~3元/kg以上。
种植经验丰富、管理技术高的农户,每667 m2耕地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单位面积平均收益超过如玉米、甘蔗等经济作物,比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高出3~5倍(表1)。
此外,山药的食用块茎生长在地下,与农药和其他污染物接触少,有利于进行无公害绿色蔬菜的生产。
山药具有很高的商品率,市场销售周期7~8月,可储存10月左右,比一般的绿叶和瓜类蔬菜的可储藏期长很多。
运输方便,我国蔬菜运输销售过程中的损耗率是25%~30%,相对来说山药的损耗率要低很多(李崇光,2010)。
山药含有淀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和山药多糖、皂苷等具有医疗价值的成分,除了鲜食外,还具有巨大的食用加工价值和药用价值。
近年来结合山药的药理作用和食用性质,进行初加工,开发了多种山药食品,如山药饮料、果冻、罐头、软糖、食醋、各种面点、保健豆腐等。
山药制成粉剂还可广泛添加于各种奶粉、营养麦片、麦乳精等冲调食品中。
2000年后,对山药富含的药用物质成分和提取方法的研究逐渐增多。
研究证明,山药所含的多糖、皂苷、植酸、尿囊素、黏液蛋白和止杈素等多种药用物质,可以有效地调节或增强免疫功能、调节和促进肠胃功能、抗衰老、调节和降低血脂、预防肿瘤,具有很大的药用价值和开发潜力,是山药深加工产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