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测量大楼高度的啦

合集下载

测量大楼高度的N种方法

测量大楼高度的N种方法

测量大楼高度的N种方法许多人在中学时代,被问过这样一个物理问题:“如何利用气压计得知一栋大楼的高度?”而几乎每个用功学生的回答都是:“用气压计测量地面与楼顶的大气压力,然后用这个大气压力差即可计算出大楼的高度。

”答案非常漂亮,也是参考书里的现成标准答案。

物理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某年,有一个学生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居然是:“带着气压计到大楼顶,在气压计上系着一条长绳,然后缓缓垂下,等气压计触及地面时,再拉上来,绳子的长度即是大楼的高度。

”老师给了他零分,但这个学生却辩说答案完全正确,应该给满分。

最后师生们同意请一位大师来做仲裁者。

大师提醒该学生说:这是物理考试,答案一定要包含某些物理知识,然后给他六分钟思考时间。

过了五分钟,考卷上还是一片空白,大师问学生是否要放弃,这个学生却说:“答案有很多个,我只是在想哪一个答案最好。

”然后奋笔疾书,在最后一分钟总算交了卷。

他这次的答案是:“带着气压计到大楼顶,弯身松手让气压计落下,同时用码表测量气压计掉到地面所花的时间,大楼高度等于二分之一乘以重力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

”答案完全正确,而且也用到物理公式,老师只好给他接近满分的高分。

仲裁圆满结束后,大师好奇地问这个学生还有什么答案。

结果,他一口气又说出了五个答案:一、晴天时,先测量气压计长度,还有它阴影的长度、大楼阴影的长度,然后利用比例就可算出大楼的高度。

二、带着气压计爬上楼梯,沿着墙壁以气压计的高度为单位做记号,一直标记到顶楼,看有几个标记,再乘以气压计高度,就是大楼高度。

三、把气压计悬吊在弹簧的末端,测量地面的重力值和大楼顶的重力值,从两个值的差异也可算出大楼高度。

四、在气压计上绑着长绳,垂到接近地面,像钟摆般摇晃,从摆差时间也可算出大楼高度。

五、去敲大楼管理员的门,对他说只要他告诉你大楼的高度,就把气压计送给他。

大师听了,问:“难道你不知道利用地面与楼顶大气压力差来计算大楼高度这种正规的方法吗?”学生回答说:“当然知道!但我喜欢自己想出更多的方法。

大班数学教案我会测量教案及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教案我会测量教案及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教案:我会测量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度、质量、时间的概念,能正确使用相应的测量单元进行测量;2.区分不同的测量单位,学习一些基本的提高测量准确度的方法;3.培养学生对测量工具的认识和使用能力;4.能通过游戏和实际操作体验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测量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测量长度:学习米、厘米等计量单位的认知,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和技巧,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2.测量质量:了解千克、克等计量单位的认知,学习使用天平、秤等测量质量的仪器,并实际进行操作体验;3.测量时间:了解时、分、秒等计量单位的认知,学习使用钟表、计时器等测量时间的仪器,进行实际操作体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在教学开始前,先通过图片或实物等形式介绍测量的概念和意义,以及相应的测量单位。

2. 学习测量长度(1) 认知长度的概念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测量长度的经验,让学生自然认识到长度的概念。

(2) 认识长度的计量单位通过讲解米、厘米、分米的计量单位、大小,串起具体的测量实例,展示每一个计量单位的含义。

(3) 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分别介绍卷尺、直尺、及测量表等不同的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让学生逐步掌握测量长度的技巧和方法。

3. 学习测量质量(1) 认识质量的概念通过严格按照质量来分类生活中日用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解质量。

(2) 认识质量的计量单位通过讲解千克、克的计量单位、大小,通过秤等仪器,教导学生如何通过这些仪器计量体对象的质量。

4. 学习测量时间(1) 认识时间的概念通过展示24小时制的时钟,辅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时间概念和含义。

(2) 认识时间的计量单位通过讲解小时、分钟、秒的计量单位、大小,具体让学生通过计时器等工具体验测量时间的过程与实际意义。

五、小结反思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课堂讲解、例题演示、实地体验、游戏等),使学生们更加深入理解了测量的概念和意义。

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有些学生需求有所不同,教师应对学生不同的需求和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提高教学效果。

幼儿园大班优质数学教案《我会测量》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优质数学教案《我会测量》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优质数学教案《我会测量》含反思一、教学内容1.认得量和测量的概念2.认得长度的单位:米、厘米3.学会用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量和测量的概念。

2. 能够简单地应用米和厘米来测量长度。

3. 能够使用卷尺正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重点同学能够正确使用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学难点同学能够区分毫米、厘米、分米、米的区分。

五、教具准备卷尺、水果、书本、玩具等有长、短之分的物品。

六、教学过程1.用水果和玩具等实物,让同学通过察看、摸索,认得长和短的概念,并通过师生互动,让同学从日常生活中体验量和测量的实际意义。

2.介绍常见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通过图片、图表、生活场景等方式对同学进行直观教学。

3.激励同学自主尝试测量学校内的其他物品,如桌子、椅子等,并记录下长度的数值。

4.引入卷尺的使用方法,通过示范、讲解、实践等方式让同学把握卷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5.让同学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将卷尺固定在物体的一端,从物体的一端开始,沿着物体的长度方向上,拉出卷尺的另一端,得出物体的长度。

七、教学反思这次的数学教案重点在于让同学通过实在的实物、直观的图表以及生活场景去感知长度单位、量和测量的实际意义。

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同学区分各种长度单位的差异,老师在讲解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帮忙同学更好地理解。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特别重视让同学参加互动,动手尝试,以此激发同学学习喜好和动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注意培育同学的察看本领、学习动手本领,并帮忙同学学会自动思考和探究。

最后,教学成果是同学在实践中学会了测量长度的方法,同时也认得到量和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紧要性和应用性。

测量大楼高度的方法

测量大楼高度的方法
• 乙楼高度 H = BD·tanβ +BD·tanα
仰角和俯角测量
• 测角度可以使用测角仪
激光测距仪
• 激光测距仪是利用激光对目标 的距离进行准确测定的仪器。 激光测距仪在工作时向目标射 出一束很细的激光,由光电元 件接收目标反射的激光束,计 时器测定激光束从发射到接收 的时间,计算出从观测者到目 标的距离。 • 手持激光测距仪测量距离一般 在200米内,精度在2mm左右
其他测距工具
• 其他测距仪还有超声波测距仪、 红外测距仪等,但由于技术的 缺陷或落后,已少有使用。
红外测距仪
超声波测距器

高一 6班 2010.10.29
吊线测量法
• 将一重物携至大楼顶端,系上 长绳,将重物垂放至街上,测 量绳子长度,此即为大楼之高 度。
大楼
H
吊线测量法
此法简便易行,但受风 的影响,为解决这一问 题,我发现一产品—— 磁性吊线垂
带强磁,能自动吸附在钢铁表面 有自动锁扣功能,可固定在木板或其它低硬度材料上
相似三角形
• 一、利用阳光下的影子 • 在阳光下他们测得一根长为 h 的竹竿的影长是 a, • 测量楼的影子长 A,可根据相 似三角的性质求出楼高 • H=A—
a
h
此法即通常说的标杆测影法
相似三角形
• 二、利用标杆 • 目测者身高为h,测量目测者 到标杆的距离AB,到楼的距离 AC,标杆长DE。 DE-h • 大楼高度H= AB ·AC+h
F
D A B E C
相似三角形
• 三、利用镜子的反射 • 在地面上放一面镜子,目测者 刚好能从镜子中看到大楼的顶 端,此时测得镜子与大楼的距 离a,目测者与镜子的距离b, 眼睛距地面高度h • 大楼高度H=(h/b)a

幼儿园大班数学《我会测量》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数学《我会测量》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数学《我会测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测量的基本概念,包括长度、容量、重量等;2.熟练掌握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的方法;3.学会记录和比较测量结果。

2. 能力目标1.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2.发展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3.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2.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3.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勇于尝试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1. 教学内容《我会测量》1.测量的基本概念;2.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3.测量结果的记录和比较。

2. 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法:通过营造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情境真实性和针对性。

2.互动教学法:通过互动式的教学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3.体验教学法:通过亲身体验,让幼儿从感性经验中获得直观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幼儿的参与感和探究意识。

三、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在合作中相互帮助,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中快乐成长。

四、教学过程1. 整体呈现1.老师向幼儿介绍本次课程的主题:《我会测量》;2.老师呈现学习目标,引导幼儿了解测量的基本概念;3.老师呈现课程主要内容和教学策略,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2. 游戏体验1.老师引导幼儿观察班级中的各种不同物品,包括桌子、椅子、书、笔等,鼓励幼儿用手指比较各个物品的长度,并给出测量结果;2.老师出示瓶子、杯子等容器,引导幼儿试图用容器测量物体的容量,并记录测量结果;3.老师引导幼儿理解重量的概念,让幼儿用手感受并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3. 操作探究1.欣赏动画片《米老鼠的试管》,了解更多与测量有关的知识;2.老师向幼儿介绍测量的一些工具和方法,包括尺子、计时器、称、量杯等,并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练习;3.老师请幼儿进行小组合作,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品的长度、容量和重量,对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和比较,然后进行汇报。

《利用三角函数测量楼的高度》

《利用三角函数测量楼的高度》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模板研究课题名称:利用三角函数测量楼的高度设计者姓名所在学校所教年级研究学科联系电话电子邮件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三角函数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实际背景,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三角函数知识的学习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

学习三角函数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问题解决,因此,我想到了运用三角函数的知识来测量楼的高度,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三角函数,更好地学习和运用。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利用三角函数测量楼的高度,不仅能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更能拓展丰富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有如下几点意义:(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搜集数据、分析数据和综合推断的能力。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精神品质。

(3)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课题介绍初中阶段简单的三角函数知识是在学生经历了生活的实际情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梯子的倾斜度、正切、正弦、余弦以及三角函数的应用等。

本课题是通过实际的测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主要流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通过本次活动,锻炼学生学数学和用数学的能力,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1、认识三种三角函数的特点。

2、能根据需要选择三角函数进行解决问题的计算。

3、能应用三角函数知识测量楼的高度,能根据测量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过程与方法:1、学会采用多种方式途径收集资料,并能对各种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分析。

体会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存在。

2、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初步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测量楼高的N种方法

测量楼高的N种方法

测量楼高的N种方法很多同学都被问过这样一个物理问题:“如何利用气压计测量一栋大楼的高度?”几乎每个用功的同学的回答都是:“用气压计测量地面与楼顶的大气压力,然后用这个大气压力差即可计算出大楼的高度。

”答案非常漂亮,也是参考书里现成的标准答案。

物理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某年,有一个学生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居然是:“带着气压计到大楼顶,在气压计上绑一条长绳,然后缓缓垂下,等气压计触及地面时再拉上来,绳子的长度即大楼的高度。

”老师给了他零分,但这位学生却不服气,说答案完全正确,应该给满分。

最后师生同意请一位大师来仲裁。

大师提醒这位学生这是物理考试,答案一定要包含某些物理知识,然后给他六分钟时间作答。

过了五分钟,答卷上还是一片空白。

大师问他是否要放弃,那位学生却说:“答案有很多个,我只是在想哪一个答案最好。

”然后奋笔疾书,在最后一分钟总算交了卷。

他这次的答案是:“带着气压计到大楼顶,弯腰松手让气压计落下,同时用马表测量气压计掉到地面所花的时间,大楼高度等于二分之一乘以重力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

”答案完全正确,而且也用到了物理公式,老师只好给了他接近满分的高分。

仲裁圆满结束后,大师好奇地问这位学生还有什么答案。

结果,那位学生又一口气说出了五个答案:一、晴天时,先测量气压计长度以及它阴影的长度,再测量大楼阴影的长度,然后利用比例就可算出大楼的高度。

二、带着气压计爬上楼梯,沿着墙壁以气压计的高度为单位做记号,一直标记到顶楼,看有多少个标记,再乘以气压计的高度,就是大楼高度。

三、把气压计悬吊在弹簧的末端,测量地面的重力值和大楼顶的重力值,从两个值的差异也可算出大楼高度。

四、在气压计上绑着长绳,垂到接近地面,像钟摆般摇晃,从摆差时间也可算出大楼高度。

五、去敲大楼管理员的门,对他说只要他告诉自己大楼的高度,就把气压计送给他。

大师听了,问:“难道你不知道利用地面与楼顶大气压力差来计算大楼高度这种正规的方法吗?”学生回答说:“当然知道!但我喜欢动脑筋思考,自己想出更多的方法来。

怎样测楼高

怎样测楼高

怎样测楼高当你站在高楼之上突发奇想:要测测这楼有多高,怎么办?你当然不可能去借一根很长的绳子,从楼上垂下来再测量其高度。

那你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其实你只要知道自己的身高及有一根较长的尺子就可完成此举。

测量方法如下:你先在楼顶边沿随意找两个较近的点A 、B ,做好标记,A 、B 点与你所站的点 O 同位于楼顶平面α。

当你站在楼顶上时,视线通过A 、B 分别交地面β于A ' 、B '。

则易知点C (眼睛所在位置的点)A 、A'共线, C 、B 、B'共线。

A'、B'、O'共面于β(如图示)。

(注意:必须用同一只眼睛的视线来确定A'和B'。

)根据定理:两个平行平面α、β被另一平面γ所截得的直线分别平行。

故A B//A' B' ,同理 BO//B' O'。

易知C O ⊥平面α,C O 的延长线与底面β交于点O',且A' 、B'、 O'共面于面β。

则楼高即为OO ' 之长。

设楼高为x(m),测得A B =b ,A'B'=c ,若你身高为a (严格地说,a =身高-眼睛至头顶的距离)。

例如,a =1 . 6 m , b = 0 . 8 m , c = 2 0 . 8 m ,细想起来,上面的测量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在锥体中用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来截,小锥体与原锥体相应高的比等于相应的侧棱、相应的底面边长之比。

在测量过程中应注意可能产生的误差。

C 、A 、A'及 C 、B 、B' 是否共线,A B 与 A' B'是否水平及 AB 、 A' B 长度测量等是形成误差的主要原因,应尽可能避免之。

B''''''// ''''''//B C CB O C CO B O OB B C CB B A AB B A AB =⇒=⇒由.''''O C CO B A AB =⇒。

数学学科周主题设计三:测量大楼高度

数学学科周主题设计三:测量大楼高度

第七届学科周主题三——“实地测试高度问题”学术实践活动设计【活动名称】将课题研究落到实处——高度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活动主旨】:渗透建模思想,凸显核心素养【课题背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有意义,极具挑战性的,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多种多样,才能满足学生多样性的学习需求。

特别是目前这种知识爆炸与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时期,创新人才所占的比例与社会发展却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探索、合作、创新等热点问题也就应运而生了。

我校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课题目标】1.通过此次活动,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实际测量高大建筑物高度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能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三角函数或相似三角形知识的运用;2.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能力,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3.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力、数形结合的能力,能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设备准备】方案1:经纬仪,测距仪(学校购置或发动家长提供支持)方案2:三角板、量角器、卷尺及学生自行设计并制做器材【知识储备】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相关仪器的使用【实施条件】1.学校安排一课时的学生活动时间2.相应指导教师的课能够通过调课等形式空出【实施形式】以学院为单位,组织3-5人的参赛队,每个参赛队配备指导教师。

每位队员分工参加方案设计、实地测量、测量报告的撰写等工作,以实地测量表现、测量报告质量两个方面为评价依据,评出一、二、三等奖。

【实施过程】1.宣传与组织报名。

以各教学班数学教师课前口头宣传和海报宣传为主,学生组队报名同时报指导教师。

2.指导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测量方案,指导教师予以指导和督促。

测量楼高的N种方法

测量楼高的N种方法

测量楼高的N种方法作者:月明来源:《初中生(二年级)》2007年第03期很多同学都被问过这样一个物理问题:“如何利用气压计测量一栋大楼的高度?”几乎每个用功的同学的回答都是:“用气压计测量地面与楼顶的大气压力,然后用这个大气压力差即可计算出大楼的高度。

”答案非常漂亮,也是参考书里现成的标准答案。

物理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某年,有一个学生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居然是:“带着气压计到大楼顶,在气压计上绑一条长绳,然后缓缓垂下,等气压计触及地面时再拉上来,绳子的长度即大楼的高度。

”老师给了他零分,但这位学生却不服气,说答案完全正确,应该给满分。

最后师生同意请一位大师来仲裁。

大师提醒这位学生这是物理考试,答案一定要包含某些物理知识,然后给他六分钟时间作答。

过了五分钟,答卷上还是一片空白。

大师问他是否要放弃,那位学生却说:“答案有很多个,我只是在想哪一个答案最好。

”然后奋笔疾书,在最后一分钟总算交了卷。

他这次的答案是:“带着气压计到大楼顶,弯腰松手让气压计落下,同时用马表测量气压计掉到地面所花的时间,大楼高度等于二分之一乘以重力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

”答案完全正确,而且也用到了物理公式,老师只好给了他接近满分的高分。

仲裁圆满结束后,大师好奇地问这位学生还有什么答案。

结果,那位学生又一口气说出了五个答案:一、晴天时,先测量气压计长度以及它阴影的长度,再测量大楼阴影的长度,然后利用比例就可算出大楼的高度。

二、带着气压计爬上楼梯,沿着墙壁以气压计的高度为单位做记号,一直标记到顶楼,看有多少个标记,再乘以气压计的高度,就是大楼高度。

三、把气压计悬吊在弹簧的末端,测量地面的重力值和大楼顶的重力值,从两个值的差异也可算出大楼高度。

四、在气压计上绑着长绳,垂到接近地面,像钟摆般摇晃,从摆差时间也可算出大楼高度。

五、去敲大楼管理员的门,对他说只要他告诉自己大楼的高度,就把气压计送给他。

大师听了,问:“难道你不知道利用地面与楼顶大气压力差来计算大楼高度这种正规的方法吗?”学生回答说:“当然知道!但我喜欢动脑筋思考,自己想出更多的方法来。

测大楼高度的N种方法_成长故事

测大楼高度的N种方法_成长故事

测大楼高度的N种方法每一个问题,都有一种现成而漂亮的答案。

而每一个创造者,都是自己动脑筋思考,在现成答案之外,找到另一种新答案的人。

许多人在中学时代,被问过这样一个物理问题:“如何利用气压计决定一栋大楼的高度?”而几乎每个用功学生的回答都是:“用气压计测量地面与楼顶的大气压力,然后用这个大气压力差即可计算出大楼的高度。

”答案非常漂亮,也是参考书里的现成标准答案。

物理学界流传这样一则故事:某年,有一个学生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居然是:“带着气压计到大楼顶,气压计上绑着一条长绳,然后缓缓垂下,等气压计触及地面时,再拉上来,绳子的长度即是大楼的高度。

”老师给了他零分,但该名学生却辩解说答案完全正确,应该给满分。

最后师生同意请一位大师来做仲裁者。

大师提醒该学生这是物理考试,答案一定要包含某些物理知识,然后给他六分钟作答。

过了五分钟,答案卷上还是一片空白,大师问他是否要放弃,那位学生却说:“答案有很多种,我只是在想哪一种答案最好。

”然后奋笔疾书,在最后一分钟总算交了卷。

他这次的答案是:“带着气压计到大楼顶,弯身松手让气压计落下,同时用码表测量气压计掉到地面所花的时间,大楼高度等于二分之一乘以重力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

”答案完全正确,而且也用到物理公式,老师只好给他接近满分的高分。

仲裁圆满结束后,大师好奇地问该名学生还有什么答案。

结果,那位学生又一口气说出了五种答案:一、晴天时,先测量气压计长度,还有它阴影的长度、大楼阴影的长度,然后利用比例就可算出大楼的高度。

二、带着气压计爬上楼梯,沿着墙壁以气压计的高度为单位做记号,一直标记到顶楼,看有几个标记,再乘以气压计高度,就是大楼高度。

三、把气压计悬吊在弹簧的末端,测量地面的重力值和大楼顶的重力值,从两个值的差异也可算出大楼高度。

四、在气压计上绑着长绳,垂到接近地面,像钟摆般摇晃,从摆差时间也可算出大楼高度。

五、去敲大楼管理员的门,对他说只要他告诉你大楼的高度,就把气压计送给他。

建筑基本测量知识和技能

建筑基本测量知识和技能

建筑基本测量知识和技能嘿,朋友!您知道吗,建筑这活儿就像搭积木,可咱得清楚每块积木的尺寸,这就得靠基本测量知识和技能啦。

咱先说长度测量,这就好比给人量身高,尺子得拿稳,眼睛得看准。

您想想,要是尺子歪了,那量出来的能准吗?就像您要做件合身的衣服,尺寸错了,穿起来能舒服吗?角度测量也重要得很呐!这就好像开车转弯,角度把握不好,那不就跑偏啦?建筑里的角度,决定着房子是不是方正,是不是美观。

要是角度有偏差,那房子看起来不就歪歪扭扭,像个醉汉似的?再说面积测量,这就跟您算家里的地有多大一个道理。

要是算错了,多买了材料浪费钱,少买了材料工程又没法继续,这得多糟心呐!测量高程的时候,那可得小心再小心。

这就好比爬山,您得知道自己在哪个高度,不然一脚踩空,那可就危险啦。

在建筑里,高程错了,水排不出去,房子还不得变成小池塘?测量工具就像战士手里的枪,得会用,还得保养好。

水准仪、全站仪,这些家伙可金贵着呢,您不好好对待它们,关键时刻它们就给您掉链子。

测量的时候,环境也会捣乱。

风一吹,尺子晃悠;太阳一晒,眼睛花了。

这时候就得像个镇定的将军,不受这些干扰。

而且测量可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活儿,得团队协作。

就像拔河一样,大家心往一处使,劲儿才能使对地方。

要是有人偷懒,有人捣乱,那这测量工作能做好吗?测量数据记录也不能马虎。

这就像是记账,记错一个数,后面全乱套。

得认真、仔细,一个小数点都不能错。

总之,建筑基本测量知识和技能那可是建筑的基石,少了它,这建筑的大厦可就不稳当喽!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量楼高

量楼高

量楼高□高一迈真讨厌,又是一个下雨天。

今天,妈妈去参加单位培训,我陪爸爸开车送妈妈。

外面的雨下得很大,我和爸爸没地方去,只能待在培训楼的大厅里等妈妈。

大厅可真大真高啊!有上下两层楼那么高。

爸爸坐在沙发上,我躺在他的怀里,眼睛看着楼顶。

突然,我想出一个问题:大厅的地面到楼顶有多高呢?于是我问爸爸,爸爸惊讶地说:“这个问题问得好,那我们一起想办法量一量吧!”我问:“怎么量啊,我们又没有那么长的尺子。

”爸爸笑了笑,耐心地说:“动动你的小脑瓜,肯定能想出办法的!”可是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又去求助爸爸,爸爸笑着说:“走,我领你去个地方。

”爸爸把我领到楼梯前,神秘地对我说:“迈迈,如果我告诉你一级台阶的高度,你能解决刚才你提出的问题吗?一级台阶是10厘米。

”我认真想了想,对啊,我明白了,只要我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级台阶就行了呀!我兴奋地拉起爸爸的手,我们一级一级地数起台阶来。

1、2、3、4、……我们一口气走到了二楼,一共36级台阶。

我认真计算起来:一级台阶10厘米,36乘10就是36个十,也就是30个十加6个十,30个十是300,6个十是60,所以一共是360厘米高。

我把答案告诉给爸爸,爸爸听完点了点头,但他的表情立刻变了,严肃地说:“360厘米是从哪里到哪里的高度呢?”我有点疑惑地说:“从一楼到二楼啊!”“从一楼什么地方到二楼的什么地方呀?”这时我立刻明白了,原来我算的是从一楼地面到二楼地面的高度,从二楼地面到楼顶还没算,这难不倒我,一楼和二楼一样高,二楼地面到楼顶也是360厘米,这样两个相加不就可以算出来了?360加360等于多少呢?我在脑子里算着:36个十加36个十等于72个十,也就是720厘米,终于成功了。

我高兴地把答案告诉了爸爸,爸爸开心地向我竖起了大拇指。

生活中真是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善于观察才行呀!(本文作者为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小学二年级十班学生,指导教师:王静雅)。

量五层楼高度实验报告

量五层楼高度实验报告

量五层楼高度实验报告
探究任务:
如何科学合理的设计测量方案,完成测量五层楼高度。

实施方案:
1、组成若干个学习探究小组,确定各探究小组组员及其分工,集体讨论、分析,研究其中的数学问题,形成可行的测量方案。

2、各探究小组根据人员分工,实地测量获得测量数据,并做好数据记录。

3、各探究小组根据各组的测量方案和实地测量数据,完成铁塔高度的计算,并且进行误差分析,完成测量铁塔高度实验报告。

二、实地获取测量数据
实地测量活动准备
基本工具:全站仪卷尺、记录本计算器。

分组活动:两个小组区,然后实地测量。

活动时间:20XX年X月X日
三、实验结果
1、直接测量法
(1)绳子一端拴一重物,在五楼平台上让重物下降到一楼,注意保持绳子不弯曲,量绳长即为一楼到五楼平台的竖直高度.
(2)用刻度尺测量一阶楼梯的高度h,数一楼到五楼共有多少级台阶n,则一楼到五楼平台的竖直高度为n*h
(3)从楼上抛下一跟足够长的绳子,在楼顶和楼底的地方分别做个记号,再用皮尺测量。

2、立竿见影测量法
先立根杆,测出杆的垂直高度和影长,再测出楼的影子长度,根据比例算出高度。

以两种方法测得的五层楼高度误差相差不多,皆处于15—16米之间。

怎样测楼高

怎样测楼高

怎样测楼高当你站在高楼之上突发奇想:要测测这楼有多高,怎么办?你当然不可能去借一根很长的绳子,从楼上垂下来再测量其高度。

那你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其实你只要知道自己的身高及有一根较长的尺子就可完成此举。

测量方法如下:你先在楼顶边沿随意找两个较近的点A 、B ,做好标记,A 、B 点与你所站的点 O 同位于楼顶平面α。

当你站在楼顶上时,视线通过A 、B 分别交地面β于A ' 、B '。

则易知点C (眼睛所在位置的点)A 、A'共线, C 、B 、B'共线。

A'、B'、O'共面于β(如图示)。

(注意:必须用同一只眼睛的视线来确定A'和B'。

)根据定理:两个平行平面α、β被另一平面γ所截得的直线分别平行。

故A B//A' B' ,同理 BO//B' O'。

易知C O ⊥平面α,C O 的延长线与底面β交于点O',且A' 、B'、 O'共面于面β。

则楼高即为OO ' 之长。

设楼高为x(m),测得A B =b ,A'B'=c ,若你身高为a (严格地说,a =身高-眼睛至头顶的距离)。

例如,a =1 . 6 m , b = 0 . 8 m , c = 2 0 . 8 m ,细想起来,上面的测量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在锥体中用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来截,小锥体与原锥体相应高的比等于相应的侧棱、相应的底面边长之比。

在测量过程中应注意可能产生的误差。

C 、A 、A'及 C 、B 、B' 是否共线,A B 与 A' B'是否水平及 AB 、 A' B 长度测量等是形成误差的主要原因,应尽可能避免之。

B''''''// ''''''//B C CB O C CO B O OB B C CB B A AB B A AB =⇒=⇒由.''''O C CO B A AB =⇒。

层高测量实习报告

层高测量实习报告

层高测量实习报告概述本次层高测量实习旨在通过使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来准确测量建筑物的层高。

层高是建筑物内部不同楼层之间的实际距离,对于建筑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影响。

本报告将介绍实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测量工具和方法,并对实际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习目的1.掌握层高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熟悉常用的测量工具和仪器。

3.提高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度。

4.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实习过程1. 环境调查和准备在进行层高测量前,我们首先进行了环境调查和准备工作。

这包括了对建筑物外部和内部的勘测,确定适合测量的楼层,并安装基准点和测量参考线。

我们选择了一座高层住宅楼进行实习,在事先与建筑管理人员沟通后,得到了测量楼层的许可。

我们使用了全站仪和测量尺等工具来确定基准点和测量参考线,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 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我们使用全站仪作为主要的层高测量工具。

全站仪是一种高精度的仪器,可以用于测量水平角度、垂直角度和斜距等参数。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测量:步骤1:设置全站仪首先,我们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设置全站仪,并通过调整水平仪使其水平放置。

然后,使用全站仪的激光对准功能,将其对准基准点或参考线。

步骤2:测量楼层高度接下来,我们使用全站仪的测距功能测量楼层的高度。

我们选择了建筑物的两个楼层作为测量目标,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在测量过程中,我们通过调整全站仪的垂直角度来对准目标点,并使用激光瞄准目标点的顶部和底部。

全站仪会自动计算出目标点的高度差,并显示在仪器的屏幕上。

步骤3:记录和处理数据完成测量后,我们将测量数据记录下来,并使用电脑上的测量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我们计算了楼层的平均高度和高度差,并进行了误差分析和校正。

3. 结果分析和讨论根据我们的测量数据,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在选取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的情况下,我们能够准确地测量建筑物的层高。

2.不同楼层之间的高度差存在一定的误差,这可能是由于测量仪器的精度限制和操作技巧的影响。

楼顶测量实验报告

楼顶测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概况1. 实验时间:2023年4月15日2. 实验地点:XX市XX区XX小区楼顶3. 指导老师:张教授4. 实验目的:(1)掌握楼顶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学习使用全站仪进行楼顶测量,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分析楼顶测量结果,为楼顶施工提供依据。

5. 实验设备:全站仪、三脚架、棱镜、水准仪、水准尺、花杆、记录板、计算器、绘图工具等。

二、实验原理楼顶测量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测量工作,主要目的是获取楼顶的平面位置和高程信息。

本实验采用全站仪进行楼顶测量,其原理如下:1. 平面位置测量:利用全站仪的测距功能和角度测量功能,通过观测楼顶上的已知点,计算出楼顶各测点的平面位置。

2. 高程测量:利用水准仪和水准尺,通过观测楼顶上的已知高程点,计算出楼顶各测点的高程。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检查实验设备,确保其完好无损。

(2)了解楼顶的结构和特点,确定测量范围和测点布置。

(3)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楼顶测量方案。

2. 平面位置测量(1)选择楼顶上的已知点作为基准点,用全站仪进行观测,记录其坐标。

(2)选择楼顶上的待测点,用全站仪进行观测,记录其坐标。

(3)利用全站仪的测距功能和角度测量功能,计算出待测点与基准点之间的距离和角度。

(4)根据计算结果,绘制楼顶平面图。

3. 高程测量(1)选择楼顶上的已知高程点作为基准点,用水准仪和水准尺进行观测,记录其高程。

(2)选择楼顶上的待测点,用水准仪和水准尺进行观测,记录其高程。

(3)根据计算结果,绘制楼顶高程图。

4. 数据处理与分析(1)将平面位置测量和高程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校核。

(2)分析楼顶测量的结果,找出误差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3)根据楼顶测量结果,为楼顶施工提供依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平面位置测量结果通过全站仪观测,得到楼顶各测点的平面位置,绘制了楼顶平面图。

经分析,平面位置测量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2. 高程测量结果通过水准仪和水准尺观测,得到楼顶各测点的高程,绘制了楼顶高程图。

建筑楼房测量实习报告范文

建筑楼房测量实习报告范文

建筑楼房测量实习报告建筑楼房测量实习报告范文测量学首先是一项精确的工作,通过在学校期间在课堂上对测量学的学习,使我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理论的测量学轮廓,下面是关于建筑楼房测量实习报告范文的内容,欢迎阅读!此次实习由院里统一组织,老师亲自带队指导,学生自主讨论交流操作完成定期下达的任务。

吴祖海教授这次担任我们的指导老师,常来我们宿舍为我们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授以工作中的经验,激发我们的兴趣,使在实习过程中不再盲目。

天气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期间,有下雨和大晴天,我们都需要认真处理这些工地测量中经常遇到的气候条件变化。

下雨时和大晴天日光较强烈时,撑伞的要求是仪器先于人;全站仪等仪器的参数设置应遵循规范中的规定;避免地基沉陷等问题的出现,确保测量任务高效高质完成。

各周的任务在前周周五或周末安排,周末的时候检查资料,这样我们每个学生能够更好的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检查在测量过程所出现的问题。

虽然这一个月艰苦而有益的工程测量实习结束了,不过在这四个星期里对我们真的是一种考验,期间有苦有累,也有甜有快乐;期间有困难有障碍,也有极大的收获以及更多的理论知识联系实践能力的.提高。

苦中作乐形容毫不为过。

在测量实习开始之前,我把工程测量的课本从头至尾认真复习了一遍,以便于站在一个理论者的高度,去做生产实践。

野外实习采取的方式为模拟工地,野外即校园内西大门到世纪楼以及周边建筑物一大片区域。

这种模拟也有模拟的优势,能全面地把现场工地的问题缩小到一个相对小的区域,可以节省时间并减少实习花费。

不管如何,实习都是一项快乐的活,起码告别宿舍显示屏的强烈辐射,亲近自然,铁道校园在我眼里是愈来愈可爱。

第一周任务是高程测量及导线测量。

高程测量简单而容易操作,方位角的确定我们采用坐标方位角,我们完成的快而顺利。

导线测量由于精度要求高,要进行较繁杂的数据处理,但这些并不影响进度,用李小龙的名言是“快,准。

”,没有狠字是因为对仪器必须温柔,要和仪器融为一体是测量的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会测量大楼高度的啦
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实验小学
六(1)班蒋文成指导老师蒋金华以前,面对高高的大树、楼房、烟囱,我感到它们真是好高呀,也不止一次地想知道它们到底有多高,用什么办法测量它们呢?今天,通过学习“大树有多高”,终于知道如何测量大树的高度啦。

课后,我突发奇想,我们的教学楼有多高呢?对,就用今天所学知识试一试吧。

说干就干。

我拉上了好友靳晶,拿了一把小尺,来到活动场地,教学楼的影子也正好落在活动场地上,。

我们的活动场地正好在教学楼的北面,而且是用一块块两种不同颜色的方砖铺成的一个个正方形,正好便于我们进行计算。

首先,我让靳晶立正站好,用小尺测量了她落在地上影子的长度,一下、二下,终于测好了,是180厘米。

“靳晶,你多高呀?”靳晶回答说:“上个星期学校正好进行体检,我的身高是151厘米。

”“好吧,就大约是150厘米吧。

你的身高与影长比是150:180,化简后是5:6,说明楼房的高度与影长也是5:6。


然后我们开始着手测量大楼的影长。

我先跑到墙根,从墙根的方砖数起,一直到有太阳的地方,共有11个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是由6块方砖拼成。

靳晶用小尺量了其中一块砖的长度是20厘米,这样求得正方形边长是120厘米,所以影长共有120×11=1320厘米,根据楼房的高度与影长也是5:6,求得大楼的高度是1320÷6×5=1100(厘米),也就是11米。

啊,我们求出大楼的高度啦!
我们俩兴冲冲地跑到数学蒋老师那里,告诉他我们刚才的巨大成就。

老师耐心地听完了我的叙述后高兴说:“你们真了不起,能够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为。

我想问一下,你们刚才说的测量大楼影长是怎么测的呢?”靳晶拉着老师的手,来到阳台上说:“从墙根数起,一直到北边的有阳光的地方。

”“哦,你们怎么知道墙根一直到大楼顶上的那个点的影子就是正北方向上的那个点呢?”老师见我们有些不解的样子,拿出笔在稿纸上画出草图:
老师问:“你们是从测量点1测到测量点2的吗?”我们俩点了一下头。

老师又问:“那太阳的位置在哪里?”经老师这么一问,我恍然大悟,连忙说:“我懂了。

应该从测量点1测到测量点3,因为测量点3才是测量点1垂直到楼顶的那个点的影子的位置。


靳晶说:“我也明白了。

老师,那我们明天这个时候再来重新测量一次吧!”
蒋老师说:“你们学得真棒!看来,你们已经理解了运用比的知识测量物体的高度,并且明白了‘同一时刻、同一地点’的两个重要要素。

但你们还要记住,这种测量与实际不会很巧,总是会有一些误差。


“谢谢蒋老师!”我和靳晶开心地离开了蒋老师,回到教室期待着下一节课的到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