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和宋明理学

合集下载

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

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

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宋代和明代。

以下是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拓展。

1. 宋代开创:宋代是宋明理学发展的起点。

在宋代,程颐、程颢、朱熹等人提出了“理学”这一概念,强调以“理”为中心,认为万物皆由“理”所构成。

他们认为,通过研究“理”,可以理解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和人的道德行为。

2. 宋明之际的繁荣:到了宋明之际,理学已经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此时,理学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其他学派进行对话和辩论,形成了一种融合的思想体系。

同时,理学家还积极关注社会现象,提出了“人心即理”、“天人合一”等观点,试图通过理学来改善社会。

3. 明代的发展与变革:明代是宋明理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的观点,强调个体内心的觉悟与直觉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对后来的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明代理学家们还对理学的研究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理论。

4. 理学的传承与拓展:明代以后,理学逐渐失去了影响力,但仍有一些学者继续研究和发展理学的思想。

清代理学家黄宗羲提出了“性
即理”的观点,强调个体内在的“性”对于认识世界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被后来的学者广泛接受,并成为近代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宋代的开创和初步发展,到宋明之际的繁荣和变革,再到明代的发展和传承,最终拓展到清代和近代。

宋明理学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和哲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后来的中国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明理学的名词解释

宋明理学的名词解释

宋明理学的名词解释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一种重要思潮,形成于宋朝和明朝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朱熹和王阳明。

宋明理学强调以理实行、以心证道,认为人的心性本善,通过自觉的良知和明辨是非来实现道德修养和天人合一。

其核心观点包括“致良知”、“格物致知”和“心学”。

1. 致良知:指人内心的良知是能够判断是非的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通过倡导致良知,以良知为导向行事,可以实现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升华。

2. 格物致知:表示要通过观察事物本体的本质,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和规律,从中领悟道德和真理。

通过“格物”可以明了道德的原则和规范,从而实现对道德的认识和修养。

3. 心学:指通过直接对自己内心的反省和认知来达到对道的认识和把握。

心学认为人的心中本具有天理的本体,只要通过反省和悟性的触动,就可以直接认知到天理的存在和觉悟。

宋明理学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教育、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有着重要的贡献。

宋明理学名词解释

宋明理学名词解释

宋明理学名词解释宋明理学是中国明代思想家朱熹和王阳明所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被称为“宋明理学”。

1. 心学:心学,又被称为“阳明心学”,是王阳明所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想。

心学强调人的内心意识对于道德行为的决定作用,认为人之本心即为善,只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干扰而偏离了本心。

修养心性、悟道德、实践善行是心学的核心。

2. 心即理:心即理是坚持一元论思想的中心观念,即认为人的心和理念是不可分割的。

心指的是人的主观意识和心灵活动,而理指的是客观规律和真理。

宋明理学认为心即理,即人的心和理念是与天地万物相通的,通过心性的改造和修养可以达到与道德理念的一致。

3.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宋明理学强调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

它认为人应该将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来验证知识的正确性。

只有在实际行动中把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并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

4. 性即善:性即善是宋明理学的核心主张之一,即人的本性即为善良。

人的心性本身具有善良和正直的本质,只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干扰和误导。

因此,通过修养心性和回归本心,就可以实现善行和道德的体现。

5. 致良知:致良知是宋明理学倡导的一种悟道德、认识真理的能力。

良知指的是人的良知或本能感觉,它是人的心灵中具备辨别善恶的能力。

通过修养心性、回归本心,可以唤醒人的良知,从而实现对道德真理的认识和实践。

6. 知行合道:知行合道是心学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指的是将知识与行为结合,实践与道德一致。

只有将道德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道,实践道德的真谛。

7. 理气论:理气论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学说之一,它强调了理和气之间的关系。

理指的是客观的原则和规律,气指的是事物本身的具体形象和特性。

理气论认为,理是因气而存在,而气则是理的具体体现。

只有理气相合,才能形成完整的事物。

总之,宋明理学是中国明代哲学家朱熹和王阳明创立的一种哲学体系,强调心性修养、知行合一、性善思想等,主张通过回归本心、达到善行和道德境界。

朱熹宋代理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家

朱熹宋代理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家

朱熹宋代理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家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西塾、石髓山人,江西袁州人,北宋理学派创立者、代表人物。

他是中国宋代儿童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学者。

1. 活着的时代:宋代中国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兴盛,理学思想的兴起也是当时社会文化进步的重要表现。

2. 理学派的兴起:朱熹与宋明理学在宋代,朱熹创立了著名的理学派,被称为“宋明理学”。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思想,对于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学习是美德: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非常注重教育,他认为学习是每个人的美德,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维能力。

他主张“弘扬教育之道,增进人类之福祉”,强调培养人的人文精神和理性思维,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品德,同时注重实践和实际运用。

4. 心学思想的核心:朱熹的“格物致知”朱熹的理学思想的核心是“格物致知”。

他认为只有通过观察世界现象并研究其发展规律,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他提倡人们要注重实际,要用实际去检验理论,而不仅停留在空洞的理论上。

5.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的政治思想朱熹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个人修养好了,家庭和国家才会得以良好的发展。

他提出了“致良知,诚意正心,心思一致,方可过人天人”。

他主张君主要依靠仁政来治理国家,主张君臣之间要相互尊重,互助互利,实行以仁治国的政策。

6. 文化复兴运动的推动者:宋明理学的影响力宋明理学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复兴运动。

数百年来,朱熹的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和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理学思想在宋代和明代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崇。

7. 理学派在近现代的影响理学派的思想在近现代仍然有一定的影响。

朱熹的思想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伦关系,对于塑造个体的品质和完善社会的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首先先解释一下宋明理学的概念:宋明理学亦称“道学”。

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1)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2)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

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主要派别: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

高二必修三教材中主要讲的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他们形成的背景是三教合一。

我就按必修3的内容来说了。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程朱理学即二程兄弟(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集大成。

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性质)。

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

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

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

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里面的“理”即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方法论是“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阳明(字守仁,也称王守仁)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

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

“致良知”就是其方法论。

而性质是主观唯心主义。

此外,北宋张载提出的气一元论,与二程截然不同。

明代王廷相以及清初的王夫之、颜元等,对程朱、陆王皆持反对态度。

至戴震著《孟子字义疏征》,得出“理存于欲”,指出“后儒以理杀人”,则更给予了“理学以有力的批判。

这些必修3教材上并未做过多解释。

宋明理学这一章主要把握这俩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以及它的影响跟评价。

转禅宗与宋明理学2

转禅宗与宋明理学2

转禅宗与宋明理学2南宋朱熹(1130--1200年)在这一方面也不亚于二程。

他曾参学于"看话禅"的创始人径山宗杲(1098--1163年)及其徒谦开善等高僧。

《宋元学案·卷四十八》云:"(朱)熹旧日无所不学,禅道文章…事事要学。

"明清学者说他"凡诸子、佛老…无不涉及讲究也"。

朱熹本人也说:"少年亦曾学禅","出入于释老者十余年","熹于释氏之说,盖尝师其人,尊其道,求之切至矣。

"关于"理"的学说,可上溯到先秦诸子的著作。

《管子·心术》云:"理也者,明分以喻义之意也"。

《孟子·告子上》云:"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这里的"理",均是指作为社会规范的礼义。

《荀子·正名》之"形体色理以目异",《易传·系辞上》之"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中之"理"均是指事物的形式。

《庄子·养生主》之"依乎天理"即依乎自然之规律。

《庄子·天下》之"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韩非子·解老》之"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中的"理",均是指事物变化的特殊规律。

他们都未把"理"上升为最高的哲学范畴,体现了早期儒家不重本体的探讨。

而程朱则把"理"作为其哲学思想中的本体论,这一发展,既有儒学自身演变的因素,也是受佛学影响的结果。

唐代华严宗提出了"四法界"的观点,作为其理论核心,对程朱理学影响较大。

圭峰宗密曾批评儒家在穷理尽情方面不及佛家。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曾说:"梁武帝不识正理"(见《坛经》),这里的"正理",依慧能弟子永嘉玄觉(665--713年)的解释,乃真如佛性也。

朱熹理学的主要观点

朱熹理学的主要观点

朱熹理学的主要观点
朱熹是宋代儒学家,他提出的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代表性学派之一。

其主要观点包括:
1. 心性论:朱熹认为人的心性是纯善的,存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是与生俱来的。

他主张通过修养和学习来发掘和培养人的心性,使之得以充分发挥。

2. 大学中庸:朱熹注重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应该追求的是“道”,即天理的原则和人伦的道德规范。

他主张人应该以诚信、孝顺、仁爱等美德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 纲常定命:朱熹认为天地间有一种宇宙秩序和道德原则,称为“纲常”,它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准则和标准。

他主张人们应该按照这个纲常来定制自己的行为准则,并依此来管理社会和人伦关系。

4. 诗书礼乐:朱熹重视经史子集的研究和教育,他认为这些经典是揭示人性和人类社会的重要工具。

他强调通过诗歌、书籍、礼仪和音乐来培养人的品行和思想,使之达到教化作用。

5. 心学:朱熹提出了心学的概念,他认为人的心灵是认识和思维的根本,也是人与天地的关联。

他主张通过对心灵的探寻和理解,来认识天地之道和人生的意义。

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

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

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宋明理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重要学派,它在宋明两代达到了巅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明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形成到发展的过程,其思想内涵和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形成阶段宋明理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的程朱理学。

程颢和朱熹是北宋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两位理学家,他们倡导儒家经典的研究和理解,强调“格物致知”的学习方法。

程颢注重人的内心修养,主张“诚实”、“真实”,并且注重道德伦理的实践。

朱熹则注重理性思辨,提出“理气”二元论,认为理是宇宙的根本原理,而气则是理的表现形式。

明代初期,王守仁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了程朱理学。

王守仁认为心是人的核心,心中有理,通过实践行为来实现心中的理想。

他注重“格物致知”的实践,主张通过实际行动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二、发展阶段明代中期,杨明学派的兴起对宋明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杨明学派主张心即理,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

他们反对朱熹的理气二元论,认为理和气是一体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心性和理性。

这种思想对后来的理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让宋明理学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明代末年,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理论,进一步推动了宋明理学的发展。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只要能够认识到良知的存在,并按照良知的指引去行动,就能够实现道德的完善。

王阳明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主张“心外无物,心内无理”,认为道德不是通过学习经书来获得,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和体悟来实现的。

三、完善阶段明代末年到清代初年,理学逐渐走向衰落,但在清代仍有一些学者对宋明理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清代理学家王夫之提出了“怀素之心”的理论,强调心性的纯净和自由。

他认为人的心性本来就是善良的,只要能够保持内心的纯净和自由,就能够实现道德的完善。

在清代,理学逐渐与其他学派融合,形成了复合型的学术体系。

理学家如顾炎武、黄宗羲等将儒家经典与实证主义相结合,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简述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

简述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

简述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发展脉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述:一、宋代理学的发展1.陆九渊的兴起陆九渊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心学”思想,主张“童心论”,强调人的本心是不变的,是万物的本源。

2.王守仁的兴起王守仁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阳明学”思想,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成为南宋时期理学的中心人物。

3.朱熹的崛起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理学”思想,将儒学发展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四书五经”、“八字命理”等。

二、明代理学的发展1.王阳明的兴起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阳明学”思想,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成为明代理学的中心人物。

2.张载的兴起张载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天体运行论”和“吾心即宇宙”等思想,将哲学与宇宙观结合在一起。

3.朱熹的批判明朝中期,朱熹的理论受到了王安石、苏轼等人的理论的批判,他们对朱熹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提出了“格物致知”思想,将哲学发展为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1.宋明理学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宋明理学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哲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2.宋明理学对现代哲学的影响宋明理学的发展也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中国现当代的哲学,宋明理学中的思想资源被广泛地运用到了现代哲学研究之中。

拓展:除了以上简要介绍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拓展宋明理学的相关内容:1.宋明理学的哲学思想宋明理学中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中,这些思想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思想,也为现代哲学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2.宋明理学的方法论宋明理学中的方法论主要体现在“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等思想中,这些思想通过实践和反思,探究了真理;在方法论上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宋明理学的特点与思想渊源

宋明理学的特点与思想渊源

宋明理学的特点与思想渊源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它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对后世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明理学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还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明理学的特点和思想渊源,一直是学术界探究的焦点。

一、特点:宋明理学是在唐朝末年至南宋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以程颐、程灏为代表的程门(即程朱理学)和以朱熹为代表的朱门(即朱子理学)为主要流派的哲学体系,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圣人为本”、“性即道”:宋明理学的基本特征在于“圣人为本”、“性即道”的思想,认为“道”既可称为“理”,又可称为“圣”,圣人所知道的“道”,即为一切客观存在的真实本体,而“圣人为本”,则是因为无论是学习方法还是对于人类道德、宇宙本原的理解,都是通过参照圣人的思想、行为进行的。

2. 以“致良知”和“格物致知”为重要方法:宋明理学强调以“致良知”和“格物致知”为重要方法,以通达真理,来拓宽人类知识的视野。

其中“致良知”是意识的行为,认为通过情感的感受、意志的决定和知识的探求,使之引领人的感觉、思想和行动走向正确的方向;“格物致知”则是对经验和事物的观察和分析,通过实践和已知事物的理性分析,来得到哲学知识。

3. “理气分别”和“理气合一”:宋明理学对于“理气分别”和“理气合一”的思想有着深刻的认识。

前者指出了事物的“形”和“质”,即形态和物质的差异,后者则关注到了“存在”和“本体”,即实体和其本质的关系。

这样便能够深入探求万物形式背后的真实本质,直接指向了自然界万物的普遍规律和本原。

4. “阳明心学”的出现:宋明时期,出现了一派“阳明心学”思想,它推行的是唯心主义和意识的优先地位,认为只有内心生命体验才是真正的生命存在,将人的精神和自我的发展作为至高无上的价值和最终的目的。

二、思想渊源:宋明理学的思想渊源并不仅仅是从内部发展而来,还包括了外来哲学文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佛教文化的影响:宋明时期的佛教文化对于宋明理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宋明理学之朱熹生平

宋明理学之朱熹生平

动静观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 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 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 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 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 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 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 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 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 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 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 “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 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朱 熹 墓 所 在 地 建 阳 黄 坑
-
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 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 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 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 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他认为理比气更 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 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 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②理是事物的 规律。③理是伦理
心性理欲论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 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专指理言,是至善的、完 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 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 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 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 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 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 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 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 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朱熹从心性说 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 。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 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 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

理学大师朱熹-国学大道场-国学论坛一元一国学论坛一元一国学网

理学大师朱熹-国学大道场-国学论坛一元一国学论坛一元一国学网

理学大师朱熹-国学大道场-国学论坛一元一国学论坛一元一国学网理学大师朱熹朱熹, 理学, 大师理学大师朱熹(1130——1200)朱熹是先秦以来儒家系统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国后期封建社会在文化思想领域中影响较大的一位思想家。

从学术成就上看,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宋明理学最突出的代表。

从他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上看,朱熹在中国古代学者之中,可算是屈指可数的几位伟人之一。

一、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别号晦庵,60岁以后自称晦翁。

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婺源县),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出生于福建南剑(今福建南坪)龙溪县,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

卒后葬于建阳塘石里之大林谷。

从朱熹的家世来看,其祖辈世代做官,为“婺源著姓,以儒传家”,其家族在地方上很有名望。

据江永编著的《近思录集注·考订朱子世家》记载:“唐末,有朱古寮者,世为婺源镇将,因家焉。

”自朱古寮传至朱森为第七代,是朱熹之祖父,“以子赠承事郎,森生松,为朱熹之父。

朱松字乔年,号韦斋,官吏部”,不到20岁就中进士,授建州政和尉,后来“因召对,称善,改左宣教郎,除秘书省校书郎”。

嗣后在吏部做官,他曾上疏极力反对秦桧与金人议和,最后受任出知饶州(今江西波阳)。

未赴任,“得主管台州崇道观。

”喜欢研究历史,“取经子史传,考其兴衰治乱,应时合变”。

他也是一位理学家,是罗从彦的学生,学习过杨龟山(时)所传的河洛之学,其著作有《韦斋集》12卷,外集10卷。

但朱松在朱熹出生的那年就失去官职,只好以教学为生,家境比较困难,更为不幸的是,当朱熹14岁时,其父就去世了。

年少的朱熹,只好遵照遗嘱的安排,依靠父亲生前好友刘子羽过日子。

从朱熹的生平事迹来看,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读书、讲学和注释儒家经籍。

因此,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比其他方面更为卓著。

虽然多次担任地方官职,但每次的时间都不长。

他自24岁开始做官,到71岁去世,共被授官20余次,而由于权臣当道,多次遭受排挤,或辞而不就,真正在地方上做官总计不过10年,在朝做官40天。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考点梳理:
考点4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
(1)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 1、经济上: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源);重农抑商 2、政治上: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君主专 制空前强化) 3、思想上: 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西学东渐;思想文化专制政策,理学占 统治地位(八股取士、文字狱)。 ◆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 的景象? 1、经济: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 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自然经济占主导)。 2、政治: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 3、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第30讲 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考 纲] 1.宋明理学。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课 标] 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 明时期儒学的发展。2.列举李贽、黄宗羲、顾 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了解明清 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考点3 宋明理学 :
(1)朱熹理学—理学集大成者: 高考试题导入: 1.(上海单科)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 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2.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 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吴妙静 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3.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 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 代思想家是( ) A. 董仲舒 B. 程颢 C. 朱熹 D. 王守仁

总结宋明理学思想主张

总结宋明理学思想主张

总结宋明理学思想主张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流派,主要由宋代哲学家朱熹和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所创立和发展。

其主张包括“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对后世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宋明理学思想主张的总结。

一、“格物致知”:宋明理学强调通过实践、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源和本质来认识世界。

朱熹认为人们通过对事物深入研究,可以获得正确的认识和智慧。

他强调“格者,物之理也”,即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种理解事物的方式是一种融合了理性思考和感性体验的认识方式。

二、“知行合一”:宋明理学强调知识和行为的一致性。

朱熹认为,只有理解了道理的人才能正确地去实践,而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更好地理解道理。

他指出,知识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道理。

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这一主张,他认为人们的内心已经具备了道德准则,只要调动内心的良知,就可以正确地行动。

知与行是一体的,只有通过行动,人们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三、“致良知”:王阳明的“致良知”是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他认为,人们内心都有一种能够辨别是非善恶的良知,只要调动和发挥良知,就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动。

他主张一切道德规范都源于心灵深处的良知,人们只需“致良知”去觉察和追求善恶,就能够实现自己的道德境界。

这一主张突出了人们内心具备道德能力和潜力的重要性,也强调了人们应该依靠内心的力量去实践和追求道德。

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明理学提出了一种全面的道德伦理体系,并强调人们应该从个人修身做起,同时也注重家庭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

朱熹认为,要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从个人做起,注重个人的德行修养,通过个人的实践和道德的践行,才能够建立和谐的家庭,进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和国家。

王阳明进一步强调了个人内心的道德追求,他认为,只有个人内心达到完善的境界,才能够对家庭、社会和国家做出正确的贡献。

宋明理学和心学

宋明理学和心学

宋明理学和心学
宋明理学和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学派,它们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重要学派,它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来认识世界。

而心学则强调“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为应该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境界。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是朱熹,他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通过不断地观察和思考,才能逐渐认识事物的本质。

他提出了“四书五经”的学习方法,即通过学习经典来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

朱熹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被称为“朱子学”。

心学的代表人物是王阳明,他认为人类的心灵是可以自我完善的,只有通过不断地修炼和实践,才能达到真正的境界。

他提出了“致良知”的概念,即通过自我反省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王阳明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被称为“阳明心学”。

宋明理学和心学都强调了人类的自我完善和提高,它们都认为人类的认识和行为应该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境界。

宋明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的思想也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道德水平,为社会的
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朱熹和宋明理学

朱熹和宋明理学

2020/3/16
3
一、朱熹的学术生涯
2020/3/16
4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又字仲晦,号 晦庵、晦翁等,祖籍徽 州婺源(今江西婺源)。 他生于福建尤溪,长期 活动于福建,晚年定居 于建阳(今属福建)的 考亭,其学被称为“闽 学”,其学派称为考亭 学派。
2020/3/16
5
乾道三年(1167),朱熹到潭州(今属 湖南长沙),讲学于岳麓书院。乾道六年 (1170),在建阳筑寒泉精舍,著述讲学。淳 熙二年(1175),在寒泉精舍研读周敦颐、二 程和张载的著作。并从中选取622条语录,编 成《近思录》,作为理学的入门书。
气虽是理之所生,然既出生,则理管他不 得。如这理寓于气了,日用间运用都由这个气, 只是气强理弱。(《语类》卷四)
2020/3/16
35
在理气关系问题上,朱熹的心路有其发展 历程。他在68岁(1198年)以后还曾针对弟子 的提问对于理气关系作了一番说明:
不消如此说。而今知得他合下是先有理, 后有气邪;后有理,先有气邪?皆不可得而推 究。然以意度之,则疑此气是依傍这理行。及
但另一方面,万理又归于一理,犹散 在江湖河海的万月其本乃是天上的一月。
释氏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 一月摄。”
2020/3/16
20
“理一分殊”要解决的问题是总体与 分支的关系,或宇宙与万物的关联,问 题的提出是有意义的,朱熹作了回答, 包含着较多的合理因素,但当着他充塞 于其中封建伦理道德内容的时候,“理 一分殊”就有了特定的社会内容。
2020/3/16
10
二、朱熹对“理一分殊” 与理气关系的解读
2020/3/16
11
朱熹的哲学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 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 道教的思想而形成。在本体论上,朱熹理学对 程颢兄弟的“理”这一范畴以及“理一分殊” 命题进一步展开;此外,他对理与太极、理与 气的关系等问题也进行讨论。

宋明理学和程朱理学一样吗 有什么区别

宋明理学和程朱理学一样吗 有什么区别

宋明理学和程朱理学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宋明理学和程朱理学不一样,宋明理学的范围更大,程朱理学指的是以程颢和程颐这“二程”兄弟和朱熹的理学,只是宋明理学的一个较为重要的部分。

宋明理学和程朱理学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1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北宋仁宗时期社会的矛盾激化,政治改革出现了高潮,理学应运而起,北宋理学的先驱者是被欧阳修称为“宋初三先生”的胡瑗、孙复、石介,北宋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有五位,即后人所称的“北宋五子”,一是周敦颐,他创立的学派称之为“濂学”,二是张载为代表的“关学”,三是邵雍,他的性命之学对心学一派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他的两位代表人物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的学派称为“洛学”。

2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
理学: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产物。

是儒家思想汲取道教、佛教的有益内容,并注入哲学因素,囊括天人关系的形成的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思想体系。

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这里的“天理”即是封建的等级秩序和道德规范,或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并主张先理后物。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物皆有理,把知识、道理、天理联系起来。

朱熹主张:天理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通过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的修养(“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另一方面,万理又归于一理,犹散 在江湖河海的万月其本乃是天上的一月。
释氏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 一月摄。”
2020/4/22
19
“理一分殊”要解决的问题是总体与 分支的关系,或宇宙与万物的关联,问 题的提出是有意义的,朱熹作了回答, 包含着较多的合理因素,但当着他充塞 于其中封建伦理道德内容的时候,“理 一分殊”就有了特定的社会内容。
他说“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 但所成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如为 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 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 一理之流行也”。
这里“理一”实际说的是封建伦理原则 要贯彻到一切领域,一方面,“分殊”就 是说封建社会存在等级,每个人“所居之 位不同”,就应该遵循不同的理,君为仁, 臣须敬,子须孝,父须慈,安分守己,这 里体现了朱熹讲“理一分殊”的政治根源。
分殊:理在不同时空中表现为多种多样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2020/4/22
17
朱熹与前人不同的特点是提出了“理 一分殊”。
其意思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一理摄万理,即理义是一个, 是本源,但它可以贯彻到一切领域,如月 亮是一,它可以散而为江湖河海之万月, 分开来,每一物之理就彼此殊异,即各有 特殊的质。
2020/4/22
5
淳熙四年(1177),编成《论语集 注》、《孟子集注》、《论语或问》、 《孟子或问》、《诗集传》、《周易本 义》等著作,标志其理学体系的形成。
2020/4/22
6
淳熙六年(1179),重建白鹿洞书院。淳 熙十年(1183),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授 徒讲学。绍熙三年(1192),于建阳考亭建竹 林精舍(即考亭书院)讲学。绍熙五年 (1194),朱熹重修并扩建岳麓书院,并经常 到此讲学。同年,扩建竹林精舍,更名为“沧 州精舍”,并一直在此授徒讲学,著述立说。
2020/4/22
11
(一)“理”范畴的含义
2020/4/22
12
其一,“理”是万事万物的原因、法则、 规律。朱熹说:
至于天下之物,则必各有其所以然之故与 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大学或问》卷一)
如阴阳五行,错综不失条绪,便是理。 (《朱子语类》,以下简称《语类》,卷一)
2020/4/22
13
其二,“理”是形而上之道,万事万物的本 体、本性。朱熹说: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 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 生物之具也。(《答黄道夫》,《朱文公文集 》,以下简称《文集》,卷五十八)
天地间只是一个道理,性便是理。(《语 类》卷四)
2020/4/22
14
其三,万物各自有“理”,又同出于一 “理”,这就是“理一分殊”。朱熹说:
2020/4/22
2
一、朱熹的学术生涯
2020/4/22
3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又字仲晦,号 晦庵、晦翁等,祖籍徽 州婺源(今江西婺源)。 他生于福建尤溪,长期 活动于福建,晚年定居 于建阳(今属福建)的 考亭,其学被称为“闽 学”,其学派称为考亭 学派。
2020/4/22
4
乾道三年(1167),朱熹到潭州(今属 湖南长沙),讲学于岳麓书院。乾道六年 (1170),在建阳筑寒泉精舍,著述讲学。淳 熙二年(1175),在寒泉精舍研读周敦颐、二 程和张载的著作。并从中选取622条语录,编 成《近思录》,作为理学的入门书。
2020/4/22
9
二、朱熹对“理一分殊” 与理气关系的解读
2020/4/22
10
朱熹的哲学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 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 道教的思想而形成。在本体论上,朱熹理学对 程颢兄弟的“理”这一范畴以及“理一分殊” 命题进一步展开;此外,他对理与太极、理与 气的关系等问题也进行讨论。
本讲主要内容
1、朱熹的生平 2、朱熹的理学思想的主要观点 (1)理气说 (2)心性说 (3)格物致知说 3、宋明理学及其影响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0/4/22
1
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 程颐)所创立的理学发展至南宋,日趋成熟, 进入理学体系的完善时期。朱熹吸取北宋五子 的理学成果,建立起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理 学的集大成者。不仅如此,朱熹还对儒家以外 的其他诸多门派的学术多有涉猎,尤其是对道 家、道教之学更有独到的研究,他在天文学、 历法、地理学等方面也有比较深入的探讨。故 而,所谓“集大成”实际上具有相当广泛的学 术文化与自然科学的背景。
天地之间,理一而已。然干道成男,坤道 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则其大小之分, 亲疏之等,至于十百千万而不能齐也。……《 西铭》之作,意盖如此,程子以为“明理一而 分殊”,可谓一言以蔽之矣。(《朱熹西铭论 》,《张载集》)
2020/4/22
15
(二)“理一分殊”
2020/4/22
16
理一: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都具有一个 理
2020/4/22
7
朱熹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四书 集注》、《周易本义》、《太极图说解 》等。
后人将其论文及书信等汇编成《朱文公 文集》(包括《文集》一百卷、《续集 》十一卷、《别集》十卷)和《朱子遗 书》一百零三卷;将其讲学的语录分类 汇编成《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2020/4/22
8
朱熹历仕高、孝、光、宁四朝,其中 在地方作官约10年,镇压过农民起义, 也惩办过贪官污吏,减免过赋税,在朝 廷作官仅几十天时间,多次上书,一度 抗金,又主和,后期又主张抗金,情况 较为复杂,而一生中的40年用于讲学和 著述,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对后代发生 过重大影响。
2020/4/22
23
关于这种观点,朱熹曾经进行概括总结:
对于这样的问题,朱熹在不同场合反复阐 述。他说:
恰如天上下雨:大窝窟便有大窝窟水,小 窝窟便有小窝窟水,木上便有木上水,草上便 有草上水。随处各别,只是一般水。(同上)
2020/4/22
22
如这片板,只是一个道理,这一路子恁地 去,那一路子恁地去。如一所屋,只是一个道 理,有厅,有堂。如草木,只是一个道理,有 桃,有李。如这众人,只是一个道理,有张三, 有李四;李四不可为张三,张三不可为李四。 如阴阳,《西铭》言理一分殊,亦是如此。 (《语类》卷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