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友梅与黄自说课稿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35a8ec7375a417866f8fc1.png)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之《萧友梅与黄自》,本节共欣赏三首音乐作品,了解萧友梅、黄自两位音乐家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问》是萧友梅所创作的一百多首歌曲中最有影响的一首,它以“问”的口气向人们提出一系列意味深长,富有哲理的问题,耐人寻味,歌曲为两段体结构。
《渔阳鼙鼓动地来》是清唱剧《长恨歌》第三乐章,是一首男声四部合唱,进行曲题材,歌曲用单三部曲式结构,其情绪是抑郁的,但蕴含着激愤的因素在内。
《山在虚无缥缈间》是清唱剧《长恨歌》第八乐章,这首歌用女声三部合唱,我国民族羽调式,以弱力度为主,勾画了“蓬莱仙境”那种虚幻神秘的意境。
[教学目标]1、聆听、学唱歌曲《问》,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应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了解萧友梅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欣赏《渔阳鼙鼓动地来》及《山在虚无缥缈间》,了解黄自并了解清唱剧《长恨歌》。
2、在聆听、学唱、讨论、比较活动中认知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现实内容,并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3、聆听、学唱歌曲《问》,感受、体验其在歌曲创作上的特点及当时爱国知识分子对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聆听《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讽刺时政的社会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唱艺术歌曲《问》,并通过分析歌词内涵,引导学生用柔美的音色,饱含深情的演唱歌曲。
难点:通过对《问》及《长恨歌》时代背景的分析以及作品的音乐旋律、情绪、力度等方面特点的探究,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教学过程]一、导入:1、欣赏乐曲《五四纪念爱国歌》,作品讲述了哪个历史事件?(五四运动)2、请同学们讲一讲你了解的五四运动并简单讲解: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萧友梅与黄自-人音版必修 《音乐鉴赏》教案
![:萧友梅与黄自-人音版必修 《音乐鉴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783756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88.png)
萧友梅与黄自-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教案概述本教案是萧友梅、黄自合著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必修《音乐鉴赏》的教学指导,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音乐鉴赏课程,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西方古典音乐的基础知识和鉴赏方法;2.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文学素养;3.提高学生的听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趣;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1.音乐鉴赏的基础知识:音乐的构成要素、基本情感表现、调性和音乐形式等;2.西方古典音乐史:从巴洛克时期到现代,介绍历史背景和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3.音乐风格:浪漫主义、古典主义、巴洛克艺术、文艺复兴和现代音乐等;4.音乐鉴赏方法:音乐形式分析、曲式分析、旋律分析、和声分析、乐器分析、作者风格分析和唱歌分析等;5.音乐欣赏作品:例如贝多芬、莫扎特、巴赫、肖邦等作品,这些作品代表了西方古典音乐中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
教学方式1.教师讲授:介绍音乐鉴赏的基础知识、西方古典音乐史和音乐风格等;2.讨论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自由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3.听力学习:教师通过选取一些经典音乐作品,帮助学生通过听、感知、分析,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4.视听学习:介绍一些音乐家的经典演奏、音乐短片,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音乐和音乐家的特点;5.信息获取:鼓励学生独立获取有关音乐家、音乐作品等有关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和获取能力。
教学评价1.记忆和理解:学生掌握了音乐鉴赏的基础知识和鉴赏方法;2.应用和分析: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音乐作品;3.综合评价: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文学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结语音乐鉴赏是一项重要的文艺素质教育,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教案以萧友梅、黄自合著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必修《音乐鉴赏》为指导,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音乐鉴赏课程,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和文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学历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学历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9e816e7b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95.png)
《萧友梅与黄自》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萧友梅与黄自: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巨匠”。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两位音乐家的生平事迹、音乐创作及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他们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贡献。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萧友梅与黄自的基本生平信息,了解他们的音乐创作风格及代表作品。
2. 技能与操作:通过聆听音乐作品,分析作品中的音乐元素,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国近代音乐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随堂测验,评价学生对萧友梅与黄自生平及音乐作品的理解程度。
2. 技能操作评价:通过学生聆听音乐作品后的分析讨论,评价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及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中国近代音乐史的兴趣及民族自豪感的增强程度。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萧友梅与黄自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事迹,包括他们的成长经历、音乐创作背景等。
3. 作品欣赏:播放萧友梅与黄自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聆听、分析作品中的音乐元素。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讨论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音乐创作及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进行一次小测验,检测学生对萧友梅与黄自生平及代表作品的掌握情况。
2. 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萧友梅或黄自音乐创作的分析报告,分析其音乐风格及对中国音乐史的贡献。
六、学后反思1. 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本次课的教学效果,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2. 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所学知识及技能,分析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制定改进计划。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范文2篇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范文2篇](https://img.taocdn.com/s3/m/1eaad88e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b5.png)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范文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范文精选2篇(一)教案范文: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学目标:1. 了解《萧友梅与黄自》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 掌握《萧友梅与黄自》的曲式结构和音乐特点。
3. 学习欣赏音乐作品并培养音乐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萧友梅与黄自的故事背景。
2. 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和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细致品味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萧友梅与黄自》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选择这首音乐作品进行鉴赏?二、学习曲式结构和音乐特点(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曲式结构进行分析:引子、主题A、主题B、转折、发展、回旋、尾声。
2. 学生跟随音乐欣赏,边听边分析曲式结构。
3. 教师分析音乐作品中的音乐特点,如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情感丰富等。
三、欣赏音乐作品并讨论(20分钟)1. 教师播放《萧友梅与黄自》音乐作品。
2. 学生仔细聆听音乐,全神贯注地感受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
3. 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四、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和指导意见。
3.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关于《萧友梅与黄自》的音乐评论。
2. 下节课学生交流自己的作业心得。
教学资源:1. 《萧友梅与黄自》音乐作品录音。
2. 进一步了解《萧友梅与黄自》故事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材料。
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
2. 学生的音乐评论作业完成情况。
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自己寻找其他类似的音乐作品进行比较和鉴赏。
2. 学生可以了解更多关于音乐作品创作和鉴赏的知识。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范文精选2篇(二)教案范文:高中音乐鉴赏教案《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标题】:《西出阳关无故人》音乐鉴赏【教学目标】:1. 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背景和意义。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10240f14791711cc79171e.png)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教学目标】:1、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起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歌曲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和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2、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3、对比归纳各音乐家的作品风格和贡献,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难点:音乐作品的的音乐情绪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由“?”引出——“问”——引出歌曲《问》,出示课题——萧友梅与黄自一、萧友梅《问》1、萧友梅简介萧友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
早年在日本、德国学习音乐。
……2、播放《问》第一段,歌曲的演唱形式、速度如何?——男声独唱,速度稍慢3、歌曲分析(1)第一个问句唱,思考:作者真不知道自己是谁吗?——告诉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2)唱、感受第二个问句提醒人们什么?——莫要使光阴虚度。
(3)出示第三个问题这句的句幅和力度相对于前两句有什么不同?——句幅拉伸、力度加强歌词中透出怎样的情绪?——忧愁、愁闷师:力度加强,句幅拉伸,更加重了愁闷的情绪。
生唱(4)师唱第四个问句音乐的力度有何变化?强调了哪两个字?——力度更强,强调了“江山”音乐用两个连续三连音推到“江山”2字的高潮部分。
歌词哪一句指出国家的现状?——有多少凄惶的泪?生唱(5)了解歌曲结构(6)生跟唱全曲4、欣赏歌曲音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军阀混战、山河残破、国家沉沦的时刻,这首歌曲作者想问出怎样的结果来?——想让爱国的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敌。
二、《渔阳鼙鼓动地来》1、由“恨”字引出白居易的《长恨歌》,简介《长恨歌》2、黄自简介及清唱剧定义3、欣赏(1)朗读歌词(2)听第一乐段A、重复演唱了几次?有什么不同?——两次。
音区变高、力度变强。
B、歌曲风格——进行曲风格C、唱D、再听(3)听第二乐段A、旋律处在高声区、中声区?还是低声区较多?——高声区B情绪有了什么转变?——开始爆发C、感受第一句(4)第三乐段A、此处音乐采用了哪部分的旋律?——第一部分B、与第一乐段的处理有什么不同?——速度变慢,情绪更怨恨、激怒。
《萧友梅和黄自》教学设计
![《萧友梅和黄自》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bbb3d9c240c844768eaee2b.png)
《萧友梅和黄自》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聆听、学唱歌曲《渔阳鼙鼓动地来》及《问》,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应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在聆听、学唱、讨论、比较活动中认知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现实内容,并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聆听《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讽刺时政的社会现实意义,聆听、学唱歌曲《问》,感受、体验其在歌曲创作上的特点及当时爱国知识分子对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
二、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通过聆听,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
(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音乐上对比分析《渔阳鼙鼓动地来》和《山在虚无飘渺间》。
三、教学内容安排(一)欣赏《问》,《渔阳鼙鼓动地来》,感悟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性、艺术价值。
(二)重点聆听并从音乐上对比分析《渔阳鼙鼓动地来》、《山在虚无飘渺间》两首作品,哼唱开始的主旋律乐段。
(三)了解清唱剧的基本知识。
(四)安排学生课后收集萧友梅的其他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探究。
四、教学资源(一)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二)引导学生自主搜集音乐作品及作曲家资料。
(三)利用网络、图书馆、阅览室等资源,教师课前准备充分相关文字资料和音响资料。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一)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搜集的音乐作品及作曲家资料。
(二)在充分聆听的基础上,哼唱作品,感受体验作品的风格特点,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作品。
(三)用探究、交流的方法知道清唱剧的相关知识。
六、教学过程。
萧友梅与黄自 修改版优秀课件
![萧友梅与黄自 修改版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2ef40e8eff9aef8951e06c3.png)
课堂总结
我国专业音乐创作兴起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的音 乐家,黄自与萧友梅是其中的代表,请同学们课后 收集一下这个时期的声乐作品,与长辈们一起共享 音乐带给人们的美好情趣。
音乐小知识:清唱剧
多乐章大型音乐套曲,包括独唱、合唱 与重唱,在演唱方式是上与歌剧相似, 各乐章间有较强的连贯性。与歌剧不同 的是他突出合唱作用。
清 唱 剧 《长恨歌》
白居易一首长诗,黄自等人,改写成 清唱剧,1932年,正是我国处于国难 当头的危机关头,写此作品具有一定 的挖苦含义。
萧友梅
音乐教育家,作曲家,1927年在上海创 办国立音乐学院,代表作《问》《南飞 之雁语》《女子体育《落叶》等
萧友梅与黄自
————赵曙光
学习导航
一、了解萧友梅的生平及奉献; 二、学唱艺术歌曲《问》 三、了解黄自的生平及奉献 死、欣赏清唱剧《长恨歌》 五、了解清唱剧的根底知识
黄自
作曲家、教育家。19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9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他创作的音乐作品题材 丰富、体裁广泛,风格典雅、旋律流畅、结构严整,是我国最早谱写抗日歌曲的 作曲家之一。代表作有《长恨歌》等。他最重要的奉献是介绍西洋近代音乐理论, 造就了大批的音乐专业人才。
高中音乐 萧友梅与黄自 优质课
![高中音乐 萧友梅与黄自 优质课](https://img.taocdn.com/s3/m/40977b196bec0975f565e267.png)
清唱剧:
是一种介乎于歌剧、康塔塔之间的大型声乐套曲。 多以合唱、重唱、独唱与乐队在教堂或音乐厅演出形 式呈现。现代作曲家常用这种题材表现重大历史或现 实题材。
清唱剧的特点是:采用歌剧的各种程式,大量运 用合唱的表演形式。清唱剧与歌剧的区别在于没有布 景、角色服装和舞台表演动作;与康塔塔相比,它的 篇幅较大,有鲜明的戏剧情节及戏剧结构,比康塔塔 更有戏剧性和史诗性。
第十五单元
新音乐歌声初放
清末民初:学堂乐歌
沈心工
李叔同
萧友梅
黄自
第十五单元 新音乐歌声初放
第二十七节
萧友梅与黄自
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是脱离 不了人类物质生活的观念形态之一, 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 应和加工的结果。
——安波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歌曲 旋律 歌词 创作类型
川沙,30年代重要的作曲家、音乐教育 家。他12岁入清华学校并加入学校各类 音乐团体,17岁开始学习钢琴,18岁学 习和声,20岁赴美学习心理学,24岁入 耶鲁大学学习音乐,25岁回国,之后任 上海国立专科音乐学校理论作曲教授和 教务主任,33岁辞去教务主任职位专心 编写专业音乐教材,34岁病逝于上海。 黄自对于专业音乐教材的编写做出了巨 大的贡献;抗日战争时期,他是最早谱 写抗日歌曲的作曲家之一。
曲名
速度 力度 音色
情绪
风格
《渔阳鼙鼓动起来》 稍快 由弱及强
浑厚
悲壮,紧迫 进行曲
《山在虚无缥缈间》 稍慢
柔和、淡雅 虚幻、缥缈
五声调式 民族风格
课后作业:
搜集一些近现代早期的音乐作品, 并学唱其中的1—2首;把它分享给大家。
学堂乐歌
《问》
歌曲 旋律 歌词 创作类型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1a08e2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59.png)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教案标题:萧友梅与黄自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背景和作品;2. 分析并比较萧友梅与黄自的文学风格和主题;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于文学作品的感悟和看法。
教学内容:1. 萧友梅与黄自的背景介绍;2. 萧友梅与黄自的代表作品分析;3. 萧友梅与黄自的文学风格和主题比较;4. 学生对于萧友梅与黄自作品的理解和分析;5. 学生的写作实践。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萧友梅与黄自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与分析(15分钟)1. 分别介绍萧友梅与黄自的背景和代表作品,让学生对他们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 分析萧友梅与黄自的文学风格和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他们作品的特点和意义。
三、比较与讨论(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就萧友梅与黄自的作品进行比较,讨论他们的异同之处。
2.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的作品对于当代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四、学生实践(20分钟)1. 提供一些选定的萧友梅与黄自的作品供学生阅读。
2. 要求学生选择一篇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
3.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五、总结与展示(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读后感或评论,进行讨论和交流。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2. 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价,包括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展示;3. 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交流,鼓励他们给予对方的作品建设性的反馈。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萧友梅与黄自的其他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2. 组织学生参加文学创作比赛或展览,提供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3. 邀请相关的专家或作家进行讲座或座谈,深入探讨萧友梅与黄自的作品和文学价值。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二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二](https://img.taocdn.com/s3/m/f5a63f44240c844768eaee5f.png)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二教学目标:1、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
2、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3、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4、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教学重点:聆听体验分析歌曲。
教学难点:演唱歌曲《问》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兴起。
1919年五四运动影响下,专业音乐活动开始兴起,一些音乐社团,音乐教育机构纷纷建立,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音乐家,萧友梅、黄自等人。
二、新课(一)音乐作品《问》1、作者简介:萧友梅(1884—1940)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人。
1927年在上海创办国立音乐院(后改称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萧友梅代表作品:艺术歌曲:《问》、《南飞之雁语》、《女子体育》、《落叶》、《踏歌》等爱国歌曲:《五四纪念爱国歌》、《国耻》、《国民革命歌》等2、作品赏析:艺术歌曲《问》易韦斋词萧友梅曲(1)思考:歌词有什么特点?从速度情绪上可以把音乐分成几部分?作者以“问”的口气向人们提出一系列意味深长,富有哲理的问题,耐人寻味。
(2)曲式结构:两段体(单二部曲式)副歌部分,点明了问的主题,表现出对于当时军阀混战,山河残破,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这也是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抒发。
(3)学唱《问》并集体演唱。
(二)音乐作品《渔阳鼙鼓动地来》1、作者简介: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是我国最早谱写抗日歌曲的作曲家之一。
他最重要的贡献是介绍了西洋近代音乐理论,造就了大批专业音乐人才。
代表作品:清唱剧《长恨歌》;抗战歌曲《旗正飘飘》、《抗敌歌》等。
2、作品赏析《渔阳鼙鼓动地来》清唱剧《长恨歌》选曲(1)作品简介:《长恨歌》原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诗,1932年词曲作者根据此诗及元曲《长生殿》创作了清唱剧《长恨歌》。
高中音乐《萧友梅与黄自》说课稿
![高中音乐《萧友梅与黄自》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fd2f0b5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54.png)
高中音乐《萧友梅与黄自》说课稿高中音乐《萧友梅与黄自》说课稿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音乐《萧友梅与黄自》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
下面我按照以下七个部分进行说课。
1、说内容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之《萧友梅与黄自》,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歌曲《问》及《鱼阳鼙鼓动起来》的音乐情绪。
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的艺术表现力的发掘,音乐旋律、情绪、声部层次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指导读谱,聆听音乐;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及黄自在中国音乐史的地位及影响。
2、说教学对象: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和生理日渐成熟,求知欲望很强,所以课堂上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
3、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作品生平及主要贡献,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并初步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过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4、说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视频聆听感受法、探索讨论法。
5、说学法指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
利用流行元素的导入本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再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成功地达成教学目标。
6、说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运用PPT课件进行辅助教学,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声像合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
7、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兴起。
1919年五四运动影响下,专业音乐活动开始兴起,一些音乐社团,音乐教育机构纷纷建立,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音乐家,萧友梅.黄自等人。
高中音乐《萧友梅与黄自》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萧友梅与黄自》优质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5fe1661de80d4d8d05a4f17.png)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聆听萧友梅《问》和黄自《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2、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3、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教学重点:聆听萧友梅《问》和黄自《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了解两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分析两首歌曲的创作特点并学唱旋律,在此基础上体验作品的内容、风格、音乐要素及表现手法,了解其社会价值、艺术价值,从而提高对作品的认识,加深对作品的感受。
教学方法:情感体验法、学唱歌曲法、对比聆听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钢琴教学过程:壱、课间播放视频《建党伟业》。
导入:同学们看过这部电影吗?虽然大家没看过这部电影,但从影片中人物对话、着装、场景等方面,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这是发生在哪个时期的什么事件?这个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计么?五四运动虽然是一场认学生为主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但随后各行各业都纷纷加入进来,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同封建腐朽.帝国主义侵略做斗争。
在音乐文化领域,一些有先进思想的音乐家也试图用音乐作为武器来唤醒国民的民族的意识。
这其中有两位著名的爱国音乐家,他们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就是《萧友梅与黄目》。
二、歌曲《问》赏析(一)聆听作品《问》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两位爱国音乐家。
那认识音乐家首先要从他的音乐来认识。
接下来让我们来欣赏萧友梅一首极具影响力的作品《问》。
思考:1、听一听歌曲带给你什么感受?感慨、忧虑、激动地2、注意一下演唱者的音色有什么特点?浑厚深沉的男中音这首《问》就是表达了作曲家对当时军阀混战、山河破碎的祖国无比忧虑、无比感慨之情。
(二)、简单介绍萧友梅1920 年留学回国后就积极投身于学校音乐教育,先后建立了北大音乐传习所、北京国立艺专,并于1927 年创办了国立省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正规、专业的高等音乐学府。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https://img.taocdn.com/s3/m/39a9fbd9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7c.png)
萧友梅与黄自一、教学目标1、聆听《问》、《渔阳鼙鼓动地来》、《山在虚无缥缈间》,感受、体验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
2、认识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3、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
二、教学重点1、聆听、体验、分析三首作品。
2、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感受音乐作品内容、风格、音乐要素及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导入:古诗《马嵬坡》,讲述历史“安史之乱”。
师:这首诗中所讲述的历史与千年之后的一位帅小伙有关联,这位小伙子从小就熟读古诗词,而且善于背诵古诗,这种天赋在他非常年幼的时候已经展现出来,才两岁多就已经能够背诵出较为繁琐的《大学》中的某些段落,为他后来创作音乐打下了坚固的民族基础,以及他在创作时对歌词诗意的非凡理解,这位帅小伙就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黄自。
1、黄自(1)介绍他与安史之乱有什么联系?(2)认识清唱剧《长恨歌》,内容取材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同名长诗《长恨歌》,黄自作曲,韦瀚章根据元曲《长生殿》作词,于1932年创作了我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部清唱剧。
(3)清唱剧概念(4)这部作品的地位:填补了合唱教材中缺乏中国作品的空白,是中国合唱发展里程碑式的作品。
2、了解清唱剧《长恨歌》(1)声乐套曲共十个乐章,每个乐章的标题都选自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
(2)欣赏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①理解乐章标题寓意渔阳:安禄山起兵造反的地方。
鼙鼓:军中用的小鼓,用来指战争。
师:渔阳鼙鼓动起来是什么意思?生:安史之乱的战争爆发②欣赏男声四部合唱《渔阳鼙鼓动地来》视频演唱师:歌曲速度、力度、音色、情绪及风格特点?介绍进行曲风格特点,用来统一行进步伐一致的要求,举例《婚礼进行曲》、《拉德斯基进行曲》。
(3)作品正真的寓意歌词“哪管他社稷残”是主动机,在乐章中重复出现了六次,强调它是造就政治悲剧,从而导致爱情悲剧的原因。
①了解历史背景,“九一八”事件,东北全境沦陷的原因。
②师:表面上作品唱的是唐代“安史之乱”,作曲家黄自实际要表达什么?生:对国民政府进行有力的讽刺,表达自己激愤的情绪。
第二十七节 萧友梅和黄自
![第二十七节 萧友梅和黄自](https://img.taocdn.com/s3/m/8edfbf097cd184254b3535d5.png)
《萧友梅与黄自》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XXX号考生祖文韬,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沈心工与李叔同》。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编排在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访》中的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本节课教材中有萧友梅曲,易韦斋词的《问》,黄自曲,韦瀚章词的《渔阳鼙鼓动地来》,以及相关知识清唱剧《长恨歌》。
二,教学内容萧友梅和《问》黄自和《渔阳鼙鼓动地来》清唱剧《长恨歌》三,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学。
2.通过聆听和感受作品,了解萧友梅与黄自。
3.了解清唱剧《长恨歌》。
四,教学重难点1.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学。
2.让学生们了解萧友梅与黄自。
3.让学生们了解清唱剧《长恨歌》。
五,说教法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所以想让学生学的轻松,记得轻松,老师教的轻松,教法学法的选择十分重要,在这节课上,我主要是通过:谈话导入法,自主参与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提问法,拓展探究法等教学手段来完成我的教学。
六,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老师:安波曾说过一句话: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是脱离不了人类物质生活的观念形态之一,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和加工的结果。
同学们知道安波是谁吗?安波(1915—1965),中国现代音乐家,中国作曲家。
中国音乐学院首任院长,革命文艺事业的组织者,领导者。
原名刘清禄,曾用笔名显谛、牟声。
山东牟平县(今烟台市牟平区)宁海镇庙沟村人。
生于1915年10月22日,1965年6月18日病逝于北京。
这么一个有名气的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体会一下他这句话的意思。
2.播放萧友梅曲,易韦斋词的《问》提问:通过聆听两部作品,以及书本182页对萧友梅的介绍,同学们请组织以及你们自己以前学过关于他的知识,概括一下萧友梅这位大家。
同学们聆听两首歌曲,聆听完毕,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回答问题。
老师总结补充:萧友梅(1884—1940),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字思鹤,又名雪明;1884年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市),1940年卒于上海;萧友梅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专业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的创始人之一。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https://img.taocdn.com/s3/m/abdad5a349649b6648d747d7.png)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教学目标(一)、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
(二)、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三)、通过所欣赏的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内容欣赏《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等歌曲教学重点:《问》和《渔阳鼙鼓动地来》的作品分析教学难点: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课堂设计(一)欣赏:歌曲《问》,并简要介绍作曲家萧友梅。
(阅读课本182页,学生总结)讨论:1 、这首作品的那些地方很有特点?为什么?它以问的口气向人们提出一系列意味深长的、富于哲理问题,耐人寻味。
(通过教师示范演唱突出体现作品的创作特点,如节奏、歌词处理等)2 、问谁?问什么?为什么要问?问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泪,点明了问的主题,表现出对于当时军阀混战、山河残破、国家沉沦的焦虑与感慨。
这也是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抒发。
3、从速度、情绪上可以把音乐分成几部分?歌曲为两段体结构。
前乐段四个乐句从问句开始,旋律生动而流畅,显示出作者激动的心情,后乐段提出“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泪?”的问题,表现出对于当时的军阀混战,山河破残,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
这也是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抒发,也代表了当时爱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
(联系学生现在的生活,学习作者质疑和思考的精神。
现代年轻人应该有什么样的理想和抱负?)活动: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诵《问》的歌词,并试着学唱这首艺术歌曲,增加对作品特点和寓意的理解。
4、学唱歌曲《问》,注意力度记号。
(二)、欣赏:《渔阳鼙鼓动地来》1、介绍黄自以及本作品的创作背景。
(作品创作于1932 年,正是我国内忧外患的危险关头,作者通过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警示统治者“重色”必将“倾国”,借古讽今。
)2、选自清唱剧《长恨歌》(视频播放)(1)清唱剧是一种介于歌剧、康塔塔之间的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
它包括了独唱、重唱及合唱,用管弦乐队作伴奏。
其歌词内容,各乐章有较强的连贯性。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公开课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公开课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https://img.taocdn.com/s3/m/84e21358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3c.png)
《渔阳鼙鼓动起来》是第三乐章。
清唱剧是介于歌剧和康塔塔之间的多
乐章大型萧声友梅乐与套黄自曲,有一定的戏剧情节,由管弦 乐队伴奏。
其中,各乐章的歌词内容上较康塔塔更具有 连贯性;清唱剧与歌剧的不同是:没有布景、服 装和动作,多在音乐会上演出。
(男声部合唱) (女高音独唱)
(女声合唱)
(混声合唱及男中音独唱)
复听:感受作品的结构及音乐情绪的层次变化
第一乐段 主题旋律
萧友梅与黄自
第一乐段:表现边关紧急,权臣造反,统治者歌 舞升平,士兵们对其不顾社稷安危的愤怒心情。
第二乐段 主题旋律
萧友梅与黄自
第二乐段:表现士兵们对君王“重色倾国”的昏庸
第27节 萧友梅与黄自
年 级: 高 一 版 本: 人音版 单 位: 主讲教师:
请同学们以“问”为主题 萧友梅与黄自
创作一段旋律。
一、歌曲《问》
萧友梅与黄自
思考:初步聆听,你从歌曲中感受 到了什么样的情绪?
萧友梅与黄自
作品背景:
这首艺术歌曲《问》创作于1921年, 萧友梅与黄自
1922年发表,当时正处于军阀混战,动 荡不堪,山河残破,国家沉沦之时,此 曲正好反映了当时人们内心的痛苦和彷 徨。
《旗正飘飘》、《九一八》、《花非花》、《玫瑰三愿》等。
欣赏萧并友梅感与黄受自 作品的音乐情绪: 《渔阳鼙鼓动地来》
创作背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又向 华北地区进犯,而蒋介石采取“攘外必先安内”
萧友梅与黄自
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了中国人民极大的不满。 《长恨歌》原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诗。
一、 《仙乐风飘处处闻》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https://img.taocdn.com/s3/m/3ab4e63d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8a.png)
【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题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
是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方面。
(二)课标分析: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初步走进我国国粹——京剧的殿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参与感受体验的过程中,体验传统艺术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要的学习了解京剧的起源、唱腔、脸谱、行当等基本知识,能够分辨京剧的行当及唱腔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和聆听以及参与表演,提高学生鉴赏京剧的能力。
(3)情感目标:知道京剧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对京剧产生兴趣,增强对中国民族艺术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感受体验两个唱段的音乐特点及情感内涵,谅解京剧大师梅兰芳(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板鼓、小锣、钹、大锣,生旦净丑道具服装【教法学法和学情分析】(一)学生分析:高一年级学生虽然知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但因为京剧的唱腔及念白的速度已经跟不上我们现代生活的脚步,也与喜欢刺激、快节奏的这一群新人类的生理和心理有代沟,所以他们大部分人并不喜欢京剧,更无法体会京剧音乐其精华所在。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须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等要求,结合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对京剧艺术的聆听感受鉴赏并参与实践和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兴趣,并深切地感受、体验京剧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
(二)教学方法:(1)谈话法:简介有关京剧的小故事提高学生兴趣,京剧起源、脸谱、行当的介绍。
(2)情境渲染法:创设艺术氛围,把京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3)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理解音乐,激发其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学法指导:(1)体验讨论法:通过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欣赏音乐时,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公开课萧友梅与黄自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公开课萧友梅与黄自](https://img.taocdn.com/s3/m/f5ea53ac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75.png)
渔阳鼙鼓动地来
* 完成表格并思考:在“恨”字背后,体现 了人民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稍快
由弱 到强
浑厚
悲痛 愤慨
进行曲
* 民族危亡之际,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 和日趋高涨的民族意识。
对比欣赏
*速 度 *力 度 *音 色 *情 绪 *风 格
* 对比欣赏,完成表格:
稍慢
弱
柔和 空幻 淡雅 缥缈
五声音阶 民族风格
第一个问句
*作者真不知道自己是谁吗?
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第二个问句
*作者在提醒人们什么?
莫要虚度光阴
第三个问句
* 这句的句幅和力 度相较于前两句 有什么不同?
句幅拉伸 力度加强
第三个问句
*歌词中透出怎样的情绪? 忧愁 愁闷
力度加强,句幅拉伸,更加中了愁闷 的情绪
第四个问句
*音乐的力度有何变化?加强了哪两个字? 音乐用两个连续三连音推到“江山” 二字的高潮部分
* 1932年,正是我国处 于内忧外患的危险关头, 两位作者写这部清唱剧 有借古讽今的意图。
音乐小知识—清唱剧
* 多乐章大型声乐 套曲,包括独唱、 合唱及重唱。在演 唱方式上,清唱剧与 歌剧相似,并由管弦 乐队伴奏。其歌词 内容、各乐章间有 较强的连贯性。与 歌剧不同的是它突 出合唱作用。
* 歌曲一共分为几个乐段?
* 代表作有歌曲《问》、《国立音乐院院歌》、《抗 敌歌》,大提琴曲《秋思》等。
* 创作于1921年左右, 1922年最初发表于萧友 梅的第一本歌曲集《今 乐初集》——我国作曲 家出版的第一本带钢琴 伴奏的五线谱创作歌曲 集。 * 当时的中国内有军 阀混战,外有列强虎视 眈眈,可谓内忧外患。
思考: * 演唱形式? * 混战、山河残破、 国家沉沦的时刻, 这首歌曲作者想 问出怎样的结果 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友梅与黄自说课稿
《萧友梅与黄自》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
下面我按照以下七个部分进行说课。
1、说内容
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之《萧友梅与黄自》,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歌曲《问》及《鱼阳鼙鼓动起来》的音乐情绪。
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的艺术表现力的发掘,音乐旋律、情绪、声部层次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指导读谱,聆听音乐;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及黄自在中国音乐史的地位及影响。
2、说教学对象:
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和生理日渐成熟,求知欲望很强,所以课堂上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
3、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作品生平及主要贡献,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并初步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过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4、说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视频聆听感受法、探索讨论法。
5、说学法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
利用流行元素的导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