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

合集下载

第二章、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

第二章、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

• 五、文学革命的特征 • 1、 理论预设,创作滞后; • 2、 功利为主,审美为辅; • 3、 反封建,重启蒙为主,文学自身本体追求为辅;
• 4、 语言、形式变革为主,文学的内涵更新相对滞
后;
• 5、具有未完成性。提出了文学革命的目标。
• 六、文学革命的意义 • 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由旧到新的伟大转折点,它宣 告了承传几千年的中国旧文学的终结和一个新的时 代的民族文学的开始。 • 1、体现了思想解放和思想启蒙特征。 • 2、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力量。 • 3、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现代文学建立在个人主义、人道主义、科学民主观 念基础之上。 • 4、使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
• 五、本阶段文学整体特征 • 文学发展三阶段:1917-1920:新文学萌芽期, 主要是文学革命和新文学的理论准备,创作还属于 尝试和印证新文学的理论假设。创作较贫弱。 • 1920-1926:文体大解放和创作活跃期,现代文 学的第一批作家登上文坛,新文学以创作的实绩获 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一些创作流派形成。创作繁 荣期。
• 三、与甲寅派的论争
• 1925年,时任北洋政府司法、教育总长的章士钊
恢复《甲寅》杂志并改为周刊,以此为阵地攻击白
话文和新文学,连续发表《答适之》、《评新文学 运动》、《评新文化运动》等文章,对新文学和白 话文进行攻击,为文言辩护摆好,提倡“读经救 国”,“废除白话”,主张文言,宣扬复古。
• 鲁迅、茅盾等人撰文对之进行了批判,在进步思想
• 1926-1927:文学创作的青年逐渐投身革命,创 作沉寂,革命文学的理论建设为30年代革命文学的 勃兴奠定了理论基础。
• 具体风貌如下:
1、理性精神 2、感伤情调 3、个性化 4、创造性 • 文学在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探索精神,借鉴了中 国古典文学和西方现代文学的诸多创作手法。现实主

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伟大的开端。

早在“五四”以前几年,中国知识界中就出现了一个思想启蒙运动。

这个运动是在内忧外患交迫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新的阶级力量有所增强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未能改变从鸦片战争以来逐步形成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窃取了国家政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阴谋恢复帝制;对外迎合帝国主义的侵略需要,不断出卖国家主权,签订丧权辱国条约。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继续进行着他们长期以来已在进行的革命活动,但在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联合压制下,屡遭挫折。

国内政治局面极为混乱,连“民国”的招牌也有岌岌不可保之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活跃,资产阶级力量有显著增长,无产阶级也随着壮大起来,自发性的罢工不断发生。

中国各阶级力量的对比正在起着有利于革命运动的变化。

在这个形势推动下,接受了西方新思潮影响的先进知识分子,眼看到封建军阀日益倒行逆施,帝国主义又乘间加紧对中国的掠夺,内忧外患,交相煎逼,而旧文化和旧思想又严重地阻碍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因此奔走呼号,致力于新的思想启蒙工作,以唤醒民众,挽救民族危亡的局面。

这个启蒙运动后来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传播的条件下,转化成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便是适应这一启蒙运动要求而诞生的一个重要刊物,一九一五年九月创刊于上海。

当时袁世凯正扮演帝制丑剧,提倡尊孔读经,利用孔子学说作为麻醉人民、拥护帝制的工具。

《新青年》一开始就高举反对封建文化的旗帜。

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希望。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首先,五四文学革命是一场思想解放的革命。

在五四运动的影
响下,中国的文学思潮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传统的封建思想被挑战,新思潮、新思想迅速涌现,文学家们开始积极探索现代文学的发展
方向,提倡新的审美观念和文学理念,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五四文学革命还表现为文学形式的创新。

在五四运动后,中国文学开始出现了大量新的文学形式,如白话文、新诗、新小说等。

这些新的文学形式不仅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还更好地适应
了现代社会的需要,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五四文学革命还在文学人物的塑造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五四运动后,文学家们开始塑造一批新的文学人物形象,这些人物
形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圣贤、英雄,而是更加真实、饱满、具有
现代意义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形象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更
加贴近现实生活。

最后,五四文学革命还导致了文学作品主题的转变。

五四运动后,中国文学作品的主题逐渐从传统的封建题材转向现代社会生活
的题材,作品中开始关注社会现实、人民生活、国家命运等现实问题,这些作品主题的转变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总之,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不仅
标志着中国文学由封建传统向现代文学的转变,也为中国文学的发
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学思潮的变革、文学形式的创新、文学人物的塑造和文学作品的主题转变,这些内
容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现当代文学 2五四文学革命

中国现当代文学 2五四文学革命


1916年10月,在致陈独秀信中胡适首
次用了“文学革命”一词

信曰:‚年来思虑观察所得,以为今日
欲言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

所谓“八事”,即‚须言之有物‛、
‚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
‚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
语‛、‚不用典‛、‚不讲对仗‛、
‚不避俗语俗字‛。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刊登在 1917 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2卷5号上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
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三大主义的文学革命纲领,涉及了文学的创作
方法、平民化、社会功能等同样是本质性的问 题。
周作人(1885——1967)

对文学革命理论建设作出了重 要贡献。
《人的文学》 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本,批判封 建时代的文学为“非人的文学”

志而得名(1914年5月,《甲寅》月刊
在东京创刊,两年后出至十期停刊)

其主要人物是当时北洋军阀政运动之方式是也。号曰运动。必
且期望大众彻悟。全体参加可知。独至 文化为物。其精英乃为最少数人之所独 擅。而非土民众庶之所共喻。 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
三、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实绩


贵报之文,十九皆嵌入西洋字句。某意 贵报诸子必多留学西洋。沐浴欧化,于 祖国文学,本非所知,深恐为人耻笑, 于是先发制人,……
鄙人非反对新文学者。不过反对贵报诸 子慎勿蹈之也。
王敬轩《给新青年编辑的一封信》


先生说‚能笃于旧学者,始能兼采新 知‛;记者则以为处于现在的时代,非 富于新知,具有远大眼光者,断断没有 研究旧学的资格。否则弄得好些:也不 过造就出几个‚抱残守缺‛的学究来, 犹如乡下老妈子,死抱了一件红大布的 嫁时棉袄,说它是世间最美的衣服,却 没有见过绫罗锦绣的面;请问这等陋物, 有何用处? 刘半农《复王敬轩书》

五四文学革命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内容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但改变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走向,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等方面。

五四文学革命发动于五四运动,它旨在改变中国文学的状态,把它推向新的高度。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是批判经文学的传统文学以及启发新生代文学的新思想。

在传统文学方面,五四文学革命反对晚清以来“四大家”的经典文学,并倡导新文学艺术取向。

同时,五四文学革命主张建立新生代文学,以崇尚现实主义,强调文学的力量和社会责任,注重文学改革与现实的相结合,追求新的文艺观念和审美追求。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动和进行,有力地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外壳,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五四文学者把文学置于社会实践的背景之下,以实际行动实现文学变革,在诗歌方面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提出新的观点,反对“民族自卑”文学,强调文学应从实践中获得灵感,用新的创作方法表达真实的社会习惯、生活经历和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问题。

此外,五四文学革命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关注社会现实,宣扬民主主义想法,提倡新的文艺观念和审美追求。

伴随着新思想的提出,新的文学形式逐渐成形,新的文学理论也被不断改进和拓展,因此,五四文学革命不仅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历史走向,而且也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学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等方面。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动和发展,改变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历史性转折点,使中国文学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从精神到社会实际的跨越,它也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它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历史走向,而且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历史已经证明,五四文学革命的新思想、新的文艺审美和新的文学形式,对中国文学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中国文学取得了新的突破,也为社会新革命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动和发展,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历史走向,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提供了基础。

《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注释特色

《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注释特色
关键词 : 周策 纵 ; 五 四运 动 ; 注释 ; 方 法论
中 图分 类 号 : 1 2 0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 2 9 1 0 【 2 0 1 3 ) 0 3 . 0 0 4 8 . 0 3
美 籍汉学 家周 策纵 的《 五 四运 动 : 现代 中 国的思
驳 骏 日上 。因此 , 本 文另 辟蹊径 , 将关 注 点放在 占据
注释, 周 策纵将 隐匿 在文 中不便讲 述 , 甚 至对 正文具
有 喧宾夺 主影 响的部 分展 现给读 者 。尤 其在第 一 部 分“ 五 四运 动 的展开 ” 中, 文 内注 释一方 面将 “ 五 四运 动” 的史实 做 了细致入 微地诠 注 , 另一方 面也增 强 了 论著 的可读 性 , 进 而 使 读 者在 轻 松 的 氛 围 中掌 握更 多 的“ 五 四” 知识 。诚 如周策 纵所说 :
后人 站 在周策 纵 等先辈 肩膀 上 已然历练 成 巨人甚 至 “ 青 出于 蓝而 胜于 蓝” , 诸 如洪 峻 峰的《 思 想启 蒙与 文
化复 兴—— 五 四思想 史 论》 _ l 5 ] 这样 的专著 层 出不穷 。 如若 再从史 学 、 文学 、 思 想角度 解读 周 氏专著 未免 有 些复读 前人 成就 而 做 无 用 功 , 甚 至 阻 碍学 术 研究 之
从结构 上看 , 《 五 四运动 : 现代 中国的思想革 命》 的注 释分成 两部 分 : 穿 插 在原 文 内部 的注 释 和 附着
在每 章末尾 的 注 释。从 外 在 现象 看 , 两 种 注 释都 从 细节 着手对 正文 进行 补充说 明 ; 但从 内在 分析看 , 两
方面 对该著 作 的作 用 分 工不 尽 相 同 。同 时 , 这 也 是 周策 纵 作 为 汉 学 家 , 与夏志清 ( 如《 新 文 学 的 传 统》 ) 、 王德威 ( 如《 被 压 抑 的 现代 性 》 [ ] ) 、 李 欧 梵 ( 如《 中 国现 代 文 学 与 现 代 性 十 讲 》 l 8 ] ) 、 陈建华 ( 如 《 “ 革命 ” 的现 代性 : 中 国革命话 语考论 》 ] ) 等著 书的

评周策纵专著《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

评周策纵专著《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

评周策纵专著《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由周策纵先生于密西根大学博士论文扩写而成的55万字的英文专著《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自1960年哈佛大学出版社首版以来,在海外已经出版将近半个世纪。

作为国际学术界公认的“五四”运动史研究权威,周先生的这部著作一直饮誉海外,获再版无数。

1996年,《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经周子平等学者的翻译终于得以在中国大陆出版发行。

全书在总体阐释了五四运动的定义及经济、社会、政治背景,历史意义后,分两部分:五四运动的展开与主要思潮的分析,分别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在书后附录了对当时各派社会势力的简析;参与五四事件的学校与学生人数、参与五四事件的大专学校及有关1918―1926年中国工人罢工的一些资料。

这部著作主要从思想层面,用整体的眼光来分析五四运动,对五四运动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为读者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视角,是研究五四运动史料丰富、分析精辟的经典著作。

一、主要特点1.侧重对五四运动思想文化层面的论述周先生认为,五四运动不仅指1919年5月4日在北京所发生的学生游行示威和之后的全国性的爱国运动,更包括在此前后的知识分子所倡导推行的新文化运动。

前半期是一场政治运动,后半期更多的是演变成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该书在说明了五四运动所包含的社会政治改革意义的同时,更强调了其文化思想层面的意义:“首先,许多在鼓动示威、罢工、抵制日货等活动中起领导作用的人,实际上也是那些推动新文学、新思想以及社会改革的新兴知识分子。

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的反对者则或确是或自称是中国固有传统的代表者。

其次,这些思想改革家反军阀反列强的理论基础正是早先一群知识分子所提倡的民主思想。

从这个角度看,5月4日的游行示威不过是两三年前开始的新思想运动的逻辑结论。

第三,与这个运动有关的许多重要的学生领袖从一开始就觉察到他们的运动的真正精神并不是单纯的爱国主义,而是与民意至上、人权至上和思想觉醒等观念密切相连的。

第二讲 五四文学革命

第二讲 五四文学革命

第二讲五四文学革命一、文学革命的发生背景1.晚清以来的社会、思想文化背景自从鸦片战争打碎了清帝国的沉沉昏梦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渐渐解体,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因素有了一定积累,但积弱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势进一步促使中国人努力寻求和探索富国强民的道路。

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模仿西方的“船坚炮利”和开矿筑路,以及介绍一些与此相关的声、光、电、化等技术和自然科学。

维新志士认为“要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须“用西洋之术”,宣传民权思想,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效仿西方实行君主立宪。

资产阶级革命派输入民主共和观念,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宣告了封建帝制的结束,虽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胜利果实也被袁世凯窃取,但为中国现代的社会转型创造了基本条件。

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阴谋恢复帝制,出卖国家主权,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建的“共和”政府实际上成为了一块空头招牌。

无论是科技引进的尝试还是体制革命的努力都无一例外地陷入了失败境地。

尤其是辛亥革命的失败给国人的刺激最为强烈,先进的知识分子从中清醒地意识到封建君主专制赖以存在的精神文化基础并未动摇,中国民众依旧处于愚昧、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之中,革命与群众存在着厚重的精神隔膜。

于是,思想启蒙被推向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最前沿。

新型阶层的壮大知识分子的独立清末,废除了科举制度,兴办了各类学堂,开始推广新式文化教育,而现代出版业的发展,尤其是报纸副刊和文学杂志的大量出现,使文学市场得以形成,稿费制度有了保障,从而造就了一批具有现代科学知识、自主开放意识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

大一统的封建思想统治局面已经土崩瓦解,走马灯似的军阀政权一时又无力实施严密的思想控制,从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言论出版相对比较自由的时期。

因此,晚清知识分子在传统的仕途之外就可以选择“思想”与“写作”作为体现自身价值和谋生的手段。

在这种混乱而自由的社会氛围中,新型知识分子开始张扬自我个性,发表独立言论,反省文化传统,吸纳外来思潮,拓展文化视野。

五四文学革命的基本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的基本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的基本内容五四文字革命是指五四运动,也可以说是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反对传统文化和封建思想,开辟改革的新的道路,实现“五四”精神民主、科学、进步,爱国,依法治国。

五四文艺革命,实际上就是将新文化思想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弘扬民主、科学、进步和爱国的伟大精神。

首先,五四文学革命主要是改革和反对传统文文学。

当时的传统文学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表现形式也过于僵化,没有新的创造力,甚至反映出封建的宗教意识形态。

五四文学革命摒弃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表达形式,引入了欧洲的文学流派和新的技巧,并多产出了描写生活现实的文学作品,推动了文学发展的潮流。

其次,五四文学革命是一场思想的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的精神核心是“民主、科学、进步、爱国”,鼓吹新文化思想,如马克思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

以进步主义为思想指南,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本质,鼓励作者以更广泛的视野,崇尚自由发展的思想、言论和行为。

再次,五四文学革命的成果也是非常显著的。

它不仅推崇欧美的文学形式,而且也提出了中国特有的现代文学语言和写作技巧,使文学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言辞也更加生动活泼。

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所追求的思想价值也得以实现,如革命、民主、平等、社会主义、科学主义和发展等思想价值都在新文学编年史中得以反映,大大推动了中国文学、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总之,五四文学革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推翻了传统文学的僵化,给民族文学、文艺的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活力,至今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壁垒,弘扬了“民主、科学、进步”的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四文学革命给中国人民以及全世界带来了许多精神财富,成为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道璀璨的光芒。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第十五章第十五章1鲁迅杂文连同鲁迅历来多遭受否定以致辱骂从当年的刀笔吏现代评论派的君子语睚眦必报创造社的才子语不满于现状的批评家新月派的绅土语到当今鲁迅好骂人之类从未停息
第一章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
第七章 (1)简评田汉早期戏剧的基本主题与艺术特色。 (2)简评丁西林对现代话剧艺术的贡献。
第八章 (1)简述 30 年代初鲁迅与新与派的论战。 (2)简评“京派”(可以朱光潜、沈从文等为中心)的文学观。 (3)应如何评价“左联”的历史贡献? (4)联系创作,概述 30 年代左翼、京源与海派三大文学派别(潮流)之间对峙与互相
的君子”语)、“睚眦必报”(“创造社的才子”语)、“不满于现状的批评家”(“新月派的绅 土”语),到当今“鲁迅好骂人”之类,从未停息。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结合对鲁迅杂文批 判性、异质性的评析,说明你的看法。(2)试评鲁迅杂文“砭锢弊常取 Nhomakorabea型”的特征。
(3)试评鲁迅《故事新编》中“古今杂糅”的艺术手法及其审美效果。
第二十四章 (1)简述 40 年代散文各式文体创作的概况。 (2)试评梁实秋《雅舍小品》的艺术特色。 (3)试评张爱玲散文创作的艺术个性。
第二十五章 (1)概述新文学第三个十年戏剧文学创作的热点与主要趋向。 (2)简评抗战时期历史剧创作的热潮。 (3)为什么说《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艺术的丰碑?
彦、台静农或其他作家的创作,来评析 20 年代乡土小说的流派特征。
第四章 (1)试论郭沫若《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2)简评泛神论对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的影响,并说明郭诗如何代表“五四”时代的精

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文学从封建传统
向现代化迈进的一大步。

这场文学革命始于1915年,以五四运动为背景,持续到1927年左右。

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
作家和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是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危机和挑战,传统的封建文化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文学观念和创作理念,试图通过文学来改变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特点是文学思潮的多样性和创作形式的丰富性。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新文学运动、白话文运动、新诗运动等多种文学思潮,作家们开始使用白话文写作,探索新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开展了大量的文学实验。

他们以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为出发点,关注社会现实,表现个人的情感和思想,探索人性的深层次。

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首先,它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提供了精神动力。

再次,它促进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文学的国际化打下了基础。

总的来说,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标志着中国
文学迈入了现代化的新阶段。

它不仅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四文学革命的精神和理念,将继续激励着中国的文学创作和社会进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永恒的光辉篇章。

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
1、白话文取得胜利,取代文言,从此,中国文学进
入现代时代,总体上的中国文化也进入现代时代。 新文化运动其内容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急 先锋的是新文学运动。 2、外国文学思潮大规模地进入中国,文学社团蜂起, 开始了思想大解放的时代。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4、文学创作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并奠定了中国现代 文学类型的雏形,这一点并不为我们过去所重视。 “文学革命”确立了整个新文学、新文化的模式, 我们现在就是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产物。
胡适与“文学革命”
“白话文学”论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胡适在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了《文
学改良刍议》,它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提出“八事主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 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在1918年《新青年》4卷4号上又发表《建设的 文学革命论》,提出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的口号 。
二、“人”的发现与“人的文学”
二、“人”的发现与“人的文学”
“人的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继“白话 文学”之后的第二个中心范畴。是标志 中国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更本质的特 征,是中国新文学建设的中最重要的一 块基石。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周作人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他认
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 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 周作人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 ‘人’的一种手段,根据目标在助成人性健 全发展。
1919 年初,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 学”的概念(注:周作人:《平民文学》 《每周评论》1919 年第 5 期。),
与周作人将封建传统的旧文学概括为“贵族

五四运动:中国反对旧文化和旧思想的革新运动

五四运动:中国反对旧文化和旧思想的革新运动

五四运动:中国反对旧文化和旧思想的革新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具有深刻意义的革新运动。

它发生在1919年5月4日,是一场民主主义革命与文化思想解放的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它是中国反对旧文化和旧思想的革新运动,不仅有着重大的历史影响,也对后来的社会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经济和文化背景,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生产方式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是中国某些层面上极具传统文化色彩的阶层,另一方面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急速传播。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文化上深陷传统文化的泥淖之中,对于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课题的发展报道闻所未闻,这无疑更加加剧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不平衡。

五四前夕,李大钊、陈独秀和胡适等一批新生代的思想家、学者和愤怒的年轻学生,站出来反对旧思想和旧文化。

他们提倡自主解放思想,呼吁学生参与到更加广泛的改革运动中去,推进现代化的卫道运动。

五四运动领导人李大钊说过,五四运动的主要目标是“先除不良文化,后治不良习惯”。

因此,五四运动既是文化革新运动,也是思想解放运动,同时也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政治运动。

五四运动的初衷是借助文化革新实现思想解放,进而推动彻底的社会改革,促进政治现代化。

五四运动倡导的主张主要有:一是反对自由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文化革命。

五四运动倡导科学、民主、进步和现代化,要求人们要“西学为用”,以自力更生的精神,拥抱人类文明的进步的素质和尤其西方的文化的优点,绝不能沉醉于“小小生灵”的俗俗视野和小小学识。

二是反对旧道德和旧文化。

在五四运动的时代,“四大环节”中的某些古老习俗,已经变得陈旧、僵化,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生活的枷锁。

五四运动呼吁人们追求个人自由,摒弃旧道德和旧文化,拥护自由、平等、博爱、民主、科学精神。

三是反对不平等条约和列强侵略。

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对列强侵略和国民耻辱的运动。

五四运动把历史和民族的责任绑定在一起,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解放的色彩。

第二课:“五四”“文学革命”

第二课:“五四”“文学革命”

在校学生,核心人物为傅斯年、罗家伦。在新文化运动“个性解放”思潮与北大当时 “兼容并包”的自由思想激荡下,该社以抨击旧文化、旧道德与提倡新文化、新文学 为己任,显示出青年人对时代的敏感及热情。新潮社扩大了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 的影响,是此后新文化、新文学社团的前身或雏形。
傅斯年
罗家伦
“五四运动”
三、新文学初期之理论建设与创作实践
格泼辣幽默。聚拢在刊物周围的
一批人,包括鲁迅、周作人、林
语堂等人,因此被称为“语丝派”。
莽原社、未名社在鲁迅的支持下 成立,主要有青年作者高长虹、 尚钺、台静农、李霁野、韦素园、 韦丛芜等。
4、浅草-沉钟社
浅草社成立于1922年,主要成员 陈炜谟、陈翔鹤、冯至;沉钟社 成立于1924年,由原浅草社成员 加上杨晦、蔡仪等组成。
图2-0-3 《学衡》书影
3、与章士钊的论战 《评新文学运动》 《评新文化运动》
五、新文学社团流派
1、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经周作人、朱 希祖、蒋百里、郑振铎、 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 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 许地山、王统照等12人发
图2-3-25 “文学研究会”聚会合影
起,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题目是“论短篇小说”。原稿由研究员傅斯年记出,刊于《北
京大学日刊》,后又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
“短篇小说是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描写事实中最精彩 的一段,或一方面,而能使人充分满意的文章。”
二、“文学革命”之反响
刘半农(1891-1934),语言学家,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 参与者,作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课件

《五四文学革命》课件

五四思想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它 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培养新生力量、 拓展中国文化内涵的重要依托。
五四文学革命
1919年5月4日,中国面临巨大的政治经济社会压力。在北京大学,一群有识 之士发动了五四运动,倡导新文化,反对旧文化和奴性思想,开启了现代中 国文学的先河。
背景与意义
背景
中国销沉,民不聊生。政治 动盪,外族侵略,文化积弱, 青年学生呼唤光明未来。
意义
五四运动提倡新文化,提高 了文化自觉。也倡导民主自 由,反对封建思想。这一精 神内涵贯穿整个五四文化运 动。
3
文化自觉的觉醒
五四启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意识。中国社会很快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文化解放运 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文化阶段。
精神遗产
永恒不灭
五四运动永远不会磨灭,这是中国最具有创造精神的运动之一,不仅开辟了新的文学风格, 更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艺术创新
五四运动延续到文学艺术领域,白话文文学和现代汉字文字的演变发展,为中国文学艺术的 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价值坚固
五四运动具有显著的民族性质,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石。五四文学革命的质和 价值,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究和宣扬的。
走向未来
珍惜民主、文明、科学的 重要性
中国需要的是通过对《五四》运 动的深刻认识和继承, 坚定地发 展自己的文化事业,推动社会进 步。
共创美好明天
青年是未来
五四运动所诉求的民主和自由, 在当今中国社会仍保持着重要性。 我们需要推动现代中国,追求美 好的未来。
文学领袖崛起
五四运动为文学界带来了独立思 考的精神。胡适、鲁迅、茅盾等 文学领袖便是在这一时期崛起的。
文化变革
1
大学教育的改革
五四运动提倡以新思想武装人的头脑,以民主的教育方法发展人的心灵。各大高 校对于自由和创新思想的追求,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坚实 基础。

中国近代史中的五四运动对中国革命与现代化进程有何重要影响

中国近代史中的五四运动对中国革命与现代化进程有何重要影响

中国近代史中的五四运动对中国革命与现代化进程有何重要影响中国近代史中的五四运动对中国革命与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重要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运动,发生于1919年,以反对帝国主义、要求民主与科学为主要目标。

这场运动对于中国的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等多个角度分析,探讨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政治影响五四运动的爆发,推动了中国政治思想的转变,推动了国家的革命斗争。

在这场运动中,中国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呼吁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国家独立和民主。

运动中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舆论声势,抗议者之间形成了广泛的共识,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民族独立的渴望。

五四运动的政治影响在于,它唤起了全国范围内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意识,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二、思想文化影响五四运动是一场倡导新文化、新思想的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场运动中,学生运动领袖们呼吁摒弃封建观念,倡导科学知识和进步思想,并提倡马克思主义等西方思想。

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文化的改革和现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为新的文化思潮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运动的思潮影响了大量的知识分子,也使得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出现了激烈冲突和碰撞。

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文化现代化产生了重要的推动效应,推动了中国的现代文学、艺术和教育领域的发展。

三、社会影响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社会的进步与民主意识觉醒。

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出现了知识分子运动、工人运动和女性解放运动,各个社会群体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与抗争。

五四运动为中国的社会进步提供了契机,推动了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革。

运动中展现的社会改革诉求对中国社会的转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国社会政治变革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场非常重要的社会运动,对于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在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与发展。

第二讲五四文学革命

第二讲五四文学革命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 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 点。 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在文风上,是选 取素材,运用语言,只求简明达意、条例清晰,不重罗列材料、堆砌辞 藻,不用诗词与骈句,力求“清真雅正”,颇有特色。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 清顺通畅,尤其是一些记叙文,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 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品。 论点鲜明, 逻辑性强,辞句精练;写景传神,抓住特征,细节盎然,寄世感叹;传 状之文,刻画生动辞;纪叙扼要,流畅时晰。平易清新,是整体流派特 点。散文名篇有:方苞《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登泰 山记》。辞赋大师潘承祥先生评价道:“桐城古文运动,是唐宋古文运 动的继续、发展、终结。”
一本刊物:《新青年》
三个人:陈独秀、胡适、周作人 一出戏:1918年,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汇集了各种反对新文学 和白话文的观点,于1918年3月在《新青年》刊登出来。同时则由刘半农以《答 王敬轩书》对“王敬轩”的观点一一加以辩驳,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双簧戏”, 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
四篇文章:《文学改良刍议》(胡适)、《文学革命论》(陈独秀)、《人 的文学》《平民文学》(周作人)
绪 论 【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掌握:使学生掌握现代文学的内涵,分期 知识了解:使学生了解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历史特征 【章节重点难点】 现代文学的性质、分期 现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教学内容要点】 中国现代文学的内涵 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识记:中国现代文学定义、“五四”爱国学生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文学革命、分期的 时间和名称
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

百年“五四”与思想革命

百年“五四”与思想革命

传统文化的 运动。 陈独 秀、胡适、鲁迅、钱玄 同、刘 半农、蔡元培 等 一 批 受 新 式 教 育 的 人 物 发 起 了 一 场“反传统、反 儒 教、反 文 言 ”的 思 想 文 化 革 新、文 学 革 命 运 动。 1915年,陈 独 秀 主 编 《新 青 年 》杂 志,高举“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 )的 旗
界大战中一 边 倒 地 支 持 威 廉 二 世 发 动 战 争,一 边 迅、胡适等 人。 这 批 青 年 才 俊 接 受 了 各 类 西 方 现
倒地摧毁魏 玛 民 主 体 制,一 边 倒 地 渴 望 在 世 界 称 代思想,日 后 成 为 五 四 运 动 后不得 不 从 二 次 战 争 失 败 中 承 担 无 与 伦 比 可以说,五四 新 文 化 运 动 也 是 现 代 西 学 挑 战 中 国
烂文化,一方 面 总 是 表 现 出 文 化 高 于 政 权 的 乌 托 强要么是英 式 君 主 立 宪 制,要 么 是 美 式 民 主 共 和
邦理想,但实 质 上 又 都 是 极 度 渴 望 有 强 大 的 政 权 制。在晚清最 后 十 年 的 新 政 中,中 国 派 出 很 多 青
力量来填补它的先天 的 虚 空。 德 国 知 识 分 子 在 世 少年赴日本 和 欧 美 留 学,例 如 蔡 元 培、陈 独 秀、鲁
自主的 而 非 奴 隶 的;2.进 步 的 而 非 保 守 的;3.进 取
五四新文 化 运 动 迄 今 已 经 一 百 年,百 年 的 时 空维度已经足以对它作出深刻的全景反思。吴敬 梓在《儒林外史》的 开 篇,就 用 了 一 首 《蝶 恋 花 》来 标示主题:“人生南北多歧 路,将相神 仙,也 要 凡 人 做 。 百 代 兴 亡 朝 复 暮 ,江 风 吹 倒 前 朝 树 。功 名 富 贵 无凭据,费 尽 心 情,总 把 流 光 误。 浊 酒 一 杯 沉 醉 去,水 流 花 谢 知 何 处。”[1](P.1)《儒 林 外 史 》的 成 书,胡适推测 为 清 乾 隆 五 年 (1740),所 谓 “百 代 兴 亡”也就是明清交替。自此 以降的 二 三 百 年,中 国

五四运动的革命双重性论析

五四运动的革命双重性论析

青海社会科学 2019年第3期 五四运动的革命双重性论析何 毅 秦梦豪摘 要:五四运动是一场具有指导意义的革命运动,它的性质决定了五四运动涵盖了“五四” 学生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革命具有双重性:催生了中国新的文化革命,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以文学革命为工具,以反封建为手段,对封建思想文化和封建制度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创了中国新的政治革命,促进了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革命理想、新的革命政党和新的领导阶级的形成,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关键词:五四运动文化革命政治革命中图分类号:K2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338(2019)03-0069-05作者简介:何毅,男,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梦豪,女,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五四”是现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资源和长久不衰的学术话题。

历来学术界对“五四运动”有两种理解,一是狭义的理解,认为它不包括五四运动前夕的新文化运动,而专指学生爱国运动;二是广义的理解,认为它包含启蒙与救亡双重主题,即以《新青年》以及北大作为主要阵地、以启蒙为主题由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等发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以“五四事件”为代表、以救亡为主题由青年学生组织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质,恰当地涵盖了这两种运动。

1919年“五四”学生爱国政治运动受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影响,反过来学生爱国政治运动又促进了思想文化运动的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显然,对五四运动作广义的理解,有其深刻的历史依据和意义。

正如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在《五四纪念与民族革命运动》中写到:“社会上对于五四有两种认识:或认他只是一个学生运动的纪念,或认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然而单认五四是学生爱国运动及思想革命的纪念,未免减少了五四之政治上的意义”。

[1]由此五四运动是具有革命双重性的,一是文化革命,二是政治革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新 青 年 》
蔡 元 培
一、两个“五四”: 两个“五四” 狭义和广义之分
3 狭义的“五四” 与广义 的“五四”之间的关系: 两种看法: ①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 向》(1939): 前者是一场政治运动,后 者则是一场文化运动,政 治运动正是文化运动的结 果,开辟了知识分子和工 农结合的道路。
一、两个“五四”: 两个“五四” 狭义和广义之分
五四文学革命: 四 五四文学革命: 理论建设的若干问题
② “人的文学”的内涵:“用人道主义为本, 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便谓 之人的文学。” 人道主义: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 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 义”, “我说的人道主义,是从个人做起。要 讲人道,爱人类,便须先使自己有人的资格, 占得人的位置。” 人的文学应以个人为本位,以个人价值为首要 价值,是张扬个人权力与个性的文学。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二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新青年》 《新青年》与北京大学
→龚自珍 “亦狂亦侠亦温文” 朱蕴山:“僵死到头终不变,盖棺论定老书生” 《敬告青年》:“人权”、“自由”和“科学” (P42) 《文学革命论》(1917)P46 夏志清:“列举了这三大主义以后,陈独秀就 把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作一个简短的、流水账 式的交代,说中国文学一向是操纵在迂腐而晦 涩的贵族文学家、古典文学家和山林文学家的 手里。不消说,这种看法是太过于武断了。”
五四运动: 第二章 五四运动: 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
一、两个“五四”: 两个“五四” 狭义和广义之分
1 狭义的“五四”:“五四”学生运动 时代背景: ①远因:欧洲战场上劳工与中国留学生的接 触。 ② 近因:a 日本《二十一条》的签订 b. 作为一战战胜国的中国主权被出卖和转让 狭义的“五四”就是一场爱国主义和民族主 义运动 。
⑴《新青年》:新思想 的传播阵地 1915年9月《青年杂志》 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 文化运动的开始。 1916年9月,刊物改名为 《新青年》,内容侧重 于思想和学术。
青年杂志》 《青年杂志》第 一卷第一号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二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新青年》 《新青年》与北京大学
P 42 《新青年》的创办促进 了中国思想革命的进程, 从这本杂志的历史变迁 上,可以清楚地看到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 文学革命发难、开拓的 过程,亦即中国文化走 上现代化的最初过程。
(英)乔叟:用盎格 鲁撒克逊(古英语) 语言写作诗集《坎特 伯雷故事集》。 《建设的文学革命 论》:文学革命的目 的,在创造“国语 国语的 国语 文学,文学的国语 国语” 国语 鲁迅:“听将令”文 学
←乔叟 乔叟 《坎特伯雷 故事集》 故事集》↓
五四文学革命: 四 五四文学革命: 理论建设的若干问题
(德)斯宾格勒
三 三次论争的复杂背景
与五四中人的异同: 都认为近代中国面临 着一个大的危机,需 要一场新文化运动, 分歧仅在于如何进行 这一场新的文化运动, 学衡派对五四中人彻 底推翻旧传统的方法 和路径有意见。
三 三次论争的复杂背景
3 “甲寅派”:《甲寅》杂志 代表:章士钊 《评新文化运动》 《评新文学运动》 论争焦点:“文白之争” 对中国传统文化持保守态度, 坚持文言文,提倡“读经救 国”和“克己复礼”。
三 三次论争的复杂背景
1 林纾(林琴南): 背后有“派别之争” 桐城派古文:雅洁 《论古文之不当废》 《致蔡鹤卿太史书 》 小说: 《妖梦》 《荆生》→田其美 金心异 狄莫 陈独秀 钱玄同 胡适 “拼我残年,极力卫道”
林纾
三 三次论争的复杂背景
2 “学衡派”: 代表:吴宓 梅光迪 以南京东南大学为教育基地, 以《学衡》为基本园地 宗旨:“论究学术,阐求真 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 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 。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二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新青年》 《新青年》与北京大学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 内容: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道德;反对 旧文学,提倡新文 学。前者即思想革 命,后者即文学革 命,共同组成新文 化运动之两翼。
安庆市陈独秀墓园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二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新青年》 《新青年》与北京大学
五四文学革命: 四 五四文学革命: 理论建设的若干问题
胡适设想的背景: 欧洲中世纪:书面语 →拉丁文→言文分离 16世纪语言革命: (意)但丁《神曲》 用佛罗伦萨方言写作 完成,为意大利语作 为一个新的民族国家 的语言奠定了基础;
但 丁
《 神 曲 》
五四文学革命: 四 五四文学革命: 理论建设的若干问题
威廉·冯 洪堡 (德)威廉 冯·洪堡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二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新青年》 《新青年》与北京大学
②重振学风校风: “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蒋梦麟:“为学问而学问的精神蓬勃 一时,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 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 辫,心里眷恋着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 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 教室里,座谈会上,社交场合里,到 处讨论着知识、文化、家庭、社会关 系和政治制度等等问题。”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二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新青年》 《新青年》与北京大学
1 以往研究:重思想而轻制度 观念的背后需要有一个制度的力量作保障 几篇重要文章(发表时间、作者、观点): 《敬告青年》 《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革命论》 《人的文学》 重要史实: 《新青年》、“双簧戏”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二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新青年》 《新青年》与北京大学
五四文学革命: 四 五四文学革命: 理论建设的若干问题
③如何记录“人的文学”? “(一)是正面的,写这理想生活,或人间 上达的可能性;(二)是侧面的,写人的平 常生活,或非人的生活” 鲁迅《文化偏至论》(1908) :“张大个人之 人格,又人生之第一义”,“是故将生存两 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 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尊个性而张精神。” 尊个性而张精神
一、两个“五四”: 两个“五四” 狭义和广义之分
二十一条》 日《二十一条》原本原文
袁世凯对《二十一条》 袁世凯对《二十一条》的批文
一、两个“五四”: 两个“五四” 狭义和广义之分
油画: 油画:天安门 前愤怒的人群 我的1919》 和广义之分
2 广义的“五四”: 五四新文化运动 是以一份杂志(陈独 秀《新青年》)和一 所学校(蔡元培任校 长的北京大学)为核 心的一场宣传新思想 和新文学的文化启蒙 运动
五四文学革命: 四 五四文学革命: 理论建设的若干问题
B. 从动物“进化”的: 强调人有“内面生活,比别的动物更为复杂 高深,而且逐渐向上,有能够改造生活的力 量。”因此“凡兽性的余留,与古代礼法可 以阻碍人性向上的发展者,也都应该排斥改 正。” A+B→“人的灵肉二重的生活” 周作人“人”的概念:“兽性”+“神性” =“人性”
章士钊
五四文学革命: 四 五四文学革命: 理论建设的若干问题
1 文言、白话与国语: 文学革命的标志:白话取代文言: 是一个应该采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来更有 效地对社会下层民众加以启蒙的问题。 白话取代文言之后会怎样? 胡适等的设想:白话文取代文言成为新 的书面语,更成为“国语”,即一个新 的民族国家的语言。
2 个性、个人与人的文 学 文学革命的核心观念: 人的文学 周作人:《人的文学》 (1918.12) 《平民文学》(1918.12) 《思想革命》(1919.3)
周作人
五四文学革命: 四 五四文学革命: 理论建设的若干问题
《人的文学》:“是当时关于改革文学内容 的一篇最重要的宣言”。(胡适) ① “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 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 反对的非人的文学。” 人是“从动物进化的人类”: A. “从动物”进化: 强调人的动物性,认为“人是一种生物,他 的生活现象,与别的动物并无不同”,因此 “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 应得完全满足。凡有违反人性不自然的习惯 制度,都应该排斥改正。”
②胡适(1891-1962): 《文学改良刍议》(P45)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胡适:“我的思想受两个人 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 一个是杜威先生。” ↓进化论 ↓实验主义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二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新青年》 《新青年》与北京大学
( ) 赫 胥 黎 英
胡适:“我的文 学革命论也只是 进化论和实验主 义的一种实际运 用。”
②师承新人文主义者白璧 德 对现代化进行反思→带来 社会的道德危机:道德堕 落和人心的放纵 需要重返“核心智慧”→ 到古希腊和罗马文明中去 重新寻找和谐。
欧文·白璧德 (美)欧文 白璧德
三 三次论争的复杂背景
学衡派对新文学的态度:介 于新文化运动者与国粹派之 间,既不愿径直地走向西方, 也不愿简单地回到传统。 “今欲造成中国新文化,自 当兼取中西文明之精华而熔 铸之、贯通之。” “孔教、佛教、希腊罗马之 文章哲学及耶教之真义”。
蒋梦麟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二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新青年》 《新青年》与北京大学
蒋梦麟:“五四学生运动以亲日官员辞职,被 捕学生释放,上海和其他各地的全面罢课罢市 风潮歇止以后,大家以为‘五四’事件就此结 束,至少暂时如此。但是北京大学本身却成了 问题。蔡校长显然因为事情闹大而感到意外, 这时已经辞职而悄然离开北京。……虽然大家 一再敦劝,他仍旧不肯回到北大。他说,他从 来无意鼓励学生闹学潮,但是学生们示威游行, 反对接受凡尔赛和约有关山东问题的条款,那 是出乎爱国热情,实在无可厚非。至于北京大 学,他认为今后将不容易维持纪律,因为学生 们很可能为胜利而陶醉。他们既然尝到权力的 滋味,以后他们的欲望恐怕难以满足了。”
吴宓
三 三次论争的复杂背景
基本立场: ①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吴宓《论新文化运动》:“文化者, 古今思想言论之最精美者也” 文化的发展需要在历史长河中世代 延续,在新旧冲突下层层“递嬗”。 “风俗、制度、仪节”等只是传统 道德文化的枝叶与形式,不能“以 一时形式之末而铲除万古精神之 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