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师承新人文主义者白璧 德 对现代化进行反思→带来 社会的道德危机:道德堕 落和人心的放纵 需要重返“核心智慧”→ 到古希腊和罗马文明中去 重新寻找和谐。
欧文·白璧德 (美)欧文 白璧德
三 三次论争的复杂背景
学衡派对新文学的态度:介 于新文化运动者与国粹派之 间,既不愿径直地走向西方, 也不愿简单地回到传统。 “今欲造成中国新文化,自 当兼取中西文明之精华而熔 铸之、贯通之。” “孔教、佛教、希腊罗马之 文章哲学及耶教之真义”。
五四文学革命: 四 五四文学革命: 理论建设的若干问题
② “人的文学”的内涵:“用人道主义为本, 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便谓 之人的文学。” 人道主义: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 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 义”, “我说的人道主义,是从个人做起。要 讲人道,爱人类,便须先使自己有人的资格, 占得人的位置。” 人的文学应以个人为本位,以个人价值为首要 价值,是张扬个人权力与个性的文学。
三 三次论争的复杂背景
1 林纾(林琴南): 背后有“派别之争” 桐城派古文:雅洁 《论古文之不当废》 《致蔡鹤卿太史书 》 小说: 《妖梦》 《荆生》→田其美 金心异 狄莫 陈独秀 钱玄同 胡适 “拼我残年,极力卫道”
林纾
三 三次论争的复杂背景
2 “学衡派”: 代表:吴宓 梅光迪 以南京东南大学为教育基地, 以《学衡》为基本园地 宗旨:“论究学术,阐求真 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 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 。
② 胡适:五四运动对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政 治上的干扰 李泽厚:五四是“启 蒙与救亡的双重变 奏” ,而最终救亡压 倒了启蒙
李泽厚
一、两个“五四”: 两个“五四” 狭义和广义之分
二者间的相通处: ⑴思想启蒙运动对五四社会政治运动的促进: →新文化运动的激进 鲁迅:“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 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 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 ⑵社会政治运动也是对启蒙运动的促进 五四学生运动是白话文得以在全国传播的关键 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没有五四学生运动, 而五四学生运动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总结。
威廉·冯 洪堡 (德)威廉 冯·洪堡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二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新青年》 《新青年》与北京大学
②重振学风校风: “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蒋梦麟:“为学问而学问的精神蓬勃 一时,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 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 辫,心里眷恋着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 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 教室里,座谈会上,社交场合里,到 处讨论着知识、文化、家庭、社会关 系和政治制度等等问题。”
一、两个“五四”: 两个“五四” 狭义和广义之分
二十一条》 日《二十一条》原本原文
袁世凯对《二十一条》 袁世凯对《二十一条》的批文
一、两个“五四”: 两个“五四” 狭义和广义之分
油画: 油画:天安门 前愤怒的人群 我的1919》 《我的 》
一、两个“五四”: 两个“五四” 狭义和广义之分
2 广义的“五四”: 五四新文化运动 是以一份杂志(陈独 秀《新青年》)和一 所学校(蔡元培任校 长的北京大学)为核 心的一场宣传新思想 和新文学的文化启蒙 运动
五四文学革命: 四 五四文学革命: 理论建设的若干问题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地吹着 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颗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鲁迅:反专制独裁也反 “众治” “众治”:一种现代政 治模式,即真正在多数 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民主政治 反对“以众虐独”、 思考:“无私奉献” “以众陵寡”、以“庸 众”扼杀英哲和天才, 是否有其合理性与 可行性? 反对群体以多数的优势 对少数个人权利的剥夺。
五四文学革命: 四 五四文学革命: 理论建设的若干问题
胡适设想的背景: 欧洲中世纪:书面语 →拉丁文→言文分离 16世纪语言革命: (意)但丁《神曲》 用佛罗伦萨方言写作 完成,为意大利语作 为一个新的民族国家 的语言奠定了基础;
但 丁
《 神 曲 》
五四文学革命: 四 五四文学革命: 理论建设的若干问题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二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新青年》 《新青年》与北京大学
1 以往研究:重思想而轻制度 观念的背后需要有一个制度的力量作保障 几篇重要文章(发表时间、作者、观点): 《敬告青年》 《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革命论》 《人的文学》 重要史实: 《新青年》、“双簧戏”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二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新青年》 《新青年》与北京大学
《 新 青 年 》
蔡 元 培
一、两个“五四”: 两个“五四” 狭义和广义之分
3 狭义的“五四” 与广义 的“五四”之间的关系: 两种看法: ①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 向》(1939): 前者是一场政治运动,后 者则是一场文化运动,政 治运动正是文化运动的结 果,开辟了知识分子和工 农结合的道路。
一、两个“五四”: 两个“五四” 狭义和广义之分
五四运动: 第二章 五四运动: 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
一、两个“五四”: 两个“五四” 狭义和广义之分
1 狭义的“五四”:“五四”学生运动 时代背景: ①远因:欧洲战场上劳工与中国留学生的接 触。 ② 近因:a 日本《二十一条》的签订 b. 作为一战战胜国的中国主权被出卖和转让 狭义的“五四”就是一场爱国主义和民族主 义运动 。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二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新青年》 《新青年》与北京大学
⑵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①陈独秀(1879-1942): “陈独秀学识渊博,懂日、英、 法三国文字,工宋诗,教出了苏 曼殊这样的诗人,善隶书,旧学 很有功底,新学造诣尤深,才思 敏捷,个性鲜明,胸怀坦荡,不 拘小节,刚烈而又温柔,喜怒形 之于色,常能疾恶如仇,有时亦 优容奸恶,缺乏政治家的灵活性, 厌恶玩弄权术”
②胡适(1891-1962): 《文学改良刍议》(P45)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胡适:“我的思想受两个人 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 一个是杜威先生。” ↓进化论 ↓实验主义
思想的制ຫໍສະໝຸດ Baidu性保护: 二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新青年》 《新青年》与北京大学
( ) 赫 胥 黎 英
胡适:“我的文 学革命论也只是 进化论和实验主 义的一种实际运 用。”
(英)乔叟:用盎格 鲁撒克逊(古英语) 语言写作诗集《坎特 伯雷故事集》。 《建设的文学革命 论》:文学革命的目 的,在创造“国语 国语的 国语 文学,文学的国语 国语” 国语 鲁迅:“听将令”文 学
←乔叟 乔叟 《坎特伯雷 故事集》 故事集》↓
五四文学革命: 四 五四文学革命: 理论建设的若干问题
(德)斯宾格勒
三 三次论争的复杂背景
与五四中人的异同: 都认为近代中国面临 着一个大的危机,需 要一场新文化运动, 分歧仅在于如何进行 这一场新的文化运动, 学衡派对五四中人彻 底推翻旧传统的方法 和路径有意见。
三 三次论争的复杂背景
3 “甲寅派”:《甲寅》杂志 代表:章士钊 《评新文化运动》 《评新文学运动》 论争焦点:“文白之争” 对中国传统文化持保守态度, 坚持文言文,提倡“读经救 国”和“克己复礼”。
蒋梦麟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二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新青年》 《新青年》与北京大学
蒋梦麟:“五四学生运动以亲日官员辞职,被 捕学生释放,上海和其他各地的全面罢课罢市 风潮歇止以后,大家以为‘五四’事件就此结 束,至少暂时如此。但是北京大学本身却成了 问题。蔡校长显然因为事情闹大而感到意外, 这时已经辞职而悄然离开北京。……虽然大家 一再敦劝,他仍旧不肯回到北大。他说,他从 来无意鼓励学生闹学潮,但是学生们示威游行, 反对接受凡尔赛和约有关山东问题的条款,那 是出乎爱国热情,实在无可厚非。至于北京大 学,他认为今后将不容易维持纪律,因为学生 们很可能为胜利而陶醉。他们既然尝到权力的 滋味,以后他们的欲望恐怕难以满足了。”
⑴《新青年》:新思想 的传播阵地 1915年9月《青年杂志》 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 文化运动的开始。 1916年9月,刊物改名为 《新青年》,内容侧重 于思想和学术。
青年杂志》 《青年杂志》第 一卷第一号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二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新青年》 《新青年》与北京大学
P 42 《新青年》的创办促进 了中国思想革命的进程, 从这本杂志的历史变迁 上,可以清楚地看到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 文学革命发难、开拓的 过程,亦即中国文化走 上现代化的最初过程。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二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新青年》 《新青年》与北京大学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 内容: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道德;反对 旧文学,提倡新文 学。前者即思想革 命,后者即文学革 命,共同组成新文 化运动之两翼。
安庆市陈独秀墓园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二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新青年》 《新青年》与北京大学
章士钊
五四文学革命: 四 五四文学革命: 理论建设的若干问题
1 文言、白话与国语: 文学革命的标志:白话取代文言: 是一个应该采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来更有 效地对社会下层民众加以启蒙的问题。 白话取代文言之后会怎样? 胡适等的设想:白话文取代文言成为新 的书面语,更成为“国语”,即一个新 的民族国家的语言。
吴宓
三 三次论争的复杂背景
基本立场: ①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吴宓《论新文化运动》:“文化者, 古今思想言论之最精美者也” 文化的发展需要在历史长河中世代 延续,在新旧冲突下层层“递嬗”。 “风俗、制度、仪节”等只是传统 道德文化的枝叶与形式,不能“以 一时形式之末而铲除万古精神之 源” 。
梅光迪
三 三次论争的复杂背景
2 个性、个人与人的文 学 文学革命的核心观念: 人的文学 周作人:《人的文学》 (1918.12) 《平民文学》(1918.12) 《思想革命》(1919.3)
周作人
五四文学革命: 四 五四文学革命: 理论建设的若干问题
《人的文学》:“是当时关于改革文学内容 的一篇最重要的宣言”。(胡适) ① “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 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 反对的非人的文学。” 人是“从动物进化的人类”: A. “从动物”进化: 强调人的动物性,认为“人是一种生物,他 的生活现象,与别的动物并无不同”,因此 “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 应得完全满足。凡有违反人性不自然的习惯 制度,都应该排斥改正。”
( 美 ) 杜 威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二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新青年》 《新青年》与北京大学
⑶北京大学之于五四运动的 意义: 北京大学:五四保障新思想 的制度最核心的所在地。 蔡元培:大学者,研究高深 之学问也。 重大改革:①整顿文科 受德国思想家和教育家洪堡 影响
蔡元培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二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新青年》 《新青年》与北京大学
五四文学革命: 四 五四文学革命: 理论建设的若干问题
③如何记录“人的文学”? “(一)是正面的,写这理想生活,或人间 上达的可能性;(二)是侧面的,写人的平 常生活,或非人的生活” 鲁迅《文化偏至论》(1908) :“张大个人之 人格,又人生之第一义”,“是故将生存两 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 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尊个性而张精神。” 尊个性而张精神
五四文学革命: 四 五四文学革命: 理论建设的若干问题
B. 从动物“进化”的: 强调人有“内面生活,比别的动物更为复杂 高深,而且逐渐向上,有能够改造生活的力 量。”因此“凡兽性的余留,与古代礼法可 以阻碍人性向上的发展者,也都应该排斥改 正。” A+B→“人的灵肉二重的生活” 周作人“人”的概念:“兽性”+“神性” =“人性”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二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新青年》 《新青年》与北京大学
→龚自珍 “亦狂亦侠亦温文” 朱蕴山:“僵死到头终不变,盖棺论定老书生” 《敬告青年》:“人权”、“自由”和“科学” (P42) 《文学革命论》(1917)P46 夏志清:“列举了这三大主义以后,陈独秀就 把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作一个简短的、流水账 式的交代,说中国文学一向是操纵在迂腐而晦 涩的贵族文学家、古典文学家和山林文学家的 手里。不消说,这种看法是太过于武断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