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我市“三农”发展的实践看,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更是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选择。本课题试图在深入调查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发展中存在问题和困难,提出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对策建议,促进我市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发展。
一、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重大
(一)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任务。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逐步确立形成的被证明了是行之有效的我国农村现行的基本经营制度。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显现出难以采用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吸纳新装备的弊端,也无力搞好涉及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生产经营活动,更无法避免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从土地经营来看,我市规模化经营比例偏低,到2011
年底,共流转土地73.14万亩,仅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30%,全市仍有近70%的土地在实行单家独户式的小规模经营。如何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分散的小农家庭经营如何实现规模效益?传统农业如何走上现代化道路?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要实现这“两个转变”,就必须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一家一户小生产从全过程的生产经营束缚中解放出来,享受社会化服务提供的现代物质装备、先进科技、先进管理方式带来的好处,把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自身擅长的某个生产经营环节中去;再造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双层经营机制,促进统一经营服务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发展,进而丰富新时期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内涵。
(二)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于一体的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工业大量转移。同时,农业内部分工分业加速,与二、三产业的结合更加紧密,工业化、城市化的理念、方式广泛应用于农业科研、生产、加工、流通、营销等各个环
节。在高度分工分业的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都为另外一个或多个环节提供支持服务,要求各环节之间紧密协作。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分工协作度不高,仍以生产经营主体自我服务为主,农业信息和流通服务不足,农产品滞销事件时有发生;农业产业体系较为脆弱,要素市场化滞后于产品市场化,要素市场(包括物质资源投入、劳动力投入、管理要素投入、中间环节外包)的不完全竞争与产品市场的完全竞争很不相适应。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服务业不发达所致。只有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才能提供专有所长的的各类服务,才能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展农业产业领域,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三)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农村改革,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初步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2008年4月,被列为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后,我市启动实施以优化土地使用制度为核心的“十改联动”,深入推进了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着力把嘉兴建设成为体制机制较活、统筹水平较高、带动作用较强的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加速推进,目前,全市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降至5%,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全市只有不到6%的农民完全依赖
并从事于农业,“农民二代不再是农民”、“老人农业现象”日益显现。与此同时,我市城市化水平仅为50%多,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农村“松、散、脏、乱、差”现象仍较突出,新农村建设、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加上土地使用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束缚,农业小规模兼业经营、比较效益不高,土地分散经营、产出率低,农村宅基地闲置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破解,严重影响了嘉兴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新社区建设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已成为制约城乡一体化的突出瓶颈。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助于把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加快农村集聚步伐,促进“两新”工程建设。
(四)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稳定粮食生产,推进产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农业产业在改造提升中得到巩固创新发展,粮经比例达到了60:40,产业效益显著提高。粮食生产保持稳定,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主导产业蓬勃发展,基本形成了蔬菜、果品、畜牧、水产、蚕桑、食用菌、花卉苗木七大主导产业;产业功能不断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活、文化、旅游等功能得到较好发挥;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不断提升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农民收入连续8年位居全省首位。但是,农民缺技术、缺信息、缺资金的情况还
比较明显,农业打品牌、拓市场的能力还比较脆弱,农业效益总体偏低、农民持续普遍增收越来越困难。解决这些问题,亟须加快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解决产供销各个环节效益低下的矛盾,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服务保障。
(五)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举措。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为中心,以发展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为主线,以“五个一百”示范工程建设为主平台,以精品精致为取向,以生态高效为目标,积极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生产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经济转型升级,是我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的总目标。随着现代农业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需要运用更具体的经济手段来指导农村经济工作。而政府的指导行为,是要以指导性的政策意见和经济手段为主对农业生产进行间接调控,而非采用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力量进行直接干预和大包大揽,这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也是加快构建现代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当前,政府管理农业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到位,政府要经常直接面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导致履行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中经常出现“越位”或者“缺位”现象。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在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合作化、市场化服务组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