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的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二Ⅱ群文通练一中国天眼连续性文本含解析

高考语文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二Ⅱ群文通练一中国天眼连续性文本含解析

Ⅱ群文通题现代高科技群文通练一中国天眼(连续性文本)主题解说2020年9月,“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落成启用。

这是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是怎样一种装置?究竟能探索宇宙有多远?它会给中国空间探测能力带来哪些变化?读了下面两篇文章,你肯定会有所收获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都说南仁东20年做了一件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人称“中国天眼”。

他是这项大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人称“中国天眼之父”。

而该工程核心团队的成员,大部分是他的学生。

那么,他们造出来的“中国天眼”,究竟是一只什么样的天眼?首先我们还得追溯到望远镜的发明历史。

我们知道天文望远镜,主要有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此外还有红外、X射线、伽马射线等望远镜。

最初的天文望远镜是光学望远镜。

1609年,45岁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一根管子两端装了两个镜片,对着月亮一看,看到了环形山,从此有了现代天文学。

早年的电视,收不到信号,屏幕上密密麻麻的雪花闪烁。

这是电磁波信号,包括来自太空的射电辐射。

1933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卡尔·央斯基,研究长途通讯中的静电噪声时,发现银河中心持续的射电辐射,从此有了射电天文学。

格罗特·伯雷应聘贝尔实验室失败,1937年在芝加哥附近的自家后院,制造出第一台射电望远镜。

这两个小伙子,取得如此重大成果时,都只有二十多岁。

天文学家都想要很大很大的“锅盖”。

以前屋顶上经常会看到“锅盖天线”,口径越大,电视画面越清晰。

射电望远镜的“锅盖”,也是如此。

所以世上的射电天文学家,都想有大口径“锅盖”,提高射电望远镜灵敏度。

当年伯雷制造的射电望远镜,抛物面天线直径是9.45米。

美国20世纪60年代在波多黎各建造了阿雷西沃射电望远镜,口径305米,在老大位置上坐了数十年。

望向宇宙深处的中国天眼阅读理解答案

望向宇宙深处的中国天眼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20分)望向宇宙深处的中国“天眼”①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英文简称FAST)的总面积约为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足球场面积的总和。

它面向苍弯,扫描太空,堪称探索宇宙奥秘的中国“天眼”。

②建造FAST是对我国望远镜设计和制造技术的一次严格检验,因为FAST要把覆盖30个足球场的信号聚集在药片大小的空间里。

要实现这样毫米级的精度,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首先,由于热胀冷缩,钢结构很容易变形;其次,FAST的天线锅是一个标准的球形,在工作的时候,它要通过变换形状以在适当的地方形成300米直径的抛物面,FAST用这种方法转换天线的方向,所以,它必须非常易于操作。

科学家们通过控制近万根钢索以实现镜面的连续变形,这无疑需要高超的工程技术予以支持。

除此之外,FAST最令人惊叹的奇迹自然就是它的灵敏度了,它能探测百亿光年之外的射电信号,能精确探测宇宙中的物质成分,它的每块反射面上都可进行对焦,它的灵敏度相当于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的2.25倍,巡天速度是它的10倍。

③随着FAST的正式竣工,它将成为全球最受期待的“观天巨眼”。

那么, ?④相对于阿雷西博望远镜,FAST显然可以做更多的事,并且获得更好的效果,因为它的接收能力更强,灵敏度更高,而一些创新技术的运用,也使它的综合性能得以大幅度提高。

⑤FAST会在探索脉冲星方面大显身手,会是人们研究类星体之谜的利器。

⑥FAST将成为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的主导力量,还将作为高灵敏度雷达对空间目标,包括卫星、空间碎片等进行监视和成像。

可以预测,FAST必将不辱使命,为射电天文学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

(选自《新民晚报》,有改动)1.读第②段,为什么说建造FAST是对我国望远镜设计和制造技术的一次严格检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FAST最令人惊叹的奇迹是什么?作者在说明这一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点的“精确”一词去掉行不行?说说理由。

踏过平庸,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阅读答案

踏过平庸,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阅读答案

踏过平庸,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阅读答案踏过平庸,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阅读答案“天眼”之父南仁东,17日被追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4年,8000多个日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骛,为崇山峻岭间的中国“天眼”燃尽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调试期的“天眼”已经一口气发现多颗脉冲星,成为国际瞩目的宇宙观测“利器”。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天眼”与天宫、蛟龙、大飞机等一起,被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丰硕成果……南仁东来不及目睹。

但他执着追求科学梦想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天眼”:一个国家的骄傲看似一口“大锅”,“天眼”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可以接收到百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

它有着超高的灵敏度和巡天速度。

与美国寻找地外文明研究所的“凤凰”计划相比,“天眼”可将类太阳星巡视目标扩大至少5倍。

随着“天眼”落成,中国射电天文学“黄金期”正在开启,越来越多国际天文学专家加入中国主导的科研项目。

20多年前,这是一个异常大胆的计划。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不到30米。

1993年的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此召开。

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会后,南仁东极力主张中国科学家启动“天眼”项目。

“天眼”到底是一个多大的工程?在“天眼”馈源支撑系统高级工程师杨清阁的印象里,这个工程大到“漫山遍野”。

这又是一个多细的工程?“600多米尺度的结构,馈源接收机在天空中跟踪反射面焦点的位置度误差不能超过10毫米。

”杨清阁说,“南老师做的事,就是带领我们用漫山遍野的设备和零件建起这口精密的‘大锅’。

”南仁东曾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薪水。

可他说:“我得回国。

”做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他扛起这个责任。

这个当初没有多少人看好的梦想,也最终成为一个国家的骄傲。

说明文阅读练习《望向宇宙深处的中国“天眼”》

说明文阅读练习《望向宇宙深处的中国“天眼”》

望向宇宙深处的中国“天眼”(18分)张唯诚①近日,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英文简称FAST)的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成功吊装,标志着这只“观天巨眼”终于睁开了,即将把目光投向宇宙的深处,追踪遥远的信号,搜寻奇异的天体,甚至开展对地外文明的探索。

中国“天眼”的开启,必将为射电天文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②FAST借助一个天然的圆形溶岩坑建造,主体是一面巨大的反射镜,由几千块反射面板拼装而成,其边框为环形钢梁,众多钢索依托钢梁悬垂交错,构成一个球形网,用以支撑FAST巨大的反射镜。

这个反射镜的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足球场的总合。

它面向苍穹,扫描太空,堪称探索宇宙奥秘的中国“天眼”。

③建造FAST是对我国望远镜设计和制造技术的一次严格检验,因为FAST要把覆盖30个足球场的信号聚集在药片大小的空间里。

要实现这样毫米级的精度,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首先,由于热胀冷缩,钢结构很容易变形;其次,FAST的天线锅是一个标淮的球形,在工作的时候,它要通过变换形状以在适当的地方形成300米直径的抛物面,FAST用这种方法转换天线的方向,所以,它必须非常易于操作。

科学家们通过控制近万根钢索以实现镜面的连续变形,这无疑需要高超的工程技术予以支持。

除此之外,FAST最令人惊叹的奇迹自然就是它的灵敏度了,它能探测百亿光年之外的射电信号,能精确探测宇宙中的物质成分,它的每块反射面上都可进行对焦,它的灵敏度相当于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的2.25倍,巡天速度是它的10倍。

④随着FAST的正式竣工,它将成为全球最受期待的“观天巨眼”。

那么,⑤相对于阿雷西博望远镜,FAST显然可以做更多的事,并且获得更好的效果,因为它的接收能力更强,灵敏度更高,还使用了一些创新技术,这使他的综合性能得以大幅度提高。

⑥FAST会在探索脉冲星方面大显身手。

FAST有能力在“河外星系”中发现脉冲星,并将建立一个脉冲星计时阵,参与未来的脉冲星自主导航和引力波探测。

2020高考语文复习练【“中国天眼”连续性文本阅读】附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语文复习练【“中国天眼”连续性文本阅读】附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语文复习练【“中国天眼”连续性文本阅读】【主题解说】2016年9月,“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落成启用。

这是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是怎样一种装置?究竟能探索宇宙有多远?它会给中国空间探测能力带来哪些变化?读了下面两篇文章,你肯定会有所收获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都说南仁东20年做了一件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人称“中国天眼”。

他是这项大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人称“中国天眼之父”。

而该工程核心团队的成员,大部分是他的学生。

那么,他们造出来的“中国天眼”,究竟是一只什么样的天眼?首先我们还得追溯到望远镜的发明历史。

我们知道天文望远镜,主要有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此外还有红外、X射线、伽马射线等望远镜。

最初的天文望远镜是光学望远镜。

1609年,45岁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一根管子两端装了两个镜片,对着月亮一看,看到了环形山,从此有了现代天文学。

早年的电视,收不到信号,屏幕上密密麻麻的雪花闪烁。

这是电磁波信号,包括来自太空的射电辐射。

1933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卡尔·央斯基,研究长途通讯中的静电噪声时,发现银河中心持续的射电辐射,从此有了射电天文学。

格罗特·伯雷应聘贝尔实验室失败,1937年在芝加哥附近的自家后院,制造出第一台射电望远镜。

这两个小伙子,取得如此重大成果时,都只有二十多岁。

天文学家都想要很大很大的“锅盖”。

以前屋顶上经常会看到“锅盖天线”,口径越大,电视画面越清晰。

射电望远镜的“锅盖”,也是如此。

所以世上的射电天文学家,都想有大口径“锅盖”,提高射电望远镜灵敏度。

当年伯雷制造的射电望远镜,抛物面天线直径是9.45米。

美国20世纪60年代在波多黎各建造了阿雷西沃射电望远镜,口径305米,在老大位置上坐了数十年。

2024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测评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2024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测评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四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天眼”身在凹地,但在科学家眼中,它心系深空,是一座“天空试验室”。

到现在为止,应当没有天文学家上过太空,但他们却是最了解宇宙的一群人,靠的是什么?不少人小时候尝试过用曝光的胶片观看日食,还有动手实力更强的,用两个放大镜自制过光学望远镜。

望远镜就是天文学家了解宇宙的必备工具。

但射电望远镜不同于人们熟识的光学望远镜,它不能干脆成像,而是抓取目标的无线电信号,用数据说话。

天文学家利用“天眼”开展工作,有点类似移动靶射击运动,须要不断地选取目标、瞄准目标射击、分析结果。

据北京高校教授、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探讨员李柯伽介绍,第一步要考虑望远镜频率是否合适、灵敏度是否足够、目标是不是在可视范围内,以便确定观测源的坐标,形成观测列表。

其次步是望远镜限制部门执行观测。

如何精确限制“天眼”瞄准动辄光年之外的目标?简洁地说,一是通过天体坐标计算出望远镜所需的“姿态”,二是驱动电机限制望远镜的“姿态”。

因为地球在不停自转和公转,这样的观测比移动靶射击困难得多,要不断地修正望远镜的位置,不断地瞄准目标,并确保始终命中靶心。

第三步是通过编程来分析数据。

外表宁静的“天眼”,内心澎湃,每秒最高传输数据38G。

海量的数据,基本没有手动分析的可能,所以天文学家都是“程序员”,用大数据手段实现天地“连线”。

前辈科学家发觉的物理定律,我们在物理试验室里做试验,结果都能验证定律为真。

在“天空试验室”里呢?那可不肯定。

天文学跟物理学密不行分,大尺度时空结构、宇宙演化、高能天体(如黑洞、脉冲星等)都是以广义相对论为重要理论基础的。

前人依靠头脑做试验,得出了理论,理论探讨走在前面,后人如何验证呢?这些天体质量惊人、距离以光年计,对应的物理参数和空间都是人类无法达到的,只能用“天空试验室”来验证。

中国天眼(说明文阅读复习题) 原创

中国天眼(说明文阅读复习题) 原创

“中国天眼”2017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英文简称FAST)经过一年紧张调试,已实现指向、跟踪、漂移扫描等多种观测模式的顺利运行,并确认了多颗新发现脉冲星。

这.是目前国际天文学界最激动人心的事件之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一个月前其实已经公布了发现的2颗脉冲星的具体信息,其中一颗自转周期为1.83秒,距离地球约1.6万光年;另外一颗自转周期为0.59秒,距离地球约4100光年。

这2颗脉冲星由FAST在南天银道面通过漂移扫描发现的。

据了解,“中国天眼”位于中国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

它是目前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其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与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300米望远镜相比,“中国天眼”的综合性能提高了约10倍,它将在未来至少20年内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对于观测范围可达已知宇宙边缘的“中国天眼”来说,发现脉冲星只是使命之一,未来它还将在中性氢观测、谱线观测、寻找可能的星际通讯信号等方面大放光彩。

借助这只巨大的“天眼”,科研人员可以窥探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观测暗物质,测定黑洞质量,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

1.“中国天眼”指的是(2分)2.文中划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3.第一自然段中加点的“这”指的是什么?(2分)4.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5.根据文中意思,判断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公布的2颗脉冲星是由“FAST”通过漂移扫描的方式发现的。

B.FAST是目前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C.“中国天眼”的使命就是观察发现脉冲星。

实用类文本中国天眼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中国天眼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2016年9月25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的洼坑中落成启用。

不同于其他观测宇宙天体的望远镜,射电望远镜接收的是肉眼看不到的射电波。

虽然近年我国已建成5座口径从25米到65米不等的射电望远镜,但是,与美国的305米口径和德国1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相比,我们的观测能力还非常有限。

FAST拥有30个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探测异常灵敏。

与世界上最先进的望远镜相比,其综合观测能力提高了约10倍,将在未来10到20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它是中国自主创新的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为我国天文学跻身世界一流创造了条件。

FAST可以观测到更暗弱的天体和天体现象,通过观测到的现象来分析它的物理本质,分析宇宙起源,宇宙演化和未来。

这也意味着,FAST建成之后,我国可以正式收听来自太空深处的无线电波,探秘宇宙变迁、地外新星和生命体。

不过,从某一点看宇宙,视野有限,望远镜要形成阵列才能发挥更强威力。

FAST 将和我国其他5座射电望远镜组成“天眼”群,从而更好地获取天体超精细结构。

摘编自《全球最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今天正式启用》央广网2016年09月25日材料二FAST的建成使用同时意味着中国天文学也有自主知识产权。

数千块单元组成的球面主动反射面技术是由南仁东主导的FAST最大创新点之一,FAST的反射面要进行大范围的运动,每一个单元反射面的作用是要将球面改成抛物面,通过主动的变形实现对天体跟踪式的观测。

与传统射电望远镜采用独立分块反射面单元技术不同,FAST主动反射面的主要支撑结构采用了创新性的索网技术。

但索网的制造和安装难度都很大,尤其是钢索结构超高疲劳性能的要求非常高。

FAST对钢索结构的性能要求远超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规范,因此没有任何企业能够提供相关产品,南仁东等人只能将方向转向钢索的研制中。

中国天眼要做眼保健操吗阅读答案

中国天眼要做眼保健操吗阅读答案

中国天眼要做眼保健操吗阅读答案《中国天眼》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天眼神秘宇宙·浩瀚星空·地外文明的壮阔和玄妙﹐口古以来就寄托着人类的奇妙遐想。

人们观测天象﹐起初是用肉眼﹐继而借助光学望远镜……随着科技的发展﹐射电天文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脱颖而出。

射电望远镜为射电天文学的发展起了矣键的作用﹐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都是用射电望远镜观测得到的·射电望远镜的每一次长足的进步都会毫无例外地为射电天文学的发展树立一个里程碑·中国天眼一一5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又称FAST,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它盘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航龙村。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天眼”工程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主动反射面外形像一口巨大的锅﹐接收面积相当于个标准足球场О利用索网结构·国家天文台天眼工程技术人员介绍说·探听地球之外的音讯﹐天眼的能力和其大小息息相矣·简单来说﹐眼睛越大﹐看得越远。

尤其特殊的是﹐这只天眼并非“死眼”﹐它的索网结构可以随着天体的移动自动变化﹐带动索网上活动的4450个反射面产生变化﹐足以观测到更大天区的天体﹐同时﹐馈源也随索网一同运动﹐采集天体发射的无线电波·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调整视线的指向﹐遥远的太空对它来说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

“如果将地球生命36亿年的历史压缩为一年﹐那么在这一年中的最后一分钟诞生了地球文明,”而在最后一秒钟人类才摆脱地球的束缚进入太空无垠的广袤。

”南仁东的心中﹐总是藏着许多诗意的构想。

“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

”这是他留给人世问的最后思考。

从2016年9月25日起﹐天眼方圆5公里成为“静默”区。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二 群文通练 一 凝望宇宙第一眼-“中国天眼”【经典练习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二 群文通练 一 凝望宇宙第一眼-“中国天眼”【经典练习

专题二群文通练练前寄语“群文阅读”是最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种新理念,它直接指向了新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肯定会影响以后的高中语文教学。

目前的高三复习训练,尤其是二轮复习训练,完全可以把这一理念引进来,形成一种“群文阅读训练观”,即围绕一个主题形成一组同属一个内容主题和训练主题的群文阅读,既达到了训练考点考题的目的,又在内容主题上有所积累,能提高思想认识且对读写都有益处,这样,我们就实现了复习训练效益的立体化、综合化和最大化。

群文通练一凝望宇宙第一眼——“中国天眼”(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微导语2016年9月,“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落成启用。

这是我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都说南仁东20年做了一件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人称“中国天眼”。

他是这项大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人称“中国天眼之父”。

而该工程核心团队的成员,大部分是他的学生。

那么,他们造出来的“中国天眼”,究竟是一只什么样的天眼?首先我们还得追溯到望远镜的发明历史。

我们知道天文望远镜,主要有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此外还有红外、X射线、伽马射线等望远镜。

最初的天文望远镜是光学望远镜。

1609年,45岁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一根管子两端装了两个镜片,对着月亮一看,看到了环形山,从此有了现代天文学。

早年的电视,收不到信号,屏幕上密密麻麻的雪花闪烁。

这是电磁波信号,包括来自太空的射电辐射。

1933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卡尔·央斯基,研究长途通讯中的静电噪声时,发现银河中心持续的射电辐射,从此有了射电天文学。

格罗特·伯雷应聘贝尔实验室失败,1937年在芝加哥附近的自家后院,制造出第一台射电望远镜。

这两个小伙子,取得如此重大成果时,都只有二十多岁。

天文学家都想要很大很大的“锅盖”。

非连续性文本中国天眼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题)

非连续性文本中国天眼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题)

七、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天眼”,即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FAST首席科学家李菂介绍说,该装置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它的观测能力是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的10倍,是美国阿雷西博300米望远镜的2.25倍。

它的设计目标,是要把覆盖30个足球场大的信号聚集在一颗小药丸大小的空间里,否则就难以监听到宇宙中微弱的射电信号。

这个“小药丸”就是馈源,放在馈源舱内——类似一个收集卫星信号的喇叭式装置,称得上是世界最精贵的接收器。

与世界上最先进的望远镜相比,天眼的综合观测能力提高了大约10倍,将在未来10到20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为我国天文学跻身世界一流创造了条件。

(摘自《新华网》,有删改)材料二天眼是我国科学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天眼的功能、探究成果打开了人类天文学的新征程。

2021年3月开始,中国天眼向全世界科学家征集观测权利的申请,以全开放式的方式促进人类科学多维度研究,为人类文明作出中国人、中国梦的敞开式和包容性贡献。

这标志看中国智慧与世界全人类智慧融合汇聚,将在不久的未来打开一片探索宇宙奥秘的新天地。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材料三截至2021年5月,“中国天眼”已发现脉冲星逾370颗,根据预测,5年后,“中国天眼”观测到的脉冲星有望..达到1000颗,脉冲星就是旋转的中子星,因不断地发出电磁脉冲信号而得名。

从脉冲星中遴选出脉冲信号稳定的毫秒脉冲星,将来有望..应用于星际导航,FAST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脉冲呈搜寻利器,除了发现脉冲星,FAST在很多领域都具备超强“发现力”,它可以验证很多科学规律,在引力理论、星系演化、恒星、行星乃至物质和生命的起源等方面,都具备突破的潜力,它的使命还包括高效率地开展对地外生命的探索,寻找“外星人”是否存在的答案。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A.中国天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它的建成使用,将让我国天文学在未来10到20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洞悉宇宙_天眼已开阅读附答案

洞悉宇宙_天眼已开阅读附答案

洞悉宇宙天眼已开阅读附答案洞悉宇宙天眼已开①2016年9月25日,是举世瞩目的“天眼”(FAST)竣工的日子。

②FAST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英文简称。

这个座落于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

③FAST的建成已让国内外专家位置震动。

④FAST工程副经理彭勃说“这是中国射电地舆学界初次具有世界排名第一的装备,我兴奋的睡不着觉”。

⑤中科院郑晓年介绍说,FAST将能够搜寻到更多的奇异天体,用来丈量脉冲量,探究宇宙来源和演变、星系与银河系的演变等,乃至可以搜寻星际通信信号,开展岁地外文明的探究。

⑥“我要向FAST的树立者们表示恭喜,他们定期建成了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装备。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得奖主泰勒先生说,“我估量FAST将会带来许多新的、首要的科技效果,我十分期待看到这些效果。

”⑦“天眼”的工作原理其实跟我们平时常见的锅式天线差不多,通过抛物面吧收集到的信号反射到接管信号的馈源舱里,再由相应的信号处理系统对接遭到的信号进行处理。

只不过,“天眼”有世界级的超大口径,收集的是来自宇宙的海量信息,而它的大脑,是曙光超级计算机。

⑧这只“大眼睛”的反射面是由4450块面板拼成的,与普通锅式天线相比,它的反射面是个球面。

说得通俗一点,从侧面看,“天眼”要比普通的锅式天线更深一些。

它打破了射电望远镜的百米极限,这个巨大的反射面摊开来足有30个足球场那末大,真真一口名不虚传的“大锅”。

⑨FAST“藏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群山环绕的天然喀斯特洼坑里。

这个巨大的洼坑自身,就是FAST的三大立异之一。

选择把“天眼”安置在这里,不但节省了巨额的工程开支,围绕的群山还为“天眼”的观测创造了宁静的工作环境。

⑩FAST的第二大立异,就是“天眼”里滚动的“瞳孔”,可以随时“望”向令它着迷的任何处所。

相比之下,美国的阿雷西博望远镜尽管也不小,然而它的眼睛就永久只能盯着一个方向。

非连续性文本《中国天眼:放眼的是深空,着眼的是未来》阅读练习及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中国天眼:放眼的是深空,着眼的是未来》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科学家为何执着于射电望远镜?当前人们探知宇宙天体信息的渠道主要有四种:电磁辐射、宇宙线、中微子和引力波。

其中,电磁辐射是最为古老也最为主要的探测手段,望远镜便是我们认识广袤宇宙的至关重要的仪器。

我们知道,电磁波远不限于可见光,然而并非所有波段的电磁波都能到达地球表面,地球大气阻挡了来自宇宙空间的大部分电磁辐射,仅可见光和一部分红外线以及射电波段的电磁辐射能到达地球表面,光学和射电这两个大气透明窗口便成为了天文学观测的重要波段。

人们对于可见光波段的观测历史悠久,17世纪初,伽利略首次将望远镜伸向星空。

20世纪30年代,无线电工程师偶然发现了宇宙中的射电信号,此后,射电天文学逐渐发展起来。

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观测中极为重要的“四大发现”:脉冲星、类星体、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和星际有机分子,都与射电望远镜有关。

可以说,射电望远镜在当今天文学的研究中至关重要。

(1) 天文望远镜最主要的参数是望远镜的口径,望远镜的口径决定了望远镜的极限角分辨率和集光能力。

极限角分辨率说的是仪器能分辨的最小细节的能力。

点光源经过光学仪器后,由于衍射的影响,所成的像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明暗相间的圆形光斑,即艾里斑。

当一个艾里斑的中心与另一个艾里斑的第一级暗环重合时,刚好能分辨出两个像,由此给出光学仪器的最小分辨角。

望远镜的极限角分辨率由瑞利判据给出,仪器的最小分辨角与仪器口径成反比,与观测波长成正比,即口径越大,极限角分辨率越高,对于相同的角分辨率要求,观测波长越长,则对仪器的口径要求越大。

同时,由于受到大气湍流等因素影响,大口径望远镜的实际分辨率常小于其极限分辨率。

中国天眼的射电波段波长约为光学波段波长的上百万倍,因此我们需要将射电望远镜建造的如此之巨大。

除提高分辨能力外,望远镜的另一个作用便是增加聚光,即增加我们能接收到的光子总数,体现了望远镜的灵敏度。

《中国天眼·南仁东传》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题)

《中国天眼·南仁东传》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题)

贵州,黄昏的高原上,夕阳又大又圆。

南仁东戴上安全帽,兴奋而威严的表情俨然像一个将军。

同事和学生要护送他,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他平静地摆摆手:“让我自己走过去看。

”南仁东慢慢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

前方,就是他为之奉献一切而终于建成的世界最大的2017年1月,南仁东入选国家科技创新人物。

这是南仁东生命的最后一年,病中的他原本不去颁奖仪式现场。

但听说中央电视台要向全国播出颁奖仪式,南仁东又去了。

他要借央视这个平台,说一段不能忘怀的话。

他嗓音沙哑,话语断断续续——这个,荣誉,来得,太突然,而且,太沉重。

我觉得我,个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但我知道,这份,沉句句的,奖励,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一群人的。

我,更不能忘却的,就是,这二十二年,艰苦的岁月里,贵州省,四千多万,各族父老乡亲,和我们,风雨同舟,不离不弃……我再一次,借这个机会,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帮助过FAST……谢谢!谢谢!”这是南仁东要表达的最后的声音。

2017年9月25日,“天眼”落成启用一周年。

可是,10天前,南仁东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2018年10月15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经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家天文台于1998年9月25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79694”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

2019年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此时此刻,我特别要提到一些闪亮的名字。

今年,天上多了颗‘南仁东星’…”在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还讲到,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70年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追思“中国天眼”艰苦卓绝的建造历程,最大的成功不是哪一项技术的创新成就,而是找回了“自力更生”。

“中国天眼”是国之重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更是我们宝贵的国之重器。

9.选文内容大多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下列选项中没有按此顺序叙述的一项是(3分)A.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项目正式决定选址在贵州平塘大窝因。

非连续性文本《走进“中国天眼”》阅读练习及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走进“中国天眼”》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中国天眼”身在法地,但在科学家眼中,它心系深空,是一座“天空实验室”。

到现在为止,应该没有天文学家上过太空,但他们却是最了解宇宙的一群人,靠的是什么?不少人小时候索试过用曝光的胶片观看日食,还有动手能力更强的,用两个放大镜自制过光学望远镜。

望远镜就是天文学家了解宇宙的必备工具。

但射电望远镜不同于人们熟悉的光学望远镜、它不能直接成像,而是抓取目标的无线电信号,用数据说话。

天文学家利用“天眼”开展工作,有点类似移动靶射击运动,需要不断地选取目标、瞄准目标射击、分析结果。

据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柯伽介绍,第一步要考虑望远镜频率是否合适、灵敏度是否足够、目标是不是在可视范围内,以便确定观测源的坐标,形成观测列表。

第二步是望远镜控制部门执行观测。

如何精确控制“天眼”瞄准动辄光年之外的目标?简单地说,一是通过天体坐标计算出望远镜所需的“姿态”,二是驱动电机控制望远镜的“姿态”。

因为地球在不停自转和公转,这样的观测比移动靶射击复杂得多,要不断地修正望远镜的位置,不断地瞄准目标,并确保一直命中靶心。

第三步是通过编程来分析数据。

外表安静的“天眼”,内心澎湃,每秒最高传输数据 38G。

海量的数据,基本没有手动分析的可能,所以天文学家都是“程序员”,用大数据手段实现天地“连线”。

前辈科学家发现的物理定律,我们在物理实验室里做实验,结果都能验证定律为真。

在“天空实验室”里呢?那可不一定。

天文学跟物理学密不可分,大尺度时空结构、宇宙演化、高能天体(如黑洞、脉冲星等)都是以广义相对论为重要理论基础的。

前人依靠头脑做实验,得出了理论,理论研究走在前面,后人如何验证呢?这些天体质量惊人、距离以光年计,对应的物理参数和空间都是人类无法达到的,只能用“天空实验室”来验证。

在“天空实验室”里,天文学家除了重复繁琐的观测、验证,都保留一颗期待的心——比如找到某个能解释一些奇怪天文现象的关键,或是发现目前的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

《中国天眼》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国天眼》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天眼神秘宇宙,浩瀚星空。

地外文明的壮阔和玄妙,自古以来就寄托着人类的奇妙遐想。

人们观测天象,起初是用肉眼,继而借助光学望远镜”随着科技的发展,射电天文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脱颖而出。

射电望远镜为射电天文学的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都是用射电望远镜观测得到的。

射电望远镜的每一次长足的进步都会毫无例外地为射电天文学的发展树立一个里程碑。

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又称FAST,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它盘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航龙村。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天眼”工程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

主动反射面外形像一口巨大的锅,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

利用索网结构。

国家天文台天眼工程技术人员介绍说。

探听地球之外的音讯,天眼的能力和其大小息息相关。

简单来说,眼睛越大,看得越远。

尤其特殊的是,这只天眼并非“死眼”,它的索网结构可以随着天体的移动自动变化,带动索网上活动的4450个反射面产生变化,足以观测到更大天区的天体,同时,馈源也随索网一同运动,采集天体发射的无线电波。

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调整视线的指向,遥远的太空对它来说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

“如果将地球生命36亿年的历史压缩为一年,那么在这一年中的最后一分钟诞生了地球文明,”而在最后一秒钟人类才摆脱地球的束缚进入太空无垠的广袤。

”南仁东的心中,总是藏着许多诗意的构想。

“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

”这是他留给人世间的最后思考。

从2016年9月25日起,天眼方圆5公里成为“静默”区。

这个庞然大物开始睁开“慧眼”,专注地捕捉来自宇宙深空的信号。

借助这只巨大的“天眼”,科研人员可以窥探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观测暗物质,测定黑洞质量,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

探秘中国天眼的阅读答案

探秘中国天眼的阅读答案

探秘中国天眼的阅读答案探秘中国“天眼”①被誉为中国“天眼”的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即中国建造世界上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筒称FAST)。

②射电望远镜,可不是肉眼观测的普通望远镜,它是当今世界上最顶尖级的太空望远镜。

③射电,是比红外线频率更低的电磁波段。

射电望远镜,跟接收卫星信号的天线锅类似,通过锅的反射聚焦,把几平方米到几千平方米的信号聚拢到一点上。

④“宇宙空间混杂各种辐射,遥远的信号像雷声中的蝉鸣,没有超级灵敏的‘耳朵’,根本就分辨不出来。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说。

半个多世纪以来,所有射电望远镜收集的能量尚翻不动一页纸。

要想获得更远、更微弱的射电,“阅读”到宇宙深处的信息,就需要更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

简言之,就是“锅”越大,星际穿越的距离就越远。

⑤FAST能够把近30个足球场这么大的接收面积里收集的信号,聚集在药片大小的空间里。

与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FAST灵敏度提高约10倍。

这意味着,远在百亿光年外的射电⑥打开卫星地图,贵州平塘县的地貌好似布满褶皱的`大象皮肤。

再提高分辨率,就能看到大大小小的“漏斗”——“天坑”群。

其中有一个就是科学家寻觅十载为这个最大望远镜找的“家”。

科学家们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跋山涉水勘察选址。

经过反复筛选,最终在平塘县克度镇找到了“大窝凼”——最适合硕大“天眼”的深深的“眼窝”。

⑦FAST项目馈源支撑系统总工程师孙才红告诉记者,选址“大窝凼”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地貌最接近FAST的造型,工程开挖量最小;二是这里的喀斯特地质可以保障雨水向地下渗透,不会在表面淤积而损坏和腐蚀望远镜;三是射电望远镜需要一处“静土”,“大窝凼”附近5千米半径之内没有一个乡镇,无线电环境理想。

⑧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反射面看起来像一口超级“大锅”。

总长度超过1.5千米的钢圈梁,将上万根钢索牢牢固定住。

反射面单元面板固定在上万根钢索上。

⑨“FAST的索网结构可以随着天体的移动自动变化,带动索网上活动的4450个反射面板产生变化,足以观测到任意方向的天体,同时,馈源舱也随索网一同运动,采集反馈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天眼的阅读附答案
都说南仁东20年做了一件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人称“中国天眼”。

他是这项大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人称“中国天眼之父”。

而该工程核心团队的成员,大部分是他的学生。

那么,他们造出来的“中国天眼”,究竟是一只什么样的天眼?
首先我们还得追溯到望远镜的发明历史。

我们知道天文望远镜,主要有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此外还有红外、X射线、伽马射线等望远镜。

最初的天文望远镜是光学望远镜。

1609年,45岁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一根管子两端装了两个镜片,对着月亮一看,看到了环形山,从此有了现代天文学。

早年的电视,收不到信号,屏幕上密密麻麻的雪花闪烁。

这是电磁波信号,包括来自太空的射电辐射。

1933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卡尔·央斯基,研究长途通讯中的静电噪声时,发现银河中心持续的射电辐射,从此有了射电天文学。

格罗特·伯雷应聘贝尔实验室失败,1937年在芝加哥附近的自家后院,制造出第一台射电望远镜。

这两个小伙子,取得如此重大成果时,都只有二十多岁。

天文学家都想要很大很大的锅盖。

以前屋顶上经常会看到“锅盖天线”,口径越大,电视画面越清晰。

射电望远镜的“锅盖”,也是如此。

所以世上的射电天文学家,都想有大口径“锅盖”,提高射电望远镜灵敏度。

当年伯雷制造的射电望远镜,抛物面天线直径是9.45米。

美国上世纪60年代在波多黎各建造了阿雷西沃射电望远镜,口径305米,在老大位置上坐了数十年。

口径100米的射电望远镜,有德国波恩附近的埃费尔斯贝格射电望远镜,以及美国格林班克射电望远镜。

而“中国天眼”FAST口径500米,抢到了老大之位。

还能不能制造更大的锅盖呢?单个望远镜,要做得更大是很难了。

不过办法是有的,用大量射电望远镜组成一个阵列,分布在辽阔的地理空间,收到信号综合分析,就相当于一个超大望远镜了。

比如国际天文学界正在建设的“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SKA)”,它的观测能力将是神级的。

中国是SKA的首创国之一。

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分布在从非洲到大洋洲的辽阔空间,而美国的阿雷西沃望远镜,和中国的“天眼”,都造在偏远的山窝里——喀斯特地形的洼坑中。

这有什么讲究?据专家说,好处不止一个。

位置偏远,意味着受其他无线电信号的干扰最小;洼坑地形,是建造大锅盖的理想之地;喀斯特地形,即熔岩地形,排水畅通。

建造“中国天眼”之前搜寻选址,找了300多个洼坑,南仁东拄着拐杖,亲自考察了平塘县的几十个候选台址。

贵州黔南州平塘县的大窝凼,地形最理想,获得最高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总工艺师王启明说:“望远镜反射面总面积为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尽管反射面板才1毫米厚,也用掉2000多吨铝合金。

”他说,中国“天眼”有很多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都由国内顶级企业建造完成”。

组成射电望远镜“镜面”的4450块反射面单元,每一块标准单元有两部分,铝合金背架、反射面面板。

这个铝合金背架,是萧山企业东南网架制造拼装的。

圈梁、索网和支撑馈源舱的6座高塔,用掉的钢材有1万多吨。

美国阿雷西沃望远镜的馈源平台,1000多吨重,几乎固定在半空,这样的设计有利于馈源的定位,却缩小了观测角度。

王启
明说:“如果我们按照阿雷西沃的方案,我们500米望远镜,馈源平台重量至少会达到几千吨。

这样重的大家伙挂在空中,成本相当大了。

”他说,中国“天眼”用了轻型索支撑馈源平台方案,馈源舱只有30吨重。

(《都市快报》2017年9月23日,有删改)
7. 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天眼”是一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该工程团队的核心成员大部分是“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学生。

B. 随着卡尔·央斯基和格罗特·伯雷这两个天才小伙子的发现和发明,由光学望远镜进阶到射电望远镜,世界天文学向前迈进一大步,由此步入现代天文学。

C. 世上的射电天文学家,都想有大口径“锅盖”,这种追求使得抛物线天线直径从最初的9.45米到后来的305米口径再到“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望远镜的灵敏度也由此实现了大幅提升。

D. “中国天眼”FAST口径500米,已经到了单口径的极限,如果还想增加望远镜的探测力,就需要使用大量射电望远镜组成一个阵列,国际天文学界正在建设的“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SKA)”就是运用了这个构思。

8.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早年的电视,屏幕上有时会出现密密麻麻的雪花闪烁,这是因为电视机没有收到外界信号。

B. 无论是射电望远镜还是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选址尤为重要,当初南仁东为了给“中国天眼”寻找理想地,亲自考察了多个候选台址才得以最终确定。

C. 美国阿雷西沃望远镜1000多吨重的馈源平台几乎固定在半空,如果我们按照阿雷西沃的方案,我们500米望远镜,馈源平台重量会是阿雷西沃的好几倍。

D. FAST “镜面”有4450块反射面单元,每一块标准单元由铝合金背架和反射面面板这两个部分组成。

9. 根据文章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为“中国天眼”下定义。

字数不超过80个字(包括标点符号)。

(6分)

7. C A项,原句中应该是“该工程核心团队的成员”;B项,原文中为“伽利略,在一根管子两端装了两个镜片,对着月亮一看,看到了环形山,从此有了现代天文学”;D项,过于绝对,原文说“单个望远镜,要做得更大是很难了”。

8. A A项,偷换概念,原文中说“收不到信号”应该是指收不到视频信号,但可以收到外界电磁波信号。

9. “中国天眼”是由南仁东发起并投入建设,以贵州黔南州平塘县的大窝凼为台址,大多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是世界最大单口径和最高灵敏度的球面射电望远镜。

(格式1分,人物1分,地点1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1分,“世界最大单口径和最高灵敏度”1分,“球面射电望远镜”1分,超字数扣1—2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