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陶渊明的隐逸生活

合集下载

关于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看法作文300字

关于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看法作文300字

关于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看法作文300字篇一:陶渊明隐居,过起潇洒的避世生活,自可以说是他明哲保身,远离世俗感染的好方法。

但个人认为,这也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

虽然当时东晋朝廷腐败,但身为堂堂七尺男儿,就更应激流勇进,面对困难永不言弃,这也符合古代墨家的侠义精神。

入世,就要经历世俗的磨砺,才能更好的把我人生。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陶渊明的隐居,是一种逃避责任的体现,违背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儒家思想。

陶渊明的归隐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从外部看,魏晋乱世,政更迭频繁,文权人出于厌倦和自保开始崇尚道家,清谈成风,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难得的崇尚自由、玄风扇炽的时代。

老庄哲学在魏晋变成了一种生活状态,道家的美学思想是魏晋风度的根源,人们追求老子所说的美在于体验、感悟、天人合一,独与天地相往来,道法自然。

魏晋的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忘我,不刻意,不人为,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人生的最高追求。

可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美丽的大自然和名士们的心灵交融在一起,竹林七贤、二王、王谢世家从陶渊明的眼前从容走过。

这一切与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不无关系。

篇二:有人说,陶渊明不仅是田园诗人,而且还是理想主义者。

想必这位仁兄定是对陶渊明作了一番研究,才下此定论。

先且不说这位仁兄对陶渊明所下定论是否正确。

咱也来先研究研究陶渊明,再说这位仁兄的定论如何。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东晋诗人,文学家。

浔阳柴桑人。

他幼年失去父亲,家道中落,少年的陶渊明生活在贫困之中。

由于社会动荡,早年一直没有出仕,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后为贫穷所迫,陆续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等一些小官。

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后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从这段有关陶渊明的文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的仕途并不顺达,可谓是坎坷。

也许仕途的失意就是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自然质朴而著称。

陶渊明的诗作中融入了丰富的隐逸思想,这体现在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对世俗功名的厌弃以及对自然境界的赞美等方面。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主要体现在追求心灵的内在安宁和追求与自然生活的和谐相处。

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写道:“落日双阙门,微凉入小园”,表达了他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返璞归真的愿望。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写作材料,抒发自己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理想乡村,表达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于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世俗功名的厌弃。

他深知世俗功名的虚妄和权势的腐败,因此对世俗功名持有深深的厌倦之情。

在《归园田居》中,他写道:“推窗当案,琴尊金尽”,表明他将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在了宁静平和、远离功名利禄的田园生活中。

他在《归去来辞》中写道:“聊以娱小儿,我饮无由”,表达了自己对于功名利禄的不屑和对自由自在的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反思和对于自由心灵的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自然境界的赞美。

他善于以自然景色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在其中寻找灵感和慰藉。

在《读山海经四十首》中,陶渊明用诗歌形式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例如“野曲”中写到:“蓬莱山下,青山出水,绕炉铛。

”他用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在他的诗作中,经常可以看到他以自然为写作素材,赞美自然的美丽与伟大。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丰富的隐逸思想。

他追求着理想生活,对于世俗功名持有厌弃之情,并以自然景色来赞美世界的壮丽。

陶渊明的诗作引领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的源泉。

我谈陶渊明之归隐300字作文

我谈陶渊明之归隐300字作文

我谈陶渊明之归隐300字作文
对于陶渊明的隐居,我认为这是一位久浸于世俗中的高尚者的自我解脱,一位雄心壮志的政治家的失望与无奈。

不了解其他人,就我自己而言是非常向往田园生活的。

因为从小就没去过乡下,而发达的自媒体为我带来了乡间的情形:稻浪间的一栋小楼,随处便是蛙鸣鸟啭。

饿了就去山上摘野果,渴了便捧一把山泉水来喝,无聊时还能去小溪里钓虾捉蟹,好不快活!而一次下乡的机会,打碎了我对于田园生活的滤镜:坑洼的土路,破旧的平房……这一切与我的幻想没有一丝相符,大概只有淳朴的乡情让我欣慰。

对于陶渊明,他为什么放弃了赖以养家糊口的俸禄,跑到贫困的田园当一介农夫?纵使他种的粮食“草盛豆苗稀”,他也不愿待在富足的官场生活中。

可能因为朝廷的黑暗,可能因为他的高洁而不愿同流合污,可能因为他的理想是诗,是远方,他的魂牢牢扎根在田野中守望着。

无论出于哪种原因,他的这种行为都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

年少的陶渊明,意气风发,有大济苍生的志向,这也驱使着他出了仕,做了一名政治家。

他期待着清明的政治,人民富足的生活。

但现实并不如意,他大失所望,又重新期待着他可以使之有所改变,却受到了排挤。

他的心黯淡了,便归隐了。

可是他那大济苍生的志向变了吗?不,我觉得没有。

我感到他的田园诗中飘忽着一丝虚无缥缈的、难以捕捉的故作轻松。

陶渊明隐居生活

陶渊明隐居生活

陶渊明隐居生活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隐士,他的隐居生活成为后人传颂的典范。

陶渊明在隐居期间,以清贫、淡泊、自然的生活方式,表达了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然的热爱,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陶渊明在隐居生活中,注重精神修养和内心的宁静。

他喜欢在山水之间游荡,
与自然为伍,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他笔下的山水田园,寄托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赞美和内心的宁静。

此外,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也体现在他的清贫和淡泊之中。

他不追求世俗的名利
和物质财富,而是以清贫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他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个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简朴,没有私有制和奢华的物质生活,与外界的纷扰隔绝,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这种清贫和淡泊的生活态度,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典范。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不仅仅是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然的热爱,更是一种对内心
的追求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他的生活方式,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也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他的诗文,表达了对清贫、淡泊、自然的向往,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在喧嚣的都市中,我们也可以
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静,感受自然的美好。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也可以选择清贫和淡泊,追求内心的平和和宁静。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成为了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也给我们指引了一条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之道。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中国古代文学中,陶渊明被誉为“隐逸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隐逸思想,体现了他对世俗的厌弃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本文将从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入手,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意蕴。

陶渊明的诗作中常常反映出他对世俗社会的失望和不满。

在他的诗中,对官场权谋、人情冷暖的揭露与批判随处可见,如《归园田居》中有“灵泉寺,僧舍幽,草鸟争鸣春色浮”之句,可见他对尘世的烦忧之情。

诗作中虽然没有直接点名道姓,但通过对官场腐败、人情沧桑的描绘,表现出他对世俗深处的不满和厌倦。

这种失望和不满推动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构成了他诗作中隐逸思想的基础。

陶渊明的诗作中表现出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他的诗歌中常常描绘田园风光,赞美田园生活的恬静与安逸。

在《饮酒》中有“田家少闲月,日暖厝蚁眠燕,时有落花至,迥如卷帘人”之句,表现出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倾慕。

他认为在自然之中,可以远离世俗之扰,享受心灵的宁静。

这种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也成就了他诗作中强烈的隐逸主题。

陶渊明的诗作中还包含了对人生真理的追求和思考。

在《饮酒》中,有“人生寄一世,且得一心期,所以无故物,此外复何事”之句,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在孤独的隐居生活中,他更加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和追求精神世界的寄托。

在他的诗作中,对人生的意义和境界的探寻贯穿始终,这也是他隐逸思想的重要体现。

陶渊明的诗作中充满了对人情和友谊的感怀和赞美。

在他的诗中,朋友和门下弟子常常是他的知己和精神寄托。

在《归园田居》中,他写道:“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皆已极,陶然亦无多”。

可见,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交心知己的赞美。

在他的隐逸生活中,朋友和门下弟子成为了他的精神支柱,也是他坚持隐逸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浓厚的隐逸思想。

他对世俗的不满和厌倦,对田园生活和自然的向往,对人生境界和真理的探索,以及对人情和友谊的感怀和赞美,构成了他诗作中丰富多彩的隐逸意蕴。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隐逸派文学家,他的诗作中体现了浓厚的隐逸思想。

隐逸思想是指追求自然、回归真实生活的一种思想倾向,反对功利主义和权谋之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体现在他对物质追求的抛弃和自然生活的追求上。

在他的诗作中,经常描绘自己过上了简朴的隐居生活,远离了纷繁的世俗和权力斗争。

比如他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的“采菊东篱下”和“悠然见南山”都是在表达自己追求自然、远离功利世界的意愿。

他对于隐居生活的追求,成为了他理想人生的一部分。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体现在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弃和对清廉官员的崇敬上。

他对于官场生活和权谋之道深感厌倦和绝望。

他在《归园田居·其二》中写道:“深坐念陋巷,独往思童子。

取乐逐幽昧,何人不倦轻舞蹈?”这里的“深坐念陋巷”和“独往思童子”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弃和对于清廉官员的向往。

陶渊明认为官场生活让人迷失了初心,使得真实的自我丧失,因此他选择了隐逸生活,远离了这个纷扰的社会。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体现在他对自然的崇拜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探索上。

在陶渊明的诗作中,自然界被描绘得非常详细和细腻,显示出他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

他用各种生动的描写手法来表达他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比如他在《归园田居·其五》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里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孤帆一片日边来”都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景色和变化的关注和热爱。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在他的诗作中得以充分体现。

他抛弃了功利主义和权谋之道,追求自然和真实的生活。

他厌弃了官场生活,对清廉官员充满了崇敬。

他对自然的崇拜和与自然的关系的探索,使得他的诗作中充满着浓郁的自然氛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

这些都是陶渊明隐逸思想的重要表现,也是他诗作中独特的思想价值所在。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隐士,其诗作中体现了浓郁的隐逸思想。

隐逸思想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是一种追求内心自由与宁静、远离尘世烦扰、追求自我完善与卓越、行持道德的人生哲学。

隐逸思想渗透在陶渊明的诗作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首先,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隐逸的山水情怀。

山水自古以来就是士人们隐逸乐土,陶渊明的诗歌也是如此。

他的《桃花源记》就是一个隐逸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隐居在深山中的理想之乡,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他的诗歌中也融入了对山水的理解和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三》)“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桃花源记》)这些诗句抒发了他内心对山水的向往和追求,反映出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其次,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对清静的渴求。

陶渊明对于清静的追求可以从其诗作中得到明显的体现,清静成为他思想和行为处处呈现的特色。

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羁旅深山,愁闻空蝉,徘徊榆关”(《归园田居·其二》)的无尽孤独,甚至可以感受到他的隽永清寂,“野望千里,烟光袅袅。

”(《饮酒·其七》)这些深情的句子表达了他对平静、清闲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此外,陶渊明诗作中还往往流露出对世俗的蔑视和对道德的关注。

他在《桃花源记》中对当时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批判,表现出了对世人的不满和对清高高洁的向往:“闻道无妻先隐泪,有妻空更试比年。

”(《归去来兮辞》)这一句诗表现出了他对于世俗婚姻制度的蔑视与调侃。

而《杂诗·其二》“是以嘉乡者,游避胜于市,退身卫其真,得非相之事。

”则表明了他坚持道德清高的主张。

总之,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浓郁的隐逸思想,他一方面具有对山水的爱好和崇尚清静的追求,另一方面对世俗的蔑视和对道德的关注,体现出一种深沉的隐逸情结。

这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即便到现在,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价值意义。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隐逸生活的诗意与哲理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隐逸生活的诗意与哲理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隐逸生活的诗意与哲理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一首充满哲理与生活情趣的佳作,通过描绘诗人隐居生活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2、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三、创作背景关于《饮酒二十首》的写作年代,至今尚无定论。

历来大致有六种说法:元兴二年癸卯(403年)说、元兴三年甲辰(404年)说、义熙十年甲寅(414年)说、义熙二年丙午(406年)说、义熙十二三年(416、417年)说、义熙十四年戊午(418年)说。

此诗为组诗之一。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四一七年,即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隐士,他的诗作中融入了丰富的隐逸思想。

隐逸思想是指逃避世俗纷扰,过一种清净自在的生活,追求灵魂的自由和纯粹的精神境界。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诗作中,下面将从诗歌主题、意象和写作手法三个方面来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陶渊明的诗作主题多涉及田园生活和隐居自然。

他在田园诗中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将自然景观与隐逸心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在《归园田居·其二》中,他写道:“桃李花开豆蔻菊,花菊寒风杨柳烟。

我有宠辱皆忘机,使佳人独眠。

”诗中通过描绘花开、风吹和烟雾弥漫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他对于官场名利的无所求,只想静心隐逸的愿望。

陶渊明的诗作中常常运用大自然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隐逸情怀。

他善于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将大自然的景象和人文情感相融合,抒发自己超越尘世的愿望。

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他用“白露未晞梅花发,黄花尽瘦菊花开”这样的描述,表达了对季节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索。

在《归园田居·其三》中,他笔触细腻地描绘了春天景色,传递出了对淳朴自然生活向往的情感:“春水满园闹,少有人家住”。

这些意象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他远离世俗喧嚣、追求隐逸生活的愿望。

陶渊明的诗作采用了独特的写作手法,以表达他内心的隐逸情怀。

他善用对比、比喻和象征等手法,把深邃的思考融入到诗歌的构思中。

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他用“春晓多丽景,夏朝亦艳阳。

秋时瘦菊花,冬日枯槁黄”表达了世事皆有美丽和凋零两个方面,暗示了自己对名利进退之间的深思熟虑。

在《五柳先生传》中,他通过写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追求纯净精神的思想:“想当我鲁连季子时,也曾玩家骑童墨池。

”通过这样的描写,他将高尚的品质与自然的清静相结合,体现出了隐逸思想的价值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充满了隐逸思想的色彩。

他通过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纯净、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独特的写作手法,展示了他深沉的思考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结合归园田居五首诗作,谈谈你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认识

结合归园田居五首诗作,谈谈你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认识

结合归园田居五首诗作,谈谈你对陶渊明隐居
生活的认识
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儒家思想家,他拥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倡
导“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并在自然环境中求得宁静,是中国历史
上著名的文人隐逸学者。

他的著作《陶渊明集》和《林泉志》为社会
贡献了巨大的历史意义,在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从陶渊明五首诗作来看,可以看出陶渊明深沉的内心思想,他坚
守自己的价值观,希望能将诗歌看作是一种充满快乐且无拘无束的生
活方式,抛开尘世的纷扰,把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

在《归园田居》
诗中,陶渊明写出了一种宁静和谐、抗拒现实潮流的情绪,这可以说
是他隐居生活的本质思想。

隐居生活是陶渊明独特的理念,也是他为弘扬儒家思想,解决时
代社会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

陶渊明以身作则,拒绝了封建宰相对
“内外联立”的政治理念,而选择了在隐居中对儒学思想的修炼。


的隐居生活,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不景气,腐朽统治的现象;另一
方面,他又用这种生活方式来抗拒社会不公,求得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可以说是一种人生哲学,表达了他对艺术和
文化的一种批评与创新,也是他对当时的社会批评的一种凝视。

他的
伟大智慧,弘扬了儒家思想,为中国古代历史留下了深刻的贡献,为
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摘要】陶渊明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人之一,他的诗作中体现了深刻的隐逸思想。

在其作品中,陶渊明展现了一种对于俗世生活的深刻批判,同时表现出孤独与超脱的情怀。

他通过描绘山水意境,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他的隐逸生活态度。

陶渊明的隐逸理想却常常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发生冲突。

通过对陶渊明诗作中的隐逸思想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对世俗生活的抗衡与超越的态度。

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是他对于人生境遇的思考和超脱的表达,同时也揭示了他对于内心自由与平静追求的信念。

【关键词】陶渊明,隐逸思想,诗作,山水意境,孤独与超脱,俗世生活,批判,理想与现实生活,颓废主义1. 引言1.1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隐逸诗人,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超脱。

他的诗歌中常常描绘山水之间的幽静景致,表达了他对清静、自由的向往。

陶渊明的诗作中也表现出对俗世生活的深刻批判,揭示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失望。

在他的诗作中,隐逸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这种探讨也使得他的诗歌更加丰富和深刻。

通过对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矛盾性,以及他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和态度。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探寻其中的深层含义与意义。

2. 正文2.1 陶渊明的隐逸生活态度陶渊明的隐逸生活态度体现了他对世俗生活的不满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

在他的诗作中,隐逸是一种精神的寻求,是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内心的安宁。

陶渊明借助自然山水的清幽景致表达了对俗世烦扰的回避和对自然的热爱。

他将隐逸生活视为一种境界上的追求,通过超然脱俗的态度去抵制社会的纷扰和世俗的诱惑。

陶渊明认为,世俗的功名利禄与人的内在精神境界并无直接关系,而追求名利只会导致内心的烦躁和矛盾。

他选择了隐逸生活,将自己置身于深山幽谷之中,与自然为伴,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隐逸派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体现了他深深的隐逸思想。

陶渊明生活在动荡的时代,尽管他曾经担任过重要的官职,但他内心深处却追求着隐逸的生活,表达了对社会人情冷漠的反感和对隐逸境界的向往。

本文将从他的诗作中选取一些具代表性的篇章进行浅谈。

陶渊明诗作中表现出对世俗纷扰的冷漠。

他的诗作中经常出现对官场的嘲讽和批评,比如《归园田居》中的“野田黄芦浅碧色,宽阔冥冥难与期。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以世俗的城市为反面,渴望远离官场的纷扰,回归田园的安静和宽广。

他把官场视为喧闹、狭隘的地方,而将田园视为宁静、自由的天地。

他追求隐逸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满于尘世之苦,渴望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陶渊明的诗作中流露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隐逸环境的向往。

他的诗作常常描绘了自然的风景和动物,比如《饮酒》中的“尝胆丹青远凋零,琴心剑血渐冥瞑。

怡浑彤管幽岑岭,忘机嘤云乐共同。

寒涧皎月中新见,秋瘴焦林上再勇。

”陶渊明通过赞美自然的美丽和纯粹,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弃。

他相信自然是真实的,而尘世则充满了虚伪和欺骗。

通过与自然的亲近,他追求着一种真实、简朴和纯粹的生活。

陶渊明的诗作中流露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他的诗作常常表达对人生的独立思考和对生命的理解,比如《归园田居》中的“庐房仰蔽屹青峰,屋翳深与栖鸟同。

谙熟悉数南云飞,应下旅程当断蓬。

”陶渊明通过对自然、对人生的思考,想要实现内心的净化与升华。

他并不是要与人生脱离联系,而是要在隐逸中对生命进行深入地反思,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意义。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他深深的隐逸思想,他对世俗的冷漠和对隐逸境界的向往,赞美自然和思考人生的意义,这些都体现了他对自由、真实和简单生活的追求。

他试图通过隐逸的方式寻找生命的真谛,在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升华的道路上进行探索。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文人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隐逸派诗人,他生活在东晋末年至南北朝时期,以其独特的隐逸思想和清新的诗风享有盛名。

他的诗作中体现了隐逸思想,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然隐逸生活的向往。

本文将从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方面进行论述。

陶渊明的诗作中常常抒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之情。

他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政治流离和残酷战乱为背景,写出了许多感慨世事的诗篇。

例如《桃花源记》中写道:“至今事重悲咨嗟,管仲居然流汉家。

”他通过描绘桃花源中的安乐境地,表达了对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不满,渴望远离尘世束缚、过上自由自在的隐逸生活。

陶渊明的诗作中常常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以诗人自身的情感体验,写出了许多关于自然的描写与抒发。

例如《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陶渊明对大自然美景的直接描摹,展现了他对自然世界的向往之情,希望在恬静宜人的自然环境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陶渊明的诗作中还充满了对宁静和自由生活的追求。

他反对官僚主义和权贵阶级的压迫,嘲讽附庸风雅的文人,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追求。

例如《归去来兮辞》写道:“归去来兮汉无事,挥手自兹去。

”这是陶渊明表达对尘世繁杂的厌恶和对自由隐逸的渴望,他希望能够摆脱现实的枷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陶渊明的诗作中还反映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他深入反思人生的真谛和意义,批判功利主义和权力欲的追求。

例如《读山海经》中写道:“阅之沉潜,错时终天。

”这是陶渊明对人生追寻的深思,他认为人生应该以追寻真理、探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为重,而不是追逐权力和名利。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丰富的隐逸思想。

他以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然的热爱为出发点,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他呼唤人们远离尘嚣,寻求新的生活方式,提倡隐逸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陶渊明的作品对后世诗人和文人的影响深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文化符号。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中国古代文学名家中,有一位以隐逸思想闻名于世的文学大师,他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大文豪,他的诗作中体现了浓厚的隐逸思想,这一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出发,探讨他的诗歌如何展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陶渊明少年时因家族世仇被流放至远方,他的人生经历使得他深受世俗之苦,因此他对隐逸生活有着强烈的向往和向往。

在他的诗作中,隐逸思想贯穿始终,表现出他对归隐田园的向往和对俗世烦恼的厌弃。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对归隐田园的向往。

在他的诗中,经常出现了对山水田园的描绘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比如《饮酒》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表现出了他对安静清幽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在《归园田居》中,他更是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描绘了田园生活中的悠闲自在与山水之间的和谐,表达了对隐逸的向往之情。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对俗世烦恼的厌弃。

在他的诗中,经常出现了对世俗之苦的抱怨和对功名利禄的不屑。

比如《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表现了他对于世俗烦恼的不满和对自然隐逸的向往。

在他的《醉翁亭记》中也写到:“形势境遇之谓耳,不能求全责当。

”表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不屑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既有对归隐田园的向往,又有对俗世烦恼的厌弃。

他通过诗作中对田园生活的描绘和对世俗之苦的解叹,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隐逸思想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不满,更是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内心灵魂的慰藉。

陶渊明诗作中的隐逸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陶渊明被尊为“田园诗的宗师”,他的诗作对后世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他的影响下,唐代以后的文人墨客们都对隐逸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田园诗也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流派之一。

更重要的是,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也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精神追求。

试析陶渊明的隐逸情怀

试析陶渊明的隐逸情怀

试析陶渊明的隐逸情怀隐逸林泉,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隐逸林泉,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理想。

历经世事沉浮之后,莫不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

赏奇山异水,处江湖之远就成为了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地,在这里生命得到超脱,灵魂获得安慰与升华。

隐逸诗文则以寄情山水为主,写诗人对山水的审美,抒发隐逸思想。

中国自古以来文人雅士,隐而吟咏,留下了众多后人叹为观止的隐逸诗文!对于隐逸生活,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早已有了,如隐逸的文学传统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楚辞》:《楚辞》中对隐逸生活的描绘开创了源流,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其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则是东晋陶潜。

陶潜,字渊明或元亮,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

由于陶渊明出身于封建文人家庭,受儒家思想影响,正如孔子云:“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 他把出仕看作弘扬“道”的一种途径,目的在于辅佐君王以教化百姓。

而当有志于“道”的君子面临现实的“无道”无能为力之时,则应该“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隐居以求其志”。

所以在其22岁时怀着“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开始出仕。

对理想的执着与黯淡的现实往往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他的追求、失落与痛苦都在歧路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此以后,他出仕为官,失意而归隐,在不断出仕和归隐中,他认识到了当时乱世,知道自己的志愿无法实现,并且感到质性自然,于是他采取了同统治者不同流合污和洁身远祸的态度。

另外影响陶渊明的是老庄思想,他的核心是“自然”,它强调尊重万物各自的自由。

陶渊明将老庄的“自然思想” 践行为具体的生活方式与情感追求。

他为了保持个体生命的自然本真,他用率真坦白的态度处世,用自己的生活和诗歌诠释着崇尚自然的理想,“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种崇尚自然的理念使得陶渊明原本就喜爱自然的秉性更加勃起,于是当他毅然的选择了隐逸,从此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影响他的老庄认为道生万物,而万物之中,唯有自然,最能体现道的本质与真美。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隐逸,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而在中国文化史上,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者的典型”,他的诗作中体现了深厚的隐逸思想,这种思想不仅贯穿于他的生活方式,也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

在陶渊明的诗作中,不难发现他对隐逸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他对自然、自由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

下面就让我们从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入手,深入探讨这位文学大师的隐逸情怀。

陶渊明的诗作中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在他的诗中,常常出现对山水的描绘和对花草树木的赞美,如“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白帝城前一片水,山峡中间数峰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等。

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陶渊明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更表达了他对自然清幽、远离尘嚣的向往。

在陶渊明看来,自然是生命的源泉,只有与自然相处,才能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他常常在自然中寻找隐逸的乐土,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陶渊明的诗作中流露出对自由的追求和渴望。

他认为人生应当追求真正的自由,并非是物质上的富足,而是心灵得到的解放。

在他的诗作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生活的厌倦和对现实的不满,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且乐生前欢,一死了之”,“丈夫何为者,日取一顷饥怡然”。

这些诗句中流露出的是陶渊明对物欲的淡泊和对金钱的不屑,他主张“乐天知命,尚自然,心怀天地” ,认为金钱地位不过是虚名,只有摒弃物欲,返璞归真,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他寻求隐逸生活,追求心灵的自由。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和追求。

他并不仅仅追求物质上的隐逸,更是在追求内心世界的安宁和宁静。

在他的诗作中,我们经常能够感受到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人生境遇的反思,如“老吾老,以及人老,幼吾幼,以及人幼”、“纵我不死,终归一尘土”等等。

这些诗句表现出陶渊明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悟,他在对自然、对自由的追求中,更多地是在寻找一种内心的出口,一种超脱的精神乐园。

试析陶渊明的隐逸思想

试析陶渊明的隐逸思想

试析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东晋诗人陶渊明素有隐逸诗人之誉,他的好友生前颜延之称他为“南岳之幽居者”,沈约将他列入《宋书•隐逸传》,钟嵘又誉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历代文人墨客大都将陶渊明归结为一般意义上的“隐者”,即单纯意义上的隐士,然而结合陶渊明本人的身世经历及其思想发展历程,我们却不难看出陶渊明隐逸背后的许多真实的思想;人的思想总是在一定程度上指挥人的行动,要了解陶渊明的隐逸思想,还必须深刻把握他的身世经历及思想历程。

陶渊明一生五十多载,有着四次出仕的经历。

纵观他的一生,虽无仕途上的大起大落,大痛大悲,却有着心路上的大苦大哀,大彻大悟;隐逸是他伟大生命乐章中一段哀怨缠绵的音符。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隐士的出现实际上是由于各个不同时期的社会矛盾引起的;随着对立阶级之间或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激烈,必然要从统治集团内部游离分化出一批持不同意见的代表人物,于是散落江湖,山林,闲云野鹤,云游四海般的生活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归宿;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摆在所有知识分子面前的,无非两条路――出仕和归隐,即所谓出世与入世的矛盾;“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可卷而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都指的是这两种前途;历代的都有学而仕的文人,也都有解职归田的隐者;再加之乱世之秋动乱的魏晋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魏晋玄学家超然物外思想的宣传作用,更在客观上助长了社会上的隐逸之风。

历代隐者大都是从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中败迹下来,不得以而为之的,他们心知事情早已无可挽回,便也纵情山水,所以自宽自慰。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有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

陶渊明自幼便生活在一浔阳柴桑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这是他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的乡土的故园。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陶渊明虽自幼家境不佳,但学习上却从来不曾放松;“少学琴术,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尝言五六肿,北窝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羲皇上人。

”正是在这样的环镜中,陶渊明深受儒家文化思想的熏陶,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在他心里扎下了根,少年时代的陶渊明更多的是一个胸怀大志,有“兼济天下”抱负的青年。

论陶潜的隐逸思想

论陶潜的隐逸思想

论陶潜的隐逸思想陶潜,字元亮,是中国晋代文学家,以诗文著述闻名于世。

他的隐逸思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深远的思想内涵。

陶潜生于一户寒微的农家,从小喜爱读书。

他的父亲,陶渊明在他二十岁之前就去世了,陶潜很早就体验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艰辛。

这使得他更加珍视自己心灵的安宁。

他自幼就热爱山水,经常走进大自然中感受它的神秘和美好。

他在《陶渊明集》中称:“近溪之山,与山寄言,隐者也。

”隐者,即隐士,是陶潜自己的美好愿望。

他发扬自己的隐逸情怀,表明自己想要摆脱尘世纷扰,完善自我,讲求真正的精神内涵。

陶潜的隐逸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恢宏的人生观,更是对于社会伦理的一种担忧和反思。

他鄙视官场的虚伪与奢华,认为政治权力是一种浮华而假冒的东西。

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写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这段诗歌表达了他对于尘世荣华的态度,提醒人们不要迷恋名利,过度追求物质的世俗观念,同时呼唤人们有意识地向着自我内心的世界发展,追求永不败坏的内心宁静。

陶潜的隐逸思想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内心有意识地尝试逃离阶级斗争的必要性和约束社会的体验。

他认为,一个人的人生幸福与否在于他是否能够珍视自己内心灵魂的无尽美好。

他把自己的生命诉求归纳为“闲逸、淡泊、清新、务寡欲”,即追求闲逸的心态,保持淡泊的情感,寻找清新的人生理念,尽量少欲情,追求真正的富足。

他将自己的生命抽象为一道山水画卷:“山景还玩理,水声更悠扬。

居高无邪,风景一任量。

悠然去不返,这是我求常。

常得静中趣,能涵谷中光。

”为了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陶潜不断地挖掘自己的精神世界,将生命视为一次内心世界的美丽旅程。

他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淡定,仔细琢磨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独特的瞬间。

他倡导的是返璞归真,追求内心的孤独与自在,通过寻求心灵的超脱和自我认知的提升来得到内心的自由与安宁,这也是他的隐逸思想的基本观点。

《陶渊明传》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陶渊明传》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In the end, what you believe can become what you believe.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陶渊明传》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陶渊明传》读后感1读人物传记,对五柳先生又多了一些了解,多了一些感悟。

首先,我发觉陶潜并不是心目中那样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隐逸仙人。

年轻时的陶渊明曾经意气风发、热烈奋力,“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抚剑”,原来隐逸诗人陶渊明也有过仗剑江湖、豪酣兴健的时代。

我想,他有崇拜荆轲的豪侠之情,也一定希望为百姓做些事情,像祖父一样建立功业。

原来,他的归隐有着许多的无奈。

朱熹说“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在门阀士族阶层的排挤之下“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他写下了《感士不遇赋》,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志不能酬。

同时,热烈的心境归于淡泊,也是对生活更深的挖掘。

丰子恺说过,人生的境界有三层,物质、精神、灵魂,陶潜不为物质所动,“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是精神的境界,但读书人也未必隐逸。

隐逸,也许就是为了达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般灵魂的宁静,是一种灵魂的境界。

现代社会有时精神变成了物质的附属,心灵变得物化,多少人又能去关注自己的灵魂?谁又能挣脱世俗的桎梏,获得灵魂的平静与安然?有人说,最远的距离是从自己的身体到自己的心,关注灵魂生活,也是值得我们去思索的。

田园之居妙在不受束缚,贵在顺乎自然。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之美让心灵也变得轻松悠然。

苏轼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仕为高;欲隐则隐,不以隐为高”。

出仕顺乎自己的心愿,未能如愿也不强求、不阿谀,色和而正、顺畅坦然。

世衰则隐,也是随性适情、力耕不辍。

青山绿水,穿着粗衣的诗人背着锄头向豆苗田地里走去,诗人与自然物我交融,人身处自然之中,如此和谐。

农耕,或许也是最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吧。

正如许多年以后美国的梭罗,一间木屋,自给自足,湖泊小舟,随兴所之。

作为一个学生,对于陶渊明的种种,是无法评价的,只能写下一些自己的感悟,表达一些景仰。

论陶潜的隐逸思想

论陶潜的隐逸思想

论陶潜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隐士,他的隐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陶潜在他的著名的《归去来兮辞》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诗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陶潜隐逸思想的代表。

隐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强调个人精神和心灵上的独立和自主。

陶潜一生都是一个隐士,他对隐逸生活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也深受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启示。

首先,陶潜的隐逸思想是自然的。

在他的诗歌和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热爱。

他用他的笔来描述自然,用他的眼睛来感受和欣赏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他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感性的体验来强调自然的独立和完整性。

其次,陶潜的隐逸思想是反传统的。

他反对封建传统和社会风俗,主张个人自由和表达。

他认为,传统社会的束缚和禁锢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和自由,他主张自由思考和尝试,以开发个人的潜力,实现自己的自由和充实。

第三,陶潜的隐逸思想是主张人文的。

在他的诗歌和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类的关怀和关注。

他用他的笔来描绘人类的喜怒哀乐,以及人类的内心情感和梦想。

他认为人类是一个整体,强调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互动和共生,倡导人类文化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

最后,陶潜的隐逸思想是表达精神自由的。

他认为精神自由是隐士思想的核心,他倡导人们在个人信仰和精神的自由中寻找幸福和意义。

他鼓励人们去追求那些自由和富有灵性价值的东西,而不是被传统和价值观所约束和盘扣。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隐逸思想是自然、反传统、人文和表达精神自由的。

他的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成为中国文化中隐士思想的代表。

陶潜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的需求有许多共通之处,我们应该从他的思想中学习到对人类和自然的关怀,以及个人精神独立和自主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悟陶渊明的隐逸生活 提到陶渊明 , 人们往往会想起他的洒脱自然率真和不失赤子之心。

而这种放浪情怀的寄 托便是他的隐逸。

所谓隐逸就是寄身于山林之间,游心于泉石之上,抛开功尘利 禄,追求自己心灵上“诗意的栖居”。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一直就有隐逸情怀: 孔圣人谓“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

” ( 《论语·述而》 ) “用之则行, 舍之则藏。

” 庄逸士“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海。

”(《庄子·逍遥游》)一直到汉代商周 四皓, 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隐逸高峰,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隐逸承 接前人达到空前的高峰。

而陶渊明的隐逸无疑是这次隐逸洪流中的一朵奇葩。

钟 嵘在《诗品》中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确实陶渊明在回归田园之后 成功的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

在草木虫鱼之间寻找到自己心灵中的“桃花 源”。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极其动荡和黑暗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文人处 境岌岌可危,稍有不慎便会招来杀身之祸。

弥衡和杨修的被杀就是一个例子。

文 人们纷纷远离政治的漩涡、急流勇退回归自然。

陶渊明也不例外,在他四十一岁 那年彻底的与仕途断绝。

他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世俗权贵低下他那颗高贵的头颅, 挂印飘然而去。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农村田园。

在这黑暗而又混沌的世界里田园才是他唯一的乐土与精神寄托。

桀骜不驯的陶公 自此之后心志于田园,未曾出仕,直到他真正的与自然融为一体。

后人在其死后 赞他为“靖节先生”,的确陶公当之无愧。

陶渊明的归隐既不像王子猷式的“以手版拄颊”对远山行注目礼。

这是一种 精神的形而上者, 王子猷访友可以在月夜带着仆人乘舟顺流直下百里, 乘兴而来, 尽兴而归。

因为他是贵族有物质的支撑可以潇洒自然不食人间烟火, 飘飘似神仙。

陶渊明则不行,他的财产也不过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算不上殷实人 家, 也需要操劳生机,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这便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也不像谢安式的回到庄园别墅。

対谢安来讲他是朝廷的权贵, 只因为是一时的 不得意而暂时回归。

他并没有放弃仕途经济只不过是暂避风浪蓄势待发。

他隐逸 的心不诚, 因此他的隐是半隐带有附庸的意味。

而陶渊明则真真正正的把自己的 心和灵魂交给自然。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之喻,何等灵动贴切,充分表 现了他回归田园的急切心情。

因此他是真隐、是大隐士。

陶公更不像那种高僧式 的进入高山幽谷,不见天日与世隔绝。

他活跃于乡间邻里把自己变成一个老农。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多么和谐的邻里情。

还有他性嗜酒,饮必醉。

朋友 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

他先醉。

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
1/6


卿可去。

”在田园里陶公始终追求着“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的人生信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自然”一词是老庄哲 学特有的范畴。

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 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 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 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 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 和力量。

陶公用一种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即便是像方宅草屋这样平淡 的事物在他看来也是美的,它们之中涌动着一种自然的灵性。

“质性自然,非矫 饰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

在在高尚哲学的指引下,陶公走进自然,欣赏和亲近自然,建筑起了自我的美学 观,“任其自然,只求适合自己的本性”。

陶公的这种美学观在其作品中表达 的淋漓尽致。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归去来兮辞》)试想陶公 正站在山脚一层看着云雾轻轻地从幽深的山谷中流出, 整个世界就像被披上了一 层薄薄的轻纱一般,若隐若无、轻盈而飘逸,陶公肯定已是入了这美妙的仙境, 他的灵魂也已经是不由自主的随着这冉冉升起的薄云飘向精神的“太虚幻境”, 如痴如醉。

整个的身躯应经完全融在了其中,达到了物我合一至深之境。

鸟儿在 外游荡累了, 就飞回了自己的温巢, 这不正切合陶公此时的心境。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归田园居》)想想自己在外为官,“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 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归去来兮辞》)。

一切都结束 了, 惟有这田园才是自己心灵的归宿。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 ( 《饮酒》 ) 更是让人歆慕,不经意的一抬头,整个天地便在心中。

他的“委运任化”的人生 态度,淡化了横亘在他与自然之间的那层隔膜,把心境与物境冥一。

他成了自然 中的一员,不是旁观者,不是占有者,山川田园是他的灵魂所在。

把自己交给自 然, 融入自然, “顺化”自然。

这是一种大美, 大美无形、 大美无境。

陶渊明“真 魏晋第一风流人物”(沈德潜)。

天有不测风云, 在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一场大火烧掉了他的房屋田产, 生活 开始变的贫窭。

生活遭如此大的变故, 陶渊明不但没有改变淡泊明志的人生信条 时刻保持着一份“安贫乐道”的心境, 反而亲身参加农耕, 并用诗写出农耕体验 的, 陶渊明是第一位。

陶渊明之后的士人有陶公如此之高尚情怀者恐怕也没有几 人。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 》其三)这是陶公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

这是实实在在的劳动, 实景实情生动逼真。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田 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衣食是人生之 道的开端,不劳动什么都谈不到。

诗里写到劳动的艰辛,写到一天劳动之后回家 休息时得到的快慰,真真切切。

通过劳动认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和作用,得到自我 意识的实现,求得内心的平衡。

使自己与自然界融合沟通,于是在日常的看似平 凡的生活中保持自我的思想节操,获得心灵的自有平静和安乐。


2/6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 但没有力量支改变它, 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

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

他回归到田园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 求得返归一个“真我”。

陶 渊明用田园和他的通灵的诗为中国的后世士大夫构筑了一个精神的家园。

这个 家园成为了后世不得志之士避难的心灵港湾。

他们共同构建着中华民族的共同的 文化家园。


3/6


4/6


5/6


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