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会计分期与会计确认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会计分期与会计确认基础
第一节会计分期
一、会计假设
很多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往往需要先提出一系列假设条件,会计学科也不例外。会计假设,也称会计核算前提,是指对某些未被确切认识的事物,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所做的合乎事理的判断。这些未被确知事物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是:(1)存在一些无法正面予以论证的事物,因而明智的办法只能是先确定为一种假设。如果对这种假设并无令入信服的反证足以证明它的错误或虚构,就认为这种假设可以成立;(2)科学的发展,实践经验的积累,尚未达到确切认识它的程度,或达到确知应以另一种事物来替代它的程度。
目前,在会计理论界,会计的假设应该包括哪些,尚无统一的见解。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会计假设应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方面内容。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是会计服务的对象。会计主体假设,明确了会计的具体对象和范围,即只有本单位的经济业务才能作为本单位会计核算的对象和范围。这一假设最初的提出,目的是为了将核算单位的业务与投资者的业务或和他们的有关往来严格区分开来,以便合理确定核算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的假设是指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将会长期地以现时的形式和现有的目标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因而它将按原定的用途去使用现有的资产,同时也将按照现时承诺的条件去清偿它的债务。一句话,会计的出发点,就是企业的经营状况预期将不会改变。如果在可预见的将来,将不能按照现状维持经营,会计将改变原来的立场,由此产生一系列其他会计门类,如清算会计,通货膨胀会计等。
3.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假设是将企业在时间上持续不断的经济活动,人为地分成一个个相等的时间段,每个时间段称为一个会计期间,然后按照划定的会计期间定期地结算账目,编制会计报表,把会计信息传输给有关各方面。由于企业在某个会计期间内,各项资产和权益的变动,不会和现金的收入和付出完全吻合,因此存在会计的两种确认方法:应计制和现金制。
4.货币计量
会计用什么来计量经济现象、经济事实和经济过程,这是一个涉及到把会计制度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要求会计传输出怎样的会计信息的问题。迄今为止,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会计是建立在货币计量这一假设基础上的。通过货币计量,可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统一表现为货币运动,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当然,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手段,必须有一个附带的假设,即假设货币本身的价值稳定不变,即使有所变动,其幅度也微乎其微。换句话说,假设货币量的变化,和一定量货币所代表实物内容的变化是一致的。
二、会计分期产生的会计问题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地取得营业收入,不断地发生各种成本、费用。将营业收入和相关的成本、费用配合起来,加以比较,就可以计算和确定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利润或亏损。收入的取得,成本、支出的发生,必然相应地引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
企业这种川流不息、循环往复地进行着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地不断形成利润(或亏损),即产生一定的经营成果,又不断引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要使会计信息有用,势必要针对企业这种连绵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定期地总结账簿中的记录,并编出会计报表,于是就提出会计期间假设的问题。从企业来说,会计期间是为了便于分期结算账目、及时提供会计资料,而在连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人为确定的一段起讫期间。它是会计的一项基本假设,即假定企业事实上并不停息的生产、经营过程可以截断,并划分为一定的期间。确定了会计期间,就可以定期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并把不同会计期间的情况进行比较,以便实施有效的管理。会计期间一般为一年,在一个年度之中可再分为月份和季度。
确定会计期间是进行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企业中收入和费用确定、成本计算、利润的确定和分配、税金的计征,都与会计期间有直接相联系。
确立了会计期间后,紧接着面临的会计问题是如何将日常经营过程中取得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归集到各个会计期间。确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的会计标准有两个:一是以收入和费用的发生时间为标准;二是以收入和费用的款项实际收支时间为标准。前者称为应计制,后者称为现金制。两种标准下产生的会计信息各有利弊,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在应计制下形成的会计报表主要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在现金制下形成的会计报表主要有现金流量表。
以一年作为会计期间来总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称为会计年度。会计年度以一年为期毕竟期限较长,在一个年度以内,为了满足经营管理上的需要,还可以划分若干较短的经营期间,这种经营期间一般以日历月份或季度为准。因此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就有年报、季报和月报之分。后两者统称中期报表,而年报包括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各种会计报表。
第二节会计的确认基础
一、收入与费用的配比
确定了会计期间,在会计期末就可以根据账簿记录,总结企业的本期生产、经营活动情况,将本期的营业收入和本期的成本、费用相比较,以计算本期盈亏。营业收入是企业向外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所得到的收入。一般地说,企业提供了商品或劳务,同时就可以收到一笔款项;或者取得一项债权。企业的费用是指为获取营业收入而发生的耗费,一般用现款支付;所支付的费用,应当由获得有关收入的会计期间来负担,这样可以使费用(成本)和营业收入在相关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并计算企业的盈亏。这种将相关的费用和收入相互配合和相互比较的计算程序,称为“配比”。合理地配比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才能比较正确地计算和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二、收入和费用的收支期间与归属期间
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工作面临的问题在于,直接根据账簿中所登记的收入和费用来计算本期的盈亏,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呢?怎样确定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可以使费用和营业收入在相互适应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正确地计算出本期的盈亏呢?这就需要研究收入和费用的收支期间及归属期间的问题。
收入和费用的收支期间,是指收入收到了现款(现金或银行存款)和费用支付了现款的会计期间。
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间,则是指应获得收入和应负担费用的会计期间。
收入和费用的收支期间与应归属期间的关系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情况是,本期内收到的收入就是本期已获得的收入,本期已支付的费用就是本期应当负担的费用。
第二种情况是,本期内收到而本期尚未获得的收入,本期内支付而不应当由本期负担的费用。
例如,某企业出租一暂时不用的厂房,2004年1月份已经收到该厂房上半年的租金240000元,而1月份应该获得的租金收入实际应为40000元,其余部分应在以后5个月份内才能陆续获得。这部分已经收到但须在以后月份内才能获得的收入,在1月份来看,就称为预收收入。
又如,某企业在2004年1月份支付全年的保险费120000元,实际上1月份应当负担的保险费,仅为整笔支出的1/12,即10000元,其余部分应由以后11个月份分别负担。这部分已经支付但应由以后月份负担的费用,在1月份来看,就称为预付费用。
第三种情况是,本期应获得的但尚未收到的收入,本期应负担但尚未支付的费用。
每个季度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一般是在季末结算的。第2季度的利息收入须在6月末才能收到。4月份存款上应得的利息收入,该月内虽然未收到,但明显的是属于4月份的收入。这部分已经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