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会计分期与会计确认基础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
第一章:总论一、会计的概念(一)定义(属于新大纲中修改的内容,重点掌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要点: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2.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3.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将企业经济活动的各种数据转化为货币的会计信息4.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而不是一般的管理活动。
会计的对象会计的对象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具体是指社会在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资金运动或者价值运动。
企业的资金运动,表现为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三个过程企业的资金包括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前者形成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后者属于债权人权益(企业的负债)。
企业的资产,一部分形成流动资产,另一部分构成非流动资产。
企业资金运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就形成了资金的循环与周转。
企业资金的退出包括偿还各项债务,缴纳各项税费,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
这部分资金将离开企业,退出企业的资金循环与周转。
会计目标也称会计目的:1,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2,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关信息二、会计的基本职能和方法(重点掌握)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项基本职能。
(一)进行会计核算1.定义: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报告。
(二)实施会计监督会计监督职能,又称会计控制职能,是指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检查。
(三)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关系会计核算职能和会计监督职能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而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只有核算、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会计核算方法是指对会计对象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确认、计量、报告所采用地各种方法。
会计基础学习笔记整理
目录第一章总论第一节会计概述 (1)第二节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11)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第一节会计要素 (15)第二节会计科目 (21)第三章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第一节会计等式 (26)第二节复式记账 (30)第四章会计凭证第一节会计凭证的概述 (44)第二节原始凭证 (46)第三节记账凭证 (56)第四节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 (67)第五章会计账簿第一节会计账簿概述…………………………………………………………………(70)第二节会计账簿的内容、启用与登记规则 (76)第三节会计账簿的格式和登记方法…………………………………………………(79)第四节对账 (92)第五节错账更正方法…………………………………………………………………(95)第六节结账……………………………………………………………………………(99)第六章账务处理程序第一节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104)第二节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106)第三节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110)第七章财产清查第一节财产清查的概述 (114)第二节财产清查的方法 (117)第三节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 (124)第八章财务会计报告第一节财务会计报告概述 (130)第二节资产负债表 (132)第三节利润表 (139)第四节现金流量表 (143)第九章会计档案第一节会计档案的概述 (145)第二节会计档案保管 (145)第十章主要经济业务事项账务处理第一节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151)第二节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155)第三节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170)第四节资本的增减 (187)第五节收入、成本和费用 (191)第一章总论第一节会计概述一、会计的概念及特征从单式记账法过渡到复式记账法是近代会计形成的标志,管理会计的形成并与财务会计相分离,是现代会计的开端。
(一)会计的概念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经济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会计确认基础有几种
会计确认基础有几种会计确认基础有几种在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中,会计确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决定了会计核算主体何时将本单位具体的经济业务记录为何种要素,从而达到向企业“外部”的利益集团提供符合要求的信息这一根本目标。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第五号概念公告中对会计确认作了如下具体说明。
会计确认的定义,会计确认是指将某一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营业收入、费用等正式地记入或列入某一主体财务报表的过程,包括同时用文字和数字表述某一项目。
会计确认应当满足的条件为: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
会计确认的特征包括:从确认的程序来看包括初始确认和再确认两个步骤;确认的目标是要进入财务报表;对于任何一个项目的确认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
目前,无论从财务会计的理论还是实务来看,可选择的会计确认基础一般只有两个,即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一、财务会计确认基础之一: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是以收益和费用是否发生为标准来确定收益和费用。
凡属于本期的收益和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处理;反之,不属于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本期收付也不作为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处理。
权责发生制是以权利的取得和责任的承担作为确认收益和费用的基本标准,即取得收取货款的权利或承担费用的责任就可确认收益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权责发生制应能够有效地用于判别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经济业务,即经济业务要进入会计系统进行核算,必须首先经过权责发生制这一筛选过程;二是权责发生制在交易和事项进入会计信息系统时能够按照对经济资源和经济义务的影响程度明确其应记入何种要素;三是权责发生制适用于对全部会计要素的确认,而不应仅局限于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
权责发生制能够很好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能全面揭示企业主体资产、负债及其变动情况的信息,在当前也是绝对主流的会计确认基矗但是,近年来世界经济正逐步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经济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大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大量高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等。
基础会计知识点整理-基础会计实验知识点
基础会计知识点整理-基础会计实验知识点基础会计学讲义第一章总论1.会计的概念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核算和监督特定单位经济活动;是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的基本特征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会计拥有一系列专门方法;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会计的本质就是管理活动;会计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准确性。
3.会计的基本职能(核算和监督)(1)核算职能记账、算账、报账是会计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会计的最基本职能;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
1)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核算工作程序)①确认(程序):运用特定的方法、以文字和金额同时描述某一交易或事项,使其金额反映在特定主体的财务报表的合计数中的会计程序。
交易或事项:就是经济活动,经济业务,会计业务;企业与外部单位之间的经济活动为交易(买卖活动);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为事项(领用材料生产产品)。
会计确认解决的是定性问题,即判断发生的经济活动是否属于会计核算的内容、属于哪类性质的经济业务。
确认分为初始确认和后续确认(涉及确认时间)。
②计量(数据):在会计确认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金额(数据);会计计量解决的是定量问题;计量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数据的计算(计算的方法和程序,有时计算很复杂)(数学方法)是增加还是减少。
③报告(对外信息):会计报告是对企业所有经济业务确认和计量的结果,将确认和计量的结果进行归纳和整理,以财务报告的形式提供给信息使用者(企业外部单位或个人)。
2)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7项):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财物的收发增减与使用;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资本的增减;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核算;财务成果的计算与处理;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2)监督职能(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主要是事后监督)会计监督贯穿于会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是会计在核算过程中,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所实施的审查。
企业会计准则(旧)
企业会计准则(旧)财政部发布[1992]0号颁布时间:1992-12-3发文单位:财政部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会计核算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适用于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企业。
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中国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应当按照本准则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财务报告。
第三条制定企业会计制度应当遵循本准则。
第四条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第五条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第六条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帐目和编制会计报表。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
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第七条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帐本位币。
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帐本位币,但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境外企业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第八条会计记帐采用借贷记帐法。
第九条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可以同时使用少数民族文字。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也可以同时使用某种外国文字。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十条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第十一条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第十二条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第十三条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如确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情况、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财务报告中说明。
第十四条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
第十五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第十六条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第十七条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
2024年会计初级用书大纲
2024年会计初级用书大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2024年会计初级用书大纲第一章:会计基础1.1 会计的定义和作用1.2 会计的发展历史1.3 会计的基本原则1.4 会计的概念和分类1.5 会计信息的特征第二章:会计科目和账户2.1 会计科目的分类和编制2.2 资产、负债、所有权者权益的概念和分类2.3 收入和费用的概念和分类2.4 会计科目的分录和账户的建立2.5 会计凭证的种类和填制第三章:会计核算方法3.1 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3.2 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3.3 货币和非货币事项的会计处理3.4 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3.5 企业会计核算的盘点和内部控制第四章:会计准则和法规4.1 会计准则的概念和作用4.2 国际会计准则和中国会计准则的比较4.3 企业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4.4 企业会计的合规与风险管理4.5 会计作假和违规行为的防范与处理第五章:财务报表分析5.1 财务报表的内容和形式5.2 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5.3 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分析5.4 财务指标的计算和解释5.5 财务比率分析和财务预测技术第六章:会计信息系统6.1 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和组成6.2 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和作用6.3 会计软件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6.4 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6.5 会计信息安全与个人隐私保护第七章:财务管理与决策7.1 财务管理的概念和原则7.2 资金管理和资本运作的基本方法7.3 成本管理和预算控制的技术7.4 投资决策和融资策略的分析7.5 财务风险管理和财务危机处理本大纲涵盖了会计基础知识、会计科目和账户、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准则和法规、财务报表分析、会计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与决策等方面的内容,适用于2024年的会计初级教材。
希望通过学习本大纲的内容,同学们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会计知识,提升自己的会计能力和素质。
祝愿大家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
第二篇示例:【2024年会计初级用书大纲】一、前言会计作为经济活动中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对于企业的管理和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会计基础(第4版)
一、财产清查的准备工作
二、财产清查的方法
一、财产清查结果处理的步骤
二、账户设置
三、财产清查结果账务处理
3
第三节利润表
第一节财务会
计报告概述
1
4
复习思考题
第二节资产负
债表
2
5
参考答案
一、财务会计报告及目标
二、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
三、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
一、资产负债表的概念和意义
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和内容
一、盘存账户
二、资本账户
三、结算账户
四、调整账户
五、集合分配账户
六、成本计算账户
七、期间账户
八、财务成果账户
3
第三章会计等
式与复式记账
1
第一章总论
4
第二章会计要
素与会计科目
第四章会计凭
证
2
5
第五章会计账
簿
3
第六章账务处
理程序
第七章财产清
查
第八章财务会
计报告
1
4
第九章会计档
案
2
5
第十章主要经
济业务事项账
复习思考题
参考答案
一、会计的概念及特征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三、会计对象和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四、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
五、会计目标
一、会计主体
二、持续经营
三、会计分期
四、货币计量
一、会计基础的概念和种类
二、权责发生制
三、收付实现制
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二、会计惯例
3
第一节会计要
素
第三节账户及
其基本结构
二、收入-费用=利润
会计基础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会计概述一、会计的概念及特征(一)会计的概念●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二)会计的基本特征●1、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2、会计拥有一系列专门方法●3、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4、会计的本质就是管理活动二、会计的基本职能(一)会计的核算职能(二)会计的监督职能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会计法》确立了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政府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三)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的关系两大基本职能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会计的核算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是会计监督的基础。
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证。
三、会计对象和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一)会计对象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出来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对象。
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资金运动。
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对象就是资金运动。
资金是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资金运动是客观的(二)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是资金运动,各单位在日常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中的资金运动称为经济业务事项。
经济业务事项包括经济业务和经济事项两类.经济业务又称经济交易。
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3、债券、债务的发生和结算4、资本的增减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6、财物成果的计算和处理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第二节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出的合理假设一、会计主体(主体独立假设)二、持续经营(正常经营,不存在亏损、破产)三、会计分期(for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四、货币计量(衡量不同单位的经营业绩,最直接、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选取货币进行计量,因而货币计量会成为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假设,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
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
财务基础理论知识
31
(六)利润 1、定义:利润是指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 利得和损失。
32
2、分类
➢ 利润按其构成的不同层次可分为: 1.营业利润 =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
资产 非流动资产
持有至到期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 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 长期待摊费用 递延所得税资产等
15
(二)负债
1、定义:负债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2、特征: (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2)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3)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实质重于形 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 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重要性
谨慎性 及时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 重要交易或者事项。(注意:需要会计人员职业判断) 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
4、内容 ➢ 主要包括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和期间费用。 ➢ 营业成本按其在费用中的重要地位可分为:主营业务
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
30
期间费用包括:
(1)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产品过程中发生的各项 费用以及销售本企业产品而专设销售机构的各项经费。
(2)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 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
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10
三、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
(一)会计要素 (二)会计科目
一、会计要素 ➢ 会计要素就是会计对象(资金运动)的具体表现,是对企业会计对象
会计基础知识点大全
资产负债表: 反映期末企业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情况。
利润表: 反映的是一段期间的经营成果。
现金流量表: 反映企业现金流入有多少?现金流出有多少?会计的目标是提供财务信息。
会计六要素: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第一章会计总论】1.会计: 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种管理活动, 其基本特征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包括: 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管理活动论。
2.会计的职能与目标(1)职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反映和监督(反映经济情况、监督经济活动)(扩: 控制经济过程, 分析经济效果, 预测经济前景, 参与经济决策)(2)目标: 满足外部的需要(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需要);满足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
决策有用观: 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受托责任观: 委托方——受托方。
3、会计核算方法: 包括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表等。
4.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5.会计核算基础包括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补充:1.会计方法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监督方法、会计分析方法。
2、会计核算的内容: 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会计报告。
3、会计监督包括: 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
【第二章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一、会计要素1.资产的含义、特征(1)含义: 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资产按流动性分:流动资产: 指现金以及其他能在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以内变现或被耗用的资产。
包括: 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存货等。
非流动资产: 固定资产(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等)、无形资产(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等)(1)含义: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 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第4章 会计分期与会计确认基础
第三节 期末账项 调整(续)
第三节 期末账项调整(续)
二、递延项目:收支期在前,归属期在后(续) (一) 预付费用(续)
程序2:预付费用的摊销 ——分析:随着“递延费用/资产”的使用,使得费 用增加(借方),资产减少(贷方)。 ——账务处理:借记“××费用”,贷记 “××资 产”(“预付账款”或“长期待摊费用”等)
100000元,将递延至下期再转作收入,而收入账户将转至“本年 利润”账户中,以确定盈亏。
第三节 期末账项调整(续)
第三节 期末账项调整
一、应计项目:归属期在前,收支期在后 凡是本会计期间已赚取的收入及已发生的费用,虽 因尚未收付现金而平时未予记录,但在期末应予以调整 入账。 (一)应付费用: —— 定义:应付费用又称应计费用,是指本期已发生 (耗用)而尚未支付现金的各项费用,例如,应付职工 薪酬、应付租金、应付利息等。 ——分析:①费用业务已发生=费用增加(借方)、 ② 现款未付,未来要支付=现有义务 =负债增加(贷方) ——账务处理: ①确认费用时:借记“××费用”,贷记 “××负债” ②清偿负债时:借记“××负债” ,贷记“银行存款” 等
第一节 会计分期
二、会计分期产生的会计问题 收入和费用的业务发生期与现金的收支期不 一致的问题。在会计计量上,就产生了收入、费 用确认标准的选择问题:以业务的发生期为标准, 还是以现金的收支期为标准。前者称为应计制, 后者称为现金制。
第二节 会计的确认基础
一、收入与费用的配比 1、收入和费用的经济性质:取得一定的收入要有一 定的费用相配比,付出一定的费用要有一定的收入相配比。 费用体现为取得一定收入所付出努力的程度,而费用是是 这种努力的结果。 2、配比的方式 a. 因果配比——某些费用与某些收入存在着直接的、 明确的因果联系,如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之间的配比; b. 期间配比——某些费用难以确定与之相对应的直接 的、明确的因果联系的收入,只能直接计入当期费用。例 如,企业的广告费支出
基础会计各章重点
第一章总论主要内容:会计的概念、职能、对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重点内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一、会计概念(一)会计的概念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三个阶段,其中现代会计形成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个方面.会计的核算职能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
它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
它包括了事前、事中和事后核算。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同时又是辩证统一的。
(三) 会计的对象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又称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资金运动包括各特定对象的资金投入、资金运用、资金退出。
会计对象可分为:企业单位的会计对象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对象.二、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明确的前提条件,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
(一)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会计个体,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并非是对等的概念,法律主体可以作为一个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例如由自然人创办的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在会计核算时必须作为会计主体。
(二)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根据正常的经营方针和既定的经营目标持续经营下去。
即在可预见的未来,该会计主体不会破产清算,所持有的资产将正常营运,所负有的债务将正常偿还。
会计基础判断题
第一章总论题干标准答案解析难度备注 1.从职能属性看,核算和监督本身是一种管理活动,从本质属性看,会计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活动。
()对 2.会计核算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
()对 3.簿记即记账,算账,报账,它是传统会计和现代会计的全部工作范畴。
()错 4.将企业购买的原材料确认为资产,这属于会计确认的范畴。
()对 5.会计人员只能核算和监督所在主体的经济业务,不能超范围核算和监督其他主体的经济业务。
()对 6.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和信用证都属于有价证券。
()错7.资金运动过程和具体运动形式对任何单位来说都是一样的。
()错8.资金的循环过程就是从货币资金形态开始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的过程。
()错9.会计基础假设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与环境等所作出的合理假设。
()对10.如果没有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就无法选择正确的核算方法,没有统一的计量标准,很难及时地将某特定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准确地体现出来。
()对11.企业内部的部门可以视为一个会计主体,但不是法人。
()对12.持续经营只是一个假定,一旦企业进入清算,就应当改按清算会计处理。
()对13.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对14.企业对价值比较大的财务的收发,使用,增减变化等情况必须及时进行会计核算,对价值比较小的财物可以一年进行一次会计核算。
()错15.会计确认,计量,报告基础主要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对16.权责发生制下,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的费用,可能在本期已经付出货币资金,也可能在本期尚未付出货币资金。
()对17.权责发生制基础下,当期支付一笔现金,表明此项现金流出归属于当期费用。
()错18.本月收到上月销售产品的货款存入银行,权责发生制下,不能作为本月的收入。
()对19.华夏银行于2012年10月1日向某公司发放一笔贷款100万元,期限为一年,年利率6%,按月确认利息收入。
会计分期知识点总结
会计分期知识点总结一、会计分期的概念和作用会计分期是指根据会计准则和法律规定,在一定的时间节点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分期报告的过程。
会计分期作为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的是为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可靠、真实的财务信息,从而帮助他们进行决策、评价和监控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会计分期的基本原则1. 会计分期的连续性原则会计分期应当按照连续性原则进行,即前一期的末了和后一期的末了应当具有关联性,同时应保证不跨越期限的一贯性,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和真实性。
2. 会计分期的一贯性原则会计分期要求企业在报告不同时段的财务信息时,要保持财务信息报告的一贯性,即在一定时间内,相同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和方法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3. 会计分期的真实性和清晰性原则会计分期的财务信息报告必须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清晰性,确保信息的完整、公正和可比。
同时,应当遵循适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准确和综合的反映。
4. 会计分期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会计分期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即收入和支出应当与其权利义务的发生时间相关联,而不是相关现金的实际收付时间。
5. 会计分期的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分期中,企业应该保持谨慎性原则,即在收入确认、资产计提和损失准备等方面,应该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进行充分的考虑,从而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充分性。
三、会计分期的内容和方法1. 财务状况分期财务状况分期要求企业在一定时间节点上对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进行分期报告,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变动情况,包括资产负债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2. 经营成果分期经营成果分期要求企业对经营活动的收入、成本和费用进行分期报告,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变动情况,包括利润表。
3. 现金流量分期现金流量分期要求企业对现金的收入和支出进行分期报告,反映企业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包括现金流量表。
会计基础知识点总结2篇
会计基础知识点总结会计基础知识点总结2篇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
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会计基础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会计基础知识点总结1【第一章】1.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核算、会计监督。
2.会计核算的环节:确认、计量、记录、报告。
3.会计核算的工作:记账、算账、报账。
4.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关系:会计核算职能和会计监督职能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而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只有核算、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5.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6.会计核算四项基本前提之间的关系: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
具体地说: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
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7.会计要素共计有六项,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会计要素表现资金运动的静止状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
第二类会计要素表现资金运动的显著变动状态,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
8.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其中,前两者是由企业所有者直接投入的(例如溢价发行股票),而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是企业在生产过程当中所实现的利润留存企业所形成的部分,因此,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又统称为留存收益。
所以,也可以表述为: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等。
9.收入与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关系:收入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两者兼而有之(部分收入还债),最终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第四章会计分期与会计确认
2)应计费用应设置的账户—“预提费用”账 户
3)应计费用账项调整的会计处理举例
(二)递延项目
1、预付费用的调整 •1)预付费用的含义 •2)预付费用应设置的账户—“待摊费用”账户 •3)预付费用账项调整的会计处理举例 •2、预收收入的调整
1)预收收入的含义
2)预收收入应设置的账户—“预收账款”账户
2.会计确认的标准 从理论上讲,会计确认有四个标准和两个前提: 四个标准是: 第一,符合要素定义; 第二,可计量性; 第三,相关性; 第四,可靠性。 会计确认的两个基本前提是:效益大于成本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二、收入和费用的收支期与归属期
1、本期内收到的收入就是本期已获得的收入,本期 已支付的费用就是本期应负担的费用。 2、本期内收到而本期尚未获得的收入,本期已支付 的不应当由本期负担的费用。 3、本期应获得但尚未收到的收入,本期应负担但尚 未支付的费用。
•
加大质量管理力度、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0 21年2 月18日 星期四 12时2 分39秒 Thursd ay, February 18, 2021
•
质量是企业的形象和声誉。21.2.182 021年2 月18日 星期四 12时2 分39秒 21.2.1 8
谢谢大家!
• 三、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比较
第三节 账项的调整
一、期末账项调整的必要性 合理确认各期应得的收入和应负担的费 用,正确算出各期的盈亏。
二、期末应予调整的账项 (一)应计项目——应予计入本期收入和
费用的账项
• 1、应计收入的调整 • 1)应计收入的含义 • 2)应计收入应设置的账户 • 3)应计收入账项调整的会计处理举例 • 2、应计费用的调整
4、货币计量
会计基础知识要点笔记总结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会计概述一、会计的概念及特征(一)会计的概念(二)会计的基本特征1.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2.会计拥有一系列专门方法3.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4.会计的本质就是管理活动二、会计的基本职能(一)会计的核算职能(二)会计的监督职能(三)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的关系三、会计对象和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一)会计对象(二)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4.资本的增减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第二节会计基本假设一、会计主体二、持续经营三、会计分期四、货币计量第三节会计基础一、会计基础的概念和种类二、权责发生制三、收付实现制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第一节会计要素一、会计要素的确认(一)资产1.资产的定义2.资产的分类(二)负债1.负债的定义2.负债的分类(三)所有者权益1.所有者权益的定义2.所有者权益的分类(四)收入1.收入的定义2.收入的分类(五)费用1.费用的定义2.费用的分类(六)利润1.利润的定义2.利润的分类二、会计要素的计量(一)历史成本(二)重置成本(三)可变现净值(四)现值(五)公允价值第二节会计科目一、会计科目的概念二、会计科目的分类(一)按其归属的会计要素分类1.资产类科目:按资产的流动性分为反映流动资产的科目和反映非流动资产的科目。
2.负债类科目:按负债的偿还期限分为反映流动负债的科目和反映长期负债的科目。
3.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按所有者权益的形成和性质可分为反映资本的科目和反映留存收益的科目。
4.成本类科目:按成本的不同内容和性质可以分为反映制造成本的科目和反映劳务成本的科目。
5.损益类科目:按损益的不同内容可以分为反映收入的科目和反映费用的科目。
(二)按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分类1.总分类科目,又称一级科目或总账科目,它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总分类科目反映各种经济业务的概括情况,是进行总分类核算的依据。
第四节 会计基本前提
2.确立会计分期前提的意义
◆可以分期结算账目、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使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一贯性 原则、及时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等会计核算 原则的建立成为可能。
(4)货币计量
1)货币计量的定义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 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 动。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辅之以实物量、劳 动量等)。
在信息时代,会计主体假设的外延被扩展。持续 经营假设不再适用于所有企业,对清算会计的运 用渐增。 当货币计量假设不足以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人力资源会计应运而生。衍生金融工具显示人们 为保持币值稳定而做出的努力。
二、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内容
(一)会计主体
1. 定义
会计主体是会计信息所服务的特定对象。它规
• 【例3】
• 某企业购入一条生产线,预计使用寿命为l0年, 考虑到企业将会持续经营下去,因此可以假定企 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 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即不断地 为企业生产产品,直至生产线使用寿命结束。为 此固定资产就应当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 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预计使用寿命 期间所生产的相关产品成本中。
◆以企业的资金运动过程可以分期核算为前提,而
不需要等到过程终止。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
根据持续经营假设,一个企业将按当前的规模和 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但是,无论是企业的生产经 营决策还是投资者、债权人等的决策都需要及时 的信息,都需要将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 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分期确认、 计量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 量。明确会计分期假设意义重大。 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 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 的基准,进而出现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也称会计假设,它是人们对那些未经确切认识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事物和会计现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所作出的合乎事理的推断。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人员为之服务的对象。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四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会计主体这一基本前提包含着如下四个方面的意思:(1)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企业)只能是一个,而不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这是因为会计计量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以这个特定企业的权力和义务为界限的,收入和费用也是以该特定企业为界限,按实现和配比原则来确认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商品生产经营者,要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那就必须将某一特定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其他企业的经营活动区分开来,独立地、完整地反映某一特定企业本身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明确经营管理责任,并根据会计核算所提供的资料做出正确的决策。
(2)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在经济上是独立的,所以不仅要把各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划分清楚,而且还应把企业的经营活动与企业所有者及企业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
例如,当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为同一个人时,由于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是作为经济实体的企业,这就需要把所有者的个人的消费与企业的开支分开,由此确定由企业会计入账的内容,并及时清算企业与企业主(所有者)之间的往来,否则就无法计量企业的支出和利润,也无法进行经济效益的比较、分析。
再如,企业按规定提取一笔职工福利费,这表明企业增加了一笔债务,而企业在发生职工福利支出时,就不再看作是企业的费用,而应视为企业债务的偿付。
(3)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与作为法人的企业是有区别的。
法人是指在政府部门注册登记、有独立财产、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实体,它强调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法律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会计分期与会计确认基础第一节会计分期一、会计假设很多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往往需要先提出一系列假设条件,会计学科也不例外。
会计假设,也称会计核算前提,是指对某些未被确切认识的事物,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所做的合乎事理的判断。
这些未被确知事物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是:(1)存在一些无法正面予以论证的事物,因而明智的办法只能是先确定为一种假设。
如果对这种假设并无令入信服的反证足以证明它的错误或虚构,就认为这种假设可以成立;(2)科学的发展,实践经验的积累,尚未达到确切认识它的程度,或达到确知应以另一种事物来替代它的程度。
目前,在会计理论界,会计的假设应该包括哪些,尚无统一的见解。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会计假设应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方面内容。
1.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是会计服务的对象。
会计主体假设,明确了会计的具体对象和范围,即只有本单位的经济业务才能作为本单位会计核算的对象和范围。
这一假设最初的提出,目的是为了将核算单位的业务与投资者的业务或和他们的有关往来严格区分开来,以便合理确定核算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持续经营持续经营的假设是指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将会长期地以现时的形式和现有的目标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因而它将按原定的用途去使用现有的资产,同时也将按照现时承诺的条件去清偿它的债务。
一句话,会计的出发点,就是企业的经营状况预期将不会改变。
如果在可预见的将来,将不能按照现状维持经营,会计将改变原来的立场,由此产生一系列其他会计门类,如清算会计,通货膨胀会计等。
3.会计分期会计分期假设是将企业在时间上持续不断的经济活动,人为地分成一个个相等的时间段,每个时间段称为一个会计期间,然后按照划定的会计期间定期地结算账目,编制会计报表,把会计信息传输给有关各方面。
由于企业在某个会计期间内,各项资产和权益的变动,不会和现金的收入和付出完全吻合,因此存在会计的两种确认方法:应计制和现金制。
4.货币计量会计用什么来计量经济现象、经济事实和经济过程,这是一个涉及到把会计制度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要求会计传输出怎样的会计信息的问题。
迄今为止,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会计是建立在货币计量这一假设基础上的。
通过货币计量,可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统一表现为货币运动,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当然,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手段,必须有一个附带的假设,即假设货币本身的价值稳定不变,即使有所变动,其幅度也微乎其微。
换句话说,假设货币量的变化,和一定量货币所代表实物内容的变化是一致的。
二、会计分期产生的会计问题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地取得营业收入,不断地发生各种成本、费用。
将营业收入和相关的成本、费用配合起来,加以比较,就可以计算和确定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利润或亏损。
收入的取得,成本、支出的发生,必然相应地引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
企业这种川流不息、循环往复地进行着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地不断形成利润(或亏损),即产生一定的经营成果,又不断引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
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要使会计信息有用,势必要针对企业这种连绵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定期地总结账簿中的记录,并编出会计报表,于是就提出会计期间假设的问题。
从企业来说,会计期间是为了便于分期结算账目、及时提供会计资料,而在连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人为确定的一段起讫期间。
它是会计的一项基本假设,即假定企业事实上并不停息的生产、经营过程可以截断,并划分为一定的期间。
确定了会计期间,就可以定期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并把不同会计期间的情况进行比较,以便实施有效的管理。
会计期间一般为一年,在一个年度之中可再分为月份和季度。
确定会计期间是进行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企业中收入和费用确定、成本计算、利润的确定和分配、税金的计征,都与会计期间有直接相联系。
确立了会计期间后,紧接着面临的会计问题是如何将日常经营过程中取得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归集到各个会计期间。
确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的会计标准有两个:一是以收入和费用的发生时间为标准;二是以收入和费用的款项实际收支时间为标准。
前者称为应计制,后者称为现金制。
两种标准下产生的会计信息各有利弊,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在应计制下形成的会计报表主要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在现金制下形成的会计报表主要有现金流量表。
以一年作为会计期间来总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称为会计年度。
会计年度以一年为期毕竟期限较长,在一个年度以内,为了满足经营管理上的需要,还可以划分若干较短的经营期间,这种经营期间一般以日历月份或季度为准。
因此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就有年报、季报和月报之分。
后两者统称中期报表,而年报包括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各种会计报表。
第二节会计的确认基础一、收入与费用的配比确定了会计期间,在会计期末就可以根据账簿记录,总结企业的本期生产、经营活动情况,将本期的营业收入和本期的成本、费用相比较,以计算本期盈亏。
营业收入是企业向外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所得到的收入。
一般地说,企业提供了商品或劳务,同时就可以收到一笔款项;或者取得一项债权。
企业的费用是指为获取营业收入而发生的耗费,一般用现款支付;所支付的费用,应当由获得有关收入的会计期间来负担,这样可以使费用(成本)和营业收入在相关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并计算企业的盈亏。
这种将相关的费用和收入相互配合和相互比较的计算程序,称为“配比”。
合理地配比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才能比较正确地计算和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二、收入和费用的收支期间与归属期间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工作面临的问题在于,直接根据账簿中所登记的收入和费用来计算本期的盈亏,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呢?怎样确定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可以使费用和营业收入在相互适应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正确地计算出本期的盈亏呢?这就需要研究收入和费用的收支期间及归属期间的问题。
收入和费用的收支期间,是指收入收到了现款(现金或银行存款)和费用支付了现款的会计期间。
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间,则是指应获得收入和应负担费用的会计期间。
收入和费用的收支期间与应归属期间的关系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情况是,本期内收到的收入就是本期已获得的收入,本期已支付的费用就是本期应当负担的费用。
第二种情况是,本期内收到而本期尚未获得的收入,本期内支付而不应当由本期负担的费用。
例如,某企业出租一暂时不用的厂房,2004年1月份已经收到该厂房上半年的租金240000元,而1月份应该获得的租金收入实际应为40000元,其余部分应在以后5个月份内才能陆续获得。
这部分已经收到但须在以后月份内才能获得的收入,在1月份来看,就称为预收收入。
又如,某企业在2004年1月份支付全年的保险费120000元,实际上1月份应当负担的保险费,仅为整笔支出的1/12,即10000元,其余部分应由以后11个月份分别负担。
这部分已经支付但应由以后月份负担的费用,在1月份来看,就称为预付费用。
第三种情况是,本期应获得的但尚未收到的收入,本期应负担但尚未支付的费用。
每个季度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一般是在季末结算的。
第2季度的利息收入须在6月末才能收到。
4月份存款上应得的利息收入,该月内虽然未收到,但明显的是属于4月份的收入。
这部分已经获得但尚未收到的利息收入,在4月末就称为应计收入。
还有上面出租厂房的例子,如果按合同规定,2004上半年的租金在2004年6月30日结算,那末,在1月末,企业虽然尚未本月的租金收入,但1月份的租金收入已经实现,这种已经实现但尚未实际收到款项的租金收入,也是应计收入。
又如,本月份耗用的水电费,可能要等到下月份才予以支付。
这部分应当由本期负担但尚未支付的水电费,在本月末就称为应计费用。
上述第一种情况下,收入和费用的收支期间与应归属期间相一致,因而,确定为本期的收入和本期的费用不存在任何问题。
至于第二、第三种情况下的收入和费用,则有两种方法来确定它们是否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一种为现金制,另一种为应计制。
这是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两种不同处理方法。
三、现金制现金制又称收付实现制或实收实付制。
它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作为标准。
凡属本期收到的收入和支付的费用,不管其是否应归属本期,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反之,凡本期未曾收到的收入和未曾支付的费用,即使应归属本期,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由于款项的收付实际上以现金收付为准,所以一般称为现金制。
现金制会计不考虑预收收入、预付费用,以及应计收入和应计费用的存在。
会计期末根据账簿记录确定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因为实际收到和付出的款项,必然已经登记入账。
所以,不存在于期末对账簿记录进行调整的问题。
因此,根据现金制编制的现金流量表,不存在人为调整因素,会计核算简单,可靠程度高,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依据。
但现金制下的收入和费用,没有考虑企业预收收入、预付费用,以及应计收入和应计费用,所得出的收支结果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成果,不能作为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依据。
四、应计制应计制又称权责发生制或应收应付制。
它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以应收应付作为标准。
也就是说,凡属于本期已获得的收入,不管其款项是否收到,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凡属本期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付出,都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
反之,凡不应归属本期的收入,即使其款项已经收到并入账,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凡不应归属本期的费用,即使其款项已经付出并入账,也不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
由于它不问款项的收付,而以收入和费用应否归属本期为准,所以称为应计制。
在应计制下归属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不仅包括上述第一种和第三种情况的收入和费用,还包括以前会计期内收到而在本期获得的收入,以及在以前会计期内支付而应由本期负担的费用。
但它不包括第二种情况下的收入和费用。
所以,在会计期末,要确定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就要根据账簿记录,按照归属原则进行账项调整。
由于期末会计调整涉及到一些人为的估计、预计等,因此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包含一定人为因素,可靠程度不如现金流量表高,但应计制下考虑的收入和费用都以它们的归属期为准,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信息使用者评价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依据。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但在会计年度末,为了弥补权责发生制的缺陷,还要根据现金制编制现金流量表。
下面举例说明应计制和现金制及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含义差异。
例1:2004年初,小王从某国有企业下岗后,决定利用掌握的技术,开办一家汽车修理店。
小王投入资金100000元,具体开支如下:(1)预付一年店面租金12000元;(2)购买修理用设备和工具50000元;(3)购买常用的修理用配件20000元;(3)剩下18000元作为流动资金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