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国土空间规划研究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国土空间规划研究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第一章绪论近年来,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化进程较慢,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低下,农村地区人口缺乏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问题十分突出,需要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对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文主要探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并对如何合理规划国土空间提出建议。

第二章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指以人为本、生态为先、优化空间布局、多元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城镇化建设。

国土空间规划是制定各类用地空间轮廓和指标,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保护的规划。

二者相互依存,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依托国土空间规划才能实现。

具体来说,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合理的空间布局和用地安排,合理配置城市、农村、经济、生态等功能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国土空间规划需要依据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和需求,合理配置城市用地、农村用地、生态用地等,同时保护好环境资源,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三章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带来各种优良的社会经济效益,如提高城市化率、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增加人口纳入社会保障等。

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如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土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城乡差距过大、农村人口缺乏公共服务等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依托国土空间规划来解决。

比如说,在国土空间规划过程中应该减少土地资源浪费,并注重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

第四章如何合理规划国土空间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依托国土空间规划,因此如何合理规划国土空间是十分关键的。

以下是本文的一些建议:1. 认真制定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注重优先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2. 制定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格局和城乡布局,注重城乡融合与统筹规划3. 加快建立完善的国土空间规划制度和管理制度,促进各级规划的协调和统一4. 注重绿色低碳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和乡村环境5. 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节约与利用,加强对土地的管理、监督和执法第五章结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以人为本、生态为先、优化空间布局、多元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城镇化建设。

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抚州市位于江西省东南部,是江西省较为重要的地级市之一。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抚州市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成为城市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抚州市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现状和问题入手,探讨如何实现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一、抚州市人口城镇化的现状和问题抚州市的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2019年末抚州市常住人口总量为450万人,城镇人口仅占总人口的40%左右,远低于全国城镇人口比重的60%左右。

城镇化水平低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农业劳动力过剩。

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收入水平较低,农民在城镇就业的吸引力不强,导致农民不愿意向城镇转移。

2. 城乡收入差距大。

抚州市农村居民收入相对较低,城市居民收入相对较高,这导致了农民进城的意愿较低。

3. 城市融合发展不够。

抚州市各县市区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城市间的合作和发展不足,导致城市吸引力不强。

4. 城镇化政策落实不够到位。

抚州市在城镇化政策的实施上存在一些问题,政策力度不够,推动力度不够,政策的实施缺乏有效性。

抚州市目前的人口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存在城市人口规模较小、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规划建设对人口承载能力不足等问题。

抚州市的土地城镇化水平也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利用率低。

抚州市大部分土地资源被用于农业生产,城市化用地利用率低,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的占比不足。

2. 城市扩展速度较慢。

抚州市的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较少,城市扩展速度较慢,城市空间利用率低。

3. 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界限不清。

抚州市城乡建设用地规划不够明确,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之间的划分不够清晰,导致城镇化进程受到阻碍。

为了实现抚州市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加大城市化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要增加对城市化政策的支持力度,推动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政策的有效性和推动力度。

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之谜_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解释_李子联

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之谜_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解释_李子联

收稿日期:2013-05-12作者简介:李子联,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研究”(编号:71073076);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苏农民增收的路径研究”(编号:2013SJB790017)。

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之谜———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解释李子联(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所在。

以解释两者之间的发展失衡为主题,在运用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后,主要得出结论:第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城市建设用地的大规模扩张,但对人口城镇化所发挥的“吸纳效应”则相对有限,人口城镇化因而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发展;第二,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使其财政收支与城镇化发展存在反向变化关系,而后者又进一步加剧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失衡;第三,户籍管制是人口城镇化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而政策的放松和制度的改革则能促进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第四,农地使用期限的延长由于其所带来的“保障效应”而有利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但效应的发挥应以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为前提。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3;F0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11-0094-08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13.11.014城镇化建设促进内需扩大进而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的前提在于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张,但后者所表征的人口城镇化长期以来一直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发展,使得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失衡的“困境”。

突破这一困境,对于促进农民增收、调整经济结构以及转变发展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逻辑之源出发,人口城镇化为什么会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导致这一“困境”出现的因素有哪些?以此为线索,我们尝试对相关因素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进行机理性地分析,并进一步运用全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及测度方法比较

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及测度方法比较

第36卷 第5期2022年5月Vol.36 No.5May,2022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1 引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不到20%(1978年)提升到64%(2020年)[1],持续增长的城市人口驱使城市用地不断扩张。

人口和土地是城市系统核心要素,二者协调增长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2]。

然而,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与人口增长不同步、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3-4]。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城市土地过快扩张会加剧耕地和生态用地消耗,威胁城市生态环境,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5]。

已有研究普遍发现中国城市土地扩张快于人口增长[6-8]。

例如,2000—2015年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年均增长率是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的1.65倍[9]。

当然,doi: 10.11994/zgtdkx.20220513.183256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及测度方法比较许 刚1,郑沐辰1,王亚星2,李 静1(1.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030)摘要:研究目的:全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异速发展的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并比较二者异速发展的测度方法。

研究方法:采用城市土地与人口增长率之比、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和异速增长模型测度全国、省域和城市3个层面二者之间增速差异。

研究结果:中国自1990年以来土地城镇化持续快于人口城镇化,2006年以后该趋势放缓,2020年该趋势初步扭转。

2006—2020年,超过80%的县级及以上城市土地扩张快于人口增长,东北多数城市在城市人口负增长情况下,城市土地仍在扩张。

从城市规模来看,大中小城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原因分析

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原因分析

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原因分析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一个显著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那就是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失调。

这种失调不仅影响了城镇化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也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首先,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这种失调。

长期以来,GDP 增长和城市建设规模等指标在考核中占据重要地位。

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显著的政绩成果,地方政府往往更倾向于大规模地推进土地城镇化,通过土地开发和城市扩张来拉动经济增长。

相比之下,人口城镇化涉及到人口素质的提升、社会保障的完善、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等诸多方面,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努力,短期内难以体现明显的政绩。

其次,土地财政是造成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的重要因素。

土地出让金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在利益的驱动下,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土地的征收和出让,以获取更多的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

然而,这些资金在分配和使用上,往往更多地倾向于物质性的建设,而对与人口城镇化相关的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投入相对不足。

再者,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也是一个关键原因。

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使得农村人口在进入城镇后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他们在就业、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面临诸多障碍,无法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

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和定居,导致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滞后于土地城镇化。

另外,产业结构不合理也对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些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过于注重房地产等投资驱动型产业的发展,而忽视了能够吸纳大量就业人口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培育。

这使得城镇缺乏足够的就业机会,无法吸引农村人口稳定就业和定居,从而导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脱节。

在规划层面,一些城镇在规划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布局和长远的规划眼光。

盲目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忽视了产业发展、人口分布与城市空间的协同关系。

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抚州市作为江西省重要的中心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本文通过对抚州市人口城镇化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人口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推动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一、抚州市人口城镇化的现状和问题抚州市人口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城镇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抚州市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抚州市城镇化率为46.7%,远低于全国城镇化率60.6%。

这表明抚州市人口城镇化发展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不足。

1. 城镇化进程缓慢。

抚州市城镇化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人口迁入城镇的速度相对较慢。

2. 城镇化质量有待提高。

抚州市城镇化发展缺乏高质量的产业支撑,城市化水平相对低下,缺乏优质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

3. 城乡差距较大。

抚州市城乡差距较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

二、人口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的影响人口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具有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城市化带动了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2. 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扩张的平衡。

人口城镇化促使土地的集约利用,降低土地扩张速度,并且有利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引导土地利用方式。

3. 城乡土地利用差异的缩小。

人口城镇化可以推动农村土地向城市转移,减少农村闲置土地,缩小城乡土地利用差异。

4. 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相互促进,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扩大城市规模,推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1. 加大城市发展力度。

加大城市规模和产业发展的投入,提高城市化水平,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入城市。

2.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城市的供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市宜居性和竞争力。

中国县域城镇化:人口与土地空间匹配差异及影响因素

中国县域城镇化:人口与土地空间匹配差异及影响因素

第37卷 第12期2023年12月Vol.37 No.12Dec.,2023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截至2022年全国城镇化率已达到65.22%[1],正处于城镇化质量提升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2-3]。

城镇化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之间相互影响[4]。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强调,系统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镇布局优化是引领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目 标[5]。

该文件的发布也标志着我国迈入了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6]。

县城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2],在实现乡村振兴和就地城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7]。

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县域城镇化过程普遍存在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现象[8-9],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1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11],要严控人口流失县城的建设用地增量,促进人口和公共资源适度集中,以实现县域公共资源与人口规模基本匹配的战略目标。

城镇土地资源作为重要的公共资源之一,不仅是各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载体,同时也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具有资源和资本双重属性,其与城镇人口的合理配置关系对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12]。

学界对县域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以及二者的收稿日期:2023-07-03;修订日期:2023-10-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210127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CUGL170408,CUGGG-2021);湖北省自科基金面上项目(ZRMS2023000450)。

第一作者:任英健(1999-),男,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土地利用与土地变化模拟。

E-mail:***************.cn 通讯作者:杨建新(1988-),男,湖北鄂州人,博士,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也逐渐成为城市进行发展的关键问题。

在抚州市这样一个地处江西省南部的中小城市,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问题同样很突出,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和有效措施。

一、人口城镇化概述人口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和城市化的过程,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趋势。

在抚州市,人口城镇化的发展速度逐年加快,城镇人口比例不断提高。

截至2019年底,抚州市城镇化率已达到50.14%,其中常住人口达到320.4万人。

土地城镇化是指城市用地扩大,城市用地面积占全区用地面积的比重增加的现象,它是人口城镇化的基础。

抚州市的土地城镇化主要集中在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

与此同时,农村用地向城市用地转化速度较快,这会影响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1、因数影响影响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人口增长率。

抚州市人口的增速逐年减缓,这对于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次是城市用地的供给。

城市用地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城市的建设需求,导致城市用地扩张难以实现;再次,城市化进程也会导致农村用地的减少,这会影响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2、对策建议(1)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建设的重点和重要基础,必须依靠政府的投入和市场的引导来保障。

在此基础上,吸引更多的人口和投资进入城市,推动城市的发展。

(2)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果。

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既有用地,增加土地使用的弹性,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使城市的增量与存量的结构达到平衡,同时合理设置规划指标和标准,确保土地利用和集约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绩效和效益。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中,必须充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推动城市化和生态建设相互协调。

在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环境保护规定和标准,建设生态优美的城市环境。

总之,抚州市的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问题。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以浙江省69县市为例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以浙江省69县市为例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以浙江省69县市为例杨丽霞;苑韶峰;王雪禅【摘要】研究目的: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两个角度探讨二者协调发展的时间演变规律以及空间差异。

研究方法:采用重心转移模型以及人口城镇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指数的方法。

研究结果:(1)浙江省69县市的城镇人口增长率分布在0-46.37%之间;而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分布在0-149.70%,从数量上比较,部分城市二者出现失调现象;(2)通过重心转移模型发现,2005-2010年人口重心向西南方向转移了1891.04 m,建成区扩展的重心由南向北转移5029.73 m,二者重心转移的方向有所差异;(3)41个县市的协调性指数都达到了0.9以上,说明这些地区的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发展协调;10个县市的协调性指数在0.8-0.9之间,属于基本协调。

研究结论:浙江省的城镇化总体水平较高,但是不同县市中,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程度有所差异,所以在失调县市,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地的集约利用,挖掘土地利用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both evolution patterns and spa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Shifting model and coordinate index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are used as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 Firstly, the urban population growth rates of 69 coun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range from 0 to 46.37%, while urban built-up area growth rates range from 0%to 149.70%. There is imbalance in some cities from the quantitative angle. Secondly, it can be known that the population focus has been 1891.04 m southwestwards away and the built-up extensionfocus has been 5029.73 m northwards away between 2005 and 2010 from shifting model. It shows the different directions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Thirdly, coordinate development index of 41 counties are above 0.9, which means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of these areas are highly coordinate. And there are 10 other counties are believed to be developing coordinately since the index values are bigger than 0.8 but smaller than 0.9. Therefor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overall urbanization level of the whole Zhejiang Province is high though few counties are low in land use efficiency, which should be improved in the future.【期刊名称】《中国土地科学》【年(卷),期】2013(000)011【总页数】6页(P18-22,30)【关键词】土地管理;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空间差异【作者】杨丽霞;苑韶峰;王雪禅【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浙江杭州310018;浙江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浙江杭州310018;浙江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浙江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城镇化是中国当前“稳增长”和“调结构”的重要引擎,是社会经济转型的必经之路。

人地要素匹配视域下土地城镇化适度规模研究的开题报告

人地要素匹配视域下土地城镇化适度规模研究的开题报告

人地要素匹配视域下土地城镇化适度规模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土地利用与城镇化的相互影响越来越明显。

然而,在城镇化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等。

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需要进行合理的土地城镇化适度规模研究。

二、选题意义1.促进城镇化与土地资源的协调发展。

研究土地城镇化适度规模,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城镇化与土地资源的协调发展。

2.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通过研究土地城镇化适度规模,可以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减少城市扩张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优化城市空间格局。

3.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效益。

通过适度规划土地城镇化规模,可以提高城市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强城市的功能和竞争力,提高城市的综合经济效益。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1)城镇化进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现有土地规划和空间布局的分析。

(3)基于人地要素匹配视域的土地城镇化适度规模研究。

(4)构建土地城镇化适度规模评价指标体系。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2)Python编程实现地理信息处理。

(3)人地要素匹配模型,分析城市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大数据。

(4)构建土地城镇化适度规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分析。

四、预期成果和意义1.预期成果(1)系统研究城镇化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影响。

(2)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城镇化适度规模,建立城市经济、社会和环保要素与可用土地规模的匹配关系。

(3)构建土地城镇化适度规模评价指标体系。

2.意义(1)为可持续城镇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发展。

(3)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正确处理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四大关系

正确处理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四大关系

正确处理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四大关系曾晓勇 袁健子 邱久杰 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摘要:土地城镇化是城镇化的载体,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

随着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减弱,土地资源稀缺性日益显现,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经济结构急需调整等,两种城镇化的关系处理显得愈发重要。

为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四大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市场与计划的关系;稀缺与充裕的关系;快与慢的关系。

关键词: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9-0012-02城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等内容。

随着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减弱,土地资源稀缺性日益显现,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经济结构急需调整,以及人口向城镇聚集,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关系处理显得愈发重要。

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从不同角度看,城镇化既是一种无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又是一种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私人物品。

由于“搭便车行为”,市场难以提供公共产品,这时政府理所当然要成为城镇化的重要推手,其社会效益凸显,使城镇化具有鲜明的社会公益价值。

同时,私人物品可以由市场提供,城镇化过程中的经济效益必须得到重视。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它们的关系处理与这两种城镇化协调发展紧密相连。

首先,经济效益的获取常常会牺牲一定的社会效益,社会效益的追求有时又会损害经济效益。

政府在推进土地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综合权衡各方利益,尽量降低土地征收、土地开发对人口、社会公众的不良影响,以及对生态环境、政府公信力的损害。

政府在推动土地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尊重社会、自然规律,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社会经济效益方面的成本收益核算,权衡得失,尽量实现两个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社会效益是目的,经济效益是手段。

土地城镇化是实现城镇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是城镇人口获取社会效益的载体。

新型城镇化中的协调思想分析

新型城镇化中的协调思想分析
城镇 建设 用地 增加 与人 口有效 转移相 协调 , 实现 城 乡土 地 要 素平 等交 换 , 促 进 土 地 城 镇 化 和 人 口城 镇 化 的协 调 推
进。
乡聚落 充分 发挥 作用 , 成 为 吸纳 农 村 人 口的重 要 平 台 , 可
成 为 中国城镇 化 路径 的重要 选择 。
将城 乡 聚落看 作一 个体 系 , 要用 系统 观点 考虑 其发 展 变 化 。系统论 强调 整体性 、 关联 性 、 等级 结构 性 、 动 态平 衡
性 和 时序性 。在 新型 城镇化 建 设 中 , 要 考 虑不 同等级 、
其三, 居住 城镇 化与公 共服 务城镇 化相 协 调 。 目前 我
中国人口 ・ 资 源 与环 境
2 0 1 4年
第 2期
这些成 果对 聚落 差 异 、 乡村 转 型 、 土地 利 用 、 空心 村 整 治 、
不仅 包括城 市地 区 的建 成 区扩展进 程 , 更 主要 的是 广 大农
村地 区人 文景 观的变 化 , 尤其 是小城 镇和 村镇 的发展 。在 发展 中 , 要注 意大 中城 市 的 土地 集 约 利 用 , 村 镇 的 相 对 开
发展 方面 应给予 特别 关注 。 其二 , 土地 城 镇 化 与 人 口城 镇 化 相 协 调 。上 世 纪 9 0 年代 以来 , 尤其 是 2 0 0 0年 以来 的快 速城 市 化进 程 中 , 全 国 各地 掀起 了以开发 区 、 工业 区、 新 城 区为 主 的城 市 建 设 热
国城市 化率 已经超 过 5 0 %, 统计 口径 上 是 将 诸 如 农 村 进
些 居 民向往农 村居 住环 境 。在 有些 发达 国 家 , 已经 出现

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互动协调研究

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互动协调研究

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互动协调研究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过程,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

而土地城镇化是指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向城市化发展的过程。

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之间存在互动协调的关系。

人口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有直接的影响。

随着人口流向城市,城市的人口密度逐渐增大,土地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人口城镇化会带动土地城镇化,促使农村土地向城市转化。

城市对土地的需求量增加,使得农村土地被开发建设成城市的用地,从而实现土地城镇化的过程。

土地城镇化对人口城镇化也有积极的影响。

随着土地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得到改善,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城市。

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空间,吸引了农村居民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土地城镇化可以促进人口城镇化的加快和扩大。

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还需要互相协调和平衡发展。

一方面,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和规划可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人口城镇化提供充足的用地空间。

人口城镇化也需要合理的土地城镇化来支持其发展。

城市的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都需要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相适应,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践中,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过快的人口城镇化可能导致城市承载能力不足,造成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土地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存在土地资源浪费、农民土地被侵占等问题。

在推进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精细规划和科学管理,注重人口与土地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过程。

人口城镇化带动土地城镇化的推进,土地城镇化为人口城镇化提供支撑和条件。

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人口与土地的协调互动,以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论文】中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分析与研究论文报告

【论文】中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分析与研究论文报告

【关键字】论文中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分析与研究论文报告“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必然趋势和动力核心提示:当前影响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尤其是外需的萎缩对国内经济带来的负效应需要内需来添补。

而从内生发展动力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

加快城镇化建设,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影响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尤其是外需的萎缩对国内经济带来的负效应需要内需来添补。

而从内生发展动力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

加快城镇化建设,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经济发展和就业空间,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当前影响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尤其是外需的萎缩对国内经济带来的负效应需要内需来添补,而从中国内生发展动力看,城镇化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

继续加快城镇化建设,仍将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近几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已步入快速发展期。

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7亿增加到2011年的6.9亿,30多年来增加了5亿人,其中有相当数量是进城的农民工。

城镇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1年的51.3%;农村人口比重由82.1%下降到48.7%。

2011年,城镇人口达69079万人,比上年增加2100万人,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与上年相比,上升1.32个百分点;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1456万人。

城镇人口比乡村人口多3423万人。

世界城镇化历史表明,城镇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城镇化率处于30%-70%之间是城镇化中期阶段,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

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一、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抚州市的城镇化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市和乡村相互联系和互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驱动力。

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关系着城市和农村的发展进程,也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研究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对推动抚州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抚州市人口城镇化的现状分析1. 抚州市人口城镇化水平抚州市是江西省的一个地级市,总面积为18817平方公里。

截至2020年末,抚州市的总人口为485.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占比为32%,农村人口占比为68%。

与此抚州市城镇化率为32%,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

而抚州市的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城镇化率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2. 抚州市人口城镇化的发展特点抚州市的人口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城镇化步伐加快:近年来,抚州市城镇化水平提高速度较快,城镇化率稳步提高。

(2)城镇化不均衡:抚州市的城镇化水平存在不均衡现象,主城区城镇化水平较高,而部分县级市和乡镇的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

(3)城乡人口转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抚州市的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趋势明显,造成城乡人口结构失衡。

三、抚州市土地城镇化的现状分析1. 抚州市土地城镇化水平抚州市的土地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城镇化率在逐渐提高的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用地等城镇化土地指标也在不断增加。

城镇化用地占全市总用地面积的比例呈逐年增加趋势。

2. 抚州市土地城镇化的发展特点(1)城镇化建设用地逐年增加: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抚州市城镇化建设用地逐年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用地面积也在不断扩大。

(2)土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抚州市土地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用地的扩张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城市环境污染和农村土地资源浪费问题逐渐凸显。

基于耦合协调度的河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同发展研究

基于耦合协调度的河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同发展研究

基于耦合协调度的河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同发展研究作者:王伟娜徐勇来源:《河南农业·教育版》2018年第03期摘要:定量研究人口与土地之间的耦合关系和协调发展程度,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是实现城镇化进程中区域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以河南省为研究区,构建土地与人口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河南省1990-2014年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与土地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自1990年以来,河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数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分别提高了0.660、0.682,且从2006年开始,土地城镇化指数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城镇化指数增长速度,与人口城镇化指数的差距逐渐缩小,系统耦合协调度水平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轻度失调阶段达到了2014年的初级协调发展水平。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河南省政府应紧紧围绕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配套措施建设,加强城镇建设用地管控,同步推进国土综合整治,着力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协同发展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城镇化建设也正经历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虽然发展速度快,但质量不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较大,城镇土地扩张和人口增长不匹配。

《“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协调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实现二者同步发展对于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人口与土地之间协调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界定二者内涵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出发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研究尺度上主要是在国家、省域及省会城市层面,为研究人口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做出了积极探索。

河南省城镇化建设正经历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作为农业大省,既要坚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又要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足够空间保障;作为人口大省,既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试点区域,又面临着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压力。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报告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报告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报告引言城镇化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城镇化发展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进行详细分析。

1. 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据统计,截至2020年,中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8亿人,城镇化率达到了60%以上。

城市的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

1.1 城市化带来的经济增长城市化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中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服务业比重不断增加,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得到了提升。

这些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1.2 城市化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城市化为农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不断向城市流动,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得到了巨大改善,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重要进展。

农村地区的农民也通过务工等方式提高了收入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

1.3 城市化推动了人口流动和资源配置城市化使得人口流动成为可能。

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源。

同时,城市的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2. 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尽管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顺利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2.1 加强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中国需要加强对城市规划的科学研究和规划实施,合理安排城市的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避免城市拥堵、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出现。

2.2 提高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中国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使得农村地区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经济圈。

我国城镇化和土地利用非农化关系分析及协调发展策略

我国城镇化和土地利用非农化关系分析及协调发展策略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Land Use Change and Population Change in Urbanizing China 作者: 傅超[1,2];刘彦随[1]
作者机构: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大学,中
国北京100049
出版物刊名: 经济地理
页码: 47-51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城镇化;土地集约化利用;土地利用非农化指数;土地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度
摘要:我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量远大于人均总建设用地量,存在“两栖占地”现象。

文章构建了土地利用非农化指数(LUNI)和土地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度(LPUH)两个指标,刻画我
国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利用非农化的关系;采用2000和2009年各省人口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
测算省际人口城镇化率(PUI)和土地利用非农化指数(LUNI);利用SPSS软件分析LUNI和PUI之间的相关性,对省际2009年PUI、LUNI、LPUH数据进行了多因素快速聚类分析;运用
全局莫兰指数和局部莫兰系数进行各省土地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度(LPUHY空间自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2000年和2009年LUNI与PU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8和0.686,相关性下降;5个聚类类型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形成5个地域类型区;空间自相关分析也显示LPUH热点区的存在。

进一步讨论了导致城镇化和土地利用协调度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因素,提出了
以健康城镇化为导向的协调发展策略。

武汉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性分析

武汉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性分析

武汉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性分析作者:仇兵奎张建军来源:《中国房地产·学术版》2016年第01期摘要:基于极值法以及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指数的方法,揭示武汉市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间演变规律,分析评价武汉市的城镇化进程。

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工业化与城镇化双重驱动下,武汉市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土地城镇化指数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第二,2002-2013年武汉市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度由0.025增长到0.210,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第三,从整体上来看,武汉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从2002年的极度失调衰退阶段逐步上升到2013年的中度失调衰退阶段。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武汉市城镇化总体水平较高,但从其内部要素协调发展程度来看,存在“虚高”现象,所以要坚持走“人”的城镇化道路,实现各要素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武汉市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9138-(2016)01-0044-52 收稿日期:2015-11-20城镇化既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同时也是人口、产业、土地和其他生产要素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结果,城镇化过程必须与产业结构演进、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聚集相协调。

由此可见,城镇化不仅包含人口向城镇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的过程,同样也包括城镇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

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的省会,是湖北省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然而武汉市在空间发展快速城市化、生产要素城市化过程中并没有产生相应的人口城市化。

武汉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多采用低密度、分散化“面状扩张”方式,造成城市规模和占用土地面积的迅速扩大,并造成武汉市城区的建成面积扩张50%,而城镇人口仅仅增加26%的局面,其土地城镇化速度较人口城镇化速度快近一倍,致使各种“城市病”日益凸显,真实的城镇化率虚高,形成所谓的“半城镇化”“伪城镇化”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摘要: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是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人口城镇化及土地城镇化失衡是城市发展的巨大阻碍。

密集的城市人口为城市发展增添动力,稀缺的城市土地成为城市重要经济来源。

城市发展必须要注重综合资源的使用,要妥善处理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可持续性。

本文对我国人口城镇化及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城镇化城市发展一、引言城镇化发展是我国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提出了“坚持走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化现代化道路”。

从1978年开始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速度加快,目前城市空间不断扩张,城镇化水平处于急速上升加速时期。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只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导致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出现不协调等问题。

我国城市如要稳步迈进现代化建设,必须要重视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在保证城市发展质量的基础上,实现城市崛起战略。

二、城镇化概述城镇化严格来讲,属于舶来品范畴,最早于1867年出现在西班牙A.Serda所编撰的《城镇化基本理论》一文中,英文名为“Urbanization”。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流行。

我国国内《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在1992年2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中将城镇化定义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转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朝向城市人口转化,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城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大类。

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核心所在,而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是实现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社会城镇化是城镇化重要发展环境。

只有四个方面共同协调发展,才能促使城镇化真正健康发展。

人口城镇化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或人口朝向城镇集中,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导致城镇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土地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城镇建成面积增加,原城市周边土地资源被城市发展所开发利用,逐渐转变为城镇土地。

人口城镇化表现为人口朝向城市集中,这一活动过程中包括社会经济活动及人口经济活动的转移,人们朝向城市转移的同时,生产方式同样发生变化。

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转变为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

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组织关系、行为习惯以及价值观念都会发生变化。

土地城镇化表现为城镇土地资源的扩展,将农业区纳入到城镇开发范围,土地性质发生变化,土地利用方式也发生改变,这就意味着城市集约土地资源及城市空间配置和土地结构形式的改变。

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最终促进城市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镇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城镇产业结构发生改变、城镇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人口资源得到补充、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总量增加,土地产出增加,土地投资水平的提高,正是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结果。

三、人口城镇化及土地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人口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外来人口市民化水平低于本地人口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外来人口主要来源于农村,普遍表现为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居住条件较差,通常从事低端服务业或体力劳动。

外来人口多半以同业或同乡为群,居住在单位住房或城乡结合地区。

对于外来人口而言,城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仅仅给予城市户籍并不能满足实际生活需求。

欠缺较强的城市生活生存能力,导致外来人口市民化水平相对较低。

此外,由于外来人口所从事行业的盈利空间及社会贡献度通常较小,无法为现代城市发展增添巨大力量。

为了实现城镇人口的完全市民化,必须要将城市雇佣工人转变为城市人口,重视流动人口的思想观念养成,采用帮扶措施,逐步提升外来人口城市生存能力,从而实现真正的城镇化。

2、城市社会面临较大的压力人口城镇化导致更多的就业人口开始从农村走向城市,从最早的个人变迁逐渐转变为举家迁移。

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都随着劳动力居住地域变化而进入城镇。

因此,城镇在教育、住房、医疗、社保等方面必然需要耗费大量资源,政府需要更多资源来弥补人口激烈增加所带来的社会消耗,同时也要弥补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的资金支出。

城市人口新增数量较大,需要提供更多住房保障、满足养老需求、增加教育资源,导致原本紧缺的财政支出,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

3、农业人口转移后缺乏城市归属感目前,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的同时,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程度却降低。

城市流动人口缺乏同原有居民的交流,对城市社区政策参与度不高。

同时,由于长期的政策排斥导致城市流动人口无法得到相应尊重,遭受就业歧视。

城市流动人口对城市美好生活充满向往,但又受到排斥,加上缺乏维权意识,导致城市归属感较低。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休闲活动主要局限于同单位或同乡之间的交流,很少同本地城市居民之间进行互动,无法真正融入城镇社会生活中。

如何实现流动人口和本地城市居民之间的融合是人口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同时,对于城镇经济的健康运转和城市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二)土地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城镇建设盲目扩张,耕地资源被占用人多地少是我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实际情况,部分城市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于城镇化建设进程、生态保护、农业生产等方面矛盾处理不当,一味地将土地扩展方式设置为从中心朝向外围蔓延。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周边的优质农田和耕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此外,城市建设速度过快,缺乏长期规范,建设随意带有盲目性等问题,导致大量耕地流失,部分城镇土地未得到充分利用。

城市房地产过分重视发展黄金地段的土地资源,而缺乏对城市周边及城乡结合区域的开发,导致土地经济发展失衡。

大量耕地受到破坏,城市盲目扩张,导致农业生产稳定性降低,城市土地资源未得到合理开发利用。

2、人口转移,农业劳动力减少,土地资源闲置浪费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人口朝向城镇发展,更多劳动力开始进入城市工作。

城市人口的就业范围多半为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原本用于耕种的土地资源被浪费。

大量农民搬迁到城市后,大量耕地无人耕种,即便是城市周边的耕种土地都被闲置,这无疑增加了土地闲置率。

城市扩展过程中,需要纳入周边土地资源,而待拆迁区域对于各类土地通常都是闲置状态,不利于城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过多的城市土地资源被闲置浪费,无法得到充分应用,导致城市经济发展阻碍重重。

3、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低城镇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口及土地资源都呈现逐渐上升趋势。

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速度往往超过于人口城镇化进程。

城市土地利用布局较为分散、用地粗放、技术水平低,这都是我国众多中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缺乏长期合理的规划,导致城镇土地集约化程度较低,大部分城镇土地未得到充分利用。

近几年来,部分城市开始盲目建设、一味扩大城镇土地范围,大搞大广场、主题公园建设,对城市土地资源浪费较为严重。

各地随意开发建设工业区、开发区,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土地利用集约程度降低。

4、征地拆迁矛盾突出在我国《宪法》中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以补偿。

”在近几年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征地拆迁问题一直是饱受关注的重要话题。

同时,一系列征地拆迁矛盾及冲突事件时常发生,成为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大批农民转移到城市中,而土地资源则以低廉的价格被出售给房地产开发商。

农民得到征地拆迁经济补偿后,在城市形成数量庞大的“贫民窟”,从而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此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条件和气候迥异,作为多民族国家,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大城市和小城市发展失衡,大城市人口过于聚集,小城市发展不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存在较为典型的差距。

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因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政府行为及地缘关系,同时也存在人们思想观念及文化素质差异,在当代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整体发展、整体提升。

四、我国人口城镇化及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城镇化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城市的过度发展也滋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如出现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住房供应不足、环境质量降低、就业困难、社会治安问题增多等现象。

城市化现代安防展过程中,必须要正确对待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发展,只有促进人口城镇化及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才能促使城市经济建设更加问题,城市建设才能真正实现文明化、现代化。

(一)健全流动人口融入机制,加强农业转移人口再教育城镇化是人口朝向城市空间转移的过程,同时也是人口素质能力全方面提升的过程、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健全流动人口融入机制,加强农业转移人口的再教育。

城镇化建设关键在于人,人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资源。

城镇要健全外来人口融入机制,采取一系列激励政策,帮扶更多外来人口真正留在城市。

此外,要充分重视农业转移人口的再教育,鼓励外来农业人口专业技能、教育素质的综合提高,培养爱岗敬业、遵守公德、诚实守信的新市民。

通过提升健全外来人口融入机制,加强农业专业人口再教育,提升城市人口综合能力素质,为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动力。

(二)引入社会资本逐步提升城市社会承载力城镇现代化过程中表现的社会承载力降低是阻碍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留言市场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住房、教育、人口迁移等领域引入社会资本。

鼓励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公共事业建设、文化服务事业、福利事业和教育社会培训事业中。

各类社会民间资本的融入,推动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既能提供更多就业职位,解决人口就业难的问题,同时又可以参与到城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选择和我国城市国土资源相适应的城镇发展方式我国一直以来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

在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求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要走集约化、内涵式的发展道路。

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过程中,避免盲目占地、减少不合理用地,降低耕地资源浪费,在保持同城镇化建设步伐、工业化建设进程的同时,加大城市土地整理力度,有效保护城市土地资源。

充分发挥和利用城市化集约用地的优势,减少耕地资源浪费,在保护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合理规划、合理利用、充分开发,发挥城市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稀缺性,重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是重要载体。

为了实现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必须要让土地使用者拥有更多财产权。

对于承包土地的抵押权、转让权、处置权等,要有的放矢。

对城市布局合理规划的同时,要降低土地资源浪费率。

在改建城中村等过程中,寻找管理实施的创新形式,促进土地流转朝向更高层次推进,从而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土地整理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