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政治思想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财产的一个 部分。由此 , 他认为奴隶的本性 和职能 , 即那种在本性 上不属于 自己而属于 他人的人 , 就是天生的奴隶 , 可以说他是他 人 的人 , 作 为奴隶 。也是一件所有物 ,而且 所有 物就是 一种能 离开所有 者而行 动的 工
具。
三 、对 亚里 士多德政 治思想 的评价
的政治主张。本 文通过分析他的政治主张。辩证地评价 了其政 治思想。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政治主张 ; 评价
政治 思想产 生的背 景 亚里 士多德 生活在 古希 腊的两 个历史 时期—— 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 的交合点 。 公元前 4 世纪 ,既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期 , 有着深刻的社会危机 , 这一危机就是希腊 的 奴隶 占有制国家 ( 城邦 ) 的危机 ,它动摇 了 古希 腊 旧的社会 政治制度并 导致各 希腊 国 家 的灭亡 , 使它们 先后为马其顿王国和罗马 帝 国所吞并。引起 这一危机 的原 因是公元前 4世纪奴隶 占有制社会所具有 的矛盾和这一 社 会 内部 的阶级 斗争 的尖 锐化 以及一些 对 外 的政治事件 ,如持续 了 2 7年之久的伯罗 奔尼撤战争和马其顿王国的人侵 。当时奴隶 和贫 民的多次起 义 以及 在伯 罗奔 尼撒 战争 中奴隶投往敌方的情况 。 都证 明了当时阶级 斗争 的尖锐化 。 除 了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 盾外 , 还产生 了 自由民的富有 阶层 与贫 民阶 层 之问的对抗 。 这一时期 ,战争造成农 民破 产, 城市里挤满了寻找工作的贫民。随着贫 民人数的增加 , 放高利贷所聚敛 的财富也增 加了。 贫 富之 间的矛盾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 度。哲学家柏拉 图说 :“ 每个城市 ,无论是 怎样的大小 ,总有两个互相敌对的城 : 一个 是 穷人 的城 ,另一个是富人的城 。 ” 生活在 这种社 会情况 下 的亚 里士 多德 又是什么态度 , 采取什么立场呢?亚里士多 德不属于雅典社会的贵族集团, 但也不是接 近雅典的民主集 团的人 ,他是斯塔吉拉人 , 即外地人 ,比较接近于社会 的中等阶层。尽 管这个 阶层 随着雅典 民主制 的崩溃 而在政 治生活中失去其作用 , 但 根据他 的见解 , 这 个阶层是希腊国家组织的主要 支柱 。 他也看 到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他认为民主制是 穷人执政 , 寡头制是富人掌权 ,所以民主制 和寡 头制 的斗争实 际上是穷 人和 富人 的斗 争 。亚里士多德在 《 政治学 》 一书中 , 坚决 地维护奴隶 占有制 , 把人分为天然的统治者 和天然的被统治者 ; 他寻找证据 , 以便从哲 学上论证奴隶制、国家和私有财产 ,认为它 们是符合人性的现象 , 而不是人们协约的结 果 。他 反对那种把 国家 看作不是 由于 “ 自 然” ,而只是根据 “ 安排 ”而存 在的学说。 同时他 也在寻求 足 以维 持正趋 于衰落 的希 腊 国家组织的手段 , 他在 《 政治学》一书中 些手段 的。他提出 的许多 政治思 想主要 集中在其 著作 《 政治 学 》中,此著作第一次将政治学 和其他学科 区分开来, 使政治学形成 了独立 的研究领域, 亚里士 多德 由此被公 认为西方 政治学 的创 始人。 二 、政 治 主张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 。 他 和当时许 多科学家一样 , 认为人类社会是 由 简单向复杂、由不完善向完善发展的 。 他认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一)亚里士多德的关于国家起源、本质和目的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西方最早创立独立的政治学体系的思想家,是古希腊奴隶主中产阶级利益的思想代表。
他对城邦国家的产生、本质和目的做了系统地论述。
1 .国家产生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的产生基于人的本性,因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有天然要过道德生活的愿望。
2 .国家产生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自然赋予人的本性是过国家生活,但是任何事物的本性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只有当它发展到最高阶段时,才充分显露出它的本性,社会也是如此。
亚里士多德指出;国家在产生过程中经历了家庭、村落而最终形成了高级完备的社团,它是人的本性的最充分体现。
个人只有作为城邦的组成部分,才能满足其自给自足的生活。
3 .城邦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至高广涵的社会团体,它是行业与职能相异的许多分子的集合,是由许多公民各以其不向职业、家庭等参加而组成的有机的整体。
4 .城邦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社会生活包括许多内容,城邦的存在不只是为了便于交换,防止互相损害等等。
城邦的目的在于实现道德的良善,即以城邦协调各人的功能,导致人类的优良生活。
个人和城邦的主要和最终目的都是谋取优良的生活。
这是城邦区别于其它社会团体的本质所在。
5 .学说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首次从政治学的意义上讨论了国家的起源、本质和目的等一系列的重要课题,为这门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基础理论。
(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1.政体的定义:政体就是城邦的最高政权组织,是城邦一切组织的依据。
政体又关涉到全邦人民的生活方式,是公民的生活规范。
所以政体是城邦的决定因素,它决定城邦性质。
2 .划分政体的标准。
第一是宗旨,看政体是照顾全邦人民的共同利益,还是只照顾一个人、少数人或平民群众的私利。
前者为正宗政体,后者为变态政体。
第二是人数,看最高治权的执行者是一个人、少数人或多数人,这样共划出二类六种政体。
即正宗政体三种,有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的民主政治思想
《思想战线》1998年第11期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的民主政治思想孙晓青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成书于公元前326年,是他对希腊158个城邦政治制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关于城邦政治学说的主要论著。
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探讨了国家的起源、本质、理想的社会政治制度等一些重要政治问题,不仅系统地论述了古希腊的城邦政治思想,而且第一次创立了独立的政治学体系。
尽管亚里士多德的时代离我们相去甚远,其政治思想与当代的政治思想理论体系也大相径庭,但他在民主政治方面的真知灼见,仍然值得我们研究、借鉴,特别对于我们今天的政治稳定建设有一定启示。
一、城邦国家的本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一书是从论述国家的起源和目的开始的。
国家是最高的社团,它在本质上高于个人,目的是实现“最高的善”,完成人的本性。
他认为,所有人类的一切作为,其本意总是在追求某种“善果”,人们建立的一切社会团体,都以“善业”为目的,城邦是社会团体中最高而且包含最广的一种团体,它所追求的善业也是最高而最广的,“这种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就是所谓‘城邦’,即政治社会(城市社团)”。
①亚里士多德所以强调平等的正义的善,是因为,“正义恰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
②因此,他认为,凡是照顾到公共利益的各种政体,都是正常的政体,否则就是变态的政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的善就是‘正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
③简而言之,正义包含两个因素——事物和接受事物的人;大家认为相等的人就应该配给相等的事物。
也就是说,正义与平等相连。
所以,他进一步强调,所谓“公正”,它的真正含义,主要在于“平等”。
平等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是数量相等,即个人所得的相同事物在数目和容量上与他人所得者相等。
其二是比值相等,即根据各个人的真正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衡称的事物,“政治权利的分配必须以人们对于构成城邦各要素的贡献大小为依据”。
④但他又认为门望、自由身份和财富也可作为人们要求官职和荣誉的理由。
这反映了他对正义和平等认识的局限性。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比较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比较提纲:一、总括孔子继承和发展了殷周以来的“中"、“和”思想,将“中”与“庸”联系起来,提出了“中庸”的概念。
他所谓的“中庸”就是“执两用中”,要求人们言行符合周礼,“夫礼所以制中也”,认为“仁”、“礼”等儒家的基本范畴都包涵在中庸之中,试图通过行中庸之道,达到社会的长治久安,“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可见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亚里士多德站在中等奴隶主的立场之上,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智者们的“和谐观”,并结合当时现实社会,提出了中庸(中道)理论。
中庸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又被称为“中道”,所谓“中道”就是“适度”、“适中”、“执中”的意思,即一种“无过无不及”的中间状态。
亚里士多德把中庸看作最高的善或至德,“美德乃是中庸之道”,“德性就是中道,作为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
二、基本内涵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生活在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明古国。
一方面,大致相同的时代背景和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两人有着一些相同或相似的思想,中庸思想便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两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及两人不同的生活际遇又使得其中庸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相同点1、社会背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均生活在社会剧烈动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具体说来,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中国正经历着“礼崩乐坏”的社会剧变;而亚里士多德生活的希腊古典时代末期,城邦制度也已盛极而衰,并最终为马其顿所灭。
2、理性精神的一致:不走极端。
中庸或中道,要在持“中”,不走极端,强烈地反映出人类的理性精神。
3、主体指向的一致:至上美德。
无论是孔子还是亚里士多德都认为中庸是一种至上美德,并非人人具有,平常人只有完善自己的人格,逐渐向中庸美德靠拢。
4、思想方法的一致:致中和适中。
作为一种思想方法,中庸和中道要求人们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要“致中”和“时中”。
5、政治立场的一致:反对折衷主义中庸或中道所指向的,是事物内部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相互依赖的矛盾双方,在某一点或某个方面因对立统一而达成的平衡及真实的和谐一致,反映的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庸”是什么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庸”是什么思想?一、什么是“黄金中庸”“黄金中庸”是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伦理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指的是人们为了达到幸福和最终目的,应该追求的一种理性生活方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是一种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合适中间状态,是一种平衡、温和的态度。
二、中庸思想的核心观点1. 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人们为了达到幸福和最终目的所必须追求的重要原则。
过分偏向某个极端会导致行为的偏差和不理智,只有通过中庸之道,才能实现理性的生活和最终目的的实现。
2. 理性与道德的统一亚里士多德强调,人的理性和道德是相互促进的。
只有通过合理的理性思考和明确的道德准则,才能实现最终目的的实现和个体的幸福。
3. 个体目的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和价值,而实现这个目的和价值也是人生的终极追求。
中庸之道帮助人们寻找和实现个体的目的,进而达到幸福的境界。
4. 具体行为的中庸要求亚里士多德对具体行为的中庸要求包括:克制和节制、不走极端、平衡各种需求和欲望、遵守理性和道德准则等。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到中庸,人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幸福和目的的实现。
三、中庸思想的现实意义1. 领导力的培养对于领导者来说,中庸思想对于平衡各方面利益、稳定团队和实现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中庸之道,领导者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团队成员的需求和目标,并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有效实现团队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
2. 人际关系的和谐中庸思想可以帮助个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克制和节制,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包容差异,并通过平衡各种需求和欲望来维持和谐的关系。
3. 个人成长的指导中庸思想是指导个人成长的重要原则。
通过遵守理性和道德准则,个人能够更好地寻找和实现自己的目的,追求真正的幸福和内涵的人生。
总结:在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庸”思想中,中庸之道是人们为了达到幸福和最终目的所必须追求的重要原则。
中庸思想强调了个体目的的实现、理性与道德的统一以及具体行为的中庸要求。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一)亚里士多德的关于国家起源、本质和目的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西方最早创立独立的政治学体系的思想家,是古希腊奴隶主中产阶级利益的思想代表。
他对城邦国家的产生、本质和目的做了系统地论述。
1 .国家产生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的产生基于人的本性,因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有天然要过道德生活的愿望。
2 .国家产生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自然赋予人的本性是过国家生活,但是任何事物的本性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只有当它发展到最高阶段时,才充分显露出它的本性,社会也是如此。
亚里士多德指出;国家在产生过程中经历了家庭、村落而最终形成了高级完备的社团,它是人的本性的最充分体现。
个人只有作为城邦的组成部分,才能满足其自给自足的生活。
3 .城邦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至高广涵的社会团体,它是行业与职能相异的许多分子的集合,是由许多公民各以其不向职业、家庭等参加而组成的有机的整体。
4 .城邦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社会生活包括许多内容,城邦的存在不只是为了便于交换,防止互相损害等等。
城邦的目的在于实现道德的良善,即以城邦协调各人的功能,导致人类的优良生活。
个人和城邦的主要和最终目的都是谋取优良的生活。
这是城邦区别于其它社会团体的本质所在。
5 .学说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首次从政治学的意义上讨论了国家的起源、本质和目的等一系列的重要课题,为这门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基础理论。
(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1.政体的定义:政体就是城邦的最高政权组织,是城邦一切组织的依据。
政体又关涉到全邦人民的生活方式,是公民的生活规范。
所以政体是城邦的决定因素,它决定城邦性质。
2 .划分政体的标准。
第一是宗旨,看政体是照顾全邦人民的共同利益,还是只照顾一个人、少数人或平民群众的私利。
前者为正宗政体,后者为变态政体。
第二是人数,看最高治权的执行者是一个人、少数人或多数人,这样共划出二类六种政体。
即正宗政体三种,有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概念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概念第一篇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概念。
说起亚里士多德,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呢!他对政治的想法特别有趣。
他觉得呀,城邦就是人们为了过上美好生活而组成的共同体。
城邦可不是随随便便凑在一起的,而是有着共同目标的一群人在一起努力。
这就好像咱们一群好朋友,为了一起做好一件大事而团结在一起。
而且哦,他还强调了“中庸之道”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啥是中庸之道呢?就是不走极端,恰到好处。
比如说,政策不能太宽松,不然会乱套;但也不能太严厉,不然大家都不开心。
这就像咱们吃饭,不能吃得太饱,也不能饿着,要刚刚好才舒服。
亚里士多德还特别看重法律。
他觉得法律就像是一个大管家,能让城邦里的一切都井井有条。
没有法律可不行,不然大家想干啥就干啥,那不就乱成一锅粥啦!他还认为,不同的政体有不同的特点。
有的政体可能更民主,让大家都能参与;有的可能更专制,就一个人说了算。
但不管哪种政体,都得为了城邦的幸福和繁荣着想。
怎么样,小伙伴们,是不是觉得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概念挺有意思的?第二篇嗨呀,朋友们!今天咱们继续来唠唠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概念。
你们知道吗?亚里士多德觉得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
啥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生下来就会和别人打交道,就会参与到各种社会关系中,这就是政治的一部分。
他还说,政治的目的是追求最高的善。
这最高的善可不是钱啊、权啊这些东西,而是让所有人都能过上幸福、有品质的生活。
就像咱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充满快乐和满足一样。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权力应该分配公平。
不能让少数人独占权力,而应该让大多数人都有机会参与。
这就好比分蛋糕,要分得大家都觉得公平合理,心里才舒服。
他对统治者也有要求呢,统治者得有智慧、有品德,能为大家谋福利。
可不是随便谁都能当统治者的哟!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概念真的很丰富,也很有启发。
咱们可以从中学到好多东西,用来思考咱们现在的社会和生活。
你们说是不是呀?。
亚里士多德的治国原则
亚里士多德的治国原则亚里士多德强调政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幸福。
他认为,政治家的首要任务就是追求人民的最终目标,即幸福。
而实现人民的幸福需要建立一个公正的政治制度。
亚里士多德主张建立一种中庸的政治制度,既不过分偏向寡头政权,也不过分偏向民主政权。
他认为,合理的政治制度应该是一种混合制度,既具有民主的特点,又能避免寡头政权的弊端。
亚里士多德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培养良好的公民品质。
他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具备德才兼备的公民,才能够保证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因此,他主张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公民的品德,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分权制衡的思想。
他认为,一个政府应该将权力分散到不同的机构和部门,以避免权力的滥用和集中。
他主张建立一个由法律约束的政府,通过法律来规范政府的行为。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府应该是法律的奴隶,而不是法律的主人。
只有通过分权制衡和法治原则,才能保证政府的公正和权力的合法性。
亚里士多德还关注社会的平等和公正。
他认为,一个公正的社会应该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才能,并享受到公正的待遇。
他强调社会的平等和公正是人类幸福的基础,而不是权力和财富的集中。
亚里士多德主张建立一个公正的分配制度,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应有的权利和利益。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安全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主张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军队,以保卫国家的疆土和领土安全。
他认为,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因此,国家应该重视国防建设,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障国家的安全。
亚里士多德的治国原则包括追求人民幸福、培养良好的公民品质、分权制衡、社会平等与公正以及国家安全等方面。
这些原则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我们理解和探索政治治理的本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亚里士多德的治国思想,不断探索适合当代社会的治国理论,为实现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而努力。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及其现代启示摘要:亚里士多德对正义问题的阐述丰富而深刻,其“中庸”正义观思想贯穿于整个思想体系。
为此,本文从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为切入点,阐释了“中庸是适用一切政体的公理”、“给他人之应得,取己之应得”、“法律是中道的权衡”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并总结出中庸思想在政治、经济、法律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所体现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中庸;正义观;时代价值公平正义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美好愿景,是人类最崇高的价值理想。
什么是正义?是人们一直以来孜孜不倦有所考究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对正义作了具有历史性的分析,他系统的论述了中庸正义观的内涵以及中庸正义观的范围,对当代政治、经济、法律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一、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特点所谓中庸正义观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在德性论方面的突出特点,他认为德性是一个人的品性,表现出行为者的一种处境;德性可以通过后天的实践来获得,它要求人在思想上统一,并且人应该过一种善的生活,一种与城邦相一致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把中庸思想贯穿于美德之中,将德性论划分为四种德性,即勇敢、节制、正义、友爱,而正义常常与公平、公正相联系,他主张“德性与情感和行为相关,在这里过度和不及会犯错误,而中道会受到称赞,并达到成功。
……所以德性就是中道,是对中间的命名。
”与此同时“道德品质,自然要被过度与不及所破坏。
……只有适度才能造成、增进和保持它们。
对于节制、勇敢以及其他德性,也是如此。
”所以,过度与不及的节制导致浪费与吝啬都是缺乏德性的表现。
亚里士多德指出:“所谓公正,一切人都认为是一种由之而做出公正的事情来的品质,由于这种品质人们行为公正和想要做公正的事情。
”他认为,公正是一切人的行为标准和追求的价值目标,公正不是德性,公正是全部德性的代表。
他还认为:“城邦以正义为原则。
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举例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举例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他提出了许多理论和观点,其中之一就是中道说。
中道说是一种哲学思想,强调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找平衡和和谐。
以下是根据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举例说明的一些案例:1. 道德中道: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是通过中庸之道来实现的。
例如,勇敢是一种美德,但过度的勇气可能变成鲁莽,而缺乏勇气则变成胆怯。
中道就是避免这两个极端,既不鲁莽又不胆怯。
2. 政治中道: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政府形式是中庸的政治体制,既不是纯粹的民主制也不是专制制度。
他认为中道的政府能够平衡各种利益和权力,确保公平和稳定。
3. 知识中道:在知识的追求中,亚里士多德主张避免过分的怀疑与过分的自信。
他认为真正的知识需要基于观察和理性思考,既不盲目接受也不轻易否定。
4. 美学中道: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中庸之道的体现。
例如,在艺术和文学中,过度的复杂可能会导致混乱,而过度的简单则可能会失去吸引力。
中庸的美学追求是在复杂和简单之间找到平衡点。
5. 教育中道: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应该避免过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极端,而是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知识与技能。
6. 经济中道:亚里士多德主张在经济活动中追求中庸,避免过度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也不要过于节俭和吝啬。
他认为经济应该为人们提供生活所需,但不应成为人们生活的唯一追求。
7. 科技中道:亚里士多德主张科技的发展应该遵循中庸之道。
科技的进步可以带来便利和进步,但过度依赖科技可能造成环境破坏和人类自身的问题。
因此,中道是在科技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找到平衡。
8. 社会中道:在社会关系中,亚里士多德主张避免极端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他认为个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应该相互关联,社会应该为个人提供发展和实现的机会,同时个人也应为社会做出贡献。
9. 心理中道:亚里士多德认为心理健康是在情绪的平衡和控制之间找到的。
过度的情绪表达可能导致冲动和冲突,而过度的抑制则可能导致内心的压抑和焦虑。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中道思想强调人类应当遵循适度和均衡的原则,而不是过度或不足。
孔子的中庸学说也强调均衡和稳定,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尽管两位思想家的文化背景和时间背景不同,但他们的中道思想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
接下来,我将对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和孔子的中庸学说进行比较。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主张在各个方面追求适度和均衡。
他认为人类应当避免过度和不足,而要追求中庸之道。
孔子的中庸学说也主张遵循适度和均衡的原则。
他认为人应当避免过分的放纵和压抑,而要保持适度和谐的状态。
两位思想家都认为,人不能偏激地追求极端,而要寻求适度和均衡的最佳状态。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所谓的“德行伦理学”,强调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当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以实现他们的最高人生目标。
孔子的中庸学说也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
他认为,只有通过自身的道德追求和行为操守,个人才能实现内心的平衡和社会的和谐。
两位思想家都关注社会秩序和稳定。
亚里士多德强调政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他的政治哲学。
他认为政治社会是实现个体和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
孔子的中庸学说也关注社会秩序和稳定。
他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关系。
两位思想家都认为,社会需要一个良好的秩序以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在中道思想中也存在一些差异。
亚里士多德更注重理性和智慧的追求,他认为理性是人的最高属性,而通过理性的发展和运用,人可以达到真正的幸福。
相比之下,孔子更注重道德和人际关系的修养,他认为通过社会角色的尽责以及道德行为的表现,个人可以实现精神的满足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和孔子的中庸学说在追求适度和均衡、个体的道德修养以及社会秩序和稳定等方面有相似之处。
尽管在具体的理论和观点上存在差异,但两位思想家都认为人类应当追求中庸之道,并通过适度和均衡的方式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及其现代启示作者:杨丽李欣燃来源:《办公室业务(上半月)》 2017年第5期古希腊的“中庸”思想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诗人潘季里特的《祈祷诗》,后来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以及柏拉图都讨论过“中庸”思想,但他们推崇的“中庸”思想大多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亚里士多德则是“中庸”思想的集大成者,将“中庸”思想推向了理论化和系统化。
一、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含义及特点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伦理学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是一种“适度”“适中”“无过无不及”的中间状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一)“中庸”是人至高的德行。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如果完全不懂得节制就会变得放荡,不追求丝毫的快乐就会变得自私和麻木,没有底线对任何事情都不再畏惧就会变得鲁莽。
我们的情感和行为并不总是保持一致的,往往存在着“过度”“不及”和“中间”三种状态,“过度”和“不及”是两种极端,只有“中间”才是使事物保持和谐稳定的最好状态。
(二)“中庸”是一种相对中道。
亚里士多德将中道分为绝对中道和相对中道。
“绝对中道”是纯数学意义上的概念,指任何一个点到两个端点的距离都要相等。
而“相对中道”则是一种“无过”“无不及”的适度状态。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是区别于绝对平均主义的相对中道,是一种适中的状态,需要随着具体情况而不断改变,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三)“中庸”思想区别于折衷主义。
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后来不断受到中世纪经院哲学、宗教哲学以及资产阶级学说的排挤和中伤,更被冠以“折衷主义”。
但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并不是对所有感情和行为的折衷,而是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如他认为对待像恶意、无耻、嫉妒等感情,奸淫、偷盗、谋杀等行为就不能采取“中庸”的方法,因为无论这一类感情或行为是否存在过度或不及都应该受到谴责,其本身就含有恶性。
(四)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局限性。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也存在许多局限性,我们应当辩证看待,批判吸收。
亚里士多德传统政治观
亚里士多德传统政治观1. 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与背景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他是柏拉图的弟子,同时也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他的著作涉及形而上学、逻辑、伦理学、政治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 亚里士多德对政治的贡献亚里士多德对政治学的贡献颇为深刻,他的《政治学》一书被视为政治学的奠基性著作。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观强调实用主义和中庸之道,他认为政治不应该是一种理想主义追求,而应该是基于人性和社会实践的理性思考。
3.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基于他的形而上学思想,他认为政治是一种自然的现象,而非人为的产物。
他对社会发展的观察和思考,让他认识到政治制度的多样性和历史变迁的复杂性。
他通过对各种政治制度的分析与研究,最终得出一套关于政治制度的分类和评价标准。
4. 政治制度分类亚里士多德将政治制度分为三种: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
他认为君主制是最好的政治制度,但也有局限性,因为它很难保证君主的智慧和品德。
贵族制则是由一部分富有才干的人来参与管理政治事务,而民主制则是由人民群众来直接参与政治。
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三种制度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他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制度的实际运作情况,找到最适合特定国家和社会条件的政治制度。
5. 政治制度评价标准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制度的优良程度不仅取决于制度本身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制度能否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
他借鉴了柏拉图的思想,强调了政治统治“出发点”的重要性,即政治统治需要基于人类的自然概念而建立,而非建立在单纯追求权力掌握的利益上。
他认为政治制度的好坏可以从政治权力的来源、目的、方式、机构和制度运作五个方面来评价。
6. 政治权力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权力的来源是国家的利益,而非个人或群体的私利。
政治权力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全体国民的利益,而不是少数人或特殊利益群体的利益。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位重要思想家,而孔子则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在两位思想家的学说中,都有中道的理念。
本文将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和孔子的中庸学说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异同之处。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主要表现在他对于德性和美德的看法上。
他认为美德是在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地带,而不是极端的偏向。
勇敢是在胆怯和鲁莽之间的中间状态,慷慨是在小气和挥霍之间的中立状态。
亚里士多德强调人应该追求这种中间状态,而不是过于极端的偏向。
而孔子提出的中庸学说也是在道德品德上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完美的道德状态,既不过于刚硬,也不过于软弱。
他提倡人们要追求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地行事,不过于偏向一面,也不偏向另一面。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和孔子的中庸学说在道德理念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两者都认为人应该追求一个平衡的状态,而不是过于极端的偏向。
这反映了人类对于道德理念的共同追求和理解。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和孔子的中庸学说在对于政治理念的体现上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了他的政治思想,认为政治制度应该是一种中庸的状态,既不过于民主,也不过于专制。
他主张寻求一种平衡的政治体制,既保证了民众的权利,也保证了政府的稳定。
孔子也提出了类似的政治理念,他主张君臣之道,认为君主应该取得中庸之道,既不过于荒诞,也不过于残酷。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和孔子的中庸学说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在道德理念上,亚里士多德更加强调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他认为美德是通过理性思考和行动来实现的。
而孔子更加注重仁爱和道德修养,他认为仁是至善的品德,要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仁的境界。
在政治理念上,亚里士多德更倾向于理性和科学性的政治体制,他提出了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宪政体三种政治形态,并认为它们都具有其合理性和过度性。
而孔子更加强调了传统文化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他认为政治体制应该建立在传统礼乐的基础上,要注重人伦之道和仁义之道。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其实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指的是灵魂和教育方面的思想。
在这种思想当中,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有三种灵魂,理性的、非理性的和植物性的。
这三种灵魂让人分别具备了理性的思考、感性的情感以及对待动物方面的情感。
这些情感的具备让人变的更加丰富,同时,也确立了人类的发展前景,就是通过这些情感来发展人应该具备的兴趣爱好。
第二部分指的是儿童的年龄分期方面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早年就对教育方面进行了分类,同时,在这一部分的思想当中,亚里士多德把每隔七岁的年龄阶段分为一个阶段,并且通过对这些阶段的观察和了解,亚里士多德认为,家长和老师应该根据孩子这几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来规划孩子的教育特点和教育范围。
这样才能让孩子多方面的发展与成长。
第三部分所指的就是艺术方面的思想。
艺术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范围了,他包含音乐和文艺等方面。
在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些方面的教育可以使人们产生美的体会,特别就是音乐方面的教育。
但这方面的教育,亚里士多德也将它分成新颖和文雅两方面。
亚里士多德是希腊三贤之一,是世界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
基于亚里士多德的突出成就,后人将亚里士多德称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亚里士多德游历各国时,曾经收了几个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
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去世后,亚里士多德继续在雅典呆了两年,而后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开始了游历各地之旅。
时任马其顿国王的腓力二世早已听闻了亚里士多德在哲学领域的上佳建树,便应邀亚里士多德出任亚历山大的老师。
当时,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亚历山大还是太子,年仅十三岁。
公元前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击败了底比斯联军,沦为希腊霸主。
第二年,腓力二世举行会议,签订合同希腊各个城邦暂停战斗,为了和平,各个城邦须要创建永久的同盟的关系。
除此之外,腓力二世还在会议上正式宣布,他将带领希腊各城邦联军,远征波斯。
公元前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
随后,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亚历山大即位称王。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城邦”的论述 二、政体学说 三、“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 的法治思想
一、城邦的起源
城邦自然起源于人之本性 (家庭——村落——城邦)
城邦出于自然的演化,而人类 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凡人由于本性或由于偶然而不归属于 任何城邦的,他如果不是一个鄙夫,那就 是一位超人。”
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的分类
正宗政体
变态政体
一个人统治 少数人统治 多数人统治
君主政体 暴君(僭主)政体
(kingship)
(tyranny)
贵族政体 寡头(财阀)政体 (aristocracy) (oligarchy)
共和政体 (politeia)
民主(平民)政体 (democracy)
研究政体分类问题的重点是平民政体和寡头政 体,这两种代表性的、极端形式的政体,其他 政体都介于它们之间。
寡头政体是指富有而出身较高同时又为少数的人们所控制的政多数人的统治混合政体中产阶级为基础法治理想政体的特点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蛊惑青年罪和亵渎神明罪遭到指控501人组成的陪审团最终以281票对220票的投票结果宣告了苏格拉底有罪并处以死刑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公元前 384—前322年)
这种共和政体体现了古希腊传统智慧的 “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原则。
特点
在一个城邦之内,要想实现城邦的稳定,最 为关键的是,在城邦中,“维持其政体的部分必 须强于反对这一政体的部分。”他把希望寄托于 中产阶级。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一切城邦中都有三个阶 层:极富阶层、极穷阶层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产 阶层。就一个城邦各种成分的自然配合来说,唯 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
《中外政治思想史课程报告:亚里士多德“中庸”政治思想的诠释1000字》
《中外政治思想史》课程报告:亚里士多德“中庸”政治思想的诠释古希腊的城邦有着悠久的历史色彩。
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形成的迈锡尼文明,希腊最早的城邦是由一人统治下的君主掌握。
在后世数百年期间迈锡尼文明的衰弱,君主制也随之衰弱,希腊城邦出现了公民大会为主体的公民最高权力机构。
古希腊政治体制转型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古希腊城邦处于小国寡民的状态,因此国家公民可以直接参与到国家的管理,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在古希腊的城邦因地理环境的影响,公民与城邦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公民离开城邦将无法立足,城邦失去公民便不能称为城邦。
古希腊民主政治所蕴含的“中庸”之道,可以体现在其中的政治思想中。
(一)民主的中庸古希腊城邦的直接民主的形式,是尽可能让更多城邦公民直接参与到城邦的管理:具体表现在城邦的全体公民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并对城邦进行管理。
由于在古希腊,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关,所以城邦的最高权力掌握在城邦的全体公民手里。
为了让更多的城邦公民参与到管理国家,城邦对公职人员进行权力上的限制,设立了任期制与集体职务,集体职务是指权力机关由多人担任且权力平等,以此来维持权力的平衡。
任期制是指城邦的所有公职人员有任期时间上的限制,而这任期上的限制可以防止独裁专制。
因此,任期制与集体职务具有“中庸”平衡之道。
(二)轮番治理的中庸轮番而治体现在城邦统治者有执政的期限,轮流或交替执政。
轮番执政的方式促进城邦的公正与正义,使得城邦公民的平等政治地位得以实现,从而实现对权力的平衡与制约,因此具有“中庸”之道的约束性。
轮番而治的必要前提是公民平等与法治,关于公民平等,亚里士多德将平等视为城邦施政的基本前提。
(三)管理标准的中庸基于古希腊城邦出现的人口过剩和土地不足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维持城邦和谐的解决方法,即城邦的建设的标准应行于“中庸”。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人口应维持一个适当标准,这适当限度是指,满足自给自足的生活需要的适当数额,并且认为城邦公民在自给自足的生活供用中应该保持节制,通过节制的方式达到“中庸”的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政治思想摘要:亚里士多德自身作为中等奴隶主阶级,加之受到古希腊传统思想的影响,其思想具有中庸的特点。
中庸原则不仅表现在其哲学、伦理思想中,更深深地体现在其政治思想中。
亚氏中庸政治思想贯穿于城邦规模、政体设计、城邦治理、政体变革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中庸;城邦;中产阶级;政体
一、引言
在古希腊,中庸思想是一种传统思想。
[1]亚里士多德”对这些思想进一步加以系统化,并从理论上作了论证,把中道要求作为一个基本原则运用于政治和伦理,从而建立了他的中道学说”[2]。
亚氏所谓的”中庸”,指的是过无不及,自制温和,调和适中,中道平衡,不走极端,以中间境界为最佳状态。
因为这种境界最能够顺从理性,是适宜于大多数人、且也是大多数人所能做到的最好的生活方式。
亚氏的中庸政治思想来源于其伦理学巨著《尼格马科伦理学》的基本观点。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多处阐述了其中庸政治思想。
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政治思想
1、城邦规模
所谓城邦规模大体可以归结为城邦的疆域大小以及人口多少。
亚氏对城邦规模的论述写道:”城邦的大小也各有它适中的限度。
”[3]亚氏认为:”法律(和礼俗)就是某种秩序;普遍良好
的秩序基于普遍遵守法律(和礼俗)的习惯。
”[3]”事物如为数过多,就难以制定秩序。
为无定限的事物创制秩序,只有神才可能。
”[3]依据此原则,亚氏认为人口过多、疆域过广、城邦过大都不会实现对法律和礼俗的遵守,无法实现良好的秩序,也就更达不到政治修明。
据此,亚氏指出,要对城邦的人口与疆域即城邦的规模进行限制。
他提出了一系列限定城邦人口标准:首先,”城邦初成立时,其人口的底数只要在一个目的为达成优良生活的政治体制中,大家可以通工易事而能自给,便足够了”[3]。
其次,随着人口的增长,会带来执政人员对城邦管理失误的增加以及外侨、客民混用政治权利等问题,亚氏再次提出城邦最适当人口的限度:城邦人口”该是足以达成自给生活所需要而又是观察所能遍及的最大数额”[3]。
对城邦疆域来说较大的疆域易于保证全邦高度的自给自足,但也应受到限制,因为疆域过大的城邦不易于管理和防范外敌入侵。
就此,亚氏也提出了自己的标准:他说,”就国境的大小或土地的面积说,应当以足使他的居民能够过闲暇的生活为度,使一切供应虽然宽裕但仍须节制”[3]。
同时”‘观察所能遍及’的条件,对土地方面也一样合适。
凡容易望见的境界也一定有利于防守”[3]。
2、政体设计
亚里士多德在对现实政体的论述以及对理想政体的设计中也都遵循着中庸原则。
主要体现在他认为最稳定的、最理想的政体是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由中产阶级掌权的共和政体。
亚氏认为,一切城邦中所有公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极富、极贫和中产阶级。
极富的居民常常逞强放肆,致犯重罪;极贫的人懒散无赖,易犯小罪。
极富的人不愿也不能受人统治;极贫的人又太卑贱而自甘暴弃。
而中产阶级则具有优秀的品质,他们很少有野心,同时,”他们既不像穷人那样希图他人的财物,他们的资产也不像富人那样多得足以引起穷人的觊觎。
既不对别人抱有任何阴谋,也不会自相残害……于是,很明显,最好的政治团体必须由中产阶级执掌政权”[3]。
也正是由于中产阶级的这些优点,所以”中产阶级在城邦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它两个相对立的部分(阶级)就谁都不能主治政权--这就可能组成优良的政体”[3]。
他还指出:”中产阶级实属优胜的一个例证:最好的立法家都出身于中产家庭(中等公民)。
梭伦是其中之一。
”[3]
亚里士多德说:”最好是把政体保持在中间形式,惟有中间形式的政体可以免除党派之争。
”[3]富人推崇寡头政体,穷人渴望平民政体,这两种政体都被亚氏归于变态政体。
他所谓中间形式的政体是寡头政体与平民政体结合的混合政体,这无疑又是中庸原则的体现。
平民政体由抽签产生官吏而且无财产资格限制,而寡头政体由选举产生官吏且有很高的财产资格限制,那么理想的政体应是只有低微的财产资格限制而且由选举产生官吏。
他认为这种政体既不偏向富人,也不偏向穷人,而是注意保持一种均衡,力图把穷人和富人混和起来。
”凡能包含较多要素的总是较完善的政体”,[3]”各个因素倘使混和得愈好愈平衡,这个政体就会存在得愈
久。
”[3]
3、城邦治理
对于城邦的治理,亚里士多德非常强调法律的作用。
法治是中庸原则的权衡,可免于情欲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其师柏拉图在《理想国》和《政治家篇》中设计的”哲学王”和”政治家”的人治模式,明确指出”常人既不能完全消除兽欲,虽最好的人们(贤良)也未免有所热忱,这就往往在执政的时候引起偏见。
法律恰恰正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和理智的体现”。
[3]更为高明的是,亚里士多德没有走向法律万能论的极端,在肯定法治的同时,他仍肯定了执政者个人的智慧和作用。
在他看来,完全按照成文法统治的政体不是最好的政体,因为法律只能制定一些通则,不能规定细节,并且不能朝令夕改,而城邦的事物纷繁复杂、千变万化,所以要靠执政者的智慧来弥补其不足。
4、政体变革
在论及政体变革时,亚氏指出过分的贫富悬殊将导致政治动乱和政体变革。
寡头派和平民派的冲突是引起政体变化的根本原因。
而如果有为数较多的中产阶级为之缓冲,则容易避免动乱与变革,因为”如果两方都明知各自的力量不足抗衡,较弱的一方就必然放手而不敢贸然与较强的一方争胜”[3]。
为此,他要求反对过分的贫富悬殊,让公民都过上小康的生活,避免大贫大富,以实现政治稳定。
他说:”公民们都有充分的资产,能够过小康的生活,实在是一个城邦的无上幸福。
”[3]
此外,亚里士多德主张实行产业私有而财物公用的财产制度,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妥善”的经济制度,兼备”公产”和”私有”两者的优点:”财产可以在某一方面[在应用时]归公,一般而论则应属私有”。
[3]
三、对亚氏中庸政治思想的评价
1、进步性
亚氏通过寻求各种利益、力量、政体、治理模式的协调与平衡以求得城邦的平稳安定的政治伦理和政治理想,具有积极的影响。
[4]首先,”混合政体”概念的提出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学理论与政治生活的实践。
其次,亚氏对人口的控制以及指出中产阶级对国家稳定的作用在今天都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再次,亚氏将希腊传统分类方法与调查研究方法结合,开启了现代政治学研究的先河。
2、局限性
亚里士多德所推崇的中庸政体是为了维护当时的奴隶主制度,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5]一方面,作为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和代言人,他不懂得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之间斗争的不可调和性,企图通过调和、折衷的”中庸”之道,呼吁各阶级、阶层之间和衷共济,不走极端,寻求不触动根本制度、不损害奴隶主根本利益的改良之策。
另一方面,他标榜反对暴力,却又赞成用战争这种极端形式来镇压奴隶和下层自由民的”叛乱”,以确保奴隶主的统治。
参考文献:
[1]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2003.
[4]项松林.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社会稳定思想及其启示[j].南华大学学报,2006,(2).
[5]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杨海洋(1987.8-),女,山东冠县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造性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