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章节题库-第3章 教育目的【圣才出品】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
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
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章节题库(第7章 课堂教学——第9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圣才
第7章课堂教学一、单项选择题1.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A.布鲁纳B.布卢姆C.克伯屈D.赫尔巴特【答案】C【解析】设计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说和杜威的实验主义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而创立的一种教学构想。
创始者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哲学教授、杜威的追随者克伯屈。
2.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的教学模式是()。
A.发现学习模式B.范例教学模式C.设计教学法D.系统学习书本知识模式【答案】B【解析】瓦·根舍因是德国教育实践家、范例教学法创始人。
根据多年从事教学的经验,瓦·根舍因首先在物理和数学教学中提出“范例教学”理论,并率先实践。
他认为,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就应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即基本概念、基本科学规律和知识结构,也就是所谓的“基本性”。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改革教材,使学生借助精选过的材料,与“范例”接触,训练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3.教育家赞可夫提出的“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是指学生的()。
A.身心发展B.德智体全面发展C.个性所有方向的发展D.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答案】A【解析】赞可夫(1901~1977年),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
他认为,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和学习。
“一般发展”是相对于某一门学科或某一组学科引起的独特的发展(即“特殊发展”)而言的,是指由各门学科引起的共同一致的发展,是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即包括了智力、情感、意志、道德品质、个性特点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发展及身体的发育等各个方面。
4.“非指导教学模式”的创立者是()。
A.布鲁纳B.罗杰斯C.乔伊斯D.韦尔【答案】B【解析】“非指导教学模式”的首创者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
这种教学模式有以下四个特点:注重学生情感的发展,情感的释放,情绪的表达,决不为任务而忽视情感,也决不为目标而压抑情感;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整体性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学;注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3篇)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3篇)教育学基础(一):教育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一、教育的定义与本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手段。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能够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特指学校教育,即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品德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个体。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社会的教育是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生产技能和生存经验的传授,教育方式主要是口耳相传和模仿。
意义:这种教育形式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教育逐渐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制度。
例如,古希腊的“学院”和中国古代的“私塾”。
封建社会的教育:教育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
例如,欧洲的中世纪大学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特点:古代社会的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以宗教、伦理和政治为主。
3. 近代社会的教育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兴起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教育开始面向大众,教育内容更加注重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
教育制度的变革:各国纷纷建立现代教育制度,推行义务教育,教育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础。
4. 现代社会的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终身教育的理念:现代社会强调终身教育,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阶段,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
三、教育的基本功能1. 个体发展功能知识传授:教育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技能训练:教育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品德培养:教育通过德育课程和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024版《教育学基础(第三版)》重点课件
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和增强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 己、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实践应用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 育和心理辅导活动,如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训练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 持和帮助。同时,教师还应该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形
艺术鉴赏能力培养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知识、 参加艺术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 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05
师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系、班级管理技巧以及 心理辅导方法
Chapter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和维护措施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和理解学生
01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和多元智能,以平等、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
成教育合力。
06
教育评价、改革与发展趋势预 测
Chapter
教育评价类型、功能及其局限性剖析
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
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教育评价的功能
导向功能、鉴定功能、监督功能、调节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 能
教育评价的局限性
评价标准单一、评价结果片面、评价过程主观、忽视个体差异
当代教育改革热点问题探讨
03
课程与教学论基础原理
Chapter
课程概念、类型及其编制原则
01
课程概念
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等。
02 03
课程类型
根据课程内容的属性,可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根据课程的组织方 式,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根据课程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教师与学生)
第 5 章 教师与学生
1.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有哪些?在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表现形态如何? 答: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不教育地位紧密相连,它丌仅不人们对教育地位的认识有关, 而丏不社会对教育的需要不期望有关,还不它拥有的社会地位资源及对社会的实际贡献相 关。 (1)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 ①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一般来说,职业社会作用的大小不其地位高低呈正相关,教师 职业对社会収展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的创造者,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丌可叏代,教师的劳劢理 应叐到全社会的尊重不承认。 ②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是指教师职业在国家戒民族的政治生活中 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表现为教师的政治身仹获得、教师自治组细的建立、政治参不度、 政治影响力等。形成统一的与业组细是认同教师与业和争叏与业权利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 的収展,教育地位的提升,教师政治地位的提高成为提高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前提。 ③教师职业的经济待遇。教师的劳劢属二复杂劳劢、创造性劳劢,因此,教师劳劢具有 较高的价值,教师职业从业者在社会总体劳劢中的经济待遇水平应不其劳劢的性质和形式相 称,即教师的经济待遇应相当二社会复杂劳劢者所享有的经济待遇水平。 ④教师职业的权利。教师享有的社会权利,除一般公民权利(如生存权、选丼权,享叐 各种待遇和荣誉等)外,还包括职业本身特点所赋予的与业方面的自主权,包括教育的权利、
1 / 1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与业収展权、参不管理权。 ⑤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尽管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很难像医生、律师与业那样严格规范,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 第3章 教育目的【圣才出品】
第3章教育目的1.说明教育目的内涵及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答:(1)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是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之一。
它是指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规定性,主要表现在:①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总体上都内在地含有对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的基本规定。
这种质的规定性在于明确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的社会性质和根本方向,以便使其培养出与一定社会要求相一致的人。
如果偏离了社会要求或违背了社会性质,社会必然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其教育进行批评、整顿、改造,严重的甚至予以取消。
②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具有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即要使教育对象成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的人,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服务;另一方面规定了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即要使教育对象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应养成哪些方面的素质等。
由此可见,教育目的作为培养人的总体要求,总是内在地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教育对象发展的素质。
而这种对教育活动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使它自身对各种教育活动的要求具有很强的原则性,成为社会在总体上把握教育活动及人才培养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所在。
坚持了所确定的教育目的,把握了它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就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教育对人的培养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
2.说明各类教育目的的特点及其在实践中应如何正确地看待和把握它们。
答:(1)各类教育目的的特点同人类社会生活和活动的目的一样,教育目的也带有意识性、意欲性、可能性和预期性的特点。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章节题库-第6章 课 程【圣才出品】
第6章课程一、单项选择题1.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的表现形式是()。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潜在课程【答案】A【解析】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而组成不同的教学科目。
这种课程是预先安排的,是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的表现形式。
2.隐性课程是()。
A.通过正式教学进行的B.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C.始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D.对学生的知识、情感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答案】D【解析】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它具有潜在性、持久性和两面性的特点。
由于隐性课程往往是对学生的知识、情感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所以对学生能够产生持久的影响。
3.“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
A.布鲁纳B.杜威C.赞科夫D.卢梭【答案】B【解析】“经验课程”也常常被称为活动课程或者“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一种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经验课程”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的“新教育运动”与“进步教育运动”,杜威常被认为是其代表人物,他主张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作用。
4.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课时分配B.开设哪些学科C.学科顺序D.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答案】B【解析】课程设置是制定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
课程计划要明确规定设置一些什么学科。
列入课程计划的各门学科,总称为课程。
5.范例方式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A.布鲁纳B.赞科夫C.瓦根舍因D.杜威【答案】C【解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学科课程的理论主要有: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德国教育学家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课程论,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发展主义课程论。
瓦根舍因是范例方式课程论的代表人物。
6.“螺旋课程”的提出者是()。
A.布鲁纳B.杜威C.赞科夫D.瓦根舍因【答案】A【解析】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课程改革的主张,学术界称他的这些主张为“结构主义课程论”,它成了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一、引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它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本书汇聚了我国十二所知名高校的教育学专家,共同编写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部内容丰富、深入浅出的教育学基础教程。
一、教育本质与功能1. 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内在的规定性。
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这是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
(2)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
它以传授知识、技能、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目的。
(3)教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它既是文化的传承者,又是文化创新的推动者。
2. 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
教育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个体发展功能。
教育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2)社会整合功能。
教育通过培养具有共同价值观、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文化传承功能。
教育通过传授文化知识,使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4)社会进步功能。
教育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二、教育目的与目标1.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它规定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任务。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规定了教育活动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教育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
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实践、创新等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4)审美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1.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实际需要,对教育体系、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规定。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第2章 教育功能【圣才出品】
第2章教育功能1.名词解释:(1)教育功能答: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主要涵盖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
分别是:①教育通过传授、训练、陶冶、评价等方式对个体和群体各方面的发展发挥激发、导向、奠基、重构、提高、矫正、完善、增值和选择等功能。
②教育所培养的具有一定素质的人走进社会,成为一定社会的公民,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对社会的维持和发展发挥适应、改革和改造的功能。
教育的育人功能是根本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育人功能的延伸和转化。
教育功能有多种类型: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划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从作用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教育功能体现了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意义,这也是教育价值所在。
(2)正向功能答:正向功能是指要素对系统产生的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也称贡献性功能。
应用到教育领域之中,教育的正向功能是教育产生的积极效果。
教育的正功能是相对于教育的负功能而言的,它是根据教育功能作用的性质划分的。
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将社会功能按性质、形态加以划分,得出正负功能的概念。
为研究教育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
全面、客观地考察教育功能可以发现,教育一方面在起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对社会和个人发展发挥着推动作用,同时在某一时候或局部方面也抑制甚至阻碍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对某一具体的教育来说,在某方面发展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也可能对社会和个人的其他方面产生一些消极后果。
所以,要努力拓展教育的正向功能,降低和消减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3)负向功能答:负向功能是要素对系统产生的消极的作用和影响,也称损害性功能。
负向功能的概念最初是在社会学领域提出的,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功能分析的一个维度。
社会功能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和负向的阻碍作用,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考研真题精选(下)【圣才出品】
五、分析论述题1.阅读以下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1)从“教育的社会功能”角度,分析下列材料中观点的合理性。
(2)根据相关理论分析下述材料中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3)联系学校德育实际,阐述下列材料中观点的现实意义。
[统考2013研]夫教育目的不能仅在个人。
当日多在造成个人为圣为贤,而今教育之最重要目的,在谋全社会的进度。
若不骂人,不偷,不怒,不慌,不得罪于人等事,先时多谓此道德高,然而此为消极的,于今不能谓此为道德。
盖彼者,不过无疵而已,与社会虽有若无。
今因于社会进步上着想,吾等当另定道德标准,谓“凡人能于社会公共事业,尽力愈大者,其道德愈高。
否则,无道德可言。
易言之,即凡于社会上有效劳之能力者……,则有道德,否则无道德。
”若斯数语,包含无限道理。
愿诸生用为量人量已之尺,相染成风,使社会上渐渐均用此尺,度己亦用此尺,量入则去,所谓社会自觉心,社会进步者不远矣。
(节选自张伯苓:《以社会进步为教育目的》,1919年)答:(1)材料中提到“即凡于社会上有效劳之能力者……,则有道德,否则无道德。
”这体现了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以及促进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三个方面:①个体观念的社会化,就是个体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②个体智力与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这已成共识。
学校教育对个体智力与能力的指导、规范和促进作用是任何其他因素都无法比拟的。
③个体的身份是个人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人所从事的职业与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以其所接受的教育和训练为前提,教育是促进人的职业社会化和身份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2)材料中所反映的是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材料中“夫教育目的不能仅在个人。
当日多在造成个人为圣为贤,而今教育之最要目的,在谋全社会的进步。
”这充分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以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涂尔干为代表,基本主张: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教育学基础》(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一章
《教育学基础》(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一章1、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解。
答: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
对教育的定义始终围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一核心,将教育的范围扩大或者缩小,从不同的聚焦角度形成了教育的不同概念。
(1)社会: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外在客体对个体产生的影响。
可以分为三个层次:①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②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将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③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活动,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2)个体: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个体内在的发展历程,看重个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教育是指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3)综合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体现出教育的社会性特征。
总之,教育的定义是不断发展的,和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结合在一起的。
2、结合实际,谈谈对教育三要素时代内涵的认识。
答: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这个系统应该包括三种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①从广义上说,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②从教育综合性的定义出发,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人。
(2)学习者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
不同的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均不同。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4章 教育制度【圣才出品】
第4章教育制度一、选择题1.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A.教育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C.教育体制D.学校领导制度【答案】C2.全民教育侧重于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主要倾向于()。
A.非义务教育B.继续教育C.社会教育D.高等教育【答案】B3.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当前教育事业的落后状况,必须从()着手。
A.改革教学方法B.改革教学内容C.增加教学经费D.改革教育体制【答案】D4.狭义教育制度是指()。
A.国民教育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C.自学高考制度D.成人高考制度【答案】B5.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下,学制在很多方面存在共同特点,如入学年龄,大、中、小学阶段的划分,在很多国家都是一致的。
这是因为,学制的建立要受()。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B.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的影响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D.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答案】C6.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实质是()A.中等教育制度B.社会教育制度C.学校教育制度D.高等教育制度【答案】C7.目前我国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以()为重点。
A.初级职业技术教育B.中等职业技术教育C.高等职业技术教育D.一般职业技术教育【答案】B8.由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是()。
A.基础教育B.职业技术教育C.高等教育D.成人教育【答案】D9.()于1971年制定了“使终身教育成为一项全国性的义务教育”的法案。
A.法国B.美国C.德国D.中国【答案】A10.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的建立,是()教育的典型表征。
A.形式教育B.正规教育C.普通D.制度化【答案】D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义务教育已经在中国得到普及B.终身教育主要指成人教育C.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日益结合D.学校教育是随着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答案】C12.()的颁布,是中国实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教育的基础在于教育者和研究者的相互作用;研究者是主动的,他们需要积极参与教育过程,以获得最大的收益。
三)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它应该是针对个体和社会的需要而确定的,同时也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四)教育环境教育环境是指教育活动所发生的场所、设施、设备和氛围等方面的因素。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促进研究者的研究和发展,提高教育效果。
三、教育的意义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于个体的意义1、教育有助于个体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个体的素质和能力;2、教育有助于个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3、教育有助于个体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提高个体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二)对于社会的意义1、教育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教育有助于培养社会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3、教育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因此,教育在人类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教育的历史发展中,教育的起源有神话起源说和生物起源说。
教育影响的形式和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包括教育系统的形式化程度、教育系统所处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以及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在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时,需要考虑到时代的生产力、经济状态以及上层建筑的特征,同时也需要注意到教育形态之间的历史连续性。
2、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的思想影响3、大学的建立和学科分化的发展二)教育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1、___(John Amos Comenius)2、让-___(Jean-Jacques Rousseau)3、___(___)4、___(___ ___)5、___(___)三)教育学的初步形成和发展1、教育学的学科内涵和研究方法逐渐形成2、教育学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3、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机构逐渐建立三、教育学的现代化发展(20世纪)一)教育学的新发展阶段1、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和社会地位显著提高2、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和完善3、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机构不断发展和壮大二)教育学的新理论和新成果1、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对教育学的贡献2、教育学的新研究领域和新研究方法3、教育学的新成果和新理论三)教育学的新挑战和新任务1、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问题2、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并重的新要求3、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2、教育学的发展与近代科学发展和科学方法论密切相关。
十二校联合考研《教育学基础》第3版讲义和习题解析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讲义和习题解析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1.1复习笔记一、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日常用法“教育”的日常用法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二是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三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在这三类用法中,最基本的是第一种用法。
2“教育”的词源(1)西方“教育”的词源:在现代英语、德语、法语中的“教育”一词均起源于拉丁文“ēducāre”。
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2)我国“教育”的词源: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0世纪之前,人们论及教育问题时通常将“教”与“学”分开使用,因此,可将“教”与“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的词源。
3教育的定义一般而言,人们是从以下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②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③更狭义的,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目前学界通用的对教育的准确定义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对这一定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
②“教育”是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章节题库(第10章 学生评价——第12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圣才出
第10章学生评价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有关课程评价的功能不恰当的是()。
A.导向功能B.诊断功能C.选拔功能D.促进功能【答案】C【解析】课程评价的功能包括:①导向功能:对实际的课程活动进行定向引导。
②诊断功能:对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与分析,找到症结和原因所在,进而提出改进和补救的建议。
③调节功能:通过课程评价结果的反馈,可以让被评价者了解自身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从而调整自己的教育或学习行为,促进自身进一步的发展。
④促进功能:让被评价者在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受到激励,增强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⑤甄别功能:对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的适应程度作出区分和认定。
2.目的在于改进课程与教学的效果,在于搜集课程编制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的评价是()。
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以上三项都不正确【解析】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常采用非正式考试或单元测验的形式来进行。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课程与教学的效果,在于搜集课程编制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
3.课程评价的范围不包括()。
A.课程计划B.课程内容C.教材D.教学时段【答案】D【解析】课程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课程系统信息以科学的方法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课程评价的范围一般包括课程计划、课程内容、教材和过程的评价,不包括教学时段。
4.课程评价可分为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其划分的依据是()。
A.评价实施阶段的不同B.评价主体的不同C.评价对象的不同D.评价所发挥作用的不同【解析】课程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课程系统信息以科学的方法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笔记和习题解答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笔记和习题解答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1.1复习笔记一、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日常用法“教育”的日常用法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二是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三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在这三类用法中,最基本的是第一种用法。
2“教育”的词源(1)西方“教育”的词源:在现代英语、德语、法语中的“教育”一词均起源于拉丁文“ēducāre”。
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2)我国“教育”的词源: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0世纪之前,人们论及教育问题时通常将“教”与“学”分开使用,因此,可将“教”与“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的词源。
3教育的定义一般而言,人们是从以下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②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③更狭义的,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目前学界通用的对教育的准确定义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对这一定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
②“教育”是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
6.2课后习题详解
6.1复习笔记
6.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7.2课后习题详解
7.1复习笔记
7.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8.2课后习题详解
8.1复习笔记
8.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9.2课后习题详解
9.
10.2课后习题详解
10.1复习笔记
10.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11.2课后习题详解
11.1复习笔记
11.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12.2课后习题详解
12.1复习笔记
12.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这是《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 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谢谢观看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 (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
考研真题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笔记
知识
题
知识点
典型
名校
教育
习题
教材
教育学 习题
第章
第版
真题
学生
笔记
教师
复习
工作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第3版)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教育学权威教材。作为 这些教材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 名师讲授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的课堂笔记基础上,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 同时对重要知识点进行点拨,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配套教材的知识精华。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 案。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主要对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第3版)的课后思考 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3.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 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几年的教育学考研真题,这些高校大部分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 考书目。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4.归纳典型题, 强化知识考点。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各章知识难点的复习,特针对该教材的重难点相应整理了典型常考题,并 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和延伸,梳理知识点逻辑关系,以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教育目的
一、单项选择题
1.按照价值取向,教育目的可以分为______教育目的和______教育目的。
()。
A.一元化,多元化
B.指令性,指导性
C.传统,现代
D.个体本位,社会本位
【答案】D
【解析】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教育目的选择上有两种典型的价值取向,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2.将教育方针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A
【解析】1995年3月,全国八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
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3.《学记》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它所反映的教育目的论是()。
A.神学教育目的论
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D.教育无目的论
【答案】B
【解析】社会本位论是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的教育目的论,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的意思是:当政者,如果想要感化民众,使民众遵守社会秩序,形成淳厚的良风美俗,只有通过教育这条渠道。
这是一种教育目的社会本位的观点。
4.1958年,毛泽东提出“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是指()。
A.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必须为社会服务,必须为工农服务
C.教育必须为工农服务,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D.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必须与社会生产相结合
【答案】A
【解析】1958年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
”这就是“两个必须”的教
5.涂尔干提出的教育目的论属于()。
A.神学教育目的论
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D.教育无目的论
【答案】B
【解析】涂尔干指出:“教育对社会而言只是一种手段,只是社会为了在儿童内心形成自身存在所必须的基本条件而采取的手段。
”因此,“社会应当在刚产生的利已主义和不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格中,通过最快的途径,添上能够适应道德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另一种人格。
这就是教育的使命。
”“塑造社会化,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由此可见,涂尔干强调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
6.夸美纽斯的教育目的论属于()。
A.宗教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
D.教育无目的论
【答案】B
【解析】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永生做准备;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人。
由此可知,夸美纽斯的教育目的论属于个人
7.下面持个人本位论的教育家或思想家是()。
A.裴斯泰洛齐
B.孔德
C.柏拉图
D.迪尔凯姆
【答案】A
【解析】个人本位论是把满足个人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的教育目的论,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法国的萨特等。
8.下面持社会本位论的教育家或思想家是()。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凯兴斯泰纳
D.萨特
【答案】C
【解析】社会本位论是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的教育目的论,其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涂尔干等。
9.“教育即生长”反映的教育目的论是()。
A.神学教育目的论
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答案】C
【解析】“教育即生长”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这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认为,教育目的只存在于“教育过程以内”,不存在有“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主张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将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总目的看作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并指斥其为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表现。
10.在教育目的问题上主张“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涂尔干
【答案】C
【解析】杜威认为,教育目的只存在于“教育过程以内”,不存在有“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主张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将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总目的看作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并指斥其为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表现。
11.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
A.普及义务教育
B.扫除文盲
C.促进人的发展
D.增强国力
【答案】C
【解析】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即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
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
12.倡导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的是()。
A.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B.神学教育目的论
C.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
D.教育无目的论
【答案】C
【解析】个人本位论是把满足个人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的教育目的论,其基本观点包括:①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
②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其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
③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教育的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