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经济常识的高频考点
公考经济知识点总结

公考经济知识点总结一、市场与价格1. 市场的概念与功能市场是供求双方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联系,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的场所。
市场的功能包括资源配置、价格形成和信息传递。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机制使资源的配置朝向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方向,从而提高社会效率,另一个是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机制使供求双方达成交易,在实现之间价值的基础上使社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价格是市场中的信息传递者和资源配置调节者,通过价格机制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
2. 价格机制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体系中一个重要的调节机制,其基本原理是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价格机制通过价格的上涨和下跌来传递市场信号,引导资源向市场需求端流动,调节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
价格机制可以有效地协调市场资源供求关系,引导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市场结构1. 完全竞争市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上的供求者都是价格接受者,价格是完全透明的,任何一家企业在市场上出售的产品都可以轻易被其他的企业替代,企业间产品是同质化的。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上的价格是由供求双方的竞争决定的,不存在垄断者。
2. 垄断市场在垄断市场中,市场上的某一家或几家企业占据了整个市场的主导地位,能够控制市场上产品的供给和价格的制定权。
在垄断市场中,企业的利润取决于它们的垄断程度,而不再取决于市场上的供求关系。
垄断市场可以分为单一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
3. 寡头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是在市场中存在有几家垄断企业,这几家企业之间能够实施一定程度的价格协调,对市场的供给和价格进行操纵的市场形式。
在寡头垄断市场中,企业之间的价格协调程度较高,市场上的价格由这几家企业共同决定。
4. 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是在市场上同时存在有大量的小型企业,企业之间都能够对市场上的价格进行自主决定,在市场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产品差别。
在垄断竞争市场中,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价格竞争,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产地竞争。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常识

第四部分经济常识高频考点一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牛刀小试【例题单选】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英美、德国、日本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明显存在差别,但都比较成功。
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有()A 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B各国从本国国情出发确定市场经济运行模式C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能够改变和决定国情D 任何市场经济运行模式都会获得成功【解析】这道题考察常识。
从英美、德国、日本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明显存在差别可以看出,不管市场经济运行的模式是否一样,它都可以顺应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它们都是从自己本国的国情出发的。
因此,A、B项正确。
国情决定市场经济运行模式,C 项违背国情,主次颠倒。
D 项太过绝对,根据我们总结的第一个技巧,太绝对的一帮都是错的。
所以本题选择AB。
【例题单选】市场经济是一种( B )A.基本经济制度B.经济运行方式C. 基本组织形式D. 生产经营方式【例题单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 C)A.制度手段 B.法律手段C.经济手段 D.政治手段【例题多选】市场经济之所以需要加强宏观调控,是由于市场调节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具体表现在市场调节的( ACD )A.自发性B.竞争性 C.盲目性 D.滞后性高频考点二公司制1.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
2.我国《公司法》规定的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是典型的法人。
总结口诀:(1)法人有“三独”“三会”(2)法人的责任承担:“一个承担,三个不承担”牛刀小试(2012年贵州选调)某公司由甲、乙、丙、丁三位股东出资设立,丁和戊分别被依法选为公司的执行董事和监事,该公司因经营不善而无法按期偿还银行贷款。
根据法律规定,银行下述主张能获得支持的是( )A.要求做出贷款决策的丁返还贷款B.要求该公司返还贷款C.要求已足额缴纳出资的甲、乙、丙三股东返还贷款D.要求对该公司承担监督检查责任的戊返还贷款【解析】本题考查公司法常识。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常见考点汇总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常见考点汇总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要性。
A 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B 市场经济具有竟争性。
学会经营才能更好参与市场竟争。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
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2、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新农村建设如何实现“管理民主”。
(1)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维护农民民主权利,让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2)坚持依法治国,完善村民自治法,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提供法律保证。
(3)加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和用,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4)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3、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性。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
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②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③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才能持续健康发展,长期以来,在三大产业中,农业是薄弱环节,剩余劳动力多,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农村自身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4、运用政治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中国共产党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要通过政治领导,为其发展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与政策。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保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
公基高频考点

公基高频考点近年来,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考点往往比较固定,成为了大咖们备考的必修内容。
因此,我们将高频考点总结如下:1. 政治常识政治常识可以说是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重中之重,是所有考点中考试用时最短,答题正确率却相对最高的考点。
其中,政治书籍、基本国情、时政热点、宪法法律等内容需要提前学习掌握。
2. 数字逻辑数字逻辑主要是指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判断资料的真假及相关的逻辑问题。
这个知识点需要掌握逻辑公式,同时也需要进行反复练习。
3. 判断推理判断推理主要是指在数据量有限的情况下,根据已知条件对所求的问题进行推断和判断。
这个考点需要结合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才能更加轻松地完成。
4. 时事与社会时事与社会考核考生的国家事务、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体制改革、政策法规等内容常常会在考试中出现,需要考生关注最新的政策动态。
5. 文化常识文化常识主要包括文化历史、传统文化和文化习俗等方面。
应当注意,这个考点不仅仅需要关注基本知识,还需要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考虑到文化变迁等方面。
6. 宪法法律规定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原则,是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必备考点。
需要考生在考前、考中时坚持观看相关题目,结合法律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7. 经济常识经济常识主要是指市场经济知识和宏观经济管理知识等,考核考生的全方面经济知识。
这个考点需要考生理解基本经济学理论和方式,了解当代经济实际情况。
8. 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考核考生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专业知识等。
需要考生关注信息技术、新型研究方法与应用等。
以上便是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高频考点。
想要在考试中有更好的表现,考生应该在平时备考时注重对以上几个考点的了解和学习。
《公共基础知识》必看考点经济考点(2021年版)

《公共基础知识》必看考点经济考点(2021年版)事业单位招聘题库大纲考点高频考题:1、单选题自然失业可以通过_____得到解决。
A: 经济手段B: 社会保障手段C: 法律手段D: 不能解决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
解析:在充分就业状态下,难以避免的失业即是自然失业。
自然失业是由非经济原因引起的,不能通过经济手段解决。
2、单选题商品生产中,有一系列经济规律,而其中最基本的规律是_____A: 竞争规律B: 供求规律C: 货币流通规律D: 价值规律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
解析: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一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二是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故选D。
3、多选题下列关于低碳经济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B: 减少煤炭石油等消耗C: 寻找新的可利用能源D: 增加使用天然气能源参考答案: ABC本题解释:ABC[解析]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因此本题选ABC。
4、单选题反映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实际规模的经济指标是_____。
A: 对外贸易额B: 对外贸易差额C: 对外贸易量D: 贸易条件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
解析:对外贸易量是为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并能准确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数量化而确立的一个指标,它能确切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
具体计算是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而确定的价格指数去除报告期的出口或进口总额,得到的是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叫做报告期的对外贸易量。
对外贸易额是以金额表示的一国的对外贸易,又称“对外贸易值”,用以说明一国对外贸易的总规模,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从国外进口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
【公基常识】常考经济考点24条(划线版)

16、个人获取收人的途径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①劳动性收入,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人,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②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人,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 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③经营性收入指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 ④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 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 17、大力发展生产力,使全体人民的收入都有所增长,这是进一步缩小收入分配差 距的根本性措施; 18、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 本同步 19、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有,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 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健全劳动、资本、土地、 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20、在再分配方面,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强化税收调节。 21、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22、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稳 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23、必须坚持消除贫困。 24、商业保险分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类。购买商业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公基常识】常考经济考点 24 条(划线版)
1、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以公有制为主体是 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 2、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提高;国有经济 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3、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 4、要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 5、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6、商品供不应求,商品价格上涨,企业增加产量,消费者减少需求;商品供求平 衡 7、商品供过于求,商品价格下跌,企业减少产量,消费者增加需求;商品供求平 衡 8、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①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 ②政府定价主要限定在重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等方面。 9、通过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即宏观调控) 10、通过实施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即 产业政策) 11、通过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缺陷;(即市场 监管) 12、通过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 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即公共服务) 13、科学的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之一。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具有 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不足。 14、怎样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 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 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15、按劳分配的实行范围是在公有制经济中;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经济常识高频考点-综合应用能力

祝愿天下莘莘学子:学业有成,金榜题名!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经济常识高频考点-综合应用能力一、需求及其相关理论1、需求规律: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下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这一规律就是需求规律。
2、影响需求的因素: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不只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还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消费者的偏好;(2)替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3)互补品的数量和价格;(4)消费者的收入;(5)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3、国民经济三驾马车是指投资、消费和出口,它们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投资和消费合称为内需,出口称为外需。
4、所谓扩大内需政策,就是在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培育消费热点,以拉动经济的增长。
简言之,就是通过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
扩大内需必须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正确的消费政策。
二、财政政策1、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依法通过国家财政集中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收入。
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税、利、债、费。
其中税收是指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通过税收工具强制地、无偿地征参与国民收入和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政府支出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涉及各种项目,包括购买军需品、警察装备用品、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付给政府雇员的酬金、各种公共工程项目的支出等。
3、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的社会福利等支出,如卫生保健支出、收入保障支出、退伍军人福利、失业救济和各种补贴等方面的支出,它是一种不以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为目的而作的货币性支付。
4、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当社会总支出水平过低,人们的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进入衰退,失业率提高时,按照凯恩斯的理论,需要增加社会的总支出。
这种政府主动增加总需求的政策即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具体做法即:增加政府支出和转移支付;减少税收。
《公共基础知识》高频考点

《公共基础知识》高频考点公共基础知识是各类公职考试中常常涉及的一个重要科目,它涵盖的内容广泛且繁杂。
在众多的知识点中,有一些高频考点经常出现在考试中,掌握这些考点对于提高考试成绩至关重要。
首先,政治部分的高频考点不可忽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重点之一,其中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内容。
例如,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等,这些都是常见的出题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必考内容,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重要论断和战略部署。
法律部分在公共基础知识中占据较大比重。
宪法是根本大法,其中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能等是高频考点。
民法方面,民事法律行为、物权、债权、合同等内容经常被考查。
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刑罚种类、常见犯罪的认定等也是重点。
行政法中,行政行为的分类、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相关规定是常考知识点。
经济部分同样不容忽视。
宏观经济中的宏观调控政策,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表现和应对措施。
微观经济里的市场机制、市场类型、供求关系等也是常见考点。
此外,经济常识中的一些重要经济学概念,如 GDP、GNP、CPI 等,也经常出现在试题中。
人文历史部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成就都是常考内容。
例如,古代的四大发明、朝代的更替、重要的变法改革等;近代的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等;现代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等。
世界历史中的重要文明古国、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也可能会被考查。
科技部分,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这部分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
常见的考点包括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应用;生物科技,如基因工程、克隆技术;新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的利用;以及航空航天技术等。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讲义

常识第一部分经济常识一、市场经济理论01资源配置的方式02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或称市场取向的经济,是指由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式,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积极有效的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能够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经济体制。
(单选)在房地产的开发中,很多传统产业涉足房地产,产业空心化蔓延,伤害实体经济。
这说明:A.两极分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B.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C.没有计划经济也就没有真正的市场经济D.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答案:D二、微观经济01需求(一)需求的含义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三)需求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通常被简称为需求弹性。
其衡量的是: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02供求法则需求、供给、价格三者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称为供求法则。
其内容是: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上升——物以稀为贵——卖方市场;当需求小于供给时,价格下降——货多不值钱——买方市场03市场理论对价格控制市场类型厂商数目产品差异程度进出难易程度典型市场的程度完全竞争很多完全无差别无很容易农产品近似垄断竞争很多有差别的替代品部分较容易轻工业、零售业能源、大型机械寡头垄断几个有差别或无差别相当程度较困难制造业很困难,几乎不可公用事业完全垄断唯一唯一产品很大程度能(单选)以下叙述符合需求规律的是:A.汽油价格提高,汽车销量减少B.丝绸价格提高,游览公园人数增加C.药品价格上升,药品质量下降D.照相机价格下降,导致销量增加答案:D三、宏观经济01宏观经济的目标1.含义经济增长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扩大。
表现为GDP总量或人均量的增加。
2.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二)充分就业通常在实际统计中,一般用失业率来衡量一国的就业状况。
2023年内蒙古三支一扶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之经济常识梳理

2023年内蒙古三支一扶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之经济常识梳理1.市场调节的缺点第一,市场调节的自发性。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实际上就是根据价格的涨落决定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这也使一些个人或企业由于对自身利益的过分追求而产生不正当的行为。
第二,市场调节的盲目性。
厂家瞄准的是市场价格,什么好卖就生产什么,于是各地“蜂拥而上”,其结果是重复上马、重复引进,而又形不成生产规模。
第三,市场调节的滞后性。
市场虽有及时、灵敏的特点,但它不能反映出供需的长期趋势。
首先要熟记有哪三个缺点,最关键掌握区分,如果考试给一个案例要能够区分到底属于三个缺点中的哪一个,如果出现不正当行为,属于自发性,如果只是描述前期选择的过程,什么东西价格高就生产什么,属于盲目性;如果描述导致的结果,导致供过于求,属于滞后性。
2.需求价格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通常被简称为需求弹性。
其衡量的是:当一种物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该物品需求量相应变动的大小。
首先掌握概念,如果给出这个概念能够选择出这是需求价格弹性;其次,知道富有弹性的典型的代表是奢侈品,缺乏弹性的典型代表是生活必需品;再次,造成“谷贱伤农”的根本原因: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比较小。
3.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指市场有机体内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作用的机理。
在市场机制中,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市场机制。
1.价格机制价格机制反映商品市场上产品的供求同价格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运行,它通过市场价格信息来反映供求关系,调节生产和流通,从而达到资源配置。
另外,价格机制还可以促进竞争和激励,决定和调节收入分配等。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基础,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机制。
2.供求机制供求机制反映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它通过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形成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并通过价格、市场供给量和需求量等市场信号来调节社会生产和需求,最终实现供求之间的基本平衡。
《公共基础知识》必看考点经济考点(2020年含答案)

《公共基础知识》必看考点经济考点(2021年含答案)事业单位招聘题库大纲考点高频考题:1、单选题判断经济效率一般采用_____。
A: 帕累托标准B: 资源配置C: 市场占有率D: 社会福利水平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解析: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经济效率,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2、单选题短期成本的“短期”是指_____。
A: 3年以内B: 5年以内C: 10年以内D: 厂商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数量的时期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
解析:短期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生产一定产量需要的成本总额,它是短期内每一产量水平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和。
所谓短期,是指在这期间厂商不能调整其生产规模,即在厂商投入的全部生产要素中,只有一部分生产要素是可以变动的,而另一部分则固定不变。
3、单选题一般认为,能够从通货膨胀中受益的人群是_____。
A: 以利息为收人者B: 以利润为收入者C: 以退休金为收人者D: 以租金为收人者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B [解析]人们的名义收入与资产相对固定,由于通货膨胀,可能使得这类名义收入上升程度落后于一般物价上涨幅度,从而蒙受损失。
反之,名义收入上升程度大于一般物价水平上升幅度的人,则获得额外收益。
也就是说,从对社会成员收入的影响来看,通货膨胀的受害者是依靠固定工资生活的社会成员,而受益者是利润的获得者。
4、单选题在政府大力扶持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
从经济角度看,政府扶持新能源产业是因为_____。
①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巨大②开发新能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③中国能源供给结构单一④可开发利用的新能源种类众多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②④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A[解析]③不符合我国目前能源的实际状况;④与我国政府大力扶持新能源产业的原因无关。
①、②分别从需求和科学发展观角度分析了政府扶持新能源产业的原因。
公共基础知识题库:经济常识高频试题及答案解析(二百零九期)

公共基础知识题库:经济常识高频试题及答案解析(二百零九期)1、多选题非公有制经济包括_____。
A: 私营经济B: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C: 集体经济D: 个体经济参考答案: ABD本题解释:ABD[ 解析]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等。
故本題正确答案为ABD。
2、单选题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_____。
A: 单纯的商品总供给量B: 单纯的商品总需求量C: 总价格水平D: 总供给量与总需求量相互作用直至相等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D[ 解析]在经济分析中,均衡是指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即产品供大于求时,企业就会缩减产量,国民收入将因此而减少;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即产品供不应求时,企业就会增加产能并扩大产量,国民收入也将因此而增加,直至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只有当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时,企业的产量才能稳定下来,社会生产既不再缩小,也不再扩大,这就是宏观经济的均衡状态。
因此,均衡的国民收入的条件是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
3、单选题从1996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将_____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A: 货币供应量B: 存款准备金C: 超额准备金D: 基础货币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4、单选题统一的市场就是在全国_____A: 实现地区内部的紧密结合B: 打破地区、部门间的分割和封锁C: 实现部门内部的紧密结合D: 打破地区、部门内部的分割和封锁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统一的市场就是在全国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打破地区、部门间的分割和封锁。
5、单选题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体现着_____分配领域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关系。
A: 全国生产资料B: 个人消费品C: 全部社会产品D: 全部劳动产品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按劳分配体现着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关系,它既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同时也不同于共产主义阶段将实行的按需分配。
2019云南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经济常识高频考点3篇

2019云南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经济常识高频考点3篇2019云南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经济常识高频考点1 2019云南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经济常识高频考点2019年云南省公务员考试即将到来,作为备考的考生们,需要掌握一定的经济常识知识点。
本文将为大家汇总一些云南公务员考试中经济常识高频考点,供大家备考参考。
1. GDP、GNI、GNP的含义及区别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为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国家在一定时间内,所有居民和单位的生产活动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GNI(Gross National Income)为国民总收入,指某一国家在一定时间内,其居民在国内或海外所创造的收入总和。
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为国民生产总值,指在某一国家所制造的全部产品、服务或收入,包含在国家内或海外创造的价值。
GDP和GNP的主要区别在于产品销售的对象。
GDP是国内产品的市场价值,包括本国和外国居民的生产活动,而GNP则不同,它仅考虑到本国居民所生产的产品,无论在本国还是海外销售。
2.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指货币购买力下降,物价上涨的现象。
这是一种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通货膨胀率是指一种通货中,一定时间内,货币购买力的减少百分比。
通货膨胀的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需求不足、生产成本增高等原因导致的。
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分别是货币供应量、生产率和总需求水平。
为了控制通货膨胀,政府采取的常用手段是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来调整经济总量。
3. 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出现的周期性波动。
它含有一个完整的周期,包括繁荣期、衰退期、危机期和复苏期四个阶段。
在经济周期中,经济处于高增长、充满活力的繁荣期,通常是持续数年,但在此时期结束后,随之而来的是不景气的衰退期,也就是经济萧条期。
在经济萧条期, GDP的下降也意味着就业率的下降,所以,政府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逆转经济萧条,从而进入复苏期。
公共基础知识要点归纳

公共基础知识要点归纳一、法律常识1、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2、法律的作用:规范公民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调整社会关系,解决纠纷矛盾。
3、法律的分类: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其他规范性文件。
4、法律的效力范围:法律的效力范围分为空间效力范围和时间效力范围。
5、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的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政治常识1、政治的概念:政治是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
2、政治的基本形式:民主、专制和法治。
3、我国的政治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政治的核心: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5、我国的国家机构:我国的国家机构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等。
三、经济常识1、经济的概念: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2、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竞争、法制和开放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
4、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变量,以实现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等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
5、常见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常见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
四、管理常识1、管理的概念:管理是指组织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协调、有控制的活动。
2、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和效益原理。
3、管理的职能:管理职能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职责。
公共基础知识常考必考知识点

公共基础知识常考必考知识点公共基础知识是各种考试中经常被考察的内容之一。
作为考生,掌握公共基础知识的必考知识点是提高考试成绩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考的公共基础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考试。
一、政治常识1. 党的基本路线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依据和总纲领,其核心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 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政治制度。
3.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4.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目标。
5.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二、经济常识1.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2.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经济运行中的总需求、总供给和结构,来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
4. 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效益提高。
5.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法律常识1. 法律是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是社会管理的基本方式之一。
2. 法律规定了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3. 中国法律体系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等。
4. 法律的适用是指法律的规定适用于特定的事实情况。
5. 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规定后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四、科技常识1. 科学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和实践活动。
2.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3.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社会生活,形成经济和社会效益。
4. 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是指根据资源的特点和需求,遵循节约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资源。
5. 科技伦理是指在科技活动中涉及到的伦理道德问题。
五、文化常识1. 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 文化多样性是指不同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文化现象。
公基经济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公基经济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公共基础知识(公基)是指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教育、自然科学等领域的基本知识。
这些知识是公务员、考研、事业单位等各类考试的必备内容。
其中,经济知识是公基考试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下面将对经济知识的重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经济形态和经济制度1. 经济形态:经济的三大形态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业经济。
农业经济是指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工业经济是指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服务业经济是指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
2. 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经济关系的基本安排和组织方式。
主要的经济制度包括计划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制度和混合经济制度。
二、宏观经济学1. 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活动的统计和分析。
主要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消费、投资等。
2.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和调控经济的一种政策。
货币政策的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
三、微观经济学1. 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和劳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
供求关系决定着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形成和变动。
2. 弹性理论:弹性理论是指在经济中,商品价格、收入或者需求与供给之间的敏感程度。
包括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等概念。
四、经济发展与政策1.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生产总值在一定时期内的实际增长。
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资本积累、劳动力增长、科技进步等。
2. 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国家通过政府行为来影响经济活动和发展的一种手段。
常见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
五、国际贸易与金融1. 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贸易保护主义是指通过增加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国外竞争的一种经济政策。
自由贸易则是指取消或减少贸易壁垒,促进各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
2. 国际金融体系:国际金融体系是全球经济活动中的金融组织和制度的总称,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常识的高频考点
在事业单位考试中,经济常识的内容所占比例不小,公共基础知识学习网为此总结了经济常识的34个关键知识点,供事业单位考试考生下载复习。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4.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的汇率跌落。
5.当供不应求,商品短缺,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时,这就是卖方市场;当供过于求,商品过剩,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时,这就是买方市场。
6.价格的变动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但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
7.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8.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9.消费有不同的类型。
最常见的是钱货两清的消费,此外,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越来越常见。
10.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11.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
生产决定消费。
12.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1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4.国有经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1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责任编辑:公共基础知识)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16.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17.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
18.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9.贷款是我国商业区银行的主体业务,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
20.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2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2.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23.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24.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25.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7.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28.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29.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0.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32.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33.现阶段,经济全球化
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34.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
世贸组织最重要的原则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