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的混凝土钢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高层建筑的混凝土钢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

发表时间:2018-08-14T09:39:21.060Z 来源:《建筑模拟》2018年第12期作者:梁卓尧

[导读] 混合结构在我国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结构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常见的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外框架存在着强度有余而刚度不足的特点,设置加强层时会遇到各种问题,研究核心筒结构的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广东国通物流城有限公司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混合结构在我国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结构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常见的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外框架存在着强度有余而刚度不足的特点,设置加强层时会遇到各种问题,研究核心筒结构的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据实际工程概况,结合模型、布设方案的计算与基底剪力时程分析,希望得出最适宜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超高层;结构;模型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某核心商务区一幢超高层办公楼,地下2层,地上60层,总高度270m。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超高层主塔楼耐久性为100年[1]。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8度设防,第二组,场地类别II类,阻尼比取0.04。

2.模型

2.1 基本假定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为便于计算分析,将实际结构进行了一定的简化,采用如下假定:1)结构处于线弹性阶段;2)水平加强层伸臂桁架、周边带状桁架与内筒体刚性连接,与外柱铰接,即只在外柱产生轴向力;3)设有水平加强层的核心筒体剪力墙及外柱间楼板采用弹性板。

2.2 加强层布设方案

根据本工程下部大底盘、上部斜角收进的实际情况,采用水平伸臂桁架,并在同层配合设置周边带状桁架作为加强层。水平加强层的设置会产生应力集中现象,但随着加强层数量的增多,结构整体受力将越趋于合理。而且,从侧移控制角度来讲,由于受加强层作用递减率的影响,加强层数量也不宜过多[2]。因此,应该从合理和经济两个方面综合考虑来选择合适的加强层数量。

3.各布设方案的计算

3.1 各布设方案的模态分析

对加强层的不同布设方案,分别采用三维有限元程序SATWE和ETABS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弹性整体计算,得出其周期如表1、表2所示,方案7振型模态如图1所示,进而对其基本周期和振型进行分析比较。

图1 方案7结构振型模态

把方案7与方案1进行比较,从表1、表2及图2可以看出:1)第1振型为Y向平动,加强层影响第1振型改变3.5%。2)第2振型为X向平动,加强层影响第2周期改变3.3%。3)第3振型为扭转周期,加强层影响第3周期改变1.7%。4)加强层的设置对结构前3个周期影响较大,对后面的周期影响减小。5)两种软件计算的周期有所不同,ETABS计算结果较SATWE大,相差在7%以内。JGJ3—2010要求Tt/T1不应大于

0.85(Tt为第1扭转周期),本工程Tt/T1=0.335,满足要求。

2010要求Tt/T1不应大于0.85(Tt为第1扭转周期),本工程Tt/T1=0.335,满足要求。

3.2 各布设方案的位移对比分析

超高层结构位移控制是重点,对加强层的不同布设方案,分别进行整体计算,得出多遇地震弹性X向和Y向最大位移角。

从各方案的最大位移角可知,7种方案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即Δu/h)约为1/550~1/500,满足JGJ3—2010要求的:高度不小于250m的高层建筑Δu/h不宜大于1/500的规定。且方案7的最大位移角明显小于其余几种方案,方案3的最大位移角小于方案1和方案2,说明水平加强层的设置能够使侧向位移明显减小,而且加强层的设置位置不宜在结构底部。同时,随着加强层设置位置的改变,最大位移角出现的楼层位置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结构设计时应引起注意[3]。

3.3 各布设方案的内力对比分析

本工程属于超高层建筑,应严格计算其内力,保证多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处于弹性阶段,对未设加强层和设置3个加强层的方案分别进行计算,得出其基底剪力以及倾覆力矩,进而对其多遇地震的弹性内力进行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的加强层设置方案对各振型的基底剪力均有影响,且前两阶振型的影响相对较大,说明加强层的设置改变了结构刚度,进而改变了基底剪力,设计中应当特别注意。

从图2、图3可以看出,加强层的设置对基底剪力和倾覆力矩均有明显的影响,在加强层的设置部位,框架柱和剪力墙的力矩有明显的重分配,框架柱的内力经过加强层处的伸臂桁架转向核心筒体剪力墙来承担,这在设计中应当引起重视,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选定方案7后再进行内力分析。

图2 基底剪力

图3 倾覆力矩

4.罕遇地震弹塑性时程

按JGJ3—2010第3.7.4条,本工程高度大于150m,应进行罕遇地震下的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为评价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性能,确保结构“大震不倒”,针对选定的方案7采用ABAQUS软件进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本工程8度抗震设防,地面加速度峰值取400cm/s2,计算采用1组人工波和El Centro(简称El)、Taft两组天然波。罕遇地震层间位移角按不大于1/100,竖向构件塑性应变按小于0.025控制。

4.1 基底剪力时程分析

采用接口程序导出ABAQUS模型,计算得出3组地震波作用下结构在X、Y两个方向的基底剪力最大值分别为129900kN和112400kN,对应的剪重比分别为10.6%和9.2%。

4.2 弹塑性位移角时程分析

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的结构层间位移角曲线见图4。可以看出:结构在X、Y两个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131(第3层)、1/139(第3层),所有楼层均满足1/100限值,且在两个加强层处位移角明显减小,说明加强层的设置有效地增加了结构的抗侧性能[4]。

图4 弹塑性位移角

4.3 顶点位移时程分析

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的顶点位移时程曲线见图5。

可以看出:3组地震波作用下结构在X、Y两个方向的顶点最大位移分别为-1.05,-1.15m,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图5 顶点位移时程曲线

5.结束语

中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许多大型城市位于8度设防区,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水平荷载在结构设计过程中逐渐成为了关键因素,在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中寻求最佳方案,以控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侧向变形,保证结构安全,能有效推动超高层建筑综合化、智能化、生态化和异形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丽.关于超高层框架一核心筒结构设计分析[J].福建建材.2014(11)33-34+18

[2] 贾绍雷.某钢管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设计复核[J].山西建筑.2017(14)25-27

[3] 蓝宗建,邹宏德,梁书亭,戴航.钢筋混凝土巨型框架多功能减振结构地震反应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01(04)77-83+89

[4] 吴涤凡,李建乐.某超限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探讨[J].南方农机.2017(14)84-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