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构形理据与现代汉字部件拆分_王宁

合集下载

汉字的构形理据

汉字的构形理据

试论汉字的构形理据【摘要】汉字是一种有理据的文字,而它的理据性主要体现在其构形上。

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其构形理据发生了变化,或隐或显,或保留或失落,这是因为汉字的笔画形态、部件的组合关系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汉字的构形理据,并使其产生某种程度的改变。

汉字构形的特征与理据演变是相互关联的,构形特征体现在其理据演变中的一些现象,而构形理据在演变中将构形特征表现出来。

在此,本文重点从研究了汉字构形理据及隶变对汉字构形理据的影响,最后给出了字构形理据发展的大体趋势。

【关键词】汉字;构型;隶变“物质世界的万物发展,都经历了一个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

在此过程中,每一个促动和激发其生成、变化和发展的动因,都称之为‘理据’”。

汉字的表达形式与汉字含义之间具有某种内在联系,从这些表达形式中推断出汉字的含义,这就是汉字的理据性。

汉字是一种有理据的文字,而它的理据性主要体现在其构形上。

殷焕先总结道:“篆书以上的早期汉字,是字字有理性的,因为它还保留着较多的图画成分。

不论是构形之时的理性还是后人赋予的理性,总之是有理性。

”汉字初创时的象形特征突出,之后汉字字体不断改变。

由甲骨至隶书,其象形特征基本消失。

在字体的演变过程中,汉字的笔画形态、部件的组合关系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甚至是部分汉字的意义发生了不同性质的变化;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汉字的构形理据,并使其产生某种程度的改变。

1、汉字的构形理据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而延续至今的表意文字系统,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音义是来源于汉语,只有形体才是它的本体。

汉字是表意的,其主要依据就是它的因义而构形的特点,也就是说汉字总是依据它所记录的汉语的义项来选择形体,形义之间的这种联系,就叫做构形理据,又叫构意,是指这种构形体现了何种造字意图,带来了哪些意义信息,又采用了何种手段来与相似字和同类字相区别,也就是汉字字形设计或者说是造字意图与本义的联系。

汉字构形学讲座(王宁)

汉字构形学讲座(王宁)

前言汉字学从传统“小学”到古文字学,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深入的程度,但是,那些研究成果,在教学和普及领域,仍然难以被一般人接受。

不论是学习传统“小学”,还是学习古文字学,入门都很困难。

深究其原因,实在是因为汉字学缺乏基础理论,没有最基本的理论体系将初学者引进门的缘故。

1999年,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汉字学基础知识的问卷,在541位中小学老师中进行调查,内容都是非常简单的属于“小儿科”的问题,结果,回答的错误率占到大约68%,有的问题错误率高到92%。

为此,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从已经发展比较深入的传统“小学”和古文字学中,把最基础的部分抽取出来,给初学者和普及领域建立一种基本原理,以便多数人能对汉字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这些年,汉字的应用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和基础的理论导引,也出现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迫使我们加快创建基础理论的步伐。

我在《我和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一文中曾经说过:“总结基础理论的确是一种不易被承认的工作。

一种现象,初接触时迷惘困扰,脑子里翻江倒海,一旦弄明白了上升到理性,说出来却是如此平淡无奇。

凡是总结得成功的规律都是十分平易的,不像解读一个谁也不认识的生僻字那样显得功夫深。

”在总结汉字构形基础理论时,我们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总结汉字构形学的基础理论,我是从1985年研究小篆构形系统开始的。

历时四年,到1989年,在构形系统描写的基本操作方法确立后,为了考验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是否适用于历代的、各种字体的汉字,我请十几位博士用其术语系和操作程序先后对甲骨文、西周金文、春秋金文、战国楚帛书文字、战国三晋文字、睡虎地秦代古隶、马王堆帛书文字、居延汉简文字、东汉碑刻文字、唐代碑刻文字、宋代手写文字等实际应用的共时汉字,进行了认真地整理,对其构形系统进行了一一地描写。

其结果,极大地增强了我对汉字构形具有系统性这一理论原理的信心。

为了考验这一基础原理是否适用于应用领域,1997年,我把汉字构形学比较完善的操作方法运用于信息处理用现代汉字的部件规范,证明现代汉字也是具有系统性的。

王宁:再谈汉字教育的科学性

王宁:再谈汉字教育的科学性

再谈汉字教育的科学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访谈《语文学习》李节王宁,女,浙江海宁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1961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文字训诂学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文字训诂学家陆宗达教授。

在训诂学方面,她与陆宗达先生合写了《训诂方法论》和《古汉语词义答问》,本人出版专著《训诂学原理》。

在文字学方面,她从《说文解字》中发掘出“小篆构形系统”,由此创建了以描写为主的“汉字构形学”。

又吸收了启功先生关于汉字书写的主张,创建了“汉字字体学”和“书写汉字学”。

她在汉字标准化、规范化方面有突出贡献,是国家语委发布的《信息处理用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的第一列研制人,国务院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

在语文教育方面,她发表多篇文章,特别关注语文学科的学理,是教育部教学与教材咨询委员会委员,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成员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

李节(以下简称“李”):1998年,顾黄初先生提出语文教育中存在着十大问题,其中排第一位的是“汉字教育被严重地忽视了”。

(顾黄初《语文学科教育的百年步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年第1、2期)顾先生用的词是“汉字教育”而非“识字”“写字”,可见其所说的汉字教育不仅仅是会认会写,似应有更高的境界。

比起十几年前,汉字教育是不是进步了?您怎么看?王宁(以下简称“王”):我也和顾先生一样,称“汉字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专业教育,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小学的汉字教育。

汉字教育重要是因为汉字本身重要。

小学一二年级是儿童接触书面语的开端,从此以后,孩子们要通过阅读来积累词汇,提高书面读写能力。

汉字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产生对表意汉字构造特点和使用规则的感受。

教学的科学性,不仅仅是教法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理问题。

教师在学理上的精透和丰富应当是更为重要的。

汉字教育要科学化,首先要提高教育者的思想境界。

汉字的结构理论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汉字的结构理论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顶—颠
陈—阵;荼—茶; 史—吏;享—亨
二、陈梦家的“三书说” 象形、假借、形声
三、唐兰的“三书说” 象形,象意,形声
四、裘锡圭的“三书说” 表意字、假借字、形声字 五、王宁的汉字构形学 构件:表形、表义、示音、标示
六、苏培成先生的现代汉字新六书说
现代汉字从内部结构说,是由意符、音 符和记号构成的,这三类字符搭配使用, 构成了现代汉字的六种类型。为了和传 统六书相联系,我们叫做现代汉字的新 六书。
四、半意符半记号字
布:从巾父声,音符“父”已经不易识别,成为 了记号。
霜:从雨相声,表示天象的字多从雨,现在 霜不读相。相是记号字。
有些是由于汉字简化,使得音符不再表音, 例如:
灿:繁体是燦,从火粲声。简化字中粲变成 了山,山是记号。
灯:繁体是燈,从火登声。简化字中登变成 了丁,丁是记号。
有些是从古代的象形字变化而成, 一半是意符,一半是记号。
二、会意字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符构成的。 比如:伐(泛指砍)
劣(引申为恶、不好) 尖(上小下大,指的是上端的细小部分) 嵩(从山从高,指的是山的高大) 擤(xing三声,从手从鼻,用手捏住鼻子, 排出鼻涕) 吠(从口从犬,表示狗叫)
有的会意字是重叠同一个意符构成的, 比如: 矗(三个直重叠在一起,表示高耸) 晶(三个日重叠,形容光亮) 磊(三个石表示石头多) 森(表示树木众多)、林(表示树木 丛生)、炎(表示火焰升腾)
提交
主要内容
字理识字法4
奇特联想法
启发学生通过汉字部件的特点进行联想, 尽量把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不过这种 联系一般是没有汉字理据的。
课堂活动设计案例 看图猜字。汉字知识重点总结篇 Nhomakorabea考研重点

外国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及习得研究

外国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及习得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外国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及习得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肖奚强2009中文摘要外国学生语料中存在大量汉字书写偏误现象,为了描述偏误现象的特点,阐释偏误产生的原因,得到偏误产生的规律和特点,本文进行了外国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及习得研究。

本文按照部件的改换、部件的增损和部件的变形与变位三种类型对外国学生汉字书写偏误现象进行分类,各类又可细分为:部件的改换包括形近改换、意近改换和类化改换;部件的增损包括增加意符和减损意符;部件的变形与变位包括母语迁移变形和部件镜像变位。

形近改换是各个学习阶段和不同母语背景学生语料中都最常见的偏误类型。

形近的部件常干扰学生书写时的选择,学生对形近部件区别特征的认知需要加强。

初级阶段偏误数量较多,中级阶段偏误数量大幅减少并进入稳定状态,到高级阶段偏误数量不再有明显减少。

中级阶段是外国学生汉字习得的过渡阶段和关键阶段。

汉字文化圈学生的汉字书写情况强于非汉字文化圈学生的汉字书写情况。

非汉字文化圈学生在形近改换、意近改换、增加部件和减损部件四类中的表现与汉字文化圈学生差异较大。

外国学生的汉字书写偏误远远多于本族小学生的汉字书写偏误,汉字的特殊构形特点的确给外国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但在各类偏误数量分布来看,外国学生与本族小学生的认知差异不大。

关键词:汉字汉字部件偏误分析习得AbstractIn foreign students’ character writing corpus, there are large amount of error phenomenon. In order to describe these error phenomenon’ characteristics, to explain the cause of these error phenomenon and then to find out some disciplin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errors,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systematical errors and acquir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written by foreign learners.This thesis studies the systematical errors in character writing by foreign students in terms of the learning of components. We identify three types of errors: 1. Errors of substitution; 2.Addition and omission errors; and 3. Erroneous variants and misplaced components.Error of substitution caused by similar appearance is the most common error type in every learning stage and in the corpus written by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When writing characters, the similar appearance of components always interfere with students’ choice. Thus, we should reinforce students’ the similar components Cognition ability.The amount of errors is the most in early stage. In middle stage, the amount decreases at large amplitude and come into a stable state. In late stage, the amount not decreases at large amplitude any more. We can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middle stage is the transition period and the key stage of foreign students’ character acquisition.The writing condition of students come from Sinosphere is better than the condition of students from other countries. The latter has large differences in four types with the students come from Sinosphere.The errors written by foreign students are much more than that of Chinese pupils. The special structur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cause a certain difficulties for foreign students. But the amounts of every error types show that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 between foreign students and Chinese pupils is not big as we thought.Key words: characters component error analysis acquisition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1、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运用现代汉字常用部件和部件拆分方法对汉字进行结构分

2运用现代汉字常用部件和部件拆分方法对汉字进行结构分
1根据单笔还是多笔1根据单笔还是多笔部件可分为多笔部件由两部件可分为多笔部件由两才智在线成就你的才智淘宝才智在才智在线淘福个以上笔画组成的部件单笔部件只有一个笔画的部件2根据成字还是不成字部件可分为成字部件不成字部件
第二节
@学习要点
现代汉字的字形
1.了解现代汉字笔画类别以及笔画顺序; 2.运用现代汉字常用部件和部件拆分方法对汉字进行结构 分析。 3.掌握重要概念:笔画、部件、偏旁、部首、独体字、合
(2)平面分析方法(略)
三、字
1、独体字和合体字 现代汉字的结构类型可以分为两类:独体字和合体 字。 独体字——无法分离出两个部件来的汉字。 合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组合而成的字。
三、整字 ★需要注意的是:
(1)所谓独体、合体是就现代汉字而言的,有些字
在古代本是独体,到了现代却成了合体,如“泉”。反 之,有些字在古代本是合体,到了现代却成了独体,如 “及”。 (2)独体字在现代汉字中约占3%至5%,绝对数量
二、部件 ★ 偏旁不等于部件,因为部件的概念可大可小, 有时部件是对 合体字进行一次切分而得出的两个单位,这是部件相当于偏 旁;有时部件是对合体字进行多次切分而得出的多个单位, 这时部件要小于偏旁。
二、部件
★偏旁也不等于部首。 ★偏旁是切分汉字而得到的结构单位,部首则是为给汉 字分类而专设的部目。 ★部首一般包括两类:一是形旁;二是某些笔画。
体字。
总说
现代汉字的字形结构是分层次的,可以逐层进行分析。 从整字分解出部件,从部件分解出笔画;也可以说,由笔画 构成部件,由部件组成汉字。
一、笔画
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单位。从落笔到提笔的 过程中写出的点或线就叫笔画。
一、笔画 1、 笔画的类别和次序

汉字结构模式的分歧及其界分原则

汉字结构模式的分歧及其界分原则

汉字结构模式的分歧及其界分原则张韧汉字的结构模式,是指汉字结构成分平面组合的方式。

研究现代汉字的结构模式,可以全面地了解汉字结构成分内部关系的类型,对于辨析字形,正确书写汉字,方便识字教学以及汉字信息化处理,都是必不可少的。

一、汉字结构模式的分歧现代汉字结构模式有多少种,各家说法不一,且不论名称差异和划归差异,单就分类数目来说,就有4种,5种、8种、10种、14种,甚至85种之多。

傅永和先生认为,汉字合体字结构有平面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两种。

平面分析法是把合体字一次分析出其构字部件,然后用平面框图表示其结构模式,如“霜”,一次分解出部件“雨”、“木”、“目”;层次分析法是把合体字按结构层次予以切分,如“霜”是形声字,根据结构层次切分为“雨”“相”两部分,结构模式定名为上下结构,傅先生认为识字教学应采用层次分析法,并在《汉字属性字典》(傅永和主编)中把汉字的结构分为独体、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全包围结构、上三包孕结构、左三包孕结构、下三包孕结构、左上包孕结构、左下包孕结构、右上包孕结构、对称结构、特殊结构14种。

《汉字信息字典》(上海交大汉字编码组、上海汉语拼音文字研究组主编)把汉字结构模式分为5种,即独体、上下、左右、包容、嵌套。

下面,笔者将《汉字属性字典》和《汉字信息字典》中部分汉字结构模式的归类差异举例如下:例字信息字典属性字典例字信息字典属性字典兼独体上下丢独体上下亦独体上下秉独体特殊二上下独体非独体左右徽左右特殊微左右左中右步独体上下田嵌套独体父独体上下囱嵌套全包围石独体上下从上述字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汉字结构模式分类划归上的分歧,也不难发现各家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类标准不一的现象。

先看《汉字信息字典》:1. 同属传统文字学的象形字,却归类不一,如“石”归独体,“田”归嵌套;2. 同属传统文字学的会意字、合体字却归类不一,如“秉”“兼”归入独体,“父”归入上下结构;3. 同属相离关系的笔画或部件构成的字,却归类不一,如“二”归入上下结构,“非”却归入独体。

《汉字溯源》教学大纲

《汉字溯源》教学大纲

《汉字溯源》教学大纲二、教学目标及任务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系统了解并掌握汉字的起源与性质、汉字的结构特点和发展演化规律及其记载的有关历史文化常识、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指导学生能正确地使用现代规范文字,学会分析汉字的形义,掌握容易写错、读错、用错、解错的汉字的原因及纠错方法,提升阅读与理解文献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对祖国文字和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形成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2.教学任务“汉字溯源”课程的根本任务是从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理性认识出发,介绍汉字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使学生掌握汉字的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学会分析汉字并能通过分析汉字解决古文献阅读、文字书写等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实现人文精神的传承。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汉字概说本章教学目的:1.了解汉的性质、特点与基本职能。

2.了解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1.汉字的基本性质——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①外形方面的属性:二维平面方块型②职能方面的属性:主要是单音节语素,有时也用来记录某个无意义的音节。

③结构方面的属性:表意是汉字构形的主体。

此外,还有示音和区别(通常称为记号)构件。

2.文字与语言的关系汉字是依附于汉语的文字:①文字总是为记录语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是先有某种语言的存在。

②无论是哪种文字都必须与它所记录的语言相适应,文字的特点必须适合语言的特点,文字的发展受语言发展制约。

3.汉字的作用①是扩大汉语交际作用最重要的辅助工具②是一种社会现象③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汉字有很强的人文性本章重点:表意文字说;汉字的特点本章难点:汉字的性质本章参考文献:《汉字发展史纲要》,刘又辛、方有国,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年1 月《汉字的表意性和汉字简化》,曹先擢,《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7 页《现代汉字学通论》,杨润陆,长城出版社,2000 年7 月《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研究》,苏培成,书海出版社,2001年8月《文字的分类和汉字的性质》,王伯熙,《中国语文》1984 年2 期108《语言学概论》,高名凯、石安石主编,中华书局1999 年版《汉字例话》,左民安,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汉语语源学》,任继昉,重庆出版社,1992《论汉字职能的变化》,李运富,《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4期《论汉字的记录职能》,李运富,《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2期。

《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中的异构字构形描写

《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中的异构字构形描写

《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中的异构字构形描写刘美霞【摘要】《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中的异体字分为异构字和异写字两种类型,文章对其中的异构字进行详尽描写。

将异构字分为部件不变而位置不同、部件数目增加、部件改变三种类型。

经过分析发现,《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中的异构字,有80%是形声字。

由此可见,《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所收异构字的结构类型以形声字为主。

%The heterograph inGreat Chinese Dictionary· The List of Heterograph can be divided into characters of variant forms and characters of variant handwritings. The characters of variant forms consist of three types, including different position of components, the increase of components and the change of components. 80 percent of variant characters are phonogram characters. Therefore, variant characters collected inGreat Chinese Dictionary· The List of Heterograph are mainly phonogram characters.【期刊名称】《铜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8)005【总页数】6页(P127-132)【关键词】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异构;构件【作者】刘美霞【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23异体字的定义是异体字分类的直接依据。

从汉字构形特点看对外汉字教学

从汉字构形特点看对外汉字教学

从汉字构形特点看对外汉字教学王传东,王晓丽(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摘要: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以形表义具有内在的理据性,字与字之间在构形上又是有联系的。

分析构成汉字的笔画、部件、组合规律,归纳其系统性和层次性,在适合的教学阶段加以展示,有助于对外汉字教学任务的完成。

关键词:汉字;构形特点;对外汉字教学中图分类号:H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08)01-0129-04收稿日期:2007-06-10作者简介:王传东(1982-),男,山东莒县人,扬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王晓丽(1983-),女,山东平度人,扬州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教学与汉语教学不同。

对外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长期以来,以外国留学生为对象的汉字教学,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相对滞后,可以说是处于一种附属地位。

赵金铭先生在《“十五”期间对外汉语学科建设研究》中曾提出:“以汉字研究为突破,加强书面语教学的研究。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是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最大的挑战之一。

”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中,研究教学法的较多,对留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对外汉字教学研究得不够。

张惠芬先生在《汉字教学及教材编写》中总结说:“汉字构造复杂,符号繁多,每个汉字具有多层次的分析性和高度的综合性,信息量很大。

一个汉字的信息量包括:1.语音信息。

2.语义信息。

3.图形整体特征信息。

4.部件种类信息。

5.部件组合结构信息。

6.笔画种类信息。

7.数量(笔画数量多少)限制信息。

8.度量(笔画长短)限制信息。

9.笔顺限制信息。

10.部首选择信息。

11.其他相关信息。

”由于汉字蕴含着如此大的信息量,因此对留学生来说,汉字识记和书写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鉴于汉字的独特性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对外汉字教学必须突出汉字表意的本质特征和汉字构形的规律性、理据性。

浅说汉字的构形

浅说汉字的构形

浅说汉字的构形语文组罗智强摘要:汉字构形研究始于汉代“六书”说。

南唐徐错的“六书三耦说”上承“六书”,下启戴震“四体二用说”,推动汉字构形研究深入发展。

受“体用说”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唐兰从汉字结构本身出发创立“三书说”,使汉字构形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80年代,裘锡圭基于汉字的实际完善了陈梦家的“三书说”,提出的“新三书说”一直被学术界所推崇。

90年代,相继有新的构形理论产生,影响较大的有詹鄞鑫的“新六书说”、张玉金的“结构模式说”、王宁的“部件说”,分别代表了汉字构形研究的不同方向。

关键词:构形六书六书三耦说四体二用三书汉字构形即汉字衍生的客观规律和基本法则。

最早研究汉字构形理论的莫过于“六书”说,其着眼于为语词谋求书写符号这一事实,反映了造字构形的客观情况,一直为历代学者所继承。

南康徐锴“六书三耦说”和戴震“四体二用说”,都是在六书框架内做一些解释补充工作,使其逐步完善。

深受“四体二用”的影响,现代学者唐兰开始对六书理论提出质疑,着眼于汉字构形的划分,提出“三书说”。

50年代,陈梦家研究甲骨文时发现唐兰“三书说”存在诸多不足,对其予以修改。

80年代,裘锡圭在陈梦家“三书说”的基础上又提“新三书说”,备受学术界推祟。

近年来,汉字构形研究仍在不断深人,又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构形新说,如90年代初詹娜鑫的“新六书说”、张玉金的“结构模式说”、王宁等人的“部件说”。

其基本代表了汉字构形研究的方向,反映了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关注和探索。

“六书”之名称,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五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驭,五日六书,六日九数.”①其中,并未具体说明“六书”的具体内容,“六书”的细目始见于刘欲《七略》。

然而《七略》已佚,“六书”一条被班固录入《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人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惫、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②汉字成千上万,非一地一时一人能制,必然遵循某种法则,故刘欲斌予“六书”内容之时便指明其乃“造字之本”,即构形基本法则。

古 代 汉 语 汉字 主讲:王 宁

古 代 汉 语  汉字  主讲:王  宁

古代汉语汉字主讲:王宁第一章汉字关于汉字的预备知识汉字问题的重要性汉字的性质汉字的特点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汉字问题的重要性•汉字是汉语的载体,是汉语书面语的依托。

他转写汉语口语,超越方言,使汉语免除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汉字是华文教育的基石。

不论是汉语作为母语的习得和运用,还是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都必须依赖汉字来理解和记忆•汉字是历史和现实的桥梁,它记载了汉语的过去,影响了汉语的发展,也影响了汉语今日的现实•汉字字形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引渡中华文化的一叶小舟•汉字的基础教育和研究都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要有识别汉字伪科学的能力汉字在古代汉语学习中的作用•汉字是表意文字,在汉字的字形中,反映出词汇语义的信息,确证文献语义一般都要用汉字的构形作旁证•汉字在传承和使用过程中,有分化、假借和通用现象,不了解这种情况,就会犯望形生训的错误•汉字的表音机制很少,形声字有钩稽古音的线索作用,但形声字的声符不宜用来直读•字与词既有关系又有很大差别,要有字词相关的意识,也要有字词差别的意识汉字的性质确定文字性质应当遵循三个原则• 1 要看这种文字的形体与语言的哪个要素相联系• 2 要看这种文字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3 不拘泥于这种文字的一字一符,要看它的整体系统确定文字性质应当遵循三个原则1.确定文字性质应当遵循的第一个原则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文字构形一定要与语言有一定的联系,才能起到语言载体的作用。

所以,文字的性质首先取决于这种文字的形体与语言如何联系。

世界上的文字只能有两种体系。

口头语言有两个要素——音和义,记录语言的文字,只能从中选择一个要素来作为构形的依据;所以,文字形体直接显示的信息只能或是语义,或是语音。

世界文字体系的两分法,也正是按照文字构形的依据来确定的。

根据这个原则,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

汉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汉语中与之相应的某一个词的意义来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

拆字必须要遵循汉字构字的理据,遵守汉字造字“六书”。

拆字必须要遵循汉字构字的理据,遵守汉字造字“六书”。

拆字必须要遵循汉字构字的理据,遵守汉字造字“六书”。

摘要:
一、汉字构字的理据与六书
二、拆字遵循汉字构字理据的重要性
三、六书对汉字构字的影响
四、总结
正文: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构字方式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汉字,我们需要遵循汉字构字的理据,并遵守汉字造字的基本原则——“六书”。

一、汉字构字的理据与六书
汉字构字理据指的是汉字的构造方式,包括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

这六种方式为汉字的构造提供了基本的规则,使汉字的构造既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又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二、拆字遵循汉字构字理据的重要性
拆字是学习汉字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汉字进行拆分,我们可以了解汉字的构造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意义。

遵循汉字构字理据进行拆字,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汉字的内涵,避免误解。

三、六书对汉字构字的影响
六书对汉字构字的影响深远。

它不仅为汉字的构造提供了基本原则,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汉字的形态和意义。

通过研究六书,我们可以了解汉字的发
展脉络,为汉字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总之,遵循汉字构字理据和六书原则,对汉字的学习、教学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王宁与杨建民分析中国传统图形化字体和书法字之间

王宁与杨建民分析中国传统图形化字体和书法字之间

王宁与杨建民分析中国传统图形化字体和书法字之间汉字文化是深厚的,它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全部命运,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兴衰嬗变。

讲解汉字,必须展现出汉字文化的历史深度。

在《十讲》中,王宁先生梳理了汉字的起源与历史,用清晰明快的笔触,举重若轻地展现出汉字文化磅礴壮美的历史画卷。

汉字的性质是表意文字,在传统“小学”中,文字训诘之学从来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王宁先生有着深厚的训话学底蕴,《十讲》对汉字文化的展现也体现出鲜明的语言意识。

比如对汉字声符的讲解,就结合了汉语词源的考察一—“妻”与“凄”“萋”同源,在汉字的启示下,亲近紧密的妻子、“凄凄惨惨戚戚”的压抑紧张,还有“芳草萋萋”的春草浓密,都呈现出“紧密、密切”的共同特点。

汉字、语言、文学三者融合无间,展现出丰富的学术内涵。

“聪(聪)”和“葱(葱)”也是同源的,聪明畅达的心灵和“中通外直”的大葱形成通感,在古老的汉字中,更呈现出生活的亲切与妙趣。

在汉字和汉语的互证中,汉字的文化魅力得到了充分彰显。

汉字文化是科学的,它不是放飞想象、随意讲解,更不能沦为“看图猜字”的臆测,而必须建立在深入的学理之上。

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始,汉字研究就在字源和字理的不断探求中,建立起客观准确的学理基础。

王宁先生是卓有建树的汉字学家,她创建了汉字构形学和书写汉字学。

如何用一种科学的汉字学体系,全面分析汉字的系统与历史、指导汉字的教学与应用,是她孜孜不倦的学术追求。

这一追求深刻地体现在《十讲》之中。

这本小书虽是普及之作,却有着鲜明的理论意识与方法自觉一—汉字普及不仅是知识的讲授,更要用学理阐明规律,以方法金针度人。

在《十讲》中,王宁先生从三个角度展现出汉字普及中的学理思考:如何科学地分析一个汉字?如何把握汉字的书写规则,从而写好每一个字?如何准确、有效且不失趣味地进行汉字教学?这三个问题不易回答,却又不可回避。

《十讲》用深入浅出的学理、丰富准确的实例和清晰可行的操作方法,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汉字形体演变与构形分析)【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汉字形体演变与构形分析)【圣才出品】

第1章汉字形体演变与构形分析1.1 复习笔记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形体结构与汉语早期词汇的意义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传统语言学解读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是形、音、义相结合,也就是通过对汉字的形体分析来了解词的意义;学习古代汉语需要追溯能够显示汉字构造意图的早期形体。

因此,首先要了解关于汉字的发展历史和分析方法。

一、汉字形体的演变(一)文字1.文字的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

2.文字的分类根据记录语言的不同方法,可以将世界上的文字划分为两大类型: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

(1)表意文字主要是用形体显示语义信息。

(2)表音文字用形体显示语音信息。

3.汉字(1)汉字的定义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2)汉字的作用由于汉字最适合汉语的特点,又与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及民族心理、习惯以至思维方式一致,所以当世界其他民族的表意文字消亡之后,唯有汉字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毫不间断地持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汉字演变①汉字三要素汉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因而汉字的发展变化也表现在字形、字音和字义三个方面。

这三者各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变化规律,但又彼此关联。

字形是字义和字音赖以寄存的躯壳,要了解不同时代(特别是上古)汉字的音与义,就离不开对汉字形体的分析;要想全面、历史地掌握汉字,首先要对汉字形体的演变有明确的了解。

②汉字的形体汉字的形体是其构形、笔道形态和书写体势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a.演变,就是演化和变革。

b.演化,是指汉字形体的细微渐变,是量的积累。

c.变革,是演化的阶段性总结,是汉字形体的部分质变。

(二)汉字字体的演进1.按以往的习惯划分汉字的形体演变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1)古文字阶段秦代小篆属于古文字的下限,包括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文字以及秦代小篆。

(2)今文字阶段汉代隶书属于今文字的上限,包括汉隶至今的文字。

采访王宁教授关于课程标准中的识字写字教学

采访王宁教授关于课程标准中的识字写字教学

应该选好,现在小学课本都有一个毛病,没有一个字表,我想对识字教学的科学性,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就试试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因为新课标后面这个目标,它是不是发布,根据是不是能够真的发布,发布了以后,那么老师能不能以后去实行,那么这个还要看课标发布的一些执行的情况。

汪锋:那其实就是说,我们大家已经认识到这个带有阶段性的字表的好处。

但是具体的执行,还没有定下来这个标准,那么大家会有一个困惑,就比如说现代汉语常用词表我们都说有3500个字,就是按照这个频率给大家列出来的,以此作为教学的依据,就是说常用的就先用,按照频率排,可不可以这么看?王宁:应该不可以。

为什么?因为一个字他出现的频率高,不见得这个字的教学里头它就要先教,一个字先教还是后教,它是根据一个教学认知的规律来考虑的。

那一个字,他在社会上用字上,它的字体有多高,就是大家谁用的多,谁用的少,这个就是基本上的社会上的用量的一种统计,而且这种用量的统计多半都是成人的,而小孩儿刚进入学习的时候,他才六七岁啊,他跟成人的语言啊,什么都不一样。

所以要想解决我们初期最一开始的时候基本词应该是先教什么,后教什么,要根据各种条件来定。

我想,第一个条件,就是小孩的嘴里头他有哪些词汇,如果这个小孩儿嘴里头,它这个词还不知道,你就教他写这个字,这个字。

因为他那个字他永远不用了,用不着了,而且这个意义和音他都记不住,你教他这个字形他没有用处,所以这个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一定要在小孩的心理词库里头用它的这个字。

还有,就是这个字,一定要在孩子的嘴里头重复率比较高,这个字常用,而且它的构字量比较大。

此外,开始教会小孩儿的认字的时候,应该字的结构比较简单,那结构简单相对的来说,它的笔划就相对的少,这样他一看就看出来了,他就很清楚了,而且结构要少,那么他在掌握字和字差别的时候,他也看的很清楚,如果说笔划很多,他就容易看不明白了,这也是一个条件。

所以这3500字作为总字量是可以作为依据的,但是字频不是教学前后的根据。

王宁训诂学书后答案

王宁训诂学书后答案

王宁训诂学书后答案训诂学是传统“小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汉字是表意文字,古文经学家是利用汉字的字形来证实经典的意义,从而还原历史,解读经意。

这就产生了将汉字形音义统- -而整理典藉的“小学”。

隋唐时期文化尊汉代,将"小学”明确分为文字(形)、音韵(音)、训话(义)三门。

因为它以解读经典为宗旨,所以训诂学是三者的出发点,又是三者的落脚点。

东汉许慎尽20年之力,作了-部《说文解字》,系统总结了汉字的表意特点.把文字和经典具体结合,也把文字训话学引向科学。

训诂学是解读经典的工具,它有三个基本方法:第一个是以形索义,也就是利用汉字的表意性来解释古代典籍。

例如,我们常常称胸无点墨、文化素养不足的人为“郁朴之人”,怎么解释?“郁”是‘梢”的假借字, "梢”从“木”, 是一种软核的野果,“朴”从“木”,是没有加工的树干。

两者都加工不够,内涵不足。

所以《论街●量知》说“物实无中核者谓之郁,无刀斧之祈者谓之朴。

吏不学,世之教无核也。

郁朴之人,孰与程哉",就是要求官员需要学识,需要文化素养。

第二个是因声求义,也就是弄清古音,才能准确理解古义。

清朝大学问家戴震说”故训声音,相为表里",王念孙说"训话之旨,本于声音”,都是说有时候了解古音,才能了解古义。

例如,《论语》里讲了一个子路和孔于-起出行遇到悠者的故事。

隐者“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这里“食”应当读"si","见"应当读”xian",都应当读去声。

因为这两个词都有“使动”的意思。

“食之”是"请他吃”,“见其子”是”让(子路)见他的两个儿子”。

第三个是因义证义。

是利用汉语词义的系统性和引申规律来确证一个意义。

训诂学有本义之说,从汉字字形上能够看出的意义是本义,很多引申义都是从本义联想出未的。

例如: .“发”的繁体字写作”發”,从“弓”,说明它和射箭有关,射箭叫“发矢”。

分析内部结构和构成理据

分析内部结构和构成理据

分析内部结构和构成理据“六书”作为用来分析汉字的内部结构和理据的理论根据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其理论依据是小篆以及小篆以前的古文字。

在对现代汉字的教学中是否需要“六书”理论在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议。

一种观点是认为“六书”理论不适用于现代汉字教学。

由于许慎是根据小篆以及小篆以前的古文字字体确定的“六书”,汉字的形态到现代的楷书,其形与“六书”所描述的汉字形态有着很大的变化,一些学者提出“六书”的理论已经不符合现代汉字的实际情况。

于是他们提出在现代汉字教学中放弃传统“六书”的主张。

例如苏培成提出了“现代汉字的新六书”;杨润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简化的“现代汉字的四种基本类型”;王宁将汉字的书写单位和构型单位区别开来,认为汉字的书写单位是笔画,而汉字的构型单位是构件。

王宁“从历代汉字的实际情况出发,总结出十一种构形模式”。

另一种观点是主张对于现代汉字教学继续沿用“六书”。

现代汉字是从古代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而来的,其音、形、意都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是许多汉字的形体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仍然保留其古代汉字的基本结构。

同时很多汉字也是根据“六书”的方法描述出来的。

虽然我们不能用“六书”理论分析每一个汉字,但我们还是可以把“六书”理论用于系统地认识汉字、研究汉字。

基于以上的观点,笔者认为从识字教学来说,为了增加汉字的理论性,我们应当尽量利用汉字自身的理论因素,降低学习汉字的难度。

因为对于汉字来说,有理据性可寻的汉字更容易掌握。

我做了大量的调查和实验,发现如果使用文字本身的形体特点来进行教学,不但能提高小学生认字的效率,还可以让他们认识世界,感悟文化,丰富情感,提高素养,一举几得。

这样看来,其实现代汉字完全可以采用“据形推义”法来进行教学。

学校可以尝试在一年级识字教学中引进“六书”,为以后长期的识字过程打下良好基础。

二年级则随着识字量的增长,进一步引导学生能从字理上分清易误用的相近字的区别。

比如:“即”和“既”,这是小学生经常会写错的两个字,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字理知识认识不够,字型相似,但意思差别却很大。

汉字的构字理据

汉字的构字理据

汉字的构字理据摘要:汉字有悠久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汉字的具体构形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

从总体看,汉字并没有发生性质的变化,它的基本构形特点一直是保留着的。

每一个汉字有它的构字意图,构意被公认便成为造字理据,而随着汉字的发展,它的构字理据发生改变。

关键字:造字理据隶变理据重构理据部分丧失理据完全丧失一、造字理据的形成据考察和推论,汉字正式起源大约6000年以前。

汉字的存在切切实实被证实,从殷商的甲骨文算起,距今也有3600年。

几个世纪以来,汉字的具体构形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即使是一个字的形体,也大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

但是,从总体看,汉字的基本构形特点一直保留着。

汉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所表达的意义来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

汉字形体中课分析的意义信息,来自原初造字时造字者的一种主观造字意图,我们称作构意,也称造意。

造意一旦为使用的群众所公认,便成为一种可分析的客体,我们称作造字理据。

造字理据因社会约定而与字形较稳定地结合在一起,它是汉字表意性质的体现。

造字理据越是早期就越直接、越具体。

例如,早期的甲骨文和金文是靠着直绘物象来构形的。

汉字在发展中,为了书写的快速,逐渐简化,早期古文字象物性逐渐淡化,汉字不再用直观的物象来反映词义了。

但是,因为一批具有意义的基本字符已经形成,它们可以直接把意义信息带到字形里。

例如:“日”已不像太阳,但它在构字时仍然把“太阳”和与它有关的信息诸如“时间”、“明亮”等带入字形:“时、晚”中的“日”有“时”的意义;“旦、莫”中的“日”仍具“太阳”的意义。

造字理据是由社会约定而形成,所以完整的构意并不是在汉字的原初构形时就普遍存在的。

甲骨文是现在可以看到的最早汉字,但甲骨文的字形并不都具有可解释性,也有少数只是抽象的可区别符号,要与后代文字对应后才能识别。

在早期的古文字中,有一部分汉字难以解释,我们称作“构意不明”,而不认为它们没有构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范与标准汉字构形理据与现代汉字部件拆分◆王 宁引 言 汉字是由不同数量、不同功能的部件依不同的结构方式组合而成的。

部件的数量、功能和组合方式(位置、置向、交接法),是每个汉字区别于其他汉字最重要的属性,汉字的信息量主要是由部件来体现的。

就汉字的教学来说,不通过部件,就无法对汉字进行讲解;就计算机形码的编制来说,不通过部件,就无法确立码元。

因此,把部件从现代汉字中拆分出来,便成为汉字字形处理的基础工作。

由于部件拆分对信息处理和汉字教学不可缺少,所以这一工作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在不同地区、不同系统中自发进行,部件拆分的结果纷纭交错、五花八门。

例如一个简单的6笔“羊”字,竟有5种拆分方法:A.、十、一;B.、;C.、;D.、一;E.羊。

这5种拆分法贯穿到由“羊”组合的字里,要影响将近70个字。

而且,有些系统在处理一些笔画变异形成的变体时,又出现了与“羊”不一样的拆分。

例如,把“羊”整体保留下来不拆的,却把“羞”“翔”“羚”中的“”,拆成“、;把“羊”拆成“、十、一”的,却把“美”“善”“羔”上面的“”拆成“、王”。

一个6笔画的常用独体字尚且如此,笔画更多一些、构形更复杂的字,就更不用说了。

部件拆分呈现如此纷纭的情况,给教学汉字和处理汉字的授、受双方都带来了严重的不便;哪一种拆分是合理的,衡量起来也无据可依。

这使大家认识到,在信息时代,部件的规范是汉字规范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如果不进行部件的规范,语言文字的规范必然要因而受到冲击。

计算机编码中部件使用的混乱状况,必将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准确度受到影响,进而妨碍国际交流,干扰基础教学。

可以说,现代汉字部件的规范,已经刻不容缓。

要想进行现代汉字的部件规范,必须树立汉字构形规律性的思想。

在汉字构形是否存在规律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古汉字是表意文字系统,每个汉字的构形都是以来自词义的字意为依据的,是有字理可循的。

现代汉字经过隶变、楷化阶段,并没有改变它的基本性质,大多数字形仍具有理据,少部分字形构字理据虽不太明显,但完全可以通过历史的溯源分析出来。

其中极少部分汉字字形与意、源发生矛盾的,又可以放到构形系统中进行优化处理。

共时平面上的汉字是具有内部的系统性的。

汉字与汉字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每个汉字在系统中具有自己的位置,受到前后左右相邻汉字的制约。

所以,汉字构形的分析从个体看,有意义作为依据;从总体看,有系统中的前后左右关系加以制约,它是有客观规律的。

部件的规DOI:10.16412/ ki.1001-8476.1997.03.002范应当是这种客观规律的忠实体现,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些人的主观意志来强加给另一个或另一些人的随意行为。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现代汉字已经成了一堆毫无理据可言的任意性符号,已经不存在什么理据和构形规律,当然也就失去了讲解和拆分的客观标准。

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一种被称作“流俗文字学”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

这种方法把“趣味性”当成追求的目标,将个体汉字视为一个个孤立的形体,凭主观想像,作出毫无根据或根据不足的解释。

也是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汉字部件拆分变得无理可讲、无据可依,成为一种是非莫名的个人主观行为。

这样做,拆分的结果产生的诸多差异,无从辨其正误,也就没有什么规范可言。

进行现代汉字的部件规范,必须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理论问题,又必须同时对相应的三种情况定出操作性的条例:(一)现代汉字的部件组合,就绝大多数情况而言,究竟有没有理据?如果遇到没有理据或理据不明的个别情况,应当如何处理?(二)现代汉字的部件组合过程,就大多数情况而言,究竟有没有客观的规律?如果遇到不符合规律的个别情况,应当如何处理?(三)现代汉字及其构形的要素———部件,究竟是不是互有联系的系统?如果是,如何经过整理,使这个系统显现出来?这三方面的问题,还要涉及到一系列技术性的问题。

本文要论述的,主要是理论问题,有关的操作技巧问题,留待另文讨论。

一、现代汉字理据大量保留是历史的事实大多数人都承认,隶变以前的古文字,是存在构形理据的。

《说文解字》在秦统一文字的基础上,对小篆进行了整理,用“六书”中的前四书作为分析汉字的条例,又把9353个正篆,分别归入540部首下,实现了汉字字形与字理从个体到系统的统一。

古文字学发展起来以后,《说文解字》中字形的讹传与对字理分析的误差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纠正,古汉字形义统一的表意文字特点,在理论上已成定论。

从东周就开始萌发的汉字隶书,经过为时不算太长的发展,到秦汉之际,已趋成熟。

隶书作为今文字的开端,首要的标志是笔画的形成,其次是与篆文比较,构形有所简化。

由于书写的变化,有相当一部分已不合小篆的理据。

这种在书写时一味求简而不强调构形理据的做法,在草书兴起后走向极端。

从出土的居延新简看,许多字的书写已经不见部件只见轮廓,甚至起、落、连、断一时难以辨清,离开上下文,一般人不易识别了。

正是由于这种情况,“隶变使汉字理据丧失”的结论,在许多论及汉字史的书、文里,都一再强调。

此后,这一说法又被笼统地用于比隶书更晚的楷书,于是,“楷书已经不具有理据”的说法也非常流行。

其实,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片面性的。

自从汉字走出宫廷,不但被下层隶吏,而且被市民商贾所用以后,由于实用的驱动,的确出现了大量的不合规律的简化和任意书写的混乱状况。

但是,用历史的观点来看,这种状况是自发进行的非主流现象。

在中古与近代汉字史上,一方面是社会各阶层书写的随意和混乱,另一方面则是管理者和治学者不断增强力度地讲求“正字”;一方面是脱离理据求新求奇地乱讲字意,另一方面则是文字学家用极严肃的态度恢复理据、讲求“六书”。

这恐怕可以看作汉字发展史上永无止息的自发与自觉的矛盾斗争。

隶书在严肃的表奏、对策、碑碣中,书写与结构仍有规律可寻。

而楷书阶段的汉字,自觉规范的力度更大。

拿唐代而言,颜元孙《干禄字书》分“俗、通、正”三体,主张分别不同的使用场合来择其用,对待当时汉字社会应用的实际,态度是开明的,但他也认为俗字“倘能改革,善不可加”,同时主张“所谓`正'者,并有凭据,可以施著述、文章、对策、碑碣,将为允当。

”(《干禄字书·序》,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张参的《五经文字》则指出:“自顷考功礼部,课试贡举,务以取人之急,许以所习为通,人苟趋便,不求当否,字失`六书',犹为一事,五经本文,荡而无守矣。

”(《五经文字·自序》)颜元孙主张书写正式的严肃文体使用正字,张参主张文人考试时书写正字,他们所谓的“正字”,都以是否合于“六书”为标准,也就是要求合乎理据。

宋代市井用字更为纷繁,乱讲汉字之风随之兴起,王安石《字说》是其代表。

但是,《复古编》《佩鬌》《字通》等将俗字指向正字、探源明理的字书,兴起的势头更为猛烈。

特别是张有的《复古编》,辨析字形、区别字意十分精密,在当时影响极大,陈在为《复古编》所作的叙中言及“其说以谓专取会意者,不可以了六书;离析偏旁者,不可以见全字”。

清代丁杰在乾隆四十六年《重刻复古编》书后指明这两句话即是针对王安石《字说》的,并描绘了宋代新说与复古的激烈论争,可见在正字问题上两种观点的分歧。

宋代大量正字字书流传而王安石《字说》的亡佚,似可看作这场斗争的一种结论。

清代是《说文》之学的鼎盛时代,正字之外,又有“讹、变、通、别”之分,都是以《说文》所定之“六书”作为正字与非正字的划分标准的。

我们简要叙述这段历史(这里暂不评说当时正字观点的是非得失),是想说明这样一个尖锐的事实:在历代统治文化正字法的强化下,汉字得以大量保存理据;起码,绝大多数通行字的字形与旧时理据保持着明确的对应关系,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

根据我们的测查,汉代碑刻文字经过归纳整理后,在一级拆分平面上,理据尚存者占91%左右,马王堆出土帛书传抄上古典籍的文字,去重、归纳、整理成字表后,个体汉字在一级拆分平面上,保留理据的占89%以上。

唐宋时代的正字自不必说。

现代汉字形声字已达90%以上,义符的表义能度也较好地保留下来。

这些都表明,说现代汉字已经成为一堆毫无客观意义可言的任意性符号,可以乱拆乱讲了,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理据的客观性免除了部件拆分的主观随意性,决定了拆分正误的可辨性,使现代汉字部件的规范有了可能。

二、现代汉字保留构形理据的实际状况现代汉字是指书写现代汉语的楷书字,它是历史的隶书、楷书直接演变而来的,但就具体字形而言,又是自甲骨文以来各代字形直接和间接积淀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说,楷书字形的溯源是不难实现的。

但是,汉字书体对结构有直接的影响,楷化以后的汉字理据,不同于古文字阶段汉字的理据,而具有这一阶段的特点。

在古文字阶段,作为构形基础要素的独体字和一部分表形的非字部件,大多是象形字,这些字所具有的识别信息来自物象,因而能脱离字的群体而独立具有理据。

例如,人们可以见眼睛的象形符号而想到“目”,见太阳的象形符号而想到“日”等等。

当这些象形符号去组构其他字时,也常常以其象物性带给合体字以理据:古文字“旦”以日之初升状为理据,“监”以目之俯视状为理据……因此,古文字的理据是从基础构形要素开始、为每个字符独立具有、可以从具体的物象作为起点来解释的。

经过小篆的规整,到了隶、楷阶段,汉字的构形理据发生了四方面的变化。

首先,是象形性从淡化到消失。

基础部件脱离了字的群体很难独立识别。

例如,小篆中的“”(bao)象人两手曲形有所包裹的样子,凡从的字,多有圆曲、周遍、包裹、内聚等意思。

而在现代汉字里,这一形体演变为“”,不象曲形包裹状了。

正因为如此,现代汉字的构形元素,必须依靠组合和聚合,以群体作背景,方能显示其构意。

如包(婴儿在襁褓中,义为包裹)、(两手捧着细碎的米,义为掬起),(承盘旋转一周,义为周遍)、旬(日子经十而一度循环,义为十日)……都是在组合的另一部件配合下,理据才能显现。

而且,一个字尚不足训。

许多从它的字类聚后,方能见其理据所在。

还应说明的是:汉字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早在产生之初,它们已与语素结合,而把语言意义承负为己有。

在现代汉字中,这些失去象形意味的部件,不再以物象提供识别的信息与解释的依据,而是直接以其具有的语言意义和声音来提供所从之字的理据;如“”已失去网形,但却具有网意,成为网的变体而为罟、、罾、罢、署……提供理据;“矢”已不像一支箭,但却具有箭的意义,因而可以给矩、短、矮、矫……提供理据;“隹”已失去短尾鸟的形状,但却从语言中承袭了zhui音,因而可以给谁、椎、碓等字提供声音信息,等等。

这种现象,我们称作象形部件的义音化。

义音化以后的部件提供理据的功能,与它单独成字时记录语言的功能是一致的。

至于那些不成字的象形部件,虽然仍有少数遗留,已经属于边缘现象,只能进行个别处理了。

第二,经过隶变时部件的粘合,加上受行书连笔的影响,原来的古文字基础构形元素,产生了形体的粘连,有合二而一甚至合更多部件为一的现象,例如“辶”“共”“西”“更”“退”等字即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