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程 审美与情感第五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方面要求入乎其内,要忘我;
一方面又要出乎其外,要能“静 观”。这就是布洛的“距离的矛 盾”。
距离的矛盾之表现
创造和欣赏的成功与否,关键就在能否把 “距离的矛盾”处理妥贴。“距离”太 远了,结果是不可了解;“距离”太近了,结果是实用的动机压倒美感。无论 是“太近”还是“太远”其结果都等于是“距离”的丧失。最理想的“距离”是: “ 不离 不即。” 用布洛的话说,最理想的距离是要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 至于丧失距离。其实这是很难办到的。
空间距离:则是指与审美主体处在不同的不同地点,不同空间从而产生的审 美情感对审美主体的美化作用。而一般来说,这样的美感总是带有淡淡的惆 怅和忧伤,是一种蓝色的忧郁的情趣。
心理距离:介于我们自身和那些作为我们感动的根源或媒介的对象之间的距 离。我们观赏者对于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保持的距离,这种 距离由于消除我们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美感有利于快感,因而使我们对眼 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
如何解决距离的矛盾呢?
无论创造还是欣赏,我们都不能同时在所表现的情感中生活,一定要站在客 位,把这种情感当作一种审美意象去观照。艺术家之所以是艺术家,就在于 他不仅能感受情感,而尤在能把所感受的情感表现出来;他能够表现情感, 就在于他能把切身的情感摆在某种“距离”以外去观照。
距离
艺术家和欣赏者应该善于制造距 离,把作品中的事物摆到某种距 离之外去看。一条街就是一条街, 不是通向银行的道路;一棵树就 是一棵树,不是做家具的材料; 一条瀑布就是瀑布,不是用来发 电的资源。
心理距离说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 这便是说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 和艺术美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 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 而这里的距离,则是指事物和人的实际利害之间的分离。
01
02
03
时间距离
空间距离
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说
时间距离:指与审美主体的接触时间。更通俗的说,人是喜新厌旧的动物, 看久了的东西总是要腻烦的。
情感
所谓情感包含着三层含义 一是指审美感受的直接性、直观性,即整个审美过程自始至终都是形象的具
体的,在直接的感知中进行; 二是在审美中对审美对象从全局整体上而不是支离破碎地感知; 三是指审美感官愉快,不是先有理智的思考和逻辑的判断而是直接产生的,
即在美的欣赏中无须借助抽象的思考,便可不假思索地判断对象的美或不美。
第
2
节
审美情感的产生
审
1
心理距离说
美
情
感
2
移情作用说
的
产
3
格式塔美学
生
心理距离说
英国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 (1880—1934)在1912年发表了 题为《“心理距离”作为一项艺术因 素与审美原则》的论文,用“心理 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提出了 著名的“心理距离说”。
认为创造和欣赏美的基本原则是 与对象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这 种距离不同于实际空间距离的内 省的发现。距离太近容易引起实 用功利目的心理距离,失去美感; 距离太远则看不清楚,也不美。 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进行审 美欣赏和创造。这种距离不是观 赏者与艺术品之间的实际空间距 离,而是一种美学上的心理距离, 是一种介于我们自身和那些作为 我们感动的根源或媒介的对象之 间的距离。
最后还与审美客体的审美意向与 情感联系的多样性与变异性有关系, 有的人看到橙子会觉得美味,有的 人看到橙子则是觉得泛酸;还与就 是李清照的诗词:生当作人杰,死 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 东。这就是审美客体的多样性和变 异性。
审美情感具有形象性
审美主体对客观存在的美 的体验和态度,包括人的生 理、理性因素与人类发展所 积淀的普遍因素。比如我们 欣赏阿炳的《二泉映月》, 二胡一拉出那缓慢、低沉而 悠扬的旋律,我们立刻被激 发一种凄婉哀怨的情绪,仿 佛一人孤身坐于夜阑人流、 月冷泉清之地,回首往事, 苦痛不堪。随着主题的展开, 旋律慷慨激昂起来,那悲愤 的控诉,不屈的抗争和孤傲 的人格立刻在我们心里激起 共鸣,愤怒、同情、钦佩、 昂奋等诸种情感在我们胸中 交织着、漾溢着、沸腾着。 直至曲终,我们的心绪仍然 久久不得平静。这就是一种 审美情感的形象和态度。
审美情感不是生活中一般的情感, 不是纯心理或纯生理的反应,而是 伴随着审美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特殊 的心理现象,其基础是审美认识。 在艺术欣赏中,欣赏着的审美情感 往往是伴随着他对作品的审美认识 和审美理解而产生的,而认识与理 解愈深刻,他的美感也就愈强烈。
审美情感
01
审美情感具有主 体性
02
审美情感具有形 象性
美学教程
审美与情感
01
审美的情感特点
02
审美情感的产生
03
审美的批判
本章解读
审美情感就是主要研究审美创造 美中情感情绪机制、功能、特征 及其活动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 的内容为:审美创造美中情感、 情绪、感情发生发展的生理机制、 心理基础、类型、结构、性质、 功能和变化规律;情感介入、体 验、情绪激活、强度、转换、释 放、逻辑和共鸣、距离、逆反等 情感情绪反应;审美意象创造和 艺术形象、意境创造中的动力机 制;文艺作品中的情感符号、情 感表现、情景相生、情景交融、 情绪流动、情感张力和感染力等。
审美情感具有主体性
同样还与审美对象或者客体的审 美意向固有的情感积淀有着关系, 例如我们在观看喜剧的时候,喜剧 本身是属于偏向幽默的类型,很难 产生悲伤的情感,对于喜剧的认知 也是属于比较开怀和高兴的。这就 是客体的固有的审美意向,是在这 类审美活动中的一个基调。除非遇 到特殊情况,一般来说是属于喜剧 的审美。
审美愉悦
审美愉悦之所以是非功利的,又是有功利性的,是因为它表现了对狭隘功 利性的超越和对于生命力的追求。审美情感愉悦的又分为三种层次,这三 个层次层层递进,最后达到完美体验的效果。
01
愉悦耳目
02
愉悦心意
03
心神上的愉悦
审美情感的趣味性
审美情感的趣味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 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审美倾向和主观爱(包 括偏爱)。审美趣味的情感总是与对一事物 的喜爱和对另一事物的厌恶相联系,带有能 动的选择性,具有明显的定向功能。它不仅 反映客体的审美属性,而且表现出主体的特 性。
审美情感趣味的社会共同性反映着 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需要,表现为 审美趣味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 性。审美趣味的时代性是指不同时 代有着不同的审美趣味,取决于不 同时代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审美 理想,它给美的创造和欣赏打上时 代的烙印,往往构成时代风尚和艺 术创造的风格,制约着人们对美的 评价和判断。审美趣味的民族性是 指不同民族的审美趣味各不相同, 同一民族的审美趣味大体相同,这 是一个民族共同历史生活的结果, 它使不同民族的美的创造和欣赏具 有不同的民族风格和特色。
它们以主观爱好的形式反映着审美主体对审 ຫໍສະໝຸດ Baidu对象和审美创造的需求,经常在审美评价 和审美判断中表现出来。
LOREM IPSUM DOLOR
审美的主体都是有其个性的,审 美主体的不同,体现在个性上也 是不同,不同的个性认定幽默程 度和兴趣点也是各有不同。诚如 陈著所言,“无趣味的艺术不是艺 术。”
艺术能超脱实用目的,却不能 超脱经验;艺术家尽管自己不 落到人情世故的圈套里,可是 从来没有一个大艺术家不了解 人情世故;艺术尽管和实用世 界隔着一种距离,可是从来也 没有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 人生的返照。
审美情感是最切身的,与物的 形象几相叠合,距离再近不过 了;但是,与物没有距离又根 本不会产生美感。
什么是“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心理距离是一种解释美感的概念,它意指美感的产生,是来自于观 赏者主观感知与艺术品之间的心理距离。
设喻者在情感方面对本体怀有关心、热爱、同情、怜悯、留恋、怀念、钦敬、 崇拜等善意情感或怀有厌恶、憎恨、愤慨、冷漠、鄙弃等恶意情感就是要求 人们自己在心理上与外物分离开来。
对客体的‘静观’才成为可能。” “适意是一种无距离的快感。美,最广义的审 美价值,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可能成立。”
“距离”的作用
“距离”使我们抛开对物的实际目的 和需要,专注于物的形象的欣赏。 把我们和物的关系由实用的转变为 审美的。对人来说,距离是“超脱”; 对物来说,距离是“孤立”。
距离的矛盾
审美的情感特点
在审美中,审美对象引起的感觉、 知觉、表象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情感 因素,而在知觉、表象基础上进行 的想象活动,更推动情感活动的自 由地扩张和抒发。审美中“情”与“景” 的关系,是古今衡量艺术作品艺术 性的一条重要标准。人们在欣赏艺 术作品时,不但感知着作品所描述 的景物形象,而且感受着体现于景 物形象中的艺术家的情感体验,从 而引起人的共鸣。
件作品时,是基于对现实生活的 体 验,最终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结
合,艺术家贯注于艺术作品中 的 情感,是一种再创造。
情感
情感的产生,又取决于人的生理基 础、社会环境及其主观 的意志和 愿望。它根源于人类对极其多样的 自然和文化的需 要,并植根于社 会生活之中。任何情感都是在社会 生活中产 生发展的,完全离开社 会生活的情感是不存在的。情感是 个人 的,但它离不开社会,离开 客观的人类社会,一切主观个人 情 感都会枯萎。
艺术家塑造形象时,离不开审美活 动,而人的审美活动, 又总是和
情感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审 美活动中,美的客 观对象作用于
人这个审美主体,引起美感,这美 感就是美的具 体形象所唤起的一
种情感反应,所以富有情感是美感 最显著最 突出的特征。生活中的
真情实感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但生 活不 等于艺术。艺术家在创作一
第
1
节
审美的情感特点
审美的情感特点
情感是人的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 是形成美感的基础。只有通过情感, 审美主体把握了审美对象的各种感性 状貌,才能引起审美感受。
审美活动具有不同于低级生理感觉的 理性性质。一般来说,触、味、嗅觉 感受的对象范围较小,往往引起直接 的生理反应,更多的与感性认识有关。 而视、听觉的感受的范围则更为广泛, 有着更大概括的可能,从而更多地与 理性认识有关,与人的高级心理、精 神活动有关,它具有更多的理解功能, 具有更明显的社会特点,更善于把握 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以达到更深入 的认识。因此,视觉、听觉就成为审 美感受两种主要官能,形成为“感受 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美 具有直觉性。
科学研究若没有趣味,人类又怎 么能够为之废寝忘食甚至贡献生 命呢?只要主体有一颗感受趣味 的心,何尝不能于亲情、爱情、 友情中找到趣味呢?所以审美情 感的本质也不是趣味性。
审美情趣
审美趣味离不开审美主体,由于审 美主体的心理基础、心理态度、文 化教养、生活环境、社会交往、生 活经历、审美能力各不相同,他们 在欣赏和判断中所表现出来的审美 趣味也就千差万别,具有个人差异 性。审美趣味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 物遗传因素、天然素质等生理基础, 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后天条件,主 要是教育和社会实践。
03
审美具有愉悦性
审美情感具有主体性
这个主体性值得就是审美主体的 情感在审美过程种具有的煮东西 和主导性。审美主体的情感总是 处在变动的状态,影响审美主体 情感的因素主要来自主观和客观 两个方面。
这些情感在于审美主体当时的 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审美主体 在情绪波动比较大的时候对于审 美对象的感官和情绪波动比较小 的时候对于审美对象的看法是截 然不同的,同样,对于审美主体 处于不同的环境种去体验,对于 审美主体的体验来说又是不同的。 还与审美主体的生活经验和审美 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审美具有愉悦性
审美情感的愉悦来源于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表现于对狭隘功利性的超越 和对于生命力的追求。我们知道,审美是一种感情,是一种喜悦和愉快的感 情。无论什么样的审美对象,它总是能给人们带来审美的喜悦。崇高美,诸 如奇峰突起、绝壁悬崖、霹雳闪电,虽然它们使我们的耳目受到强烈的刺激, 但往往往感情却能给人以一种愉悦感。听莫扎特的音乐,读张若虚的诗,登 八达岭着万里长城,都可以获得这种激动的或平静的喜悦、愉快的美感享受。 这种愉悦感来自身心语能力的和谐运动,令人感到一种恰然恬然,左右逢源, 轻柔流畅,游刃有余的自由。
一方面又要出乎其外,要能“静 观”。这就是布洛的“距离的矛 盾”。
距离的矛盾之表现
创造和欣赏的成功与否,关键就在能否把 “距离的矛盾”处理妥贴。“距离”太 远了,结果是不可了解;“距离”太近了,结果是实用的动机压倒美感。无论 是“太近”还是“太远”其结果都等于是“距离”的丧失。最理想的“距离”是: “ 不离 不即。” 用布洛的话说,最理想的距离是要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 至于丧失距离。其实这是很难办到的。
空间距离:则是指与审美主体处在不同的不同地点,不同空间从而产生的审 美情感对审美主体的美化作用。而一般来说,这样的美感总是带有淡淡的惆 怅和忧伤,是一种蓝色的忧郁的情趣。
心理距离:介于我们自身和那些作为我们感动的根源或媒介的对象之间的距 离。我们观赏者对于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保持的距离,这种 距离由于消除我们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美感有利于快感,因而使我们对眼 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
如何解决距离的矛盾呢?
无论创造还是欣赏,我们都不能同时在所表现的情感中生活,一定要站在客 位,把这种情感当作一种审美意象去观照。艺术家之所以是艺术家,就在于 他不仅能感受情感,而尤在能把所感受的情感表现出来;他能够表现情感, 就在于他能把切身的情感摆在某种“距离”以外去观照。
距离
艺术家和欣赏者应该善于制造距 离,把作品中的事物摆到某种距 离之外去看。一条街就是一条街, 不是通向银行的道路;一棵树就 是一棵树,不是做家具的材料; 一条瀑布就是瀑布,不是用来发 电的资源。
心理距离说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 这便是说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 和艺术美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 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 而这里的距离,则是指事物和人的实际利害之间的分离。
01
02
03
时间距离
空间距离
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说
时间距离:指与审美主体的接触时间。更通俗的说,人是喜新厌旧的动物, 看久了的东西总是要腻烦的。
情感
所谓情感包含着三层含义 一是指审美感受的直接性、直观性,即整个审美过程自始至终都是形象的具
体的,在直接的感知中进行; 二是在审美中对审美对象从全局整体上而不是支离破碎地感知; 三是指审美感官愉快,不是先有理智的思考和逻辑的判断而是直接产生的,
即在美的欣赏中无须借助抽象的思考,便可不假思索地判断对象的美或不美。
第
2
节
审美情感的产生
审
1
心理距离说
美
情
感
2
移情作用说
的
产
3
格式塔美学
生
心理距离说
英国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 (1880—1934)在1912年发表了 题为《“心理距离”作为一项艺术因 素与审美原则》的论文,用“心理 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提出了 著名的“心理距离说”。
认为创造和欣赏美的基本原则是 与对象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这 种距离不同于实际空间距离的内 省的发现。距离太近容易引起实 用功利目的心理距离,失去美感; 距离太远则看不清楚,也不美。 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进行审 美欣赏和创造。这种距离不是观 赏者与艺术品之间的实际空间距 离,而是一种美学上的心理距离, 是一种介于我们自身和那些作为 我们感动的根源或媒介的对象之 间的距离。
最后还与审美客体的审美意向与 情感联系的多样性与变异性有关系, 有的人看到橙子会觉得美味,有的 人看到橙子则是觉得泛酸;还与就 是李清照的诗词:生当作人杰,死 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 东。这就是审美客体的多样性和变 异性。
审美情感具有形象性
审美主体对客观存在的美 的体验和态度,包括人的生 理、理性因素与人类发展所 积淀的普遍因素。比如我们 欣赏阿炳的《二泉映月》, 二胡一拉出那缓慢、低沉而 悠扬的旋律,我们立刻被激 发一种凄婉哀怨的情绪,仿 佛一人孤身坐于夜阑人流、 月冷泉清之地,回首往事, 苦痛不堪。随着主题的展开, 旋律慷慨激昂起来,那悲愤 的控诉,不屈的抗争和孤傲 的人格立刻在我们心里激起 共鸣,愤怒、同情、钦佩、 昂奋等诸种情感在我们胸中 交织着、漾溢着、沸腾着。 直至曲终,我们的心绪仍然 久久不得平静。这就是一种 审美情感的形象和态度。
审美情感不是生活中一般的情感, 不是纯心理或纯生理的反应,而是 伴随着审美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特殊 的心理现象,其基础是审美认识。 在艺术欣赏中,欣赏着的审美情感 往往是伴随着他对作品的审美认识 和审美理解而产生的,而认识与理 解愈深刻,他的美感也就愈强烈。
审美情感
01
审美情感具有主 体性
02
审美情感具有形 象性
美学教程
审美与情感
01
审美的情感特点
02
审美情感的产生
03
审美的批判
本章解读
审美情感就是主要研究审美创造 美中情感情绪机制、功能、特征 及其活动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 的内容为:审美创造美中情感、 情绪、感情发生发展的生理机制、 心理基础、类型、结构、性质、 功能和变化规律;情感介入、体 验、情绪激活、强度、转换、释 放、逻辑和共鸣、距离、逆反等 情感情绪反应;审美意象创造和 艺术形象、意境创造中的动力机 制;文艺作品中的情感符号、情 感表现、情景相生、情景交融、 情绪流动、情感张力和感染力等。
审美情感具有主体性
同样还与审美对象或者客体的审 美意向固有的情感积淀有着关系, 例如我们在观看喜剧的时候,喜剧 本身是属于偏向幽默的类型,很难 产生悲伤的情感,对于喜剧的认知 也是属于比较开怀和高兴的。这就 是客体的固有的审美意向,是在这 类审美活动中的一个基调。除非遇 到特殊情况,一般来说是属于喜剧 的审美。
审美愉悦
审美愉悦之所以是非功利的,又是有功利性的,是因为它表现了对狭隘功 利性的超越和对于生命力的追求。审美情感愉悦的又分为三种层次,这三 个层次层层递进,最后达到完美体验的效果。
01
愉悦耳目
02
愉悦心意
03
心神上的愉悦
审美情感的趣味性
审美情感的趣味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 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审美倾向和主观爱(包 括偏爱)。审美趣味的情感总是与对一事物 的喜爱和对另一事物的厌恶相联系,带有能 动的选择性,具有明显的定向功能。它不仅 反映客体的审美属性,而且表现出主体的特 性。
审美情感趣味的社会共同性反映着 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需要,表现为 审美趣味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 性。审美趣味的时代性是指不同时 代有着不同的审美趣味,取决于不 同时代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审美 理想,它给美的创造和欣赏打上时 代的烙印,往往构成时代风尚和艺 术创造的风格,制约着人们对美的 评价和判断。审美趣味的民族性是 指不同民族的审美趣味各不相同, 同一民族的审美趣味大体相同,这 是一个民族共同历史生活的结果, 它使不同民族的美的创造和欣赏具 有不同的民族风格和特色。
它们以主观爱好的形式反映着审美主体对审 ຫໍສະໝຸດ Baidu对象和审美创造的需求,经常在审美评价 和审美判断中表现出来。
LOREM IPSUM DOLOR
审美的主体都是有其个性的,审 美主体的不同,体现在个性上也 是不同,不同的个性认定幽默程 度和兴趣点也是各有不同。诚如 陈著所言,“无趣味的艺术不是艺 术。”
艺术能超脱实用目的,却不能 超脱经验;艺术家尽管自己不 落到人情世故的圈套里,可是 从来没有一个大艺术家不了解 人情世故;艺术尽管和实用世 界隔着一种距离,可是从来也 没有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 人生的返照。
审美情感是最切身的,与物的 形象几相叠合,距离再近不过 了;但是,与物没有距离又根 本不会产生美感。
什么是“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心理距离是一种解释美感的概念,它意指美感的产生,是来自于观 赏者主观感知与艺术品之间的心理距离。
设喻者在情感方面对本体怀有关心、热爱、同情、怜悯、留恋、怀念、钦敬、 崇拜等善意情感或怀有厌恶、憎恨、愤慨、冷漠、鄙弃等恶意情感就是要求 人们自己在心理上与外物分离开来。
对客体的‘静观’才成为可能。” “适意是一种无距离的快感。美,最广义的审 美价值,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可能成立。”
“距离”的作用
“距离”使我们抛开对物的实际目的 和需要,专注于物的形象的欣赏。 把我们和物的关系由实用的转变为 审美的。对人来说,距离是“超脱”; 对物来说,距离是“孤立”。
距离的矛盾
审美的情感特点
在审美中,审美对象引起的感觉、 知觉、表象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情感 因素,而在知觉、表象基础上进行 的想象活动,更推动情感活动的自 由地扩张和抒发。审美中“情”与“景” 的关系,是古今衡量艺术作品艺术 性的一条重要标准。人们在欣赏艺 术作品时,不但感知着作品所描述 的景物形象,而且感受着体现于景 物形象中的艺术家的情感体验,从 而引起人的共鸣。
件作品时,是基于对现实生活的 体 验,最终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结
合,艺术家贯注于艺术作品中 的 情感,是一种再创造。
情感
情感的产生,又取决于人的生理基 础、社会环境及其主观 的意志和 愿望。它根源于人类对极其多样的 自然和文化的需 要,并植根于社 会生活之中。任何情感都是在社会 生活中产 生发展的,完全离开社 会生活的情感是不存在的。情感是 个人 的,但它离不开社会,离开 客观的人类社会,一切主观个人 情 感都会枯萎。
艺术家塑造形象时,离不开审美活 动,而人的审美活动, 又总是和
情感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审 美活动中,美的客 观对象作用于
人这个审美主体,引起美感,这美 感就是美的具 体形象所唤起的一
种情感反应,所以富有情感是美感 最显著最 突出的特征。生活中的
真情实感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但生 活不 等于艺术。艺术家在创作一
第
1
节
审美的情感特点
审美的情感特点
情感是人的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 是形成美感的基础。只有通过情感, 审美主体把握了审美对象的各种感性 状貌,才能引起审美感受。
审美活动具有不同于低级生理感觉的 理性性质。一般来说,触、味、嗅觉 感受的对象范围较小,往往引起直接 的生理反应,更多的与感性认识有关。 而视、听觉的感受的范围则更为广泛, 有着更大概括的可能,从而更多地与 理性认识有关,与人的高级心理、精 神活动有关,它具有更多的理解功能, 具有更明显的社会特点,更善于把握 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以达到更深入 的认识。因此,视觉、听觉就成为审 美感受两种主要官能,形成为“感受 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美 具有直觉性。
科学研究若没有趣味,人类又怎 么能够为之废寝忘食甚至贡献生 命呢?只要主体有一颗感受趣味 的心,何尝不能于亲情、爱情、 友情中找到趣味呢?所以审美情 感的本质也不是趣味性。
审美情趣
审美趣味离不开审美主体,由于审 美主体的心理基础、心理态度、文 化教养、生活环境、社会交往、生 活经历、审美能力各不相同,他们 在欣赏和判断中所表现出来的审美 趣味也就千差万别,具有个人差异 性。审美趣味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 物遗传因素、天然素质等生理基础, 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后天条件,主 要是教育和社会实践。
03
审美具有愉悦性
审美情感具有主体性
这个主体性值得就是审美主体的 情感在审美过程种具有的煮东西 和主导性。审美主体的情感总是 处在变动的状态,影响审美主体 情感的因素主要来自主观和客观 两个方面。
这些情感在于审美主体当时的 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审美主体 在情绪波动比较大的时候对于审 美对象的感官和情绪波动比较小 的时候对于审美对象的看法是截 然不同的,同样,对于审美主体 处于不同的环境种去体验,对于 审美主体的体验来说又是不同的。 还与审美主体的生活经验和审美 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审美具有愉悦性
审美情感的愉悦来源于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表现于对狭隘功利性的超越 和对于生命力的追求。我们知道,审美是一种感情,是一种喜悦和愉快的感 情。无论什么样的审美对象,它总是能给人们带来审美的喜悦。崇高美,诸 如奇峰突起、绝壁悬崖、霹雳闪电,虽然它们使我们的耳目受到强烈的刺激, 但往往往感情却能给人以一种愉悦感。听莫扎特的音乐,读张若虚的诗,登 八达岭着万里长城,都可以获得这种激动的或平静的喜悦、愉快的美感享受。 这种愉悦感来自身心语能力的和谐运动,令人感到一种恰然恬然,左右逢源, 轻柔流畅,游刃有余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