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10章内能知识点全面总结

合集下载

XX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知识点汇总(新人教版)

XX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知识点汇总(新人教版)

XX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知识点汇总(新人教版)0.1浮力(F浮)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是的。

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或。

3、物体的重力为G,则物体受到液体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减去浸在液体中时所称得的物体的拉力F,即F浮= 。

4、产生原因:由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

公式为。

5、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注意控制变量法的运用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有关,跟液体的有关,跟物体浸没液体中的无关。

10.2阿基米德原理1.实验:探究浮力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1,小桶所受的重力G2;②把物体浸入液体,读出这时测力计的示数为F1,(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并且收集物体所排开的液体;③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总重力G3,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G排=。

2.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

3.公式:F浮===。

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

4.从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的只决定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液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与物体的形状、密度、质量、体积、及在液体的深度、运动状态无关。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状态F浮与G物V排与V物对实心物体ρ物与ρ液上浮F浮>G物V排=V物ρ物<ρ液下沉F浮<G物ρ物>ρ液悬浮F浮=G物ρ物=ρ液漂浮F浮=G物V排<V物ρ物<ρ液1、物体的浮沉条件:1、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1)当F浮G物(ρ液ρ物)时,物体上浮;(2)当F浮G物(ρ液ρ物)时,物体可以停留在液体里任何深度的地方(悬浮);(3)当F浮G物(ρ液ρ物)时,物体下沉。

2、轮船:1)轮船是采用的方法来增大浮力的。

轮船的排水量:轮船时。

2)轮船在水面上时。

3)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受到的浮力(始终等于轮船所受的重力),由于水的密度变大,根据,轮船浸入水的体积会变小,所以会上浮一些。

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浮力
1、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

施力物体:液(气)体。

3、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

第二节、浮力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G=ρVg。

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漂浮问题“五规律”
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所受浮力相同。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
体积小。

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地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章重力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章重力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章重力知识点总结重力是地球吸引物体的力量,是一种质量间相互作用的力。

以下是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章关于重力的知识点总结:1. 引力:物体之间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间的距离成反比。

引力的公式为 F = G * (m1 * m2) / r^2,其中 F 表示引力的大小,G 是引力常量,m1 和 m2 是两个物体的质量,r 是两个物体间的距离。

2. 地球引力:地球对物体的引力被称为地球引力,地球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距离地心的距离有关。

地球引力的公式为 F = G * (m * Me) / r^2,其中 F 表示地球引力的大小,G 是引力常量,m 是物体的质量,Me 是地球的质量,r 是物体距离地心的距离。

3. 重力加速度:地球对物体的引力会导致物体产生加速度,该加速度被称为重力加速度。

重力加速度的大小约为 9.8 m/s^2,表示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每秒加速 9.8 米。

4. 自由落体: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的过程被称为自由落体。

自由落体物体的下落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可用公式 h = (1/2) * g * t^2 表示,其中 h 为下落的距离,g 为重力加速度,t 为下落的时间。

5. 质量与重量:质量是物体所固有的属性,表示物体内部所含物质的多少,使用单位为千克;重量是物体受重力作用下的力量,使用单位为牛顿。

物体的重量可以通过公式 W = m * g 计算,其中W 表示重量,m 表示物体质量,g 表示重力加速度。

重力是物体运动的基础,了解重力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和行为。

希望本文对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章的重力知识点总结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10章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10章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10章知识点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八年级的物理上,我们将学习第10章“电磁感应”。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一章的知识点。

一、电磁感应基础知识
电磁感应是指导体内自由电子在磁场作用下运动时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现象。

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是有磁场的变化或者导体与磁场发生相对运动。

电磁感应的重要应用包括发电机、变压器、电动机等。

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电磁感应的一个重要规律,它表明了磁通量对感应电动势的影响。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表达式为“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三、洛伦兹力定律
洛伦兹力定律是指一个静止的带电粒子被放在外加磁场中时,
它将会受到一个力的作用,这个力被称为洛伦兹力。

洛伦兹力定
律的表达式为“洛伦兹力等于电荷数乘以电磁场的矢量积”。

四、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
迈克尔•法拉第是一位英国物理学家,他于1831年提出了法拉
第电磁感应定律。

法拉第还发现了许多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规律,并为现代电磁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五、日本物理学家名古屋直纪
名古屋直纪是一位日本物理学家,他于1961年提出了名古屋
线圈实验,证明了洛伦兹力定律的正确性。

这一实验得到了广泛
认可,并且是日本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以上便是八年级物理10章的知识点,我们要学习掌握电磁感
应的基础知识和定律,并且了解法拉第和名古屋的重要贡献。


一章的知识将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一定要认真
学习哦!。

八年级物理内能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内能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内能知识点总结能量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物理量之一,也是万物运动的根本动力。

在物理学中,能量的存在和变化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内能是物体因为分子振动、旋转运动和分子间作用力而具有的能量。

接下来,我们将对八年级物理内能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一、内能的概念内能是指物体内部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等)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物体的内能与物质的种类、质量、温度等因素有关,内能越大,物体所含有的能量就越多。

二、内能的计算内能的大小可以通过温度来间接计算。

温度是物质微观粒子的平均动能的度量,因此温度升高意味着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则表示内能减小。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ΔQ = mcΔT,其中ΔQ代表内能的变化量,m代表物体的质量,c代表物质的比热容,ΔT 代表温度的变化量。

三、内能的转移内能的转移是物体间或物体内部能量转移的过程。

内能的转移可以通过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来实现。

其中,热传导是指热能通过物质内部的分子振动和碰撞传递的过程,热对流是指热能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传递的过程,热辐射是指热能通过电磁波辐射传递的过程。

四、内能与能源转化内能与能源转化的过程密切相关。

例如,当物体受到外界的作用力而做功时,内能发生变化;当物体进行燃烧或化学反应时,内能也会发生变化。

内能与能源转化还涉及到热机和热力循环的理论。

热机是将热能转化为功的装置,通过热力循环可以实现能量的转化。

五、内能的应用内能的概念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和利用内能的转移来实现生活用水的加热、建筑物的保温、食物的加热等。

内能还与热力学原理和制冷技术有关,在工业生产和载具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八年级物理内能知识点总结就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谢谢!。

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的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的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的知识点八年级的学生通常会学习物理的基础知识,包括力、能量、运动等。

在第十章中,他们会学习一些声音、光学和电磁学的知识。

以下是该章节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1. 声音声音是一种由物体振动引起的机械波,它需要在某种媒介中传播。

我们通常说话、唱歌、听音乐,都是得益于声音的存在。

在这一章中,学生将了解说话和唱歌经常用到的声音的基础知识。

声音的频率和振幅是两个关键概念。

频率是指波峰和波谷之间的距离,其单位是赫兹。

我们通常将高频声音称为尖锐的,而低频声音被称为沉闷的。

振幅是指声音波的震动幅度,其单位是分贝。

此外,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物,会受到反射、折射、干扰等影响。

学生还需要了解声音穿过固体、液体和气体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气体中的声音传播速度最慢。

2. 光学光学是一种关于光和光学现象的学科。

在八年级的物理课中,学生将学习一些基本的光学概念,包括反射、折射、散射和干涉。

反射是指光线从表面上反弹回来的现象。

学生应该了解平面镜和凸凹镜如何反射光线。

折射是指光线穿过介质后改变方向的现象。

学生也需要了解将光线折射到不同物体上的方法。

散射和干涉是两个比较复杂的概念。

散射是指光线在遇到不透明或不均匀物体时,被分散成不同方向的现象。

而干涉则是指两束光线交叉时所出现的现象,它可能会增强或弱化光线的强度。

3. 电磁学电磁学是一种关于电和电磁现象的学科。

在第十章中,学生将学习一些基本的电磁学概念,包括电荷、电流、电磁感应和电磁波。

电荷是指任何物体上所带有的电性质。

电流是电荷在物体间移动的流动,学生需要了解电流的单位和计算方法。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电磁感应,它是指当磁场发生变化时,会在电场中产生电流。

最后,学生将学习电磁波的基础知识。

电磁波是一种由电场和磁场作用而产生的波动,它们像水波一样从源头传播。

电磁波在无线电通讯和雷达技术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

总结以上是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声音、光学和电磁学都是物理学的分支学科,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方面。

2021学年高中物理第10章热力学定律第1节功和内能课件新人教版选修3_3

2021学年高中物理第10章热力学定律第1节功和内能课件新人教版选修3_3

• (1)在绝热过程中,外界对系统做功,系统的__内__能__增__加。内能的增量就等于外 界对__系__统__做__的__功_____,即ΔU=U2-U1=__W____。
• (2)在绝热过程中,系统对外界做功,系统的__内__能__减__少。内能的减少量就等于 系统对__外__界__做__的__功_____,即ΔU=U2-U1=__-__W____。
• 『选一选』
• (多项选择)一定质量的气体封闭在绝热的气缸内,当用活 塞压缩气体时,一定增大的BC物D理量有(不计气体分子势能)(
)
• A.气体体积
B.气体分子密度
• C.气体内能 D.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
• 解析:外力做功,气体体积减小,分子密度增大,内能增 加,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
• 『想一想』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TV=C 可判断压强一定增大,选项 B、D 错误。
〔对点训练〕 如图所示,厚壁容器的一端通过胶塞插进一个灵敏温度计和一 根气针,另一端有个用卡子卡住的可移动的胶塞。用 打气筒慢慢向筒内打气,使容器内的压强增加到一定 程度,这时读出温度计示数。打开卡子,胶塞冲出容
器口后( C )
• “火〞不但可以用来取暖,还可以用来加 热食物,“火〞把人类带入了文明的殿堂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创造了“钻木取火〞 的用具,使人们不再仅仅依靠自然的“恩 赐〞而得到“火〞。
• 你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吗?
提示: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钻木取火”就是通过外力做功,机械能 转化为内能。木材内能增加,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
第一节 功和内能
※ ※※
了解焦耳的热功当量实验,明确实验原理 理解内能的概念,并了解功是能量改变的量度
1
课前预习

八年级第十章知识点物理

八年级第十章知识点物理

八年级第十章知识点物理
物理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物理知识,八年级的第十章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物理概念和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简单介绍。

一、物理量和单位
物理量是能够用数值和单位来描述的量,如长度、质量、时间等。

学生们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学习如何测量不同物理量,并掌握常用单位的换算方法。

二、运动
运动是物理学中非常基础的内容,它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重要方法。

初中生需要了解速度、加速度、力等概念,并能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力和压强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初中生需要学习如何测量力的大小和方向,并了解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能量和功
能量是物体运动能力或状态的表示,而功是指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初中生需要了解能量和功的区别,并学习如何计算机械能的转化。

五、温度与热
温度是指物体的热度高低,而热是指物体之间能量的传递。

初中生需要理解温度计的测量原理,以及掌握热能的传递方式和计算方法。

六、光学
光学是研究光和其相互作用的科学。

初中生需要了解光线的传播规律和反射、折射现象,并通过实验来观察和探究光学原理。

七、电学
电学是研究电流和电场等电学现象的科学。

初中生需要理解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并能通过实验来探究电路等相关问题。

以上是八年级第十章物理的知识点介绍,这些知识对于初中生的后续物理学习和科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掌握这些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它们来解决问题。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全部22章)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全部22章)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目录第一章机械运动2、3第二章声现象3、4第三章物态变化4第四章光现象5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5第六章质量和密度6第七章力7第八章运动和力8第九章压强8第十章浮力8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8第十二章简单机械9第十三章内能10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11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11第十六章电压电阻12第十七章欧姆定律13第十八章电功率13第十九章生活用电14第二十章电与磁14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15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及综合知识16第一章机械运动1、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一是“看”,三看,看零刻度线,看量程(测量范围),看分度值(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决定测量的准确程度)。

二是“放”,正确放置刻度尺,刻度尺要放正,不能歪斜,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且与被侧边保持平行,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三是“读”,读书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与尺面垂直,不能斜视。

除准确读出分度值的数值(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字(估读值)。

四是“记”,记录测量结果并应注明单位。

测量结果 =准确值 +估读值 +单位2、测量误差与测量错误不同点。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一是产生原因不同。

误差是由于使用仪器不精确、测量方法粗略、环境因素对测量仪器的影响等客观因素,加上观察者估读时的偏差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而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测量方法错误、读数时粗心大意等造成的。

二是测量误差无法避免,而测量错误是不该发生的,可以避免。

三是由误差的数据比较接近真实值,而错误的数据远远偏离真实值。

3、降低测量误差的方法有哪些?一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二是选用精确度更高密的测量仪器;三是采用更合理的实验方法。

4、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一是化曲为直法。

将无伸缩性的软线与待测曲线重合,然后把软线拉直,再用刻度尺进行测量。

二是滚轮法。

用一已知周长的滚轮在待测的较长的直线或曲线上滚动,记下滚动的圈数,待测线的长度就是圈数与滚轮周长的乘积。

初三物理内能与热机知识点总结

初三物理内能与热机知识点总结

初三物理内能与热机知识点总结1.内能: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内所有的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J)2.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之一是:温度,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物体的内能也越多。

这说明,同一物体的内能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是:①做功;②热传递这两种方式对于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4.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物体对外做功,自身内能减小,温度降低5.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两个物体有温度差;热传递的方式有:传导、对流和辐射;发生热传递时,热量(内能)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高温物体放出热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直到温度相同时,热传递才停止。

14.2热量与热值1.热量:在物理学中,把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叫做热量。

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2.热量用字母Q表示,单位是焦(J)。

一根火柴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约为1000J。

3.实验表明:对同种物质的物体,它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大小、温度的变化多少成正比。

4.热值:把1kg某种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5.热值是燃料的一种属性,与质量、是否完全燃烧等没有关系,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不同燃料的热值一般不同。

6.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qm或Q=qV7.Q表示热量,单位是焦(J),q表示热值,单位是焦/千克(J/kg)或焦/米3(J/m3);m表示质量,单位是千克(kg);V表示体积,单位是米3(m3)8.氢气的热值很大,为q氢=1.4×108J/m3,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m3的氢气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为1.4×108J。

9.提高炉子效率的方法:①改善燃烧条件,使燃料尽可能充分燃烧;②尽可能减少各种热量损失14.3研究物质的比热容1.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第十章机械能内能知识点笔记

第十章机械能内能知识点笔记

第十章能及其转化一、基础知识1、物体能对外做功,我们说这个物体就具有能。

理解:①能量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②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如:山上静止的石头能够做功(一旦滚下来时),它具有能量。

虽然现在没有做功,但它具有了做功的能力或本领,也就具有了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只有运动的物体才具有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实验:探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①猜想: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和速度有关;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小钢球方法:控制变量法。

如何判断动能大小:看小钢球推动木快移动的距离远近。

如何控制速度不变:使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则到达斜面底端时速度大小相同;如何改变钢球速度:使钢球从不同同高度滚下;③分析归纳:保持钢球质量不变时结论:运动物体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保持钢球速度不变时结论:运动物体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④得出结论:物体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10、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方式有:动能→ 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动能;动能→ 弹性势能弹性势能→动能机械能守恒:在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注意:当物体不受摩擦或空气阻力时,就不会对外做功消耗能量,机械能守恒,这时物体只有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

题中如果有“在光滑斜面上滑动”则“光滑”表示没有能量损失——机械能守恒;“斜面上匀速下滑”表示有能量损失——机械能不守恒。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章能量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章能量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章能量知识点总结能量知识点总结1. 能量的定义:能够产生物质的运动或产生物体变形的物理特性。

能量的定义:能够产生物质的运动或产生物体变形的物理特性。

能量的定义:能够产生物质的运动或产生物体变形的物理特性。

2. 能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能量的单位是焦耳(J)。

能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能量的单位是焦耳(J)。

能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能量的单位是焦耳(J)。

3.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计算公式为$E_k =\frac{1}{2}mv^2$,其中$E_k$为动能,$m$为物体质量,$v$为物体速度。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计算公式为$E_k =\frac{1}{2}mv^2$,其中$E_k$为动能,$m$为物体质量,$v$为物体速度。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计算公式为$E_k =\frac{1}{2}mv^2$,其中$E_k$为动能,$m$为物体质量,$v$为物体速度。

4.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常见的势能有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和化学能。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常见的势能有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和化学能。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常见的势能有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和化学能。

5.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在重力场中位置的高低而具有的能量,计算公式为$E_p = mgh$,其中$E_p$为重力势能,$m$为物体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物体的垂直高度。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在重力场中位置的高低而具有的能量,计算公式为$E_p = mgh$,其中$E_p$为重力势能,$m$为物体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物体的垂直高度。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在重力场中位置的高低而具有的能量,计算公式为$E_p = mgh$,其中$E_p$为重力势能,$m$为物体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物体的垂直高度。

6.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量,计算公式为$E_e = \frac{1}{2}kx^2$,其中$E_e$为弹性势能,$k$为弹性系数,$x$为物体的形变量。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 知识清单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 知识清单

第十章知识清单1.浮力(1)浮力的概念: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2)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2.阿基米德原理(1)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2)表达式:F浮=G排=m排g=ρ液gV排.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1)物体的浮沉条件:对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若浮力大于重力,物体将上浮,最终漂浮在液面上;若浮力等于重力,则物体可以浸没在液体中的任一深度处,处于悬浮状态;若浮力小于重力,则物体下沉.(2)浮沉条件的应用:轮船采用空心的方法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重力实现上浮或下沉的;气球和飞艇是靠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上浮的.1.计算浮力的常用方法压力差法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液体对它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F浮=F向上-F向下称重法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示数G物和物体浸入液体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示,两者之差即为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F浮=G物-F示公式法F浮=G排=ρ液gV排.这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得出的,适用于所有浮力问题,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平衡法F浮=G物.只适用于漂浮或悬浮.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漂浮和悬浮时,F浮都等于G物,但是物体在漂浮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小于物体的体积,即V排<V物;而悬浮的物体V排=V物2.判断物体浮沉的方法浮沉F浮与Gρ物与ρ液浮沉情况悬浮F浮=Gρ物=ρ液下沉F浮<Gρ物>ρ液上浮F浮>Gρ物<ρ液实验一: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1)实验设计:如图所示将圆柱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测出圆柱体所受的重力;将圆柱体逐渐浸入水中,同时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直到完全浸没,记录所看到的现象和圆柱体浸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圆柱体浸没在水中的不同深度处,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圆柱体浸没在盐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录所看到的现象和数据.(2)实验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跟浸没在液体里的深度无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越大.(3)交流讨论:控制变量法在该实验中的应用,①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用测力计提着同一物体,浸入同种液体中,改变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②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用测力计提着同一物体,分别浸没于不同的液体中;③探究浮力与浸没深度的关系,用测力计提着同一物体,让它分别浸没于同种液体的不同深度.实验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1)实验设计:如图所示.(2)实验过程:①测出空杯的重力;②测出物体的重力;③将物体浸没在装满水的溢水杯中,用空杯接排开的水,读出测力计示数;④测出杯子和排开的水的总重力.(3)实验结论:浸入液体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人能漂浮在死海上 (玉林中考)如图所示,人漂浮在死海上看书,下列分析正确的是(C)A .海水的密度小于人体的密度B .人所受的重力小于人所受的浮力C .人所受的重力与人所受的浮力是一对平衡力D .人所受的重力与人所受的浮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浮力的大小 如图所示,将一个空易拉罐底部朝下慢慢浸入盛满水的烧杯中,在感受到浮力的同时,也会观察到水溢出.该实验操作主要说明(A)A .物体排开液体越多,所受浮力越大B .物体浸没在液体中越深,所受浮力越大C .物体的体积越大,所受浮力越大D .向下按的力越大,物体所受浮力越大潜水艇如图所示,潜水艇能够上浮和下沉是通过改变自重来实现的;潜水艇在上浮过程中,未露出水面之前,所受的浮力将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例1】 某物体的体积为100 cm 3,密度为0.8×103 kg/m 3.把它浸没在水中后放手,它将上浮(填“上浮”“下沉”或“悬浮”),它最终静止时所受到的浮力为0.8N.(水的密度为1.0×103 kg/m 3,g 取10 N/kg)【解析】 物体的质量:m =ρV =0.8×103 kg/m 3×100×10-6 m 3=0.08 kg ,物体的重力:G =mg =0.08kg ×10 N/kg =0.8 N ;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F 浮=ρ水gV =1×103 kg/m 3×10 N/kg ×100×10-6 m 3=1 N ,由于F 浮>G ,则放手后物体上浮;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时受到的浮力:F 浮′=G =0.8 N.【例2】 (钦州中考)农民用盐水选种,要把盐水的密度从1.05×103 kg/m 3配成1.1×103 kg/m 3,应向盐水中加盐(填“盐”或“水”),将谷种放入配制好的盐水中,密度小于1.1×103 kg/m 3的将漂浮在液面上.【解析】 已知1.05×103 kg/m 3小于1.1×103 kg/m 3,因此要把盐水的密度从1.05×103 kg/m 3配成1.1×103 kg/m 3,应向盐水中加盐;由物体的浮沉条件可知,ρ物<ρ液时物体上浮,将谷种放入配制好的盐水中,密度小于1.1×103 kg/m 3的将上浮,最后漂浮在液面上.【例3】 (陕西中考)小明清洗甜瓜时发现它漂浮在水面,此时甜瓜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等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重力.小明想知道甜瓜的密度,于是将甜瓜放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静止时溢出水410 mL ,再使甜瓜向下浸没在水中,又溢出水25 mL ,此时甜瓜受到的浮力比漂浮时增大了0.25N ,甜瓜的密度为0.943g/cm 3(g 取10 N/kg).【解析】 小明清洗甜瓜时发现它漂浮在水面,此时甜瓜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等于重力.将甜瓜放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静止时溢出水410 mL ,再使甜瓜向下浸没在水中,又溢出水25 mL ,此时甜瓜受到的浮力比漂浮时增大了:ΔF 浮=ΔG 排=ρ液g ΔV 排=1 000 kg/m 3×10 N/kg ×25×10-6 m 3×=0.25 N ;将甜瓜放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静止时溢出水410 mL ,即此时所受的浮力是:F 浮=G 排=ρ液gV 排=1 000 kg/m 3×410×10-6 m 3×10 N/kg =4.1 N ;由于漂浮,所以F 浮=G ;故据G =mg 可得:m =G g =4.1 N 10 N/kg=0.41 kg ,故甜瓜的密度是:ρ=m V =0.41 kg 435×10-6 m3≈943 kg/m 3=0.943 g/cm 3.。

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知识点总结

第十章热学1.热现象:物体在温度差的作用下,会发生热传递现象,即热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使其温度升高。

2.热传递方式:热传递有三种方式,分别是传导、辐射和对流。

3.传导:传导是固体之间热量的传递方式。

常见的例子有热勺传热、金属导线传热等。

传导的速度和方式都与物体的导热性质有关。

4.辐射:辐射是空气、真空中的能量传递方式。

热辐射是指物体通过发射和吸收电磁波来传递热量的过程,热辐射的能量传递不需要介质。

例如,太阳向地球传递热能,火炉发出的热辐射等。

5.对流:对流是液体和气体的热量传递方式。

对流的条件是:液体或气体自发翻滚、扩散或流动。

例如,热水龙头的冷热水分接触后形成的气泡上升的过程就是对流。

6.温度:温度是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热运动强烈程度的度量,温度高,粒子热运动快,温度低,粒子热运动慢。

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

7.热平衡:当两个物体处于接触状态,它们的温度相等,则称处于热平衡状态。

8.热量:热量是物体温度变化的原因。

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

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热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热容量以及温度变化有关。

9.温度计: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常见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和红外线温度计等。

10.热传递方程:热传递的速度可以由热传递方程来计算。

热传递方程是:Q=k·A·ΔT/Δx,其中Q表示热传递的热量,k是物体的导热系数,A是传热面积,ΔT表示温度差,Δx表示热传递的距离。

11.物态变化:物质在不同温度下,会出现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不同的物态形式。

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液体和气体具有可变的形状和体积。

12.熔化: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熔化点是指物质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温度。

13.凝固:凝固是指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凝固点是指物质在液态和固态之间的温度。

14.汽化:汽化是指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沸点是指物质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温度。

初二物理下册第十章的知识点

初二物理下册第十章的知识点

初二物理下册第十章的知识点初二物理下册第十章的知识点集锦一、机械能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巩固:☆某同学踢足球,球离脚后飞出10m远,足球飞出10m的过程中人不做功。

(原因是足球靠惯性飞出)。

......功和机械能二、内能(1)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①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不是指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所具有的能。

②内能与温度有关,但不仅仅与温度有关,从微观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都有关。

......内能知识点三、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比热容的单位由热量、质量和温度的单位共同决定。

单位:J/(kg.℃)例1 温度相同的铝块甲和铁块乙,m甲=m乙,将它们分别加热,使其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接触,此时()A、温度从甲传向乙B、内能从甲传向乙C、内能从乙传向甲D、甲、乙间不发生热传......物质的比热容四、热机1、内燃机及其工作原理:将燃料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内能,又通过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按燃烧燃料的不同,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柴油机等。

(1)汽油机和柴油机都是一个工作循环为四个冲程即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的热机。

(2)一个工作循环中只对外做一次功,曲轴转2周,飞轮转2圈,**往返2次。

......热机知识点五、火箭火箭上升时候是依靠高速喷射出燃烧气体而获得反作用力的,与牛顿第三定律有关.火箭要摆脱地球的引力的最小速度是v=7800km/s.现代的火箭一般是有三级的,飞到一定的`高度最小级将会脱离,以减小火箭的质量.火箭的外层涂料升华吸热,防止机体因过高温度损毁.火箭的最高点做到非常光滑和流线型,减少空气阻力.......火箭知识点六、燃料的利用和环境保护一、新课标学习要求1.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的固体燃料、气体燃料、液体燃料.知道燃料的热值及其单位、物理意义.会应用热值的概念进行简单的燃烧放热的计算.知道炉子效率的含义,了解提高炉子效率的措施.了解燃料有效利用的措施.了解环境保护措施.......燃料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浮力10.1 浮力知识点1、什么是浮力(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注意:①“浸在”包括“部分浸入”和“全部浸入(浸没)”两种情况,也就是说浸在液体内部和浮在液体表面的物体都受到浮力,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

②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受力物体为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

③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2)称重法测浮力先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G,在把物体浸在液体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弹簧测力计两次示数的差就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即F浮=G-F拉。

知识拓展:称重法测浮力的受力分析物体浸在水中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重力G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拉和浮力F浮,其中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和浮力的方向都是竖直向上的,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可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则物体受到的向上的力与受到的向下的力相等,即F浮+F拉=G,所以F浮=G-F拉。

知识点2、浮力产生的原因(1)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位置深度压强压力图示前、后两个面相等由公式p=ρgh知,ρ、h相同,因此前、厚两个面受到的压强相等由公式F=pS知,p、S相同,因此前、后两个面受到的压力F前=F后,且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因此F前、F后是一对平衡力左、右两个面相等相等F左、F右是一对平衡力上、下两个面上表面所处液体的深度小于下表面所处液体的深度上表面所受压强小于下表面所受压强上表面所受压力F1小于下表面所受压力F2,即F1<F2,F差=F2-F1浮向上向下总是竖直向上,与重力方向相反。

(2)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我们应了解两种特殊情况。

①当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时,上表面不受液体压力,则F浮=F向上。

②若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下表面和容器底紧密接触,则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F向上为零,物体将不受浮力的作用,只受向下的压力,如在水中的桥墩、深陷在淤泥中的沉船等不会受到水的浮力。

(3)关于浮力的两个问题①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②一切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他竖直向上的浮力;无论物体的形状如何,怎样运动,只要是浸在液体或气体中(除物体下表面与容器底紧密接触外),都会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的浮力。

知识点3、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探究:浮力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实验序号实验目的不变量和变化量图示现象分析1 物体浸没的深度的关系同一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相同,液体密度相同,使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①④⑤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相同根据F浮=G-F拉,物体所受浮力相同,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2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的关系液体的密度相同,同一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①③④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根据F浮=G-F拉,物体所受浮力不同,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实验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就越大。

注意:①“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也就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因为浸入的物体体积排开了本来处于这一位置的液体。

②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逐渐变大,物体受到的浮力也随着增大,这表明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与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不能理解为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③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材料、密度、形状以及液体的多少、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在液体中的运动状态等因素无关,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④在此实验中,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等多个因素有关,当研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之间的关系时,应保持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等其他因素不变。

10.2 阿基米德原理知识点1、阿基米德的灵感(1)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2)影响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的因素是液体的密度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他所受的浮力就越大。

根据密度知识可知,排开液体的体积一定时,液体的密度越大,由Vmρ=知排开液体的质量越大,则排开液体的重力就越大。

可见,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密切有关。

知识点2、浮力的大小(1)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提出问题: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呢?设计实验: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先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在读出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两者之差就是浮力的大小。

②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可以用溢水杯和弹簧测力计测出;溢水杯中盛满液体,再把物体浸在液体中,让溢出的液体流入一个小桶中,桶中的液体就是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③比较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之间的数量关系。

实验过程:①将小石块用细线系住,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测出其所受的重力G ; ②将小烧杯用细线系好,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测出其所受的重力G 1;③将水倒入溢水杯中,使水面恰好到达溢水杯的溢水口,将一个小烧杯放在溢水口下水能正好流入小烧杯的位置,然后将小石块慢慢地浸入水中,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1;④利用公式F 浮=G-F ,算出小石块此时在水中受到的浮力;⑤测出此时小烧杯和溢出的水所受的总重力G 2,并算出溢出的水所受的重力G 排=G 2-G 1; ⑥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石块,重复以上实验步骤,再做几次试验,将数据填入表。

(2)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排液排排浮gV g m G F ρ===(3)应用阿基米德原理时,应注意以下六点。

①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计算浸在气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公式为排气排排浮gV g m G F ρ===。

②阿基米德原理阐明了浮力的三要素:浮力作用在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上,其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其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及排浮G F =。

③原理中所说的“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包含两种状态:一是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即物体浸没在液体里;二是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里,另一部分露在液面以上。

④排G 是指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所受的重力,排浮G F =表示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所受的重力。

还可推导出g m G F 排排浮==,排m 指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质量。

⑤排V 表示被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体积,当物体浸没在液体(或气体)里时,物排V V =;当物体只有一部分浸入液体(或气体)里时,物浸排<V V V =。

⑥由排液浮gV F ρ=可以看出,浮力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跟物体本身的材料、体积、密度、形状、在液体中的深度、在液体中是否运动、液体的多少等因素无关。

知识拓展:二次称重法测物体的密度(1)器材:弹簧测力计、物块、细线、烧杯、水。

(2)步骤:①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块的重力G ; ②将物块浸没于水中并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拉; (3)结论:由平衡条件可知F浮=G-F拉,又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排液浮gV F ρ=,所以gF G gF V 水拉水浮排ρρ-==又因为物块在水中全部浸入,所以gF G V V 水拉排物ρ-==,则拉水物物物物F G G gV GV m -ρρ===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知识点1、物体的浮沉条件上浮下沉悬浮漂浮沉底沉底(与底面紧密接触)F 浮>GF 浮<GF 浮=GF 浮=GF 浮+F 支=GF 压+G=F 浮物液ρρ>物液<ρρ物液ρρ= 物液V V =物液ρρ> 物液<V V物液ρρ> 物液V V =物液ρρ> 物液V V =处于动态(运动状态不断改变),受非平衡力作用可以停留在液体中的任何深度处 是“上浮”过程的最终状态是“下沉”过程的最终状态处于静止状态,受平衡力作用(1)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则物体就会上浮,由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与物体自身的体积相等,即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实心物体),如果它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物体上浮。

物体在重力和浮力的共同作用下,在液体中向上运动——上浮。

随着物体不断上升,物体将有一部分体积开始漏出液面,物体所受的浮力也随之减少,一直减少到浮力等于重力时,就不在上浮,物体的上浮运动结束并处于平衡状态,即漂浮在液面上,此时排开液体体积小于物体体积,液体密度大于物体密度。

(2)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就会下沉,知道接触容器底部,此时排开液体体积等于物体体积,液体密度小于物体密度。

物体在液体中向下运动——下沉,直至容器底部对物体产生一定的支持力为止,这时物体在重力、浮力、支持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下沉运动结束。

由此可知,下沉运动是由不平衡状态变为平衡状态的过程。

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出现物体的下表面与容器底密合,这时物体的下表面不可能再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强,所受的浮力为零,物体在重力、液体压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好像被容器底牢牢地“吸住”一样。

如在河床上砸木桩,木桩的下表面不受液体的压强,因而不受液体浮力的作用。

(3)当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时,此时二力平衡,物体将悬浮在液体中,此时排开液体体积等于物体体积,液体密度等于物体密度。

悬浮和漂浮有相似之处,也有重要区别。

相似之处:物体都处于平衡状态,所受的重力和所受的浮力为一对平衡力。

重要区别:①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不同,物体悬浮时可以静止在液体内部任何地方,物体漂浮时静止在液体表面。

②实心物体处于悬浮状态时,其密度与液体密度相等,其体积等于排开液体的体积;实心物体处于漂浮状态时,其密度小于液体密度,其体积大于排开液体的体积。

(4)浮力大小的计算方法①称重法: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G,再把物体浸入液体中,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则F浮=G-F拉。

②压力差法(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F向上-F向下,该方法适用于高度已知的形状规则的正方体、长方体或圆柱体。

③公式法(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m排g=ρ液gV排,普遍使用于计算任何形状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④平衡法:物体漂浮或悬浮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F浮=G。

知识点2、浮力的应用(1)增大或减小浮力的方法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m排g=ρ液gV排可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是由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决定的,所以增大浮力的方法有:①增大液体密度,如在水中加盐并搅拌,当盐水的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时,沉底的鸡蛋会浮起来;②增大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体积,如飞艇、体积庞大的万吨巨轮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