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社研究之郁达夫(讲稿)

合集下载

达夫

达夫

郁达夫《日记九种》的背后享誉中外文坛的郁达夫出生于山明水秀的浙江富阳,是新文学运动创造社的主要人物,不但精通日文,英文,法文,德文的根基也很不错,尽管他是一个名人,但是他也一位丈夫。

郁达夫一生结交女人无数,与她结婚称得上夫妻却是只有三个,第一个孙荃,第二个王映霞,第三个陈莲有(达夫给她改了另一名何丽有)。

郁达夫的《日记九种》中的详细记载,使得王映霞在读者心目中成为一个名女人。

为了王映霞写出了传诵一时的《日记九种》,而后又写了缠绵悱恻的《迟桂花》,写出那以“厉鹗”自况的《碧浪湖的秋夜》,写出他的《娱霞杂载》,最后却为她写出千古绝唱的诗篇《毁家诗纪》,以致于郁达夫和她如火如荼的感情最终变成倒戈相向了。

1927年郁达夫遇见了王映霞,便一发不可收拾,对她发起洪水般的追求,王映霞也被这个浪漫的文人所吸引了。

两人迅速打成一片。

然而在郁达夫追求王映霞的时候却同时也在对另一个女人倾心,是一个因肺病去世的画家陈晓江的妻子,这位年轻的孤孀姓徐,名之音,后来的戏剧家徐葆炎的妹妹,郁达夫在1927年《日记九种》中这样写:1927年一月四日月的:“……醉后上徐君寓,见了他妹妹,真是一个及其忠厚的女子,见了她我不觉得对欺负她的某氏怨愤起来,啊啊,毕竟某氏是一个聪明的才子……”所谓“某氏”,就是指的江小鹣。

因为江小鹣和陈晓江夫妇是知交,陈晓江身故后,江小鹣对徐之音照顾备至。

而郁达夫却看不顺眼,也许是因此对所谓的“某氏”怨愤起来,后来江小鹣为了避嫌,而远走北平去了。

一月八日的日记:“……又去法界看徐葆炎兄妹……”一月十四日是郁达夫第一次遇见王映霞:“……从光华出来,就上法界尚贤里一位同乡孙乡那里去。

在那里遇见了杭州的王映霞女士,我的心又被她搅乱了,此事当竭力的进行,求得和她做一个永久的朋友。

”“中午请客,……我也醉了,醉了,啊啊,可爱的映霞,我在这里想她,不知她可能也在哪里忆我。

”一月十五日:“……王映霞女士为我斟酒斟茶,我今晚真是快乐极了。

创造社及郁达夫

创造社及郁达夫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沉沦》
1921年10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 集出版。《沉沦》包括三个短篇:《沉沦》、 《南迁》、《银灰色的死》。 《沉沦》中作者通篇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 用第三人称刻画了一个敏感弱懦,自卑孤僻, 沉闷阴暗的青年形象。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东赴 日本,独在异乡求学。正值花季的年龄,本应 快快乐乐,无忧无虑的他,却因为身在异乡的 孤独和身世飘零的沧桑,而终日苦闷,情感过 度压抑,最终造成了心理上的畸形变态。
兴起
在日本的留学生受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 的影响,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 活动”,同时吸收1921年—1923年间正风靡于日 本的“私小说”的创作特点和现代主义小说的 特点,加以创作性的发展,主张再现作家心境 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灵与肉的 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礼教 挑战的艺术手段。
思想内容
1、具有较强的反帝反封建的意义。
主人公畸形性格的形成一方面源于中国封建文化的毒害,另一 方面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民族歧视。
2、具有较炽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主人公深深憎恶民族歧视,爱自己的祖国,至死仍然从内心希 望祖国富强起来。 3、向虚伪的封建道德挑战。 大胆描写“性”的苦闷,顺应时代潮流,向扼杀人们的个性和 情欲要求的封建道德作了冲击。
2、着力揭示主人公对自然的病态眷恋
当主人公承受不住生活中的孤独和痛苦时,选择走向自然。在美丽 、清新、充满活力的自然中,抛弃颓废,恢复满身的力气。自然已 成了主人公逃避现世的世外桃源。
3、渲染主人公的变态性心理和行为
通过对主人公在性方面的巨大压抑和痛苦,刻画了一个“弱国子 民”的可怜形象。“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是人的正当权利的追 求,但这种要求却得不到满足,最终转化为对爱情如饥似渴的追求和 女人肉体的神往和拥有。 遇到女学生慌乱——自悔 在被窝里里犯的罪恶——羞愧、恐惧、怕见人面 偷看旅馆主人女儿洗澡——怕得非常,羞得非常,喜欢得非常 野外偷听一对日本男女幽会——一边打嘴巴,一面偷听,“你去 死罢,你去死罢,你怎么会下流到这样的地步。” 踏进妓院大门——“我已经变成一个最下等的人了。” 不是自甘堕落,每一次变态行为都交织着内心苦斗、自责、悔恨 他意识到所乞求的爱和同情,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极度失 望——失去生活信心。

郁达夫及创造社诸作家的创作

郁达夫及创造社诸作家的创作

郁达夫及创造社诸作家的创作在创作上同文学研究会成员显示了迥然不同的特色的,是创造社诸作家。

他们侧重自我表现,较少客观描绘。

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带有浓重的主观抒情的色彩。

在他们的作品里,对于当时黑暗污浊社会所怀的不满,主要不是渗透于现实本身的细密描绘和深入剖析之中,而是直接发为大胆的诅咒和强烈的抗议。

因此,热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创造社作家表示内心激愤和反抗的必要方式。

作为艺术上的特点,这些又是形成他们创作的浪漫主义倾向的因素。

除新诗的开拓者郭沫若而外,创造社在小说、散文方面的代表作家是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除了中国古典诗文等传统教育里必修书之外,少年时代就爱读小说戏曲作品;留学日本期间,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忱,也养成了忧伤、愤世、过敏而近于病态的心理。

他从研究经济学转到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最初曾发表过一些旧诗,一九二一年参加发起创造社的前后他开始了小说的创作。

早年作品如《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怀乡病者》、《风铃》等,均写留日学生的生活片断,着重表现其内心的悒郁、苦闷,体现着他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注:郁达夫:《过去集·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的主张;即如《采石矶》中所写的清代诗人黄仲则,实际上也都含有作者自我寄托的成分。

在表达个人对社会的愤懑方面,郁达夫这些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不同于郭沫若的强烈反抗,而是一种带点灰色、感伤的调子,——仿佛是一些不甘沉沦却又无力挣扎者发出的呼喊,或者是一些究愁潦倒、孤独愤世者的颂诉和叹息。

郁达夫作品的这种特色,正代表了创造社一部分成员的倾向。

《沉沦》是郁达夫早年的一篇代表性作品。

小说借一个中国留日学生的忧郁性格和变态心理的刻划,抒写了“弱国子民”在异邦所受到的屈辱冷遇,以及渴望纯真的友谊与爱情而又终不可得的失望与苦闷;同时也表达了盼望祖国早日富强起来的热切心愿。

现代文学史第四讲叶绍钧和郁达夫

现代文学史第四讲叶绍钧和郁达夫

2014-6-18
2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
• 郁达夫在作品中提供给我们的零余者形象,与屠格涅夫笔 下的俄国零余者相比,更具有现代人的特点。首先他不是 贵族,不但没有祖传的家业,而且连安宁的清贫生活也难 以维持;再者他的孤独与苦闷不是缺乏生活目的,而是与 整个社会的对立,来自于他明确的生活目的不能实现。此 外,也更具悲剧色彩,态度偏激,行动狂热,没有俄国零 余者的贵族气。如果说,俄国零余者形象是贵族阶级走向 没落的产物,那末,郁达夫作品的零余者形象则是平民阶 级走向觉醒的结果。
2014-6-18
18
郁达夫《沉沦》
2014-6-18
19
• 一、生平和创作 郁 达 夫 ( 1896—1945 ) , 原 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1912年开始旧体诗创作。 1913年赴日本留学。 1921 年与郭沫若等创立创造社。 10月出版小说集《沉沦》。 1933 年移居杭州,写了大量山水 游记。抗战爆发后,赴武汉参加 抗日宣传工作。 1938 年到新加坡,主编《星周日 报》。 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
那种近似丧家犬的狼狈可笑神态,由此也就揭示了这个人物
一心悬系身家安危而精于盘算,竭尽全力的精神特征。作者 笔力圆熟,写得细腻生动,而且其中还隐含幽默的情趣。
13
2014-6-18
3.叶圣陶的小说蕴藉含蓄

即便是讽刺,他也几乎全不用夸张,只抓 取其一、二作为,用平静的口气加以表述, 讽刺的效果常在读者回味中达到。 教育局长,作者只一笔带过,但在他前后 表现的对比中,一个道貌岸然、心口不一, 虚伪卑劣的官僚形象跃然纸上。 在作品中,这样的对比随处可见。让事实 本身说话,将自己的意图不动声色地体现, 这是叶圣陶的高超之处。

郁达夫及创造社诸作家的创作

郁达夫及创造社诸作家的创作

郁达夫及创造社诸作家的创作在创作上同文学研究会成员显示了迥然不同的特色的,是创造社诸作家。

他们侧重自我表现,较少客观描绘。

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带有浓重的主观抒情的色彩。

在他们的作品里,对于当时黑暗污浊社会所怀的不满,主要不是渗透于现实本身的细密描绘和深入剖析之中,而是直接发为大胆的诅咒和强烈的抗议。

因此,热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创造社作家表示内心激愤和反抗的必要方式。

作为艺术上的特点,这些又是形成他们创作的浪漫主义倾向的因素。

除新诗的开拓者郭沫若而外,创造社在小说、散文方面的代表作家是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除了中国古典诗文等传统教育里必修书之外,少年时代就爱读小说戏曲作品;留学日本期间,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忱,也养成了忧伤、愤世、过敏而近于病态的心理。

他从研究经济学转到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最初曾发表过一些旧诗,一九二一年参加发起创造社的前后他开始了小说的创作。

早年作品如《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怀乡病者》、《风铃》等,均写留日学生的生活片断,着重表现其内心的悒郁、苦闷,体现着他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注:郁达夫:《过去集·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的主张;即如《采石矶》中所写的清代诗人黄仲则,实际上也都含有作者自我寄托的成分。

在表达个人对社会的愤懑方面,郁达夫这些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不同于郭沫若的强烈反抗,而是一种带点灰色、感伤的调子,——仿佛是一些不甘沉沦却又无力挣扎者发出的呼喊,或者是一些究愁潦倒、孤独愤世者的颂诉和叹息。

郁达夫作品的这种特色,正代表了创造社一部分成员的倾向。

《沉沦》是郁达夫早年的一篇代表性作品。

小说借一个中国留日学生的忧郁性格和变态心理的刻划,抒写了“弱国子民”在异邦所受到的屈辱冷遇,以及渴望纯真的友谊与爱情而又终不可得的失望与苦闷;同时也表达了盼望祖国早日富强起来的热切心愿。

郁达夫的文学创作教学课件

郁达夫的文学创作教学课件

郁达夫小说的主要内容
1、突出地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 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 2、鲜明地表达了爱国主义的情怀。 3、颓废的气息、色与欲的描写,花街柳巷、秦楼楚馆 等声色消费场所的描写, 在郁达夫小说中占着明显 的地位。对于郁达夫小说中欲与色的描写,具体分 析起来与所谓“黄色文艺”、“色情描写”是不一 样的,有着本质的区别。
《沉沦》
具有三个方面值得肯定的思想意义 其一,具有较强的反帝反封建的意义。《沉沦》的主人公“我” 之所以行为怪僻,心理变态,都与他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有 密切的关系。他的畸形的思想性格的形成,一方面源于中国 封建统治对他的迫害,另一方面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民族 歧视的结果。 其二,具有较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沉沦》的主人公“我”虽 然生性乖张,脆弱,但他深深憎恶民族歧视,爱自己的祖国, 认为自己之所以在异国倍受欺凌的原因在于祖国的积贫积弱, 因而他热望祖国尽快地富强起来 其三,向虚伪的封建道德挑战。
艺术风格 • 1、自我的写真 • 自叙传的色彩,第一人称,浸透着作者本人强 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 • 透过自我心灵的关照,折射出大千世界, • 零余者形象是五四时期一大群苦闷青年的典型 • 创造社“表现自我”创作理论的实践
• 2、感伤的抒情 • 不注重情节的营构,而注重抒发主人公郁郁寡 欢,孤独凄清的情怀 • 特别对忧伤的情绪感兴趣,虽有夸张之嫌,却 非无病呻吟, • 方法有二①借助于人物心理的细腻描摹②外在 景物恰到好处的衬托 • 呼应着“五四”的社会心理氛围
• 3、结构的散文化 • 以抒情为中轴,轻视情节的经营, • 时间跨度一般不长,常常撷取生活长河中的片断, 若断若连,时有枝蔓 • 无贯穿前后的情节线索,情绪感受形成作品结构 内在的一种凝聚力量 • 崭新的体式—自我写真的抒情小说 • 4、流丽清新的文笔 • 用笔与其主观色彩,抒情倾向相契合,饱孕感情, 富有色彩与节奏,流动感强,“清、细、真”的 特点

创造社时期郁达夫的编辑思想

创造社时期郁达夫的编辑思想

强调,报刊是一种特殊 的战斗工具 .“ 文学
学的效力功用 , 是间接的 所 以必匆 写得动 !
上》 田汉的戏剧 《 , 咖啡店之一夜》 等等 。正 我们微 弱的呼声 ,来促 进改革这不台理 的
作 家以其独具风格 和魅力的创作 ,给文 坛 报 刊历 大人民 代 言人 的愿望 : 在 这一个 弱者处处被摧残 “ 者 的人格 ,或 者也可为天下 的无能 力者被
所 编 报 刊 的 助力 , 造社 才异 军 突 起 , 为 辑 者之一 的郁达夫密 不可 分 虽然在郁达 月 , 创 成 当郭 沫若 面询他对办杂志的意 见时 , 他
声势凌驾同时的各种文 学团体之 上”0 的 夫一生最 活跃的几个时期 ,几 乎都 与报刊 立 即予以支 持,并爽快地 答应 每期提供一
的有力武 器。他曾把社 会统治阶级 此喻为
骑在人 民头上、 窃取社会财产的猴子 , 报刊 就是 “ 杀猴子的利器” 人们使用报刊 “ 0, 可 以宣传 他们 的罪状 ”0 ,从而号 召群众起来
打倒这些统治 阶级 。郁达夫指出 , 在现代 社
会 , 刊 无 处 不 有 , 时 不在 , 够 在 异 常 报 无 能
部 选j 右 和 郭蛛 着 、 诺 在 一起 E( 斯
仿吾 、 张资平 酝酿过创办杂志一事。 90年 12
创造 日》、 创造月 刊》 《 《 、 洪水》半月 底 , 和郭 沫若 、 创造社时期是郁 达夫文学旅程 辉煌 的 副刊 《 他 成仿吾等人试办了一个名 《 周 第一站 ,而其间的编辑工作 则是他文学活 刊、新消息》 刊等报 刊。创造社 所办报刊 为 G E  ̄ 的油印刊物 , 同人 的文学创作 R E, 把 动赖以展开 的舞 台和生命依托 。正是 凭借 能够一纸风行 , 倾倒万千读 者 , 与作 为其编 汇总在一起 ,征集 大家的意见。 12 年 6 91

郁达夫研究

郁达夫研究

郁达夫研究1985年,北京、富阳两地举行了纪念郁达夫殉难四十周年座谈会与学术讨论会,对郁达夫一生及其创作个性作了应有的评价,确认了郁达夫作为“一个天才诗人,一个人文主义者,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作家”的历史地位与文学地位。

据不完全统计,10年国内外出版专著、编著、译著、传记20余种;论文、史料、考证、笺注100多篇,各类文集相继重新付梓;《金秋桂花迟》、《春风沉醉的晚上》、《郁达夫》、《郁达夫之死》等电影、电视剧、传记片也先后拍摄了不下六、七部。

(一)郁达夫是在本世纪中外文化撞击中成长的作家。

民族文化传统培育了他的艺术良知与耿介不阿的道德操守。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西方文化的熏陶,又给予了他作为“现代人”应具的现代化品格。

在思想意识和人格观念上与传统文化培育下的封建士大夫有着很大差异。

这种历史的困惑,本身就揭示了研究者只有将作家自身的主体地位与灵魂物化的结晶——文本置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与理论视角——“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以“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为基础的“人的文学”观念的确立的大背景下予以检视,才能真正看清对象本身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才能揭示郁达夫作为一个具有现代品格的真正文人的深刻意蕴与丰富涵义。

把郁达夫的早期作品,置于“五四”特定的文化背景上,试图从文学本义——人学这个观念阐述郁达夫早期小说的意义及其作家的艺术良知,是视角相似的几篇专题论文的共同点。

研究者认为,“五四”以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为解救危难的中国,寻求一个崭新的国家而进行了艰苦探索。

他们的注意力首先集中在对传统国家观念的洗刷和更新上。

闻一多、艾青、戴望舒等人的诗作所表达的是一个“现代化”的、理想的、甚至是一个红彤彤的完美的中国。

而郁达夫等创造社作家虽然也为同一目标奋斗探索,但是他们似乎更注重文学的本义——人学观念,更注重阐发人的自我价值,注重人的自我解放和觉醒,更契合“五四”人文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在文学上的表现,则为“人的文学”主张的提倡。

其观念结构则以“灵肉合一观(自然人性论)为基础,以个性主义与博爱型人道主义为两个主要的理论支柱……”。

第五节郁达夫

第五节郁达夫

2019/2/26
23
2、“五四”时代特征 “五四”时期知识青年共同的精神历程:个 人苦闷感、寂寞感,人生思考的苦闷,独战社会 的苦闷。 “郁达夫,这个名字在《创造周报》上出现, 不久以后,成为一切年轻人最熟悉的名字了。人 人觉得郁达夫是个值得同情的人,是个朋友,因 为人人皆可从他作品中发现自己的模样。” ——沈从文《论中国小说创作》
18
1922年
“性的苦闷” “生的苦闷” • 主题 1、突出表现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 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沉沦》、《春 风沉醉的晚上》、《薄奠》、《采石矶》、《过 去》、《银灰色的死》、《迟桂花》等。 2、鲜明的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 特色:不注重情节故事,而是专注于自我的内心 生活,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色”与“穷” 的描写)。
2019/2/26 19
“色”
故事模式——知识分子与低层女性的爱情故事 男主人公: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往往都是 为主流社会所压迫,被称为“零余者”。“生则 于世无补,死也于人无损”,愤世嫉俗,孤傲善 感,放浪形骸,以一种自虐而绝望的姿态对抗主 流社会。 女主人公:或者是风尘女子,或者是旅馆的 服务员、招待员等。两方面往往是一见钟情,遭 遇激情。然后,缠绵悱恻,如胶似漆。
2019/2/26 21
《沉沦》
2019/2/26 22
二、《沉沦》解读 (一)背景 (1921年5月9日) 1、个人生活及心理的压抑 。 中日两种文化和历史的冲突; 民族贫穷落后——个人贫穷,不受尊重—— 在异性面前自卑,不能自由争取异性对自己的 爱——性的压抑与性的苦闷——对民族贫弱状况 的愈加痛苦的意识,这是郁达夫在留日时的一种 痛苦的心灵体验。
2019/2/26

郁达夫

郁达夫

郁达夫故居(16张) 郁达夫故居建于30年代,属中式花园别墅,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大学路场官弄63号,叫 “风雨茅庐”,是1933年4月郁达夫为暂避国民党的政治迫害,从上海举家移居杭州时购置的寓所。故居由当时 学人马君武题为“风雨茅庐”,由郁达夫自己设计。
参考资料 1 1945年9月17日 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_ .中国网[引用日期2019-04-29] 2 郁达夫在南洋被迫 充当日军宪兵部翻译 .网易[引用日期2013-09-19] 3 郁达夫「沈沦」における名古屋と名古屋人 の描写につい て .名古屋大学校史馆[引用日期2019-05-03] 4 郁达夫日本留学的经历对小说《沉沦》的影响 .论文[引用日期 2019-05-03] 5 郁达夫与戚公祠 .福州晚报[引用日期2015-04-25] 6 郁达夫的生死迷局 .中国文化传媒网[引用 日期2013-09-19] 7 郁达夫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5-11-07] 8 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 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引用日期2015-11-07] 9 徐志摩和郁达夫在杭州哪所学校同学过? .凤凰网[引用日 期2015-11-21] 10 【国学名家】郁达夫 .武汉理工大学党员网[引用日期2015-11-07] 11 日本的文学碑和文学散 步 .腾讯[引用日期2019-05-04] 12 郁达夫的浪漫与“放荡” .新浪网[引用日期2015-11-21] 13 郁达夫曾从上 海举家移居杭州 遭鲁迅坚决反对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2015-11-21] 14 作家郁达夫:办刊著文宣传抗战 .中 国青年报[引用日期2015-11-21] 15 作家郁达夫:办刊著文宣传抗战 .中华新闻传媒网[引用日期2015-11-10] 16 笔作枪 “文人战士”郁达夫的笔尖抗战 .中国江苏网[引用日期2015-11-24] 17 历史上的今天:郁达夫遇难, 疑被日本宪兵杀害 .东方新闻网[引用日期2015-11-07] 18 浅析郁达夫的情色小说:受日本肉欲享乐文......

文学研究会 郁达夫

文学研究会  郁达夫
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 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庐隐(1898年5 月4日—1934年5月13日)原名黄淑仪,又名 黄英,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其笔名庐隐, 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 问题小说作家 ,哀伤与苦闷的基调。 小说的特点:大多数作品带有很浓厚的自叙 传性质。注重于心理描写;除直接写人物的 心理活动外,往往通过人物的眼光、心理感 受去描写客观世界,写景则情融于景,叙事 情溢于辞,抒情色彩较浓。明丽、清新;早 期作品有不少美丽的词句,状物写意,时见 精彩处;后来,趋向朴实,纯熟;散文化太 甚,结构松散,有些似无周密的布局,她很 少构思缜密、结构谨严、文字精炼的佳作。 《海滨故人》



乡土小说作家· 彭家煌


彭家煌,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1898年4月1日出生在湖南湘阴县清溪乡庙背里(今属汨 罗县)一个破落地主家庭。兄弟七人,排行第六。母亲 姓杨,是杨开慧嫡亲姑妈;二嫂又是杨开慧堂妹。 1933年9月4日因胃穿孔,殁于上海红十字会医院。年仅 35岁。 《怂恿》、《活鬼》、《美的戏剧》,《喜讯》集。 特点:活泼的方言土语,浓厚的乡土气息,严谨的艺术 构思、多样的体式追求,诙谐的笔墨情趣。 ▼

创造社
成因:18、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 响 ;自我扩张哲学思潮、弗洛伊德学说和德 国表现派、意识流等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 ; 日本“私小说” 的影响。 表现:忠于自己的内心要求 ,有浓重的主观 抒情或表现的色彩,很少客观生活的冷静描 绘与深入剖析。写经济苦闷和爱情苦闷,表 现出强烈的反抗心理,有时也陷入病态的感 情宣泄。 流变:1921年10月《沉沦》集的出版,标 志着创造社自我小说的兴起。盛极于20年代 前、中期,延续到20年代末。 ▼

第四讲郁达夫

第四讲郁达夫

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 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 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事情过后又 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 自杀。
他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 密切相联,因而主人公在自杀前,悲 愤地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 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沉沦》也是中国现 代学史上的第一部白 话短篇小说集。
1922年3月Leabharlann 东京帝国 大学毕业后归国后, 一方面从事创造社的编 辑出版工作,一方面 从 事创作。并先后在北京 大学、武昌师大、广东 大学任教。
1938年,赴武汉参加抗日宣 传工作,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 抗敌协会(“文协”)成立大 会 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在这些作品中,郁达夫敢于面对自己 生活的隐秘和卑下,打破了中国传统 写自叙传者的“名为自叙,实为自赞” 的局限,表现出卢梭式的坦率与真 诚,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无疑具有开创 性的意义。
从艺术渊源上看,郁达 夫的自叙传小说,受过 日本的“私小说”的影 响。
“私小说”是日本近代小说的一 种特殊形式,它以作家的身边事 情作为题材,大胆地描写灵与肉 的冲突。
夏衍先生说: “达夫是一个伟大的 爱 国者,爱国是 他毕生 的精神支柱。”
胡愈之先生说:
“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 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 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 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 夫烈士的名字。”
二 郁达夫的文学主张
郁达夫认为: “文学作品都是作家 的自叙传”。
郁达夫说: “我觉得‘文学作品, 都是 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 话,是千真万确的。”
小说强烈的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 解放、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在处于 半封建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中国青年 中引起同病相怜的强烈共鸣。

《创造社研究》课件

《创造社研究》课件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数比5大?A. 4B. 6C. 32. 3个苹果加上2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A. 5B. 6C. 73. 下面哪个图形是正方形?A.(正方形图案)B.(长方形图案)C.(圆形图案)4. 下列哪个数是偶数?A. 7B. 8C. 95. 10减去5等于多少?A. 5B. 66. 下列哪个物品不能分成3份相等的部分?A. 3个苹果B. 2个橘子C. 4个香蕉7. 下列哪个数是两位数?A. 12B. 10C. 98. 5个加号可以表示多少个加法算式?A. 5B. 10C. 159. 下列哪个图形是三角形?A.(正方形图案)B.(长方形图案)C.(三角形图案)10. 下列哪个数是质数?A. 4B. 5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7加上3等于______。

12. 4减去2等于______。

13. 5乘以2等于______。

14. 10除以5等于______。

15. 8个加号可以表示______个加法算式。

16. 3个三角形加上2个三角形等于______个三角形。

17. 下列图形中,正方形的面积是______平方厘米。

18. 下列图形中,长方形的周长是______厘米。

19. 下列图形中,圆形的直径是______厘米。

20. 下列图形中,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是______厘米。

三、解答题(每题5分,共20分)21. 小明有12个橘子,他给小红4个橘子,还剩多少个橘子?22. 小红有5个苹果,小蓝有3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23. 小猫吃掉了3个鱼骨头,还剩下5个鱼骨头,小猫原来有多少个鱼骨头?24. 一辆公交车上有20个座位,现在有15个座位被占了,还剩多少个座位空着?四、应用题(每题10分,共20分)25. 小华买了3个苹果,每个苹果5元,小华一共花了多少元?26. 小明有20个铅笔,每天用掉2个,小明可以写几天?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27. 什么是质数?请举例说明。

《郁达夫》-公开课件(设计)(16页)

《郁达夫》-公开课件(设计)(16页)
3、独特的表现形态 郁达夫所创造的感伤、苦闷的“自叙传”的表达方式,空 前地凸现了文学创作的主体性,把小说创作的重心移向了 主体内心世界,不注重小说的情节性,而主要传达人物的 心理和情绪的流程,从而开创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浪漫抒 情叙事的先河。
郁达夫的散文
■ 一、创造社:“ 自我表现”的身边小说
1、小说的命名和概观 创造社理论家郑伯奇 2、身边小说形成的背景 (1)是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给青年人带来的精神苦闷—— “弱国子民”的屈辱与悲哀。 (2)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日本私小说的代表作家有田山花袋、德田秋声、近松秋江等
人。 田山花袋《棉被》 葛西善藏 《带着孩子》 (3)受弗洛伊德思想的影响
■ 尽管有时放浪形骸,但他基本上是 一个严肃对待生活的人,郁达夫这 些强烈的充满矛盾的性格必定反映 在他的创作中,形成他独特的创作
风格。
(四)郁达夫独特的艺术风格: 1、独特的题材
郁达夫的小说题材的独特性,不仅在于它取材与域外的留 学生生活,更在于它侧重于刻画青年人的青春期的心理, 尤其展示青春期的性心理活动,并在五四时期产生了反抗 封建传统思想的力度。 2、独特的人物 郁达夫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零余者”的形象,展 现了特定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内心情绪,是“时代病” 的代表者。
周作人郑重地辩护:“《沉沦》是一件艺术的作品,但他 是‘受戒者的文学’,而非一般人的读物……在已经受过 人生的密戒,有他的光与影的性的生活的人,自能从这些 书里得到希有的力,但是对于正需要性的教育的‘儿童’ 们却是极不适合的,还有那些不知道人生的严肃的人们也 没有诵读的资格,他的自叙传一一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 浙江富阳人。
■ 1913年赴日本留学,1918年入日本 东京帝国大学经济科学习。

郁达夫,原名郁文.ppt终稿

郁达夫,原名郁文.ppt终稿

默读3—11段 思考
①秋院静观 ②秋槐落蕊 ③秋蝉残鸣 ④秋雨话凉 ⑤秋日胜果
秋院静观
1934北平
一声唉叹,一个拖腔, 回荡在高阔寂寥的秋 空, 如同回荡在无边的大森 林,回荡越久,空寂越 深!
秋雨话凉
可不是么? 一层秋雨一层凉 啦!
唉,天可真 凉了 ——
17
秋槐落蕊
秋院静观
秋日胜果
秋蝉残鸣
1934北平
形 散 神 聚
语言随着感情走。
——朱光潜
法国人说,文体像人;中国人说, 言为心声。不管是如何善于矫揉造作的 人,在文章里,自然会流露一点真性情 来。 ——郁达夫
写作特色之二
“清、静、悲凉” 的故都之“秋”,折 射的正是郁达夫“清、 静、悲凉”的心境之 “秋”。
以 情 驭 景 情 景 交 融
小测验
思考并回答
1、本段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3、作者为什么不写鲜亮之景?
秋院静观
秋院静观

破屋 漏光 碧天 鸽声 蓝朵 秋草

悲凉
1934北平
1、本段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破屋、漏光、碧天、鸽声、蓝朵、秋草 2、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清、静、悲凉” 3、作者为什么不写鲜亮之景? 这是由作者的主观情感决定的,他所处 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的遭际,在他的内心 投下了忧伤、悲凉的阴影,个人的主观情 感与鲜亮之景无法适应。
故都的秋
总写
分写
总括
感受和向往
江南之秋
五幅秋景图
秋的色味
眷念之情
秋晨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树
“文眼”是哪句话?

故都的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社研究之郁达夫(讲稿)
我将从这三个方面分别向大家作介绍:
一、生平简介(节选重要生平):
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的一个普通家庭。

三岁丧父,家庭窘迫。

兄弟三人,大哥干农活,二哥打工。

1910年考入杭州府中学堂(与徐志摩同学),后因参与学潮被校方开除。

1913年9月随长兄郁曼陀去日本留学。

(郁达夫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对他后期创作起了巨大作用)
1914年7月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

1916年改读法学部政治学科。

【注:弃医从文。

原因:中国贫弱,留学生们被称作“支那人”(侮辱),在日本的留学生处处受到别人的歧视。

留学生给人的印象,就是不讲卫生,不爱学习,郁达夫认清现状,做出这一重大决定。


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等人成立创造社,同年10月,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1927年离开创造社(原因)。

(同年遇到他一生中最爱的女人—王映霞)
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

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化名赵廉。

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武吉丁宜附近的丹戎革岱的荒野中。

享年五十岁。

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女人”
1.原配夫人:孙荃(1896—1978)
郁达夫在日本留学4年后,1917年应母亲的要求被迫回家与孙家小姐订婚,1920年7月,两人完婚。

关键词:孙兰坡旧体诗包办婚姻
郁达夫为孙兰坡作旧体诗一首,孙因此更名为孙荃,诗内容为:赠君名号报君知两字兰全出楚辞别有伤心深意在离人芳草最相思而后因郁达夫移情别恋,导致离婚。

孙荃与郁达夫分居后一直吃素,念佛诵经,没有再嫁,1978年3年29日逝世,享年82岁。

2.第二任妻子:王映霞(1908—2000)
郁达夫1927年1月14号在上海对王映霞一见钟情,当时郁达夫33岁,王20岁,1928年两人结婚,1940年维持了12年的婚姻破裂。

关键词:杭州第一美女、“富春江上神仙侣”、许绍棣、钟贤道(1942年,重庆华中航运局经理的钟贤道结为连理。

重庆的中央电影制片厂为他们拍摄了新闻纪录片。

)、《日记九则》《毁家诗记》
恋爱过程:
郁达夫在当天日记中写着:中午我请客,请他们痛饮了一场我也醉了,可爱的映霞,我在这里想她,不知她可能也在那里忆我。

——1927年1月14号《郁达夫日记》郁达夫是唯一一个在生前就发表了自己《日记》的作家。

其原因就是因为王映霞。

郁达夫在与王映霞认识后不久,就与王映霞订了婚,但是没能与孙荃离婚,王映霞由此担心自己没能有一个正当名分,有些动摇,所以郁达夫就决定出版《日记》,稳定王的心。

1927年9月出版的《日记九则》详细记录了郁达夫与王映霞之间的的恋爱过程:在《日记》中郁达夫把两人的恋爱过程写得非常清楚,比如哪一天接了吻呀,哪一天去住了旅馆呀等等。

日记出版5个月后,两人在老上海火车站旁的一家小旅馆里悄悄度过了他们的蜜月时光。

他们名义上是结婚了,却没有举行结婚典礼,这对女人来说无疑是一个遗憾。

情感破裂:
1939年3月5日郁达夫出版《毁家诗纪》揭露婚变内幕:(郁达夫在《毁家诗纪》中一口咬定王映霞红杏出墙。


许君终究是我的朋友他奸淫了我的妻子自然比敌寇来奸淫要强得多并且大难当前这些个人小事亦只能暂时搁起要紧的还是在为我们的民族复仇。

他还曾拿起王映霞的一条白裙子,在上面写:此乃下堂妾之物也(下堂妾:赶走了的小老婆)。

之后两人不断发生争吵,至此婚姻走到了尽头。

王映霞晚年回忆:“如果没有前一个他(郁达夫),也许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没有人会对我的生活感兴趣;如果没有后一个他(钟贤道),我的后半生也许仍漂泊不定。

历史长河的流逝,淌平了我心头的爱和恨,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怀念。


三、《沉沦》背后的故事
故事梗概:描写的是一个患忧郁症的留学生,故事发生在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上个世纪清朝末年,那个时候东渡求学的爱国青年很多,然而本篇的主人公虽然东渡,却不是去寻访救国的道路的,封闭孤独的生活加上长期压抑的青春的冲击,使他不免忧郁竟至于性格扭曲的发展,最后就到了自己也不相信的猥琐沉沦,以至于才21岁的他就要走向自裁,在自裁前,他还有一段血泪交加的哽咽:“这干燥的生活.......祖国啊,祖国啊,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背后的故事:郁达夫留学日本的经历,对他的创作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从而促使他写成了《沉沦》。

1913年,16岁的郁达夫随大哥去了日本,在日本开放的环境下,他感到十分苦闷。

他的苦闷主要来源于两点:一是民族;一是性;他也曾追求过几个日本的女孩子,因为他的敏感都以悲剧收场:
支那或支那人的这个名词在东京的日本民族尤其是妙龄少女口中被说出的时候听取者的脑子里会是怎样的一种被侮辱绝望悲愤隐怒的混合作用是没有到过日本的中国同胞绝对想象不出了的
最终他对女性的渴望最终演化成了性的危机,以至于他常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他会自慰(每次自慰后,他都会安慰自己:这是最后一次,我一定会改掉这个坏习惯,明天我又是一个全新的自己)。

偷窥女孩子洗澡,偷看别人打野战,苦闷时还会和妓女鬼混在一起。

郁达夫对性的事情,一向都十分公开,好像是对谈吃饭喝茶一样随便。

在郁达夫《日记九则》中他还公布了这个:受了龟儿鸨母的一阵欢迎选定了一个肥白高壮的花魁卖婦这一晚坐到深更于狂歌大吟之余我竟把我的童贞破了太不值得了我的理想我的志愿我的对国家所抱负的热情现在还有些什么?—郁达夫《日记九则》
后来,郁达夫认识了很欣赏他才华的冈田勋,一个日本军人和外交家的后代。

这个朋友对郁达夫的影响很大,他们一起学习、一起聊天、后来还约法三章追后藤隆子(中国人,赵氏,其父毕生追求孙中山,)。

当郁达夫追求隆儿时,赵先生告诉他:“隆儿只能嫁给日本人,因为中国不够强大,处处受欺负。

最终,隆子嫁给了冈田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