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曹禺《雷雨》悲剧的西方文化元素
曹禺的戏剧创作对西方文化的消解与重构
![曹禺的戏剧创作对西方文化的消解与重构](https://img.taocdn.com/s3/m/b059f2eaaa00b52acfc7cac1.png)
曹禺的戏剧创作对西方文化的消解与重构摘要: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在中国大地上风云际会,极大地震撼着一大批有着深刻良知中国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
从对西方宗教的消解中重新认识社会与人生,从对西方悲剧意识的消解中重构独特的剧作形态,从对西方象征主义的消解中熔铸独特的悲剧含义。
关键词:曹禺;戏剧创作;西方文化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叶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动荡的时期。
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风云际会,激荡、冲突、分化、交融,极大地震撼着一大批有着深刻良知中国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
曹禺正是处于社会变革旋涡中的一位以戏剧作为载体来宣泄人生体验或表达自己社会理想的作家。
因此,他也与他同时代的一大批志士仁人不可避免地接受着西方文化的洗礼和熏陶。
一、从对西方宗教的消解中重新认识社会与人生《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也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时它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尤其是《旧约圣经》被认为像希腊神话一样具有“永恒的魅力”,对西方的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曹禺在他的剧作《日出》中大量的引用了《圣经》中的话语,其中的作用应该探询。
曹禺在有关《日出》的话题中做过这样的阐述:“全部引语放在前面,是想代替序的作用。
”笔者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对引语的表层定位,更深层次的含义恐怕复杂得多、丰富得多。
同时他还说:“我的想法是要毁掉哪个不合理的社会,当时不敢说出来写出来,就用了一大串《圣经》上的话。
过去,我曾经提醒人们要按照我排列的顺序读那些引自圣经的段落。
”。
作者引用《圣经》中的话语共有7小节,我们认真解读就会发现其严密的思想和情感的逻辑层次。
“上帝就任凭他们存邪僻之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
装满了各样不义、邪恶、贪婪、恶毒。
满心是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
……”“......我的肺腑啊, 我的肺腑啊!我心疼痛,我心在我里面烦不安,我不能静默不言。
因为我已经角声和打仗的喊声。
毁坏的信息连络不绝。
因为全地荒废。
我观看地,不料地是空虚混沌;我观看天,天也无光......”显然,作者借用这两段文字发出了对被扭曲了的丑陋人性的抨击、对不合理不公正的的社会的质问,警醒人们怀疑这旧的世界旧的秩序。
论《雷雨》的古希腊悲剧血统
![论《雷雨》的古希腊悲剧血统](https://img.taocdn.com/s3/m/1b4a4786daef5ef7ba0d3ccb.png)
雷雨》发表之后 , 我国著名文学家、批评家刘希 渭很快就
在 自己的文章 中指出 了古希腊 悲剧在这 部剧 作 中的影 响 : “ 容 我乱 问一句 ,作者 隐隐中有没有受到两出戏的暗示? 一
腊悲剧诗 人索福 克勒斯。 他的 ( < 俄狄浦斯王 是运 用这一 结
构的典范 。( < 俄狄浦斯王 的故事从俄狄浦斯一出生就 已经
个剧有些人说是受易 卜生的影响 , 但与其说是受近代人的影
收稿 日期 :2 0 1 5 -0 5 -0 7
生身父亲 。 后来 , 他 因为 自己的英雄事迹成为忒拜城的国王 , 又无意 中娶了 自己的母亲 。 预 言应验了 , 国内瘟疫横行 , 不
作者 简介:陈斌 ( 1 9 7 6 -) ,男 ,安徽怀远人 ,讲师 , 硕士 研究生 ,英语教 师 ,研 究方 向为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Aug . 2 01 5
论 《 雷 雨》 的古希 腊 悲语 学 院 ,安微 合 肥 2 3 0 6 0 1 )
摘
要: 雷雨 是 曹禺的第一部作品 ,也是 曹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从 曹禺的每部作 品都 能看 出其受到西方戏剧的影
响,包括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戏剧,契诃夫 、易 卜 生及奥尼 尔的剧作。论文从结构 、 命运和原型的 角度来解读 ( 《 雷雨》的
古 希腊 悲 剧血 统 。 。
关键词 :《 雷雨》 ;古希腊悲剧;血统
中 图分 类 号 : I 2 0 6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6 7 3 — 2 2 1 9( 2 0 1 5 )0 8 - 0 0 3 6 — 0 3
雷 雨》 是现代 话剧大师 曹禺的成名作 。 一经发表 , 雷
3 6
明真相 的俄狄 浦斯坚持要查清瘟疫肆虐的真正原 因, 结果 真
论曹禺话剧的西化与诗化现象
![论曹禺话剧的西化与诗化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dccccaafc850ad02df804156.png)
论曹禺话剧的西化与诗化现象作者:赵新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1期论曹禺话剧的西化与诗化现象⊙赵新[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太原030031]摘要:曹禺的话剧创作明显受到西方戏剧的影响,不仅形式上严格遵守“三一律”,而且思想内容上也受到了一些影响。
虽然曹禺话剧“西化”现象十分明显,但中国古典戏曲充满诗歌韵味这一特点深深影响了曹禺,使得曹禺话剧充满了诗意美,诗意成为曹禺话剧创作的自觉追求和审美目标。
曹禺将话剧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创造出一种真正贴近本土观众的“中国式话剧”。
因此,欣赏曹禺话剧必须要充分注意其西化和诗化的特点,才能做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
关键词:曹禺话剧西化诗化曹禺是我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其第一部话剧《雷雨》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现代话剧从曹禺创作开始,就受到西方戏剧的影响,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就是“舶来品”,因此曹禺话剧的西化现象是十分明显的。
曹禺话剧带有一种“诗化”现象,《雷雨》被曹禺称为自己写的一首诗。
那么怎样看待曹禺话剧的西化与诗化呢?一、曹禺话剧的西化现象话剧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就是“舶来品”,五四时期从西方借鉴移植到我国,经过胡适、曹禺、夏衍、田汉等人的创作探索,逐步奠定了中国话剧的初步形态。
因此,中国话剧这种艺术形式从一开始,就受到西方戏剧的影响,可以说这种西化是与生俱来的。
虽说曹禺的第一部话剧《雷雨》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但是,曹禺话剧创作受到西方戏剧的影响从一开始就没有停止过。
1.西方文化对曹禺的影响西方文化对早期曹禺的影响具体来说就是基督教文化对他产生的影响。
曹禺早期在家人的引导下,接受过基督教文化的启蒙教育。
曹禺少年时期就“翻阅《圣经》”,经常跟从继母去法国人办的天主教堂观看善男信女们的礼拜日祷告。
曹禺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时,“反复研究了《圣经》和《圣经》文学,而且快速迷上了巴赫创作的宗教音乐”。
曹禺大学毕业后,曾去河北女子师范学院讲授《圣经》文学。
简论《雷雨》中的西方戏剧元素
![简论《雷雨》中的西方戏剧元素](https://img.taocdn.com/s3/m/a1353db9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14.png)
简论《雷雨》中的西方戏剧元素
《雷雨》是曹禺的一部现代话剧作品,它在上演时披露了许多西方戏剧元素。
本文将从舞台设置、剧情结构、人物形象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探讨这些西方戏剧元素。
首先,舞台设置是戏剧中的重要元素之一,而《雷雨》的舞台设置充满了西方戏剧的影子。
剧中以“傍晚的天空”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浓重的夜晚氛围。
同时,在舞台设置上,使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比如暗示着家庭破碎的破墙,暗示着雷雨之际的多云天气等,这些舞台元素使得戏剧更具有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
剧情结构也是传统西方戏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剧中通过揭示家族秘密以及爱情纠葛等复杂关系,呈现出一系列悬疑、悲剧和喜剧的情节。
这种剧情发展方式符合西方戏剧中常见的冲突与转折的要求,加强了戏剧的紧张性和观赏性。
人物形象也是戏剧中的重要元素,而《雷雨》中的人物形象具有西方戏剧元素的特点。
曹禺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强调了人物内心的冲突和矛盾,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复杂和立体。
比如,剧中的周朗和含淑是两个相互矛盾的人物,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欲望、痛苦和挣扎,这与西方戏剧中常见的人物形象相呼应。
此外,语言运用也是戏剧中常见的西方戏剧元素。
曹禺在《雷雨》中运用了丰富的隐喻、比喻和象征,使得剧本更具诗意和戏剧性。
比如,“沉闷的天空,低垂的双肩”等描写方式,既突出了舞台设置的效果,又增加了剧本的表现力和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雷雨》中的西方戏剧元素体现在舞台设置、剧情结构、人物形象和语言运用等方面。
这些元素的运用使得剧本更加丰富多样,更具表现力和观赏性。
它充分展示了曹禺对西方戏剧的借鉴与融合,为中国话剧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浅析曹禺_雷雨_的戏剧艺术_尹行
![浅析曹禺_雷雨_的戏剧艺术_尹行](https://img.taocdn.com/s3/m/373b26df76eeaeaad1f330d6.png)
人文高地Cultural Highlands浅析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尹 行 山东淄博 255213摘要:《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是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
它创作了高度戏剧化的文学语言,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主要从《雷雨》的主体思想、矛盾冲突、悲剧性特点、语言特点方面来谈论曹禺的代表作《雷雨》的戏剧艺术。
关键字:《雷雨》;矛盾冲突;戏剧艺术;悲剧《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是四幕悲剧,它通过刻画周、鲁两个家庭中的8个人物,表现了旧社会的家庭悲剧,曹禺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各具特色的人物内心的描述,极为丰富的潜台词,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话,给读者内心深深的震撼,推动了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
一、《雷雨》的主体思想《雷雨》主要介绍周、鲁两家三十年来,8个人物在爱情和血缘关系上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
通过写周朴园三十年前对侍女梅侍萍的始乱终弃,周朴园与侍萍的大儿子周萍与后母乱伦的感情纠葛,随后又与同母异父的妹妹四凤产生感情等一系列的活动,展现了以大资本家周朴园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家庭罪恶的历史,展现了被压迫者的不幸遭遇和他们为此所作的斗争,预示着压迫阶级终将灭亡的命运。
作品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揭露了社会生活的糜烂和被压迫妇女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
该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五四”前后旧中国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二、《雷雨》的矛盾冲突冲突是戏剧的主要特点之一,在《雷雨》中主要刻画了四种矛盾冲突,一、周朴园与鲁侍萍——主仆之间的矛盾冲突,夫妻相见不相认并存在恨意。
二、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父子相见不相亲却互相争斗。
三、鲁侍萍与周萍——母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母子相见不相近却互相怨恨。
四、鲁大海与周萍——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兄弟相见不相识却互相仇恨。
第一部分讲述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的再次相见,刻画了周朴园与侍萍之间的冲突。
第二部分讲述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相见的场景,通过周朴园与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刻画了周朴园贪婪、虚伪的本性,反映了工人阶级的斗争。
论《雷雨》与古希腊悲剧的关系
![论《雷雨》与古希腊悲剧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3e04764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55.png)
论《雷雨》与古希腊悲剧的关系摘要:古希腊悲剧对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中国的许多作品也受到了它的影响,其中包括优秀话剧《雷雨》。
《雷雨》是我国戏剧大师曹禺的优秀作品,《雷雨》从故事情结、人物形象等各个方面都受到古希腊悲剧的影响,本文将分别从俄狄浦斯情结、命运悲剧和性格悲剧三大方面尝试研究和论述古希腊悲剧对《雷雨》影响,并讨论《雷雨》对古希腊悲剧的继承和发展;从中欣赏这部作品所传达出的人文思想和人性美。
关键词:《雷雨》人文思想人性美古希腊悲剧Abstract:the ancient Greek tragedy produced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academic circles. Chinese many works are affected by it, including outstanding drama "Thunderstorm". "Thunderstorm" is the outstanding works of Chinese drama master Cao Yu, "Thunderstorm" each from the stories, characters and so on are both affected by the ancient Greek tragedy, this article will separately from the Oedipus complex, destiny tragedy and personality tragedy three aspects of trying to influence the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f the Greek tragedies of "Thunderstorm", and discussion of "Thunderstorm"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Greek tragedy; to appreciate this work to convey the human thought and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Keywords: "Thunderstorm" humanistic thought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 of ancient Greek tragedy引论:曹禺在我国二十世纪的戏剧创作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是个非常优秀的戏剧大师,并受到古希腊悲剧的深刻影响。
简论《雷雨》中的西方戏剧元素
![简论《雷雨》中的西方戏剧元素](https://img.taocdn.com/s3/m/8c70563b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62.png)
简论《雷雨》中的西方戏剧元素
《雷雨》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文学作品,也是中国现代西方戏剧创作的一个重要代表作,蕴含着丰厚的西方戏剧元素。
首先,《雷雨》是以家庭狂欢为背景,以人物之间的内心活动为主线,刻画出典型的三线戏剧结构,在此结构下,用悬念式的对手对峙,关系安排,叙事节奏精心裁剪以及角色发展表达出深厚的情节,一步步演绎出了一出紧凑、悬绝的西方悲剧。
其次,它用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展示了人物的审美抉择,从而浓缩了民族文化的精髓。
武松、宋远、张横等角色有其深厚的暗示,对人物及社会的互动用情节的转折表现的精彩纷呈,读者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沉主题。
最后,它还处处投射出西方戏剧的既定意象,在细节处处体现出西方哲学、人文背景等元素,赋予作品以造化玄妙的意蕴,使人们从中得到更深入更广阔的艺术情赏和心灵思考。
总之,《雷雨》吸收西方戏剧元素,把西方哲学和艺术与中国古代文化巧妙融入自身之中,成就了营造艺术魅力的神奇艺术。
经世界文学此类作品的传颂,展示了西方戏剧的发展进步,也成为中国实践和反思西方文化的一段重要历史。
试运用亚里士多德“悲剧六要素”理论分析曹禺戏剧《雷雨》。
![试运用亚里士多德“悲剧六要素”理论分析曹禺戏剧《雷雨》。](https://img.taocdn.com/s3/m/c9e15413c281e53a5802ffba.png)
以亚里士多德“悲剧六要素”理论解析戏剧《雷雨》[摘要]著名的戏剧家曹禺的代表作《雷雨》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千丝万缕的情感纠葛和血缘关系,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种种弊端,展现出命运对人的无情捉弄。
《雷雨》现代戏剧的代表,它借鉴西方戏剧的创作方法和理念。
而对西方戏剧进行最经典诠释的莫过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著作《诗学》,其中关于“悲剧六要素”理论的阐述对后世的戏剧创作影响深远。
《雷雨》在情节的安排,人物语言的设计,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都成功地借鉴了“悲剧六要素”理论。
[关键词]雷雨;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六要素;西方创作悲剧的历史已历经几千年之久了,从古希腊经典悲剧《俄狄浦斯王》到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等等。
而中国的传统戏剧和西方戏剧有很大的差异,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文化界多方面西化,曹禺正是将中国文化背景与西方戏剧创作理念相结合,《雷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给悲剧下的定义是:“悲剧是对于一个完整、严肃、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1] 《雷雨》完全符合这一定义,它展现出一幕人生的大悲剧,命运的无情捉弄贯穿整部作品,所有的人都无法逃出它的手掌,有罪的、无辜的人们都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一起毁灭。
使观众观看之后产生对剧中人物强烈的同情怜悯之情,也对这样的极端事件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感到庆幸,庆幸之余又会产生后怕和恐惧。
亚里士多德又进一步阐释:“整部悲剧艺术的成分必然是六个——即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
” [1]情节是戏剧的灵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它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思想,排在首位。
《雷雨》的戏剧情节安排跌宕起伏,戏剧冲突紧张激烈,这么多的事件,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和命运纠葛,家族、身世秘密的揭露,都发生在二十四小时之内,两个地点之中。
此外,《雷雨》中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也相当成功,专制、伪善的封建家长周朴园;被束缚自由而极端渴望爱情的周繁漪;热情、单纯的受新思想影响的进步青年周冲;后悔着过去所犯下的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周萍。
浅谈_雷雨_中_雷雨_式的生存悲剧
![浅谈_雷雨_中_雷雨_式的生存悲剧](https://img.taocdn.com/s3/m/71c3bb40a8956bec0975e338.png)
INTELLIGENCE 人 文 论 坛176浅谈《雷雨》中“雷雨”式的生存悲剧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旅游商贸分院 陈 霞 沈祖良摘 要:曹禺运用了象征手法写成了《雷雨》这样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戏剧作品,展示了戏剧人物“雷雨”式的生存悲剧。
剧中人物都有各自的强烈意向和欲望,并各自为自己的生存理想而努力奋斗,但所有的人无一例外的结果都是奋斗、抗争、挣扎所带来的毁灭性的结局,一如“雷雨”是电闪、雷鸣、狂风后的暴雨倾盆所带来的摧毁一切的灾难。
关键词:《雷雨》 象征 生存悲剧历来文艺理论家们认为曹禺运用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写成了《雷雨》这样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戏剧作品,它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
但笔者反复阅读曹禺的戏剧作品,觉得《雷雨》更多的是运用了象征手法展示了人物“雷雨”式的生存悲剧。
一、曹禹与悲剧表现悲剧,这是一个起源于西方的概念 。
古西腊的悲剧始终带有宗教色彩,根源于被认为是无处不在又无时不在主宰着人的不可知的“命运”,“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俄狄浦斯王》被亚里斯多德称为命运悲剧的典范。
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以哈姆雷特为典型的“性格悲剧”。
曹禺作为中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浪潮中的第二代作家,潜心考察了自古希腊悲剧以来的戏剧思潮,精心研究了近代欧美戏剧创作的各种流派及其作品,这就使他得以在冷静的思考和会心的领略中,探索如何使话剧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同中国的现实、同中国观众的需要结合起来(1)。
他的《雷雨》超越了“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两种模式,体现了叔本华所谓的第三种悲剧类型:“生存的悲剧”。
他把悲剧的根源转向生存本身,这才是曹禹要表现的主题——生存悲剧。
二、曹禹与象征的运用英语“象征”(symbol)又译“符号”,其希腊文原义指信物,后来引申为代表观念或事物的符号。
五四前后,我国陆续有文章介绍象征派的作品,西方的“象征”手法也传入了中国。
曹禺谈在《雷雨
![曹禺谈在《雷雨](https://img.taocdn.com/s3/m/637521284b35eefdc8d333b4.png)
《雷雨》女性悲剧探源曹禺在《雷雨.序》说:写作《雷雨》是他“蛮性的遗留”,是对自然力量的崇拜,是对宇宙的憧憬,是一种情感的渲泄,“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是作者后来追认的。
虽然也暴露了一些社会问题,但这不应该是作者的主旨所在,作者说写的时候自己还没有那么高的认识。
正如他在给吴天、杜宣等人的信中说:“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这诗不一定是美丽的,但是必须给读诗的一个不断的新的感觉。
这固然有些实际的东西在内(如罢工……等),但决非一个社会问题剧。
”以雷雨为题不仅是因为所有的事件都发生有雷雨之夜,也不应该是有的评论者说的预示着一场革命的暴风雨会将旧社会的罪恶洗涤干净,雷雨前的郁闷、阴暗当是命运对人性的压抑,雷雨的暴发当是人性的抗争与释放,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雷雨》是一出人的悲剧。
这出悲剧又以女性的牺牲为表现。
男性是悲剧的制造者,推动者。
周朴园的冷酷与专制,周萍的冲动与怯弱,鲁大海的激进与鲁莽,周冲的单纯与幻想,为周蘩漪、鲁侍萍、鲁四凤挖了一个又一个的陷阱。
刘西渭先生(李建吾)曾这样评说:“在《雷雨》里最成功的性格,最深刻而完整的心理分析不属于男子,而属于妇女。
”作者构思雷雨时最早想出,并且也比较真切的是周蘩漪,这也可佐证(雷雨.序)。
所以《雷雨》是一曲女性的悲歌。
一、蘩漪:人性的悲歌蘩漪雷雨里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最具有雷雨般的性格。
她是一个受过教育的文弱而又聪慧的女人。
她嫁给周朴园时只有十七岁,对爱情对家庭还抱有很大的幻想,然而周却让他失望了,周朴园只让她生了个孩子周冲,于是她把性命、名誉交给周萍了。
“她们都在阴沟里讨着生活,却心偏天样的高;热情原是一片浇不熄的火,而上帝偏偏罚她样枯干地生长在砂上。
这类的女人许多有着美丽的心灵,然为着不正常的发展,和环境的窒息,她们变为乖戾,成为人所不能了解的。
受着人的嫉恶,社会的压制,……”(雷雨序)在周家生活的前十几年里,她的个性受到压制,性格被扭曲,直至心理变态。
希腊悲剧对曹禺创作《雷雨》的影响
![希腊悲剧对曹禺创作《雷雨》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d7564137c1cfad6185fa786.png)
希腊悲剧对曹禺创作《雷雨》的影响作者:孙彤刘洁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22期内容摘要:悲剧尤其是希腊悲剧表现的是人类的最大不幸和最深苦难,揭示人生最悲惨的境遇,展现世界最无理的荒谬。
曹禺在《雷雨》中所体现的命运观及人与命运的激烈冲突,深受希腊悲剧的影响。
曹禺所受希腊剧的影响,又主要是命运观念及人与命运的冲突这一模式的影响,本文就此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希腊悲剧曹禺创作《雷雨》影响分析曹禺的戏剧观念是丰富而复杂的,这同他深受西方五彩缤纷的戏剧观念与美学思潮的影响有颇大关系。
在他就读于清华大学的西洋文学系期间,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大量戏剧藏书,为他打开了一个广阔的戏剧天地。
“他从西方戏剧的发展历史中,去进行系统地阅读和琢磨。
”①他读戏剧史,也读戏剧理论。
从希腊悲剧到现代的奥尼尔,从莎士比亚到契诃夫、高尔基。
“他徜徉在希腊悲剧之中,埃斯库洛斯、索富克斯勒和欧里底得斯这三大悲剧家的作品,使他倾倒。
他未曾想到,两千多年前竟然会有这么伟大的杰作出现。
”②除了这些以外,莫里哀、雨果、大仲马、小仲马、王尔德、肖伯纳,还有现代派戏剧长河的斯特里堡、霍普特曼、梅特林克……等等的剧作,都在他系统地阅读之列。
他在没有写《雷雨》之前,已经读了几百部中外剧作。
但从曹禺的早期剧作,尤其是在《雷雨》中所体现出的“命运观”这一角度来看,希腊悲剧对曹禺创作《雷雨》的渗透尤为深刻。
一悲剧作为人类最深刻的艺术,它表现人类的最大不幸和最深苦难,揭示人生最悲惨的境遇,展现世界最无理的荒谬。
它激情讴歌人类的崇高理想,悲壮精神,却又无情地把理想碾为粉末,将美好化为泡影。
但悲剧又总是激动着不幸的人类,使他们面对冷酷残忍的现实而又无所畏惧,并通过自己勇敢的行为,向命运挑战并走进必然使自己毁灭的悲剧性情境中,虽不免失败,但体现出来的都是一种悲剧之美。
希腊悲剧也是如此,希腊悲剧的哲学基础、是命运观念。
在古希腊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对宇宙与社会的认识受到极大的限制。
《雷雨》悲剧的分析
![《雷雨》悲剧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30a7467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23.png)
《雷雨》悲剧的分析引言《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由曹禺创作于1933年。
作品以大家族的悲剧命运和社会阶级矛盾为背景,展现了当时社会中男女不平等、杨绛阶级丫鬟文化和家族命运的沉重主题。
本文将对《雷雨》这部戏剧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悲剧因素和创作手法。
一、家族悲剧的主题《雷雨》的主要故事情节围绕着徐家的命运展开。
徐家在故事开始时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戏剧家庭:家中有统治家庭的父亲、强势的母亲,还有三个性格迥异的子女。
然而,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徐家逐渐走向了悲剧。
第一个悲剧因素是贫富之间的矛盾。
徐家作为一个富裕家庭,在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同时,也享受着好处。
然而,在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的时代背景下,贫富差距使得徐家的命运逐渐走向没落。
另一个悲剧因素是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
徐家的三个子女中,大儿子建设是个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却因为家庭的壮举而无法顺利发展。
二闺女爱新是个既聪明又独立的女性,但却因为家庭的桎梏而无法顺利追求自己的梦想。
最小的儿子经学压力逐渐变得自卑,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二、创作手法的运用《雷雨》在创作手法上也有一些独特之处,这些手法为该剧增加了悲剧色彩。
其中,对话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戏剧中,对话是展现人物性格、思想观念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
在《雷雨》中,曹禺通过精彩的对话,深入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际关系,增加了故事的戏剧张力。
此外,曹禺还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强调冲突和矛盾。
剧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表现都有些戏剧化和夸张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凸显出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突出故事的悲剧色彩。
三、社会背景的影响《雷雨》作为一部以家族命运和社会问题为背景的戏剧,自然受到了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
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的时代。
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
曹禺通过《雷雨》这部戏剧,将社会的阶级冲突和女性地位的低下展现出来。
他希望通过这些描写,唤醒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促使社会变得更加公平和平等。
简论曹禺《雷雨》悲剧的西方文化元素
![简论曹禺《雷雨》悲剧的西方文化元素](https://img.taocdn.com/s3/m/eae87aac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73.png)
简论曹禺《雷雨》悲剧的西方文化元素简论曹禺《雷雨》悲剧的西方文化元素中国传统戏剧发展与西方不同,对于传统戏剧来说,“悲剧”没有一个完全的定义,它不同于西方传统“悲剧”的一悲到底,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悲剧没有完全的悲剧,其结局都是以喜剧呈现,或者剧情中参杂了喜剧成分。
在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中国悲剧文化审美得到了新启发,剧作家不在拘泥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心理,在对传统悲剧理念进行大胆的超越和改革下,现代悲剧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审美空间。
而《雷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曹禺在创作时,在题材技法上对西方戏剧有了很好的借鉴,同时又融入中国本土化的元素,取得了较大成功。
关键词:《雷雨》悲剧传统西方元素融合20世纪初,法国戏剧家安托南?阿尔托提出了著名的“残酷戏剧”理论,他认为戏剧应该表现出本体精神上的痛苦,它涉及生活和生命本相,对宇宙及自然的法则进行揭示,直观暴露恶性本质。
(1)而曹禺在进行《雷雨》创作时,反复强调宇宙及自然的“残酷性”,与阿尔托的“残酷戏剧”有异曲同工之处,开创了中国残酷戏剧的道路。
曹禺深刻的感受到了这种宇宙和自然给人们的残酷性,他将自己对于生命与人性的沉思融合到他的剧作中,在品读他的作品时,一种残酷之美油然而生。
曹禺吸取英国戏剧创作流行的“三一律”的原则,组织了《雷雨》的情节。
剧本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场景(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的矛盾纠葛剧中的戏剧冲突非常集中,人物都以自己为纽结点,与他人构成多向的网状矛盾关系,而且其中任何一组矛盾冲突的出现与展开,都与其他矛盾纠葛、关联。
周朴园力求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家庭秩序;繁漪要留住周萍,让他永远陪伴自己;周萍则要避开繁漪逃出周公馆;周冲在追着四凤;四凤又想跟周萍结合一起走;而侍萍却要把四凤带出周公馆使她脱离险地;鲁贵想能够永远保住在周公馆的饭碗;而鲁大海则要为工人阶级的利益同周朴园进行坚决的斗争。
极端复杂、极端紧张的矛盾冲突,就这样一下子交代并呈现在读者面前。
《雷雨》的创作深受西方戏剧的影响请举出一两个细节加以说明
![《雷雨》的创作深受西方戏剧的影响请举出一两个细节加以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a156febe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99.png)
《雷雨》的创作深受西方戏剧的影响请举出一两个细节加以说明《雷雨》是早期中国现代戏剧作品的经典之一,是中国现代话剧的代表作之一,该剧由曹禺创作于1933年,堪称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剧的创作深受西方戏剧的影响,下面将从主题和人物塑造两个方面举例说明。
首先,剧作的主题受到了西方戏剧的影响。
《雷雨》以家庭和婚姻关系为主题,探讨了西方人对婚姻制度和家庭关系的观念对中国传统观念的冲击。
曹禺受到了欧洲自然主义戏剧的影响,故事中描绘了一个封建家庭的阴暗面,旨在揭示封建家庭关系的虚伪与无情。
例如,剧中的赵家人物形象如荀慧生、妻子桑银芬、女儿晶晶等反映了旧社会中扭曲的家庭关系、婚姻观念和女性地位,这些形象都暗示了西方戏剧中对传统家庭关系的冲击。
此外,剧中的人物塑造也受到了西方戏剧的影响。
主要人物如荀慧生、桑银芬、晶晶等都具有饱满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
曹禺借鉴了西方戏剧中的人物塑造技巧,并将其融入到《雷雨》中。
荀慧生是一个既渴望改变现实,又被现实所束缚的人物,他既是一个为了事业而奋斗、追求社会地位的官僚,又是一个为了追寻真爱而彷徨的个体。
桑银芬则是一个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女性形象,她既是一个忍辱负重、默默付出的母亲,又是一个内心渴望自由和幸福的女人。
晶晶是一个年轻、热情而又受限制的女性,她通过自杀来抗议自己的命运,展现了西方戏剧中对女性角色的解放和反叛的呈现方式。
综上所述,曹禺的《雷雨》深受西方戏剧的影响,无论是在主题上还是在人物塑造上都可见其痕迹。
西方戏剧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在《雷雨》中得以体现,使之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浅析曹禺戏剧《雷雨》的“悲剧六要素”
![浅析曹禺戏剧《雷雨》的“悲剧六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5d07292e2f60ddccda38a061.png)
教 学研 究 理论研Fra bibliotek究 浅析 曹禺戏剧 《 雷雨》的 “ 悲剧六要素"
韩 宇光
( 渤海 大学文理 学院,辽 宁 锦 州 1 2 1 0 0 0 )
《 雷 雨》 是我 国现 当代文 学戏剧 中一部 极具代 表性 的 作 品 。作 者曹 禺用整 整五年 的 时间创作 的这 四幕戏 剧为后 世 的人 们 留 下 了 不朽 之 作 。 《 雷 雨》虽然 是曹 禺的第一部作 品,但是曹 禺却 因这 部作 品轰动 当时 的文坛 。有 的人称 曹禺 的话 剧 为 “中国 话 剧 现 实主 义 的基 石 ” 。 《 雷 雨》 的创作 也是受着 西方戏 剧 的影响 ,其 一是来 自于 《 俄 狄 浦 斯 》 的 命 运 悲 剧 。其 次 就 是 莎 士 比亚 戏 剧 中 所 表现 的性格 悲剧 。再者 就是 易 卜 生戏 剧 中所 反 映的社会 悲 剧 。 曹 禺将 这 三 种 戏 剧 所 表 现 出 来 的 悲 剧 效 果 融 合 , 写 成这部 悲剧 效果颇大 的 《 雷雨》。 在西 方文 学研究 中最早提 出悲剧 这一概 念 的是 亚里 士 多德 。他 一生 勤于 治学 ,写下 了大量 的文艺 著作 。在他 作 品中 《 诗 学 》中 的第 六章对 悲剧 理论有 着详尽 的阐述 。他 也 提 出 了悲剧 史上 第一 个概 念 “ 悲剧 是对 于一 个严 肃 , 完 整 ,有 一定 长度 的行动 的摹仿 ;他 的媒介 是语 言 ,具 有 各 种悦耳 之音 ,分 别在剧 的各部 分使用 :摹仿 方式 是借人 物 的动作 来表 达 ,而不是采 用叙 述法 ;引起怜 悯与 恐惧 来 使 这种情 感得 到陶 冶 。亚 里士 多德还给 悲剧制 订 了许多 规 则 ,如 悲 剧应 该 是 五幕 剧 ,其 情节 应 该 发 生在 最 亲 近 的 亲 属之 间 ”。在 《 诗学 》中也提 到 悲剧 构成 的六大 基本 要 素:情 节 ,性 格 ,语言 ,思想 ,形象 和歌 曲。所 以我今 天 就用亚里 士多德 的悲剧六要 素浅析曹禺的悲剧 《 雷雨》。 在 亚 里 士 多 德 的 “悲 剧 六 要 素 ” 中 , 亚 里 士 多 德 认 为: “ 悲剧 中最能打动人心 的成分是属 于情节 的部分 ,即 突 转和 发现 ” 。其 理论在 曹 禺的 《 雷 雨》 中表 达 的恰如 其 分 。无 论 是 剧 中 的 情 节 的 突 转 和 发 现 , 还 是 恐 惧 , 悲 悯 。 都 表现 的恰 当好处 。让得 整个戏 剧不会 让人 觉得太 过而 出 现 审美 的疲劳 ,也 不会让 人觉得 悲剧 的成分 不够而 没有达 到观众 内心的期盼。 戏 中鲁 侍萍 来 找 自 己的女 儿 并将 其 带 走 ,竟 遇 到 了 抛 弃 自己的负心人 周朴 园 ,两 人于 是翻 起 旧账 ,周朴 园从 外地 回来是 为 了解 决矿上 工人 罢工事 件 ,而 带头 闹事 的却 是 自己不相识 的儿 子 。与 此 同时,周萍 和周冲 这一 对 同父 异 母 的 兄 弟 同 时 爱 上 了家 里 的 丫鬟 四 凤 ,而 四 凤 和 周 萍 是 同母异 父 的关系 。四凤怀 了周 萍的孩 子 。在 四凤 的苦苦 哀 求下鲁 侍萍答 应让 周萍带 四风走 ,不 愿相 见 。蘩漪 带周 冲 来阻止 周萍 带 四凤 走 ,周 朴 园听到这 个消 息 ,他 以为鲁 侍 萍 来 认儿子 ,让周 萍跪下 认 自己的亲 生母亲 。严 酷 的现 实 让 四 凤 无 法 承 受 , 她 冲 向 花 园 , 碰 到漏 电 的 电线 而 死 , 周 冲 去救 她也触 电身 亡 。周 萍开 枪 自杀了 ,蘩漪 ,鲁 侍萍 疯
《雷雨》的西方悲剧意味
![《雷雨》的西方悲剧意味](https://img.taocdn.com/s3/m/9e84db01f18583d0496459c6.png)
这 本 根 植于 中 国社会 环 境 写 出来 的 文本 。 并 不契合 中国读者 最初 社会 的 阅读 期待 。中国人 已 习惯 看 中 国式 的悲 剧 , 何谓“ 中 国式 悲 剧 ” , 有 人 总结 是 “ 始 于悲 者 终 于环 , 始 于 离着 终 于 合 , 始 于
华, 因此 , 它的结构、 它 的 悲 剧 意 味 无 不 具 有 西 方 悲剧 的 影子 。拟 从 西 方 两 部 小 说— — 《 俄 狄 浦斯 王 》 和《 哈 姆 雷特》 来看《 雷雨》 的 命 运 悲 剧 意味 和 性格 悲剧 意味 , 看 它们 是 如 何 如 出一 辙 , 又如 何 相 异 。 关键词 : 《 雷雨》 ; 西 方 悲剧 ; 中 国式 悲剧
里开 花 墙外 香 “ 的现 象 , 中国读 者 拒 绝 , 日本 读 者
一
《 俄狄浦斯王》 中 的 主 人 公 俄 狄 浦 斯 上 演 上
部杀 父 娶母 的人 生 惨 剧 , 他 始 终无 法 逃 离人 类
社会 现 实 生 活 的命 运 对 自己 的捉 弄 , 在 明知 自己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7 一 l 1
运 悲剧 和 社会 悲剧 , 人物则多是王公贵 臣, 而 中
国式 悲 剧则 多 是生 活 在 社会 底 层 的小 人 物 。 西 方
式悲 剧 的 悲剧 多会 选 择 死亡 结 束 . 给 人 一 种悲 壮
之美 , 而《 雷雨 》 正是 秉 承 了这 一特 色 , 一 悲 到底 ,
中国人一 时难 以接 受这个 剧 本也是 在所 难免 。
制、 虚伪、 冷酷 的个 性造 成 了所 有 人 的 悲剧 , 蘩 漪 那 追 求 自由却 又 无 法 摆 脱 封 建 传 统 的矛 盾 性 格
谈《雷雨》与外国文学
![谈《雷雨》与外国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0bf4a27da417866fb84a8ee7.png)
个 是易 卜 。”“ 二 个 使 我 受 到 影 响 的剧 作 家 生 第
是莎 士 比亚 , 莎士 比亚 的戏博 大精 深 , 宇宙有 多 么神 奇, 它就有 多 么神 奇 。我 从 易 b生 的 作 品 中学 到 了
许多 写作 的方 法 , 莎士 比亚 的变 异复 杂 的人 性 , 而 精 妙 的结构 , 绝美 的诗 情 , 学新 时代唯物意志论和表象
主义 的哲学 观 , 把悲剧 的根源转 向生存本 身 , 这才 是
曹禺要 表现 的 主题—— 生 存悲 剧 。
侍 萍 这个 人 物 出场 , 是控 诉 社 会 对小 人 物摧 残
《 雨》 这样 展示 了人 间最 惨 烈 的悲 剧 , 发 雷 就 它
自己的方式与这个世界抗争着。
“ 悲剧是 把人 生有 价 值 的东 西 毁 灭给 别人 看 ” 。
那么《 雷雨 》 灭 了什 么 呢 ?这 个 家 庭 悲 剧 通 过 家 毁
庭 关 系和伦 理道 德 观念 的 冲突 , 八 个 人 苦苦 挣 扎 把
曹 禺也 涉猎 了近 代东 西 方哲 学著 作 , 《 雨 》 使 雷 既包含 了古 希腊 悲 剧 的 崇 高感 和神 秘 感 , 融 合 了 也
关键词 : 人性; 挣扎; 命运 ; 生存 ; 悲剧
中图分类号 : 0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0 - 3 9 (0 1 0— o 2 —0 I 74 2 A 1 8 8 8 2 1 ) 2_ 0 7 2 0
《 雨》 曹 禺 13 雷 是 93年 创 作 的 优 秀话 剧 剧 本 ,
Ge rlNo 74 nea .
谈 《 雨 》 外 国文 学 雷 与
闻 菲
( 阳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宁 辽 阳 1 10 ) 辽 辽 10 4
《雷雨》中中西文化的碰撞
![《雷雨》中中西文化的碰撞](https://img.taocdn.com/s3/m/e12af257336c1eb91a375d6b.png)
《雷雨》中中西文化的碰撞曹禺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这使他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并欣赏中国的古典戏曲,尔后在称为中国话剧运动摇篮的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又获得了登台实践的经验,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就读时,更是让他接触到了莎士比亚、易卜生、奥尼尔等名家的西方戏剧,正是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上他仿佛是天生的剧作家的灵气,让一个刚刚二十出头的大学生开始了他的戏剧人生,《雷雨》成了他的第一个戏剧生命。
尽管《雷雨》的发表过程有点曲折,尽管《雷雨》最初并不能完全被读者正确理解,但这并没有影响《雷雨》的客观效果,它仍然引起了轰动,并且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开掘和阐释它。
《雷雨》是一部由八个被包容在一个血缘关系当中的人物所演出的悲剧,它决不只是周朴园及周家的悲剧,也不只是一部社会悲剧,它在某种意义上更是人性的悲剧。
作家创作《雷雨》不只是为了暴露大家庭的罪恶,他还是“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语的憧憬”①。
《雷雨》中最重要的角色要属周蘩漪了。
她是悲剧中人,是终极悲剧的导火索。
蘩漪是一朵污泥中开出来的带毒的鲜花,“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②,这既是她当时无可选择的选择,也是人性合乎逻辑的两个极端的显现。
她嫁进周家实际上没有享受过一天的爱情生活,走进不了周朴园的感情世界,本该有爱人的愿望却再没有爱人的权利和被爱的可能,所以当她看到那个刚由乡下接回来的儿子时,她人性的欲望爆发了,就像蘩漪所说的,“我已经预备好棺材,安安静静的等死,一个人偏把我救活了”。
她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被强加上了罪的成分,有罪的乱伦的爱萌发出来。
西方文学里就有很多乱伦的例子。
蘩漪对周萍的爱有多深,我们不知道,但至少这是她一种强烈的自救欲望的表现,她要通过爱周萍来拯救自己,否则她将连爱的经历都没有,无声无息地终了此生。
这样的蘩漪是可怜的,她身上带着中国妇女的最悲惨的命运,她有罪,但并不恶。
直到蘩漪意识到周萍要离开她,她将失去体现她生命价值的人,她才开始用恶的行为来维护自己,这种罪就慢慢转化成一种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曹禺《雷雨》悲剧的西方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戏剧发展与西方不同,对于传统戏剧来说,“悲剧”没有一个完全的定义,它不同于西方传统“悲剧”的一悲到底,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悲剧没有完全的悲剧,其结局都是以喜剧呈现,或者剧情中参杂了喜剧成分。
在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中国悲剧文化审美得到了新启发,剧作家不在拘泥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心理,在对传统悲剧理念进行大胆的超越和改革下,现代悲剧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审美空间。
而《雷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曹禺在创作时,在题材技法上对西方戏剧有了很好的借鉴,同时又融入中国本土化的元素,取得了较大成功。
关键词:《雷雨》悲剧传统西方元素融合
20世纪初,法国戏剧家安托南•阿尔托提出了著名的“残酷戏剧”理论,他认为戏剧应该表现出本体精神上的痛苦,它涉及生活和生命本相,对宇宙及自然的法则进行揭示,直观暴露恶性本质。
(1)而曹禺在进行《雷雨》创作时,反复强调宇宙及自然的“残酷性”,与阿尔托的“残酷戏剧”有异曲同工之处,开创了中国残酷戏剧的道路。
曹禺深刻的感受到了这种宇宙和自然给人们的残酷性,他将自己对于生命与人性的沉思融合到他的剧作中,在品读他的作品时,一种残酷之美油然而生。
曹禺吸取英国戏剧创作流行的“三一律”的原则,组织了《雷雨》的情节。
剧本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场景(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的矛盾纠葛剧中的戏剧冲突非常集中,人物都以自己为纽结点,与他人构成多向的网状矛盾关系,而且其中任何一组矛盾冲突的出现与展开,都与其他矛盾纠葛、关联。
周朴园力求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家庭秩序;繁漪要留住周萍,让他永远陪伴自己;周萍则要避开繁漪逃出周公馆;周冲在追着四凤;四凤又想跟周萍结合一起走;而侍萍却要把四凤带出周公馆使她脱离险地;鲁贵想能够永远保住在周公馆的饭碗;而鲁大海则要为工人阶级的利益同周朴园进行坚决的斗争。
极端复杂、极端紧张的矛盾冲突,就这样一下子交代并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一切纠葛又在一瞬间爆发,读者还来不及细细琢磨它究竟酝酿着什么,剧中的八个人全失败了,这个家庭向观众刚交代和呈现出故事,就一瞬间坍塌,死的死,疯的疯,活着的人也陷入永世不能拔出的痛苦泥沼中。
曹禺在此设置了一种悖论结构:每一个人物都在推动着悲剧的发展,他们制造了这个悲剧,可是又都是悲剧结果的承受者。
在面临生与死的二元抉择中,他们只能选择其一,死去的人和生存的人。
《雷雨》打破了中国传统戏剧的二元结构,用一种崭新的视角深入解读了戏剧的模式,使戏剧的结构形式走向了多样化。
《雷雨》发表后,很多学者曾将它比作中国的《俄狄浦斯王》。
学者们将《雷雨》中周萍与后母周繁漪的乱伦和《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借助‘原型’这面反观镜,我们清楚地发现《雷雨》所表现的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冲突几乎就是古希腊‘俄狄浦斯情结’在中国舞台上的‘移位’和‘变种’《雷雨》也因此成为一个中国式的‘俄狄浦斯’神话。
(2)这是对两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剧作的跨越时空的比较,它们都直面人性的共同点。
有学者将中西戏剧从起源、发展,文化品格和悲剧精神及悲停留的角度进行了全面
的比较。
在诸多差异上,仍有相同的地方:“主题上追求一种严肃性,观念上追求一种认同感。
”(3)
熟悉中国戏剧的人都知道,中国戏曲的悲剧冲突较多的是一种个人与外界的抗争,贪官污吏、封建礼教、剥削阶级等外在势力大于主人公本身的势力并且对其利益产生威胁时主人公的反抗,多半是失败,被迫妥协。
多是邪恶力量与正义力量的冲突,很少有悲剧人物自身的内在冲突。
而西方悲喜剧则是向后人展示古希腊人的生活、生产及思想等不断探索的过程。
他们通过悲剧中主人翁的不断抗争,否定自我人类的缺陷和罪过来完成他们对于历史进步与道德进步统一的追求。
因此,西方戏剧带给人的震撼反思远远大于中国的戏剧。
怎样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达成“主题上追求一种严肃性,观念上追求一种认同感”这种共通,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而在雷雨中,这两者得到很好的结合。
我们在批判周朴园的自私冷酷虚伪的资本家面目、同情鲁侍萍的悲惨遭遇(一夜之间失去女儿四凤和才相认的大儿子周萍)时又何尝不为那种冥冥之中说不清的力量所震撼。
曹禺在自序中将这种力量等同于希腊神话中的“悲剧”命运。
曹禺不仅继承中国传统悲剧中对人物进行伦理道德的批判,还大胆的设置了如此凄惨的结局。
这对中国剧作来说,刷开了新的一页,对中国观众来说,除了视觉上的震撼以外还有灵魂精神实质上的冲击。
在文化借鉴观上,有这么一句话“向内转时不要忘了向外;向外时不要丢了向内。
”曹禺先生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
在《俄狄浦斯王》中,只有母子之间的乱伦,而在《雷雨》中,有母子(周萍与周繁漪),兄妹(周萍与鲁四凤)的乱伦。
兄弟,父子间的冲突……故事的传奇性、冲突场面的紧张性得到很好地体现。
曹禺注意到中国观众要故事,要穿插,要场面的欣赏习惯,“中国的观众,他们要故事,要穿插,要紧张的场面。
”(4)《雷雨》的情节和结构上,故事题材构造上,把外国悲剧中的人物命运的偶然性、巧合性同中国民族戏剧的故事的传奇性融为一炉。
正如评论家所说:曹禺的剧作追求的是一种“大融合”的戏剧境界:从希腊悲剧与喜剧,莎士比亚到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的大融合;是中国传统戏剧与西方戏剧艺术的融合;是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象征主义的融合;是追求“生活幻觉”效果与舞台“假定性”效果的融合;是戏剧与诗、戏剧与散文、戏剧化的戏剧与生活化的戏剧的融合。
(5)
跨文明研究学派就是扛着这么一面“大融合”的大旗。
文明比较形态的本身就否定了全盘西化或是全盘"东化",西方中心或是东方中心的单一形态。
文明比较提供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是一种辩证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既是来自东方古老的易经,也可能是得益于西方希腊哲学。
在这里,东方传统性与西方现代性的相互逾越使得我们相互走进的步伐越来越快,距离越来越小。
《雷雨》的尝试可谓是成功的,他的成功在于作家吸取外国戏剧的优长而不忽视民族戏剧的宝贵经验;同时,在借鉴外国戏剧和继承中国戏剧的传统上,都融化为自己的东西,用来表现民族的现实生活而有自己的创造。
而这种借鉴,是根源于众多作品的接触理解,并将之内化。
在创作上,又选取中国现实生活作为背景。
这种将他国化、世界化的文学化,本土化,中国化,未尝不是我们在创造新的共同话语权的一种努力。
注释:
(1)《戏剧及其重影》(Le Théâtre et son double)1938年,安托南·阿尔托(Antonin Artaud,1896-1948)中国戏剧出版社
(2)王福和著:《经典个案回放:〈雷雨〉的希腊悲剧血统》,《比较文学读本》,浙江大学出版社
(3)叶绪民朱宝荣王锡明主编:《中西戏剧比较研究》,《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
(4)曹禺著,《日出跋》,文化生活出版社1947年版
(5)钱理群、温儒敏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