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

合集下载

地球表面的地形详案

地球表面的地形详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知道地形指的是地物形状和地貌的总称。

地形包括高原、山脉、盆地、平原、丘陵等。

2、让学生借助工具、利用感官等方法感知地形,能用简单语言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通地模拟实验,加深对地形的认识。

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为后续深入探究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打好基础。

3、让学生意识到地球表面的地形在不断的改变,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1、知道平原、丘陵、高原、盆地的特点。

2、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为后续深入探究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打好基础。

教具准备:分组材料:沙盘、摸布、记录表、中国地形图、不同颜色的粉笔灰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一、引入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带你们去认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好吗?同学们看看这个人是谁啊?这就是传说中的超人啊!同学们想不想像他一样飞向天空呢?好的,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一起去飞翔,在飞翔之前老师要求同学们记住你们看到的东西,能做到吗?请各位同学坐稳了,那我们出发吧!2、播放太空中的地球地形图视频。

师提问:地球表面什么样的呢?我们看到了很多的山脉,还有哪些呢?(学生回答问题)3、总结:地球表面高低不平,有各种形状,我们把地球表面的形态称作“地形”。

3、谈话: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板书课题)4、同学们现在我们下了飞船来到了地球,让我们仔细地去看看地球的表面地形吧!,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探究这一课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学生讲到的方法加以归类:查资料、借助工具、建立模型等)(设计说明:附以问题:“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探究这一课?”,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出本课和本单元探究将要采取的探究方法,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铺垫。

)二、新知探究(一)借助视频,认识地球表面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看到了很多的山脉,还有什么地形呢?(学生举手回答)师板书学生的答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罗甸四小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教科版)第三单元教案五年级(1)班——何之华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感知地球表面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知道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过程与方法2.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展示动画(地貌、地形)或课件(导入地形、地形分析),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教师要布置学生准备一些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要求学生弄清并注明地点和地形特点。

对于一些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出过远门的学生,可让他们介绍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间接的信息和资料二、认识各种各样的地形1.通过图片认识各种各样的地形出示课件:世界各地的风景图片(雅丹地貌、海洋、高山、高原、峡谷等)每个风景都有自己与众不同之处,你能给大家说说途中景色分别有哪些特点?学生可能的回答:喜马拉雅山脉:富士山:雅丹地貌:沙漠:高原:峡谷:华北平原:小结:象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不同的地表具有不同的的形态,我们称它们为地形。

你还去过哪些地方,这个地方的地形具有什么特点?小结:这些风景秀丽的地方代表着我们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形态的一部分,它们构成了地球表面的形态。

通过大量的直观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如同身临其境般感受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同时向学生渗透一种学习方法、一种学习观念—----学习就在身边。

2.通过观察中国地形图认识地形A: 学生交流看地形图的经验,或由教师讲解观察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B:认识地图上的地形:学生可能观察的地形: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

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每课知识要点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每课知识要点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1.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丘陵)(山地)(平原)(高原)(盆地)。

2.从我国地形图上可以知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从世界地形图上可以知道:(世界上海洋多,陆地少。

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

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

)4.丘陵的地形特点是:(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5.山地的地形特点是:(蜿蜒起伏,层峦叠嶂)6.平原的地形特点是:(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7.高原的地形特点是:(地势较高,周边有明显的陡坡为界)8.盆地的地形特点是:(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9.我们家乡的主要地形是(平原)。

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1.地球内部从内到外是由(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组成的。

2.(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3.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4.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了雄伟的(喜马拉雅山)。

(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拉张形成的。

5.(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的很猛烈如(地震)(火山);有时表现的极其缓慢如(板块运动)、(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第三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1.岩石变化的原因是(冷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

2.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3、风化继续风化岩石————岩石碎裂————小石子和沙1.冷热的作用会改变岩石模样吗?(模拟)实验设计实验材料:(酒精灯、镊子、岩石、烧杯、护目镜)实验步骤:(点燃酒精灯。

用镊子夹着岩石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

)实验现象:(岩石碎裂了或烧杯底部有岩石的碎屑)实验结论:(在冷热的作用下,岩石改变了模样。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1课《时间在流逝》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1课《时间在流逝》教学设计

第1课时间在流逝
(教材P40~42)
2.展示:结合学生的调查表,展示事先准备的一些可以用来判断时间的自然现象的图片,并作简要讲解。

3.小结: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

探索二: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方法
1.阅读:出示日晷和圭表的资料,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并理解。

2.小结:古人利用太阳进行计时的仪器有日晷和圭表。

日晷是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方位变化的规律发明的计时仪器,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

探索三:观察研究“一炷香”的时间
1.提问:你们看过燃烧的香吗?(预设:有;没有。

)那你们有注意到香燃烧的速度吗?(预设:没有;有,它燃烧得很慢。

)它是均匀地变短呢,还是忽快忽慢地呢?让我们亲自来观察一下吧!
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教学提
示:让学生在开始实验前先练习秒表的使用。


3.统计:将各小组记录的数据汇总在班级记录表中并投影展
示。

4.提问:观察每组测量的燃香时间,你们有什么发现?(预设:第3组和第4组测量的每一小段的燃香时间差别较大,其他小组每一小段的燃香时间比较接近。


5.追问: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每一小段的燃香时间差别较大呢?(预设:可能是因为读数不准确;可能是因为把香分成四段时没有分均匀;可能是香已经开始烧了,但秒表还没开始计时;……)
6.小结:在一定的条件下(燃香粗细均匀,没有风吹等外在干扰因素),燃香变短的速度是均匀的,可以用于粗略的计时。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知识要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知识要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二课: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充足的水分、适当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需要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改变的条件只有一个。

第三课:1、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2、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

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3、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空间、土壤提供的养料等。

4、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第四课:1、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动物对环境有基本需要,如空气、水、空间、食物等。

3、动物在形态、结构、习性上都有它适应环境的本领。

3、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①候鸟(如大雁)为了找寻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它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④猫、狗、狼等有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

……第五课:1、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2、(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3、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4、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5、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地球的表面》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地球的表面》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4、被称为“世界屋脊”的是( )。A.珠穆朗玛峰 B.青藏高原 C.喜马拉雅山脉5、地形地球仪上,长江中下游的颜色主要是( )。 A.绿色 B.棕色 C.蓝色(六)、综合分析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 球仪有哪些异同?
【答案及解析】: (一)、填空题1、海洋 2、岩石 土壤3、平原(二)、判断题1、× 2、√ 3、√ 4、× 5、× 6、√ (三)、选择题1、C 2、C 3、B 4、C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对地球表面常见地形有一定的了解,但很少比较几种 地形的典型特征,也很难视察到几种地形的全貌,需要教师提供图片、 视频等资料。制作地形立体图形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的科学知识,也需要 小组成员的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对学生是一个挑战。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2.知道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要求:包含两个地形,可以是模拟南京等真实的地形,也可以自己想象 的地形。
材料:纸板、废纸、塑形布、海绵、泡沫板、丙烯材料等
(出示两个地形立体模型视频)这是两种常见的制作立体地形模型的方 法——堆叠法与覆盖法,同学们可以参考使用。
3.设计:同学们可以先商定你们想要制作的地形、选用的材料和选定的 方法,完成设计稿后,经小组成员一致同意后再进行制作。由于课堂时间有 限,请同学们课后设计立体地形模型方案,根据设计方案合作制作立体地形 模型,并在下一节课中向大家展示,我们会在科学室举行地表模型展,请同 学们完成制作后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地和森林。( )5、海底的地形比较平坦。( )6、使用旧衣服做地形的立体模型
可以降低成本,勤俭资源。( )
(三)、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地球上大部分是海洋, 陆地面积较小 B.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 C.我国的地势是“东高西 低”2、( )是由山岭、山间谷地与山间盆地构成的区域,一般多呈脉状散布。 A.平原 B.高原 C.山地3、右图反应我国的地形特征是( )。A.西部多 高山,东部多平原 B.复杂多样,山地面积广大 C.以平原为主4、地球上的海 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A.21% B.50% C.71%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一、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第一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并记录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定义及分类。

(3)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案例,如沙漠中的骆驼、水中的鱼等。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园或社区观察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并记录下来。

2.第二课《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学目标: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生物如何改变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迁徙等。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分类。

(3)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案例,如森林火灾、过度捕捞等。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如何改变环境。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过程。

二、第二单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第三课《物质的性质》教学目标:理解物质的性质及分类观察并描述不同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物质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及分类。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

(3)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制作物质性质的展示板。

2.第四课《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理解物质变化的概念及分类观察并描述不同物质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物质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的概念。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物质变化的概念及其分类。

(3)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

小学科学《简单电路》教学设计完整版

小学科学《简单电路》教学设计完整版

小学科学《简单电路》教学设计完整版一、教材分析《简单电路》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属于物质科学领域中“6.4.1 电路时包括电源在内的闭合回路,电路的通断可以被控制”的部分知识。

本课是学生学习电学知识的第一课,为学生打开了新的领域之门,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是提供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平时生活中常见灯泡是如何亮起来的;第二部分是动手操作,让学生用电池、导线、灯泡等基本元件连接成一个简单电路,在了解基本电路的基础上让学生拓展将灯泡换成其他用电器;第三部分是动手将开关加入电路中;第四部分是拓展活动制作一个红绿灯,内容上层层递进,使学生在由浅入深的活动中逐渐认识简单电路。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通过前四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有关电的现象以及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电路的连接以及小灯泡是怎么亮起来的还是不太了解,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与逻辑论证,对于动手实验极其感兴趣并且接触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我将结合教学实际以及依据学生喜欢动手实验这一学习风格,采用探究实验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连接简单电路,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动起手来。

三、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知道简单电路是由用电器、导线及电池连接而成的闭合回路;认识一些常见的电路符号,能够连接简单电路(二)科学探究通过与同伴的交流,能够动手连接简单电路并画出电路图;(三)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简单电路连接的探究兴趣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初步了解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电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简单电路的连接教学难点:通过与同伴的探究合作学习,学会简单电路的连接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电池若干、导线若干、小灯泡若干、小风扇、回形针若干、图钉、木板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彩虹桥上的小灯泡夜景,让学生思考“彩虹桥上的灯泡是怎么亮起来的?”2.学生发表意见(因为有电;因为有灯泡……)(二)新课教学【一】连接简单电路,让灯泡亮起来1.师谈话:大家刚才都说到了电线、小灯泡等很多材料,现在老师提供给你们这些材料,你们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吗?2.教师与学生一起了解灯泡、电源以及导线的组成(课件图示)师生活动:观察小灯泡的组成包括玻璃泡、灯丝、金属壳、金属架、连接点;观察电源的组成,凸起的一端是正极用+号表示。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本解读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本解读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本解读
本文档旨在解读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本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

第一课:自然科学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学生将研究到科学观察的方法和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简单的实验。

通过观察和实践,学生可以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地理知识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了解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内容。

课本介绍了地球的基本结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以及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地形特征。

通过研究地理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的不同地理环境。

第三课:历史文化
本课程将带领学生了解历史的重要性和文化的多样性。

学生将研究到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例如古代帝国的建立和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通过研究历史文化,学生可以培养对传统和多样性的尊重。

第四课:语言文字
这一课程将着重介绍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将研究到字母的认读和书写,以及词汇的扩充和句子的构造。

通过研究语言文字,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五课:数学思维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研究数学思维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

课本将介绍如何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解决问题,以及数学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培养数学思维,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上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本的解读内容。

希望本文档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为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湘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湘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湘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第一课:我们在呼吸1.科学探究按照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法,能够注意到对比实验的控制条件等问题,并提出数据,加以分析。

能够按照要求制作呼吸模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呼吸模型的工作原理,并迁移地解释呼吸时胸部的变化。

能够按照要求制作简易肺活量测量计,并用正确的方法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测量,统计肺活量,使学生了解适当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

2.科学知识知道人体的呼吸器官由:鼻、喉、气管、支气管、肺组成。

知道人体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

知道当人体胸腔舒张时气体进入肺部,胸腔收缩时气体排出体外。

知道什么是肺活量,肺活量的大小可以反应身体呼吸技能的强弱。

第二课心脏与血管1.科学探究通过听一听,摸一摸,找一找找到自己的心脏和血管的位置。

通过分别计数一分钟内的心跳次数和脉搏跳动次数,并对多组数值求平均值,找到两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模拟实验和计算,用反证推理法证明古罗马医生盖伦的理论不成立。

2.科学知识知道心脏、血管在身体上的位置了解什么是脉搏,并掌握计数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知道脉搏跳动与心脏跳动有关。

知道心脏的有力跳动使得血液哎我们全身循环流动。

初步了解哪些行为有碍于心脏的健康。

第三课我们的大脑1.科学探究通过参与活动分析身体反应过程,探究大脑是怎样工作的。

通过了解大脑皮层语言中枢的组成,再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分析,探究不同的人的大脑潜力不同,积极锻炼可使大脑得到均衡发展。

2.科学知识初步了解神经反射的过程,了解大脑是人体的总指挥。

了解大脑皮层存在不同的功能区,语言中枢又是四个部分组成,根据个人情况不同在听说读写方面存在差异。

通过合理锻炼可以使大脑得到均衡发展。

第四课和谐统一的身体1.科学探究帮助学生认识到人体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是在各个系统共同作用、协同合作下,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

通过调查统计睡眠时间,发现影响我们健康的因素。

了解影响健康的各个因素。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第三单元1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第三单元1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一、基础知识。

1、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2、常见的地形有(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

3、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还会引起板块的各种运动,如拉张、挤压等,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4、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5、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风化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7、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

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8、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9、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同时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10、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11、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二、解释概念。

风化:岩石在大气、水、气温和动植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岩石会发生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河流:是地球表面较大的天然水流的统称,它是由冰雪融化或降雨产生的径流汇集而成的。

河流的形成过程,也是流水对地表土地侵蚀的过程。

径流:沿着地表流走的水。

如果植被好,那径流中含土量少,较清澈;如果这个地方是一片荒漠,植被缺乏,那可能径流混浊。

三、举例。

高原:地形特征是海拔较高,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

如青藏高原。

盆地:周围山地、高原围绕,中间地势起伏。

如四川盆地。

平原:低平而宽广。

如华北平原。

山地:地势高而崎岖,峰峦高耸。

如新疆的天山。

丘陵:海拔不高、山顶浑圆。

如山东丘陵。

四、简答。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课题
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五、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计量时间第1课 时间在流逝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计量时间第1课 时间在流逝

B.查看现在是第几节课
C.测风向
D.根据第几节课的上课铃声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时间的流逝是有快慢的,高兴时的时间过得快 B.时间的流逝是有快慢的,伤心时的时间过得慢 C.时间流逝的快慢不会因为心情而改变 D.在北京故宫旅游的优优发现,影子慢慢在变短,此时 估计是下午
5.下列计时工具,可以在夜间使用的是( C ) A.日晷 B.圭表 C.燃香
二、重点实验观察研究“一炷香”的时间。
一、填空题。 1.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 太阳 来计时。日出而作,日
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 天。
2.根据日影方向制成
4.在太阳下,太阳和影子的关系:上午的影子慢慢变__短___,
四、实验探究题。 寻找一个照得到太阳又不会影响人们活动的地方,立
一根竹竿。在上午8时、10时、中午12时、下午2时、4时, 分别记下或画出竹竿影子的长度和位置。第二天,继续用 这根竹竿来估测时间。
1.(多选)竹竿能根据影子的变化来估测时间, 类似计时的工具有( ABD )。 A.圭表 B.太阳钟 C.时钟 D.日晷
三、选择题。
1.在没有任何计时工具的情况下,我们要想用自然现象
来判断时间,可以根据( A )
A.太阳的东升西落 B.云朵的飘动
C.小鸟的活动
D.流水的流动
2.人类最早的时间单位是( C )
A.年 B.月
C.天
D.刻
3.如果我们不看钟表,下列无法估计出现在大约是几时的
是( C )
A.观察太阳现在的位置
第1课 时间在流逝
一、知识速记 1.在还没有发明时钟之前,人们根据 太阳 在天空中的位置来 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2.人类最早以 天 为时间单位,现在人们常用的计时单位是 时、分、秒。 3. 日晷 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 4. 圭表 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1 时间在流逝》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1 时间在流逝》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1 时间在流逝》教学设计课题时间在流逝(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本课是单元的起始课,是学生研究计量时间的开始。

对学生来说,时间是一个非常熟悉又不熟悉的事物。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时间的流逝中生活和学习,但时间又看不见摸不着。

本课是研究计量时间的第一课,学习内容涉及计量时间工具的发展史,主要是让学生感受时间的存在,知道可以利用各种自然现象估计时间,并利用计时工具计量时间,意识到时间的长短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学情分析】1.学生有初步的时间观念,他们每天接触现代计时工具,有比较丰富的、直观的认识。

2.学生不清楚各种计时方法和计时工具是怎样逐步发展的,在现代钟表发明之前古人是如何计时的。

3.学生通过对燃香钟这一工具由浅入深进行计时工具的探索,可以激发研究计时方法的兴趣,并初步获得研究计时问题的方法,为后面整个单元的学习做准备。

【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了解古人利用天体的运动规律来计时,了解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计时工具。

2.科学思维:在一定的条件下,燃香变短的速度基本是均匀的,可以用来大致地计时。

3.探究实践:能观测记录燃香时间的相关数据。

4态度责任:培养关注计时方法的意识和兴趣。

【评价任务】1.在没有现代计时工具之前,古人是如何计量时间,安排生活和劳作的呢?(检验学习目标1、4)2.古人还曾用燃香来计时。

它的燃烧速度是均匀的吗?怎样来研究。

(检验学习目标2、3、4)【学习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古人用天体运动计时的图文(或视频)资料,教学课件等。

分组材料:秒表、香、火柴、记号笔、实验记录表。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聚焦:(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1 1.猜一猜谜语。

教师活动11.谈话引入:出示谜语,猜猜这是什么?没错,是时间。

2.提问:没有现代钟表之前,人们怎么计时并安排生活和劳作?3.梳理学生交流的信息,制作班级记录表。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华知识点整理(2022新版)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华知识点整理(2022新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精华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一课《光源》1.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⒉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常见的自然光源有(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 常见的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 开启的电灯、发光二极管)。

3.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 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

4.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 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

5.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第二课《光的传播》1.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2000多年前, 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 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3.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4.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 且(左右颠倒)。

5.各种颜色的光都能通过小孔后成像, 如果物体是彩色的, 像也是(彩色)的像与物体的颜色(完全一样)。

第三课《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 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2.(万花筒)和(潜望镜)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

3.可以用两面(平面镜)制作一架潜望镜。

4.(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5.两面直立的镜子的夹角(越小), 出现的影像就(越多)。

6.(猴子捞月、杯弓蛇影、圣火采集)等情形, 都属于光的反射。

7.像镜子、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有抛光的金属面等都具有(光滑)的特点它们的反光效果好。

第四课《七色光》1.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折射, 形成(彩虹)。

2.(阳光明媚且光线具有一定的角度)是形成“彩虹”的必要条件。

3.白色的太阳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在一定条件下, 七色光又能合成(白色光)。

4.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五年级科学上册1-4单元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科学上册1-4单元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科学上册1-4单元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一)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3.研究“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实验中,如果推测“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那么,实验中让种子有水的这组就叫实验组,另一组(得不到水的)就是对照组。

(说一说:研究“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实验计划。

课本第3页)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二)4.在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中,我研究的是“种子发芽与的关系。

”5.绿豆种子发芽必需条件有: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说一说:研究“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实验计划。

)6.绿豆芽生长需要的条件有:水分、温度、空气、阳光、土壤。

7.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第四课:蚯蚓的选择8.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

9.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第五课:食物链和食物网10.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如:蔷褫—画鱼~虫小鸟11.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

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12.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3.生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第六课:做一个生态瓶14.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把它们看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15.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第七课:改变生态瓶16.减少生态瓶里的水,会减小动植物的生存空间。

17.改变生态瓶中其中一种生物,会影响其他生物。

18.增加生态瓶中的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更多的氧气,但生态瓶里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

第八课:维护生态平衡19.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了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制作“宇宙”模型1、(地球)是(宇宙)的一部分。

2、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是:①水星②金星③地球 4火星 5木星 6土星7天王星 8海王星3、人们常用(模型)来解释一些复杂的、看不见的,或者是不容易理解的事物和现象,在表达与交流中,(模型)的成功运用,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2课修改模型1、搜集整理资料时,对那些(过时)、(重复)、(错误)或(无关)的资料,应筛选掉。

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都围绕着地球运转,这叫“地心说”。

后来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学说。

3、地球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即(自西向东)。

无论地球公转到什么位置,地轴的倾斜角度都(保持不变)。

4、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年),公转的轨道形状为(椭圆)。

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

5、(地球公转)导致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等。

6、秋夜的星座,最好辨认的是(东北方)的(仙后座)。

主要由5颗明亮的星组成,形状像字母(W)。

7、太阳带着整个(太阳系)绕着(银河系)中心转动。

太阳系不在银河系中心,也不在宇宙中心。

8、太阳是(50亿)年前由(星际云)瓦解后的一团小星际云塌缩而成,它的寿命约为(100亿)年。

9、金星也叫(启明星)、(长庚星)。

10、一光年是光在真空中1年时间走过的(距离)。

1光年大约是(9.5万亿千米)。

11、(水星)、(金星)没有(卫星)。

木星的卫星最多,有(63)颗。

12、四季的代表性星座:①春季:狮子座②夏季:天蝎座③秋季:仙后座4冬季:猎户座13、今天,多数人相信宇宙是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天文学家发现,所有遥远的星系正远离我们的(银河系)而去,这说明,宇宙还在(继续膨胀)。

14、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火星)与地球最为相似。

15、火星表面呈(红色)。

火星上也有山脉、盆地、环形山、峡谷、火山等。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计量时间》知识归纳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计量时间》知识归纳
1.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2.同一个单摆在相同的时间里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
3.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第五课《摆的快慢》
1.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短有关。与(摆锤)的重量,摆动的(幅度)大小无关。
2.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1.我国古代把一天分为(12)时辰,就是现在的(24个)小时。
2.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方向变化来计时的工具叫做(日晷)。
3.我们现在使用的挂钟一般都是(石英钟),计时比较精准。
4.计时工具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处非常大,比如跑步时就会用到(秒表)计时。
3.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制造了第一座带摆的时钟。
4.伽利略是第一位发现摆的等时性的科学家。
★第六课《制作钟摆》
1.摆的摆动快慢只与(摆绳长短)有关。改变其长短可以改变摆动的次数。
2.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相同,称之为摆的(等时性)。
3.摆钟就是利用摆的(等时性)来进行制作的,比较精准。
★第七课《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如(沙漏)。
4.古代有一种刻漏,主要由几个铜水壹组成,又叫(漏壶)。
★第三课《我们的水钟》
1.滴水计时水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受水型)水钟;另一种是(泄水型)水钟。
2.自制水钟中水流的速度先快后慢。
3.水钟一般是泄水型和受水型相结合进行计时。
★第四课《机械摆钟》
★第一课《时间在流逝》
1.在远古时候人们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昼夜交替形成的(天)成了最早的时间单位。
2.(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长度变化的一种天文仪器。
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方向)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