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科举制度的确立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变迁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变迁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变迁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其起源可以追溯到3世纪前的汉朝。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科举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与变迁,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变迁,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 起源:隋唐科举制的雏形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和唐朝时期。

隋唐时期,为了选拔优秀人才,各地开始实行乡试和会试。

乡试是由地方政府负责组织的考试,通过乡试合格者才能参加会试。

会试则是在首都进行的考试,合格者可以进入宫廷,成为官员。

这两次考试的内容包括经史、诗词、策论等,考题难度逐渐加大,成为后来科举制度的雏形。

2. 宋代科举制的确立宋代是中国科举制度得以全面确立的时期。

宋太祖在建立宋朝后,制定了《开宝会试科目法》,正式规定了科举考试的科目和内容。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府试、会试和殿试。

府试是在地方进行的考试,合格者可以参加会试;会试是在首都进行的考试,合格者可以参加殿试;殿试是在皇帝面前进行的考试,合格者可以进入官场。

在宋代,科举制度基本上继承了隋唐时期的制度,但考试的规模和难度有所增加,选拔官员的标准更加严格。

3. 元明科举制度的变革元代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元朝建立后,科举考试的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

元代科举考试注重实用性,增加了训练实际技能的科目,如军事、法律等。

这种变化使科举制度更加注重官员的实际才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明代科举制度在元代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增加了经义、策问等科目,进一步提高了考试的难度。

明代科举制度的改革使中国社会的选拔官员机制更加完善,优秀人才得到更多的机会。

4. 清代科举制度的衰落与废除清代科举制度在后期逐渐衰落,并于1905年被废除。

清朝建立后,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僵化,考试的标准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

同时,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社会的动荡也加速了科举制度的衰落。

最终,清朝政府在改革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决定废除科举制度,并试图引入西方的考试制度。

中国古代教育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教育科举制度

状元梦
科场舞弊

湖 南

江 西
大 著 名
句衡登商长庐书
容阳封丘沙山院
)))) )))))):
岳麓书院(湖南长沙):
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
《论语·季氏篇》:
“鲤趋而过庭,(孔子)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 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 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夏代:奴隶主阶级的成员在官学中接受教育, 包括生产技能的学习和武士教育。
商代:学习文字知识,并接受“六艺”等文 化技能教育。
西周官学教育
国学
乡学
(大贵族子弟学校) (一般贵族子弟学校)
小学(7年制)
大学(9年或更长)
识字和“六艺”学习
修身、治国的相关知识
2、发展期
汉代:“独尊儒术”促进了官学的进一步发 展,此时期官学教育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 主。
李,王,张,刘,陈,杨,黄, 赵,周,吴,徐,孙,朱,马, 胡,郭,林,何,高,梁,郑, 罗,宋,谢,唐,韩,曹,许, 邓,萧,冯,曾,程,蔡,彭, 潘,袁,于,董,余,苏,叶, 吕,魏,蒋,田,杜,丁,沈, 姜,范,江,傅,钟,卢,汪, 戴,崔,任,陆,廖,姚,方, 金,邱,夏,谭,韦,贾,邹, 石,熊,孟,秦,阎,薛,侯, 雷,白,龙,段,郝,孔,邵, 史,毛,常,万,顾,赖,武, 康,贺,严,尹,钱,施,牛, 洪,龚。
蒙学读物之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第四课 科举制度

第四课 科举制度
教学资源
教法设计
本课重点
解决问题
本课
学生所得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准备
教师教学准备
教学后记
年月日
注:1.本页手写;2.“课型”栏填写新授课、练习课、活动课、复习课、作文课等;3.其他栏均在授课前写好,“教学后记”栏在授课后写好。4.推门听课的行政、督学、教研组长等的签字位置在“教案编号”栏上面。
教学过程
(“三讲三不讲”:讲重点、难点,讲规律、拓展,讲易错、易漏、易混点;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让学生探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病。
(1)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
(2)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怎样解决这些弊病呢?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7页的内容,找出在科举制度的产生过程中有哪几件重要事情。(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一、隋朝时科举制诞生(板书)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板书)2、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诞生(板书)
㈢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围绕一个问题进行了步步深入的探讨。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我们是围绕什么问题进行讨论的,又是怎样步步深入的?(学生总结)
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主备人
备课时间
教出时间
教案编号
教学内容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中国政治制度史》任务1-4

《中国政治制度史》任务1-4

《中国政治制度史》任务1-4《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次形成性作业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与古希腊和古罗马不同,直接实行( B )。

A. 共和制度B. 君主专制C. 城邦制度D. 联邦制度2.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王朝不惜牺牲国家的利益与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D)。

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3. 中国彻底废除科举制是在( B )。

A. 洋务运动时期B. 清末的1905年C. 戊戌变法时期D. 辛亥革命后4. 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的专称一直是( C )。

A. 皇帝 B. 君主 C. 王D. 总统5. 在尚书的发展演变中,最早拥有出令权是在( D )。

A. 战国B. 秦朝C. 西汉D. 东汉6.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月,由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同盟等政治组织共同举行了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其举行地是( D )。

A. 南京B. 北京C. 上海D. 重庆7. 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下,统治集团的核心是( A )。

A. 君主B. 丞相C. 三公D. 士族8. 秦及西汉初期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 C )。

A. 太仆B. 廷尉C. 典客(大鸿胪)D. 奉常9. 明朝行政管理体制的主体是( C )。

A. 三省六部B. 三省C. 六部D. 一省 10. 清代各省主管本省财政和民政的官员称( A )。

A. 布政使 B. 学政 C. 提督 D. 按察使 11. 在现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市制兴起的时期是( D )。

A. 南京临时政府 B. 北洋政府 C. 广州国民政府 D. 南京国民政府12. 明清时主要的司法机关是( B )。

A. 兵部B. 刑部C. 都察院D. 大理寺 13. 中国古代监察体系初具规模、御史监督地方官形成制度是在( D )。

A. 夏商西周B. 春秋C. 战国D. 秦朝14. 我国东汉至元代的监察机构是( A )。

科举

科举

科举制度的建立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的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

依据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的科举制,既不同于以德取人的两汉察举制,又不同于以门第取人的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

隋唐以前的选士制度是以荐举为主,考试为辅,隋唐以后的科举制是以考试为主,荐举为辅。

科举制自隋朝产生后,经过唐朝的发展,宋、元、明的演变,更加完备化、定型化,直到清末1905年废除,在中国历史亡存在了1300年,对隋唐以后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隋朝为了强化中央集权,要收回旁落于地方长官之手的选士大权,九品中正制已经不能适应隋朝社会发展,科举制就产生了。

表现是隋炀帝(607年)时,诏十科举人。

进士科的开始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

到了唐朝,中央政府一方面要求地方官员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另一方推行科举制,逐步扩大考试科目,增加考试内容,完善考试程序,从而使科举制取代了以荐举为主的选士制度。

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科举与以往的选士制度区别:之前的察举和九品中正制都是以主管官员的推荐作为选士的关键,所以又统称荐举,而科举以统一考试的成绩作为选士的基本依据,所以考试是科举的核心。

(一)考生来源与报考方法唐代常科的考生主要来源:生徒(由学校将考试合格的学生选送),乡贡(由州县选送)。

报考时间大约是每年的十一月一日。

(二)考试的科目和内容1.科举考试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常科,每年定期举行,设立的科目不下几十科,常见的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史科等,其中又以进士、明经两科最受重视。

一种是制科,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招收非常人才,由皇帝亲自主持。

2. 科举的科目有秀才(博学最高)、明经(考核儒家经义)、进士(注重诗赋)、明法(选拔司法人才)、明字(文字理论和书法)、明算(算术)、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

其中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为常设科目。

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是非常设科目。

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

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

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篇一: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1、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2、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

3、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产生。

4、科举制度在唐朝时进一步完善特点:①分科考试;②择优录取。

③常科和制举两大类。

常科:进士科(重要),明经科(其次);制举:皇上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名目繁多,变化很大。

固定程序:常科先参加州府的初试,再参加尚书省的“省试”。

进士科连考三场。

量才任用:体貌伟壮、能言善辩、书法精良、擅长撰写和处理司法文书。

5、影响:①我国选官制度转变为以考试为主;②使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③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④前后沿用了1300年(到清朝末年被废除)科举制度的实施与唐朝的繁荣有何关系?(答案:①满足了中小地主参政的愿望,缓和了阶级矛盾。

有利于统治者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

②国家掌握了选拔官吏的权利,选拔了一批促进国家发展的优秀人才。

③激发了教育的发展。

④看重诗赋文章,促成了唐朝文学的繁荣。

)篇二: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了解科举制度给隋唐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及讨论,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唐朝考生参加科举考试的情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知制度创新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隋唐科举制度产生、创立、发展。

教学难点: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教学过程:(一)科举制的创立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选官弊端严重。

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中小地主经济实力增强,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

(魏文帝曹丕篡汉前夕即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九品中正制。

这种官吏选拔制度由地方政府进行,选官标准由最初的注重考察人品到全凭门第出身。

两晋南北朝沿用,至隋文帝废止,行之四百年。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大事年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合适的人才担任官职。

历史上,科举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重要的转折点,下面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大事年表。

1. 公元605年- 隋文帝开创科举制度:隋文帝杨坚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以辅佐他的统治。

他设立了进士科,通过考试选拔出人才。

2. 公元701年- 开创进士及第制度:唐玄宗时期,进士科考试结果称为“及第”,合格者被授予官职。

这标志着进士及第制度的确立。

3. 公元960年- 宋代科举制度改革:北宋宰相王安石推行科举制度改革,引入"新法"以改善科举制度的弊端。

这个改革引起了强烈的反对,但对后来的科举制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公元1067年- 宋代科举制度改革:宋神宗继位后,在王安石的影响下进一步推行科举制度改革。

此次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取消了贡举制度,实行宣科取士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5. 公元1241年- 元朝科举制度改革:元朝设立了制取士员,取消了高分及第和乡试,使科举制度更加重视实用性。

6. 公元1370年- 明朝科举制度改革:洪武帝朱元璋废除了元朝科举制度,重新恢复了明朝科举制度,创设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

7. 公元1905年- 晚清科举制度废止:清朝政府废止了科举制度,引入了新式教育系统,结束了科举千年的历史。

从隋文帝到晚清废止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

它既是一个选拔人才的机制,也是一个影响政治、社会和文化的重要制度。

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的官员,让社会上的人才有机会通过考试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然而,科举制度也不乏争议。

早期的制度对官员的出身和门第有较大的影响,使得社会上的平民百姓难以进入仕途。

而后来的改革虽然增加了贫民的机会,但仍然很大程度上被腐败和权贵阶层垄断。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代表。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4 科举制的创立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七十八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4 科举制的创立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七十八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4 科举制的创立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七十八➢第1题【单选题】科举制度是一种( )A、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B、监督官吏的制度C、通过考试考核官吏的制度D、发展教育事业【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首诗反映了( )A、唐太宗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许多贤才为他所用,一直到头发花白B、贞观年间,进士科录取率极低,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仍未考中C、唐太宗将诗词作为考试内容,许多考生为作诗熬白了头发D、唐太宗设立武举考试,许多英雄为此奋斗终生【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新唐书》的选举制提及“唐制取士之科多由隋”。

这表明( )A、唐朝官员由民主选举产生B、科举制起源于隋朝C、唐朝科举制缺乏创新精神D、隋朝选举制度陈旧【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科举制是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科举制正式形成于( )A、隋文帝时B、隋炀帝时C、唐太宗时D、唐玄宗时【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史实与唐太宗无关的是( )A、制定法律,减轻刑罚B、任用魏征等贤才C、节用戒奢、减轻农民负担D、创立科举制【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此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 )A、隋文帝B、隋炀帝C、武则天【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自隋以来,平民社会,穷困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材料表明穷困子弟“跃登上第”的主要途径是( )A、军功大小B、门第高低C、地方推举D、科举考试【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 )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内阁制【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下列关于科举制度历史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B、使国家机构人员不断更新C、挫伤了读书人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D、推动了唐朝崭新局面的出现【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_科举制度的创立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_科举制度的创立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 正。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 家世﹑道德﹑才能。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 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 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 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由于魏晋 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 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 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南北朝时期一种重 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又名九品官人法。 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的局面。
看书、讨论并归纳:
他们分别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贡献?
你来告诉我:
唐时科举考的科目较多,以哪两科最重要? 常设考试科目:明法、明书、明算、
明字、三史科、开元礼科
最为重要的科目:进士科和明经科
论一论:
大诗人李昂、李白、杜甫等参加过 科举考试吗? 中过进士吗?
看一看:
p16页《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 图及太宗语:“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组织学生讨论:科举考试最大的获益者是谁?
科举制的影响(依材料分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他们都是进士及第,科举 制给这些读书人带来了什么? 改善了中国的什么制度?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他们可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改善了中国用人制度。
材料:贞观年间是进士科发 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贞观 ★此材料反映 末年,唐太宗扩大进士科, 了科举制促进 提高了进士的进身之阶,对 了什么事业的 于唐朝前中期科举制的兴盛, 发展?使社会 无疑起了推动作用。通过考 上什么风气盛 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 行? 了做官的途径,

唐代的科举制度

唐代的科举制度

唐代的科举制度一、背景介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科技、文化和教育高度发展的时期之一。

为了选拔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唐朝建立了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对唐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科举制度的起源1. 前身:秦代的乡试、郡试和殿试制度为科举制度的雏形。

2.确立:唐太宗贞观年间,科举制度正式立法实施。

三、科举制度的基本流程1. 乡试:考生通过乡试的选拔,取得出师资格。

2. 府试:合格的考生进入府试,选拔更优秀的人才。

3. 会试:通过府试的考生参加会试,最终确定进士榜上贡生的资格。

4. 殿试:殿试是会试的最后一环,以选拔官僚和进士。

四、科举制度的优点1. 考核公平:唐代的科举制度避免了世族势力对才能的垄断,使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努力晋升。

2.选拔人才:科举制度能够激发人们的求知欲望,使得人才得以选拔出来,为政府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优秀人才。

3. 提升社会地位:通过科举考取功名,个人不仅名利双收,还可以改变其社会阶层地位。

五、科举制度的缺点1. 考试功利化:科举制度导致许多人追求功名利禄,将学问理想功利化,丧失追求学术真理的本真初衷。

2. 考试内容狭窄:科举制度重视经义文词,而忽视民生、实用知识,限制了人才的全面发展。

六、科举制度的影响1. 教育推动: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进步。

2. 社会稳定:科举制度提供了社会流动的渠道,使得社会稳定,减少了不公平的现象。

3. 文化繁荣:科举制度催生了大量的文人,使得文学、诗词、书法等文化艺术达到了辉煌的巅峰。

七、科举制度的变革1. 均输法的颁布:唐末五代时期,均输法的颁布改革了科举制度,增加了平民士人的机会。

2. 科举制度的废除:宋代末年,科举制度逐渐废除,后续王朝逐渐采取其他选拔人才的方式。

八、总结唐代的科举制度在当时的时代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虽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对于文化繁荣、人才选拔以及社会稳定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并为后世的政治改革提供了借鉴。

隋唐到明清的科举制

隋唐到明清的科举制

隋唐到明清的科举制度
科举意在选才,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

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到明清,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上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完善阶段)
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
1、科举制度诞生的背景: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2、科举制度发展的概况
(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诞生于隋朝:
①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完善于唐朝:
①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②武则天开设殿试,增设武举。

③唐玄宗把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3)明朝时发展到鼎峰:明朝时期,采用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准根据指定观点答题,不准发挥个人见解。

(4)鼎盛于明清:1905年,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新式教育体制,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材分析】“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标志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步的科举制就是在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的。

科举制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特性,使处于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它从创立到清朝末年结束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课《科举制的创立》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教材在学生基本掌握了隋唐时期政治经济繁荣情况的基础上,安排这一专题课的学习,不但能使学生了解这一制度诞生的社会背景,也为后续学习中理解辉煌的隋唐文化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了解隋唐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科举制作为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作为一个专题学习,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些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一方面带有儿童的特点,希望老师讲课内容新鲜、充实、饶有趣味;另一方面已具有较系统的知识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如高考制度是我国现在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在古代则是通过科举制来选拔人才的。

学习本课——科举制,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结合高考、隋唐时主要皇帝的图片、科举中的“状元”“榜眼”“探花”这些词等趣味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因素,并加以讲解引导,在教学过程中鼓励他们去深入探究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及影响,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整体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对科举制度的认识

对科举制度的认识

---------------------------------------------------------------最新资料推荐------------------------------------------------------对科举制度的认识科举制度的演变(一)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传统:在奴隶社会,居于主流的人事行政模式是世卿世禄制。

这一制度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在固定的奴隶主贵族家庭中选拔国家官吏,职官世代承袭。

此外还存在着由官员作为举荐人的乡举里选制,即官员根据乡间民间的言论,向君主推荐德才贤能之士,但是在人才的选拔上并没有多大比重。

经济发展:在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下,有奴隶社会发展而来的任人唯亲的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统治需要大多数统治者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所以,到两汉时期,世卿世禄制被察举征辟制所取代。

察举,就是根据皇帝诏令规定的科目,由中央和地方的官吏向国家推荐人才。

举荐的科目有廉科、茂才(秀才)科、文学科、有道科、明经科、明法科等。

这些科目所代表的都是由官方正式赋予的功名,一旦取得这些功名,则可以出职任官。

征辟,即征诏和辟除。

征诏是由皇帝下诏荐举贤良方正者委以官职,辟除就是中央和1/ 9地方官吏可以自行聘请人员佐助自己任职治事。

此外,察举征辟制还包括中央举办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形式,汉武帝时设立了通过岁试授予中第者以官职的考任官职制度。

在从历史发展的进程而言,察举征辟制的出现为中小地主出身的贤良人才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但是,这种进步是极其有限的,它并没有改变行政官员的选拔由某一社会阶层所操控的局面,因此,任职中的任人唯亲局面并没有完全被打破。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科举制度的出现和形成已经具备了完全的社会条件。

(二)发展演变从隋朝确立至清末 1905 年废除,历经1300 余年。

1. 科举制度的创立。

科举制度创立期,始于隋朝。

598 年,隋文帝诏令:诏京五品官以上,总管与刺史,以清平干济、志行修谨的二科分科科举制,取替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篇

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篇

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篇汉代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1、察举制汉代一种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方正、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明经、有道等。

定期的察举科目称为常科或岁举,如孝廉、茂才科;由皇帝不定期下诏要求贡举的为特科或诏举,如贤良方正、文学、明经、有道等科。

察举的对象既有平民,也有现任的吏员。

汉文帝十五年(前165),诏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参加对策,并根据等第授予官职,特科察举的制度由此正式确立。

2、征辟制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征是指皇帝下诏聘召,有时也称为特诏或特征。

皇帝下诏指名征聘,往往是由于被征聘者在社会上颇负声望,或是出于大臣的推荐。

辟是指公卿或州郡征调某人为掾属,再向朝廷推荐,汉时也称辟召或辟除。

皇帝下诏征聘或官府辟召,被征辟者可以应聘,也可托词不就。

在汉代的选官制度中,征辟制地位仅次于察举制。

3、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汉武帝于元光元年(前134)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

不久,这种察举就通称为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

秀才在西汉后期成了岁举,举主为刺史,遂形成州举秀才、郡举孝廉的体制。

孝廉举至中央后,经选拔才能被任命为地方或中央的有关官职。

汉顺帝阳嘉元年(132),规定儒生出身的孝廉要考试经术,文吏出身的则考试笺奏。

孝廉科开始向中央考试制度过渡。

从西汉到东汉初,察举的实施比较严格,保证了王朝对行政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孝廉一科是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

但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造成了严重的察举不实。

例: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陈情表》)4、秀才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

与科举考试的“秀才”不同。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1、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英国大百科全书》记录,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隋朝选官制度的不同点。

材料二贞观初年,唐太宗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唐太宗描述的选官制度的名称,该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材料三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该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则天在位时期是如何发展该制度的。

材料四白居易评价该制度“唯秉至公,以为取舍”。

孙中山认为该制度是“平民政治”,而且优过“民主政治”,是“极端平等政治”。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该制度的确立对隋唐社会产生的影响。

【答案】(1)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由上层权贵垄断,看重门第。

隋朝时期选官注重学识,通过考试选官。

(2)科举制度(科举取士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4)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隋文帝即位后……,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由上层权贵垄断,看重门第。

第4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教学设计

第4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教学设计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学设计山东省潍坊市经济开发区锦程中学杨俊【课型】新知探索【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历史【内容分析】主要讲述了科举制度的创立、建全和完善。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基本制度,它从创立到清末废除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课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

本单元的主题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本课放在隋唐政治经济繁荣的内容之后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也为后面学习辉煌的隋唐文化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本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一提到科举,学生们会联想到“状元”“榜眼”“探花”这些词,大部分学生知道科举制度,但只停留在知道它是选拔官员的制度这个层面,对于科举制度产生的时间、产生的原因以及科举考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学生知道不多。

同时对隋唐以前我国采取什么选官办法也不太了解,本课内容对于初一学生来讲有点难度,但是也有他们感兴趣的切入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深入去探究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及影响,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兴盛的原因之一,体会当时科举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正确认识我国当今考试制度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2.学习方法上突出寻找、发现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体现探究性学习的思想。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从教材拓展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和实用化,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小组协作活动,充分运用教学媒体,增加课堂容量增强本课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3. 能够较为具体的说出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并能用自己的理解谈谈科举制在隋唐时期所产生的影响。

【评价设计】一、.通过“自学释疑、印象科举”环节,完成学习目标3.二、通过“图说历史、感知科举”提供相关图片和史料,组织学生进一步探究科举制度,同时对科举的现实意义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完成学习目标1、2、3.三、通过“你说我说,体悟科举”让学生时行思想的升华。

隋唐至宋元大事年表

隋唐至宋元大事年表

隋唐至宋元大事年表隋唐至宋元大事年表正文:隋唐至宋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在这段时间内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这段时期的主要大事年表。

一、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1. 隋朝建立: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废隋朝的前任皇帝陈霸先,建立隋朝,定都于长安。

2. 隋朝统一全国:公元606年,隋文帝杨坚攻打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50多年南北朝分裂的局面。

3. 开凿大运河:公元605年,隋文帝杨坚下令开凿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4. 科举制建立: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颁布《科举制》,正式确立了科举制度,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选拔制度之一。

5. 唐朝建立:公元618年,隋朝灭亡,隋炀帝杨广被推翻,唐朝建立,定都于长安。

6. 安史之乱:公元755年至763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导致唐朝迅速衰落。

7.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至960年,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割据政权,如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

二、宋元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1. 宋朝建立:公元960年,北宋太祖赵构取代南宋末代皇帝赵昚,建立宋朝,定都于临安(今浙江杭州)。

2. 宋朝经济繁荣:宋朝时期,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之一。

3. 宋朝文化发达:宋朝时期,诗词、绘画、书法等文化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宋朝军事弱小:宋朝虽然拥有强大的军队,但由于内部腐败、军事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其军事实力较弱。

5. 元朝建立:公元1271年,蒙古族统治者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于北京。

6. 元朝统一全国:公元1279年,元朝军队攻打南宋,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50多年分裂的局面。

7. 元朝开放对外贸易:元朝时期,对外贸易发达,对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8. 元末农民起义: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导致元朝迅速衰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
我来问 你来答:
1、科举制是在哪个朝代诞生的? 2、科举制在隋朝的诞生与哪两
位皇帝相关? 3、文帝和炀帝分别为科举制诞生
做了哪些工作? 4、科举制的诞生有什么历史意义? 5、你知道隋时当时录取了哪些人?
二、科举制的完善
科举制: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 以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考中可 以做官,选官大权就控制在中央 手中.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1、科举制对国内的影响。 2、科举制对邻国的影响。
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 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 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 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你来告诉我:
唐时科举考的科目较多,以哪两科最重要?
最为重要的科目:进士科和明经科 常设考试科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
明字、三史科、开元礼科
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
看书、讨论并归纳: 他们分别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贡献?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 了国学的规模。
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首创殿试和武举。
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 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科举考试制度 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 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
⑷科举制有进步作用但也隐含弊端。
科举制丝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不愿从事 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 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一旦科考成功、金榜提 名,就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附庸。
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 意义:打破门第限制,将选官权集中到中央
“ “









(名

白处

居,

易十

)七










三、科举制的影响
议一议:
科举制的产生有哪些影响呢?
1、改善了用人制度,对社会发展有进步意义。
(1)科考形式是封建时代锁可能录取的最公平的 人才选拔考试。
(2)他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扩 大唐朝一后封建统治阶级基础,为封建封建 统治阶级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3)开创了整个社会读书求学的良好风气。
2、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和唐文化的发展 造就一批诗人,推动古文运动和传奇小 说发展,使唐文学达到很高水平。
3、在世界文明史上占重要地位。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 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 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 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课堂小结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始 分科 考试
正式 设置 武举 的开始
诗赋成 进士科
主考 内容
课后思考
学习了科举制后,请想一想,你对现在学 校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形式满意吗?你有什么好 的意见或建议吗?
板书
一、科举制的诞生 原因:改变不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 朝代:隋朝 人物:隋文帝、隋炀帝 过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