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市场秩序规制法律制度
经济法基础 第四章 市场秩序管理法律制度

不正当竞争行为
最早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定义的是1883年的《巴黎公约》,该公约第10条规定“凡在工业商业活动中违反诚实信用的竞争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的行为”,首次对这种行为进行概括式描述。
第一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
(二)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征
第一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一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
(六)商业诽谤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规定:“经营者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商业信誉、商品声誉是经营者的无形资产,是长期努力经营和活动得来的,能为经营者带来经济利益和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
A公司生产的冷冻牌电冰箱样式好、质量高,很受消费者的欢迎,很快占据了市场大部分份额。B公司生产的海鸥牌电冰箱由于质量存在问题,销售很差。为了打开销路、开拓市场,B公司在当地报纸上发表一篇“郑重声明”。该声明称:“最近市场上出现的冷冻牌电冰箱由于存在质量问题受到很多消费者的投诉,不少消费者找到我厂要求退换。我厂郑重声明,此种电冰箱不是我厂产品,请消费者认准我厂海鸥牌商标,以免误购而遭受损失。”此声明刊登后,A公司电冰箱销售量直线下降,同时很多已购买的消费者也纷纷要求退货。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A公司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请分析: (1) B公司的行为属于哪类不正当竞争行为?(2) 人民法院应如何处理本案?
04
市场秩序管理法律制度
第一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
(一) 不正当竞争的概念
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行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市场规制法律制度(PPT 102页)

26
市场支配地位的界定
市场支配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 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 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
认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应当依据下列因素:①该 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以及相关市场的竞争状况; ②该经营者控制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的能力;③ 该经营者的财力和技术条件;④其他经营者对该经营者在 交易上的依赖程度;⑤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难易程 度;⑥与认定该经营者市场支配地位有关的其他因素。
监督检查部门工作人员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时,应当 出示检查证件。被检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和证明人应 当如实提供有关资料或者情况。
16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救济
经营者从事不正当竞争行为,给被侵害的经营者 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被侵害的 经营者的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 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并应当承担被侵害 的经营者因调查该经营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 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
27
市场支配地位的推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推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 配地位:①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 到二分之一的;②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 份额合计达到三分之二的;③三个经营者在相关 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四分之三的。
有上述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情形,其中有的经 营者市场份额不足十分之一的,不应当推定该经 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反垄断法》之所以禁止纵向垄断协议,是因 为如果经营者限定交易相对人向第三人转售商 品的价格或最低价格,就有可能使其所有的交 易相对人实现价格方面的统一,其最终效果等 同与横向垄断协议中的价格协议。
市场秩序规制法律

市场秩序规制法律.txt第一次笑是因为遇见你,第一次哭是因为你不在,第一次笑着流泪是因为不能拥有你。
二、市场秩序规制法律(一)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1、《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一章第2条,第二章第6、7条案例评析(1)案例摘要XX市自来水公司自1998年以来一直使用XX市给水设备厂生产的2KG一B型全自动给水设备,1999年1月,市自来水公司与某电脑给水设备厂达成代销其给水设备的协议,销售利润实行3:7分成,自来水公司每名职工集资入股300元成立了“XX电脑给水设备加工厂”,经查该厂无厂房,无设备,根本不生产给水设备,只是代销某电脑给水设备厂的设备而从中获利。
为了取得销售优势,市自来水公司和市给水办于2000年11月5日联合下发《关于实验二次加压给水设备统一管理规定的通知》([2000]5号)并于11月19日至28日在该市电视台播发。
该《通知》第二条规定:“二次加压给水设备必须采用指定的定型产品,我市一律用某电脑给水设备厂生产的DWS系列定时、定压、高频调速全自动节能型微机控制给水设备,一律取消气压式给水设备,如采用气压式给水设备,自来水公司将不予供水,节水办不予办理各种用水手续。
”该文件的实施,影响了该市另一给水设备厂的产品销售。
该市工商局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第二十三条之规定,作出以下处罚决定:一、责令市节水办、市自来水公司停止实行(2000)5号文件中第二条规定;二、责令市自来水公司在该市电视台发表声明或公告,消除影响,以正视听。
由于XX电脑给水设备加工厂无厂房、设备、注册后也从未生产给水设备,该市工商局依法吊销该厂的营业执照。
(2)点评本案涉及到经营者利用其独占地位强迫进行交易的法律后果及其责任承担问题。
第一、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的行为违法。
市场规制法

1、国家干预适度原则 国家干预适度原则,就是要求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要从社会公益的角度出发,把握适度、得当。
反对国家干预(亚当•斯密)→宣扬国家干预(李 斯特)→鼓吹国家干预(凯恩斯)→削弱国家干 预(供给学派)
2、维护公平竞争原则 维护公平竞争原则是指,国家要为当事人创造 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使他们能 够在相同的条件和外部环境中参与竞争,促 进竞争机制在市场中发挥积极作用。
与权利人有业务关系的单位 和个人、权利人的职工(3)
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获取、使用 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五、不正当销售行为 不正当销售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诚实信用原则 和公平竞争原则利用物质金钱或其他经济利 益引诱购买者与之交易,排挤竞争对手的不 正当竞争行为。
在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第2款规定: 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 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征: (1)主体的特定性 (2)行为的违法性 (3)行为的损害性
四、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原则(2) 1、遵循自愿、平等竞争原则 2、遵循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的原则 3、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
三、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虚假广告) 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利用广 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或服务内容做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 虚假宣传,导致客户和消费者误认的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 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 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广告的经营者不得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 制作、发布虚假广告。 《广告法》第4条: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 和误导消费者。 第21条: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不得在广告 活动中进行任何形式不正当竞争。
市场秩序与公平竞争法律制度.doc

市场秩序与公平竞争法律制度内容提要竞争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然而,从市场经济产生并发展到一定程度,竞争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垄断与不正当竞争的干扰与阻碍。
为保障正常有序的市场秩序,旨在形成有效竞争、有序竞争的公平竞争法律制度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本文即从现行市场秩序存在的问题及立法现状入手,从良好的市场秩序应具备的条件及目前市场秩序混乱的原因分析公平竞争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及价值,并结合国外先进的竞争法立法情况对我国的市场秩序与公平竞争法律制度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市场秩序法律规制公平竞争法律制度完善一、问题的提出(一)我国现行市场秩序存在的的问题根据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的各地举报信息,在目前市场经济秩序主要存在的六大问题中,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在其中占很大比例,亟需加大整治力度。
举报显示,目前行业垄断、地方封锁情况问题比较集中。
一是一些垄断行业利用非法手段,搞垄断经营,妨碍公平竞争。
二是一些地方以行政手段阻碍外地商品进入本地销售,主要体现在电信行业垄断、地方垄断和行政垄断,如江苏盐城等地的有线电视台非法过滤掉其他电视台的股票信息,强迫股民购买当地股票等[1]。
市场依赖竞争而得以繁荣,市场效率的获得有赖于竞争的充分性和有效性程度。
然而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表明,市场本身并不具备维护公平竞争的机制。
恰恰相反,处于竞争中的企业为了减少竞争的压力和逃避风险,总是通过某种手段谋求垄断地位。
就在我国现阶段市场不成熟和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限制竞争的现象也频频出现,如企业联合限价,限制生产数量,分割销售市场,生产和销售企业联手排除竞争者,有些企业通过联合或组建企业集团甚至发展到少数企业垄断市场的局面。
应当注意到垄断不是我国市场的远客,近年来屡屡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关注点,就以1996年发生的与垄断欲望和垄断行为紧密联系的事例为例,哈尔滨市51家寻呼台联合限价,北京八大商场联合限定洗衣机价格等均引起有关部门、经济界、法律界广泛注意。
市场秩序规制法律制度

1,垄断的概念2.反垄断法的适用范围3.限制竞争合同的法律规制4.我们我国《反垄断法》第15条(7种豁免情形,法条为主)5.反垄断法律责任中的民事责任6.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概念(会下定义)7.相关市场的概念8.经营者的三种情形9.表现形式(了解在反垄断中它的表现形式!)10.外资并购的我国平安审查11.行政性垄断的法律规制(结合法条了解反垄断中其表现形式)12.反垄断法的主要原则之行为主义的准则(反垄断法的实施要结13,域外适用(联系学问产权)了解14.经营者和解制度(宽恕制度??特别制度要结合法条)15.不正值竞争行为(会下定义)16.仿冒行为的法律规制(要理解! ~案例??!)17.虚假宣扬行为的法律规制(理解)18.商业隐秘的概念19.商业隐秘的分类20.商业隐秘侵权诉讼的相关规定中侵权责任担当方式21.不正值有奖销售(理解)22.消费者的概念(会下定义)23.消费者的权利24.经营者的义务25.争议解决的途径26.民事责任中惩处性赔偿责任(看法条49条)老师话多的地方要看!27.产品质量法中产品缺陷vs.产品瑕疵(前者有详细法条)28.产品质量法(会下定义)29.产品质量责任制度(产品质量责任vs∙产品责任)30.《食品平安法》第4条规定的分工31.产品质量责任的类型32.产品责任诉讼中被告的问题33.被告的抗辩理由34.诉讼时效1.垄断的概念(1)经济学上:少数企业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对生产和市场进行掌握,并在肯定的市场领域内从实质上限制竞争的一种市场状态。
有结构主义到行为主义进展过程。
结:市场结构打算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又打算市场绩效;行: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者的关系是互动的,而不是单向打算 的关系。
(2)法学上:各国法律中规定的,垄断主体对市场运行过程中进行排他性掌 握或对市场竞争进行实质性限制,阻碍公正竞争秩序的行为或状态。
特征是违 法性和危害性。
2 .反垄断法的适用范围(1)垄断合同;(限制竞争合同)(2)滥用市场支配地位;(3)经营者集中(4)行政性垄断;55条:经营者依照有关学问产权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行使学问产权的行为,不适用本法;但是,经营者滥用学问产权,排解、限制竞争的行为,适用本法。
市场规制法律制度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消费者的各项基本 权利,不使消费者因购买或使用商品或者接 受服务而遭受损害的各项法律规范的总称。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 权益保护法》共8章55条
5
产品质量法:是调整产品生产、流通、交换、 消费领域中因产品质量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
(四)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
20
温州VS广州 两只“红蜻蜓”就商标专用权开战
日前,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温州红蜻蜓集团诉
广州红蜻蜓服饰有限公司侵犯其注册商标专用权一案
进行了审理。
温州“红蜻蜓”称,其拥有的“红蜻蜓”组合商 标于1996年11月被国家商标局核准注册,“红蜻蜓” 商标先后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等。该公司经 过多年的经营和宣传,“红蜻蜓”商标在市场上具有 一定的知名度。而成立于2001年7月的广州市红蜻蜓 服饰有限公司,公司名称中的字号“红蜻蜓”与温州 红蜻蜓集团注册商标中的文字相同,且该公司成立后 即开始生产红蜻蜓服饰产品,并在广州、温州等地进 行销售。
2、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
比项
反不正当竞争 反垄断法 法
消法
联系
规制行 为
同为竞争法体 垄断源于竞 系,不正当竞 争,是竞争 争行为是竞争 的异化。 的副产品。
不正当竞争行 垄断行为 为
同为市场规制法
损害消费者权益 的行为
保护角 其他经营者合 保证整体的 保护消费者权益
度
法权益
市场运行
11
3、反不正当竞争法目的 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 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第四章市场运行法律制度

三、违反《产品质量法》的法律责任
《产品质量法》分别在第4章“损害赔偿” 和第五章“罚则”中具体规定了生产者、销 售者违反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包括生产者、销售者以 及相关的责任主体,其责任形式主要有民事 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3种。
(一)产品质量法律责任主体的构成要素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 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责任抗辩:生产者能够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不承担赔偿责任: 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 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 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 陷的存在的。
(2)销售者的赔偿责任 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 身、他人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 责任。 不是由于销售者的过错而引起人身、他人财 产损害,但是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 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 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产品质量法》对产品生产者在产品生 产方面做了以下禁止性、限制性规定:
① 生产者不得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 ② 生产者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冒用他 人的厂名、厂址; ③ 生产者不得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 标志; ④ 生产者生产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 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 充合格产品。
(5)产品质量纠纷解决方式及诉讼时效
纠纷解决方式 包括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 诉讼时效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 期间为两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 受损害时起计算。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请求权,在 造成损害的缺陷产品交付最初消费者满10年后 丧失,但是尚未超过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二、消费者的权利 1.安全保障权
经济法第四章 市场运行法律制度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历史沿革及立法状况
消费者权益是人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者权益 保护法是随着各国人权保护的发展而得以不断完善的。
19世纪以来各国开始注意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问题,对 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成为了各国立法的焦点。
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爆发的“消费者权利运动” 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 用。
第四章 市场运行法律制度
第一节 产品质量法 一、概述 (一)产品、产品质量与产品质量法 1.产品
所谓产品,通常是指经过加工、制作从而使 之具有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 要的物品。我国《产品质量法》中所称的 “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 产品。
它具有两个特征:
第一,必须是经过加工、制作的产品。
根据消费的目的进行划分,可将消费分为生产消费 与生活消费,相应地消费者也分为生产消费者与生 活消费者。
消费者的不同定义。
2.消费者权益
消费者权益是指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及该权 利受到保护时而给消费者带来的应得利益。
它包括两个方面,即消费者权利与消费者利益, 其核心是消费者权利。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消费者规定了9 项主要权利。消费者利益则是消费者权利从应 然状态转化为实然状态的结果。
自1994年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即后来的商务部负责起草和调研工作反垄断法被列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开始经过十四年的酝酿终于在2007年8月29日全国人大法律委通过反垄断法草案2008年8月1日起实但是全文仅57条的反垄断法规定得太过原则和抽象很多具体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重要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制定实施细则加以明整理ppt三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1具有目的的统一性和行为的关联性都是规制市场竞争的法律都属于竞争法的范畴
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共68页文档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市场规制法律制度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市场秩序规制法的含义
(一)市场和市场秩序 市场:各种交易关系的总和。 市场体系:由不同类型的市场构成的有机整体。 市场主体:在市场中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 市场秩序:在特定时空范围内形成的一系列法律制度 和习俗惯例的综合,以公开、公正、公平为目标,旨 在保障市场交易顺利进行的一种有条不紊的经济状态。 市场秩序的核心就是强调市场主体行为的规则性和经 济状态的稳定性。
(三)市场秩序规制法 市场秩序规制法是指国家从社会整体利 益出发,为维护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对影响市场秩序、偏离市场经济要求的 行为进行规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市场秩序规制法的调整对象
(一)对特殊市场行为的规制 1、对特殊交易主体的规制:政府机构、特殊 商品的集中交易机构(如证交所)、具有市场 优势地位和弱势地位的市场主体等。 2、对特殊交易方式的规制:对于关系国计民 生的重要市场(如粮油市场、房地产市场、证 券市场、保险市场等)的交易方式的规制等。 3、对市场体系的规制
第二条 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 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 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 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 行为。 仿冒行为、商业贿赂行为、虚假广告行为、侵犯商 业秘密行为、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诋毁商誉行为、 限购排挤行为、降价排挤行为、搭售行为、通谋投 标行为、行政垄断行为和地方封锁行为。
(二)对市场竞争行为的规制
1、对垄断的规制:垄断是指垄断主体(市场主体 或行政主体)实施排他性控制或对市场竞争进行实 质性的限制,妨碍公平竞争秩序的行为或状态。 它包括市场独占、强制交易、行政垄断等。 在我国表现为两个层次,一是延续计划经济时代的 行政性垄断和公用企业滥用优势地位的垄断,二是 日渐出现的经济性(市场)垄断。
(四)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1、商业秘密的概念与特征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 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 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1)秘密性。它是商业秘密最核心的特征,是指该 种信息不为公众所知悉,处于保密状态。 (2)管理性。权利人采取合理的保密管理措施进行 自我保护。 (3)经济性。可以为权利人带来经济上的利益 。 (4)实用性。商业秘密能在工农业生产经营中应用。
3、商业贿赂的主要表现形式
商业回扣: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一方交易人为争取 交易机会和便利的交易条件,在暗中从账外向交易 相对人或有影响有决定权的经办人员秘密支付钱财 及其他报酬的行为。 注意区别: (1)回扣与折扣。 (2)回扣与佣金。佣金是指企业支付给为其经营活 动提供服务的中间人(包括经纪人、介绍人)的劳 务报酬,是发生在企业与中介人之间,而并非交易 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
(一)假冒行为的法律规制 1、概念:假冒行为指生产者或经营者为了争夺竞争 优势,在自己的商品或者营业标志上不正当地使用 他人的标志,使自己的商品或者营业与他人经营的 商品、营业相混淆,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广义上讲,假冒行为包括对产品、质量、价格、广 告以及一切代表企业商品或者企业商誉的外在标志 的仿冒。 狭义的假冒行为仅指经营者在其商品或商品包装上 对他人的注册商标、包装、装潢、名称、质量标志、 产地等的仿冒行为。
(三)虚假广告行为
1、虚假广告行为: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 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 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 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行为。
(二)虚假广告行为的内容
1、质量的虚假表示 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产品 的质量作虚假的、模糊不实的表示,或 者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 优标志等质量标志,对商品质量作引人 误解的虚假广告。
2、商业秘密的种类
1、第一类是技术秘密,它是指人们从经验中或技艺 中得来的,能在实践中特别是在工业中应用的技术 信息、技术数据或技术知识。 2、第二类是经营秘密,指具有秘密性质的经营管理 方法及与经营管理方法密切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包 括推销计划、客户名单、产品价格、销售网络、招 投标的标底等。 3、第三类是管理秘密,这是指组织生产和经营管理 的秘密,特别是合理有效地管理各部门、各行业之 间相互协作,使生产与经营有效运行的经验性信息。 如管理模式、公关技巧等。
2、我国的立法模式
首先,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总则部分规定了 市场交易的基本准则,实际上是把违背这些基本准 则的行为界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 2、其次,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作了概括性的界定,即 “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 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3、再次,在分则部分又规定了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3、对假冒行为的认定
(1)假冒行为人具有主观故意。假冒行为一般都是 对质量好、知名度高、市场销售量大的商品进行假 冒,它的实质就是掠夺他人的经营优势,侵害他人 长期形成的无形资产。 (2)假冒行为具有特定性。假冒行为总是发生在特 定的具有市场优势的经营者身上及其特定的商品上。 (3)假冒行为具有误导性,以一般购买者施以普通 注意力会发生误认等综合分析进行认定。
4、诋毁性比较广告行为 通过在广告宣传中采用捏造事实、诽谤 或不适当与他人比较的手法贬低或攻击 其他竞争对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虚假广告行为的一般认定
1、宣传主体是经营者: 包括广告主、广告的制作者、发布者以及与 广告宣传行为相关的社会团体等。 其主观目的是为了在商业竞争中取得竞争优 势,排挤竞争对手,扩张自己产品或企业的 影响或市场占有率。
反不正当竞争法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
1、不正当竞争行为 不正当竞争行为泛指经营者为了争夺市场竞 争优势,违反公认的商业习俗和道德,采用 欺诈、混淆等经营手段排挤或破坏竞争,扰 乱市场经济秩序,并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 者利益的竞争行为。
1、1900年底,《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规定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定义:“凡在工商 业事务中违反诚实惯例的竞争行为即构成不 正当竞争的行为。” 2、 1909年德国颁布了《反不正当竞争法》, 把不正当竞争行为定义为“行为人在营业中 为竞争的目的而违背善良风俗的行为”。
3、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征
(1)主体的特定性:在商业活动中采用不正 当手段竞争的经营者, 经营者即以盈利为目 的、从事商品的生产、销售或提供服务的法 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2)行为的违法性:不正当竞争行为以违反 商业道德为一般判断依据。 (3)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从经营者的私权和 私益领域扩大到对公众利益的损害和对社会 经济运行秩序的破坏。
(二)市场秩序规制
规制: 规整、制约、使有条理,利用外部一定 的强制力量对某一事物(或行为)偏离 应有状态的矫正和规范。 因此,规制的发生必然以规制对象的偏 颇为前提。
市场主体谋取利益的最大化,个体利益的增 进有时以牺牲社会利益为代价,因此政府作 为外力介入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然而每个政府机构和政府都有自身的利益, 这决定了政府在对市场秩序进行规制时,也 有可能出现缺陷。 因此对市场秩序进行规制需要国家干预,另 一方面也需要对国家的干预进行规制。
2、价格的虚假表示
(1)虚构原价谎称打折的价格; (2)利用比较进行虚假广告,例如谎称降价、 最低价、清仓价、成本价等迷惑消费者; (3)以部分低价商品的宣传作为诱饵,把消费 者引诱来后进行转换销售; (4)以所谓免费或者部分模糊省略的词语影响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3、变相广告宣传行为
3、侵害商业秘密行为的形式
(1)以不正当手段获取他人商业秘密:一切 违反诚实信用、公平竞争原则,直接从权利人 处获取商业秘密的行为。 (2)恶意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以违法 行为获得的商业秘密。 (3)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的要求,披露、 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商业秘密的行为。 (4)第三人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良好的市场秩序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市场主体内在的自我调控与自我约束能力; 二是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外部规制。 当市场主体对自身利益的安排能够与社会利益达到 和谐是,无需进行外部规制,这是市场机制自发作 用下的市场秩序; 但是市场主体的逐利性和有限理性常常造成市场主 体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此时就有必要 给予外部规制。
2、宣传行为虚假不实: 行为人总是通过表述上的失实、语义含 混、内容虚假来蒙骗消费者和竞争者。 所谓虚假,一般认为,行为人对所宣传 的内容失实,或所宣传的内容虽然是真 实的,但是该项内容是片面的,不能全 面反映所宣传的商品的真实情况。
3、宣传后果引人误解:导致消费者陷入实质性的 错误认识。 (1)认定“引人误解”应当以普通消费者的认知 水平和判断力作为误解的判断标准。 (2)虚假广告行为应与未使消费者产生误解的不 实广告作必要区别。 (3)某些广告宣传从陈述上来看是真实的,但引 起了人们的误解,也应当认定为虚假广告。
(四)引诱性广告的认定
1、通过广告发出的销售必须真诚; 2、广告不得对产品的等级、性能、产地等作 虚假广告,等顾客进门以后再说明真实情况; 3、不得通过各种手段使顾客转向购买其他商 品,如拒不出示样品、交货数量不足、向顾客 陈列次品、贬低广告中的产品等; 4、在销售以后再转换所售出的产品等。
2、商业贿赂行为的法律特征
(1)其主体包括行贿者和受贿者双方在内的经营者 及其相关人员。 (2)主观上是以排斥商业竞争为目的。 (3)以不正当方式进行的行为。不正当的方式表现 为向单位或单位的有关人员提供财物或其他利益。 (4)商业贿赂行为具有违法性。商业贿赂一般是暗 中进行的,钱款等财物的支付与个人收受过程都是 通过隐秘的方式进行,通常采用不入账或伪造会计 账册的形式进行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