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小说的区别 《三国演义》中的99个虚构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与虚构历史小说的研究分析

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与虚构历史小说的研究分析

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与虚构历史小说的研究分析在了解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与虚构历史小说的研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作为文学作品,它在讲述历史事件的同时也融入了作者自身的艺术构想和虚构元素。

因此,在研究《三国演义》时,我们需要同时关注其中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一、历史真实与虚构的辨析《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为背景,讲述了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斗争和英雄们的传奇故事。

然而,虽然小说所描写的历史事件基本与史实相符,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虚构和艺术处理。

首先,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和事件经过了艺术加工,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著名的赤壁之战,在历史上是刘备、孙权联合击败曹操,而在小说中则出现了周瑜的火攻策略,使得故事更具戏剧性。

其次,小说中的一些情节也是虚构的,例如刘备取益州的过程、吴国孙权让位给刘备等。

这些情节的虚构并不影响整个故事的连贯性,反而弥补了历史资料的不足,使得故事更加完整。

因此,我们在研究《三国演义》时需要明确其中的历史真实和虚构,并加以区分和分析。

二、历史真实的价值与意义虽然《三国演义》是一部虚构的历史小说,但其中仍包含了许多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这使得我们能够通过这部小说了解到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和英雄人物的事迹。

首先,《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特点基本符合历史记载,如刘备忠诚仁德,曹操威武果断等。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在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

其次,《三国演义》还反映了三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政治局势、文化风貌等方面的内容,使我们能够了解到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和历史背景。

比如小说中对三国时期的战争策略、文化交流等加以描写,使得读者能够通过阅读小说来了解当时社会的变迁和历史事件的发展。

三、虚构历史小说的艺术魅力《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虚构历史小说,它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创造性的想象力和故事的连贯性。

三国演义与史实的99处不同

三国演义与史实的99处不同

三国演义与史实的99处不同1、桃源结义:正史并无写到三人有结拜,只提到情若兄弟。

从年龄上说,关羽>刘备>张飞。

2、温酒斩华雄:华雄实死于江东猛虎孙坚刀下,《三国演义》反把孙坚写成是华雄的手下败将,这对孙坚太不公平了。

3、三英战吕布:吕布实被孙坚击退。

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4、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只有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衮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广陵太守张超,长沙太守孙坚和曹操这十三家。

孔融当时正忙于对付黄巾贼,不可能分身去讨董;陶谦当时只有贡献一些金钱,并无参加战役;马腾当时尚未接受招安,怎可以参加讨董行列?当时公孙瓒正要对付鸟桓,亦不可能参加讨董行列;至于张杨当时和刘备一样,只是义勇军,而刘备当时亦只是跟随出征。

5、关公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操的部下徐晃所为。

6、张飞鞭督邮:其实真正的肇事者是刘备。

让我们看看正史的描述:“先主(刘备)讨黄巾贼有功,除(授与官职)安喜尉。

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

直入缚督邮,杖两百,解绶〔系印章的丝带〕系其颈,着马柳(下民服装)弃官亡命。

”(《三国志.先主传》)为什么刘备要杖打督邮,最后弃官潜逃?典略有记载这件事的原因:朝廷下诏书要州郡淘汰一些因军功而当官的小吏,刘备在黑名单里头。

督邮到安喜县要遣散刘备,刘备知道了便前去求见。

督邮称病不见,刘备大怒,把督邮捆绑于树上,鞭杖百余下,最后刘备逃亡。

三国演义描写督邮求贿不成处处刁难刘备,惹得张飞怒鞭督邮。

把官场的丑、张飞的鲁、刘备的正,描述得丝丝入扣。

虽不符合史实,不过情节铺设相当精采,生动刻划了老实人在丑陋官场的为难和无奈。

7、徐州诛车胄、古城斩蔡阳:此乃刘备所为。

8、土山约三事:那次战役关羽是战败被擒,并非有“土山约三事”如此堂皇之事。

9、曹操献刀杀董卓:曹操认为董卓终必败,不领董卓情,逃归乡里。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群雄逐鹿、英勇战斗的场景。

然而,在享誉千古的这部小说当中,历史真实与虚构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分析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之处。

首先,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塑造在一定程度上与历史真实有所不同。

小说中的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个性鲜明,形象深入人心。

然而,这些形象往往被夸大和改编,使得他们更具史诗色彩。

例如,在小说中,刘备被描绘为仁义宽厚的仁君形象,而在历史上,刘备的政治手段和决策并非如此完美。

同样地,关羽以武艺高强、义薄云天而被称颂,而他的一些负面行为和过失则被忽略或减弱。

这些不同之处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创造和塑造,使故事更加吸引人,但也使得小说与真实历史存在一定的差距。

其次,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景往往被夸大和夸张。

小说中的战斗场景壮观而激烈,将历史中的战争描绘得更加惊心动魄。

然而,历史记载中的三国战争实际上并非如此激烈和血腥。

在真实的历史中,许多战斗并非以个人英雄主义和超凡武力展现,而是通过策略、调兵遣将以及政治手段来取得胜利。

小说中强调了个人英雄主义的突出,而忽略了战争中的政治背景和策略的重要性。

另外,小说中的爱情情节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浪漫色彩。

许多人物之间的爱情故事令人感动,但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却是一个问题。

例如,小说中的刘备与孙尚香的爱情故事,虽然感人至深,但在历史记载中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两人之间确实有过这样的情感关系。

这些虚构的爱情情节增添了小说的吸引力,但也让读者更加难以辨别历史真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

另外,小说中的谋略和阴谋也经常出现,使剧情更加扣人心弦。

在真实的历史中,三国时期的谋略确有诸多,不乏智勇之士。

然而,在小说中,这些谋略往往被夸大和渲染,穿插了大量虚构的情节,使得故事更加紧凑和引人入胜。

这种处理方式虽然符合小说的写作技巧,但也使得真实历史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古典小说,虽然以历史为背景,但在塑造人物、描绘战争、叙述爱情以及展现谋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虚构成分。

《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的差异解析

《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的差异解析

《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的差异解析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故事。

然而,作为一本历史小说,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异进行解析,并探讨其原因。

1. 人物描写与改编1.1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塑造成了一个智勇双全、威风凛凛的形象,而历史上的曹操并非如此英勇。

曹操在现实中更多地是个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致力于统一中国,有过不少政治手段和军事策略。

1.2 关羽关羽是刘备麾下重要将领,在小说中被赋予了忠诚、仁义、勇武等高尚品质。

然而,在历史中,关羽其实更为复杂。

他曾先后依附过曹操和刘备两位主公,而非《三国演义》中一直效忠于刘备。

2. 事件顺序与编排2.1 群雄割据的时期《三国演义》将群雄割据的时期简化为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曹魏、蜀汉和东吴。

然而,实际上,在这个时期,有许多小国家和势力也同时活跃,且并非都属于以上三个大国。

这种简化缺少了历史真实的细节与复杂性。

2.2 战斗描写的夸张在小说中,战斗描述经常被夸张渲染,英雄们也展现出超人般的能力。

但实际上战争是残酷而艰难的,没有那么多神奇和轻松取胜。

3. 文化传统的重构3.1 儒家思想在《三国演义》中,儒家思想被强调并成为主导价值观。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并不是所有人都完全遵循儒家原则。

这种重构反映了作者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并用之来塑造故事中人物的形象。

3.2 文化英雄与正统历史观《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文化英雄,并给予他们封号和礼遇。

这种现象在历史真实中并未如此高调存在,而是更加注重事实的记录与研究。

这种改变反映了作者对于正统历史观的追求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拜。

结论虽然《三国演义》是一本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但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异。

这些差异由于作者意图、时代背景等因素所导致。

我们需要认识到小说是一种创作性的文学作品,它在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时会做出一定程度上的艺术处理。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虚构故事的融合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虚构故事的融合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虚构故事的融合《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这部长篇小说以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战争为背景,塑造了一批英勇智慧、各具特色的历史人物形象。

然而,与历史真实相比,《三国演义》中也加入了许多虚构故事,以增加趣味性和艺术性。

本文将探讨《三国演义》中历史与虚构故事的融合,以及这种融合对读者的影响。

首先,可以看出,《三国演义》是在真实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构建的。

小说中描绘的东汉末年天下分裂、各方势力争霸的历史背景是与史实相吻合的。

例如,小说第一章中的黄巾起义即真实发生在东汉末年的群众运动;袁绍与曹操争夺河北地区的故事也反映了历史上的真实斗争。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描写,读者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政治局势、社会状况和人民的命运,进而更好地理解那个特殊时期中国的历史。

然而,《三国演义》并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简单叙述,它还加入了大量的虚构故事和传说。

这些故事增强了小说的娱乐性和艺术性,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虚构的情节与真实历史相互交织,使整个故事更加复杂有趣。

例如,小说中的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周瑜和刘备联手打败曹操的故事,但与历史稍有不同的是,小说中增加了诸葛亮借东风的传说,使得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这种融合给读者带来了对历史事件的全新解读,同时也丰富了故事情节。

历史与虚构故事的融合使得《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更具传奇色彩。

作者通过虚构的手法,赋予了历史人物一些超乎常人的能力和智慧。

例如,诸葛亮被描绘为聪明过人的谋士,他用火攻击败曹操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这些虚构的部分可能与历史真相有所偏差,但它们使得人物更加生动立体,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和想象力。

同时,虚构的故事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使读者更易于记忆和理解。

对于读者来说,历史与虚构故事的融合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寓教于乐的体验。

小说中的历史事件与真实人物通过故事情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具有娱乐性。

历史与小说的区别:《三国演义》中的99个虚构

历史与小说的区别:《三国演义》中的99个虚构

1.桃园结义:正史并无写到三人有结拜只提到情若兄弟(年龄:关羽>刘备>张飞)2.温酒斩华雄:实华雄死于江东猛虎孙坚刀下,《三国演义》反把孙坚写成是华雄的手下败将,这对孙坚太不公平了。

3.三英战吕布∶吕布实被孙坚击退(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4.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只有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邮,衮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广陵太守张超,长沙太守孙坚和曹操,只有这十三家.孔融当时正忙于对付黄巾贼,不可能分身去讨董,陶谦当时只有贡献一些金钱,并无参加战役,马腾当时尚未接受招安,怎可以参加讨董行列,当时公孙瓒正要对付乌桓,亦不可能参加讨董行列,至于张杨当时和刘备一样,只是义勇军,而刘备当时亦只是跟随出征。

5.关公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操的部下所为。

6.张飞鞭督邮∶实乃刘备所为7.徐州诛车胄古城斩蔡阳:此乃刘备所为。

8.土山约三事:那次战役关羽是战败被擒,并非有“土山约三事”如此堂皇之事.9.曹操献刀杀董卓:曹操认为卓终必败,不领董卓情~逃归乡里..曹操献刀,不见正史虚构的10.连环计∶载有貂蝉之人吕布与董卓争夺一婢女而起并无指出是有人用计11.关羽降曹∶无特别记载应为自愿(在三演所编造的关羽投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保护二皇嫂”,但这是与史实不符的。

根据史书记载∶刘备到徐州后,屯兵小沛,命关羽守下邳。

刘备的夫人应该随刘备住在小沛,而不是住在下邳。

曹兵进攻小沛时,刘备战败逃走,夫人在小沛被俘,而不是随关羽在下邳投降的。

也就是说,关羽在投降时,身边并没有什么“二皇嫂”。

)12.过五关斩六将∶此五关相距甚远也无联系虚构剧情(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13.被斩的六将∶三演说被斩的六将是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而这几个人都不见史书记载,连名字也是虚构的。

三国演义与历史真相历史与小说的交织真实与虚构的辨析

三国演义与历史真相历史与小说的交织真实与虚构的辨析

三国演义与历史真相历史与小说的交织真实与虚构的辨析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广泛流传的经典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虽然被定义为小说,但三国演义描绘了中国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平,与历史真相密切相关。

本文将以“三国演义与历史真相:历史与小说的交织,真实与虚构的辨析”为题,探讨小说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以及三国演义中虚构与真实的辨析。

一、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与真实性三国演义的背景设定在中国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涉及了董卓之乱、群雄逐鹿的战国时期等历史事件。

虽然小说中出现了许多神奇的武功与战役,人物形象也被夸大和虚构,但它的历史背景却是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

在三国演义中,董卓之乱和黄巾起义被描绘为导致东汉末年政权衰落的重要事件。

正如历史上所记录的那样,董卓的强权统治和黄巾起义的农民起义对东汉王朝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小说中还描述了公孙瓒、张鲁等历史人物的抗击曹操的战斗,这些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尽管小说以夸张的方式呈现。

二、三国演义中的虚构元素虽然三国演义以历史事件为背景,但小说中的许多情节、人物形象以及战斗场景都是虚构的。

这些虚构元素使得小说更有趣,并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但同时也混淆了真实的历史事件。

在人物形象方面,小说中的刘备、关羽和张飞被描绘为忠诚勇敢、义气深重的英雄形象,而曹操则被描述为狡猾、权谋横行的反派角色。

尽管这些形象在小说中深入人心,但历史上这些人物的个性和行为并非如小说所描绘。

同样,在战斗场景中,小说为了增加戏剧性和紧张感,经常描绘激烈的武功对决和惊险的战役。

这些情节的夸张处理虽然为小说增添了魅力,但与真实历史事件有所脱离。

三、小说与历史的意义和互补关系尽管三国演义中存在虚构元素,但这部小说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它将历史的主线故事和人物塑造为一个有趣、紧凑和吸引人的故事,吸引了广大读者对中国历史的关注。

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戏曲演出以及其他艺术形式。

三国演义和正史的差别

三国演义和正史的差别

三国演义和正史的差别三国演义和正史的区别三国正史如《三国志》,而《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记录的历史演绎出来的小说、故事,是文学作品。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

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

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真有此事,原因是吕伯奢的儿子欲抢夺财物和报官领赏才死的,罗贯中为了污蔑曹操还编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话。

换巾脱险:是孙坚叫祖茂戴头巾逃走引开敌军,三国志也没说祖茂被华雄杀死。

温酒斩华雄:华雄并非关羽所杀,是被孙坚的部队杀的。

三英战吕布:是罗贯中要夸大吕布的勇,没有此事,且虎牢关和汜水关是同一地方不同时期称呼。

吕布杀董卓:他们是为了一位宫女,职位「貂蝉」而分裂了,貂蝉的出现不在王允的意料之内。

曹嵩之死:是陶谦派人去杀的。

吕布击退六将:没有此事,也是罗贯中要夸大吕布的勇。

血战宛城:是张绣、贾诩利用曹操和邹氏的谣言起兵的。

关羽降曹:是关羽作战失败被俘虏,且遇到张辽就自动投降了,更没有三个条件。

过五关斩六将:是虚构的。

博望坡之战:是刘备打的,此战发生在西元202年,早了孔明出山五年,且没有直接用火攻,是刘备放火烧了百姓的房子让夏侯敦得不到战利品,再设伏兵击退的,但好不容易的胜仗被孔明抢了功劳。

长阪桥张飞吓退曹军:也是刘备的命令,後来刘备自己跑了,张飞没有故布疑阵,也没有用气势吓死夏侯杰,是曹操觉得张飞很勇敢才不再进兵的,张飞的字是益德而非翼德。

华佗之死:是因为他帮曹冲医病很慢,曹操认为他是故意要害死曹冲将他处死,他死在西元208年,当然不可能帮关羽刮骨疗伤西元219年。

三气周瑜:又是罗贯中为了美化孔明,周瑜是死在自己本身的疾病,跟孔明没关系。

更没有说过什么既生瑜何生亮之类的话。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

三国演义从小说看历史真相

三国演义从小说看历史真相

三国演义从小说看历史真相《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以其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小说毕竟是文学创作,与真实的历史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三国演义》中,许多人物被赋予了鲜明的性格特点和传奇色彩。

比如诸葛亮,被描绘成了智慧超群、近乎神明的人物。

他的“草船借箭”“空城计”等故事广为流传,让人们对他的智谋佩服得五体投地。

但从历史真相来看,草船借箭并非诸葛亮所为,而是孙权的经历。

空城计在正史中也并无记载。

小说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对这些情节进行了艺术加工。

再看关羽,他在小说中被尊为“武圣”,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事迹彰显了他的英勇和义气。

然而,过五关斩六将的情节在历史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

单刀赴会也与史实有所出入,实际上鲁肃的胆识和谋略在这次会面中也有出色的表现,并非像小说中那样完全是关羽的独角戏。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常被刻画为奸诈、狡猾的“枭雄”形象。

“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更是将他的负面形象定格。

但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有着卓越政治、军事才能的人物。

他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对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他善于用人,唯才是举,招揽了众多贤能之士。

另外,在战争描写方面,《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战役规模和过程也与历史有所不同。

比如赤壁之战,小说中把这场战役描绘得极为宏大,诸葛亮、周瑜等人的智谋发挥得淋漓尽致。

而实际上,赤壁之战的规模可能没有小说中那么夸张,其胜利也包含了诸多复杂的因素。

从政治格局的呈现上,小说为了情节的精彩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一些政治斗争和势力的消长进行了简化或改编。

比如,刘备集团的发展历程在小说中显得较为顺利和理想化,而历史上他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要复杂得多。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小说与历史真相的差异呢?一方面,作者罗贯中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立场影响了他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写。

在元末明初那个动荡的时代,人们渴望有英雄能够拯救苍生,这种社会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了小说中。

《三国演义》的历史与虚构

《三国演义》的历史与虚构

《三国演义》的历史与虚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形象,展现了那个动荡时代的政治斗争、军事冲突和人性悲欢。

然而,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在还原历史的同时,也融入了大量的虚构元素,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本文将就《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虚构进行探讨,揭示其中的真实与虚幻之间的关系。

《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是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政治动荡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原大地陷入了连年战乱之中,各路豪强割据一方,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小说以黄巾起义为开端,通过描写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军事对抗和人性百态。

作者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充分利用了史书记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将这些真实的历史素材融入到小说情节之中,使得整个故事更具有历史感和真实性。

然而,《三国演义》并非一部严格按照史实来创作的历史纪实作品,其中也融入了大量的虚构元素。

在小说中,作者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和趣味性,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删减、改编和虚构。

例如,小说中的一些著名场景如赤壁之战、三顾茅庐、空城计等,虽然在史书中有所记载,但作者在描述时进行了艺术加工,使得情节更加曲折离奇。

同时,小说中塑造的一些人物形象如诸葛亮、周瑜、貂蝉等,虽然基于历史原型,但在小说中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个性和情感,使得他们更加生动立体。

虚构元素的加入,使得《三国演义》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富有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的文学作品。

通过虚构的手法,作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三国世界,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想象的乐趣。

同时,虚构元素也为故事增添了悬念和戏剧性,使得整个情节更加引人入胜,让读者欲罢不能。

尽管《三国演义》中存在大量的虚构元素,但这并不影响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还原历史的同时,也赋予了历史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表达。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小说艺术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小说艺术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小说艺术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诵。

虽然这部小说以历史为背景,但是其中融入了大量的小说艺术手法,对历史真实进行了一定的改编和虚构。

本文将从历史真实和小说艺术两个方面来分析三国演义。

首先,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性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虽然大多源自历史,但是作者罗贯中在书写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创作和改编。

例如,小说中的刘备被塑造成了仁义之君的形象,但是历史上刘备并非如此完美。

此外,小说中的一些战役和谋略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张和虚构。

然而,虽然小说对历史进行了改编,但是它仍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基本面貌和历史事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次,三国演义中的小说艺术手法是其独特之处。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个性鲜明且各具特色。

例如,刘备被塑造成仁义之君,关羽则被描绘为忠勇义烈的将领,而曹操则是智勇双全的谋略家。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满和有趣。

此外,小说中的情节紧凑,充满了悬疑和戏剧性。

作者通过对战争、政治、家族等多个层面的描写,使得故事更具张力和吸引力。

同时,小说中的对话和描写也富有诗意和艺术性,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生动。

然而,虽然小说艺术手法使得三国演义更加吸引人,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虽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但是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张和虚构,使得读者难以辨别历史真相。

其次,小说中的一些情节和描写过于戏剧化,使得故事显得过于离奇和不真实。

这种夸张和虚构的表现形式可能会对读者的历史认识产生一定的误导。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是一部兼具历史真实和小说艺术的作品。

虽然小说对历史进行了一定的改编和虚构,但是它仍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基本面貌和历史事件。

同时,小说中的小说艺术手法使得整个作品更具有吸引力和艺术性。

然而,读者在阅读这部小说时应该保持一定的批判意识,辨别历史真实和小说艺术的差异,以免产生误导。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虚构元素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虚构元素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虚构元素《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它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虚构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英雄豪杰与智勇之间的斗争。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虚构元素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三国演义》虽然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但是其中的大部分情节和人物都是虚构的。

这是因为《三国演义》并非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著作,而是一部文学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罗贯中对历史进行了大量的删减和改编,以突出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因此,读者在阅读《三国演义》时,需要明确其所包含的历史与虚构元素的区别。

然而,虽然《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和人物是虚构的,但是它仍然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通过对三国时期历史事件的梳理和整理,作者在文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元素,使得作品更加具有历史的真实感。

例如,作品中描写了赤壁之战、官渡之战、长坂坡之战等著名的历史战役,这些战役都是三国时期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

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虚构描写,作者成功地将历史与虚构元素相结合,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除了历史事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是虚构和历史相结合的产物。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多样,有刘备、关羽、张飞等忠诚仁义的英雄形象,也有曹操、孙权、刘备等复杂多变的政治家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虽然在历史上并非完全如作品中所描写,但是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虚构和创造,使得他们更加具有个性和魅力。

同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念,对于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外,《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虚构元素的结合还体现在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评价上。

作品中的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和价值观念。

例如,作品中对刘备的赞美和曹操的贬低,对赤壁之战的解读等。

这些解读和评价虽然与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有所偏差,但是却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观点。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虚构和解读,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使得作品更加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考察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考察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考察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十分著名的一部古代小说,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的故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这部作品中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真实性引起了人们的争论。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考察,探讨其在历史中的真实性,并分析其中涉及到的虚构元素。

历史真实性辨析1.主要历史事件:《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方势力争霸为主线,其中包括了大量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战役和政治斗争。

例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都是公认有确凿历史依据支持的重要事件。

2.人物形象:在小说中出现了众多英雄豪杰,如刘备、关羽、张飞等。

这些人物在历史上确有其存在,并且在《三国演义》中也笔者并举地塑造出了其独特形象。

3.细节调整:然而,为了增强故事的叙事效果,小说中也对历史细节进行了调整。

例如部分战役的时间和地点可能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

虚构元素的使用1.对话场景:小说中的对话场景往往是作者根据历史事件创作的。

尽管这些对话可能并非历史上确有其事,但它们成功塑造了人物性格和情感。

2.奇特能力:《三国演义》中许多角色被赋予了超凡的能力,如诸葛亮的智谋、关羽的勇猛等。

虽然这些能力显然是虚构的,但它们为故事增添了戏剧性和趣味性。

3.文学修饰:作者以文学修饰手法处理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使得小说有着独特艺术风格。

例如通过高悬利诱之策、明察秋毫等描写,使得故事更加生动丰富。

结论《三国演义》既包含历史真实性元素,也存在虚构元素。

尽管小说并不能完全还原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但它既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思考三国历史的平台。

在阅读和研究时,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其中真实与虚构元素,以准确理解其内涵和意义。

参考文献: -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 《魏志•蜀志•吴志》等正史记载。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的辨析》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的辨析》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的辨析1. 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描绘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然而,在阅读这部小说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其中既有真实的历史记录,也有虚构的情节。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进行辨析,并探讨其影响。

2. 历史真实性2.1 真实人物与事件《三国演义》以马良、刘备、曹操等历史人物为基础,并描绘了黄巾起义、赤壁之战等真实的历史事件。

这些人物和事件在历史记录中有明确的记载,可以被认定为真实存在。

2.2 修改和夸张然而,在讲述这些真实人物和事件时,小说对他们进行了修改和夸张处理。

例如,曹操被塑造成聪明但狡诈的形象,刘备被描绘为仁爱善良的君主。

这些修改和夸张加深了角色个性,并丰富了故事情节,但同时也破坏了历史真实性。

3. 虚构的情节3.1 塞入的虚构人物除了真实的人物之外,小说中还塞入了一些虚构的人物,如关羽、张飞等。

这些人物虽然在小说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且赢得了读者们的喜爱,但他们并没有在历史上确切存在。

3.2 发生变化的事件《三国演义》对历史事件进行了修改和虚构,以增加戏剧性和叙事效果。

例如,《赤壁之战》被描绘成火海惊涛,豪杰争霸;而在实际历史中,则是一场普通的水战。

这种改动使故事更加紧凑有趣,但与真实事件存在偏差。

4. 影响与意义4.1 激发历史兴趣尽管《三国演义》中存在大量虚构的情节和人物,但这部小说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它激发了读者们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并推动了学术研究与讨论。

许多读者通过阅读《三国演义》,开始对中国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进一步探索真实的历史资料。

4.2 塑造历史观念虽然小说中存在大量虚构的情节,但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塑造历史观念和价值观的文化载体。

《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与他们根据作者意图所具备的品质,对读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影响促使人们思考和讨论领导能力、忠诚、家族关系等方面的价值观。

5. 结论《三国演义》在既有真实性,又有虚构性的基础上创作而成。

揭 《三国演义》与正史的20个差异

揭 《三国演义》与正史的20个差异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揭《三国演义》与正史的20个差异
导语:三国演义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我们很多了解三国历史基本都是从这本书上知道的,但是,他也存在着许多虚构,看看都有什么吧。

1、遗计定辽东:
三国演义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我们很多了解三国历史基本都是从这本书上知道的,但是,他也存在着许多虚构,看看都有什么吧。

1、遗计定辽东:虚构剧情,郭嘉暴毙而亡,年三十八,没留下任何计策,此计是曹操自己的计谋。

2、古城斩蔡阳:刘备所为。

3、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记载不多。

4、徐庶进曹营:曹操南征,徐庶跟随刘备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徐庶告别刘备进曹营,及后更当上魏国重臣。

5、火烧新野:历史上没有记载,为罗贯中杜撰。

6、长板坡七进七出:应为长坂,赵云只是护送刘备家小撤退,没有七进七出此事。

7、糜夫人跳井:正史记载,甘夫人和糜夫人在当阳皆安然无恙。

8、刘琮遇害:献出荆州后,被曹操任命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并未被杀,后曹操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更迁为谏议大夫。

9、舌战群儒:只记载诸葛亮面见孙权,东吴主战派、主和派相争日盛。

10、周瑜智算蒋干:实蒋干之前游说周瑜不成。

11、智激周瑜:周瑜本已想战,况且曹植当时未作《铜雀台赋》,所谓曹操欲占东吴二乔之事乃民间传闻,唐朝诗人杜牧在《赤壁》一诗中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桥(乔)。

”虽是千古绝句,但其后半句来源于“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一句,事实上《三
生活常识分享。

【三国历史】《三国演义》虚与实

【三国历史】《三国演义》虚与实

【三国历史】《三国演义》虚与实由于《三国演义》是基于史实加工而成的历史演义小说,所以它一问世,就有人研究它到底有几分真,三百多年来最权威的说法是章学诚的“七实三虚”,这已被大部分学者接受。

近年来,就虚实问题先后出版了盛巽昌的《三国演义》(补正本)和张国光的《三国演义》(文史对照插图本)。

最近有人另立高见,认为《三国演义》五分真都不到。

文中言之凿凿,似成一说,但毕竟是一面之词,仅算一家之见。

由于没能分析全书,所以每出一说,均有支持者,不乏反对者。

1.史实与虚构的划分我自幼酷爱《三国演义》,亦喜《三国志》,有时为之而通宵达旦,每逢绝处常常拍案称奇。

最近终于将传记体的《三国志》改成编年史的《三国志》,并完成了《<三国演义><三国志>对照本》。

该书的排版方式为:左边是《三国演义》,右边为裴注的《三国志》,中间夹了一点《资治通鉴》资料。

到了这一步应该说《三国演义》中的史实一目了然,其实大谬不然,全书排完后才发现史实与小说并不一致的方式很多,但不少地方是真中夹假,一时无法定论,大致有如下类型:一.《三国志》简略,《三国演义》详细《三国志》中记载了某一件事,但很简略,廖廖数字;而《三国演义》则长篇大论,通情达理,且是某一回中的重头戏。

以三请诸葛亮为例:《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仅有12字: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而《三国演义》则从第三十七回中开始,至三十八中,用了整整一回篇幅,近4,900字来描写“凡三往”。

从这一例中可以看到,刘皇叔是去了三次隆中,也见到诸葛亮,这些全为史实,但远非《三国演义》所说的如此活灵活现,那么这一件事能说有几分真呢?二.《三国演义》更换角色《三国志》原有记载,而到了《三国演义》中却换了主角。

常常把他人的功劳贴到某人的脸上,或者把某人干的坏事栽赃到大白脸的头上,这类例子颇多,下面仅举二个例子。

如《三国演义》中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虽非全为事实,但确有详载,相差亦不太大。

三国历史与小说创作三国演义的历史虚实

三国历史与小说创作三国演义的历史虚实

三国历史与小说创作三国演义的历史虚实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小说,也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历史虚构作品。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罗贯中将历史时期的三国时代描绘得生动细腻,充满了战争、英雄、智谋和政治斗争等元素。

然而,三国演义在历史真实性方面存在一定的虚实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首先,有关三国历史的真实性问题。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当时发生了大量的战争、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

然而,由于当时缺乏详细的历史记载和资料,人们对于三国时期的了解主要依靠后人的文献记载和口头传承。

因此,对于三国历史的真实性,我们需要持谨慎的态度。

在这一点上,三国演义所描绘的战争场面、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等方面,很可能存在一定的虚构成分。

其次,三国演义小说的创作特点决定了其历史虚实。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明确表示,他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是为了“讽刺明朝政治家,守愚者”等,而非严肃记录历史。

因此,为了增加小说的战斗氛围和情节紧凑,罗贯中往往夸大了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功绩,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和才智过人的形象。

这种创作特点使得三国演义在历史真实性方面存在一定的虚假成分。

第三,三国演义对于历史人物的刻画也存在一些偏差。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物以勇猛刚毅的形象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尊敬。

然而,在历史真相中,这些人物的形象可能与小说中所描绘的有所不同。

例如,关羽被描绘为虎背熊腰、威严非凡的形象,但实际上,关羽在历史上并没有如此高大威武的身材。

这种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夸大和改变,使得我们需要对三国演义中的历史虚实进行更加严谨的考证和分析。

最后,虽然三国演义存在一定的历史虚实问题,但它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却具有无可否认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小说中的智谋斗争、友谊情义、忠诚奉献等主题为读者提供了许多思考和借鉴的机会。

因此,我们在欣赏这部小说时,应将其视为一部虚构的文学佳作,而非详尽真实的历史记载。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虚构的小说,对于三国历史的真实性存在一定的虚实问题。

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究竟有多大区别?读懂了可以自我矫正历史观

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究竟有多大区别?读懂了可以自我矫正历史观

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究竟有多大区别?读懂了可以自我矫正历史观我们时常会听到一句话——历史是任人装扮的小姑娘,这句话充分表明了历史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的,也就是我们通常的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这并不代表历史是可以任意编排的,事实上,历史的本身是非常客观的,是十分注重逻辑严谨的。

主观的只是我们基于客观事物的看法和认知而已。

所以,历史不能当小说写,也不能当小说看。

在中国有一部脍炙人口的历史小说叫《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在中国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它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是因为这部小说三分真、七分假,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几乎做到了以假乱真,让很多不明就里的人感觉《三国演义》就是三国历史的本身。

这部小说的成功,成就了三国那个时代、那段历史。

所以,在历史文化创作领域之中,也会出现一种很模糊的现象和很尴尬的处境。

关于三国题材的文章你很难弄清楚作者的创作逻辑是基于历史本身还是小说情节,基于小说的,会被批判不够严谨;基于历史的,则很容易被批判为标新立异。

这一切都是因为《三国演义》珠玉在前,太经典了,很多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太深入人心了。

颠覆一个人固有的认知往往是最有难度的。

几乎碰到所有有关三国的历史作品,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不由自主地拿来和《三国演义》做比较和参考,这对大部分创作者来说是一种高难度的挑战。

关于《三国演义》,人们有很多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如忠义的化身关羽和智慧的化身诸葛亮,这几乎成了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名人和符号;白脸的曹操和黑脸的张飞,这也是人们心中约定俗成的脸谱化标志;还有七进七出的赵云、老当益壮的黄忠,这更是人们心中关于武将的童话……所以,我们要想真实、客观地去呈现三国真实的历史,其实不光是需要能力,更是需要勇气的。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多时候是在摧毁人们由来已久的认知,甚至很多时候还很美好的认知,这很残酷,也很艰难。

对于很多历史阅读者来说,历史的真相并不重要,他们只需要故事精彩、情节曲折就可以了。

历史上的诸葛亮与小说中相比有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诸葛亮与小说中相比有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诸葛亮与小说中相比有什么不同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小说造就了现代人心中一代名相诸葛亮军事谋略牛人的光辉形象。

民间口耳相传,耳濡目染。

就连平日里我们说谁聪明,都把他冠以小诸葛的称号!可是民国的文学家鲁迅,读了《三国演义》后却略带批判地说:诸葛之智近乎妖!在小说里,诸葛亮辅佐刘备新野用火、白河淹敌、激战赤壁、勇夺荆州、平定西川,他不仅用兵入神,还能呼风唤雨,俨然是天文地理阴阳五行全都精通。

这样的人物,可能在历史上存在吗。

《三国演义》毕竟只是小说,小说是依靠作者的主观思想描写,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否如传闻中一般厉害呢?正式中的诸葛亮一生,其真正掌兵的军事生涯不长,从蜀汉的建兴元年到十二年诸葛亮病逝,只有这段时间。

火烧新野、智夺南郡都是虚幻的杜撰,但南征南蛮却是实实在在的。

在赤壁大战中,诸葛亮主要的功绩是促成了孙刘联盟的形成,他充当着外交家的角色。

在刘备入川时,诸葛亮并没有跟随。

等到刘备已经站稳了脚跟,诸葛亮和张飞等人在第二年才进入益州。

至于讨伐汉中的战事,那则是益州名士法正的谋划了。

不过刘备在汉中初战不利,雷铜、吴兰等人战死,马超、张飞则相继溃败逃走,此时刘备进退维艰,正是诸葛亮在后方发动益州百姓全民皆兵,男当战!女耕织!有力地保障了刘备的后勤,才使得刘备稳住了军心。

219年,刘备在汉中击败了曹操,事业也达到了顶峰,但关中地区依然有曹操重兵镇守。

诸葛亮为了减轻汉中的军事压力,建议以攻代守,让益州的关羽发兵攻打襄阳,吸引曹操注意力,以减轻汉中的军事压力。

这个战略的初衷是想打击曹操,并且震慑孙权。

司马懿谋划的驱虎吞狼(曹操诱使孙权攻击刘备后方)却导致刘备惨败。

这一点,小说与正史《三国志》的描述差不多,小说中的意思就是徐公明(晃)大战沔水,击破关羽;吕子明(蒙)白衣渡江,勇夺荆州。

对此,可以算是诸葛亮的失误。

可是居然有人认为丢失荆州这事是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内容之一,原因是关羽手握重兵。

刘备和诸葛亮担心他难以控制,于是借吴人之手把他除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与小说的区别《三国演义》中的99个虚构
>1.桃园结义:正史并无写到三人有结拜只提到情若兄弟(年龄:关羽刘备张飞)2.温酒斩华雄:实华雄死于江东猛虎孙坚刀下,《三国演义》反把孙坚写成是华雄的手下败将,这对孙坚太不公平了。

3.三英战吕布∶吕布实被孙坚击退(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4.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只有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邮,衮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广陵太守张超,长沙太守孙坚和曹操,只有这十三家.孔融当时正忙于对付黄巾贼,不可能分身去讨董,陶谦当时只有贡献一些金钱,并无参加战役,马腾当时尚未接受招安,怎可以参加讨董行列,当时公孙瓒正要对付乌桓,亦不可能参加讨董行列,至于张杨当时和刘备一样,只是义勇军,而刘备当时亦只是跟随出征。

5.关公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操的部下所为。

6.张飞鞭督邮∶实乃刘备所为7.徐州诛车胄古城斩蔡阳:此乃刘备所为。

8.土山约三事:那次战役关羽是战败被擒,并非有“土山约三事”如此堂皇之事.9.曹操献刀杀董卓:曹操认为卓终必败,不领董卓情~逃归乡里..曹操献刀,不见正史虚构的10.连环计∶载有貂蝉之人吕布与董卓争夺一婢女而起并无指出是有人用计11.关羽降曹∶无特别记载应为自愿(在三演所编造的关羽投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保护二皇嫂”,但这是与史实不符的。

根据史书记载∶刘备到徐州后,屯兵小沛,命关羽守下邳。

刘备的夫人应该随刘备住在小沛,而
不是住在下邳。

曹兵进攻小沛时,刘备战败逃走,夫人在小沛被俘,而不是随关羽在下邳投降的。

也就是说,关羽在投降时,身边并没有什么“二皇嫂”。

)12.过五关斩六将∶此五关相距甚远也无联系虚构剧情(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13.被斩的六将∶三演说被斩的六将是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而这几个人都不见史书记载,连名字也是虚构的。

他们的出场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挨关老爷一刀。

14.孙坚之死∶孙坚死于砚山...由于单骑轻出,只带几名随从遭黄祖设伏以落死及流矢射死15.孙策之死∶实乃遭刺客暗算伤重不治(在攻打陈登的途中亦是单骑轻出,不过更夸张…只有自己一个人去打猎...无巧不巧被许贡的三名家客给盯上(许贡死于孙策之手)即使孙策骁勇,但脸上一箭,受创极深虽有黄盖等人后来极力抢救但仍回天乏术)16.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记载太少。

无名过客而已17.徐庶进曹营:曹操南征,刘备和诸葛亮徐庶等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于是徐庶告别刘备,进曹营18.火烧博望坡:非诸葛实乃刘备手笔。

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山。

19.糜夫人伤重跳井自杀超云推倒土墙盖井∶正史记载..甘夫人和糜夫人在当阳皆安然无恙..故也没有超云推倒土墙盖井的事情啦^20.长板坡七进七出∶赵云护送家小撤退十分平淡(,何来欢爱?所以,刘备入益州不久,孙权就「大遣舟船迎妹」,而孙夫人也毫不犹豫地回了娘家,还差点带走了刘备的宝贝儿子阿斗。

从此,她一去不返,杳无音信,与刘备恩断情绝。

后孙夫人投江自尽是假,没有此事..刘备呢?占据益州之后便娶了寡居的吴氏(吴懿
之妹,刘璋之嫂),也看不出对孙夫人有什么留恋。

正因为这样,在《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中竟没有一句话提到孙夫人!史书上没有记载孙夫人的最后结局,但可以肯定,她是绝不会为了刘备而殉情自尽的。

25.此诗(索二乔)出于曹植之手。

当时还未出现26.周瑜智算蒋干∶实蒋干赤壁后游说周瑜不成(历史上的蒋干没有说服周瑜,就回来了,称赞周瑜雅量高致,并没有中计,而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几年以前。

)27.庞统连环∶记载连环是曹操之决策,庞统未曾参与过赤壁之战。

28.草船借箭∶无此事,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

(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借箭的是公瑾。

)29.草船借箭∶在唐代时张巡在安史之乱中.曾在夜间用草人垂下城墙赚了令狐潮几十万只箭←(这是补充..^)综合(20)(21)就变成草船借箭哩一▽一30.孔明借东风∶纯属虚构(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31.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这是作者为丑化曹操,树立关羽的高大形象而虚构的。

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是他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

32.战长沙:刘备南征荆南四郡,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并未发生战斗。

33.刮骨疗伤:此时华佗已经死了两年,因此并非华佗所为,似乎只是一般的军医所为。

34.诸葛三气周瑜∶周瑜当时并未注意过诸葛亮。

极少碰面…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

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35.征汉中: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

36.赔
了夫人又折兵∶单纯的政治婚姻。

无他37.周瑜之死∶周瑜死于巴丘操劳过度38.计借荆州∶实乃鲁肃之计以刘抵曹39.马腾讨董卓∶马腾和董卓等是一路人马,不但没有参加讨董联盟,而且还帮助董卓镇守长安。

40.马超兴兵∶实乃背父叛乱(至于马腾之死,并非马腾谋诛曹操被杀,马超起兵报仇,而是马超起兵反曹,所以马腾被杀。

)41.取蜀攻略∶由法正庞统完成42.张松献地图∶刘备入蜀后,拉拢法正与张松,并询问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西蜀地形图》。

43.乔国老应是桥国老,还有和乔玄并不是同一人44.貂蝉∶存在置疑…但王允的确有个导致董卓与吕布反目的侍女45.刘岱∶正史有两个刘岱,反董卓联盟的刘岱和曹操手下的刘岱并不是同一人46.韩遂几岁∶演义中,曹操问韩遂几岁,韩逐答四十,此处错误,此时韩遂已经七十多岁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