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工业化

合集下载

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经济体系

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经济体系

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经济体系近代日本的工业化是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奇迹,它以惊人的速度从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

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日本的经济结构,也对全球经济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19世纪末,日本的工业化起步于明治维新。

明治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制度,推动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其中最重要的是明治政府的工业政策,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如制定相关法律、鼓励外国投资、培养技术人才等,为日本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日本的工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发展重工业。

明治政府将重工业视为国家发展的关键,大力发展钢铁、煤炭、造船等重工业,以支撑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在明治政府的支持下,日本的重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为日本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与此同时,日本也积极发展轻工业和制造业。

明治政府鼓励民间企业家投资于轻工业和制造业,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这些行业的发展。

日本的纺织、电子、汽车等制造业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

日本的工业化还受益于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

日本的劳动力素质高,工人勤奋且有纪律性,这为日本的工业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日本的企业文化也对工业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日本的企业注重团队合作、追求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这种企业文化为日本的工业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近代日本的工业化并非一帆风顺。

它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于资源短缺。

日本的土地资源有限,煤炭等重要原材料也需要大量进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不得不依赖于国际贸易,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这也促使日本成为一个重要的贸易国家,进一步推动了其工业化进程。

除了资源短缺,日本的工业化还面临着技术落后和市场规模小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日本积极引进西方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通过大规模的出口来扩大市场规模。

这些努力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使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

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不仅改变了日本的经济结构,也对全球经济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新型工业化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新型工业化对中国的启示

财经纵横日本新型工业化对中国的启示□周蓉(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摘要日本和中国同属于东亚大国,但日本工业化却远远走在中国的前面。

新型工业化是对传统工业化的反思和深化,中国新型工业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比较日本与中国工业化的异同,探索日本成功经验,给中国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以启示。

关键词工业经济新型工业化日本工业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0-121-02日本是东亚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而且,日本工业二战前比美欧落后近二十年,战后却能迅速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其工业化速度堪称世界奇迹。

中国工业化起步较晚,自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以后,新型工业化就成为中国讨论的热点。

为了加速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步伐,探索日本工业化的成功经验是有意义的。

一、中日新型工业化的背景比较虽然中日都在加快新型工业化的步伐,而且日本也通过这一途径成功的走出“增长的代价”的困境,但是中国不能简单重复日本的工业化道路,而是应充分比较两国新型工业化的异同,结合本国国情,探讨适合本国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一)中日新型工业化背景的不同点1.所处的工业化阶段不同日本工业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并于70年代初实现了重化学工业化,新型工业化进程有强大的工业体系做支撑。

而中国自1978年至今处于工业化飞速发展时期,现在刚刚进入重化学工业化阶段,总体上看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缺乏必要的工业化支撑,因此在开拓新工业化的同时还不可能完全放弃建设工业化。

2.科技水平不同日本通过先行的教育体系,在战后充分发挥了后发优势,并以此积累了自己的技术基础,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环保意识也较强,而中国经济起步较晚,教育发展也相对滞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环保意识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日本的工业化历史和现状探究

日本的工业化历史和现状探究

日本的工业化历史和现状探究日本是世界上一个非常有名的工业大国,自从19世纪末开始,日本就开始了它的工业化之路。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现今的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大国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究日本的工业化历史和现状。

一、工业化历史1.1 明治维新和工业化起步在维新后,日本国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进入明治维新的重要动力之一,日本的工业化步伐也开始了。

在日本全国范围内,开始大规模建设道路、铁路以及水利设施,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日本后来的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72年,日本政府成立了工部、商部和农部等机构,这标志着日本政府开始积极推进工业化。

到了20世纪初,日本的工业化正在迅速发展。

许多日本的第一批现代化大工厂都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比如日本的第一家机器工厂、纺织工厂等。

1.2 太平洋战争期间的急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已经相当成熟,特别是在汽车工业、电子工业等领域。

这些工业领域的发展使得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具有优势的实力之一。

1945年,日本战败,处于重建期的日本经济开始以高速度发展。

在被美国的占领轮流管理下,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并将重点放在了工业化措施上。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以钢铁和汽车等为代表的日本工业步入了可持续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1.3 近年来的发展和变化进入21世纪,日本的经济发展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神速。

尤其是从19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缓慢增长期,同时日本在很多领域面临着来自其他国家的强烈竞争,这对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虽然如此,日本工业在很多方面仍然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日本拥有高度灵活的生产方式和世界领先的技术,同时日本对制造业的重视也是众所周知的。

二、工业现状2.1 主要工业领域日本目前主要的工业领域包括:机械、汽车、电子、化工、航空、铁路和造船等领域,这些领域都已经非常成熟。

与人们所想象的不同,日本的传统产业在很多方面都不比新兴产业落后。

概括日本工业化的特点

概括日本工业化的特点

概括日本工业化的特点
1、日本的工业化是在政府的推动和对外军事侵略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日本的工业化从开始到基本完成,起主导作用的都是明治政府。

治政府在工业化中提供了大量的公共产品,兴建了有利于军事工业的社会基础设施。

通过公共产品的提供,进一步确立了政府在工业化中的地位。

2、因为日本工业化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情势,所以其工业化道路和欧美国家有很多不同。

日本的工业化过程则要相对复杂。

消费资料生产部门和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现代化是相互交错进行的。

3、日本的工业化是通过移植西方近代产业和外国的技术装备实现的。

当日本进行工业化的时候,西方的欧美国家工业化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

这样一个情势,使得日本可以引进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工业化的经营管理思想、组织形式和各种制度安排。

4、日本的工业化是非西方的工业化,其中蕴含了日本的民族精神。

著名的经济史学家戴维路S路兰德斯认为,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很大。

日本工业的发展历程

日本工业的发展历程

日本工业的发展历程日本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幕末时期。

在这一时期,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这是一场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运动,旨在推动现代化和工业化。

幕末时期,日本开始接触到西方的工业技术和理念。

随着经济自由化措施的推出,日本政府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工业化。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日本重点发展了纺织业、造船业和矿业。

这些行业迅速崛起,成为日本工业化的主要引擎。

此外,日本还投资于运输和基础设施建设,以支持工业发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工业取得了快速增长。

战争的需求推动了军工、重工和化工行业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如三菱、丰田和本田等)相继兴起,成为日本工业的重要支柱。

战后,日本经历了一段重建时期。

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日本的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汽车、电子和钢铁等行业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日本的公司文化强调以高品质和技术创新为核心,这为日本工业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此后,日本的工业发展继续保持强劲势头。

1980年代,日本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使其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角色。

然而,1990年代初的泡沫经济破裂给日本工业带来了挑战,经济增长放缓,但日本仍然是世界上重要的工业大国之一。

随着科技的迅速进步,日本的工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今,日本在汽车、电子、机械制造和生化技术等领域保持着领先地位。

同时,日本政府还在鼓励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环境问题等新的挑战。

总之,日本工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幕末时期的启蒙、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以及战后的重建与腾飞。

日本工业凭借技术创新、高质量和市场导向等优势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竞争力。

随着新的技术和挑战的出现,日本工业将继续朝着更加创新、可持续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中日苏工业化比较

中日苏工业化比较

、工业化起步时间中国的工业化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也是俄国工业化的起步阶段,日本工业化起步于19世纪60年代的明治维新,经过明治维新,日本的工业才逐渐发展起来,但与世界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工业化水平很低。

早期阶段的比较(起步时间到1890):早期阶段三国的工业化发展的内外环境,有很大的差别。

前苏联在沙皇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鼓励和保护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政策下,在90年代出现了高涨的形势。

而中国和日本则是先摆脱封建生产关系,其中日本得一步步地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主义侵略,逐步走上了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中国仍在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中(直到1911年)并在此阶段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第二阶段三国的工业化比较:二战前这一阶段前刚经历十月革命的苏联在经济上仍然是落后的农业国,而要实现工业化, 首要的前提便是必须拥有雄厚的资金。

当时正处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围困中的苏俄, 不可能依赖外部资金的流入, 只能主要依靠国内解决。

解决的方法是推行军事共产主义政策, 依靠国家政权的强制力量和行政手段向农民索取积累资金, 恢复与发展大工业, 最终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和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农业生产会速萎缩但这在当时是正确的做法。

在斯大林时期强调苏联的工业化必须从重工业开始, 而且重工业的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则主要依靠农民的贡税, 具体途径是“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也就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的发展为代价, 走高速度、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

制订和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在这阶段便要提到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影响。

从日本方面来看,通过甲午战争,从中国获得巨额赔款,迅速走上帝国主义的道路。

而且日本一方面以殖民地(主要是中国)作为其倾销纺织品的市场,另一方面又从殖民地获得廉价工业原料,终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基本上完成了轻纺工业的出口化和重化工业的进口替代。

近代日本的社会变革与现代化进程

近代日本的社会变革与现代化进程

近代日本的社会变革与现代化进程近代日本是一个经历了巨大社会变革的国家,这些变革直接影响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工业化和西化运动等一系列重大变革,这些变革塑造了现代日本的面貌。

明治维新是近代日本最重要的社会变革之一。

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推翻幕府政权,恢复天皇的权力,并实施一系列现代化改革。

明治维新后,日本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包括废除藩制、实行中央集权、建立现代军队和法律体系等。

这些改革使日本逐渐摆脱了封建社会的束缚,奠定了现代化的基础。

工业化是近代日本的另一个重要社会变革。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积极推动工业化进程,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建立了一系列工业企业。

日本的工业化进程迅速发展,尤其是在纺织、钢铁和造船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工业化的推进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也改变了日本社会的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西化运动是近代日本社会变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的文化、制度和价值观念,以加速现代化进程。

在西化运动的推动下,日本开始接受西方的教育、科学技术和艺术等,逐渐摆脱了封闭的传统文化。

西化运动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日本逐渐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近代日本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不仅改变了日本国内的面貌,也对国际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日本在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使其成为亚洲的重要强国。

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也激发了其他亚洲国家的现代化意识,对亚洲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近代日本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工业化进程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同时,西化运动也引发了一些文化和价值观念上的冲突。

这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日本社会不断探索和解决。

总之,近代日本的社会变革与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明治维新、工业化和西化运动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使日本逐渐走向现代化。

日本工业发展历程

日本工业发展历程

日本工业发展历程
日本工业发展的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明治时期。

在这
个时期,日本经历了迅速的现代化改革,通过引进海外的技术和经验,以及积极的国内政策,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

明治时期的国家政权将工业化视为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工业发展。

其中之一是开办“Model Factories”,即示范工厂,用以培养工人的技能和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政府还积极鼓励外国投资,并与外国专家合作,引进新的技术和设备。

到了20世纪初,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日本发展起了一些关键产业,包括纺织、造船、钢铁和电力等。

其中,纺织业是最早起步且最具竞争力的行业之一。

日本通过大力发展纺织工业,逐渐建立起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棉花种植到纺纱、织造和出口。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工业发展逐渐从重工业转向轻工业和高科技产业。

在二战后的时期,日本面临了巨大的重建任务。

然而,通过积极的经济政策、高度的自我约束和努力,日本迅速崛起为全球经济的重要角色。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日本工业发展的重点逐渐转向了技术
创新和高附加值产业。

例如,日本在汽车制造、电子产品和机械制造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世界上一些知名的日本企业,如丰田、索尼和本田,成为全球领先的品牌。

总而言之,日本工业发展的历程经历了从明治时期到现代的快速转变。

通过积极引进技术、制定有利的政策,并不断进行创新,日本的工业实力得以迅速增强,成为一个全球经济强国。

大阪工业发展历程

大阪工业发展历程

大阪作为日本的重要工业中心,其发展历程可以概述如下:
早期工业化阶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明治维新的推进和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大阪作为传统的商业城市开始向工业城市转型。

这一时期,大阪利用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临海交通便利)和已有的商业基础,发展起了轻工业、纺织业和食品加工业等。

重化工业兴起
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大阪成为日本四大工业区之一的阪神工业区的核心地带,该区域集中了钢铁、机械、造船、化工等重化工业。

尤其是在战后经济复兴期间,大阪借助美国的援助和技术转移,实现了重化工业的高速发展,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1955年-1973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业结构调整与高科技产业崛起
1960年代以后:随着国土开发计划的实施,大阪地区的工业布局进行了调整,逐步解决过密问题,并鼓励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

大阪及周边地区逐渐形成了电子、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制造以及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

1980年代至今:在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大阪继续强化高科技领域的研发和生产,例如半导体、生物技术、新能源和环保技术等。

此外,服务业特别是金融、物流、会展等行业也得到显著发展,形成了多元化产业结构。

总体来说,大阪从传统工业到重化工业,再到高科技产业的变迁,反映了日本整个国家工业发展的缩影,同时也体现了大阪不断适应时代需求、调整产业结构的能力。

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

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

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日本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农业社会转变为一个现代工业国家。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几十年间,日本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实施的政策,使得该国在经济、技术、社会和政治方面实现了巨大的进步。

本文将从经济、技术和社会等方面来探讨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

一、经济方面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在经济领域呈现出了明显的特点。

日本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工业政策,通过鼓励国内工业发展和引进外国技术、设备和资本来推动工业化进程。

政府设立了工业振兴会、铁道会和海运会等组织,制定了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法律和政策。

此外,政府还提供了贷款和补贴等经济支持,为企业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和资源。

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重工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钢铁、煤炭和船舶等重工业在日本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意识到钢铁工业的重要性,政府积极推动日本的钢铁产业化,建设了许多钢铁厂,例如富士钢铁和神户制铁等。

这些厂商不仅改变了日本的工业景观,而且为日本提供了大量的钢铁产品,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

另外,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化离不开对国内市场的开拓和对国际市场的切入。

政府鼓励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提高人民的购买力,并通过实施贸易政策和签署国际贸易协定来打开国际市场。

由于这些政策的推动,日本的商品得以迅速销往欧美等国家,为国内带来了大量的外汇,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技术方面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在技术方面呈现出了显著的变革和创新。

日本政府积极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继而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为日本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近代日本的工业化过程中,煤炭和铁路等领域是重要的创新领域。

通过引进英国的煤炭技术,日本发展了大规模的煤炭生产和运输系统,满足了工业化进程对能源的需求。

此外,铁路在日本的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政府实施了铁路扩建计划,并引进了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铁路技术,在日本铁路系统的建设和运营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日本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日本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日本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为东亚的经济强国之一,日本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日本经济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分析日本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包括日本经济的主要特点、挑战、应对措施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日本经济的主要特点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拥有公认的全球最先进的科技和制造业。

在过去几十年里,日本经济曾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不稳定和国内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日本经济受到了一系列的挑战。

一方面,日本制造业在汽车、电子产品、机床等领域的技术水平一直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并且仍然是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

另一方面,日本金融、保险、服务等行业也水平较高,造就了日本成熟的金融体系和服务行业。

二、日本经济面临的挑战尽管日本经济曾经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它面临的挑战也很严峻。

首先,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导致了日本社会的工作力和消费力下降,这一问题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日本的经济增长。

其次,日本的出口市场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新兴市场的崛起,日本在出口市场中所占的份额逐渐下降,这使得日本的制造业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另外,日本的政府债务和财政赤字也是日本经济的挑战之一。

日本政府长期以来已经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以上的债务,这使得日本政府的财政稳定受到威胁,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三、日本应对措施为了应对日本经济的挑战,日本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

首先,日本政府通过减税和提高福利水平来激励消费,增加内需的支持力度,以刺激经济增长。

其次,日本政府通过开放市场和加强贸易往来,寻求外部市场的支持,促进出口的发展。

此外,日本政府也在加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力推数字化、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发展,并推出了一些创业扶持措施,以促进日本经济的转型升级。

四、日本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未来,日本经济的发展将面临着很多挑战,但同时也将有很多的机遇。

日本工业化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工业化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民的素质 , 进行教育改革 , 建立近代 教育 体制 。1 7 明治 的 基 础 性 作 用 。政 府 通 过 制 定 重 大 发 展 战 略 , 行 宏 观 经 8 1年 推
政 府 成 立 了文 部 省 , 一 管 理 全 国 的 教 育 , 始 逐 步 建 立 了 济 政 策 , 强 产 业 引 导 , 范 企 业 行 为 , 护 市 场 秩 序 , 化 统 开 加 规 维 优 小 学 、 学 和 大 学 三 级 教 育 体 制 。 教 育 的 发 达 使 日本 国 民 行 政 环 境 来 推 动 工 业 化 发展 。 中 的 平 均 素 质 得 到 提 高 , 日本 民 族 成 为 了 世 界 上 最 勤 奋 的 2 3 要 充 分 认 识 到环 境 保 护 的 重 要 性 使 . 民 族 之 一 。可 以 说 , 育 是 E本 经 济 强 大 的 重 要 基 础 。 2 教 t O 中 国工 业 化 面 临 着 与 日本 同 样 的 资 源 浪 费 和 环 境 污 染 世纪 7 0年 代 中 期 , 日本 逐 步 确 立 了 科 学 技 术 立 国 的 新 战 等 各 种 问 题 , 因此 中 国 应 学 习 日本 工 业 化 发 展 中 的 环 境 治 略 , 产 省 在《 0年 代 通 商 产 业 政 策 构 想 》 明 确 提 出 了 技 理 经验 , 通 8 中 不能象 以前 那样先污 染 , 后治 理 。应 该走 生态 文 明
[] 现 代 日本 经 济 ,08 () J. 20 ,6 .
[ ]刘 源 张 . 4 日本 工 业 发展 的 经验 [] 管理 评 论 , 9 9 ( ) J. 1 8 。 1.
作者简介 : 肖 ̄ ( 9 3 ) 男 , 北 保 康 人 , 讲 , 士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 18 - , 湖 助 硕 研 日语 教 学 与 研 究 工作 ; 亚 君 ( 9 2 ) 女 , 北 裹 樊 胡 18 一 , 湖 人 , 士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 日韩 教 育 比较 。 硕 研 中

日本的工业化

日本的工业化

日本的工业化日本是东方国家中唯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取得工业化成功的国家。

它打破了欧美国家对近代工业的垄断,证明工业化同样可以在东方国家取得成功,从而为东方的工业化提供了榜样。

一,废除封建割据与封建特权1853年美国贝里将军重来日本海关之前,日本与中国一样是个闭关锁国的落后封建国家。

日本开港后不久,很快沦为西方国际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

1868年德川幕府的统治被推翻,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明治政府,明治政府为摆脱财政困境、振兴本国经济和增强国家实力而实行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废除封建特权是明治维新的一项重要内容。

1869年,各藩的大名为形势所迫,向明治天皇“奉还版籍”,版是版图,籍是户籍,奉还版籍就是大名将自己的土地和人民的领有权交还天皇。

1871年明治政府进一步颁布“废藩置县”的命令,取消藩的界限,以设县代替藩。

迫使大名离开领地,迁移到东京居住,消除了封建割据。

大名由政府发放俸禄,1873年政府宣布对大名和武士一次性发给4年~ 6年的俸禄,一半用现金,一半用公债,彻底解决了财政遗留问题。

明治政府废除等级身份制度。

等级身份制度禁止农民自由择业和迁徙,还禁止武士从事工商业。

1871年和1872年,政府废除旧的封建称号,宣布“四民平等”,即士、农、工、商各个等级一律平等。

规定各个等级都有居住、迁移、选择职业和订立契约的自由。

此外,明治政府彻底废除行会、商会和各种封建特权。

封建割据和封建特权的废除,使日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权,为以后各项政策的贯彻实施提供了保证。

二,地制改革和租税改革明治维新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地制改革和租税改革。

地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个人对土地可以有所有权;农民世袭租种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抵押过期的土地,归接受抵押的人所有;山林和原野一切共有地归国家所有。

1872年,政府废除了禁止土地买卖法令。

地制改革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和地主土地所有制。

明治政府在地制改革之后,接着实行租税改革,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

日本工业化

日本工业化

日本的工业化始于1868年的“明治维新”。

明治政府提出了“殖产兴业”的政策,希望动用国家的力量尽快完成工业化。

日本抓住了欧美工业革命的契机,在短短的时间里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强国。

1870年日本成立工部省,聘请外藉专家和技术人员,培养指导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高级技术人才;同时大力引进欧美的机器设备、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建立国营的现代工业企业。

明治政府进行币值改革,用硬币代替纸币,稳定了通货,为私人投资企业铺平了道路,之后日本出现企业创办的高潮。

1885 年以后,随着其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日本进入了现代工业化阶段。

1901—1914年,日本的工业年增长率为6.3%,为同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最高的,并于20世纪前20年完成了早期工业化任务。

日本工业化的特点可以概括如下:(1)日本的工业化是在专制政府的大力扶植下发展起来的。

日本工业化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工业发展运动,尤其是在国内市场狭窄、经济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政府对企业的大力扶植和直接帮助是成功实现工业化的主要原因,可以说明治政府是日本工业化的真正的发动机。

明治政府对于大工业企业给予特殊优惠,不仅将官办企业廉价处理给他们,而且发放足额补助金或足够的银行贷款。

对于中小企业制定了各种保护政策,明治19年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建立了针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指导所或讲习所,制定了经费补助制度、府县工业技师制度、机器购入制度等,保证中小企业不断得到新技术。

对于主导产业给予重点扶持,一般采用增加政府投资、军事订货、实行保护关税政策等。

1911年日本取得关税自主权,1926年和1932年日本政府对关税进行了两次修订,1932年使关税平均增加50%。

另外,政府颁布各种法令、法规对造船业、钢铁业采取各种鼓励和保护措施。

1896年颁布《造船奖励法》,规定民间造船厂凡是建造千吨以内的钢铁船奖金每吨12日元,千吨以上的每吨20日元。

1917年又制定了《钢铁业奖励法》,规定对钢铁企业支付奖励金,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

日本明治维新后的产业发展

日本明治维新后的产业发展

1. 明治维新以后的工业化历程1868 年明治维新以后,明治政府在接受幕府和各藩经营的军工厂和矿山的基础上,通过积极从欧美国家购买机器设备,聘用外国技术人员,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国家力量建立了一批兵工厂和示范工厂。

1880年后,出现了私人创办和经营近代企业的高潮。

同英国一样,日本的工业化也是首先从食品、纺织业等与农业关系密切的轻工业的发展开始的。

从1877年到1900年,食品、纺织业对制造业增长的贡献程度分别为40%和35%,两者合计为75%,也就是说,在19世纪后期日本的工业增长中,3/4 是依靠轻工业的发展。

其中,作为主导产业的纺织业(包括制丝业、棉纺业、棉布业)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逐渐成长为近代化的产业。

进入20世纪,重工业和化学工业逐渐发展起来,特别是经过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由于扩充军备的需要,与军事有关的工业如钢铁、造船、海运、铁路等产业迅速扩大,同时,作为新兴产业的电力、电机、通信、机床、车辆、化学、药品等产业也成长起来,可以说近代工业的主要部门都已建立,并成为世界上纺织工业发达的国家。

与此同时,除去纺织工业以外,轻工业的增长率趋于下降。

这样,制造业的发展从以轻工业为中心转向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这意味着日本开始了“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化”的过程。

由于主导产业实现了迅速的转换(从轻工业转换为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国营及军事部门的工厂所引进的技术向广大民间企业的扩散,加之纺织工业的继续发展与出口为整个工业发展提供了进口机器设备等所需的外汇,从而使整个工业化过程得到了加速。

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基本上是在欧洲战场上进行,也为日本工业化发展提供了良机。

因为欧美国家忙于打仗,不仅有利于日本增加对欧美乃至亚洲的出口,还使在工业化初期面对占压倒优势的欧美竞争对手的日本企业喘了一口气。

进入30年代日本扩充军备再掀高潮,这也是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化加快发展的时期。

1931—1936年5 年间,钢铁生产额增至4.3 倍,一般机械增至4.2 倍,运输机械增至3.4 倍,电机增至3.1 倍。

近代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与社会转型

近代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与社会转型

近代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与社会转型近代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自19世纪末开始,日本经历了从封闭的农耕社会到工业化、城市化的转变,其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近代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

一、外来思想与制度的引入近代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始于明治维新,其目标是追赶西方国家的现代化。

为此,日本引进了许多西方的思想和制度。

例如,明治政府派遣了许多留学生到欧美学习,他们汲取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经验,为日本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日本还引进了西方的法律、教育、医疗等制度,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这些改革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转型和现代化进程。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动近代日本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和产业的发展,日本逐渐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兴盛的制造业和工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了日本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与此同时,城市化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大批民众从农村涌向城市,形成了庞大的城市劳动力。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为日本社会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社会流动近代日本的教育体制改革对于社会的转型起到了关键作用。

明治维新后,日本废除了旧的等级教育制度,建立了普遍教育制度。

这使得社会的知识水平显著提高,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此外,日本还推动了女子教育的发展,为妇女争取了更多的社会地位和机会。

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社会流动性增加,人们不再仅仅依赖于出身,而是通过知识和能力来实现社会的上升。

四、农村现代化与社会转型近代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不仅局限于城市,也影响了农村社会。

农村现代化是日本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群体实现社会转型的途径之一。

例如,农村合作社运动在农村地区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组织力量。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的改革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近代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日本工业化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工业化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工业化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

20世纪80年代,日本不仅在经济规模上成为世界第二大国,而且在工业技术装备、高精尖产品加工能力、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居世界前列。

进入21世纪,日本经济出现低迷,GDP增长率明显下降。

但增长速度下降并不等于经济实力下降,日本作为世界经济第二强的地位并未动摇。

日本工业化的发展经验,对于加速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步伐,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标签:日本;工业化;发展;经济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日本工业化发展的初期,这一时期日本的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并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战后,日本工业遭到重创,但经过战后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工业经济重新复苏。

20世纪中叶,日本工业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在历史上日本称为“经济高度成长期”。

70年代末,由于能源短缺、环境制约、商品生产能力过剩,工业发展步伐放缓。

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开始着手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日本工业很快走出低迷,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进入21世纪,日本经济出现低迷,GDP增长率明显下降。

但从经济实力来讲,日本作为世界经济第二强的地位并未动摇。

日本工业化的发展经验,对于加快我国的工业化发展步伐,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1 日本工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1.1 政府重视科学技术立国自1868年明冶维新起,日本就将教育发展确定为学习西方,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目标的重要战略。

为提高日本国民的素质,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

教育的发达使日本国民的平均素质得到提高,使日本民族成为了世界上最勤奋的民族之一。

可以说,教育是日本经济强大的重要基础。

20 世纪70 年代中期,日本逐步确立了科学技术立国的新战略,通产省在《80 年代通商产业政策构想》中明确提出了技术立国的的方针。

[生活]日本明治维新后的产业发展

[生活]日本明治维新后的产业发展

1. 明治维新以后的工业化历程1868 年明治维新以后,明治政府在接受幕府和各藩经营的军工厂和矿山的基础上,通过积极从欧美国家购买机器设备,聘用外国技术人员,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国家力量建立了一批兵工厂和示范工厂。

1880年后,出现了私人创办和经营近代企业的高潮。

同英国一样,日本的工业化也是首先从食品、纺织业等与农业关系密切的轻工业的发展开始的。

从1877年到1900年,食品、纺织业对制造业增长的贡献程度分别为40%和35%,两者合计为75%,也就是说,在19世纪后期日本的工业增长中,3/4 是依靠轻工业的发展。

其中,作为主导产业的纺织业(包括制丝业、棉纺业、棉布业)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逐渐成长为近代化的产业。

进入20世纪,重工业和化学工业逐渐发展起来,特别是经过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由于扩充军备的需要,与军事有关的工业如钢铁、造船、海运、铁路等产业迅速扩大,同时,作为新兴产业的电力、电机、通信、机床、车辆、化学、药品等产业也成长起来,可以说近代工业的主要部门都已建立,并成为世界上纺织工业发达的国家。

与此同时,除去纺织工业以外,轻工业的增长率趋于下降。

这样,制造业的发展从以轻工业为中心转向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这意味着日本开始了“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化”的过程。

由于主导产业实现了迅速的转换(从轻工业转换为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国营及军事部门的工厂所引进的技术向广大民间企业的扩散,加之纺织工业的继续发展与出口为整个工业发展提供了进口机器设备等所需的外汇,从而使整个工业化过程得到了加速。

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基本上是在欧洲战场上进行,也为日本工业化发展提供了良机。

因为欧美国家忙于打仗,不仅有利于日本增加对欧美乃至亚洲的出口,还使在工业化初期面对占压倒优势的欧美竞争对手的日本企业喘了一口气。

进入30年代日本扩充军备再掀高潮,这也是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化加快发展的时期。

1931—1936年5 年间,钢铁生产额增至4.3 倍,一般机械增至4.2 倍,运输机械增至3.4 倍,电机增至3.1 倍。

中苏日工业化比较

中苏日工业化比较

总论:世界各国由于经济发展的背景和起始条件不同,因此工业化特点各不相同,并形成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

如苏联模式、中国模式和日美模式等。

1、中国工业化:1.1发展历史:A、第一阶段:近代工业化的起点——洋务运动,由地主阶级领导,以军事工业为主体。

B、第二个阶段:国民党时期统治时期,是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发展时期。

C、第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学习苏联模式,建成了初具规模、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目的: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相应地发展运输业、轻工业等。

特点:1、优先发展重工业2、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D、第四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优先发展重工业过渡到优先发展轻工业,再到轻重工业并举转变,释放市场经济活力。

E、第五个阶段:本世纪初以来,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主要成就:2010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已经上升到19.8%,位居世界第一。

2、苏联工业化:苏联工业化的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2.1、前苏联模式的特点A、政府发动:即政府发动的工业化,由政府筹措资金和兴办企业而推动的工业化。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

C、只注重工业发展速度,忽略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D、未参与国际分工及竞争。

E、国有化程度高,生产关系单一化。

由于前苏联基本实行闭关自守政策,没有对外开放和积融入世界经济,只优先发展重工业,轻工业等产业没有得到发展。

在先进科技的运用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3、日本工业化:日本工业化是在政府强制主导上实现的。

明治维新后,政府通过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加速本国工业发展,实行出口导向型政策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发展教育科技,在政府干预下迅速改革传统生产体制。

同时扩张侵略、掠夺财富加速了日本工业化的进程。

3.1政府主导型日本工业化从开始到基本完成,以明治政府为主导。

日本工业文化的启示

日本工业文化的启示

日本工业文化的启示日本经历了相对完整的工业化时代,现在已经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使得工业生产更加科学、精确。

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很不平衡,东部沿海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业化程度发展水平较高,部分先进城市已经开始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如上海。

而中部地区多数尚未完成完整的工业化布局和发展。

经历过完整的工业化时代不仅给日本带去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工业标准,而且为日本的经济积累了巨额财富,与金融业不同,工业化的支撑多属于实体经济,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巨额财富。

由于工业基础雄厚,加上近百年的技术累积,日本确实达到了精密的工业标准,先进制造业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工业化不仅造成日本经济的腾飞,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日本的方方面面。

日本的民用工业标准与军事工业标准相差无几,一旦发生战事,民用工业企业可以立刻转化为军事工业企业运转,为国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达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日本国土面积小,人口稠密,但是道路交通的拥堵状况处于不易拥堵的良好状态。

得益于日本城市建设有着优秀的顶层设计和科学完善的交通规划布局,随着几十年的建设发展,日本形成了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

东京的地铁、路面公共交通、有轨电车、新干系、空中电车为这个巨型城市提供了非常良好的交通舒缓通道。

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方便了市民和游客生活、旅游方面的便利,收获的是口碑和持续的旅游经济收入。

三、严格的食品安全保障有严格的工业标准做支撑,食品行业每一道工序不仅有严格的标准,而且在食品包装袋上还可以逆向追踪食品的生产源头。

如果出现造假的食品企业,不仅市民积极举报、政府积极查处,而且该企业将无法逃脱倒闭的命运,严格的工业标准带来的不仅是良好的诚信系统,而且为政府按照规章办事,按照法律处理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市民非常认可这种标准,认为维护这种标准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与自己的生活品质的提高息息相关,最终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四、政府机关的服务性质突显日本的政府机关更像是第三方的办事机构,跟中国的衙门有很大区别,政府机关的服务性质突显是国家发展的大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的工业化日本是东方国家中唯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取得工业化成功的国家。

它打破了欧美国家对近代工业的垄断,证明工业化同样可以在东方国家取得成功,从而为东方的工业化提供了榜样。

一,废除封建割据与封建特权1853年美国贝里将军重来日本海关之前,日本与中国一样是个闭关锁国的落后封建国家。

日本开港后不久,很快沦为西方国际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

1868年德川幕府的统治被推翻,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明治政府,明治政府为摆脱财政困境、振兴本国经济和增强国家实力而实行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废除封建特权是明治维新的一项重要内容。

1869年,各藩的大名为形势所迫,向明治天皇“奉还版籍”,版是版图,籍是户籍,奉还版籍就是大名将自己的土地和人民的领有权交还天皇。

1871年明治政府进一步颁布“废藩置县”的命令,取消藩的界限,以设县代替藩。

迫使大名离开领地,迁移到东京居住,消除了封建割据。

大名由政府发放俸禄,1873年政府宣布对大名和武士一次性发给4年~ 6年的俸禄,一半用现金,一半用公债,彻底解决了财政遗留问题。

明治政府废除等级身份制度。

等级身份制度禁止农民自由择业和迁徙,还禁止武士从事工商业。

1871年和1872年,政府废除旧的封建称号,宣布“四民平等”,即士、农、工、商各个等级一律平等。

规定各个等级都有居住、迁移、选择职业和订立契约的自由。

此外,明治政府彻底废除行会、商会和各种封建特权。

封建割据和封建特权的废除,使日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权,为以后各项政策的贯彻实施提供了保证。

二,地制改革和租税改革明治维新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地制改革和租税改革。

地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个人对土地可以有所有权;农民世袭租种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抵押过期的土地,归接受抵押的人所有;山林和原野一切共有地归国家所有。

1872年,政府废除了禁止土地买卖法令。

地制改革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和地主土地所有制。

明治政府在地制改革之后,接着实行租税改革,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

1873年,政府宣布,农民不再向领主缴纳年费,但佃农必须向地主缴纳地租,土地所有者向政府缴纳地税。

地税一律用货币缴纳,地税一般占土地收获量的25%。

通过地制和租税改革部分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但是沉重的地税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使土地日益集中到地主手里,农民变成一无所有的劳动者,成为工业后备劳动力。

但是,当时工业发展水平有限,无法吸收剩余劳动力,这就造成大量农民滞留农村,希望租种地主的土地谋生。

地主发现自己经营土地不如将土地分成小块租给破产农民耕种有利,于是在日本形成一批“寄生地主”,他们向佃农征收的地租一般占收获量的70%左右。

如此高额的地租反映了农村中残留的封建性质,阻碍了日本后来彻底的工业化。

地税收入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

在开始实行地税制度的1873年,地税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是70%,到1875年增加到80%。

政府从地税收入中拨出大量款项创办模范工厂和资助私人企业,地税收入为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启动资本。

三,殖产兴业和政府的作用明治政府提出殖产兴业的口号,希望动用国家的力量尽快完成工业化。

最初,日本试图发展以军事工业为中心的采矿、冶金、化工、机器制造等行业,明治政府为此建立许多工厂。

著名的工厂有:1868年接收幕府的关口制造所,创办了东京炮兵工厂;1870年创立的大阪炮兵工厂,专门生产和修理大炮;1868年创立的横须贺海军工厂;1871年政府接收水户藩和古贺藩的工厂,改革创办为海军兵工厂和赤羽工作分局;1878年将萨摩藩办的鹿儿岛造船所的机器设备合并过来,并加以充实。

1885年,政府对兵工厂的充实和扩建工作基本完成。

这些兵工厂都大量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生产军用或民用机器。

东京炮兵工厂聘请法国和比利时的技师,又从英国进口先进技术设备。

大阪炮兵工厂采用欧洲近代技术生产钢铜炮。

横须和海军工厂到1871年又建成炼钢、炼铁、蒸汽锅炉、铸造及船厂、船渠分工厂。

吃鱼工作局的机器设备多达130多种,生产发动机、机床等,还有玉米脱粒机、苹果果酱、挤葡萄汁的机器等民用机器。

此外,为了鼓励采矿业发展,国家成立矿山局,专门负责领导官营模范工厂的开矿事宜。

为了提高官营工厂和矿山的示范性,政府在国内开办“劝业博览会”,设立“工业试验所”,希望大批拨款资助的官营工厂能起到“模范”的作用。

因此这时期大批的官营工厂被称为“模范工厂”。

模范工厂一般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确实刺激和影响了民间投资人,他们纷纷向模范工厂学技术,向工厂投资,有的给工厂加工产品,一度出现官营民助的好景象。

但是,只注重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的工业化战略很快破产。

官办工厂的低效率使政府的财政状况恶化、贸易逆差严重、货币贬值。

明治十四年,金银价格暴涨、纸币暴跌,政府意识到官营模范工厂失败。

模范工厂失败后,明治政府断然放弃官营主义政策,将殖产兴业的重点放在民间产业的兴起和官方的扶植上。

明治政府建立农商务省领导振兴产业,向全国府县发布通告:凡关于奖励农工商品的事情,官厅向来采取种种方法来加以诱导,不过现今事业渐渐地都开发起来,人民自身努力从事。

政府今后“专依赖法规公平不偏地来做适当的保护”。

明治政府把原来官办的工厂(除部分军事工厂外)低价出售给私人经营。

将三池煤矿、新町纺织厂、福冈缫丝厂处理给三井。

将高岛煤矿、佐渡金银矿、生野银矿和长崎造船厂(战列舰“武藏”号即由三菱在此船厂建成)处理给三菱。

将足尾铜矿、院内银矿、阿仁铜矿处理给古河市卫兵。

这些官营企业的处理价格十分低廉,条件优惠。

如长崎造船厂投资62万日元,结果三菱仅以一次付款9.1万日元的低价得到长崎造船厂。

此外,对大工业企业,尤其是三菱、三井、古河、久原、川崎、原野等于政府有良好关系的商家,政府给予特殊优惠。

不仅将官办企业廉价处理给他们,而且发放巨额补助金(如三菱共同运输公司、日本邮船公司等都得到过补助金)或给予足够的银行贷款等。

对中小企业,明治初年政府制定了各种保护政策,认为中小企业与大工业是互相补充的关系,不可缺少。

明治19年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建立了针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指导所或讲习所,制定了经费补助制度、府县工业技师制度、机器购入制度等,保证中小企业不断得到新技术。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政府对主导产业给予重点扶持。

一般采用增加政府投资、军事订货、实行保护关税等政策。

1911年日本取得关税自主权,《关税定率法》生效。

1936年和1932年日本政府对关税进行了两次修订,1932年使关税平均增加了50%。

此外,政府颁布法令、法规对造船业、钢铁业采取各种鼓励和保护措施。

1896年颁布《造船奖励法》,帮助建立和扩大生产,规定民间造船厂凡建造千吨以内的钢铁船,奖金每吨12日元,千吨以上的每吨20日元。

1901年生产量达3.2万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已居世界第三位,1933年达到6.8万吨。

1917年制定的《钢铁业奖励法》规定对钢铁企业支付奖励金,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

四,贸易立国和富国强兵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选择棉纺织业与丝织业作为工业化第一代主导产业部门。

明治政府在建立模范工厂是有四大模范工厂:福冈缫丝厂、新町纺织厂、千住呢绒厂和爱知纺织厂。

1883年私人投资建立大阪纺织厂,有1.2万枚纱锭,设备是进口的精纺机,直接学习英国兰开夏的经验。

第二年,大阪纺纱厂获得成功。

由此推动了1887—1897年私人投资开办大机器纺纱厂的热潮。

结果棉纱产量不断增加,逐渐排挤进口纱。

进口纱在1888年占国内消费的50.3%,1895年仅占12%,1899年更减少到6.1%。

但是,棉纺织业的发展很快遇到国内市场狭小的障碍。

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纱价低落,销路堵塞,许多公司倒闭。

政府意识到开辟海外市场才是出路,由此,确立贸易立国的原则。

贸易立国的原则,得到了富国强兵的支持。

政府通过发动侵略战争直接为私人企业开拓市场,结果日本每一次的经济繁荣都与侵略战争紧密相关。

1894年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占领了朝鲜和中国台湾市场,并加紧向中国东北市场渗透,1904年通过日俄战争巩固了中国东北市场。

两次战争使日本工业品出口增长迅速。

第一,纺织品出口大增。

棉纱第一次出口是1891年大阪纺织公司向厦门输出的100捆。

甲午战争后,日本废除棉纱输出税,棉纱输出量大大增加,从1891年的100捆增加到1897年的140100捆,1899年达到341200捆,远远超过进口。

中国、朝鲜等亚洲各国家是日本主要的海外市场,其中中国占重要地位,1893年中国吸收的日本棉纱占其出口总量的81.4%,1898年达到94.1%,1903年为95.9%。

生丝是日本另一项大宗和传统的出口产品,生丝出口一直在日本出口比重中占重要地位,1880年占30.3%,1890年占19.8%,1900年占21.8%。

1906—1910年,日本生丝口跃居世界第一,到1934年,棉布出口才超过生丝,。

经过两次战争到20世纪初,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

第二,受日俄战争的影响,日本的机器制造业、造船业等发展迅速。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造船业和机车车辆制造业已接近自给自足的水平,造船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三,日俄战争推动了钢铁等行业的发展。

1901年建立的官营八幡制铁所,在日俄战争后于1906、1910年两次扩建,生产了全国70—80%的钢铁。

此外。

一些民营企业,如神户制钢公司、住友铸钢、日本制铁公司等也在战争的刺激和政府的扶持下获得发展。

钢铁业的发展是战争推动作用的典型反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英国、印度等各国纷纷禁止钢铁出口,为日本让出大片亚洲市场,而且还向日本大量订货,刺激了日本钢铁工业的发展。

1918年生铁和钢产量分别达到58万吨和53万吨,1934年钢材产量达到314.2万吨,实现完全自给自足。

1901—1904年,日本的工业年平均增长6.3%,高于同期的美、英、法、德等国家,并在20世纪前20年实现了工业化。

它的成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韩国、中国台湾及东盟国家的工业化提供了现实的指导意义。

倾销是国际商战中的重要性进攻武器。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恢复关税自主权,这时期日本主要利用关税保护新建重工业,而利用倾销向世界推销纺织品。

日本纺织工业依靠工人工资低、劳动时间长等条件造成低成本优势,加上政府补贴、汇兑贬值、货运费用不合理的降低等,向外倾销。

这种“蛮干的国家推销政策”使英国及其它国家蒙受重大损失。

1927年日本棉纺织品出口只有英国的33%,而到1935年竟达英国的140%。

几年的光景,英国在其主要的棉纺织品市场上迅速溃败。

日本向世界倾销的还有生丝、人造丝、纤维制品、食品、玩具、陶瓷器、鞋类、帽子等。

面对日本的疯狂倾销,各国群起而攻之。

印度从1930年起不断增加专门对日本的差额关税,三年之间,对英、日税率的差额从5%扩大到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