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笔记之《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整理

合集下载

传播学总论笔记完全版3

传播学总论笔记完全版3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上)第一节传播效果的认识历程1914 一战爆发1927 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传播技巧》1937 宣传分析研究1942-1945 卡尔·霍夫兰:在军队中的研究1947 比戈特先生的研究1948 《人们的选择》1954 《投票》1960 克拉伯:《大众传播的效力》1968 布鲁姆勒与麦奎尔1972 麦库姆斯与肖、医务署长的报告1973 诺-纽曼所谓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以及对社会及文化造成的影响。

塞弗林等将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轨迹概括为“枪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以及“强效果论”四个阶段,并认为这些理论呈螺旋状向前渐进。

一、传播效果的早期认识✓枪弹论(Bullet Theory):即:子弹论(施拉姆1971)、皮下注射论(伯罗1950)、“刺激-反应”理论(德弗勒1970)、还有魔弹论、S-R理论等称法。

是20c20-40s,关于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

【主要观点】软弱的受众像射击场上的靶子一样,无法抵抗子弹的射击。

受众消极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和动机。

【理论形成基础】“刺激-反应”机制(即S-R机制),媒介效果强大的信念。

【评价】枪弹论是有关“媒介-受众”关系的机械、简单的认识。

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将媒介的作用不分时间、地点、对象、环境而夸大,后成为一种贬义词。

【案例及经典研究】①一战:媒介心理战,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协约国宣传的成功②二战:纳粹德国的恐怖心理宣传③潘恩基金研究会:20c20s中期,人们纷纷指责新媒介——电影——给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1928年,美国电影研究评议会在民间慈善机构——潘恩基金会的协助下,邀请一群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共同研究电影对儿童的影响。

研究结果:电影对儿童有巨大影响,可以直接改变人的态度,而流行的观点默认为,态度的变化及等于行为的变化。

中传考研笔记整理第一章传播学史

中传考研笔记整理第一章传播学史

第一章传播学史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地点2.传播学诞生的主要背景3.传播学的思想来源(学科、人物)4.传播研究早期重要人物及其贡献5.当代传播研究的主要发展名词解释:麦克卢汉00’ 11’施拉姆01’ 03’拉闸斯菲尔德05’法兰克福学派04’ 99’专拉斯韦尔00’专简答题:传播学在美国产生的原因04’传播学引入我国的经历02’专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宣传研究11’卢因对传播学理论的贡献12’论述题: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分类以及对传播学的认识和看法99’对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看法00’定性、定量研究法的含义及评价02’比较分析传播学中的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00’专一、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1、为什么要考察传播学产生前的传播活动?传播学是传播研究进入到成熟阶段,能够利用自己的学术范畴、研究方法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科学研究的结果。

我们考察传播学产生之前的传播活动将对我们认识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及其学术传统将大有裨益。

2、早期传播研究的成果最早的传播研究成果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和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如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和我国的《论语》等,其中不乏精辟的论断。

3、早期研究的不足虽然早期的传播研究提出了不少值得后人珍视的观点,但是它们都不可能实现从传播研究向传播学的转化。

这种转化实际上是一种飞跃,即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学术范畴的完整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成果的系统性的形成与确立。

(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传播学孕育于20世纪10年代至20年代,诞生于40年代至50年代。

它是在美国诞生的。

1、基础任何一门学科的兴起与形成,必然要尤其社会基础、社会需要以及学科基础和需要。

传播学的兴起也是如此。

(1)首先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的年代。

工业化大生产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和范围大大延伸。

国内市场开始初步走向国际市场,走向跨国经营,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2)19世纪已经形成的报业,加上新兴的电影、广播、电视等新媒介,逐步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一个独立的产业--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考研笔记(七)、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考研笔记(七)、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考研笔记(七)、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7.23)第七章大众传播与认知一致一、一致性:相互之间或某个整体在各个方面组成部分或特征的一致或和谐。

1、一致性观念认为,现象都是有序的,这种有序性使得事物具有可预见性。

反之,可预测使科学家能形成和测试假设,从中做出概括,建立理论,并预测未来结果。

这是传播研究的目的。

2、人类在态度之间、行为之间、态度与行为之间,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方面和人格发展上追求一致性,我们试图以我们自己看来有意义及合理的方式组织世界。

3、人类一致性的概念,是根据人类以理性的方式行事的观念而来,但我们也可能试图以合理的或一致的方式来解释不合理的行为,使之合理化。

合理化的含义强调,在使自身显得合理或一致的时候,我们经常采用那些在别人眼中看来不合理或不一致的方式。

4、一致性观念假定,不一致导致“心理紧张”或不舒服感,这又导致人的内心压力,迫使其排除或降低这种不一致,如果可能的话,则达到一致性。

5、一致性理论成仁人类寻求合理性的努力,但是,为达此目的,我们经常表现出令人惊异的非合理性、合理化的概念既假定合理性又假定非合理性——我们经常采用不合理的方式获得理解,为痛苦的经历辩解,或使世界符合我们的“参考结构”。

6、减轻或消除不一致性所带来的不舒服感或压力有多种方式,态度改变是其中之一。

二、一致性理论1、海德的平衡理论(1)平衡理论处理的是个人如何在自己的认知结构内形成的对彼此相关的人和物的态度。

(2)海德是最早致力于一致论研究的心理学家,他所提出的平衡论自然也就成为一致论中最早的一家学说。

(3)他认为平衡状态指人的内在心理的和谐,不平衡状态会产生紧张并形成一种力求恢复平衡的力量。

该理论的重要之处是暗示着一种态度改变方面的新思路:即不平衡状态在向平衡状态转化时,总伴有某一方的态度改变;而平衡状态由于稳定不变,则能抗拒任何形式的态度变化。

(4)海德提出P --O —X 模式。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考研笔记(四)、考研复习规划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考研笔记(四)、考研复习规划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考研笔记(四)、考研复习规划(7.23)第四章传播中理解的作用一、理解1、理解:我们解释感官资料的过程,或者根据贝雷尔森和斯第坦纳的观点,理解是个更复杂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选择、组织和解释感知的刺激,使其成为关于世界的一副有意义的连贯画面。

2、两种对理解的影响结构性影响:我们接触到的刺激的物理方面。

功能性影响:影响理解的心理性因素,因此使理解过程出现了某种主观性。

3、选择性理解:指人们的理解受愿望、需要、态度以及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的倾向。

(意味着,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消息可以有非常不同的反应方式,消息的含义取决于对消息的理解)4、对理解认识的深化:以前,认为人类的理解行为主要是一种物理或机械的过程,“外部观念”与人的理解之间有非常直接的对应关系,这种看法认为,每一个人都以基本相同的方式认识世界。

心理学家已经发现,理解是一个更复杂的过程,人们通过这个过程选择、组织和解释感知的刺激,使其成为关于世界的一副有意义的连贯画面。

二、对理解的影响理解受到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包括:假定、文化期待、动机、情绪及态度。

1、假定与理解理解受到假定的影响,证实这点的大部分研究是由不同时期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的一些研究员得出的。

他们发现被称为理解的交往观点:在理解的活动中,观察者与世界两者均为积极的参与者。

持交往观点的学者提出了一些令人信服的实例,证明理解是以假设为基础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研究之一是由小埃姆斯发明的,称为单眼的扭曲房间。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可能就能就事论事,它总以某种假定为前提,总以某种期待做背景。

就传播活动而言,不管是传播者的编码活动,还是受传者的译码活动,不管是记者采写新闻,还是读者阅读报道,都带有某种自以为是的假定成分,并由此而使传播更难达到客观真实准确。

2、文化期待与理解我们每个人都生长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每个人的行为、观念、习惯、性情都不断地受到某种文化模式的塑造和熏陶。

传播学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传播学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传播学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传播学理论]第一章传播学:起源与建制- -1楼Tag:传播学起源建制一、“当今”的传播学1)关于学科划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Science vs. Social Science vs. Humanities)a、人文学科eg., 文史哲艺术等,关心价值命题,“normative questions”,”what should be”b、社会科学基础社会科学vs. 应用社会科学基础社会科学(狭义的社会科学)如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应用社会科学(广义的社会科学):管理学、法律、教育学等等对“实然性”问题(社会现象)的探求,“What is….”2)传播学作为学科建制a、学科地位尚不稳固,尚未进入常春藤名校b、不过,由于其应用性,学生人数和教师队伍都在迅速扩张。

具有基础社会科学与应用社会科学的双重特点。

既有学术的成分,同时也成为一种职业训练(profession)c、在学术建制中处于多重位置,体现了传播学进入学术建制的多重路径与新闻学的结合与言语学的结合与信息科学的结合d、有的归在广义的社会和人文科学范畴之下如Iowa 的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和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都在一个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 之下。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的“Department of Comm unication Arts”在College of Letters and Sciences 之下。

Stanford University 的“Communication Department”e、有的则与其他学科结合成为独立的××与传播学院由原先的言语系扩展而为传播学院,重点研究人际传播与原先的图书馆学结合,成为新的信息科学和传播学院。

自己整理的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自己整理的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第二章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①口语传播时代:人类开口说话—用手写字。

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②文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③印刷传播时代: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

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④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形成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第三章1、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重点整理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重点整理

第一篇改变中的媒介景观第1章大众传播理论概述大众传播的概念大众传播是社会的耳目,它为社会提供做出决策的途径;它为社会提供认识的声音。

它是社会价值观的主要方式。

1、大众传播的特征:针对较大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消息是公开传播的,安排消息传播的时间通常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而且特征是稍纵即逝的;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的机构中动作,因而可能需要庞大的开支。

新的媒介环境数字电视互联网代理人新式新闻广告的变化理论的作用大众传播理论的目标大众传播的效果枪弹论——有限效果模式——适度效果论枪弹论:也叫“皮下注射”论或“刺激—反应”论,枪弹论认为,软弱的受众象射击场的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

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

大众传媒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枪弹论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将传媒作用不分时间、地点、对象、环境的夸大化。

40年代以后,枪弹论逐渐被抛弃,“被代之以更多的考虑到传播的人类特性而更少归因于这一过程的物质资产的力量的理论”。

批判理论和文化研究媒介环境变化引起的理论性问题结论讨论词第二篇大众传播的科学方法与模式第2章科学的方法科学中的想象科学的累积性本质对现实的科学概括科学的假说防止偏见或者欺骗意外的发现和新的方向科学中的道德和欺骗科学探索的过程实证资料的取得(1)调查研究法:是对一部分人或特定“人口”样本的研究。

根据统计学原理,从样本中得出的概括可以推广到全体人口,并且具有一定程度的确定性和可信性。

包括抽样调查法和普查法。

抽样调查法可以对任何所给样本进行统计计算,但只能对一定程度和范围之内的可能发生性做出概括。

(2)内容分析法:是分析信息内容的一种系统方法。

是调查者对他们自己选择的某时某地的传播产品的信息内容进行“客观化、系统化和数量化的描述”。

(05年简答,10分)调研法和内分法的异同:同:一是都是客观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传播学年度总论综合与部分起源方法应用笔记(doc 45页)

传播学年度总论综合与部分起源方法应用笔记(doc 45页)

2007传播学总论综合和部分起源方法应用笔记《传播学总论》胡正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华夏出版社《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传播理论》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有关本复习大纲本大纲以《传播学总论》一书为主线,其结构与《总论》一书一致,同时将《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中的重点内容整合到大纲中。

对于重点问题,在最后以专题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对答大论述题较为有用。

有关复习1.四本书中《总论》和《起源》最为重要,命题分值最高,2004年考试占到150分中的125分,2003年占到150分中的105分(其他45分均为新闻史内容,04年不再考)。

因此这两本书请考生务必认真阅读,并且在整个复习阶段最好做到书不离手。

2.《总论》一书是四本书中唯一的中国学者的著作,优点在于条理清晰,结构适合本国人阅读,同时语言较为精炼,因此要以此书作为复习的主线;其缺点在于对有些问题论述过于简单,因此要加以补充。

该书中的内容足以应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而论述题则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补充提炼。

最后一章实践论内容过老,可以不作为重点。

3.《起源》是美国实用主义传播学的经典著作,里面很多理论对于《总论》一书是极为必要的补充。

同时该书有大量案例,对于重点案例应该有所了解,以应付论述题中的“举例说明”。

该书重点在第六章2007传播学总论综合和部分起源方法应用笔记《传播学总论》胡正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华夏出版社《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传播理论》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有关本复习大纲本大纲以《传播学总论》一书为主线,其结构与《总论》一书一致,同时将《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中的重点内容整合到大纲中。

对于重点问题,在最后以专题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对答大论述题较为有用。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笔记之《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整理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笔记之《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整理

传播学理论注:考点;概念;考过知识点;考题;第一章大众传播理论概述一、大众传播的概念1、大众传播的特征:针对较大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消息是公开传播的,安排消息传播的时间通常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而且特征是稍纵即逝的;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的机构中动作,因而可能需要庞大的开支。

2、新的媒介环境的特征:先前象印刷和广播那样性质截然不同的技术正在渐渐消失;我们正在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正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的窄播;正从单向的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的传播媒介二、新的媒介环境1、新式新闻:一方指总统候选人谈话节目、音乐电视中出现,并接受长时间的内容广泛的采访,即将信息和娱乐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指候选人直接面对面地接触受众而没有新闻记者在中间干预。

2、媒介环境变化引起的理论性问题。

(05年论述15分试述当今的媒介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出了哪些理论课题?)(1)新的传播媒介是怎样改变知识本性的?从存在于图书馆书架上和书本中——〉存在于电子空间中互相链接的一条条信息。

这种超文本信息是一种可能产生重要后果的方式,它改变了知识的基本结构。

(2)新的传播媒介是怎样改变人类思维本性的?网络传播有着微妙但却重要的效果:新的媒介改变着我们,将我们带入一个高智能的社会。

由于我们可以采用直接的、合作的方式将我们的思想成果与其他人共享,这样,网络的人的智能生产率就将成倍增长,因为它是与联网的其他人的智能生产率朴素增殖的。

(3)当我们离开报纸、杂志等独家印刷媒介时,我们可能正在失去印刷物,那么印刷物的用是什么?我们用口语进行表达的能力会不会受到损害。

(4)网上报纸应该采用哪种形式?尽管一些作家认为,网上报纸并不是报纸转变的真正方向,但它似乎是一个自然的不可避免的进程。

第二章科学的方法1、科学方法之前,建构真理的方法:固守:认为总是持有的信念便是正确的。

家庭、社会、和同伴的强化及经常的重复支持了我们的固有信念。

《传播学总论(第二版)》知识点整理

《传播学总论(第二版)》知识点整理

实用标准文档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考试大纲知识点整理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传播学的诞生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传播学的诞生地:美国传播学诞生的背景:①(社会基础)工业化大生产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和范围走向国际市场,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②(社会需求)报业加上各种新兴媒介逐步形成了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因此,社会急需要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

③(学科基础和需要)两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两次思想革命,人们的认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认识广度和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拓展。

人们能够科学而全面地研究影响日益扩大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有政治、经济、社会、学科四方面的背景:1.政治:①政治家对传播媒介宣传重视和利用,进而重视对传播的研究,这推动了传播研究在美国的开展。

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起了重大作用,战后学者又进行了总结分析。

③二战中格外重视宣传工作,推动了传播研究的深入,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经济:①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普遍关注营销环节中的各种传播问题。

②战后大众传播业逐渐形成,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推动大众传播业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3.社会: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的传播技术推动了传播业的大发展。

新媒介在推动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暴力、色情、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4.学科:①传播学具有学科交叉性,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研究传播学,从而使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异彩纷呈。

②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

随着新闻实践的逐步深化,“新闻”概念逐步让位于“大众传播”概念。

此时大众传播学出现,大众传播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就是传播学。

传播学的基本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新闻学发展的四个趋势:①从定制分析到定量分析。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学专业参考书目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学专业参考书目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学专业参考书目(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初试:1、传播学总论(参考书目:《传播学总论》(第二版),胡正荣,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2、传播学史(参考书目:《传播学史》、[美]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3、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参考书目:《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弗林、华夏出版社)4、21世纪初大众传媒发展战略研究(参考书目:《21世纪初大众传媒发展战略研究》、胡正荣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5、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参考书目:《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段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6、文史要览(参考书目:《文史要览》、王振业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考研过程中,大家肯定会选择辅导班,关于报辅导班的问题我有几个特别的建议,如何选择合适的辅导班,是有方法的。

方法1:了解这个机构历年考上的情况,有没有视频版的经验谈,考上多少人。

这个得详细了解一下,这样就能大致判断出这个机构情况怎么样。

例如凯程,2013年考入五道口金融学院29人,占五道口录取总人数50%,名单和经验谈都在网站有公布,是非常可信。

方法2:看资料,看看这个机构有没有配套的资料和课程,如果连讲义都拿不出来,说明他们没有开课经验。

据我所知,凯程是有完整的配套体系的。

方法3:实地去考查,看看他们有没有正规的学校,有没有教学楼、食堂、宿舍、操场等设施。

方法4:和咨询老师详细沟通,看看是否专业。

通过这样的几个策略,就基本能够搞定了。

考研全程复习安排:(1)起步阶段(第一轮复习)首轮复习的目的是全面夯实基础。

英语、数学复习都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而专业课内容庞杂,因此它们的第一轮复习都安排在起步期。

政治复习可以暂缓,等新大纲出版后再进入首轮复习。

(2)强化阶段(第二轮复习)所有科目的第二轮复习都安排在强化期。

这一阶段要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专项复习,对各科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把握;同时注意解题能力的训练。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类考研参考书目(初试)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类考研参考书目(初试)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类考研参考书目(初试)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类考研参考书科目一:传播理论与历史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2版)》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塞弗林·坦卡特:《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传播理论与历史红宝书》科目二:传播实务公共部分:80分柯惠新,王锡苓,王宁《传播研究方法》段鹏《政治传播:历史、发展与外延》凌昊莹《媒介经营管理》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传播实务红宝书》各专业指定答题部分:传播学赵月枝《传播政治经济学》传媒经济学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卜彦芳《传媒经济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传媒教育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英尼斯《传播的偏向》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水越伸《数字媒介社会》波兹曼《娱乐至死》;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传媒政策与法规王军:《传媒法规与伦理》广告学1《现代广告通论》第2版丁俊杰康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中国广告图史》黄升民丁俊杰刘南方日报出版社3《外国广告发展史》文春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4《营销管理》菲利普科特勒(13版)5《新媒体概论》石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6《公共关系原理》陈先红武汉大学出版社7《公共关系实务》弗雷泽·P·西泰尔清华大学出版社8《危机管理》罗伯特·希斯中信出版社9《新媒体市场大变局》周艳中国市场出版社新媒体石磊《新媒体概论》宫承波《新媒体概论》(第4版)《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塞弗林&坦卡特——补充词条,丰富整理答案的一本很有趣的书。

这本书讲的很清晰也很生动,比较好的一本书,体现美国实用主义方法,案例比较详细。

但是历年所考的理论性的东西并不出于此书,主要是胡老师那本书的一些美国视点的补充,而且所讲的理论和实例明显带有美国传播学的实证主义风格,但是却是很好的补充和延展的资料。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对制码的启示
• 回到最初的问题:通用语意学所关切的制码(将 目的、意图或意义转化为符号或符码的过程)问 题。 • 通用语意学提示我们,制码是难度极高、危机四 伏的工作:语言的局限性,是我们只能粗糙地描 绘外在真实世界。搜索枯肠想恰如其分描述事物 的写作者,想必深知制码的困难。 • 其次,语言制码的产物,往往与真实世界的差别 不可以道里计,特别是使用语言时滞留在高抽象 的层次。
mj89rk8o 成都

抽象的语言
• 「抽绎化」是选取某些细节、忽略其余的过程。 事实上,抽绎是语言最有用的特性之一,使我们 能以分类的方式思考,也给了我们将事物通则化 的能力。
• 例如将水果分类为苹果、梨、橘及桃时,我们选 取了颜色、外型及构造的细节,而忽略重量等细 节;也可将之分类为六盎斯、七盎斯、八盎斯的 水果,只选择重量特征,略去其余。
不当指认
• 「不当指认」之误,在于未能从某类别或阶级中区分成员 差异,或是以偏概全的笼统思考。日常会话中常有这类过 度通则化的情形,其中最常见的是「刻板印象」。 • 通用语意学家建议使用「指数」,以避免不当指认。例如 使用「学生」一词时,若能加上指数,就不会将所有的学 生看成一样的了,提醒我们学生甲不等于学生乙,就如同 阿拉伯人甲不等于阿拉伯人乙一样。 • 当然,这种技巧很难在实际说、写中应用,但必须常常想 到:某类别或团体的成员共享某些特征,但在许多方面却 有个别差异。 • 每种分类方式显示一物与他物相似之处,也同时显示其相 异之处。事实上,世间难觅完全一样的事物。
• 绝对客观固不可能,但若记者尽量用报导式,少用判断或 推轮式陈述,谨慎避免报导偏颇的毛病,便可愈接近客观。 尤有进者,这些概念为检视客观性问题,提供了具体的判 断。
• 新闻学者梅瑞尔援引通用语意学研究「<时代杂志>如何 新闻客观性研究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笔记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笔记

第一篇改变中的媒介形象第一章大众传播理论概述1.大众传播:针对大数量异质和匿名的受众,公开传播稍纵即逝,传播者是复杂的组织——庞大开支2.新的媒介环境特征:向广播印刷等性质截然不同的技术逐渐消失,从媒介缺乏转为媒介过剩,传播内容灌输给受众的泛播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传播内容的窄播,单向的传播媒介变为互动的传播媒介3.新的媒介环境内容:信息超高速公路,在线服务,因特网(信息提供者和消费者界限模糊),代理人(知识机器人,帮助分类搜索信息),新式新闻(信息和娱乐的结合的访谈的新闻),广告的变化4.大众传播的效果:魔弹理论——有限效果模式——适度效果论5.大众传播理论的变化:更强调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受众作用),向认知科学或信息处理思路转变(自变量由表述概念向结构概念转变,因变量由态度向认知转变,对传播结果的强调由改变转向重构)6.传播技术的改变:以超越特定媒介或技术细节的方式将传播理论公式化,由强调传播的效果向考虑传播的社会影响转变第二篇大众传播的科学方法和模式第二章科学的方法1.科学研究有可重复性和可证实性2.科学的最终产品是能够作出预测的理论——最简略的概括尽可能多的现象3.科学探索同时采用归纳法(特殊例子总结一般理论——经验论)和演绎法(由假设向可操作性跨越——逻辑法)4.经验资料的取得:调查研究法(抽样调查,普查),内容分析法,实验设计(处理因果关系问题的传统方法)——分实验组和控制组,个案研究法5.对资料的推论:统计(描述统计),外在的有效性(所得现象能否代表真实世界)和内在的有效性(排除实验无关变量影响的原因),假说的可操作性定义(假说转化为真实世界现象),可靠性(外在——每次测量都提供相同数据,内在——每次测试的不同部分能否提供可比较数据)第三章大众传播的研究模式1.模式的功能:组织(对资料排序联系),预测,启发,测量2.早期的传播模式:A.拉斯韦尔模式:谁(who),说了什么(Say whati),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5w模式)B.传播的数学理论:信号传输的统计学观念(信源——编码,渠道,信宿——解码,反射者,接受者,反馈)(香农)1)有用信息的传递:熵(对随机度的测量——一种情景的不确定性和无组织性——与选择自由度有关),冗余(使用符号的控制规则决定,不是有发送者自由选择——对确定性和可预测性的预测——易读性),噪音(不是信源有意传送而附在上面的东西,增加了不确定性,又增加了信息)。

中传考研笔记整理第一章传播学史

中传考研笔记整理第一章传播学史

第一章传播学史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地点2.传播学诞生的主要背景3.传播学的思想来源(学科、人物)4.传播研究早期重要人物及其贡献5.当代传播研究的主要发展名词解释:麦克卢汉00’ 11’施拉姆01’ 03’拉闸斯菲尔德05’法兰克福学派04’ 99’专拉斯韦尔00’专简答题:传播学在美国产生的原因04’传播学引入我国的经历02’专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宣传研究11’卢因对传播学理论的贡献12’论述题: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分类以及对传播学的认识和看法99’对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看法00’定性、定量研究法的含义及评价02’比较分析传播学中的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00’专一、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1、为什么要考察传播学产生前的传播活动?传播学是传播研究进入到成熟阶段,能够利用自己的学术范畴、研究方法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科学研究的结果。

我们考察传播学产生之前的传播活动将对我们认识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及其学术传统将大有裨益。

2、早期传播研究的成果最早的传播研究成果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和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如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和我国的《论语》等,其中不乏精辟的论断。

3、早期研究的不足虽然早期的传播研究提出了不少值得后人珍视的观点,但是它们都不可能实现从传播研究向传播学的转化。

这种转化实际上是一种飞跃,即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学术范畴的完整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成果的系统性的形成与确立。

(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传播学孕育于20世纪10年代至20年代,诞生于40年代至50年代。

它是在美国诞生的。

1、基础任何一门学科的兴起与形成,必然要尤其社会基础、社会需要以及学科基础和需要。

传播学的兴起也是如此。

(1)首先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的年代。

工业化大生产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和范围大大延伸。

国内市场开始初步走向国际市场,走向跨国经营,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2)19世纪已经形成的报业,加上新兴的电影、广播、电视等新媒介,逐步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一个独立的产业--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考研笔记(一)、考研复习规划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考研笔记(一)、考研复习规划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考研笔记(一)、考研复习规划(7.23)第一章大众传播导论一、媒介环节的变化1、多媒体、互联网的出现2、报纸的发行量和读者人数下降3、电视频道增多、变无限为有限(ABC、CBS、FOX、公共广播)4、录像机出现,打破了观看电视节目的时间限制5、杂志电子化6、新闻旧新7、广告占据一席之地8、电子空间流行新媒介环境一个特点:数字化二、新旧媒介更替模式:新技术并没有完全挤走旧的传播技术,而是引发就的传播基础承担新的角色。

(联系各种传播媒介的变化)麦克卢汉,新媒介以旧媒介为内容。

三、大众传播的概念1、大众传播的特征:(1)针对较大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2)消息是公开传播的,安排消息传播的时间通常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而且特征是稍纵即逝的;(3)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的机构中动作,因而可能需要庞大的开支。

2、新的媒介环境的特征:(1)先前象印刷和广播那样性质截然不同的技术正在渐渐消失;(2)我们正在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3)正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的窄播;(4)正从单向的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的传播媒介四、新的媒介环境:媒介融合、电子商务……1、数字电视:(DTV)以数字方式而非利用信号的渐进变化旧方式进行传输信号的系统。

特点:①一种新型的电视传送系统,能够提供更多分辨率和不易受干扰的画面,更高质量的声音。

②能够提供更多频道选择,其中包括提供信息、数据服务、购物等服务。

③以数位方式传输信号,更大传输容量的图像和数据。

④利用 MPEG-2 技术对电视信号进行压缩,将数字化和压缩技术结合起来。

高清晰度电视(HDTV):数字电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利用原频道的全部容量传送分辨率非常高的画面。

特点:①不是数字电视②但与旧式系统相似,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图像和声音,需加一个转换控制面。

2、互联网:许多电脑连在一起组成的网络。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笔记(修改版)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笔记(修改版)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一篇改变中的媒介景象第一章大众传播理论概述一、大众传播的概念新技术的变化带来对大众传播定义的质疑。

1。

大众传播的特征:(1)针对较大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2)消息是公开传播的,安排消息传播的时间通常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而且特征是稍纵即逝的;(3)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的机构中动作,因而可能需要庞大的开支.2。

新的媒介环境的特征:先前象印刷和广播那样性质截然不同的技术正在渐渐消失;我们正在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正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的窄播;正从单向的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的传播媒介。

各种媒介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二、新的媒介环境1.信息超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2。

在线服务3。

因特网(Internet):主要将许多计算机链接在一起的一个网络。

这个网络可以用于连续的电子信息传递,包括电子邮件、文件传递以及个人或计算机群之间的双向传播。

浏览器软件:马赛克(Mosaic)、网景(Netscape)使网上资料更易于接触。

三种普遍使用形式:(1)电子邮件(E-mail)(2)新闻组和邮递名录(Newsgroups and Mailing Lists):一种信息共享系统,对一个话题有共同兴趣的人们可以通过它交换信息和看法。

新闻组允许消息的消费者对消息作出迅速反馈,优于报纸和杂志。

(3)万维网(WWW):一个计算机系统群,在该群中许多计算机上的信息可以迅速、方便地被多个其他计算机获取。

现在的网络用页(page)来形容。

对网址的访问数量通常通过“点击次数”(hits)来衡量,也就是网址被用户敲击的次数。

如何发挥商业部门网址的最大用途:最好的网址不应该仅仅把广告者的消息硬塞给用户,而应是互动的,网址应提供给用户许多途径,介入在线活动和资源之中。

对因特网的批判:(1)从印刷文化向电子文化的转变会导致语言的枯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理论注:考点;概念;考过知识点;考题;第一章大众传播理论概述一、大众传播的概念1、大众传播的特征:针对较大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消息是公开传播的,安排消息传播的时间通常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而且特征是稍纵即逝的;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的机构中动作,因而可能需要庞大的开支。

2、新的媒介环境的特征:先前象印刷和广播那样性质截然不同的技术正在渐渐消失;我们正在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正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的窄播;正从单向的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的传播媒介二、新的媒介环境1、新式新闻:一方指总统候选人谈话节目、音乐电视中出现,并接受长时间的内容广泛的采访,即将信息和娱乐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指候选人直接面对面地接触受众而没有新闻记者在中间干预。

2、媒介环境变化引起的理论性问题。

(05年论述15分试述当今的媒介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出了哪些理论课题?)(1)新的传播媒介是怎样改变知识本性的?从存在于图书馆书架上和书本中——〉存在于电子空间中互相链接的一条条信息。

这种超文本信息是一种可能产生重要后果的方式,它改变了知识的基本结构。

(2)新的传播媒介是怎样改变人类思维本性的?网络传播有着微妙但却重要的效果:新的媒介改变着我们,将我们带入一个高智能的社会。

由于我们可以采用直接的、合作的方式将我们的思想成果与其他人共享,这样,网络的人的智能生产率就将成倍增长,因为它是与联网的其他人的智能生产率朴素增殖的。

(3)当我们离开报纸、杂志等独家印刷媒介时,我们可能正在失去印刷物,那么印刷物的用是什么?我们用口语进行表达的能力会不会受到损害。

(4)网上报纸应该采用哪种形式?尽管一些作家认为,网上报纸并不是报纸转变的真正方向,但它似乎是一个自然的不可避免的进程。

第二章科学的方法1、科学方法之前,建构真理的方法:固守:认为总是持有的信念便是正确的。

家庭、社会、和同伴的强化及经常的重复支持了我们的固有信念。

权威:当我们对我们的信仰认同不再一致时,我们常常转向权威,求助于他们的支持。

我们认为他们比我们自己甚至其他所有人都要“有能力”而且“可信”。

直觉:无论我们求助的思想来源多么的权威,但它们个人意见往往是不一致的。

于是,我们转而依靠我们的直觉。

直觉是建立在个人的价值观、早期的社会影响或“常识”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我们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存偏见,如果我们采用的措施是可信而且有效的,如果我们的发现是能够验证的,我们就比相信自己的直觉、依赖于权威的判断或凭借着固守的信念更可能接近“真实”。

2、科学的累积性:即科学的建立在前人所有工作的基础之上的。

其本质是可传达性,即具有克服地理、语言障碍和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差异的能力。

为使累积现象发生,学者们必须共享研究的方法或方向,至少是拥有共同的学术价值观。

即“独立、客观、非情绪化及非伦理束缚的”。

科学只解决“是什么”,而不关注价值观。

3、对真实的科学概括:科学家通过对有关真实的概括(假说)进行反复的检验,直到获得足够的证据,可以把这些假说称为暂时性定律。

对科学概括的检验是通过有控制的观察来完成的。

科学研究的可重复性和可证实性是监督欺骗和偏见的卫士4、科学探索的过程:归纳法:用观察到的特殊或特定例子得出一般性结论或通则的方法,也称经验论。

演绎法:开始于抽象的原理,并将其应用于特殊的例子,也称逻辑法或唯理论。

理论与模式:理论:为对经验性测试进行新观察而提出一套有序相关的概括系统。

模式:对真实世界理论化、简约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切记:模式不是一种用于概括和解释的工具。

5、经验资料的取得(重点)(1)调查研究法:是对一部分人或特定“人口”样本的研究。

根据统计学原理,从样本中得出的概括可以推广到全体人口,并且具有一定程度的确定性和可信性。

包括抽样调查法和普查法。

抽样调查法可以对任何所给样本进行统计计算,但只能对一定程度和范围之内的可能发生性做出概括。

(2)内容分析法(03年名解):是分析信息内容的一种系统方法。

是调查者对他们自己选择的某时某地的传播产品的信息内容进行“客观化、系统化和数量化的描述”。

(05年简答,10分)调研法和内分法的异同:同:一是都是客观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是都是通过对一定样本的研究、概括得出一定结论再推广到全体的方法。

异:对象不同:调法的对象是“人”,在传播学里主要是指报纸的读者、电视观众、杂志订阅者等;而内法的对象是以传播者所传播的信息内容为研究对象。

方法不同:调法主要是通过对象对先前制定好的调查问卷的回答进行分析研究。

而内法主要是通过对选定的信息内容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3)实验设计法(未考过,重视):是处理因果关系问题的传统方法。

实验包含了实验者对变量的控制或操纵,以及用公正和系统的方法观察或测量的结果。

经典的实验将回答一种变量(自变量)是否或在什么程度上影响另处一个变量(因变量)的问题。

经典实验研究采用的最简单的形式,是从群体中随机抽出两个配对的组,其中一个组施于实验变量,即为实验组,另一组就是不施任何实验变量的控制组。

当实验组接受了需要测试的变量后,再对两组进行观察和测量,他们之间以生的区别便可以认为是由实验处理所造成的效果。

实验法的优点:允许实验者进行控制,并提供内在的严格逻辑。

缺点:由于实验是人为的,或设计的场景过于简化,有时与“真实”世界不符。

以及其他一些综合因素,从实验设计和从调查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往往互相矛盾。

(4)个案研究法:对一个单一个体,如某个传播者、报纸、电视台等的很多特性。

通常设法了解有关特定个案一段时间内研究者感兴趣的“所有”事情。

抽样调查法是研究很多受试者或单位的一种或几种特性。

6、对资料的推论(1)统计:是用来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推论的一种工具。

抽样调查法或概率统计能让科学家推测总体的特征。

统计的这种用法可以在一定可信性水平上从数据中得出推论。

使用试验法的调查者将受试者随机分成不同的组,随机法能确保在分配受试者的过程中没有系统性偏差。

(2)外在的有效性和内在的有效性外在的有效性:是关于调查者所观察和测量的现象是否能代表这位科学家想要概括的真实世界现象的问题。

内在有效性:是那些局外的或替代的变量,在研究设计中它们必须得到控制,以排除它们成为造成任何可观察到的效果的原因。

即:除了进行实验的变量或自变量以外,实验者希望排除任何可以解释所得结果或成果的因素。

(04年简答15分)在对科学发现及从中得出的概括进行评价时,会涉及到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问题(塞书原话),请解释一下“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3)可靠性外在的可靠性:是指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如果用于相同条件下的现象,每次测量都提供相同的结果的能力。

内在可靠性:指一次测试的不同部分能否提出可资比较的数据的问题。

答上题:举例说明:外在有效性:海特的《恋爱中的女人》,她寄出10万份大多针对妇女群体的问卷,回收的4500份问卷,根据这4500份的回答写成此书。

批评者说,抽样样本大多来自妇女群体,具有同质性特点,而4。

5%的回收率也嫌低,因而不是有效的抽样样本。

内在有效性:(4)假说的可操作性定义(未考过,重视)把抽象的假说转换成确认真实世界现象的做法,就被称和假说的“操作性定义”。

例如:“较之那些与其生活的社区有紧密社会联系的人,一个孤立于社会的人使用大众传播媒介的能力要差”对这个假说需要可测量的方式来定义。

调查者对“社会孤立”和“社会联系紧密”的定义可以通过用其被邻居、亲戚、同事和其他人访问的频度来表示,而“媒介使用”的定义则用其人报告的大众传媒的时间来表示。

然后,可以对那些报告很少与他人有社会交往的人和那些与他人有相当多社会交往的人加以比较,并对两组受试者中花费在各种媒介上的时间的报告加以分析。

这时,有效性的问题就变成:对社会交往的测量是否确实测量了研究中所定义的社会联系。

(05年论述题,20分)如果现在你受一家电视台的委托,了解公众对付费电视的接受程度,你会怎么做?请设计一个研究方案。

此外,请根据你对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的了解,对付费电视在我国的推行前景作一分析。

关于对付费电视接受程度的调查问卷性别:第三章模式的功能一、模式的功能与评估1、模式的四种功能:组织:能对资料进行排序和联系,以显示事先没有看出来的资料之间的相似性和关系;启发:模式可以成为引出新的未知事实和方法的手段;预测:如果一个新模式解释了人们尚未了解的事物,那便几乎可以表示,它可以做出预测;测量:一个模式在一定精确度上容许我们对有关“何时或多少”的问题作完全量化的预测。

2、评估:模式的普遍性如何?——>它组织的材料有多少,有效性有多大?;模式的启发性如何?——>它对发现新了联系、新的事实或新的方法有多大的帮助;由它得出的预测对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如何?由模式发展出来的测量的准确性如何?二、传播模式(注:模式虽然概念不多,但要掌握每个模式的图及阐释)1、拉斯韦尔模式:2、香农—韦弗模式:(注意此模式的图)渠道:将信号从发射器传送到接收器的传送中介。

发射器:将信息转变为信号以适合传播渠道使用。

信宿:消息想要传达到的人和或物,即接收者。

渠道容量(05年简答题10分请举例说明渠道容量的含义):不是指一个渠道能传送的符号的数量,而是指渠道所能传达的信息的能力,或者说,渠道传送信源产生的信息数量。

例如在一定时间内人类眼睛所能分辩并传送的信息大大多于大脑能处理及储存的信息。

熵:指一种情境的不确定性或无组织性。

在信息理论中,它与一个人在组成信息时选择自由度的大小有关。

冗余:不是熵或不成为信息的那部分消息我们就叫它冗余。

冗余的定义是由使用权用符号的控制规则所决定的、而不是由发送者自由选择的那部分消息。

关键或重要的消息在传播过程中的重复也是冗余的一种形式。

噪音:不是信源有意传送而附加在信号上的任何东西。

噪音增加了不确定性,同时也增加了信息。

3、奥斯古德模式4、施拉姆三模式:5、纽科姆的对称模式:6、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05年论述请画出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并阐释其含义):7、格伯纳的口语模式:8、信息处理的概略理论:第四章传播中理解的作用一、对理解的影响理解受到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包括:假定、文化期待、动机、情绪及态度。

二、选择过程1、选择性接触:个人倾向于使自己接触那些与原有态度一致的大众传播,避免与己意不合的传播现象。

2、选择性注意:个人倾向于注意消息中那些与其现在态度、信仰或行为非常一致的部分,而避免消息中那些违背现有态度、信仰或行为的问题。

3、选择性理解:人们的理解容易受愿望、需要、态度及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4、选择性记忆:受愿望、需要、态度及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回忆信息的倾向。

三、信息处理模式1、概略理论:概略是一种认知的结构,它由组织好的从以往经验中抽象出的对情境及个人的知识所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