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发生了什么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发生了什么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影响了中日两国的关系,也对整个东亚地区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甲午战争之后,中日两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事件。
外交协定与领土让渡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根据条约中的规定,中国割让了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同时赔偿了大笔战争赔款。
这一领土让渡举动对中国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造成了沉重打击。
改革开放与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探讨如何从衰落中复兴。
在众多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呼吁下,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开放政策,如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
这些改革措施试图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加强国防实力,提升国家整体实力。
民族意识觉醒与思想启蒙甲午战争让中国人民意识到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性。
一批知识分子开始探讨国家兴衰之道,提倡民族自强和革新思想。
这种民族意识觉醒不仅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也激发了人民对民族尊严和独立自主的追求。
列强入侵与座谈会运动甲午战争之后,中国面临列强入侵的威胁。
为了应对外部压力,中国各阶层开始探讨如何团结一致,抵御外敌侵略。
在这种背景下,座谈会运动兴起,各界人士团结起来,共同面对外部挑战,争取民族独立和尊严。
社会变迁与启蒙思想传播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
思想启蒙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不少知识分子开始提倡新思想,呼吁自强自立,提倡进步和民族团结。
这种思想传播不仅影响了当时中国社会,也对后来的历史进程有深远影响。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经历了许多历史事件和社会变化。
这些变化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让人们认识到了民族自强和团结的重要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甲午战争之后的中国,正逐渐走向一个全新的时代。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发生的时间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甲午中日战争最终以中国的战败而告终,而甲午战争的惨败,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民族危机,彻底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美梦,从国际上来看,中国战败国际地位大大下降,从而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使中国面临空前的亡国灭种的危机。
在危机面前,人们一旦发觉自己已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往日那种盲目自信再也无法原封不动地保持下去了。
它像一次突然袭来的风暴,虽不能把旧事物连根拔起,至少也使它的根基发生严重的动摇。
人们不能不对自己民族的过去和传统信条引起深刻的反思,尽力以新的眼光去审视外部世界,力图从中汲取足以挽救民族危亡的力量源泉。
在危机面前,“救亡”,这个深藏在千千万万人心中的口号,就这样响亮地喊了出来。
从而促使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各阶层纷纷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
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发展路程中的一座丰碑。
它有两个鲜明的特征:既是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又是伟大的民主启蒙运动。
这次运动在提高民族觉醒和民主意识方面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是中国人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过的。
不管运动发动者们自己怎么想,它为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至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作了必不可少的准备。
而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正是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
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这便成为中国近代民主启蒙运动的真正起点。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
”。
(3)内容: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同盟会纲领
内容
暴力革命,推翻 清王朝的统治
(前提)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核心)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推翻封建君主专 制,建立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 的财富重新分配问 题,平均地权。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鼓舞了亚洲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
所以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为什么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局限性:
(1)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 任务.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 辛 丑 条 约 》
赔 设 拆 惩 改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
义和团运动(1899—1900)
◆口号:“扶清灭洋”
◆活动: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性质: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
◆失败原因
主观: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积 极 作 用
①直接粉碎了列强瓜分 中国的狂妄企图。 ②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 反动统治,加速了清王 朝的灭亡。
所以,我们说辛亥革命失败……
经济: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初步发展
时间: 19世纪末(甲午战后) 原因 ①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使自然经济 进一步瓦解 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总投资1200多万元 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概况
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短暂的春天”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大生纱厂股票
张謇将纱厂取名大生,喻 指《易经》中“天地之大德曰 生”,意思就是要使大多数老 百姓能生活下去。 到1922年张謇70岁时, 大生集团四个纺织厂,资本已 达900万两白银,有纱锭15.5 万枚,占全国民族资本纱锭总 数的7%。新中国成立后,在 谈到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时, 毛泽东曾经说:“讲轻工业, 不能忘记张謇。”
陈果夫 陈立夫
• 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 (1)背景:沦陷区: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 及野蛮的经济掠夺 •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 制,对经济全面控制 • (2)时间:1937年-1945年 • (3)表现:沦陷区:民族企业或被毁或被 吞并; 国统区:大量企业倒闭,日益萎缩
典型案例:宋子文侵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巩固练习
1.(2005江苏卷)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 天,导致“短暂”的主要原因是 A.北洋政府对民族工业扶植不力 B.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 C.封建自然经济的束缚 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2004天津卷)民国初期我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 主要内因是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设厂 B.欧洲列强在一战期间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广泛建立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甲午战后至辛亥革命前前,中国 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次高潮,原因 有哪些?
⒈帝国主义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自然经 济; ⒉许多人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 实业: 国”,以挽救民族危机; 对工商业的 ⒊清政府放宽限制
统称
1895—1913年民族工业分布图
(家)
时间 1894年
1895— 1913年
工矿企业总数 约200家
• 3特点 • ①分布:范围扩大,沿海沿江 • ②速度:发展迅速 • ③体系: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发 展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 ④力量和地位:无法和外资相抗衡, 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 ⑤时间:短暂
中日甲午战争对清朝政权的冲击
中日甲午战争对清朝政权的冲击中日甲午战争,又称中日战争、甲午战争,是指1894年至1895年间,中国清朝与日本帝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对于清朝政权来说,产生了深远的冲击。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探讨中日甲午战争对清朝政权的冲击。
一、政治冲击中日甲午战争对清朝政权的政治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国际地位下降: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与外国列强进行正面冲突的战争,清朝政府在战争中的失败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下降。
此前,中国一直被视为东方大国,但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并赔偿巨额赔款,这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受到了严重损害。
2. 内外交困: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
外部上,清朝政府不得不面对列强的压力和侵略,内部上,清朝政府面临着民众的不满和反抗。
这使得清朝政府的统治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政权的稳定性受到了严重威胁。
3. 政治改革的推动: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清朝政府意识到自身的腐败和落后,进一步推动了政治改革的进程。
清朝政府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戊戌变法等,试图挽救政权的危机。
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并未能够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反而进一步加剧了政权的动荡。
二、经济冲击中日甲午战争对清朝政权的经济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崩溃: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不得不支付巨额赔款,这使得清朝政府的财政状况严重恶化。
同时,战争还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得中国的经济陷入了崩溃的状态。
这使得清朝政府无力应对国内外的挑战,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
2. 外资侵入:甲午战争后,中国不得不向日本等列强支付巨额赔款,这使得外资大量涌入中国。
外资的涌入使得中国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中国的产业和市场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同时,外资的涌入也加剧了中国的经济依赖性,使得中国的经济更加脆弱。
3. 经济改革的推动: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清朝政府意识到中国经济的薄弱和落后,进一步推动了经济改革的进程。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
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
大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一次,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甲午中日战争最终以中国的战败而告终,但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中国洋务运动走向破产。
在这以前的中法战争中,李鸿章创办的福建水师在马尾海战中已全军覆没,在威海卫战役中李鸿章创办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说明了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没有成功。
从而标志着其破产。
二、从政治上来看,《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放新的通商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了长江上游地域;巨额的赔款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之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进程,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确立。
三、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中国投资办厂,扩大了列强在中国的资本输出,对中国的自然经济起到进一步瓦解的作用。
再加上清政府为了偿还战争赔款,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这都对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随着自己力量的壮大,在19世纪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从而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四从国际上来看,中国战败国际地位大大下降,从而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汗潮。
使中国面临空前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五、从军事上来看,清政府为挽救危机,首先进行了军事改革。
1895年,清政府鉴于湘军和淮军在战争中一败涂地,先后派胡和袁世凯到天津小站采用西洋方式编练新军,即后来的北洋新军,这支军队成为晚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
浅谈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影响
浅谈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影响1894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战败并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而告终。
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
1.列强侵华方式发生变化。
战后,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甲午战火刚熄灭,列强就迫不及待地提出向清政府贷款,争做中国债主,清政府被迫向俄法、英德银行团三次借款,通过借款中国丧失了许多国家主权。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后,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多数列强在中国建立了厂矿企业,大量掠夺中国资源,占领中国市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同时,列强还通过修筑铁路、开设银行、开采矿山等资本输出方式极力攫取在华利益。
2.列强侵华格局发生变化。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主要是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并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战胜中国后,日本在华侵略势力迅速发展,取得了与欧美帝国列强同等的地位,跻身侵华强国的行列。
此后,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不仅包括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列强,还包括更为凶残的东方新帝国主义国家——日本。
3.列强在华关系发生变化。
甲午中日战争前,西方列强多采取相互勾结的方式侵略中国,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直接出兵侵略中国,美俄筹划暗中帮助。
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上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惨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争夺,列强在华关系也由相互勾结侵略中国转变为争夺中国为主,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等。
4.中国社会性质进一步变化。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割占台湾等领土、巨额赔款、新的通商口岸开放等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与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在华利益,展开了疯狂的角逐,帝国主义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社会性质。
第9单元 第1课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时间
类别
甲午中日 商办 战争前 官督商办、官办
厂矿数
53 19
资本额 (千元) 4707 16208
占总资本额 的百分比
22.4% 77.6%
甲午中日 商办
63
战争后 官督商办、官办 18
12465 5345
70% 30%
材料二 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 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其中80%属于轻工业,如上海的裕晋纱 厂和苏州的苏伦纱厂。
B、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在一定程度
上建立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贴近历史
列强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分别有何影响呢?
方式
为清政府提 供贷款
争夺修筑铁 路的权利
争夺开采矿 山的权利
开设工厂
影响
开设银行
国名 在中国投资 的铁路
英国 2800英里 俄国 1530英里 德国 720英里 比利时 650英里
甲午战败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社会背景)
列强 资本 输出 掀起 瓜分 狂潮
封建 自然 经济 进一 步的 瓦解
为民族 资本主 义发展 提供了 客观的 条件
甲午战 败赔款
清政府放宽对 民间设厂的限制
19世纪末民族资
本主义有了初步
发展
戊
(经济基础)
戌
变
民族资产阶级登 上历史舞台(阶
法
级基础)
维新早期维新思想的形成 (思想基础)
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其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
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作为他们自 己的“势力范围”,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它国 家染指。
列强在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都享有绝对的行政、司法、 立法权。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甲午中日战争最终以中国的战败而告终,但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中国洋务运动走向破产。
在威海卫战役中李鸿章创办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说明了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没有成功。
从而标志着其破产。
二、从政治上来看,《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放新的通商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了长江上游地域;巨额的赔款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之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进程,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确立。
三、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中国投资办厂,扩大了列强在中国的资本输出,对中国的自然经济起到进一步瓦解的作用。
再加上清政府为了偿还战争赔款,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这都对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随着自己力量的壮大,在19世纪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从而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四、从国际上来看,中国战败国际地位大大下降,从而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汗潮。
使中国面临空前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五、从军事上来看,清政府为挽救危机,首先进行了军事改革。
1895年,清政府鉴于湘军和淮军在战争中一败涂地,先后派胡和袁世凯到天津小站采用西洋方式编练新军,即后来的北洋新军,这支军队成为晚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
也是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北洋军阀统治的军事基础。
六、甲午战争彻底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促使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各阶层纷纷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
表现有三:一是促使了维新运动的兴起。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以后,正在北京会试的康有为联合各省的举人1300多名联合进行了有名的公车上书,把改良主义思潮推到具有实际意义的政治运动阶段。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保障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保障甲午中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上是一场重要的战争,从1894年开始,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
当时,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外交关系非常紧张,两国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上发生了冲突,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的爆发。
战争期间,中国遭受了惨重的损失,领土也受到了侵占,这给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保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获得了对台湾、澎湖群岛、榆林、烟台等地的控制权,这让中国的领土完整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此外,日本还在山东地区设立了租借地,继续扩张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这些措施导致了中国在领土上的丧失,更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的国家安全。
在中国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保障方面,甲午战争不仅让中国失去了部分领土,更让中国的国际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战争中,中国的军事实力被日本彻底摧毁了,这对中国自身的国家安全保障产生了不良影响。
中国自此成为了西方列强和日本不断掠夺的对象,国家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为了保障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中国不断进行了改革和发展。
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国防建设一直是国家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在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力量之一,在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保障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中国国防力量的建设不仅仅在于军队的数量和装备的先进性,更在于军人的素质和战斗精神。
在中国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保障方面,中国政府一直在加强军事教育和训练,提升士兵的战斗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使中国军队在和平和战争时期都能够有效地保障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
此外,中国还积极扩大海外利益,寻求外交和经济上的合作,以增强国家的外交和经济实力。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以和平、公正、互利的原则与世界各国接触,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促进了地区和国际的稳定和发展,也进一步保障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安全。
总之,中国在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保障方面一直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但它也启示着中国政府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防能力,以保障国家的和平和发展。
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结束
2.共和思想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 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3.民主、科学思想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 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 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等。 (3)文教:废除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遣留学生;准许民间 办报;设译书局等。
(4)军事:建新式军队,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等。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结束
3.评价
(1)爱国性: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在民族危机加 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揭露了帝国主 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激发了中国人 民的爱国热情。
下一页 末页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结束
一、列强侵华加剧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
1.深重的民族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 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 主义的代理人。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结束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经济与生活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
一、民族危机加深与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涨 (一)民族危机加深: 1、甲午中日战争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二)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涨: 1、戊戌变法 2、义和团运动 3、辛亥革命
(一)民族危机加深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时期
概 况 民 族 危 机 的 加 深 甲午中 日战争 影 响 概 况 影 响 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 要,于 1894 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1895 年清政 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1)对中国:①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 深;②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③社会上掀 起救亡图存运动。 (2)对列强: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 瓜分中国的狂潮 1900 年 6 月,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占领天 津、北京,犯下滔天罪行。1901 年,清政府被迫 签订《辛丑条约》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 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从时间“1912 年 9 月”看,此时辛亥革命已经完成,成立了中 华民国,这必然对人们的服装有影响,故 C 项正确。A、B、D 三 项表述本身错误。
10. 《放足歌》 :“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 母亲爱儿自孩提, 如何缚儿如缚鸡。 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 邻家有女已放 足,走向学堂去读书。”这种现象出现于下列哪一事件之后( D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联军进入北京,纪律败坏,公然闯入民宅,大肆 掠夺。联系教材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
(二)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涨:
戊 戌 变 法 救 亡 图 存 运 动 的 高 涨 义 和 团 运 动 概况 影响 概况 影响 准备 辛 亥 革 命 高潮 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虽然在1895年结束后,中华民国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赔款给日本,由此结束战争。
然而,这场战争对中日两国的关系以及亚洲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的崛起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崛起为亚洲的一个重要力量。
日本通过胜利获得了台湾,这使其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大大提升。
日本在随后的几十年内迅速工业化,并在20世纪初成为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更是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角色。
中国的觉醒甲午战争对中国则是一次痛苦的教训。
这场战争彻底击溃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幻想,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腐败和弱点。
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图实现近代化。
这标志着中国逐渐意识到自身的软弱,并开始寻求强大起来的道路。
亚洲地区的动荡甲午战争之后,亚洲地区开始出现了更多的动荡。
各国势力之间的博弈加剧,东亚地区的局势变得更加紧张。
日本对亚洲各国的控制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引发了更多的地区冲突和争端。
亚洲地缘政治的格局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重大变化。
对世界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日本和中国作为亚洲两个重要国家的关系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战期间中日两国再次发生冲突,这场战争不仅影响了中日两国自身的命运,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结束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中日两国的关系经历了更多曲折。
总结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以及整个亚洲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崛起,中国觉醒,亚洲地区的动荡,以及对世界格局的影响,都是这场战争之后的重要变化。
这场战争至今仍然影响着中日两国的关系和整个亚洲地区的发展。
中国近代史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主干知识整合
核心考点突破
[跟进题组]
1.(2015· 辽宁五校联考)“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
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且是一个
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以及外 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 向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这场战争” 指的是 ( )
主干知识整合 核心考点突破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
知识要点一: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考纲要求 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课标提示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
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2.了 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 限性。
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 弃所不应当放弃……。文中“争所不当争”是指 ( )
A.五口通商
C.治外法权
B.协定关税
D.公使驻京
主干知识整合
核心考点突破
解析
《南京条约》签订后当时人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但
对中国危害更大的是协定关税等主权的丧失,五口通商符合 题中“争所不当争”,故A项正确;协定关税符合当时资本主 义掠夺世界市场的国际形势,属于“所不应当放弃”,故B 项错误;治外法权属于国际公法的内容,也属于“所不应当
主干知识整合
核心考点突破
3.结果:
清政府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 《天津条约》 1858年 时间 (1)允许 外国公使进驻 北京 ,增开十处通商口 _____ 岸 (2)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内容 (3)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 传教 游历、经商和_____ (4)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 长江各口岸 通航。 《北京条约》 1860年
第8讲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
5.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可以随意先完成任何 一个。
(×) 提示:实现民族独立和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的两大 革命任务。二者的顺序不能颠倒。在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 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实业救国”的失败 就是最好的证明。
6.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在中国经 济中传统经济形式仍居于优势地位。
2.探索 (1)戊戌变法:1895—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 发动戊戌变法运动,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 (2)义和团运动:它是一场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 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 分中国的美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3)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剧变:辛亥革命推翻 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建立了资 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从帝制到共 和制度的历史性巨变。此后,为维护共和制度, 孙中山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等,皆以失败而告终。
三、近代前期中国的四大社会思潮 1.维新变法思想:甲午中日战争后,救 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 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主张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 想解放的潮流,中国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
2.民主共和思想:孙中山提出三民 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 美国式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使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民主与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 前期,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高举 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思 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 空前的解放。
4.社会主义思想:新文化运动后期,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宣传马克思主 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 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018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甲午战争后的中国
【考点探究】
一、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以及多种史观的评价
1.作用 (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 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 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
(2)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 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思想上:辛亥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 心。 (4)社会生活: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 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 ②革命成果被废除:袁世凯及其以后的北洋军阀拒绝执 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徒有虚名。
• 【拓展延伸】 多视角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目的: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窃取,为防止袁世凯专
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 目的)而颁布。 • (2)内容: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义 务,确立起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 • (3)评价: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 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 丰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 (4)思想:《临时约法》体现了启蒙思想的主张:如三 权分立,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 人权(伏尔泰)等。 • 【解读】 《临时约法》是孙中山在充分考察西方民 主政治的基础上颁布的,其中三权分立制参照了美国, 责任内阁制效仿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规定,有利于 从法律上限制即将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 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4)文明史观: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 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 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 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 果;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封建社会的困境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封建社会的困境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困境的一个缩影。
这场战争深刻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弱点和矛盾,也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留下了思考和启示。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情况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清朝末期,当时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实行了几千年。
在封建社会中,皇帝掌握着绝对权力,官僚制度严密,土地所有制为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几乎全部土地归封建贵族或官僚所有,农民则失去土地、失去生存保障。
由于官僚阶层贪污腐败,政治腐败严重,经济落后,民众经常饱受苦难,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困境1. 社会矛盾显著在封建社会里,官僚阶层权力最大,而农民则最为弱势。
由于土地私有化严重,贫富悬殊加大。
官僚们贪污腐败,民不聊生,农民经常被迫卖儿卖女、变卖家产,加之自然灾害和战争等多种因素影响,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矛盾。
2. 开放程度不够当时的中国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对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开放程度非常有限。
尽管外国文化在中国流传,但进步思想和技术无法迅速传入,中国落后于世界各国,这种落后程度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得以体现。
3. 技术水平远远落后当时的中国技术水平相对于外国来说,实在太差了。
尤其在轻工业和重工业方面,与日本、欧美等国家相比,只能算是落后国家。
这严重影响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中国军队难以与日本现代化装备的军队相抗衡。
4. 统治权威在国际上受损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著名军事交锋,作为当时统治大陆的清朝,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让人失望。
战败之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受到严峻的挑战,这不仅让国人感到羞耻,更让他们深思。
三、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启示1. 加强国家自身建设甲午中日战争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国家在战争中的实力和地位。
因此,中国必须加强自身内部建设,提升国家统一的力量,以应对未来任何挑战。
2. 提高独立自主能力甲午中日战争提出了中国对独立自主能力的渴求,独立自主是一个国家衡量自身实力和地位的重要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表现: ①组织形式:从旧式的宗教组织“拜上帝会”发展 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②领导阶级:从旧式的农民阶级发展到近代民族资 产阶级。 ③革命纲领:从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的《天朝田 亩制度》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④斗争目标:从追求空想的“人间天国”发展到建 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四、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三民主义与新文化运动
1.维新思想 (1)背景: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②民族危机加深。 ③西方思想不断传入。 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2)兴起: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
(3)内容:宣传了西方的启蒙思想,批判了君主专制制 度,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4)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 (5)意义: ①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 潮流。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义和团运动与辛亥革命
1.义和团运动
(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尖锐。
(2)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由山东发展 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 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2.辛亥革命 (1)条件: 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②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 思想。 ③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 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 ④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
三、民族工业的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传统工业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
2.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背景: ①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 政策。 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的影响,积极投身 于兴办实业的运动中。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 有力推动。 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 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表现: ①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②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3)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 义革命转变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 影响 空前严重;列强掀起瓜分 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 中国狂潮;中国各阶层展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拓展延伸】
运用多种史学范式认识近代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
(1)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 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现代化史观: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 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 的崛起。 (3)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 动的,但这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 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①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 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 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束缚,阻碍近代民族工业的发 展。
②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民族工业资金少、规 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主要在轻工业领域, 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 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不平衡使近代民族工业畸形 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近代中国政局长 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时期 19世 纪 40~ 60年 代 侵华特征 以武力为手段,以商品 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 英法为首,其次俄美; 侵略势力局限于东南沿 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影响 ①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②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③思想上, 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④外交上, 清王朝被迫打开国门
(3)意义: 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补充知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目的:为了建立共和制度;为了限制袁世凯;为了 巩固新生政权。 ②内容:国家性质(“主权在民”)、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政体(总统共和制、责任制内阁)、政体原则(三权分立)。 ③性质和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 法。 ④意义:否定封建专制;有现实针对性;体现资产阶 级施政原则和宪政意识;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推动 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
【拓展延伸】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 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 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 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 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 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 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 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 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 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4)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
(4)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 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 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的地方。 (5)社会史观: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 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 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拓展延伸】近代前期列强侵华阶段特征及影响
(2)原因: ①经济方面: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已有了较 为迅速的发展。 ②阶级力量方面: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特别是中 下层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③民族危机方面:《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侵华 进入新阶段,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④思想方面:20世纪初,资产阶级启蒙思想、革命思 想在中国广为传播。
一、民族危机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根本原因:日本工业革命 后需要在中国抢占商品市 原因 场,掠夺生产资料;直接 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侵华 日本 国家 1894~1895年 时间 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 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 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直接 原因:义和团运动 德、奥、美、法、英、意、 日、俄 1900~1901年
【拓展延伸】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推动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①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旧的生产方 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 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及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 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 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 动的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 发展的动力与力量源泉。
3.辛亥革命与中国的社会转型 (1)辛亥革命是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辛亥革命推翻 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 念深入人心。 (2)辛亥革命是经济工业化的里程碑:辛亥革命推翻 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南京临时政府奖励 发展实业的法令,“实业救国”潮流的发展,促进民族 资本主义工业的显著发展。 (3)辛亥革命是思想近代化的里程碑:辛亥革命使民 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补充知识】维护共和的斗争 (1)“二次革命”:1913年为反对袁世凯专权而进行的 斗争,以革命党人的失败而告终。 (2)“护国运动”: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和《第二 次讨袁宣言》,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蔡锷组织护国军,“洪宪帝制”失败。
(3)“讨逆运动”: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 复辟帝制,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段祺瑞组织讨逆军。 (4)护法运动:孙中山在广州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借 助西南军阀势力举兵北伐,结果失败。
第8讲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阶段特征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 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 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 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舞台上都异常活 跃。
政治上 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 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经济上 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 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 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 “黄金时期”。 思想上 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 思想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社会生活上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 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19世 纪末 20世 纪初
①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 由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 革命运动的高涨。②经济上,严重摧残 “以华治华”;由以商 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 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 解。③思想上,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 出为主;除英、法、美、 想对封建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新文化 俄外,德、日等多国加 运动更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入;侵略势力逐步占据 ④外交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清政府 清王朝的政治统治中心 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