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不予公开的范围有哪些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考试参考答案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考试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A.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B.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及相关政策C.行政机关的财务预算、决算报告D.征地拆迁的补偿标准、费用及使用情况答案:C.行政机关的财务预算、决算报告。
2、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途径?A.政府公报B.新闻媒体C.政府网站D.政务服务中心答案:B.新闻媒体。
3、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方式?A.年度报告制度B.定期考核制度C.社会评议制度D.公众旁听制度答案:D.公众旁听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1、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下列哪些选项属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A.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B.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及相关政策C.财政预决算报告D.征地拆迁的补偿标准、费用及使用情况答案:ABCD2.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下列哪些行为属于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权利的行为?A.拒绝向申请人提供政府信息的B.不予答复的C.不依法确认申请人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真实性,也不予说明理由的D.向申请人收取额外费用答案:ABCD3.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申请人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采取哪些救济措施?A.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B.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C.向监察机关投诉D.向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投诉答案:ABCD三、判断题1.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不得公开。
()答案:正确2.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但经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者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除外。
过程性政府信息的公开与不公开

过程性政府信息的公开与不公开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小军2012-08-28 21:21:48 来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摘要:部分过程性政府信息依法应当对外公开,部分则应不予公开。
具体标准和范围是:过程性信息中的意见信息一般不公开,未成熟的主体行为信息不公开,事实信息应当公开,过程结束后的过程信息应公开。
关键词:过程性;政府信息;公开过程性信息这个概念,很象过去在行政诉讼中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未成熟行政行为,法院有时就是以行政行为未成熟为由拒绝受理当事人起诉的。
如今在政府信息公开实践中,也出现了过程性信息这个概念,成为了行政机关拒绝向申请人公开相关政府信息的一个理由。
一、过程性政府信息的法律规定(一)我国规定这个概念的出现虽然很晚,但这个概念所要表达的内容,早在2002年《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中实际上就已经有了。
该规定第14条所列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中,就有"在审议、讨论过程中的政府信息"。
后来,《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中,也明确了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范围有"正在调查、讨论、处理过程中的"政府信息。
与广州市的规定相比,上海市增加了一个正在"调查过程中"情形。
类似规定也存在于辽宁省、黑龙江省、山东省、江苏省、贵阳市、郑州市、南京市、河北省、长春市等省市的地方政府规章中。
但也有一些地方政府规章没有关于过程性信息的规定,如天津市、哈尔滨市、陕西省、太原市、重庆市、南昌市、成都市等。
此外,《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没有类似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在有关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司法解释征求意见稿中曾经有相似内容,但后来正式制发的司法解释中没有规定。
过程性信息这个概念出现在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的意见》中。
该意见规定:行政机关向申请人提供的政府信息,应当是正式、准确、完整的,申请人可以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正式使用,也可以在诉讼或行政程序中作为书证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7年4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92号公布2019年4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11号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设法治政府,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
国务院办公厅是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办公厅(室)是本行政区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本行政区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实行垂直领导的部门的办公厅(室)主管本系统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并指定机构(以下统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具体职能是:(一)办理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事宜;(二)维护和更新本行政机关公开的政府信息;(三)组织编制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四)组织开展对拟公开政府信息的审查;(五)本行政机关规定的与政府信息公开有关的其他职能。
第五条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应当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遵循公正、公平、合法、便民的原则。
第六条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
行政机关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和经济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应当发布准确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加强互联网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与政务服务平台融合,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在线办理水平。
政府信息公开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判定

政府信息公开商业秘密和个⼈隐私的判定政府信息公开商业秘密和个⼈隐私的判定徐东沂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和范围始终是政府信息公开⼯作的重点,对于不公开的信息,我们⼀般划分为“绝对不公开”和“相对不公开”两类。
其中国家秘密属于绝对不公开的事项,其判定在《中华⼈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已经有明确的界定。
但是,关于商业秘密和个⼈隐私的判定,在实践中却是有争议的。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五条规定:涉及商业秘密、个⼈隐私等公开会对第三⽅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政府信息,⾏政机关不得公开。
但是,第三⽅同意公开或者⾏政机关认为不公开会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影响的,予以公开。
该条例中并没有将“商业秘密“和”个⼈隐私“进⾏明确的界定,从⽽导致⾏政机关利⽤法律概念的不确定性,滥⽤公开豁免理由,损害信息公开申请⼈的知情权。
因此,本⽂将重点讨论商业秘密和个⼈隐私的判定。
⼀、商业秘密的判定1、依据《中华⼈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判定案例:吴某某诉某区国家税务局2010年11⽉25⽇,吴某某向某区国税局申请公开“(⼀)某房屋拆迁公司2002年8⽉—2004年12⽉31⽇税务变更申请表的复印件;(⼆)该公司2002年8⽉—2004年12⽉31⽇税务登记证件的内容”两项政府信息。
某区国税局认定吴某某申请公开的第(⼀)项信息中,财务印鉴、企业印鉴和公司电话号码系商业秘密,个⼈印鉴系个⼈隐私,经过征询某房屋拆迁公司后,某区国税局作出不予公开该项信息的回复。
吴某某不服,向上海市国家税务局申请⾏政复议,复议机关维持了某区国税局作出的答复。
吴某某仍不服,以其第⼀项申请不涉及商业秘密和个⼈隐私为由,向法院提起⾏政诉讼。
法院认为,根据《中华⼈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下简称《反不正竞争法》)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性并经权利⼈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公司电话号码作为联系⽅式是公司开展经营活动的条件之⼀,财务印鉴、企业印鉴是公司在经营活动中进⾏意思表⽰的⼀种确认形式,三者通过对外公开或出⽰,发挥其基础作⽤,不符合商业秘密不为公众所知悉的特征,不属于商业秘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征求意见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征求意见稿)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09.11.02•【分类】正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征求意见稿)(2009年11月2日)为规范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的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行政审判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政府信息公开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一)向行政机关申请获取政府信息,行政机关拒绝提供或者逾期不予答复的;(二)认为行政机关提供的政府信息不符合其在申请中要求的内容或者形式的;(三)认为行政机关依他人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涉及其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四)认为与其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记录不准确,要求行政机关予以更正,行政机关拒绝更正或者不予转送有权机关处理的;(五)认为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或者应当主动公开而未公开政府信息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六)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其他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可以一并提起行政赔偿诉讼。
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一)因申请内容不明确,行政机关要求申请人作出更改、补充的告知行为;(二)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已经向公众公开且行政机关已经告知申请人获取该政府信息的方式和途径的;(三)要求行政机关提供政府公报、白皮书、报纸、杂志、书籍等公开出版物,行政机关予以拒绝的;(四)要求行政机关为其制作政府信息,或者要求行政机关向其他行政机关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搜集政府信息,行政机关予以拒绝的;(五)要求行政机关对若干个政府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或者加工,行政机关予以拒绝的。
第三条下列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作为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的原告:(一)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人;(二)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涉及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权利人;(三)认为主动公开或者应当主动公开而未公开政府信息的行为对其产生不利影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四)因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赔偿诉讼的赔偿请求人。
论政府信息免予公开的范围界定

论政府信息免予公开的范围界定作者:邓志宏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3期摘要: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界定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核心内容,而正确界定政府信息免予公开的范围有助于中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不公开事项是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政府信息业也不宜公开。
在立法设定、行政执法与司法审查各个环节,都要严格依法界定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不能任意扩大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范围。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免予公开;范围界定;公众知情权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251-03国务院制定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2008年5月实施至今已有三年多的时间了,条例实施后,递交信息公开申请的人数不断增多,各地法院也受理了大量的信息公开诉讼,相关争议多围绕着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界定问题,也就是政府拒绝公开信息的理由是否成立。
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界定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核心内容,本文拟结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分析政府信息免予公开的范围如何界定,并从这一角度探讨在中国如何建立与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一、一般原则的规定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世界通行的一般原则是“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也称为“推定公开”原则。
如美国的《信息自由法》规定,除了九项法定免予公开的内容,联邦记录一律向任何人公开[1]。
中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并未规定“推定公开”的原则,条例总则部分第1条规定了“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制定本条例”。
这可以理解为此条例的立法宗旨是发挥信息公开的积极作用,而不是限制政府信息公开。
总则部分还从正反两方面规定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
条例第5条规定“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应当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条例第6条强调了“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知识题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知识题库1、(单选题)申请人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数量、频次明显超过合理范围,行政机关可以要求申请人说明理由。
行政机关认为申请理由不合理的,告知申请人()。
A.变更申请B.放弃申请C.重新申请D.不予处理正确答案:D2、(单选题)()是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主管部门。
A.国务院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全国人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D.国务院办公厅正确答案:D3、(单选题)行政机关()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协调机制。
A.应当B.无需C.可以D.有条件的吗正确答案:A4、(单选题)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获取政府信息的,应当向行政机关的()提出。
A.保密单位B.作出行政行为的机构C.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D.公布政府信息的机构正确答案:C5、(单选题)()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
A.县级B.市级C.省级D.各级正确答案:D6、(单选题)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内容不明确的,行政机关应当给予指导和释明,并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作出补正,说明需要补正的事项和合理的补正期限。
A.3B.5C.7D.2 正确答案:C7、(单选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共同制作的政府信息,由()负责公开。
A.级别低的行政机关B.这两个行政机关共同C.级别高的行政机关D.牵头制作的行政机关正确答案:D8、(单选题)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个工作日内及时公开。
A.15B.10C.30D.20 正确答案:D9、(单选题)()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
A.市级B.各级C.省级D.县级正确答案:B10、(单选题)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公开会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的,行政机关应当怎么做?()A.由行政机关决定是否公开B.书面征求第三方的意见C.口头征求第三方意见D.拒绝公开正确答案:B11、(多选题)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应当怎么样确定提供政府信息的具体形式?()A.根据申请人的要求B.根据行政机关的规定C.行政机关保存政府信息的实际情况D.遵循有利于行政机关工作的原则正确答案:AC12、(多选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
执法资格考试题库——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一)单选题1、申请人范某向掌握政府信息的某省林业局申请获取所需信息时,只需提供所需信息的名称以方便被申请机构寻找即可,而无须说明使用信息的目的。
除了依法应当保密的信息外,该省林业局应当提供相关信息。
这体现了下列哪个原则?( )A公平原则B公正原则C便民原则D公开原则2、政府信息的公开和政府信息的保密是一对矛盾,在处理二者关系时应把握什么原则?( )A凡是属于秘密的都不能公开B凡是政府制定的信息都能公开C凡是政府保存的信息都不能公开D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3、政府信息公开权限的一般原则是?()A制作兼保存B谁制作谁公开C谁保存谁公开D谁制作谁公开,谁保存谁公开4、行政机关对政府信息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时,应当如何处理?( )A告知申请人信息不存在B报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同级保密工作部门确定C予以公开,并报有关主管部门备案D告知申请人不予公开5、某市工商局接到一份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工商局政府信息公开专门机构的工作人员认为,该政府信息的申请内容不明确,则某市工商局的下列答复中正确的是?()A答复申请人所申请的信息不属于本机关掌握B答复申请人其还需要对申请作出相应的更改、补充C答复申请人申请内容不明确,不予公开D答复申请人信息不存在6、对行政机关违反《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应责令其改正的部门是?()A国务院B人民政府C检察机关D监察机关和上一级行政机关7、某市财政局收到一件要求提供本属于该市税务局职责范围的政府信息的申请,则某市财政局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告知申请人所申请的信息属市税务局职责范围,并告知其税务局的联系方式B 告知申请人更改、补充申请C告知申请人信息不存在D告知申请人不予公开8、行政机关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能够当场答复的,应当当场予以答复。
行政机关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内予以答复。
A15日B15个工作日 C 30日 D 30个工作日9、王某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中既有可以公开的内容,也含有不应当公开的内容,行政机关应如何处理?( )A不做区分处理,告知王某一律不准公开B不做区分处理,一律公开C做区分处理,向王某提供可以公开的信息内容D告知王某不予受理10、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内予以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题附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题单项选择题1、各级行政机关公布本机关政府信息工作年报应当在A、每年1月1日B、每年3月31日前C、每年5月1日D、每年3月1日2、行政机关收到申请政府信息公开而又不能当场答复的,应予以答复的时间期限是A、2个工作日B、5个工作日C、10个工作日D、15个工作日3、国家秘密的密级分为A、二级B、三级C、四级D、五级4、《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公布行政法规、规章的法定形式是A、政府公报B、政府网站C、新闻发布会D、报刊、广播、电视的新闻媒体5、政府信息公开权限的一般原则是A、谁制作水公开B、谁制作水公开,谁保存谁公开C、谁保存谁公开D、制作兼保存6、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要做到A、依法公开B、真实公开C、注重实效D、及时准确7、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应该是A、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B、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C、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使政府工作更协调8、最重要的国家秘密被称为A、秘密B、机密C、绝密D、保密9、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即可以向社会开放的时间期限是A、5年B、10年C、20年D、30年10、《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所称的政府信息指的是A、由关国家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信息B、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C、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的信息D、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11、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A、2个小时B、4个小时C、12个小时D、24个小时1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通过的时间是A、2007年1月17日B、2007年1月15日C、2007年1月10日D、2007年1月?1?日13、下列属于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公开方式的是A、政府公报B、政府网站C、依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予以提供D、新闻发布会14、下列属于可以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的是A、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B、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C、科学及时中的秘密事项D、个人财产、名誉或其他利益的情况、资料15、判断依申请人公开的政府信息中含有可以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原则是A、不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B、能够区分处理C、对公共利益不造成重大影响D、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16行政机关收取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标准的制定部门是A、国务院及各主管部门B、国务院财政部门C、国家改革与发展委员会D、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同国务院财政部门17、下列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原则的是A、公平B、准确C、公平D、便民18、《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使用主体是A、立法机关B、法律、法规授权的具体由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C、司法机关D、教育机构19、属于政府信息集中保管地的是A、电子图书馆B、大学图书馆C、政府网站D、国家档案馆20、对行政机关违反条例规定,应责令其改正的部门是A、国务院B、人民政府C、检查机关D、监察机关和上一级行政机关三、多向选择题(每题3分,共10题)1、依申请公开和主动公开的主要区别是A、公开政府信息的动因不同B、制度设立的功能不同C、行政机关提供政府信息的途径不同D、是否收取费用上不同E、公开政府信息的目的不同2、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范围是指A、国家计划B、国家秘密C、商业秘密D、个人隐私E、国家政策3、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收费原则包括A、收费政策B、收费客体C、收费对象D、收费项目E、收费主体4、《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预案》规定预警信息除公共事件的类别外,还包括的其他项目A、预警级别B、起始时间C、可能影响范围D、警示事项E、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5、对泄露国家秘密尚不够刑事处罚而应当从重给予行政处分的是指A、泄漏国家秘密已造成损害后果的B、以谋取私利为目的的泄漏国家秘密的C、泄漏国家秘密危害不大但次数较多或者数量较大的D、利用职权强制他人违反保密规定的E、使用国家秘密被不应知悉者知悉的6、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方式包括A、会议通知B、政府公报C、政府网站D、新闻发布会E、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7、政府信息的集中保管地是A、政府网站B、电子图书馆C、大学图书馆D、国家图书馆E、公共图书馆8、行政机关可减免费用的规定是A、减免费用的对象只能是公民B、减免费用的实质要件是公民确有经济困能C、减免费用的程序是公民个人提出申请D、减免费用的程序是公民个人提出申请,经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人审核同意E、并不是行政机关对所有因为经济困难提出减免相关费用的申请都必须同意9、提高行政机关依法公开政府信息的能力和水平,必须做到A、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制度B、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社会评议制度C、加强行政机关队伍建设D、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责任追究制度E、提高行政工作人员综合素质10、负责对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部门和机关是A、检查机关B、行政部门C、人民法院D、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E、监察机关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3题)1、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哪些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2、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应当包括哪些内容?3、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具体职责是什么?《参考答案》一、1-5ABAAA 6-10BBBBA11-15AAABA二、1-5BDBAB 6-10DCCDD11-15BACAB 15-20DBBDD三、1、ABCD2、BCD3、CDE4、ABCD5、ACDE6、BCDE7、DE8、ABCDE9、ABD10、DE四、1、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二)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三)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四)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2、(一)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二)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和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三)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四)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六)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信息公开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711号修订)来源:中国政府网日期:2019-04-16 16:28字号:【大中小】视力保护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11号现公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2019年5月15日起施行。
总理李克强2019年4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7年4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92号公布2019年4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11号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设法治政府,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
国务院办公厅是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办公厅(室)是本行政区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本行政区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实行垂直领导的部门的办公厅(室)主管本系统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并指定机构(以下统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具体职能是:(一)办理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事宜;(二)维护和更新本行政机关公开的政府信息;(三)组织编制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四)组织开展对拟公开政府信息的审查;(五)本行政机关规定的与政府信息公开有关的其他职能。
第五条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应当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遵循公正、公平、合法、便民的原则。
第六条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
政府信息公开不予公开的范围有哪些?

政府信息公开不予公开的范围有哪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明确了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的范围: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
最近一段时间,政府信息公开是一个热门的话题。
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我国公民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要求政府信息公开。
但是,在法律上,出于一些问题的考虑,我国是由一些政府信息不予公开的。
那么,政府信息公开不予公开的范围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将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政府信息公开不予公开的范围有哪些。
▲一、政府信息公开不予公开的范围有哪些政府信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为属于不予公开范围:(一)涉及国家秘密的;(二)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但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者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除外;(三)公开后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四)经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同级保密工作部门依法确定为不公开的;(五)尚处于讨论、研究或者审查过程中的政府信息,公开可能影响正常行政管理活动和行政目的实现的;(六)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不予公开的其他政府信息。
▲二、政府信息公开的概念及相关的条例在法律上,政府信息公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以及规章授权和委托的组织,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主动将政府信息向社会公众或依申请而向特定的个人或组织公开的制度。
对此,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广义上的政府信息公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务公开,二是信息公开;狭义上的政府信息公开主指政务公开。
政务公开主要是指行政机关公开其行政事务,强调的是行政机关要公开其执法依据、执法程序和执法结果,属于办事制度层面的公开。
广义上的政府信息公开的内涵和外延要比政务公开广阔的多,它不仅要求政府事务公开,而且,要求政府公开其所掌握的其他信息。
相关条例2007年4月国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自然资源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规范》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1〕66号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自然资源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规范》的通知正文:----------------------------------------------------------------------------------------------------------------------------------------------------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自然资源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规范》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1〕66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各派出机构、部机关各司局:《自然资源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规范》已经部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并经部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执行。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2021年12月3日自然资源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推进和规范自然资源部(以下简称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建设法治政府,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有关法规、规定,结合部工作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部机关各司局、派出机构以及经部委托的直属单位(以下简称司局和单位)办理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各派出机构开展本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参照本规范。
第三条本规范所称政府信息,是指各司局和单位以部名义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第四条部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负责领导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审定相关制度,研究处理政府信息公开重大问题。
部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部公开办,设在办公厅)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推进、监督检查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具体职责是:(一)组织制定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二)组织编制部政府信息公开指南、部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三)督促检查各司局和单位做好政府信息主动公开以及维护、更新等方面的工作;(四)组织协调指导各司局和单位依法办理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五)会同部保密办组织协调各司局和单位依法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审查;(六)与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协调、会商有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七)与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相关的其他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19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19修订)时效性:现行有效发文机关:国务院文号:国务院令第711号发文日期:2019年04月03日施行日期:2019年05月15日现公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2019年5月15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设法治政府,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
国务院办公厅是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办公厅(室)是本行政区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本行政区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实行垂直领导的部门的办公厅(室)主管本系统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并指定机构(以下统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具体职能是:(一)办理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事宜;(二)维护和更新本行政机关公开的政府信息;(三)组织编制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四)组织开展对拟公开政府信息的审查;(五)本行政机关规定的与政府信息公开有关的其他职能。
第五条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应当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遵循公正、公平、合法、便民的原则。
第六条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
行政机关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和经济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应当发布准确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法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10年12月1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05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8月13日起施行。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九日为正确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行政审判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下列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提起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一)向行政机关申请获取政府信息,行政机关拒绝提供或者逾期不予答复的;(二)认为行政机关提供的政府信息不符合其在申请中要求的内容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适当形式的;(三)认为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或者依他人申请公开政府信息侵犯其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四)认为行政机关提供的与其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记录不准确,要求该行政机关予以更正,该行政机关拒绝更正、逾期不予答复或者不予转送有权机关处理的;(五)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可以一并或单独提起行政赔偿诉讼。
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行为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一)因申请内容不明确,行政机关要求申请人作出更改、补充且对申请人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告知行为;(二)要求行政机关提供政府公报、报纸、杂志、书籍等公开出版物,行政机关予以拒绝的;(三)要求行政机关为其制作、搜集政府信息,或者对若干政府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加工,行政机关予以拒绝的;(四)行政程序中的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以政府信息公开名义申请查阅案卷材料,行政机关告知其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的。
第三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义务,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告知其先向行政机关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
浅析政府信息公开的豁免范围

浅析政府信息公开的豁免范围作者:朱虹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19期摘要本文结合新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豁免范围涉及的主要术语做了阐释,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制特征做了概括,通俗地介绍了“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和“政府信息公开的豁免范围”的概念,并列举和解析了政府信息公开的豁免范围的涵盖内容以及三项最重要的确立原则。
最后,从学术和现实两个角度归纳了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豁免范围进行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政府信息政府信息公开豁免范围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7-144-02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正在各国积极推进,但在充分肯定政府信息公开巨大价值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并不是无限的。
“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成为各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普遍原则。
在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各国都认为有一部分政府信息不能公开,属于豁免范围。
政府信息公开的豁免范围有多大以及豁免的程度如何,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政府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
可以说,对豁免范围的准确界定,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深入研究和准确界定政府信息公开的豁免范围,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和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一、政府信息公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二条规定,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政府信息的持有人是行政机关,既包括狭义的行政机关,也包括被授权的企业组织、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群众自治组织等。
政府信息与政府机关履行行政管理职责密切相关,不包括纯属行政机关内部管理的人事、财务等相关信息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在法律法规授权外从事其他活动过程中所制作、掌握的信息。
政府信息是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必须以有形载体存在、保存和记录,其载体包括纸张、胶片、光盘和其它数字化存储介质等。
不予公开情况说明

不予公开情况说明
根据此项法规,政府部门在正常的行政工作中,应当依法积极主动公
开信息,答应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信息公开申请。
但同时,也对一些
情况进行了规定,规定了信息公开的例外情况,即不予公开情况。
1.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
2.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方的商业秘密的;
3.损害个人隐私的;
4.涉及国家秘密的;
5.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
6.依法应当保密的。
第二条规定的是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方的商业秘密的情况。
商业
秘密是企业为保护自身核心利益而保密的信息,包括技术秘密、经营秘密、客户信息等。
政府在保护商业秘密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商业活动的公平竞
争和健康发展,保护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优势。
因此,涉及商业秘密的
信息也属于不予公开的范围。
第五条规定的是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
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
程中,有时需要处理一些具有敏感性和特殊性的信息,如果这些信息公开
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那么政府就有权根据情况不予公开。
因此,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信息也属于不予公开的范围。
第六条规定的是依法应当保密的情况。
政府在执法和行政管理过程中,会接触到一些需要保密的信息,如涉及刑事侦查、国家保密行政管理等方
面的信息,政府应当根据法律的要求进行保密。
因此,依法应当保密的信息也属于不予公开的范围。
信息公开选项不予公开 格式

知识专题:探索信息公开选项不予公开的意义一、引言信息公开作为一种重要的政府行为,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监督权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政府透明和廉洁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信息公开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信息公开选项不予公开”的情况,这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来探讨信息公开选项不予公开的意义。
二、信息公开的意义和原则信息公开是指政府、企事业单位依法主动向社会公开信息,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查询或者获取的一种行为。
信息公开的意义在于保障公民知情权、监督权,促进政府透明和廉洁。
根据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信息公开的原则包括依法依规、便民利民、慎重行事、保护隐私和商业秘密等。
三、信息公开选项不予公开的情况及影响然而,在实际的信息公开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政府、企事业单位选择不予公开部分信息的情况。
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会引发公众的质疑和争议,认为信息公开不够透明和全面。
造成的影响包括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减弱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四、信息公开选项不予公开的意义和合理性信息公开选项不予公开虽然会引发争议,但在某些情况下是合理和必要的。
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信息在一定范围内是需要保护的,不宜完全公开。
涉及国家安全、外交秘密等信息在一定范围内也需要保密。
信息公开需要平衡公民知情权和社会公共利益,在一些特定情况下,需要权衡和取舍。
五、结论信息公开选项不予公开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和必要的。
在信息公开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依法依规、便民利民、慎重行事的原则,权衡公民知情权和社会公共利益,做出合理和负责的决定。
我们期待未来信息公开能够更加透明和全面,让公民真正成为信息的主人,推动政府透明和廉洁。
六、信息公开选项不予公开的改进措施虽然信息公开选项不予公开在某些情况下是合理和必要的,但是为了提高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改进措施来规范和优化信息公开的流程。
建立健全的信息公开法律法规体系。
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不包括哪些

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不包括哪些一、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包括的内容:一是行政机关;二是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三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
除此之外,都不是信息公开的主体。
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有政府和其相关部门,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发布。
因此政府和各职能部门作为信息公开的主体。
除此之外,哪些主体又不能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呢?接下来,小编将详细介绍▲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不包括哪些。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不包括哪些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一是行政机关;二是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三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
除此之外的其他单位和主题都是不合法的不合规的,也就没有信息公开的权利。
《条例》规定,三类机构负有政府信息公开的义务:一是行政机关。
公开政府信息,是行政机关的责任,获取政府信息,是公民的权利。
《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并指定机构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
二是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地震局、气象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电监会等单位虽然是事业单位,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授权,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他们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制作或获取的信息也应该归入政府信息,这些单位也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
三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
许多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如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公共交通等行业,他们的工作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群众对政府的评价,这部分企事业单位的运作,也应当纳入到人民群众的监督范围,因此也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参照本《条例》执行。
▲二、信息公开的最新要求2016年05月9日,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目前我国信息数据资源80%以上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手里,‘深藏闺中’是极大浪费。
政府信息公开不予公开的范围有哪些

政府信息公开不予公开的范围有哪些政府信息公开不予公开的范围有哪些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明确了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的范围: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
▲政府信息公开不予公开的范围有哪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明确了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的范围: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
政府信息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提到政府信息公开原则,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
对此需说明两点:第一,所谓“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是一个通俗的说法,不是法言法语。
《条例》第5条的表述是:“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应当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
”第二,这一通俗的说法总体上是符合法律本意的,但需要作具体的辨别和界定。
政府信息可以分为两类——公共信息与个体信息。
所谓公共信息,是指行政机关依职权制作的,适用于不特定多数人的信息。
《条例》第10、11、12条所列举的需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除个别项目外,都属于公共信息。
对公共信息,应当“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
公共信息原则上都应主动公开,其不公开的例外情形有两类:一类是国家秘密;另一类是可能危害公共利益,如《条例》第8条所规定的“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所谓个体信息,是指行政机关依职权制作或者获取的个人信息、企业信息,这类信息首先是个人的、企业的信息,这是第一性的,然后才是政府信息,这是第二性的。
因这类个体信息往往属于或者可能涉及个人隐私或商业秘密,因此,行政机关对这类信息应该“以不公开为原则,公开为例外”。
个体信息原则上不予公开,其公开的例外情形也是两类:一类是经权利人同意后,依申请公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信息公开不予公开的范围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明确了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的范围: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
▲政府信息公开不予公开的范围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明确了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的范围: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
政府信息
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提到政府信息公开原则,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
对此需说明两点:第一,所谓“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是一个通俗的说法,不是法言
法语。
《条例》第5条的表述是:“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应当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
”第二,这一通俗的说法总体上是符合法律本意的,但需要作具体的辨别和界定。
政府信息可以分为两类——公共信息与个体信息。
所谓公共信息,是指行政机关依职权制作的,适用于不特定多数人的信息。
《条例》第10、11、12条所列举的需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除个别项目外,都属于公共信息。
对公共信息,应当“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
公共信息原则上都应主动公开,其不公开的例外情形有两类:一类是国家秘密;另一类是可能危害公共利益,如《条例》第8
条所规定的“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所谓个体信息,是指行政机关依职权制作或者获取的个人信息、企业信息,这类信息首先是个人的、企业的信息,这是第一性的,然后才是政府信息,这是第二性的。
因这类个体信息往往属于或者可能涉及个人隐私或商业秘密,因此,行政机关对这类信息应该“以不公开为原则,公开为例外”。
个体信息原则上不予公开,其公开的例外情形也是两类:一类是经权利人同意后,依申请公开。
操作中需要明确
的一个问题是:在征询权利人意见过程中,权利人逾期不予答复,是视为同意还是不同意?笔者认为,按照保护优先的理念,应当“以不公开为原则”,视为不同意公开。
另一类是因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即权衡的结果是公开所保护的公共利益大于不公开所保护的个人隐私或商业秘密的,可以决定主动公开。
关于个体信息,这里没有把企业之外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列入个体信息范畴。
具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形:
一种是和企业相似的具有商业秘密的经营性主体,如工商个体户、合伙制经济实体。
在以往的立法和执法实践中,这类主体都是参照企业执行的,无需特别申明。
第二种是具有公益性质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包括行政机关外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人民群众团体等,因其组织的公益性质,在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其信息也是以公开为原则的,而且应当属于主动公开的范围。
第三种是自治组织(如居委会、村委会)、自律组织(如行业协会、业主委员会等),其依法承担公共管理职能所产
生的信息,应当属于政府信息范畴,涉及不特定多数人的公共信息应当以公开为原则,涉及个体信息则以不公开为原则。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五条规定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应当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
第六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
行政机关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发布准确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
第七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协调机制。
行政机关发布政府信息涉及其他行政机关的,应当与有关行政机关进行沟通、确认,保证行政机关发布的政府信息准确一致。
第八条规定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公民有权要求对关涉自身不准确政府信息记录予以改正,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证据证明行政机关提供的与其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记录不准确的,有权要求该行政机关予以更正。
条例同时规定,该行政机关无权更正的,应当转送有权更正的行政机关处理,并告知申请人。
根据条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提供与其自身相关的税费缴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政府信息的,应当出示有
效身份证件或者证明文件。
公民可主动向政府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政府信息量大面广,涉及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政府信息只涉及部分人和事。
基于此,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主动向政府申请获取所需要的政府信息。
除了条例规定的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
根据条例,向行政机关申请获取政府信息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包括数据电文形式);采用书面形式确有困难的,申请人可以口头提出,由受理该申请的行政机关代为填写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条例规定,对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根据下列4种情况分别作出答复:属于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获取该政府信息的方式和途径;属于不予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依法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或者该政府信息不存在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对能够确定该政府信息的公开机关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该行政机关的名称、联系方式;申请内容不明确的,应当告知申请人作出更改、补充。
条例特别规定,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中含有不应当公开的内容,但是能够作区分处理的,行政机关应当向申请人提供可以公开的信息内容。
条例同时明确,行政机关认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公开后可能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的,应当书面征求第三方的意见;第三方不同意公开的,不得公开。
但是,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予以公开,并将决定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和理由书面通知第三方。
4类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条例明确,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
政府信息公开不予公开的范围,一般涉及到社会安定的信息,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都是不能够轻易公开的。
国家的行政机关,对于涉及到国家秘密以及其他有关隐私安全的信息,也是需要严格遵守保密协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