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讲 发热的原因与机理(最新课件)
合集下载
发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PPT
(3)环磷酸腺苷(cAMP)
(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5)一氧化氮(NO)
四、发热过程
体温↑(发热)
发热激活物 外致热原 免疫复合物 类固醇
产EP细胞
EP
体 PGE、Na+/Ca2+
温 调
NO、cAMP、CRH
节 中 枢
AVP、α-MSH、 annexin A1、IL-10
产热 ↑
发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试述患者发热的病因
? 和发病机制
1 病例回顾 2 发热机制 3 发热病因
一、病例摘要
• 现病史:9年前受凉后出现发热、咳嗽、咳痰,以后每年 36.3春℃—冬37季.3复发,且日渐加重。
• 体检:T38.3℃,P100次/分,R30次/分
• 血常规:白细胞12.3×109/L,中性粒细胞占87%,淋巴细胞 占13%
散热↓
骨骼肌紧张 、寒战
皮肤血管 收缩
运动神经
交感神经
调定点↑
二、发热病因
1、慢性支气管炎
1、慢性支气管炎
内毒素、 外毒素
炎症 Inflammation
发热激活物 外致热原 免疫复合物 类固醇
产EP细胞
炎症介质
细胞因子 TNF、 IL-1
花生四 烯酸
EP
体 PGE、Na+/Ca2+
温 调
NO、cAMP、CRH
继续保持安静
一、发热激活物
外毒素 内毒素 抗原抗体复合物
二、内生致热原
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EP)由自体 细胞产生,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吞噬细胞
某些肿瘤细胞
其他细胞
发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ppt课件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感染
• 尸体解剖主要所见:肺切面见散在分布灰黄色实变病灶,
灶性实变区为以细支气管为增多,部分鳞化,黏膜下腺
体增多、肥大,纤维组织增生,炎细胞浸润。
ppt课件.
4
二、发热机制
1、发热(fever)的概念
致热原
视前区下丘 脑前部
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调节性体温升高(>0.5℃)
ppt课件.
主动性
5
2、主要内容 一、发热激活物 二、内生致热原(EP)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一)致热信号传入中枢 (二)中枢调节介质重置体温调定点 (三)体温调定点重置后体温的变化时相
中枢神经系统
严重的损害
ppt课件.
被动性的体温升高 体温调节中枢受损 16
总结
慢性支 气管炎
肺性脑病
细菌感染 炎症反应
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
被动性
ppt课件.
17
…The end…
ppt课件.
18
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对内容 有异议或侵权的请及时联系删除! 此课件可编辑版,请放心使用!
ppt课件.
ppt课件.
14
现病史:一月前出现头痛症状。
患者入院后出现头痛、抽搐,极度烦躁不安, 嗜睡、昏迷,抢救无效死亡。
ppt课件.
15
肺性脑病(pulmonaryencephalopathy) 由呼吸衰竭引 起的脑功能障碍。
可能会引起脑充血、水肿使颅内压增高,压迫脑 血管,更加重脑缺氧,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吞噬细胞
某些肿瘤细胞
其他细胞
能够产生内生致热原的细胞
发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ppt课件
骨骼肌紧张、 寒战
皮肤血管 收缩
运动神经
交感神经
调定点↑
现病史:一月前出现头痛症状。 患者入院后出现头痛、抽搐,极度烦躁不安, 嗜睡、昏迷,抢救无效死亡。
2、肺性脑病
肺
性 2、肺性脑病
脑 病
( p u l m
o 中枢神经系统 严重的损害
被动性的体温升高 体温调节中枢受损
结
慢性支 气管炎
肺性脑病
EP
体 PGE、Na+/Ca2+
温 调
NO、cAMP、CRH
节 中 枢
AVP、α-MSH、 annexin A1、IL-10
产热 ↑
散热↓
骨骼肌紧张、 寒战
皮肤血管 收缩
运动神经
交感神经
调定点↑
9 年
二、发热病因
前
受
凉
后
出
现
发 热
1、慢性支气管炎
•属
于 慢1、慢性支气管炎性 Nhomakorabea阻
塞
性
肺
疾
病
•病 因
: 1
P 白
细 胞 介 素 1 ( i n
正调节介质
花生四 烯酸
(1)前列腺素E(PGE)
(2)Na+/Ca2+比值
三(、3)发环热磷酸中腺枢苷(调cA节MP介) 质 (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5)一氧化氮(NO)
四、发热过程
体温↑(发热)
发热激活物 外致热原 免疫复合物 类固醇
产EP细胞
2
0
1 3
《病理生理学》翻转课堂
级
临
床
小组汇报
九
大
发热的机理教学课件PPT
长期低热
长期低热者如伴有血沉明显增快,一 般不能用功能性疾病解释,而应考虑结 核、肿瘤或结缔组织病等可能。
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寒战与输液反应相鉴别:
•输液后不久即开始
输 •输液前无反复发作的病史
液 •颤抖更剧烈,而无明显的乏力、纳差、萎
反
靡等全身毒血症表现
应 •停止补液并给予糖皮质激素等处理后,
10~
常见的热型
•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 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间歇期可持续1天或 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 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 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 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 菌病。
发热的机理
•发热可作为临床许多类疾病的共同表现
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等。
内源性致热原:IL-1、IL-6、IFN-α、IFN-β、TNF等
(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
正常人的体温一般为36~37℃左右, 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 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略有波动。在24 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
当 41
日 40
最 39
高 38
体 3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 治疗时间(天)
(
提示:① 用药剂量不足或出现耐药菌株;② 可能 出现真菌等二重感染,尤其是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时
情况3
当 41
日 40
最 39
高 38
体 3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药热的临床特征:
药物热
•一般于用药后7~10天出现,短者仅48~72小时 •起病常为原发疾病所致发热掩盖 •热型无特殊 •可伴有药物疹、关节肌肉疼痛等表现
2020年3、发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最新课件)
散热↓
骨骼肌紧张 、寒战
运动神经
调定点↑
皮肤血管 收缩
交感神经
9
二、发热病因
9年前受凉后出现发热、咳嗽、咳痰,以后每年春冬季复发,且日渐加重。 白细胞12.3×109/L,中性粒细胞占87%,灶性实变区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肺 组织的化脓性炎症病灶。支气管部分上皮坏死脱落,黏膜下腺体增多、肥 大,纤维组织增生,炎细胞浸润。
患者入院后出现头痛、抽搐,极度烦躁不安,嗜睡、昏迷,抢救无效死 亡。
2020-11-25
2、肺性脑病
12
2、肺性脑病
肺性脑病(pulmonaryencephalopathy) 由呼吸衰竭引 起的脑功能障碍。
可能会引起脑充血、水肿使颅内压增高,压迫脑血管,更加重脑缺氧, 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的损害
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视前区下丘脑 前部
调节性体温升高(>0.5℃)
2020-11-25
主动性
5
2、主要内容 一、发热激活物 二、内生致热原(EP)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一)致热信号传入中枢 (二)中枢调节介质重置体温调定点 (三)体温调定点重置后体温的变化时相
2020-11-25
6
一、发热激活物
2020-11-25
10
1、慢性支气管炎
• 属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病因:1、病毒细菌的感染
2、吸烟 3、空气污染与过敏因素 4、机体内在因素 • 病例变化:纤毛柱状上皮变性、坏死脱落,管壁
充血水肿,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炎症易向肺泡扩展,形成细支气管周围炎。
2020-11-25
11
现病史:一月前出现头痛症状。
2020年3、发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最新课件)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第28页
三、热限 1、热限:体温升高限制,此现象为
热限。 在临床上患热性疾病动物,体温升高
都有一定范围,即哺乳动物发烧普通极少 超出41℃,禽类极少超出42℃。
致热原进入机体后,在一定范围内呈
量-效依赖性。即伴随致热原剂量递增,发 烧效应对应增强,在量-效曲线上出现斜坡。 但到达一定水平后,再增加致热原剂量, 发烧效应也不增强,在量-效曲线上出现平 坡——体温上升受到限制。
歇时间较短并重复出现一个热型。如马锥虫病、 焦虫病、马传染性贫血等。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第25页
4、回归热(relapsing fever) 发烧期与无热期隔时间较长,而且无
热期与发烧期出现时间大致相等。如亚急 性和慢性马传贫等。
5、暂时热(ephemeral fever),也 称不定型热。
体温升高,通常可连续到1~2小时或 1~2天,体温升高达1~1.5℃或以上。是 一个短时发烧。如分娩后、牛轻度消化障 碍、鼻疽菌素和结核菌素反应等。
烧激活物作用下,释放产物——EP。有以下几个。 1、白细胞介素-1 (IL-1) 产生: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星
状细胞、肿瘤细胞。
成份:多肽类物质
分布:IL-1受体,分布于脑内,最大密度区 域位于最近体温调整中枢下丘脑外面。
2、肿瘤坏死因子(TNF) 外生性致热原—→巨噬细胞、淋巴细胞—→ 产生、释放TNF。
前部 POAH
(高级中枢)。
延髓、脊髓 T
调整整合T温
信息(中级中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枢)。 第13页
一、机制:调定点 set point学说 T↑(发烧)
发烧激活物 外生性致热原 体内产物
产热↑
散热 ↓
第七章--发热 ppt课件
一、生物学意义
(一) 适度发热可动员防御反应,增强抵抗力。
(二) 发热过高或过久可使抵抗力下降,增加
心肺负担;儿童过高热易致惊厥。
(三) 年老体弱者发热反应和抵抗力均减弱。
ppt课件
24
二、防护原则
(一) 明确病因,治疗原发病 (二) 对一般发热不急于解热
( 三 ) 可加重病情或威胁生命者应及时解热: 1.高热(>40℃) 可致心衰或昏迷 2.心脏病患者或有潜在心肌损害者; 3.妊娠期妇女 可加重心脏负担、致畸胎。 (四) 常用解热措施明确病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 和功能的变化 ppt课件
第四节
22
3.呼吸系统功能改变 • 呼吸加深加快 4.消化系统功能改变 • 消化液分泌减少,酶活性降低 • 食欲下降、口腔黏膜干燥、腹胀、便秘等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 和功能的变化 ppt课件
第四节
23
第四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防护原则
第二节
ppt课件
第三节
第四节
11
发热
作用 于体 温调 节中 枢
EP
发热
引起发热 中枢介质 的释放
产热↑ 散热↓
引起 调定 点改 变
第一节 发热的 原因和发生机制
第二节
ppt课件
第三节
第四节
12
第七章
发热
↑
PGE
发 热 激 活 物
致热微生物及其产物 内毒素、外毒+
致炎物
第一节
第二节
ppt课件
第三节
第四节
3
发热
概述
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左右,是在体温调 节中枢的调控下实现的。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 调定点(set point,SP)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 温升高时,称之为发热(fever)。
(一) 适度发热可动员防御反应,增强抵抗力。
(二) 发热过高或过久可使抵抗力下降,增加
心肺负担;儿童过高热易致惊厥。
(三) 年老体弱者发热反应和抵抗力均减弱。
ppt课件
24
二、防护原则
(一) 明确病因,治疗原发病 (二) 对一般发热不急于解热
( 三 ) 可加重病情或威胁生命者应及时解热: 1.高热(>40℃) 可致心衰或昏迷 2.心脏病患者或有潜在心肌损害者; 3.妊娠期妇女 可加重心脏负担、致畸胎。 (四) 常用解热措施明确病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 和功能的变化 ppt课件
第四节
22
3.呼吸系统功能改变 • 呼吸加深加快 4.消化系统功能改变 • 消化液分泌减少,酶活性降低 • 食欲下降、口腔黏膜干燥、腹胀、便秘等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 和功能的变化 ppt课件
第四节
23
第四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防护原则
第二节
ppt课件
第三节
第四节
11
发热
作用 于体 温调 节中 枢
EP
发热
引起发热 中枢介质 的释放
产热↑ 散热↓
引起 调定 点改 变
第一节 发热的 原因和发生机制
第二节
ppt课件
第三节
第四节
12
第七章
发热
↑
PGE
发 热 激 活 物
致热微生物及其产物 内毒素、外毒+
致炎物
第一节
第二节
ppt课件
第三节
第四节
3
发热
概述
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左右,是在体温调 节中枢的调控下实现的。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 调定点(set point,SP)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 温升高时,称之为发热(fever)。
《发热原因分析》课件
结语
• 认识发热的原因、分类等内容对于保持身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 发现有谁出现发热的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
病毒感染
类似于流感、感冒、水痘、登革热等病毒感染 都可以引起发热。
真菌感染
真菌感染多发生在免疫力低下或生活环境差的 人群中,如口腔念珠菌病、红霉菌病等。
寄生虫感染
疟疾、血吸虫病都是由寄生虫引起的,也会导 致发热等症状。
非感染性疾病
1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
肿瘤
2
疾病。
肿瘤也可以引起发热,如淋巴瘤、白
发热原因分析
发热是身体的一种防御反应,通常表现为体温升高。本课件将会帮助你了解 发热的原因、分类以及预防和治疗。
发热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发热是指人体体温升高到正常体温上限的一 种生理现象。
分类
根据病因不同,常见的发热分为感染性和非 感染性两种。
感染性疾病
细菌感染
常见的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大肠杆菌感 染等。
• 生化指标检查:检查 肝、肾功能等指标。
• 影像学检查:如CT、X 光等检查方式,可以 查明肺炎等问题。
治疗与预防
治疗原则
治疗应根据发热原因进行,如果是感染引起的,应当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调节体温。
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病原体、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等均有助于预防发热。
血病等。
3
药物反应
某些药物如抗生素、磺胺类药物、解
其他原因
4
热镇痛药等,也可能引起发热反应。
如创伤、骨折等也有可能引起发热。
发热的临床表现
分类:急性发热、慢性发热、周期性发热等。 程度:轻度发热指体温在37.5℃~38.5℃之间,而高热则超过了39℃。 持续时间:发热的持续时间因病因而异,可能只持续数小时,也可能持续数周。
发热的原因与机理PPT学习课件
20发热原因发热原因发热激活物发热激活物内生性致热源ep体温调节中枢发热发执过程稽留热驰张热间歇热回归热稽留热驰张热间歇热回归热增热期高热期退热期增热期高热期退热期一分为二利弊皆有处理应是把握时机适时退热一分为二利弊皆有处理应是把握时机适时退热生物学意义生物学意义21一名词解释发热致热源发热激活物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二填空题1
发热过程示意图
12
1、增热期 为体温上升阶段,又称体温上升期。产热增加, 散热减少,体温升高。 体温变化特点 主要表现皮温下降、畏冷寒颤,被毛松乱, 皮肤鼻镜干燥,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负役能力减弱等临 床症状。
13
2、高热期 又称高热持续期。体温上升到一定高度不再上 升而维持在较高水平。 体温变化特点 产热增加,散热也增加,在高水平上保持产 热=散热平衡,高热不退。患病动物皮肤血管扩张,出汗增 加,皮温升高,呼吸与心跳加快。
9
发热 激活物
发热机理示意图
产EP 细胞
EP
体温
皮肤血管 收缩,散热
骨骼肌收缩 寒战,产热
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
体温 调定点
10
三、发热的过程与热型
(一)发热的过程与分期 增热期(体温上升期) 高热期(高热持续期) 退热期(体温下降期)
11
增热期
高热期 退热期
图中虚线为调定点动态变化,实线为体温曲线。
A 骤发型 B缓发型 C 骤退型 D 渐退型
23
3.内生性致热源主要有以下几类( ) A 组织崩解产物 B 抗原抗体复合物 C 肿瘤坏死产物 D 激素类物质
4.外源性致热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A 革兰氏阴性菌 B革兰氏阳性菌 C 分枝杆菌 D 病毒和其他的划“×”) 1.在动物的退热期,体温下降越快越好( )。 2.弛张热是体温较稳定的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且昼夜温差不
发热过程示意图
12
1、增热期 为体温上升阶段,又称体温上升期。产热增加, 散热减少,体温升高。 体温变化特点 主要表现皮温下降、畏冷寒颤,被毛松乱, 皮肤鼻镜干燥,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负役能力减弱等临 床症状。
13
2、高热期 又称高热持续期。体温上升到一定高度不再上 升而维持在较高水平。 体温变化特点 产热增加,散热也增加,在高水平上保持产 热=散热平衡,高热不退。患病动物皮肤血管扩张,出汗增 加,皮温升高,呼吸与心跳加快。
9
发热 激活物
发热机理示意图
产EP 细胞
EP
体温
皮肤血管 收缩,散热
骨骼肌收缩 寒战,产热
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
体温 调定点
10
三、发热的过程与热型
(一)发热的过程与分期 增热期(体温上升期) 高热期(高热持续期) 退热期(体温下降期)
11
增热期
高热期 退热期
图中虚线为调定点动态变化,实线为体温曲线。
A 骤发型 B缓发型 C 骤退型 D 渐退型
23
3.内生性致热源主要有以下几类( ) A 组织崩解产物 B 抗原抗体复合物 C 肿瘤坏死产物 D 激素类物质
4.外源性致热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A 革兰氏阴性菌 B革兰氏阳性菌 C 分枝杆菌 D 病毒和其他的划“×”) 1.在动物的退热期,体温下降越快越好( )。 2.弛张热是体温较稳定的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且昼夜温差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热的原因、发热的机理。 ➢发热的过程发热及机体的主要机能与代谢变化。
2
第五章
➢发热俗称发烧。是机体在许多疾病过程中,由于受到致热原(热源刺激物) 的作用,引起体温调节机能的改变,而致体温升高的病理过程。 ➢在外界温度过高时,由于机体散热困难,造成体热蓄积,使体温升高,称 体温过高。
2020-11-25
2020-11-25
9
发热 激活物
体温
2020-11-25
➢发热机理示意图
产EP 细胞
EP
皮肤血管 收缩,散热
骨骼肌收缩 寒战,产热
第五章
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
体温 调定点
10
三、发热的过程与热型 (一)发热的过程与分期 ➢增热期(体温上升期) ➢高热期(高热持续期) ➢退热期(体温下降期)
2020-11-25
一分为二、利弊皆有,处理 应是把握时机,适时退热
第五章
21
课后习题
一、名词解释
发热、致热源、发热激活物、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
二、填空题
1.发热的过程包括
、和
。
2.发热的增热期的温热代谢特点是 和 。
3.发热的退热期的温热代谢特点是 和
。
4. 根据发热性疾病体温曲线动态特点不同,可将发热分为 和 等四种热型。
16
第五章
1、稽留热 高热持续数日不退,昼夜温差不超过1℃(高热病、急性猪瘟、 牛恶性长他热)。
2020-11-25
17
第五章
2、驰张热 体温升高后昼夜温差超过1℃以上,但不低于正常水平(支气管 性肺炎)。
2020-11-25
18
第五章
3、间歇热 发热期与无热期规律交替,间歇时间较短,每日或隔日重复发热(马 焦虫病、马传贫)。
3
第五章
➢发热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过程中(尤其是传染病和炎症性疾病) 经常出现的一种基本病理过程。并且在有些疾病过程中具有特定的发热形式(热 型),所以,临床诊断疾病时经常进行体温检查,这不仅可确定疾病的存在,并 可成为诊断某些疾病的主要依据。
2020-11-25
4
第五章
一、发热的原因
2020年第讲 发热的原因与机理(最新课件)
Dr.Feng
2020-11-25
1
知识 目标
技能 目标
重点 难点
2020-11-25
学习目标
第五章
掌握发热的基本概念,理解各种致热原的致热机理。 熟悉发热的发展过程和发热机体的主要机能与代谢变 化。
能正确判断动物疾病的热型及其体温变化特点,并制定 和实施合理地治疗措施。
第五章
11
第五章
增热期 高热期 退热期 ➢图中虚线为调定点动态变化,实线为体温曲线。
➢发热过程示意图
2020-11-25
12
第五章
1、增热期 为体温上升阶段,又称体温上升期。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 温升高。 ➢体温变化特点 主要表现皮温下降、畏冷寒颤,被毛松乱,皮肤鼻镜干燥,精 神沉郁,食欲减退,负役能力减弱等临床症状。
2020-11-25
第五章
、
、
22
三、选择题 1.增热期的动物的临床表现是( )。
A 皮温降低 B 恶寒战栗 C 被毛蓬乱 D 出汗增多 2.根据发热的升降速度可将热型分为( )。
A 骤发型 B缓发型 C 骤退型 D 渐退型
第五章
2020-11-25
23
第五章
3.内生性致热源主要有以下几类( ) A 组织崩解产物 B 抗原抗体复合物 C 肿瘤坏死产物 D 激素类物质
放内生性致热原,称非传染性致热原。 ➢组织崩解产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 ➢肿瘤坏死产物 ➢激素类物质
2020-11-25
7
第五章
(二)内生性致热原 内生性致热原是由体内产致热原细胞在上述外源性和内源性发热激活物的作
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致热物质。 ➢白细胞介素(白细胞致热原) ➢肿瘤坏死因子 ➢干扰素
2020-11-食欲均逐渐恢复 正常。
2020-11-25
15
第五章
(二)热型
➢将每天早晚测得的体温数值记录在坐标图上,并将其连接成体温曲线。各 种疾病的体温曲线是不一致的,根据临床上发热性疾病体温曲线的动态特点 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热型:
2020-11-25
(一)发热激活物 ➢凡能引起机体发热的因素,统称热源刺激物(致热原),致热原是指具有致 热性或含有致热成分的物质。这类物质除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 热外,还可通过激活体内产致热原细胞,使其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引起 发热。这种能激活产致热原细胞,使其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的物质,称 为发热激活物(外源性和内源性)。
2020-11-25
13
第五章
2、高热期 又称高热持续期。体温上升到一定高度不再上升而维持在较高水 平。 ➢体温变化特点 产热增加,散热也增加,在高水平上保持产热=散热平衡,高热 不退。患病动物皮肤血管扩张,出汗增加,皮温升高,呼吸与心跳加快。
2020-11-25
14
第五章
3、退热期 又称体温下降期。 ➢体温变化特点 散热大于产热,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患病动物表现体表
8
第五章
二、发热的发生机理
➢体内产致热原细胞平时可产生微量的内生性致热原,但必须被细菌、病毒等微生 物激活后,才能向外释放。在各种感染过程中,体内的产致热原细胞由于受到细 菌、病毒等传染性致热原(激活物)的作用而发生激活,并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 热原,发挥致热作用。可见,外来致热原可成为一种激活物,作用于产致热原细 胞,使其产生内生性致热原,引起发热。
4.外源性致热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A 革兰氏阴性菌 B革兰氏阳性菌 C 分枝杆菌 D 病毒和其他微生物
2020-11-25
19
第五章
4、回归热 与间歇热较相似,但无热期和发热期间隔长,并且时间大致相等(亚 急性和慢性马传贫)。
2020-11-25
20
发热原因
本
发执过程
讲
小
结
热型
生物学意义
2020-11-25
发热激活物 内生性致热源 EP 体温调节中枢 发热
增热期、高热期、退热期
稽留热、驰张热、间歇热、 回归热
2020-11-25
5
第五章
1、外源性致热原(激活物) ➢外源性致热原(激活物)主要有细菌、病毒及其它微生物等传染性因素,又称传
染性致热原。这些传染性因素本身及其产生的内、外毒素均有致热作用,故在 多数传染病过程中都伴有发热症状。
2020-11-25
6
第五章
2、内源性激活物(体内产物) 由体内产生的某些产物,也可通过激活体内产致热原细胞,使其产生和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