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第4课时《解决问题-之间有几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单元第4课时《解决问题-之间有几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之间有几人”的概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理解“之间有几人”的概念,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中有5个人站成一排,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请同学们观察这张图片,有几个人?他们是如何排列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图片中有5个人,他们站成一排。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问题:‘之间有几人’。
”2. 探究新知(1)教师出示例题:小明、小红、小丽、小华和小刚站成一排,小明和小红之间有1个人,小红和小丽之间有2个人,小丽和小华之间有3个人,小华和小刚之间有4个人。
请问:小明和小刚之间有几人?(2)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3)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相邻两人之间的人数,最后将结果相加。
(5)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巩固练习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解题方法。
5.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成果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之间有几人”的概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提高。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期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第一课时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目标1.会准确地读出和数出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
初步认识计算单位“-”和“+”,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和几个一组成。
教学重难点11——20各数的认识和组成。
教学过程:一.复习从1数到10,再从10数到1。
二.新授课我们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今天,我们来学习比10大一些的数。
(出示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1.出示教科书P73的主题图。
教师:图上哪些物体的数量比10多?揭示课题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2.教学例1。
让学生随着电脑演示,一根一根地数。
问:如果10根分一堆,这20根小棒可以分几堆?(两堆)把每一堆捆成一捆,这20根小棒可以捆成几捆?每一捆就是一个十,捆成2捆,就是几个十?一捆里有几根小棒?(10根)。
10根就捆一捆,说明一捆就是一个十,一捆里有10根小棒。
一个十就是10各一,10个一就是一个十。
20里面有几个十?老师所数学生(11 15 20)学生用小棒表示,同桌互相说说所摆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数的组成手摆小棒。
每个学生摆出10根小棒,再把10根捆成一捆,最后再摆出1根。
问:1捆小棒表示什么? 1根呢?现在桌上小棒有几个十和几个?你知道桌上一共是多少根小棒吗?教师: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全班齐读:“11”。
11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多少?13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捆小棒表示几个几?2个十是多少?教师:2个十是20,左边的“2”表示2个十,右边一个1也没有,就写0,这个数读作二十。
全班齐读:20。
拍手歌。
1个十,1个一,合起来是11;1个十,2个一,合起来是12;1个十,3个一,合起来是13;1个十,4个一,合起来是14;1个十,5个一,合起来是15;……2个十,0个一,合起来是20。
3.练习。
你会读这个数吗?学生读教师板书:11读作十一分别出示12 13 14 15 16 17 18 19的小棒图。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教案学科 数学 单 元 第6单元 备课者 课 型单元课课 题认识图形执教者及时间学习 要点A.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活动中直观认识立体图形。
B.结合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学习活动,积累观察、思考、交流学习活动经验。
C.在观察、动手操作活动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D.多方面直观感受几何体的特征,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学习 目标A.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活动中直观认识立体图形、并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征和名称。
B.经历观察、想象和交流的过程,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表达和归纳能力,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C.能正确识别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D.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探索精神与人合作的意识探究 问题A. 你认识这些图形吗?A1.说一说屏幕中都有那些图形?A2.书70页第一个小绿点图中图中有那些物品?你能把它们分成几类? A3.书70页第二个小绿点图,照样子分一分、认一认。
A4.说一说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图形? B. 玩一玩这些图形B1.摸袋子中的物体,语言描述物体的基本特征。
B2. 滚一滚圆柱和球、长方体和正方体感受特点。
B3.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
B4.圆柱怎样摆才能不滚动?为什么圆柱要竖起来搭?猜一猜,球能从两个圆柱中间通过吗?B5.球放在下面正方体、长方体放在上面牢固吗?反过来试一试呢? 应用 作业作业练习实践应用教学设计表1、是球的画“√”,不是的画“×”。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表A.通过四幅连续情境图进一步巩固对几何体的认识。
A1.说一说、摆一摆。
教材72页A2.圆柱怎样摆才能不滚动?A3.为什么圆柱要竖起来搭?A4.猜一猜,球能从两个圆柱中间通过吗?B.通过摸一摸、摆一摆,从多方面直观感受几何体的特征。
B1.书72页摸一摸、摆一摆怎么放才不会塌下来?B2. 球放在下面正方体、长方体放在上面牢固吗?反过来试一试呢?B3. 你能说一说图中有那些物体形状?[答案:③ ]2、[答案:①②] 3、[答案:C B ] 4、[答案:C ]。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1)》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数学学科集体备课
学校: 年级:使用时间: 主备人课型新授使用人
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1)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
内容
教材第73、74页的内容及“做一做”,练习十七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一个十和几个一),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感知十进制。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将数学与生活进行联系的应用意识。
教
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数出11~20各数,并且知道它们的组成。
2.教学难点: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初步感知“十进制计数法”。
教
学
准
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教学预案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1.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你们刚才的回答中有没有数
呀?看来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数,到现在为止你们和哪些数
成为好朋友了?(学生说,老师写0到10)
2.导入新课
教师结合屏幕上的数字(例如:14、19、20)提问:这些数
字你们见过吗?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板
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最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含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第1课时认识图形 (1)第2课时我说你做 (3)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几何体,教材设计了“认识图形”和“我说你做”两个数学活动,通过对不同物品进行分类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立体图形的直观认识,通过具体的动手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立体图形的特点。
这样从具体到抽象,遵循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就是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第1课时认识图形【教学目标】教材第70~71页【教学目标】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2.结合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学习活动,积累观察、思考、交流的学习活动经验。
3.培养观察、表达和归纳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几种立体图形。
难点: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袋子(内装各种形状的积木、杯子、牙膏盒、魔方、乒乓球等)【教学设计】情境导入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宝物袋。
(出示袋子:内装杯子、魔方、盒子、铅笔、字典、乒乓球等。
)你们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现在让几个同学来摸一摸,说一说它是什么,不过不能看哦!选学生摸,让学生说名称及判断的理由。
师:我发现这几个小朋友都是通过摸物体的形状来判断它们是什么的。
看来认识物体的形状很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些物体的形状。
(板书课题:认识图形)探究新知1.说一说,图中有哪些物品?你能把它们分成几类?课件出示教材第70页主题图。
师:想一想,把这些物品分类,可以怎么分?(要注意留给学生一些独立考的时间)这些物品我们的宝物袋中都有,现在拿出来,大家一起分分看吧。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可以按什么样的标准分类,再动手操作。
如按形状分、按颜色分、按材质分、按能否滚动等不同标准分类,老师均给予鼓励。
2.照样子分一分,认一认。
师:笑笑是把方方正正的放在一起的。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白银区第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整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第一课时(84-85页)认识整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的时间。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3、建立时间观念,使学生从小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认识钟面及整时教学准备:钟面模型、学生学具钟面、课件。
教学策略:动手拨一拨、小组合作交流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1、师导言:同学们,你们听过各种各样的声音,请你们认真听一听,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师:谁猜到了这是什么?生可能说:闹钟,师可引导说:钟表(板书:钟表)2、认识各种不同类型的钟表。
师:请同学随老师一起到钟表店去看一看吧!(课件播放各种各样的钟表,生看)(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各种各样)师:钟表能告诉我们什么?3、板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寻找其中的奥秘吧。
(板书课题:认识)二、探究新知(一)认识钟面的组成。
师:师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钟面,看一看你们会不会有什么发现呢?(学生说自己观察到的。
)生可能说:(1)形状是圆形的、方形的等(2)有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12部分,12个大格。
(3)有2根针,一根又细又长,一根又短又粗。
小结:钟面上有12个大数字,把钟面分成12个大格,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又短又粗的叫时针。
师板书:时针、分针。
(二)教学整时过渡:同学们,你们认识时间吗?(生说:认识)看来同学们的生活经验还真不少。
那么现在我们就试着认一认下面几个钟面上的时间,1、(课件出示84页情景图)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谁能说一说这是什么时间?图上的人在做什么?生说:这是早上7点,妈妈在叫孩子起床师:这个情景是不是很熟悉啊?每天都发生在你们的身上啊?(生说略)我们应该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单元教案之教学指南》
注:以下为文本,仅供参考。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单元教案之教学指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2.让学生掌握一步加减法和二步加减法的算法;3.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能力。
二、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视频、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加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比如购物、计算长度、重量等。
2.讲解和示范在讲解过程中,教师需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应注意语言的简洁、准确,避免出现歧义。
3.练习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如书面作业、口算练习、游戏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提高算术能力。
4.总结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分享解题的思考过程及方法,总结归纳加减法运算的规律和步骤。
三、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分阶段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和总结等方式,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加减法的知识。
2.游戏教学游戏教学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加减法运算。
3.个别辅导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习内容理解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及时给予个别辅导,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消除困惑,提高成绩。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随堂测验、小组竞赛、板书评分等多种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对于没有掌握知识的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反馈和指导。
五、教学效果1.提高学生的算术能力通过教学,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加减法运算的知识,提高算术能力,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2.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中的表扬、奖励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以上是关于《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单元教案之教学指南》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对广大教师和学生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总体分析新知识点1.认读并数出11~20各数,掌握11~20的顺序及大小。
知道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十进制,正确书写11~20各数。
3.运用11~20各数的组成,正确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要求1.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初步认识“个位”“十位”,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
3.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建议1.教学情景图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图中都有什么?数量各是多少?请学生试着数一数。
2.关于例1,要让学生操作小棒,突出把10根小棒捆成1捆是1个十,是10;再一根一根添上去,边添边数,数到20时,明确:2捆是2个十,是20。
同时,要让学生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学生边操作边说数,在理解数的组成基础上掌握读法。
例如11,左边10根捆成1捆,右边添上1根,因为是1个十和1个一,所以读作:十一。
3.关于例2的数序,可让学生先读直尺上10以内的数,再接着读,有利于10以内数和11~20各数的联系。
要利用直尺问学生:几后面是几?17前面是多少?15和14比,谁大谁小?等等。
使学生切实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4.关于例3的11~20各数的写法,老师可先介绍计数器,说明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数:右边第一档叫个位,第二档叫十位,十位上有1颗珠子表示1个十,个位上有几颗珠子就表示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
要结合小棒进行说明:1捆在计数器上就用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几根就在计数器上的个位上拨几颗珠子。
5.关于例4的口算,主要是通过操作,使学生在了解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口算,要先复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再出示一幅图,请学生说出四个算式。
然后操作,弄清四个算式的关系。
6.关于例5的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老师要介绍一下加减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数字1-10的写法和认读;2.熟练掌握数列1-10的排序方法;3.能够运用简单的数学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数字1-10的写法和认读;2.数列1-10的排序方法。
三、教学内容1. 数字1-10的写法和认读•各数字的书写规范;•数字1-10的认读和朗读。
2. 数列1-10的排序方法•通过实物或图片进行数列1-10的排序练习;•利用图形、图像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1.数字卡片1-10;2.图片或实物用于数列排序练习;3.小组练习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数字卡片1-10,让学生认读数字,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数字1-10的写法和认读1.讲解数字1-10的写法,让学生认真模仿书写;2.学生朗读1-10的数字,纠正发音错误。
3. 数列1-10的排序方法1.教师示范利用图片或实物进行数列排序,让学生跟随操作;2.小组练习:让学生分组,相互协作进行数列排序练习;3.教师指导学生发现数列的规律和特点,引导学生总结排序方法。
4. 拓展活动利用游戏或竞赛形式,加深学生对数字1-10和数列排序的理解。
六、教学反馈1.针对学生的书写和认读情况进行点评;2.根据小组练习和拓展活动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七、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册的相关习题;2.写出数字1-10的书写和认读。
八、教学延伸通过数字游戏、实践活动等形式,增强学生对数字的认识和掌握。
以上为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希望老师和同学们能够认真准备和参与课堂活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教学设计含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教学设计含反思教学目标:1. 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并知道几何体的名称。
2. 结合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学习活动,积累观察、思考、交流的学习活动经验。
3. 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点,知道它们的名称。
教学难点:能准确判断不同的几何图形。
教学准备:学具准备:每组一个学具筐(筐中装有大小正方体、大小长方体、大小圆柱、1个球、1个魔术袋)教具准备:课件、磁扣、板书用的长、正方体、圆柱、球的模型贴纸。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入新知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形状各异的物体,你都认识他们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做游戏,认识一些图形朋友。
(板书课题)2.森林里的跳蚤市场上,小动物们都拿来了一些物品,准备和别人交换,得到自己更需要的物品。
丁丁都带来了哪些物品呢,一起看看吧!(打开箱子展示实物),丁丁带来了:篮球、牙膏、胶棒、魔方、墨水、笔筒、茶叶桶、鞋盒、魔方、乒乓球。
【设计意图:用动画创设跳蚤市场的情境,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通过实物的展示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1.想一想、说一说,你能把这些物品分成几类?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全班汇报。
师:你是怎样分的?谁愿意到讲台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分法。
预设:有的同学按能不能滚动把它们分成了两类,还有的同学按形状把它们分成了4类。
师:我们来看看按形状分的这种方法。
牙膏盒、鞋盒、墨水盒分成一类。
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长长方方的),这类物品的形状就是长方体。
魔方、积木分成一类,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对,他们的都是正正方方的,因此它们的形状是正方体。
胶棒笔筒,茶叶桶都圆圆的直直的,像个柱子一样,它们的形状是圆柱。
2024年秋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第六单元《复习与关联》教学设计
◎教学笔记六复习与关联单元集体备课对比原教科书的总复习,新教科书不仅将“总复习"改成了“复习与关联",更是从结构上进行了改编,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引导学生对全册的学习内容从横向、纵向进行各知识点的联系构建。
首先,教科书通过“知识图"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全册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构建全册的知识结构;再按照主题逐一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将同一主题的内容进行合并整合,构建各知识点的纵向联系,系统掌握每个主题的知识;最后通过“应用提升"横向沟通各主题间的联系,综合运用各主题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科书中的“复习与关联”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几个新的要求:(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关注学生数学核心能力的培养。
如教科书中的每个复习板块都采用对话或者是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自主构建体系。
(2)关注知识之间的关联,体现新课标中的知识结构性。
教科书在对话的形式下,呈现出核心知识点,引导学生围绕核心知识点展开思考。
如20以内数的认识,教科书通过两幅图将数位、数的意义和数的组成融合在一起。
(3 )注重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渗透。
如一开始就让学生掌握画“知识图"进行整理的方法。
由此可见,"复习与关联"不仅关注“知识整理”,更关注“人的发展”和“知识的建构”。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也通过画“知识图"进行过单元整理。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不同的练习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意识。
所以,解决本单元的问题和习题,对于他们来说应该不难。
但是要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间的联系,是复习的难点。
1.对比原来的总复习,“复习与关联"的教学目标有更高要求。
教学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好教学目标,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导向。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连加、连减》优质课教案与教学反思(含试卷)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连加、连减》优质课教案与教学反思课题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连加、连减》作者及工作单位王利霞商洛市商州区麻街镇五星小学教材分析连加连减是本单元的又一个难点内容,他们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不算出得数作家属或被减数。
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的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虽然在此以前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但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段,学生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阶段,像连加、连减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难点,表现在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结果而导致第二步受阻的现象。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游戏中学,使学生喜学乐学。
2.在生活中找数学,并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二、过程与方法1.创造情境,激趣学习。
2.观察对比,体验方法。
三、知识与技能1.掌握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2.正确计算。
《连加、连减》教学设计教学活动1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图意。
2、口算1+2= 2+3= 3+4=4+5= 5+5= 4+6=教学活动2二、探究体验1、学习连加1) 谁能说说你在图中都看到了些什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
(原来。
先。
又。
)板书问题: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2)一共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1+2+3=6先用一只手遮住+3,让学生算1+2=3(板书3),再用手遮住1+2,提示用3+3=6(板书6)。
说明象这样连着加就叫连加。
板书:连加教学活动33)连加练习3+4+1= 7+2+1= 2+2+4=6+4+0= 4+3+2= 5+0+3=教学活动42.学习连减1) 出示课件(xxx图),让学生看图上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看看图吧。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公开课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本79页例6。
教学目标:1、让学生充分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初步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2、使学生能够在解决“之间有几个”的问题中继续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检验回顾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之间有几个”的问题。
3、使学生深化对数的大小、数序的理解,加深对基数和序数含义的认识。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1-2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又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也为以后的植树问题建立模型。
教学重点:理解“之间” 的含义,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教学难点:理解“之间” 的含义,弄清在算一算时为什么要减1。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秋天到了,老师带领着大家秋游,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正在观察植物呢!二、快乐学习,合作探究:1、出示课件,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读读题目,说说你从图上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生:小丽排第10,小宇排第15。
)那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对,是求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2、分析信息和问题在问题里就有一个很重要的词语“之间”你明白是什么意思吗?(生:小丽和小宇之间就是他们中间,不包括小丽和小宇。
)3、解决问题信息找到了,问题也知道了,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大家快试试吧!展示:(1)通过数一数的方法解决。
课件出示不同的数法(2)通过画一画的方法解决。
课件出示不同的画法比较不同的数法和画法,找到最优化的方法:可以不数小丽前面的,更简洁明白。
刚才我们用数一数,画一画的方法找到答案,那我们可不可以通过题目里的数字来算一算求出答案呢?(请同学来做,针对可能出现的15-10的算式引导分析原因,强化理解之间不包括两头,弄清为什么还要减1)引导学生列出正确算式15-10-1=4(人)三、小结方法刚才我们学会了用数一数,画一画,算一算等方法来解决求之间的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快用我们这些方法来解决一下吧!四、巩固练习观察图画,小朋友们正在有序地排着队玩滑梯呢。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单元《认识图形》教案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单元《认识图形》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图形》是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单元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一些基本的二维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等。
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知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一些简单的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系统的图形知识还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逐步建立。
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需要通过大量的实物操作和图片观察来加深对图形的理解。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认识和说出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基本的二维图形,了解它们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际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认识和说出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基本的二维图形。
2.难点: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物和图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图形的特征,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3.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实物和图片。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模具,用于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一些常见的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呈现本节课要学习的基本二维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同时,简要介绍这些图形的特点,如圆形的周长公式、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分发一些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模具。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我说你做》教学设计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我说你做》游戏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我说你做》游戏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游戏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我说你做》游戏的基本规则和数学概念,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我说你做》游戏规则讲解(10分钟)
目标: 让学生了解《我说你做》游戏的基本规则和数学概念。
在评价学生的作业时,我不仅注重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还关注他们的解题过程和方法。对于正确的答案,我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存在的问题,我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改进的方向。同时,我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我进行讨论,以促进他们的思考和理解。
九.典型例题讲解
1. 例题1:
题目:小明有10个苹果,他给了小红5个苹果,请问小明还剩几个苹果?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强调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耐心和坚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此外,我还计划引入更多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八、课堂
1. 课堂评价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我说你做》游戏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我说你做》游戏的规则、实践和讨论等。
强调游戏在数学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游戏。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我说你做》游戏的感受或学习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在《我说你做》的课堂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评价,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作业评价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六单元解决两数中间的间隔问题-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六单元解决两数中间的间隔问题人教新课标在教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六单元时,我选择了“解决两数中间的间隔问题”这一课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数数的方法,理解两个数之间间隔的数量,并能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选择了人教新课标教材中第六单元的章节,具体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在两个数之间,如3和6之间,有3个间隔,从而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小华有3个苹果,小明比小华多2个苹果,请问小明有多少个苹果?”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通过数数的方法,解决两数中间间隔数量的问题,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将两数之间的间隔数量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在作业设计上,我布置了一道实际的数学题目:“小猫有5个球,小狗比小猫少2个球,请问小狗有多少个球?”并提供了答案:小狗有3个球。
在课后反思中,我认为学生对两数之间间隔数量的理解较为深刻,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提供实际问题的练习,让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我也计划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尝试解决更复杂的两数间隔问题,如三个数、四个数之间的间隔问题。
总的来说,我对这次的教学感到满意,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对两数之间间隔数量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提升。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通过数数游戏引入课题,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两数之间的间隔。
这个环节是培养学生对两数间隔问题直观感知的重要步骤,因此,我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数数游戏,如“动物排队”和“水果分类”,让学生在游戏中自然地接触到两数间隔的概念。
第二个重点是通过教具,如小棒或者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3和6之间有3个间隔。
这个环节是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模型的关键步骤。
我会准备一些小棒和图片,让学生亲自操作,将小棒或图片按照间隔数量摆放,从而加深他们对两数之间间隔数量的理解。
《教师的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单元教案分享》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师的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单元教案分享》进行分析和解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教学体会。
我们来看看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地说,学生需要掌握各种算法的应用,如分组加减法、进位算法、减法算法等,并且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
我们进入教学内容的部分。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加减法和进位算法。
其中,加法的教学重点在于掌握分组加法的方法,而减法的教学重点则在于进位减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运用。
进位算法的教学则是在这两个基础上的延伸,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进位算法的应用方法。
在教学方法的方面,本节课注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除了传统的讲解和练习外,还采用了综合教学、探究教学和案例分析教学等多种方法。
其中,综合教学的环节主要是将学生的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探究教学的环节则是通过情境教学和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案例分析教学的环节则是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案例,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而在教学评价方面,则主要以小组合作和个人发布的方式开展。
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组内合作完成一部分课堂练习,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教师还会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发布一个有关本节课的观点或心得体会。
我们来谈谈教学体会。
本文作者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全面和实用,能够满足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
而在教学方法方面,则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确实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令人欣喜的则是,教学评价方面采用小组合作和个人发布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又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综合来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非常出色的。
本文对《教师的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单元教案分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第1课时 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第1 课时11~20 各数的认识教材第73~74 页的内容。
1.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 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 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 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初步培养数感。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乐于思考的习惯。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正确地读出、数出11~20 各数,培养学生的数感。
难点:掌握11~20 各数的组成,理解计数单位“十”,建立“十进制”的概念。
小棒、尺子、课件。
小朋友,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的眼力最好。
(课件出示教材第73 页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有什么?师:数一数,他们的数量各是多少?(数小棒,数水果。
)各小组讨论,讨论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
师:同学们观察很仔细,想象很丰富,那你们再观察这些数,你们能发现什么?(生:这些数都没有超过20。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板书课题:11~20 各数的认识。
)1.数小棒,感知满十。
师: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满十根后,捆成一捆放在一边,继续数,又满十根,再捆成一捆,明白了吗?(学生数小棒,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一学生上台跟全班同学一起数。
数完后,师:通过刚才数小棒,想一想,1 捆小棒就是几个十?2 捆呢?2.摆小棒,学习数的组成。
(1)认识15。
师:请小朋友拿出15 根小棒摆一摆,看谁摆得又对又快。
学生摆,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摆法,把不同的摆法指名学生展示在黑板上。
师:这几种摆法你最喜欢哪种摆法?师:看你摆好的15,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生:是由1 个十和5 个一组成的。
)教师领读。
(2)认识11 和20。
师:谁能用你喜欢的好方法一下摆出11 和20,并悄悄地告诉同桌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独立操作,并说说理由。
反馈汇报:11 和20 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指名回答,教师领读。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十几就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并且今后在摆小棒时,就可用较简便的方法摆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
单元主题:11-20各数的认识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为学习题20以内的加法、减法做好准备。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体现学习过程。
在教学新内容之前,教材提供了一幅学具图,供学生使用。
这是因为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学生的学习需要大家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10以内数的加减法掌握较好,大部分学生能从11数到20,个别学生也能计算简单的10加几的算式。
教学目标:
1.认识11—20各数,能够正确、有序地读写各数。
2.认识个位和十位,初步认识十进制,初步认识位值制,以及初步体验位值制的作用。
3.了解加法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计算简单的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初步感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
4.能够在解决“之间有几个”的问题中继续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检验回顾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能用数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之间有几个”的问题,为理解“植树模型”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5.能够初步了解加法算式及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重点:使学生熟练会读、会写11—20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难点: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0以内各数的组成。
掌握“数位”和“计数单位”。
教学措施: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
借助学生对实物、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根据学习任务突出观察和操作理解11~20各数的概念,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11~20的数概念。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谈话法
课时分配:5课时。
第一课时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P73-74页内容练习十七1-6题。
三维目标:
1、会准确地读出和数出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
2、初步认识计算单位“-”和“+”,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和几
个一组成。
重点难点:11——20各数的认识和组成。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图片、小棒。
教学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NO:40
第二课时认识数位
教学内容:P75页内容练习十七第7-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
2、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书写11-20各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
教学准备:小棒若干根、数位筒、计数器,课件,学生准备自制数位筒、小棒和数字卡片。
教学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NO:41
二、讲授新课
1、出示数位表。
个位十位
师:这是表叫数位表,他可以帮助我们写数,上面标着数位的名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第二位呢?(十位)
写数的时候,如果有一个是就在十位上写“1”,有2个十呢?(在十位写“2”)有几个一就在个位写上几。
那有3个一就在个位写上几呢?(在个位写上3)
2、出示小棒图:
①、这是多少根小棒?(11根)“11”里面有几个是和几个一?②、请大家在数位表中写一个“11”。
继续出示小棒图,到11-20都写出来。
3、掌握写法。
师:请你先画出数位表,然后在数位表上写上“17”。
①、17里面有几个是和几个一?
②、1个十在什么位上写上几?7个一呢?
③、学生试写,指名说自己是怎么写的。
第三课时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内容:P78页内容练习十八第1题。
三维目标:
1、正确口算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2、认识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计算能力。
4、更准确的理解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正确口算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课件
教学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NO:42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79页内容和练习十八第5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训练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
作用。
重点:能运用几和几之间有几个数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能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NO:43
第五课时练习十八教学内容:练习十八第2、3、4、6、7题。
三维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正确、迅速地读、写这些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掌握它们的顺序和大小。
2、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对“十位”和“个位”的认识,初步了解十进制。
3、通过复习,能够更加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重点难点:
1、熟练掌握数的读写、组成、顺序、大小。
2、认识十位和个位,初步了解十进制。
3、能根据数的组成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NO: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