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私学与豪强世族化-最新文档
东汉的新兴团体“豪强”
东汉的新兴团体“豪强”豪强是豪强大族的简称,“史籍中的豪强、豪民、大姓、右姓、豪大家等,都是指豪强大族”。
杨联阱先生在《东汉的豪族》一文中也有谈到,“所谓豪族,并不是单纯的同姓同宗的集团;是以一个大家族为中心,而有许多家或许多单人一政治或经济的关系依附着它。
这样合成一个豪族单位。
”豪强产生于秦汉时期,而它真正的黄金发展期却在东汉,这是因为东汉政权就是依靠他们这些大姓豪族而创建的。
在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迅速膨胀起来。
他们在政治中,把握选举,世代为官;在经济上,疯狂兼并土地,广占田园;在文化上,宣传儒学,奴化百姓;同时,他们还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用来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
按照不同的分法,我们可以将这些豪强地主划分为很多类。
如按地缘分,可分为南阳豪强地主、河北豪强地主、山东豪强地主等等;按同皇族的关系,可以分为宗室豪强地主、外戚豪强地主、官僚豪强地主和商人豪强地主等;而本文则是侧重于按照他们的发迹途径,将豪强地主划分为贵族豪强地主、官僚豪强地主、高资豪强地主。
一、贵族与地主的结合---贵族地主豪强贵族地主豪强主要是指通过食封而成为贵族地主的,其构成主要包括受封的皇子、功臣、宗室及外戚。
在东汉初年,刘秀刚一上台就大封宗室和功臣:他们一旦受封爵土,受封这的身份就会陡然升高,族姓也随之而贵,在东汉政府的庇护下,无论是侵夺田宅还是谋取官职,或者经营商业,都有得天独厚的特权。
”例如有名的“云台二十八将”,他们在东汉建立前就差不多都是地方的大豪族了,等到东汉建立,他们更是“忧宠有加”,封侯封爵,广占土地财富二、地主化的儒家官员---官僚豪强地主官僚豪强地主是指以经学起家、因通儒而成为官僚的地主豪强,其主体主要是政府官员,特别是那些身居要职的官员。
与贵族豪强地主不同的是,这一部分人小是因功或因亲而成为大官的,他们往往是通过累世的读书来谋取官职的。
丙此,他们在政治上比较热衷于做官,在文化上比较推崇儒学,而在经济上则占有大量的土地。
东汉私学与豪强世族化-最新文档
东汉私学与豪强世族化一、东汉私学繁荣及豪强世族化的原因东汉时期,私学达到了一个繁盛期,而且在它的影响下,豪强地主逐渐向世族化过度。
文章拟从以下几个原因来对这一现象做一个说明。
(一)经学复兴和以经致仕为私学发展提供了前提东汉时,刘秀为培养忠君人才,限制军功豪强,采取“退功臣而进文吏”,[1] “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
”[2]东汉一朝读经成为风气,使经学但得极大的发展。
同时自汉武以后,朝廷选拔官吏的标准以明经为主,儒生只要通经,便可以入仕做官,甚至封侯拜相。
“士病不明经术。
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
经学不明,不如归耕。
”[3]两汉时期,如要进入仕途,不管采用哪种形式,经学始终是最核心的选官标准。
正是经学的复兴和以经致仕,才为东汉私学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前提。
(二)今古文之争,为私学发展提供了学术需要自西汉末年刘歆提出设立古文经学博士开始,今古文由于在经义上和治学上的风格和方式有明显的不同,今古文之争变得日益公开化和激烈化。
到了东汉时期,今文经学独占了官方教育,但古文经学并未因此而退出。
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思想,进而获得官方的认可,便坚持在私学中传授,从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在今古文两派长期的论争过程中,两派除了希望通过官学途径发展外,“而更多地是借助私家传播的形式,聚众授徒,以至使得东汉私学的发展规模极大,盛况空前。
”[4](三)东汉经学发展与官学不足的矛盾为私学发展提供了社会需求东汉时期,由于经学的发展和选官的更加注重经学标准,使社会上读经蔚然成风,然而东汉当时的官学仍然承袭西汉的官学系统,主要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种,而且“东汉时期中央太学时兴时废,而地方虽有官学之名却无官学之实,许多郡县学校都久废不修”。
[5]即使官学最为繁盛时,其规模数量,入学名额也远远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相对于官学的弊端,私学以其灵活性、广泛性,特别是儒学大师的加入而得以空前发展。
东汉豪强士族
累世经学 文化
累世公卿 官僚
门第
累世经学与累世公卿,便造成士族传袭的势力, 加之察举中权门请托和故旧报恩的结合,久而久 之,逐步形成了社会中的门第。
累世公卿
弘 安帝 桓帝 灵帝 献帝
农
杨 氏
杨震
杨秉
杨赐
杨彪
司徒 太尉 司徒 司徒
汝 章帝
南 袁
袁安
氏
司徒
和帝 袁敞 司空
桓帝 袁汤 司空
灵帝 袁隗 司徒
东汉豪强士族
豪强士族阶层形成于西汉后期。西汉末年农民起义,
虽然有些豪族受到打击,但其势力总体上任呈发展的趋 势,尤其是那些追随刘秀的豪强士族都成为新贵。刘秀 本人是南阳豪强士族,因此,东汉政权建立后,必然从 各方面满足他们的利益,豪族势力得以迅速发展。
独尊儒术之后,读书成为利禄之阶。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 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 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 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
灵帝 袁逢 司空
东汉时期的豪强士族占有大量土地,他们大多采取 田庄的形式经营。“有求必给”、”闭门成市”,自给 自足是东汉庄园经济的很大特点。
东汉时豪强的田庄迅速增长和扩大,庄园经济在整 个社会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豪 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贷, 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
部曲在汉代本 是军队编制的 名称,大将军 营有五部,部 下有曲。
盐 井 画 像 砖
冶 铁 画 像 石
盖禄利之路然也。
——《汉书·儒林传》
一方面是强宗大姓的士族化,另一方面是士人在 政治上得势后,再转而扩张家族的财势。这二方面 在多数情形下当是互为因果的社会循环。
豪强为什么这么“强”?带你了解东汉豪强的“前世今生”
豪强为什么这么“强”?带你了解东汉豪强的“前世今生”豪强是东汉社会一个特殊的存在,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它在经济上具有强大的实力,占有大量的土地;政治上控制朝政,把持地方行政机关;控制了文化和舆论,掌握着意识形态上的解释权;甚至还以隐蔽的方式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笔者最近的几篇文章,无论是讨论“故吏”还是“度田”,对东汉豪强这个阶层,都有所涉及,但是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内容加以讨论。
豪强在东汉是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在前几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东汉豪强之“强”,但是东汉豪强到底有多强?东汉豪强又为什么这么强?在中国历史上盘桓长达七百多年,在东汉达到“大盛”的豪强,又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今天,笔者就来和大家谈一谈东汉豪强的“前世今生”。
一、豪强最初的来源豪强的最初来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当时,各国为了适应兼并战争的残酷形势,纷纷掀起了变法运动。
《史记·商君列传》:“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芳华。
”这条史料向我们揭示了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军功地主强势崛起,世卿世禄制不复存在,宗法意义上的地主也在秦并六国的过程中失去了政治特权,但是虽然他们已经“无所芳华”了,却依然很“富”,也就是说,他们的经济利益并没有被完全剥夺。
宗法地主“无所芳华”,却依然很“富”《史记·孟尝君列传》:“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又尚厚积余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
”秦建立大一统帝国,虽然摧毁了六国的贵族统治,但是六国的贵族却并没有被完全消灭。
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的那样,齐之孟尝,赵之平原,魏之信陵,楚之春申,还有其他旧贵族的后代转换了身份,以“豪滑之民”的形态继续大量存在于秦汉帝国之中,成为汉代豪强最初的主要来源。
二、汉武帝时期,豪强发展的分水岭(一)汉武帝之前的豪强因为豪强作为中国历史,特别是秦汉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直以来都广受关注,国内外的学者大师著述颇多,成果也相当丰硕。
汉朝的社会阶级与地主豪强
汉朝的社会阶级与地主豪强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社会阶级结构与地主豪强的存在对当时的政治与经济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阶级的形成与特征、地主豪强的地位与权力以及他们对汉朝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会阶级的形成与特征汉朝时期,社会阶级的形成主要与土地所有制的变迁密切相关。
早期的汉朝社会以农民为主体,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主要依靠土地的所有和规模。
土地的集中性越高,地主的地位就越高。
因此,社会分化迅速发展,形成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两大主要社会阶级。
地主阶级主要由豪族、贵族和官僚等组成。
他们拥有大量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成为汉朝社会的掌握者。
这些地主豪强在政治与军事方面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往往担任重要的官职并控制着地方的军事力量。
同时,他们的社会地位也使他们能够享受到其他阶层不可比拟的特权和优待。
二、地主豪强的地位与权力地主豪强在汉朝社会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通过土地的控制与收益,极大地积累了财富和权力。
地主豪强的土地多集中在丰沛的土地资源地区,如北方的京畿、河南、山东等地。
而这些地区的经济繁荣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往往又进一步加强了地主豪强的垄断地位。
地主豪强还通过担任官职和参与政治活动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他们往往以贵族的身份出现在朝廷中,成为皇权的亲信。
在地方上,他们通过掣扑地方官员的人事安排与府兵的组织调遣等手段,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
地主豪强的存在使得汉朝成为一个以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
三、地主豪强对汉朝社会的影响地主豪强的存在对汉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地主豪强通过对土地的垄断和控制,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贫困的农民只能成为地主的佃农或佣工,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地主阶级则享受着土地带来的丰富收益,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
其次,地主豪强的权势使得汉朝政权更加倚重他们的支持,这进一步加强了地主阶级的地位与影响力。
地主豪强往往能够通过控制和影响政治决策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
东汉的社会阶级士人与豪强的斗争与融合
东汉的社会阶级士人与豪强的斗争与融合东汉时期,社会阶级之间的斗争与融合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
其中士人与豪强之间的关系,既有激烈的对抗,也有一定程度的相互融合。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论述东汉时期士人与豪强的斗争与融合。
一、士人与豪强的斗争东汉时期,士人阶层作为社会最主要的知识分子,拥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力。
而豪强则代表着富贵和权势,掌握着大量土地和财富。
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在东汉时期是尤为严重的。
首先,士人对豪强的权势和财富表示不满。
在士人眼中,豪强通过剥削农民和横征暴敛获取财富,使农民疲于辛劳而无法自保。
士人痛恨豪强的富可敌国,认为他们不仅贪得无厌,而且腐败堕落,败坏了社会风气。
其次,士人对豪强的政治权力表示不满。
豪强通过控制地方官员和握有兵权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垄断了政治资源,使得社会阶级流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士人认为这种不正当的手段使得自己的晋升路径受阻,对士人的社会地位造成了严重影响。
最后,士人也对豪强的道德败坏表示不满。
豪强常常以强权压迫平民百姓,甚至违背常理和道义,这使得士人对其抱有极大的厌恶和不满。
士人以论德行为己任,对豪强的道德败坏进行了不懈的抨击和斗争。
二、士人与豪强的融合尽管士人对豪强持有强烈的反对态度,但在现实面前,士人与豪强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融合。
首先,士人与豪强在地方管理中达成妥协。
由于东汉政权的薄弱,士人往往需要依赖豪强的地方实力来维持地方秩序和社会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士人和豪强不得不通过互相妥协来解决矛盾,以共同维护地方的利益。
其次,士人通过加入豪强势力而获取更多的机会。
士人知晓豪强的权势和资源,通过和豪强建立联系,他们可以进一步在政治和社会地位上得到提升。
这种融合不仅是士人为了自身利益考虑,也是一种对现实的适应。
最后,士人与豪强在日常交往中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和合作关系。
士人与豪强有时会因为共同的兴趣而进行合作,比如经商、投资等领域。
在这种情况下,士人和豪强之间建立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也使得两者关系不再仅仅是对抗。
东汉的衰败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表现...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单元核心概念: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
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
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
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
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一. 原始农耕(A)⒈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⒉概念:以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取代采集与渔猎。
(男女社会地位的变化;母系、父系)⒊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粟、黍、水稻、稷、大豆等)⒋特点:南稻北粟的格局(粟类旱地作物、人工栽培的水稻分别同时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南道县玉蟾岩、浙江余姚河姆渡的水稻)⒋意义:⑴是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⑵为人类提供了持续稳定的食物来源。
⑶人类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生产力的提高,人口的增长)⒌典型: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体现了早期的农耕聚落是一种共同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表明当时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黄河流域;同性多人合葬,公共墓地)二. 中华文明的起源(A)⒈炎黄传说: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通过口耳相传得以保留传承。
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⒉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一.从“公天下”到“家天下”(A)⒈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
汉代的私学
私学
春 秋 战 国 秦
兴起 进一步发展 凋零
汉
繁荣昌盛
后 代
承汉发展
内 容
一 、 繁 荣 的 原 因
二 、 汉 代 私 学 简 介
三 、 意 义
兴起的原因
1 2
3
今古文之争和学 术的繁荣
官学数量、名额 有限,难以满足 个人和国家的需 要
汉代统治者对私 学采取宽容甚至 鼓励的政策
谢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代的私学系统
书馆
启蒙、识字教育、读写训练、个别教育
经馆
学者讲学、出现时间较早
私学教学方法:以次相传教
大师
大师弟子的弟子
讲授
听、 讲
听、 讲
听、讲
大师的弟子
大师弟子的弟子的弟子
意义:
汉朝私学教育不仅承担了绝大部分基础教育的任务,就 私学的高级阶段而言,对社会所产生的实际教育效果和 官学相比也难分上下。汉朝的经馆,实际上是后代书院 的历史渊源。
东汉世族形成
门阀士族萌芽于xx中后期一自给自足的大地主田庄经济是门阀士族形成的经济基础。
萌芽于西汉中后期的田庄经济,在东汉得到了普遍发展。
象西汉末年樊重所经营的那种田庄,在东汉则更多了。
以至东汉的世族豪强都把能拥有一座田庄作为人生的一大理想。
“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
舟车足以代步涉之艰,使令足以息四体之役。
养亲有兼珍之膳,妻擎无苦身之劳。
良朋萃止,则陈酒肴以娱之,嘉时吉日,则烹羔啄以奉之。
”①从而过上一种优闲安逸的生活。
西汉末东汉初,南阳阴氏家族占有土地“七百余项,舆马仆隶,比于邦君。
”②东汉初期,马援的三个儿子“奴蝉各千人以上,资产巨亿,皆买京师青肤美田。
”③明帝时的廉范,世代为边地郡守,“广田地,积财粟。
”④窦宪广占田地,“奴蟀以千数,于亲戚、功臣莫与为比。
”⑥东汉中叶,梁翼把东起荣阳,西至弘农,南到鲁阳,北达黄河、淇水近千里的大片上地粉占为林苑,还象皇室一样加以封禁。
美其名日“有人误杀了苑中的一只兔子,他竟残暴地杀死十几个人。
他强迫数千平民为奴娜,还无耻地自卖外”。
梁其搜刮的财物折成钱合30多亿,大约相当于东汉政府一年财税的一半。
郑太“家富于财,有田四百顷.”⑦灵帝时,盖勋领汉阳太守,时郡饥荒,“先出家粮以率众,存活者千余人。
”⑧献帝时,“(赵)谦、谦弟温,相继为三公。
一通岁大饥,(温)散家粮以振穷俄,一所活万余人。
”⑨这些人在饥荒年景尚有大量的家粮储谷,自然都是广占田地的大地主。
东汉时期,地主土地私有制充分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性质也比西汉更为明显.东汉人妊的《四民月令》对寸东汉大地主田庄经济有较全面的描述。
根据《四民月令》的记载,在一年中的每个月份,田庄中各种生产及其他舌动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安排,非常注意时令和节气,而且讲究精耕细作,根据不同的土壤种植不同的农作物,采用不同的种植密度。
还非常重视翻土施肥、除草晒田、双季轮作,以改良土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承前启后的汉代私学
承前启后的汉代私学摘要我国私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尤以孔子创办的私学最为兴盛;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私学进一步发展。
秦始皇焚书坑儒,禁止私学,然禁而未绝。
汉代私学是继战国私学之后我国古代私学发展又一繁荣与昌盛时期,这无疑是私学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
研究汉代私学对我们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私学的渊源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汉代私学原因系统贡献一、汉代私学崛起原因(一)汉代统治者对私学采取宽容甚至鼓励的政策汉朝统治者吸取秦朝短命而亡的教训,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采取修养生息的政策,相应地对私人讲学也不予干涉,就为私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
特别是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大大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由于官学数量有限,使得私学就承担起绝大部分基础教育的任务,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到汉中期,私学的学习和教学经历也成为选仕、做官的重要依据,这些政策无疑带动了私学的发展。
(二)官学数量、名额有限,难以满足个人和国家的需要西汉官学设在中央,中央官学又设在京都,由于路途遥远和名额有限,并且主要是培养皇族和贵胄子弟为主,很难满足读书人的需要,因此入官学无望的平民子弟只能入私学接受教育了。
另一方面,汉朝建国,为了维护国家政权,需要庞大的官僚机构,急需大量的人才。
所以统治者开始兴办官学,设太学,建“辟雍”、“明堂“等。
但由于政府财力有限,无法兴办更多的官学且只有京师才有太学,所以私学师生成为官吏的重要来源,这在客观上也刺激了私学的发展。
(三)古今文之争和学术的繁荣西汉末年产生的今古文之争,官方支持今文经学派,古文经学者为提高自己学术地位,不得不到民间传授。
学术文化的私家传授,使得私学不断融合各派观点,各家的大师也是层出不穷、争奇斗艳、百花齐放,客观上带动整个私学的繁荣。
二、汉代的私学系统汉代私学按其程度可分为:一是以识字教育为主的蒙学教育阶段;二是以学《论语》、《孝经》为主初识经学教育阶段;三是以研习五经为主的专经教育。
东汉豪族层级探究——以《后汉书》记载为例
东汉豪族层级探究——以《后汉书》记载为例豪族是秦汉社会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至王权,下至乡里,都能够看到豪族的身影。
根据豪族和王权结合程度的不同,豪族存在着不同的等级,并且不同等级的豪族对于社会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关于豪族层级的观点,日本学者东晋次先生在《东汉的乡里社会及政治变迁》一文中提出“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产生了士大夫豪族—土豪—小农的序列构造”。
并且这个体系上与王权相通,形成了一个“由士大夫豪族推行的地域支配体制的联合而构成的国家体制”。
崔向东教授在《汉代豪族研究》一书中也指出“王吉家族通过举孝廉和任子世代与中央政权结合,超越地方而发展成为中央士大夫豪族”也说明了豪族之间确实是存在不同的层级,并且在这些层级之间是可以通过某些途径做到相互转化的。
但前代学者们对于豪族的等级的阐述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对豪族的等级进行详细阐述,也没有说明不同等级的豪族对地方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所以,本文将在豪族等级的划分、不同等级豪族对地方的不同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对于豪族等级的划分,根据史书记载,豪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中央豪族”“郡县豪族”“乡里豪族”。
一、中央豪族中央豪族是指与王权结合程度最深,或者长期与王权相结合的豪族。
这样的豪族在整体上看,数量是最少的,但所掌握的权力是最大的,对国家整体上的影响较大。
东汉的邓禹家族是典型的中央级豪族,可以通过对邓禹家族的研究说明中央级豪族的特点。
(一)中央豪族的特点“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
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
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
数年归家。
”[3]599这是《后汉书·邓禹传》中关于邓禹发迹的记载,在这段话中明确说明邓禹在很早的时候就与光武帝刘秀结识,在王莽末期各路英豪起兵推举邓禹时,邓禹都是“不肯从”的态度,直到光武帝刘秀“安集河北”时,邓禹才“杖策北渡,追及于邺”,追随光武帝刘秀,并且为其出谋划策,为邓禹及其家族能够成为东汉时期重要的豪族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汉代豪族的儒学化过程研究
汉代豪族的儒学化过程研究豪族作为两汉时期的一个重要社会阶层,其形成、发展以及转型都对两汉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汉代豪族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其本身的儒学化也是与之并行的。
汉代豪族的儒学化不仅是豪族自身以及儒学自身各自发展的结果,也与专制皇权的介入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皇权主导下的汉代豪族与儒学的结合,对于汉代社会阶层的固化,皇权的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基础的加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豪族儒学化的过程中,皇权起着主导的作用。
即指无论是儒学的发展,还是豪族形态的转变,都是在皇权的支配下完成的。
随着儒学地位的确立和察举选官制度的成立,也为豪族的发展找到了新的路径。
他们通过习儒通经,利用察举制度,大批豪族及其子弟成为国家官僚,这为豪族与皇权的结合找到了便利的途径。
至西汉中期,官僚、地主、商人多位一体的新豪族开始逐渐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豪族的儒学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到东汉时期,豪族与儒学的结合更为密切,豪族与皇权的关系也进入新的阶段。
这时出现了世代通经的家族,他们通过创办私学,为豪族的儒学化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豪族开始逐渐由世代通经向世代官宦转变,豪族的儒学化加速推动了豪族官僚化和官僚世族化的双向进程。
在汉代,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别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在豪族儒学化的过程中,地域性差异显著。
以关东、关中、江淮为主的中原地区,凭借政治中枢和文化中心的位置便利,豪族儒学化发展的程度明显高于四边其他地区。
豪族的儒学化是一个普遍的发展趋势,中原地区豪族的儒学化对四边地区产生了辐射的作用,而且更倾向于文质化;西北和北部地区豪族的儒学化并不纯粹,多是文武兼修;西南地区豪族的儒学化由于地域原因发展缓慢,与中原地区相比,相对封闭;江南地区的豪族儒学化则主要是在东汉末年以及魏晋时期,儒学化后继发展强盛。
总的来看,在汉代豪族儒学化的过程中,以关中、关东、江淮等地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四边地区则次之。
东汉帝国的崩溃(五)与豪族共天下
东汉帝国的崩溃(五)与豪族共天下虽然都以“汉”为帝国的名号,但相较于东西两晋和南北两宋之间的一脉相承,东汉与西汉却有着天壤之别。
这不仅表现在血缘上的疏远——刘秀不过是十多万刘氏子弟中的一员,传到他时已是平民百姓的身份而毫无政治特权了。
更为关键的一点是,两汉的功臣群体来自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除了张良这一六国贵族子弟外(而且还是中途加入的),跟随刘邦起义的多出身于社会中下层:樊哙是杀狗的屠夫,灌婴是卖布的小商贩,周勃以编织薄曲并兼职丧礼吹箫为生,萧何曹参也不过是县里的小官。
此外,这些人大都是单枪匹马地追随刘邦,只有萧何带领宗族几十人从军。
当汉高祖五年楚汉之争告一段落后,获胜的刘邦依照功劳大小封赏功臣。
对于名次排行,群臣争执不休。
刘邦以坐镇后方的萧何功劳第一,封为酂侯,封赏了最多的采邑,这自然引起在疆场上出生入死的武将们的一片质疑。
但刘邦毫无动摇,在其对群臣的回应中,萧何以数十位宗族子弟从军的做法便是一个至为关键的理由。
物以稀为贵,由此不难看出西汉功臣的小家庭出身及其社会阶层。
西汉的这幅局面,被两千年后的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称之为“布衣将相之局”。
与之相对,东汉开国功臣则大都出身豪族:马援、窦融是西北的望族,邓晨出身高级官僚世家,寇恂为上谷名门大族,李通、阴识、樊宏皆为南阳屈指可数的大富豪,等等。
这些出身豪族的功臣,在起义时大都带领着大批宗亲宾客跟随刘秀。
而且,相较于个人才华,刘秀更看重他们的宗族背景,单身之人并不为光武帝所特别重视。
刘秀与其兄刘縯起兵伊始,借助的就是南阳的豪族势力。
当时,刘秀这一支虽然有所衰败,但南阳的刘氏宗族整体势力不小。
刘秀的舅舅樊宏,善于农业种植和经商,拥有三百多顷的土地,又四代不分家,是南阳湖阳县著名的乡里大族。
刘秀的姐夫邓晨,世代做两千石层级的高官,是南阳新野县的一方望族。
刘秀的结发妻子阴丽华,出身新野的巨富之家阴氏,拥有土地七百余顷,奴仆车驾的规模堪比一方诸侯。
鼓动刘秀起兵的李通,出身世代经商的富豪大族,与其父二人都擅长谶纬之术,也是宛城的一方豪强。
东汉豪强士族的兴起
外戚与宦官的轮流专政
外戚与宦官的轮流专政
外戚与宦官的轮流专政
外戚与宦官的轮流专政
外戚与宦官的轮流专政
外戚与宦官的轮流专政
外戚与宦官的轮流专政
外戚与宦官的轮流专政
外戚与宦官的轮流专政
外戚与宦官的轮流专政
东汉政治述略 东汉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
多寿即 外命位 藩不年 入长龄 继小 大 统
——《后汉书 ·仲长统传》
“有求必给”、”闭门成市”,自给自足成为庄园经 济的一个很大特点。
豪强士族的经济
荷 塘 渔 猎 画 像 砖
酿 酒 画 像 砖
豪强士族的经济
桑 园 画 像 砖
渔 筏 画 像 砖
豪强士族的经济
盐 井 画 像 砖
冶 铁 画 像 石
豪强士族的经济
崔寔《四民月令》——东汉后 期豪强士族经营田庄之家历。
东汉政治述略
三公……入则参对而议政 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
——《后汉书 ·陈忠传 》
宰相的权力: 1.议政权 2.监督百官执行权
祝总斌 著
东汉政治述略
行 君背 政 主景 合专 理制 化
政总 不揽 任权 下纲
事 归
虽 置
结 果
台三
阁公
东汉尚书台之发展
尚书令
尚书仆射
尚书左、右丞
三北南民二吏
公主主
千
曹客客曹石曹
豪强士族与中央集权政府之矛盾
唐长孺 著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豪强士族与中央集权政府之矛盾
2. 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东汉后期:刺史——州牧 郡、县二级——州、郡、县三级
东汉各级地方行政机构的僚属,以及各地贡举的 秀才、孝廉、贤良方正、文学等,由地方官从本 地人中辟举。
两汉的私学教育及影响1(可复制论文)
日 期:垫一生篁虽f!Ⅱ
刖舀
教育作为人类文化知识传承的重要途径和工具,其组织形式在中国两千多年 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表现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类型。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在传统 文化教育传承中的重要作用,都值得认真研究。纵观以往学术界的研究,在中国 古代官学制度方面相对较多、较深,而在私学方面则相对较少。国
impacts on society and future generations. Key Words:the Han Dynasty;Private School;development of Private school
education;roles and impacts
Ⅱ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文力图利用传世文献与部分出土文献,通过分析私学在两汉时期的发展, 以及对这一时期著名教育家的评述,以期客观地看待私学的作用和弊端,并探讨 其对当时社会和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两汉私学教育情况作用和影响
Abstract
Private school education was a kind of important forrn in Chinese ancient education system.Since the rise of Private School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it has a strong vitality existing in varies stages of social development.To the Han Dynasty,Private school education achieved a prosperous stage in the round.When Official School didn’t establish,Private School undertook the social and educational programs on its own.After Official School established,Private School studied and promoted each other with it,and made up a complete education system in ancient China.
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研究(纯文字WORD版)
这是辽宁省优秀毕业研究生李金鲜先生的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致力于中华古典文化的弘扬,愿意免费将硕士论文的WORD版提供给大家。
恳请方家指正。
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研究中文摘要豪族是汉代极其重要的社会阶层,是联系国家与社会的纽带。
豪族的精神世界是豪族研究的三大重要领域之一,而尚“清”意识是豪族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在豪族儒学化和士族化过程中形成的。
本文以思想与社会的互动为视角,对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的形成过程、日常表现及尚“清”意识与“浊”的现实之冲突进行了考察。
从剖析“清”的本义出发,进而探讨“清”概念的发展过程,然后分析豪族在儒学化和士族化过程中,其精神世界由尚武向崇文再向尚“清”演变的过程。
日常生活中的守清贫、赡宗族,家风中的清慎、清劲、清忠,为政中的忠清直亮、廉洁不贪、推行清化,是豪族尚“清”意识的重要表现。
随着豪族儒学化和士族化的完成,尚“清”已经内化为他们的精神追求。
因此,他们常常表现出一种“清”的特质。
在颓败的社会局势和浊恶的政治空气中,豪族尚“清”意识受到了浊流势力的抵制,二者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
豪族不仅坚决抵制社会上的奢侈、伪孝之风,还进行政治斗争。
由于浊流势力强大,清流豪族惨遭两次“党锢”之祸。
伴随着新思潮与新觉醒,汉代豪族的精神世界发生了由尊儒向崇道的转变,其尚“清”意识也由政治和伦理道德范畴转向审美范畴。
这一时期,尚“清”意识并未因其获得审美范畴的意义而丧失其道德伦理和政治范畴的地位。
实际上,甘守清贫、为政清廉的官吏在魏晋以后的中国亦不乏其人。
关键词: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精神世界;“清”流;“浊”流引言(一)选题意义豪族是汉代极其重要的社会阶层,是联系国家与社会的纽带。
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了解豪族就无法深入分析两汉时期的重要社会现象和重大历史事件,也无从把握四百余年的两汉历史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豪族的形成、演变过程,豪族的地域性特征及其对两汉社会的影响,豪族的精神世界是豪族研究的三大重要领域。
东汉三国士大夫与豪门政治(一)[权威资料]
东汉三国士大夫与豪门政治(一)光武中兴:刘秀柔道治国《资治通鉴》讲座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前256―前195)、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前6―57)、蜀汉开国皇帝刘备(161―223),号称“三刘”。
他们各自成就了一番功业,年寿也大体相当―― 都在虚岁63岁左右。
刘邦、刘备可谓家喻户晓,而了解刘秀事迹的人似乎不多。
刘邦打天下,有西楚霸王项羽衬托,显得波澜壮阔;刘备的事业,有对手曹操,有军师诸葛亮,猛将关羽、张飞、赵云,说起来也是精彩纷呈;唯独刘秀的事迹,则是比较平实的。
少年情怀青年造反刘秀是一个“老实人”,这一点与刘邦、刘备不同。
刘邦年轻时就不安分,刘备也是不爱读书,不爱耕田,成天与邻居的孩子们追逐玩耍。
刘秀却是一个读书、力田的乖孩子,他的造反,是他哥哥刘�t(yǐn)带出来的。
刘秀字文叔,曾经在长安上过太学,读书期间,就很关注时政。
从他的年龄推断,刘秀在长安读书,正值王莽改革的天凤年间①。
由于王莽的改革牵涉千家万户的现实利益,刘秀与同窗们对此十分关注,常常私下讨论,各抒己见。
刘秀的见解不凡,当时,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拥护者,比如后来的名臣邓禹,当时是太学里比刘秀年级低的学生。
刘秀的家境比较富裕,但不属于“土豪”级别。
他曾与同学合伙买了一条驴,租赁出去,赚一点学杂费和生活费。
这些细节,都透露出刘秀是一个既有远大志向又脚踏实地做事的人。
回到家乡后,刘秀依然过着种田、卖粮的生活,大哥刘�t自比高祖刘邦,笑话刘秀就像刘邦的二哥刘仲。
史称“�t性刚毅,慷慨有大节,自莽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
这“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的架势,分明是刘邦再世呀。
①有一回,刘秀与姐夫邓晨参加一个朋友聚会,大家谈到民间流传的谶文,“刘秀当为天子”。
王莽的军师本名刘歆,后来改名叫刘秀。
所以,大家都说,这个刘秀指的是国师公刘歆吧?刘秀却半开玩笑地说:“安知非仆耶?”怎么就知道不是我呢?虽然是句玩笑话,姐夫邓晨却暗中窃喜,因为他觉得平日老实厚道的这位妻弟,其实内心并不像外表所表现的那样。
两汉至蜀汉时期巴蜀豪族发展及儒学化研究
两汉至蜀汉时期巴蜀豪族发展及儒学化研究两汉时期,巴蜀豪族的发展在经过西汉初的初步形成与西汉后期至东汉前中期的稳步发展之后,在东汉后期达到了高潮。
蜀汉政权一向以汉朝正统自居,各项社会制度也基本上属于东汉后期的延续,但刘备及其继承者总体上对巴蜀豪族秉持的是名为尊重,实为压制的态度。
与曹魏之下的关东豪族和东吴之下的江淮豪族相比,自东汉末年至蜀汉政权时期,巴蜀豪族的发展呈现出一种颓势。
大致来说,秦末汉初至元帝以前为巴蜀豪族的初步形成时期,尚处于初创阶段,身份特点较为单一,还没有形成后期那种集官僚、士人、地主、工商豪富等多重身份于一体的典型豪族形态,但已经出现了向此形态发展的趋势。
元帝至东汉安帝之前为稳步发展时期,豪族出现的数量增多,速度加快且较为稳步,所出现豪族于时间上的分布也体现出较为均匀的特点。
东汉后期为发展高潮时期,此一时期出现的豪族在数量上是前一时期的1.5倍,仕宦地位也远远超越前一时期,位至公卿重臣者屡见不鲜,巴蜀豪族士人开始有意识的按照自己的政治主张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央事务,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蜀汉时为巴蜀豪族发展的延续及转折时期。
一方面,蜀汉政权统治者积极拉拢吸收巴蜀豪族士人,允许其参与政权管理,这大大促进了巴蜀豪族的发展。
另一方面,又以严法对其严格管控,这种情况在刘备时期尤为明显。
此外,蜀汉统治者不允许巴蜀豪族势力渗入权力核心,严禁其参与中央决策,可视为对其持压制与防范心理。
这也使得巴蜀豪族在政治上始终处于较低的地位,无法向更高社会阶层发展,更不能如中原豪族那样朝着士族化的方向逐渐演变。
遂彻底失去了与中原豪族相竞争的资本。
豪族在官僚化、儒学化和士族化三方面的发展是相互促进,互相融合的,巴蜀豪族的儒学化在豪族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表现不同的特点。
在初步形成时期,巴蜀豪族儒学化主要由官方所主导的官学教育和一定规模的私学教育,由官僚带动儒学发展。
此阶段巴蜀古文化以及荆楚文化在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与碰撞过程中催生出了一批擅长文学的士人,如司马相如、王褒以及不久之后的扬雄等人。
7东汉
宦官 92郑众
汉殇帝105 邓太后(殇帝母) 邓骘(太后兄) 汉安帝106
汉少帝125 阎太后(安帝妻) 阎显(太后兄)
121李闰、江京 125孙程
汉顺125、 梁太后(顺帝妻)
冲144、质 145、桓146
汉灵帝167 窦太后(桓帝妻)
梁商(太后父) 梁冀(太后兄)
窦武(太后父)
159单超 168张让、赵忠
)
(
至 十 四 年
公 元 26 ~ 38 连 续 六 次 颁
婢
恢 复 发 展 生 产
——
丞三 相公 独之 尊演
变 : 三 公 鼎 立
秦及西汉前期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西汉后期 大司马 大司徒 大司空
东汉
太尉 司徒
司空
太尉: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 司徒:掌人民事,凡四方民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
因卖谷于宛。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 光武初不敢当,然独念兄伯升素结轻客,必举大事,且王莽败亡已兆,
天下方乱,遂与定谋,于是乃市兵弩。十月,与李通从弟轶等起于宛, 时年二十八。《后汉书·光武帝纪》
()
二、巩固统治的措施
(一) 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
强 地 主 的 反
光 武 帝 于
秦、西汉:江南仍是“卑湿贫国”,处于落后地 位。
东汉末年:“沃野万里,民富兵强”,自然条件 与人文条件均大为改善,其经济发展水平与江北许多 地区相比,已逐渐处于优势地位。
王 帧 《 农 书》 水 排 图
今 人 修 正 后 水 排 图
复原的水排实物模型照片
四川成都扬子山1号墓之《井盐画像砖》
东汉市井图画像砖
熹平四年,灵帝乃诏诸儒正定 《五经》,刊于石碑,为古文、 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 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汉私学与豪强世族化
一、东汉私学繁荣及豪强世族化的原因
东汉时期,私学达到了一个繁盛期,而且在它的影响下,豪强地主逐渐向世族化过度。
文章拟从以下几个原因来对这一现象做一个说明。
(一)经学复兴和以经致仕为私学发展提供了前提
东汉时,刘秀为培养忠君人才,限制军功豪强,采取“退功臣而进文吏”,[1] “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
”[2]东汉一朝读经成为风气,使经学但得极大的发展。
同时自汉武以后,朝廷选拔官吏的标准以明经为主,儒生只要通经,便可以入仕做官,甚至封侯拜相。
“士病不明经术。
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
经学不明,不如归耕。
”[3]两汉时期,如要进入仕途,不管采用哪种形式,经学始终是最核心的选官标准。
正是经学的复兴和以经致仕,才为东汉私学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前提。
(二)今古文之争,为私学发展提供了学术需要
自西汉末年刘歆提出设立古文经学博士开始,今古文由于在经义上和治学上的风格和方式有明显的不同,今古文之争变得日益公开化和激烈化。
到了东汉时期,今文经学独占了官方教育,但古文经学并未因此而退出。
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思想,进而获得官方的认可,便坚持在私学中传授,从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在今古文两派长期的论争过程中,两派除了希望通过官学途径发展外,“而更多地是借助私家传播的形式,聚众授徒,以至使得东汉私学的发展规模极大,盛况空前。
”[4]
(三)东汉经学发展与官学不足的矛盾为私学发展提供了社会需求
东汉时期,由于经学的发展和选官的更加注重经学标准,使社会上读经蔚然成风,然而东汉当时的官学仍然承袭西汉的官学系统,主要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种,而且“东汉时期中央太学时兴时废,而地方虽有官学之名却无官学之实,许多郡县学校都久废不修”。
[5]即使官学最为繁盛时,其规模数量,入学名额也远远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相对于官学的弊端,私学以其灵活性、广泛性,特别是儒学大师的加入而得以空前发展。
因而,传经的重任慢慢向私学转移,私学教育成为传经的中流砥柱。
(四)东汉对豪强地主的压制与笼络使其寻求新的出路
东汉政权本身就是在南阳豪强地主力量的扶持下建立起来的。
因而在东汉建立后,豪强地主在经济上、政治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
豪强实力的增加,势必会影响到东汉社会的稳定,故而东汉政府对豪强地主即利用笼络又压制其发展。
豪强地主为了维持其家族利益的发展,不得不寻找一条更加稳定的道路进入东汉政权。
东汉入仕以通晓经义为主要标准,故而当时豪强地主纷纷“通过演习儒术来改变家族的生存境遇,从明经入仕的途径以一种更被皇权接受的方式进入皇朝政治”。
[6]
二、东汉私学繁荣的突出表现
东汉时期,私学在上述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盛极一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私学的数量多,规模大
东汉时私学繁荣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数量众多,而且规模庞大。
“其服儒衣,称先王,游庠序,聚横塾者,盖布之于邦域矣。
若乃经生所处,不远万里之路,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其耆名高义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
”[7]而且,“据学者统计,《后汉书·儒林列传》及其他传记所记载较大规模的私学共38家,受业弟子千人以上者15家,万人以上者两家,尚未计官僚士大夫之私学及家学。
”[8]
(二)形成较为完善的结构体系
东汉私学自下到上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办学体系,该体系主要有书馆、乡塾和精庐或精舍构成。
书馆是东汉启蒙教育的场所,王国维考证:“汉时教初学之所名曰书馆,其书名曰书师。
”并指出书馆“旨在使学童识字习字”。
[9]之后,便可以进入乡塾,进行基本的经书学习。
这一阶段仅要求学生掌握经书的大意,不求精深理解。
最后就是精庐或精舍,要求专经研习。
精塾与精舍的开设主要是通经大儒或著名学者。
如“(刘)淑少学明《五经》,遂隐居,立精舍讲授,诸生常数百人。
”[10]又如“(姜)肱博通《五经》,兼明星纬,士之远来就学者三千余人。
[11] (三)经学大师与私学的关系密切
经学大师与东汉私学的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东汉的经学大师投身于私学教育。
他们开设精庐精舍,广收学徒,宣扬学术思想,使私学成为传经研经的最重要的阵地。
例如“(马)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
”[12]而其他经学大师如楼望,蔡玄,魏应等皆开馆授徒,弟子少则千人,多着万人;二是私学中名家辈出,成绩斐然。
《后汉书·儒林列传》所列名儒42人,有39人出自私学或直接兴办私学。
(四)私学类型多样和形式灵活
东汉时期,对兴办私学者并没有明确的身份限制,凡“通晓经义”者皆可设馆收徒。
因而使东汉私学类型多样,大体来说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私学:一类是官僚士大夫私学,如楼望“建初五年,坐事左转太中大夫,后为左中郎将。
教授不倦,世称儒宗,诸生著录九千余人。
”[13]一类是民间人士办学,如周泽“少习《公羊严氏春秋》,隐居教授,门徒常数百人。
”[14]还有一类就是家学。
东汉私学不仅类型多样,而且对地点和场合并没有特殊的要求。
如桓荣既可“负土成坟,因留教授,徒众数百人”,也可“抱其经书与弟子逃匿山谷,虽常饥困,而讲论不辍”。
[15]私学的类型多样、办学灵活,大大的扩宽了私学的发展途径。
同时入学者也无身份、地域、年龄的限制。
正是这样,东汉私学才能繁盛一时,显现出无限生机。
三、豪强世族化的过程
东汉经学的发展和私学的繁荣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而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结果就是豪强世族化,本文大体把豪强地主的世族化分为两步:一是豪强的文化化,二是垄断文化传播,完成文化的家族化,成为世家大族。
(一)豪强的文化化
东汉时期私学繁盛,多名家大儒,官学所不能及。
东汉豪强地主虽可以通过其社会地位进入官学,但是当时豪强研习经文,掌握经学多选择私学。
豪强的文化化与私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豪强子孙游学各地,拜访名师在东汉几乎成为其掌握文化的通常道路。
如南阳乡里著姓樊宏,其子儵“就侍中丁恭受《公羊严氏春秋》。
”[16]又如南阳豪族阴氏,在阴子方时“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
”而到阴识时“识时游学长安,闻之,委业而归,率子弟、宗族、宾客千余人往诣(刘)伯升。
”[17]再如当时的军功豪族马援一族,其兄马余之子马严“从平原杨太伯讲学,专心坟典,能通《春秋左氏》”。
[18]
河南豪族侯霸“家累千金,不事产业。
笃志好学,师事九江太守房元,治《谷梁春秋》”。
[19]
(二)垄断文化传播,形成世家大族
豪强地主通过私学方式掌握经学,完成家族的文化化后,为了家族长久利益,讲求家学,垄断文化的传播,形成世代相传的累世经学,即所谓的“传父业”、“修父业”等。
陈寅恪曾指出“夫士族之特点既在门风优美,不同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术之因袭。
”[20]如东汉世家望族杨氏一族,在杨震时
“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杨震受业于私学,而到了其子杨秉时“少传父业,兼明《京氏易》。
”其孙杨赐“少传家学,笃志博闻”曾孙杨彪“彪字文先,少传家学。
”[21]再如当时大族袁氏一族,在袁安时“安少传(袁)良学。
”其子袁彭“(袁安)子彭,字伯楚。
少传父业”。
[22]
东汉以经取士,豪强地主不断学经,进而由文化垄断变成仕途垄断,由世代传经变成世代为官,最终完成向世家大族的转化。
同样以东汉的杨氏一族为例,杨震“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
”杨秉“代刘矩为太尉”杨赐“代刘郃为司徒,”“复代张温为司空”。
杨彪“中平六年,代董卓为司空,其冬,代黄琬为司徒。
”[23]再如被誉为四世五公的汝南豪族袁氏一族,“袁安官司空,又官司徒,其子敞及京皆为司空,京子汤亦为司空,历太尉,封安国亭侯,汤子逢亦官司空,逢弟隗先逢为三公,官至太傅”。
[24]杨袁二族正是因为世代传经而成为东汉极为显赫的世代公卿家族。
四、结论
东汉时期的私学空前繁荣,并对当时社会产生深远影响,豪强的世族化正是得益于东汉私学的发展。
当豪强地主转化成世家大族后,对东汉文化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化上使东汉繁荣的私学逐渐转化成家学。
政治上,世家大族依靠其经济,社会乃至文化上影响力,垄断仕途。
成为东汉不可忽视的重要阶层。
到魏
晋南北朝时,皇权与世家大族相互妥协,形成当时特有的门阀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