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工艺学
陶瓷工艺学 10 陶瓷装饰
h
7
二、釉中彩
釉中彩又名高温快烧颜料。这种陶瓷颜料的熔剂成分不含铅,是在陶瓷釉 面上进行彩绘后,在1060~1250℃温度下快速烤烧而成(一般在最高温度阶段 不超过0.5h)。在高温快烧的条件下,制品釉面软化熔融,使陶瓷颜料渗透到 釉层内部,冷却后釉面封闭,颜料变自然地沉在釉中,具有釉中彩的实际效果 。
3、胎
将两种以上不同色调的坯泥不均匀地掺在一起的成形,造成坯体出现不同 色调的花纹达到装饰的效果称为绞胎(又称胶泥)。
h
13
二、镂空、刻花、堆雕
1、镂空
镂空又称镂雕、透雕。它是以镂空为主,结合圆雕、捏雕、堆雕等技法在陶瓷 坯体上把装饰纹样雕通,再在上面粘贴花草或加彩的一种装饰方法。
2、刻花
刻花是我国陶瓷传统装饰方法之一。它是依照设计的稿样在坯体上用铁、竹制 的刀、扦等工具刻划出装饰纹样,施透明釉烧成。
❖ 化妆土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是在坯体上施好化妆土后再施釉,通常将此种化妆 土称为釉底料或底釉,用于掩盖坯体中铁化合物的颜色,以提高釉面白度或颜 色釉的呈色效果。另一种化妆土用于改变坯体的表面颜色和抗风化能力。
h
15
❖ 化妆土常作为底釉,这时它是釉与坯的中间层,其本身性能直接影响到坯体和 釉层的结合性能。对化妆土要求如下: ①必须是均匀的,具有细腻的颗粒组成。 ②要求化妆土的细度小于坯体而大于釉料。 ③化妆土的干燥收缩和烧成收缩应适中,略大于坯体的干燥收缩和烧成 收缩。 ④化妆土的热膨胀系数要求介于坯体和釉料的膨胀系数间。 ⑤化妆土的悬浮性要好,并且烧前、烧后要能很好地粘附在坯体上。
❖ 再用煤油、汽油等洗去防腐剂并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在整个制品表面涂上一层磨光金彩 料。彩烧后加以抛光,原来未经腐蚀的釉面上的金层是光亮的,而腐蚀过的部分上的图案 则是无光的。彩烧温度为700~800℃,彩烧5~6h。
陶瓷工艺学第2章-原料课件
第二章 原料
2.3、长石类原料
— 、长石的种类
1、钾长石 2、钠长石 3、钙长石 4、钡长石
K2O·Al2O3·6SiO2 ; Na2O·Al2O3·6SiO2 ; CaO·Al2O3·2SiO2 ; BaO·Al2O3·2SiO2 ;
第三篇 陶瓷工艺学
钾长石
第三篇 陶瓷工艺学
第二章 原料
二、长石的作用
二、粘土的组成
粘土的组成包括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和颗粒组成。 1、 化学成分 (1) SiO2:40~78%
SiO2高,砂性重,成型可塑性差,但干燥烧成收缩小。 (2) AL2O3:12~40%
AL2O3高,耐火度高,难烧结 (3)R2O+RO:R2O=0.5~5%,RO=1~6% R2O+RO高,耐火度低,烧成
陶瓷生产的主要原料,占配料中的 40~60%。 一、粘土的定义与分类 1、粘土的定义
是一种或多种呈疏松或胶状密实的含水铝硅酸盐矿物的混合物。 2、特点:是一混合物,无固定化学式,无固定熔点。 3、成因:粘土主要是由铝硅酸盐类岩石,如长石等经过长期地质 年代自然风化作用或热液浊变作用而形成。
第三篇 陶瓷工艺学
第二章 原料
第三篇 陶瓷工艺学
1 矿物组成
高岭石和伊利石加水时,水分子仅渗入颗粒间;而蒙脱石水分子除进 入颗粒间,还可渗入单位晶胞之间,故其遇水后膨胀要比前者大,触变性
比前者大。
2 粒度大小、形状 颗粒愈细,形状愈不对称,愈易成触变结构。
3 含水量 水量大的泥浆,不易形成触变结构,反之易成触变结构。
特点:常呈色,但可塑性较好,耐火度较差。
第三篇 陶瓷工艺学
第二章 原料
2)按可塑性分类 1 高可塑性粘土。
陶瓷工艺学
二、滚压成形
滚压成型是由旋压成形方法发展而得的 新工艺。这种方法把扁平的型刀改变为尖 锥形或圆柱形的回转体——滚压头。成型 时,盛放着泥科的模型和该压头分别绕自 己的轴线以一定速度旋转。滚压头一面转 动一面压紧泥料。这种方法广泛用于成型 日用陶瓷器皿。
生产能力:
14—16吋盘 240件/h 18—20吋盘 120件/h 成形范围:Φ ≤508mm
一、旋压成形
旋压成形也称刀压成形。它是利用型 刀和石膏模型进行成形的一种方法。 刀口的工作弧线形状与模型工作 面的形状构成了坯体的内外表面, 而型刀口与模型工作面的距离即为 坯体的厚度。
旋压成型操作
向旋转的石膏模中,投入泥料。 然后将型刀慢慢压入泥料。 多余的泥料则贴附于型刀排泥板上, 并用手清除 同时割除模型口沿处余泥。
属护套,以增大强度
檐沟的作用
1、容纳翅片状余泥 2、限制泥料外溢,防止制品成型腹腔 内泥料不足,保证制品充填情况良好 3、限、模具的影响 2、檐沟设计的影响 3、塑压模内水分排除的影响 4、成型压力与塑性泥料的关系
A:泥料含水率高时,成型压力应降低。 B:可塑性愈好的泥料脱水性能愈差,加压停
石蜡作粘结剂的特点
熔化后粘度小,易填满模型;
有润滑性,对模具不会磨损,生坯光洁度高, 冷却凝固后坯体有一的强度; 熔点低故热压铸工作为70~80 ℃; 冷却后体积收缩约为7~8%,易脱模;
(5)模型中泥料被主轴带动旋转,要受到离心 力的作用,如果离心力大于泥料与模型间的 粘附力,泥料就要甩出,产生所谓“飞泥” 的现象,有时局部泥料被拉断而甩出,这都 使成形操作无法进行。
生产效率高
主轴转速高时 飞模 飞泥
陶瓷工艺学
原料的分类根据工艺特性:可塑性原料,非可塑性原料(瘠性),熔剂性原料。
根据用途:坯用原料,釉用原料,色料和彩料。
根据矿物组成:粘土原料,硅质原料,长石原料,钙质原料,镁质原料等。
根据原料的获得方式:天然矿物原料,化工原料,工业废渣原料等。
粘土的组成:粘土的性能取决于粘土的组成,包括粘土的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和颗粒组成。
粘土:粘土很少由单一矿物组成,而是多种微细矿物的混合体。
因此,粘土所含各种微细矿物的种类和数量是决定其工艺性能的主要因素。
粘土的工艺性质:可塑性、结合性、离子交换性、触变性、膨化性、收缩、烧结性能、耐火度等。
石英的晶型转化类型有两种:(1)高温型的缓慢转化(2)低温型的快速转化石英的工艺性质:(1)石英是瘠性原料,可对泥料的可塑性起调节作用。
(2)提供了生坯中水分快速排出的通道,可缩短干燥时间,减少干燥收缩(3)烧成过程中,石英的体积膨胀可以补偿坯体的收缩(4)高温下石英会部分熔解而提高液相的粘度,未熔化的石英可作为坯体的骨架,起到增强的作用(5)冷却时石英晶型转化的体积效应使坯体内产生相当大的内应力,导致裂纹产生,从而影响陶瓷的抗热振性和机械强度(6)釉料中的石英对其性能有很大影响。
长石:是陶瓷生产中的主要熔剂性原料。
钾长石:异成分熔融,高温下熔体粘度大。
钾长石的熔融温度不是太高,且其熔融温度范围宽。
高温下钾长石熔体的粘度很大,且随着温度的增高其粘度降低的较慢,在陶瓷生产中有利于烧成控制和防止变形。
钠长石:同成分熔融,高温熔体的粘度小。
钠长石的开始熔融温度比钾长石低,熔化时没有新的晶相产生,液相组成和未熔长石的组成相似,但液相的粘度较低。
钠长石的熔融范围较窄,且其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速度较快,因而在烧成过程中易引起产品的变形。
长石在陶瓷生产中的作用:1. 长石是熔剂性原料,高温下熔融形成粘稠的玻璃熔体,是坯料中碱金属氧化物的主要来源,能降低陶瓷坯体组分的熔化温度,有利于成瓷和降低烧成温度。
陶瓷工艺学资料
陶瓷工艺学名词解释:一次烧成——是指陶瓷工艺过程中将素烧与釉烧合成一次的烧制工艺。
二次烧成——是指陶瓷坯体在施釉前后各进行一次高温处理的烧成方法。
一次黏土——原生黏土,又称一次黏土、残留黏土,是母岩风化崩解后在原地残留下来的黏土。
其质地较纯,耐火度高,但颗粒大小不一,可塑性差。
二次黏土-----次生黏土,又称二次黏土、沉积黏土,是由风化生成的黏土,经雨水、河流、风力作用而搬运至盆地或湖泊水流缓慢的地方沉积下来而形成的黏土层。
素烧------是指未施釉的生坯经一定温度热处理,使坯体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过程。
釉烧-------经过素烧的坯体施釉后,再入窑焙烧的过程。
可塑性-----物质在外力或高温等条件下,发生形变而不破裂的性质。
触变性-----触变性亦称摇变,是分散体系流变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一些体系在搅动或其它机械作用下,体系的粘度或切力随时间变化的一种流变现象。
耐火度-------是指耐火材料在无荷重时抵抗高温作用而不熔化的性能滚压成型-------用旋转的滚头,对同方向旋转的模型中的可塑坯料进行滚压,坯料受压延力的作用均匀展开而形成坯体的方法。
注浆成型------注浆成型是利用多孔模型的吸水性,将泥浆注入其中而成形的方法真空炼泥-----泥料经过真空练泥,可以排除泥饼中的残留空气,提高泥料的致密度和可塑性,并使泥料组织均匀,改善成形性能,提高干燥强度和成瓷后的机械强度。
胎釉的适应性------釉层与胎具有相匹配的膨胀系数,不致于使釉出现龟裂或剥落的性能。
陈腐——陈腐可以促使泥料中水分的均匀分布,同时在陈腐过程中还有细菌作用,促便有机物的腐烂,并产生有机酸使泥料的可塑性进一步提高。
生料釉——以生料配方经混合磨细后施釉烧成的。
熔块釉——毒性原料和其他原料预先溶质成不溶于水或微溶于水无毒的硅酸盐溶块。
简答题;1.坯体(料)可塑性怎么提高?①将粘土矿物进行陶洗、除去所夹杂的非可塑物料或进行长期风化。
陶瓷工艺学
陶瓷工艺学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陶瓷基础知识和技能、基本工艺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生产操作和分析、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而开设的。
这门课程使我们系统地掌握陶瓷生产技术知识,具备独立从事陶瓷设计与研究的基本技能,为陶瓷工业的发展培养人才。
陶瓷工艺学是陶瓷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提高文化素质和工艺素养,掌握陶瓷工艺基本知识,为后续的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1。
要认真学习,首先应该了解其课程特点:陶瓷工艺学是陶瓷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该课程包括了陶瓷材料性质及其工艺性质,坯体成型原理及制品加工,烧成过程,坯釉结合,装饰与彩绘,陶瓷原料,造型等内容。
它是以整个陶瓷生产为背景,以各个生产环节为对象,是工艺与设计相结合的综合性的工程技术科学。
该课程的任务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较全面地掌握陶瓷工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工艺技能。
这门课是学习陶瓷技术和制造工艺的重要课程之一,学习的内容多,涉及面广,实践性强,因此必须用心听讲,认真思考,勤于动手,做好笔记。
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我们了解陶瓷生产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工艺技术和操作技能,还要求我们从理论上认识到陶瓷生产的技术难点、原因和防止措施,最终达到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陶瓷制品设计与制造的能力。
2。
做好准备工作,选好配套的教材,熟悉教学大纲,编写教案。
通过学习这个课程,除了应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应具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
所以在学习这个课程时,不但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多看工厂的生产实践,向师傅请教,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技能。
3。
培养创新意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陶瓷业得到飞速发展。
如今的陶瓷业早已走向世界。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陶瓷行业面临挑战。
陶瓷工艺的设计创新及推陈出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陶瓷工艺学中,对釉料及施釉方法都有详细的阐述。
要求学生对釉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能根据所给的器形和图案合理配釉,使之适合器形,增加其美感,同时又保证釉层的牢固。
陶瓷工艺学
陶瓷工艺学一.名词术语解释1.陶瓷制品——以粘土类及其它天然矿物岩石为原料,经加工烧制成的上釉或不上釉硅酸盐制品(如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普通电瓷等)。
2.胎——经高温烧成后构成陶瓷制品的非釉、非化妆土部分。
3.釉——融着在陶瓷制品表面的类玻璃薄层。
4.陶瓷显微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陶瓷组成相的种类、形状、大小、数量、分布、取向;各种杂种(包括添加物)与显微缺陷的存在形式、分布;晶界特征。
5.胎釉适应性——釉层与胎具有相匹配的膨胀系数,不致于使釉出现龟裂或剥落的性能。
6.实验式——表示物质成分中各种组分数量比的化学式。
陶瓷物料通常以各种氧化物的摩尔数表示。
7.坯式——表示陶瓷坯料或胎体组成的氧化物按规定顺序排列的实验式。
8.釉式——表示陶瓷釉料或釉组成的氧化物按规定顺序排列的实验式。
9.粘土矿物——颗粒大小在2µm以下,具有层状结构的含水铝硅酸盐晶体矿物。
10.粘土—一种天然细颗粒矿物集合体,主体为粘土矿物,并含有部分非粘土矿物和有机物。
与水混合具有可塑性。
11.一次粘土——母岩经风化、蚀变作用后形成的残留在原生地,与母岩未经分离的粘土。
12.二次粘土——一次粘土从原生地经风化、水力搬运到远地沉积下来的粘土。
13.高岭石——一种二层型结构的含水铝硅酸矿物(Al2O3·2S¡O2·2H2O),因首次在我国江西景德镇附近的高岭村发现而命名。
14.瓷石——一种可供制瓷的石质原料,主要矿物为绢云母和石英,或含有少量长石、高岭石和碳酸盐矿物。
15.釉石——制釉用瓷石,其矿物组成与瓷石相似,但具有较低的熔融温度,熔融物具有较好的透明度。
16.石英——天然产出的结晶态二氧化硅。
17.长石——一系列不含水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铝硅酸盐矿物的总称。
18.ɑ—半水石膏——石膏在水蒸气存在的条件下加压蒸煮而得到的晶体呈针状、结晶尺寸较大的半水石膏(ɑ—CaSO4·1/2H2O)。
陶瓷工艺学(3篇)
第1篇陶瓷工艺学是一门研究陶瓷材料的制备、加工、性能和应用的科学。
陶瓷材料具有硬度高、耐磨、耐腐蚀、绝缘性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建筑、电子、医疗、环保等领域。
本文将从陶瓷工艺学的起源、分类、制备工艺、加工工艺、性能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陶瓷工艺学的起源陶瓷工艺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了陶器的制作。
经过长期的发展,陶瓷工艺学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
二、陶瓷工艺学的分类根据陶瓷材料的组成、性能和应用,陶瓷工艺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传统陶瓷工艺学:主要研究黏土、长石、石英等原料的制备、加工和应用。
2. 高分子陶瓷工艺学:主要研究有机高分子材料与陶瓷材料的复合,制备高性能复合材料。
3. 先进陶瓷工艺学:主要研究陶瓷材料的制备、加工、性能和应用,包括纳米陶瓷、生物陶瓷、功能陶瓷等。
4. 陶瓷加工工艺学:主要研究陶瓷材料的成型、烧结、加工等工艺。
三、陶瓷工艺学的制备工艺1. 原料选择:陶瓷材料的制备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原料。
传统陶瓷原料主要包括黏土、长石、石英等,而先进陶瓷原料则包括碳化硅、氮化硅、氮化硼等。
2. 原料制备:将原料进行粉碎、混合、球磨等处理,得到具有一定粒度分布和细度的原料。
3. 成型:将原料进行压制、注塑、拉坯等成型工艺,得到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陶瓷坯体。
4. 烧结:将陶瓷坯体在高温下进行烧结,使原料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致密的陶瓷材料。
四、陶瓷工艺学的加工工艺1. 精加工:对陶瓷材料进行磨削、抛光、切割等加工,提高其尺寸精度和表面光洁度。
2. 表面处理:对陶瓷材料进行涂层、镀膜、刻蚀等表面处理,提高其性能和应用范围。
3. 复合加工:将陶瓷材料与其他材料进行复合,制备高性能复合材料。
五、陶瓷工艺学的性能1. 物理性能:陶瓷材料具有硬度高、耐磨、耐腐蚀、绝缘性好等特点。
2. 化学性能:陶瓷材料具有良好的耐酸碱、耐腐蚀性能。
3. 生物学性能:生物陶瓷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
陶瓷工艺学
陶 瓷 工 艺 学
按可塑性分:
(1)高可塑性粘土(软质粘土、结合粘土) :
特点:颗粒较细,水中易分散,可塑性好,含杂质较多, 多呈疏松状或板状 (2)低可塑性粘土(硬质粘土、瘠性粘土):
特点:在水中不易分散,可塑性较小,多呈致密块状、 石状
陶 瓷 工 艺 学
按耐火度分
⑴耐火粘土(耐火度>1580 C):较纯,杂质少——瓷器、 耐火材料 ⑵难熔粘土(耐火度1350~1580 C ):杂质10~15%—— 炻器、陶器等 ⑶易熔粘土(耐火度<1350 C ):大量杂质——建筑砖瓦 和粗陶
陶 瓷 工 艺 学
注意!
长石在坯料和釉料中做为主要成分,起熔剂的作用。 希望坯料长石有较低的熔化温度,较宽的熔化温度范围。 要求釉料具有较高的始熔温度,较宽的熔融温度范围。
陶 瓷 工 艺 学
二 陶瓷工业对长石质量要求
高温粘度和高温粘度系数要求
一般要求高温粘度大,高温粘度系数小。
陶 瓷 工 艺 学
第五节 碱土硅酸盐类原料
一、滑石
作用:
•降低烧成温度,扩大烧成温度范围。
•提高坯体白度,透明度,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
•在精陶坯体中用滑石代替长石,可降低釉的后期龟裂 。 •提高釉的弹性,热稳定性,增加釉的熔融温度范围。
陶 瓷 工 艺 学
二、硅灰石
可以快速烧成。
考虑生产工艺及设备条件
拟定配方时应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 借鉴成熟配方 各原料在陶瓷材料中的作用
坯料组成的表示方法
实际配料量(比)表示法 化学组成表示法 实验公式(赛格式)表示法 矿物组成(示性组成)表示法
坯料的种类和品质要求
陶瓷工艺学资料
一、名词解释:1.等静压成型:利用液体介质不可压缩性和均匀传递压力性的一种成型方法。
3.造粒:为了干压和半干压成型的需要,将细磨后的陶瓷粉料制备成具有一定大小的团粒的坯料,这个过程成为造粒。
4.原料标准化:将开采的陶瓷原料用科学的方法按化学组成、颗粒组成分成若干个等级,是每个等级的原料的化学组成颗粒组成在一个规定的范围内波动。
5.烧结温度及烧结温度范围:随着温度的升高,粘土的气孔率不断降低,收缩不断增大,当其密度达到最大状态时,称为完全烧结,相应于此时的温度称为烧结温度。
烧结温度到软化温度之间粘土式样处于相对稳定阶段的温度范围成为烧结范围。
6.触变性:泥料放置一段时间后,在维持原有水分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变稠和固化现象。
影响触变性因素:粘土矿物组成,粒度大小与形状,水分含量,使用电介质种类与用量以及泥料的温度。
7.拱桥效应:粉料自由堆积的孔隙率往往比理论计算值大很多,这因为实际粉料不是球形,加上表面粗糙结果颗粒互相交错咬合,形成拱桥型空间,增大孔隙率。
8.压制成型:利用压力将置于模具内的粉料压紧至结构紧密而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体的成型方法。
9.二次粘土:由风化形成的,可塑性好,耐火度差的粘土。
10.粘土结合性:指粘土能粘结一定细度的瘠性物料,形成可塑泥团并有一定干燥强度的性能。
11.低温烧成:烧成温度有较大幅度降低,且产品性能与通常烧成产品性能相近的烧成方法。
12.可塑性:粘土与适量的水混炼以后形成泥团,这种泥团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产生形变,但不开裂。
当外力去掉以后,仍能保持其形状不变,粘土这种性质成为可塑性。
13.釉:是施于陶瓷坯体表面一层极薄的玻璃态物质。
14.熔块釉:部分原料以熔块的形式引入釉。
15.湿传导:水分浓度差英气的水分传导。
16.喷雾干燥:将物料置于干燥室中将其雾化后,在与热空气的接触中,水分迅速汽化达到干燥物料的方法。
17.助磨剂:在水泥粉磨过程中,掺入的可提高粉磨效率,消降或者降低阻碍粉磨正常工作的物质。
陶瓷工艺学知识
绪论一、陶瓷的概念和分类传统概念——指所有以黏土为主要原料与其他天然矿物原料经过适当的配比,粉碎、成型并在高温焙烧情况下进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后,形成的坚硬物质。
广义概念——用陶瓷生产方法制造的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和制品的统称。
德国——陶瓷是化学工业或化学生产工艺的一个分支,包括陶瓷材料和器物的制造或进一步加工成陶瓷制品或元件。
陶瓷材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最少含30%晶体。
一般是在室温下将原料成型,通过800℃以上的高温处理,以获得这种材料的典型性质。
有时也在高温下成型,甚至可经过熔化及析晶等过程。
美国日本——Ceramics,包括各种硅酸盐材料和制品在内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统称,不仅指陶瓷、还包括水泥、玻璃、搪瓷等材料。
日用陶瓷——用铝硅酸盐矿物或某些氧化物等为主要原料,依照人类意愿,通过特定的化学工艺在高温下以一定的温度和气氛(氧化、炭化、氮化等)制成的工艺岩石,满足生活上、生产上和工程技术上的使用要求,绝大多数基本上不吸水。
(一)按陶瓷概念和用途分类普通陶瓷(传统陶瓷):包括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化工陶瓷、化学瓷、电瓷及其他工业用陶瓷。
特种陶瓷(精密陶瓷):Fine Ceramics.(二)按坯体的物理性能分类陶器:坯体结构疏松,未玻化或玻化程度差,致密性较差的陶瓷制品。
通常有一定的吸水率,断面粗糙无光,没有半透明性,敲之声音暗哑。
✧粗陶器:吸水率大于15%,不施釉,制作粗糙。
✧普通陶器:吸水率不大于12%,断面颗粒较粗,气孔较大,表面施釉,制作不够精细。
✧细陶器:吸水不大于15%,断面粒细,气孔较小,结构均匀,施釉或不施釉,制作精细。
瓷器:玻化程度高,坯体致密,细腻,基本上不吸水,有一定的半透明性,断面呈石状或贝壳状。
✧炻瓷类:吸水率一般大于3%,透光性差,通常胎体较厚,呈色,断面呈石状,制作较精细。
✧普通瓷器:吸水率一般不大于1%,有一定的透光性,断面呈石状或贝壳状,制作较精细。
✧细瓷器:吸水率一般不大于0.5%,透光性好,断面细腻,呈贝壳状,制作精细。
陶瓷工艺学试讲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陶瓷工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原料、成型、装饰和烧成等基本知识;掌握陶瓷工艺的基本操作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陶瓷工艺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陶瓷工艺的基本概念、原料、成型、装饰和烧成等基本知识。
2. 教学难点:陶瓷工艺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成型、装饰和烧成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陶瓷作品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陶瓷工艺的历史背景和在我国的发展。
2. 讲授新课(1)陶瓷工艺的基本概念:介绍陶瓷的定义、分类、特点等。
(2)陶瓷原料:讲解陶瓷原料的种类、性质、加工方法等。
(3)陶瓷成型:介绍陶瓷成型的常用方法,如拉坯、注浆、泥条盘筑等。
(4)陶瓷装饰:讲解陶瓷装饰的常用技法,如刻画、绘画、贴花等。
(5)陶瓷烧成:介绍陶瓷烧成的原理、设备、工艺等。
3. 实验操作(1)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进行一项陶瓷工艺操作。
(2)指导学生进行拉坯、注浆、泥条盘筑等操作。
(3)指导学生进行刻画、绘画、贴花等装饰技法。
4. 讨论与交流(1)组织学生讨论陶瓷工艺的发展趋势和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和体会。
5.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陶瓷工艺的基本概念、原料、成型、装饰和烧成等知识。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等。
2.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成果。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陶瓷工艺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陶瓷作品图片2. 陶瓷工艺相关书籍和资料3. 陶瓷原料、工具和设备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陶瓷工艺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陶瓷工艺学
定义:传统陶瓷: 以无机矿物岩石为原料,经过人工加工和高温处理,历经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后而得到的质地坚硬的制品,包括日用陶瓷、耐火材料、水泥、玻璃等.新型陶瓷:定义一:以氧化物Al2O3、ZrO2、TiO2等人工原料或合成原料为坯料,按传统陶瓷生产工艺而制得的陶瓷,也称特种陶瓷,包括纯氧化物陶瓷、电子陶瓷、工程陶瓷等。
定义二:采用高度精选和合成的原料,具有能精确控制的化学组成,按照便于控制的制造技术加工的、便于进行结构设计,并且有优异特性的陶瓷。
第一章原料及原料的合成天然原料:天然岩矿、共生或混入不同杂质的矿物,化学组成不纯,用于普通陶瓷制品。
传统陶瓷原料大致分三类:粘土类原料、瘠性原料、熔剂。
化工原料:将天然原料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进行加工提纯,使化学组成得以富集,以达到一定性能和纯度要求的原料,用于配制色坯、色釉、制品的表面装饰及特种陶瓷。
§1.1 氧化物类原料1、石英具有很强耐酸侵蚀能力(氢氟酸除外),但与碱性物质接触时能起反应而生成可溶性的硅酸盐。
高温下,石英易与碱金属氧化物作用生成硅酸盐与玻璃态物质。
石英材料的熔融温度范围取决于二氧化硅的形态和杂质的含量。
石英在陶瓷生产中的应用(1)起瘠性作用,石英颗粒多呈角尖棱状,提供了水分排出的通道,缩短干燥时间,减少干燥收缩。
(2)石英在高温下的多晶转变产生的体积膨胀可抵消由于粘土矿物的脱水收缩。
(3)高温下部分熔于液相中,形成玻璃相,提高了玻璃体粘度,减少制品变形,可与Al2O3反应形成莫来石,成分瓷胎的骨架。
过多的石英在冷却时会由于晶形转变带来较大的体积效应,降低热稳定性。
(4)石英是釉料的主要成分,增加石英含量,可提高釉料的熔融温度和高温粘度,增加釉的耐磨性、硬度、机械强度、化学稳定性。
2、ZrO2的性质:自然界中,游离ZrO2只有单斜锆石,产量少,杂质多,工业中都是化工原料,是由锆英石提炼而得。
较纯ZrO2粉呈黄色或灰色,高纯的呈白色,但常含有二氧化铪(HfO2),二者性质相似,不易分离,它们对材料的电性能影响也相似。
陶瓷工艺学教案
陶瓷工艺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陶瓷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掌握陶瓷的制作工艺和技术。
3.了解陶瓷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和发展。
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陶瓷的定义和分类•介绍陶瓷的定义和特点。
•分类介绍传统陶瓷、现代陶瓷、工业陶瓷等。
2. 陶瓷的制作工艺和技术•理论讲解:介绍陶瓷的制作过程,包括原料准备、成型、干燥、装饰、釉料涂覆、烧成等。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手工制作,如捏塑、轮盘制作等。
3. 陶瓷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和发展•历史回顾:介绍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历程,如青铜器时期、汉唐时期等。
•国外文化:探讨其他国家的传统陶瓷工艺和特色。
4. 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培养•设计与创作:引导学生进行陶瓷设计创作,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评价和展示:组织学生进行作品评价和展示,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和学习。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陶瓷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制作工艺。
2.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手工制作,让他们亲身体验陶瓷的制作过程。
3.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陶瓷的认识和观点。
4.设计与创作:鼓励学生进行陶瓷设计创作,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四、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2.作品评价:评估学生的陶瓷设计作品,包括创意性、技术水平等方面。
3.学习笔记: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总结能力,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五、教学流程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第一节课陶瓷的定义和分类讲授法第二节课陶瓷的制作工艺和技术讲授法、实践操作第三节课陶瓷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讲授法、讨论与交流第四节课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实践操作、讨论与交流第五节课作品评价和展示实践操作、讨论与交流注:以上教学流程仅供参考,具体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资源1.PPT演示:包括陶瓷的定义、分类、制作工艺等内容。
2.原料和工具:提供给学生进行手工制作所需的陶瓷原料和工具。
陶瓷工艺学
1.胎釉适应性——釉层与胎具有相匹配的膨胀系数,不致于使釉出现龟裂或剥落的性能。
2.可塑成型——在外力作用下,使可塑坯料发生塑性变形而制成坯体的方法。
3.滚压成型——用旋转的滚头,对同方向旋转的模型中的可塑坯料进行滚压,坯料受压延力的作用均匀展开而形成坯体的方法。
4.注浆成型——将泥浆注入多孔模型内,当注件达到所要求的厚度时,排除多余的泥浆而形成空心注件的注浆法。
5.二次烧成——生坯先经素烧,然后釉烧的烧成方法。
6.一次烧成——施釉或不施釉的坯体,不经素烧直接烧成制品的方法。
7.釉上彩——用釉上颜料或由它所制成的贴花纸及其他装饰材料,在制品釉面上进行彩饰,经900℃以下温度烤烧而成的装饰方法。
8.釉中彩——用能耐一定高温的颜料或由它所制成的贴花纸,在釉坯或制品釉面上进行彩饰,以釉烧时同一温度或接近温度下烧成,颜料沉入并熔合在釉中的装饰方法。
9.釉下彩——用釉下颜料或由它所制成的贴花纸,在精坯、素烧坯、釉坯的表面上进行彩饰,再覆盖一层釉,经高温烧制而成的装饰方法。
10.泥浆触变性——泥浆受到振动和搅拌时,粘度降低,流动性增加,静置一段时间后,泥浆又重新稠化的性能。
11.可塑性——含适量水的泥团,在一定外力作用下产生形变而不开裂,除去外力后仍保持其形变的性能。
3.一次粘土(原生粘土)和二次粘土(沉积粘土)各有什么特点?答:一次粘土:是母岩经风化、蚀变作用后形成的残留在原生地,与母岩未经分离的粘土。
二次粘土:是一次粘土从原生地经风力、水力搬运到远地沉积下来的粘土。
特点:一次粘土颗粒粗,纯度高,耐火度高,可塑性差;二次粘土颗粒细,纯度低,耐火度低,可塑性高。
6.论述长石、粘土在陶瓷生产中的作用?答:(1)长石在陶瓷生产中的作用:①是坯料中氧化钾和氧化钠的主要来源;起熔剂作用,有利于成瓷和降低烧成温度。
②长石熔体能溶解部分高岭土分解产物和石英颗粒,在液相中氧化铝和氧化硅相互作用,促进莫来石生成。
③长石熔体填充于各晶体颗粒之间,提高坯体致密度,透明度等。
陶瓷工艺学(最终)
陶瓷工艺学(最终)复习I一、陶瓷的概念(广义、狭义)广义:是用陶瓷生产方法制造的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和制品的通称。
(P1. D2最后一行)狭义:是指所有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与其他天然矿物原料经过适当的配比、粉碎、成型并在高温焙烧情况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后,形成的坚硬物质。
(P1.D1.L2~L4)二、瓷器、陶器、炻器的特征(区别)1、瓷器:吸水性一般不大于3%,透光,其胎体特征是玻化程度高,结构致密、细腻,断面呈石状或贝壳状,敲击声清脆。
2、陶器:吸水性一般大于3%,不透光,其胎体特征是未玻化或玻化程度差,结构不致密,断面粗糙,敲击声沉浊。
3、炻器:吸水性一般大于3%,透光性差,通常胎体较厚,呈色,断面呈石状,制作较精细。
三、陶瓷原料一般分为哪三类?可塑性原料、不可塑原料(瘠性原料)和熔剂性原料。
四、什么是一次粘土、二次粘土?各有什么特征(按粘土成分来分)(P18)一次粘土,又称原生粘土、残留粘土,是母岩风化崩解在原地残留下的粘土。
特征:质地较纯,耐火度较高,可塑性较差。
二次粘土,又称次生粘土、沉积粘土,是经水流搬运或风力作用后缓慢沉积而形成的。
特征:质地不纯,可塑性较好,耐火度较差,呈色。
五、粘土的矿物类型有哪些?主要化学成分?(P19)1、高岭石类;2、蒙脱石类;3、伊利石类(水云母类);4、水铝石英。
主要化学成分:二氧化硅(SiO?)、氧化铝(Al?O?)、氧化钾(K?O)、水(H?O)六、粘土的可塑性P23、结合性P34、触变性P35的概念可塑性:是粘土粉碎以后与水结合,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形变但不开裂,除去外力后,仍然保持形状不变的性质。
结合性:是粘土能粘结一定细度的瘠性物料,形成可塑泥团并有一定干燥强度的性能。
触变性:是粘土泥浆或可塑泥团,静置时可塑性和流动性降低,震动或搅拌时可塑性和流动性会提升的性质。
七、泥浆、泥料的触变性含水量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P36)泥料的触变性与含水量有关,含水量大的泥浆,不易形成触变结构,含水量小的泥浆则易形成触变结构而呈触变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题1、添加瘠性原料则降低塑性泥料的塑性变形,增加水含量则泥料的屈服值降低,延伸变形量增大。
(降低或升高、增大或减少)2、钾长石的矿物实验式为K2OAl3O26SiO2。
3、按照陶瓷坯体结构不同和坯体致密度的不同,把所有的陶瓷制品分为两大类:陶器和瓷器。
4、干燥过程主要排除坯料内部的自由水。
5、玻璃相在日用瓷胎显微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它的数量、化学组成与分布状态决定着瓷胎的性能。
6、绢云母质瓷采用还原焰烧成,具有白里泛青特色,成为中国瓷的传统风格和独有特点。
7、造粒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有三种,即喷雾造粒、普通造粒法、加压造粒法。
8、乳浊釉根据产生乳浊方法不同可分为:气相乳浊、液相乳浊、固相乳浊。
9、滚压成形按模型的凹凸可分为阳模滚压和阴模滚压。
10、陶瓷颜料用的原料一般分为色基、载色母体和矿化剂。
11、压力制度是保证温度制度及气氛制度实现的条件。
二、判断题1、远红外线干燥,是辐射干燥的一种。
(√)2、为保证匣钵在使用温度下体积的稳定性,匣钵必须在高于制品烧成温度下预先烧制。
(√)3、精陶质釉面砖一般采用二次烧成。
(√)4、热压铸成形的坯体,要预先进行排蜡。
(√)5、锂辉石是一种良好的助熔原料。
(√)6、釉粘度过大,易产生釉面不光滑和橘釉等缺陷,釉粘度过小,易产生流釉、堆釉和干釉等缺陷。
(√)7、窑内气氛对釉面的表面张力有影响,在还原气氛下的表面张力比在氧化气氛下的表面张力大。
(√)8、在制作裂纹艺术釉时,使釉的膨胀系数大于坯的膨胀系数。
(√)9、由于釉面砖制品表面施乳浊釉遮盖坯体,因此对坯体质量没有什么要求。
(×)10、青釉,天目釉,铜红釉均属于低温釉。
(×)11、通常用热空气干燥,湿扩散和热扩散的方向一致,有利于干燥的进行。
(×)12、釉的膨胀系数大于坯时,釉面会产生龟裂和剥落。
(×)13、一般的红色颜料如锆铁红,锰桃红,镉硒红等都可以用于高温烧成制品的装饰。
(×)14、天然粘土不能用一个固定的化学式来表示,同时它也无一定的熔点。
(√)15、钾长石和钙长石在任意情况下可以任意比例互溶。
(×)三、名词解释1、绢云母质瓷:坯体中以绢云母为主要熔剂的绢云母-石英-高岭土三组份瓷2、一次烧成:施釉或不施釉的坯体,不经素烧直接烧成制品的方法3、陈腐:将坯料在适宜温度和高湿度环境中存放一段时间,以改善其成型性能的工艺过程。
4、实验式:表示物质成分中各种组分数量比的化学式。
陶瓷物料通常以各种氧化物的摩尔数表示。
5、釉下彩:用釉下颜料或由它所制成的贴花纸,在精坯、素烧坯、釉坯的表面上进行彩饰,再覆盖一层釉,经高温烧制而成的装饰方法。
6、泥浆触变性:泥浆受到振动和搅拌时,粘度降低,流动性增加,静置一段时间后,泥浆又重新稠化的性能。
7、烧成收缩率:试样烧成前后长度之差对干燥至恒重后长度的百分比称烧成线收缩率;其体积之差对干燥至恒重后体积的百分比称烧成体收缩率。
8、练泥:用真空练泥机或其他方法对可塑成型的坯料进行捏练,使坯料中气体逸散、水分均匀、提高可塑性的工艺过程。
9、坯式:表示陶瓷坯料或胎体组成的氧化物按规定顺序排列的实验式。
10、窑具:为烧成服务的辅助耐火器物,如匣钵、棚板等。
11、乳浊釉:釉料中加乳浊剂,烧成后釉中悬浮有不熔性微粒子,釉呈乳浊状态。
12、陶瓷装饰:用工艺技术和装饰材料美化陶瓷制品。
四、选择题1、石质瓷瓷胎的相构成是(B)A、石英-长石-高岭石B、石英-方石英-莫来石-玻璃相C、石英-莫来石-玻璃相D、石英-方石英-玻璃相2、吸水后产生很大的体积膨胀的粘土矿物是(D)A、高岭石B、伊利石C、叶蜡石D、蒙脱石3、预先煅烧块状石英的目的是(A)A、利于粉碎B、促进晶型转变C、减少收缩4、在生料釉中引入Na2O 时可选用(D)A、碳酸钠B、硝酸钠C、硼砂D、钠长石5、用可塑泥料的液限与塑限值之差来表示(A)A、可塑性指数B、屈服值C、最大变形量D、可塑性指标6、坯料中的SiO2可由引入(D)A、石英B、粘土C、长石D、以上三者均可7、已知某种粘土的阳离子交换能力强,吸附能力大,吸水性强,吸水后体积膨大5~16倍,初步认定该粘土类型是(C)A、高岭石B、伊利石C、蒙脱石D、叶蜡石8、干燥的体积收缩近似等于直线收缩的(C)A、一倍B、二倍C、三倍D、四倍9、化学稳定性好的釉(玻璃),其硅氧四面体互相连接的程度是(A)A、连接程度高B、连接程度低C、连接程度没有明显的变化10、光线照射在陶瓷制品上,镜面反射部分决定了陶瓷制品的(D)A、乳浊度B、透光度C、白度D、光泽度11、根据配方星子高岭20%,大州高岭10%,宁村瓷石50%,南港瓷石20%,判断属于那种材质(B)A、长石质瓷B、绢云母质瓷C、磷酸盐质瓷D、镁质瓷五、问答题1、低温快烧的作用和条件?答:(1)低温快烧的作用:节约能源和成本,充分利用原料资源,提高窑炉和窑具的使用寿命,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2)低温快烧的条件:坯釉的干燥收缩和烧成收缩均小,坯料热膨胀系数小,随温度的变化接近线性关系。
希望坯料的导热性能好,希望坯料中含少量晶型转变的成分,快烧的釉料要求化学活性强;减少坯体入窑水分,提高坯体入窑温度;控制坯体厚度、形状和大小;选用温差小和保温良好的窑炉;选用抗热震性好的窑具。
2、制取零级热膨胀系数的陶瓷材料的途径。
答:⑴可用氧化镁取代氧化钡等,避免用氧化钙。
⑵在一定组成中可加入中间体氧化物⑶加入B2O3或用其它部分取代釉中SiO2⑷采用锂辉石等低膨胀系数的原料。
3、影响干燥速度的因素是什么?并加以解释。
答:影响干燥速度的因素是干燥介质的种类、温度、湿度、流量、流速等。
当采用微波干燥,远红外干燥新技术时,坯体内热湿扩散与湿扩散的方向一致,受热均匀。
干燥介质的湿度与温度是影响坯体外扩散的主要因素,可以利用逆流干燥原理来实现湿度渐渐降低,温度升高的干燥工艺制度。
快速干燥中采用高速气流喷嘴对坯体进行大流量喷射,使坯体均匀干燥。
4、分析颜料中铅溶出的原因?目前解决铅溶出有哪些方法?答:溶出原因:含铅的釉料及釉上颜料的熔剂烧成后他们形成含铅的低熔点玻璃,在受到酸液作用下,Pb2+会从玻璃的硅氧网络上脱落,由于Si—O的单键强度大,而Pb—O 的单键强度低,所以酸液能将Pb—O打断,使网络上的游离铅,溶入溶液中,含碱的系统中K—O,Na—O更弱,易溶出,留下空位,成为铅的溶出通道。
目前解决铅溶出有这些方法:⑴选用耐酸的颜料、花纸、与熔剂。
⑵恰当设计画面。
⑶改进彩烧工艺。
⑷蒸汽处理。
⑸化学处理。
5、日用瓷生产中常用什么长石?建筑陶瓷生产中常用什么长石?为什么?答:(1)日用瓷生产中常用钾长石,因为钾长石的熔融温度范围宽,熔体粘度较大,而且随着温度升高熔体的粘度逐渐降低,容易在烧成过程中进行控制和防止变形。
钠长石的熔融温度范围窄不容易控制。
(2)建筑陶瓷常用钠长石,因为钠长石的熔融温度低,可以在较低烧成温度下出现液相,建筑瓷的烧成温度比日用瓷低,不需要很宽的熔融范围。
所以用钠长石。
6、什么是烧成制度,影响烧成制度的因素是什么?答:烧成制度是陶瓷制品在烧制过程中需要的温度制度,气氛制度,压力制度的总称。
影响烧成制度的因素:(1)坯料组分在加热过程中的性状变化。
(2)制品的尺寸及形状(3 )釉烧方法(4 )窑炉。
7、瓷器变形的原因是什么?答:⑴配方是潜在因素,经过高温烧制,则应力释放。
⑵器形结构设计的不合理性⑶成型操作不正确,干燥不均匀。
⑷烧成工艺操作与控制不恰当。
8、 什么叫氧化焰?还原焰?为什么南方一般采用还原焰烧瓷,而北方一般采用氧化焰烧瓷?答:在烧成过程中,送入的空气过量时燃烧产物中还存在过剩的氧时,这种环境就 叫氧化焰;送入的空气不足时燃烧产物中还存在未完全燃烧的一氧化碳时,这种环境就叫还原焰;由于南方和北方的地质差别,粘土的成因互异和各有特点,形成了我国南北方陶瓷烧成气氛的不同,一般来说,北方粘土含氧化铝,氧化钛,有机物高,含游离石英和铁少,可用氧化气氛烧成,制品色调白里泛黄。
南方高岭土和瓷土等含有游离石英和铁质较多,含氧化钛和有机物较少,由于铁质较多,常用还原焰烧成,制品色调白里泛青。
六、计算题1、已知某厂釉的化学组成为:试计算釉式?(附原子量:Si=28.1; Al=27; O=16;K=39; Mg=24.3; Ca=40.1; Na =23; Fe=55.8 )(2)将碱性氧化物的摩尔数加和:0.28280.4178 K 2O0. 0831 Na 2O 0.4028 Al 2O 3 3.9710 SiO 20.4979 CaO0.0042 MgO2、已知,某瓷厂的瓷胎的实验式为:220.1200.0770.0880.010K O Na O CaO MgO ⎫⎪⎪⎬⎪⎪⎭232230.982 4.0330.018Al O SiO Fe O ⎫⎬⎭试求瓷胎的化学组成?(附原子量:Si=28.1;Al=27; O=16; K=39; Mg=24.3;Ca=40.1; Na =23;Fe=55.8 )解:(1)计算各氧化物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