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平分线与等腰三角形及答案
与角平分线有关的证明、计算(含答案)
学生做题前请先回答以下问题问题1:总结角平分线的相关定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在下图中成立的比例_________________.问题2:总结角平分线常见的组合搭配:①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___________重合,考虑角平分线;②平行线+角平分线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填“三大变换”)会出现角平分线,四边形背景下会出现角平分线+_____________,进而出现等腰结构.以下是问题及答案,请对比参考:问题1:总结角平分线的相关定理:①;②;③在下图中成立的比例.答:问题2:总结角平分线常见的组合搭配:①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重合,考虑角平分线;②平行线+角平分线出现;③(填“三大变换”)会出现角平分线,四边形背景下会出现角平分线+ ,进而出现等腰结构.答:与角平分线有关的证明、计算一、单选题(共8道,每道11分)1.如图,点A,C在直线上,点B在射线AD上,,分别是∠BAE,∠CBD的平分线.若,则∠BAE的度数为( )A.150°B.168°C.135°D.160°答案:B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角平分线的性质2.如图,梯形ABCD中,∠ABC和∠DCB的平分线相交于梯形中位线EF上的一点P,若EF=3,则梯形ABCD的周长为( )A.9B.10.5C.12D.15答案:C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角平分线3.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过B作BE⊥AD于点E,过E作EF∥AC交AB于F,连接CF,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BE=BFB.BE=EFC.BF=EFD.答案:C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角平分线4.如图,已知等腰Rt△ABC中,∠ACB=90°,点D为等腰Rt△ABC内一点,∠CAD=∠CBD=15°,E为AD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E=CA,连接BE,若CD=2,则BE的长为( )A. B.C.6D.答案:D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等边三角形5.(用两种方法进行求解)如图,在△ABC中,若∠C=90°,,AD平分∠CAB,则sin∠CAD=______.( )(提示:从角平分线的相关思考角度出发)A. B.C. D.答案:D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角平分线6.(用三种方法进行求解)如图,在Rt△ABC中,AB=10,AC=6,AF平分∠BAC交BC于点F,BD⊥AF,交AF的延长线于点D,则AD的长为____________.( )(提示:从角平分线的相关思考角度出发)A.8B.6C. D.答案:C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角平分线性质定理7.如图,把矩形ABCD沿EF翻折,点B恰好落在AD边上的点B′处.若AE=2,DE=6,∠EFB=60°,则矩形ABCD的面积是__________.( )A. B.C. D.答案:A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折叠问题8.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CE交OB于点E,过点B作BF⊥CE于点F,交AC于点G,则的值为( )A.1B.C. D.答案:B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二、填空题(共1道,每道12分)9.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CD的平分线CE交AB于点E,且CE⊥AB,BE=2AE.若四边形AECD的面积为7,则梯形ABCD的面积为____.答案:15解题思路:试题难度:知识点:三线合一。
培优专题等腰三角形(含答案)
9、等腰三角形【知识精读】(-)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 有关定理及其推论定理:等腰三角形有两边相等;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这就是说,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等腰三角形是以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2. 定理及其推论的作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边相等与角相等之间的关系,由两边相等推出两角相等,是今后证明两角相等常用的依据之一。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的平分线“三线合一”的性质是今后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以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
(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 有关的定理及其推论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 定理及其推论的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角与边的转化关系,它是证明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也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是本节的重点。
3. 等腰三角形中常用的辅助线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常常作为解决有关等腰三角形问题的辅助线,由于这条线可以把顶角和底边折半,所以常通过它来证明线段或角的倍分问题,在等腰三角形中,虽然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添加辅助线时,有时作哪条线都可以,有时需要作顶角的平分线,有时则需要作高或中线,这要视具体情况来定。
【分类解读】例1. 如图,已知在等边三角形ABC 中,D 是AC 的中点,E 为BC 延长线上一点,且CE =CD ,DM ⊥BC ,垂足为M 。
等腰三角形角平分线定理垂直平分线定理
如图,CA=CB,DF=DB,AE=AD,求∠A的度数
设∠A为x
∵CA=CB
∴ ∠A=∠B=x
E
∵DF=DB
∴∠F=∠B=x
∴ ∠A=∠B= ∠F =x
∴∠ADE=2x
∵AE=AD
∴∠AED=∠ADE=2x
∴ ∠A=180÷5=36°
△ABC是等边三角形,过AC边上的点D作 DG//BC,交AB于点G,在GD的延长线上取 一点E,使DE=DC,连接AE,BD。 (1)求证△AGE≌△DAB。
下列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B); ①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任何一 边都可以作为底或腰; ②不等边三角形是遍都不相等的三角形 ; ③不等边三角形是三边不都相等的三角 形; ④三角形按边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 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A.1 B.2 C.3 D.4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边长为4cm,5cm,且第 三边长x为整数,问: (1)由4cm,5cm,xcm为边可组成多少个不同
∠CAD+∠C=90°, ∴∠BFD=∠CAD
又∵∠AFE=∠BFD
∴∠CAD=∠AFE, ∴EA=EF(等角对等边), ∴E在AF的垂直平分线上
谢谢!
谢谢!
如图,在△ABC中,∠BAC=90°,AB= AC,∠ABC的平分线交AC于D,过C作BD 垂线交BD的延长线于E,交BA的延长线于F
,求证:BD=2CE.
F A
E D
B
C
如图,在△ABC中,已知AB=AC, ∠BAC=90°,D是BC上一点,EC⊥BC, EC=BD,DF=FE. 求证:(1)△ABD≌△ACE;(2)AF⊥DE.
∵BP,CP分别是△ABC的外角平 分线
∴PE=PQ, PF=PQ ∴PE=PF ∵PE⊥AB,PF⊥AC ∴点P在∠A的平分线上
等腰三角形+角平分线
第一部分:知识点回顾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1、角平分线:把一个角平均分为两个相同的角的射线叫该角的平分线;2、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①平分线上的点;②点到边的距离;3、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
4.注意在证明中用到这两个定理,如何把文字叙述转化成数学符号:例:如图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几何语言:∵OC是∠AOB的平分线,PD⊥OA于D,PE⊥OB于E,∴PD=PE角的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的几何语言:∵PD⊥OA于D,PE⊥OB于E,PD=PE∴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1.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性质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判定(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为“等角对等边”)3.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4.等边三角形的性质(1)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2)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共有三条对称轴.(3)等边三角形每边上的中线、高和该边所对内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5.等边三角形有关判定(1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6.由对等边三角形推出的一个关于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第二部分:典型例题如图,CD⊥AB,BE⊥AC,垂足分别为D,E,BE,CD相交于O,OB=OC。
初二数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数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试题答案及解析1.如图,△ABC中,∠B,∠C的平分线相交于O点,作MN∥BC,EF∥AB,GH∥AC,BC=a,AC=b,AB=c,则△GMO的周长+△ENO的周长-△FHO的周长= .【答案】b+c-a【解析】由角平分线及平行线可得等腰三角形,进而得边长相等,再通过转化,即可得出结论.∵OB、OC分别平分∠ABC、∠ACB,MN∥BC,EF∥AB,GH∥AC,∴OM=BM,ON=NC,OG=AE,OE=AG,∴△GMO周长+△ENO的周长-△FHO的周长=OG+OM+GM+OE+ON+EN-OH-OF-FH=AE+EN+NC+BM+GM+AG-HC-FH-BF=b+c-a,故应填b+c-a.【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由角平分线及平行线可得等腰三角形,再通过转化求解。
2.△ABC中,AB=AC,∠A=∠C,则∠B=_______.【答案】60°【解析】由AB=AC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B=∠C,即可得到∠A=∠B=∠C,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即可求得结果。
∵AB=AC,∴∠B=∠C,∵∠A=∠C,∴∠A=∠B=∠C,∵∠A+∠B+∠C=180°,∴∠A=∠B=∠C=60°,故答案为60°.【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等边对等角得到∠A=∠B=∠C.3.如图,Rt△ACB中,∠ACB=90°,点D、E在AB上,AC=AD,BE=BC,则∠DCE等于()A、45°B、60°C、50°D、65°【答案】A【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到几组相等的角,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分别表示出∠ACD,∠BCE,再根据角之间的关系,不难求得∠DCE的度数.∵AC=AD,BC=BE∴∠ACD=∠ADC,∠BCE=∠BEC∴∠ACD=(180°-∠A),∠BCE=(180°-∠B)∴∠DCE=∠ACD+∠BCE-∠ACB=90°-(∠A+∠B)∵∠A+∠B=90°∴∠DCE=45°故选A.【考点】此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综合运用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综合运用。
等腰三角形底角角平分线定理
等腰三角形底角角平分线定理1. 引言说到三角形,大家都不会陌生吧?无论是课堂上那一张张透光的图纸,还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标志和建筑,三角形总是出现在我们眼前。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等腰三角形中的一个小秘密——底角角平分线定理。
乍一听,这个名字好像挺高深的,其实嘛,它就像是一个温暖的朋友,轻松易懂,能带你了解三角形的一些小妙招。
2. 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2.1 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顾名思义,就是那种两边相等的三角形。
想象一下,你的两个手指头并排站在一起,像极了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
而那根连接指尖的手指,就是它的底边。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它的底角相等,简直是数学界的双胞胎!而这些底角的大小,跟它的角平分线可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哦。
2.2 底角角平分线的定义那什么是底角角平分线呢?简单来说,底角角平分线就是把底角分成两个相等角度的那条线。
想象一下,假如你有一块美味的蛋糕,切蛋糕的时候,如果从中心切下去,那块蛋糕就会被分成两个一模一样的部分,这就像是底角角平分线在等腰三角形里的作用。
真是好比“分蛋糕”的哲学,讲究的是公平与美味。
3. 底角角平分线定理的内容3.1 定理的具体内容底角角平分线定理告诉我们,当你在等腰三角形中画出底角的角平分线时,这条线会把对边分成两段,使得这两段的长度相等。
也就是说,如果你把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用一条线分开,那么这条线会把对边切得刚刚好,真是“分道扬镳”的绝佳示范!所以,掌握这个定理,不仅能在数学考试中加分,还能在生活中增添不少趣味。
3.2 生活中的应用想象一下,你在家里做手工,准备剪一张纸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你心里想着要把角分得好看,这时候,你可以利用这个定理,确保纸张被剪得“公平公正”。
另外,在一些建筑设计中,等腰三角形的结构也是常见的,底角的角平分线帮助设计师保持对称美感,真是实用至极!4. 小结在这个数学的小世界里,底角角平分线定理不仅仅是一个公式,它更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等腰三角形的神秘大门。
角平分线和平行线出等腰例题
角平分线和平行线出等腰例题角平分线和平行线出等腰例题角平分线和平行线是我们在几何学中经常遇到的概念。
它们是几何学中的基础知识,很多几何问题都离不开这两个概念。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讨论关于角平分线和平行线出等腰三角形的例题。
例题1:证明:如果一条角平分线与另一条边相交,那么这条角平分线将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小角。
解析:首先,我们假设有一个角ABC,角平分线AD将其分成两个小角BAD和DAC。
我们需要证明角BAD等于角DAC。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角BAD和角DAC是由角ABC的两边所构成的。
我们可以将角BAD和角DAC的顶点放在一起,形成一个角BAC。
那么,角BAC的两条边AB和AC都是角ABC的边,这意味着角BAC等于角ABC。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角相等的性质来得到结论。
角BAD等于角BAC,而角DAC等于角BAC,所以角BAD等于角DAC。
这样,我们就证明了角平分线将角ABC分成了两个相等的小角。
例题2:证明:如果一条平行线与一个角的两边相交,那么这条平行线将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小角。
解析:给定一个角ABC和一条平行线DE,我们需要证明角ADE等于角BAC。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转角的定义知道角ADE和角BAC 都是由角ABC的两条边所构成的。
我们将角ADE的顶点放在一起,形成一个角ABC。
由于平行线DE与角ABC的两边相交,可以知道平行线DE和线段AC构成了交角。
接下来,我们可以应用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与一条直线相交时,对应角相等。
所以,角ADE等于角ABC。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角相等的性质得到结论。
角ADE 等于角ABC,而角BAC也等于角ABC,所以角ADE等于角BAC。
这样,我们就证明了平行线将角ABC分成了两个相等的小角。
例题3:证明:如果一条角平分线与一条平行线相交,那么这条平行线将角平分线所分的角分成两个相等的小角。
解析:给定一条角平分线AD和一条平行线BC,我们需要证明角BAD等于角DAC。
灵活运用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知二推一解中考题
回回
画
4 c m, AD = 5 c m,  ̄ I I J A曰 =
—
决 问题 。
由点D、 盼 别是B C、 AB 的中点 ,利用 三角形 中
位 线的 性质, g h ; t .  ̄ D F = L A C = ÷6 ,F G = B G — B F , 可
求 得D F = F G,又 由 D E#A B, 即 可 求 得 D C平 分
‘ .
衙 旧 凰
—
cm
。
角 对 等边 , B D : D G : c D, 即可 证 明 。
【 分析】 这个 图形 中 出现 了角平 分线A C 和平 行
【 解答 】 ( 1 ) ・ . ・ D、 C、 盼 别是 AA B C  ̄ 边中点 , _
・
D E / / A B DF / / A C
厶F DG = /E D GI O D G 平 分 厶E DF
( 3 ) 在 △D F G 中, /F DG = F G D,
・ .
. ・
・ .
【 例2 】 ( 2 0 1 2 年 安徽 省 第 2 2
△D 1 G 是等腰三角形 , △B DG 与 AD F G  ̄ I 似, AB DG 是等腰 三角形 ,
题可以结合前面问题来做 。这里证 明 AD F G为等腰 三 角 形 是 关键 。
( 作 者单 位 : 贵 州 省 安 顺 市教 育科 学研 究所 )
备考方 略
囝
厨 碴 厕 厕
■ 李 志均
2
国 画 量 厕
B G = ( A 曰 “ C) = ( c + b )
2
( 2 ) 由于这里 要证 明 的是D G平 分 / _E D F, 而由
等腰三角形角平分线
注意在证明中用到这两个定理,如何把文字叙述转化成数学符号:如图,CD⊥AB,BE⊥AC,垂足分别为D,E,BE,CD相交于O,OB=OC。
求证∠1=∠2.四边形ABCD中,AD∥BC,AE平分∠DAB,BE平分∠ABC,点E恰在DC上,∠C=∠D=90°。
(1)求证:AE⊥BE(2)猜想AB、AD、BC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
如图,D、E、F分别是△ABC的三条边上的点,CE=BF,△DCE和△DBF的面积相等.求证:AD平分∠BAC.如图,某铁路MN与公路PQ相交于点O,且夹角为90°,其仓库G在A区,到公路和铁路距离相等,且到公路距离为5cm.交BC于E,DBE所以这个三角形腰长为10㎝,底边长为7㎝。
剖析:在处理等腰三角形的问题时,有的同学习惯上总认为腰大于底,这是造成错误的原因所在。
事实上本题有两种情况。
正解:此题有两种情况:∵BD 为等腰△ABC 的中线∴AD=DC 设AB 为x ㎝ ,BC 为ycm.(1) ⎪⎪⎩⎪⎪⎨⎧=+=+122152y x x x 解得 ⎩⎨⎧==710y x 或 (2) ⎪⎪⎩⎪⎪⎨⎧=+=+152122y x x x 解得 ⎩⎨⎧==118y x 所以这个三角形腰长为10㎝,底边长为7㎝或腰长为8㎝,底边长为11㎝。
三、概念不清造成的错误例3、已知在等腰三角形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2 倍,求等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
错解:设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x°,则底角为2 x°。
根据题意,得 x+2x+2x=180解得 x=36 ∴2x=72∴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为:36°、72°、72°.剖析:错误在于误认为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一定大于顶角,是概念不清造成的错误想法。
本题应分底角大于或小于顶角两种情况解答。
正解:当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大于顶角时,设顶角为x°,则底角为2 x°。
角平分线等腰三角形平行线
能力挑战:
如图,△ABC和△EDC都为等边三角形
A
请试着说明 AD=BE
E B D C
变式挑战1:
若△EDC在△ABC的外部, 如图△ABC和 △EDC都为等边三角形,点B、C、D在同 A 一直线上。
此时,请再试着
说明 AD=BE
E
B
C
D
变式挑战1:
图中还有哪些三角形全等? 若连接M、N,试判断△MNC的形状。 A MN与BD在位置上有什 么关系?
B
7
C
3、放学以后,小红和小颖从学校分手,分别沿 着东南方向和西南方向回家,若小红和小颖行走 的速度都是40米/分,小红用15分钟到家,小颖 用20分钟到家,小红和小颖家的距离为( ) A、600米 B、800米 C、1000米 D、不能确定
如图,AB=AD,BC=CD,AC,BD相交于E点, 由这些条件你能推导出哪些结论呢? 请说明理由。
E
M
N
B
C
D
变式挑战2:
若点B、C、D不在同一直线上呢?此时, AD与BE是否还相等?请说明理由。 A
E
B
C
D
3.如图,AB⊥BD于点B,CD⊥BD于点D,P是BD上 一点,且BP=CD,∠1=∠2,则: (1)Rt△ABP与Rt△PDC全等吗?说明理由. (2) △APC是不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说 明理由。 (3)若AC=10,E为AC中点,
C
求PE的长度.
A
1
E
2
B
P
D
4.如图,一个消防用梯子AB长为25米的, 顶端A靠在墙AC上,这时梯子下端B与墙 角C的距离为7米,求: (1)这个梯子的顶端A距地面有多高? A (2)当梯子顶端下滑了4米到E, 那么梯子的底端B在水平方向 E 滑动了多少米? 25 (3)当梯子顶端下滑 了多少米后,梯子与水 平方向成30°角? D
2024年中考数学复习 三角形中的特殊模型-平分平行(射影)构等腰、角平分线第二定理模型(原卷+答案
三角形中的特殊模型-平分平行(射影)构等腰、角平分线第二定理模型角平分线在中考数学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角平分线常作为压轴题中的常考知识点,需要掌握其各大模型及相应的辅助线作法,且辅助线是大部分学生学习几何内容中的弱点,,本专题就角平分线的非全等类模型作相应的总结,需学生反复掌握。
平分平行(射影)构等腰模型、角平行线第二定理模型(内角平分线定理和外角平分线定理模型)平分平行(射影)构等腰1)角平分线加平行线必出等腰三角形.模型分析:由平行线得到内错角相等,由角平分线得到相等的角,等量代换进行解题.平行线、角平分线及等腰,任意由其中两个条件都可以得出第三个。
(简称:“知二求一”,在以后还会遇到很多类似总结)。
平行四边形中的翻折问题就常出现该类模型。
图1图2图3条件:如图1,OO'平分∠MON,过OO'的一点P作PQ⎳ON. 结论:△OPQ是等腰三角形。
条件:如图2,△ABC中,BD是∠ABC的角平分线,DE∥BC。
结论:△BDE是等腰三角形。
条件:如图3,在△ABC中,BO平分∠ABC,CO平分∠ACB,过点O作BC的平行线与AB,AC分别相交于点M,N.结论:△BOM、△CON都是等腰三角形。
2)角平分线加射影模型必出等腰三角形.→图4条件:如图4,BE平分∠CBA,∠ACB=∠CDA=90°. 结论:三角形CEF是等腰三角形。
1(2023·浙江·八年级假期作业)如图,已知∠AOB,以点O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与OA、OB分别于点C、D,再分别以点C、D为圆心,以大于12CD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E,过OE上一点M作MN∥OA,与OB相交于点N,∠MOB=50°,则∠AOM=.2(2023·浙江·八年级期中)如图,已知△ABC的两边AB=5,AC=8,BO、CO分别平分∠ABC、∠ACB,过点O作DE∥BC,则△ADE的周长等于.3(2023·广东·八年级期末)如图,▱ABCD中,AB=3cm,BC=5cm,BE平分∠ABC交AD于E点,CF 平分∠BCD交AD于F点,则EF的长为cm.4(2023.江苏八年级期中)如图,已知:在△ABC中,∠BAC=90°,AD⊥BC于D,∠BCA的角平分线交AD与F,交AB于E,FG⎳BC交AB于G.AE=4cm,AB=12cm,则BG=,GE=.角平行线第二定理(内角平分线定理和外角平分线定理)模型1)内角平分线定理图1图2图3条件:如图1,在△ABC中,若AD是∠BAC的平分线。
角平分线与等腰三角形
当一个三角形中出现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2倍时,我们就可以作倍角的平分线寻找到等腰三角形。如图7中,若,作BD平分,则是等腰三角形。
图7
例4.如图8,在中,,BC=2AC。求证:
图8
简析:由于条件中有两个倍半关系,而结论与角有关,因此首先考虑对进行处理,即作CD平分交AB于D,过D作于E,则由,知,即是等腰三角形。而,所以。又BC=2AC,所以AC=EC。易证得,所以。
二、角平分线+垂线→等腰三角形
当一个三角形中出现角平分线和垂线时,我们就可以寻找到等腰三角形。如图5中,若AD平分,,则是等腰三角形。
图5
例3.如图6,在等腰中,AB=AC,,BF平分,,交BF的延长线于D。求证:BF=2CD
图6
简析:由BF平分,,延长BA、CD交于点E,于是是等腰三角形,并有ED=CD,余下来的问题只需证明BF=CE。事实上,由,,,得。而AB=AC,所以,则BF=CE,易知,故BF=2CD。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图3
简析:猜想:AD+CE=DE。理由如下:由于OA、OC分别是的平分线,DE//AC,所以和均是等腰三角形,则DO=AD,CE=EO。故。
训练题:如图4,在中,AD平分,E、F分别在BD、AD上,且,求证:EF//AB
图4
(提示:由于这里要证明的是EF//AB,而AD平分,所以必须通过辅助线构造出平行线,这样就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了)
图1
例1.如图2,在中,AB=AC,在AC上取点P,过点P作,交BA的延长线于点E,垂足为点F。求证:AE=AP
图2
简析:要证AE=AP,可寻找一条角平分线与EF平行,于是想到AB=AC,则可以作AD平分,此时。而,故AD//EF。故可知是等腰三角形。故AE=AP。
综合练习:等腰三角形与全等、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的综合(含答案)
综合练习:等腰三角形与全等、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的综合时间:45分钟分数:100分得分:__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如图,已知DE∥BC,AB=AC,∠1=125°,则∠C的度数是()A.55°B.45°C.35°D.65°第1题图第2题图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90°,AD=3,BC=5,对角线BD平分∠ABC,则△BCD的面积为()A.7.5 B.8 C.15 D.无法确定3.如图,在△ABC中,AB=AC,AD⊥BC于点D,则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 A.AD=BD B.BD=CD C.∠1=∠2 D.∠B=∠C第3题图第4题图4.如图,在△ABC中,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C,BC于E,D两点.若EC=4,△ABC的周长为23,则△ABD的周长为()A.13 B.15 C.17 D.195.如图,△ABC的三边AB、BC、AC的长分别12,18,24,O是△ABC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则S△OAB∶S△OBC∶S△OAC的值为【方法22②】()A.1∶1∶1 B.1∶2∶3 C.2∶3∶4 D.3∶4∶5第5题图第6题图6.如图,在△ABC中,D为AB上一点,E为BC上一点,且AC=CD=BD=BE,∠A =60°,则∠CDE的度数为()A.45°B.50°C.51°D.52°7.如图,AB=AC,BE⊥AC于点E,CF⊥AB于点F,BE,CF交于点D,则以下结论:①△ABE≌△ACF;②△BDF≌△CDE;③点D在∠A的平分线上.正确的是() A.①B.②C.①②D.①②③8.等腰三角形纸片ABC(AB=AC)可按如图所示的方法折成一个四边形,点A与点B 重合,点C与点D重合,则原等腰△ABC中∠B的度数为()A.48°B.60°C.72°D.80°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4分)9.在△ABC中,AB=AC,∠A=80°,则∠B=________°.10.如图是一个三角形测平架,已知AB=AC,在BC的中点D处挂一个重锤,自然下垂.调整架身,使点A恰好在重锤线上,则AD和BC的关系为____________.11.如图,等边△ABC的周长是12,AD是∠BAC的平分线,则BD的长是________.第11题图第12题图12.如图,在△ABC中,∠ABC与∠ACB的外角平分线交于点P,PM⊥AC于点M.若PM=6cm,则点P到AB的距离为________.13.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为AC边上一点,以BD为边作等边△BDE,连接CE.若CD=1,CE=3,则BC的长是________.第13题图14.如图,在△ABA1中,∠B=20°,AB=A1B.在A1B上取点C,延长AA1到点A2,使得A1A2=A1C.在A2C上取点D,延长A1A2到点A3,使得A2A3=A2D,则∠A3的度数为________.第14题图三、解答题(共44分)15.(10分)如图,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E,交AB于点D.(1)若∠A=40°,求∠CBE的度数;(2)若△BCE的周长为8cm,AB=5cm,求BC的长.16.(10分)如图,BM平分∠ABC,D是BM上一点,过点D作DE⊥AB,DF⊥BC,分别交AB于点E,交BC于点F,P是BM上的另一点,连接PE,PF.(1)若∠EDF=124°,求∠ABC的度数;(2)试说明:PE=PF.17.(12分)如图,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N,交BC的延长线于点M.(1)若∠A=40°,求∠M的度数;(2)如果将(1)中∠A的度数改为70°,其余条件不变,求∠M的度数;(3)你发现∠A与∠M有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18.(12分)如果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另一个内角的2倍,那么称这个三角形为“倍角三角形”.例如,在△ABC中,如果∠A=50°,∠B=100°,那么△ABC就是一个“倍角三角形”.(1)已知倍角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150°,求这个三角形的另两个角的度数;(2)已知倍角三角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求它的顶角的度数.参考答案与解析1.A 2.A 3.A 4.B 5.C 6.A 7.D8.C 解析:如图,由题可知AD =BD =BC ,∠A =∠ABD ,∠C =∠BDC ,∴∠C =∠BDC =180°-∠ADB =2∠A .∵AB =AC ,∴∠ABC =∠C =2∠A .∵∠A +∠ABC +∠C =180°,∴5∠A =180°,即∠A =36°,∴∠ABC =72°.9.50 10.AD 垂直平分BC 11.2 12.6cm 13.414.20° 解析:∵AB =A 1B ,∠B =20°,∴∠AA 1B =∠A =12(180°-∠B )=80°,∴∠CA 1A 2=100°.∵A 1C =A 1A 2,∴∠A 1A 2C =∠A 1CA 2=12(180°-∠CA 1A 2)=40°,∴∠DA 2A 3=140°.∵A 2A 3=A 2D ,∴∠DA 3A 2=12(180°-∠DA 2A 3)=20°.15.解:(1)∵AB =AC ,∠A =40°,∴∠ABC =70°.(2分)∵DE 垂直平分AB ,∴AE =BE ,∴∠ABE =∠A =40°,∴∠CBE =∠ABC -∠EBA =70°-40°=30°.(5分)(2)∵△BCE 的周长为8cm ,∴BE +EC +BC =8cm.∵AE =BE ,∴AE +EC +BC =8cm ,(8分)∴AC +BC =8cm.∵AC =AB =5cm ,∴BC =8-5=3(cm).(10分)16.解:(1)∵BM 平分∠ABC ,DE ⊥AB ,DF ⊥BC ,∴∠DEB =∠DFB =90°,∠EBD =∠FBD ,DE =DF ,∴△EDB ≌△FDB (AAS),(3分)∴∠BDE =∠BDF =12∠EDF =62°,∴∠EBD =90°-62°=28°,∴∠ABC =2∠EBD =56°.(5分)(2)∵∠BDE =∠BDF ,∴∠EDP =∠FDP .(6分)在△EDP 和△FDP 中,⎩⎪⎨⎪⎧ED =FD ,∠EDP =∠FDP ,DP =DP ,∴△EDP ≌△FDP (SAS),∴PE =PF .(10分) 17.解:(1)∵AB =AC ,∠A =40°,∴∠B =∠ACB =70°.∵MN ⊥AB ,∴∠MNB =90°,∴∠M =90°-∠B =20°.(3分)(2)∵AB =AC ,∠A =70°,∴∠B =∠ACB =55°.∵MN ⊥AB ,∴∠MNB =90°,∴∠M =90°-∠B =35°.(6分)(3)∠M =12∠A .(8分)理由如下:∵AB =AC ,∴∠B =∠ACB =180°-∠A 2.(10分)∵MN ⊥AB ,∴∠MNB =90°,∴∠M =90°-∠B =12∠A .(12分)18.解:(1)当内角150°是另一个内角的2倍时,则另一内角的度数为75°.此时三角形的内角和超过180°,不符合.(2分)∴另两个内角互为2倍关系,且和是180°-150=30°,∴另两个角的度数是20°和10°.(5分)(2)当顶角是底角的2倍时,设三角形底角的度数是x ,则顶角的度数为2x .由题意得x +x +2x =180°,解得x =45°,∴2x =90°.(8分)当底角是顶角的2倍时,设顶角为y ,则底角的度数为2y .由题意得y +2y +2y =180°,解得y =36°.(11分)故它的顶角的度数是90°或36°.(12分)。
初中数学经典几何模型04-角平分线模型在三角形中的应用(含答案)
初中数学经典几何模型专题04 角平分线模型在三角形中的应用在初中几何证明中,常会遇到与角平分线有关的问题。
不少同学遇到这类问题时,不清楚应该怎样去作辅助线。
实际上这类问题是有章可循的,其策略是:明确辅助线作用,记清相应模型辅助线作法,理解作辅助线以后的目的。
能做到这三点,就能在解题时得心应手。
【知识总结】【模型】一、角平分线垂两边 角平分线+外垂直当已知条件中出现OP 为OAB ∠的角平分线、PM OA ⊥于点M 时,辅助线的作法大都为过点P 作PN OB ⊥即可.即有PM PN =、OMP ∆≌ONP ∆等,利用相关结论解决问题.【模型】二、角平分线垂中间 角平分线+内垂直当已知条件中出现OP 为AOB ∠的角平分线,PM OP ⊥于点P 时,辅助线的作法大都为延长MP 交OB 于点N 即可.即有OMN ∆是等腰三角形、OP 是三线等,利用相关结论解决问题.【模型】三、角平分线构造轴对称 角平分线+截线段等当已知条件中出现OP 为AOB ∠的角平分线、PM 不具备特殊位置时,辅助线的作法大都为在OB 上截取ON OM =,连结PN 即可.即有OMP ∆≌ONP ∆,利用相关结论解决问题.【模型】四、角平分线加平行线等腰现 角平分线+平行线当已知条件中出现OP 为AOB ∠的角平分线,点P 角平分线上任一点时,辅助线的作法大都为过点P 作PM //OB 或PM //OA 即可.即有OMP ∆是等腰三角形,利用相关结论解决问题.1、如图, ABN CBN ∠=∠, P 为BN 上的一点,并且PD BC ⊥于点D ,2AB BC BD +=,求证:180BAP BCP ∠+∠=︒.2、如图,在ABC ∆中,CD 是ACB ∠的平分线,AD CD ⊥于点D ,DE //BC 交AB 于点E ,求证:EA EB =.3、已知:如图7,2,,AB AC BAD CAD DA DB =∠=∠=,求证:DC AC ⊥.4、如图,AB //CD ,AE 、DE 分别平分BAD ∠和ADC ∠.探究:在线段AD 上是否存在点M ,使得2AD EM =.【基础训练】1、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DC//AB,∠DAB=90°,AC⊥BC,AC=BC,∠ABC的平分线交AD,AC于点E、F,则BFEF的值是___________.2、如图,D是△ABC的BC边的中点,AE平分∠BAC,AE⊥CE于点E,且AB =10,AC =16,则DE的长度为______3、如图所示,在△ABC中,BC=6,E、F分别是AB、AC的中点,动点P在射线EF上,BP交CE于D,∠CBP的平分线交CE于Q,当CQ =13CE时,EP+BP =________.【巩固提升】1、如图,F,G是OA上两点,M,N是OB上两点,且FG =MN,S△PFG=S△PMN,试问点P是否在∠AOB 的平分线上?2、已知:在△ABC中,∠B的平分线和外角∠ACE的平分线相交于D,DG//BC,交AC于F,交AB于G,求证:GF =BG CF.3、在四边形ABCD中,∠ABC是钝角,∠ABC+∠ADC =180°,对角线AC平分∠BAD.(1)求证:BC =CD;(2)若AB +AD =AC,求∠BCD的度数;4、如图,在△ABC中,D、E、F分别为三边的中点,G点在边AB上,△BDG与四边形ACDG的周长相等,设BC =a、AC =b、AB =c.(1)求线段BG的长(2)求证:DG平分∠EDF.5、如图,BA⊥MN,垂足为A,BA=4,点P是射线AN上的一个动点(点P与点A不重合),∠B PC=∠BP A,BC⊥BP,过点C作CD⊥MN,垂足为D,设AP=x.CD的长度是否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若变化,请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CD的长度;若不变化,请求出线段CD的长度.6、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的顶点分别为0(0,0)、A(5,0)、B(m,2)、C(m-5,2).(1)问:是否存在这样的m,使得在边BC上总存在点P,使∠OP A=90°?若存在,求出m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当∠AOC与∠OAB的平分线的交点Q在边BC上时,求m的值.7、我们把由不平行于底边的直线截等腰三角形的两腰所得的四边形称为“准等腰梯形”。
八年级数学角平分线的性质及等腰三角形(轴对称)基础练习(含答案)
八年级数学角平分线的性质及等腰三角形(轴对称)基础练习试卷简介:全卷满分120分,测试时间60分钟,共四个大题:第一题选择,2个小题,每小题5分;第二题证明题,9个小题,每小题10分;第三题计算题,1个小题,10分;第四题探究题,一个小题,10分。
学习建议:本讲主要内容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及等腰三角形,在中考中经常出现,大家需要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学会灵活运用。
本讲题目灵活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最基本的概念及相关性质,再多加练习,就能掌握。
一、单选题(共2道,每道5分)1.直线l1、l2、l3表示三条相互交叉的公路,现要建立一个货物中转站,要求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则可选择的地址有()A.一处B.二处C.三处D.四处答案:D解题思路:到三条相互交叉的公路距离相等的地点应是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把三条公路的中心部位看作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两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以及三个外角两两平分线的交点都满足要求.满足条件的有:(1)三角形两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共一处;(2)三个外角两两平分线的交点,共三处.故选D.易错点:易漏掉外角平分线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角平分线的性质2.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C=BD,AD=DE=EB,则∠A的度数是()A.30°B.36°C.45°D.54°答案:C解题思路:∵AD=DE ∴∠A=∠AED ∵DE=EB ∴∠EBD=∠EDB ∵∠AED=∠EBD+∠EDB=2∠EBD ∴∠A=2∠EBD ∵BD=BC ∵∠BDC=∠A+∠EBD=3∠EBD ∴∠C=3∠EBD ∵AB=AC ∴∠C=∠ABC ∵∠A+∠C+∠ABC=180°∴∠A+2∠C=180°2∠EBD+2×3∠EBD=8∠EBD=4∠A=180°∴∠A=45°.易错点: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掌握不牢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计算题(共1道,每道10分)1.如图,AO=OC,且DO垂直AC并交AB于点D,若AB=7cm,BC=5cm,则△BDC的周长是多少?答案:12cm解题思路:∵AO=OC,且DO垂直AC并交AB于点D ∴直线OD是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AD=CD ∴△BDC的周长=BD+CD+BC= BD+AD+BC=AB+BC=12cm易错点:对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掌握不牢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三、证明题(共9道,每道10分)1.已知,△ABC的角平分线BM、CN相交于点P,求证点P到三边AB、AC、BC的距离相等.答案:作PD、PE、PF分别垂直于三边AB、BC、CA,D、E、F为垂足,∵BM为△ABC的角平分线,PD⊥AB,PE⊥BC,∴PD=PE(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同理可证:PF=PE.∴PD=PE=PF.即点P 到三边AB、BC、CA的距离相等.解题思路:作PD、PE、PF分别垂直于三边AB、BC、CA,D、E、F为垂足,根据角平分线性质可得PD=PE,PF=PE,所以PD=PE=PF.易错点:对角平分线的性质掌握不牢试题难度:二颗星知识点:角平分线的性质2.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P是OC上一点,PD⊥OA交OA于点D,PE⊥OB交OB于点E,F是OC上另一点,连接DF、EF,求证DF=EF.答案:∵点P在∠AOB的角平分线OC上′,PE⊥OB,∴PD=PE,∠DOP=∠EOP,∠PDO=∠PEO=90°,∴△DPO≌△EPO,∴∠DPO=∠EPO,∴∠DPF=∠EPF,在△DPF 和△EPF中,PD=PE,∠DPF=∠EPF,PF=PF ∴△DPF≌△EPF ∴DF=EF.解题思路: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PD=PE,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得∠DPF=∠EPF,再根据SAS证明△DPF≌△EPF,则DF=EF.易错点:对角平分线的性质掌握不牢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3.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DF分别是△ABD与△ACD的高,求证AD垂直EF.答案:∵AD平分∠BAC,DE⊥AB,DF⊥AC,∴DE=DF.∴D在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上.在Rt△ADE和Rt△ADF中,AD=AD,DE=DF ∴Rt△ADE≌Rt△ADF.∴AE=AF.∴A点在EF的垂直平分线上.∵两点确定一条直线,∴AD是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解题思路:找到Rt△AED和Rt△ADF,通过两个三角形全等,找到各量之间的关系,即可证明.易错点: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掌握不牢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4.已知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求证BD=CE.答案:∵AB=AC,AD=AE,∴∠B=∠C,∠ADE=∠AED,∵∠ADE=∠B+∠BAD,∠AED=∠C+∠EAC,∴∠BAD=∠CAE,∵AB=AC,AD=AE,∴△ABD≌△ACE,∴BD=CE.解题思路: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到几组相等的角,再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推出∠BAD=∠CAE,从而可利用SAS判定△ABD≌△ACE,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证得结论.易错点: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掌握不牢试题难度:二颗星知识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5.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DF分别是△ABD与△ACD的高,求证AD垂直平分EF.答案:∵AD平分∠BAC,DE⊥AB,DF⊥AC,∴DE=DF.∴D在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上.在Rt△ADE和Rt△ADF中,AD=AD,DE=DF ∴Rt△ADE≌Rt△ADF.∴AE=AF.∴A点在EF的垂直平分线上.∵两点确定一条直线,∴AD是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解题思路:找到Rt△AED和Rt△ADF,通过两个三角形全等,找到各量之间的关系,即可证明.易错点:对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掌握不牢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角平分线的性质6.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的AC边上取中点D,BC的延长线上取一点E,使CE=CD.求证:BD=DE.答案:∵BD是正三角形ABC的AC边的中线,∴BD⊥AC,BD平分∠ABC,∠DBE=30°.∵CD=CE,∴∠CDE=∠E.∵∠ACE=120°,∴∠CDE+∠E=60°.∴∠CDE=∠E=30°.∴BD=DE.解题思路:欲证BD=DE,只需证∠DBE=∠E,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角的等量关系可证明∠DBE=∠E=30°.易错点:对等腰三角形性质掌握不牢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7.如图:在△ABC中,BA=BC,D是AC的中点.求证:BD⊥AC.答案:∵D是AC的中点∴AD=CD 在△BAD和△BCD中,BA=BC,AD=CD,BD=BD ∴△BAD≌△BCD ∴∠BDA=∠BDC 又∵A、D、C在同一条直线上∴∠BDA=∠BDC=90°∴BD⊥AC解题思路:通过BA=BC,AD=CD,BD=BD可以证明△BAD和△BCD,进而得到∠BDA=∠BDC=90°,从而得到结论。
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定理等腰三角形是指具有两条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
在等腰三角形中,由顶点到底边两个顶角的角平分线是等腰三角形的中线,并且它们还是等腰三角形的高。
首先,我们来证明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等腰三角形的中线。
设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
从顶点A分别向底边BC的两个顶角B 和C引垂线,分别交BC于垂足D和E。
由于AB=AC,所以三角形ABD和三角形ACE是等腰三角形,它们的底边BD和CE相等。
又因为角BAD和角CAE都是直角,所以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BD和CE是等腰三角形ABD和ACE的高,也就是等腰三角形ABC的高。
又因为AD和AE都是角BAD和角CAE的角平分线,所以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它们把顶角B和C平分成两个相等的角BAD和角CAE。
因此,在等腰三角形ABC中,角BAD等于角CAE。
此外,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证明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等腰三角形的高。
由于角BAD等于角CAE,所以三角形ABD和三角形ACE是相似三角形,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比例关系:AD/BD = AE/CE由于三角形ABD和三角形ACE都是等腰三角形,所以BD=CE。
因此,上述比例关系可以简化为:AD/BD = AE/BD即 AD=AE这表明角平分线AD和AE的长度相等,也就是说,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同时也是等腰三角形的高。
综上所述,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等腰三角形的中线,并且它们还是等腰三角形的高。
这一定理的证明过程清晰简明,充分展示了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演绎过程。
在几何学中,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定理是一个重要而有用的定理。
通过掌握这个定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推导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为解决各类相关几何问题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总而言之,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定理深入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揭示了角平分线与等腰三角形中线、高之间的紧密联系。
通过对这一定理的理解与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解决与等腰三角形相关的几何问题,并推进几何学的发展和应用。
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H
将一把等腰三角尺和一个重锤如 图1放置,就能检查一根讲台边沿是 否水平,你知道为什么吗?
能,当重锤经过三角尺斜边的中点时,重锤 线与斜边上的高线叠合,即斜边与重锤线垂 直,所以斜边与梁是水平的。
1. 作业本2.3(2)节和每课必练2.3(2)节; 2. 书上作业题; 3. 预习2.4, 必带直尺、圆规等.
1、已知:如图,在△ABC,AB=AC,AD⊥BC 于点D,点E在AD上,EF⊥AB,EG⊥AC,F,G 分别为垂足.求证:EF=EG.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文字叙述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几何语言
A B
A
∵AB=AC
(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C
12
∴∠B=∠C ∵AB=AC,∠1=∠2 ∴AD⊥BC,BD=CD
例2.已知线段a,h,用直尺和圆规作等腰三角形ABC, 使底边BC=a,底边BC边上的高线长为h.
h
作法: 1.作线段BC= a. 2.作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l,交BC于点D. 3.在直线l上截取DA=h,连接AB,AC.
a
∴△ABC就是所求作的等腰三角形.
2.已知∠α和线段 a(如图),用直尺和圆规作等腰三角形 ABC,使顶角∠BAC=∠α,角平分线AD=a.
解:(1)证明:∵AD平分∠BAC ∴∠BAD=∠CAD(角平分线的定义) 在△ABD和△ACD中 ∠ABD=∠ACD(已知) ∠BAD=∠CAD(已证) AD=AD(公共边) B ∴△ABD≌△ACD(AAS) ∴AB=A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接BC,延长AD,交BC于点E ∵AB=AC ∴△ABC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AE是等腰三角形ABC顶角平分线 ∴AE⊥BC(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即AD⊥BC
证明两角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两角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证明一:如图,△ABC中角平分线BD=CE, 不防设AB≠AC,且AB<AC,则∠ABC>∠ACB(大边对大角)∵∠ABC>∠ACB,∴∠EBD>∠ECD,∠1 >∠2在△BCD与△BCE中,BC公共边、BD=CE∠1>∠2,则CD>BD(大角对大边)(1)如图,以EBD三点作平等四边形EBDG,即BE∥DG,BD∥EG,∠EBG=∠EGD, BD=EG, EB=DG连接CG,在△ECG中,∵BD=CE,∴CE=EG(等量代换),∴∠ECG=∠EGC, 即∠EGD+∠CGD=∠ECD+∠DCG,又∵∠EGD>∠ECD,∴∠CGD>∠DCG,即CD>DG, CD>EB,与(1)矛盾。
所以,角平分线相等,角对边相等。
证明二:如图,△ABC中角平分线BD=CE, 不防设AB≠AC,且AB<AC,则∠ABC>∠ACB(大边对大角)∵∠ABC>∠ACB,∴∠EBD>∠ECD,∠1 >∠2∴∠EBD>∠ECA在∠ABC内作BA’,分别交CEAC于E’、A’,使得∠3=∠4,在△A’BD与△A’CE’中,∠B A’C=∠C A’ E’,∠3=∠4,∴△A’BD∽△A’CE’,∴A’B/A’C=BD/ CE’,又∵CE’< CE, BD= CE∴BD/ CE’> BD/ CE, BD/ CE’>1∴A’B/A’C>1,即 A’B>A’C,∠A’BC<∠A’ C B’ (大边对大角) 即∠3+∠1<∠2+∠4,∵∠3=∠4(作图)∴∠1<∠2,与题设矛盾,所以,角平分线相等,角对边相等。
1.求证: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已知:⊿ABC中,AB>AC.求证:∠ACB>∠B.证明:在AB上截取AD=AC,连接CD,则∠ADC=∠ACD;∵∠ADC>∠B;(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ACD>∠B;(等量代换)又∵∠ACB>∠ACD;(整体大于部分)∴∠ACB>∠B.(不等式的传递性)【也可延长AC至E,使AE=AB,连接BE.证明略.】2.求证: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已知:如上图,⊿ABC中,∠ACB>∠B.求证:AB>AC.证明:在∠ACB内部作∠BCD=∠B,则DB=DC;∵AD+DC>AC;(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AD+DB>AC.(等量代换)即AB>AC.3、设△ABC和△A'B'C',AB=A'B' AC=A'C'已知∠A>∠A' 求证BC>B'C'(两三角形中,两边相等,夹角大的对边也大)证明:以A点为顶点在:△ABC上作∠BAD=∠A'并且截取AD=A'C'在△ABD和△A'B'C'中∵AB=A'B' (已知) ,∠BAD=∠A' (已作)AD=A'C'(已作)∴△ABD≌△A'B'C',∴BD=B'C'∵AC=A'C'(已知) AD=A'C'∴AD=A'C',∴∠ADC=∠ACD∵∠BDC>∠ADC ∠ADC=∠ACD>∠ADC>∠ACD∴BC>BD,∴BC>B'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平分线与等腰三角形1.(2011•牡丹江)在△ABC中,∠ACB=2∠B,如图①,当∠C=90°,AD为∠BAC的角平分线时,在AB上截取AE=AC,连接DE,易证AB=AC+CD.(1)如图②,当∠C≠90°,AD为∠BAC的角平分线时,线段AB、AC、CD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不需要证明,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2)如图③,当AD为△ABC的外角平分线时,线段AB、AC、CD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对你的猜想给予证明.2.(2010•西宁)(1)班同学上数学活动课,利用角尺平分一个角(如图所示).设计了如下方案:(Ⅰ)∠AOB是一个任意角,将角尺的直角顶点P介于射线OA、OB之间,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与M、N重合,即PM=PN,过角尺顶点P的射线OP就是∠AOB的平分线.(Ⅱ)∠AOB是一个任意角,在边OA、OB上分别取OM=ON,将角尺的直角顶点P介于射线OA、OB之间,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与M、N重合,即PM=PN,过角尺顶点P的射线OP就是∠AOB的平分线.(1)方案(Ⅰ)、方案(Ⅱ)是否可行?若可行,请证明;若不可行,请说明理由;(2)在方案(Ⅰ)PM=PN的情况下,继续移动角尺,同时使PM⊥OA,PN⊥OB.此方案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3.(2007•福州)如图,直线AC∥BD,连接AB,直线AC、BD及线段AB把平面分成①、②、③、④四个部分,规定:线上各点不属于任何部分.当动点P落在某个部分时,连接PA,PB,构成∠PAC,∠APB,∠PBD三个角.(提示:有公共端点的两条重合的射线所组成的角是0°角)(1)当动点P落在第①部分时,求证:∠APB=∠PAC+∠PBD;(2)当动点P落在第②部分时,∠APB=∠PAC+∠PBD是否成立?(直接回答成立或不成立)(3)当动点P落在第③部分时,全面探究∠PAC,∠APB,∠PBD之间的关系,并写出动点P的具体位置和相应的结论.选择其中一种结论加以证明.4.(2013•房山区一模)(1)如图1,△ABC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且B、C、D三点共线,联结AD、BE相交于点P,求证:BE=AD.(2)如图2,在△BCD中,∠BCD<120°,分别以BC、CD和BD为边在△BCD外部作等边三角形ABC、等边三角形CDE和等边三角形BDF,联结AD、BE和CF交于点P,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_________(只填序号即可)①AD=BE=CF;②∠BEC=∠ADC;③∠DPE=∠EPC=∠CPA=60°;(3)如图2,在(2)的条件下,求证:PB+PC+PD=BE.5.(2012•岳阳)(1)操作发现:如图①,D是等边△ABC边BA上一动点(点D与点B不重合),连接DC,以DC为边在BC上方作等边△DCF,连接AF.你能发现线段AF与BD之间的数量关系吗?并证明你发现的结论.(2)类比猜想:如图②,当动点D运动至等边△ABC边BA的延长线上时,其他作法与(1)相同,猜想AF与BD在(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3)深入探究:Ⅰ.如图③,当动点D在等边△ABC边BA上运动时(点D与点B不重合)连接DC,以DC为边在BC上方、下方分别作等边△DCF和等边△DCF′,连接AF、BF′,探究AF、BF′与AB有何数量关系?并证明你探究的结论.Ⅱ.如图④,当动点D在等边△边BA的延长线上运动时,其他作法与图③相同,Ⅰ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若不成立,是否有新的结论?并证明你得出的结论.6.(2010•雅安)如图,点C是线段AB上除点A、B外的任意一点,分别以AC、BC为边在线段AB的同旁作等边△ACD和等边△BCE,连接AE交DC于M,连接BD交CE于N,连接MN.(1)求证:AE=BD;(2)求证:MN∥AB.7.(2012•牡丹江)如图①,△ABC中.AB=AC,P为底边BC上一点,PE⊥AB,PF⊥AC,CH⊥AB,垂足分别为E、F、H.易证PE+PF=CH.证明过程如下:如图①,连接AP.∵PE⊥AB,PF⊥AC,CH⊥AB,∴S△ABP=AB•PE,S△ACP=AC•PF,S△ABC=AB•CH.又∵S△ABP+S△ACP=S△ABC,∴AB•PE+AC•PF=AB•CH.∵AB=AC,∴PE+PF=CH.(1)如图②,P为BC延长线上的点时,其它条件不变,PE、PF、CH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2)填空:若∠A=30°,△ABC的面积为49,点P在直线BC上,且P到直线AC的距离为PF,当PF=3时,则AB边上的高CH=_________.点P到AB边的距离PE=_________.8.(2010•丹东)如图,已知等边三角形ABC中,点D,E,F分别为边AB,AC,BC的中点,M为直线BC上一动点,△DMN为等边三角形(点M的位置改变时,△DMN也随之整体移动).(1)如图1,当点M在点B左侧时,请你判断EN与MF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点F是否在直线NE上?都请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证明或说明理由;(2)如图2,当点M在BC上时,其它条件不变,(1)的结论中EN与MF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利用图2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若点M在点C右侧时,请你在图3中画出相应的图形,并判断(1)的结论中EN与MF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证明或说明理由.9.(2010•贵港)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D为AB上一点,E为AC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E=BD,连接DE交BC于点P.求证:PE=PD10.(2010•德州)如图,点E,F在BC上,BE=CF,∠A=∠D,∠B=∠C,AF与DE交于点O.(1)求证:AB=DC;(2)试判断△OE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11.(2010•金山区二模)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在AB、AC上,连接BE、CD相交于点O.(1)如果AB=AC,AD=AE,求证:OB=OC;(2)在①OB=OC,②BD=CE,③∠ABE=∠ACD,④∠BDC=∠CEB四个条件中选取两个个作为条件,就能得到结论“△ABC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两个条件可以是:_________(只要填写一种情况).12.(2014•龙岩)如图,E、F分别是等边三角形ABC的边AB,AC上的点,且BE=AF,CE、BF交于点P.(1)求证:CE=BF;(2)求∠BPC的度数.13.(2014•怀柔区二模)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E是AC边上一点,F是BC边延长线上一点,且CF=AE,连接BE、EF.(1)如图1,若E是AC边的中点,猜想BE与EF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_.(2)如图2,若E是线段AC上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上述线段BE、EF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3)如图3,若E是线段AC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上述线段BE、EF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14.(2014•鞍山一模)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AN=BM,BN,MC相交于O,CH⊥BN于点H,求证:2OH=OC.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2011•牡丹江)在△ABC中,∠ACB=2∠B,如图①,当∠C=90°,AD为∠BAC的角平分线时,在AB上截取AE=AC,连接DE,易证AB=AC+CD.(1)如图②,当∠C≠90°,AD为∠BAC的角平分线时,线段AB、AC、CD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不需要证明,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2)如图③,当AD为△ABC的外角平分线时,线段AB、AC、CD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解答:(1)证明: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BC=AB,∠A=∠EBC=60°,∴在△BCE与△ABF中,,∴△BCE≌△ABF(SAS),∴CE=BF;(2)解:∵由(1)知△BCE≌△ABF,∴∠BCE=∠ABF,∴∠PBC+∠PCB=∠PBC+∠ABF=∠ABC=60°,即∠PBC+∠PCB=60°,∴∠BPC=180°﹣60°=120°.即:∠BPC=120°.(Ⅰ)∠AOB是一个任意角,将角尺的直角顶点P介于射线OA、OB之间,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与M、N重合,即PM=PN,过角尺顶点P的射线OP就是∠AOB的平分线.(Ⅱ)∠AOB是一个任意角,在边OA、OB上分别取OM=ON,将角尺的直角顶点P介于射线OA、OB之间,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与M、N重合,即PM=PN,过角尺顶点P的射线OP就是∠AOB的平分线.(1)方案(Ⅰ)、方案(Ⅱ)是否可行?若可行,请证明;若不可行,请说明理由;(2)在方案(Ⅰ)PM=PN的情况下,继续移动角尺,同时使PM⊥OA,PN⊥OB.此方案是否可行?请说明解答:解:(1)方案(Ⅰ)不可行.缺少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只有OP=OP,PM=PN不能判断△OPM≌△OPN;∴就不能判定OP就是∠AOB的平分线;方案(Ⅱ)可行.证明:在△OPM和△OPN中,,∴△OPM≌△OPN(SSS),∴∠AOP=∠BOP(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OP就是∠AOB的平分线.(2)当∠AOB是直角时,此方案可行;∵四边形内角和为360°,∠OMP=∠ONP=90°,∠MPN=90°,∴∠AOB=90°,∵PM=PN,∴OP为∠AOB的平分线.(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上),当∠AOB不为直角时,此方案不可行;因为∠AOB必为90°,如果不是90°,则不能找到同时使PM⊥OA,PN⊥OB的点P的位置.AF与DE交于点O.(1)求证:AB=DC;(2)试判断△OE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分,规定:线上各点不属于任何部分.当动点P落在某个部分时,连接PA,PB,构成∠PAC,∠APB,∠PBD 三个角.(提示:有公共端点的两条重合的射线所组成的角是0°角)(1)当动点P落在第①部分时,求证:∠APB=∠PAC+∠PBD;(2)当动点P落在第②部分时,∠APB=∠PAC+∠PBD是否成立?(直接回答成立或不成立)(3)当动点P落在第③部分时,全面探究∠PAC,∠APB,∠PBD之间的关系,并写出动点P的具体位置和相应的结论.选择其中一种结论加以证明.解答:解:(1)解法一:如图1延长BP交直线AC于点E.∵AC∥BD,∴∠PEA=∠PBD.∵∠APB=∠PAE+∠PEA,∴∠APB=∠PAC+∠PBD;解法二:如图2过点P作FP∥AC,∴∠PAC=∠APF.∵AC∥BD,∴FP∥BD.∴∠FPB=∠PBD.∴∠APB=∠APF+∠FPB=∠PAC+∠PBD;解法三:如图3,∵AC∥BD,∴∠CAB+∠ABD=180°,∠PAC+∠PAB+∠PBA+∠PBD=180°.又∠APB+∠PBA+∠PAB=180°,∴∠APB=∠PAC+∠PBD.(2)不成立.(3)(a)当动点P在射线BA的右侧时,结论是∠PBD=∠PAC+∠APB.(b)当动点P在射线BA上,结论是∠PBD=∠PAC+∠APB.或∠PAC=∠PBD+∠APB或∠APB=0°,∠PAC=∠PBD(任写一个即可).(c)当动点P在射线BA的左侧时,结论是∠PAC=∠APB+∠PBD.选择(a)证明:如图4,连接PA,连接PB交AC于M.∵AC∥BD,∴∠PMC=∠PBD.又∵∠PMC=∠PAM+∠APM(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PBD=∠PAC+∠APB.选择(b)证明:如图5∵点P在射线BA上,∴∠APB=0度.∵AC∥BD,∴∠PBD=∠PAC.∴∠PBD=∠PAC+∠APB 或∠PAC=∠PBD+∠APB或∠APB=0°,∠PAC=∠PBD.选择(c)证明:如图6,连接PA,连接PB交AC于FBE相交于点P,求证:BE=AD.(2)如图2,在△BCD中,∠BCD<120°,分别以BC、CD和BD为边在△BCD外部作等边三角形ABC、等边三角形CDE和等边三角形BDF,联结AD、BE和CF交于点P,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①②③(只填序号即可)①AD=BE=CF;②∠BEC=∠ADC;③∠DPE=∠EPC=∠CPA=60°;解答:(1)证明:∵△ABC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BC=AC,CE=CD,∠ACB=∠DCE=60°,∴∠BCE=∠ACD,∵在△BCE和△ACD中∴△BCE≌△ACD(SAS)∴BE=AD;(2)解:①②③都正确,理由是:∵△ABC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BC=AC,CE=CD,∠ACB=∠DCE=60°,∴∠BCE=∠ACD,在△BCE和△ACD中∴△BCE≌△ACD(SAS)∴BE=AD,∠BEC=∠ADC,∴②正确;同理△FDC≌△BDE,∴BE=CF,∴BE=AD=CF,∴①正确;∵△BCE≌△ACD,∴∠CEP=∠CDA,∵∠CED=∠CDE=60°,∴∠DEP+∠CEP=∠CED=60°=∠CDP+∠DEP,∴∠DPE=180°﹣60°﹣60°=60°,同理∠EPC=∠CPA=60°,即∠DPE=∠EPC=∠CPA=60°,∴③正确;故答案为:①②③;(3)证明:在PE上截取PM=PC,连接CM,由(1)可知,△BCE≌△ACD(SAS)∴∠1=∠2设CD与BE交于点G,在△CGE和△PGD中,∵∠1=∠2,∠CGE=∠PGD,∴∠DPG=∠ECG=60°,同理∠CPE=60°,∴△CPM是等边三角形,∴CP=CM,∠PMC=60°.∴∠CPD=∠CME=120°.∵∠1=∠2,∴△CPD≌△CME(AAS),∴PD=ME,∴BE=PB+PM+ME=PB+PC+PD,即PB+PC+PD=BE.以DC为边在BC上方作等边△DCF,连接AF.你能发现线段AF与BD之间的数量关系吗?并证明你发现的结论.(2)类比猜想:如图②,当动点D运动至等边△ABC边BA的延长线上时,其他作法与(1)相同,猜想AF与BD在(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3)深入探究:Ⅰ.如图③,当动点D在等边△ABC边BA上运动时(点D与点B不重合)连接DC,以DC为边在BC上方、下方分别作等边△DCF和等边△DCF′,连接AF、BF′,探究AF、BF′与AB有何数量关系?并证明你探究的结论.Ⅱ.如图④,当动点D在等边△边BA的延长线上运动时,其他作法与图③相同,Ⅰ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若不解答:解:(1)AF=BD;证明如下:∵△ABC是等边三角形(已知),∴BC=AC,∠BCA=60°(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同理知,DC=CF,∠DCF=60°;∴∠BCA﹣∠DCA=∠DCF﹣∠DCA,即∠BCD=∠ACF;在△BCD和△ACF中,,∴△BCD≌△ACF(SAS),∴BD=AF(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2)证明过程同(1),证得△BCD≌△ACF(SAS),则AF=B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所以,当动点D运动至等边△ABC边BA的延长线上时,其他作法与(1)相同,AF=BD仍然成立;(3)Ⅰ.AF+BF′=AB;证明如下:由(1)知,△BCD≌△ACF(SAS),则BD=AF;同理△BCF′≌△ACD(SAS),则BF′=AD,∴AF+BF′=BD+AD=AB;Ⅱ.Ⅰ中的结论不成立.新的结论是AF=AB+BF′;证明如下:在△BCF′和△ACD中,,∴△BCF′≌△ACD(SAS),∴BF′=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又由(2)知,AF=BD;∴AF=BD=AB+AD=AB+BF′,即AF=AB+BF′.解答:证明:∵△ABC为等边三角形,∴AB=BC=AC,∠A=∠ABC=∠ACB=60°,在△BAN和△CBM中,,∴△BAN≌△CBM(SAS),∴∠ABN=∠BCM,∵∠ABN+∠OBC=60°,∴∠BCM+∠OBC=60°,∵∠NOC为△OBC的外角,∴∠NOC=∠BCM+∠OBC=60°,在Rt△OHC,∠HCO=30°,则2OH=OC.同旁作等边△ACD和等边△BCE,连接AE交DC于M,连接BD交CE于N,连接MN.(1)求证:AE=BD;(2)求证:MN∥AB.解答:证明:(1)∵△ACD和△BCE是等边三角形,∴AC=DC,CE=CB,∠DCA=60°,∠ECB=60°,∵∠DCA=∠ECB=60°,∴∠DCA+∠DCE=∠ECB+∠DCE,∠ACE=∠DCB,在△ACE与△DCB中,∵,∴△ACE≌△DCB,∴AE=BD;(2)∵由(1)得,△ACE≌△DCB,∴∠CAM=∠CDN,∵∠ACD=∠ECB=60°,而A、C、B三点共线,∴∠DCN=60°,在△ACM与△DCN中,∵,∴△ACM≌△DCN,∴MC=NC,∵∠MCN=60°,∴△MCN为等边三角形,∴∠NMC=∠DCN=60°,∴∠NMC=∠DCA,∴MN∥AB.分别为E、F、H.易证PE+PF=CH.证明过程如下:如图①,连接AP.∵PE⊥AB,PF⊥AC,CH⊥AB,∴S△ABP=AB•PE,S△ACP=AC•PF,S△ABC=AB•CH.又∵S△ABP+S△ACP=S△ABC,∴AB•PE+AC•PF=AB•CH.∵AB=AC,∴PE+PF=CH.(1)如图②,P为BC延长线上的点时,其它条件不变,PE、PF、CH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2)填空:若∠A=30°,△ABC的面积为49,点P在直线BC上,且P到直线AC的距离为PF,当PF=3时,则AB边上的高CH=7.点P到AB边的距离PE=4或10.解答:解:(1)如图②,PE=PF+CH.证明如下:∵PE⊥AB,PF⊥AC,CH⊥AB,∴S△ABP=AB•PE,S△ACP=AC•PF,S△ABC=AB•CH,∵S△ABP=S△ACP+S△ABC,∴AB•PE=AC•PF+AB•CH,又∵AB=AC,∴PE=PF+CH;(2)∵在△ACH中,∠A=30°,∴AC=2CH.∵S△ABC=AB•CH,AB=AC,∴×2CH•CH=49,∴CH=7.分两种情况:①P为底边BC上一点,如图①.∵PE+PF=CH,∴PE=CH﹣PF=7﹣3=4;②P为BC延长线上的点时,如图②.∵PE=PF+CH,∴PE=3+7=10.故答案为7;4或10.线BC上一动点,△DMN为等边三角形(点M的位置改变时,△DMN也随之整体移动).(1)如图1,当点M在点B左侧时,请你判断EN与MF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点F是否在直线NE上?都请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证明或说明理由;(2)如图2,当点M在BC上时,其它条件不变,(1)的结论中EN与MF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利用图2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若点M在点C右侧时,请你在图3中画出相应的图形,并判断(1)的结论中EN与MF的数量关系解答:解:(1)判断:EN与MF相等(或EN=MF),点F在直线NE上,(2)成立.连接DF,NF,证明△DBM和△DFN全等(AAS),∵△ABC是等边三角形,∴AB=AC=BC.又∵D,E,F是三边的中点,∴EF=DF=BF.∵∠BDM+∠MDF=60°,∠FDN+∠MDF=60°,∴∠BDM=∠FDN,在△DBM和△DFN中,,∴△DBM≌△DFN,∴BM=FN,∠DFN=∠FDB=60°,∴NF∥BD,∵E,F分别为边AC,BC的中点,∴EF是△ABC的中位线,∴EF∥BD,∴F在直线NE上,∵BF=EF,∴MF=EN.(3)如图③,MF与EN相等的结论仍然成立(或MF=NE成立).连接DF、DE,由(2)知DE=DF,∠NDE=∠FDM,DN=DM,在△DNE和△DMF中,∴△DNE≌△DMF,∴MF=NE.(1)如果AB=AC,AD=AE,求证:OB=OC;(2)在①OB=OC,②BD=CE,③∠ABE=∠ACD,④∠BDC=∠CEB四个条件中选取两个个作为条件,就能得到连接BE、EF.(1)如图1,若E是AC边的中点,猜想BE与EF的数量关系为.(2)如图2,若E是线段AC上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上述线段BE、EF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3)如图3,若E是线段AC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上述线段BE、EF的数量关系是否发解答:(1)答:猜想BE与EF的数量关系为:BE=EF;证明:(1)∵△ABC是等边三角形,E是线段AC的中点,∴∠CBE=∠ABC=30°,AE=CE,∵AE=CF,∴CE=CF,∴∠F=∠CEF,∵∠F+∠CEF=∠ACB=60°,∴∠F=30°,∴∠CBE=∠F,∴BE=EF;(2)答:猜想BE=EF.证明如下:如图2,过点E作EG∥BC,交AB于点G,∵△ABC是等边三角形,∴AB=AC,∠ACB=60°,又∵EG∥BC,∴∠AGE=∠ABC=60°,又∵∠BAC=60°,∴△AGE是等边三角形,∴AG=AE,∴BG=CE,又∵CF=AE,∴GE=CF,在△BGE与△ECF中,,∴△BGE≌△ECF(SAS),∴BE=EF;(3)BE=EF.证明如下:如图3,过点E作EG∥BC交AB延长线于点G,∵△ABC是等边三角形,∴AB=AC,∠ACB=60°,又∵EG∥BC,∴∠AGE=∠ABC=60°,又∵∠BAC=60°,∴△AGE是等边三角形,∴AG=AE,∴BG=CE,又∵CF=AE,∴GE=CF,又∵∠BGE=∠ECF=60°,∴在△BGE 与△ECF中,,∴△BGE≌△ECF(SAS),∴BE=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