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基本法

合集下载

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四个主要内容

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四个主要内容

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四个主要内容环境保护基本法是指国家对环境保护所进行的立法,为了保护人类居住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确保可持续发展,我国制定了环境保护基本法。

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四个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权益保护、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

环境权益保护是环境保护基本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内容强调保护每个人的环境权益,包括呼吸新鲜空气、饮用安全水源、生活在洁净的环境中等。

国家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每个公民都能享有良好的环境,保障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益。

环境污染防治是环境保护基本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国近年来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防治力度。

这些法律法规包括对污染物排放的控制、环境监测和治理、环境行政处罚等,以保护环境免受污染的侵害。

第三,生态环境保护是环境保护基本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生态环境的保护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等。

为了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资源管理是环境保护基本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合理利用和管理资源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环境保护基本法明确了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循环利用和节约使用的原则。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对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四个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权益保护、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

这些内容体现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对人民环境权益的保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共同营造一个美丽的家园。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绿色、健康的地球家园。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一、环境保护基本原则1. 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制定和实施国家政策和规划时,必须优先考虑环境保护,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

2. 预防为主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3. 综合治理原则:采取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等综合手段,对环境问题进行系统治理。

4. 公众参与原则:广泛动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实现全民共同建设美好环境。

二、环境保护的管理制度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和减少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2. “三同时”制度:要求建设项目的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3. 排污收费制度:对排放污染物单位和个人征收排污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

4. 排污许可证制度:对排放污染物实行许可证制度,确保污染物排放量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

5.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通过集中控制措施,对污染物进行深度处理和达标排放。

6.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环境保护目标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责任制中,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考核和奖惩。

三、环境保护的措施1. 制定和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管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促进企业加强环保措施。

2. 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绿色经济发展,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环境污染。

3. 实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广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低碳生活方式等,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4. 加强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加强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及时公开环境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5.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

四、环境保护的监督和保障1. 强化环境监察和执法: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察和执法力度,对环境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严肃查处。

2. 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鼓励公众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维护环境公共利益。

日本 环境基本法

日本 环境基本法

日本环境基本法环境基本法(1993年11月19日第91号法律)第一章总则(目的)第1条本法的日的,是通过制定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明确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企(事)业者及国民的责任和义务,规定构成环境保护政策的根本事项,综合而有计划地推进环境保护政策,在确保现在和未来的国民享有健康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为造福人类做出贡献。

(定义)第2条本法所称“环境负荷”,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有可能成为不利于保护环境的因素。

本法所称“全球环境保护”,是指由于人为活动而使全球变暖、臭氧层受到破坏、海洋污染、野生生物物种减少,以及给其他全球性或区域性的环境带来影响的环境保护,以便庄确保国民卓有健康的文化生活的同时,造福人类。

本法所称“公害”,是指伴随企(事)业活动及其他人为活动而发生的相当范围的大气污染、水休污染(包括水的状态或水底底质的恶化,但第16条第l款除外:以下同)、土壤污染、噪声、振动、地面沉降(因采矿而挖掘土地除外。

以下同)和恶臭,并由此而危害人的健康或生活环境(包括与人的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财产以及动植物及其繁衍的环境;以下同)。

(环境资源的享受与继承等) 第3条把环境作为得天独厚的资源维持在正常的水平上,是人类健康的文化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但是,由于人类的话动增加了环境的负荷,从而使人类存续基础限度的生态平衡出现被破坏的危险.因此,必须妥善实施环境保护,使当代人和后代人能在世世代代地正常享受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的同时,把作为人类存续基础的环境维持到永远的将来。

(构筑对环境负荷影响少的可持续发展社会) 第4条应当本着下述宗旨实施环境保护,即:在可能的限度内,减少因社会经济活动及其他活动而对环境的负荷及其他与环境因素有关的影响,在一切人公平分担的基础上。

自主而积极地去实施保护环境的措施。

在把得天独厚的环境维持在正常水平的同时,一方面要力求发展对环境负荷影响小的健康经济,另一方面要构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并且要在科学知识充实的基础上,预防环境污染。

环境法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

环境法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

环境基本法是指在环境法律体系中起到引领作用的那部法律,我国学理上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视为环境基本法,这部法律规定有国家基本环境政策和目标、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具体措施。

虽然从立法层次上来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环境保护法》不具有基本法的效力。

该法第五条规定了五项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这些原则概括了环境法的价值追求,体现了立法目的和精神,自此无论是立法、司法、执法还是守法都必须遵循这些基本原则。

各国的环境基本法,虽然立法体制和背景不尽相同,可能有些不规定具体制度只发挥政策宣示作用,但国家基本环境政策、基本原则都是通常要规定的。

所以说二者的关系的话,那就是在环境基本法中确立环境法基本原则。

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

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

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
一、环境保护基本法的重要性
1.1 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2 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
1.3 环境保护基本法的意义和目标
二、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制定和修订
2.1 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制定背景
2.2 环境保护基本法的主要内容
2.2.1 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2.2.2 环境保护的权责分工
2.2.3 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
2.2.4 环境监测与评估
2.2.5 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2.3 环境保护基本法的修订过程
2.3.1 修订的背景和动因
2.3.2 修订的主要内容和亮点
2.3.3 修订的影响和意义
三、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实施与监督
3.1 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实施机制
3.1.1 环境保护目标的制定与落实
3.1.2 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
3.1.3 环境保护的财政支持
3.1.4 公众参与与环境保护
3.2 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监督机制
3.2.1 环境监察与执法
3.2.2 公民环境权益的保护
3.2.4 环境保护的舆论监督
四、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的效果与展望
4.1 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实施效果
4.2 环境保护基本法的不足之处
4.3 环境保护基本法的未来发展方向
五、结语
以上是对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全面介绍和分析,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我国通过制定和修订环境保护基本法,为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然而,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提高环境保护基本法的执行效果,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

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

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我国的环境保护基本法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中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律。

该法律于1989年出台,2000年、2014年分别进行了修订。

该法律规定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责任、环境管理与监督等方面的内容。

主要内容如下:一、基本原则。

环境保护应当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与保护并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方针。

所有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和责任。

二、政府职责。

政府应当制定环境保护的总体规划和措施,并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

对严重污染的地区和企业,应当采取不同程度的限制或停产整顿措施。

政府还应当加强环境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完善环境信息公开体系,以及支持环境科技研究和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等。

三、社会责任。

企业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和责任。

企业应当严格遵守环境法规,采取措施防止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承担相应的环境保护责任。

个人应当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加环保活动,妥善处理废弃物、节约能源等。

四、环境管理和监督。

对于环境重点污染源及敏感区域,应当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各类污染源的监管和检测,建立环境管理和监督体系,加大处罚力度;同时,也鼓励社会各界加强监督和举报工作。

五、国际合作。

中国应当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环境领域的合作和交流,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同时,也要履行国际环保条约和义务,共同推进全球环境治理。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我国环保领域提供了法律基础,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促进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九章 中国环境保护基本法

第九章 中国环境保护基本法
一、环境监督管理体制概述 二、环境管理机构 三、环境监督管理结构的职责

第四节 环境监督管理制度
一、环境标准管理制度 环境标准的分级和分类 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基础标准和环境方法标准,后两种 只有国家标准、前两者分为国家标准与 地方标准。

二、环境监测制度 全国环境保护系统设置的四级环境监 测站,即国家级、省级、直辖市级以及 县级的环境监测站。
第九章中国环境保护基本法第一节环境保护基本法的涵义又称环境保护基干法是指一个国家制定的全面调整环境社会关系的法律文件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应是一部环境保护基本法它在中国环境法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同时在中国法律体系中也有重要位置
第九章 中国环境保护基本法
第一节 环境保护基本法的涵义 一、环境保护基本法的概念 又称环境保护基干法,是指一个国 家制定的全面调整环境社会关系的法律 文件

二、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地位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应是一部环境 保护基本法,它在中国环境法体系中占 有核心地位,同时在中国法律体系中也 有重要位置。

第二节 中国的环境保护基本法
一、从“试行法”》的再修订

第三节 环境监督管理体制

三、环境保护规划制度可 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五、现场检查制度 六、跨区环境问题政府处置制度 七、清洁生产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课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课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课件一、课程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 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中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于1989年颁布实施,其后经过多次修订和更新。

该法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环境问题,保障公众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保护基本原则环境保护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保护优先:将环境保护置于优先地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损害担责: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承担治理和恢复责任。

3.节约资源: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4.公众参与: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5.协同控制: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形成环境保护合力。

二、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中国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规划制度: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明确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2.排污收费制度:对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收取排污费,用于污染治理和环境补偿。

3.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对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实行排放许可制度,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浓度。

4.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实行严格保护和管理。

5.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对重点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6.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

7.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制度: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应对能力,减轻环境风险。

三、环保监督与执法1.环保部门负责统一监督和管理全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组织开展环境保护执法检查和监督。

2.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采取措施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环境保护的基本法

环境保护的基本法

环境保护的基本法一、什么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法?环境保护的基本法,指的是国家出台的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其目的在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体系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体系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该法于1989年颁布实施,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最重要的一部综合性立法。

该法规定了政府、企业和公民在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明确了各级政府在环境管理方面应当采取的措施。

2. 《大气污染防治法》该法于2015年颁布实施,旨在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改善空气质量。

该法规定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责任主体、监管措施等,明确了各级政府和企业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3. 《水污染防治法》该法于1984年颁布实施,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第一部专门针对水污染防治的法律。

该法规定了水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责任主体、监管措施等,明确了各级政府和企业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4.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该法于1995年颁布实施,旨在加强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

该法规定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基本原则、责任主体、监管措施等,明确了各级政府和企业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方面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三、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措施1. 绿色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是我国近年来提出的一项重要环保政策措施。

该战略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该战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环境监管、推进绿色能源、推广清洁生产等。

2. 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提出的另一项重要环保政策措施。

该措施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为实现该目标,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加强湿地保护、推广生态农业等。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
摘要:
1.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是什么
2.我国新型的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是什么
3.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正文: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该法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新型的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是《生态环境保护法》。

该法于2021 年1 月1 日起施行,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综合性、基础性法律。

它规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和措施,包括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为保护和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优先。

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确保环境质量的稳定和改善。

2.预防为主。

强调在环境问题出现前采取预防措施,避免环境问题的发生,而不是仅仅对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治理。

3.综合治理。

要求对环境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治理,从源头上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

4.公众参与。

强调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和监督,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
行动。

5.损害赔偿。

明确规定了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责任人和单位要承担赔偿责任,保障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修复。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摘要:一、环境保护基本法的概念与意义二、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立法背景与过程三、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原则与内容四、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实施与成效五、环境保护基本法的不足与改进正文: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它于1989 年12 月26 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自1990 年1 月1 日起施行。

该法旨在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保护基本法的概念与意义环境保护基本法是一部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它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制度和责任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法治化轨道,对于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以及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立法背景与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气、水、土壤等多种污染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

为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大环保法制建设力度。

从1979 年开始,历经多年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终于在1989 年正式颁布实施。

三、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原则与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共七章七十一条,包括总则、环境监督管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环境污染、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责任和附则。

其中,总则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管理体制;环境监督管理规定了政府的环保职责和企业的环保义务;保护和改善环境明确了环境保护的目标和任务;防治环境污染规定了污染防治的措施和责任;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定了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保护的原则;法律责任明确了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附则规定了法律的施行日期。

四、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实施与成效环境保护基本法实施以来,我国环保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环保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修复工作积极推进,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摘要:来写一篇详细的文章。

I.环境保护的基本法的定义和作用II.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的名称和主要内容III.环境保护的基本法的制定和修订历程IV.环境保护的基本法的实施效果和意义正文:I.环境保护的基本法的定义和作用环境保护基本法是指国家制定的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它对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政策措施等方面作出了全面规定,是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核心和基础。

其作用主要在于规范环境保护行为,保障环境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II.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的名称和主要内容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1989 年12 月26 日通过,2014 年4 月24 日修订。

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损害担责。

2.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环境监测制度、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等。

3.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环保规划、环保投入、环保税收、环保补贴、环保金融等。

III.环境保护的基本法的制定和修订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1989 年制定,2014 年修订。

修订后的环保法对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政策措施等方面作出了更加全面和严格的规定,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IV.环境保护的基本法的实施效果和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实施环保法,可以规范环境保护行为,保障环境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同时,实施环保法,还可以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和素质,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环境问题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各国纷纷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本文将重点介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探讨其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保护基本法律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该法于1989年颁布实施,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基础性法律。

该法主要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环境污染的防治、环境管理和监督执法等内容。

此外,为了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我国还制定了众多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

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效果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在推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它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原则和目标,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个体提供了明确的行为准则和责任要求,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其次,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明确了环境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并规定了环境监督执法的程序和措施,有效地维护了环境法律的权威性和可行性。

最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对于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等方面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企事业单位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够重视,对环境违法行为处罚不力,导致一些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整治。

其次,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执行力度不够、法律责任不明确等问题,一些环境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打击。

此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调整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需求。

四、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设的建议为了更好地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建议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建设。

首先,要加强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环保法律法规的认知和遵守意识。

其次,要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威慑机制。

环境基本法

环境基本法

环境基本法环境基本法引言环境保护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各国纷纷制定了环境法律和法规。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制定一部全面而有效的环境基本法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讨论环境基本法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制定环境基本法的几个关键要素。

环境基本法的定义环境基本法是一项通过立法形式确立的、具有基本原则性和指导性的法律文书,用于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它将各种环境保护与管理措施集中起来,并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原则和制度安排。

环境基本法的主要目的是推动环境保护,建立长期稳定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环境基本法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环境基本法的制定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以下是环境基本法的几个重要方面:生态平衡的保护环境基本法通过确立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维护生态平衡。

它对经济发展的限制和约束,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质量的改善环境基本法规定了环境质量的管理要求和控制措施,加强了环境监测和评估的标准,以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

通过加强污染治理,控制和减少环境污染物排放,提高环境空气、水质和土壤的质量,改善人居环境。

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环境基本法强调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事务。

通过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公众可以行使环境监督的权利,监督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信息公开也能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度,增强环境保护的合力。

制定环境基本法的关键要素制定环境基本法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要素:法律框架与原则环境基本法应当建立在法律框架和原则的基础上。

它应确立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如预防原则、污染者负担原则、环境标准原则等。

同时,要与其他法律、法规相协调,形成统一的法律体系。

权责分工环境基本法应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的责任分工。

各级政府应明确环境保护的责任和职责,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相关机构和部门应加强协同合作,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环保基本法

环保基本法

环保基本法
一、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基本原则
环境保护基本法有以下基本原则:
1.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台治理的原则;
3.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4.污染者治理、开发者保护的原则;
5.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原则;
6.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

二、环境保护的措施都有哪些
环境保护的措施有以下几种类型:
1.施工废水处理;
2.生活污水处理;
3.废弃物处理。

做好弃渣场的综合治理,按照设计要求采取工程保护措施,避免边坡失稳和弃渣流失;
4.噪声控制措施。

可以加强交通噪声的控制和管理,调整施工时段,选用低噪声设备等;
5.大气污染防治。

机械车辆使用过程中,加强维修和保养,防止汽油、柴油、机油的泄露,保证进气、排气系统畅通;
6.水土保持措施。

我国环境管理基本法、单行法概况

我国环境管理基本法、单行法概况

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概况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公布,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我国环境保护单行法概况1.《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于2000年4月29日修订通过,自2000年9月1日起施行。

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1991年5月8日国务院批准,1991年5月24日国家环境保护局令第5号发布,自1991年7月1日起施行。

已被《国务院关于废止2000年底以前发布的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发布日期:2001年10月6日实施日期:2001年10月6日)废止(原因:已被2000年4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代替)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5月1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决定》修正。

2008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修订。

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10月3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1995年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8号公布自1996年4月1日施行。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于2004年12月29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公布,自2005年4月1日起施行。

2013年6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修订)4.《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年8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修订通过1999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6号公布自2000年4月1日起施行。

环境保护的基本法

环境保护的基本法

环境保护的基本法介绍环境保护的基本法是指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法律、政策和行动计划。

这些法律和政策旨在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环境质量、降低污染和减少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在全球范围内,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讨论环境保护的基本法。

环境保护法的起源和作用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保护环境成为当务之急。

环境保护法的起源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各国纷纷制定了环境保护法。

环境保护法的产生源于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对环境保护的需求。

环境保护法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技术支持。

环境保护法的作用环境保护法的主要作用是规范环境行为、保护环境资源、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可以推动企业和个人改善环境管理和生产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环境保护的基本法框架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环境目标和标准的制定为了保护环境,各国制定了环境目标和标准。

这些目标和标准旨在指导环境管理和决策,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恢复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强调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通过限制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等措施,可以实现可持续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目标。

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环境保护的基本法还强调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性。

通过严格的监管、技术创新、污染物减排等手段,可以降低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基本法还注重加强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

通过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程度,可以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环境保护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挑战环境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技术和经济的限制、环境治理的困难等。

中国需要环境基本法

中国需要环境基本法

遇到污染防治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中国需要环境基本法摘要: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存在价值目标的局限、立法理念的偏差、制度体系的失衡、协调机制的缺失、法律保障的不足等问题。

但废除该法并非可取之策,因为环境保护基本法具有宣示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权力-权利”配置原则、建立双重协调的法律机制、构筑权利保障体系之功能。

因此,应该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提升其法律地位,完善法律制度,以使其真正起到基本法的作用。

关键词:环境保护法基本法可持续发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是根据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第26条———“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要求,结合当时环境保护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总结了十多年来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吸收了国外环境立法的成功做法,在对“试行法”①进行较大幅度修订的基础上重新颁布的。

客观地讲,《环境保护法》施行近15年来,对于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在该法实施过程中,也的确暴露出诸多不足。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这部法律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现实问题的存在,引发了当前对《环境保护法》何去何从的激烈争论。

有人认为,中国需要一部环境保护基本法,因而,应对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及时进行修订完善,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也有人认为,我国已经对环境保护的单行法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有的单行法甚至已经多次修订,②在单行法修订过程中,不仅及时总结了我国成熟的环境保护经验,而且吸收了一些国外的先进制度;同时,现行立法计划中也有更多的环境保护单行法被列入,在单行法的立、改、废完成以后,各项制度都将更加成熟,《环境保护法》将失去存在的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规名称】环境基本法
【颁布部门】
【颁布时间】 2002-12-11
【正文】
环境基本法
第 1 条
为提升环境品质,增进国民健康与福祉,维护环境资源,追求永续发展,以推动环境保护,特制定本法;本法未规定者,适用其他法律之规定。

第 2 条
本法所称环境,系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之各种天然资源及经过人为影响之自然因素总称,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陆地、矿产、森林、野生生物、景观及游憩、社会经济、文化、人文史迹、自然遗迹及自然生态系统等。

永续发展系指做到满足当代需求,同时不损及后代满足其需要之发展。

第 3 条
基于国家长期利益,经济、科技及社会发展均应兼顾环境保护。

但经济、科技及社会发展对环境有严重不良影响或有危害之虞者,应环境保护优先。

第 4 条
国民、事业及各级政府应共负环境保护之义务与责任。

环境污染者、破坏者应对其所造成之环境危害或环境风险负责。

前项污染者、破坏者不存在或无法确知时,应由政府负责。

第 5 条
国民应秉持环境保护理念,减轻因日常生活造成之环境负荷。

消费行为上,以绿色消费为原则;日常生活上,应进行废弃物减量、分类及回收。

国民应主动进行环境保护,并负有协助政府实施环境保护相关措施之责任。

第 6 条
事业进行活动时,应自规划阶段纳入环境保护理念,以生命周期为基础,促进清洁生产,预防及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及其他有益于减低环境负荷之原 (材) 料及劳务,以达永续发展之目的。

事业应有协助政府实施环境保护相关措施之责任。

第 7 条
中央政府应制 (订) 定环境保护相关法规,策定国家环境保护计划,建立永续发展指标,并推动实施之。

地方政府得视辖区内自然及社会条件之需要,依据前项法规及国家环境保护计划,订定自治法规及环境保护计划,并推动实施之。

各级政府应定期评估检讨环境保护计划之执行状况,并公布之。

中央政府应协助地方政府,落实地方自治,执行环境保护事务。

第 8 条
各级政府施政应纳入环境保护优先、永续发展理念,并应发展相关科学及技术,建立环境生命周期管理及绿色消费型态之经济效率系统,以处理环境相关问题。

第 9 条
各级政府应普及环境保护优先及永续发展相关之教育及学习,加强宣导,以提升国民环境知识,建立环境保护观念,并落实于日常生活中。

第 10 条
各级政府应由专责机关或单位规划、推动办理及辅导有关环境保护事务。

各级政府应宽列环境保护经费,并视实际需要合理分配之。

第 11 条
各级政府得聘请环境保护有关之机关、团体代表及学者专家备供谘询。

各级政府得邀请有关民众与团体共同参与加强推动环境保护工作。

第 12 条
中央政府应推动地球永续发展相关之国际合作与技术协助、工程技术及试验研究,并公开相关
第 13 条
中央政府应办理环境保护专业训练,建立环境保护专业人员资格制度,以提升环境保护工作品质。

事业应依环境保护相关法规设置环境保护专责单位或人员,并订定环境保护计划实施之。

第 14 条
法院为审理环境保护纠纷案件,得设立专庭或指定专人办理。

第 15 条
各级政府对于辖区内之自然、社会及人文环境状况,应予搜集、调查及评估,建立环境资讯系统,并供查询。

前项环境资讯,应定期公开。

第 16 条
各级政府对于土地之开发利用,应以高品质宁适和谐之环境为目标,并基于环境资源总量管制理念,进行合理规划并推动实施。

前项规划,应优先考虑环境保护相关设施。

第 17 条
各级政府为维护自然、社会、人文环境,得视自然条件、实际需要及兼顾原住民权益划定区域,采取必要之措施或限制人为活动及使用。

各级政府应视土地使用及人为活动限制程度,予以补偿及回馈。

第 18 条
各级政府应积极保育野生生物,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潟湖、湿地环境,维护多样化自然环境,并加强水资源保育、水土保持及植被绿化工作。

第 19 条
各级政府对非再生性资源,应采预防措施予以保护;对于已超限或濒临极限利用之稀有资源,应定期调查评估,并采改善或限制措施。

各级政府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海洋环境、强化海岸管理,并防制地下水超限利用、地层下陷及海岸侵蚀。

第 21 条
各级政府应积极采二氧化碳排放抑制措施,并订定相关计划,防止温室效应。

第 22 条
各级政府应积极研究、建立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制度,采预防及医疗保健措施,降低健康风险,预防及减轻与环境有关之疾病。

第 23 条
政府应订定计划,逐步达成非核家园目标;并应加强核能安全管制、辐射防护、放射性物料管理及环境辐射侦测,确保民众生活避免辐射危害。

第 24 条
中央政府应建立环境影响评估制度,预防及减轻政府政策或开发行为对环境造成之不良影响。

第 25 条
中央政府应视社会需要及科技水准,订定阶段性环境品质及管制标准。

地方政府为达成前项环境品质标准,得视其辖区内自然及社会条件,订定较严之管制标准,经中央政府备查后,适用于该辖区。

各级政府应采必要措施,以达成前二项之标准。

第 26 条
中央政府对于环境污染行为,应建立事前许可、机动查核及事业自动申报制度,以有效管制污染源。

中央政府对于稀有资源及自然与文化资产之利用,应建立事前许可、管制及稽查制度,以有效保育自然资源。

第 27 条
各级政府应建立严密之环境监测网,定期公告监测结果,并建立预警制度,及采必要措施。

环境资源为全体国民世代所有,中央政府应建立环境污染及破坏者付费制度,对污染及破坏者征收污染防治及环境复育费用,以维护环境之永续利用。

第 29 条
行政院应设置国家永续发展委员会,负责国家永续发展相关业务之决策,并交由相关部会执行,委员会由政府部门、学者专家及社会团体各三分之一组成。

第 30 条
中央政府为有效整合及推动维护环境资源之政策及相关事务,应设置环境资源专责部会。

第 31 条
中央政府应依法律设置各种环境基金,负责环境清理、复育、追查污染源、推动有益于环境发展之事项。

第 32 条
各级政府应加强环境保护公共建设,提升环境品质,并对受益者或使用者征收适度费用。

事业应加强兴建相关环境保护处理设施。

第 33 条
中央政府应建立环境纠纷处理制度,加强纠纷原因鉴定技术及举证责任之教育训练及研究发展,提供适当纠纷处理机制。

中央政府应建立环境相关之紧急应变、损害赔偿、补偿及救济制度。

第 34 条
各级政府疏于执行时,人民或公益团体得依法律规定以主管机关为被告,向行政法院提起诉讼。

行政法院为判决时,得依职权判令被告机关支付适当律师费用、监测鉴定费用或其他诉讼费用予对维护环境品质有具体贡献之原告。

第 35 条
中央政府应奖励环境保护学术及研究机构充实设备、延揽及培训人员、引进先进科技、整合研究资源,加速环境保护科技示范计划及研究发展。

各级政府应采优惠奖励措施,辅导环境保护事业及民间环境保护团体发展,及鼓励民间投资环境保护事业。

中央政府应辅导、管理环境保护事业,以提升环境保护工程、服务品质。

第 37 条
各级政府为求资源之合理有效利用及因应环境保护之需要,对下列事项,应采适当之优惠、奖励、辅导或补偿措施:
一从事自然、社会及人文环境之保护。

二研发清洁生产技术、设备及生产清洁产品。

三研发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

四再生能源之推广及应用。

五研发节约能源技术及设置节约能源产品。

六制造或设置污染防治设备。

七为环境保护目的而迁移。

八提供土地或其他资源作为环境保护之用。

九从事环境造林绿地。

一○其他环境保护有关事项。

第 38 条
各级政府应采行必要措施,以促进再生资源及其他有益减低环境负荷之原(材) 料、制品及劳务之利用。

各级政府之采购,应以再生资源制品及环境保护标章产品为原则。

第 39 条
各级政府应确实执行环境保护相关法规,对于违反者,应依法取缔、处罚。

第 40 条
为促使国民、事业及各级政府深植环境保护理念,共同关怀环境问题,特订定六月五日为环境日。

第 41 条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