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经脉穴位(图文)·灵枢·经脉第十》
超详细全体男女经络穴位图集
超详细全体男女经络穴位图集正面-男性人体经络穴位图背面-男性人体经络穴位图侧面-男性人体经络穴位图正面-女性人体经络穴位图背面-女性人体经络穴位图侧面-女性头部穴位人体胸部腹部穴位图人体督脉及背部穴位人体壬脉大穴人体左侧穴位图脸部穴位手掌穴位彩图手掌反射区图足底穴位督脉及其别络督脉大穴督脉图谱人体奇经八脉之一。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
主生殖机能,特别是男性生殖机能。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再回出上至头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带处(见图)。
本经脉腧穴有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共28穴。
督脉①奇经八脉之一。
出《素问·骨空论》。
其循行路线,起始于小腹内,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里正中,上至风府,入于脑,上头顶,下额,沿前额正中,到鼻柱下方及上齿。
前后与任脉、冲脉相通,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相合,联系心、肾、脑。
该经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脊柱强直、角弓反张、头重痛、项强、眩晕、癫痫、癃闭、遗溺、痔疾、妇女不孕等。
②经外穴别名。
《备急千金要方》:“卒癫,……又灸督脉三十壮,三极,穴在直鼻中上入发际。
”即发际穴。
见该条。
督脉穴①督脉所属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长强(少阴所结)、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足太阳会)、大椎(足三阳会)、哑门(阳维会)、风府(阳维会)、脑户(足太阳会)、强间、后顶、百会(足太阳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足太阳、阳明会)、素髎、水沟(手、足阳明会)、兑端、龈交,共28穴。
又交会于足太阳的风门、任脉的会阴。
②指后溪穴。
灵枢.十二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十二经脉原文摘录【原文】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1]大肠,还循[2]胃口[3],上膈,属[4]肺,从肺系[5]横出腋下[6],下循臑[7]内,行少阴、心主[8]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9],入寸口[10],上鱼[11],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12],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注释】[1]络:联络、网络、散络的意思。
[2]还循:还,折回来;循:顺沿,意为顺着走。
[3]胃口:此指胃的上口,即贲门。
[4]属:隶属、统属。
[5]肺系:系,系带的意思。
肺系,统指气管与喉咙部分。
[6]腋下:此处所说“腋下”当是指腋前方,其穴为中府、云门。
[7]臑(nào 闹):指上臂肩至肘的部位。
[8]少阴、心主:分别指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9]臂内上骨下廉:臂内上骨,指桡骨。
廉,指侧边,棱角部。
下廉,即下边。
[10]寸口:桡动脉搏动处。
[11]鱼:指大鱼际部,又称“手鱼”。
[12]支者:指正经分出的支脉,仍为经脉的一部分。
【原文】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1]之端,循指上廉[2],出合谷两骨之间[3],上入两筋之中[4],循臂上廉[5],入肘外廉[6],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7]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8],下入缺盆[9],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10],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注释】[1]大指次指:大指侧的次指,即食指。
[2]指上廉:食指的桡侧边。
此按曲肘立拳位描述,故称上廉。
[3]合谷两骨之间:两骨,指第一掌骨、第二掌骨,因其分歧,合称歧骨。
两骨之间为合谷穴,即以其开合凹陷如谷而得名。
[4]两筋之中:指阳溪穴,在腕部桡侧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的过腕关节处。
[5]臂上廉:前臂桡侧,此按曲肘立拳体位,故称上廉,即阳溪至曲池穴之间。
[6]肘外廉:肘横纹外侧,约曲池穴部。
[7]髃骨:指肩胛骨与锁骨相连处,亦是肩髃穴处。
内经 灵枢---经脉
会 合 父母的阴 阳之气
五谷人胃,化生精微 而营养全身 人
生命维 持不息
脑髓
筋的刚劲来约束和强固骨骼
肌肉作为保护内在脏腑和筋 骨血脉的墙壁 皮肤坚韧之后,毛发生长
全身的脉道得以贯通 血气在脉道中运行不 息,濡养全身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盛者则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 小于人迎。
张介宾(明):“寸口主阴,肺为大肠之脏,手太阴经也。故肺气盛者,寸口大三倍于 人迎,虚则反小也。人迎者,足阳明之动脉,在结喉旁一寸五分,乃三阳脉气所至也。”
谢谢观看!
周纯袆 2018.12.15
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
便数而欠。
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张介宾:“手太阴筋结于肩,藏附于背,故邪气盛则肩背痛。肺主皮毛 而风寒在表,故汗出中风。肺为肾母,邪伤其气,故小便数而欠。”
肺手太阴之脉
是主 肺所 生病 者
肺脏所 生之病
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
《难经》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 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铜人》注:“胃口,谓胃之上口,赉门之位也。”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 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 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 循胃口,上膈属肺。
肺系--元 · 滑伯仁《十四经发挥》:“谓喉咙也。” 。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 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 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 指之端;
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
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天人合一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 -- 少商大肠 -- 商阳心包 -- 中冲三焦 -- 关冲心 -- 少冲小肠 -- 少泽脾 -- 隐白胃 -- 厉兑肝 -- 大敦胆 --(足)窍阴肾 -- 涌泉膀胱 -- 至阴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
”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
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
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
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
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
灵枢.十二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十二经脉原文摘录【原文】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1]大肠,还循[2]胃口[3],上膈,属[4]肺,从肺系[5]横出腋下[6],下循臑[7]内,行少阴、心主[8]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9],入寸口[10],上鱼[11],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12],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注释】[1]络:联络、网络、散络的意思。
[2]还循:还,折回来;循:顺沿,意为顺着走。
[3]胃口:此指胃的上口,即贲门。
[4]属:隶属、统属。
[5]肺系:系,系带的意思。
肺系,统指气管与喉咙部分。
[6]腋下:此处所说“腋下”当是指腋前方,其穴为中府、云门。
[7]臑(nào 闹):指上臂肩至肘的部位。
[8]少阴、心主:分别指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9]臂内上骨下廉:臂内上骨,指桡骨。
廉,指侧边,棱角部。
下廉,即下边。
[10]寸口:桡动脉搏动处。
[11]鱼:指大鱼际部,又称“手鱼”。
[12]支者:指正经分出的支脉,仍为经脉的一部分。
【原文】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1]之端,循指上廉[2],出合谷两骨之间[3],上入两筋之中[4],循臂上廉[5],入肘外廉[6],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7]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8],下入缺盆[9],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10],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注释】[1]大指次指:大指侧的次指,即食指。
[2]指上廉:食指的桡侧边。
此按曲肘立拳位描述,故称上廉。
[3]合谷两骨之间:两骨,指第一掌骨、第二掌骨,因其分歧,合称歧骨。
两骨之间为合谷穴,即以其开合凹陷如谷而得名。
[4]两筋之中:指阳溪穴,在腕部桡侧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的过腕关节处。
[5]臂上廉:前臂桡侧,此按曲肘立拳体位,故称上廉,即阳溪至曲池穴之间。
[6]肘外廉:肘横纹外侧,约曲池穴部。
[7]髃骨:指肩胛骨与锁骨相连处,亦是肩髃穴处。
十二经脉五俞原络表(针灸)
十二经脉五俞原络表
肝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虫沟曲泉心少冲少府神门灵道通里少海
心包中冲劳宫大陵间使内关曲泽脾隐白大都太白商丘公孙阴陵泉肺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列缺尺泽肾涌泉然谷太溪复溜大钟阴谷六气风热湿燥寒脏木火土金水井荥俞原经络合腑金水木火土六气燥寒风热湿胆窍阴侠溪临泣丘墟阳辅光明阳陵泉小肠少泽前合后溪腕骨阳谷支正小海
下巨虚三焦关冲液门中渚阳池支沟外关天井
委阳胃历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丰隆足三里
大肠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曲池
上巨虚膀胱至阴通谷束骨京骨昆仑飞扬委中任脉络会阴督脉络长强脾之络大包
《灵枢经》曰夫脏腑之有疾也,辟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比也,言久疾不可取者,未得其法也。
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所行皆在五俞,五俞出于四肢,四肢治脏腑之有疾也。
经脉者,阴阳贯通如环无端,经气之所行始于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之所生病,而后所得传于始终也,络脉所别之处,五脏之原,六腑之合也。
知其要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散乱无穷。
荥俞治外经,合治六腑,原治五脏,脏腑交通取络穴,脏病取原兼标本,腑病取合标本从,一经气闭取根结,泻阳补阴耳目聪,泻阴补阳血脉昌。
十二经脉的五腧穴位置图
十二经脉的五腧穴位置图对于手三阴经,位于上肢内侧,刮痧方向为从肩肘到指尖,手三阳经,位于上肢外侧,刮拭方向为从指尖到肩肘。
对于足三阴经,位于下肢内侧,刮拭方向为从踝尖向膝方向,足三阳经位于下肢外侧及后侧,从大腿向膝向脚刮。
操作顺序一般是先刮后颈部,次刮背部,再胸部,最后四肢。
刮痧板与皮肤保持大于45度小于90度的方向,用力均匀,速度均匀,保持一个方向,不要来回刮。
患有糖尿病、心脏病、血友病者禁刮。
孕妇、体弱者及受伤部位宜轻刮。
饭前饭后半小时禁刮。
手太阴肺经病证是指手太阳肺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肺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肺主气,司呼吸、连喉系,属于太阴经,多气多血,每日寅时周身气血仅注于肺。
【临床表现】肺胀、咳喘、胸部满闷;缺盒中痛;肩背痛,或肩背寒,少气,洒淅寒热,自汗出,濡或臂内前廉痛,常中热,小便频数或色变等。
【证候分析】肺者生气之源,其脉循胃口上膈属肺。
肺合皮毛,肌表受邪,内传于肺,失其宣降,致胸闷胀满,咳喘气逆;缺盆为十二经通络,与肺接近,肺气不畅,故见疼痛;肺经行于时臂间,其经气不利,则肩背及濡、臂内侧前缘疼痛,掌中热;邪客于肌表,卫气郁闭,故是恶寒发热;腠理不固,则汗出;外邪入里化热,或肺经有热,则可见烦渴、咽干;肺为肾母,邪伤其气,故小便频数或色变。
手阳是大肠经病是指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部位及大肠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大肠禀燥化之气,主津液所生的疾病,属手阳明经,每日卯时周身气血惧注人大肠。
【临床表现】齿痛、颈肿;咽喉肿痛,鼻衄,目黄口干;肩臂前侧疼痛;拇、食指疼痛、活动障碍。
【证候分析】手阳明大肠经的支脉,从缺盆上顿贯颊人齿,故病则齿痛、颈肿、咽喉肿痛,大肠经之别络达目,邪热炽盛,则目黄口干;热盛迫血妄行,故鼻衄;病邪阻滞经脉,气血不畅,则肩臂前例疼痛;拇、食指疼痛及活动障碍,均为本经经脉所及的病变。
【临床表现】壮热、汗出、头痛、颈肿、咽喉肿痛、齿痛,或口角歪斜,鼻流浊涕;或鼻衄;惊惕狂躁;或消谷善饥,脘腹胀满,胃皖痛,呕吐,消谷善饥,腹胀满;或膝腹肿痛,胸乳部、腹股部、下肢外侧、足背、足中趾等多处疼痛,足中肢活动受限。
《灵枢·经脉第十》
《灵枢·经脉第十》2006-5-29 11:39:04《灵枢·经脉第十》雷公问于黄帝曰:禁服之言(《禁服篇》上说。
禁服~禁止随意阅读和传授),凡刺之理(凡所有治病的道理和原则),经脉为始(必须从通调经脉为开始),营其所行(根据其血脉循行流向的规律及表现),知其度量(就可以知道正气的强弱以及邪气的盛衰,而后就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内次五脏(以及在内的五脏),外别六腑(和在表的六腑的“五行生克”关系而能够分析出疾病的所在位置,以便于“辨证施治”),愿尽闻其道(我愿意听听这方面所有的理论)。
黄帝曰:人始生(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若要生长变化和积累成形),先成精(必须首先成就精的物质),精成而脑髓生(只有元精积累充足以后才产生凝聚和生发的功能),骨为干(以肾的强大的敛藏功能为中心支柱),脉为营(以经脉能够强健地运行变化功能作为生存的基础),筋为刚(以肝的有力的蓄发功能为中央枢纽),肉为墙(以肌肉的动静变化作为适应阴阳四时环境变化的保证),皮肤坚而毛发长(只有在元精储备雄厚和收敛功能强劲的前提下才能使生长运化正常运行),谷入于胃(不光要保证人体内部的功能正常,最后还要保证外界水谷能够源源不断地进入胃中消化),脉道以通(经脉和水道才能赖此保持通畅),血气乃行(血液和经气才能持续运行下去)。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生(愿意尽快听到经脉的循行以及变化规律)。
黄帝曰:经脉者(经脉及其作用),所以能决死生(是能够决定人的死亡与生存),处百病(能够处理所有的疾病),调虚实(调整阴阳脏腑的虚实顺逆),不可不通也(所以绝对不能再人为地使它不能通畅啊)!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肺有病则大肠以燥火化之,故大肠主津所生病,津的功能由肺控制),还循胃口(约束胃口贲门,不使阳明燥火以及食物上逆,肺属金主收敛),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出~生出,不是“出去”的意思。
养生必知,十二经络的走向图及生理功能,值得收藏
养生必知,十二经络的走向图及生理功能,值得收藏经络畅通全身轻松《黄帝内经》:“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人体有12条正经,外加任督二脉,一共14条经络。
人体的经络必须保持畅通,经络不通,则气血不和,百病丛生。
换句话说,经络既是人体的总控系统,又是预防疾病的医疗保健系统。
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如阳光,空气,水,电,磁都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作用。
当人体加以按摩,温灸,光,电,磁等不同的物理刺激时,这些功能就会源源不断地输入人体,通过经络系统的传导,对五脏六腑的功能进行调整,使人体达到一种经络畅通,阴平阳秘的核心状态。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好不是累了休息,而是有规律休息,大自然是有一定的规律和法则的,如一年的节候规律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而人体的经络运行也是有一定的规律,每天的12个不同时辰,分别对应着12条经络,分别都有不同的运作时间,这就是所谓的经络子午流注。
1、手阳明大肠经(养生时间:早05~07点,最宜排便)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大肠经不通常见症状:牙痛、头痛、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桡侧的中点处,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这个部位,用力按压,缓解头痛。
生理功能打通大肠经可有效防治皮肤疾病可以帮助人体增加阳气把多余火气祛掉,有很好的通便效果主治疾病主要治疗呼吸道疾病的感冒、支气管炎、发烧、头痛;头面部疾病的面神经炎、面瘫、耳鸣、耳聋;其他疾病的神经性皮肤炎、经脉所过的关节活动障碍。
主要穴位及作用商阳:位置食指指甲跟外侧作用便秘合谷:位置拇指、食指掌纹端作用强壮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温溜(牙痛):位置拇指侧,腕横纹上四寸作用骨外旁此为聚阳气穴,可补阳气(如果虚寒体质可多灸,燥热时可刮痧泻火)急起的痘痘曲池:位置肘横纹外端点作用降血压的作用、治疗皮肤病、有通便秘的效果,脏腑病。
人体十二条经络全图
十二经络要穴目录一、手太阴肺经 (1)肺经的要穴 (1)二、手阳明大肠经 (3)大肠经的要穴 (3)三、足阳明胃经 (5)胃经的要穴 (5)四、足太阴脾经 (7)脾经的要穴 (7)五、手少阴心经 (9)心经的要穴 (9)六、手太阳小肠经 (11)小肠经的要穴 (11)七、膀胱经 (13)膀胱经的要穴 (13)八、足少阴肾经 (15)肾经的要穴 (15)九、手厥阴心包经 (18)心包经的要穴 (18)十、手少阳三焦经 (20)三焦经的要穴 (20)十一、足少阳胆经 (22)胆经的要穴 (22)十二、足厥阴肝经 (24)肝经的要穴 (24)十三、揉穴的诀窍及说明 (26)十四、身体经络时间表 (26)十二条经络一、手太阴肺经肺主咳喘、心烦、掌中热。
肺经的要穴1.中府穴胸骨中旁开六寸处。
中府指中气之府。
中气指脾肺之气。
中府穴是脾肺之气汇聚之处,可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等。
2.天府穴液横纹下三寸。
古人找此穴方法,在鼻子上点一墨点,手平行与地用头去触胳膊,胳膊上有黑点处即是天府穴。
鼻气通于天,肺开窍于鼻,因此也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要穴。
3.尺泽穴肘横纹外侧边上。
尺——暗指肾,泽——雨露,即是补肾的穴位,肺经属金,尺泽是金中的水穴,水是指肾,所以这指金生水。
肾虚会上实下虚,气都淤上边来了,揉此穴有降逆气的作用,降逆所即可治高血压、哮喘。
4.孔最穴腕横纹上七寸,肺经上的郄穴(郄穴治急性病),穴位较深。
主管所有的毛孔,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
对感冒汗不出或开热不出汗,可起发汗的作用。
治急性咳嗽、急性的咽喉痛。
5.列缺穴两手虎口相对,食指下边的凹陷处。
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处感风寒引起的头疼,治落枕,头项寻列缺,即头脖子方面有病找列缺。
6.经渠穴桡骨头(桡骨茎突)凸起处外侧边缘。
侧象向外推按。
治咳嗽的要穴,虚寒或肺热引起的咳嗽。
7.太渊穴腕横纹边外侧,穴位较深,用大拇指硌此穴较好。
是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
一文读懂十四经络,各种不适一目了然!完整高清动图,所有穴位都在!
一文读懂十四经络,各种不适一目了然!完整高清动图,所有穴位都在!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者也!——《内经·灵枢·经脉》中医认为,人体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沟通上下内外的重要通道,堪称“药房”,上面的穴位好比“中药”。
只要把人体十二正经和任脉二脉弄懂,身体哪个部位不舒服,只要调理跟这个部位相关的经络穴位,症状就会大有缓解,不仅效果好,还能随时随地使用,非常方便!在介绍经络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按揉相关经络及穴位,出现以下感觉时,说明经络出现了问题。
1、酸经络通,但气血不足。
只要把气血引进来,就不会酸了。
2、酸痛缺血的同时,还沉积了一点瘀血。
3、胀气很足,说明体内的气出不去。
4、胀痛火力比较壮,气有余而血不足,说明血分配得不好。
5、痛经络不通,瘀血阻络,必须疏通经络。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看人体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如果不通,分别对应哪些症状,上面又有哪些重要穴位。
1子时(23点-1点):胆经当令。
胆经裤线重叠行,分泌紊乱变神经;嗜睡液汗疲倦态,腋窝肿胀后脑痛;淋巴发炎局部胖,眼花目黄有增生。
功能作用:疏泄肠道积滞,修复肠道疾病。
表现症状:口苦,口干,偏头痛,白发,脱发,怕冷,怕热,胆怯,易凉,皮肤萎黄,便秘。
主要穴位:肩井穴:乳房胀痛,头痛,肩膀痛,牙痛等。
环跳穴:坐骨神经痛,子宫肌瘤。
风市穴:治疗中风的要穴,对偏瘫、风湿引起的下肢痹痛也有效果。
悬钟穴:半身不遂、腰腿疼痛、偏头痛、落枕等。
足临泣穴:头痛、腰痛、肌肉痉挛、眼疾、胆囊炎、中风、神经官能症。
2丑时(1点-3点):肝经当令。
肝经对应胆经行,循环分泌掌控中;肤色发青腰疼痛,眼圈发黑有痛经;眼球发干眼屎多,肝火旺盛有罪行。
功能作用:主疏泄、主藏血、主宗筋,肝脏有解毒功能。
表现症状:口苦,口干,头部晕眩,头顶垂坠,眼睛干涩,情志抑郁,脂肪肝,月经不调,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前列腺炎,易怒。
主要穴位:期门穴:疏肝解郁,是十二经络气血运行的终止穴。
《黄帝内经》灵枢 ● 经脉篇第十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第十*导读:【题解】本篇详述了十二经脉在全身的分布和循行情况,以及十五络脉的名称、循行路径及其虚实病候的表现。
全篇内容,都着重在说明……【题解】本篇详述了十二经脉在全身的分布和循行情况,以及十五络脉的名称、循行路径及其虚实病候的表现。
全篇内容,都着重在说明经脉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重要作用,所以篇名叫做"经脉"。
【原文】雷公问于黄帝日禁脉[1]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
黄帝日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雷公日愿卒闻经脉之始生。
黄帝日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提要】本段阐述了人体的形成过程以及经脉在人体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注释】[1]禁脉乃"禁服"之误,其意就是指《灵枢》的《禁服》篇;"凡刺之理"等六句皆载于此篇。
因该篇记载了黄帝授书于雷公时所说的话"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
凡刺之理",故雷公在这里以此发问。
【白话解】雷公问黄帝说在《禁服》篇中,您曾说过,要掌握针刺治病的原理,首先就应该熟悉经脉系统,了解经脉循行的部位和起止所在,知道经脉之长、短、大、小的标准,明了绎脉在内依次与五脏相属,在外分别与六腑相通的关系。
对于这些道理,我愿意听您更详细、更全面地讲解一下。
黄帝说人在开始孕育的时候,首先是源自于父母的阴阳之气会合而形成精,精形成之后再生成脑髓,此后人体才会逐渐成形以骨骼作为支柱,以脉道作为营藏气血的处所,以筋的刚劲来约束和强固骨骼,以肌肉作为保护内在脏腑和筋骨血脉的墙壁;等到皮肤坚韧之后,毛发就会生长出来,如此,人的形体就长成了。
人出生以后,五谷人胃,化生精微而营养全身,就会使全身的脉道得以贯通,从此血气才能在脉道中运行不息,濡养全身,而使生命维持不息。
黄帝内经:灵枢第10章 经脉
经脉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愿尽闻其道。
【翻译】雷公向黄帝问道:《禁服篇》曾说,针刺的道理,首先是经脉,揣度其运行的终始,了解其长短,以及内部与五脏的联系,外部和六腑的分别,希望详尽地听听其中的道理。
【原文】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翻译】黄帝说:人的最初生成,先形成于精,由精发育而生成脑髓,以骨骼为支干,以脉管藏血气而养全身,以筋连串骨骼使之坚强,以肉为墙壁保护内脏,当皮肤坚韧时,毛发就附着生长。
五谷入于胃,化生出各种营养,脉道借之通行全身,血气运行不息。
【原文】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也。
【翻译】雷公说:我想彻底地听听经脉最初生成的情况。
【原文】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翻译】黄帝说:根据经脉的变化,可以决断死生,处理百病,调整虚实,这是不可不通晓的。
【原文】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翻译】肺手太阴经脉,从中焦腹部起始,下绕大肠,返回循着胃的上口贲门,上贯膈膜,入属于肺,再由喉管横走,至于腋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和手厥阴之前,下达肘中,顺着前臂内侧上骨的下缘,入寸口,循着鱼际,出拇指尖端。
它的支脉,从手腕后,直出食指尖端内侧,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原文】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
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经络腧穴学习图表汇总
经络腧穴学习图表汇总(学员专用)经络资料汇集到这里供大家查询:经络的涵义经络是人体气血的通路,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起到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联系左右、网络周身的作用,将外在筋、脉、肌、皮、五官、九窍与内在的五脏六腑等连成统一的有机整体。
凡人体内行于深层纵行较大的主干脉为经脉,行于浅层横行较小的分支脉为络脉。
经尤如直行的径路,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的细小分支。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 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灵枢经别指出:“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即:生命是否存在,取决于经络。
疾病之所以发生,是由于经络出了问题;疾病之所以能够治疗,也是由于经络起了作用。
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在内连属于腑脏,在外联络于筋肉、皮肤。
正所谓“诸病于内,必形于外”。
经脉可分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络脉分为十五络脉、孙络、浮络等。
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再回出上至头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带处。
督脉:督,有总督的意思。
督脉行于背正中,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又称阳脉之海。
主生殖机能,特别是男性生殖机能。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鼻,沿腹部正中线上行,通过胸部,颈部,到达下唇内,环绕口唇,上至龈交,分行至两目下。
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
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天人合一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 -- 少商大肠 -- 商阳心包 -- 中冲三焦 -- 关冲心 -- 少冲小肠 -- 少泽脾 -- 隐白胃 -- 厉兑肝 -- 大敦胆 --(足)窍阴肾 -- 涌泉膀胱 -- 至阴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
”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
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
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
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
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
”意为脉气至此,犹如通渠流水之迅速经过,故名。
灵枢经第十篇经脉之十足少阴肾经路线
灵枢经第十篇经脉之十足少阴肾经路线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第八,黄帝讲,联系肾脏最紧密的人体少阴区域里的血管、神经、肌肉和体液等等综合体现出来的经脉,起始点在小趾之下,邪走足心涌泉穴处,顺内踝出行进入足跟中,上行到小腿肚内,从膝窝内沿出行,进入股骨内沿,穿行于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
从肾中出来,有一支直行的路线,向上连贯肝部和膈部,进入肺中,顺喉咙而上,挟于舌根。
还有一支,从肺出行联络心脏,注入胸中。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盳盳)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
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
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
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黄帝讲,足少阴肾经区域有特殊反应变化动静,会出现以下症侯群,病人饥而不欲食,面如漆柴一样黑而干枯。
咳唾中见血,喘气不断出声如喝喝。
坐着总想起身,眼目昏花无所见,心如悬空而饥饿的状态。
这一经经气不足的时候,病人善于恐慌,心警惕的样子如有人将来逮捕自己,这种病叫骨厥。
这一经主要管理以下所生症状,口热,舌干,咽肿,气向上逆行,喉咙干及疼痛,心烦乱,心痛,黄疸,肠急泻不止,脊拄和股骨内后沿疼痛,腿足痿软无力,特别喜欢睡,足下有热而痛的感觉。
以上各病,还必须分清是经气有余的实症和不足的虚证,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热证用疾剌法,寒证用留针法,经络路线上有陷下的虚证现象,就用艾灸法,不实不虚的通常情况,就取用这一经路线上的穴位来平补平泻则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 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六 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饮酒者, 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 而经脉大盛。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 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 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 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 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 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 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 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 于寸口也。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 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 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 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 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 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 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 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 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 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 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 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 䪼,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 胁里,出气冲,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 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 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 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 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 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 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 眦,斜络于颧。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 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 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支者,复从胃,别上膈、 注心中。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 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 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 足大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 寸口反小于人迎。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 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 贲向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 喎,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冲、股、 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 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 寸口也。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 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 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 腘中,以下贯踹(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 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骨之 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 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 上挟鼻孔。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 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 复。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 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 反小于寸口也。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 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 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 出其端。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 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 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 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 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 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 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 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 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 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㿉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 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 癃。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 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 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 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 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 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 入气冲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冲中而合,以下髀 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 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 如结,踹(腨)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 疾、頭?(水注:卤)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踹 (腨)、腳皆痛,小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 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 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 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㰦[1],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寸 半。别走阳明也。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 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 太阳也。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 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 者,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 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 死,则远一日半死矣。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 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 后,别入跟中,以上踹(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 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 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 目(盳盳)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 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 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 热而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 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 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发色 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
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 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 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 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 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 也。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 络肩髃。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肬,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注:㿉(疒贵tuí)病证名。又名差颓、偏㿗(疒颓tuí )。指小儿单侧睾丸肿大。《诸病源候论》:“差㿗者,阴核偏肿大。”治宜理气散结,用 《张氏医通》木香楝子散,或金铃子散加昆布、海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