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粒子束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 相互作用(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讲义(含例题和习题答案)
第三章相互作用(上)(2020新版)(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前言:《李老师物理教学讲义》由李老师高中物理教研室一线教师根据本人多年教学经验,以及人教版教学大纲(最新版)和教材,精心编撰的教学讲义。
本讲义以教材内容为主线,附有大量经典例题和习题,并附有详细答案或解析。
本讲义主要供广大高中物理一线教师教学参考之用,任何自然人或法人未经本教研室许可不得随意转载或用于其它商业用途。
——李老师高中物理教研室一、重力和弹力1.力(1)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力的性质:例题1-1.(2019·南充高一期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风吹草动”,草受到了力,但没有施力物体,说明没有施力物体的力也是存在的B.运动员将足球踢出,球在空中飞行是因为球在飞行中受到一个向前的推力C.甲用力把乙推倒,只是甲对乙用力,而乙对甲没用力D.两个物体发生相互作用不一定相互接触答案:D例题1-2.如图所示,用球拍击打乒乓球时,如果以球为研究对象,则施力物体是( )A.人 B.球拍C.乒乓球 D.无法确定答案:B(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力可以用有向线段表示。
有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
如图3.1-4,球所受的重力大小为6N,方向竖直向下。
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作力的图示。
在不需要准确标度力的大小时,通常只需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即只需画出力的示意图。
例题1-3.下图甲、乙中物体A的重力均为10 N,画出它所受重力的图示。
答案:如图所示例题1-4.(2019 -温州模拟)足球运动员已将足球踢向空中,在下图描述足球在向斜上方飞行过程中某时刻的受力图中,正确的是()答案:B(5)力的分类2.重力(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作重力(gravity),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核分析基础第3章
• 入射离子与靶原子碰撞的运动学因子、散 射截面和能量损失因子是背散射分析中的 三个主要参量。
1.离子碰撞后和碰撞前的能量之比K称为运动 学因子.
2.入射粒子与靶原子核之间的库仑排斥力作 用下的弹性散射过程的微分截面称为卢瑟 福散射截面.
3. 能量损失因子 当入射粒子从靶样品表面穿透到靶内某一深度 处发生大角度散射时,离子在这段入射路径上要损 失一小部分能量,同样,在发生散射后,背散射粒 子从靶内射出样品表面到达探测器,在这段出射路 径上也要损失一小部分能量.离子在样品中入射和 出射路径上的电离能量损失,使在样品深部发生背 散射的粒子的能量在能谱上相对于样品表面发生背 散射的粒子能量往低能量侧展宽。 能量宽度ΔE正比于靶厚度和离子在靶物质中的 背散射能量损失因子。这能谱曲线向低能侧的展宽, 反映出了靶原子随深度的分布情况。因此,由背散 射能谱分析,可以获得靶原子的深度分布信息,建 立背散射谱峰宽度与靶厚度之间的关系。
三、应用实例 卢瑟福反散射分析可用于:样品表面层杂质成分和深度 分布分析,材料表面各种薄膜组成和厚度分析,薄膜界 面特性分析,化合物的化学配比分析,以及离子束混合 材料分析等。 例:表面杂质含量分析
在玻璃碳基体上,用真空镀膜法镀上一层极薄的Au元素。用 2MeV的4He+束做RBS分析,测到的背散射能谱如图所示,图中 用箭头标出了Au和C的背散射峰位。C基体很厚,它的能谱是连 续的,Au层很薄,背散射能谱呈一高斯形状的峰.
四、带电粒子瞬发分析的特点 1.有极高的选择性,干扰小; 2.核反应特性不受靶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的影响;
(条件允许时)样品可以在高温和高压下被分析
3. 适合分析重基体中的轻元素;
特别是B、H、He、Li、Be、C、N、O、F、Na、Mg和A1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ppt课件
电离损失
❖电离
❖激发
二、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2 与原子核的非弹性碰撞
➢ 入射带电粒子与原子核之间的库仑力作用,使带电粒 子的速度和方向发生变化,伴随着发射电磁辐射—— 轫致辐射。
➢ 当入射带电粒子与原 子核发生非弹性碰撞 时,以辐射光子损失 其能量,我们称它为
辐射损失。
二、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原子核
反冲电子
h 1.0
0.5
YAxisTitle
0.0
入射光子 -0.5 -1.00ຫໍສະໝຸດ 204060
X Axis Title
B
80
100
散射光子 h
三、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3.3 电子对效应(Electron Pair Effect)
➢ 能量较高(>1.022MeV) 的射线(光子) 从原子核旁经过 时,在核库仑场的作用下,入射光子转化为一个正电 子和一个电子的过程。
❖中 子:不带电
❖无声无味、无色无嗅 ❖组织温度无明显升高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辐射探测、防护的基础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分类
带电粒子辐射
轻带电粒子 ( β射线)
重带电粒子 ( α粒子)
非带电粒子辐射
次级电子 核外电子
电磁辐射 ( γ射线)
次级重带电粒子 原子核
中子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二、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γ
中子
与束缚电子发生非弹性碰撞
1、与核外电子发生非弹性碰撞 2、与原子核发生非弹性碰撞 1、光电效应 2、康普顿效应 3、电子对效应 1、弹性散射 2、非弹性散射 3、俘获过程
五、总 结
❖射线穿透能力
第三章 粒子(束)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1、弹性散射 设原子的质量为M,质量数(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 A,碰撞前原子处于静止状态。电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 比值为me/M=1/1836A。根据动量和能量守恒定理,入 射电子与原子(核)碰撞后的最大能量损失可表示为
∆Emax = 2.17 ×10 −3 E0 sin 2 θ A
(3-1)
式中:E0—入射的电子能量; θ—半散射角,散射角(2θ)即散射电子运动 方向与入射方向之间的夹角。 原子核对电子的散射一般情况下均可视为弹性散射。
单位入射深度电子能量变化(dE/dz)与入射深度(z)的关 系如图3-2所示。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即为入射电子的最大 穿入深度。
图3-2 入射电子在固体中传播时的能量损失曲线 (E0=1keV、3keV、5keV和8keV)
3.1.2 电子与固体作用产生的信号 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同时发生。前者使电子偏离原来方 向引起电子在固体中扩散;后者使电子能量逐渐减小,直 至被固体吸收,从而限制了电子在固体中的扩散范围,这 个范围称为电子与固体的作用区。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其它相关分析技术检测的各种信号和 辐射正是来自这个作用区。 1、电子与固体作用产生的信号
由于电子与原子核的作用表现为弹性散射,故将 πr 叫做弹性散射截面,用σn表示。 当入射电子与核外电子作用时,散射角为
e 2θ = Vre
2 n
或
re =
e V (2θ )
(3-3)
π re2 (re是入射电子对核外电子的描准距离) 同理,可用
来衡量一个孤立核外电子把入射电子散射到2θ角以外的 能力,并称πre2 为核外电子的非弹性散射截面,用σe表示。
YJ vz = N
(3-12)
对于给定的样品,N可由计算得出,试验中测定vz和J,Y 就可以确定。同样如果Y已知,J通过实验测定, vz就被 确定。因此在任一情况下精确测定J都是非常重要的。 2、二次离子 固体表面原子以离子态发射叫做二次离子。收集分析二次离 子得到二次离子质谱,它可以用于分析所有元素。二次离子 质谱目前包括微区分析、纵深剖析、三维实时成像、界面分 析、同位素分析等。
荷电粒子束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荷电粒子束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材料科学是一门工程性的学科,它的目的是研究和制备新材料,从而满足工业和科学应用的需求。
荷电粒子束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材料改性和加工方法,它在材料科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本文中,将介绍荷电粒子束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并且分析其中的原理和优点。
一、荷电粒子束技术的定义和原理荷电粒子束技术是指使用加速器将带电粒子加速为高速运动的电荷束,然后将其聚焦并加热到足够高的能量密度,将其注入到材料表面或体内,使其发生改变或加工的一种新型材料加工方法。
目前,常用的荷电粒子束技术有离子注入、离子束雕刻、电子束蒸散、离子束抛光、离子束磨削等。
荷电粒子束技术的原理可以用经典力学中的“碰撞理论”来解释。
当荷电粒子束进入材料内部或表面,局部的电子和原子将会与它发生碰撞,从而产生质量相互作用、能量转移和电荷转移等效应。
这些效应会导致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实现材料的改性和加工。
此外,在材料表面或界面处,荷电粒子束还可以引发化学反应或表面重构,从而形成新的材料结构。
二、荷电粒子束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2.1、离子注入离子注入是最早被广泛应用的一种荷电粒子束技术。
它通过将高能离子注入到材料表面或体内,使其具有新的性能。
离子注入可以增强材料表面的硬度、耐磨性和升高阻抗,同时还可以改变材料的导电性和磁性。
离子注入技术在制备半导体器件、光电子学元器件和涂层材料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
2.2、电子束蒸散电子束蒸散是一种将固态材料加工为薄膜或纳米颗粒的重要技术。
它通过将材料表面或自由空间热蒸发,使其形成气态物质,然后将其沉积在基底或者在空气中形成颗粒。
电子束蒸散技术可以制备多种新型材料,如纳米晶、薄膜、光电子学器件和硅基太阳能电池板等。
2.3、离子束雕刻离子束雕刻技术是一种高精度微纳加工技术,它通过将离子束聚焦到纳米级别,在材料表面或体内进行刻蚀或沉积,来制备微型电路、纳米模板、微型天线和微机械元器件等。
医学影像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1)▲X射线影像学中的开拓者伦琴发现X射线(2)MRI(磁共振成像);(3)核医学影像是以放射性元素和射线为物理基础,把放射性元素放入体内,体外接收射线的发射成像技术(4)核医学影像技术的物理基础: 射线和粒子束与物质的相互作用(5)核技术的主要支撑:粒子加速器和核探测(6)▲朗之万医学超声影像的奠基人1.普通X线成像(1)X线成像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2)CR(计算机X线摄影) 半数字化产品,仅仅是过渡产品IP板可使用一万次(3)模拟X线机->CR(过渡产品)->DR(4)非螺旋CT (全身CT - 滑环CT - 头颅CT)(5)螺旋CT (螺旋CT- 双排螺旋-多排螺旋-64排-128排)(6)容积CT2.磁共振成像MRI(1)磁共振:“磁”是指主磁场和射频磁场;“共振”是指当射频磁场的频率与原子核旋进的频率一致时,原子核吸收能量,发生能级间的共振跃迁。
(2)磁共振原理:“磁”是指主磁场和射频磁场;“共振”是指当射频磁场的频率与原子核旋进的频率一致时,原子核吸收能量,发生能级间的共振跃迁。
(3)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是利用人体内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在磁场内与外加射频磁场发生共振,采集MR信号,用梯度磁场进行空间定位,通过计算机系统图像重建,形成磁共振图像。
p7.(4)磁共振成像设备(简称MRI设备)主要由以下四部分构成:磁体系统、梯度磁场系统、射频系统、计算机及图像处理等系统组成。
3.放射性核素成像原理PET(1)PET采用正电子核素作为示踪剂,通过病灶部位对示踪剂的摄取了解病灶功能代谢状态。
第二章x射线物理及成像1.X线产生条件(1)X线的本质:X射线是一种高频电磁波。
波长较短。
(2)本质:波动性X线具有干涉、衍射、偏振、反射、折射等现象。
粒子性X线的光电效应、荧光作用、电离作用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是X线的客观属性(3)▲物理特性:穿透作用、荧光作用、电离作用、热作用。
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类型、特点与作用参数
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类型、特点与作用参数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类型、特点与作用参数引言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们的相互作用类型、特点以及相关的作用参数对于理解基本粒子物理、核物理以及应用于工程技术领域的粒子束加工等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电磁辐射与材料结构一、名词、术语、概念波数,分子振动,伸缩振动,变形振动(或弯曲振动、变角振动),干涉指数,晶带,原子轨道磁矩,电子自旋磁矩,原子核磁矩。
二、填空1、电磁波谱可分为3个部分:①长波部分,包括( )与( ),有时习惯上称此部分为( )。
②中间部分,包括( )、( )和( ),统称为( )。
③短波部分,包括( )和( )(以及宇宙射线),此部分可称( )。
答案:无线电波(射频波),微波,波谱,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光学光谱,X射线,射线,射线谱。
2、原子中电子受激向高能级跃迁或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均称为( )跃迁或( )跃迁。
答案:电子,能级。
3、电子由高能级向低能级的跃迁可分为两种方式:跃迁过程中多余的能量即跃迁前后能量差以电磁辐射的方式放出,称之为( )跃迁;若多余的能量转化为热能等形式,则称之为( )跃迁。
答案:辐射,无辐射。
4、分子的运动很复杂,一般可近似认为分子总能量(E)由分子中各( ),( )及( )组成。
答案:电子能量,振动能量,转动能量。
5、分子振动可分为( )振动与( )振动两类。
答案:伸缩,变形(或叫弯曲,变角)。
6、分子的伸缩振动可分为( )和( )。
答案:对称伸缩振动,不对称伸缩振动(或叫反对称伸缩振动)。
7、平面多原子(三原子及以上)分子的弯曲振动一般可分为( )和( )。
答案:面内弯曲振动,面外弯曲振动。
8、干涉指数是对晶面( )与晶面( )的标识,而晶面指数只标识晶面的()。
答案:空间方位,间距,空间方位。
9、晶面间距分别为d110/2,d110/3的晶面,其干涉指数分别为( )和( )。
答案:220,330。
10、倒易矢量r*HKL的基本性质:r*HKL垂直于正点阵中相应的(HKL)晶面,其长度r*HKL等于(HKL)之晶面间距d HKL的( )。
答案:倒数(或1/d HKL)。
11、萤石(CaF2)的(220)面的晶面间距d220=0.193nm,其倒易矢量r*220()于正点阵中的(220)面,长度r*220=()。
高能离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微观机理研究
项目名称:高能离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微观机理研究首席科学家:肖国青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起止年限:2010年1月-2014年8月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一、研究内容本项目的核心是通过建立和强化特殊现象效应与实验条件的联系,充分发现和利用不同物质中离子束的行为与新现象,揭示离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本质,为离子束及其相关技术在新型能源、特殊材料、先进信息等科学领域的重大应用提供科学支撑。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科学问题一:离子束强激发产生高能量密度物质的机理特殊离子束在物质中的能量和质量沉积模式;高能、高电荷态离子与物质作用过程中电荷态的瞬变行为;离子束瞬间高密度能量沉积引起的瞬间辐射现象和过程、物质微结构和性质变化及其探测。
主要研究内容:(1)高电荷态重离子束与不同复杂物质体系(固体、稠密等离子体、纳米结构或薄膜等)相互作用规律,以及物质的结构效应、尺度效应、集体效应对重离子电荷态、能量沉积及靶物质电离与激发过程的影响。
(2)物质中强流离子束能量和质量沉积的多粒子输运过程及非线性效应理论和微观模型。
(3)离子束强激发产生的高能量密度状态物质以及瞬间辐射现象和过程、物质微结构和性质变化;离子束轰击产生瞬时激励信号的探测和实验方法。
(4)特殊粒子束与复杂物质相互作用理论模型与计算机模拟,开发出离子束在不同物质体系中能量沉积和输运过程的模拟软件。
科学问题二:强离子辐照场下的物质结构损伤离子辐照场下缺陷的产生及其演化规律;强离子辐照场下材料结构和性能演化机理;从原子尺度离子辐照缺陷的产生到宏观尺度物质结构损伤过程的建模与离子辐照损伤的多尺度模拟计算;离子辐照损伤探测新技术与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1)离子辐照初级产生的缺陷,原子尺度上的缺陷行为,缺陷与缺陷、晶粒、晶界/界面区域等结构的相互作用机制。
(2)强离子辐照损伤水平条件下,材料结构演变新现象以及强辐照损伤引起材料结构和性能演化的机理。
(3)不同载能离子/粒子辐照损伤的等价关系,环境因素(如温度、磁场、电场等)对辐照损伤效应的影响。
【放射技师考试】第三章第二节X线的本质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第二节 X线的本质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X线属于电离辐射,其波长介于紫外线和γ射线之间,波长很短,约在10-3~10nm之间。
2、X线与可见光一样,具有衍射、偏振、反射、折射等现象,说明X线具有波动性。
它是一种横波,传播速度在真空中与光速相同。
3、X线在传播时,突出地表现了它的波动性,并有干涉、衍射等现象;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则突出表现了它的粒子特征,具有能量、质量和动量。
X线具有波粒二象性。
4、X线光子只有运动质量,没有静止质量。
5、X线在真空中,是直线传播的不可见电磁波。
6、X线不带电,它不受外界磁场或电场的影响。
7、X线的物理特性:穿透性、荧光作用、电离作用、热作用。
8、X线能量高则穿透力强。
9、X线的电离作用主要是它的次级电子的电离作用。
10、测定X线吸收剂量的量热法就是依据热作用研究出来的。
11、X线的化学特性:感光作用、着色作用(脱水作用)。
12、生物细胞特别是增殖性强的细胞,经一定量X线照射后,可发生抑制、损伤甚至坏死。
13、X线的生物效应是放射治疗的基础。
14、X线光子与构成原子的内壳层轨道电子碰撞时,将其全部能量都传递给原子的壳层电子,原子中获得能量的电子摆脱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光电子),而X线光子则被物质的原子吸收,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失去电子的原子变成正离子,处于激发态不稳定,外层电子填充空位,放出特征X线,特征X线离开原子前,又击出外层轨道电子,使之成为俄歇电子,这个现象称为俄歇效应。
15、光电效应的产物有:光电子、正离子、特征放射和俄歇电子。
16、入射光子的能量与轨道电子结合能必须“接近相等”(稍大于)才容易产生光电效应。
光子能量过大,反而会使光电效应的概率下降。
17、光电效应发生概率大约和能量的三次方成反比。
18、光电效应发生概率和原子序数的四次方成正比(这里其实是错的,应该是三次方,但是我们职称考试还是以这个错误为准),它说明摄影中的三个实际问题:(1)不同密度的物质能产生明显的对比影像;(2)密度的变化可明显地影响到摄影条件;(3)要根据不同密度的物质选择适当的射线能量。
粒子流灼灸仪的工作原理
粒子流灼灸仪的工作原理引言粒子流灼灸仪是一种利用高能粒子束对材料进行加工的设备,其工作原理主要涉及到粒子束的生成、加速、聚焦和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
本文将详细解释与粒子流灼灸仪的工作原理相关的基本原理,包括粒子束的生成、加速、聚焦以及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1. 粒子束的生成粒子束是粒子流灼灸仪的核心部件,它由粒子源产生。
粒子源可以是离子源、电子源或中子源等,不同的粒子源会产生不同类型的粒子束。
1.1 离子源离子源是一种能够产生离子束的装置,常用的离子源有离子源发生器和离子注入器。
离子源发生器通过电离原子或分子产生离子,离子注入器则将已经产生的离子注入到加速装置中。
离子源发生器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离过程将中性原子或分子转化为带电离子。
它通常由离子源、电离室和抽气系统组成。
离子源将中性原子或分子引入电离室内,通过电离室内的电离装置对其进行电离,使其转化为离子。
电离室内通常包含电离电极和加速电极,通过施加适当的电压使原子或分子发生电离。
离子源发生器的输出离子束通常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束斑尺寸,需要进一步加速和聚焦。
1.2 电子源电子源是一种能够产生电子束的装置,常用的电子源有热阴极电子枪和冷阴极电子枪。
电子源发生器通过加热或冷阴极发射电子,产生电子束。
热阴极电子枪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热电子发射现象将阴极表面的电子发射出来。
它通常由热阴极、阳极和加速电极组成。
热阴极通过加热使其表面电子发射,阳极和加速电极通过施加适当的电压加速电子束。
热阴极电子枪的输出电子束通常具有较高的能量和较小的束斑尺寸。
冷阴极电子枪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冷阴极表面的场致发射现象将电子发射出来。
与热阴极电子枪不同,冷阴极电子枪无需加热,因此可以更快地启动和关闭。
冷阴极电子枪的输出电子束通常具有较高的电流和较小的束斑尺寸。
1.3 中子源中子源是一种能够产生中子束的装置,常用的中子源有中子发生器和中子注入器。
中子源发生器通过核反应将中子产生,中子注入器则将已经产生的中子注入到加速装置中。
粒子物理学及其应用
夸克必须是费米子。 夸克模型对许多实验结果作出了满意 的解释。
编辑ppt
4、夸克的颜色 夸克具有不同的颜色——红、黄、蓝
(不是实际的颜色,仅是借用),颜色 实际上是一种量子数,三种颜色代表夸 克的三种状态。 5、 c、b、t夸克的发现(略)
编辑ppt
三、夸克
1、强相互作用和强子
核子(中子和质子)间存在着很强的吸 引力——强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的特 点是: ① 短程力(力程为 1015m)
很强(约为电磁力强度的100倍) 很快(作用时间约 1023s ) ② 与电荷无关 ③ 具有饱和性
编辑ppt
1935年日本物理学家汤川为了解释强相互 作用的传递方式,提出了π介子理论。 π介子的质量约等于电子质量的275倍。 后来又发现了比核子还要重得多的介子, 连同核子称为重子。 介子和重子统称强子。
编辑ppt
2、基本粒子的分类 ⑴ 轻子 ⑵ 夸克 ⑶ 规范粒子 ⑷ Higgs粒子(未发现)
编辑ppt
二、轻子 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 6种轻子按其发现的年代和性质,分 为三代;轻子同一代之间才发生相互作 用。
编辑ppt
三代轻子的电荷和质量
编辑ppt
1、电子的发现 ⑴ 电子是最早发现的基本粒子。1897
编辑ppt
5、量子色动力学(QCD) 量子色动力学是解释强相互作用的规范
理论。
QCD理论认为:夸克特有的颜色可以看 作夸克之间强相互作用的荷,称为色荷。 夸克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是通过交换8种电 中性而带色的无质量的胶子来传递的。 色荷和胶子在强相互作用中的地位分别 相当于电磁作用中的电荷和光子。
近年来,已有一些实验结果支持量子 色动力学。
粒子束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粒子束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材料的出现以及对材料制造倾向的改变,粒子束加工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高效的加工技术,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介绍粒子束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
一、粒子束加工技术概述粒子束加工技术是利用高能粒子束(如电子束、离子束、中子束等)对材料进行加工的工艺方法。
其过程是利用粒子束的能量与材料发生相互作用,破坏晶体结构或打散原子分子,使其产生化学、物理变化,从而达到加工和改善材料性能的目的。
目前,粒子束加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微电子、光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如半导体器件、太阳电池、显示器件、光学元器件、气体传感器等。
此外,粒子束加工技术在机械制造、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有望成为未来材料制造的重要工艺技术之一。
二、粒子束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一)电子束加工技术的研究电子束加工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粒子束加工技术之一。
其特点是具有高精度、高速度、高成形性等优点,可以实现微细加工、小尺寸加工和高深宽比加工等要求。
目前,电子束加工技术已经成为微电子学和半导体器件制造中不可缺少的工艺方法之一。
近年来,电子束加工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提高加工精度和加工速度,同时改善加工质量和材料特性。
例如,采用新型的电子束光阑技术、电子束成形技术和电子束交点控制技术,可以实现高精度、高质量的微细加工和高速度的大面积加工。
此外,电子束加工技术在3D打印、纳米加工、超快动态实验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新型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不断涌现,电子束加工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不断的发展。
(二)离子束加工技术的研究离子束加工技术是一种利用高能离子束对材料进行加工的工艺方法。
其特点是具有高质量、高效率、高可控性等优点,可以实现微细加工、精度加工和多元化加工等要求。
目前,离子束加工技术正在成为材料、半导体、信息等领域的重要工艺方法之一。
近年来,离子束加工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提高加工精度和加工速度,同时改善加工质量和材料特性。
加速器实验技术使用技巧解析
加速器实验技术使用技巧解析一、背景介绍加速器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工具,它可以通过将粒子加速到高速,进而研究微观世界中的粒子行为和物质性质。
然而,加速器实验技术的使用并非易事,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方能提高实验效果和数据的准确性。
二、选择合适的粒子源在进行加速器实验之前,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粒子源。
常见的粒子源包括离子源和电子源。
离子源对于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质至关重要,而电子源则常用于研究原子核结构和物质辐射效应。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粒子源,可以提高实验效果。
三、控制粒子束的能量和强度在加速器实验中,控制粒子束的能量和强度是至关重要的。
能量决定了粒子的运动速度和动能,强度则影响到碰撞事件的发生概率。
通过调节加速器的电场和磁场,可以实现对粒子束能量和强度的控制。
合理选择加速器参数,并通过精确的调节,可以使粒子束达到预期的能量和强度,从而更好地满足实验需求。
四、粒子束的聚焦和分辨加速器实验中,粒子束的聚焦和分辨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聚焦是指将粒子束调整为尽可能小且高度聚集的状态,以便能够更好地与实验目标发生碰撞或相互作用。
分辨则是指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准确地分辨出不同的粒子束并进行独立观测。
通过合理设计和调整加速器的磁场和电场,可以实现对粒子束的聚焦和分辨,从而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五、粒子束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加速器实验中,粒子束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是研究目标的关键。
粒子束的电离、散射、束流损失等作用对于实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在进行实验时,需要根据实验目标选择合适的材料作为靶标,以最大限度地观察和测量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同时,还需要合理调整实验条件,如粒子束能量、入射角度等,以优化实验结果并获得更加准确的数据。
六、数据采集和分析加速器实验产生的数据通常需要进行采集和分析。
数据采集是指以适当的频率和精度收集实验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数据分析则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解读,以得出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验证。
4-3带电粒子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中子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2) 非弹性散射 中子的一部分能量用于激发原子核,而后它 离开相互作用点,被激发的原子核放出光子 后又回到基态。因此,中子的部分能量变成 了辐射γ 能。
(b) 非弹性碰撞
中子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3) 吸收
原子核俘获中子的过程称为吸收。俘获中子的原子 核呈激发状态,紧接着它就发射出光子或带电的粒 子。 对于几个重原子,也可能发生核裂变图。残存的原 子核常常是放射性的。
R0 0.318E
3/ 2
4.4 β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电子与靶物质的相互作用,主要有
电离、激发 快电子穿过靶物质时,与靶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非弹性碰撞,从而把一部分 能量转给核外电子,使靶原子电离或激发。 轫致辐射 由于电子质量轻,当入射电子与靶原子核发生非弹性碰撞时,其速度和方向都 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根据经典电磁理论,将产生电磁辐射,这种电磁辐射称为 轫致辐射。带电粒子的轫致辐射引起的辐射能量损失率为
带电粒子与核外电子发生非弹性碰撞
当入射带电粒子从靶原子附近掠过时,靶原子的核外电 子因库仑相互作用而受到吸引或排斥,获得一部分能量。 如果核外电子获得的能量大于轨道结合能,电子脱离原子 核的束缚逸出,成为一个自由电子,原子成为正离子。即 入射带电粒子引起的靶原子的电离过程。原子的最外层电 子受核的束缚最弱,最容易被电离。 如果核外电子在库仑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动能较小,不足以 被电离,但有可能从原来较低的能级跃迁到较高的能级, 从而使原子处于激发状态,这种过程称为激发,处于激发 态的原子不稳定,会通过跃迁返回基态(退激),退激过程 中会释放出可见光或紫外线,这就是受激原子的发光现象 。
带电粒子与靶原子核的非弹性碰撞
当入射带电粒子到达靶原子核的库仑场时,其库 仑引力或斥力会使入射粒子的速度和方向发生变 化。由电磁学理论可知,伴随着这种运动状态的 改变会产生电磁辐射(称为“韧致辐射”),从 而造成入射粒子的能量损失,这种能量损失称为 “辐射损失”。(辐射损失是轻带电粒子损失能量 的一种重要方式) 如电子撞击阳极靶 重带电粒子与靶原子核发生非弹性碰撞时,可能 使靶核激发而损失它的能量,这种过程的激发称 为库仑激发。一般库仑激发概率太小,将不予考 虑。
强相互作用与粒子的束缚态
强相互作用与粒子的束缚态在物理学中,粒子的束缚态是一种非常有趣且重要的现象。
它涉及到粒子在强相互作用力下受到束缚形成的稳定状态。
粒子的束缚态在原子、分子以及核物理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强相互作用与粒子的束缚态之间的关系。
强相互作用是四种基本力量之一,同时也是强力的来源。
它决定了原子核内部的粒子相互作用。
在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通过强相互作用相互吸引,形成了稳定的原子核。
这种吸引是由强相互作用的胶子交换引起的。
胶子是一种带有颜色荷的粒子,负责传递强相互作用力。
由于强相互作用非常强大,它可以克服质子之间的电荷相互排斥力,从而使原子核稳定存在。
当粒子受到强相互作用力的束缚时,它们形成了束缚态。
在原子中,电子受到原子核的引力束缚在特定轨道上,形成了电子的束缚态。
这些轨道通常被称为原子轨道,由量子力学描述。
每个原子轨道都有一定的能级,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电子在这些轨道中的稳定存在。
这种束缚态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包括它的化学反应性以及原子间的共价和离子键的形成。
类似地,在核物理中,几个质子和中子通过强相互作用力彼此束缚在一起,形成了原子核。
在原子核中,中子和质子通过强相互作用力形成的束缚口袋被称为核力井。
核力井对质子和中子的运动施加约束,使它们保持在原子核内。
这种束缚态决定了原子核的稳定性以及放射性衰变的性质。
此外,强相互作用还在一种称为夸克的基本粒子中扮演重要角色。
夸克是构成质子和中子的基本组成部分。
强相互作用通过胶子交换作用在夸克之间传递力量,从而形成了它们的束缚态。
正是强相互作用力的存在,使得夸克无法单独存在,它们必须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粒子。
总之,强相互作用与粒子的束缚态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无论是原子内的电子束缚态,还是原子核内的中子和质子束缚态,都是由强相互作用力的影响所决定的。
强相互作用力的强大使得粒子能够克服其他相互作用力(如电磁力)的排斥,从而形成稳定的束缚态。
深入理解和研究强相互作用与粒子的束缚态对于我们理解物质的微观世界以及开发新的材料和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原生放射性核素:自地球以来就存在于地壳内的放射性核素。广泛存 在于地球的岩石、土壤、江河湖海中。 eg. 238U系、232Th系、40K
人工辐射源
人体受到照射的辐射来源
一般场所: 天然本底为 2. 4 mSv/a,
多为内照射 (222Rn, 60%)
二、 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 alpha 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
六、辐射监测简介 三、 电离辐射相关的量与单位 活度(activity),A 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 D 当量剂量(equivalent dose), HT 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
一、简介
1、简述辐射
辐射的概念并不陌生。
辐射是指以高速粒子或电磁波 的形式向周围空间或物质发射并在 其中传播能量的现象的统称,如热 辐射、核辐射等。
α 粒子: 带2个单位正电荷, 质量数为4的氦原子核, 是个带电的粒子, 一般由质量较重的放射性原子核发射, 能量为不连续的, 能量通常为4—9 Mev。 α 粒子通过物质时, 能量转移(损失)的主要方式是电离和 激发。在射线和物质相互作用时, 电离也是其他各种射线 损失能量的主要方式。 射程非常短, 1个5Mev的α 粒子在空气中的射程大约是 3.5cm, 在铝金属中只有23 μ m, 因此,一般认为α 粒子不会对人体造成外照射的损害. 但 当其进入人体的组织或器官时, 其能量会全部被组织和器 14 管所吸收,所以内照射的危害是必须考虑的。 :
除了上述3个天然放射系外,还有一个用人工方法获得的人工放射系。 4n+1系(镎系):该系核素的质量数A都是4的整倍数加1,A=4n+1 该系中Np-237的半衰期最长,为2.14×106年。
《粒子物理简介》 讲义
《粒子物理简介》讲义一、什么是粒子物理粒子物理,简单来说,就是研究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
我们生活的世界丰富多彩,从宏观的星辰大海到微观的细胞分子,但当我们不断深入微观世界,就会发现物质是由一些极其微小的“基本粒子”组成的。
这些基本粒子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正是这些相互作用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宇宙的运行规律。
二、粒子物理的研究对象粒子物理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夸克、轻子和规范玻色子等。
夸克是构成质子和中子等强子的基本成分。
目前已知有六种夸克,分别是上夸克、下夸克、奇夸克、粲夸克、底夸克和顶夸克。
夸克之间通过强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
轻子包括电子、μ子、τ子以及它们对应的中微子。
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
规范玻色子则是传递相互作用的粒子,比如光子传递电磁相互作用,胶子传递强相互作用,W 和 Z 玻色子传递弱相互作用。
三、粒子物理的主要相互作用在粒子物理中,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是作用强度最大的一种相互作用,它将夸克紧紧束缚在质子和中子内部。
强相互作用的作用范围很小,大约在 10^-15 米的尺度内。
电磁相互作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电荷之间的吸引和排斥、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等。
它的作用范围可以是无限远。
弱相互作用在一些放射性衰变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比如β衰变。
它的作用强度相对较弱,作用范围也很短。
引力相互作用虽然在宏观世界中起着主导作用,但在粒子物理的微观尺度上,由于其作用强度非常微弱,通常可以忽略不计。
四、粒子物理的研究方法为了研究粒子物理,科学家们使用了各种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技术。
高能加速器是其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通过将粒子加速到极高的能量并让它们相互碰撞,从而产生新的粒子和现象,让我们能够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
探测器则用于记录碰撞产生的粒子信息,例如它们的能量、动量、电荷等。
此外,理论研究也在粒子物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碰撞打靶”实验中能量损失的分析
“碰撞打靶”实验中能量损失的分析
碰撞打靶实验是一种物理学实验,通过粒子束与靶材料的相互作用,观察粒子在靶材
料中发生的碰撞和发射等物理现象。
在碰撞打靶实验中,粒子束在进入靶材料之前具有一
定的能量,但进入靶材料后,粒子的能量会发生损失。
粒子在进入靶材料时,与靶材料原子核和电子发生相互作用,经历多次碰撞和散射过程,最终粒子能量会逐渐减小,这个过程被称为能量损失。
能量损失的主要原因包括靶材
料原子核和电子对粒子束的散射、电离和激发等过程。
靶材料原子核对粒子束的散射是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
当粒子束与靶材料原子核
发生散射时,粒子的速度和方向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粒子的能量发生损失。
散射过程中
能量损失与靶材料原子核的原子序数、粒子的入射速度和散射角度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入射速度越大,散射角度越小,能量损失越小。
除此之外,靶材料的密度和厚度等因素也会影响能量损失。
一般来说,厚度越大,能
量损失越大,密度越大,能量损失越小。
在碰撞打靶实验中,粒子在靶材料内的能量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但科学家们可以根据
粒子入射速度、靶材料原子序数、厚度等因素预测并计算能量损失的大小,从而准确地测
量粒子的能量、轨迹等物理量,为研究物理学中一系列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
综上所述,碰撞打靶实验中的能量损失来源繁多,可以通过各种因素进行分析预测。
科学家们能够准确地测量粒子的能量和轨迹,并利用得到的数据研究各种物理现象,为探
索宇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一个原子序数为Z的孤立原子,弹性散射截面为σn,非 弹性散射截面则为所有核外电子非弹性散射截面之和Zσe。 由式(3-2)与式(3-3)可得
n/ Z e Z
因此,原子序数越高,产生弹性散射的比例就越大。 4、电子吸收 电子吸收主要指由于电子能量衰减而引起的强度(电 子数)衰减,显然不同于X射线的“真吸收”。 电子被吸收时所达到的深度称为最大穿入深度(R)。
散射后离子的能量
E1 k E0
2
其中
2 2 2 2 2 [( M M sin 2 ) M cos 2 ] 2 1 1 k2 (M1 M 2 ) 2 1 2
显然碰撞后离子的能量损失与靶原子的质量有关,离子 与轻元素靶原子碰撞的能量损失比与重元素靶原子碰撞 的能量损失大。
2、非弹性散射 离子在固体中传播时由于被电子非弹性散射产生的能量损 失率称为固体对离子的阻止功率,它与离子的种类、能量 以及样品的成分有关。
入射电子、二次电子和背散射电子在固体中传播时不断经受 非弹性散射,相继两次非弹性散射之间电子所经过的平均路 程称为电子非弹性散射平均自由程,用e表示。
非弹性散射平均自由程是反映电子与固体相互作用的一个重 验发现
e
538 0.41 aE 2 E
溅射产额是描述入射离子对样品剥蚀快慢的物理量,它与入 射离子束的参数和样品的性质有关。 只有在整个分析层内的溅射产额已知的情况下,才能通过 纵深剖析精确标定样品分析层中的成分。 溅射产额(Y)定义为溅射出的粒子数(Ns)与入射离子 数目(N0)的比值,即
Y Ns N0
(3-11)
设入射离子强度J在溅射区均匀一致,J、Y和剥蚀速率vz以 及靶样品原子浓度N之间满足关系
单位入射深度电子能量变化(dE/dz)与入射深度(z)的关 系如图3-2所示。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即为入射电子的最大 穿入深度。
图3-2 入射电子在固体中传播时的能量损失曲线 (E0=1keV、3keV、5keV和8keV)
3.1.2 电子与固体作用产生的信号 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同时发生。前者使电子偏离原来方 向引起电子在固体中扩散;后者使电子能量逐渐减小,直 至被固体吸收,从而限制了电子在固体中的扩散范围,这 个范围称为电子与固体的作用区。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其它相关分析技术检测的各种信号和 辐射正是来自这个作用区。 1、电子与固体作用产生的信号
3.2.2 溅射与二次离子 1、离子溅射 能量为E0的入射离子轰击固体时,直接或间接地迫使固体表 面许多原子运动,这种过程称为级联碰撞。当表面原子获得 足够的动量和能量背离表面运动时,就引起表面粒子的发射, 这种现象称为溅射。 离子溅射可用于去除样品表面微观尺度的材料。通过严格控 制溅射过程可以一层一层地剥蚀样品。用离子溅射配合其它 表面分析方法,如俄歇电子能谱,可确定样品的成分随深度 的变化,这就是材料的纵深剖析。
4、阴极荧光 在本征和掺杂半导体中,电子空穴可以通过杂质原子能级 复合发光,即所谓阴极荧光。阴极荧光是检测杂质和缺陷 的有效方法,常用于鉴定物相、杂质或缺陷的分布。
表3-1 电子与材料相互作用产生的信号 及据之发展起来的分析方法
3.2 离子束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动量和能量转移是离子与固体相互作用的重要特征。 3.2.1 散射 离子的能量取决于碰撞过程和碰撞之间所经历的路程。 1、弹性散射 考虑两粒子1和2,质量和原子序数分别为M1、Z1和M2、 Z2。粒子1以速度v0和能量E0=M1V02/2向静止的粒子2运 动并与粒子2发生碰撞,如图3-6所示。
入射离子与材料相互作用产生的信号及依此建立的分析方法 在表3-2中概括列出。
表3-2 离子与材料相互作用产生的 信号及据之建立的分析方法
2、电声效应
当用周期性脉冲电子束照射样品时,样品中会产生周期性 衰减声波(晶格振动),这种现象称为电声效应。用压电 器件和成像技术可将电声效应信息用于成像。 3、电子感生电导
电子在半导体中的非弹性散射产生电子-空穴对。通过外加 电压可以分离正负电荷,产生附加电导,称为电子感生电 导;而p-n结对这些自由载流子的收集作用可以产生附加电 动势,称为电子感生伏特。利用这种效应可以测量少数载 流子的扩散长度和寿命。
(单原子层厚度) (3-5)
式中:E—电子的能量(keV); a—固体的单原子层厚度(nm)。
对于无机和有机固体材料,上式分别变为
2170 0.72 aE 2 E 49 e 2 0.11 E E
e
(单原子层厚度) (3-6)
(mg/m2) (3-7)
式中:a—平均单原子层厚度(nm)
图3-6 离子-原子碰撞
由于是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两粒子的总能量和总动量守 恒。设粒子1出现在散射方向2θ的几率为p,则有
2 4 Z12 Z 2 e p 2 16E0 sin 4
(3-8)
上式表明离子弹性散射的两大特点:
(1)散射几率正比于Z1和Z2的平方,因此当入射粒子由 H+变为He+时,散射几率增加4倍; (2)散射几率正比于1/sin4θ,强烈地依赖于散射角2θ, 2θ=90º 的散射几率是2θ=180º 的4倍。
1、弹性散射
设原子的质量为M,质量数(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 A,碰撞前原子处于静止状态。电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 比值为me/M=1/1836A。根据动量和能量守恒定理,入 射电子与原子(核)碰撞后的最大能量损失可表示为
Emax 2.17 10
3
E0 sin 2 A
(3-1)
式中:E0—入射的电子能量; θ—半散射角,散射角(2θ)即散射电子运动 方向与入射方向之间的夹角。 原子核对电子的散射一般情况下均可视为弹性散射。
图3-5 电子与固体作用产生的发射电子谱(示意图)
(1)能谱的低能端隆起的峰由真二次电子构成。用扫描 电子显微镜作表面形貌观测时就是收集这部分电子并用来 成像。 (2)在中间平滑背底上叠加着一些小峰,它们对应俄歇 电子峰或者入射电子的特征能量损失峰。前者对应俄歇 电子能谱,后者则构成电子能量失谱,它们都是常规的 表面分析方法。 (3)能谱中能量等于入射能量的电子是弹性背散射电子。 当入射电子照射晶体样品时,由于电子的波动性,受不同 原子弹性散射电子(弹性背散射电子或透射电子)之间的 干涉产生的衍射现象是材料电子衍射分析方法的基础。 电子衍射分为低能电子衍射、反射式高能电子衍射和透射 电子衍射。
Ze 2 Vrn
或
Ze rn V (2 )
(3-2)
由上式可知,当入射电 子作用在以原子核为中 心,rn为半径的圆内时 将被散射到大于2θ的角 2 r 度以外,故可用 n (以原子核为中心、rn为半 径的圆的面积)来衡量一 个孤立原子核把入射电子 散射到大于2θ角度以外的 图3-1 电子散射示意图 能力。 (a)与原子核作用;(b)与核外电子作用
YJ vz N
(3-12)
对于给定的样品,N可由计算得出,试验中测定vz和J,Y 就可以确定。同样如果Y已知,J通过实验测定, vz就被 确定。因此在任一情况下精确测定J都是非常重要的。 2、二次离子 固体表面原子以离子态发射叫做二次离子。收集分析二次离 子得到二次离子质谱,它可以用于分析所有元素。二次离子 质谱目前包括微区分析、纵深剖析、三维实时成像、界面分 析、同位素分析等。
从表面发射出去的二次电子流与入射电子流的比值(IS/I0) 称为二次电子产额,用表示。
图3-4 二次电子产额与电子能量和入射角的普遍关系 在某一能量范围内(EC1<E<EC2)二次电子产额大于1,随着α (入射束与样品表面法线的夹角)的增大二次电子产额曲线 的极大值增大,并向高能方向推移。
IX表示电子激发诱导的X射线辐射强度。 ①连续的X射线 ②特征X射线 ③X射线荧光(二次特征X射线) IE表示表面元素发射的总强度。 IA为样品吸收电流。入射电子在固体中传播时,能量逐 渐减小,最后失去全部动能,被样品“吸收”。 IT为透射电子流。当样品的厚度小于入射电子的平均穿入深 度时,有一部分入射电子穿过样品,在样品的背面被接收或 检测。
由于电子与原子核的作用表现为弹性散射,故将 r
2 n
叫做弹性散射截面,用σn表示。
当入射电子与核外电子作用时,散射角为
e 2 Vre
或
e re V ( 2 )
(3-3)
2 r 同理,可用 e (re是入射电子对核外电子的描准距离)
来衡量一个孤立核外电子把入射电子散射到2θ角以外的 能力,并称re2为核外电子的非弹性散射截面,用σe表示。
2、非弹性散射
当入射电子与原子中电子的作用成为主要过程时,由于作 用粒子的质量相同,散射后入射电子的能量发生显著变化, 这种过程称为非弹性散射。 在非弹性散射过程中,入射电子把部分能量转移给原子, 引起原子内部结构的变化,产生各种激发现象。因为这些 激发现象都是入射电子作用的结果,所以称为电子激发。 3、散射截面 入射电子被原子核散射时,散射角2θ的大小与瞄准距离 (电子入射方向与原子核的距离)rn、原子核电荷Ze以及 入射电子的加速电压V有关。如图3-1所示,其关系为
2.1.3 电子激发产生的其它现象 1、等离子体振荡
在没有外界扰动的情况下,在整个金属晶体空间正离子与 电子云保持中性,即构成所谓等离子体。
当电子云径向扩散运动超过平衡位置时,就形成连续的 往复运动,造成电子云的集体振荡,称为等离子体振荡。 由于等离子体振荡的能量是量子化的,取一定的特征值, 因此,在等离子体振荡激发过程中,入射电子的能量损 失也具有一定的特征值,并随样品成分的不同而异。 图3-5 电子与固体作用产生的发射电子谱(示意图) 图3-5中靠近弹性散射峰的能量损失电子峰即为入射电子 激发等离子体振荡引起的上述特征损失峰。
所有这些发射信号的强度均与固体材料的结构、成分、表 面状态等性质有关,同时受入射电子的能量和入射角的影 响。对导电样品,如果忽略透射方向的二次电子发射和表 面元素脱附对样品总电荷量的影响,上述电子信号之间满 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