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

合集下载

城市生态学的概念

城市生态学的概念

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实践证明,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 城市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数量的不断增加等, 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复杂尖锐, 从而使解决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提 到了世界各国的议事日程(Agenda)。
1.2 城市生态学发展简史
1.2.1 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态学思想反映在人口、人与 土地和人与食物的关系上。390B.C.,商鞅第一个提出了 具有城市生态学思想的认识:①在一个地区的土地组成 上,城镇道路要占10%,才较为合理;②主张增加农业 人口,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为100:1,最多不 小于10: 1,鼓励从事农业,不准开设旅店和不准擅自 迁居。荀子( 238B.C. )提出减少工业人口,国家才能 强盛的主张。 170A.D. ,崔姓学者第一个提出人口的合 理布局思想,1885年,包世臣提出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力 比例关系应为5:1,限制非农业人口的发展。这些“重 农抑商”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城市的发展。
1.1.3 研究意义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一个时代的经 济、政治、社会、科学、文化、生态环境 发展和变化的焦点和结晶体。 城市的优势在于工业、人口、市场、文化 和科学技术的集中,这有利于生产的专业 化、协作化和新型高度精尖技术密集工业 的发展,有利人员流动、物质流通。
但是城市的缺点也恰恰在于人口和工业的过量集中和密 度过大,在城市化地区,进行着大量的资源利用、物质 变换、能量流动、产品消费等活动,从而使自然资源大 量耗用和各种生产、生活废料大量产出,引起了一系列 城市问题。如人口密集、住房困难、土地资源紧张、工 业资源短缺、水源短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疾病流 行 、 犯 罪 增 多 、 就 业 困 难 等 等 。 (3R, reduce, reuse, recycle).

城市生态学和包括内容

城市生态学和包括内容

城市生态学和包括内容城市生态学是城市学、城市规划与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形成的一门新兴科学。

它包括城市生物环境、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系统生态等内容。

城市生态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人类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具有一定功能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简介城市生态系统,即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

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它注重的是城市人类和城市环境的相互关系。

它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的复合系统。

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包括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如阳光、空气、淡水、土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经济系统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社会系统涉及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各种关系。

这三大系统之间通过高度密集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相互联系,其中人类的管理和决策起着决定性的调控作用。

城市的形式城市最初的形式是人们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换场所,随着生产发展和社团组织的出现,分别发展为贸易集镇和某个民族或社团防御外侮的设施,后者又进而成为统治者居住的政治中心。

近代城市虽然有性质上的区别,但一般都代表当时当地人类的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水平,是加工物质、积累信息的高效场所,也是政治动态和经济行为最活跃的地点。

城市基本功能①经济功能。

为社会提供大量的物质和信息;②生态功能。

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便利的工作条件。

两者的关系,一般说来,是经济发展导致城市人口、物质、能量的大量集结,容易引起生态关系的失调,降低城市环境质量;但单纯地追求和谐的生态关系及良好的自然环境,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降低本来可以达到的经济效益。

如何使两者协调,是现代城市生态工作中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城市生态规划规划的原则要使城市比较合理地发展,不仅要重视总体规划的整体性,而且要有生态系统观念,把城市安排成为一个由多种成分构成的系统,有机地联络各个组成成分(亚系统),输通相互间的回路,使各环节各得其所、各尽其能,达到生产、加工、供销、再生产等环节彼此互相适应,协调发展。

《城市生态学》课程笔记

《城市生态学》课程笔记

《城市生态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城市生态学的概念1. 定义: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关注城市环境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 研究对象:城市生态系统,这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和经济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

具体包括:- 生物成分:植物(如城市绿地、公园)、动物(如宠物、野生动物)、微生物(如土壤和水体中的微生物)。

- 非生物成分:水(如河流、湖泊、地下水)、土壤(如城市土壤特性和污染)、气候(如城市热岛效应)、建筑物(如住宅、商业建筑)。

3. 研究内容: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探讨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

- 城市生态因子的作用:分析城市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如何影响生物和非生物成分。

-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其解决方案。

- 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提出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策略。

二、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1. 萌芽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背景:工业革命导致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 代表性事件:关注城市卫生条件、绿化和公共健康问题。

2. 形成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标志:芝加哥学派的社会生态学研究,特别是帕克和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

- 成果:城市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渐形成。

3. 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特点: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如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分析、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

- 重要著作:如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提出了生态规划的理念。

4. 深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趋势:与其他学科如环境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交叉融合。

- 焦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修复。

《城市生态学》课件

《城市生态学》课件
节能减排的意义
节能减排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减少能 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城市 居民的生活质量。
绿色建筑的实践
包括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等环节的节能减排措施,如采 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采用节能建筑材料和设备 ,推广节能技术等。
低碳生活与可持续发展
低碳生活的概念
01
提供优美的绿化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维护城市生态系统
02
增强城市的生态功能,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提升城市形象
03
通过绿化建设,提升城市的形象和景观效果。
城市水系保护与利用
水资源保护
保护城市水系的水质,确保居民的饮 用水安全。
防洪排涝
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减少水患 灾害对城市的威胁。
城市水系保护与利用
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生态设计,降低城市发展对环境的负面 影响。
生态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绿色建筑
推广节能环保的建筑设计,降低建筑对环境 的负荷。
生态修复
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提高城市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
绿色交通
发展公共交通,鼓励低碳出行方式,减少交 通对环境的污染。
雨水管理
通过雨水收集、利用和排放管理,减轻城市 排水系统的压力。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 总结词: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城市环境、城市生物多样性、城市 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
• 详细描述: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环境的研究涉及大气、水体、土壤等自然 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其次,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关注城市中生物种类的分布、数量和动态,以及生物 多样性对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此外,城市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也是研究重点,探讨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以及环境对人类生活质量的反作用。最后,城市可持续性发展是城市生态学的核心目标,致力于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 步和环境保护的协调与平衡。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

名词解释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

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城市生态位:指一个城市给人们生存和生活所提供的生态位,是城市提供给人们或可被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

环境承载力:指某一环境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

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诸事物和完整过程所形成的统一体。

而体现这种整体性和相互连续性的思想,就是系统思想。

生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的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的总和。

城市生态系统:指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于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植被:指城市里覆盖着的生活植物,它包括城市里的花园、校园、寺庙、广场、球场、医院、街道、农田及空闲地等场所拥有的森林、灌丛、绿篱、花坛、草地、树木、作物等所有植物的总和。

城市风:由于城市生产和生活消耗大量的燃料,致使城市内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气温,热气温上升,形成一个低压区,郊区冷空气随之侵入市区构成的空气环流。

灾害现象:指由自然界异常现象和人为因素所造成的人类社会生活及人的生命收到的损失。

分为自然现象和人为灾害现象。

选择/填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学在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制。

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

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生态学、城市学、人类生态学、景观生态学。

资源承载力:自然资源条件(淡水、土地、生物、矿藏等)社会资源条件(劳动力资源、交通工具、道路系统、市场因子、经济发展实力)技术承载力:劳动力素质、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及其群体的发生、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1生态学: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城市学: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观察、剖析、认识、改造城市的各种学科的总称。

3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即研究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研究人类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关系。

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力学定律中的应用。

能量守恒定律:在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中,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天然过程中,一个封闭系统的熵有增无减。

(熵即指体系中状态的量度)初级生产:生态系统最初的能流来自太阳,它被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固定。

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是进入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就是初级生产。

生态因子:组成生物环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组成(1)非生物因素:即物理因素(2)生物因素:及对某一生物而言的其他生物。

城市生态系统指的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于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人口:又称城镇居民。

在中国还特定为居住在城市规划范围内并持有城市户口的人口,有三种含义(1)持有城市户口的人口(2)居住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人口(3)居住在市辖区范围内的人口城市人口迁居:指的是城市中以住宅位置改变为标志的、城市地域范围内的人口移动。

有时也称城市人口内的迁移。

空气污染源:空气污染源分为点源和面源。

空气污染点源是指集中在一点或可当作一个点的小范围内向空气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

空气污染面源是指一个面积大小不可以忽略不计的范围内向空气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

城市灾害:是发生在城市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各种灾害。

地质灾害:是地壳动力地质作用及岩石圈表层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和影响之下,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命及财富遭受损失的现象。

城市生态学及基本原理_

城市生态学及基本原理_
1.城市是一个高度集聚与高度稀缺的统一体。 (1)城市的集聚性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集中表 现。现代城市更是人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体现,是社会政治 活动和经济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又是地球上人口最密集的区域。 (2)城市的稀缺性 城市的稀缺性指城市在多个自然环境因素方面的稀缺与紧缺特征。 如城市中植被稀缺、生物(除人类外)、水源、光照、清洁空气、 能源、土地等均呈不同程度的稀缺状态。
2.人们对自然环境(包括城市环境)的错误认识。这种错误认识导致 了人们在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失误,使城市问 题不断加剧。
(二)城市发展需要生态学思想
第三节 城市生态学的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20世纪以前) 1.中国古代的生态学思想
2.国外古代的生态学思想
• 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就已有生态思想的萌 芽。
• 公元前600年,希腊地理学家美勒提出生态 区划设想。
• 公园前300年,古希腊哲学家提奥弗拉斯特 注意到植被分布与气候、土壤的关系。
• 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提出生态学的概念。
二、初级阶段
• 20世纪初,国外一批科学家将生态学思想运用于 城市问题的研究。
• 1904年格迪斯《城市开发》 • 1915年《进化中的城市》 • 1916年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发表了
第二章 城市生态学及基本原理
第一节 城市生态学定义
• 城市生态学由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 of Human Ecology)的创始人帕 克(Robert Ezra Park,1864--1944)于本 世纪20年代提出。芝加哥学派是以美国芝 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代表的人类生态学及 其城市生态学术思想的统称。兴盛于上世 纪20~30年代,开创了城市生态学研究的 先河。其代表人物有帕克、伯吉斯 (E.W.Burgess)、麦肯齐 (R.D.Mckenzie)等。该学派以城市为研 究对象,以社会调查及文献分析为主要方 法,以社区即自然生态学中的群落、邻里 为研究单元,研究城市的集聚、分散、入 侵、分割及演替过程、城市的竞争、共生 现象、空间分布格局、社会结构和调控机 理;运用系统的观点将城市视为一个有机 体,一种复杂的人类社会关系,认为它是 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的产物,其最 终产物表现为它所培养出的各种新型人格。

城市生态学(1.1.2)--城市生态学的概念

城市生态学(1.1.2)--城市生态学的概念

第1节 城市生态学的概念1.城市与城市生态学的定义绝大多数的城市(city)都是从农村、集镇发展而来的。

因此,一般词典都把城市定义为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但是为了更明确区分城市与农村,可科学地把城市定义为:城市是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而拥有更高“价值”的人类物质、精神环境和财富,是更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的载体场所和人类进步的合理的生活方式之一,是一类以人类占绝对优势的新型生态系统(ecosystem)。

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是以生态学(ecology)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既是一门重要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又是城市科学(urban science)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城市生态学以整体的观点,把城市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除了研究它的形态结构以外,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全面阐明它的组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其组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代谢、信息流通和人的活动所形成的格局和过程。

城市生态学采用系统思维方式,并试图用整体、综合有机体等观点去研究和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由于城市人口与城市环境(其它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网络系统,因而使城市体系的中心问题仍然是生物(人)与环境的问题,因此,从生态学角度又可把城市系统称为城市生态系统。

早在1925年麦肯齐就把城市生态学定义为“城市生态学是人们的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如何受城市环境影响这一问题的研究”,这一定义比较侧重于社会生态学的内容。

自那时起,随着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对城市生态学概念的理解也日益深化。

如今,一般把城市生态学定义为“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城市生态学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在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理;在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

城市生态学的概念

城市生态学的概念

孤立农家 市井集镇 老工业区 新工业区
城市化发展过程
海岸地面抬升(1cm/a)促使港口向河流下游深水处迁移, 船只吨 位(吃水深度)的增加亦加速了该过程—港口城市形成
欧洲的城市化发展
2、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 以生态学(ecology)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来 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动态调控的一门学 科。
城市社会生态学源于1920’s芝加哥学派及德国学者的 城市演替研究。前者重于城市系统的功能,后者强调城 市的影响,目前这两个学派趋于结合,形成了西方较为 流行的结构,功能学说 。
三、城市生态学研究的社会意义
城市的优势——在于工业、人口、市场、 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集中。这有利于生产 的专业化、协作化和新型高度精尖技术 密集工业的发展,有利人员流动、物质 流通。
城市自然生态学(Urban Natural ecology) 人类活动对所在地域自然生态系统的积极和消 极影响,以及地域自然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即人的城市活动与地域的自然生态系统要素之 间的相互关系。
城市景观生态学 (Urban landscape ecology) 从景观尺度研究城市不同生态系统之间代谢过 程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转化、利用效率等 问题。
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 1987).
城市的缺点——也恰恰在于人口和工业的过 量集中和密度过大,在城市化地区,进行着 大量的资源利用、物质变换、能量流动、产 品消费等活动,从而使自然资源大量耗用和 各种生产、生活废料大量产出,引起了一系 列城市问题。如人、疾病流行、犯罪增多、就 业困难等等。(3R, reduce, reuse, recycle)。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的概念、理论方法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既是一门重要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又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城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城市生态学城市问题:人口密集、住房困难、土地资源紧缺、工业资源短缺、水源短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疾病流行、犯罪增多、就业困难等城市迅速发展的实践证明,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城市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数量的不断增加等,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复杂尖锐,从而使解决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保护的问题提到了世界各国的议事日程。

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一般说,生态位的宽度依据该种的适应性而改变,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的生态位,而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

城市生态位:是指城市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完备程度。

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

环境承载力包括:资源承载力(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条件)。

技术承载力(主要指劳动力素质、文化程度与技术水平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强度,同样包括现实和潜在两种)。

污染承载力(是反应本地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大小的指标。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的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依存的统一的整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的成份,可以分为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类。

无生命的分为三种(太阳辐射、无机物质、有机物质)生命类分为三种(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生态系统有上述六种成分组成。

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生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的总和。

生境是一个综合体,是由各种因素组成的。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外部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外部世界是广义的生存条件。

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主要有两方面因素组成: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3、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

4、种群:是指在特定空间内能相互进行繁殖的、具有一定结构、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个体总和。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命系统更高组织层次——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5、生物群落:简称群落,是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

6、生物多样性:指生物钟的多样变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可以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

7、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大小和结构,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形成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8、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综合体的天然平衡情况下不作重大变化、自然环境不遭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 应用生态学原理, 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地域的利用。

9、生态城市:广义概念: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狭义概念: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10、环境质量影响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的定义: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

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

城市生态位分成两大类:一是资源利用、生产条件生态位;另一类是环境质量、生活水平生态位。

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

能源结构:是指能源总生产量和总消费量的构成及比例关系。

(分为能源的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目前,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为70%,第三世界的城市化水平约为30%,全世界城市化水平约为40%左右,再过20-30年,全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平均值可达50%,2003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40.53%)城市人口承载力:也称城市人口环境容量,指在一定条件下,城市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

(公式:C=B:E C指任何土地面积的承载力,指土地向人类提供饮食住所的能力;B指土地的生物潜能;E指环境阻力)酸雨:通常将PH小雨5.6的雨雪或其他方式形成的大气降水(雾、露、霜)统称为酸雨。

城市植被:是指城市里覆盖着的生活植物,它包括城市里的公园、校园、寺庙、广场、球场、医院、街道、农田以及空闲等场所拥有的森林、灌丛、绿篱、花坛、草地、树木、作物等所有的植物的总和。

本地(基质):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

环境现状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着眼当前情况对区域内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质量变化进行评价,为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以长期持续的城市增长及其结构进化,实现高度发展的城市化和现代化,从而既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有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的发展需求。

第九章 城市生态学的应用

第九章 城市生态学的应用

城市生态商贸
生态商贸指人们在商业活动中运用生态学原理,按照生态经济规律来 组织商业经营活动,避免或坚强对生态环境的损害,从而实现可持续 发展。
城市生态商贸的发展对策 ①加强政府的职能作用,引导商业向生态方向发展 ②积极培育绿色市场 ③强化市场的绿色管理 ④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 ⑤加强商业领域的绿色税费征收
Hale Waihona Puke 市生态建筑的特征和类型城市生态建筑的特征 ①节能和利用可再生能源 ②建筑材料的可再生利用 ③减少废物排放,改善生态环境 ④具有一定的人文特色 城市生态建筑的基本类型 ①绿色建筑②生物建筑③自治建筑④智能建筑⑤健康建筑
城市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①正确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场地、节省能源、可再生资源利用、环保材料 ②健康舒适原则 ③引入智能管理系统 ④建筑本土化,继承历史并融入城市
生态文明的特征 ①整体性②和谐性③可持续性
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对策
1. 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为导向 2. 加强生态伦理教育,树立生态道德观,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3. 完善环境立法,加强法律约束机制 4. 加强政府绿色引导和绿色控制的技能 5. 发展生态科技,确立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战略
video
第九章 城市生态学的应用
第一节 生态城市 第二节 城市生态农业 第三节 城市生态工业 第四节 城市生态商贸 第五节 城市生态服务 第六节 城市生态建筑 第七节 城市生态文明
城市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以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共 存为价值取向,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 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所获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

名词解释:1.生态位:是指种群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2.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是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

分两类:生产生态类(是资源利用、生产条件的生态位,包括城市的竞技水平和资源丰盛度)、生活生态位(是环境质量、生活水平的生态位,包括社会环境级自然环境)。

3.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的一种相对稳定状态。

4.城市:是非农业人口为居民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综合体。

5.城市系统:是以人为中心,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为背景的,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

6.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7.城市人口:指居住在城市规划区域建成区内的一切人口,包括一切从事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活动,享受着城市公共设施的全部人群。

8.城市人口动态:指城市人口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涉及城市人口规模和增长。

9.城市大气环境:主要指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大气圈。

10.城市大气污染:指城市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均造成危害的现象。

11.城市热岛:城市内部气温比周围郊区高的现象,是城市气候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普遍存在。

12.城市水环境:指城市所处地表空间的所有水体及水中浮游物和溶解物的总称。

13.城市植被:指城市内一切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的各种植被类型的总称。

14.城市景观:空间上不同生态系统的聚合,一个景观包括空间上彼此相邻、功能上相互联系、发生上有一定特点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

15.噪声:一般指人不需要的、使人厌烦的、对生活和生产有妨碍的声音。

23.生态管理原则、管理内容。

原则:人鱼自然和谐,资源利用与更新协调,环境胁迫与环境承载能力协调,三大效益同步,城乡协调。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1.城市化的特点是什么?
答: (1)人口集中(2)产业集中(3)能源结构改变(4)蓄水量增加(5)交通便捷(6)信息传递快(7)不透水面积增加(8)绿地减少(9)人们相应的生活习惯改变。
城市生态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
答:(1)综合性。以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为指导,在单项指标的基础上,构建能直接而全面地反映城市功能、结构以及协调度的综合指标。(2)代表性。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庞大,具有多种综合功能,要求选用的指标最能反映系统的主要性状。(3)层次性。很据不同评价需要和详尽的程度对指标分层分级。(4)可比性。既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阶段性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变化,使确定的指标具有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同时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兼有横向、纵向的可比性。(5)可操作性。有关数据有案可查,在较长时期和较大范围内都适用,能为城市发展和城市的规划做提供依据。
城市系统分析的步骤?
答:(1)确定边界。边界包括对研究系统性质的确定和范围的确定。比如有市中心区、市区、是行政区、生态经济圈、腹地等。(2)系统辨识。包括组分辨识、功效辨识和过程辨识。(3)建立指标体系。对系统的研究要落实到具体结构单元以及各单元可能的联系上。为了适应不同的研究可以建立不同的研究体系,也可在相似性质的研究中保持用一种指标体系。(4)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数据的来源可以通过各种自然科学的调查方法,收集的数据要进行处理,用适应的数学方法对合理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以说明系统的现状,并作出恰当的评价。(5)建立模型。其目的是为了深入认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的相互关系,以便优化系统。(6)系统分析结果的应用。模型检验得到的结果应用于实践以检查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第一章绪论1.城市生态学以生态学的概念、理论、方法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及时一门重要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又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城市生态学将城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研究其形态结构外,更侧重于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及组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代谢、信息流通,人为活动形成的格局及其过程。

2.田园城市理论城市灾难的原因问题是城市无限制发展、土地私有和土地投机倒买。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城市与乡村相结合。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3.同心圆增长理论认为城市的自然发展将形成5-6个同心圆形式,它是竞争优势及侵入演替的自然生态的结果。

4.扇形理论认为城市从CBD区沿主要交通干道向外发展形成星形城市,总的仍是圆形,从中心向外形成各种扇形辐射区,各扇形向外扩展时仍保持了居住区特点,其中有较多住宅出租的扇形区是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为它影响和吸引整个城市沿着该方向发展。

5.多核理论许多北美城市的土地利用形式并不围绕一个中心,而围绕离散的几个中心发展,虽然市区有的核心不明显,有的核心是在迁移等原因下形成的,这最可能是由于汽车增长,成为上下班的主要交通工具所致。

6.城市生态学发展趋势城市生态系统的中心问题是人类与城市环境的相互关系,但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消费者主要是人类,人类占绝对优势;城市生态系统的还原功能主要由城市所依靠的区域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还原者来完成。

因此,对于城市中的人类与环境如何协调共存,人类的主要生产和消费活动,即人类的经济活动与城市生态环境如何进行协调处理,以及对城市生态系统如何进行生态调控,使其沿着人类要求的方向发展,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中心问题。

现代城市生态学最关心三个问题: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方面、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全球变化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道路侧旁土壤中及其上生长的植物体内铅含量
4 城市土壤与生物群落

城市化过程常常导致土壤含水量减少和地下 水位降低 大部分降水形成地表径流而流失,地下水得 不到补偿 城市地下设施(地铁/地下停车场等)施工需要 排出地下水
不同地表状况下形成的地表径流占降水量的平均比例
地 表 性 质 屋 顶 地表径流占降水 量的平均比例(%) 100 90 80 60 50 25 10~15 0~5

鼠类发生变化:沟鼠正在排挤熊鼠--沟鼠以 地下市街为居住场所,随着地下建筑的建成 与发展,沟鼠在那里不断大量繁殖 鱼的种类组成发生变化:喜欢清水的鱼类由 于河水污染而已经消失,代之而来的是繁殖 量很大的鲤科小鱼如白票子等

5 城市生态系统
5.1 城市社会经济系统
系统基本结构
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与社会的 复合人工生态系统,其中城市社会经济子系统 涉及到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诸方面, 主要由生产、流通和消费三大系统构成
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与人体生理机能比拟
城市基础 设施体系 道路交通系统 给排水系统 功能与作用 相当于人体 生理机能
建立城市整体与延 伸的分支体系构架, 骨 胳 支 撑 疏导人流车流物流 体 液 循 环 供给用水,处理废水 摄食, 消化, 过滤, 排泄 呼吸和美容 装饰 感觉和神经 控制反应
能源供应系统 产生能源 (供电, 供热, 供气) 组织能源流通 环境卫生系统 园林绿地系统 邮电通讯系统 处理回收废物流 净化生态环境, 美化景观 传输和交换信息
柏林四个城市分区中植物区系组成的变化
建筑群 植被覆盖地面程度(%) 维管植物种数(种/km2) 外来种所占比例(%) 旧种所占比例(%) 新种所占比例(%) 稀有种数(种/km2) 32 380 55 424
城市边缘带 75 415 43.4 14.5 21.5 35 95 357 28.5 10.2 15.6 58
4 城市土壤与生物群落
影响城市植被的植物区系种类组成的因素

首先取决于城市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 如在 南方城市中所常见的热带植物一般不会出现 在北方城市中, 反之亦然 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其本身目的或功能的影响, 如为了满足遮挡阳光、美化环境之目的,常 常选择冠幅大、色彩美的阔叶树;而为了创 造迷人的风景,则常常选择树形优美的常绿 针叶树种
4 城市土壤与生物群落
封闭狭窄生境: 狭窄的街区、被高大建筑物环 绕的小空地; 夏季气温低, 风速小; 冬季暖, 小气 候条件良好, 适合许多生物生存 人类活动产生的特殊生境: 屋顶 (干旱, 阳光充足, 瓦松生长) 建筑物外墙 (越老越利于植物生长) 路旁 (污染严重, 改变种间竞争关系, 地衣/苔藓 生长受抑) 铁道侧 (热条件好,喜城市植物可沿此分布很远)
密集 稀疏 内边缘 外边缘
49.8 46.9 15.2 14.1 23.7 23.0 17 23
4 城市土壤与生物群落
城市土地利用对植物区系的影响, 还表现在不同 地区的城市,虽位于不同大陆不同气候带,但其植 物区系组成具有一定相似性。如德国杜塞尔多夫 的植物区系与北京的相似性为10%,与智利首都利 马的为7%。而在这些城市所处区域中,由气候和 土壤条件所决定的潜在自然植被, 在种一级水平 上则没有任何相似性。Kunick于1982年对中欧地 区九个城市植物区系的比较结果表明, 在所有被 统计的种类当中, 有15%的种为这九个城市所共 有。如果仅仅对这些城市中工业用地范围内的植 物种类进行统计, 则相似性程度可高达50%
5 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的基础设施
城市水源、自来水厂与输配水管网、排水系统 及污水处理 道路、桥梁、隧道、公共交通 城市煤气热力厂及输配管网、电力输配网
邮电通讯
园林绿化、环境卫生
安全防御:防洪、消防、抗震、控制地面沉降
5 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 部分,为城市的生产、流通、消费和国民经济 服务,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生态效益, 是城市生产与城市居民正常生活的基本保证 城市基础设施也是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 的重要标志
城市防灾系统 防止自然和人为灾 (防洪, 消防, 抗震, 防护和免疫 害 控制沉降)
5 城市生态系统
我国的城市化往往发展不平衡, 城市人口增长 速度远快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水 平与西方国家相比, 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 如: 城市供水紧张: 北方城市几乎全部缺水, 日缺 水达15106t以上; 排水设施落后, 97%的污 水未经处理排入江河, 造成水体污染 城市道路短缺, 交通拥挤: 地铁线路尤其匮乏 城市居民住房紧张: 人均不足10m2 城市绿化覆盖率低: 许多城市未达国家标准
4 城市土壤与生物群落
综上述,城市土壤具有较高污染物(重金属、 有机物等)含量。工业“三废”和城市垃圾、 废物是引起土壤污染最重要的物质来源 污染物质通过 人类向水体排放或引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灌 溉而进入土壤。此类引起的土壤污染最普遍 进入大气,以飘尘、降尘的形式淋洗入土壤 废渣、垃圾等固体废物堆放,或作为肥料施 用而进入土壤
0
100000
200000

4 城市土壤与生物群落

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还受其文化传统和 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如我国许多古老城市的古迹周围常分布着 参天古柏或茂林修竹 又如在西方国家, 低收入阶层居住区的植 物群落中, 常常只能见到散生的、生活力衰 退的老龄土生树; 或见到以速生树种为主的 人工营造林地。而在高收入阶层居住的区域, 则常可见到自然林地的群落片段
5 城市生态系统
5.2 城市人口
人口的数量和结构
城市人口类型
增加型: 人口向该城市集中, 城市规模在扩大 减少型: 人口向其他地区迁移,城市吸引力下降 静止型: 人口相对保持稳定,城市活力后劲不足
5 城市生态系统
人口的自然结构
性别结构: 是否均衡, 决定着城市内部人口再生 产过程的变动方向 年龄结构: 部分地决定着城市人口群体再生产 的速度, 决定着能够提供给社会的劳动力数量, 影响着对社会生活消费物品的需求量 质量结构: 主要是指人口的先天素质情况, 如发 育属于正常还是畸形, 有否残疾, 比例多少等?
4 城市土壤与生物群落
小气候:温度高、湿度低、风速小, 造成物 候期较郊区提前 土壤:盐离子浓、紧实度大、质地较粗 生境类型

表面蒸发蒸腾强烈生境: 公园绿地, 绿化良好而 宽阔的街道, 河流湖泊周边, 夏季气温较低、湿 度较高, 冬季较周围区偏冷, 适合多种生物生存 空旷干燥生境: 未绿化的宽阔街道和广场, 高温、 干旱, 不适于耐旱性差植物生存
4 城市土壤与生物群落
3 城市环境下的植物群落
城市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群落结构简单: 水平变化多为均匀结构; 垂 直分层多为单层或双层结构。如草坪、公园 绿地、行道树群落均属此类 种类组成单纯并相似: 城市植物群落往往是 为特定目的如绿化观赏而营造的,而观赏价 值,在世界各地人们心目中有其共通之处
4 城市土壤与生物群落
城市植物区系的特征 往往只具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常见植物, 这一 特点在城市行道树的树种组成中体现最为明 显, 如悬铃木(Plantanus acerifolia), 国槐 (sophora japonica), 槭(Acer spp.)等

具有较大比例的世界广布种和归化植物 (naturalized plant): 有人认为一地的植物 区系中, 归化植物种类数目占总种类数目的 比率(归化率)是表示城市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水泥、沥青和接缝处胶结石子路面 接缝处未被胶结的石子路面 铺以矿渣的人行道 未铺石子的道路、广场和林荫道 运 动 场 花 园 (小~大) 公 园
4 城市土壤与生物群落
2 城市环境污染对土壤的影响

土壤酸化: 酸雨影响的结果
垃圾污染: 城郊多有发生
污水灌溉: 造成土壤潮湿或过潮湿、通气性 变差,营养元素虽丰富但也富集了有害物质。 特别是由于镉和铅的富集,已不再适宜于蔬 菜、农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生长。此外通过 放牧常常还对动物造成毒害
>100 95-99 90-94
男性
85-89 80-84 75-79 70-74 65-69 60-64 55-59 50-54 45-49 40-44 35-39 30-34 25-29 20-24 15-19 10-14 5-9 0-4
女性
400000
300000
200000 100000来自04 城市土壤与生物群落
城市植物群落中植物种的生态学特征 对光、温度、大陆性和土壤反应的平均指 示值明显向高值区移动, 而对湿度和氮素营 养的指示值倾向于向低值区移动

中生植物居多, 但大多数具有旱生植物特点, 绝少有湿生植物 具有较高比例的常绿植物 耐践踏、竞争力较强、种子易于广泛散布

4 城市土壤与生物群落
2 城市植物群落的区系特征
城市植物—通常指仅限于城市地区出现的植物 种类,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以建筑群密集地段为最佳生境,在城市以外 地带缺失或即使存在,但只选择该地带内有 限的特殊生境的种类,这类植物通常被称为 喜城市环境种(urbanophile plant),如野大 麦(Hordeum murinum), 大蒜芥(Sisymbrium altissimum)等
4 城市土壤与生物群落
4.2 城市生物群落
1 生境特点


生存空间狭窄: 群落在条带状或斑块状存在
自然光照少, 人工光照多: 夜间照明导致。 24h持续光照, 一方面有利于植物生长, 另一 方面也对植物生长产生间接不利影响: 主要 体现在植物更易于受到大气污染和早霜的伤 害, 这一现象被称为光污染
4 城市土壤与生物群落
城市土地利用对植物区系的影响 大规模建筑群和不透水地面, 是城市中人类 利用土地资源的典型形式。就一般而言, 这 种土地利用形式的强度是从城市中心逐渐向 外围减弱的。与之相应, 城市植物区系中外 来成分所占的比例亦从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 减少, 而非外来成分则沿此方向增多。这一 现象很类似于古典城市生态学派的同心圆学 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