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常见精神障碍预后

合集下载

常见精神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与诊断

常见精神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与诊断

1 、精神分裂症
临床表现 (二)临床亚型 青春型
一般在青春期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主 要表现为:言语增多,内容荒诞离奇,思维 松弛,甚至破裂;情感喜怒无常,好扮弄鬼 脸;行为幼稚、愚蠢、常有兴奋冲动。病人 的本能活动(性欲、食欲)亢进,也可有意 向倒错。幻觉、妄想常零乱不固定,内容荒 诞,与病人的行为一致。
现病史:病人于2002年4月11日出现上班 发呆发愣,回到家后躺在床上不说话。4月 13日,病人与领导同事一起去昌平开会, 可是仍是呆愣,不与他人说话。
14日回家后诉头痛,其妻为之按摩后稍有 缓解,但仍躺在床上发呆。家人未在意,以 为病人工作累,过几天就好。
15日上班后领导看他常发呆发愣,便问病 人是否不舒服,为什么不舒服,出了什么事, 病人直说没事。因病人平时就不爱说话,领 导也没有在意,仍安排病人写文件。病人很 快完成且条理清楚,未见不当之处。
16日,病人回家较晚,家人问他是否加班了,病 人则说:出大事了,现在不能说,过两天再说。 再追问,病人则把门关上不见家人。
17日晨,病人哆哆嗦嗦,地叫妻子说:你要做好 思想准备,我要被单位开除了,我做了见不得人 的事。问究竟是什么事,病人则不予回答。当天 下午,上班后,病人对副科长说:憋死我了,我 得换个环境。
1 、精神分裂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详细了解病史、认真仔细地精神检查是诊断 的基础。如果病人处于疾病的前驱期,尚未 出现明确的精神分裂症症状,则造成诊断的 困难。症状不典型时,可作临时性的症状学 诊断,而不要仓猝、轻率地作疾病学诊断 (有时只能作“可疑精神分裂症”的诊断)。 对有些病人需多次进行详细的精神检查或对 病情进一步观察后方可作出诊断。
1 、精神分裂症
临床表现 (一)精神症状 4、人格的分裂状态 布鲁勒(E. Bleuler)认为,本病的主要临 床特点是人格的分裂。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虽 多种多样,但均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的不 协调和脱离现实环境的特点。临床中常讲的 “知(认知)、情、意不协调”也是对人格 分裂的概括。也有作者将其描述为“自我-障 碍”,即“自我”的分裂和瓦解。

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

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

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是发生在儿童少年期,以焦虑、恐惧、抑郁为主要表现的一组心理障碍。

它的发生率仅次于儿童行为障碍。

有调查资料报道,学前儿童各类情绪问题发生率为17.66%,女孩明显高于男孩。

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常见类型有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抑郁症和癔症。

与成人神经症性障碍的临床表现不全相同,及时诊治,多数预后良好。

如不及时矫治,有可能发展为慢性,甚至迁延到成年。

对儿童青少年个性的形成及智力的发育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什么叫儿童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组以恐惧与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

这种恐惧无具体的指向性,但总感到有不祥的事要发生,有如大祸临头一般,惶惶不可终日。

焦虑是情绪障碍的主要症状之一,常与恐怖、强迫等症状同时出现,其单独的患病率不确切。

家庭生活不稳定的儿童更为焦虑,常表现出攻击性和反社会性倾向。

有些儿童的焦虑有素质性(即遗传)因素,若加上父母对其焦虑症状又当面表现出恐慌、焦虑的反应,则会使症状更为加重。

假若父母本身就是焦虑个性,受父母的长期影响,患儿的焦虑就会迁延不愈,成为慢性焦虑,对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形成非常不利。

大约15%的焦虑症患儿的父母和同胞也患焦虑症。

有的患儿在焦虑状态之前有急性惊吓的经历,如与父母突然分离,手术,不幸事故,亲人重病或死亡等。

由突发精神因素引起的急性焦虑症状往往治疗效果较好,而具有素质因素者,治疗效果则不如前者。

焦虑有三种表现形式。

一是主观的焦虑体验,二是外显的不安行为,如多动、不安等,三是生理反应。

不同的患儿,三方面的表现程度不一样或以其中的一种为主要的临床形式。

焦虑患儿总的临床印象是不安,易烦躁,不愉快的"麻烦的孩子","难照看难抚养的孩子"。

由于儿童语言发育尚未完善,常难以很好地表达他们的不安或惶恐。

年幼儿童表现为爱哭闹,不易安抚。

年龄稍大的儿童不安惶恐的内心体验可以表达,经常为小事抱怨父母,抱怨周围环境,总是不高兴,不满意。

较多的患儿常同时出现胆小害怕,如不敢走黑路,不敢单独留在室内,不安地来回走动,不放心,反复检查。

精神障碍治疗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精神障碍治疗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精神障碍治疗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一、现状精神障碍是指一系列精神疾病与心理问题,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治疗精神障碍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电击治疗(ECT)等。

(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精神障碍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这类药物主要是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等。

这些药物的治疗效果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个体化治疗。

药物治疗的缺点在于患者面临着药物依赖性、副作用等问题,因此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指专业心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一种治疗性互动。

常见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治疗、家庭治疗等。

心理治疗通常会在药物治疗之后施行,以巩固药物治疗的效果或帮助患者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三)电击治疗(ECT)电击治疗是一种通过电流刺激大脑以改善精神疾病状况的治疗方法。

ECT通常用于治疗严重的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症状。

虽然目前ECT的治疗效果在很多病例中得到了肯定,但它仍然存在一些争议,例如其副作用、长期影响等。

(四)康复治疗康复治疗通常被看作是精神障碍的综合治疗方式。

康复治疗通过提供社交技能训练、就业培训、自我管理等帮助精神障碍患者恢复自信并逐步重返社会。

康复治疗旨在帮助患者构建正向的长期生活模式,使其抗击疾病的复发风险。

二、未来发展趋势目前精神障碍治疗方式的发展趋势有:(一)精准化治疗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发展,精神障碍的治疗正在逐步朝着精准化、个体化的方向发展。

精准化治疗不仅关注病因,还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症状表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

(二)神经调节治疗神经调节治疗是一种通过改变神经行为来治疗精神疾病的新型治疗方式,主要包括磁刺激治疗(TMS)、神经反馈治疗(NFT)等。

这些治疗方法在患者与药物治疗和ECT治疗的无效情况下,提供了新的疗效选择。

(三)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精神障碍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精神发育迟滞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

精神发育迟滞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

《精神发育迟滞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在临床精神病学领域,精神发育迟滞所致的精神障碍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精神发育迟滞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个体在智力和适应能力方面出现迟滞的情况,而这种迟滞又进一步影响了其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

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ICD-10)中,对于精神发育迟滞所致的精神障碍做出了详细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能够准确地对这一类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对精神发育迟滞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进行全面评估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些关于精神发育迟滞和相关精神障碍的基本知识。

精神发育迟滞是一种起源于儿童期的、全面性的发育迟滞,主要表现在智力、语言、运动和社交等方面。

精神发育迟滞所致的精神障碍通常需要持续的、专业的干预和支持,以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在ICD-10中,对于精神发育迟滞所致的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智力表现:患者的智力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范围,通常以智商测试(如WISC-R)为主要评估工具。

智商水平在70以下且伴随适应能力的严重受限,是精神发育迟滞的重要诊断依据之一。

2.功能受限:患者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功能表现明显受限,例如语言沟通困难、日常自理能力不足等。

这种功能受限是精神发育迟滞所致精神障碍的重要特征之一。

3.起病芳龄:精神发育迟滞通常在儿童期就可观察到,而其影响也会持续至成年期。

ICD-10对于患者的起病芳龄也是进行诊断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4.进程和预后:精神发育迟滞所致的精神障碍在未经适当干预的情况下,病程会较为持续,但通过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患者的预后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在评估了精神发育迟滞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之后,可以发现这些标准是相对比较清晰和具体的。

它们既包括了智力水平的评估,也兼顾了患者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功能受限。

诊断标准的设置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对这一类疾病进行有效的诊断和干预,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诊断为急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转归预后

诊断为急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转归预后

诊断为急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转归预后摘要】急性精神障碍用以描述一类起病急速、症状多变、病程短暂的一种精神障碍。

病程不足1月,对不同转归的患者有不同的临床处理原则。

若能依据患者的各种有用信息,对此类患者的转归进行预测,将对患者的早期治疗十分有利。

本研究目的就是调查入院诊断为急性障碍患者的疾病发展、转归及预后以指导临床诊治。

【关键词】急性精神障碍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急性短暂精神病性障碍精神分裂症转归预后【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0-0185-01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选取于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底华西医院第二门诊部符合ICD-10诊断标准入院诊断为急性精神障碍的所有患者。

符合此诊断的患者总共226名,入院前病程<30天,住院时间14天左右。

出院诊断维持原来诊断172例,出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54例。

1.2 方法方法:选取于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底华西医院第二门诊部符合ICD-10诊断标准入院诊断为急性精神障碍的所有患者。

符合此诊断的患者总共226名,入院前病程<30天,住院时间14天左右。

出院诊断维持原来诊断172例,出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54例。

计算转归为精神分裂症及仍为急性精神障碍的比例,判断急性精神障碍的转归及预后,探索与转归有关的预测因素。

2 结果2.1(1) 2011年1月1日-2013年6月30日华西心理卫生中心住院病人诊断为急性精神障碍与精神分裂症病人共4045人次,(有重复住院情况的病人共1189人次(516个病人重复住院的次数之和为1189次),即不重复住院的人次为3372(4045-1189+516=3372)人次。

226例入院诊断为急性精神障碍,226例病人其中172例出院诊断为非精神分裂症病人(即诊断为急性精神障碍、分裂样精神病),54例出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其中紧张型精神分裂症2例,偏执型精神分裂症52例),其中急性精神障碍转化为精神分裂症比例:23.89%(54/226),其中47例未坚持服药有重复入住我院记录。

儿童和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研究

儿童和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研究

儿童和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研究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精神疾病,尤其是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发生的双相情感障碍,其患病率值得关注。

我们用以往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存在很大的风险。

与成人相比,他们有容易复发、社会功能障碍、自杀和共病率高的特点。

双相情感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其诊断标准没有被系统的应用于临床诊断中。

但是引入新的诊断可能会加剧对儿童双相情感障碍误诊,导致过度使用心境稳定药物。

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能够有效的治疗急性躁狂发作,即双相I型障碍。

心理治疗能够对患儿和家庭进行相关的支持,尤其可减少抑郁症状的发生。

对于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在未来有望能够指导诊断和治疗方法。

标签: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在近一个世纪才有关于青少年和青春期前儿童的躁狂发作的文献报道[1]。

对否认存在儿童双相情感障碍意见,近些年逐渐减少;但其患病率的问题仍存有争议。

目前儿童期躁狂发作仍被认为是一种少见的疾病。

但有学者报道有2/3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成年人,是在儿童期或者青春期就已经开始发病了[2]。

这种起病早的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难度更大,预后更差。

Leverich等学者提出,在符合躁狂诊断标准的儿童中,有16%的患儿没有经过精神科系统治疗[3]。

一些儿童期多动症的研究表明,在一些假阳性和假阴性的病历中,患双相情感障碍的风险很大。

事实上,在没有筛查的流行病学样本中,双相情感障碍是受损严重的疾病[4]。

同样,仅管在青少年中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率已经大幅提高,但在青少年中的患病率远低于成年人群中的患病率。

目前是否对儿童期双相情感障碍做出诊断,对我们提出了挑战。

如果父母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其子女患病的风险也增加,如出现自杀、犯罪以及吸毒和社会功能障碍等。

但也要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因为服用精神科药物存在很多不良反应。

因此,本文的重点不是对双相情感障碍患病率的讨论,而是在总结了近几年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儿童和青少年期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和治疗,以及这些诊断和治疗与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利弊关系。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特点、表现与治疗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特点、表现与治疗
2、症状表现:或为单一的行为障碍、情绪障碍, 或为单调的精神症状 ,妄想、幻觉少见,运动症 状多见。
3、治疗方面:首先改善环境、家庭气氛和教育方 法。
4、预后方面:品行障碍、精神障碍预后差。 5、临床实践:考虑年龄,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差,
精神检查主要观察儿童行为,其次通过交谈。Leabharlann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特点、表现和治疗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特点、表现和治疗
小结
儿童精神障碍的分类
精神发育迟滞 心理发育障碍 行为障碍 情绪障碍
开展儿童心理保健的意义 国泰、家安、人健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特点、表现和治疗
精神发育迟滞 (Mental Retardation)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特点、表现和治疗
一、精神发育迟滞
(一)定义 精神发育迟滞:是发育阶段、(发育成熟前,18岁以前)由于遗传因素、环境
病因学
遗传因素
单基因遗传病 :
结节性硬化 苯丙酮尿症 半乳糖血症 黑朦性痴呆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特点、表现和治疗
病因学
遗传因素
o多基因遗传疾病: 肢体畸形、小头畸形、脑积水、神经 营养缺陷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特点、表现和治疗
病因学
孕期不良因素
感染:风疹、巨细胞、弓形体 o中毒:抗癌药、镇痛解热剂、抗癫痫药、磺胺药、抗 精神病药、类固醇、抗菌素等 o孕妇酒精中毒、吸毒、吸烟 o铅中毒或其他急住和慢性中毒 o营养不良:营养不良、缺碘-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 o物理和化学因素:电离辐射、强烈噪声、震动、射频 辐射等
病因学
社会心理因素
在婴幼儿发育阶段
严重社会隔离、缺乏社会 交往 缺乏良好环境刺激 丧失学习机会缺乏 贫困
原因不明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特点、表现和治疗

精神障碍临床治愈标准

精神障碍临床治愈标准

精神障碍临床治愈标准精神障碍指的是由于心理、神经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个体心智功能异常,并且对个体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功能产生明显影响的一类疾病。

临床治愈标准是指在治疗过程中,个体的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功能逐渐回复正常,以至于能够完全摆脱疾病状态,恢复到疾病之前的水平。

下面我们将探讨精神障碍临床治愈标准及其相关内容。

一、症状缓解精神障碍患者在得到适当治疗后,症状应该得到明显缓解,如焦虑症患者的焦虑情绪减轻、强迫症患者的强迫行为减少等。

治愈标准要求患者的症状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不再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明显影响。

二、心理状态稳定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状态应该逐渐稳定下来,不再出现明显的情绪波动和不稳定性。

例如,躁狂症患者的情绪波动范围明显减小,情绪能够逐渐趋于稳定。

三、功能恢复精神障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功能应逐渐恢复正常水平。

例如,抑郁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够重新恢复积极性,回到正常的工作和社交状态。

四、自知力增强精神障碍患者的自知力应该逐渐增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疾病状态,并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康复计划。

当患者能够对自己的病情有一定认识,并且根据医生的建议主动参与治疗时,说明其自知力已经增强。

五、社会适应性增强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应该得到提升,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患者在社交和工作环境中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并且能够逐渐恢复正常的社会角色。

六、复发预防精神障碍患者在治愈之后,需要继续进行预防和保持,预防复发。

例如,各种治疗方案的继续进行,如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以保持病情的稳定。

总结起来,精神障碍临床治愈标准包括症状缓解、心理状态稳定、功能恢复、自知力增强、社会适应性增强以及复发预防等方面。

这些标准有助于评估患者的康复状况,并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随着精神医学的不断发展,未来可能会有更加详细和全面的治愈标准出现,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儿童青少年期精神障碍

儿童青少年期精神障碍





典型症状
临床表现


语言障碍:语言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
社会交往障碍:患者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 的人际关系。

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 智能及感知觉障碍

非特异症状
病程及预后

多在3岁前缓慢起病。部分患者起病以前 的发育速度较同龄儿童缓慢,另有部分
患者起病前发育正常,起病后出现发育
时发生脐带绕颈。2岁以后开始学步,2岁半
开始学叫“爸爸、妈妈”。4岁时进幼儿园, 但自我照顾能力比其他同龄儿童差。

过去无重大疾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无
精神和神经疾病家族史。躯体检查元阳性
体征,精神检查时合作,安静,能认真回 答问题,语言表达简短。韦氏儿童智力测 验智商63,言语智商61,操作智商64。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心理科
朱宇章
心理发育障碍

心理发育指儿童出生以后的认知、情感、 意志等心理活动以及能力、性格等心理特
征的发展过程。由于各种有害因素使儿童
的正常心理发展过程受阻,这种情况称为 心理发育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

精神发育迟滞是一组由生物、心理和社会 因素所致的广泛性发育障碍。临床特征为
行为和对立违抗性行为,这些异常行为严重
违反了相应年龄的社会规范,较之儿童普通 的调皮或少年的逆反行为更为严重。
病因

生物学因素 家庭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


临床表现

反社会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 对立违抗性行为 合并问题
病程与预后

部分患者在父母离异、转学或结交有品 行问题的同伴以后逐渐发生行为问题,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的用药选择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的用药选择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的用药选择四川省广安市精神病医院 638000当前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提升,儿童青少年疾病就是指18岁以下患者的群体,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方面,有超过30%多的患者是在儿童或者是青少年时期发生,这也反映出该疾病的严重性。

除此之外,儿童青少年期抑郁症患病率在2%到8%之间,预后效果不是很理想,很多的症状会延续到成年以后,对于患者的学习或者是工作带去了很大的影响。

所以,为了减少疾病对于患者带去的严重影响,就需要尽早发现以及治疗。

1、儿少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特点儿童青少年的年龄较小,体表面积也较小,肝肾功能方面的发育也受限,免疫功能较差,因此,这也容易让他们产生药品不良反应。

现阶段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在说明书中的应用许可方面,说明都常都是缺乏足够的临床经验或者是儿童与青少年安全性及有效性还未评价,所以,临床方面针对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在法律支持上存在不足。

当前在治疗中,一般依靠医生的临床经验,还有借鉴有关的循证医学和治疗指南,这些数据中大多数都是针对成年患者治疗得到的。

有几种疾病的主要治疗使用药物差不多相同,如,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强迫症和分裂型障碍,不同的是每种药物的使用品种和每天给患者提供的剂量。

就整体上来说,抗精神病药使用频次不断提升。

这是由于这些药物除了治疗精神分类症之外,还可以用作增效剂,对于一些精神症状可以进行控制。

2、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的用药2.1儿少精神分裂症和分裂型障碍的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盐酸苯海索、抗精神病药和抗焦虑药。

主要是口服药物,而针对急性期患者则会使用注射剂型药物。

第二代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差不多,然而在副作用方面不同,很多医生已经将这些药物当作首发、急性发作患者的主要治疗药物。

对于抗精神病药物的联合运用,当前有成人治疗证据支持,然而在儿童青少年患者治疗上却缺乏循证支持,尤其是联合运用超过三个药物,应该严格的对临床运用风险和效益进行评估,不然不可以轻易联合运用。

青少年抑郁障碍诊疗现状与发展趋势

青少年抑郁障碍诊疗现状与发展趋势

青少年抑郁障碍诊疗现状与发展趋势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背景介绍 (3)1.2 研究意义 (4)二、青少年抑郁障碍概述 (5)2.1 定义与特征 (6)2.2 发病率与影响 (7)三、青少年抑郁障碍的诊疗现状 (8)3.1 诊断标准 (9)3.2 治疗方法 (10)3.3 治疗效果与评估 (11)四、发展趋势与挑战 (13)4.1 科技在诊疗中的应用 (14)4.2 心理干预的发展 (15)4.3 社会支持体系的完善 (16)五、案例分析 (18)5.1 成功案例介绍 (19)5.2 经验教训与反思 (20)六、结论与展望 (21)6.1 研究总结 (22)6.2 未来展望 (23)一、内容描述青少年抑郁障碍,作为一种在青少年群体中较为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其诊疗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成为了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

本文档旨在深入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同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诊断方面,随着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临床医生和心理专家们正逐步采用更为科学、细致的评估工具来识别抑郁障碍。

这些工具不仅包括标准的心理测验,还融入了家庭、社交和学业等多方面的评估,以确保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

随着科技的发展,远程诊断和监测也逐渐成为可能,这为提高诊断的便捷性和准确性提供了新的途径。

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已成为青少年抑郁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症状严重的患者,通过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水平来缓解症状。

而心理治疗则更注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患者重塑认知模式,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

一些创新性的治疗方法,如正念治疗、人际治疗等,在青少年抑郁障碍的治疗中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青少年抑郁障碍的诊疗仍面临诸多挑战,由于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情感波动较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这使得准确诊断变得更为困难,同时也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青少年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障碍

青少年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障碍
关注儿童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 快乐心情 健康行为
健康的定义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良好 道德健康
心理健康的两大指标
⑴适应性指标——一切不适应社会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 现都属于不健康。 △嫉妒 △自卑 △任性 △孤僻 △焦虑 △逆反心理 △社交困难…
⑵发展性指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智力和人格的发 展出现受阻也属于不健康。 △智力发展得不到及时的促进 △社会化发展不够积极而稳定
ADHD对人生的不同阶段造成的损害
行为紊乱
学习问题 社会交往困难 自尊问题 法律问题,吸烟和外伤
职业失败
自尊问题 社会关系问题 外伤/事故 物质滥用
学龄前
学龄
青少年
成人
大学阶段
行为紊乱 学习问题 社交困难 自尊问题
学业失败 职业困难 自尊问题 物质滥用 外伤/事故
Barkley RA.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Handbook, Third edition. 2005.
儿童多动症筛查量表
项目

0
1、动个不停
2、容易兴奋和冲动
3、打扰其他同学
4、做事有头无尾
5、坐不住
6、注意力只能短暂集中,容易随环 境转移
7、要求必须立即得到满足
8、好大声叫喊
9、情绪改变快
10、脾气暴躁,有不可预料的行为
程度(以√表示)
有一点 较多 很多
1
2
3
治疗目标
近期目标
症状减轻或消失 学习成绩上升 人际关系改善
我国孙凌、苏林雁等于2000年对长沙市中小学 生调查显示ODD的患病率7.98%(男11%,女 5%)。以男孩多见,男女之比约为2:1。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

临床表现(一)
1、注意力不集中
①逃避、不愿从事需长时间集中精神才能完成的 事情(做作业、听课) ②常丢三落四,粗心大意,遗漏必须的东西 ③易被外界刺激吸引而分心,或不断从一种活动 转向另一种活动。
临床表现(二)
2、活动过度
大多开始于幼儿早期,进入小学后表现更为显著。
①交头接耳,手脚多动 ②坐不住 ③四处跑动、攀爬 ④难以安静的玩耍,精力特别旺盛 ⑤非常忙碌 ⑥言语过多
②托莫西汀:
每日一次,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见。但应监测 患者的生长发育情况。疗效与哌甲酯相当。
治疗(二)
2、心理治疗
• 行为治疗:利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对患 者的行为给予正性或负性强化,建立良好的行 为模式。
• 认知行为治疗:主要解决患者的冲动性问题。 让患者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预估自己的行为 后果,克制冲动行为,判断是否恰当,选择适 当的行为方式。
临床表现(二)
•中度(35~49)
约占精神发育迟滞的10%。自幼发育缓慢,言 语水平较差,词汇贫乏,不能完整表达意思,阅读 及理解能力均有限,学习能力低下,对数的概念模 糊,甚至不能学会简单的计算和点数,难以达到小 学二年级水平。成年后经过训练可学会一些简单的 生活和工作技能,从事简单的非技术性工作,但往 往不能完全独立的生活,需要帮助和辅导。多数中 度患者有生物学病因,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常有异 常发现。
儿童少年期常见精神障碍
目录
一.精神发育迟滞 二、情绪和行为障碍 三、心理发育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
是一组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18 岁)以前起病,以智能低下和社会适应困 难为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
流行病学
• 我国调查显示智力残疾患病率1.268%, 男女之比1.5:1,农村高于城市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精神医学和心理学专业学生和老师必备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精神医学和心理学专业学生和老师必备

症状标准
• 多动
(1) 双手或双足常常不安稳,或坐着时蠕动; (2) 在课堂或其他要求保持座位的场合离开位子; (3) 常常在不适当的场合奔跑或登高爬梯; (4) 游戏时常不适当地喧哗,难以安静地参与娱乐活动; (5) 表现出持久地活动过分,社会环境或别人地要求无法使患儿显著改观; (6) 常常说话过多。
学校和家庭) • 明显的损害: 社交、学业或职业 • 排除其它精神障碍
与ADHD的相关的误区
•孩子学习不好 多动症 •多动 多动症 •多动症 “精神病”
正常活泼儿童
• 正常活泼儿童尤其是学龄前期儿童,他们在生长发育 的过程中,天性活泼、调皮爱动、对新鲜事物或陌生 环境有好奇心,活动量较大,他们能够根据环境的要 求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8
2.遗传学 ⑴ADHD的遗传度和精神分裂症相似0.7-0.8; ⑵父/母患ADHD的,其子女患ADHD的可能性是正常人
群的5~7倍; ⑶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51%~80%,双卵双生了为
29%~33%; ⑷在ADHD亲属中有1/5~2/5的人患ADHD; ⑸持续到成年的ADHD患者子女患ADHD的机率为50%。
与ADHD有关的特定基因:⑴3号染色体人类甲状腺受 体βgene的少见突变;⑵5号染色体多巴胺转运载体基因 (DAT1);⑶11号染色体多巴胺受体D4基因(DRD4)。
11 提纲
1
概述
2
临床表现
3
心理测查
4
诊断
5
治疗
6
预后
临床表现
12
ADHD的核心症状
注意缺陷
冲动
多动
注意缺陷(ATTENTION DEFICIT)
差 • 部分患儿存在认知功能缺陷,如视觉-空间位置障碍,左右分辩

恐惧症的治疗效果评估与预后

恐惧症的治疗效果评估与预后

恐惧症的治疗效果评估与预后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患者对特定事物或情境表现出过度的恐惧和回避行为。

针对恐惧症的治疗,旨在减轻患者的恐惧程度和改善其日常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恐惧症的治疗效果评估和预后,并介绍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恐惧症的治疗效果评估恐惧症治疗效果的评估主要依靠以下两个指标:症状缓解程度和功能恢复程度。

1. 症状缓解程度症状缓解程度是评估恐惧症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常采用比例尺来衡量患者症状的改善程度,包括恐惧情绪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等。

临床上常用的评估工具有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贝克焦虑自评量表(BAI)等,通过这些工具可以客观地评估患者的恐惧症状是否有所改善。

2. 功能恢复程度除了症状缓解程度外,功能恢复程度也是恐惧症治疗效果评估的重要指标。

它主要评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表现,包括社交功能、学习工作能力和身体健康等。

功能恢复程度的评估可以借助于工作能力调查表和社交功能量表等,以定量和定性的方式评估患者的功能改善情况。

二、恐惧症的预后恐惧症的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患者个体特征、治疗方法和社会支持等。

1. 患者个体特征患者个体特征是预测恐惧症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年龄、性别、病程长短、既往治疗经历以及可能的遗传因素等都可能对预后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青少年患者相比成年患者更容易获得良好的预后,而具有较长病程的患者则可能预后不佳。

2. 治疗方法恐惧症的治疗常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式。

药物治疗主要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功能来减轻恐惧症状,如抗焦虑药物和抗抑郁药物等。

心理治疗则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曝露疗法和认知重构等手段来帮助患者改变对恐惧刺激的认知和行为反应。

研究显示,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的效果更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功能。

3.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对恐惧症的预后也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朋友和社会环境的支持能够提供情感上的安慰和帮助,促进患者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

精神障碍临床治愈标准

精神障碍临床治愈标准

精神障碍临床治愈标准精神障碍是指人的心理状态或行为出现异常,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临床治愈标准是指在适当的治疗下,患者的症状得到完全缓解,且长期保持正常心理状态和功能水平,再次发作的概率较低。

精神障碍的临床治愈标准因疾病类型而异。

下面以常见的抑郁症、焦虑症和精神分裂症为例来介绍。

抑郁症的临床治愈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症状的缓解:包括消除或减轻患者自觉的抑郁情绪、焦虑、疲乏、失眠等症状。

2.心理功能的恢复:患者的正常思维能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应该恢复到正常水平。

3.社会功能的改善:患者能够恢复工作和学习能力,重新参与社交和家庭活动。

4.心理测量结果的正常化:患者的抑郁症状评分或心理测量结果应该回复到正常范围内。

焦虑症的临床治愈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症状的缓解:包括减轻患者自觉的紧张不安、恐惧、心慌、呼吸困难等症状。

2.自主神经功能的恢复: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应得到纠正,如心悸、出汗和尿频等症状应恢复到正常。

3.心理功能的恢复:患者的记忆力、注意力、集中力、执行功能等应恢复到正常水平。

4.社会功能的改善: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社交能力。

5.心理测量结果的正常化:患者的焦虑症状评分或心理测量结果应该回复到正常范围内。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愈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精神病症状的缓解:包括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症状的消除或减轻。

2.心理功能的恢复:患者的认知功能、思维能力和情感反应等应恢复到正常水平。

3.社会功能的改善:患者能够在社会中独立生活,包括工作、学习和社交能力的恢复。

4.心理测量结果的正常化:患者的精神分裂症状评分或心理测量结果应该回复到正常范围内。

临床治愈标准的达成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缓解程度、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改善程度。

治愈标准的确定应该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并在长期随访观察的基础上评估是否达到了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精神障碍的治愈并非是简单的药物治疗就可以达到的,患者还需要家庭、社会和心理支持等综合治疗措施的配合。

急性而短暂的精神病性障碍预后较好

急性而短暂的精神病性障碍预后较好

急性而短暂的精神病性障碍预后较好冯志颖【期刊名称】《开卷有益(求医问药)》【年(卷),期】2014(000)001【摘要】编辑同志:<br> 我嫂子59岁,系原籍县机关干部,素常性格开朗,无重症史,退休后在家赋闲。

近因筹备女儿婚事,自感有些疲劳。

两天前突然声称家中进来小偷,急速跑出大声叫喊,听到路人手机响后,说是银行卡中钱已被取走,要去报警,在马路上喊闹引来很多路人围观,反复劝说后才安静下来。

不久,又称对不起丈夫和女儿,让他们吃苹果,要“平平安安”,还要买桃吃,好“逃跑”等,有时又说要写遗嘱……问不出什么原因。

看起来有些精神恍惚,家人觉得脑子一阵清楚,一阵糊涂的。

从眼神和言谈上看,对外界似抱有警惕之心和怀疑的目光,但又说不出具体的内容。

夜晚不能安睡,常呈惊醒状态。

去县医院心理科看医生,称可能是精神分裂症。

家属对此很担心,认为本人既往和家族中均无精神病史,怎么会突然患上这种病。

后去某市知名精神病院就诊,做脑CT检查无异常,医生诊断是急性而短暂的精神病性障碍,住院治疗两周后就逐渐恢复。

出院后又继续巩固服药2个多月,至今2年余精神状态一直稳定。

请问这是一种怎样的疾病,预后如何?【总页数】2页(P76-77)【作者】冯志颖【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短暂精神病性障碍43例疗效与预后临床分析 [J], 郭金宏;高欢2.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伴自杀1例 [J], 张凯; 李炜; 盛承东; 周晓琴; 刘寰忠3.注射用甲磺酸齐拉西酮治疗急性而短暂的精神病性障碍的疗效观察 [J], 谢宇花4.扈晓宇治疗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验案1则 [J], 张仙;王少博;扈晓宇5.急性而短暂的精神病性障碍预后效果观察 [J], 刘顺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常见精神障碍预后
精神分裂症是导致严重残疾和过早死亡,致全球疾病负担主要原因之一,当1950 年代抗精神病药问世时,使精神疾病治疗发生了革命,至今,大量研究已证实抗精神病药对于精神疾病的急性期,维持治疗,以及预防复发方面的有效性。

证据还表明一些药物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主要是通过减少自杀率。

然而,在临床工作中,很多患者不愿意使用药物或停用抗精神病药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副反应,疗效差,不遵医嘱,不承认有病。

尽管目前对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抗精神病药物有20 多种,但是其药理作用机制基本一致,都是作用于大脑多巴胺系统,目前还没有其他药理作用机制的药物上市,于是,对于不服用药物的患者来说,没有多余的治疗方式可供选择。

其实选择治疗与否,也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因为涉及到药物的有效性和潜在的的副反应,比如,迟发性运动障碍、内分泌和性功能障碍, 心律失常等等。

因此, 对于这些患者,需要一项可行的替代治疗。

无独有偶,,Anthony Morrison 以及同事在《Lancet》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突破性的研究,是关于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不采用药物治疗的这类患者,使用认知疗法治疗,可能为一种替代治疗的研究。

认知治疗是一种机构化有时间限制的心理治疗,患者在几个月内每周定时与治疗师会面,评估患者的精神状况,并改变其不良的认知模式和行为。

认知疗法以前也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经过评估得知,也是有效的,但是以前仅仅是作为一种经过药物治疗后解决患者残留症状的一种手段,Morrison 以及同事受到启发,认知疗法对于不采用药物治疗的患者来说,是否有效呢?
该研究以1:1 的比例随机分配37 名患者接受认知疗法和常规治疗,另37 名患者只接受常规治疗,主要终点指标为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总分,每个患者随访时间不少于9 个月。

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治疗相比,认知疗法可显著减少患者的精神症状,改善个人和社会功能。

认知疗法组中位PANSS 总分一致低于常规治疗组,组间效应大小为-6.52
(−10·79 to −2·25),此外,认知疗法耐受性好,患者试验退出率低。

缺乏安慰剂,也许在整个试验中还是很重要的,尽管评估者不知患者的分配情况,但是患者却不是,终点结局的测量仍需要患者自我报告,虽这些测量方法在精神分裂症试验中常用,但是报告的偏倚也许对认知疗法影响很大,因为很明显的患者和治疗师两者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与使用非盲法评估相比,使用单盲评估,在认知疗法试验中,效应大小要小60%,这些证据强调了偏倚所造成的潜在影响,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以后诸如认知疗法这类干预应该如何设计双盲试验?这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

同时,也应该考虑患者纳入试验时的特点,纳入参与临床试验的患者不采用药物治疗或停止药物治疗的时间应该至少超过6 个月,此外,症状严重程度基线相对中等,略低于急性药物试验的基线水平。

例如,与参与其他精神分裂症未住院治疗试验水平一致,与住院患者相比,这类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相对较好,若患者存在严重疾病,按照纳入标准,就会被排出试验之外,所以,该研究结果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尤其是住院患者或不能参与临床试验的患者。

然而,仍然很有患者可能适用于认知疗法,这可能会引发争论,因为目前,已经有足够多的证据证明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适当的干预措施仍为抗精神病药物。

但是,很多患者不愿意采用药物治疗或由于一些原因停止药物治疗,那么对于这类药物,认知疗法还是值得推荐的,也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以便提供证据完善认知疗法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

在Morrison 以及同事的研究中,大约有1/4 的认知疗法组患者和常规治疗组患者在研究的时点使用过抗精神病药物,研究显示出了许多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的方式,比如,他们在疾病急性加重时周期性的使用抗精神病药,这也许为患者提供了一个选择,支持后续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尽管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但是Morrison 及其同事的研究,为认知疗法可作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替代治疗提供了证据,显然,关于该研究需要进一步进行验证,若以后的研究支持认知疗法的有效性,作为临床医生应该告知患者这一治疗措施,让患者自行决定是否选择药物治疗。

以后关于认知疗法对于选择不服用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一步的大规模,更为确定的研究,如果研究呈现出阳性结果,那么将进一步改善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同时,第一次为患者提供除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另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