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汇总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文化界说

1.华夏集团:中华民族远古的三大文化集团之一,发源于黄河流域,分为姬姓的皇帝氏族和姜

姓的炎帝氏族。后来华夏集团战胜了其他两个集团,巩固了其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丝绸之路:连接汉和西域的交通干线。西汉时期张骞出使大月氏时开辟。丝绸之路贯穿中亚,

连接欧洲和北非,使得汉与西域的文化、艺术交流更加密切。

3.汉化:少数民族受到汉族影响,其文化与汉文化趋同的现象。少数民族的远远落后于汉民族

的文化,少数民族内迁时,受到处于强势地位的汉文化的影响。少数民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4.胡化:汉人民主动或者被动向少数民族文化学习的过程。丝绸之路开辟后,中原文化和汉文

化产生了初步的交流,隋唐时期,中原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交往日益密切。汉人吸收了少数民族的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丰富了汉文化的内容,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5.文字狱: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案由多是涉及眷恋前朝,否定清朝的

正统地位等。文字狱对汉族的知识分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

二、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与历史地理

1.国野制:国即城,城之外为郊,郊之外为野。西周时期周王和诸侯之间只有政治上的统属关

系,没有行政上的治理支配关系。国野制反映了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统而不治的关系。

2.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最早的地方管理制度。基本特征是,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

任命,代表皇帝对地方进行管理。春秋时期晋国实行,战国时期普遍实行,秦国时期全面实行。标志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维护了国家统一。

3.行省制:起源于魏晋时期的行台。元世祖将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改称行中书省,行

省制正式诞生。行省制巩固了辽阔的疆土,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一直沿用到今天。

4.推恩令: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意见,命令各个诸侯王将自己的领土分封给自己的兄弟儿子,

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有利于国家的安定统一。

5.藩镇:唐朝时,为了边境防御少数民族的需要,而出现的兼统数州的节度使辖区,叫做藩镇。

后来节度使权利逐渐扩大,割据一方,形成了“藩镇割据”,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6.分封制:

三、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1.五礼:指我国古代吉礼、嘉礼、军礼、宾礼、凶礼五种礼仪,主要内容分别是,祭祀之礼、

和合人际关系之礼、接待宾客之礼、军队操演征伐之礼和哀愍吊唁之礼。五礼包括了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多方面的内容,既是个人修身正行的准则,又是维护统治的工具。

2.封禅:指在泰山举行的天地祭祀。在泰山山顶铸土为坛祭天,在泰山脚下锄地祭地,反映了

君权神授的思想,有利于维护统治。

3.飨宴礼:飨礼注重礼仪往来,燕礼注重吃喝。飨宴礼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和合了人际关系。

4.冠礼:是嘉礼的一种,指男子二十岁的成年之礼,从此男子需要以成人的礼仪来规范约束,

做到孝悌忠义。冠礼被视为礼仪之始,非常重要。

5.笄礼:是嘉礼的一种,指女子十五岁的成人之礼。女子将头发盘成发髻用笄固定,所以称为

及笄。女子这时起可以嫁人了。

6.射礼:指比射箭、习礼仪的活动。主要目的不是射箭而是在于考察德行。分为大射、燕射、

宾射、乡射四种。

7.乡饮酒礼:是嘉礼的一种。是敬贤尊老之礼,仪式严格区分尊卑长幼。乡饮酒礼具有选拔贤

能,敬老尊长和乡射的作用。

8.五服: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适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同的各个亲属,

每一个等级都有不同的服饰、守孝时间和行为规范等。

四、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

1.内服官:指由天子直接统治区域的官员,商朝时期有政务官、宗教官等官员。

2.外服官:商周时期分封时,对周王的同姓亲属和异姓功臣分封,被称为外服官。外服官平时

镇守疆土,定期朝见天子,缴纳贡赋,打仗时带兵随天子作战。

3.监国制度:周天子为了防范诸侯叛乱,派人作为监官去监视他们的制度,是中国古代确立监

察制度的先声。

4.三公九卿: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图文书籍)。九卿指的是

奉常、郎中令等官员。

5.内朝官: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专制,破格提拔出身微贱的人才,任用他们为中大夫或者诸郎,

在皇帝周围出谋划策。

6.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确立,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分管起草诏令、封

驳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下辖四司。

7.二府三司制:宋朝时期的中央官制。二府指枢密院和中书门下,分管军事和政治;三司指的

是度之、盐铁和户部,掌管财政。起到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作用。

8.磨勘历纸:宋朝时期对于官员的考核制度。磨勘,文官三年一磨勘,武官五年一磨勘,依照

考核成绩决定升迁。历纸是指官员自己记录功过交给长官。磨勘历纸后来流于形式,失去了意义。

9.内阁制:明朝时,为了减轻皇帝的负担,从翰林院等机关指派官员加殿阁大学士头衔,协助

皇帝看奏章。殿阁大学士为高权重,被称为内阁。

10.军机处:雍正时期为了及时处理军情,设置军需房,后来改名为军机处,参与全国军国大政,

传达皇帝旨意,使皇权专制达到最高峰。

11.加官:秦朝时期有侍中、给事中等官。朝廷官员如果加有这些官号,便可以随时出入禁中,

这些官号被称为加官。

12.都察院:明朝时期的最高监察机构,清朝时沿用。以左右都御史为最高长官,掌管内外检查。

13.六科给事中:明朝时期的监察机构之一,负责稽核中央六部以及其他机构的事务,还可以参

与重大案件的审理,位卑权重。

五、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1.连中三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现象,即考生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中第一名,

分别称为解元、会元、状元,故称连中三元。连中三元在历史上只出现了16次,被视为至高无上的荣耀。

2.行卷:唐朝的科举考试中,考生必须求得官僚显贵或者名望的学者将自己推荐给主考官,为

了求得推荐人的信任和赏识,考生将自己的文学著作公正的抄在手卷上呈现给推荐人,这种做法叫做行卷制度。行卷制度对唐朝的文学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造成了一些弄虚作假的行为。

3.春闱:“闱”指考场。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由于考期多在春季的二三月,故

会试又称为春闱。(会试发榜正值杏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杏榜)

4.秋闱:“闱”指考场。乡试在京城及各省城举行,三年考一次,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

“秋闱”。(乡试发榜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桂榜)

5.庶吉士:庶吉士是我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实习职位,从通过科举考试的进士中选择有潜

质者担任。进士要通过翰林院的专门考试“馆选”才能成为庶吉士。庶吉士被人们视为储相,处于相当优越的地位。

6.任子制度:汉代,两千石以上的官吏,任期满一定年限,可以保举自己的子弟一人为郎官,

充当皇帝的扈从侍从人员等。任子制度是一种封建官僚特权,被历代封建王朝承袭下来,发展为“荫封”制度。

7.制科:制科是由皇帝特别召集一些官员和知名人士举行的考试,唐朝,因其非正途的选举方

法,被称为“杂色”;而宋朝时制科则成为了显示皇帝对臣下尊宠的“大科”,为众科之最。

8.监生:是明清时期国家一级学校国子监的学生。监生在科举考试中有一些便利条件。明清时

期的监生包括举人做的“举监”、秀才做的“贡监”、凭借父辈做官而做的“荫监”、捐纳钱粟得为的“例监”。

9.察举征辟制:察举是三公九卿等高级官员根据考察将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

推荐给朝廷,授予他们职位或者提高官位,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等名目。征辟是指由皇帝或者官府直接聘请人来做官。

10.军功爵制:战国时期,按照作战功劳的大小授予爵位,一定的爵位代表相应的政治地位和经

济特权。普通吏民可以依靠军功爵制步入新兴地主的行列,使地主阶级得到新兴和壮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