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合集下载

校园艺术活动总结五篇范文

校园艺术活动总结五篇范文

校园艺术活动总结五篇范文学校要以优化、美化校内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踊跃向上的校内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承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气的感染,促进了学生的安康成长。

以下是我整理的校内艺术活动总结,盼望可以供应给大家进展参考和借鉴。

校内艺术活动总结1历时一个多月的第X届校内文化艺术节落下了帷幕,本次艺术节活动以“迎世博,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开展学生的艺术特长,发觉人才,造就人才。

以“喜迎世博”为契机,通过生动活泼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对生活、对学校、对社会的酷爱。

以艺载德、以艺促智,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安康校内文化生活。

秉着“崇德尚才求实创新”的明德精神,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艺术节圆满的落下了帷幕。

现做以下总结:本届校内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原那么是“人人参加,人人受益”。

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加进来,享受艺术的熏陶,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让每位学生都能呈现特长,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艺术素养。

艺术节活动内容力求多样化,内容涵盖文学、艺术等方面,活动贴近校内生活,有益学生身心安康。

活动形式力求多样化,包括大合唱竞赛、手抄报电子小报、课本剧小品、软硬笔书法、绘画、征文、校内歌手、个人才艺、朗读、摄影竞赛等工程。

活动时间采纳相对集中与分散举办相结合的方法,前后历时1个半月时间,以课外时间为主进展组织活动。

各年级踊跃参加,参与竞赛的同学们在惊慌的学习之余,挤出自己的休息时间排练节目,从不叫苦叫累。

相关负责筹备和评审的教师们、各班主任教师和后勤工作人员在整个艺术节活动中倾尽全力,相互协作,以精彩的表现完成了各项工作,保证了艺术节的顺当开展。

艺术节期间,评委教师们对各项活动进展了谨慎的评比和总结,评出了一些的优秀节目。

并于6月初为全体师生送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汇演。

在本次艺术节活动中学生会的同学们也发挥了踊跃的作用,除了踊跃参加活动外还参加主持节目、布置传播橱窗优秀作品展示等。

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功能与作用

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功能与作用

艺术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功能与作用一六镇中心小学李亚梅一、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艺术教育与德育是密不可分的,杜威曾经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他认为:道德不是单一的,而是知、情、意、行各方面的统一。

育人是教育最直接、最根本的功能,而育人最基础的前提就是德育,将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是学校教育的目标,而艺术教育的作用正好能切合于此。

可以说,艺术教育与德育的教育目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为在教育实践中,艺术教育以其独特并易于接受的方式促进人的思想道德产生质变和升华。

孔子的“六艺说”恰是一个正确的例证,虽然其以“乐”为教育内容的思想并未形成完善体系,但他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以音乐为教育手段来促进人们形成求美、向善、乐观的价值观念,这种做法其实就是在实现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艺术教育对于人的情感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它有别于其他如说教、训诫、书本、记忆等教育方式,艺术不只是一种技能,它更是一种纯真的境界,它能让学生通过对各种艺术的学习与领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创造中形成来自于内心情感的体验和调节,使情操得以陶冶,通过知觉的享受来引导心灵的净化,进一步促成内心的蜕变,塑造健康的审美观,懂得美丑善恶、真假是非,了解真正的人性,理解真正的道德。

其次,艺术总是与“美”联系在一起的,而艺术之美并非约定俗成,美的概念也从未有过明确界定,它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依靠人们的想象和感觉。

所以,艺术教育给学生提供了比书本知识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能让学生产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动力,并将其反馈作用于生活实践,让学生懂得怎样热爱生活、学会积极寻找生活之美,始终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从而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

可以说,艺术教育对于学生道德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有着强大的德育功能。

二、艺术教育塑造校园文化功能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所学校要得到大众的认可,就必须树立鲜明的校园文化标志,以校园文化为形式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精神风貌。

以艺育人,让艺术点亮人生

以艺育人,让艺术点亮人生

以艺育人,让艺术点亮人生作者:李珍朱宁沈波来源:《中国德育》2022年第23期艺术教育是德育的重要载体,有效开展艺术教育,对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积极意义。

宁波市爱菊艺术学校是一所集文化教育与艺术教育为一体的特色学校。

自开办以来,学校秉持“以艺育人,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以“向上,向美,向未来”为校训,积极开展“五育融合”实践,紧握“融”的关键、“合”的目标,坚持以特色带动普及、由普及促进特色的育人理念,打造“崇德尚美,以艺术塑造多彩人生”的教学模式,创建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致力于使学校成为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摇篮。

一、构建融合式育人体系,推进“五育并举”开展艺术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习得艺术才能,更在于寓教于美、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美的體验中获得成长。

为落实新时代赋予艺术教育的使命,学校积极构建“四式三环”融合式艺美育人体系(见图1),创设主题式行动、研学式交流、项目式创作、沉浸式展示四大教学维度,使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紧密融合,以实现艺美益德、艺美育智、艺美促劳、艺美健体的教学目标,通过艺术教育切实推进“五育并举”,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一)主题式行动,德艺双修,三环陶冶美是洗涤精神世界、塑造美好品质的有效手段。

学校将艺术教育融入红色活动、清廉行动、公益活动中,变传统的道德说教为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欣赏美,进而促使学生追求真和善。

如红色活动,学校通过开展“童心向党”红歌赛、红色观影体验等,向学生传递爱党爱国情感;爱心教育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到福利院、孤儿院等地,为老人与孤儿送去温暖;学校通过开展艺术作品义卖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艺术服务社会的作用。

(二)项目式创作,劳艺互促,三环探究艺术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美、带来美的享受。

学校聚焦生活技能习得,立足园艺、食艺、手艺等内容,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建立艺术与劳动的有机链接,使劳动由“拙”转为“巧”、由“苦”变为“乐”。

艺术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作用分析

艺术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作用分析

艺术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分析摘要: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学校全面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健康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都具有特殊作用。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整体素质有些偏低,因此,通过大力开展学校的艺术教育,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体育功能、美育功能以及劳动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高职艺术教育全面素质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a)-0150-011 艺术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1.1 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艺术教育能使人树立正确的、高尚的审美观和艺术观,艺术对人的修养和陶冶情操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通过艺术教育、艺术欣赏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或创作,从中感受到作品中所蕴含的韵律美、线条美,从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

比如舞蹈,这个被人称之为看得见的音乐、会动的画面、活的雕塑的艺术形式,融合了诗歌、音乐、美术等艺术因素,借助线条、画面和韵律,生动地展现了动态的美,是非常好的美育内容和途径。

无论是杨丽萍美轮美奂的《雀之灵》,还是鸟叔可爱搞笑的《骑马舞》,抑或是俄罗斯经罗的《天鹅湖》,都给人美的享受,无论是对于学习模仿者,还是对于观赏者,都能起到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作用。

同时,舞蹈训练的本身就是一个让学生从中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而舞蹈训练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又是融合了健康与美丽为一体的过程。

所有的学生,无论是学习民族民间舞,还是学习芭蕾舞,抑或古典舞或现代舞,都能够从学习、训练、欣赏的过程中,提高其审美能力,提高对美的表现能力,在他们通过各种动作来表现的时候,又能充分体现出肢体语言的美妙。

不仅如此,通过舞蹈与音乐、灯光、舞台布景效果的有机融合,还能够使学生感受和谐的美、协调的美。

1.2 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通过艺术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美与丑的识别、理解与认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德育的过程。

要充分发挥音乐欣赏课的德育功能

要充分发挥音乐欣赏课的德育功能

文化教育 jj J
要 充分发挥音 乐欣 赏课 的德 育功能
马 晶
( 四川 商 务职 业 学院 , 川 成 都 6 0 0 ) 四 10 0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的深入发展, 美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 跨世纪人 才的作 用愈来愈被人们 重视。《 共 中央 国务 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中 全面推进 素质教 育的决定》 中指 出:实施素质教 育, “ 必须把德 育、 智育、 体育、 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 育活动的各个环节 中。 缺乏美育的教育是 不完 ” 全的教育。 音乐欣 赏课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它对人 的思想道德 素质、 学文化素质的提 高都有积极作用。 为教师, 科 作 如何把欣 赏课的德 育功 能充分发 挥出来 , 并施之 于教学过 程中是 值得关注的课题 。 关键词 : 乐欣赏课 ; 音 德育功能; 教育功能

12 4 —
德育和美感教育 中, 要创造意境 , 教书育人 , 因 此, 教师要努力提高 自身道德修养、 审美修养 , 学习新理论 , 研究新方法。仔细钻研教材 , 领会 作品中的美学德育 内涵和情感因素。充分发挥
音乐作品的德育和美育功能。 用生动活泼 、 形式 多样 的方法 , 满腔热情 引导和感染学生 、 教育 学生 , 出辛勤劳 动, 付 使学生学有所得 , 健康成 长 ,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高 尚品格和艺术修 养的新型大学生 , 成为建设我们伟大祖国的优 秀人才。
学 校艺术教育是 学校对学生 实施 美育的 唱》 等革命歌 曲, 让学生重温历史, 认识 祖国的 重要内容和途径 , 它具有陶冶情操 , 启迪智慧 , 过去 , 了解现在 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从而对音 增 长知识 , 培养意志等重要作用。 音乐欣赏教育 乐作品产生 了强烈的共鸣。使音乐作品发挥了 是 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作为一门集 强烈的感染力和深刻教育的作用 , 激发了学生 体性的欣 赏课 ,不仅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音 强 烈 的爱 国之 情 。 乐 的积极性 ,还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的能 音乐欣赏要把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机地 力 。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形象、 美的情感、 美的境 结合 。音乐欣 赏用音响的魔力给人以各种不 同 界,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 、 优美动听的音乐中认识 的感受 ,并力求唤起共鸣以领会作品蕴含 的思 真、 感受善 、 接受美 , 使学生在欣赏不 同音乐作 想感情 ,陶冶人们的情操 ,激发积极 向上 的精 品、 提高音乐索质的 同时 , 心灵得到净化 , 审美 神 ,但同时要注意不能把音乐欣赏课等同政治 趣味得到提高 , 道德情操得到升华 。 这对于帮助 课 , 要充分运用音乐的形象去感染学生 , 完成它 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 , 具有不可估量 的德育功能 。青年学生可塑性很强 ,对艺术 敏 的作用 , 这就是音乐欣赏课潜在的德育功能。 感, 有好奇心 , 在进行欣赏教学时要注意对作 品 学校艺术 教育就是要培 养一大批既有扎 的选择。如《 义勇军进行 曲》 《 、怒吼吧 , 黄河》 、 实 的基础 知识又有艺术素质的受社会欢迎的全 《 教我如何不想她》 《 、长城谣》等表达了人 民群 面发展的优 秀人才 ,这就要求学 校教育要把德 众 的革命热情和坚定不移 的斗争精神 ,具有爱 育教育放在首位并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中。德育 国主义的思想 内涵。 赏教学时, 欣 在让学生掌握 和美育都是作用于人 的思想和心灵 ,都能引导 了一定音乐技能 和形象思维能力 的基础 上 , 通 青少年 了解人生 的意义 , 和追求人生的价值。 但 过认识作 品的音乐形象激发爱憎分 明的情 感。 德育是行为规范 ,它作用于人的意识和理性层 通过对作品艺术特色的了解发挥作 品的思想教 面, 对人的精神起着激励、 净化 、 升华的作用 , 美 育作用。例如 , 欣赏《 铁蹄下的歌女》 首先要 介 , 育则是在熏陶趣味 、 感化心灵 、 陶冶情操 中去激 绍东北 沦陷百姓流离失所,然后再从低婉凄凉 励、 净化、 升华人 的精神和品格 , 它主用 于人 的 的旋 律、 力度的变化 、 情感的进发等等让学生感 感性的、 情感 的层面。 德育和美育能影响人的情 受音乐形象所 表达的思想 内涵, 从而接受 “ 润物 感、 趣味、 品质 、 性格等等 , 使人的理性与情感 协 细无声 ”一样 的思想熏 陶和教育 ,增 加爱国情 调发展, 从而塑造健康 向上的心理和人格 。 为 感 。 作 教师 ,如何把欣赏课 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 出来 音乐欣赏要以情动人 , 以乐塑人。“ 音乐能 并施之于教学过程 中昵?在 长期教学中我体会 启发人们产生美感, 提高精神境界 , 也能使人精 到: 神萎靡 , 沉溺堕落。一个人经常接触优美纯洁 , ” 音乐欣赏课要注意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 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音乐 ,可以使他的思想感 共产主义教育 。 秀的音乐作 品是时代 的号角、 情潜移默化 , 优 逐步树立高尚的情操 , 逐步进行 自 人 民的心声 , 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白, 它是通 我完善 , 提高道德修养。在上欣赏课时 , 要充分 过音乐 形象来表 达思想 , 颂扬真 、 、 , 善 美 厌弃 挖掘作品内涵, 发挥作品的美育教育作用 , 用情 假、 、 丑 恶的, 对人们有形象而深刻 的教育作用 。 感去体验作品的感情, 去领悟作品的意象 , 从而 所 以在 教 学 中 要 注 意 通 过 音 乐知 识 的 传 播 , 引起强烈的共鸣 ,达到用优美的作品塑造健康 让 学生提高捕捉音乐形象的能力 ,领会音乐作 品 的心灵的目的。在欣赏贝多芬《 九交响曲》 第 四 的内涵, 激发爱党 、 国的崇 高情感。 爱 例如 , 在欣 乐章后 ,我让学生海阔天空信马由缰地想象并 赏《 祖国颂》 我着重介绍了建国初期 , 时, 中国人 且写出感想。有的感到令人振奋 , 充满朝气 ; 有 民不畏西方敌对势力 , 在毛主席领导下 , 短短几 的觉得 眼前一亮 , 看到了光 明和希望 ; 有的表示 年把千疮百孔 的旧中国建设成为欣欣 向荣的新 要象 贝多芬一样挑战命运 , 自强不息。 在音乐欣 中国, 不仅 使学生感受到新 中国如“ 阳跳出东 赏课 中, 太 学生经历 了《 十面埋伏》 的惊心动魄 , 沉 海, 大地一 片光彩 ”而且受到一次革命传统 和 醉 于《 , 春江花月夜》 的如诗如画, 徜徉在《 二泉映 意志的教育 , 对新中国的认识更加具体而形象 。 月》 的凄美旋律 中, 感动着《 梁山伯与祝英 台》 的 欣赏《 码头工人歌》 , 时 重点讲述聂耳作为无产 优美协奏 用情感去体昧 , 用联想去丰富, 用心 阶级 革 命 音 乐 的 《 路 先 锋 》 一 生 为 劳 苦 大 众 灵去再现。 开 , 从丰富多彩、 美不胜收的音乐形象 中 谱写反抗的怒吼,第一次用音乐塑造 了无产阶 去认识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产生 了积极的情 级的形象 , 他用音乐作为武器 , 醒了民众 , 唤 凝 感 共 鸣 ,激 发起 作 为 中 国人 的强 烈 的 民族 自豪 聚了抗战力量 , 万众一心 , 冒着敌人的炮 火 , 前 感。 进! 前进 ! 通过欣 赏分析《 太行 …上》 《 、 黄河大合 音乐欣赏中要重视 为人师表 , 以身作则 。 在

艺术教育在德育中的渗透【精选资料】

艺术教育在德育中的渗透【精选资料】

艺术教育在德育中的渗透儋州市八一中学朱礼1981年1月,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当前艺术教育事业若干问题的意见》指出:“既要重视培养专门艺术人才,也要注意普通教育中的美育,各级文化教育部门必须把艺术教育放在应有的地位。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第35条规定:“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九条规定指出:“要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进一步落实音、体、美课程,并积极在普通高校和高中阶段开设艺术选修课,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欣赏水平。

”从以上条例可以看出,“陶冶情操”与“提高艺术修养”均为艺术教育的首要目的。

那么,怎样真正发挥艺术教育特点进行德育?我想谈几点个人看法:一、艺术教育德育化――纳艺术教育入德育把艺术教育纳入德育范畴,其最主要的标志就是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确立为艺术教育的目的,而忽视了艺术教育的审美目的。

在人们脑中,总认为“艺术课能陶冶学生品德,能反映现实,与政治结合,并且在思想教育上比别的课程来的快。

”这样的观念,让我们感受到艺术教育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思想教育的需要,脱离了艺术的本质,成为“为思想政治教育而生”的一门教育。

一位美术老师在他的一堂《革命历史画》欣赏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中写到:“革命历史画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本欣赏专题集中选择了《血衣》、《地道战》、《蒋家王朝的覆灭》、《开国大典》等四幅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经典作品,《血衣》是对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集中的形象概括;《地道战》反映了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的顽强斗争;《蒋家王朝的覆灭》表现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反动统治彻底垮台的伟大史实;《开国大典》体现了中国人民共庆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宏伟场面和昂扬振奋的精神与热情。

浅谈艺术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浅谈艺术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研究论文题目:浅谈艺术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地州市:新疆巴州库尔勒市学校:库尔勒市第四小学姓名:安芮学段:小学2011年度浅谈艺术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孩子的内心世界。

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我们也深刻体会到德育教育对于现如今孩子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是引导孩子心灵的教育。

1、艺术教育与德育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的关系自古以来,美与善就被看做是一体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审美教育同人的思想面貌的形成,同儿童和青少年审美和道德标准的形成,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

艺术教学本身就是让孩子通过学习欣赏艺术,陶冶情操。

在我上课的时候我会时常观察学生的举动。

当孩子们被美妙的音乐所吸引的时候,他们就会很认真的去聆听。

能够投入到当中去。

在现实教育中,一方面,美育和德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区别本来就只有相对意义,他们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是同一的,因而它们也是以相融的关系而存在;另一方面,教育对象的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往往也具有一定的相融性。

这就是艺术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是产生共鸣的。

也就是说,在同一过程中欣赏主体同时产生了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

因此可以说,艺术教育和德育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不分你我的关系。

2、艺术教育与德育不是从属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艺术教育与德育的相辅相成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德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德育也能够确保艺术发展的正确方向。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难发现,有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其实本性是不坏的。

他们有时候只是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

我在上课的时候就会特别关注那些在班级当中被冷落的孩子。

尽量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并时常鼓励他们。

慢慢的你会发现这些学生非常喜欢上音乐课,而且表现的也越来越积极。

并且我会在上课的时候引导学生学会聆听音乐。

在聆听的过程中,孩子们很认真的体会音乐带给我们的美感。

艺术教育在德育中的渗透

艺术教育在德育中的渗透

艺术教育在德育中的渗透儋州市八一中学朱礼1981年1月,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当前艺术教育事业若干问题的意见》指出:“既要重视培养专门艺术人才,也要注意普通教育中的美育,各级文化教育部门必须把艺术教育放在应有的地位。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第35条规定:“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九条规定指出:“要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进一步落实音、体、美课程,并积极在普通高校和高中阶段开设艺术选修课,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欣赏水平。

”从以上条例可以看出,“陶冶情操”与“提高艺术修养”均为艺术教育的首要目的。

那么,怎样真正发挥艺术教育特点进行德育?我想谈几点个人看法:一、艺术教育德育化――纳艺术教育入德育把艺术教育纳入德育范畴,其最主要的标志就是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确立为艺术教育的目的,而忽视了艺术教育的审美目的。

在人们脑中,总认为“艺术课能陶冶学生品德,能反映现实,与政治结合,并且在思想教育上比别的课程来的快。

”这样的观念,让我们感受到艺术教育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思想教育的需要,脱离了艺术的本质,成为“为思想政治教育而生”的一门教育。

一位美术老师在他的一堂《革命历史画》欣赏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中写到:“革命历史画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本欣赏专题集中选择了《血衣》、《地道战》、《蒋家王朝的覆灭》、《开国大典》等四幅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经典作品,《血衣》是对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集中的形象概括;《地道战》反映了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的顽强斗争;《蒋家王朝的覆灭》表现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反动统治彻底垮台的伟大史实;《开国大典》体现了中国人民共庆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宏伟场面和昂扬振奋的精神与热情。

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

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

课教师在“ 授业 、 惑 ” 同时 . 分 至 不 惜 牺 牲 一 些 课 堂 教 学 时 间 , 解 的 充 分 分析 重点 词句 、 赏析重点 段 落来领
利用艺 术史 、 艺术 家的成 长历程 以 批 组 织 中小 学 生 前 往 观 看 学 习 , 让 悟课文 的意境美 。 通过音 、 、 形 意 情 及经典艺术作 品本 身的思想内容等 学 生 与 专 业 文 艺 工 作 者进 行 面 对 面 的综合展现 , 学生听“ 外之音 , 弦” 观 对学生进行爱 国主义教 育和理想前 的 切 磋 、 流 几 年 来 , 们 先 后 组 “ ” 交 我 象 外之形 , 言” 会“ 外之意 . 产生 了 途教育 另一方面 , 我们 每年举办一 织 学生观看 了大 型歌剧 《 洪湖 赤卫 “ 诗人感 物 , 联类 无穷 的艺术敬果 , 李 , 丑 及 届全市 中小 学生 艺术节 , 要求各 乡 队 》 《 向 群 》 话 剧 《 嫂 》 文 艺 使 整 堂 课 色 彩 纷 呈 , 机 盎 然 。 河 生 小 镇 、 校结 合各 自的历史文化 、 学 乡风 专场 《E 丰 起明天的太 阳》 等一批集思 镇 中学把学生 的美术 活动同校 园文 民俗作 出寓 革命 传统教育 、 地方 特 想性 、 教育性 、 艺术性于一 体的优秀 化氧 围 的营造联 系起 来 , 定期从 学

方 面 , 断 强 化 课 堂 教 学 渠道 的 播 : 当有社 会文艺团体 的优秀剧 情 感 美 , 不 每 卫运 用 幻 灯 教 学 让 学 生 欣
渗 透 作 用 , 求全 市 各 中 小 学 、 术 要 美
目来我市展演 , 我们就抓住机会 , 甚 赏课 文 的图画 美 , 接着再 引 导学生
色 为 一 体 的 文 艺 节 目 和 书 画作 品 。 剧 目, 垒市直 接受教 育 的中小 学生 生 的 美术 作 业 中精 选 一 批 优秀 作

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发展人 的教 育时代 里, 艺术教 育的德 育功 能重新 审视 , 对 将其 内涵拓 宽为显 性艺术教 育的审美育德功 能和隐性 艺术教 育 的立美德 育功能 , 并 在此基础上提 出创新性 策略 以保证 艺术教 育德 育功能的实现 。通过分析指 出从 以上 两个角度认识 艺术教 育的德 育功能 , 并将 审 美立美教 育
进德育的发展 ; 德育又确保 艺术教 育发 展的 正确方 向。二者 是相 互融 “ 审美 带有令人 解放 的性质 ” 艺术教育所 造就 的个 体的 审美 道德人 。 合、 相辅相成 的关系 , 具有实践 上的同构性。艺术教 育与德育具有理 论 格不再是对 道德的拘束和压抑而是对人性 的自由和解放 。
艺 术 教 育 德 育 功 能 的新 认 识 长期以来 , 学术界对艺术教育德育功能的认识 主要局限于 : 是艺 一

二 、 术 教 育 德 育 功 能 的 体 现 艺
1 显性 艺术教 育的德育功能 : 美育德 、 审
() 1 促进个体自身发展 。艺术教育 在满足个 体对真善 美的需求 基 础上促进个体发展 , 表现为生理 、 心理 、 伦理三方 面。第一 , 生理上艺 术 教育有利于大脑潜能的全 面开发和训I , 练 为培养 创新型 人才 提供生 理

基础 。人脑左右半球分别执行着 逻辑思 维和形象 思维 两种思 维方式 。 更有助于 通过艺 术形式来 提升 术教育是德育的有效辅助 手段 ; 是艺术教 育是德 育的途 径。这 两种 艺术教育不仅能够提升人 的审美能力 , 二 手部运动能力和促进右脑形象思维 的开 发。第二 , 心理 理解并非错误 , 但远不全面 和深刻 。它 强调 的都是处 于从属 地位 的艺 人的记忆能力、
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 没有 真正认识 到艺 术教育 自身 具有独 特的德 育功 上艺术教育有利于调节人的情绪促进心 理健康 。艺术 教育通过艺术形 能 。按照《 现代汉语词典》 的解释德 育是政 治思想和道 德品质 的教育 ; 象使人获得审美愉悦体验 。这种体验同时作用于人 的知、 信 、 、 情、 意 行 既能共存 , 又能 相互配合 ” p 艺术 教育协调 心理因素 艺术教育是用形象来反映现 实但 比现 实有典 型性 的社会意 识形态 , 包 等心理过程使其“

浅谈高中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浅谈高中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体 。 术 教 育 教 学 是 以提 升 学 生欣 赏 品位 , 艺 培 养 高 尚情 操 为 目标 的 教 育 。 对 于 其 它 相 学 科教 学 而 言 , 术 教 育 可 以更 好 的 辅 助 艺
开展德 育教育 。
首 先 , 术 本 身 就 是 意 识 形 态 的 重 要 艺 形 式 之 一 。 术 是 人 类 一 种 基 本 的 和 经 常 艺 的精 神 活 动 , 人 类 进 步 发展 的 重 要原 因 是 艺 术促 进 人 类 文 化 的 形成 , 同时 也 是 文 化 的 核 心 。同样 的 , 术 促 进 民族 文 化 的 形 艺 成 , 是 民族 文 化 的 核 心 。 族 文化 是 民族 也 民 生存之 根 , 有文化传承 , 没 民族 很 难 维 系 。 艺 术 教 育 是 人 类 重 要 的 文 化 教 育 活 动 , 文 化 传 承 的 主 要途 径 。 观 我 国艺 术 是 纵 教育 的发展 , 最早被 主观追求 的教育 目 其 的 是 道 德 教 育 功 能 。 在 《 传 》 有 “ 民 早 左 就 使 知 神 奸 ” 强 调 其 道 德 教 化作 用 。 一 重 要 来 这 思想 , 古 代 先 贤 们 承 袭 下 来 并 发 扬光 大 。 被 后 汉 王 延 寿 认 为 其 功 能 是 “ 以 诫 世 , 以 恶 善 示 后 ”; 南齐 谢 赫 则 要 求 绘 画 “ 明劝 戒 , 升 著 沉 ” 唐 代 张彦 远 则 也 明确 提 出 “ 画者 , ; 夫 成 教 化 , 人 伦 ” 诸 如 此 类 见 解 , 我 国古 代 助 。 在 画 论 中 屡 见 不 鲜 。 代 , 元 培 提 出 “以美 近 蔡 育 代 宗 教 ” 响 深 远 , 迅 先 生 更 是 深 刻 指 影 鲁 出 “ 术 可 以 辅 翼 道 德 。 术 之 目的 , 与 美 美 虽 道 德 不 尽 相符 , 其 力足 以渊 邃 人 之 性 情 , 然 崇 高 人 之 好 尚 , 可 辅 翼 道 德 以 为 治 。 可 亦 ” 见 , 术 教 育 自古 就 有 教 人 明 真 假 、 善 艺 辨 恶 、 美丑的教化作用 。 分 因此 , 们 今 天 艺 我 术 教 育 不 仅 仅 是 培 养 专 业 艺 术 人 才 的 问 题 , 重 要 的 是 要 着 力 培 养 能 以新 时 期 社 更 会 主 义 思 想 为 指 导 , 务 人 民 , 扬 中 华 优 服 弘

试论高校艺术教育的德育效应

试论高校艺术教育的德育效应
想启 发 , 可 利 用 艺 术 美 起 到 陶 冶 和感 染 的作 用 。 都
[ 作者简 介]王萍霞 (9 2一 )女 , I 17 , 常卅 工学院法政学 院“ 两课” 学部主任 , 师 , 教 讲 主要从事 高校德育研究 。 ① 见朱小蔓《 德育其实并不枯 燥》 载于《 , 中国教 育报》 2 0 ,0 3年 6月 2 61 5版 。 3第
何道 德行 为都 不 免有 勉 强 甚 至 虚伪 的成 分 。 因此 ,
育过多 , 脱离实际, 教学 形式单 一 , 教学方法死板 生 硬, 缺少感召力和说服力 。艺术教育侧重于美感教 育, 以其 轻松 活 泼 的教 学 形 式 , 于娱 乐性 、 味性 富 趣 而深受学生喜爱 。如今 , 我们力 图挖掘艺术教育的
维普资讯
第2 7卷
第 3期
长春工业 大学学报 ( 高教研 究版)
J u a o a gh nUnvri f cn l y HihrE uai td dt n or lf n Chnc u i syo h oo ( g e d ctnSu yE io ) e t Te g o i
学养教育 , 推动着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艺术教育 与德育始终互相依赖 、 互相影响 , 不可分割地紧密联 系着 。艺术教育 的基本特点是通过具体可感 的生动 形象来感染人 、 启发人 , 运用艺术教育来促进思想品 德教 育 , 无论 是 系统 的理 论灌 输 , 是 因人而 异 的思 还

育者 感 到外部 不 自然 的压 力 , 从而 不 知不 觉 、 甘情 心 愿地 接受 影 响 , 这无疑 是 最理 想 的教 育方 式 和结 果 。
而德育对于个体而言 , 除了有其外在 的一定规范性 和强 制性 以外 , 应 该 是 人 的发 展 过 程 中 的 一种 内 更 在的 自 的需求 。离开这种 内在 的 自 的需求 , 觉 觉 任

论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

论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
黑龙 江 教 育 ( 研 究 与 评估 ) 高教
2 o 年第 78 o9 、期
论艺术教 育与大 学生健 全人格塑造 术
黄玲 娟 ’黄梅学 。胡 志明 ’秦世琼 ’ 。 。 。
(. 1湖南科技 大学, 南 湘潭 4 10;. 湖 1212长沙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湖南 长沙 4OO) 11O
出 了 “ 子对 于 人 由于 物 质 现 实 地 掌 握 客 观 世 界 从 孔

高校 艺 术 教 育 的重 要 意 义
艺 术 大 师 丰 子 恺 曾 经 说 过 : 圆 满 的人 格 好 比 是 而 获得 多面 发 展 的要 求 ,对 于 人 在 驾 驭 客 观 世 界 的 “

个 鼎 , 、 、 好 比鼎 的三 足 。缺 了 一 点 , 就 站 进 程 中 感 受 到 和 获 取 身 心 自 由 的 主 张 ,同 时 也说 明 真 善 美 鼎
[ 摘
人格。
要】 高校艺术教 育是大学生素质着重要 的意义. 高校 对 在
开展 艺术教育过程 中, 必须充分发挥艺术的德育 、 育、 美 智育等功 能, 促进大学生形成真 、 、 善 美和谐统一的健全
【 键 词】 关 高校; 艺术教育; 健全人格
生 健 全 人 格 有 着 重 要 的意 义 。现 代 社 会 对 人 才提 出 有 重要 的意 义 。
了 更 高 的要 求 ,高 校 艺 术 教 育 应 结 合 社 会 发 展 的 要 在 中 国 教 育 史 上 ,对 艺 术 教 育 在 塑 造 健 全 人 格
求 和 当 代 青 年 的 审 美 情 趣 以 及 当 代 大 学 生 自身 特 中 的作 用 和 意 义 的记 载 早 已有 之 。 圣 孔 子 云 :志 于 先 “

浅谈高校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浅谈高校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文艺教研 ◎
浅 谈 高 校 艺 术 教 育 的 德 育 功 能
葛 南 孟 凡 江
( 中 国石油 大 学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学 院 , 北 京 1 0 2 2 4 9 )
摘 要: 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德 育功能 ,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 具有崇高的爱 国主义热情, 帮助 大学生树 立正确的审 美观和 价 值观 , 促进 大 学生 心理 健 康 , 陶冶大学生情感 , 完善 大 学 生 个 性 和人 格 , 使 大 学生 心 灵 美好 、 行 为 高 尚。 关键词: 艺术教育 ; 德 育; 关系; 功能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它以独特的方式 发 挥着 辅 德 育 人 的 重要 作 用 , 积 极 开 展艺 术 教 育活 动 , 充分 挖 掘 艺 术教育中的道德要素, 对于大学生 的全 面发展和成长成才具 有 重 要 的意 义 。 1 高校艺术教育的含义 现代社会 中, 对“ 艺术教育” 的理解有着两种不 同的含义和 内容 。 “ 从狭义上讲 , 艺 术教 育 是 指 为培 养 艺 术 家 或专 业 艺 术 人 才所进行 的各种理论 和实践教育 , 如各种 专业 艺术院校正是 如 此, 戏剧学院培养 出编剧 、 导演 和演员 , 音乐学院培养 出作 曲家 、 歌唱演员 和器乐演奏员等等 。从广义上讲 , 艺 术教育作 为美育 的核 心 , 它 的根 本 目标 是培 养 全 面 发展 的人 , 而 不 是 为 了 培 养 专 业艺术工作者 。广义的艺术教育强调普及艺术 的基本知识和基

于 对 真 善美 的培 养 。
其次 , 艺术教育促进德育功 能的实现。艺 术教育具有 寓教 于乐的特点 , 单纯 的道德说教或许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和抵 制 , 会 让学生感 到枯燥乏味 , 而艺术教育则通过最富于情感 、 生动鲜明 的艺术形象 向学生进行美 的教育 , 不仅使学生感 到生 动有趣 , 提 高学习积极性 , 而且更能唤醒和打动学生 的心灵 , 起到 “ 润物细 无声” 的作用, 达 到更 好 的 道德 教 育 效 果 。 第三 , 德育促使艺术教育更好 的把握道德方 向。艺术也 有 高雅与庸俗之分 , 高雅 的艺术养 人 , 而庸俗 的艺术坏 人。因此 , 有了德育 的指引 , 会使艺术更具道德方 向, 艺术会变得更加真善 美, 艺 术 教 育 的成 效 会 更加 凸显 。而且 有 很 多 艺术 家 、 教 育 家 和 科学家都认为 , 未来艺术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是一种发 展大势 , 对 现 代 化人 才 的培 养 具有 重 要 的 意 义 。 3 高校艺术教育对大学生 的德育功能 自古人们就很注重艺术教育 中的德育 功能 , 主张将艺术 与 伦理道德 的结合 , 如古希腊思想家柏拉 图在制 订“ 理想 国” 蓝图 时主张将影响不好 的艺术作 品一一驱逐 ; 孔子 的“ 善” 在先 , 然 后才“ 美” , “ 善” 比“ 美” 更加重要的观点 ; 汉代 的《 毛诗序》 中提 出的 “ 教 以化 之 ” 的理 论 等 等 。可 见 , 艺 术 中 的德 育 因素 对 人 的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对于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如何利用美术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并产生良好的效果呢?下面就个人的一些体会谈一点看法:一、美术欣赏课中的德育教育美术欣赏课主要是通过对中外古今各种优秀作品的介绍、赏析,使学生逐步获得审美的愉悦,受到教益和启迪。

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欣赏课对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有很大的影响,而思想、意志、情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

”因此,通过欣赏课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美术课本中每一册都安排有欣赏课,欣赏课的内容包含很多,有中国的刺绣、剪纸、风筝、脸谱、年画等民间艺术欣赏,有中国的书法绘画、园林建筑的欣赏,还有西方绘画、雕塑、建筑欣赏等。

通过让学生欣赏这些作品,在教师生动的讲解中,能让学生感受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的优美和深沉。

在欣赏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时,通过让学生欣赏和自己动手制作环保或反战招贴画,让学生认识到了环境保护和爱护和平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爱护环境、珍惜水资源的意识,激发了学生更加爱护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这些欣赏课中,很多作品后面也都蕴藏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教师应该分析加工和利用。

例如六年级课本上的一幅潘鹤的雕塑作品《艰苦岁月》,它取材于长征途中两个红军战士在行军休息时吹横笛的情景,通过一老一少两个战士对革命充满必胜信念的形象,歌颂了革命战士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通过欣赏,使同学们能联想到艰苦岁月时期那些南征北战、流血牺牲的烈士,对他们来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也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二、美术绘画课中的德育教育绘画在美术课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比例,其本身包含诸多内容,如国画、彩画、素描等。

绘画内容不同,渗透方式也不一样。

例如: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精致文化,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情感的表现。

由于表现独特,风格高雅,在世界林苑中占有重要位置,从工具、材料、技法、表现内容到审美意蕴上都与西方绘画有很大的差别。

论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德育功能实现——以湖南理工学院为个案

论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德育功能实现——以湖南理工学院为个案
园活动 ,丰 富校 园文 化 生 活 ,提 高 学 生艺 术 修 养 ” 。实
践证 明 ,以艺 术教 育 与 实 践 的形 式 开 展思 想 政 治教 育 , 能 够 提 升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文 化 品位 ,丰 富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内涵 ,通过 愉快 的 审美 过 程 中所 产 生 的情 感 体 验 对
第 四 ,深 入开 展 高 校 艺 术 教 育 与 实 践 有 助 于 培 育 与 形 成 积 极 健 康 向 上 的校 园 文化 。在 高 校 开 展 艺术 教
育 与 实 践 ,是 传播 先 进 文 化 、建 设 健 康 向上 的 校 园 文 化 、营 造 良好 育 人 环境 的重 要 途 径 ,也 是 引 导 大学 生
追求 ,树 立正 确 的世 界 观 、人 生观 、价值 观 。
第 一 ,深 入 开 展 高 校 艺 术 教 育 与 实 践 是 进 一 步 加
强 和 改 进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 作 的应 有 之 义 。 中共 中央 、
国务 院 在 《 于 进 一 步 加 强 和 改进 大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关 育 的 意 见》 中明 确 提 出 要 “ 一 步 推进 高雅 文 化 进 校 进
学 生 发 生作 用 ,具 有 隐性 教 育 的特 点 ,可 以让 学 生 在
无 意识 、无 任 何 外在 压力 的情 况 下 ,潜 移 默 化 地 接 受
辱 的 正 确认 识 ,确 立 积 极 进 取 的人 生 态 度 。艺 术 教 育 的 德 育 功 能是 一种 潜 移 默化 的影 响 ,并 不 依 赖 于 向 学
生 直接 灌 输 道 德 信 条 、政 治 目标 ,而 首 先 是 通 过 艺 术 教 育 ,使学 生 的 审美 情 感 得 到培 养 和 发 展 ,从 而 促 使 学 生 的 审美 趣 味变 得 纯 洁 、 审美 能 力 得 到 提 高 ,为 形 成高 尚的道 德 观念 提供 动 力 和条 件 。 第 三 ,深 入 开 展 高校 艺 术 教 育 与 实 践 有 利 于 当代 大学 生树 立 正确 的 “ 观 ” 三 。艺 术 教 育是 高 等 教育 的重 要 组 成部 分 ,它通 过 对 大学 生 进行 艺 术 的 培 养 和熏 陶 , 使 之 掌 握 人 类 的艺 术 审 美 经 验 ,受 到 美 的 感 染 ,具 备

充分发挥音乐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音乐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l/ 乐 教 育 与 { 2 o 3音 乍/ 0 9 9

鼻成为“ 笑谈 ” 。在科 学不发达 的 把利 用液体 燃料燃烧 产生 的巨大 旧世 纪 ,人 类 遨游 太 空 、登月 , 反 冲力将多级 火箭送上 太空作 为 直被人们作 为只有神仙 才能完 假 想 ,然后 从 理论 上 找 到依 据 ,
城 乡 音 乐 教 育 发 展 水 平 的 差


距客 观存 在 ,我 国多数边远 省 区 回顾新 中国成立 6 0年来 的音 和 农 村 学 校 缺 少 专 职 音 乐 教 师 , 乐 教育 发展历 程 ,应 当说形 势很 缺乏起 码 的音 乐教 学设备 ,不能 好 ,成绩喜 人 。但 任务仍 然 十分 按规 定开齐 开足音 乐课 ,不 利于 艰 巨 ,也 面临着 诸多亟 待解决 的 教育 均 衡发 展 。面对 这 种差 距 , 问题 。这 些 问 题 是 否 能 够 得 到 根 方 面应按 照 国家 有关政 策 ,保 本 的解决 ,这要 取决 于我们是 否 障农村教育投入 ,加大扶持力度 , 能顺 应 国际音乐 教育发 展和我 国 另 一 方 面 ,要 根 据 “ 划 ” 和 基 础教育课 程 改革 的潮 流 ,对 音 规 “ 规程”要求 ,配齐配好专职音乐 乐教 育进行 从理 论到实 践 、从 管 教师 和音 乐教 学设备 ,勉励 师范 理 到教学 、从 大 纲到教材 等全 方 生 到 县 城 以 下 中 小 学 校 任 教 ,采 位 的 、彻底 的改革 。只要 我们 有 取 “ 口支教 ” “ 回教学 ”等 强烈 的事业 心 ,善于学 习 ,勤 于 对 、 巡 方 式送教 下 乡 ,挖掘地 方课 程资 思考 ,勇 于实践 ,就一定 能摆 脱 源 ,就 近 聘 请兼 职 教师 等措 施 , 习惯 势力 的束 缚 ,开创音 乐教 育 充 实 和加 强农 村 音 乐教 师 队伍 。 的新 局 面 。 让广 大农 村 中小学 生受 到充分 的 和 优质 的音乐教 育 ,以逐 步实 现 ( 作者 系安徽省 亳州师专艺术 教育公平。 系能 实 现 的幻 通 过 反 复 实 践 改 进 ,最 终 获 得 成 觉 ,更 被人 们 作为 “ 谈 疯论 ” 功 ,从 而诞 生 了今 天 的人 造 卫 星 、 奇 而 嘲 讽 。在今 天 , 些 科 学 论 证 、 宇宙 飞船 、航 天飞机和宇 宙空 间 这

试论高校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试论高校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试论高校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张瑜
【期刊名称】《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艺术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是占领政治思想教育制高点的重要工具。

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大环境下,应更好更紧密地将艺术教育与德育相融合。

充分利用艺术赏析教学“主阵地”,积极打造艺术教育形式多样的“立体攻势”,抢占时代艺术的新阵地,建立艺术教育与生活的常态化联系,把艺术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总页数】2页(P16-17)
【作者】张瑜
【作者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试论高校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J], 张瑜
2.论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德育功能实现——以湖南理工学院为个案 [J], 刘亦工
3.高校艺术教育发挥德育功能的路径选择--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 [J], 陈立志;程莹;李同果
4.浅谈高校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J], 葛南;孟凡江
5.论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德育功能实现——以湖南理工学院为个案 [J], 刘亦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点丨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美育在立德树人、“提升人的审美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美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和内容,艺术教育在人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过程中,“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能够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对立德树人、改进美育教学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学校美育提出了明确要求,阐明了促进艺术—德育一体化之于实现立德树人战略任务的重要价值,进一步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学校艺术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本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揭示当前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并围绕“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提出一系列建议。

学校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载体,艺术教育在人的培养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当前,“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

具体而言,艺术教育依然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更没有得到有效挖掘。

理论上,艺术教育在审美性和道德性之间徘徊;实践中,艺术教育具有功利化和技艺化倾向,艺术教育(尤其是农村艺术教育)课程开课不足、师资短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艺术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

(一)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纠结: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的背离历史上,唯美主义宣扬艺术与道德无涉、“为艺术而艺术”、“艺术至上”的观点,认为德育的目的、精密的思考、深刻的思想跟艺术作品毫不相干,艺术的目的是追求审美价值,美与内容无涉,艺术是自足的本体,不应受道德或其他事物的约束。

正如王尔德说:“艺术除了表现自身外,不表现任何别的东西,艺术有独立的生命,正如思想有独立的生命一样,而且完全按照自己的路线向前发展。

在任何一个时代,艺术只表现它自己。

在现实教育过程中,这种唯美主义倾向依然存在,导致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相背离,而艺术的审美性与道德性的对立,势必将伦理道德从艺术视域中驱离,从而使艺术失去美的内涵与灵魂。

一件艺术作品即使审美价值再高,如果有悖于社会的伦理价值规范,也称不上是一件真正的艺术品。

艺术教育如果完全流变为追求纯形式美、装饰美的话,将无法满足人的内在审美需要。

人既是生物人,更是社会人,宽泛、朦胧的纯粹美与形式美无法展示人们渴望了解的相关时代、生活、生命及人生的丰富意义。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体验,审美需要借助认知、联想等心理活动,这就不可能不涉及道德领域。

将艺术的审美性与道德性对立起来的观点是对艺术与德育关系的曲解。

因此,艺术的道德性并不抹杀艺术的审美性,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活动与道德活动并不是非此即彼、互相矛盾的关系,真正的艺术是审美性与道德性相统一的。

(二)艺术教育育人功能的异化:功利化和技艺化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艺术教育越来越陷入功利化、技艺化倾向。

艺术教育功利化是指忽视美育的育人价值,仅着眼于名利,或为艺术领域培养、输送专门人才。

技艺化即指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教育中存在的单纯专业主义、轻视或忽视育人功能现象。

从整体上看,当前中小学艺术教育并没有显示出美育的特点,而是一味地模仿专业艺术教育,知识与技能化取向十分明显,有的甚至把艺术教学等同于艺术知识技能教学,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成了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艺术审美体验几乎被枯燥的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完全取代。

大中小学艺术教育实践存在着艺术教育非艺术化、艺术教育专业化、艺术教育成人化、艺术教育时装化、艺术教育尖子化、艺术教育庸俗化等现象。

此外,为了追求名利效应,学校鼓励教师培养艺术特长生,教师、家长鼓励孩子参加艺术培训、考级;教师为了在比赛、评比中获奖,不厌其烦地排练节目、筹备公开课。

出于诸如此类的功利目的,艺术课堂势必会成为技能的训练场,只强调艺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学习,以“技”斥“美”,终将导致艺术教育失去其应有的教育性。

(三)艺术教育资源的匮乏:软件和硬件的不足从具体的大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当前,艺术—德育一体化融合教育还存在课程、教学、机构、师资、物质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首先,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不够规范。

大中小学开设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大都是学校的副课或选修课,教学质量整体不高。

如一些课程没有教学大纲、没有讲义、没有教材;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当,讲授缺乏文化内涵和审美情感,有些课沦落成了看电影或听音乐。

其次,缺乏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

以高等教育学校为例,某些艺术教育机构不是独立存在的,有的挂靠在团委名下,有的挂靠在德育或马列教研室的名下,这样在职称申报、科研项目申报、规划学科发展等方面受到所隶属或挂靠单位的制约,使得机构自主发展能力差,机构本身形同虚设。

再次,艺术教育场所和设施资源不足,现有资源缺乏正当使用。

在艺术教育场所和相关设施建设上,目前很多大中小学缺乏专用的艺术教室,艺术课程及艺术团的活动场地匮乏,大多在普通的教室或实验室里进行,没有礼堂,没有剧场,没有普通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空间。

最后,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

据统计,按照教育部的艺术教育基本要求,我国艺术教育师资配备率不到60%。

尽管目前大中小学拥有一定数量的艺术师资队伍,但学历、职称层次无法与专业艺术教师队伍相比,并存在艺术师资流失现象。

艺术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发展和工作激励机制有待健全。

此外,在理论研究层面上,虽然在艺术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相对于其他学科,艺术方面的科研课题仍然甚少。

很多研究还停留在经验总结上,学术含金量不高且许多课题大同小异,原创性不够。

以上问题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由此而带来的观念认识上的问题,违背了“美善相谐”的规律。

从古至今,“学而优则仕”,古代歌、舞等职业为下层职业,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国学经典为人们所热衷。

发展到现在,这种思想仍有延续,但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又出现以艺术特长“曲线救国”的功利化现象。

因此,学校艺术教育存在两个极端。

一是对艺术教育轻视;二是极度技艺化和功利化。

前者在教学条件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或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身上较为突出;后者在发达地区和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身上较为明显。

就前者而言,某些大中小学学校领导并不重视艺术教育,对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自然不多,由此带来器材、活动场所、活动经费等硬件方面的严重不足。

在功利意识作祟下,大多数学生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主要核心课程身上,认为高考主要还是考察“文化课”,艺术教育与就业关系不大,无需太过在意。

就后者而言,一方面,许多学校都把艺术教育作为学校获取名利、荣誉的快捷工具,期望特长生能在各级各类文艺性比赛中为学校争得荣誉。

而对学生自身来说,“艺术特长生”的头衔会使其在升学、求职中占有优势。

所以,带着功利的目的进行技艺化的训练就在所难免了。

另一方面,教师为了自身的发展,极力寻求在比赛、评比中脱颖而出,这是一条名利双收的捷径,加上学校给予的压力,急功近利也就成为了必然。

此外,家长望子成龙的思想和学生们对“明星梦”的追逐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功利化、技艺化的泛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对艺术教育的过度轻视和过度重视,都不能正确促进艺术—德育一体化的发展。

过度轻视艺术教育,学生得不到艺术的熏陶,何谈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德育发展;因功利化和技艺化的目的而过度重视艺术教育,使得艺术教育成为艺匠的、功利的、技艺分割的、人艺脱离的教育,使得本应轻松愉快、富有人文性的艺术教学变得单一封闭和复杂难懂,这很难使学生真正热爱艺术,更不用说从艺术中得到道德的提升和人格的升华了。

所以,重塑艺术教育的育人价值,加强课程、师资、社团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是艺术—德育一体化的关键。

古今中外,艺术—德育一体化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学派融德育与艺术教育于一体的“礼乐”学说,到王国维“美育”主张,再到蔡元培极力倡导“美育”,认为“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从古希腊三贤“美即是善”“美与善很难分离”的论断,到席勒的美育宣言书《美育书简》,再到尼采认为“艺术教育是生命的伟大兴奋剂”以及海德格尔的“艺术审美本身就显示着身心的和谐统一”,足以显示,艺术—德育一体化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

以认知心理学、美育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移情学说为代表的当代心理学理论,以“生命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为代表的当代教育学理论,以“价值澄清理论”“欣赏型德育模式”为代表的当代德育理论,更是为艺术—德育一体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需要从立德树人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高度来认识艺术—德育一体化,学校艺术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艺术教育和德育规律,努力破解当前艺术—德育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这当中,可以利用艺术教育的手段、方式和方法实施德育,在德育过程中重视艺术氛围和情境创设,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可以促进学科一体化融合、课程一体化融合、教学一体化融合、社会一体化融合、资源一体化融合。

本研究认为要在以下几方面作出改进。

(一)建立艺术教育的德育目标体系,重塑艺术教育的育人价值改革艺术教育,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就需要构建大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的德育目标体系,重塑艺术教育的育人价值。

结合大中小学德育目标多维、多元、多层的要求,围绕丰富学生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等目标,研究并建立符合大中小学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心理特征等可操作的艺术教育的德育目标体系;在各学段中选择开展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试点的区域样本和学校样本,建立科学有效的大中小学艺术课程德育目标体系;进行德育目标分解,尝试以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等方面的综合素养为目标,研究并形成了大中小学艺术—德育一体化的目标序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