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学案2
初二地理农业教案二: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
初二地理农业教案二: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保障,越来越显得重要。
然而,农业发展的历程不仅仅是宏伟的数字和统计数据,更是一段由人民努力和不断探索的历史,这是初二地理农业教案二要让学生深入了解的内容。
一、了解中国农业的传统格局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的耕作方式、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科技水平等都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这些都与中国地形、气候和人口密切相关。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耕作方式,以及影响耕作方式的因素。
然后再让他们了解中国农业的产业结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了解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不仅包括科技进步和机械化,还包括现代化的管理和商业模式。
我们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成功的农业合作社或农业大户,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趋势,刺激他们思考如何积极适应和推动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三、了解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加重,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也是初二地理农业教案二要让学生了解的一个重点。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目前中国农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比如水土保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等。
然后让学生探讨如何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生在了解中国农业的历程和现状的过程中,应该也是在培养责任感。
我们可以通过互动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在课堂中激发他们对农业的思考,带领他们了解更多农业信息,通过学习,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初二地理农业教案二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思考农业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高他们对农业的社会责任感。
这将成为他们未来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地理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4.2农业第二课时教案
4.2 农业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2.结合图文资料,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3.举例说明农业和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难点:我国农业和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谈论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视频——农业选择的智慧,请同学们观看的同时,思考不同区域农业类型、作物种类的差异,和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农业第二课时。
新课讲授:一、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1.因地制宜的重要含义活动: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找出因地制宜的内含。
因地制宜:把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发展或生长的地区,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
2.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了解农业和自然条件的关系,农业生产与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关系最为密切,我国地形多样,气候复杂,构成了不同的自然条件,因此要把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在最适合它发展的地区。
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活动:学生结合图文资料,初步了解在不同的地区适合发展的农业类型,地形陡峭处“宜林”;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处“宜粮”;降水较少处“宜牧”;河湖众多处“宜渔”。
4.影响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活动:阅读材料,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不仅包括自然条件,还需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如市场需求、交通、劳动力、技术、政策等,这也是“因地制宜”的重要表现。
练一练1.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A、B、C、D四地合理布局农业,并说明理由。
A处距离城市近,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可以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
B处距离城市远,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可以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
C处是山地,坡度较陡,可发展林业。
D处是水域,可发展渔业。
2.家住A地的小雨,向村里建议减少水稻种植面积,改种蔬菜、花卉,发展鱼、肉、禽、蛋生产,你认为可行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1.原因: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2.时间:战国时期。
3.特点(1)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
(4)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评价(1)自耕农和佃农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2)个体小农的经济力量比较薄弱,很难扩大生产规模。
(3)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精耕细作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和主要特点。
深化探究材料一图一图二图一: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剪纸作品图二:2011年3月21日世界首套夏绣特种邮票《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作品,首次将邮票与江西新余市特有的手工夏布刺绣艺术完美结合,填补了世界邮票收藏史上的空白,属中国首创。
思考材料中两幅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经济形态?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经济形态:小农经济。
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材料二《耕织图》为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是我国古代采用绘图的形式详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天子三推,皇后亲蚕,男耕女织,这是中国古代很美丽的小农经济图景。
思考(1)小农经济这种经济形态有何突出特点?(2)结合材料,请合理地推测一下,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怎样的?答案(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2)自给自足,生活安定,合家团聚,儿孙满堂等。
[易混易错](1)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小农经济”不等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只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而自然经济可以包括多个家庭组成的经济单位(如封建庄园)。
(2)自给自足不等于富足。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自耕农的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的东西很少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人民版必修2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精品学案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精品学案人民版必修2【学习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难点: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学习内容】一、神农的传说(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及其历史地位)1.起源(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流域和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并最早培植了和等作物。
(2)据说创制了原始农具。
2.地位:农耕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和,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1.耕作方式的演进(1)古代农业最初经历了“”的原始阶段,直至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这种耕作方式。
(2)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①时期,农业发达的地区已经采用了技术和农具。
如《战国策》记载的秦国“ ”,就是用牛耕种。
由于采用先进的农业,所以国富民强,具有列国难以与之抗衡的实力。
②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农具有所改进,如出现和以及播种工具;东汉时,一牛挽犁逐渐取代。
③唐代出现的,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2.评价:利:的改进,提高了农产品亩产量,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弊: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性的发展。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代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1.土地制度的演变(1)商周时代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在秦国变法,废除制,确立了。
(3)北魏到唐中叶推行制,国家授田给,农民承担。
2.土地兼并(1)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地租的方式方式剥削农民。
总之,土地兼并根本原因是。
(2)概况:贵族、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
打印 地理:中国农业学案
中国农业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粮食问题,解决粮食的途径2.中国的农业类型及农业区域,地形、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4.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图表导航1.读我国商品粮基地分布图,完成:(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商品粮基地是: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⑤____、⑥____、⑦____、⑧____、⑨____。
(2)以上商品粮基地的地形多为____,位于东部____区,其____和____配合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3)有两个商品粮基地的省是____;既是商品粮基地,又是甘蔗产区的代号是___和____。
学海导航一.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见地图册)商品性生产基地选建的条件:(1)生产条件好;(2)农业经济基础好,有发展前景;(3)商品率高;(4)增产潜力大;(5)连片集中,交通便利;二.林业功能:(1)环境效益:吸烟滞尘、减弱噪音、美化环境、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台风侵袭。
(2)经济效益:提供木材、橡胶、水果、茶叶等森林的分布:(1)东北林区: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分布在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2)西南林区: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分布在西南横断山区(3)东南林区:我国主要的经济和人工林区,分布在台湾、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区三.牧业我国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青海牧区。
四大牧区的共同特征:内蒙古、新疆两大牧区处于半干旱、干旱地区青海和西藏两大牧区处于高寒地区四大牧区的降水量较少,有广阔的天然草场,适宜放牧四.渔业影响水产分布的因素(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湿润、半湿润的季风区,人口稠密,城市多,交通便利、水产捕捞加工水平高,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
寒暖流交汇为什么形成渔场?寒暖流交汇即带来了冷水性的鱼,也带来了暖水性的鱼,鱼的种类多;寒暖流交汇海水易上下搅动,使下层营养盐类泛到上层,增加上层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吸引了大批鱼群。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学案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学案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单季稻作: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种植单季稻。
主要是指一年只种植一季稻谷,一年两熟。
这种耕作方式具有较高的产量和充分利用水资源的特点,适应了中国南方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水稻种植区的自然条件。
其中,水稻种植的关键是灌溉系统,通过修建水渠、水坝等工程设施,使得农田能够获得充足的水源。
2.旋耕制度:旋耕制度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之一、旋耕制度是指农民按照一定顺序逐年改变田地的耕作,以保持土地的肥沃和充足的水分。
这样做有助于减少土壤中无机盐的积累,增加土壤的肥力,从而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增产。
以棕地、红地、黄地和白地的轮流轮作作为旋耕的一种形式,种植不同种类的作物,以调节土壤中的养分,保持土地的良好状态。
3.小块散户耕作:古代中国的农业耕作方式主要是以小块散户耕作为主。
这种耕作方式的特点是土地分散耕作,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独立耕作,且土地财产具有私有性。
这种耕作方式既有利于农民个体劳动的发展,又有利于农产品的多样性和农民的经济保障。
同时,这也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1.宗族耕地制度: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以宗族耕地制度为主,即一族共同耕作一块土地。
在古代中国,土地具有祖宗的意义,农民对土地的控制权主要是以宗族为单位。
这种土地制度有利于维护家族的团结和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封建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国古代的另一种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制度是指统治者将土地赏赐给贵族、官员等,以作为其封邑或封地。
这些土地在封建制度下成为贵族、官员等特权阶级的私有财产,由他们负责管理和耕种。
这种土地制度导致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的形成,使得社会的阶级差距进一步加大。
3.公田制度:公田制度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实行过的一种土地分配制度。
公田是指由国家或集体占有的土地,用于耕种并分配给农民收获。
这种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产出的基本保证。
初中地理我国农业教案
教案:初中地理——我国农业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农业的分类。
(2)掌握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表和资料分析,掌握我国农业的分布规律。
(2)运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分析不同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
(3)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业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关注农业发展、关爱农村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我国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规律。
2. 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1. 建立不同农产品主要产区的规划设计。
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策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不同农业类型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相关资料,思考哪些农产品适合在本地发展。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农业是人类生活的重要保障,不同地区应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适宜的农业类型。
二、探究新知1. 农业及其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的劳动对象和产品,学生回答: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农业的产品也是生物本身。
农业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部门。
2. 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1)教师展示我国农业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我国农业呈东耕西牧、南稻北麦的分布格局。
(2)教师提问:为什么我国农业呈这样的分布格局?学生回答:受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3. 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
学生回答: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如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农业结构优化等。
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三、应用拓展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我国农业分布特点,分析不同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农业的分类;了解了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知道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
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农业是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在古代中国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
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2.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手工业产品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
3.中国商业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曾达到很高的水平。
但是,古代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往往对商业活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种种限制。
[学习目标]一、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历程2.评价(1)积极:农耕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局限:中国传统农业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耕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图解识记]中国古代农业的演变二、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1.水利事业的发展(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四川)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陕西关中),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了一种“井渠”,这种水渠至今仍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
(3)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2.灌溉工具的进步(1)隋唐五代时期,北方已使用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2)宋代的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灌溉。
(3)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思维深化]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两点认识(1)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它主要用于农田灌溉、减轻旱涝灾害等。
(2)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灌溉工具的进步,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1.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春秋时期出现,战国时期推广,唐朝出现的曲辕犁,标志着犁耕技术走向成熟。
4.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多种形式并存。
学案2: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程标准】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知识梳理】一、美洲物种的外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和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州。
1、美洲物种在欧洲的传播(1)玉米的传播:玉米最初传入欧洲,只是供人观赏。
16世纪中叶起,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
17世纪,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2)马铃薯与甘薯的传播:马铃薯最初传入欧洲,只是供人观赏。
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开始在欧洲推广。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3)番茄的传播番茄由带回欧洲,最初也是作为观赏植物18世纪中叶开始作为实用栽培。
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种又。
(4)辣椒的传播辣椒在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其他欧洲国家。
2、美洲物种在中国的传播(1)玉米的传播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从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从菲律宾传入地区。
玉米传入中国后,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
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
乾嘉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
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经遍布全国(2)马铃薯和甘薯的传播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3)番茄和辣椒的传播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做观赏和药用植物。
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
其中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
1、其他地区的植物在美洲的推广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用面粉做成的食物品种繁多,风格迥异,小麦产业也随之兴盛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
《农业导学案》
《农业》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农业的定义和作用;2. 掌握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 了解农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4. 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措施。
二、导学内容:1. 农业的定义和作用:农业是指人类利用土地、水资源和气候条件,通过种植农作物、饲养畜生等活动,生产粮食、蔬菜、水果、畜禽产品等食品和原料的经济活动。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产业,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2. 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1)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经过农耕、农牧民族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农业的现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业生产方式不息改进,农业机械化、化肥农药的应用广泛普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息提高,但也面临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
3. 农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1)经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产直接干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生计问题。
(2)社会:农业是农民的主要职业,直接干系到农民的生活水平宁社会稳定。
(3)环境:农业生产对土壤、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等环境都会产生影响,需要采取措施珍爱环境。
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措施:(1)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兼顾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措施:采用科学种植、合理施肥、水资源管理等措施,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导学问题:1. 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作用是什么?2. 农业的发展历程有哪些?农业现状存在哪些问题?3. 农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有何影响?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是什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四、拓展延伸:1. 请调查一下你所在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和畜禽养殖情况,了解当地农业生产的特点。
2. 请分析一下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3. 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的应用,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中国农业(教案)1 通化 王占君
课 题 授课教师
教 材 分 析
环节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呈现)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呈现)
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 预设) 预设)
设计意图
自 主学 习内 容包 括本 节课的高考考点、学习 目 标和 本节 课的 基础 知识梳理。使同学明确 本 节课 要解 决的 学习 目标,通过自主学习, 了 解本 节课 的主 体知 识,同时了解哪些问题 自己理解上有困难。提 高课堂实效性,做到有 的放矢。 引导思考。学生通过学 案 在心 中已 构建 知识 以备解决问题。 复习讲解概念性问题, 为 重点 知识 的讲 解扫 清障碍。 多 数同 学都 能回 答正 确,从而导出影响种植 业的自然条件 学 生在 读图 方面 可能 会出现问题,如:中国 的地形特征温度带等, 老师应给予点拨,师生 共同合作,得出我国地 形气候特点的结论,引 出我国种植业的分布。
中国的农业 王占君 班 级 课 前 学 案 导学 设计学案 目标前测
自主学习
中国地理主要从中国的自然和 概 两 内容进 论 。 中国的农业 在教 中有 重的地 , 的重要 。农业和 业 国 重 要的物 生产 ,农业 基础, 业 主导。所以,本节农作物的分布及与 自然条件的 对前面知识的 化, 面分析中国 区 所 备的 基础知识,因 本节 教 的重点内容, 上 下的作 。
学 情 分 析
市的高中生 的生长习性, 高 学生思
到农业, 对农业的感性 识, 使得在分析农业 农业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 的过 中 到一 困难。 活 ,已 有一 读图能力、问题 能力、分析能力。
导入
通过 2011 年食博会提出问题: 我国主要的农作物及分布? 1、自主学习检查,设置概念性 的问题
感受情景、思考问题
中国的农业教案初中
中国的农业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现状;2. 掌握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3. 了解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 中国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现状;2. 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3. 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2. 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农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农业是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进行的生产活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二、中国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现状(10分钟)1. 介绍中国农业的基本概念,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2. 分析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如粮食产量、农业结构、农业科技水平等;3.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如何影响国民经济?三、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15分钟)1. 介绍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如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等;2. 分析农具的发展变化,如石、骨、木农具到青铜农具,再到铁制农具和曲辕犁等;3. 引导学生思考:农具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提高有何作用?四、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0分钟)1. 分析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如南方水田、北方旱地等;2. 介绍影响农业地区分布的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源等;3. 引导学生思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是什么?五、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有哪些?2. 分析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如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广环保农业等;3. 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3.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思考如何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的农业学案
中国的农业学案
3、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都有哪些?
4、中国的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甘蔗、甜菜主要分布在哪里?
合作探究
九大商品粮基地中,商品率比较高的是哪几个?为什么?
检测与拓展
读我国某农产品产量分布示意图,
回答3~4题。
1.该农产品最可能是
A.冬小麦
B.水稻
C.棉花
D.橡胶
2.该农作物在世界的主要产区有
①埃及②泰国
③澳大利亚④乌兹别克斯坦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 D.③④
3.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地农业发展方向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甲地区在加强粮食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大力
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B.乙地区在加强商品棉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大
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C.丙地区在农业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基础上,
还要注重生态建设
2
D.丁地区要加强农业中低产田的治理,还要注重生态建设
根据我国农业部2003年2月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四种农作物的优势生产区域,如下图所示。
读图回答8—10题。
4.图例①、②、③、④代表的四种农作物依次为
A.大豆、甘蔗、油菜、棉花B.棉花、大豆、油菜、甘蔗
C.油菜、甘蔗、棉花、大豆D.大豆、油菜、棉花、甘蔗
5.上述四种农作物优势产区确定的主要依据是
①自然条件②交通条件③劳动力因素④产业化基础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填充图册P150-151
3。
1020 高三地理一轮学案-中国农业 √
20中国农业【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情况2.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思路【案例分析】1、读舟山群岛示意图,回答问题。
(1)舟山群岛位于我国哪个海域?其海洋渔业资源非常丰富的原因有哪些。
(2)我国东南部水产养殖业发达的原因?(3)舟山群岛地区渔业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这几年渔业产量大幅度下降,局部地区甚至出现了“鱼荒”现象,请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青田县地处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中下游,地形崎岖,以中山丘陵为主,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全县总人口为48.72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3.9%。
耕地面积17万亩,其中水田14.6万亩。
材料二青田县传统农业技术——“稻田养鱼”技术又因其“独特性、重要性、巧夺天工”为世人瞩目。
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青田县“稻田养鱼”迄今已有1 200年的历史。
其最早的起源是农民利用溪水灌溉水稻田,随溪水流入的小鱼在稻田中自然生长,经过长期培育,最终形成了天然的稻鱼共生系统。
田鱼是以田间昆虫、杂草为食,通过“稻鱼共生”长成。
在西班牙马德里1斤左右的田鱼每条要卖到40欧元。
材料三浙江省青田县稻田养鱼模式图(1)青田县丘陵山区茶树种植面积较广,影响油茶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A.地形 B.水源 C.气候 D.土壤(2)青田县粮食生产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发展该农业的有利区位因素是什么?主要限制性因素是什么?(3)“稻田养鱼”“稻鱼共生”的农业模式具有哪些优点?3、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评价成都平原地区季风水田农业的发展条件。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图是某校地理兴趣小组草绘的当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
该兴趣小组发现当地大量种植甘蔗,而我国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种植较少。
请分析该地种植甘蔗的原因。
5、横断山区在大力利用该地区丰富林业资源和地形优势,开发林业和立体农业发展,但目前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请从所学的的知识,分析可能会出现了哪些生态问题,并分析具体主要原因。
中国的农业和工业学案(教师用)
第六部分中国的农业和工业学案考纲浏览:1、中国的农业类型、农业区域及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2、中国工业布局变化及主要工业基地的发展条件。
3、结合资料分析我国农业、工业分布、发展的区位条件。
热点提示:本部分内容以中国地图(包括区域地图)为载体或以数据、图表为媒介考查学生对我国工业、农业分布及特点的掌握程度。
自主学习和探究:第一部分:农业一、我国农业概况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广义的农业包括耕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在我国,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
1、种植业:影响的自然条件:①适宜耕作的土地,一般要求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灌溉便利;②有足够的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光照、热量和水分。
分布:世界上农业发展较早、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分布在降水适中的热带、温带平原地区。
我国的种植业区也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区。
(1)基本情况:(2)重要农作物的分布(a)主要粮食作物:①小麦:耐旱耐寒耐盐碱,适应性强。
集中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北。
春小麦——长城以北,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
以黑龙江产量最多。
冬小麦——长城以南,华北平原,渭河平原,汾河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
②水稻:性喜温湿。
秦岭——淮河以南则是水稻的集中分布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台西平原。
③玉米:性喜暖湿,集中分布在黑龙江至云贵高原的东北----西南向的长形地带。
④大豆:喜温作物。
适宜于夏季高温的温带地区。
主要在松辽平原和黄淮平原。
大豆是粮、油兼用作物。
(b)主要经济作物:①棉花:喜温好光作物。
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②花生:原产热带,对热量要求较高。
主要分布在东部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
山东产量最多,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
产量居世界第一。
③油菜:喜凉作物,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范围广。
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油料作物。
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近年来出现“北移南迁”——北到黑龙江、辽宁,南到华南地区。
高二地理中国的农业学案
高二地理中国的农业学案一、学习目标:1. 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地区差异。
2. 掌握中国基本农田和农耕区域的划分。
3. 理解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4. 探讨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和措施。
二、知识概述: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的农业发展经历了农业社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
中国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同时也有养殖业和林业。
不同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分为东部沿海和内陆地区。
三、学习内容:1. 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农业社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
农业社会阶段主要依靠人力劳动,生产水平低下;传统农业阶段逐渐引入农业工具,生产水平有所提高;现代农业阶段则借助科技和现代农业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2. 中国基本农田和农耕区域的划分中国的基本农田是指具备一定农业生产潜力,农田质量好、自然条件适宜,能够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田。
中国的农耕区域划分主要有北方小麦区、东北稻作区、江南水稻区、西南亚热带作物区、西北马铃薯区等。
3. 中国农业发展的挑战和问题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人口多、土地资源有限、水资源短缺、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滞后等问题和挑战。
人口多导致农业生产压力增大,土地资源有限导致农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限制了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导致劳动力效率低下。
4. 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措施为了应对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中国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加大农业用地保护力度,保护和提高基本农田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加强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四、学习方法:1. 理论学习: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学习资料阅读等方式,掌握农业发展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概念。
2. 实践探究: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农业》学案
第四章第一节《农业》【学习目标】1.根据农业与土地的关系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
2.运用地图,熟记我国小麦、水稻的主要产区及商品粮基地的分布。
3.掌握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类、分布及其原因。
4.了解我国畜牧业的分类及其分布,知道我国四大牧区及其优良畜种。
【智慧碰撞】任务一: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和商品粮基地1、__ _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
2、粮食作物中,南方属_ __集中产区,北方属___ _集中产区。
3、__ _、__ _、 _ __、__ 等地是重要的粮食产区。
4、根据不同的,小麦有冬小麦与春小麦之分。
我国最大的平原主要种植春小麦,平原主要种植冬小麦。
5、说出数字代表的商品粮基地的名称:①②③④⑤⑥⑦任务二:纤维作物——棉花的分布。
中国重要的产棉区是_ _ __、__ _另外,_ _是我国主要的长绒棉产区。
任务三:油料、糖料作物的分布。
1、油料作物:北方:花生主要分布在、两省。
南方:在中国种植面积最广。
最大产区是。
2、糖料作物:北方:甜菜主要分布在、、等地;南方:甘蔗主要分布在,最大产区是。
【当堂练习】读右图,完成下列问题:(1)A表示的经济作物是__________;(2)B表示的经济作物是__________;(3)C表示的经济作物是_____________,最大产区在____________(4)D表示的经济作物是_____________,最大产区是______。
任务四:畜牧业分布。
1、我国__________部、_________部草原辽阔,牧场宽广。
2、四大牧区: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D__________3、优良畜种内蒙古牧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疆牧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海牧区:____________西藏牧区:____________【智慧达标】1、下列生产活动,属于因地制宜,对自然因素合理利用的行为的是()A、在珠江三角洲种植甜菜B、在内蒙古高原有计划开垦草原,发展粮食生产C、在华北平原地区引水灌溉发展水稻生产D、在海南岛种植天然橡胶2、读下面四幅我国经济作物分布图,指出下列排序与图中相符的是()A.①甜菜②油菜③甘蔗④花生B.①甜菜②花生③甘蔗④油菜C.①甘蔗②花生③油菜④甜菜D.①花生②油菜③甘蔗④甜菜读“中国主要畜牧业区和种植业区分布图”,完成3-4题.3、形成我国“东耕西牧”农业格局的主要原因是()A. 南北温度的差异B. 东西温度的差异C. 东西干湿的差异D. 南北干湿的差异4、东部地区是我国种植业、林业、渔业的主要分布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地区B.人工林集中分布在东北大兴安岭地区C.沿海地区淡水渔业发达D.南方地区是我国的主要旱作农业区5、不属于创汇农业基地的是()A.山东半岛B.长江三角洲C.闽南D.江汉平原6、我国城乡人民食用的肉、奶、主要来源于()A、内蒙古牧区B、新疆牧区C、西藏牧区D、农耕区畜牧业7、读“我国油料、糖料作物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初中中国的农业教案
初中中国的农业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差异。
3. 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1. 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其重要性。
2.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差异。
3.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1. 理解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及其原因。
2. 掌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的农业》。
2. PPT课件。
3. 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农业?农业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如何?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农业是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种植、养殖、林业等生产活动的一种产业。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其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差异。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农业地区分布差异的自然原因。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出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如梯田、水田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点评并补充。
2. 强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教材,思考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挑战。
2. 列举一个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并分析其必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其重要性,掌握了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差异,并理解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农业(第一课时)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种植业)
2.了解我国主要农作物分布
二、学习重难点
我国种植业的地区差异
三、学习过程
(知识积累)
1、农业的定义:人类依靠土地,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2、(1)农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a. (地形)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
b. (气候)大部分在_____纬度,热量条件优越。
夏季全国普遍____,____同期。
c. (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__多__少,__多__少,多旱涝灾害。
d. 历史悠久,耕地质量好,后备资源不足
e. 生物资源品种丰富。
3、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种植业)
4、自主学习,完成下面表格内容:中国主要农作物生长习性及其主要分布区
(能力提升) 下图是我国四种农作物的优势生产区域,图例①、②、③、④代表的四种农作物依次为( )
A .大豆、甘蔗、油菜、棉花
B .棉花、大豆、油菜、甘蔗
C .油菜、甘蔗、棉花、大豆
D .大豆、油菜、棉花、甘蔗
四、课堂反馈
1.下列地区中,农作物为一年一熟的是( )
A.东北平原 B.台湾西部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珠江三角洲
2.我国最大的油菜籽产区是()
A .长江流域
B .珠江三角洲
C .淮河流域
D .东北平原
3.下图是我国玉米主产区分布示意图。
与丙地相比,甲地玉米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
有()(双选)
A.热量更丰富
B.地形更平坦
C.土壤更肥沃
D.水源更充足
4.下图为我国某年某经济作物年产量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1)该作物年产量最高的省区是,
其次是流域,该经济作物是。
(2)①省区相对于②省种植该作物的优势
气候条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