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滑坡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成因及处治措施分析
![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成因及处治措施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262515e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fc.png)
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成因及处治措施分析高原地区公路建设面临着众多的困难和挑战,其中红土层边坡滑坡问题是公路建设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
红土层边坡滑坡的成因有多种,比如地形、水文、地质、岩性等。
本文将就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的成因及处治措施展开探讨。
1. 成因分析a. 地形因素在高原地区,受到长期的侵蚀作用,地形形态不规则,地势高差比较大。
在陡峭的山坡上,重力作用非常强烈,形成了较大的斜面。
同时,由于高寒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常常出现冰雪融化、积水、滞留的问题,导致地面变得湿滑,助长了红土层边坡滑坡的发生。
b. 水文因素在高原地区,地下水较为丰富,一旦过度开挖会引起土体湿润,明显地增强了边坡的稳定性问题。
同时,由于高寒地区雪水和降水较多,水渗透到土体中,减弱了层间连接力,导致土体间隙增大,助长了红土层边坡滑坡的发生。
高原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坡面顶部、中部、底部的地质条件不同,地层、岩性、裂缝、节理等物理结构都对边坡稳定性产生影响。
在土体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沟槽、裂缝、节理等缺陷,这些缺陷在滑坡时既是滑带扩展的通道,也是加速滑坡进程的通道。
d. 岩性因素高原地区岩性分布非常分散,存在着红土、黄土、泥岩、砂岩、石灰岩等多种岩性。
不同岩性在发生侵蚀的过程中剩余的土层也各不相同,这些差异就造成了不同的土体稳定性。
2. 处治措施a. 加固边坡加固边坡主要是采取爆破加强土体的稳定性,同时也可以采取加固边坡,使用钢筋混凝土浅埋土墙、深层锚固、网格锚固喷锚等方法加固边坡结构,稳定边坡。
b. 停止开挖如果边坡土体已经很薄厚度不足,为了防止边坡滑坡,可停止开挖,采取支撑加固,用岩石和混凝土等材料加强支撑和抵抗外力。
c. 排水降水采用排水系统降低土体湿度,缓解岩土的滑动性。
可以在坡体下方或坡脚处建立排水管或设施,将积聚的雨水、融雪水引至它处,以尽量减少坡面内的地下水。
d. 适时浇水在高温季节,当发现边坡土体干燥开裂时,应及时浇水湿润。
公路滑坡形成的原因和防治措施分析
![公路滑坡形成的原因和防治措施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a102ed3e87101f69f31952f.png)
公路滑坡形成的原因和防治措施分析滑坡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很大,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
文章结合实际,揭示山区高速公路边坡滑坡病害,提出了公路滑坡的预防与治理措施。
标签:公路;滑坡;原因;措施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和高速公路向山区延伸,公路的建设大规模改变了土地的利用方式,挖填方等土石方工程日益增大,随之而来的是滑坡灾害日益严重。
下面就公路滑坡形成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
1 滑坡概述滑坡是斜坡上的部分岩体和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沿某个滑动面发生剪切破坏向下运动的现象。
滑坡多发生在山地的山坡、丘陵地区的斜坡、岸边、路堤或基坑等地带。
滑坡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很大,滑坡灾害不仅治理费用大,而且还可能威胁居民的安全而引发社会问题。
滑坡分类的目的在于对发生滑坡作用的地质环境和形态特征以及形成滑坡的各种因素进行概括,以便反映出各类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有效地预测和预防滑坡的发生,或在滑坡发生之后有效的进行治理。
2 滑坡的形成原因滑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种,即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2.1 产生滑坡的内在条件2.1.1 地形地貌条件:特定的地貌部位、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
通常情况下,滑坡形成于地形高差偏大的山地、高原地区,且高差越大,滑坡越易形成。
同时在另一方面还要有适宜的斜坡坡度、高度和形态,便于形成滑动的临空面。
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是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
2.1.2 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它的性质和结构对滑坡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般情况下,外表坚硬,结构完整的岩石,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也强,斜坡整体性好,不易发生滑坡。
2.1.3 地质构造条件:地质构造是影响滑坡活动的重要因素,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
断裂构造面促进了斜坡岩土体的风化作用及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破坏了岩体的整体性,地下水或地表水将沿着断层滑动面运行,为滑坡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成因及处治措施分析
![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成因及处治措施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e3af19b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cf.png)
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成因及处治措施分析一、引言高原地区是指地形相对平坦,海拔较高,气候寒冷的地区。
由于高原地区地质条件特殊,地表红土层较多,加之气候条件的影响,导致该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着边坡滑坡的风险。
在高原地区修建公路时,红土层边坡滑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成因及处治措施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一问题。
二、红土层边坡滑坡的成因1. 地形因素高原地区地形复杂,地势不稳定,是红土层边坡滑坡的主要成因之一。
由于地形起伏大,地势陡峭,地势变化大,这种地形特点易导致地表土壤松动,从而引发边坡滑坡。
高原地区地质条件复杂,红土是由长期风化和重力作用形成的,其稳定性较差。
土壤中的铁氧化物、含水率的变化以及地质构造运动等都会对红土层的稳定性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边坡的稳定性。
3. 气候因素气候条件是红土层边坡滑坡的重要成因之一。
高原地区气候寒冷,特别是在雨季,降雨量大,极易引发边坡滑坡。
雨水的渗透和冻融作用会导致土壤松动,从而加剧边坡滑坡的风险。
三、治理措施1. 加强监测对高陡边坡的区域进行定点监测,采用现场观测、地质雷达等技术手段,加强对边坡变形趋势、地下水位、地震和降雨等因素的监测,及时掌握边坡滑坡的动态信息,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 强化支护对已发现的边坡进行加固处理,采取喷射混凝土、钢丝网、泡沫混凝土等支护措施,增加边坡的抗滑稳定性,防止地表土壤松动导致滑坡。
3. 技术防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采用地下排水、预应力锚杆等技术手段,减少地下水位、增加土体抗滑稳定性,从根本上解决边坡滑坡的问题。
4. 合理规划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地质地貌特点,合理规划公路路线,尽量减少对高陡边坡的影响,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5. 疏导降雨在边坡附近设置排水设备,并加强排水管道的清理和维护,以减少雨水对边坡的侵蚀和影响。
四、结论红土层边坡滑坡是高原地区公路建设中的常见问题,其成因复杂,治理难度较大。
边坡滑坡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边坡滑坡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3692afc9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32.png)
边坡滑坡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摘要:以某边坡为研究对象,对滑坡体的滑坡边界特征以滑坡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数值模拟法评估了抗滑桩+锚杆的联合支护方案的支护效果。
研究表明,公路滑坡目前变形主要发生在滑坡前缘,后缘存在数道裂缝,坡脚挡墙外移,坡脚外地面尚稳定,未见鼓起迹象,其主要变形表现形式为局部滑塌,属于小型滑坡的规模等级;滑坡形式为牵引式滑坡,在经历较长时期的降雨后,滑坡体发展快速,产生了极其明显的下滑变形现象,并且坡脚的挡墙亦出现了侧向变形、墙顶开裂现象;抗滑桩+锚杆的联合支护结构下的边坡不存在潜在滑动面,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为1.35,边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
关键词:公路边坡;滑坡基本特征;联合支护;稳定性分析0引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基础设施大量新建,这其中就包括边坡工程。
近些年,边坡滑坡导致的事故灾害屡见不鲜,这给社会经济和人民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危害。
因此,边坡滑坡及处治分析问题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
众多科研工作者针对边坡滑坡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为该领域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杨明亮等[1]以某路堑边坡为背景,根据现场勘测资料分析了公路路堑边坡顺层滑坡的基本特征等;同时,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对路堑边坡的治理措施进行了研究。
李政等[2]基于某边坡工程,利用PLAXIS 3D软件建立边坡模型,对比了不同支护方案的支护效果,并进一步优化了支护方案。
王斌等[3]以澜沧江库岸工程为背景,根据现场勘查资料,分析了工程地质环境特征及公路边坡滑坡体的变形特征,深入研究了沿江公路病害分区。
1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本文所研究边坡长约260m,病害较为明显的段落约有100m,坡高约25m,边坡小里程至中部地形内凹,大里程坡体位于地形山脊处,后部为水稻田、地瓜田地及居民住宅。
边坡邻近构筑物环境复杂,坡下线路右侧建有4层砖混结构建筑以及龙东大桥,三级坡面筑有2根电杆,边坡左后方距离边坡开口线20m位置坐落一处电塔。
公路边坡滑坡问题分析及处置措施
![公路边坡滑坡问题分析及处置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8f0667b8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10.png)
公路边坡滑坡问题分析及处置措施摘要:本文从地址、水文条件以及施工等方面,分析了公路边坡滑坡问题的产生原因,并尝试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对锚索框架梁施工、锚杆框架梁施工、锚索抗滑桩及路堑挡土墙施工、地表截排水设施施工等公路边坡滑坡问题的处置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能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公路边坡;滑坡问题;抗滑桩边坡是公路路基横断面两侧和地面连接的斜面,其会直接影响路基稳定性。
公路边坡较易出现滑坡问题,即边坡上的岩土体在各种原因的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动,导致公路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和危害,也可能导致交通中断。
另外大规模的公路边坡滑坡还可能导致河道堵塞、公路损坏、村庄掩埋、山体滑坡等严重灾害,对交通设施、行车安全以及山区建设等造成巨大危害。
一、公路边坡滑坡问题的产生原因(一)地质因素地质条件对公路交通的影响十分巨大,全方位影响公路工程建设、使用及管理。
在地质因素的影响下,公路边坡可能会出现滑坡问题。
首先,岩土类型。
不同岩土类型具有不同特征。
如果公路路基边坡或周围区域为易于亲水软化的覆土、湿陷性黄土、强风化岩等,那么在降水或者地下水等的影响下,岩土的性质可能会发生变化,进而引发边坡滑坡问题。
其次,地质构造。
公路边坡的土体构造面如果存在大量节理、裂隙、层理面、断层的话,会导致雨水较易流入坡体,长期会对边坡稳定性造成影响。
另外还有部分边坡的构造面平行或垂直于边坡,也更易引发滑坡问题。
然后,地形地貌。
山区公路一般会设置边坡,而后背靠山、左右两侧凸起、中间为缓坡的圈椅地貌等往往更易发生滑坡问题,特定地形地貌对公路边坡安全的影响十分明显。
(二)水文条件水会对土体造成影响。
在地表水与地下水长期影响下,公路边坡土体的稳定性可能会有所弱化,进而容易引发滑坡问题。
首先,地下水增加的影响。
地下水量增加的话,会导致公路边坡坡面被浸湿,相应的坡面抗滑能力往往会被削弱,使得滑坡的形成会被加速。
其次,公路周围灌溉渠道或水田的处理。
山区公路周围往往有灌溉渠道或者水田,如果不能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科学处理,可能会出现渠道或水田渗漏严重的情况,导致边坡土体潮湿化。
路基滑坡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路基滑坡的预防及处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cf94713faf1ffc4fff47ac05.png)
路基滑坡的预防及处理措施1、要及时消除来自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地表水和地下水能够对公路工程路基滑坡产生直接影响,过多的水分会对公路路基的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如何消除水对于路基边坡的危害就成为了防治公路路基滑坡现象出现的最关键环节。
(1)做好清除地表水的工作。
排除地表水是公路工程路基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其能够有效降低滑坡出现的概率。
对此需要应用一种能够长期使用的有效措施。
例如,可以在滑坡所处范围之外设置截水沟、引泉、滑坡体上的地表水排水沟以及滑坡区的绿化带等方式。
排水工作主要是为了拦截、旁引滑坡区外的地表水或者是将易滑坡区域的雨水及泉水进行排除,使其达到阻止地表水流入滑坡区域内的目的。
(2)做好清除地下水的工作。
相对于将地下水都在某个位置而言,流通是清除地下水最为有效的措施,一般情况下所应用的方式有三种:①支撑盲沟,除了排水还能够起到支撑作用;②设置截水沟,拦截水流或者是将其引流到斜坡区域的外围;③仰斜孔群,通过在水平位置进行钻孔,引出其中的地下水,并将其排除。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设置盲洞、渗管以及垂直钻孔等形式达到清除地下水的目的。
(3)尽可能避免水库及河水的水体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
可以在滑坡体的上游修建能够将主流向对岸进行引流的堤坝,并且可以在滑坡体的前端抛石、铺设石笼以及修建钢筋混凝土排水管,从而达到稳固滑坡体的目的。
2、调整外形,增设抗滑坡设施。
公路工程一般在防治滑坡的时候,会采取削坡减重的形式来应对坡体存在的“上重下轻”的问题,达到降低滑坡体重心的目的,从而有效提高滑坡体的稳定性。
同时还可以合理增加建筑物进行支撑,缺乏结实有效的建筑物的支撑,滑坡体很容易出现严重的滑坡情况,而通过合理构建支撑工程,能够有效维持坡体的重心平衡状态,帮助其快速稳定。
一般而言,抗滑片石垛、抗滑桩以及抗滑挡板等都属于有效的支撑建筑物。
例如某公路路基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出现滑坡情况,因为其滑坡的体积较大,并且滑坡下面缺乏有效的支撑,地基自身强度相对较薄弱,所以存在较大的滑体推力,对于此情况必须使用抗滑桩实现对滑坡体滑坡前缘的有效支撑,确保滑坡后不会再出现局部位移或坍塌情况,采取全埋植式结构的抗滑桩。
公路隧道洞口滑坡原因分析及处置方案
![公路隧道洞口滑坡原因分析及处置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78ef88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97.png)
公路隧道洞口滑坡原因分析及处置方案一想到公路隧道洞口滑坡这个问题,脑海里瞬间浮现出那些新闻报道的场景,一辆辆汽车在洞口前戛然而止,焦虑的人们站在路边,望着那片滑坡的泥土,心中满是无奈。
作为有着十年方案写作经验的大师,今天就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原因分析1.地质条件复杂公路隧道洞口滑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质条件复杂。
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千差万别,有些地方山体松散,岩石破碎,遇到雨水侵袭,很容易发生滑坡。
2.水文因素雨水是导致公路隧道洞口滑坡的重要因素。
连续的降雨会导致土壤饱和,增加土壤的重量,降低土壤的抗剪强度,从而引发滑坡。
3.人为因素人类活动也是导致公路隧道洞口滑坡的原因之一。
过度开发、植被破坏等行为,都会破坏山体稳定性,诱发滑坡。
4.隧道设计不合理有些隧道在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和水文因素,导致隧道洞口附近山体稳定性差,容易发生滑坡。
二、处置方案1.预防为主,加强监测预防公路隧道洞口滑坡,要加强监测。
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对地质条件、水文因素、人为活动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潜在隐患。
2.针对地质条件,采取加固措施针对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采取加固措施至关重要。
如采用锚固、喷浆、注浆等方法,提高山体稳定性。
3.治水防水,降低风险雨水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因此治水防水至关重要。
在隧道洞口附近设置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减轻土壤饱和度。
4.恢复植被,提高生态效益恢复植被是提高山体稳定性的有效手段。
在隧道洞口附近种植适宜的植被,增加土壤抗剪强度,降低滑坡风险。
5.改进隧道设计,提高安全性隧道设计应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和水文因素,确保隧道洞口附近山体稳定性。
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地质条件的探测,及时调整设计方案。
6.完善应急预案,提高救援能力针对公路隧道洞口滑坡,完善应急预案,提高救援能力至关重要。
建立健全救援体系,确保在发生滑坡时,能够迅速响应,减少损失。
7.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公路隧道洞口滑坡的认识,增强防范意识。
道路塌方滑坡方案
![道路塌方滑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5e1fe8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b3.png)
道路塌方滑坡方案一、方案概述道路塌方滑坡是指由地质变形、地下水位变化、降雨等因素引起的土体滑动现象,给道路交通带来严重威胁。
本文将介绍道路塌方滑坡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方案,帮助降低风险、提高应对能力。
二、塌方滑坡预防方案1. 地质调查与监测在道路规划和建设之前,应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了解地质构造、地层情况和地下水位等信息。
对潜在的滑坡隐患区域,应增加监测设备,及时掌握地质变形的趋势,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2. 水文控制土壤的稳定受降雨及地下水位的影响较大,因此需要控制水文因素对土壤的影响。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水文控制:•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导入排水管网,避免积水导致土壤松动;•加强排水系统的设计和维护,确保排水通畅,减少水压对土壤的作用;•针对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采取排水井、地下渗水井等技术手段降低地下水位。
3. 地质工程措施针对已经发生滑坡的区域,可以采取以下地质工程措施:•加固边坡,采用植被覆盖、地锚等方式提高土壤的抗滑性;•安装排水管道,降低地下水位,减少水压对土壤的作用;•设置防护屏障,防止滑坡物对道路和车辆的损害;•修建挡土墙,用于抵抗滑坡物的冲击。
三、塌方滑坡应急处理方案1. 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塌方滑坡的预警系统,通过地质监测设备的数据实时分析,及时发现滑坡风险,并向相关部门和群众发布预警信息,提醒人们注意安全。
2. 道路封闭与交通疏导一旦发生道路塌方滑坡,应立即封闭相关路段,避免人员和车辆进入。
同时,组织交通部门进行交通疏导,确保交通畅通。
3. 抢险与修复工作在保证人员安全的前提下,组织人员进行抢险和修复工作。
具体措施包括:•清理滑坡物,保障道路通行;•加固边坡,防止二次滑坡的发生;•修复道路设施,确保道路可用。
4. 急救与救援如果有人员被困,应及时进行急救与救援工作。
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施救,确保被困人员的生命安全。
四、总结道路塌方滑坡是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交通和人员安全造成巨大影响。
通过地质调查与监测、水文控制以及地质工程措施的预防,可以降低滑坡风险。
公路路基边坡滑坡问题及治理措施分析
![公路路基边坡滑坡问题及治理措施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b8a2b71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a8.png)
公路路基边坡滑坡问题及治理措施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汶马高速公路边坡滑坡病害问题的分析,探讨了滑坡问题及其变形破坏成因,然后从应急抢险治理、永久加固治理两个方面,探讨了公路路基边坡滑坡治理举措,以供参考。
关键词:公路路基;边坡滑坡;治理近期,伴随高速公路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不过由于很多新建项目逐渐投入使用,在后续运营过程中暴露出了工程质量方面的问题,比较常见的就是边坡滑坡问题。
由于将水量充沛,雨后出现边坡滑坡与变形的情况时有发生。
并且因为边坡滑坡带来了一系列损失,据此,必须要引起相关运营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为科学治理边坡滑坡问题,需要结合具体实践经验,参考相关治理措施。
一、工程概况汶川到马尔康高速公路C9合同段K93+890̴K94+160,位于汶马高速甘堡乡甘堡村木堆组,这一段是在2019年通车试运营的。
原本的设计是,这一高速公路左幅是挖方路基,左边边沟外部设计锚索桩板墙,路中设计挡土墙,右幅是木堆特大桥。
由于持续下雨,导致边坡出现了局部滑塌,对高速公路安全运营带来了很大的威胁,故而需要对边坡滑坡问题进行有效治理。
二、滑坡问题与变形破坏成因(一)滑坡问题2019年6月工点所处区域连续降雨,造成K94+090-K94+110段路面下滑2cm至13cm,K94+080-K94+090段路面隆起3cm,K94+092̴K94+105段区间路中墙顶和路面错台是3cm。
K94+005̴K94+020段左边路堑墙出现下滑、剪切受损等现象。
路基通过注浆处理以后,路面依旧有下滑的现象,同时汶川岸临近桥台段也出现了路面下滑。
2020年6月边坡被降雨所影响,出现了再一次的局部坍塌现象,直接威胁到了高速公路运营安全。
在进行抢险处治的过程中,因为强降雨的原因给抢险工程的顺利进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与此同时造成边坡稳定性减小,从而导致变形加剧。
(二)变形破坏及其成因变形体分布于G317国道左侧斜坡上,汶马高速由斜坡的前缘经过,从2020年6月起,斜坡坡表不断出现了变形破坏的问题,以及垮塌现象,关键是由拉裂缝与垮塌构成。
公路路基滑坡的治理措施
![公路路基滑坡的治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323c14b56bd97f192279e9e1.png)
公路路基滑坡的治理措施路堑,有可能因自然平衡条件被破坏或者因边坡过陡,使坡体沿某一滑动面产生滑坡。
滑坡不仅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及行车安全,甚至掩埋公路,中断交通,迫使放弃已成公路的使用,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对滑坡进行有效的治理是十分必要的。
1、滑坡成因分析黑北公路滑坡段落位于K65+200-K65+400段内,滑坡出现于施工期内2002年雨季。
由滑坡形成的时间、位置、规模情况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产生:1.1 滑坡出现于雨季,主要是滑坡土层多为粉质粘土,干燥后坚硬、潮湿时可塑,孔隙大,透水性好,进入雨季,地表水增多且不易排除,土体容重加大,强度降低,下滑力增大,从而导致滑坡。
1.2 此段落位于较陡的山坡处,属于深挖边坡,挖深在15m以上,由于施工削坡破坏了坡体平衡状态,从而导致滑坡。
1.3 此段落地下水极为丰富,且有地下泉水出露,对坡体平衡造成破坏,从而导致滑坡。
2、滑坡的治理措施根据滑坡成因,场地施工条件、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等原则,黑北公路采用了减载,支护,排水的综合治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2.1 放缓边坡、分台阶减载放缓边坡,原为1:1.5放缓为1:1.75,并且将坡体分台阶减载,逐步清除下部滑坡土体,清理土方约10万m3。
2.2 采用抗滑挡土墙支挡在滑坡下部修建抗滑挡土墙支挡,从而稳定滑坡。
我们采用砌石挡土墙,墙顶宽1.5m、底宽2.5m、高4.5m、基础埋深1m,总长150m。
2.3 地表水与地下水综合治理水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对地表水与地下水综合治理。
1)地表排水K65+200-K65+400段两侧设梯形边沟,深0.6m、宽0.6m、厚0.35m,坡率1:1.5。
堑顶设梯形山坡截水沟,深0.8m、宽0.6m,沟壁坡率1:1.5,厚0.35m,均采用M7.5水泥砂浆片石砌筑。
2)地下排水路基工作区换填1m深透水性良好的天然砂砾作为填筑材料,并在两侧坡脚底2.4m深处埋设塑料透水管,排水管位置1m宽均为天然砂砾填筑,做好纵向排水。
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成因及处治措施分析
![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成因及处治措施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cb50849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98.png)
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成因及处治措施分析一、引言高原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公路建设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由于高原地区地形复杂,地质条件特殊,公路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也随之增加。
红土层边坡滑坡问题成为了制约公路建设的一大难题。
本文将对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对处治措施进行深入讨论,旨在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为解决该问题提供参考。
二、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成因分析1.地质构造影响高原地区常常受地质构造影响,地层结构复杂,地形起伏大。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地质构造对边坡稳定性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特别是在红土层地区,红土层具有较强的侵蚀性和不稳定性,易受地质构造作用,导致边坡滑坡的发生。
2.气候因素影响高原地区气候变化幅度大,降水量较大,易导致地表水分渗透到边坡内部,增加了边坡的重量,降低了边坡的稳定性。
尤其是在夏季暴雨季节,降雨引发的滑坡频率大大增加,成为了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威胁因素。
3.人为活动对边坡的影响高原地区的公路建设和采矿活动使得地表和边坡土壤遭到了破坏,导致了地质破坏带的扩大,进一步削弱了边坡的稳定性。
无序的采挖和乱堆放地层物质,加速了边坡的侵蚀和崩塌。
4.地下水位变化高原地区的地下水位受季节性降水和融雪的影响,存在较大的波动。
当地下水位上升时,将会增加边坡的重量和洪积棕土的润湿度,降低边坡的稳定性。
当地下水位下降时,边坡中的岩石和土壤将会变得干燥,从而降低了其自身的黏聚力和内摩擦力,也是边坡滑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处治措施分析1.加强地质勘察和评估在高原地区公路建设前,应对地质情况进行深入勘察和评估,制定相应的地质工程设计标准。
特别是针对红土层地区,应加强边坡地质勘察和灾害评估,提前发现潜在的边坡滑坡隐患。
2.合理设计和施工在公路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针对地质情况采取合理的设计措施和施工技术,避免对边坡的进一步破坏。
采用合理的边坡坡度和排水系统,利用植被和防护网等措施加固边坡,提高边坡的稳定性。
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成因及处治措施分析
![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成因及处治措施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2e94270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27.png)
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成因及处治措施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原地区公路建设已成为我国交通建设的重点。
由于高原地区地质条件复杂,红土层边坡滑坡成为了公路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高原地区红土层的特点、边坡滑坡的成因和治理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高原地区红土层的特点高原地区的红土层主要由石英、长石和黏土等松散颗粒组成,这种松散的土壤在受到外力的作用下,容易出现边坡失稳和滑坡等地质灾害。
高原地区气候多变,日照充足,温差大,这些因素也会加剧红土层的侵蚀和破坏。
在高原地区进行公路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红土层的特点,合理设计边坡结构,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边坡滑坡发生。
二、边坡滑坡的成因分析1. 地质结构:高原地区的地质构造复杂,常常存在断裂带、褶皱带等地质构造,这些地质构造的存在使得岩层不稳定,容易发生滑坡。
2. 降雨因素:高原地区降雨量较大,降雨时长也较长,降雨会导致边坡土壤饱和和泥浆流动,从而加剧了边坡滑坡的危险性。
3. 地下水位:高原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的排泄和强大的季节性波动使得边坡土壤水分含量发生剧烈变化,从而引发边坡滑坡。
4. 人为因素:高原地区公路建设、开采矿产和城市扩建等人类活动使得地表植被破坏、土地开垦,加速了地表土壤的侵蚀和破坏,增加了边坡滑坡的风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原地区红土层边坡滑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质结构、降雨因素、地下水位和人为因素等。
在进行公路建设时,需要研究地质特征,合理规划和设计,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减少边坡滑坡的风险。
三、处治措施分析1. 加强边坡支护结构:对于易发生滑坡的边坡,可以采用加固和支护等措施,例如设置护岸、挡土墙、钢丝网等,以增强边坡的稳定性。
2. 控制地表径流:在高原地区适当排水,控制地表径流是预防边坡滑坡的有效方法。
可以通过设置排水管道、渠道等设施,将地表水及时排除,减轻地下水位的压力。
3. 植被保护:植被的根系能够固化土壤,减少土壤侵蚀和流失。
公路滑坡的原因分析及整治措施
![公路滑坡的原因分析及整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cd85f14a8114431b90dd8e6.png)
公路滑坡的原因分析及整治措施摘要:山区公路建设工程和项目正在逐日增加,由于地形、地质和地貌的差异,各种地质灾害发生越来越频繁。
山区公路建设常常会出现滑坡这样危害极大的地质灾害,因此,预防和治理山区公路建设导致的滑坡问题十分重要。
关键词:公路滑坡原因措施1、前言根据我国特有的地形、地质、地貌、水文和气候条件等可以得知,在我国的许多地区,特别是山区潜伏着许多滑坡等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在这些地区实施公路建设时存在着许多无法避免的如滑坡这样的地质灾害发生的危险。
[1]当前,我国正在实施较大规模的道路和高速公路的项目和工程的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如遇到高速公路需要穿越丘陵和山区地段时,因为工程施工会改变之前存在的地物地貌,同时会产生许多的震动荷载因素,可能会破坏滑坡体之前的平衡状态,会出现较严重的坡体失稳及滑塌等现象,不但制约了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降低了工程项目的使用质量,而且会带来各种工程隐患。
2、公路滑坡的原因分析2.1 地质因素产生滑坡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地质构造,断裂构造引起的陡峭断面极易造成滑坡现象发生,受到其地质构造的影响,当陡崖上面的岩体碎片风化剥落后,由于外应力作用导致搬运在坡脚堆积,是滑坡的形成主要物质来源。
2.2 地表、地下水的影响由于地表水下渗,造成边坡土体渐渐饱和与边坡下层隔水层上积水,造成滑体重量增加,使得边坡岩土体部位的抗剪强度大大减小,最终导致滑坡。
2.3 气候条件的影响在气候炎热干燥的条件下,岩土出现龟裂,如遇到长时间的暴雨或雨季,会有大量的降水渗入到地下( 即为滑坡体的内部),致使岩土变软,强度也有所下降,由于地表水向下渗将会导致岩土体饱和,减弱滑动面的抗滑能力,由此产生滑坡。
根据统计可以知道,我国大部分的公路滑坡频繁发生在雨季,表明滑坡活动和气候变化存在直接的关系。
[2]2.4 地震的影响许多地震诱发的滑坡,先是使得公路斜坡上的土石结构被破坏,考虑到地震力产生的严重的振动冲击,将在之前的软弱面或者所生成的软弱面出现滑坡。
公路边坡灾害成因及防治技术
![公路边坡灾害成因及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d8a5c7ce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fc.png)
公路边坡灾害成因及防治技术公路边坡灾害是指公路边坡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而引发的地质灾害。
常见的公路边坡灾害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严重威胁着公路交通的安全和运营。
本文将主要探讨公路边坡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技术。
公路边坡灾害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层构造、岩土性质等。
地形地貌的陡峭坡面易发生崩塌和滑坡,地层结构性状不良或岩土性质较差也容易引发边坡灾害。
2.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如长期降水、高温或严寒等都会对边坡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大雨或暴雨会造成坡体内部饱和,加重了边坡的重力作用和水分作用,导致滑坡或泥石流的发生。
3.人为因素:包括开发建设、采矿活动、挖土填埋等。
由于不合理的土方开挖、爆破等施工操作,坡体的稳定性会受到破坏,从而引发边坡灾害。
针对公路边坡灾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技术:1.地质勘测与评价:在公路规划、设计和修建之前,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测和评价,了解边坡的地质情况和稳定性,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边坡保护结构:通过加固边坡、设置护坡、挡土墙、钢梁支撑等措施来提高边坡的稳定性。
护坡可以采用混凝土墙、石块护坡、绿色植被等方式进行加固和保护。
3.排水系统建设:合理设计和建设排水系统,及时排走边坡内的积水,减少水分对边坡的影响。
可以采用排水沟、排水管、排水井等技术来控制边坡的水分。
4.监测预警系统:安装监测设备对边坡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边坡的变形和位移情况,并通过预警系统发出警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5.生态恢复与治理:通过植被的恢复和生态治理来提高边坡的稳定性。
可以通过植树、种草、固土等方式,增加边坡土壤的抗冲击能力和持水性。
公路边坡灾害的防治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和人为因素,并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防治工作。
只有在加强预防措施和监测预警的基础上,才能有效避免公路边坡灾害的发生,保障公路交通的安全运营。
公路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方案建议
![公路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方案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c5ca6319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fb.png)
公路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方案建议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的蓬勃发展,山区工程活动频繁,公路走廊范围内自然斜坡的开挖扰动日益增多,伴随出现的公路病害问题逐渐引起公路部门的高度重视。
本文以邛芦路为工程依托,结合川西南地区公路边坡特点,对K68+330~K68+420段滑坡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从降低施工风险、保证公路营运安全的角度出发,提出安全、经济、合理的处治方案建议,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公路边坡勘察变形特征稳定性分析处治方案0引言滑坡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部山区,是公路建设中常遇的一种不良地质。
其中,规模巨大、发育复杂的滑坡为公路勘察设计和施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以邛芦路为工程依托,结合川西南地区公路边坡特点,对K68+330~K68+420段滑坡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从降低施工风险、保证公路营运安全的角度出发,提出安全、经济、合理的处治方案建议。
1工程背景K68+330~K68+420滑坡位于芦山县清仁乡同盟村附近,滑坡轴向长度约110m,沿公路长约90m,面积约5.8×103m2,滑坡体厚度约6~9m,总方量约4.12×104m3,属中型牵引式滑坡。
1.1地形地貌滑坡区地貌上属于中低山河谷地貌。
滑坡位于河流右岸公路内侧,平面上整体呈圈椅状,滑坡体主要由含砾粉质黏土组成,坡面整体倾向约86°,坡度约10°~25°,其中滑坡前缘公路边坡坡度38°左右,最大高度近8m。
1.2地质构造工程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项目区大地构造上位于扬子准地台之四川台坳的第三级构造单元川西台陷上,为龙门山山前的多旋回凹陷。
其中龙门山主边界断裂(江油—灌县大断裂)位于工程区北西侧3.5~4.5km,对工程区影响较小。
滑坡范围岩层产状:175°∠35°。
1.3地层岩性根据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成果表明,滑坡区表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e)人工填土、滑坡堆积层(Q4del)及残坡积层(Q4el+dl)的块碎石质黏土、含砾粉质黏土,下伏基岩为新生界下第三系下中统名山群组(E1-2mn)砂质泥岩。
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成因及处治措施分析
![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成因及处治措施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a48a03d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9d.png)
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成因及处治措施分析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是指高原地区公路边坡上覆盖的红土层发生滑动现象,造成边坡失稳甚至坍塌的情况。
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的成因主要有地质条件、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针对这些成因,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处置措施来预防和修复滑坡。
地质条件是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的主要成因之一。
高原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壳运动频繁,地震和地质灾害较为常见。
红土层的特点是质地松软、水分含量较高、抗水剪力较低。
在地震等地质运动作用下,边坡会发生位移和滑动。
应加强对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的地质勘察和监测,采取防震措施,如加固边坡、增加支护措施、设置缓冲带等,减少地震对边坡的影响。
人为因素也是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的成因之一。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不合理的设计和施工会导致边坡滑坡。
地质勘察不到位、对边坡的稳定性分析不充分、边坡支护措施不到位等。
应加强对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监管和质量控制,确保边坡的合理设计和施工,采取合适的支护措施,如添加加筋网、钢索锚杆等,增强边坡的稳定性。
自然因素也是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的成因之一。
自然因素包括降雨和水文条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高原地区降雨量大、局地暴雨频繁,易引起边坡土体发生流失和软化,增加了边坡滑坡的风险。
应加强对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的水文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相应的排水和护坡措施,如增加排水设施、设置泄洪渠等,减少水文条件对边坡的不利影响。
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的成因主要包括地质条件、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要预防和修复滑坡,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处治措施,如加强地质勘察和监测、防震措施、合理设计和施工、增加支护措施、加强水文监测和预警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减少边坡滑坡的发生,提高公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公路滑坡特征成因介绍及相关处治建议
![公路滑坡特征成因介绍及相关处治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5a70918fb4daa58da0114af1.png)
Roads and Bridges道路桥梁37 公路滑坡特征成因介绍及相关处治建议贾斌(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610000)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6344(2019)04-0037-01摘要:公路是人们出行、货物运输的重要工程,且影响着各个地区的经济发生,是地区与地区之间通行的纽带。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各地区公路滑坡事件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伤,更威胁到了公路周边居民及出行人员的生命安全,因为,深入分析公路滑坡形成的成因与特征,并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对策至关重要。
关键词:公路;滑坡;特征;成因;处治对策0 前言公路修建的地形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且容易受到地质结构。
地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的一些沿坡面,由于岩土的性质影响,大部分需要采用半填半挖或者是全挖断面的形式。
滑坡是公路投入使用非常多见的一类问题和隐患,尤其是在山区,公路滑坡事故非常多见,针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就必须要的依据滑坡的性质和范围、地质结构严等实际情况,严格做发骨坡防治措施,减少公路滑坡事件的发生率,降低滑坡事张故对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危害。
1 公路滑坡案例分析本次研究案例选取报位于我国四川省成都市高新东区丹景乡柏树村的一处公路滑坡,该路段的二绕线路总长为K97+900~K98+200公里;滑坡区位于斜坡,边坡由人工填筑而成,滑坡的坡向大概在90°上下,滑体的后缘高度在518m左右,前缘位置的最低点则为468m,滑体的相对高差约为50m。
经过调查可知,此次滑体的纵向长度和宽度均为150m,面积为2.25×104m2,平均的厚度在7.5m左右,总方量为16.88×104m3,依据我国《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2011年版当中的滑坡分类标准,可将分为中型中层滑坡,滑体的整体坡度处于10~30°之间,呈现中、后部缓、前缘陡形势,前缘处的平均坡度在25~30°之间,局部则达到了35°,该区以荒地与旱地居多;中、后部的坡度处于10~15°之间,联络道内部位置的滑壁陡坎度度在1~3m之间,以荒地、灌木以及杂草居多。
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成因及处治措施分析
![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成因及处治措施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a1b11d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e4.png)
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成因及处治措施分析高原地区是指相对于平原地区而言,海拔较高、地势复杂的地区。
在高原地区的公路建设中,红土层边坡的稳定性一直是一个难题。
由于地质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红土层边坡容易出现滑坡问题,给公路通行带来很大的危害。
本文将就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的成因以及常见的处治措施进行分析。
一、成因分析1.地质因素高原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形起伏大,地层错综复杂,例如石灰岩、泥岩、砂岩等不同的地层均可能出现在同一个地区,其中的地质断层等结构因素在边坡的形成以及滑坡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旦地质断层活跃,或者地层不平稳,就会引起边坡滑坡的发生。
2.水文因素高原地区水文条件复杂。
由于高原地区气候寒冷,降雨量较大,且山区地形多崎岖,雨水很难迅速排走。
此时若地下水渗透到边坡土壤中,会降低土壤的有效强度,导致边坡滑坡。
3.工程原因公路建设中,如果工程施工不当或设计不合理,可能会破坏原有的地质环境并影响地下水的平衡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工程隐患就会逐渐显现出来并导致滑坡等问题的发生。
二、处治措施分析1.加固处理边坡加固处理主要包括土工合成材料加固、钢筋混凝土加固、砌体加固以及注浆加固等方式。
这些加固方式在加固同时也能够提高边坡的防水性能和抗冲击能力,有效地锁住边坡,避免了边坡滑坡的发生。
2.梯田加固梯田加固主要是通过开挖梯田,使失稳的土块得到限制。
梯田加固可以增加斜坡的自然稳定性,减小坡面的纵坡,从而大大减小了滑坡的危险性。
3.抬高路堤抬高路堤可以提高公路沿线的整体标高,减小沿线的平面坡度。
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小水流的冲击力,而且还可以减少水位对路堤的侵蚀。
抬高路堤不仅可以解决红土层边坡滑坡问题,还能够增加公路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性。
4.引流处理引流处理可以有效地防止降雨和地下水导致的滑坡。
在草坪保护带上引入透水管,将雨水和地下水引向离边坡远的地方,从而可以有效地缓解边坡和地质力学作用的影响。
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成因及处治措施分析
![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成因及处治措施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f233e2b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41.png)
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成因及处治措施分析高原地区公路建设一直是一项重要的工程建设,然而,由于高海拔和复杂的地理环境,施工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挑战和问题。
其中,红土层边坡滑坡成因及处治措施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红土层是一种常见的地质层,在高原地区时常出现在山脚或者边坡处。
由于其性质特殊,其边坡的稳定性往往会受到影响,滑坡问题也会随之而生。
红土层边坡滑坡的主要成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原因。
自然因素主要是高原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如地震、雨水侵蚀、冻融作用等。
这些因素导致了红土层的物理结构和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加速了边坡的侵蚀和破坏,导致边坡的稳定性下降,滑坡风险增大。
人为因素也会导致红土层边坡滑坡问题。
例如,在建设公路时,挖掘和填充土方,会改变边坡的原始结构,影响边坡的稳定性。
同时,若施工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和严格管理,会将原本稳定的边坡破坏掉,加剧边坡滑坡的风险。
针对红土层边坡滑坡问题,有几种常见的处治措施:第一,加固边坡结构。
这种方法主要是在原有的边坡基础上,对边坡进行修补和加固。
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加固和爆破作业等技术手段,增强边坡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第二,改变边坡结构。
这种方法是改变原有边坡的结构,以增强边坡的稳定性。
例如,修改边坡坡度、设置透水板及防渗板等。
这些改变能够减缓降雨等自然因素所产生的侵蚀速度,从而减小滑坡风险。
第三,植被恢复。
这种方法通过植被恢复技术来加强边坡的稳定性。
通常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种子进行种植,以便更好地抵御自然因素的风险。
同时,在种植多年后,植被也可以为边坡提供保护和支撑。
综上所述,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是一项常见而又棘手的问题。
选择合适的处治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滑坡风险,保证公路的正常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路滑坡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坡性质及形成及变形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该公路的滑坡机理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使其至施工后达到理想的效果,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路;滑坡;成因;治理措施
0 引言
边坡是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斜坡,是人类工程活动中最基本的地质环境之一,也是工程建设中最常见的工程形式。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经常要开挖大量边坡,边坡的开挖破坏了原有的植被覆盖层,导致边坡的不稳定,出现大量的次生裸地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加剧了生态系统的退化。
如何对边坡进行综合处治正受到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
边坡综合防护设计是公路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需根据自然边坡的稳定状况、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坡体结构、岩体结构、水文地质条件、风化程度等)和人为改造的程度(开挖深度、坡形、坡率等)、材料来源及边坡的稳定性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因地制宜地选择实用、合理、经济、美观的防护措施,同时要达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保持生态环境相对平衡,美化公路的目的。
1 工程概况
某公路K37+250~K37+550 段通过地段为潜在滑坡,路基以半填半挖的形式通过,路线中线的最大挖深为16m,右侧最大边坡高近30m。
路线设计按普通边坡进行坡面防护,边坡开挖后,适逢当地雨季,遇强降雨引起边坡失稳,诱发潜在滑坡滑动变形。
下滑体宽140m,长8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