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用户研究第六章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现实时空与媒介化时空共同笼罩下的用户

第一节碎片化的时间、交错的时间轴

移动互联网应用,既使得碎片化时间被利用,也把时间切割成碎片,各种不同起点与刻度的时间轴再用户那里被交错地联结在一起,某些时候也模糊了人们对时间的感知,模糊了现实时间与媒介化时间的界限。

(1)碎片化时间

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发展使人们的媒介使用时间逐渐零碎化,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接收信息、传达信息、选择信息,而不需要像电视时代那样等待固定的节目播放时段。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对人们的信息表达提出了简短化的要求,同时也使人们接受到的消息更加简洁直接,培养了人们碎片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和表达方式。

(2)媒介时间

直播的发展使人们共同收看同一事件或节目的惯性在新媒体时代得以保留,除了个性化、碎片化的信息需求,人们也需要统一收看重大事件或活动,以获得共同的公共交流基础。对重大事件的直播,如70周年阅兵,也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使人们的爱国热情在观看直播的瞬间高涨。

(3)私人时间轴

在今天的移动社交或服务平台里,作为独立节点的每个用户都可以基于自己的账号建立自己私人化的时间轴,这也是用户自己营造的媒介化时间。虚拟空间中私人化时间轴的建立,使个体的现实生活在虚拟空间中的“投影”有了更清晰的个人化坐标,将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在时间维度上统一起来,提升了个体的独立存在感。通过权限设置的方式,个体的私人时间轴可以和他人的私人时间轴交织起来,也可以在需要时被独立出来,形成内容有所差异的、面向自我和面向社交的时间轴。人们可以在多平台建立多个时间轴,将不同类型的活动与状态刻录在不同的时间轴轨道上,多轨时间轴的混录共同构成个人的生活轨迹。

(4)实时/延时

在互联网中,“实时”有不同的含义,通常所说的“实时”包括:与事实发生同步的实时传播、与信息传播同步的实时接收、各主体间同步的实时行动或互动等。相对地,我们通常所说的“延时”则主要包括:事件发生后的延时传播、信息传播后的延时接收、主体间的延时行动与互动等。

在社交策略上,人们也可以选择实时回应或延时回应,这也侧面体现了人们关系的发展阶段、关系性质、对互动对象的情绪与态度、社交表演的难易度等。

(5)“多线程”

“多线程”是用户在网络生存中的一种特点与状态,即常常处于多道任务的并发处理之中就像计算机并行处理多道程序时的状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多线程”“并发性”的行为特征必将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成为人们行为的常态。

尽管看上去短期内有些用户的潜力会因此被进一步激发,但长期的多道并行处理,会带来信息过载,使用户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处理任务的效率反而下降,也可能导致人的记忆能力减

弱。

对于信息和用户的提供者来说,他们更多的是在争夺某一时空下用户大脑的“多任务处理系统”中的有限资源,获得用户“脑力资源”的挑战变得更大。

(6)数字化记忆

“数字化记忆”是学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其著作《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中指出的。他认为如今以往已经变得昂贵而又困难,记忆反而变得便宜而又容易。这里的记忆,指向的是数字化记录,也就是数字化记忆。

由于数据保留的长期性,人们不得不被动地接受自己会长久甚至永久生存在虚拟空间的事实。

(7)集体记忆

相比于网络中出现的信息与热点数量,能沉淀下来的记忆十分有限,且会随着时间推移迅速褪色,事实本身的面貌越来越模糊,最后在集体记忆中多数只留下一些标签,或已脱离语境的词语。与其说人们是对某些事件形成记忆,不如说是对与之相关的某些标签或象征意义形成了记忆。

第二节流动的位置、交织的空间

移动互联网首先让人想到的是传播的“追身性”,即在任何空间实现信息与服务的到达,但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空间观改变,并不仅仅在这个方面。从空间角度看,移动时代用户是在不断流动的空间中使用媒体,他们也处于交织的多重空间中。

(1)从“广播”的“大空间”向流动的“场景”的演变

移动传播时代,空间这一与用户属性相关的变量的重要性得到凸显,其含义也发生了一定的演变。例如移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星期的LBS则正在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读者可利用定位技术确定自身的空间位置,随后读者便可通过移动互联网来获取与位置相关资源和信息。LBS 的应用使市场细分中的空间有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是空间的流动性,二是空间的精准化。换句话说,以往媒体市场细分时只关注“大空间”。而移动互联网关注的是随时在变化的“微空间”。

(2)从“共享媒体空间”向“私人媒体空间”的转换

媒体内容的消费,也对应着相应的媒体空间,即内容消费时一个终端所覆盖的空间范围。不同的媒体,其内容的消费所形成的空间特性也有所不同。

报纸的媒体空间一般是私人化的,广播和电视的空间则是公共性或共享性的。在共享性的媒体空间占主导地位的年代,媒体在家庭或公共场所中也具有一种中心地位,它们不仅为同一空间的人制造了注意力焦点,也制造了共同交流的话题。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家庭里的公共媒体空间面临瓦解,人们的手机成为个体的媒体中心,构成了一个私人化的媒体空间。有时,几个私人化空间会形成相互的干扰,当人们为了避免声音干扰而戴上耳机时,这种私人化空间就会变得更加突出。

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媒体空间朝私人化方向发展,这就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私人化空间过度侵入日常生活也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疏离,比如在聚会时大家都在玩手机等。

(3)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界限的模糊

人们往往会将现实中的空间变成在虚拟空间中传播的内容,人们越来越多地从传播价值的视角来审视空间——它能否变成吸引人的照片和视频,人们也越来越多透过手机的取景框来看现实空间,取景框成为空间媒介化的一个重要“隐喻”。

综上所述,每一种革命性的媒介和新的信息形态必然会有不同的媒介文化,也会带来人的思维与行为模式的变化,对于移动时代的认识论,也许我们不能简单地进行区分,更不能简单地拿以往的或现有的经验作对照去评判。

移动直播VR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如何影响着人们的“空间感”

移动互联网时代,对“现场”与“在场”产生重要的影响的一个技术方向是VR和AR技术。(1)从心理性“在场感”到身体性“在场”

VR技术让人们从此刻存在的空间脱离,进入一个数字化的新空间。AR则是在现实环境中增加虚拟的信息,与现实环境融为一体。虽然方向不一样,但VR和AR技术都会带来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同一化。

(2)增强的真实感与难辨的真实性

VR/AR创造的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新关系,使得“真实”这一概念受到了动摇,它们增强了真实感,却不等同于增强了真实性。因此,在新闻领域应用这些技术时,新闻的真实性会受到新的干扰。即使身临其境,人们眼见也不一定为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